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与“学”反思古典诗歌教学--以《雨霖铃》为例

合集下载

《雨霖铃》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引言概述:《雨霖铃》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首名篇,通过描绘雨中的景色和抒发离愁别绪,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选择了这首诗作为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和情感表达方式。

然而,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1.1 缺乏明确的知识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明确告诉学生们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

这导致学生们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欣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1.2 忽视情感目标除了知识的传授,我没有给学生们提供足够的机会去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使得学生们对于诗歌的情感体验和理解也相对较浅。

1.3 忽略实践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给学生们提供实践的机会,比如通过模仿写作或者朗读等方式,来加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体验。

二、教学方法不合理2.1 缺乏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讲解和讨论的方式,缺乏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这使得学生们的参与度和兴趣相对较低。

2.2 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我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这导致部分学生在诗歌理解和欣赏上遇到了困难。

2.3 缺乏互动性的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设置足够的互动环节,如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这使得学生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三、教学资源不足3.1 缺乏多媒体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音频、视频等,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2 缺乏文化背景资源我没有给学生们提供足够的文化背景知识,如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社会背景等,这使得学生们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欣赏相对较为肤浅。

3.3 缺乏实践性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提供足够的实践性资源,如写作指导、朗读示范等,这使得学生们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了一定的困难。

四、教学评估不全面4.1 重视知识考核在教学评估中,我过于注重对学生知识的考核,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和实践能力的评估。

《雨霖铃》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引言概述:《雨霖铃》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首名篇,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艺术表达而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作为一名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雨霖铃》这首诗进行教学,不仅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也让他们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思进行总结。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1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明确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即通过学习《雨霖铃》这首诗,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1.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入《雨霖铃》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我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对这首诗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1.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们共同分析、解读《雨霖铃》,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2.1背景知识的讲解在教学开始前,我先向学生们介绍了《雨霖铃》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们对这首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2诗歌的分析与解读我通过引导学生们分析《雨霖铃》的诗歌结构、意象和语言运用等方面,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

2.3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雨霖铃》的主题和意义,我引导他们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通过讨论和分享,让学生们深入思考诗歌与人生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3.1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们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3.2多媒体辅助教学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了一些与《雨霖铃》相关的图片和视频,使学生们更直观地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3.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我鼓励学生们相互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效果的评估4.1课堂表现的观察在教学过程中,我密切观察学生们的课堂表现,包括他们的参与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等,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雨霖铃》的作者柳永及其创作背景。

(2)使学生掌握《雨霖铃》的基本内容、意境和表现手法。

(3)使学生学会运用描绘景物、抒发情感等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讲解、讨论、欣赏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雨霖铃》的艺术价值。

(2)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雨霖铃》在古代诗词中的地位和影响。

(3)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感受到《雨霖铃》中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对《雨霖铃》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诗歌在表达情感、抒发思想方面的独特作用。

(3)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尊重文学艺术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雨霖铃》的基本内容、意境和表现手法。

(2)学会运用描绘景物、抒发情感等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雨霖铃》的艺术价值。

(2)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雨声,引导学生感受雨的氛围,激发学生对雨的联想和想象。

(2)介绍《雨霖铃》的作者柳永及其创作背景,使学生对《雨霖铃》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教学内容:(1)讲解《雨霖铃》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2)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雨霖铃》在古代诗词中的地位和影响。

(3)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3. 教学活动:(1)讲解:教师讲解《雨霖铃》的基本内容、意境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2)讨论:分组讨论《雨霖铃》在古代诗词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学生对《雨霖铃》的理解和感受。

(3)欣赏:播放《雨霖铃》的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创作: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描绘景物、抒发情感等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雨霖铃》的基本内容、意境和表现手法。

《雨霖铃》的教案(精选5篇)

《雨霖铃》的教案(精选5篇)

