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解析
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电气间隙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概述:在电力系统中,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都是非常重要的参数。
它们直接影响着设备的安全性能和运行可靠性。
本文将从定义、计算方法、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爬电距离1.定义爬电距离是指两个导体之间在空气或其他介质中的最小安全距离,以防止因介质击穿而引起的火花放电。
它通常用于评估设备的安全性能,如开关柜、绝缘子等。
2.计算方法(1)空气介质下的爬电距离:D = K × U^1.2 / F其中,D为爬电距离;K为系数,取决于环境温度和湿度;U为工频交流电压;F为频率。
(2)其他介质下的爬电距离:D = K × U^1.2 / F × k其中,k为介质比值系数。
3.影响因素(1)环境温度和湿度:环境温度越高、湿度越大,导致空气中水分含量增加,从而降低了爬电距离。
(2)介质类型:不同介质的介电常数不同,从而影响爬电距离。
(3)导体形状和表面状态:导体的形状和表面状态会影响放电路径的长度和形状,从而影响爬电距离。
二、电气间隙1.定义电气间隙是指两个导体之间的物理距离,它与爬电距离有所不同。
它通常用于评估设备的可靠性能,如断路器、接触器等。
2.计算方法(1)空气介质下的电气间隙:L = K × U / F其中,L为电气间隙;K为系数,取决于环境温度和湿度;U为工频交流电压;F为频率。
(2)其他介质下的电气间隙:L = K × U / F × k其中,k为介质比值系数。
3.影响因素(1)环境温度和湿度:环境温度越高、湿度越大,导致空气中水分含量增加,从而降低了电气间隙。
(2)导体形状和表面状态:导体的形状和表面状态会影响放电路径的长度和形状,从而影响电气间隙。
(3)介质类型:不同介质的介电常数不同,从而影响电气间隙。
三、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比较1.定义上的区别爬电距离是指两个导体之间在空气或其他介质中的最小安全距离,以防止因介质击穿而引起的火花放电。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一、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1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
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
在绝缘材料表面会形成泄漏电流路径。
若这些泄漏电流路径构成一条导电通路,则出现表面闪络或击穿现象。
绝缘材料的这种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它是由长时间加在器件上的工作电压所引起的,器件周围环境的污染能加速这一变化。
因此在确定端子爬电距离时要考虑工作电压的大小、污染等级及所运用的绝缘材料的抗爬电特性。
根据基准电压、污染等级及绝缘材料组别来选择爬电距离。
基准电压值是从供电电网的额定电压值推导出来的。
2电气间隙: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大小和老化现象无关。
电气间隙能承受很高的过电压,但当过电压值超过某一临界值后,此电压很快就引起电击穿,因此在确认电气间隙大小的时候必须以设备可能会出现的最大的内部和外部过电压(脉冲耐受电压为依据)。
在不同场合使用同一电气设备或运用过电压保护器时所出现的过电压大小各不相同。
因此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将过电压分为Ⅰ至Ⅳ四个等级。
可见,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实际是两个相关参数,都是针对电气绝缘性而来。
特别是在继电器、开关等工控产品的选用中,需要遵守相关标准的同时,还要按实际的使用环境要求(气压、污染等),设定合适的爬电距离及电气间隙,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电气性能的稳二、设定爬电距离及电气间隙一般选型是按以下步骤进行:1、确定电气间隙步骤确定工作电压峰值和有效值;确定设备的供电电压和供电设施类别;根据过电压类别来确定进入设备的瞬态过电压大小;确定设备的污染等级(一般设备为污染等级2);确定电气间隙跨接的绝缘类型(功能绝缘、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加强绝缘)。
1、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_图文解释详解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测量方法电气间隙Clearance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大小和老化现象无关。
电气间隙能承受很高的过电压,但当过电压值超过某一临界值后,此电压很快就引起电击穿,因此在确认电气间隙大小的时候必须以设备可能会出现的最大的内部和外部过电压(脉冲耐受电压为依据)。
在不同场合使用同一电气设备或运用过电压保护器时所出现的过电压大小各不相同。
因此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将过电压分为Ⅰ至Ⅳ四个等级。
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
