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回顾与前瞻(1)
我国会计监管制度变迁的历程经验及展望
我国会计监管制度变迁的历程经验及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会计监管制度的变迁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我国的会计监管制度主要以财政部门为主导,以管理会计为核心。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化的推进,会计监管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进步。
1998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标志着我国会计监管制度的正式确立,从而建立了起步于法律规范的会计监管体系。
近年来,我国会计监管制度变迁的速度加快,监管重点逐渐向财务会计、审计监管、信息披露、财务风险监控等领域扩展,形成了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的会计监管模式。
在国际会计领域,我国会计监管制度也逐步与国际接轨,提升了我国会计监管体系的国际化水平。
当前,我国会计监管制度变迁的历史经验对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机遇。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会计监管制度,需要更加深入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监管体系,提高监管效能,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可靠的财务信息支持。
1.2 研究目的在我国会计监管制度变迁的历程中,研究目的主要包括:深入探讨我国会计监管制度的变迁过程,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展望和建议;通过对过去经验的总结,为未来我国会计监管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研究应对策略,探讨如何加强监管,提高监管效果。
研究目的还包括探讨我国会计监管制度变迁的重要性和意义,推动我国会计监管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提升,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有力支持。
通过研究及分析,旨在为我国会计监管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提出具体和可行的政策建议,促进我国会计监管制度的健康发展,为构建更加公正、透明、规范的会计监管制度体系提供有益借鉴。
2. 正文2.1 我国会计监管制度变迁历程我国会计监管制度变迁的历程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
建国初期,我国会计监管制度尚不完善,存在较大的漏洞和薄弱环节。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会计监管制度逐步得到完善和强化。
中国会计制度改革与发展
中国会计制度改革与发展会计制度是一国经济管理体系的基础性制度之一,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中国会计制度的历史演变、主要改革举措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一、中国会计制度的历史演变中国的会计制度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的财务管理制度。
然而,现代会计制度在中国是近代以来的产物。
20世纪初,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渐开放与现代工业的兴起,中国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现代化的会计制度来规范财务管理。
于是,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了最早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
然而,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会计制度的制定与改革一直不断进行着。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会计制度改革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1985年,中国出台了第一部《会计法》,这标志着中国会计制度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接下来的几十年间,中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会计规范,进一步完善了会计制度体系。
二、中国会计制度改革的主要举措1. 会计准则体系建立:中国会计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建立起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
中国先后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等一系列会计准则,以规范企业的财务报表编制与信息披露,提升财务信息的透明度与可比性。
2. 会计信息质量提升:中国加强了财务报告审计和会计师执业监管,提升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可靠性。
同时,推动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提高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3. 全面推进会计电算化:中国会计制度改革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相结合,推动企业会计核算和报表编制的电算化。
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软件和信息系统,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推动了企业数字化转型。
4. 会计监管体制改革:中国对会计监管体制进行了重要改革,建立了独立的会计监管机构。
成立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中国会计学会等专业机构,推动会计职业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和职业发展。
中国的会计改革与未来发展探析
中国的会计改革与未来发展探析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会计制度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
会计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高金融透明度和治理水平,维护投资者利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以及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国会计改革的历程和现状入手,探讨中国会计改革的成就和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一定的展望。
一、中国会计改革的历程中国的会计改革可以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
那个时候,中国的会计制度还是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统一的核算体系。
1985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标志着中国企业会计制度的开始,该制度主要包括确定企业核算对象、资产负债表目录和计量、收付账户、成本核算、会计报表和会计核算程序等方面的内容。
这一制度的出台,为企业会计制度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1992年,中国颁发了《企业会计增值税暂行办法》,将增值税纳入企业会计核算范围。
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国企业会计制度的完善,为后续的会计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1993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的试行办法,企业会计准则是企业会计制度的核心内容,包括了会计确认、计量、披露的基本原则及其具体应用规则。
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国企业会计制度已经向国际接轨,并有了明确的法律制度保障。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对会计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此背景下,中国陆续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2006年修订)》、《企业会计制度(2006年修订)》、《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等一系列法规,不断完善和规范中国的会计制度体系。
从改革的历程来看,中国的会计制度已经基本上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从制度上保障了企业会计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会计改革在实践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会计信息质量不高。
