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Amsterdam-I标准的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
在我们身边的林奇综合征
在我们身边的林奇综合征家族史是结直肠癌患病风险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大约1/3的结直肠癌患者有家族史.一个家族中出现多个结直肠癌患者,可能是因为存在共同的环境和或遗传易感因素。
林奇综合征(L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患者易患各种类型的癌症,包括结直肠癌(患病风险70%~80%)、子宫内膜癌(EC)(50%~60%)、胃癌(13%~19%)、卵巢癌(9%~14%)、小肠癌、肝癌、胆道癌、输尿管癌以及肾盂移行细胞癌等等。
林奇综合征的致癌倾向源于一组错配修复蛋白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失活的错配修复蛋白导致基因组中的微卫星高度不稳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微卫星以及基因组其他部位突变的积累可以影响细胞内重要功能蛋白的数量或活性,从而引起肿瘤的发生。
林奇综合征相关的癌症与散发性癌症相比,具有不同的病理及临床特征,因此治疗与管理也与散发性癌症有所不同,所以对林奇综合征的鉴别诊断也就显得非常重要。
既往该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家族史,但由于现在的家庭逐渐趋于小型化、家系成员居住分散化、癌前病变接受内镜治疗增加等相关因素导致该病容易漏诊。
据估计,全世界每279个人就有1人患林奇综合征,但是有95%的林奇综合征患者不知道他们的诊断。
因此,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应尽一切可能来诊断林奇综合征患者。
为了将林奇综合征筛选出来,国内外的学者们先后提出了多个筛查标准。
(1)阿姆斯特丹Ⅰ(AmsterdamⅠ)标准:这是第一个林奇综合征的筛查标准,它于1990首次提出,需要同时满足以下 4 项:(1)家系中至少有3个人确诊结直肠癌,其中一个为另外两个的一级亲属;(2)至少累及2代;(3)其中1个发病年龄<50岁;(4)排除家族性息肉病。
(2)阿姆斯特丹Ⅱ(AmsterdamⅡ)标准:与阿姆斯特丹Ⅰ标准的区别就在于把结直肠癌换成了林奇综合征相关肿瘤,所有林奇综合征相关肿瘤都可用于筛查林奇综合征。
与阿姆斯特丹Ⅰ标准相比,Ⅱ的漏诊率降低了很多,但是仍然高达62.5%~68%;特异性也只有约50%。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诊断试验Meta分析研究
【 关键词 】 遗传性非息 肉病性结直肠癌
பைடு நூலகம்
Me 分析 t a
错 配修 复
免疫组 织化学
微 卫星不稳定
行数 据整 理 与绘 图 , P≤0 0 . 5表 示 有 统 计 学 意义 。采
用诊 断 试验 的 描述 性 分 析 、R C 分 析 , SO z检 验 , 以及 诊断 试验 对数优 势 比估计 等 。
结 果
(灵敏度与特异度被报道或者能够被计算出来 ; 1 )
() 试验 的金标 准是 gr iemuao ; ) 2诊断 eml ttn ( 能够获 取 n i 3
占所 有大肠 癌 的 5 ~1 % H P C 与一 般 散 发 % 5 。 ; N C
tt n分 析 显示 h H1 h H ai o ML 、MS 2蛋 白 , I 测 中所 MS 检
包 含 的 5个标 志物 ( AT 5 B T 6 D S 4 , 2 1 3 B 2 , A 2 , 5 36 D S 2 , D1 S 5 ) I G— N C 组 织 所 推 荐 的。 当 上 述 标 720 为 C H P C 准 不满 足或者 条 件不清 楚 的文献 , 于剔除 。 予 3 绘 制 S OC曲线及 准确性 、 算对 数优势 比 . R 计 将 敏感度 ( P 和 1特 异 性 ( P 作 线 性 变换 , T R) . F R) 建立 S O R C线性 回归 模 型 】D= : A+B× , 中 D 为 S其
据 =1 一l ( 尺 [ ^ +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一大家系报告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一大家系报告1 临床资料先证者(Ⅱ1),女,33岁。
因发现右下腹包块3个月来我院就诊。
纤维结肠镜诊断:升结肠癌。
行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
术后病理诊断:结肠粘液腺癌,淋巴结转移(-)。
家系调查:该家系四代共26人,其中男16人,女10人,无近亲婚配史。
患病7例(男4例,女3例),右半结肠癌5例,直肠癌2例。
其中6例经手术证实,术后病理:结肠中低分化腺癌2例,粘液腺癌2例,直肠低分化腺癌2例。
发病年龄最小20岁,最大62岁,平均40.9岁。
2 讨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约占所有结直肠癌的0.3%-5.8%[1]。
其特征是:发病早,平均年龄在45岁左右,肿瘤多位于结肠脾曲近侧,黏液腺癌多见,肠外肿瘤多见,相对预后较好等[2]。
根据是否发生肠外肿瘤将HNPCC分为LynchⅠ型和LynchⅡ型,LynchⅠ型指家系中只发生结肠肿瘤而不发生结肠外肿瘤,而LynchⅡ型除发生结直肠肿瘤外还发生其他的肠外肿瘤如子宫内膜癌、胃癌、卵巢癌、膀胱癌等。
1991年成立的HNPCC国际合作组织(ICG-HNPCC)制定了HNPCC诊断标准,即所谓的AmstendamⅠ标准[3]。
HNPCC-ICG于1999年修订了Amsterdam标准,称为Amsterdam标准Ⅱ[4]。
目前已经确认HNPCC的遗传学基础是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 genes,MMR)突变,已经克隆出的错配修复基因有hMLH1、hMSH2、hMSH6、hPSM1、hPSM2、hMSH3 和hMSH5,其表达产物为错配修复蛋白,是一种核酸水解蛋白,可以水解DNA复制过程中错配的碱基,从而保证DNA的精确复制。
如果该基因突变,DNA复制错误增加,出现微卫星(MSI)不稳定而导致大肠癌和其他肠外肿瘤的增加。
遗传性结直肠癌的基因诊断及治疗进展
等[1引就提出,预防性结直肠切除适用于确定携带 万方数据
表2不同肿瘤部位Lynch综合征患者的治疗及预后
等¨叫通过对患者的脑胶质瘤病灶与结肠癌病灶检
癌的发病年龄(约55岁)晚于CFAP的发病年龄(约 39岁)…1,AFAP肠外肿瘤的发病风险低于CFAP。
Turcot综合征和Gardner综合征为FAP的2个特殊 类型,有其特殊的临床表现(表1)。FAP为常染色
测,结果显示,二者具有相对应的MSH:和MSH。突
