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王景治河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拒马河文言文鉴赏

拒马河文言文鉴赏

拒马河文言文鉴赏1、原文:涞水又北迳小黉东,又东迳大黉南,盖霍原隐居教授处也。

徐广云:原隐居广阳山,教授数千人,为王浚所害,虽千古世悬,犹表二黉之称。

既无碑颂,竟不知定谁居也。

巨马水又东,郦亭沟水注之。

水上承督亢沟水于逎县东,东南流,历紫渊东。

余六世祖乐浪府君,自涿之先贤乡爰宅其阴,西带巨川,东翼兹水,枝流津通,缠络墟圃,匪直田渔之赡可怀,信为游神之胜处也。

其水东南流,又名之为郦亭沟。

2、翻译:涞水又北流经小黉东边,又东经大黉南边,这是霍原隐居教学的地方。

徐广说:霍原隐居广阳山,教授数千人,被王浚所害,虽然相隔的时代久远,还有二黉(学校)的称呼。

但没有碑石,不知道究竟是谁的居处。

巨马水又东流,有郦亭沟水注入。

郦亭沟水上口在逎县东边,承接督亢沟水,向东南流,经紫渊东面。

我的六世祖是乐浪郡的太守,从涿郡的先贤乡迁居到这里,于是就住在水南,西面环绕着巨马大河,东面分列着这沟水,支流贯通,缠绕田园,不仅有丰富的农产品和水产品令人怀恋,实在也是遨游嬉娱的佳境。

这支水东南流,又名为郦亭沟。

拒马河河流简介:拒马河:《水经注》记:“巨马河出代郡广昌县涞山”。

涞源曾名广昌县隶代郡,涞山一山分七峰,又名“七山”。

《广昌县志》中说:“拒马河源,在县城南半里,出七山下”。

拒马河古称涞水,约在汉时,改称“巨马”,有水大流急如巨马奔腾之意。

后渐写作“拒马”,相传曾因拒石勒之马南下。

无论“巨马”、“拒马”,均言其水势之大。

发源于河北省涞源县太行山东麓的涞山。

流经紫荆关向北至涞水县西北境折向东流,至北京市房山区十渡乡的套港村附近进入北京市,流至张坊分成南北二支,北支称北拒马河,于南尚乐乡二合村附近出市境,在河北省涿县东茨村与大石河、小清河汇流南折流至白沟镇,这一段称白沟河。

南支称南拒马河,自张坊向南,在河北省易县的北河店汇入易水至白沟镇与白沟河汇合始称大清河。

于天津市郊独流镇与子牙河相汇后流入海河。

全长308公里。

白沟村以上流域面积10 000平方公里。

王景文言文全文翻译

王景文言文全文翻译

王景文言文全文翻译王景简介东汉水利专家。

字仲通。

乐浪邯(今朝鲜平壤以北)人。

少时博览群书,爱好天文技艺。

明帝时,与将作谒者王吴用堰流法修治浚仪渠,颇有成效。

永平十二年(公元69)又奉诏与王吴监修汴渠。

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勘察地势,修渠筑堤,疏通游积,修立水门。

次年渠成,河汴分流,消除了自西汉平帝以来河、汴决口,汴渠东侵之害。

治河所采取的“十里立一水门”的'措施也成为多沙河流取水的一项重要技术发明。

王景由此知名,三迁为侍御史,后历任河堤谒者、徐州刺史、庐江太守。

相传庐江境内有楚相孙叔敖修造的芍陂稻田,东汉时已有荒废。

王景修复芍陂,教导百姓犁耕、蚕织,并制订法度。

由此土地垦辟倍增,境内百姓丰足。

后卒于官。

王景原文:王景,莱州掖人,家世力田。

景少倜傥,善骑射,不事生业,结里中恶少为群盗,勇果有盛名。

梁大将王檀镇滑台,以景隶麾下,与后唐庄宗战河上,檀有功,景尝左右之。

庄宗入汴,景来降,累迁奉圣都虞候。

清泰末,从张敬达围晋阳,会契丹来援,景以所部归晋祖。

天福初,授相州刺史。

范延光据邺叛属郡多为所胁从景独分兵拒守晋祖嘉之迁耀州团练使。

二年,大破契丹众于戚城,迁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领郑州防御使,出为晋州巡检使,拜横海军节度。

