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出版专业基础知识考试重点归纳1-出版专业.doc
出版专业基础(中级)复习要点
![出版专业基础(中级)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9fe6ce35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cd.png)
出版专业基础(中级)复习要点一、出版基础知识1. 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传统出版传统出版可以分为印刷出版和手工书写出版。
印刷出版过程包括文稿编辑、样稿设计、排版、印刷、裁切装订等环节。
数字出版数字出版是指使用计算机、数字化设备及网络技术,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为载体,进行编辑、排版、装帧、制作和发行的出版方式。
数字出版可以分为HTML格式出版、电子邮件格式出版、PDF格式出版、CD-ROM出版和网络出版等。
2. 出版物的版式版式是指出版物的页面排列形式和版面设计。
版式分为标准版式、非标准版式和特种版式三种。
二、出版物的编辑和校对1. 编辑编辑是对文稿进行修改、统一、整合的过程,主要包括删除、添加、移动、改写四个方面。
2. 校对校对是对编辑过的文稿进行语法、用词、标点、格式等方面的修改和检查。
三、版面设计1. 布局版面设计的布局包括基本动线、空间布局、比例、色彩等方面。
其中,基本动线包括自然动线、第一眼动线和走眼路线等。
2. 字体字体是版面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
不同的字体可以传达不同的信息和情感。
字体可以分为衬线字体和无衬线字体等。
3. 色彩色彩可以增强版面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常用的色彩有红、黄、蓝、绿、黑、白等。
四、印刷制作1. 调色调色是印刷制作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印刷品的色彩要符合设计师的意图,而调色就是要根据设计师提供的数据、标准样张等信息,将油墨、涂料等按一定比例调配成所需的颜色。
2. 印刷印刷方式有胶版印刷、凹版印刷、凸版印刷、丝网印刷等。
3. 装订装订是将印刷后的平面作品按照内容和规格进行组合、折页、裁切、印刷和裝binding等工序。
五、出版物的发行和市场营销1. 渠道选择出版物的销售渠道有出版社、书店、网络等。
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出版物,选择不同的销售渠道。
2. 宣传宣传是影响读者购买欲望的重要手段。
宣传方式包括海报、传单、广告、网络推广等。
3. 市场调研市场调研是了解消费者需求和反馈的重要途径。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出版基础(中级)复习笔记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出版基础(中级)复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376d81b0b4c2e3f57276393.png)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出版基础(中级)复习笔记第一章出版概论§1.1 出版活动(P1)一、“出版”的概念【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古代,人们把出版活动称为“梓行”、“雕印”、“版印”。
最早在我国使用“出版”一词:1833年创办于广州的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的编辑序言。
最早在我国法律文件上使用“出版”一词:1906年清朝政府颁布的《大清印刷物专律》,但却把出版物称为“记载物件”。
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出版法》,但未对“出版”下明确定义。
在我国,给“出版”做出明确的定义,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在西方,法语和英语中分别在1330年和1450年有了表示“出版”的词语,他们来源于拉丁语publicare。
二、出版活动的构成要素(P3)出版活动三要素:编辑、复制、发行如何看待博客出版、微博出版:①具有很强的个体化特征,不具有作为社会化活动的出版的基本属性和功能;②具有一定的出版功能,要引导和规范;③在数字化时代,出版活动对社会文化生活具有广泛影响性,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三、出版活动的前提是作品。
出版界所说的“作品”是指可以被编辑、复制和通过某种方式能够发行的作品。
一般又称为“稿件”。
四、出版活动的特征:(P4)1.文化的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2.不同劳动的有机结合:精神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是一种精神劳动(即编辑),物质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是一种物质生产劳动(即印刷),出版物产品流通阶段的劳动是一种兼有文化传播意义的商业劳动(即发行)。
出版物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出版物价值的产生过程:一方面物质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形成出版物的新增的价值;另一方面,又把作者=编辑的精神生产劳动的价值,以及工具设备和原材料等物化劳动价值转移到出版物中。
发行的目的:①将精神文化内容向社会传播;②通过商品交换实现出版物的价值;③依靠商业劳动,能使凝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实现。
出版基础(中级)复习笔记
![出版基础(中级)复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74dc5bfc7c1cfad6195fa73a.png)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出版基础(中级)复习笔记第一章出版概论§1.1 出版活动(P1)一、“出版”的概念【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古代,人们把出版活动称为“梓行”、“雕印”、“版印”。
最早在我国使用“出版”一词:1833年创办于广州的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的编辑序言。