《雨霖铃》的教案(精选5篇)《雨霖铃》的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雨霖铃》的教案(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雨霖铃》的教案1教学目标:1、欣赏本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2、积累古人用来描写离情别绪的诗歌意象。

3、体会宋词婉约的风格。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纵观我国文学的发展,历来有先秦散文、汉魏辞赋、南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之分。

确实,一朝一代都有其见长的文学样式,这对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文学创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文学发展到宋代,文人致力于词的创作,改变了诗歌的样式,拓宽了诗歌的境界,使词成为文学史上一朵奇葩。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婉约词派代表人物柳永的《雨霖铃》。

二、作者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

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遂落第。

以后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

景佑元年,方进士及第。

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三、学生集体朗读,正字正音。

四、学生听配乐朗诵,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朗诵结束后,学生谈感受。

明确:这是一首离别词,词作者自始至终都沉浸在凄凉哀婉的感情中。

(补充: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决定到外地去,但是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这首词就是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五、学生概括上下阕的意思。

明确:上阕写恋人相别,依依不舍,有深深离愁;下阕写别后想象,孤独痛苦,有无限伤情。

六、作者这种凄凉哀婉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了解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找出本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文字)明确直接抒情: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学反思

03
课堂氛围的互动性
评估课堂氛围是否有利于 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是 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 情。
课堂氛围的趣味性
思考如何增加课堂的趣味 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并提高其学习兴趣。
课堂氛围的秩序性
确保课堂秩序良好,以保 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04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学生反馈与建议
学生意见收集
学生对《雨霖铃》的创作背景和情感表达存在困 01 惑,建议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增加相关解释和引导
教学内容的调整
01 教学内容的合理性
评估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教学目标和课程要求,是 否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
02 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思考是否可以增加更多与主题相关的内容,以拓 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03 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考虑教学内容是否具有实际应用价值,能否帮助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氛围的优化
01
02
03
教学反思与改进
教学方法的反思
01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评估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 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02 教学方法的创新性
思考是否有更有效、更具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03 教学方法的适应性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是 否有助于缩小学生的学习差距。

部分学生认为课堂互动环节较少,希望教师能够 02 设计更多的问题讨论和小组合作活动。
学生对课堂上的诗词朗诵环节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03 ,建议教师可以加强朗诵技巧的指导,并提供更
多的朗诵机会。
学生建议整理
01 整理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分析其合理性和可 行性,为后续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雨霖铃》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学反思
引言概述:
《雨霖铃》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词曲作品,被广泛传唱和演绎。

通过对《雨霖铃》的教学实践和反思,我深刻体会到了这首词曲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教育意义。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进行反思,分别是:作品背景介绍、词曲特点分析、情感表达解读、文化内涵剖析和教学方法探索。

一、作品背景介绍:
1.1 《雨霖铃》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1.2 作品的创作时间和历史背景
1.3 作品的流传和影响
二、词曲特点分析:
2.1 词曲结构和形式特点
2.2 词曲的音乐特点和表现手法
2.3 词曲的语言特点和意象塑造
三、情感表达解读:
3.1 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主题
3.2 作者通过词曲如何表达情感
3.3 读者对作品情感的共鸣和体验
四、文化内涵剖析:
4.1 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观
4.2 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
4.3 作品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五、教学方法探索:
5.1 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5.2 教学方法的设计和实施
5.3 教学效果评价和改进策略
通过对《雨霖铃》的教学反思,我深刻认识到这首词曲作品的深厚艺术内涵和
教育意义。

它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和文化理解,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使他们深入领略《雨霖铃》的魅力,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雨霖铃》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引言概述:《雨霖铃》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经典之一,它以其悠扬的旋律和深刻的情感而闻名于世。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曾经在教学中选择了《雨霖铃》作为教学内容。