契丹至汴,以其党代景。

景归次常山,闻契丹主殂乐城,即间道归镇,斩关而入,契丹遁去。

周祖微时与景善,及即位,加兼侍中。

景起身行伍,素无智略,然临政不尚刻削,民有讼必面诘之,不至大过即谕而释去,不为胥吏所摇,由是部民便之。

广顺初入朝,民周环等数百人遮道留之不获,有截景马镫者,俄以景为护国军节度,岁余,迁镇凤翔。

世宗即位,加兼中书令。

先是,秦、凤陷蜀,州旁蕃汉户诣阙请收复,世宗命景与向拱率兵出大荼关进讨,连陷砦栅,遂命景为西面行营都部署,大破蜀军于上邽,斩首数万级。

宋初,加守太保,封太原郡王。

建隆二年春来朝,太祖宴赐加等,复以为西面缘边都部署。

四年,卒,年七十五。

赠太傅,追封岐王,谥元靖。

王景治河———黄河安流八百年

王景治河———黄河安流八百年

王景治河———黄河安流八百年作者:暂无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0年第3期吴剑王景(约公元20—90年),字仲通,原籍琅玡郡不其县(今山东青岛即墨西南)人。

自幼“广窥众书”,学识渊博,掌握多种技艺,尤其热心于水利工程建设。

王景治河,千载无患有一年,浚仪(今河南开封)附近的浚仪渠(汴渠的一段)被黄河水冲毁,影响人们的生活安定和农业生产,朝廷下诏修复。

根据司空(官名)的推荐,朝廷即派王景帮助王吴共修浚仪渠。

王景建议王吴采用“堰流法”,很快修好了浚仪渠,以后一直没有再遭灾,受到百姓的赞扬。

“堰流法”是王景的一大创造。

所谓“堰流法”,就是在堤岸一侧设置侧向溢流堰,专门用来分泄洪水。

这次治渠成功,使王景以“能理水”而闻名。

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魏郡决口形成第二次大改道后,王莽认为,河水东去,从此元城(今河北大名东)的祖坟可以不再受黄河之害。

因此,他弃而不治,放任自流,导致黄河“侵毁济水”。

东汉初年,河南郡境内的黄河发生剧烈变化,由于河道大幅度向南摆动,造成黄河、济水、汴渠各支乱流的局面,航道淤塞,漕运中止,田园庐舍皆被吞没。

其中兖州(今河南北部、山东西部、河北东南部)、豫州(今河南东部、南部,安徽西北部)受害尤重。

后来,黄河以南淹没的范围竟达数十县之多。

汉明帝刘庄执政之后,情况更加恶化。

“汴渠东侵,日月弥广,而水门故处,皆在河中”,就是说,汴渠遭到破坏后,又继续向东弥漫,连原来的引水水门都沦入黄河中间去了。

“兖、豫之人,多被水患”。

但仍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河水入汴,东南流,对幽州(今河北北部、辽宁南部和朝鲜半岛)、冀州(今河北中南部、山东西部及河南北部)有利。

加强左堤就会伤害右堤,左、右堤都加强,下游就要发生险情,不如任水自流,百姓迁居高处,既可避免灾害,又可免却修防费用。

由于治理意见不统一,致使黄河第二次改道后,水患连绵60年得不到平息。

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的一天,汉明帝偶然听说王景在水利方面很有研究,随即派人把王景召来。

(精品教案)【精品】讲课稿范文锦集9篇

(精品教案)【精品】讲课稿范文锦集9篇

(精品教案)【精品】讲课稿范文锦集9篇为大伙儿整理的讲课稿10篇,欢迎阅读,希翼大伙儿可以喜爱。

讲课稿篇1《石壕吏》出自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杜甫诗三首》,是一篇教读课文。

本单元要紧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知道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略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积存一些常用文言词语。