最早在我国法律文件上使用“出版”一词:1906年清朝政府颁布的《大清印刷物专律》,但却把出版物称为“记载物件”。
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出版法》,但未对“出版”下明确定义。
在我国,给“出版”做出明确的定义,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二、和出版活动的构成要素(P3)出版活动三要素:编辑、复制、发行如何看待博客出版、微博出版:①具有很强的个体化特征,不具有作为社会化活动的出版的基本属性和功能;②具有一定的出版功能,要引导和规范;③在数字化时代,出版活动对社会文化生活具有广泛影响性,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三、出版活动的前提是作品。
出版界所说的“作品”是指可以转化为出版物的作品。
四、出版活动的特征:(P4)1.文化的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2.不同劳动的有机结合:精神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是一种精神劳动(即编辑),物质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是一种物质生产劳动(即印刷),出版物产品流通阶段的劳动是一种兼有文化传播意义的商业劳动(即发行)。
发行的目的:①将精神文化内容向社会传播;②通过商品交换实现出版物的价值;③依靠商业劳动,能使凝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实现。
3.意识形态属性4.经济属性和产业属性:必须在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同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五、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P6)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有决定性影响;出版活动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一)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的决定性影响:1.社会的政治状况主导着出版活动的方向。
2.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物质条件。
出版专业中级基础知识复习笔记(超详细)
![出版专业中级基础知识复习笔记(超详细)](https://img.taocdn.com/s3/m/77f31d4a4028915f814dc257.png)
出版专业基础知识复习笔记第一章出版概论第一节出版活动一、出版: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
最早在我国使用“出版”这个词的是1833年创办于广州的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906年,清政府颁布《大清印刷物专律》——我国第一次在法律文件上使用“出版”这一术语二、出版物的构成要素(一)编辑——复制和发行的前提;(二)复制(三)发行三、出版活动的前提:作品。
(建筑作品和模型作品不能成为出版前提。
)四、出版物的特征(一)文化的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二)不同劳动的有机组合;(三)政治性和思想性;(四)经济性和产业性。
五、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一)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的决定性影响:1. 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决定出版活动的命运;2.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物质条件;3. 科技技术是出版活动发展的强大推动力;4. 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活力。
(二)出版活动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能动作用是通过出版物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所施加的影响来实现的。
1. 对政治发展的影响:形成舆论导向,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社会和谐;2.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2)促进人们更新经济理念,推进经济发展;3)迅速传递各种社会信息,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
3. 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推动科学发展、普及现代科技知识、提高人民素质、培养科技队伍;4. 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增进文化积累、推进文化创新、优化文化选择、促进文化交流。
第二节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主要任务一、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出版专业基础知识中级
![出版专业基础知识中级](https://img.taocdn.com/s3/m/472c26aae518964bce847cb0.png)
1.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出版物的保本发行量(即保本点),从 而确定目标发行量,采取有效的促销战略。
比如:我们出版一本新书,在我们知道需要投入多少的情况下,要测算 这本书最少要发行多少本才能收回本钱,不赢不亏。这个能使图书不 赢不亏的最少发行量就是我们这本书的保本发行量。
.
38
2.可以根据我们事先确定发行量,帮助我们测算目标利润。比如: 出版一本教材,预计这本教材可以卖到10000本,而且我们已经 知道这本书的全部投入以及发行折扣、各种税率,我们可以利用 本量利分析公式测算出该本书的利润多少。
.
28
(三)委托加工制作的成本控制 在确保质量、周期的情况下,合理选用出版物的物质生产
过程,可以降低出版物的直接加工成本。
.
