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A版必修4 章末复习课2

合集下载

第四章数列小结复习 课件——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第四章数列小结复习 课件——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若是偶数,就将该数除以2. 反复进行上述两种运算,经过
有限次步骤后,必进入1→4 →2 →1. 这就是数学史上著名
的“冰雹猜想”(又称“角谷猜想”等). 如取正整数
= 3,根据上述运算法则得出3 →10 →5 →16 →8 →4
→2 →1,共需经过7个步骤变成1(简称为7步“雹程”).
(1) 请给出冰雹猜想的递推公式;
1 2 3 4
追问1: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分别是什么?如
何根据定义进行推导?它们与函数有什么关系?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都等
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
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常用字母表示.

= ≥ 2且 ∈ ∗ .
−1
等差数列
解析

不同

相同

一次函数
= +
= +
∈ ∗ .
≠0 .
定义域是 ∗ ,图象 定义域是,图
是一系列孤立的点. 象是一条直线.
都是关于自变量的一次整式,
当 ≠ 0时,等差数列的图象是相应
的一次函数图象上的一系列孤立的点.
()
4
3
2
1

的小球自然垒放在下一层之上,第堆第层就放一个球.
记第堆的球的总数为().
(1) 求出(3);
(2) 求()的表达式.
1
6
其中12 + 22 + 32 + ⋯ + 2 = ( + 1)(2 + 1).
追问:根据图形特征,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呢?
问题2:如何研究数列?
函数

人教A版高中数学高一必修4第二章2.3.2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坐标表示

人教A版高中数学高一必修4第二章2.3.2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坐标表示

j
x
o iB
对于该平面内的任一向量 a, 有且只有一对实数x、y,可使
a = xi + y j.
i =(1,0) j =(0,1) 0 =(0,0)
这样,平面内的任一向量 a 都可由x,y唯 一确定,我们把(x,y)叫做向量 a 的(直角)
坐标,记作
a (x, y) ①
其中,x叫做 a 在x轴上的坐标,y叫做 a 在y轴上的
F1 G F2
重力 G产生两个效果,一是木块受平行于 斜面的力的作用F1,沿斜面下滑;一是木块产 生垂直于斜面的压力 F2.也就是说,重力G 的
效果等价于F1和F2 得合力效果,即 G F1 F2.
在物理中,力是一个向量,力的合成就 是向量的加法运算.力也可以分解,任何一 个大小不为零的力,都可以分解成两个不同 方向的分力之和.将这种力的分解拓展到向 量中来,就会形成一个新的数学理论.
课堂练习
a 1.若向量 =(1,-2)的终点在原点,那么
这个向量的始点坐标是 (-1,2) .
2.若将向量a (2,1) 围绕原点按逆时针方
向旋转
π 得到向量 4
b
,则 b
的坐标为

2 2
,3
2 2
).
3.已知点A(8,2),点B(3,5) ,将 沿x轴
向左平移5个单位得到向量 A,B 则
CD CD __(-_5_, _3__)_ .
把一个向量分解为两个互相垂直的向量,叫
做把向量正交分解.如图,向量 i, j 是两个互相垂
直的单位向量,向量 a 与 i 的夹角是30°,
且 a 4,以向量 i, j 为基底,向量 a如何表示?
B
P
a 2 3i 2j

高一数学(人教A版)必修4精品课件:2-2-1 向量加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高一数学(人教A版)必修4精品课件:2-2-1 向量加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温故知新 1.向量的有关概念: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1)所谓向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量,其三要素
始点,大小,方向 . 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所谓共线 (2)相等向量应满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向相同或相反 向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 的向量.
向量和 的方法叫做向量加法的三角形 和,记作a+b.这种求________
法则.
第二章
2.2 2.2.1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A版 ·数学 ·必修4
(3)平行四边形法则:已知两个不共线向量 a、b(如图乙所 → → → → 示),作AB=a,AD=b,则 A、B、D 三点不共线,以AB,AD为 → 邻边作平行四边形 ABCD, 则向量 AC =a+b, 这种作两个向 量和的方法叫做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第二章
2.2 2.2.1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A版 ·数学 ·必修4
自主预习 1.向量的加法
和 的运算,叫做向量的加法.两 (1)定义:求两个向量____ 向量 . 个向量的和仍然是一个______
(2)三角形法则:如图甲所示,已知非零向量a,b,在平 → → → 面内任取一点,作AB=a,BC=b,则向量AC叫做向量a与b的
第二章
2.2 2.2.1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A版 ·数学 ·必修4
[拓展]①向量加法的多边形法则:n个向量经过平移,顺 次使前一个向量的终点与后一个向量的起点重合,组成一组 向量折线,这n个向量的和等于折线起点到终点的向量.这个 法则叫做向量加法的多边形法则.多边形法则实质就是三角 形法则的连续应用. ②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就是向量加法的几何意 义. (4)规定:a+0=0+a=a. (5)结论:|a+b|≤|a|+|b|.

2021年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4章《章末复习课》(含答案详解)

2021年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4章《章末复习课》(含答案详解)