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爬电距离在绝缘材料表面会形成泄漏电流路径。
若这些泄漏电流路径构成一条导电通路,则出现表面闪络或击穿现象。
绝缘材料的这种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它是由长时间加在器件上的工作电压所引起的,器件周围环境的污染能加速这一变化。
因此在确定端子爬电距离时要考虑工作电压的大小、污染等级及所运用的绝缘材料的抗爬电特性。
根据基准电压、污染等级及绝缘材料组别来选择爬电距离。
基准电压值是从供电电网的额定电压值推导出来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进入我们的家庭,为保证使用者的人身安全,世界各国均有相关法规以约束电器产品对人身造成的各种伤害。
因此,安全性设计在产品的整个设计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安全距离是在产品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在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实际测量中往往有不同的结果差异、本篇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就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的安全标准要求做一下概括总结,谈谈以下几点理解。
一.名词解释:1、安全距离包括电气间隙(空间距离),爬电距离(沿面距离)和绝缘穿透距离。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分析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分析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是电器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
本文将详细阐述它们的含义、重要性以及如何计算它们。
一、电气间隙的含义和重要性电气间隙指的是两个导电体之间的最小距离,也就是电器产品中的间隙。
在电器产品的设计中,确定电气间隙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电气间隙过小会导致闪络,过大则会影响电器性能。
而闪络是导体间非常快速的放电,会伴随着极大的热量和噪声。
如果闪络压力持续增大,就会导致烧坏电器,使得电器产品丧失功能。
在测量电气间隙时,一般采用的方法是通过预定义的标准电压去加热电器,直到闪络出现。
闪络时获取的数据可以用来计算间隙大小。
在计算电气间隙时,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包括材料特性和环境因素等。
因此,为了确保电器产品可以始终正常工作,设计者必须确保每个电气鼻吸的距离都符合要求。
如果需要的话,电器产品制造商还应该定期检查电气间隙以确保它们仍然保持在所需范围内。
二、爬电距离的含义和重要性爬电距离指的是导电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它通常是在绝缘材料表面上测量的,而不是在电气间隙中测量。
在电器产品的设计中,确定爬电距离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爬电距离过小可能导致电弧放电,过大则会浪费空间和材料。
在测量爬电距离时,一般使用标准电压来刺激绝缘表面。
电弧放电的出现可以确定爬电距离。
与电气间隙一样,爬电距离的计算需要考虑许多因素,例如材料特性、环境因素以及导电表面的正负极性。
作为设计者,我们必须确保每个爬电距离都符合要求,否则会导致电弧放电和电器故障。
总结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分别是电器产品的两个重要概念。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的计算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因此必须由经验丰富的设计者来完成。
这些概念的合理应用有助于电器产品的可靠性和性能,而不合理的应用则会导致电器产品失效。
因此,在电器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设计者和制造商必须高度关注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区别
1、本质不同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量的两个导电部件之间,在不同使用条件下,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带电,导致绝缘材料的带电区域出现带电现象。
电气间隙:测量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或导电部件与设备保护接口之间的最短距离。
也就是说,在保证电气性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空气可以达到最短的绝缘距离。
2、设置步骤不同电气间隙:(1)确定工作电压的峰值和有效值;(2)确定设备的供电电压和供电设施的类型;(3)设备的暂态过电压按过电压类别确定;(4)确定设备的污染等级(一般设备为污染等级2);(5)确定电气间隙跨越的绝缘类型(功能绝缘、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加强绝缘)。