29
二、间接成本和期间费用的控制 (一)间接成本和期间费用控制的一般原则 1.加强管理,规范流程,明确岗位责任制,提高效率,降
低间接成本。 2.制定标准,严格监督,控制成本。 3.优化资产结构,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4.做好财务管理,降低财务费用。 (二)仓储物流管理成本的控制 1.加强仓储管理,确保帐实相符 2.严格报废报批程序。 3.加强退货、样书、残次品管理。
.
21
2.财务费用 出版单位为筹集生产经营资金而发生的各项费用。 包括利息支出、汇兑损失、支付给金融机构手续费。 3.营业费用(P157) 又称“销售费用”,是指出版物在发行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
以及自办发行部门的各项经费。
包括:发行部门的工资、工资性支出、办公费、发行部门的会 议费、业务招待费、差旅费、固定资产折旧、宣传推广费、 展览费、包装费、运杂费、仓储费、呆滞损失费等
原辅材料成本、委托加工制作三个方面进行控制。
出版专业实务(中级)知识点梳理
![出版专业实务(中级)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2724e2f7f242336c1eb95e95.png)
出版专业实务(中级)第一章出版物选题策划§1.1选题策划概述一、“选题策划”的概念审稿前三环节(产品设计阶段):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
中心环节:选题策划选题策划:是编辑人员开发出版资源,设计选题的创造性活动。
作用:①把握出版工作方向、落实出版工作方针,②保障出版生产秩序,③保证和提高出版物的质量,④塑造出版单位的品牌形象等。
选题策划的内容:主要是对出版物内容与形式的设计,还包括实施方案和营销方案的设想,资金投入与产出的预测,涉及编辑、复制、发行全过程(全程策划)。
P3选题策划类型:1.按规格分:系列性选题、成套性选题、单项性选题。
2.按重要性分:重点选题、一般选题。
3.按制订时机分:计划内选题、计划外选题(增补)。
二、选题策划的基本步骤选题策划的基本步骤:信息梳理、选题设计、选题论证、选题优化。
1.信息梳理:选题策划最基础的工作,是信息采集环节的延伸。
在信息使用过程中以编辑目的为参照,注意编辑经验的积累和多种信息的交融,将思维作多元化、多角度的延伸,将信息融合成求新求变的观念,化成丰富的想象力,从而使选题的策划富有创意。
2.选题设计:指编辑人员整合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构思、拟定出具体出版项目总体方案的工作。
①捕捉新的选题生长点②总体构思出版物(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条件在总体上对出版物进行构思):既要设想作品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又要对出版物的形态结构有初步设计。
作者构思与编辑构思的不同点:作者往往会凭借创作冲动进入创作过程,边动手边思考,逐步完善,甚至中途改弦易辙;编辑则必须通过构思,形成尽可能周密、详尽的方案。
这是因为编辑不仅要用它来明确自己的思路,还要用它来统一各相关工作环节的思想,并与作者的创作对接。
P5③拟订出版项目的运作方式:一方面,要对作者对象的选择、时间进度的安排拟定计划;另一方面,还需要考虑出版项目的资金投入与产出状况,预测生产成本、估算销售价格和销售数量,还应当对营销方案提出一定的设想。
出版专业基础(中级)复习要点
![出版专业基础(中级)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d9f52307eefdc8d377ee3207.png)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出版基础(中级)复习笔记第一章出版概论一、“出版”的概念和出版活动的构成要素、前提和特征。
(一)概念: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
最早在我国使用“出版”一词:1833年创办于广州的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的编辑序言。
最早在我国法律文件上使用“出版”一词:1906年清朝政府颁布的《大清印刷物专律》。
在我国,给“出版”做出明确的定义,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二)出版活动三要素:编辑、复制、发行(三)出版活动的前提是作品。
出版界所说的“作品”是指可以转化为出版物的作品。
(四)出版活动的特征:1.文化的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2.不同劳动的有机结合3.政治性和思想性4.经济性和产业性二、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有决定性影响;出版活动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一)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的决定性影响:1.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决定出版活动的命运。
2.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物质条件。
3.科学技术是出版活动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4.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活力。
(二)出版活动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1.对政治发展的影响:(1)形成舆论导向。
(2)深化思想政治教育。
(3)促进社会和谐。
2.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2)促进人们更新经济理念,推进经济发展。
(3)迅速传递各种社会信息,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3.对科技发展的影响:(1)发现先进科技成果并促进其迅速传播,使它们尽快变成现实的生产力。
(2)对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了全民族的科学素养和技术能力。
(3)科技读物使人们形成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社会观念。
4.对文化发展的影响:(1)增进文化积累。
(2)推进文化创新。
(3)优化文化选择。
(4)促进文化交流。
三、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主要任务。