2021年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4章《章末复习课》(含答案详解)1、指数与对数的运算【例1】计算:(1)2log32-log3+log38-5log53;(2)1.5-×0+80.25×+(×)6-.[解] (1)原式=log3-3=2-3=-1.(2)原式=+2×2+22×33-=21+4×27=110.指数、对数的运算应遵循的原则指数式的运算首先留意化简顺序,一般负指数先转化成正指数,根式化为分数指数幂运算,其次若出现分式则要留意分子、分母因式分解以到达约分的目的.对数运算首先留意公式应用过程中范围的改变,前后要等价,娴熟地运用对数的三个运算性质并结合对数恒等式,换底公式是对数计算、化简、证明常用的技巧.7n1.设3x=4y=36,则+的值为( )A.6B.3C.2D.1D [由3x=4y=36得x=log336,y=lo2、g436,∴+=2log363+log364=log369+log364=log3636=1.]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图象及应用【例2】(1)若函数y=logax(a0,且a≠1)的图象如下图,则以下函数正确的选项是( )A B C D(2)已知函数f(x)是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当x≥0时,f(x)=x.①如图,画出函数f(x)的图象;②依据图象写出f(x)的单调区间,并写出函数的值域.(1)B [由已知函数图象可得,loga3=1,所以a=3.A项,函数解析式为y=3-x,在R上单调递减,与图象不符;C项中函数的解析式为y=(-x)3=-x3,当x0时,y0,这与图象不符;D项中函数解析式为y=log3(-x),在(-∞,0)上为单调3、递减函数,与图象不符;B项中对应函数解析式为y=x3,7n 与图象相符.应选B.](2)[解] ①先作出当x≥0时,f(x)=x的图象,利用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再作出f(x)在x∈(-∞,0)时的图象.②函数f(x)的单调递增区间为(-∞,0),单调递减区间为[0,+∞),值域为(0,1].1.识别函数的图象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单调性:函数图象的改变趋势;(2)奇偶性:函数图象的对称性;(3)特别点对应的函数值.2.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图象经过定点的实质是a0=1,loga1=0.2.函数y=1+log(x-1)的图象肯定经过点( )A.(1,1)B.(1,0)C.(2,1)D.(2,0)C [把y=logx的图象向右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即可4、得到y=1+log(x-1)的图象,故其经过点(2,1).]比较大小【例3】若0xy1,则( )A.3y3xB.logx3logy3C.log4xlog4y7nD.xyC [因为0xy1,则对于A,函数y=3x在R上单调递增,故3x3y,A错误.对于B,依据底数a对对数函数y=logax的影响:当0a1时,在x∈(1,+∞)上“底小图高”.因为0xy1,所以logx3logy3,B错误.对于C,函数y=log4x在(0,+∞)上单调递增,故log4xlog4y,C正确.对于D,函数y=x在R上单调递减,故xy,5、D错误.]1.比较两数大小常用的方法有单调性法、图象法、中间值法等.2.当两个数都是指数幂或对数式时,可将其看成某个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或幂函数的函数值,然后利用该函数的单调性比较.3.比较多个数的大小时,先利用“0”“1”作为分界点,然后在各部分内再利用函数性质比较大小.4.含参数的问题,要依据参数的取值进行分类商量.3.设a=log2π,b=logπ,c=π-2,则( )A.abcB.bacC.acbD.cbaC [∵a=log2πlog22=1,b =logπlog1=0,c=π-2=,即0c1,∴acb,应选C.]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性质【例4】(6、1)设函数f(x)=ln(1+x)-ln(1-x),则f(x)是( )A.奇函数,且在(0,1)上是增函数B.奇函数,且在(0,1)上是减函数C.偶函数,且在(0,1)上是增函数7nD.偶函数,且在(0,1)上是减函数(2)已知a0,a≠1且loga3loga2,若函数f(x)=logax在区间[a,3a]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1.①求a的值;②若1≤x≤3,求函数y=(logax)2-loga+2的值域.(1)A [由题意可得,函数f(x)的定义域为(-1,1),且f(-x)=ln(1-x)-ln(1+x)=-f(x),故f(x)为奇函数.又f(x)=ln=ln,易知y=-1在(0,1)上为增函数,故f(x)在(0,1)上为增函数.](2)[7、解] ①因为loga3loga2,所以f(x)=logax在[a,3a]上为增函数.又f(x)在[a,3a]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1,所以loga(3a)-logaa=1,即loga3=1,所以a=3.②函数y=(log3x)2-log3+2=(log3x)2-log3x+2=2+.令t=log3x,因为1≤x≤3,所以0≤log3x≤1,即0≤t≤1.所以y=2+∈,所以所求函数的值域为.1.把本例(1)的函数f(x)改为“f(x)=ln(x+)”,推断其奇偶性.[解] ∵f(x)=ln(x+),∴其定义域为R,又f(-x)=ln(-x +),∴f(x)+f(-x)=ln(x+)+ln(-x+)=ln1=0,∴f(-x)=-f(x),∴f(x)为奇函数.28、.把本例(2)②中的函数改为“y=a2x+ax-1”,求其最小值.[解] 由题意可知y=32x+3x-1,令3x=t,则t∈[3,27],∴f(t)=t2+t-1=2-,t∈[3,27],∴当t=3时,f(t)min=f(3)=9+3-1=11.7n1.讨论函数的性质要树立定义域优先的原则.2.换元法的作用是利用整体代换,将问题转化为常见问题.该类问题中,常设u=logax或u=ax,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等问题.要留意换元后u的取值范围.函数的应用【例5】一种放射性元素,最初的质量为500g,按每年10%衰减.(1)求t年后,这种放射性元素的质量w的表达式;(2)由求出的函数表达式,求这种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结果精确到0.1).[解] (1)最初的质量为9、500g.经过1年,w=500(1-10%)=500×0.9;经过2年,w =500×0.92;由此推知,t年后,w=500×0.9t.(2)由题意得500×0.9t=250,即0.9t=0.5,两边同时取以10为底的对数,得lg0.9t=lg0.5,即tlg0.9=lg0.5,所以t=≈6.6.即这种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约为6.6年.指数函数模型的应用在实际问题中,有关人口增长、银行利率、细胞分裂等增长率问题常可以用指数函数模型表示.通常可以表示为y=N(1+p)x(其中N为基础数,p为增长率,x 为时间)的形式.4.某化工厂生产一种溶液,按市场要求,杂质含量不能超过0.1%,若初时含杂质2%,每过滤一次可使杂质含量削减,问至少应过滤几次才能使产品到达市场要求?(已知:10、lg2≈0.3010,lg3≈0.4771)7n[解] 设过滤n次能使产品到达市场要求,依题意,得×n≤,即n≤.则n(lg2-lg3)≤-(1+lg2),故n≥≈7.4,考虑到n∈N,故n≥8,即至少要过滤8次才能到达市场要求.7。

第四章 数列(章末小结)高二数学课件(人教A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第四章 数列(章末小结)高二数学课件(人教A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方法指导 利用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进行运算.
方法总结 (1)等差数列中利用等差中项将已知等式化简求出基本量,注意由 判断出使得 取最大值时的项数;(2)等比中项有两个值,注意在等比数列中偶数项的符号一致,奇数项的符号一致.本题考查了数学抽象和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
题型3 裂项相消法求和
[解析] 设数列 的前 项和为 ,当 时, ;当 时, ,经检验, 也符合上式, .又 , .
题型探究·悟思路
, ,∴数列 是以5为首项,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
方法总结 注意由 求 时,分两步完成后要判断 是否符合当 时的式子,若符合可统一为一个式子,若不符合则需要分段写出.
长,因此每一段铁丝总是前面的相邻2段之和),依次为1, , , , , , , , , ,以上各数之和为143,与144相差1,因此可以取最后一段为56,这时 达到最大,为10.
我们看到“每段的长度不小于1”这个条件起了控制全局的作用,正是这个最小数1产生了斐波那契数列,如果把1换成其他数,递推关系保留了,但这个数列消失了.这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和斐波那契数列发生了一个联系. 在这个问题中, ,这个143是斐波那契数列的前 项和,我们是把144超出143的部分加到最后的一个数上,如果加到其他数上,就有3段可以构成三角形了.
题型7 数列的单调性
例7 已知数列 中, ( , 且 ).
(1)若 ,求数列 中的最大项和最小项的值;
(2)若对任意的 ,都有 成立,求实数 的取值范围.
方法指导 (1)先代入 的值,构造函数判断其单调性,再求出最大项和最小项;(2)先构造函数判断 的单调性,再由条件列出不等式,求出实数 的取值范围.
题型2 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
例2
(1) 设数列 为等差数列,其前 项和为 ,已知 , ,若对任意 都有 成立,则 的值为( ).A. B. C. D.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第四章4-2-1第2课时等差数列的性质及应用课件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第四章4-2-1第2课时等差数列的性质及应用课件