本文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以“安史之乱”为背景,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传诵最广的名篇。

语言凝练质朴,,故情况节生动,叙事巧妙,是学生所喜闻乐读的文学作品。

一定能对学生产生有益的妨碍,起到熏陶作用。

学生已学习了《望岳》和《春望》两首诗,在此基础上,翻译学习难度别大,对作者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杜甫的现实主义和沉郁顿挫的文风认识尚浅,需要教师引导。

对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明白不过普通性的,感觉别深。

在品味诗中精炼的语言上还有待于老师点拨。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感知课文大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体味本文精炼的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诵读品味精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引生入境,体味诗人的情感。

经过创设情境法、朗读品味法、探索发觉法、情境表演法等推动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

在学法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纳自主、合作、探索的办法和情景感知法让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结合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体现语文实践这一新课标的精神,我采纳“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朗读课文感知大意——品味语言感觉人物形象——情境表演深悟情怀——质疑探索明确主旨”五个环节的教学程序。

具体安排是:(一)由人物画像导入,并且播放二胡名曲《江河水》。

依照两幅对联请学生猜出人物“杜甫”先由学生介绍已知的杜甫生平及创作,教师补充强调要点,引出课题并板书。

然后屏显诗歌背景,明确体裁“叙事诗”。

(二)学生听范读,解决字词读音咨询题,把握朗读节奏、语气、情感。

【诗歌鉴赏】王景治河文言文及翻译

【诗歌鉴赏】王景治河文言文及翻译

【诗歌鉴赏】王景治河文言文及翻译
王景治河文言文及翻译
王景治河文言文
永平十二年,议修汴渠,乃引见景,问以理水形便。

景陈其利害,应对敏给,帝善之。

又以尝修浚仪,功业有成,乃赐景《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及钱帛衣物。

夏,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

景乃商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绩,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

景虽简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

明年夏,渠成。

帝亲自巡行,诏滨河郡国置河堤员吏,如西京旧制。

景由是知名。

王景治河翻译
永平十二年,天子商议治理汴渠的事,就召见王景,询问治水地理形势和便利条件。

王景陈述治水的利害,应答灵敏迅速,皇帝很欣赏他。

又由于他曾经治理过浚仪,就赐给
他《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以及钱币布帛衣服物品。

夏天,朝廷终于征调几
十万军队,派王景和王吴修筑渠道和河堤,从荥阳到千乘海口有一千多里。

王景于是测量
地形,打通山陵,清除水中沙石,直接切断大沟深涧,在要害之处筑起堤坝,又疏通引导
阻塞积聚的水流,每十里修造一座水闸,使得水流能够来回灌注,不再有溃决之害。

虽然
王景节约工程费用,但花费还是以百亿计算。

第二年夏天,水渠建成了。

皇帝亲自巡视,
下诏书要靠黄河的郡国设立负责河堤的官员,一如西汉的制度。

王景由此知名。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王景治河“十里立一水门”新解

王景治河“十里立一水门”新解

第35卷第4辑2020年10月中国历史地理论丛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Vol.35,No.4Oct.,2020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王景治河“十里立一水门”新解李昊林(郑州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提要]对王景治河“十里立一水门”的解读离不开对“更相洄注”的解释。

通过与前后时代水利史料的对比分析,认为“更相洄注”指的是地表水体的互补关系。

对比黄河与汴渠水文状况,可以判断王景治河之水门乃施工于黄河而非汴渠之上。

水门是分水口而非堰埭,王景利用水门与堰埭相互配合达成分洪之效。

王景对贾让治河三策的中策有所借鉴,实践了贾让多张水门开渠分洪,以及引黄河水淤灌河北土地的构想。

这一工程措施一直沿用到北魏,相关的水利经验甚至传承至宋代仍得到应用。

[关键词]王景;汴渠;水门;治河三策[中图分类号]K9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205(2020)04-0043-08[收稿日期]2019-03-26[作者简介]李昊林(1992—),男,河北衡水人,历史学博士,郑州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地理学史。