(一)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出版专业中级基础知识复习笔记(超详细)
![出版专业中级基础知识复习笔记(超详细)](https://img.taocdn.com/s3/m/77f31d4a4028915f814dc257.png)
出版专业基础知识复习笔记第一章出版概论第一节出版活动一、出版: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
最早在我国使用“出版”这个词的是1833年创办于广州的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906年,清政府颁布《大清印刷物专律》——我国第一次在法律文件上使用“出版”这一术语二、出版物的构成要素(一)编辑——复制和发行的前提;(二)复制(三)发行三、出版活动的前提:作品。
(建筑作品和模型作品不能成为出版前提。
)四、出版物的特征(一)文化的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二)不同劳动的有机组合;(三)政治性和思想性;(四)经济性和产业性。
五、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一)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的决定性影响:1. 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决定出版活动的命运;2.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物质条件;3. 科技技术是出版活动发展的强大推动力;4. 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活力。
(二)出版活动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能动作用是通过出版物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所施加的影响来实现的。
1. 对政治发展的影响:形成舆论导向,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社会和谐;2.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2)促进人们更新经济理念,推进经济发展;3)迅速传递各种社会信息,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
3. 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推动科学发展、普及现代科技知识、提高人民素质、培养科技队伍;4. 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增进文化积累、推进文化创新、优化文化选择、促进文化交流。
第二节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主要任务一、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出版专业基础知识(中级)
![出版专业基础知识(中级)](https://img.taocdn.com/s3/m/ab7b61681eb91a37f1115c38.png)
出版专业历史:印刷术发明前的文字及其载体;印刷术的发明、发展及对文化的促进作用;古代刻书;古代图书流通;西方近代印刷术的传入及对中国出版业的影响;近现代著名出版机构;近现代著名出版活动;近现代著名出版人物;近现代著名出版物;中国近现代出版业对当代出版的启迪。
第三章出版历史知识文字与文献载体的变迁汉字的产生与演变:可以远溯到五六千年以前。
半坡遗址彩陶。
分三阶段:从商周甲骨文、金文变为小篆;2.小篆变隶书(最大的一次变化,标志古—今);3.隶书变楷书。
书籍的起源与载体的变化:纸发明前:甲骨、青铜器、石头、简牍、帛;2.商代开始用简策-竹、牍—木;春秋后期:帛书;4.纸:不晚于西汉时期,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纸张普及;5.三国两晋南北朝,书籍载体由简帛向纸过度的转折时期,东晋桓玄于403年称帝,下令以纸代简。
6.公元4世纪,造纸术传入朝鲜,5世纪经朝鲜传入日本;7.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用中国技术造纸,欧洲从12世纪开始造纸。
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争议:东汉说、隋唐说、唐初。
有梵文陀罗尼经咒单页,时间不晚于公元690-699年。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在人类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经效:解放了生产力,把书工从手工抄写的劳苦中解放出来,大大提高图书制作效率,加快知识传播速度,为书肆保证供应,降低了图书成本,减轻读者经济负担;2)社效:使各类图书有更多机会广为流传,调动文人著书积极性,为人们更多接受文化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促进人类文化的交流融合。
活字印刷的发明与应用:泥活字印刷:宋,毕昇。
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发明。
包括如下步骤:用胶泥刻字,2.烧字,3.排版,4.印刷,5.活字回收,按字韵分别存在木格里。
沈氏活版。
宋元用此法刻书;今能见到的泥活字印书实物,是清代苏州人李瑶和安徽泾县人翟金生两家用毕昇遗法自造泥活字印刷的书籍。
木活字印刷:首先在西夏试验成功并付诸使用,约在1194-1205年。
中级出版资格考试基础知识考点归纳
![中级出版资格考试基础知识考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ccb1b69c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3a.png)
中级出版资格考试根底知识考点归纳本文“中级出版资格考试根底知识考点归纳”由出guo出版资格考试栏目,更多出版资格考试关内容请关注本网站!1、人身权: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2、财产权: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播送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应当由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一、著作权不予保护的作品:根据《著作权法》第四条的规定,依法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不受著作权法保护。