【链接·教材例题】 例5 已知数列{an}是等差数列,p,q,s,t∈N*,且p+q=s+t.求 证ap+aq=as+at. 分析:只要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写出ap,aq,as,at,再利用已知条 件即可得证.
[证明] 设数列{an}的公差为d,则 ap=a1+(p-1)d, aq=a1+(q-1)d, as=a1+(s-1)d, at=a1+(t-1)d. 所以
[母题探究] 本例(1)中条件变为“已知等差数列{an}中,a3+a6= 8”,求5a4+a7的值.
[解] 法一:设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d, 则a3+a6=2a1+7d=8, 所以5a4+a7=6a1+21d=3(2a1+7d)=24.
法二:在等差数列中,若m+n=p+q, 则am+an=ap+aq, ∴a2+a6=a3+a5=2a4, ∴5a4+a7=a2+a3+a4+a5+a6+a7. 又a2+a7=a3+a6=a4+a5, ∴5a4+a7=3(a3+a6)=3×8=24.
[新知生成] 等差数列的性质
(1){an}是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若正整数m,n,p,q满足m+n=p+ q,则am+an=__a_p_+__a_q_. ①特别地,当m+n=2k(m,n,k∈N*)时,am+an=2ak. ②对有穷等差数列,与首末两项“等距离”的两项之和等于首末两 项的__和__,即a1+an=a2+an-1=…=ak+an-k+1=…. (2)从等差数列中,每隔一定的距离抽取一项 ,组成的数列仍为 _等__差___数列.
[讨论交流] 问题1.等差数列的子数列是如何定义的? 问题2.等差数列的子数列有什么样的性质? 问题3.等差数列的任意两项间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 问题4.等差数列的“下标和”性质是什么?
[自我感知] 经过认真的预习,结合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认知,请画 出本节课的知识逻辑体系.

新教材2023年高中数学第四章数列章末整合提升课件新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新教材2023年高中数学第四章数列章末整合提升课件新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解析] Sn=1+2x+3x2+4x3+…+nxn-1,① xSn=x+2x2+3x3+…+(n-1)xn-1+nxn,② 由①-②,得(1-x)Sn=1+x+x2+…+xn-1-nxn,
当 x≠1 时,(1-x)Sn=11--xxn-nxn =1-xn-1n-xnx+nxn+1=1-(1+1n-)xxn+nxn+1, ∴Sn=1-(1(+1n-)x)xn+2 nxn+1;
∴bn=32+(n-1)×12=1+n2, Sn=2b2nb-n 1=21+ +nn, 当 n=1 时,a1=S1=32,
当 n≥2 时,an=Sn-Sn-1=21++nn-1+n n=-n(n1+1),显然对于 n =1 不成立,
∴an=2-3,n(n=n1+1 1),n≥2.
[规律方法] 已知某条件式,证明关于an(或Sn)的某个表达式成等差 (或等比)数列,问题本身就给出了条件式的变形方向,可依据等差(等比) 数列定义,结合an=Sn-Sn-1(n≥2)对条件式变形构造新数列求解.
典例1 已知数列{an}中,a1=1,且an+1-an=3n-n,求数列 {an}的通项公式.
[解析] 由an+1-an=3n-n, 得an-an-1=3n-1-(n-1), an-1-an-2=3n-2-(n-2), ……
a3-a2=32-2,a2-a1=3-1.
当 n≥2 时,以上 n-1 个等式两端分别相加,得(an-an-1)+(an-1- an-2)+…+(a2-a1)
典例7 求数列 214,418,6116,…,2n+2n1+1,…的前 n 项和 Sn. [分析] 此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an=2n+2n1+1,而数列{2n}是一个等差 数列,数列2n1+1是一个等比数列,故采用分组求和法.
[解析] Sn=214+418+6116+…+2n+2n1+1

数学人教A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第四章数列章复习(共55张ppt)

数学人教A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第四章数列章复习(共55张ppt)

和,则 S 2023 =
*
解析: an 1 an an 1 (n 2, n N ) , a1 1 , a2 2 ,
取值范围是________.
(一)数列概念
应用举例
1.已知{an}是递增数列,且对于任意的n∈N*,an=n2+λn恒成立,则实数λ的
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解析:(法一)因为{an}是递增数列,所以对任意的n∈N*,
都有an+1>an,即(n+1)2+λ(n+1)>n2+λn,整理,
得2n+1+λ>0,即λ>-(2n+1).(*)
问题4:数列可以通过哪些角度分类?
(一)数列概念
问题4:数列可以通过哪些角度分类?
与函数的单调性分类类似,数列按项与项间的大小关系分类:
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摆动数列;按项数分类:有穷数
列、无穷数列;按其他标准分类:有界数列和无界数列等。
(一)数列概念
应用举例
1.已知{an}是递增数列,且对于任意的n∈N*,an=n2+λn恒成立,则实数λ的
追问:数列是特殊的函数,特殊在哪?
(一)数列概念
问题2:为什么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
追问:数列是特殊的函数,特殊在哪?
以前我们学过的函数的自变量通常是连续变化的,而数列是自变量为离散的。比如:
f x 2 x 3 的图象是直线,而 an 2n 3 的图象是直线上孤立的点。
(一)数列概念
得2n+1+λ>0,即λ>-(2n+1).(*)
因为n≥1,所以-(2n+1)≤-3,要使不等式(*)恒成立,只需λ>-3.
2
(法二)观察数列{an}通项公式 an=n2+λn,联想到二次函数 f x x x ,所以可

高中数学第二章平面向量2.2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2.2.3向量数乘运算及其几何意义习题课件新人教A版必修4

高中数学第二章平面向量2.2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2.2.3向量数乘运算及其几何意义习题课件新人教A版必修4

思考题 2 已知 λ∈R,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λ a|=λ|a| C.|λ a|=|λ|·|a|
B.|λ a|=|λ|·a D.|λ a|>0
【答案】 C
题型二 向量共线定理的应用 例 3 设两个非零向量 a 与 b 不共线: (1)若A→B=a+b,B→C=2a+8b,C→D=3(a-b),求证:A、B、 D 三点共线; (2)试确定实数 k,使 ka+b 与 a+kb 共线.
要点 2 向量数乘的运算律 设 a,b 为任意向量,λ 、μ 为任意实数,则有 (1)λ(μa)=(λμ)a; (2)(λ+μ)a=λa+μa; (3)λ(a+b)=λa+λb. 要点 3 共线向量定理 向量 b 与非零向量 a 共线,当且仅当有唯一一个实数 λ,使 得 b=λa.
1.向量与实数可以求积,能求加、减运算吗? 答:不能,如 λ+a,λ-a 无意义.
-λ,y=λ,即 x+y=1. 【答案】 1
例 5 如图所示,D 是△ABC 的边 AB 上的中点,则向量C→D =( )
A.B→C-12B→A B.-B→C+12B→A C.-B→C-12B→A D.B→C-12B→A
【解析】 解法一 ∵D 是 AB 的中点,∴B→D=12B→A, ∴C→D=C→B+B→D=-B→C+12B→A. 解法二 由C→D=12(C→B+C→A)=12[C→B+(C→B+B→A)]=C→B+12 B→A=-B→C+12B→A. 【答案】 B
【解析】 (1)真命题,∵ 2>0,∴ 2a 与 a 同向. 又| 2a|= 2|a|,∴ 2a 的模是 a 的模的 2倍; (2)真命题.∵-3<0, ∴-3a 与 a 方向相反且|-3a|=3|a|. 又∵6>0,∴6a 与 a 方向相同且|6a|=6|a|. ∴-3a 与 6a 方向相反且模是 6a 的模的12;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4示范教案:第二章第三节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第二课时) Word版含解析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4示范教案:第二章第三节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第二课时) Word版含解析