东汉以降黄河安流问题作为水利史乃至地理学界、历史学界的经典论题,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总体上可分为支持自然原因和支持人为原因两种观点。

而辨明王景治河功绩大小,实为两派争论的焦点。

基于此,明清以来有大量学者对《后汉书·王景传》“景乃商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绩,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①这段有关施工措施的记载进行解读,而关于“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的解释至今仍处于争议之中。

在王景治河的相关史料中,“水门”有两个含义,一是指黄河向汴渠分水之门,如王景治河之前有“后汴渠东侵,日月弥广,而水门故处,皆在河中”的现象②,此“水门”即为控制大河入汴渠水量之门;二是指王景“十里立一水门”的工程措施,学界对于后者的形式、作用以及设置于汴渠还是黄河之上等问题未形成一致意见。

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 水的成功促进了黄河流域农业发展 . 河 、 渠同时决口, 治 汴 拖延 未 修 。汉 武 帝建 武 的 意见 并 不 统 一 有 的官 员 思 想 保 守 , 提 而 为 中 国历 史 从 原 始 社 会 到 家 天 下 的 十 年 ( 元 3 公 4年1才 打 算 修 复堤 防 , 工 出 这样 的 观 点 : 与 其 兴 师 动众 去 治 水 , , 动 “ 还 有 制 社 会 进 步 奠 定 了 基 础 . 动 了 中 国 不 久 , 因 有 人 提 出 民力 不 及 而 停 止 。后 不 如任 水 自流 . 它 自己形 成新 河 道 ” 推 又 让 有
渠 书》 《 、 禹贡 图 》 治 河专 著 , 他 主 持 治 等 命
昌盛 , 外敌 不 敢 入 侵 , 下 太平 。早 在 大 天
永平十二年开始的汴渠大修工 程. 可 水 事 宜 对 于这 即将 上 马 的 庞大 工 程 . 员 们 官
; 水 的 时 候 .这 种 情 况 就 十 分 明 显 . 治 大 追 溯 到 西 汉 平 帝 时 f 元 1 5年 当时 黄 公 —
史 上第 向东 泛 滥 . 旧水 门 都 处 在 河 中 , 、 兖 豫 的 官员 异 想 天开 , 出这 样 的建 议 : 干脆 提 “
恢 复黄 河故 道 . 不是 省 时 省 力 多了 吗 ?” 王
系在 一 起
反 过 来 . 国 历 史 上 出现 的 一 些 “ 我 盛 又 受 命 主 持 大 修 水 运 交 通 命 脉 汴 渠 和 黄 害 之表 . 、 分 流 , 运 道 无 患 , 、 兼 河 汴 则 河 汴 c 局 面 . 不 得 益 于 对 水 利 的 重 视 . 益 河 堤 防 , 效 卓 著 。永 平 十 五 年 ( 元 7 治 . 得 益 无穷 。” ” 无 得 功 公 2 则 明帝 很赞 赏王 景 的 治河 : 利 建 设 及 其 成 效 水 利 兴 而 天 下 定 . 年 ) 水 明帝 拜 王 景 为 河 堤 谒 者 。 建 初 七 年f 公 见解 . 上 王 景 曾 经 配 合 王 吴 成 功 地 进 行 加