简单的说,爬电距离是要一步步爬过去的,而电气间隙是不用的,直接穿过去的,电气间隙是指带电导体在空间的最短距离,爬电距离是指带电导体沿绝缘表面的最短距离.爬电距离是指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因此在确定端子爬电距离时要考虑工作电压的大小、污染等级及所运用的绝缘材料的抗爬电特性。
根据基准电压、污染等级及绝缘材料组别来选择爬电距离。
基准电压值是从供电电网的额定电压值推导出来的。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爬电距离是指指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器件或导电器件与设备界面之间的最短距离,主要用来确定绝缘子,如支持绝缘子的长度和绝缘子串的数量。
电气间隙是指两导电部分间或者导电部分对地的最短直线距离,主要用于变压器的中心点保护。
简单的说爬电是绝缘物泄漏电流沿绝缘物表面泄漏造成的导通放电。
电气间隙是指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此带电区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
具体例子就是绝缘子脏了,特别是雾天,爬电距离就大了,发生的高压闪络事故。
这说明高压绝缘子为什么要清洗。
爬电距离以污秽等级来计算,零级污秽14.8mm/KV,一级污秽16mm/KV,较多人引用二级污秽20mm/KV,电压以最高工作电压计算。
一类电器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要求:
工作电压大于250V至440V的电控部分与不带电的金属部件之间的电气间隙>3mm,爬电距离>4mm。
工作电压大于130V至250V的电控部分与不带电的金属部件之间的电气间隙>2.5mm,爬电距离>3mm。
工作电压小于或等于130V的电控部分与不带电的金属部件之间的电气间隙>1.5mm,爬电距离>2mm。
一类电器是指只有一层绝缘措施的电器,如电动机,电锯、电刨、机床等,这类电器必须加漏电保护器。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一、对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概念的理解
1、电气间隙 不同电位的两个导电部件间最短的空间直线距离。
2、爬电距离 不同电位的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是考核电器产品安全的重要指标 不同带电部件之间或带电部件
与金属外壳之间 当他们之间的空气间隙小到一定程度时 在电场的作用下 空气介质将被
击穿 绝缘会失效或者暂时失效 因此这之间的气隙应维持在一个使之不会发生击穿的安全
距离 这就是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其实是一个边界平面 这种边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横跨
两种截然不同的额定电气强度3每个单位距离的承受电压值4的材料 因此两个
导电部件
之间的距离应该是按照最弱额定电气强度的绝材料来决定。
空气是一种普通、可靠、便宜的
电气绝缘介质 通常情况下 对1mm的空气间隙 低于1200v 有效值的电压能够维持其
绝缘性能 当电压升到2900v有效值以上时 空气不再是绝缘材料了。
而与空气绝缘不同
的是 固体绝缘材料是一种不可恢复的绝缘介质 电场强度、热、潮湿等不利因素会造成绝
缘材料的不断老化 绝缘性能的下降。
因此也可以说 空气中的隔离空间就是“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是用来减少7防止8漏电起痕或电弧放电的 显然电压越低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
隙数值可以相应减小。
另一方面电器的长期使用 还会使电气绝缘属性的减小 如灰尘、其
它导电微粒会积累污染绝缘材料表面 引起漏电起痕甚至电气导通 大气中的
固体颗粒 尘
埃和水能够桥接小的电气间隙。
因此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值还与电器的工作环境 污染
等级有关。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一、定义1、电气间隙:不同电位的两个导电部件间最短的空间直线距离。
2、爬电距离:不同电位的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3、隔离距离(机械式开关电器一个极的):满足对隔离器的安全要求所规定的断开触头间的电气间隙。
4、抽出式部件:可以从连接位置移动到分离位置和试验位置同时应保持与成套设备的机械连接的可移式部件。
5、连接位置:可移式部件或抽出式部件为保证其正常的设计功能而处于完好的连接状态的一种位置。
6、试验位置:抽出式部件的一种位置,在此位置上,有关的主电路已与电源断开但没有必要完全形成隔离距离,而辅助电路已连接好,允许对抽出式部件进行运行试验,此时该部件仍与成套设备保持机械上的连接。
7、分离位置(隔离位置):抽出式部件的一种位置,在该位置时,主电路和辅助电路的隔离距离已达到要求(见7.1.2.2),而抽出式部件与成套设备仍保持机械连接。
8、移出位置:可移式部件或抽出式部件移至成套设备外部,并与成套设备在机械上和电气上均脱离的一种位置。
9、绝缘配合:电气设备的绝缘特性,一方面与预期过电压和过压保护装置的特性有关,另一方面与预期的微观环境和污染防护方式有关。
10、污染:能够影响介电强度或表面电阻率的所有外界物质的状况,如固态、液态或气态(游离气体)。
11、污染等级(环境条件的):根据导电的或吸湿的尘埃,游离气体或盐类和由于吸湿或凝露导致表面介电强度或电阻率下降事件发生的频度而对环境条件作出的分级。