分子水平对HNPCC的理解,Amsterdam标准已不能 适应HNPCC的筛选和诊断。以后又制订了 Bethesda标准,将肠外肿瘤也列入了HNPCC的范畴,
遗传性结直肠癌的分类方法繁多,美国国家综 合癌症网(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结直肠癌筛查指南认为主要包括:遗传性非 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eoloreetal cancer,HNPCC)、经典型家族性腺瘤性息
肉病(classical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但该标准还不能包括所有I-INPCC患者。2003年中国 抗癌协会结直肠癌专业委员会针对我国具体国情, 提出了中国人HNPCC家系筛查标准口J。 三、基因遗传学
1.HNPCC:HNPCC的基因遗传为常染色体显
CFAP)、衰减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attenuated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AFAP)、MUTYH相关
性息肉病(MUTYH—associated polyposis,MAP)、P—J
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幼年息肉综 合征(juvenile
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诊疗进展
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诊疗进展【关键词】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诊疗进展遗传性结直肠癌在所有结直肠癌患者中大约占5%~10%,其中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也称Lynch综合征,是最常见的一种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约占全部结直肠癌的1%~5%。
HNPCC在我国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常常漏诊。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分子遗传学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结直肠癌专家们也开始注意到HNPCC,正确认识HNPCC的发病特点、遗传学特征以及临床治疗方法对有效防治结直肠癌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发现和处理结直肠癌患者的同时,应该想到如何鉴别散发性结直肠癌和HNPCC,因为此病的临床表现及处理与一般的大肠癌有所不同,而且有利于发现患者家族中的现症患者和即将发生的患者,及时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
1 病因及发病机制HNPCC在西方国家报道较多,据文献统计,约占结直肠癌的0.3%~5.8%[1],国内有关HNPCC的报道较少,约占同期收治结直肠癌的2.4%。
综合世界各地报道,HNPCC约占所有结直肠癌的1%~5%[2]。
目前认为HNPCC的产生和多种因素所导致的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match repair genes,MMR)基因突变有关。
由于HNPCC家族的前几代人患胃癌较多,而胃癌的发生被认为是与饮食习惯关系最密切的恶性肿瘤,所以有人认为:HNPCC和饮食习惯关系最为密切。
MMR基因突变使得MMR蛋白表达缺失并造成了DNA重复序列(也称微卫星位点,microsatellites site)的修复错误,从而导致患者DNA出现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s instability,MSI),MSI是HNPCC的基因标志[3]。
文献报道含有MMR基因突变的患者较未突变者更容易发生结肠腺瘤,并且发现年龄提前,腺瘤多位于近侧结肠且较大,多为绒毛状或伴有高度不典型增生等癌前病变表现[4],而结肠腺瘤恶变是HNPCC家族患者患结肠癌的主要途径。
lynch综合征诊断标准
Lynch综合征,也被称为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综合征(HNPCC),是一种遗传性的癌症综合征,主要与结直肠癌和其他消化道癌症的发生相关。
Lynch综合征是由一些基因突变引起的,主要是MLH1、MSH2、MSH6和PMS2等DNA错配修复基因的突变。
诊断Lynch综合征通常需要满足一系列的标准。
根据Amsterdam I和Amsterdam II标准以及Bethesda指南,以下是Lynch综合征的主要诊断标准:
1、个人层面标准:
●早发结直肠癌:患者应为50岁以前发生结直肠癌。
●家族病史:患者的一级或二级亲属中,应有3代中至少有2例结
直肠癌或其他相关肿瘤(如子宫内膜癌、卵巢癌、胃癌、小肠癌、上尿路癌等)。
2、分子遗传学标准:
●检测错配修复基因:对患者进行MLH1、MSH2、MSH6、PMS2等
错配修复基因的遗传检测,确认是否存在突变。
如果患者符合上述个人层面和分子遗传学标准,且排除了遗传性息肉病(如FAP),则可以被诊断为Lynch综合征。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3家系15例分析
[关键词]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预防性结肠次全切除术;全结直肠切除术;错配修复基因;筛查
[中图分类号] R735.3+4
[文献标志码] B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 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 传综合征,又称 Lynch 综合征[1],其发生率至少占结 直肠癌 (colorectal cancer,CRC)的 5%~10%。根据有 无肠外肿瘤分为无肠外肿瘤型(Lynch I 型)和有肠 外肿瘤型(Lynch II 型)。HNPCC 家系中的遗传受累 者体细胞中的错配修复基因发生杂合性缺失 , 导致 细胞的错配修复基因功能下降或缺失, 最终导致肿 瘤的发生[2-3]。为研究 HNPCC 特征,从 2003 年~2012 年收集 3 个典型家系共 15 例病例,现结合文献对其 病病因、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 般 资 料 收治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 3 个家系 15 例患者,以同期住院手术、无家族史的原 发性大肠癌 60 例作为对照。搜集全部病例的临床和 病理资料,对所有大肠癌患者进行随访 40~60 个月。 诊断标准如下:1990 年国际 HNPCC 协作组 Ams- terdam 标准[4]规定,患者需同时具备 3 个条件:(1)家 族中至少有 3 例组织病理学证实大肠癌患者,其中 1 例必须是另外 2 例的一级亲属,须除外家族性腺 瘤病。(2)大肠癌必须是累及连续的两代人。(3)至少 有 1 例大肠癌患者发病早于 50 岁。1993 年日本提 出新的修改标准[5]:符合以下二组标准之一者皆可诊 断为本病。(1)家族中一级亲属中有 3 个或 3 个以上 大肠癌患者。(2)家族中有 2 个大肠癌者伴有以下情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中COX-2的表达及与MMR基因表达的分析