二、不适用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1、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2、时事新闻3、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出版物促销,是旨在激发消费者购置行为,促进出版物销售的市场营销活动。
1、促销的目的:影响消费者的购置态度和行为。
可以分解为:(1)影响消费者对某种出版物的态度,促进其销售。
(2)影响消费者对出版单位的态度,进而形成或者扩大品牌影响,促进本出版单位出版物的销售2、促销的内容:通过各种具体形式,传播有说服力的出版物信息。
特点:(1)集中反映了出版物的内容和相关因素(2)反映了目标消费者的迫切需要(3)倡导、引导或迎合了某一时尚或社会风气,有广泛的公众根底3、促销的手段:沟通所谓沟通,就是一种有意识的信息传播活动,其目的是对信息的承受者进行劝说或说服。
各种促销方法要实现的,就是这种沟通。
4、促销的方法(1)人员促销:通过专门业务人员直接与目标消费者或发行商接触,来推介和销售出版物产品的促销方法。
具体方法:j上门推销:推销人员向特定消费者个体当面推荐、销售出版物。
这是一种传统的推销方式。
销售较易实现,但本钱高,一般用于销售价格高的大型出版物。
k展示推销:通过集中展示出版物产品的形式,向非特定消费者或发行商推介、销售出版物。
书市、展销会、图书交易洽谈会等l网点推销:推销人员定期主动向销售网点的发行商提供新出版物信息,并通过他们向消费者宣传推荐,促进销售m效劳推销:通过开展某些为消费者效劳的活动,来向他们推荐介绍、销售出版物。
[实用参考]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出版基础(中级)复习笔记
![[实用参考]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出版基础(中级)复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7478c4ead15abe23492f4d2f.png)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出版基础(中级)复习笔记第一章出版概论§1.1出版活动(P1)一、“出版”的概念【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古代,人们把出版活动称为“梓行”、“雕印”、“版印”。
最早在我国使用“出版”一词:1833年创办于广州的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的编辑序言。
最早在我国法律文件上使用“出版”一词:1906年清朝政府颁布的《大清印刷物专律》,但却把出版物称为“记载物件”。
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出版法》,但未对“出版”下明确定义。
在我国,给“出版”做出明确的定义,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在西方,法语和英语中分别在1330年和1450年有了表示“出版”的词语,他们来源于拉丁语publicare。
二、出版活动的构成要素(P3)出版活动三要素:编辑、复制、发行如何看待博客出版、微博出版:①具有很强的个体化特征,不具有作为社会化活动的出版的基本属性和功能;②具有一定的出版功能,要引导和规范;③在数字化时代,出版活动对社会文化生活具有广泛影响性,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三、出版活动的前提是作品。
出版界所说的“作品”是指可以被编辑、复制和通过某种方式能够发行的作品。
一般又称为“稿件”。
四、出版活动的特征:(P4)1.文化的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2.不同劳动的有机结合:精神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是一种精神劳动(即编辑),物质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是一种物质生产劳动(即印刷),出版物产品流通阶段的劳动是一种兼有文化传播意义的商业劳动(即发行)。
出版物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出版物价值的产生过程:一方面物质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形成出版物的新增的价值;另一方面,又把作者=编辑的精神生产劳动的价值,以及工具设备和原材料等物化劳动价值转移到出版物中。
发行的目的:①将精神文化内容向社会传播;②通过商品交换实现出版物的价值;③依靠商业劳动,能使凝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实现。
编辑中级职称考试出版专业基础知识1-4章
![编辑中级职称考试出版专业基础知识1-4章](https://img.taocdn.com/s3/m/bca7d509f12d2af90242e664.png)
第一章出版概论一星为了解;二星为熟悉;三星为掌握。
第一节出版活动一、“出版”的概念1.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作品是出版的前提,编辑、复制是手段,向公众发行是目的。
2.最早使用“出版”这个词1833年《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3.法律文件使用“出版”《大清印刷物专律》;4.1930年《出版法》5.在当代社会,作为社会化的出版活动,必须由社会认可的、具有一定资质的企业或单位来完成。
(编辑加工题)凡是由这些企业或单位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完成的出版活动就是合法的出版活动;凡是由不具有这一资质的企业、单位和个人完成的出版活动,以及尽管具有这一资质但其行为不合法的企业、单位完成的出版活动,是非法出版活动。
二、出版活动的构成要素(***)出版活动由编辑、复制、发行三个要素构成。
“编辑”是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活动,它是作品复制和发行的前提。
“复制”是指以各种方式根据作品内容制成一份或多份与其内容信息相同的物质产品的活动。
“发行”是出版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的活动。
(编辑加工题)三、出版活动的前提(***)作品——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包括文字作品,口述作品,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美术、建筑作品,摄影作品,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计算及软件等等。