通过这次教学,我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生反应以及教学反思这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教学目标1.1 学习传统音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1.2 掌握《雨霖铃》的基本乐理知识和演奏技巧1.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情感理解和表达能力二、教学方法2.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开始之前,我通过介绍《雨霖铃》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我还播放了一些相关的音乐片段,让学生感受到这首曲子的美妙之处。

2.2 分析乐曲结构,讲解乐理知识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雨霖铃》,我对乐曲的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并讲解了其中的乐理知识,如音符的音高、音符的时值等。

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对乐曲的演奏技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3 练习演奏,培养情感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组织了学生进行反复的乐器演奏练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

我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通过演奏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情感。

三、学生反应3.1 学生对乐曲的兴趣提高通过教学的引导和激发,学生对《雨霖铃》的兴趣得到了提高。

他们对乐曲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

3.2 学生乐器演奏技巧提升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的乐器演奏技巧得到了显著提升。

他们能够准确地演奏出乐曲中的各个音符,并能够较好地掌握乐曲的节奏和表情。

3.3 学生情感表达能力增强通过演奏《雨霖铃》,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得到了增强。

他们能够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乐曲更加生动和感人。

四、教学反思4.1 教学目标的设定需更加明确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教学目标的设定并不够明确。

下次教学时,我将更加具体地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雨霖铃》公开课教学反思

《雨霖铃》公开课教学反思

内容组织合理
教学内容按照词的创作背景、 词义解析、艺术手法和情感表 达等环节进行组织,符合学生 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系统 地掌握知识。
内容深度适宜
教学内容的难度适中,既能够 满足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学习需 求,又能够让基础较差的学生 通过努力掌握知识。
教学方法选择
80%
方法多样性
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 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 学生的学习效果。
03
04
时间安排:部分环节时间把控 不够精确,导致后半段略显仓
促。
深度挖掘:对词的意境和创作 技巧的深入分析不足,需要加
强。
学生参与度:虽然有小组讨论 ,但部分学生仍未充分参与。
对未来教学的展望
01
02
03
04
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
未来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基础 知识掌握,为深入学习打下坚 实基础。
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优化教学内容
精选教学内容
选择与《雨霖铃》主题紧密相关 的内容,突出诗歌的意境、意象 和语言特点。
拓展教学资源
引入相关背景资料、诗人介绍和 同类型诗歌,帮助学生全面理解 诗歌内涵。
改进教学方法
互动式教学
采用问答、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 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
情境创设
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诗歌情境,帮 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
目标层次分明
教学目标按照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层次进行划分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 果。
目标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教师能够根据 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有效地指导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安排

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为唐代杜牧的诗作《雨霖铃》。

该诗通过描绘雨夜中孤独的心境,抒发思乡之情,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温暖家庭的向往。

本课旨在通过学习与欣赏这首古典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1) 了解《雨霖铃》的作者杜牧及其时代背景。

(2) 理解诗歌的词义、意境,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3) 能够正确朗读和理解诗歌,感受其中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 采用情感交流、课堂讨论、个人思考等多种教学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感悟和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故乡、对家庭的深厚感情。

(2) 培养学生珍爱身边的人和事物,感恩并关心他人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词义、意境,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 正确朗读和理解诗歌,感受其中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培养他们的感悟能力。

(2)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体验诗歌中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 精读课文,了解作者和诗歌的艺术特色。

(2) 准备PPT和多媒体设备,方便展示相关图片和音频。

2. 学生准备:(1) 阅读课文《雨霖铃》,思考与诗歌相关的感受和想法。

(2) 准备纸笔,方便做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在上课前的准备时间里播放一段雨夜的音频,营造一个安静、温暖的氛围,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雨夜的感受和经历。

2. 导入与感知(1) 教师出示一幅雨夜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猜测与图片相关的情感,并与前面创设的情境连接起来。