污染等级1:无污染、或仅有干燥的非导电性污染。
污染等级2:一般情况下,只有非导电性污染。
但是,也应考虑到偶然由于凝露造成的暂时的导电性。
污染等级3:存在导电性污染,或者由于凝露使干燥的非导电性污染变成导电性的污染。
污染等级4:造成持久性的导电性污染,例如由于导电尘埃或雨雪造成的污染。
12、微观环境(电气间隙或爬电距离的):指所考虑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周围的环境条件。
13、均匀电场:电极之间的电压梯度基本恒定的电场,例如在两球之间,每个球体的半径均大于二者之间的距离的电场。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区别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由于煤矿井下空气潮湿、粉尘较多、环境温度较高,严重影响电气设备的绝缘性能为了避免电气设备由于绝缘强度降低而产生短路电弧、火花放电等现象,对电气设备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作出了规定。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不同概念。
电气间隙是指两个裸露的导体之间的最短距离,即:电气设备中有电位差的金属导体之间通过空气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通常包括:(1)带电零件之间以及带电零件与接地零件之间的最短空气距离;(2)带电零件与易碰零件之间的最短空气距离。
电气间隙应符合表8-1-4 的规定。
只有满足电气间隙的要求,裸露导体之间和它们对地之间才不会发生击穿放电,才能保证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
爬电距离是指两个导体之间沿其固体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也就是在电气设备中有电位差的相邻金属零件之间,沿绝缘表面的最短距离。
爬电距离是由电气设备的额定电压、绝缘材料的耐泄痕性能以及绝缘材料表面形状等因素决定的。
额定电压越高,爬电距离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绝缘材料表面施加污染液或污垢杂质之后,在两个电极之间的电场作用下,这些导电液体或污垢杂质将产生微小的火花放电,使绝缘材料发生局部破坏,那么绝缘材料抵抗这种破坏的能力就称为耐泄痕性能。
防爆电气设备是在有爆炸危险的场所使用的,环境中含有各种污染液和污垢杂质,设备绝缘材料的耐泄痕性能是十分重要的。
绝缘材料的耐泄痕性能通常是用耐泄痕指数来表示。
耐泄痕指数是指固体绝缘材料能够承受50 滴或100 滴以上的电解液而没有形成漏电的最高电压。
绝缘材料根据相对泄痕指数分为a、b、c、d 个级,a 级最高,d 级最低。
常用绝缘材料耐泄痕指数分级见表8-1-5 。
由此可见,绝缘材料耐泄痕性能越好,爬电距离就越小,反之越大。
防爆电气设备的最小爬电距离见表8-1-4 。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爬电距离Creepage Distance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
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此带电区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
定义爬距=表面距离/系统最高电压.根据污秽程度不同,爬的意思,可以看做一个蚂蚁从一个带电体走到另一个带电体的必须经过最短的路程,就是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是一个带翅膀的蚂蚁,飞的最短距离。
国标里有具体规定,不同形状的绝缘,爬电距离的计算方法是不一样的。
(所以根据定义,爬电距离【爬距】任何时候不可以小于电气间隙【飞距】.当然对于两个带电体,是无法设计出爬电距离小于电气间隙来的。
)在GB/T 2900.18-1992 电工术语低压电器标准中对爬电距离有这样的定义:爬电距离具有电位差的两导电部件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安全距离包括电气间隙(空间距离),爬电距离(沿面距离)和绝缘穿透距离1、【电气间隙】(小)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空气测量的最短距离。
2、【爬电距离】(大)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绝绝缘表面测量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决定:根据测量的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即可决定距离一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见表3及表4二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见表5但通常: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2.5mm,L.N PE()≥2.5mm,保险丝装置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可能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发生短路损坏电源。