作为出版活动前提的“作品”,是指那些可以被编辑、复制和通过某种方式能够发行的作品。
称为“稿件”。
四、出版活动的特征(***)(一)文化的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文化功能(09、11单选题)内容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二)不同劳动的有机结合(理解型多选2011年31题)精神产品生产、物质产品生产、产品流通精神产品生产是编辑和作者共同去创造价值物质产品生产增加价值产品流通实现价值(三)意识形态属性(四)经济属性和产业属性(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同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五、出版活动与社会关系(**)(一)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的决定性影响1.社会的政治状况主导着出版活动的方向一是通过对出版从业者思想倾向和政治追求的影响来引导出版活动;二是运用行政、法律、法规和政策等手段规制和引导出版活动。
中级出版专业资格考试知识点总结
![中级出版专业资格考试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734aaa3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d2.png)
中级出版专业资格考试知识点总结一、出版概论。
1. 出版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 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
- 构成要素包括编辑、复制、发行。
编辑是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活动;复制是以各种方式根据作品内容制成一份或多份与其内容信息相同的复本的工作;发行是指出版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的活动。
2. 出版活动的前提与特征。
- 前提:作品。
作品是出版活动的前提,没有作品就不可能有出版活动。
- 特征:- 文化的记载、传播、交流与传承功能。
出版活动对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它能够将人类的思想、知识、文化成果等以出版物的形式记录下来,广泛传播、交流并传承下去。
- 不同劳动的有机组合。
出版活动包含编辑劳动、复制劳动和发行劳动,这些劳动各具特点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出版活动的整体。
- 政治性和思想性。
出版物的内容往往反映一定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会对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所以出版活动具有政治性和思想性。
- 经济性和产业性。
出版活动是一种经济活动,涉及到成本、定价、利润等经济因素,同时出版业也是一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3. 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主要任务。
- 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 方针原则:-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这是出版工作的根本方针,要求出版工作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鼓励不同形式和风格的作品创作与出版,促进学术和艺术的繁荣发展。
-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合理的吸收和利用。
-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既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旋律内容,又要满足不同读者群体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出版工作既要考虑经济效益,更要重视社会效益,不能以牺牲社会效益为代价来追求经济效益。
出版专业基础知识(中级)复习笔记及重点
![出版专业基础知识(中级)复习笔记及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e60f83eef46527d3250ce07a.png)
出版专业基础知识(中级)复习笔记及重点一、出版概论一、出版的概念: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
二、出版物的构成要素(一)编辑:指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活动,是复制和发行的前提;(二)复制:以各种方式根据作品内容制成一份或多份与其内容信息相同的物件活动;(三)发行:指出版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的活动。
三、出版活动的前提:作品。
没有作品出版就是无米之炊。
出版三要素就没有作用的对象。
作品是指文学艺术、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
四、出版物的特征(一)文化的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即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二)不同劳动的有机组合:精神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是一种精神劳动;物质产品生产阶段是一种物质生产劳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物产品流通也是商品流通,于是出版物产品流通阶段的劳动便是一种兼有文化传播性的商业劳动;(三)政治性和思想性: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属性,能影响人们的政治立场、思想信仰、价值观念,又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还对社会公德的建设、国民文化素质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四)经济性和产业性:必须在遵循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同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五、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一)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的决定性影响:1.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决定出版活动的命运;2.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物质条件;3.科技技术是出版活动发展的强大推动力;4.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活力。