由于会计制度和会计信息披露标准的不断完善,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在一些中小企业和新兴行业,会计信息披露仍然存在着瑕疵,质量不高的情况。
论新世纪之初我国会计制度改革(1)
论新世纪之初我国会计制度改革(1):面对新世纪开端,我国将拉开新一轮会计制度改革的序幕。
一、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一)现行行业会计制度已不适应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国后,我国财务会计制度进行的几次变革,以1993年的改革影响为最大。
这次改革初步实现了我国会计核算模式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换。
这次以会计模式转换、会计框架体系变更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奠定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特别是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和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实践证明是成功的。
但是,众所周知,自1993年以来,我国的经济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经济体制、社会文化、人们的观念、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在以惊人的速度进行变迁,新经济业务不断涌现,现行行业会计制度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需要进行新一轮的会计核算制度改革,实行全国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
(二)新《会计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为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新《会计法》第八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
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并公布。
”第五十条规定:“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指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的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制度。
”新《会计法》颁布后,国务院于2000年6月21日公布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并规定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条例》重新确定了我国会计要素的概念,明确了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对各项会计要素进行合理确认和计量的依据。
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为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加速了我国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步伐。
毕业论文(三)实行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所遵循的原则针对这次会计核算制度改革,财政部会计司已向全社会广泛征求意见。
我们认为,现阶段建立并实行全国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应当考虑以下几个原则:1、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原则。
市场经济要求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企业,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遵循市场规则,参与竞争,优胜劣汰,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回顾与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回顾与评价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以推动经济发展为出发点,不断完善和规范会计制度,提高财务信息透明度,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对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历程进行回顾,评价相关改革的成效,并探讨改革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改革开放前的会计制度现状改革开放前,我国的会计制度相对简单,规范程度不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首先,会计准则不统一,各行各业间的会计核算方法差异较大,导致财务报表难以比较和分析。
其次,财务信息披露不透明,公司的财务状况和业务运营情况无法准确反映,给投资者和经济管理者带来了风险和不确定性。
此外,信息技术水平相对滞后,会计信息系统不够先进,影响了会计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效率。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会计制度改革历程2.1 建立现代会计制度的初步尝试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开始探索建立现代会计制度的道路。
1978年,国务院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暂行条例》,该条例初步规范了企业的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为改革开放初期企业经济活动的透明度提供了基础。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颁布和实施为了进一步完善会计制度,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正式颁布实施。
该法规定了我国的会计基本准则和会计核算范围,明确了会计师的从业资格要求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审计要求,为推进会计制度的规范化和规范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2.3 会计准则的制定与改革为了实现与国际接轨,我国积极参与会计国际化进程,制定了一系列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近的国内会计准则。
2006年,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一号——整体框架》,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4 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会计信息化进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加快了会计信息化的进程。
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应用,提高了会计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输效率,提升了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三、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成效评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回顾与评价(一)讲课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回顾与评价(一)二十世纪已经过去,崭新的二十一世纪已经来临。
处于世纪之交的今天,对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会计改革情况进行研究和探讨,总结经验教训,对于进一步深化我国会计改革,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制度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基本情况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是我国经济体制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时期,也是我国会计制度大变革,大发展的二十多年。
笔者认为,这期间我国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和完善会计制度的: 1.适应计划管理的要求对会计工作整顿、恢复和重建企业会计制度由于林彪、“四人帮”推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路线,建国以来我国会计工作形成的一些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被作为资本主义的东西而遭到无情批判,社会经济秩序遭到破坏。