(2) 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雨霖铃》与雨夜的联系,呈现诗歌标题。

3. 理解诗歌词义(1) 教师朗读诗歌,带领学生一起阅读理解每个词句的意义。

(2) 学生分组讨论,解释生词、短语或难句的意思,及时记录解释结果。

《雨霖铃》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学反思高二语文张素敏给这届学生讲解《雨霖铃》,正好是在天气渐暖,柳絮纷飞的,春雨微濛的暮春时节,文理科分班刚刚结束,整个校园高一学生之间里弥漫着一种淡淡的感伤气息。

这一切都为《雨霖铃》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情感氛围。

于是,我在导入时播放了歌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快就把就把学生们的思绪拉到课堂上来,然后又由“长亭”、“古道”自然过渡到柳永歌咏离别的这首《雨霖铃》上来。

接下来的教学环节顺理成章:畅谈作者,师生互读,配乐朗诵,由声入境,尽情地去感受曲词的情韵之美。

接下来的工作该是教师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地去找意象、品情感、析手法、评语言。

这届学生也赶上了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校也实行了将尽一年的时光,有迷茫,也有收获,更重要的是它为我的语文教学工作悄起一扇门,打开了一扇窗,开阔了我的视野,也使我更加快乐地带领着学生在语文的百草园中感受到更多奇异的芬芳。

新课程“基本理念”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和审美的创造力。

”于是,我把对诗词的鉴赏分析设置成了一道开放行的题目:小组合作,任选一个角度(从意象、情感、技巧、语言方面)对本词进行赏析,言之成理即可。

学生们热情很高,我的工作则是到更小组去做点拨,引导。

大约十分钟后,各小组准备好了自己的答案。

意象组的同学找到了:寒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点明共同特点是凄美。

情感组的同学认为:全文抒发了一种离别之痛和羁旅之愁。

技巧组的同学看出了借景抒情、虚实结合。

语言组的同学说出了轻新、自然、优美。

这些答案有的是在我的点拨下得出来的,有的在具体的表述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但是,在此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地开动了脑筋,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会了思考,掌握了鉴赏诗词的方法,收获了快乐,学会了合作。

正所谓是“受之于鱼,不如受之于渔”。

雨霖铃柳永课教案

雨霖铃柳永课教案

雨霖铃·柳永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宋代词人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通过分析《雨霖铃》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柳永的离愁别绪,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雨霖铃》的意境,掌握其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分析词中的意象,感受词人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词人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让学生朗读《雨霖铃》,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词意:分析词中的意象,如“寒蝉凄切”、“长亭晚”等,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

4. 情感体验:讨论词人的离愁别绪,让学生体会词中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词的背景、意象和情感。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词的理解和感受。

3. 朗读法: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词的韵律和情感。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雨霖铃》。

2. 写一篇关于《雨霖铃》的感受或解析文章。

3. 推荐一首柳永的其他词作,简要介绍其内容和艺术特色。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背诵和写作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

七、教学反思1. 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观察学生对《雨霖铃》的理解和欣赏程度。

2. 思考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需求,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3. 考虑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八、教学拓展1. 推荐其他柳永的经典词作,如《夜雪临砌》、《登鹳雀楼》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柳永的创作风格。

2. 组织一次诗词朗诵会,让学生展示自己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雨霖铃》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学反思引言:《雨霖铃》是一首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爱情故事,同时也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作为一名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雨霖铃》这篇文章,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文学的美,还帮助他们理解了其中的情感与思想。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并分享一些我认为成功的教学方法。