一方面,社会文化的发展程度和国民的文化素质是出版物总体质量水平的决定因素;另一方面,精神生产所需要的原料只能来自社会,作者的写作和编辑加工等创造活动,离不开社会已有精神文化的积累,历史的文化积淀和现实的文化需求所形成的合力,是出版活动最重要的活力和动力。
(二)出版活动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1.对政治发展的影响:形成舆论导向,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社会和谐;2.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2)促进人们更新经济理念,推进经济发展;3)迅速传递各种社会信息,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
中级出版专业考试理论与实务第二章知识点-出版专业.doc
![中级出版专业考试理论与实务第二章知识点-出版专业.doc](https://img.taocdn.com/s3/m/95183fb6b8f67c1cfbd6b854.png)
2012中级出版专业考试理论与实务第二章知识点-出版专业资格考试
第二章
图书编辑
内容包括:审稿与签订出版合同;编辑加工整理与审定发稿;发稿后的编辑工作;图书辅文;图书重印和再版。
(一)基本要求
1.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审稿的知识。
2.熟悉出版合同的签订。
3.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编辑加工整理的知识。
4.掌握稿件加工整理后送交审定的要求和稿件整理、稿件发出的工作要点。
5.掌握并能熟练运用校样处理的知识。
6.熟悉样书检查的要求和编辑需做的图书宣传工作。
7.了解图书辅文的概念和作用。
8.掌握图书辅文的种类及其撰写要求。
9.熟悉编辑在图书辅文方面需做的工作。
10.了解重印和再版的概念及意义。
11.熟悉重印和再版的条件。
12.掌握重印、再版的程序要求。
13.了解重版率的概念。
(二)考试内容
1.关于审稿制度、稿件质量评价和审稿结果处理的知识及其应用。
2.外审的作用、责任和稿件送外审的条件。
3.出版合同的签订。
4.稿件的编辑加工整理。
5.稿件加工整理后的工作内容。
6.校样处理的要求及其应用。
7.样书检查的要求和编辑需做的图书宣传工作。
8.图书辅文的概念、作用和编辑在这方面需做的工作。
9.图书辅文的种类及其撰写要求。
10.重印和再版的概念、意义、条件和程序。
11.重版率的概念。
1
2。
出版专业基础(中级)复习要点(DOC)
![出版专业基础(中级)复习要点(DOC)](https://img.taocdn.com/s3/m/bfb30d2c941ea76e59fa041b.png)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出版基础(中级)复习笔记第一章出版概论一、“出版”的概念和出版活动的构成要素、前提和特征。
(一)概念: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
最早在我国使用“出版”一词:1833年创办于广州的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的编辑序言。
最早在我国法律文件上使用“出版”一词:1906年清朝政府颁布的《大清印刷物专律》。
在我国,给“出版”做出明确的定义,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二)出版活动三要素:编辑、复制、发行(三)出版活动的前提是作品。
出版界所说的“作品”是指可以转化为出版物的作品。
(四)出版活动的特征:1.文化的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2.不同劳动的有机结合3.政治性和思想性4.经济性和产业性二、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有决定性影响;出版活动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一)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的决定性影响:1.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决定出版活动的命运。
2.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物质条件。
3.科学技术是出版活动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4.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活力。
(二)出版活动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1.对政治发展的影响:(1)形成舆论导向。
(2)深化思想政治教育。
(3)促进社会和谐。
2.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2)促进人们更新经济理念,推进经济发展。
(3)迅速传递各种社会信息,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3.对科技发展的影响:(1)发现先进科技成果并促进其迅速传播,使它们尽快变成现实的生产力。
(2)对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了全民族的科学素养和技术能力。
(3)科技读物使人们形成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社会观念。
4.对文化发展的影响:(1)增进文化积累。
(2)推进文化创新。
(3)优化文化选择。
(4)促进文化交流。
三、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主要任务。
(一)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出版专业基础(中级)复习要点