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2.0mm一次侧直流地对≥2.5mm (一次侧浮接地对)一次侧部分对二次侧部分≥4.0mm,跨接于一二次侧之间之元器件二次侧部分之电隙间隙≥0.5mm即可二次侧地对≥1.0mm即可附注:决定是否符合要求前,部零件应先施于10N力,外壳施以30N力,以减少其距离,使确认为最糟情况下,空间距离仍符合规定。
爬电距离的决定:根据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查表6可决定其爬电距离但原理通常:(1)、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2.5mm,L.N ≥2.5mm,保险丝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量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短路损坏电源。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解析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解析控制装置的安全性设计对人身安全的保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控制装置安全检测中重要一环。
对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做出限制,是为了防止在两导电体之间,通过绝缘材料表面或空间可能出现的爬电和击穿事故。
本文结合笔者实际检验工作,就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安全标准要求做以下解析。
1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定义1.1 名词解释爬电距离:不同电位的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不同电位的两个导电部件间最短的距离。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防范对象和考核目的不同。
爬电距离是考核绝缘在给定的工作电压和污染等级下的耐受起痕的能力;而电气间隙防范的是瞬态过电压或峰值电压可能造成的瞬态击穿。
1.2 生成机理不同带电部件之间或带电部件与金属外壳之间,当他们之间的空气间隙小到一定程度时,在电场的作用下,空气介质将被击穿,绝缘会失效或者暂时失效,因此这之间的气隙应维持在一个使之不会发生击穿的安全距离,这就是电气间隙。
而与空气绝缘不同的是,固体绝缘材料是一种不可恢复的绝缘介质,电场强度、热、潮湿等不利因素会造成绝缘材料的不断老化,绝缘性能的下降。
爬电距离其实是一个边界平面,这种边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横跨两种截然不同的额定电气强度的材料每个单位距离所承受的电压值。
因此,爬电距离是用来减少和防止漏电起痕或电弧放电的。
2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测量2.1 标准IEC 60664-1:1992+A1:2000+A2:2002 列举了11 个例子,本文选取有代表性的几个进行说明。
在GB19510.1-2009 中,默认污染等级2 级,其跨接距离X=1.0mm。
电气间隙的路线选择两导体间最小距离即可,而爬电距离的路线需要考虑跨接的情况,当绝缘体间的沟槽宽度小于X 时可跨接,当绝缘体形成尖角凹坑时可跨接。
CTL 决议DSH 590 的80 度原则和CTL 决议DSH0717 主要对标准中例子爬电距离跨接的情况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其出发点都是考虑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导电尘埃等吸附在凹坑内无法自然脱离造成的绝缘表面爬电距离减小的情况,即理论路线中被跨接的部分,因此在实际测量过程中,需要通过分析凹坑是否形成来判断该处的爬电距离是否能跨接。
爬电距离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在电气系统和设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关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详细解释:
1.爬电距离:
爬电距离是指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简单来说,爬电距离指的是两个带电体之间的最短距离,这个距离通常是在考虑电气间隙和污染等级的条件下确定的。
爬电距离的尺寸应使得绝缘在给定的工作电压和污染等级下不会产生闪络或击穿。
2.电气间隙:
电气间隙是指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空间距离。
这个距离是在空气中的,不涉及到绝缘表面。
电气间隙的尺寸应使得进入设备的瞬态过电压和设备内部产生的峰值电压不能使其击穿。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在电气系统和设备中的作用也不同。
爬电距离主要关注绝缘表面的电性能,而电气间隙则主要关注空气中的电场强度。
在设计和使用电气系统和设备时,需要同时考虑这两个因素,以确保系统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关系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关系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关系
1. 什么是电气间隙?