第二章第三节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第二课时整体设计教学分析1.前面学习了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实际是平面向量的代数表示.在引入了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后可使向量完全代数化,将数与形紧密结合起来,这就可以使很多几何问题的解答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数量运算.2.本小节主要是运用向量线性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推导两个向量的和的坐标、差的坐标以及数乘的坐标运算.推导的关键是灵活运用向量线性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3.引进向量的坐标表示后,向量的线性运算可以通过坐标运算来实现,一个自然的想法是向量的某些关系,特别是向量的平行、垂直,是否也能通过坐标来研究呢?前面已经找出两个向量共线的条件(如果存在实数λ,使得a =λb ,那么a 与b 共线),本节则进一步地把向量共线的条件转化为坐标表示.这种转化是比较容易的,只要将向量用坐标表示出来,再运用向量相等的条件就可以得出平面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要注意的是,向量的共线与向量的平行是一致的. 三维目标1.通过经历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平面向量的和、差、实数与向量的积的坐标表示方法.理解并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以及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2.引入平面向量的坐标可使向量运算完全代数化,平面向量的坐标成了数与形结合的载体.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要形成见数思形、以形助数的思维习惯,以加深理解知识要点,增强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教学难点:对平面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的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思路1.向量具有代数特征,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紧密相联.那么我们在学习直线和圆的方程以及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时,直线与直线的平行是一种重要的关系.关于x 、y 的二元一次方程Ax +By +C =0(A 、B 不同时为零)何时所体现的两条直线平行?向量的共线用代数运算如何体现?思路2.对于平面内的任意向量a ,过定点O 作向量OA →=a ,则点A 的位置被向量a 的大小和方向所唯一确定.如果以定点O 为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那么点A 的位置可通过其坐标来反映,从而向量a 也可以用坐标来表示,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坐标来研究向量问题了.事实上,向量的坐标表示,实际是向量的代数表示.引入向量的坐标表示可使向量运算完全代数化,将数与形紧密结合起来,这就可以使很多几何问题的解答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数量运算.引进向量的坐标表示后,向量的线性运算可以通过坐标运算来实现,那么向量的平行、垂直,是否也能通过坐标来研究呢? 推进新课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①我们研究了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现在已知a =(x 1,y 1),b =(x 2,y 2),你能得出a +b ,a -b ,λa 的坐标表示吗?②如图1,已知A (x 1,y 1),B (x 2,y 2),怎样表示AB 的坐标?你能在图中标出坐标为(x 2-x 1,y 2-y 1)的P 点吗?标出点P 后,你能总结出什么结论?活动:教师让学生通过向量的坐标表示来进行两个向量的加、减运算,教师可以让学生到黑板去板书步骤.可得:图1a +b =(x 1i +y 1j )+(x 2i +y 2j )=(x 1+x 2)i +(y 1+y 2)j , 即a +b =(x 1+x 2,y 1+y 2). 同理a -b =(x 1-x 2,y 1-y 2).又λa =λ(x 1i +y 1j )=λx 1i +λy 1j .∴λa =(λx 1,λy 1).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把上述结论用文字叙述分别为:两个向量和(差)的坐标分别等于这两个向量相应坐标的和(差);实数与向量的积的坐标等于用这个实数乘原来向量的相应坐标.教师再引导学生找出点与向量的关系:将向量AB →平移,使得点A 与坐标原点O 重合,则平移后的B 点位置就是P 点.向量AB →的坐标与以原点为始点,点P 为终点的向量坐标是相同的,这样就建立了向量的坐标与点的坐标之间的联系.学生通过平移也可以发现:向量AB →的模与向量OP →的模是相等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AB →|=|OP →|=(x 1-x 2)2+(y 1-y 2)2.教师对总结完全的同学进行表扬,并鼓励学生,只要善于开动脑筋,勇于创新,展开思维的翅膀,就一定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讨论结果:①能. ②AB →=OB →-OA →=(x 2,y 2)-(x 1,y 1)=(x 2-x 1,y 2-y 1).结论:一个向量的坐标等于表示此向量的有向线段的终点的坐标减去始点的坐标. 提出问题①如何用坐标表示两个共线向量?②若a =(x 1,y 1),b =(x 2,y 2),那么11x y =22x y是向量a 、b 共线的什么条件?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类比直线平行的特点来推导向量共线时的关系.此处教师要对探究困难的学生给以必要的点拨:设a =(x 1,y 1),b =(x 2,y 2),其中b ≠0.我们知道,a 、b 共线,当且仅当存在实数λ,使a =λb .如果用坐标表示,可写为(x 1,y 1)=λ(x 2,y 2),即⎩⎪⎨⎪⎧x 1=λx 2,y 1=λy 2.消去λ后得x 1y 2-x 2y 1=0. 这就是说,当且仅当x 1y 2-x 2y 1=0时向量a 、b (b ≠0)共线.又我们知道x 1y 2-x 2y 1=0与x 1y 2=x 2y 1是等价的,但这与y 1x 1=y 2x 2是不等价的.因为当x 1=x 2=0时,x 1y 2-x 2y 1=0成立,但y 1x 1与y 2x 2均无意义.因此y 1x 1=y 2x 2是向量a 、b 共线的充分不必要条件.由此也看出向量的应用更具一般性,更简捷、实用,让学生仔细体会这点.讨论结果:①x 1y 2-x 2y 1=0时,向量a 、b (b ≠0)共线. ②充分不必要条件. 提出问题a 与非零向量b 为共线向量的充要条件是有且只有一个实数λ使得a =λb ,那么这个充要条件如何用坐标来表示呢?活动:教师引导推证:设a =(x 1,y 1),b =(x 2,y 2),其中b ≠a ,由a =λb ,(x 1,y 1)=λ(x 2,y 2)⇒⎩⎪⎨⎪⎧x 1=λx 2,y 1=λy 2,消去λ,得x 1y 2-x 2y 1=0.讨论结果:a ∥b (b ≠0)的充要条件是x 1y 2-x 2y 1=0. 教师应向学生特别提醒感悟:(1)消去λ时不能两式相除,∵y 1、y 2有可能为0,而b ≠0, ∴x 2、y 2中至少有一个不为0.(2)充要条件不能写成y 1x 1=y 2x 2(∵x 1、x 2有可能为0).(3)从而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有两种形式:a ∥b (b ≠0)⇔⎩⎪⎨⎪⎧a =λb ,x 1y 2-x 2y 1=0.应用示例思路1例1已知a =(2,1),b =(-3,4),求a +b ,a -b,3a +4b 的坐标.活动:本例是向量代数运算的简单应用,让学生根据向量的线性运算进行向量的和、差及数乘的坐标运算,再根据向量的线性运算律和向量的坐标概念得出结论.若已知表示向量的有向线段的始点和终点坐标,那么终点的坐标减去始点的坐标就是此向量的坐标,从而使得向量的坐标与点的坐标可以相互转化.可由学生自己完成.解:a +b =(2,1)+(-3,4)=(-1,5); a -b =(2,1)-(-3,4)=(5,-3);3a +4b =3(2,1)+4(-3,4)=(6,3)+(-12,16)=(-6,19).变式训练已知平面向量a =(1,1),b =(1,-1),则向量12a -32b 等于( )A .(-2,-1)B .(-2,1)C .(-1,0)D .(-1,2) 答案:D,试求顶点D 的坐标.图2活动:本例的目的仍然是让学生熟悉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这里给出了两种方法:方法一利用“两个向量相等,则它们的坐标相等”,解题过程中应用了方程思想;方法二利用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求得向量OD →的坐标,进而得到点D 的坐标.解题过程中,关键是充分利用图形中各线段的位置关系(主要是平行关系),数形结合地思考,将顶点D 的坐标表示为已知点的坐标.解:方法一:如图2,设顶点D 的坐标为(x ,y ). ∵AB →=(-1-(-2),3-1)=(1,2),DC →=(3-x,4-y ). 由AB →=DC →,得(1,2)=(3-x,4-y ). ∴⎩⎪⎨⎪⎧1=3-x ,2=4-y . ∴⎩⎪⎨⎪⎧x =2,y =2. ∴顶点D 的坐标为(2,2).方法二:如图2,由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可知BD →=BA →+AD →=BA →+BC →=(-2-(-1),1-3)+(3-(-1),4-3)=(3,-1), 而OD →=OB →+BD →=(-1,3)+(3,-1)=(2,2), ∴顶点D 的坐标为(2,2).图31时,仿例2得:D 1=(2,2)B 时,仿例2得:D 2=(4,6)ACB 时,仿例2得:D 3=(-(1,3),C (2,5),试判断A 、B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向量的共线来判断.首先要探究三个点组合成两个向量,然后根据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来判断这两个向量是否共线从而来判断这三点是否共线.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并熟练地运用向量共线的坐标形式来判断向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图象领悟先猜后证的思维方式.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A 、B 、C 三点,观察图形,我们猜想A 、B 、C 三点共线.