toewt MM oiv xr s n wt s ttays n cn df ecs ( =7 5, . 9 P<0 5 Cr li hs i R p si epe i , i t ii l i i at i rne X h te so h asc l g f f i e 2 . 7 5 3, 3 0 . ) o e tn 0 . r ao
An l sso ay i fCOX- x r si n a d M M R e e e p e so n h r d t r o 2 e p e so n g n x r s i n i e e ia y n n-
p l po i o o e t lc nc r o y ssc l r c a a e
遗 传 性 非 息 肉病 性 结 直 肠 癌 (ee i r o plp s hrdty n n oy oi a s clrca a crHN C 是常 染 色 体显 性 遗 传 综 合 征 , ooet c n e , P C) l 与错
情 况及 两者 的关 系 , 探讨遗 传性 非 息 肉病 性 结直 肠 癌 的发 为
e pes nrt f O 2( =11 6 P<00 ) C n lso h NP C w sl e a es oa i clrca c ne x rsi e0 X一 r . , o a C 7 . . o cu inT eH C a w rt nt p rdc ooetl a cri 5 o h h n
《遗传性结直肠癌临床诊治和家系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遗传性结直肠癌临床诊治和家系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要点《遗传性结直肠癌临床诊治和家系管理中国专家共识》是由我国结直肠癌临床诊治领域的专家共同制定的一份指南,旨在为遗传性结直肠癌的诊断、治疗和家系管理提供准确、规范的指导。
下面将从要点的角度介绍该专家共识的主要内容。
一、遗传性结直肠癌的定义与分类共识明确了遗传性结直肠癌的定义,即在没有明显环境因素干扰的情况下,由一种或多种突变所致的肿瘤。
根据突变所在的基因和传递方式,遗传性结直肠癌被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结直肠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结直肠癌和X-连锁遗传性结直肠癌。
二、遗传性结直肠癌的诊断和筛查共识提出了遗传性结直肠癌的诊断和筛查的具体指导原则。
在家族中有2例或以上结直肠癌病例,或者有1例结直肠癌病例伴有其他遗传性肿瘤综合征时,应进行遗传性结直肠癌的筛查。
筛查包括家族史采集、基因突变筛查、肿瘤相关标志物检测以及结肠镜检查等。
三、遗传性结直肠癌的治疗共识详细介绍了遗传性结直肠癌的治疗原则和方案。
在手术治疗中,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包括局部切除、结直肠切除、淋巴结清扫和中远期预防等。
对于晚期或转移性遗传性结直肠癌,还提供了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新型治疗手段。
四、遗传性结直肠癌的家系管理共识强调了遗传性结直肠癌的家系管理的重要性。
家系管理包括家族史采集、突变筛查、预防性筛查和教育指导等方面。
对于突变阳性的家族成员,需要进行定期的肿瘤筛查,以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
五、其他相关问题综上所述,《遗传性结直肠癌临床诊治和家系管理中国专家共识》是一份权威且实用的指南,为遗传性结直肠癌的诊断、治疗和家系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其内容涵盖了遗传性结直肠癌的定义、诊断筛查、治疗方案和家系管理等方面,对于提高遗传性结直肠癌的防治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遗传性结直肠癌诊疗面临的问题和挑战2024
遗传性结直肠癌诊疗面临的问题和挑战2024摘要近年来随着对遗传出绪直肠癌的研究不断加深,新发患者的诊断率逐年上升。
但是某些患者的临床症状不典型并且趋向年轻化,易出现漏诊或误诊,甚至被当成散发型结直肠癌,从而延误患者的治疗。
熟悉和掌握遗传性结直肠癌的鉴别和诊断方法有利千识别潜在或高危遗传性结直肠癌患者。
本文主要对遗传性结直肠癌中Lynch综合征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患癌风险、漏诊、误诊、手术选择及家系管理相关进展进行综述,以启示临床工作者要重视遗传出绪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
遗传性结直肠癌(he reditary colorectal cancer, HCR C)占所有结直肠癌患者的5%~6%,这其中又以Lynch综合征(Lynch syndrome, LS) 和家族阳捩瘤性息肉病(family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多见[, 21近年来临床上HCR C比例上升,患者的临床症状不典型并且趋千年轻化,易出现漏诊和误诊现象。
临床医师应熟悉并掌握HCR C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及时发现潜在或高危患者,对确诊家系进行科学管理,早诊断、早治疗。
然而,HCR C在临床上仍存在诸多棘手问题,如漏诊、误诊、手术方式与时机选择以及家系管理等。
本文主要对HCR C中L S和FAP的患癌风险、涌诊、误诊、手术选择及家系管理进行归纳总结,以提供临床医师进行诊疗参考。