当时会计工作面临的主要任务,一是恢复和完善过去财务会计工作中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使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水平逐步得以恢复和改善,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便会计核算工作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要贯彻执行党中央确定的改革开放的方针,保证和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保证和促进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
为此,1980年财政部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当时的会计规章制度进行了全面修订。
首先选择涉及面广、影响大、会计业务相对较为复杂且具有普遍性的《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对其进行修订。
修订会计制度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强化企业会计核算的要求,增加会计科目、会计报表。
《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的修订,改变了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强调简化的片面性和不讲科学的偏向,对于恢复会计工作正常的秩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加强。
《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的修订,带动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全面修订。
财政部于1981年1月至10月先后制定发布了《国营供销企业会计制度》、《国营施工企业会计制度》、《建设单位会计制度》。
这些会计制度的修订和完善,满足了企业健全会计核算规章、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我国财务制度的改革
我国财务制度的改革一、我国财务制度的历史沿革我国财务制度的建立始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财政部成立,开始建立新中国的财政制度。
1954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作出了《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实现财政收支两条线》的决策,确定了我国财政制度的基本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制度和财政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和发展。
1980年,我国开始实行国家财政与地方财政并行管理,建立起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
1994年,我国实行了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建立了政府工作人员薪酬制度,并实行了个人所得税制。
目前,我国财政制度已经基本健全,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二、我国财务制度的现状分析1.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
我国财政收入大部分来自税收,而税收体制存在征收依据不足、税负过重以及税收分配不合理等问题。
同时,财政支出过多用于行政管理和政府维持,导致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财政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2.财政监管制度不完善。
我国财政监管制度多部门重叠,导致了监管责任不清,监管难度加大。
同时,财政监管手段单一,监管措施不够灵活,难以有效监督和管理财政资金的使用。
3.财政信息公开不够透明。
我国财政信息公开制度尚未健全,财政信息公开程度不高,致使财政资源利用情况不够清晰,难以实现财政监督和社会监督。
4.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推进。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跨部门、跨层级协调机制尚未建立,导致了政府行政效率和服务能力不足,财政改革进展缓慢。
三、我国财务制度改革的方向1.深化税收制度改革。
我国应当建立健全的税收征管体系,加强税收执法监管,完善税收征收机制,推进个税改革和社保税改革,实现税收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我国应当加大对公共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增加社会保障和教育医疗等领域的财政投入,提高财政投入的效率和质量,实现公共资源的均衡分配和利用。
3.强化财政监督和审计。
我国应当建立健全的财政监督和审计制度,加强对政府财政支出的监督和审计,实现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化和规范化,提高财政资源管理的效能。
我国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回顾与前瞻
改革开放后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历程
1978年至1992年:初步改革阶 段,恢复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制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2001年至2012年:国际趋同阶 段,会计准则逐步与国际财务报 告准则趋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和风险管理。
添加标题
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素质与道德水 平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措施, 需要从教育、培训、监管等多方 面入手。
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前瞻与展望
04
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趋势与影响
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背景和原因 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和成果 会计准则国际化对企业和资本市场的影响
会计信息化的推进与发展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与透明度的措施
完善会计准则和制度
加强内部控制和审计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和职业 道德
强化外部监管和信息披露 要求
完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内部审计和监督。 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提高风险预警和应对能力。 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建立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信息披露机制,加强外部监督和评估。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人才匮乏, 缺乏专业化的管理团队
会计人员职业素质与道德问题
会计人员职业素质参差不齐,部 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影 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准确性。
会计人员职业素质与道德问题已 经成为当前财务会计制度存在的 主要问题之一,亟待解决。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部分会计人员存在道德问题,如 舞弊、造假等行为,严重损害了 会计行业的公信力。
05.
财务会计制度 改革的政策建 议与措施
我国会计监管制度变迁的历程经验及展望
我国会计监管制度变迁的历程经验及展望一、历程回顾我国的会计监管制度变迁经历了多个阶段,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前行。
在改革开放初期,会计监管制度并不完善,缺乏规范和标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受到严重挑战。
1992年国务院颁布了《会计法》,这是我国会计监管制度的第一部法律,为会计监管奠定了基本法律基础。
2006年国务院再次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会计监管制度,推动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修订草案二审稿对通过欺诈等手段操纵证券市场、扰乱证券市场秩序、阻碍公平交易等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
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为会计监管制度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
