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脏疾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研究

合集下载

慢性肾脏病血管钙化的研究进展

慢性肾脏病血管钙化的研究进展

慢性肾脏病血管钙化的研究进展心血管疾病(Cardial Vessel Disease,CVD)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且CVD又是CKD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而血管钙化是CV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现代医学一体化治疗CKD 并CVD多从控制血压、血糖,调整血脂,纠正贫血、甲状旁腺功能紊乱、酸中毒及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治疗入手,但针对CKD血管钙化尚无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案,而中医药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已逐渐显现其独特优势,因此寻求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段在防治CKD病人血管钙化研究中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标签:慢性肾脏病;血管钙化;中西医有研究表明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心血管疾病(Cardial Vessel Disease,CVD)发生率高于同龄一般人群5~8倍,CKD并发CVD病死率高,终末期肾衰竭患者死于CVD比例占43.6%[1]。

据报道透析患者存在明显的冠状动脉疾病40%~70%,提示CKD患者比一般人群更易发生血管钙化[2]。

既往普遍认为血管钙化是单纯的由血浆钙磷过饱和被动沉积过程。

近年研究发现CKD血管钙化的发生与骨代谢异常及多种因素参与调控密切相关,包括异位骨形成、钙磷代谢紊乱诱导血管固有细胞凋亡形成钙化核、血管钙化抑制物表达缺失、血管基质重塑[3]。

CKD血管钙化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明确,为临床更好的防治血管钙化发生提供了依据。

笔者现就CKD血管钙化的中西医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CKD血管钙化的西医发病机制血管钙化在CKD相关性心血管疾病的病理表现为内膜钙化和中膜钙化[4]。

研究证明CKD的血管钙化被认为是独立于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中膜钙化[5]。

目前国内外研究发现CKD血管钙化的机制主要为血管平滑肌细胞(SMC)病变、促进因素与抑制因素失衡两个方面。

1.1 血管平滑肌细胞(SMC)病变SMC参与血管钙化的病变包括SMC凋亡和SMC表型改变。

慢性肾脏病非血液透析患者血β2微球蛋白水平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关系

慢性肾脏病非血液透析患者血β2微球蛋白水平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关系

( 3 l H a n S S , N a K Y. C h a e D W, e t a 1 . Hi g h S e l X l m b i l i r u b i n i s 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 t h e r e d u c e d r i s k o f d i a b e t e s me l l i t u s a n d d i a b e t i c n e p h r o p a t h y . To .
现T B I L、 D B I L和 I B I L是 U A E R的独立 危险 因素 。
』 2 l J o J , Y u n J E, L e e H, e t a 1 . T o t a l , d i r e c t , a n d i n d i r e c t s e r u m b i l i r u b i n
及羰 基 应激 的影 响 . 中 国 医 师杂 志 , 2 0 l 1 , z 2 : 7 一 l 0 . 1 7 L a n o n e S , B l o c S, F o r e s t i R, e t a 1 . B i l i r u b i n d e c r e a s e s N O s 2 e x p r e s s i o n
a n d h e mo g l o b i n AI c i n Ko r e a n t y p e 2 d i a b e t i c pa t i e n t s . J Ko r e a n Me d
S c i . 2 0 1 2. 2 7: 1 1 9 6. 1 2 01 .
d i o v a s c u l a r d i s e a s e s . F r o n t P h a r ma c o l , 2 0 1 2, 3: 5 5.