治河文言文翻译

治河文言文翻译

古之治河,皆以人力,而河之治,亦以民心。

夫河者,天地之灵脉,国家之命脉也。

自古至今,治河之事,历久弥新,治河之法,代代相传。

然治河非易事,必先明其理,而后方能施其法。

《史记·河渠书》载:“河出昆仑,东注于海,分流南北,灌溉千里。

”此河之始也。

自夏禹治水,开凿龙门,疏浚河渠,河患始得缓解。

然河之患,非一时之患,乃历代之患。

每遇雨季,河水泛滥,民不聊生,国家亦受其害。

昔秦皇汉武,皆曾兴修水利,以治河患。

秦始皇筑长城,亦为治河之策。

汉武帝则开凿漕渠,引河水入都,以解京师之困。

然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河患。

至唐宋之际,河患愈演愈烈。

唐太宗曾派大臣裴度治河,然河患依旧。

宋太祖赵匡胤,亦曾亲自巡河,然河患未减。

至宋神宗时,河患已达极点,黄河改道,泛滥成灾,民不聊生。

明太祖朱元璋,深知河患之重,故在位期间,重用治河名臣,如宋濂、刘基等,兴修水利,整治河道。

明成祖朱棣,亦曾亲临治河现场,指挥工程。

然河患仍未根除。

清初,河患依然严重。

康熙帝深知治河之重要性,故亲自主持治河工程,任用治河专家,如康熙治河大臣靳辅等。

靳辅提出“疏、导、节、蓄”四字方针,以治河患。

康熙帝采纳其策,大力兴修水利,整治河道,河患得以缓解。

然治河非一日之功,需长期坚持。

自康熙以来,历代皇帝皆重视治河,然河患仍未根除。

直至民国时期,治河之事方有新进展。

民国政府成立后,设立水利部,制定治河计划,实施治河工程。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河患得以基本解决。