下面给出证明.∵AB →=(1-(-1),3-(-1))=(2,4),AC →=(2-(-1),5-(-1))=(3,6), 又2×6-3×4=0, ∴AB →∥AC →,且直线AB 、直线AC 有公共点A , ∴A 、B 、C 三点共线.点评:本例的解答给出了判断三点共线的一种常用方法,其实质是从同一点出发的两个向.例1设点P 是线段P 1P 2上的一点,P 1、P 2的坐标分别是(x 1,y 1)、(x 2,y 2). (1)当点P 是线段P 1P 2的中点时,求点P 的坐标;(2)当点P 是线段P 1P 2的一个三等分点时,求点P 的坐标.活动:教师充分让学生思考,并提出这一结论可以推广吗?即当P 1PPP 2=λ时,点P 的坐标是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一起探究,可按照求中点坐标的解题思路类比推广,有的学生可能提出如下推理方法:设P (x ,y ),由P 1P →=λPP 2→,知(x -x 1,y -y 1)=λ(x 2-x ,y 2-y ),即⎩⎪⎨⎪⎧x -x 1=λ(x 2-x )y -y 1=λ(y 2-y )⇒⎩⎪⎨⎪⎧x =x 1+λx21+λ,y =y 1+λy21+λ.这就是线段的定比分点公式,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鼓励学生的这种积极探索,这是学习数学的重要品质.时间允许的话,可以探索λ的取值符号对P 点位置的影响,也可鼓励学生课后探索.解:(1)如图4,由向量的线性运算可知图4OP →=12(OP 1→+OP 2→)=(x 1+x 22,y 1+y 22),所以点P 的坐标是(x 1+x 22,y 1+y 22).(2)如图5,当点P 是线段P 1P 2的一个三等分点时,有两种情况,即P 1P PP 2=12或P 1PPP 2=2.如果P 1P PP 2=12(图5(1)),那么图5OP →=OP 1→+P 1P →=OP 1→+13P 1P 2→=OP 1→+13(OP 2→-OP 1→)=23OP 1→+13OP 2→ =(2x 1+x 23,2y 1+y 23),即点P 的坐标是(2x 1+x 23,2y 1+y 23).同理,如果P 1PPP 2=2(图5(2)),那么点P 的坐标是(x 1+2x 23,y 1+2y 23).点评:本例实际上给出了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和线段的三等分点坐标公式.例2已知点A (1,2),B (4,5),O 为坐标原点,OP =OA +tAB .若点P 在第二象限,求实数t 的取值范围.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向量的坐标运算以及向量的相等,把已知条件转化为含参数的方程(组)或不等式(组)再进行求解.教师以提问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组织步骤的能力,或者让学生到黑板上去板书解题过程,并对思路清晰过程正确的同学进行表扬,同时也要对组织步骤不完全的同学给予提示和鼓励.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化归”思想的利用.不等式求变量取值范围的基本观点是:将已知条件转化为关于变量的不等式(组),那么变量的取值范围就是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解:由已知AB →=(4,5)-(1,2)=(3,3). ∴OP →=(1,2)+t (3,3)=(3t +1,3t +2).若点P 在第二象限,则⎩⎪⎨⎪⎧3t +1<03t +2>0⇒-23<t <-13.故t 的取值范围是(-23,-13).点评:此题通过向量的坐标运算,将点P 的坐标用t 表示,由点P 在第二象限可得到一个关于t 的不等式组,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就是t 的取值范围.知能训练课本本节练习. 解答:1.(1)a +b =(3,6),a -b =(-7,2);(2)a +b =(1,11),a -b =(7,-5); (3)a +b =(0,0),a -b =(4,6);(4)a +b =(3,4),a -b =(3,-4). 2.-2a +4b =(-6,-8),4a +3b =(12,5).3.(1)AB →=(3,4),BA →=(-3,-4);(2)AB →=(9,-1),BA →=(-9,1); (3)AB →=(0,2),BA →=(0,-2);(4)AB →=(5,0),BA →=(-5,0). 4.AB ∥CD .证明:AB →=(1,-1),CD →=(1,-1),所以AB →=CD →.所以AB ∥CD .点评:本题有两个要求:一是判断,二是证明.通过作图发现规律,提出猜想,然后再证明结论是一个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5.(1)(3,2);(2)(1,4);(3)(4,-5).6.(103,1)或(143,-1).7.解:设P (x ,y ),由点P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且|AP →|=32|PB →|,得(x -2,y -3)=32(x -4,y +3),即⎩⎪⎨⎪⎧ 2x -4=3x -12,2y -6=3y +9.解之,得⎩⎪⎨⎪⎧x =8,y =-15.所以点P 的坐标为(8,-15).点评:本题希望通过向量方法求解,培养学生应用向量的意识. 课堂小结1.先由学生回顾本节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平面向量的和、差、数乘的坐标运算,两个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2.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学习的数学方法,定义法、归纳、整理、概括的思想,强调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善于培养自己不断探索、善于发现、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求实开拓的精神,为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作业课本习题2.3 A 组5、6.设计感想1.本节课中向量的坐标表示及运算实际上是向量的代数运算.这对学生来说学习并不困难,可大胆让学生自己探究.本教案设计流程符合新课改精神.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时,始终抓住向量具有几何与代数的双重属性这一特征和向量具有数与形紧密结合的特点.让学生在了解向量知识网络结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向量的坐标表示以及运算法则、运算律,能熟练向量代数化的重要作用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加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包括向量的代数运算与几何运算.相比较而言,学生对向量的代数运算要容易接受一些,但对向量的几何运算往往感到比较困难,无从下手.向量的几何运算主要包括向量加减法的几何运算,向量平行与垂直的充要条件及定比分点的向量式等.3.通过平面向量坐标的加、减代数运算,结合图形,不但可以建立向量的坐标与点的坐标之间的联系,而且教师可在这两题的基础上稍作推广,就可通过求向量的模而得到直角坐标系内的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甚至可以推出中点坐标公式.它们在处理平面几何的有关问题时,往往有其独到之处,教师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课下继续探讨,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备课资料一、求点P 分有向线段所成的比的几种求法(1)定义法:根据已知条件直接找到使P 1P →=λPP 2→的实数λ的值.例1已知点A (-2,-3),点B (4,1),延长AB 到P ,使|AP →|=3|PB →|,求点P 的坐标.解:因为点在AB 的延长线上,P 为AB →的外分点,所以AP →=λPB →,λ<0,又根据|AP →|=3|PB →|,可知λ=-3,由分点坐标公式易得P 点的坐标为(7,3).(2)公式法:依据定比分点坐标公式. x =x 1+λx 21+λ,y =y 1+λy 21+λ,结合已知条件求解λ.例2已知两点P 1(3,2),P 2(-8,3),求点P (12,y )分P 1P 2→所成的比λ及y 的值.解:由线段的定比分点坐标公式,得⎩⎪⎨⎪⎧12=3+λ(-8)1+λ,y =2+λ×31+λ,解得⎩⎨⎧λ=517,y =4922.二、备用习题1.已知a =(3,-1),b =(-1,2),则-3a -2b 等于( ) A .(7,1) B .(-7,-1) C .(-7,1) D .(7,-1) 答案:B2.已知A (1,1),B (-1,0),C (0,1),D (x ,y ),若AB →和CD →是相反向量,则D 点的坐标是( ) A .(-2,0) B .(2,2)C .(2,0)D .(-2,-2) 答案:B3.若点A (-1,-1),B (1,3),C (x,5)共线,则使AB →=λBC →的实数λ的值为( ) A .1 B .-2 C .0 D .2 答案:D4.若A (2,3),B (x,4),C (3,y ),且AB →=2AC →,则x =________,y =________.答案:4 725.已知ABCD 中,AD →=(3,7),AB →=(-2,1),则CO →的坐标(O 为对角线的交点)为________.答案:(-12,-4)6.向量OA →=(k,12),OB →=(4,5),OC →=(10,k ),当k 为何值时,A 、B 、C 三点共线?答案:解:∵OA →=(k,12),OB →=(4,5),OC →=(10,k ), ∴AB →=OB →-OA →=(4-k ,-7),BC →=OC →-OB →=(6,k -5). ∵AB →∥BC →,∴(4-k )(k -5)+7×6=0. ∴k 2-9k -22=0. 解得k =11或k =-2.7.已知点A (2,3),B (5,4),C (7,10),若AP →=AB →+λAC →(λ∈R ),试问:当λ为何值时,点P 在第一与第三象限的角平分线上?当λ在什么范围内取值时,点P 在第三象限内?答案:解:∵AB →=(3,1),AC →=(5,7), ∴AB →+λAC →=(3+5λ,1+7λ),而AP →=AB →+λAC →(已知), ∴OP →=OA →+AP →=(2,3)+(3+5λ,1+7λ)=(5+5λ,4+7λ).(1)若点P 在第一与第三象限的角平分线上,则5+5λ=4+7λ⇒λ=12;(2)若点P 在第三象限内,则⎩⎪⎨⎪⎧5+5λ<04+7λ<0⇒λ∈(-∞,-1).。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4《二章 平面向量 2.1 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 2.1.2 向量的几何表示》教案_14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4《二章 平面向量  2.1 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  2.1.2 向量的几何表示》教案_14