二、经验总结在会计监管制度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通过法律手段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不断完善会计数据的收集和披露标准,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质量。
推动企业会计信息化,提高会计监管的效率和准确性。
强化对会计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执业水平。
这些经验对我国会计监管制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未来展望展望未来,我国会计监管制度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加强对会计信息的监管和披露,防范并打击会计舞弊行为,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积极推动国际会计准则,提高与国际接轨的能力和水平。
改革会计监管体制,建立更加科学、完善的会计监管机制,提高监管的专业性和效率。
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技术水平。
我国会计监管制度的变迁历程有目共睹,经验丰富,未来的发展前景也是光明的。
希望在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会计监管制度能够不断完善,为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的会计改革:现状和前景展望
中国的会计改革:现状和前景展望中国的会计改革:现状和前景展望2023年,中国的会计改革正迎来一个新的阶段。
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我国的会计制度就经历了数次大的变革,其目的是为了适应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改革对于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现状1.新会计准则的实施2019年1月1日,中国新会计准则财会【2018】7号文正式实施,对中国的企业财务报告和会计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以价值为中心,规定了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减值计量和租赁会计等方面的具体细则。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不仅为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同时也为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支持。
2.财税分离改革的推进为了解决财税不分问题,中央政府多次提出财税分离的改革方案。
财税分离的改革方案,旨在推进全国一体化的财政管理体制建设,通过拓宽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增加地方政府的自主权,从而增强地方政府的参与度和责任感。
这一改革方案的实施,不仅有助于完善中国的财政管理体制,同时也为中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提供了更为安全和稳定的保障。
3.电子票据的推广应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票据的推广应用日趋增多。
电子票据的应用,为企业的会计核算带来了显著的变革,可以有效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减轻企业记账难度。
尽管电子票据的推广应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但是可以预见,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电子票据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将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前景1.建立完善的财务信息公开系统财务信息公开是现代会计制度建设的重要方向,对提高会计监管水平、保护投资者权益、推进中国的合规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未来中国需要建立完善的财务信息公开制度,包括财务报告、审计报告、财务分析、投资者关系管理等多个方面。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财务信息公开制度的管理和监管,确保信息公开的有效性和透明度。
中国财务制度的变革
中国财务制度的变革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财务制度作为国家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中国财务制度的变革经历了多个阶段,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的财务管理体系的转变,每一次变革都是因为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而进行的。
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中国财务制度的变革可以追溯到1978年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改革开放方针以来。
之后,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逐步取消了多余的农村和城市公共部门的经费拨款和专项收入,在国家和地方财政预算支出方面实行了彻底的调整。
中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变革始于1980年,当时建立了现代财政体系,完善了财政管理体制。
这一时期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了预算法制和政府会计制度,确立了政府年度预算作为一般性准则的财政管理体制。
2. 实施了国家工作计划,形成了全国统一的预算管理制度。
3.建立了政府收支、资产和负债两个重要账户,实行了现代财务管理制度。
4.设立了专门机构进行财务监督和审计。
这一时期的变革,为我国建立现代财政体系奠定了基础,也为后续经济体制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二、从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的财务管理体系的变革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也带动了财务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变革。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财务管理水平经历了飞速的发展,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逐渐被现代化的财务管理体系所取代。
1.财务信息共享: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是各个部门之间相互独立,信息难以共享。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各部门之间的财务信息可以实现共享,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降低了管理成本。
2.财务监督机制的完善:建立了中央和地方财政监督机制,对各级政府和单位财务活动进行监督,防止滥用职权、挪用公款等问题的发生。
3.税收体制的改革:改革了税收制度,减少了税负,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增加了税收的可持续性,为国家财政的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回顾与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回顾与评价一、引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完善。
这些改革旨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透明度,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企业发展。
本文将对我国会计制度改革进行回顾与评价。
二、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历程1. 1980年代初期的试点阶段198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试点推行现代化企业制度。
同时,也开始进行会计制度改革实验。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试点范围小、探索性强。
试点企业主要是外向型企业和部分大型国有企业。
2. 1990年代初期的全面推进阶段1992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标志着我国会计制度正式进入全面推进阶段。
此时,我国开始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现代化会计体系。
3. 2000年代初期的完善阶段2000年代初期,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对于加强财务报告透明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这一时期,我国会计制度进一步完善,强化了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可比性。
4. 2010年代的深化改革阶段2010年代,我国会计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