一、文学背景介绍1.1 介绍《雨霖铃》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1.2 分析《雨霖铃》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1.3 解读《雨霖铃》中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二、教学目标设定2.1 设定学生对《雨霖铃》的基本理解目标2.2 设定学生对《雨霖铃》中情感表达的理解目标2.3 设定学生对《雨霖铃》中人生哲理的理解目标三、教学方法与实施3.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3.1.1 利用音乐、图片等多媒体资源,营造出雨夜的氛围3.1.2 引入相关的背景知识,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3.1.3 利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3.2 分析文本,帮助学生理解情感表达3.2.1 分段解读,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和情节3.2.2 分析词语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3.2.3 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情感转折,理解故事中的情感冲突3.3 探讨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思考3.3.1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人生哲理3.3.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人生哲理的理解和感悟3.3.3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四、教学效果评价4.1 学生对《雨霖铃》的基本理解是否达到预期目标4.2 学生对《雨霖铃》中情感表达的理解是否深入4.3 学生对《雨霖铃》中人生哲理的理解是否有所拓展结语:通过对《雨霖铃》的教学反思,我认识到了教学中的一些成功方法,如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等。

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如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评价方式。

我将继续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柳永《雨霖铃》教案(精选八篇)

柳永《雨霖铃》教案(精选八篇)

柳永《雨霖铃》教案(精选八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我们为大家整理的柳永《雨霖铃》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柳永《雨霖铃》教案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2.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3.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4.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5.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重点与难点:掌握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教学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如果把我国的古代文学比做一个花园的话,那其中开的最美最大的两朵就是唐诗和宋词,前两单元我们领略了唐诗的美妙,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体味宋词的别致之美。

提到宋词,就不能不提到第一位专力写词的作家——柳永,提到柳永,就不得不提到婉约派,提到婉约派,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

多年来,它常诵不衰。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作者简介:明确三点:1)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2)特点: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

3)影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背景介绍: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

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分。

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词牌由来:“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

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路上发生兵变,杨贵妃死。

当时阴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无比凄切,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

宋代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三.整体感知:(一)自渎诗歌,感知内容,回答问题1.这一首词的基调是什么?(感受是什么)凄凉、伤感、悲凉、忧伤、痛苦2.这一首词写的是什么内容?————离别3.这一首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4.那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离别前、离别时、离别后离别之前:勾勒环境离别之时:描写情态离别之后:刻画心理(二)生读,其他同学点评,老师指导阅读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的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感情)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瑟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三)学生再尝试阅读,老师示范四.重点分析(边朗读边进行)第1句:写景。

雨霖铃》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学反思标题:《雨霖铃》教学反思引言概述:《雨霖铃》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散文,通过描写雨霖铃的声音,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意境描写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匡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文学作品。

本文将从五个部份分析《雨霖铃》的教学反思。

一、语言特点的分析:1.1 用典型的唐代文言文表达方式,学习古代文学语言的特点。

1.2 探讨柳宗元在文章中运用修辞手法的技巧,如比喻、拟人等,匡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1.3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句式结构和词汇运用,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敏感性和欣赏能力。

二、意境描写的分析:2.1 分析作者通过雨霖铃的声音描写,营造出的诗意氛围,培养学生对意境的感知能力。

2.2 探讨作者通过对雨霖铃的描写,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引导学生思量故乡的特殊意义。

2.3 引导学生通过对意境描写的分析,理解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独特感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情感表达的分析:3.1 分析作者通过对雨霖铃的情感表达,传递出的孤傲、思乡和忧伤等情感,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世界。

3.2 探讨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思量,引导学生思量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3.3 引导学生通过对情感表达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

四、学习方法的指导:4.1 提供多种学习途径,如阅读原文、听音频、观看视频等,匡助学生全面理解《雨霖铃》的内容。

4.2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维碰撞。

4.3 鼓励学生进行个人思量和写作实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量和创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5.1 分析学生在学习《雨霖铃》过程中的难点和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5.2 采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评价,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5.3 总结教学经验,分享教学心得,促进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与提高。

通过对《雨霖铃》的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匡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认知能力。

雨霖铃》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学反思《雨霖铃》教学反思引言概述:《雨霖铃》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被广泛用于中学语文教学中。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不断反思教学方法和效果,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雨霖铃》的教学进行反思,探讨如何更好地教授这部作品。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性1.1 确定教学目标:在教学《雨霖铃》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包括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程度、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等。