慢性肾脏病血管钙化的诊治进展

慢性肾脏病血管钙化的诊治进展

T 0 gm 或 难 血液透析患者 。因此 C D患者 应制 定合 理饮食 方 案 , K 在保 证 物治疗后 P H仍 超过 80p/ l 出现顽 固性 高钙血症 、 治 性瘙 痒 、 进行性 的骨关节痛 、 骨折 、 畸形 以及 肾移植后有 症状 的
高钙 血症 均可采用 甲状 旁腺 切 除术。手术 方式 有 甲状旁 腺全
高生存质 量有重要意义 。
1 C D患者血 管钙化组织学改变 K
测的冠状动脉钙化评分 ≥10分者 , 0 腹部平 片检测 的腹 主动脉 钙化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是 6 %和 9 % j 7 1 。腹部平 片可 以 对血管钙化进行半定量评 分 , 进行 心血管 危险分 层 , 能给 出动 脉钙化 的位置 , 中膜 还是 内膜 。Ln o od n等 对 2 2名透 析患 0 者 的研究证实 , 中膜与内膜钙 化均是全 因死亡 率的独立预测 因 素, R值分别是 1. 5 7和 4 8 。当然 , 需要更多 的研究 证据证 .5 还 明,K C D患者的动脉 中层钙化具有独立于内膜钙化的临床意义。 2 3 脉 搏 波 速 度 脉 搏 波 速 度 ( us ae vlcy . pl w v eoi , e t
3 4 二膦酸 盐 焦磷 酸是 体 内多种 代谢 反 应 的 中间产 .
司维 拉姆和碳 酸镧是 两种广 物 , 是一种有效 的血 管钙化 抑制 剂 , 其与磷 酸 的 比值 在血 管钙
, 泛应 用于临床 的非铝 、 钙 的磷 结 合剂 , 胃肠 道 内不被 吸收 化过程中起着重要 的作 用 。研 究表 明 1一羟 基 一亚 乙基 一1 非 在 一二膦酸 5—1 g k 0m / g能减 轻 5 6肾切 除大 鼠因骨化 三醇 引 / 而随粪便排 出 , 不会加重 高钙 血症 , 抑制 透析 患者 的动 脉钙 1 可 化进 展。C e o ha w等 研究 表 明司 维拉 姆 比含 钙 的磷结 合 剂 起 的动脉 钙化 , 同时改善 血管功能 。血液透 析患者 口服 1 一

慢性肾脏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分析

慢性肾脏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分析

DOI:10.19338/j.issn.1672-2019.2021.05.008·论著·慢性肾脏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分析李爽1,周红丽2(1.锦州医科大学,辽宁锦州121001;2.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辽宁锦州121000)摘要:目的分析慢性肾脏病(CKD)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心血管疾病(CVD)的关系。

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7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住院治疗的120例CK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生物化学指标等进行分析。

依据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将120例CKD患者分为hs-CRP≤3mg/L组80例和hs-CRP>3mg/L组40例,hs-CRP>3mg/L提示存在心血管疾病高风险,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及CVD发生率。

另外依据120例患者NLR中位数,分为NLR>2.44组55例和NLR≤2.44组65例,比较两组CVD发生率。

并对CKD患者CVD发生的危险因素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①hs-CRP>3mg/L组较hs-CRP≤3mg/L组CVD发生率升高(P<0.05);NLR>2.44组较NLR≤2.44组CVD发生率升高(P<0.05)。

②hs-CRP>3mg/L组NLR值、血钙、血磷、年龄、中性粒细胞计数、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G/HDL-C)水平高于hs-CRP≤3mg/L组,而白蛋白、血红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低于hs-CRP≤3mg/L组(P<0.05)。

③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年龄、TG/HDL是CVD风险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高NLR、高hs-CRP水平的CKD3~5期非透析患者CVD发生率高,且NLR、年龄、TG/HDL-C是评估CKD患者CVD高风险的危险因素。