治河之法,历代相承,其要者有三:一曰疏,二曰导,三曰节。

疏者,疏浚河道,使之畅通无阻;导者,导引河水,使之归入正道;节者,节制河水,使之不致泛滥。

今人治河,亦需遵循古法,以民为本,以法治河。

治河之事,非一日之功,需长期坚持,方能成就伟业。

治河之要,在于民心,在于法治。

民心所向,法治所依,河患自解。

综上所述,治河之事,古已有之,今人仍需继承和发扬。

治河之法,虽历久弥新,然其核心仍在于民心和法治。

唯有如此,河患方可根除,国家方可安宁,民生方可幸福。

河决文言文翻译

河决文言文翻译

原文:昔者黄河决溢,泛滥成灾,百姓苦之。

时君王仁德,急令大臣治河。

大臣乃召能工巧匠,相地测量,乃知河之决处,在于某郡某县。

于是发丁夫,兴土木,筑堤堵口,以防水患。

翻译:昔日,黄河发生决口,泛滥成灾,百姓深受其苦。

当时君主仁德,急忙下令大臣治理黄河。

大臣于是召集能工巧匠,实地测量,得知黄河决口之处,位于某郡某县。

于是征召丁夫,大兴土木,筑堤堵口,以防水患。

原文:初,河之决也,水势浩瀚,日夜奔腾,横流四溢。

民舍庐舍,田庐皆被淹没。

官府赈济,犹不能救其困。

大臣忧心如焚,日夜忧叹,不知所以措手。

翻译:起初,黄河决口之时,水势浩大,日夜奔腾,四处泛滥。

民舍庐舍,田地庐舍皆被淹没。

官府赈济,尚且不能解救他们的困境。

大臣忧心如焚,日夜忧叹,不知如何是好。

原文:大臣乃遍访能士,求良策以治河。

有老者献策曰:“昔秦皇开河,筑堤防患,虽一时之劳,而利泽后世。

今宜仿效,筑堤固防,以防后患。

”大臣闻言,大喜,即命工匠按策行事。

翻译:大臣于是四处走访有才能的人士,寻求良策以治理黄河。

有一位老者献策说:“昔日秦皇开凿河道,筑堤防止水患,虽然当时付出很大劳力,但却为后世带来了利益。

如今我们应效仿,筑堤加固防御,以防后患。

”大臣听闻此言,十分高兴,立即命令工匠按照这个策略行事。

原文:工匠们日夜劳作,依照老者之策,筑堤固防。

河势渐平,水患得以遏制。

百姓欢呼雀跃,感激涕零。

大臣亲自巡视,见此景象,喜不自胜,乃上奏君王,称河患已除。

翻译:工匠们日夜辛勤劳作,按照老者的策略,加固了堤防。

河势逐渐平息,水患得以遏制。

百姓们欢呼雀跃,感激涕零。

大臣亲自巡视,见到这一景象,喜不自胜,于是上奏君王,称黄河水患已经得到解决。

原文:君王闻奏,龙颜大悦,封大臣为河伯,赐金万两,以示嘉奖。

自此,黄河安澜,百姓安居乐业,颂声载道。

翻译:君王听闻奏报,龙颜大悦,封赐大臣为河伯,赏赐黄金万两,以示嘉奖。

从此,黄河水势平息,百姓安居乐业,颂扬之声遍布道路。

齐苏勒的文言文翻译

齐苏勒的文言文翻译

齐苏勒为官,以清正廉明著称。

任内务府主事时,勤勉工作,政绩斐然。

后授永定河分司,治理黄河事务。

他到任伊始,便对治河官员中存在的询私舞弊行为采取断然措施,整顿风气。

齐苏勒认为,治河经费迅猛增长的根本原因是那些不称职的河官平时不注意河堤的养护,一旦黄河决口,又借机索取高额费用,随意挥霍。

于是,他亲自带领人员视察河防,对险工坝段计里测量,确保河堤安全。

康熙四十二年,圣祖南巡阅河,齐苏勒扈跸。

至淮安,上谕黄河险要处应下挑水埽坝,命往烟墩、九里冈、龙窝修筑。

齐苏勒领命而行,于回銮前毕工,上嘉之。

此后,齐苏勒擢翰林院侍讲、国子监祭酒,仍领永定河分司事。

河决武陟,齐苏勒奉命同副都御史牛钮监修堤工。

他提出:“自沁河堤头至荥泽大堤十八里,择平衍处筑遥堤。

使河水趋一道,专力刷深,不致旁溢。

”此建议得到采纳,有效缓解了河患。

康熙六十一年,世宗即位,齐苏勒擢山东按察使,兼理运河事。

命先往河南筹办黄河堤工。

时河南巡抚杨宗义请於马营口南旧有河形处濬引河。

齐苏勒同河道总督陈鹏年疏言:“河不两行,此泄则彼淤。

马营口堤甫成,若开引河,虑旁泄侵堤。

”事乃寝。

雍正元年,齐苏勒授河道总督。

上任后,他提出:“治河之道,若濒危而后图之,则一丈之险顿成百丈,千金之费糜至万金。

惟先时豫防,庶力省而功易就。

”他还指出:“各堤坝岁久多倾圮,弊在河员废弛,冒销帑金。

宜严立定章示惩劝。

”这些意见均被采纳。

齐苏勒周历黄河、运河,对堤形高卑阔狭,水势浅深缓急,皆计里测量。

总河私费,旧取给属官,岁一万三千馀金,及年节餽遗,行部供张,齐苏勒裁革殆尽。

举劾必当其能否,人皆懔懔奉法。

在齐苏勒的治理下,黄河、运河等水利工程得到了有效维护,保障了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齐苏勒以其卓越的才干和清廉的品格,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和赞誉。

他的一生,是为民请命、造福一方的一生,堪称一代名臣。

王之涣最著名的十首边塞诗

王之涣最著名的十首边塞诗

王之涣最著名的十首边塞诗
《凉州词二首·其一》 - 作者:王之涣(唐) - 诗文: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二首·其二》 - 作者:王之涣(唐) - 诗文: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登鹳雀楼》 - 作者:王之涣(唐) - 诗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送别》 - 作者:王之涣(唐) - 诗文: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宴词》 - 作者:王之涣(唐) - 诗文: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九日送别》 - 作者:王之涣(唐) - 诗文: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横吹曲辞·出塞》 - 作者:王之涣(唐) - 诗文:黄砂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

《送别》 - 作者:王之涣(唐) - 诗文: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宴词》 - 作者:王之涣(唐) - 诗文: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九日送别》 - 作者:王之涣(唐) - 诗文: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王景文文言文翻译答案