—、HCR C相关的肿瘤发生风险高1.L S患癌的风险:LS是由错配修复基因MLH1、MSH2、MSH6、PMS2及EPCAM等发生胚系突变引起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 MM R)蛋白缺失或失活,错配修复系统失控导致微卫星(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 y, MSI)不稳定的一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LS患者可累及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及神经系统等,与其相关的肿瘤包括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尿路上皮癌,膀胱癌、胃癌、小肠癌、胰腺癌、胆管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和脑癌等[3],其中结直肠癌的患癌风险最高,L S患者一生罹患结直肠癌的概率可达40%~80%,到80岁时根据突变基因不同,累积风险分别是MLH1(46%~61%� MSH2(33%~52% � MSH6(10%~44%入PMS2 (8.7%~20%),一般风险人群一生发病率为4.2%[ 41LS是最常见的HCR C,占所有结直肠癌的2%~4%,按中国2016年结直肠癌的新发病例数40.8万估算,2016年新发8160~16320例[51 -项Meta研究发现147个LS家族(6342人)中确诊结直肠癌628例,其中68.3%的男性患者和56.6%的女性患者在50岁之前诊断出结直肠癌,其发病年龄远低千一般风险人群[61其次,在女性L S患者中,子宫内膜癌发病率也高,为25%~60%[ 4 ], 80岁的累积风险分别为M L H1 (34%~54%)、MSH2(21 %~57%)、MSH6(16%~49%)、PMS2 (13%~26%),一般风险人群一生发病率仅为3.1%。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
3. P53基因突变
➢SCRC和FAP中突变率在90%以上 ➢HNPCC肿瘤中70%没有发现P53基因突变
HNPCC诊断与筛选
1.临床诊断标准
➢ AmsterdamⅠ标准(1991, HNPCC-ICG ):
①一个家族中至少有3例结直肠癌患者 ②先证者为另外2例的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 ③至少1例在50岁前发病 ④排除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
1、HNPCC家系中肿瘤患者的治疗
HNPCC家系中直肠癌治疗:
➢建议行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 (IPAA)
➢单纯进行直肠切除,发生多原发癌的可能性在 25-40%
➢是否保留近端结肠取决于患者对术后随访的顺 从性和全大肠切除术后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HNPCC家系中结肠癌和结肠进展期腺瘤的 治疗:
Lynch 综合征
Ⅰ型:家系中只发生结直肠肿瘤 Ⅱ型:除发生结直肠肿瘤外还发
生其他的肠外肿瘤(子宫内膜
癌、胃癌、卵巢癌、膀胱癌等 )
1985年,Lynch将“癌家族综合征”命名为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
1967年Muir 和 Torre报告 Muir –Torre 综合征(MTS):皮肤肿瘤同时合并有内 脏肿瘤发生
➢1-2年应进行一次胃及十二指肠镜检查、腹 部超声检查和尿细胞学检查
HNPCC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随访
➢HNPCC结直肠术后随访原则应根据遗传受累 者的检查方法,肠镜随访时间不宜超过2年, 其他检查也应1-2年进行一次
“外科处理Lynch综合征的关键是对它的认识。 在许多临床实践中外科医生是唯一可以接触到结 肠癌的人,因此,如果外科医生不认为该综合征 的存在,那么这些病人将鲜有机会得到适当的处 理,……讨论外科治疗Lynch综合征真正挑战是 促进对外科医生教育,使其具有在诊治每一位结 肠癌的患者时考虑是否为Lynch综合征的主动 性”—— Lynch综合征的外科治疗策略”(Ann Surg,1987)
结直肠癌遗传变异相关基因初步鉴定报告
结直肠癌遗传变异相关基因初步鉴定报告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遗传变异被认为是导致该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进一步了解结直肠癌遗传变异的相关基因,我们进行了初步的鉴定研究。
本报告将对我们的研究结果进行介绍。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选取了一组结直肠癌患者和一组健康对照组。
通过对这些样本进行次代测序,我们获得了大量的遗传信息。
我们首先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质量控制和预处理,确保了数据的可靠性。
随后,我们将数据与已知的遗传变异数据库进行比对。
我们鉴定出了一系列与结直肠癌遗传变异相关的基因。
这些基因可以被进一步分为两类:致病基因和易感基因。
在致病基因方面,我们发现突变状态频率较高的基因包括APC、KRAS、TP53和SMAD4。
这些基因的突变状态已经在许多研究中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其中,APC基因突变是结直肠癌最为常见的突变类型之一,这一结果与现有的研究结果一致。
此外,KRAS、TP53和SMAD4基因的突变也与结直肠癌的预后和治疗反应有关。
在易感基因方面,我们发现了一些可能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相关的基因。
这些基因包括MLH1、MSH2、MSH6和PMS2等。
这些基因的突变可能会增加个体患结直肠癌的风险。
我们的结果与现有的遗传流行病学研究一致,进一步证实了这些基因在结直肠癌发生中的重要作用。
除了上述已知的致病基因和易感基因,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新的潜在相关基因。
这些基因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它们与结直肠癌之间的关联。
我们相信,在未来的研究中,这些新的基因有望为我们揭示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和治疗靶点提供新的线索。
总结起来,我们通过对结直肠癌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遗传数据进行初步鉴定,发现了一系列与结直肠癌遗传变异相关的基因。
这些基因可以被进一步分为致病基因和易感基因。
在致病基因方面,我们鉴定出了APC、KRAS、TP53和SMAD4等已知的重要基因。