探究心血管疾病与慢性肾脏病的关系

探究心血管疾病与慢性肾脏病的关系

旦其 中一者受 损 , 造成 恶性循 环 。 就会
亡因素, K C D对 C D预后产生不良影响, V 并且二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 13 新陈代谢紊乱。C D患者可能引起多种新陈代谢的紊乱, . K 其中 高于普通人群, 这些危险因素往往存在于 C D或 C D的早期。因此, K V 提 脂质代 谢异 常最为 常见 。血浆 中低 密度脂蛋 白胆 固醇 ( D L L—C 的量 会 升 高心脏功能可以减少肾脏病变的危险, ) 减少肾功能异常又可以减轻对心血 高, 甘油三酯( G 的量也升高, D T) H L亚型分布发生异常,0 的慢性血透 管损害。 7% 患者发生胰岛素抵抗。C D患者常会发生磷钙代谢异常 , K 出现钙磷沉积和 参 考文献 高磷血症状, 与血管的 顺应性和血管的重塑性有着密切的关联 。 [ ] 林善锬. 1 慢性肾脏病与心血管病的相互关系 一一一个值得关注的重 2心 血管 疾病 与慢性 肾脏病 的临 床关联 . 2 1 C D是 C D的危险因素。C D时可大大增加肾脏受损的危险 . V K V [ ] 侯凡凡. 2 慢性肾 脏病并发的心血管疾病及其防治 实用 医院临床杂 . 性。据 P E E D研究表 明, V RV N C D患者的血清肌酐量增多 , 并且随着时间 志 ,052 1 :5一l. 20 ,( )1 6 延长而加重。心脏功能严重影响着肾脏功能, 心力衰竭的病人会出现肾衰
学,09,0 ) 20 (9 .
左心室肥厚 ( V 、 L H) 充血性心 力衰竭 ( H ) 心 肌梗死 ( I 、 心病 C F、 M )冠 ( A 和周 围血病 变( V ) c D) PD 。
[ ] 袁伟杰, 4 边琪.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及治疗[ 】 中国中西 医结合 肾 J. 病

肾脏病与心血管健康的关联研究

肾脏病与心血管健康的关联研究

肾脏病与心血管健康的关联研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研究人员们对肾脏病和心血管健康之间的关联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

他们发现,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相互影响。

本文将介绍肾脏病与心血管健康之间的关联,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一、肾脏病与心血管风险增加众所周知,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死因之一。

一系列的临床和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患有肾脏疾病的人群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相对较高。

事实上,与没有肾脏问题人群相比,患有慢性肾脏疾病(CKD)的个体面临更高的冠心病、心力衰竭、中风等心血管事件威胁。

此外,在CKD患者中发生早期死亡和其他不良结局(如再次住院)也更常见。

二、共同的危险因素肾脏疾病和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并非偶然。

事实上,两者之间有共同的危险因素。

例如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导致CKD发展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主要风险因素。

这些慢性病状况会对肾脏和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并加速其功能下降。

另外,高胆固醇水平也与肾脏疾病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相关。

胆固醇可以引起动脉硬化,形成斑块并阻塞动脉,从而增加冠心病和中风等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三、肾-心脏轴的异常活化除了共同风险因素外,肾脏和心血管系统之间还存在着复杂而多样的相互作用。

一种可能机制是通过异常激活肾-心脏轴来改变体内液体平衡、电解质代谢和神经内分泌调节。

在CKD中,由于肾脏功能障碍,身体无法有效排除过剩的钠和水分。

这导致体液潴留,进一步增加了心脏负荷,容易引发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等心血管并发症。

此外,CKD还会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

这些生物活性物质对血流动力学有着重要影响,能够导致动脉收缩、增加心脏负荷,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展。