1.2 强调学生主体性:教学目标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在阅读中自主思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3 引导学生思量:通过教学目标的设定,引导学生思量作品中的主题、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等方面,培养其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丰富性2.1 多角度解读:在教学《雨霖铃》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对作品进行解读,包括历史背景、作者生平、文学特点等。

2.2 结合实际生活:将《雨霖铃》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品中的思想。

2.3 培养学生文学素质:通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性3.1 互动式教学: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参预讨论、提问,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2 多媒体辅助:结合多媒体技术,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3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界体验《雨霖铃》中的情节,增强他们的情感投入。

四、评价方式的科学性4.1 多元评价: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成绩、口头表达等,全面评价学生对《雨霖铃》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2 鼓励性评价:在评价学生时,要注重鼓励和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增强学习动力。

4.3 反馈及时性:及时给学生反馈,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匡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雨霖铃》。

五、教学效果的评估与改进5.1 教学效果评估:定期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等,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古典诗歌 《 雨霖铃》
文献标识码 : A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 中, 由于种种 限制 , 诗歌的教学与诗歌本身
中图分类号: G6 3 3 . 3 1 对教师“ 想教什 么” 的反思
通 过 那 么 多 的 教案 总结 , 不难 发 现 , 教师 对 于 雨 霖 铃 的教 的韵 味 之 间有 着 很 大 的 落 差 。欣 赏 诗 歌 过 分 纠 缠 于 词 句 及 构 学 内容基 本 上 还 是按 照课 程 目标 的“ 知识 与 技 能 、 过程 与 方法 、 思 ,反而会破坏诗歌本身的整 体美 。如果我们欣赏时把注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 “ 的 三 维 目标 展 开下 面 几 点 的 。但 是 这 么 多 力集 中在个别字词或技法上 ,就会破坏这种整体 的美感 。特
配 乐 诵 读 全 词 、品悟 和情 感升 华 。从 教 师 在 教 学 实 践 中呈 现 个 就 是 关 于 诗 的 教 学 设计 缺 乏 诗 味 和 艺 术 性 。由于 种 种 限
的种种材料和传递的信 息看 , 教学 内容主要分为 以下几点: ( 1 ) 教师指导学生 的诵读 , 落脚 点在于逐字 的品味全词 。
过教学课例 的统计 ,教师像讲文言文那样对诗歌作逐字逐句 在诗歌教学 中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 笔者认 为诗歌教学最重点 的解释 占了绝大部分,有 些直接将诗歌变为一篇散文让学生 的是通过意境让学生体验作者的感情起伏变化 ,并通过抓住 读翻译后 的散 文。笔者认为这样会破 坏了诗歌的意境之美 , 情感变化 的点与作者进 行心 灵的交流 ,让学生在期待 中迎来 如此 , 便 是一 堂成功 的诗歌鉴赏课 。 以 致于把诗歌中丰富细腻的情感和灵性变成了一堆枯燥无味、 下一节课堂的到来 , 死记硬背的符号, 语言的美感、 情感的激荡、 精神的愉悦、 思想
从‘ 教” 与‘ , 反思古典诗 歌教学
— —
以《 雨霖铃 》 为例
王 蓉
( 杭 州师 范 大学
摘 要
浙江 ・ 杭州
3 1 0 0 1 8 )
诗歌教学是 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诗歌理应是美的鉴赏和体 验。而如今 大部分课 堂不见声情并茂
的激诵恬咏 , 而学究式的条分缕析随处可见。 笔者以《 雨霖铃》 为例 , 结合 1 0余篇课例 , 从教 师“ 想教什么” , 课堂里“ 实 际在教什 么”, 学生 “ 可能学 了什 么” 这三个角度来分析和反 思 目前 的诗歌教学。
自主 品悟 。
2课 堂 里 实 际在 教 什 么
根据这些教案推测 , 学生在 教师教学后, 真 的能学到教师
预 先 设 想 好 的 效 果 吗 ? 这 可 以 归 结于 下 面 三 个 方 面 :一 是 教