在易感基因方面,我们发现了MLH1、MSH2、MSH6和PMS2等可能增加结直肠癌风险的基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肠外肿瘤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2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2011年 科研热词 高迁移率族蛋白质类 脂肪酸类,不饱和 胃肠道间质瘤 胃肠外间质瘤 石蜡组织 淋巴引流 微小rna 基因突变 再灌注损伤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科研热词 谷氨酰胺 肿瘤坏死因子 蛋白质合成率 稳定性核素 核因子-κ b 大鼠 内毒素 全肠外营养
推荐指数 2 2 1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科研热词 错配修复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 谷氨酰胺 脓毒症 肿瘤坏死因子 盲肠结扎穿孔 内毒素 先证者 amsterdam标准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肠内营养 3 食管肿瘤 1 食管切除术 1 错配修复基因 1 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 1 输入装置 1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1 肠外营养 1 肠功能 1 置管 1 微卫星不稳定 1 免疫组织化学 1
2013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推荐指数 1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科研热词 内毒素 谷氨酰胺 胰岛素 肿瘤细胞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给药时机 细菌易位 细胞因子 炎症因子 溶组织内阿米巴 抗炎细胞因子 大鼠 吞噬 促炎细胞因子 p38mapk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高迁移族蛋白-1 1 错配修复基因 1 钙蛋白酶抑制剂 1 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 1 诊断筛查 1 表皮生长因子 1 蛋白质合成率 1 自膨式金属支架 1 肿瘤坏死因子-α 1 肠道缺血/再灌注 1 肠屏障功能 1 肠外肿瘤 1 缺血-再灌注损伤 1 细胞因子 1 癌性恶病质 1 疗效 1 泛素 1 急性结直肠梗阻 1 微卫星不稳定 1 内镜 1 全肠外营养 1 修复 1 ω -3多不饱和脂肪酸 1 toll样受体4 1 gln载体 1 gln 1 asct2 1
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
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陈昌望;珠珠;董坚【期刊名称】《世界华人消化杂志》【年(卷),期】2013(0)28【摘要】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又称为lynch综合征(lynch syndrome,L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临床特点是:发病年龄早,多见于右半结肠,伴同时性或异时性肠外恶性肿瘤如子宫内膜癌、胃癌、卵巢癌等,预后比散发性结直肠癌好.对高危家系人群的筛查和干预能有效降低结直肠及肠外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本文对HNPCC发病机制、流行病学、临床诊断、筛查、预防和治疗做一综述.【总页数】6页(P2963-2968)【关键词】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错配修复基因;微卫星不稳定;诊断筛查【作者】陈昌望;珠珠;董坚【作者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3【相关文献】1.分子诊断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族中的作用 [J], 金黑鹰2.遗传性弥漫性胃癌伴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一家系 [J], 于俊秀;杨道贵;任玉波;辛福泽3.中国部分地区结直肠癌遗传易感性与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流行状况分析[J], 张渊智;盛剑秋;李世荣;武子涛4.瑞典遗传性非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非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直肠癌家系的基因组连锁分析 [J], Djureinovic; T.; Skoglund; J.; Vandrovcova; J.; 程妍(译); 陈云茹(校)5.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综合征的β连环蛋白外显子3基因突变与结直肠癌密切相关 [J], Johnson V.;Volikos E.;Halford S.E.;A.R.J. Silver;雒向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直肠癌:一种新的遗传性结肠直肠癌病种的临床和分子学证据
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直肠癌:一种新的遗传性结肠直肠癌病种的临床和分子学证据Mueller-Koch Y;Vogelsang H;Kopp R.;E. Holinski-Feder;郑世成【期刊名称】《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胃肠病学分册》【年(卷),期】2006(0)4【摘要】Background: 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 is clinically defined by familial clustering of colorectal cancer and other associated tumours. Methods: By thorough molecular and clinical evaluation of 41 families, two dif ferent groups were characterised: group 1, 25 families with truncating