四、炎症与氧化应激除了上述机制外,炎症和氧化应激也被认为是肾脏疾病与心血管健康关联的重要因子。

在CKD中,由于免疫异常和代谢紊乱等原因,身体内常常存在持续的低度慢性炎症状态。

这不仅导致肾小球损伤和纤维化,也会促进动脉硬化的形成。

2023年从心血管结局看慢性肾脏病患者血磷管理

2023年从心血管结局看慢性肾脏病患者血磷管理

目录
CONTENTS
• 慢性肾脏病患者面临严峻的CVD风险 • 钙磷代谢异常是慢性肾脏病患者CVD的重要危险因素 • 不同降磷策略对慢性肾脏病患者CV结局的影响
针对合并高磷血症的慢性肾脏病患者建议及时进行降磷治疗
2019 CKD-MBD指南
1
CKD G3a-G5D期患者应 当在血磷进行性、持续性
CVD
CKD和CVD的危险因未引起大家的重视
高血压 高血糖 高血脂
高磷血症
血磷水平升高可导致慢性肾脏病患者CV结局不佳风险升高
CV事件
死亡
血管钙化
CV死亡
血管钙化
CV事件
CV死亡
死亡
慢性肾脏病患者血磷水平升高可增加钙化风险
一项研究显示:血磷水平每上升约0.3 mmol/L*,冠状动脉、主动 脉瓣、降主动脉和二尖瓣钙化的患病率分别增加21%(P=0.002)、 25%(P=0.16)、33%(P=0.001)、62%(P=0.007)1
CVD发生风险随CKD的进展而增加。当GFR下降至 60~75 ml/min/1.73m2以下时,冠心病发生风险呈线 性增加2
20.00 18.00 16.00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00
18.82
16.91
13.22 10.61 10.08
27.1 CKD 5
中国不同分期慢性肾脏病患者高磷血症患病率
72.1 透析
我国慢性肾脏病透析患者血磷达标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根据DOPPS研究数据显示:参照2003年KDOQI指南推荐的 血磷达标标准( 1.13-1.78 mmol/L ),我国透析患者的血 磷达标率(41.5%)低于发达国家达标水平(54.2%)1-2

2023类固醇盐皮质激素受体和拮抗剂在心肾疾病中的应用

2023类固醇盐皮质激素受体和拮抗剂在心肾疾病中的应用

2023类固醇盐皮质激素受体和拮抗剂在心肾疾病中的应用心力衰竭(HF) 和慢性肾脏病(CKD) 患者具有较高的风险出现不良结果并进展为终末期疾病[1-3]。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和类固醇盐皮质激素受体(MR) 在心血管疾病和CKD 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非常大的作用,因此临床开发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 和类固醇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s) 对心血管和CKD 进行预防和治疗。

但是M MR 对许多内源性类固醇(包括孕激素、皮质醇和醛固酮)具有相似的亲和力。

MRAs 如螺内酯和依普利酮可降低死亡率,但由于存在高钾血症和激素副作用的风险,仍低于处方[4-6]。

该文将总结MRA 的机制和临床评价,以及它们在治疗心肾疾病中的作用的未来展望。

1MR结构、功能和生理类固醇配体与细胞内受体相互作用[7-10]激活的MR 经历构象变化,使其能够易位至细胞核,并与受体和细胞类型特异的共调节蛋白库相互作用[7-10]。

招募的共激活物或共加压物具有许多重要功能,包括转录调控、表观遗传学和转录后修饰[7-10]。

甾体配体也通过各种细胞信号通路具有越来越多的非基因组、快速效应。

MR 是一种配体激活的核酸转录因子[4-6,8-10],MR 至少有22个已知的辅因子以细胞特异性和配体特异性的方式决定转录反应[5,11]。

MR 对许多内源性类固醇(包括孕激素、皮质醇和醛固酮)具有相似的亲和力。

在人类中,黄体酮作为初步甾体MRA的结构基础,起到竞争性MRA 的作用,尽管细胞内酶促代谢可能会限制其作用[8,12-14]。

醛缩酮、皮质醇和MR 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

MR 可以被醛固酮和皮质醇混杂激活,尽管醛固酮MR 复合物可能更稳定[8,15-17]。

表达MR 的上皮组织,如睾丸和肾小管细胞,表达将皮质醇转化为MR 非活性代谢产物的酶11β-HSD2[8]。

在这些细胞中,醛固酮因此是MR 的主要配体。

CKD患者的传统及非传统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

CKD患者的传统及非传统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

CKD患者的传统与非传统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大学齐鲁医院肾脏科胡昭裴斐(,250012)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最常见的并发症,是CKD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CKD患者可能在发生ESRD之前已经死于CVD。