主要包括加强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完善财务报告审计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等方面。
三、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成果1. 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和透明度经过多次改革,我国现代化会计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起来。
各级企业都必须按照新的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并接受独立审计。
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可比性,保障了投资者利益。
2. 促进了企业发展通过改革,我国企业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自己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
这有利于企业进行科学决策、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
3. 建立了现代化会计体系我国现代化会计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起来。
这个体系包括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规范的财务报告编制和审计制度、完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等方面。
这些措施为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不足1. 会计准则体系不够完善目前,我国会计准则体系虽然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但与国际接轨还存在一定差距。
我国会计监管制度变迁的历程经验及展望
我国会计监管制度变迁的历程经验及展望近年来,我国的会计监管制度不断完善,为企业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本文将介绍我国会计监管制度的变迁历程、经验和展望。
1. 创建会计制度的初步阶段(1949-1978年)建国初期,我国在建立计划经济的同时也开始了会计制度的初步构建。
建立了财政会计制度和工商会计制度,并推出国务院颁发的《财务会计制度》和《地方财政会计制度》等文件。
但由于财政会计制度较为简单,缺乏企业会计要素,同时在经济制度大环境下,会计准则的制定难以统一,因此限制了企业会计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推出了《公司法》等法规,为公司会计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
同时,会计定价、会计核算和会计报告等制度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特别是在1985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中,第一次推出了会计核算的五种基本制度:收入制、成本制、综合成本制、生产成本制和生产能力制。
这些制度开启了企业会计制度的全新时代。
1992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批准颁布了《全部经济组织会计规则》,这是我国的首个会计准则。
此后,我国会计准则制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93年,中国《公司法》作了修订,贷方科目体系也作了相应更改,增加了保险费和福利费等内容。
1998年,会计从业人员的管理和资格认证制度正式建立。
4. 完善监管和审计机制阶段(2001年至今)2001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正式发布。
此后,我国加强了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并建立了企业年度审计机制。
2006年,国家财政部提出了《中小企业会计准则》。
逐步完善的会计监管体系,保证了会计信息透明度和规范性,提高了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也为企业融资和经营决策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依据。
1. 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规章制度我国加强了法制、制定并修订了一系列法规和规章,规范了会计行为。
会计制度也得到不断完善,准则更加规范和统一,监管框架不断完善,确保了会计信息的透明性和规范性。
2. 强化监管力度,提高经济安全性我国加强了对企业的监管力度,包括财政部门、审计机构,以及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等方面。
中国的会计改革与未来发展探析
中国的会计改革与未来发展探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程度的提高,财务会计已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促进了中国企业财务监管水平的提高和财务透明度的加强。
随着全球财务体系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国的会计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和完善。
一、中国会计改革历程中国的会计改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初步目的是明确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和财务报告要求。
1991年,中国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财务报告条例》,标志着中国企业会计从计算财务报表转向企业财务管理。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遵循国际公认的会计准则体系,使中国的财务制度更加透明、标准化和规范化。
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会计准则》,而非财务部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财务会计制度》,废止了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财务报告条例。
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此法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的会计法规体系,规范了会计从业人员的行为和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程序,从根本上提高了会计质量和信息披露透明度。
中国的会计改革在不断深化和完善中,尤其是在国际财务会计准则的逐步引入和应用下,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已逐渐与国际接轨。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更新和发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重视信息披露透明度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制度完善,中国政府更加注重企业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会计报告的信息披露越来越严格,不仅包括企业财务报告和经营状况报告,还包括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和可持续性报告等方面。
这些报告对于企业业务的决策和管理至关重要,也是提高企业形象、加强企业对外沟通的重要途径。
2.严格执行会计规范为了确保企业会计成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中国会计规范要求企业依照目前统一的会计规则进行财务会计及报告。
对于违反会计规范的企业,积极执法的力度也愈发强化,以实现保护投资人利益的目的。
3.加强信息技术建设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企业会计工作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
中国财务会计改革与国际化发展趋势
中国财务会计改革与国际化发展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财务会计日益加速,并与国际化发展趋势相互交融。
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中国财务会计制度逐渐适应国际财务会计准则,并通过不断和完善来提高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准确度和可比性。
本文将探讨中国财务会计的发展历程,以及当前中国财务会计与国际化发展的趋势。
中国财务会计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中国经济开放刚刚开始,各种企业和机构开始出现。
然而,由于长期存在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封闭性的市场环境,中国的财务会计制度非常落后于国际标准。
为了适应国际化发展和吸引外国投资者,中国政府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开始了一系列的财务会计。
这些主要包括建立财务会计制度、推行经济责任制和市场化、实施财务报告规范和财务会计准则,以及加强财务监管和审计制度。