mutations in MLH1 or MSH2 (12 novel mutations); and group 2, 16 Amsterdam positive famili es without mutations in these genes and without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in th eir corresponding tumours. Results: Significant clin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e two groups were found. Firstly, earlier age of onset for all colorectal cancers (median 41 v 55 years; p < 0.001) and all tumours (median 4 3 v 56 years; p = 0.022) was observed, comparing groups 1 and 2. Secondly,68%o f the index colorectal cancers were localised proximally of the splenic flexure in group 1 compared with 14%in group 2 (p < 0.010). Thirdly, more synchronous a nd metachronous colorectal (p = 0.017) and extracolorectal tumours (p < 0.001) w ere found in group 1. Fourthly, a higher colorectal adenoma/carcinoma ratio (p = 0.030) and a tendency towards more synchronousor metachronous adenomas in group 2 (p =0.084) was observed, indicating a slower progression of adenomas to carc inomas. As three mutation negative tumours revealed chromosomal instability afte r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sation, these tumours may be caused by one or more highly penetrant disease alleles from the chromosomal instability pathway. Concl usion: These data show that HNPCC includes at least two entities with clinical a nd molecular differences. This will have implications for surveillance programme s and for cancer research.【总页数】2页(P42-43)【关键词】结肠直肠癌;分子学;直肠结肠癌;结肠直肠腺瘤;家族聚集性;发病年龄;阿姆斯特丹地区;不稳定性;非同步【作者】Mueller-Koch Y;Vogelsang H;Kopp R.;E. Holinski-Feder;郑世成【作者单位】Centre of Medical Genetics, Bayerstrasse 53, 80336 München, Germany,Dr.【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3【相关文献】1.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与散发性结肠癌的临床特征及生存率对比分析 [J], 张升瑞;隋春阳;赵连和2.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的分子生物学特点和临床特征 [J], 管莎莎;戴广海3.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直肠癌的家系和临床研究 [J], 刘合代4.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直肠癌患者中移码突变累积对结肠直肠癌发生发展的作用[J], Yamaguchi; T.; lijima; T.; Mori; T.; M.Miyaki,5.瑞典遗传性非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非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直肠癌家系的基因组连锁分析 [J], Djureinovic; T.; Skoglund; J.; Vandrovcova; J.; 程妍(译); 陈云茹(校)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武汉地区八个家系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特点
武汉地区八个家系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特点陈超;陈继贵;王倩【期刊名称】《临床误诊误治》【年(卷),期】2007(20)7【摘要】目的:探讨武汉地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家系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收集8个遗传性HNPCC家系,其中符合Amsterdam标准Ⅱ2个,Japan标准5个,Bethesda指导原则1~3项1个,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8个家系107人,有癌症患者20例.平均年龄53.35岁,发病高峰年龄50~59岁.20例中肠癌15例,其中右半结肠癌5例,左半结直肠癌10例;肠外癌5例.结论:武汉地区HNPCC家系与散发性结直肠癌(sporadic colorectal cancer,SCRC)相比具有发病年龄轻、肠外癌发病率高、常见多原发癌及好发于右半结肠的特点,某些特点与国内其他地区不完全相同.【总页数】3页(P14-16)【作者】陈超;陈继贵;王倩【作者单位】武汉市第八医院,武汉,430010;武汉市第八医院,武汉,430010;武汉市第八医院,武汉,430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4【相关文献】1.武汉地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特点分析 [J], 陈超;陈继贵;张宇星;刘畅2.