终末期肾衰患者心血管病的死亡率是正常人群的30倍。

透析患者经校正的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为普通人群的10~20倍(尤其是20~30岁年轻者)。

2005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公布的一项肾脏早期评价计划(KEEP)结果指出:CKD是一项独立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如果患者同时存在贫血、微白蛋白尿和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其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超过70%,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来说这一风险水平是空前的。

肾功能状态对许多心脏病的临床预后可产生不良影响:在心力衰竭患者,肾功能不全是临床预后不良的重要独立预测因素;慢性肾脏病是心肌梗死后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肾功能状态也对预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近期和远期预后具有重要的价值,肾功能不全是影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病死率的重要因素。

因此CKD患者已被认为是心血管事件的“极高度危险人群”。

CKD患者的CVD主要表现为两类:一是动脉血管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和小动脉硬化;二是心肌疾病,包括左心室肥厚和左心室扩。

两类CVD均可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脑血管和外周血管病变。

CKD患者CVD的危险因素包括传统危险因素和CKD相关的非传统的危险因素(见表1)。

表1 传统的和非传统的CVD危险因素Framingham研究显示的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在CKD患者仍具有预测意义。

许多因素都是心血管病和CKD共同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血症、高凝状态、蛋白尿、肥胖、吸烟、有CVD家族史等,在早中期CKD患者中尤其如此。

CKD患者与普通人群相比具有更高的罹患CVD的传统危险因素。

慢性肾脏病延续性护理研究进展

慢性肾脏病延续性护理研究进展

慢性肾脏病延续性护理研究进展摘要:慢性肾病主要指肾脏功能受到多因素影响出现障碍,且时间超过三个月,会导致患者出现食欲不振、呕吐、心血管疾病及尿毒症等并发症。

在相关研究中表示,为慢性肾病患者提供延续性护理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为患者提供专业且针对性指导,使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从饮食、运动及心理等层面进行控制与改善,提升其生活质量,保障治疗效果及预后。

关键词:慢性肾脏病;延续性护理;研究进展作为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慢性肾脏病患者肾功能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恶化,且随着病情不断发展,最终会进展到终末期肾脏病阶段,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在相关数据中统计,我国慢性肾病发病率约为10.8%,患者会产生生理、心理及社会等方面的问题,为保障患者治疗效果,控制其病情进展与恶化,需要患者从多方面加强注意。

延续护理作为住院护理及整体护理的延伸,能为院外患者提供专业化且优质的护理服务,避免护理工作中断带来的不利影响。

对此,文章主要就慢性肾脏病延续性护理进展进行综合分析,综述如下。

1慢性肾脏病延续性护理介绍1.1实施群体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延续护理实施群体主要包括三种,其中一种主要为多学科团队群体,团队成员包括营养师、护理人员、志愿者及医生,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护理方案,并将其有效落实[1]。

第二种为以护士为主导的群体,群体成员与多学科团队成员并无差异,其护理措施是由团队成员共同商讨制定,但是实施者为护理人员。

第三种实施群体为护士群体,其中包括辅助护士、专科护士等护士群体。

1.2实施形式延续护理的实施形式较多,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在延续护理中能借助互联网平台,通过微信、QQ等方式与患者取得联系,并实施延续护理内容。

除此之外,延续护理还可通过门诊回访、电话随访、现场互动及家庭随访等方式落实,通过门诊随访,使患者定期复诊并接受健康教育;通过电话随访,与患者有效沟通,并对其提供健康指导;通过现场互动,定期组织健康讲座或交流会,为患者讲述疾病相关知识及护理方法;通过家庭随访,定期进入患者家中与患者面对面交谈,了解患者身体状况,解答其心中疑惑,并实施护理指导等内容。

慢性肾脏病与冠状动脉和主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慢性肾脏病与冠状动脉和主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国 际 心血 管 病 杂 志 2 0 1 3年 7月 第 4 O卷 第 4期
I n t J C a r d i o v a s c Di s , J u l y 2 0 1 3 , Vo 1 .4 0 , No . 4