王景文文言文翻译答案

原文:《游园不值》宋·王景文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译文:《游园不值》宋代·王景文春天的美景满园,却无法关住,一枝红杏从园墙上探出头来。

解析:此诗以春日游园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

诗中“春色满园”描绘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园中春意盎然,万物复苏。

然而,“关不住”三字则将春色的生机与活力表现得淋漓尽致,仿佛春天之美无法被束缚,无处不在。

“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一枝红杏从园墙上伸展出来,仿佛在向外界展示春天的美丽。

这里的“红杏”不仅代表着春天的色彩,还象征着生命的勃发与希望。

诗人以这样的景象来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优美,富有诗意。

王景文运用了“满园”、“一枝”、“出墙”等词语,将春天景色的细腻描绘得淋漓尽致。

同时,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情感相结合,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喜悦和感慨。

在翻译这首诗时,我们不仅要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还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韵味和美感。

因此,在翻译“春色满园关不住”时,我们使用了“却无法关住”这样的表达,既保留了原文的意境,又使翻译更加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的翻译,我们采用了“仿佛在向外界展示春天的美丽”这样的描述,既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又使翻译更加生动形象。

通过这样的翻译,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总之,王景文的《游园不值》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佳作。

通过对这首诗的翻译和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宋代文人的风采,感受古人的情怀。

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时,要注重对原文的准确理解和感受,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湖北省丹江口市习家店中学中考语文文言文《治水必躬亲》复习导引

湖北省丹江口市习家店中学中考语文文言文《治水必躬亲》复习导引

《治水必躬亲》复习导引一、原文、译文对照翻译1、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解释:之:的执一:固执一端,不知变通泥:拘泥于:对于掌故:古代的典章制度妄意:随意翻译: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

2、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解释:盖:就因为潴:水停聚的地方势:河流的形势翻译: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池塘有深有浅,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3、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解释:相度:观察和测量情:真实情况咨询:访问,征求意见穷:追究到底致:事理翻译: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4、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解释:是:这样以:因为躬:亲自胼胝: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翻译: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5、昔海中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解释:缓带:宽束衣带翻译: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冒着风雨,6、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解释:于:在翻译: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给民工钱粮,一厘也不克扣,7、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必如事而后事可举也。

解释:尝:曾经横索:横行勒索如:像而:顺承连词举:办事成功翻译:并且随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横索一文钱财。

必须像这样,才能做成事情。

8、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解释:如:如果计:盘算,考虑远:远远躲开翻译: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二、课文内容1、中心论点: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

(运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2、内容解析:第一段,论述治水必躬亲的原因。

第二段,以海瑞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

那么水利肯定办不好。

3、海瑞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是个清官,他为民请命,清廉公正,力主反贪,刚正不阿等。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_知识拓展:王景治河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_知识拓展:王景治河

王景治河王景,字仲通,原籍琅邪不其(今山东省即墨县西南)人,明帝时曾任侍御史、河堤谒者等职,后迁庐江太守,为东汉著名的治水专家。

据《汉书》记载,自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河决魏郡以后,黄河泛滥,汴渠侵毁,久而不修。

到明帝时,“汴流东侵,日月益甚,水门故处,皆在河中,漭瀁广溢,莫测圻岸,荡荡极望,不知纲纪”,“兖、豫之人,多被水患”。

在这样的形势下,汉明帝审时度势,下决心治理黄河、汴渠,并于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春,召见王景询问河、汴治理方略。

王景青年时,即“广窥众书,又好天文术数之事,沈深多技艺”。

因善于理水,曾与将作谒者王吴共修过浚仪渠,他采取“墕流法”施工,水不复为害,名益著。

明帝与之交谈后,倍加赞赏,亲赐《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及钱帛衣物,命王景仍与王吴一起共同主持治理河、汴工程。

永平十二年夏四月,王景、王吴率卒数十万,“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

在大规模施工中,王景“商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碛,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以各种当时可能采取的技术措施,开凿山阜高地,破除旧河道中的阻水工程,堵绝横向串沟,修筑千里堤防,疏浚淤塞的汴渠,自上而下对黄河、汴渠进行了治理。