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8个家系临床及病理分析 [J], 王瑜;杨磊;丁彦青;童晶3.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一大家系报告 [J], 刘文杰4.瑞典遗传性非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非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直肠癌家系的基因组连锁分析 [J], Djureinovic; T.; Skoglund; J.; Vandrovcova; J.; 程妍(译); 陈云茹(校)5.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系中胃癌的特征和在家系遴选中价值 [J], 崔龙;金黑鹰;孟荣贵;张晓春;阎于悌;喻德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MLH1、MSH2基因 mRNA突变分析与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的基因诊断
MLH1、MSH2基因 mRNA突变分析与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的基因诊断王朝夫;周晓燕;张太明;孙孟红;徐烨;施达仁【期刊名称】《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年(卷),期】2006(023)001【摘要】目的检测胚系MLH1和MSH2基因mRNA突变,确立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家系.方法收集符合Amsterdam标准Ⅱ的12个家系14名家庭成员外周血,用特异引物和耐热性逆转录酶特异地逆转录MLH1和MSH2的RNA;利用长模板PCR扩增酶扩增逆转录产物(cDNA);测序分析扩增产物.提取外周血的DNA,设计与利用上述方法检测出突变对应外显子的特异性引物,利用Taq DNA聚合酶扩增测序,以检测上述方法的有效性.结果利用基于外周血mRNA的方法,在6个家系中检出6个胚系突变,4个MLH1突变和2个MSH2突变,MLH1突变分别位于第8、12、16和第19外显子;MSH2突变分别位于第1和第2外显子.利用基于外周血DNA的方法,上述突变均在MLH1和MSH2相应的外显子中得到验证.突变类型为4个错义突变、1个同义突变和1个非编码区突变;其中5个突变国际上尚未报道; 6个突变中有5个为病理性,分布于5个不同家系,该5个家系被确诊为HNPCC家系.结论基于外周血MLH1和MSH2 mRNA异常的检测能确诊HNPCC家系;该方法敏感、省时、节约成本.【总页数】5页(P32-36)【作者】王朝夫;周晓燕;张太明;孙孟红;徐烨;施达仁【作者单位】200032,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分子病理室,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200032,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分子病理室,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200032,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分子病理室,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200032,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分子病理室,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200032,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分子病理室,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200032,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分子病理室,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相关文献】1.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错配修复基因MLH1启动子甲基化研究2.hEXO1基因突变与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的相关性3.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中COX-2的表达及与MMR基因表达的分析4.结直肠癌患者MLH1和MSH2基因突变的转变分析5.瑞典遗传性非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非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直肠癌家系的基因组连锁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访
基因治疗(Gene therapy ) :指应用DNA 重组技术,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 以纠正或补偿因基因缺陷和异常引起的疾 病,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免疫基因治疗 自杀基因治疗 针对原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的治疗 反义基因治疗 抗肿瘤血管形成基因治疗 RNA 干扰技术 联合基因治疗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胃肠外科 李晓霞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是一 种显性遗传综合征,具有结直肠癌(CRC)发病风 险增高、外显率接近80%、确诊年龄早等特征。 HNPCC占全部CRC的5-10%。 HNPCC也引起子宫内膜癌、胃癌、卵巢癌、肾癌、 输尿管癌、小肠癌以及肝胆管癌的发病风险增高。
Ⅰ Ⅱ
1 2 3
1 CC
2
4 CC78
5 CC50
CC
CC48
1
Ⅲ
2
肺心病 66
3
4
5
6 CC25
7
8
9
10
11 EndC CC49 宫颈癌53 40
12
13 EndC 40
14
15
16
17
18
RC53
CC60
RC53
CC26
CC
Ⅳ