向量的几何表示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解析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4》(人教A 版)第二章第一节“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第一课时。

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是向量知识体系中的起始内容,起着为其他知识学习奠基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它能为其他向量知识的学习奠基,通过了解向量的实际背景,理解向量的含义及几何表示等内容,奠定学生学习向量的线性运算、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它能为学习新的数学对象奠基,学生通过认识向量,形成向量相关概念的过程,可以获得认识其他数学对象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可以为学习和研究其他数学对象奠定方法基础。

所以,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作为向量的起始课及概念型课,其教学必须要有“交代问题背景、引入基本概念、渗透研究方法、构建研究蓝图”的大气。

由于是第一课时,所以笔者重点在于章引言,向量概念的引入,向量的表示,零向量、单位向量和平行向量的教学,不讲相等向量和共线向量。

2.教学目标设置课堂教学目标如下.(1)从如何由A点确定B点的位置,速度既有大小和方向抽象出向量的概念并与数量区分;(2)经历从实数的表示到“带箭头的线段”,从有向线段到向量的几何表示,掌握向量的几何表示、符号表示,模的表示,感受类比的思想,体会数学的实用性、表达的简洁美;(3)理解从大小看:零向量、单位向量,从方向看:平行向量;(4)体会认识新的数学概念基本思路:1.归纳共性;2.抽象定义;3.符号表示;4.认识特殊;5.研究一般;进而提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3.学生学情分析(1)在物理学中,已经知道速度,力,位移等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矢量);(2)如何作力的图示;(3)已经经历并了解实数的形成过程;(4)对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量,能识别它们是否具有大小、方向;(5)在以前的学习中,能运用类比的思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但是,高一学生在思维辨析方面还比较薄弱,教师要适度加以引导,指导学生进行辨析。