这些的目标是提高中国财务会计的透明度、准确度和可比性,提高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和与国际经济接轨的进程加快,中国财务会计进一步加速。
2001年,中国采用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作为国家会计准则的基础,并逐步实施IFRS。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财务审计制度,完善了财务报告的审核程序和质量控制标准,提高了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在当前的中国财务会计与国际化发展中,以下几个趋势是值得关注的:1.推行IFRS:中国正在逐步推行IFRS,以提高中国财务会计制度与国际接轨的程度。
中国已经制定了许多与IFRS相一致的财务会计准则,并逐步实施这些准则。
推行IFRS将进一步提高中国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可比性,吸引更多国际投资者和跨国公司来华投资。
2.强化信息披露:中国正在加强企业信息披露的要求,以提高财务会计报告的透明度。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CSRC)要求上市公司按照IFRS编制财务报告,并对违反信息披露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
此外,中国还加大了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加强对财务报告真实性和合规性的监督。
我国企业财务制度的变迁及其发展趋势
我国企业财务制度的变迁及其发展趋势摘要:建国以来,我国企业财务制度经历了多次较大的变化。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企业财务制度也逐步趋同于国际惯例。
本文试图从经济学角度对财务制度的变迁进行分析,揭示其变迁的深层次原因并简要探讨了我国企业财务制度未来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改革开放财务制度变迁经济学分析发展趋势1 建国以来我国财务制度的变迁1.1 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财务制度体系经过解放初期个体农业和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要形式的公有制成为国民经济的唯一基础。
该时期,企业没有独立的经济利益,没有理财自主权,企业财务由国家各级政府分别管理。
企业的财务管理由国家财政管理接管,形成了所谓的“计划决定财政,财政决定财务”的管理格局。
这一时期的财务制度被称为“财政财务制度”,其基本特征是:以国家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主体,企业资金的取得和投放都由国家统一管理,所得利润统一上缴国家,由国家统分,即形成统收统支、统购统销、统负盈亏的财务体系。
计划体制时期的企业财务制度在某些方面和某些条款的局部有一定的变化和调整,但幅度较小。
1.2 改革初期的财务制度体系我国在总结解放后三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和对国内外形势形成较为清醒认识的基础上,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明确提出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必要的改革,这标志着政府对财务制度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导致原有“财政财务制度”的变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二届三中全会期间,我国对经济的认识还停留在实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上;到了十二届三中全会至十四大期间,我们的认识已经逐渐进化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待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后,我们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改革方向。
这一时期,我国政府对政治体制的深入认识变化过程就是我国经济体制不断改革的过程,同时也是我国企业财务制度不断变迁的过程。
我国财务制度改革的阶段
我国财务制度改革的阶段在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间,中国的财务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从单一的国家财政体制向现代财政体系的建设,中国的财政改革一直在不断深化和前行。
本文将分析中国财务制度改革的主要阶段,并探讨其中的关键议题和挑战。
第一阶段: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1978-1993)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财务制度改革主要围绕着转变经济体制推进。
首先是改革税收制度,逐步建立了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种,废止了原有的“各分类税”。
同时,对国营企业的财务管理也进行了改革,实行了利润挂钩工资制度、销售利润归国有等政策,以激发经济活力。
在这一阶段,中国还逐步完善了地方财政体制,推行了税收体制改革,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
同时,中国还逐步建立了现代财政预算体系,实行了“两权分置”,确立了“收支两条线”的原则。
第二阶段:建立现代财政体系(1994-2012)从1994年开始,中国财政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其主要目标是推动现代财政体系建设,提高财政效率和透明度。
在这一阶段,中国不断完善了预算管理制度,建立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制度,推行了绩效管理制度,加强了财政监管和风险控制。
同时,中国还推行了税收征管改革,建立了现代税收征管制度,提高了税收征管效率和便利性。
此外,在这一阶段,中国还推动了政府债务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了对政府债务的监管和规范,确保政府债务风险的可控。
同时,中国还加强了金融监管,加强了金融风险管理,防范了金融风险。
第三阶段:推进财税体制改革(2013年至今)自2013年以来,中国继续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其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完善现代财政体系,提高财税政策的针对性和效率。
在这一阶段,中国加大了税收征管力度,打击了逃税行为,加强了对税收违法行为的打击。
同时,中国还深化了政府债务管理改革,建立了财政收支透明度和规范管理的体制,确保了财政收支的平衡和可持续性。
我国会计管理改革的历程与面临的任务(一)
我国会计管理改革的历程与面临的任务(一)2003年我国会计管理改革紧紧围绕整顿和规范会计秩序主线,与时具进,开拓创新,在深化会计改革、加强注册会计师行政管理、改革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开展会计诚信建设、促进会计国际协调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一)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制定机制和程序,加大会计标准建设与实施力度,充分发挥会计标准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既为深化会计改革提供了良好机遇,也对完善会计标准提出了严峻挑战。
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首先有序推进会计标准体系建设。
2003年财政部先后制定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证券公司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修订了《企业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出台了民航企业、施工企业等会计核算办法;组织了对分部报告、财务报告的列报、终止经营、每股收益、政府补助和政府援助等会计准则征求意见;并就《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执行中的相关问题作出了系列问题解答和衔接规定,促进了新准则、新制度更好地贯彻实施。
为了保障会计标准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在吸收各方面力量参与会计标准制定方面大胆创新,并在实施会计标准方面加大力度,初步形成了会计标准的研究、制定与实施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
其次,在加快会计制度建设的同时,完成了对会计准则委员会的重大改组。
改组后的第二届会计准则委员会下设会计理论专业委员会、企业会计专业委员会和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专业委员会;同时,成立了由各界人员组成的会计准则咨询专家组。
其委员和咨询专家来自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监管部门、会计职业团体、中介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界,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委员会的改组和专家组的成立,既有利于团结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准则、制度的研究、制定工作,也为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持。