2 1 3 ・
慢 性 肾脏 病 与冠 状 动 脉 和 主动 脉 粥样 硬 化 的关 系
表 2。

21 4 ・
国际 心 血 管病 杂 志 2 0 1 3年 7月 第 4 0卷 第 4期 I n t J C a r d i o v a s c D i s , J u l y 2 0 1 3 , V o 1 .4 0 , No 4
成 像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3 — 6 5 8 3 . 2 0 1 3 . 0 4 . 0 0 7
心血 管 疾 病 ( C VD) 是 慢性 肾 脏病 ( C KD) 患 者
竭 往
倍 增 长_ 2 ] 。对于 正在 进行血 液 透析或 者 已经完 成 肾 脏 移植 等相 关 治疗 的 C K D患者 , C VD 的死 亡率 相
较 于 同年龄 正 常人 群 高 出 5 0 ~5 0 0倍 _ 3 ] 。 因此 , 美 国 肾脏 协 会 已经 建 议 将 C KD 患 者 列 为 发 生 C VD 的极 高危 组_ 4 ] 。C KD 与 C VD 发 生 的 风 险 息 息 相 关_ 5 ] , 本 文 旨在 讨 论 C KD 与 冠 状 动 脉 和 主 动 脉 粥 样 硬化 的关 系 。
C K D患 者 相较 于 肾功 能正 常人 群 发 生 急 性 冠 脉 综 合征 ( AC S ) 后 导 致 致 死 性 或 非 致 死 性 主 要 心

慢性肾脏病心电图Tp-e间期Tp-eQT比值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慢性肾脏病心电图Tp-e间期Tp-eQT比值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慢性肾脏病心电图Tp-e间期Tp-e/QT比值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许保红张俊伟(太原市中心医院,山西太原030012)【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KD)1~5期患者心电图Tp-e间期、Tp-e/QT比值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2016年—2019年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肾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分期,将1~4期患者分为一组,共有50例;5期患者分为一组,共有50例。

同时选取体检中心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共50例。

比较3组患者心电图Tp-e间期、Tp-e/QT 比值的差异。

结果CKD1~4期组Tp-e间期、Tp-e/QT比值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KD5期组Tp-e间期、Tp-e/QT比值较CKD1~4期组、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CKD患者分期不同心电图Tp-e间期、Tp-e/QT比值不同,可提示心肌损伤的程度。

【关键词】慢性肾脏病心脏损伤Tp-e间期、Tp-e/QT比值DOI:10.19435/j.1672-1721.2020.23.051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指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肾脏结构变化和功能障碍≥3个月,包括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正常或不正常的病理损伤,血液或尿液成分异常,影像学检查异常或不明原因的GFR下降(<60mL/min)>3个月[1]。

CKD患者机体内环境代偿机能下降,导致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蓄积,进而入血损伤心肌,导致心脏结构与形态学改变[2]。

而心血管疾病是CKD患者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3],有30%~40%的肾衰竭患者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4]。

因此及时评估CKD患者心血管危险程度,及早预防和治疗有利于降低CKD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率。

报道认为Tp-e间期改变与心脏形态、结构的改变及心肌缺血有着密切关系,同时还是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甚至心源性猝死最重要的预警指标之一[5]。

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在预测慢性肾脏病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在预测慢性肾脏病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在预测慢性肾脏病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
进展
朱星宇;谢席胜
【期刊名称】《临床医学进展》
【年(卷),期】2024(14)5
【摘要】慢性肾脏病(CKD)的全球患病率一直呈现较高的趋势,疾病负担严重。

心血管疾病(CVD)是CKD的等危症,也是CKD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通过对CKD患者早期预测及干预可降低CKD患者的死亡率并改善预后。

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和B型脑钠肽(BNP)是诊断心力衰竭(HF)患者的标志物也与CKD关系密切。