•电气间隙是指两个电极之间的最短距离,通常用于衡量电力设备的绝缘性能。
•电气间隙大小直接影响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 什么是爬电距离?
•爬电距离是指电气设备或线路上两个不同电位点之间的最短绝缘路径。
•爬电距离越短,绝缘性能越差,可能导致电弧放电、绝缘击穿等故障。
3.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的关系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呈正相关关系,即电气间隙越小,爬电距离越短。
•当电气间隙小于爬电距离时,可能引发爬电故障,甚至导致设备损坏或人身伤害。
4. 影响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的因素
•材料特性:不同材料的绝缘性能不同,例如空气、油、绝缘胶等。
•污秽程度:表面污秽会导致绝缘性能下降,增加了爬电距离。
•湿度:潮湿环境下,绝缘能力会降低,导致爬电距离减小。
•温度:温度对绝缘性能有一定影响,高温环境下可能会导致绝缘击穿。
5. 如何保证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的合理关系
•设计合理的绝缘结构和绝缘材料,确保符合安全规范和标准。
•定期检测和维护设备的绝缘性能,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
•防止设备表面污秽和湿度、温度过高的影响。
6. 总结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是重要的电力设备绝缘性能指标。
•电气间隙越小,爬电距离越短,增加了绝缘击穿和爬电故障的风险。
•合理设计、定期检测和正确维护设备可以保障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的合理关系,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1、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_图文解释讲解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测量方法电气间隙Clearance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大小和老化现象无关。
电气间隙能承受很高的过电压,但当过电压值超过某一临界值后,此电压很快就引起电击穿,因此在确认电气间隙大小的时候必须以设备可能会出现的最大的内部和外部过电压(脉冲耐受电压为依据)。
在不同场合使用同一电气设备或运用过电压保护器时所出现的过电压大小各不相同。
因此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将过电压分为Ⅰ至Ⅳ四个等级。
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
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爬电距离在绝缘材料表面会形成泄漏电流路径。
若这些泄漏电流路径构成一条导电通路,则出现表面闪络或击穿现象。
绝缘材料的这种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它是由长时间加在器件上的工作电压所引起的,器件周围环境的污染能加速这一变化。
因此在确定端子爬电距离时要考虑工作电压的大小、污染等级及所运用的绝缘材料的抗爬电特性。
根据基准电压、污染等级及绝缘材料组别来选择爬电距离。
基准电压值是从供电电网的额定电压值推导出来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进入我们的家庭,为保证使用者的人身安全,世界各国均有相关法规以约束电器产品对人身造成的各种伤害。
因此,安全性设计在产品的整个设计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安全距离是在产品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在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实际测量中往往有不同的结果差异、本篇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就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的安全标准要求做一下概括总结,谈谈以下几点理解。
一.名词解释:1、安全距离包括电气间隙(空间距离),爬电距离(沿面距离)和绝缘穿透距离。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电气间隙:是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大小和老化现象无关。
电气间隙能承受很高的过电压,但当过电压值超过某一临界值后,此电压很快就引起电击穿,因此在确认电气间隙大小的时候必须以设备可能会出现的最大的内部和外部过电压(脉冲耐受电压为依据)。
在不同场合使用同一电气设备或运用过电压保护器时所出现的过电压大小各不相同。
因此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将过电压分为Ⅰ至Ⅳ四个等级。
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
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
在绝缘材料表面会形成泄漏电流路径。
若这些泄漏电流路径构成一条导电通路,则出现表面闪络或击穿现象。
绝缘材料的这种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它是由长时间加在器件上的工作电压所引起的,器件周围环境的污染能加速这一变化。
因此在确定端子爬电距离时要考虑工作电压的大小、污染等级及所运用的绝缘材料的抗爬电特性。
根据基准电压、污染等级及绝缘材料组别来选择爬电距离。
基准电压值是从供电电网的额定电压值推导出来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进入我们的家庭,为保证使用者的人身安全,世界各国均有相关法规以约束电器产品对人身造成的各种伤害。