准则委员会成立后,财政部发布了会计准则制定程序的规定,明确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工作必须经过立项、起草、公开征求意见和发布等阶段。
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趋势与前景展望
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趋势与前景展望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层出不穷,这对会计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加快会计制度改革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未来,在会计制度改革的道路上,我国将面临哪些趋势,又有哪些前景需要我们探讨。
一、趋势展望1.加强相关制度和政策完善统一会计制度是建立健全的金融制度体系的重要基础。
加强相关制度和政策的完善是改革的重要环节。
由于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会计制度存在差异,进一步完善统一会计制度、加强财务会计制度的完善、完善信息披露规范化程序是关键。
2.优化、整合会计职业教育的体系行业相关的从业者和高等学校相互合作,可为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储备。
加强行业内职业资格认证与教育体系建设,是促进会计职业人才发展与提升的关键。
3.会计信息化深度发展会计信息化是提升会计质量和效率、降低会计成本的必由之路。
促进会计信息化深度发展,不断优化会计信息化基础设施,推进全面数据化进程,都是会计制度改革的关键。
4.逐步完善监管机制会计过程中的诚信与责任明确比较重要,而逐步完善监管机制也是改革的重要环节。
强化市场约束,鼓励社会舆论监督,提高会计诚信度等都是有效的监管措施,也是标志性的趋势。
二、前景展望1.提高会计专业化水平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对专业化、高素质的会计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
企业会计人才的素质的提升,是处理千变万化的财务会计问题的有效途径,也体现了会计专业的职业化进程和企业经济运营的需求。
2.优化会计制度,提高市场有效性优化会计制度,完善行业标准和信息趋向规范并简单化,提供更为明晰的财务会计标准,将有助于推动市场有效性的提升。
3.加强行业协作,促进行业自律加强行业协作,通过规范化的行业做法和自主的诚信行为,提升会计行业整体形象和地位是一个趋势。
只有行业协作和自律,才能更好地寻求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缩小城乡间财务会计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均衡性会计是一个覆盖面广泛的行业,但是,随着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愈发显著,财务会计发展也不可避免地产生区域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回顾与前瞻(1)[关键词]财务会计制度;会计信息失真;激励机制;人员素质我国的财务会计制度改革已经进行了20多年,现在回过头来看,它既具有时代的特点,又遇到了一定的困难,有待于我们去进一步进行研究和深化。
一、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特点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渐进性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渐进性是指我国的财务会计制度改革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一步一步地进行,能改一点就改一点,逐步向进推进的。
财务会计制度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一样,它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人们实践认识程度的提高逐步进行和完善的。
因此它具有渐进性的特点。
归纳起来大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财务会计制度从根本上得到突破性的改革。
众所周知,我国解放后长期受到苏联会计核算模式的影响,导致我国的财务会计制度改革总是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始终打破不了受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的格局。
但随着1993年7月1日实施“两则两制”,即全面实施了《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和13个行业的《企业财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从根本上改革了我国财务会计制度的核算模式。
紧接着由于从1994年1月1日起我国实行了新的税收制度,为配合税制改革财政部出台了《增值税会计处理暂行规定》、《消费税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和《营业税会计处理暂行规定》等办法。
这又给我国财务会计核算体制的形成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的出台解决了“两则两制”存在的问题。
“两则两制”实行了几年以后,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由于行业会计制度的会计标准不够统一,出现了会计信息的不可比,因此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股份有限公司会计核算,维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财政部及时出台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并要求从1998年1月1日起实施,从而初步解决了实行“两则两制”过程中出现新问题。
3.《企业会计制度》是我国现阶段比较完善的会计制度。
我国20XX年1月1日起实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与原来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比较,实现了多方面的创新:首先是会计制度体系的创新,它由企业统一会计制度、小型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组成。
这种体系框架体现了共性统一、兼顾个性的原则,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其次是企业自主权的创新,表现在制度中扩大了企业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提取坏账准备的权限,企业可以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根据科技发展、环境和其他因素,选择合理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企业还可以自行确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和提取比例;第三是谨慎性原则的创新,表现为增加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范围和项目,企业必须提取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以及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等八项,同时剔除了虚拟资产对会计报表的影响,要求企业对待摊费用在受益期限一年内摊销完毕,对待处理财产损益期末不论是否经过批准,都应计入当年损益;第四个创新是增设了“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第五是会计信息披露形式与内容的创新,一方面将会计报表附注纳入了报表,另一方面增加了资产减值明细表等。
4.财务会计理论框架得到不断深化。
一是会计要素得到了重新界定。
会计要素是企业对外提供财务会计信息的基本框架,财政部颁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企业会计制度》,采用了经济利益流入和流出理论,对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基本会计要素进行了重新界定,它与1992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相比较,是一个显著的进步。
如对资产定义,强调了“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这一本质特征,把一些沉淀的将来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物资排除在资产之外;同样,对于负债的定义,也强调了“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这个本质。
二是重新规范了会计报表体系。
在会计改革的过程中,会计报表体系也是在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起初采用了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财务状况变动表,后来调整为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现在实行了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利润分配表的基础上,增加了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表、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等报表,同时还对报表的内容和格式进行了调整。