新课标人教A版数学必修4全部课件:三角函数复习课

新课标人教A版数学必修4全部课件:三角函数复习课
2
2
2 tan 1 tan
注:正弦与余弦的倍角公式的逆用实质上就是降幂的过程。特别
cos
2

1 cos 2 2
sin
2
1 cos 2 2
三、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正弦、余弦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y=sinx
y
y=cosx
y
1

2
图 象
定义域 值 域 性 周期性 奇偶性 质 单调性

sin cos
sin cos 1

sin cos sin cos
2 2


tan tan 1
2

2 2 1
2

2 5
应用:关于 sin 与 cos 的齐次式
例3:已知 解: sin(
sin(

4
)
3 5
, cos(

y sin( x )
y A sin( x )
1
第二种变换:
横坐标不变
横坐标伸长(0 1 )或缩短( 1 )到原来的 倍 y sin x y sin x 纵坐标不变 图象向左( 0 ) 或
向右( 0 ) 平移
| |

个单位
[k
3 8
, k

8
]( k Z )
2

4 )
⑶ 当2x ⑷y


4
2 k

2
,即 x k


8
( k Z )时 , y 最大值 2
y 2 sin( 2 x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精品课件 第4章 数列 第2课时 数列的递推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精品课件 第4章 数列 第2课时 数列的递推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
当n=1时,a1=4×1-5=-1,依然=31-2=1;
当 n≥2 时,-1 = 3-1 -2,
则 an=Sn--1 =(3n-2)-(3-1 -2)=3n-3-1 =3×3-1 − 3-1 =2×3-1 .
此时若 n=1,an=2×3-1 =2×31-1 =2≠1,
的前几项.
2.解答本题,归纳出通项公式是难点,在写出数列的前几项时,一般不对其
化简,目的是利于观察规律,进而写出通项公式.
【变式训练1】 已知数列{an}满足a1=3,an+1=2an+1,写出数列的前6项并
归纳出{an}的通项公式.
解:∵a1=3,an+1=2an+1,
∴a2=2×3+1=7,a3=2×7+1=15,
项.
错解:因为 nan=n(n-7)=n -7n=
2
7 2
2

49
,
4
所以当n=3.5时取最小值.
答案:3.5
以上解答过程中都有哪些错误?出错的原因是什么?你如何改正?你如何
防范?
提示:1.忽视n∈N*这一条件致错.
2.忽视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性只得到一个解致错.
正解:nan=n(n-7)=n -7n=
2
7 2
2

49
.
4
因为n∈N*,所以当n=3或4时,数列{nan}的项最小.
答案:3或4
防范措施 1.数列是特殊的函数,只是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正整数,在解题
时应特别注意,如本例中,n∈N*,n=3或4时数列{nan}的项最小.
2.若一个数列是递增数列,则其首项是这个数列的最小值;若一个数列是
递减数列,则其首项是这个数列的最大值.此外,判断数列的单调性有时需

人教A版高中同步学案数学必修第一册精品课件 第4章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解 (2)

人教A版高中同步学案数学必修第一册精品课件 第4章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解 (2)

-2,1
.
探究点二
判断函数零点所在的区间
【例2】 (1)二次函数f(x)=ax2+bx+c(a≠0)的部分对应值如下表:
x
-3
-2
-1
0
1
2
3
4
y6Βιβλιοθήκη m-4-6
-6
-4
n
6
不求a,b,c的值,判断方程ax2+bx+c=0(a≠0)的两根所在区间是( A )
A.(-3,-1)和(2,4)
B.(-3,-1)和(-1,1)
2
∴函数 f(x)=x-log 1 x+1 在(0,+∞)上单调递增,
2
1 1
1
3
∵f(4)=4-log 1 4+1=-4<0,
2
1
1
1 1
1
4
1 1
1
1
3
3
f(3)=3-log 1 3+1=3-log23=log216 -log227 <0,f(2)=2-log 1 2+1=2>0,
2
2
∴函数 f(x)=x-log 1 x+1
f(a)f(b)<0,那么,函数y=f(x)在区间(a,b)内至少有一个零点,即存在c∈(a,b),
使得f(c)=0,这个c也就是方程f(x)=0的解.
名师点睛
定理要求具备两个条件:(1)函数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
(2)f(a)f(b)<0.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思考辨析
1.若f(a)f(b)>0,则f(x)在[a,b]上有零点吗?
3 2
解析 解方程 6x +x-1=0,即(3x-1)(2x+1)=0,解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字符表示下线性运算的常用技巧: 首尾相接用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如A→B+B→C=A→C;共起点两 个向量作差用减法的几何意义,如O→B-O→A=A→B. ③平行向量(共线向量)、相等向量与相反向量、单位向量等, 理解向量的有关概念并进行恰当地应用. ④注意常见结论的应用.如△ABC 中,点 D 是 BC 的中点, 则A→B+A→C=2A→D.
答案 1
(2)已知△ABC 是正三角形,若A→C-λA→B与向量A→C的夹角大 于 90°,则实数 λ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解析 因为A→C-λA→B与向量A→C的夹角大于 90°,所以(A→C- λA→B)·A→C<0,即|A→C|2-λ|A→C|·|A→B|cos 60°<0,解得 λ>2.当A→C- λA→B与A→C反向时无解.
【例 4】 (1)已知 a,b 为平面向量,若 a+b 与 a 的夹角为π4, a+b 与 b 的夹角为π4,则||ab||=________; 解析 设O→A=a,O→B=b(O 为坐标原点),以 OA,OB 为邻 边作平行四边形 OACB,则O→C=a+b,由于 a+b 与 a 的夹 角为π4,a+b 与 b 的夹角为π4,所以∠AOC=π4,∠ACO=π4, 在△AOC 中,|a|=|b|,故||ab||=1.
k=-1;若A→C⊥B→C,则A→C·B→C=3+k2-k=0,此方程无解,
故 k 的可能值为-6 或-1.
答案 B
要点四 平面向量的模与夹角
(1)利用数量积求解长度的方法 ①|a|2=a2=a·a; ②|a±b|2=a2±2a·b+b2; ③若 a=(x,y),则|a|= x2+y2. (2)求两个非零向量的夹角时要注意 ①向量的数量积不满足结合律; ②数量积大于 0 说明不共线的两个向量的夹角为锐角;数量 积等于 0 说明两个向量的夹角为直角;数量积小于 0 且两个 向量不共线时两个向量的夹角就是钝角.
答案 (2,+∞)
【训练 4】 已知|a|=1,a·b=12,|a-b|2=1,则 a 与 b 的夹角 等于( )
π
π
A.6
B.4
π

C.3
D. 3
解析 设 a 与 b 的夹角为 θ,
因为 a·b=|a||b|·cos θ=12,且|a|=1,
所以|b|cos θ=12.

又|a-b|2=|a|2+|b|2-2a·b=1,即 1+|b|2-1=1,
故|b|=1.