CC 41 CC 40 CC 48 CC 55 CC52 22 2 23 24 25 26 3 27 28 29
肿瘤Gene治疗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进行了 广泛的探索。研究发现,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TIL,它积聚肿瘤部位,并在该处持续存在而 无副作用,利用此特点协助治疗肿瘤。
①IL-2 Gene ②TNF-Gene (白介2) (肿瘤坏死因子) 逆转录病毒载体 导入 TIL(体外培养的自体细胞) 回植患者体内 TIL进入自体肿瘤部位,提高细胞因子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
为选择和确定合适的家族进行分子研究,近年来先 后推出了不同的指南。 Amsterdam标准-I(AC-I)
◦ 亲属中≥3个患有组织学证实的CRC,其中1人必须是另2 人的1级亲属; ◦ 肿瘤必须累及连续2代人; ◦ 必须至少1人确诊年龄<50岁; ◦ 除外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Amsterdam标准-II(AC-II)
1
2
3
4
5 2 2
6 2
7
8
9
10 2
11
12
13
14
15 2
16
17
18 2
19
20 3
21
RC 20
CC48 CC48
注: CC:结肠癌; RC:直肠癌 ; GC:胃癌 ; EC:食管癌 ;SC:皮肤癌; EndC:子宫癌 ; LivM: 肝转移; OC:卵巢癌 ; BT:脑瘤 ; LC:肺癌 ; GbC:胆囊癌 ; HC:肝癌; PC:胰腺癌; BT (bladder carcinoma)膀胱癌; cervix子宫颈; Death:死亡 ; AH:急性肝炎
①MLH1-Gene
②MSH2-Gene
逆转录病毒载体 导入 TIL(体外培养的自体细胞)
回植患者体内
TIL进入自体肿瘤部位,产生错配修复蛋白,从而 发挥错配修复的功能,防止肿瘤的发生。
先证者
检 测 治疗流 程
采集家系
符合 Amsterdam 标准
免疫组化及 PCR方法 检测MMR Gene MSH2 MSH6 MLH1 PMS2
基因治疗的研究与实践中存在若干重 要问题,所以更多的是处于研究阶段, 临床应用还有待深入。
体细胞Gene治疗符合伦理道德,没有争议。 生殖细胞Gene治疗可能改变正常人的遗传特征,存在 某些争议。然而生殖细胞的基因治疗又是一个不容回 避的课题,因为它比体细胞基因治疗更为彻底。所以,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Gene治疗技术的成熟,
DNA水平
蛋白水平
分子水平
确定突变基因
测序
预防性手术
基因治疗
遗传门诊咨询
在FAP患者,APC基因的失活启动了结直肠癌沿正 常黏膜-增生-腺瘤-癌的多阶段多步骤发生模式发 展,Ki-ras、TP53、MCC等重要癌基因和肿瘤抑 制基因先后变异。 舒林酸(sulindac),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和结肠息肉消退有关 。
XR ,患者凝血因子Ⅸ缺乏,Ⅸ因子基因定位在
Xq26.3~q27.2。临床表现,易出血,凝血时间
长,轻伤、小手术后常出血不止。发病率为
1/30000。
例如:我国学者薛京伦实施的FⅨ的基因治疗。
逆转录病毒载体 +FⅨcDNA
重组体 5` LTR FⅨ neo SV PSO LTR 3`
①导入仓鼠细胞(CHO )→FⅨ表达; ②导入乙型血友病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FⅨ表 达; ③91年,导入乙型血友病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 →回植病人皮下→FⅨ基因表达,FⅨ基表达水平达正常人 的5%。 是我国基因治疗成功的例子。
MLHl MSH2
MSH6
PSM2
1、直接基因治疗:纠正突变基因
在原位修复缺陷的基因,以达到治疗目的。为较理
想的基因治疗策略,由于存在某些问题,目前正在努 力之中。(未实现)
2、间接疗法: 以正常的基因替代致病基因。 导入外源正常基因,代替有缺陷的基因。而对 靶细胞而言,没有去除或修复有缺陷的基因。 用DNA重组技术设法修复患者细胞中有缺陷的 错配修复基因,使细胞恢复正常功能而达到治疗 HNPCC的目的。
MSI检测
◦ 检测5个微卫星位点:BAT-26、BAT-25、D2S123、 D5S346和D17S250
MMR蛋白表达检测
◦ 检测4个MMR蛋白表达:MLH1,MSH2,MSH6,PMS2
甲基化检测
◦ MLH1启动子甲基化检测
基因突变检测
◦ 点突变检测 ◦ 大片中的直肠癌建议行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 吻合术(IPAA); ◦ HNPCC家系中结肠癌和结肠进展期腺瘤建议行全结肠切除 回直吻合术(IRA); ◦ 不建议对HNPCC家族的遗传受累者进行预防性全结直肠切 除。 ◦ 20~25岁开始,每2年1次结肠镜检测; ◦ 30~35岁开始1~2年1次女性生殖器官检查检查,,而且 1~2年应进行1次胃及十二指肠镜检查、腹部超声检查和 尿细胞学检查。
研究更有效 ,更安全的载体将是下一阶段的研究 重点。 RNAi 技术能够同时抑制多个不同基因而且抑制 效果互不干扰 ,这将使肿瘤基因治疗的效果更理 想。
家族中至少有3例以上患HNPCC相关癌(结直肠癌、子宫内 膜癌、胃癌、卵巢癌、小肠癌、输尿管和肾盂癌、脑癌、胆 管癌、皮肤癌 )
目前为止已经确定与HNPCC相关的MMR基因有 MLHl、MSH2、MSH6、PSM2。 MMR基因的产物是错配修复蛋白,通过在DNA复 制过程中修复错配的碱基使DNA能精确复制,保证 人类遗传的保守性和稳定性。 当MMR基因发生突变,错配修复蛋白的表达量下降、 不表达或出现截短,对DNA复制过程中发生的缺失 和插入不能校正或纠错,引起基因组DNA不稳定, 从而导致DNA重复序列长度的改变,即所谓的微卫 星不稳定性(MSI)。
1、复合免疫缺陷综合征的基因治疗
(人类Gene治疗成功例子) ADA缺乏症-——致死性疾病,患者由于腺苷酸脱
氨酶(ADA)缺乏。
ADA-Gene + vector (逆转录病毒) 重组分子 患者T Ly C 导入 细胞生长分裂 10天 IL-2刺激C分裂
Gene表达
回输患儿体内 1~2月治疗一次, 10个月 患儿体内ADA水平达正常人的25%
将回答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相信生殖细胞的基因治
疗将会被人们接受。
针对患者个体情况 ,采用联合基因治疗结合传统 的手术、 放疗或化疗的综合治疗措施。 将抗血管生成基因治疗在大肠癌早期阶段得到及 时应用。 运用基因抑制预防性治疗大肠癌高危人群(如家族 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 ,将成为预防大肠癌发生 发展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