![出版专业基础(中级)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094b6cf95022aaea988f0f25.png)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出版基础(中级)复习笔记第一章出版概论一、“出版”的概念和出版活动的构成要素、前提和特征。
(一)概念: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
最早在我国使用“出版”一词:1833年创办于广州的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的编辑序言。
最早在我国法律文件上使用“出版”一词:1906年清朝政府颁布的《大清印刷物专律》。
在我国,给“出版”做出明确的定义,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二)出版活动三要素:编辑、复制、发行(三)出版活动的前提是作品。
出版界所说的“作品”是指可以转化为出版物的作品。
(四)出版活动的特征:1.文化的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2.不同劳动的有机结合3.政治性和思想性4.经济性和产业性二、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有决定性影响;出版活动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一)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的决定性影响:1.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决定出版活动的命运。
2.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物质条件。
3.科学技术是出版活动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4.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活力。
(二)出版活动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1.对政治发展的影响:(1)形成舆论导向。
(2)深化思想政治教育。
(3)促进社会和谐。
2.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2)促进人们更新经济理念,推进经济发展。
(3)迅速传递各种社会信息,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3.对科技发展的影响:(1)发现先进科技成果并促进其迅速传播,使它们尽快变成现实的生产力。
(2)对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了全民族的科学素养和技术能力。
(3)科技读物使人们形成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社会观念。
4.对文化发展的影响:(1)增进文化积累。
(2)推进文化创新。
(3)优化文化选择。
(4)促进文化交流。
三、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主要任务。
(一)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中级出版专业资格基础知识考试要点(5)-出版专业.doc
![中级出版专业资格基础知识考试要点(5)-出版专业.doc](https://img.taocdn.com/s3/m/79229fadf90f76c660371a50.png)
2018年中级出版专业资格基础知识考试要点(5)-出版专业资格考试
2018年中级出版专业资格基础知识考试要点汇总
出版工作的“双效”原则
“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
“双效”原则的注意点:
1.将哪一“效”放在首位,要清楚。
2.什么是“社会效益”?
“有益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出版效果。
”
案例:06年伪书歪风的本质:经济效益放在首位。
伪书界定:不是盗版,虚假广告(全球销售500万册)、盗用
名人人名、抄袭内容等。
2018年中级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基础知识重点汇总2018年中级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基础知识考点汇总2018年中级出版专业资格基础知识模拟试题汇总2018年中级出版专业资格基础知识重点解读汇总
全科=1230元
单科=720元查看详情>>
全科=680元
单科=360元;查看详情>> 详情咨询:4000-888-566
考霸特训班:教材精讲+真题解析+考点串讲+应试技巧+每日一练+考点练习+历年试题+模拟试题+考前押密+临考点题+高频题库+作业练习+讲义下载+课件回放+班主任督学+微信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中级出版专业基础知识考试重点归纳
1-出版专业资格考试
点击查看:2014中级出版专业基础知识考试重点归纳汇总
出版物和出版业
内容包括:关于出版物的基本知识关于我国出版业的基本知识;关于出版资源的基本知识;新技术的发展对出版业的影响。
(一)基本要求
1.掌握出版物的概念、种类及各种出版物的不同特点。
2.掌握出版物的特殊性。
3.熟悉我国出版业的性质、特点以及结构组成。
4.了解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类别、职务级别。
5.掌握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要求以及各级专业技术人员的主要职责。
6.了解出版资源的概念和特点。
7.掌握关于出版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知识。
8.了解新技术的发展对出版业的影响。
(二)考试内容
1.出版物的概念、种类及各种出版物的不同特点。
2.出版物的特殊性。
3.我国出版业的性质、特点以及结构组成。
4.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类别、职务级别。
5.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要求以及各级专业技术人员的主要职责。
6.出版资源的概念和特点。
7.出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8.新技术的发展对出版业的影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