因此,安全性设计在产品的整个设计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安全距离是在产品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在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实际测量中往往有不同的结果差异、本篇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就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的安全标准要求做一下概括总结,谈谈以下几点理解。
一类电器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要求:一类电器是指只有一层绝缘措施的电器,如电动机,电锯、电刨、机床等,这类电器必须加漏电保护器。
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
举例:
高压柜在高海拔时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怎么决定? 依据什么标准? 平常的高压柜是以海拔不超过1000m设计的,高海拔 的电气间隙按海拔每增加1000m(在1000m的基础上),间隙 加大10%(例如10KV开关柜海拔为3000的电气间隙应该大 于或等于125+125*20%为150mm) 爬电距离可按照II级污秽条件来设计其外绝缘爬电距离,即 瓷质18mm/KV,有机绝缘为20mm/KV(个别污秽较重地区可 按25mm/KV来考虑)
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测量手段的选择
确定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路径后,就可用游标卡尺、千分尺 、 直尺等量具进行度量,按相关产品标准中规定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 隙的最小距离 (注意工作电压的大小)来判断其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 否合格。
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
测量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时的注意事项
浅谈爬电距离 与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
定义:
爬电距离: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测量的最短空间距离。 爬的意思,可以看做一个蚂蚁从一个带电体走到另一个带电体必须经 过最短的路程,就是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两个导电部件之间的空间最短距离。可以看做是一个带 翅膀的蚂蚁,飞的最短距离。包括带电零件之间以及带电零件与接 地零件之间的最短空气距离;带电零件与易碰零件之间的最小空气 距离。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两个概念,在进行判断时必须同时满足,不可以 相互替代。
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
确定爬电距离步骤
1、确定工作电压的有效值或直流值; 2、确定材料组别; 3、确定污染等级; 4、确定绝缘类型(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功能绝缘、加强绝缘)。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
1.电气间隙的确定电气间隙应以承受所要求的冲击耐受电压来确定。
对于直接接至低压电网供电的设备,其所要求的冲击耐受电压是前述所确定的额定冲击电压。
(1响素电气间隙应从表中选取,在确定电气间除时应考虑以下影响因素-功能绝缘的冲击耐受电压要求,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和加强续修的冲击耐受电压要求;
--电场条件;
---海拔;
一微观环境中的污染等级。
机械影响,例如振动和外施力等,则要求有较大的电气间隙。
(2)电场条件导电部件(电极)的形状和布置会影响电场的均匀性。
进而影响到耐受规定电压所需要的电气间隙。
1)非均匀电场条件选用不小于非均匀电场的电气间晾可不必考虑导电部件的形状结构,也不必用电压耐受试验进行验证。
由于不能控制形状结构,可能会对电场的均匀性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通过绝缘材料的外壳中缝隙的电气间原应不小于非均匀电场条件规定的电气间隙。
2条件;B的电气间隙之值仅适用于均匀电场。
只有当导电部件(电极)的形状结构设计成使该处内部电场强度基本上为恒定的电压梯度时才能采用此值。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是电气安全两个重要的概念。
它们能够帮助预防电气火灾,从而保护设备和工人的安全。
电气间隙是指介质(如金属、混凝土或玻璃)在物理环境上形成的空间之间的空隙,其主要功能是防止高压电流和低压电流之间产生强烈的电磁场而导致传导物质产生过热而导致火灾。
根据不同的电气设备,电气间隙的尺寸不同,一般为1-3厘米。
爬电距离是指电流从更高的电压状态到更低的电压状态的距离,一般来说,爬电距离越长越安全,以避免危险的电弧发生。
爬电距离一般取决于用户的要求和受保护区域的所在,可以根据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
总之,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是电气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安装,能够有效地避免电气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