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整体性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整体性是指我国的财务会计制度改革既纳入了法律的轨道,又兼顾了其他方面的会计改革,形成了立体性的会计改革态势。
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会计改革形成了自己的法规体系,它是由会计法、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三个层次组成的。
会计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规范会计法律关系的会计法律规范,新修订后的会计法,与原则的会计法相比较,发生了诸多方面的变化,它突出了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质量的立法宗旨,确立了会计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职能作用,突出强调了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的责任,进一步完善了会计记账规则,强化了会计监督制度;实行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制度,加大了对违法会计行为的惩治力度,增强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协调。
会计准则是由财政部根据会计法所作出的操作性规定,它由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两个部分组成,基本会计准则是对会计核算所作出的原则规定,具体会计准则是对会计核算所作出的具体规定。
会计制度是由财政部或国务院有关部门会同财政部制定的具体核算办法。
二是我国的会计改革,在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改革的同时,也进行了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改革,首先,1997年颁布实施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1998年又颁布实施了《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这些制度简称为“一则三制”。
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重新构架了其会计核算体系。
把原来由总预算会计和单位预算会计两大部分组成的体系改造为由财政总预算会计、事业单位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基本建设拨款会计以及参与国家预算执行的国库会计、收入征解会计等组成的预算会计体系。
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适用性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适用性是指我国的财务会计制度改革是在总结长期会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吸收国外的先进核算方法的同时进行的,在改革的过程中,既注意与国际会计相协调,又兼顾到我国的会计历史文化,会计改革的内容和结果是富有中国特色的。
一是在现阶段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同时并存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由于会计制度在我国已经流行了五六十年,它在会计人员中有着根深蒂固的社会基础,因此,我国会计人员比较习惯于接受它、运用它,并一直把它作为可靠的会计实务工具。
二是由于会计准则是比较原则的,根据我国会计人员素质现状和文化习惯,国家在颁布会计准则的同时,也配套发行了会计准则指南和讲解,并列举了相应的案例进行分析,这样帮助广大会计人员更好地学习、理解和掌握会计准则,使他们具体操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二、财务会计制度改革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财务会计制度实施未到位经过十多年的改革,虽然已经初步形成我国的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包括会计准则特别是一系列的具体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但是在实施起来与制定制度的初衷相悖,无论是从实施制度的量上还是在实施制度的质上都大相径庭。
从财务会计核算制度的实施的量上看,无论是出台的具体会计准则,还是发布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在实施范围上都存在着局限性。
就具体会计准则而言,虽然到目前为止,财政部已相继出台了近20项,但大多数的具体会计准则只是在上市公司中实施,只有极少数是在所有的企业中普遍施行,说明具体会计准则实施的广泛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而财政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20XX年1月1日起只在股份有限公司实施,20XX年1月1日起又在外商投资企业中实施,根据财政部发出《关于国有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有关财务政策问题的通知》精神,对国有企业来说,实施《企业会计制度》的时间要求更加比较宽松,允许从20XX年起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逐步推行。
20XX年财政部发布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也是暂时在上市的金融企业实施。
由此可见,已经出台的财务会计核算制度实施的面是比较窄的。
从财务会计制度实施的质上看,由于现在在岗的会计人员整体素质还不能适应会计改革的要求,其实际水平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有相当部分的会计人员按照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会计实务做出职业判断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就对财务会计核算制度的实施会出现打折扣的现象。
财务会计制度的执法力度不够国家制定财务会计制度,主要目的是为了统一会计核算标准和规范会计核算行为。
而在执行财务会计制度的过程中,绝大多数企业是为了保护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从大局出发,及时地向社会公众公布真实的有效的会计信息。
但是在实际会计实务中,也存在着会计信息失真的虚假行为,资产计量不实,虚增资产,夸大利润的现象屡禁不止。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恶习,不能不说与我们的执法力度不够有关,往往是发现问题后只是要求进行调账或给予轻微的罚款了事,甚至有的还不了了之,没有给予肇事者重击。
市场经济运行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经济运行主体的企业与政府监管部门博弈的过程,如果监管者监督和处罚的力度大于造假者的造假行为,使造假成本远远大于其所得的利益,造假行为将会大为减少;反之,如果造假者的手段高明,监管者缺乏强有力的措施和手段予以制止,造假行为将会越来越盛行。
因此,政府监管部门应当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有关规定,对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单位负责人、当事人追究其法律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执行财务会计制度环境,保证财务会计制度落到实处。
把握财务会计制度存在偏差统一的会计标准,规范的财务会计制度,是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要实现会计改革的目标,关键是要认真贯彻实施。
但是,由于我国的会计人员数量庞大,专业水平不是很高,层次也比较复杂,因此在理解和执行财务会计制度时往往会出现偏差,一些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实务操作时与制度要求不一致,甚至有的会计人员为了某种目的而滥用会计法规赋予的各种会计标准,有意扩大开支标准,这都是不符合会计改革的要求的,也是对提高会计质量极为不利的。
三、深化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路创造履行财务会计制度的良好环境财务会计制度环境是指影响财务会计制度实施的各方面因素。
近几年国家财政部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但是,回过头来看,其贯彻落实的情况就不十分理想。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
可归纳到一点就是还没有造就出一个贯彻落实财务会计制度的良好环境。
从国家角度来说,之所以没有把《企业会计制度》一步到位地在所有的企业中实施,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于财政的承受能力有限,因为过去的欠账太多,要消除清理的无效资产价值过大,据不完全的统计,全国如果全面实施《企业会计制度》,仅国有企业就可能要冲销原来欠账的减值资产高达大约100多个亿元,可见这个数目是个天文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