在教学内容上大致按以下教学步是教师关于诗 的品鉴能力不 高, 再
雨霖铃》 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 词 的主要 内容是 的目标落实到教师 自己想教的层面也是各不相 同, 是教意象 ? 别是 《 教作者 的思想感情 ?还是说教艺术特色 ?在这 点上 ,每个教 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 以割舍 的离情 。 师 的把握都不一样 ,或者可以说教师 自己想教 的东西这点上 宦途 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 两种痛 苦交织在一起, 使词人更 也很 困惑 , 毕竟短短的 4 5 分钟时间, 要导入新课 , 要介绍作者 加 感 到 前 途 的 暗 淡 和 渺 茫 。作 者将 他 离 开汴 京 与 恋 人 惜 别 时 与写作背景, 要整体感知全词概括全词 的内容 , 还要 品悟作者 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 , 凄婉动人 。在教学中, 如果采取 的情感 。纵观 《 雨霖铃》 这首词的教学案例, 有些是简单赏析 上面那些教学片断, 只会破坏这 首词 的美感 , 让学 生对于诗歌 后教给学生一些鉴赏古诗词 的方法 ,有些是在反复诵读的基 的热 情 递 减 到 零度 下 。 3学生 实际学了什 么 础上逐句鉴赏与理解 , 还有些是在反复吟咏的前提下, 让学生
言凝练 ,结构跳跃和富于节奏和韵律 。这就意味着在短时 间 识 , 但是恰恰在整个剧本里少了最重要 的角色—— “ 学生” 。 这
学生读得有板有眼, 读 出节奏, 读 出语感, 读出韵味 , 才 能更好
地把握作者传递的情感 。 ( 2 ) 教师 指 导 学生 品味 词 句 , 落脚 点在 于字 词句 的推 敲 。

制, 诗歌 的教学与诗歌本身的韵 味之 间就会产生很大的落差 。 就 以《 雨霖铃》 的教案为例 , 教师 为了掌控整个教学过程 , 在课
诗歌语言的品味必须伴随着大量的诵读, 细细的品读, 这 堂 中讲 述 自己编 好 “ 剧本” , 事 无 巨细 地 准 备 到 上 课 的 每 一 环
“ 诗言志 , 歌永言, 声依永, 律和声” , 这句话就一语道破诗 词 最 大 的特 点 :诗 歌 是 表 达情 感 强 弱起 伏 的变 化 。是 需 要 我
们 用 心 灵 去 感 受 ,去 体 验 作 者 世 界 中 的情 感 变 化 。在 此 种 情
多数 的课 例 , 是教 师 提 出字 词 的 问题 , 学 生 理解 情 感 。像 景 下 , 所 有 抽 象 的讲 解 、 说教 、 讨 论 以及 作 者 介 绍 都 是 多 余 的 , 许 正 老 师 的课 , 竞一连给学生讲解 了 1 0个 挖 字 眼 的 问题 , 经 让 学 生 直 接 接 触 与 真切 感 受 作 品 , 走 进 作 者 创 造 的 形象 世 界 ,
点 大 部 分 教 师 都 把 握 地 十 分 到位 。诗 歌 最 大 的特 点 便 是 语 节 , 不可 谓 不 认 真 , 但是讲坛上的尽情演绎, 一 人做 主 , 灌 输 知 内很 难 通 过 更 好 的方 法 将 诗 歌 情 感 的 强 弱起 伏 发挥 的淋 漓 尽 就导致学生最后无法真正体会 到诗人想要表达 的情感 ,无法 致 。只 有 通 过 诵 读 、 吟诵 , 特 别是 在 教 师 读 、 唱、 吟的示范下, 进 入 诗 人 的那 个 世 界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