本文重点综述了NT-proBNP及BNP对CKD患者发生CVD的预测及风险分层方面的作用。

【总页数】11页(P1194-1204)
【作者】朱星宇;谢席胜
【作者单位】川北医学院附属南充市中心医院肾内科南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9
【相关文献】
1.利钠肽/N-末端利钠肽前体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脑利钠肽和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在儿童川崎病中的临床意义
3.胱抑素C联合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作用
4.B型利钠肽及氨基末端脑
钠肽前体水平与早产儿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5.B型利钠肽与N-末端脑钠肽前体在心血管疾病诊断及预后判断应用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治心”尤“护肾”,全方位呵护老年患者生命健康

“治心”尤“护肾”,全方位呵护老年患者生命健康

“治心”尤“护肾”,全方位呵护老年患者生命健康作者:刘志学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12年第20期仲夏的天气,热浪袭人。

天津市和平区西安道93号天津市胸科医院心脏科,值了一下午门诊的该科主任丛洪良教授,一脸倦容。

他抱歉地对记者说:“对不起,请再等一会儿。

我还有一个病人要处理。

”然后,便转身去了病房。

又半个多小时后,丛洪良教授回来了。

他急匆匆地揩了一下额头上的汗水,草草地洗了一把脸,这才坐下来说,一名老年冠心病(CHD)患者,继发慢性肾脏疾病(CKD),刚从外院转来入住。

他去下了医嘱后,这才挤出时间接受记者的采访。

从这名老年病人说起,丛洪良教授随后对记者阐述了他多年倡导的“老年患者治疗心脏,千万别忘了保护肾脏”的学术观点……慢性肾脏疾病与冠心病是“孪生兄弟”采访一开始,丛洪良教授首先介绍了人体两大“要件”——“心”与“肾”的相互关系。

他说:“心脏和肾脏作为控制机体有效循环和血流动力学稳定的两个重要器官,在生理功能上相互依存,在病理状态下相互影响,在治疗学上又有许多的共同之处。

”丛洪良教授认为:“从心脏病学而言,冠心病与慢性肾脏疾病是密切相关的;尤其是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肾小球滤过率会逐渐下降。

然而,临床对慢性肾病的关注严重不足。

”丛洪良教授进一步解释说:“‘心’与‘肾’作为均与血管相关的两个器官,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绝不能顾此失彼,我们需要有一个一体化的治疗方案;也就是说,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不能忽视心血管疾病治疗方法对肾功能的影响,使用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尿蛋白等更敏感的指标对肾脏功能进行监测。

此外作为抗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治疗药物——他汀降脂药物对肾脏的影响同样值得关注。

”丛洪良教授认为,慢性肾脏疾病(CKD)是危害严重的公共问题。

因为这一疾病本身可最终导致肾衰,需要透析及肾脏移植,患者才能存活。

在美国,有13%的成年人存在CKD。

而CKD更大的危害在于心血管(CV)事件和死亡风险显著增高。

“事实上,很多患者在进展成终末期肾病前就因心血管事件而死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肾脏疾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研究
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预后的过程中心血管疾病(CVD)可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慢性肾脏病的患者中,有44%~51%都属于心血管死亡。

而这种患者出现心血管死亡的可能主要有两种:第一这种患者有着非常高的CVD发生率,相对于同龄普通人来说,发生率在5~8倍。

第二CVD还作为CKD 的并发症,有着比较高的死亡率,25~34岁的患者,患上CVD并发症的话,死亡率通常是普通人的50倍,60岁以上的患者,也是同龄普通人的5倍以上,所以说CKD患者已经被人们的当做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

标签:慢性肾脏疾病;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研究
1 发病特点
1.1 互相影响
CKD和高血压二者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由于其他原因造成肾单位丧失可能会导致持续的高血压的发生,主要和肾素以及容量扩张,并激活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1]。