由①②得 cos θ=12.
又 θ∈[0,π],所以 θ=π3,故选 C.
答案 C
(2)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如果e1,e2是同一个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 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a,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a=λ1e1+λ2e2,其中e1,e2是 一组基底.
3.两个非零向量平行、垂直的等价条件
若a=(x1,y1),b=(x2,y2),则: (1)a∥b⇔a=λb(λ≠0)⇔x1y2-x2y1=0, (2)a⊥b⇔a·b=0⇔x1x2+y1y2=0.
要点二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运算
向量数量积的两种运算方法
(1)当已知向量的模和夹角时,可利用定义法求解,即a·b=|a||b|cos〈a,b〉.
(2)当已知向量的坐标时,可利用坐标法求解,即若a=(x1,y1),b=(x2,y2),则 a·b=x1x2+y1y2. 运用两向量的数量积解决长度、夹角、垂直等问题,解题时应灵活选择相应公式求 解.
章末复习课
网络构建
核心归纳
1.五种常见的向量 (1)单位向量:模为1的向量. (2)零向量:模为0的向量. (3)平行(共线)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的向量. (4)相等向量:模相等,方向相同的向量. (5)相反向量:模相等,方向相反的向量.
2.两个重要定理
(1)向量共线定理:向量a(a≠0)与b共线,当且仅当有唯一一个实数λ,使b=λa.
答案 5
(2)在 Rt△ABC 中,CA=CB=2,M,N 是斜边 AB 上的两个 动点,且 MN= 2,则C→M·C→N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
解析 以 C 为坐标原点,CA 所在直 线为 x 轴,CB 所在直线为 y 轴,建立 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则 C(0,0),A(2,0),B(0,2),所以直线 AB 的方程为 x+y-2=0.设 M(t,2-t),因 为 MN= 2,
要点一 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及应用
向量线性运算的基本原则和求解策略 (1)基本原则: 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乘运算统称为向量的线性运算.向量的线性运算的结果仍是 一个向量,因此,对它们的运算法则、运算律的理解和运用要注意向量的大小和方 向两个方面.
(2)求解策略: ①向量是一个有“形”的几何量,因此在进行向量线性运算时,一定要结合图形, 这是研究平面向量的重要方法与技巧.
4.平面向量的三个性质 (1)若 a=(x,y),则|a|= a·a= x2+y2. (2)若 A(x1,y1),B(x2,y2),则|A→B|= x2-x12+y2-y12. (3)若 a=(x1,y1),b=(x2,y2),θ 为 a 与 b 的夹角,则 cos θ =|aa|·|bb|= x21x+1x2y+12 yx122y+2 y22.
【例 3】 已知向量A→B与A→C的夹角为 120°,且|A→B|=3,|A→C|= 2.若A→P=λA→B+A→C,且A→P⊥B→C,则实数 λ 的值为________.
解析 由A→P⊥B→C知A→P·B→C=0, 即A→P·B→C=(λA→B+A→C)·(A→C-A→B) =(λ-1)A→B·A→C-λA→B2+A→C2 =(λ-1)×3×2×-12-λ×9+4=0,解得 λ=172.
5.向量的投影 向量 a 在 b 方向上的投影为|a|cos θ=a|b·b| .
6.向量的运算律 (1)交换律:a+b=b+a,a·b=b·a. (2)结合律:a+b+c=(a+b)+c,a-b-c=a-(b+c),(λa)·b=λ(a·b)= a·(λb). (3)分配律:(λ+μ)a=λa+μa,λ(a+b)=λa+λb,(a+b)·c=a·c+b·c. (4)重要公式:(a+b)·(a-b)=a2-b2,(a±b)2=a2±2a·b+b2.
(2)设 D 为△ABC 所在平面内一点,则B→D=3C→D,则( )
A.A→D=-13A→B+43A→C
B.A→D=43A→B-13A→C
C.A→D=32A→B-12A→C
D.A→D=-12A→B+32A→C
解析 ∵B→D=3C→D,∴A→D-A→B=3(A→D-A→C),∴2A→D=3A→C
-A→B,∴A→D=32A→C-12A→B.
所以 N(t+1,1-t)(0≤t≤1),所以C→M·C→N=t(t+1)+(2-t)(1 -t)=2t2-2t+2=2t-122+32.因为 0≤t≤1.所以C→M·C→N的取 值范围为32,2.
答案 [32,2]
【训练 2】 已知两个单位向量 e1,e2 的夹角为π3,若向量 b1= e1-2e2,b2=3e1+4e2,则 b1·b2=________.
答案 D
【训练 1】 已知 A(-2,4),B(3,-1),C(-3,-4),设A→B= a,B→C=b,C→A=c. (1)求 3a+b-3c; (2)求满足 a=mb+nc 的实数 m,n. 解 由已知得 a=(5,-5), b=(-6,-3),c=(1,8). (1)3a+b-3c=3(5,-5)+(-6,-3)-3(1,8)=(15-6-3, -15-3-24)=(6,-42). (2)因为 mb+nc=(-6m+n,-3m+8n),a=mb+nc, 所以- -63mm+ +n8= n=5-,5, 解得mn==--11.,
答案
7 12
【训练 3】 直角坐标系 xOy 中,A→B=(2,1),A→C=(3,k),若
△ABC 是直角三角形,则 k 的可能值个数是( )
A.1
B.2
C.3
D.4
解析 B→C=A→C-A→B=(1,k-1),若A→B⊥A→C,则A→B·A→C=6
+k=0 得 k=-6;若A→B⊥B→C,则A→B·B→C=2+k-1=0,得
【例1】 (1)已知向量a=(2,1),b=(-3,4),则2a-b的结果是( ) A.(7,-2) B.(1,-2) C.(1,-3) D.(7,2) 解析 ∵a=(2,1),b=(-3,4),∴2a-b=2(2,1)-(-3,4)=(4,2)-(-3,4)=(4 +3,2-4)=(7,-2),故选A. 答案 A
【例 2】 (1)如图所示,在平面四边形 ABCD 中,若 AC=3,BD=2,则(A→B+D→C)·(A→C +B→D)=________; 解析 由于A→B=A→C+C→B,D→C=D→B+B→C, 所以A→B+D→C=A→C+C→B+D→B+B→C=A→C-B→D. (A→B+D→C)·(A→C+B→D)=(A→C-B→D)·(A→C+B→D) =|A→C|2-|B→D|2=9-4=5.
解析
b1·b2

(e1

2e2)·(3e1

4e2)

3e
2 1

2e1·e2

8e
2 2
=பைடு நூலகம்
3

2×1×1×12-8=-6.
答案 -6
要点三 平面向量的平行与垂直问题 1.证明共线问题常用的方法
(1)向量a,b(a≠0)共线⇔存在唯一实数λ,使b=λa. (2)向量a=(x1,y1),b=(x2,y2)共线⇔x1y2-x2y1=0. (3)向量a与b共线⇔存在不全为零的实数λ1,λ2,使λ1a+λ2b=0. 2.证明平面向量垂直问题的常用方法 a⊥b⇔a·b=0⇔x1x2+y1y2=0, 其中a=(x1,y1),b=(x2,y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