高血压会导致血流动力学出现紊乱,导致肾脏损害的进一步增加,其主要的机制表现为:为了促进发生肾小动脉以及发展肾小动脉,在肾脏病饮食调整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患者血压比较高的话,肾功能就会相应下降,而在MRFIT试验中发现,在患者血压成分分级递增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肾损伤的危险状况,高血压与肾脏病互为因果关系,只要有一方面存在问题,都可能会导致恶性循环[2]。

1.2 发病率相比较高
CKD患者与高血压一同发生可以说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在调查数据之中也可以发现,这种慢性肾炎的患者中,有60%~80%会发生高血压。

而在硬化性肾小球肾炎之中,达90%以上,对于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来说,高血压的发生率>95%。

不过医生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个现象,通过之前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所调查的将近五百位美国医生,只有17%在早期对于CKD的诊断方面,达到了90%以上,在对于慢性肾脏病三期~四期的诊断过程中,准确率在21%~90%。

1.3 血压空置率低
CKD患者合并高血压通常不好控制,降压方面的治疗也不是非常乐观,在美国第三次国家营养健康调查过程中表示,只有27%的CKD患者的血压控制较好,而在我国有关协调组也对于十五个省进行了调查,只有11%的CKD患者将血压控制在了比较理想的状态,虽然77%的患者都服用了多种降压药,但只有54%的患者把收缩压控制在
140 mmHg之内。

1.4 引发的并发症多
CKD患者可以说属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种高危人群,而这种疾病属于终末期肾脏病死亡的原因之一。

Foley等人表示发现平均动脉压升高10 mmHg之后,会增加左心室肥厚的发生率,以及增加新生心脏疾病的发生概率,预防高血压,是患者出现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血液透析患者方面,患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以及心脏病的患者比普通人要多的多。

有些顽固性的高血压可能与肾动脉狭窄有密切的关系,特别容易出现在老年人身上,形成恶性循环。

2 CKD患者CVD的临床表现
CKD患者只要血压偏高,就会立即归纳为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这种情况下应该不管血压的高低情况,立即用药物参加到治疗中。

血压靶目标值应个体化,依据患者的心血管、神经系统状态、全身状况、年龄、其他临床因素确定理想血压靶目标值:白天血压1 g/d的患者来说,血压控制在125/75 mmHg以下。

对于维持血液透析患者,根据NKF-K/DOQI的建议,血液透析前血压应<140/90 mmHg,血液透析后血压为<130/80 mmHg。

3 CKD患者CVD的防治
慢性肾脏病CVD的防治这几年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研究发现: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贫血使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率降低了30%。

这种情况针对透析患者,需要患者在充分血液透析的基础上才可以控制住血压。

对于容量依赖性高血压,血液透析脱水至干体重可有效地控制血压于正常水平。

干体重的设定需根据患者的营养状态、病情等定期调整(可借助生物电阻抗、血流超声或血容量监测等方法判断)。

有效研究表明,80%患者经充分血液透析达到干体重后,血压降至正常或易于控制。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血液透析对内源性洋地黄样物质、内皮衍生因子等多种血管活性物质的清除也需经过数周甚至数月充分血液透析后,阻断上述物质的激活,才能将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6]。

综上所述,高血压在CKD患者普遍存在,尽管现在的医疗手段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发现并且临床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有不少患者无法取得理想疗效,还有待我们去深入研究和发现。

参考文献
[1] 张爱华,梁力均,朱宁,阿拉塔,范敏华.血液透析对维持性血透患者体内氧化应激和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师杂志,2004,(12).
[2] 李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频超声检测[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6,(05).
[3] 高潮清,朱桂岚.慢性肾衰竭急剧加重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2004,(06).
[4] 刘吉红,罗肇文.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的相关性探讨[J].现代医院,2005,(07).
[5] 许惠敏,张军,孙焱,李洪梅.不同糖耐量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对比研究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6,(09).
[6] 刘子凡,许治强,梁伟翔,匡永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改变及危险因素初探[J].新医学,2004,(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