特别是在汴口治理中,创造性地采取了“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的措施,交替从河中引水入汴,从而改善了汴口水门工程,作到了河、汴分流。

经过整整一年的努力,永平十三年夏四月,工程全部完成,数十年的黄水灾害得到平息,汴渠恢复了通航功能,大面积被淹没的耕地重新焕发了生机。

汉明帝闻奏后十分高兴,亲自“行幸荥阳,巡行河堤”,并下诏称:“今既筑堤、理渠、绝水、立门,河、汴分流,复其旧迹。

陶丘之北,渐就壤坟,故荐嘉玉絜牲,以礼河神。

东过洛汭,叹禹之绩。

今五土之宜,反其正色,滨渠下田,赋与贫人,无令豪右得固其利,庶继世宗《瓠子》之作。

”同时明帝还下诏“滨河郡国置河堤员吏,如西京旧制”;“王吴及诸从事掾史皆增秩一等”。

《王景治水》阅读理解

《王景治水》阅读理解

《王景治水》阅读理解景少学易,遂广窥众书,又好天文术数之事,沈深多伎艺,文言文阅读训练:王景治水。

辟司空伏恭府。

时有荐景能理水者,显宗诏与将作谒者王吴共修作浚仪渠。

吴用景墕流法,水乃不复为害。

初,平帝时,河、汴决坏,未及得修。

建武十年,阳武令张汜上言:“河决积久,日月侵毁,济渠所漂数十许县。

修理之费,其功不难。

宜改修堤防,以安百姓。

”书奏,光武即为发卒。

方营河功,而浚仪令乐俊复上言:“昔元光之间,人庶炽盛,缘堤垦殖,而瓠子①河决,尚二十余年,不即拥塞。

今居家稀少,田地饶广,虽未修理,其患犹可。

且新被兵革,方兴役力,劳怨既多,民不堪命。

宜须平静,更议其事。

”光武得此遂止。

后汴渠东侵,日月弥广,而水门故处,皆在河中,兖、豫百姓怨叹,以为县官恒兴佗役,不先民急。

永平十二年,议修汴渠,乃引见景,问以理水形便。

景陈其利害,应对敏给,帝善之。

夏,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

景乃商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绩②,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

明年夏,渠成。

景由是知名。

建初八年,迁徐州刺史。

迁庐*太守。

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③稻田。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遂铭石刻誓,令民知常禁。

又训令蚕织,为作法制,皆著于乡亭,庐*传其文辞。

卒于官。

(选自《后汉书卷·循吏列传》)注:①瓠子:黄河一段堤岸名,在河南滑县境内。

②绩:应作“碛”,砥碛:指河中的沙堆、石头。

③芍陂:蓄水池名,在今安徽寿县安丰塘以东。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时有荐景能理水者理:治理b.人庶炽盛,缘堤垦殖缘:因此c.以为县官恒兴佗役恒:经常d.皆著于乡亭著:刻写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4分)a.宜改修堤防,以安百姓樊哙侧其盾以撞b.而瓠子河决,尚二十余年,不即拥塞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c.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d.书奏,光武即为发卒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3.以下各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王景有治理水患的才能的一组是()(5分)①又好天文术数之事,沈深多伎艺,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训练:王景治水》。

史弘肇文言文翻译

史弘肇文言文翻译

原文:
渡汉江,望汉阳,汉水如练,清波漾漾。

绿杨阴里,孤舟自横,渔翁垂钓,童子煮茶。

落日满江红,渔歌远播,孤帆一片日边来。

翻译:
渡过汉江,远望汉阳,汉水宛如白练,清澈的波涛荡漾。

在绿杨的阴影下,一叶孤舟随意横泊,渔翁在垂钓,童子在煮茶。

夕阳映照满江红光,渔歌飘向远方,一帆孤舟从日边驶来。

评析:
《渡汉江》一诗,以简洁明快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江上风光图。

诗人以“渡汉江”为题,开篇即点明地点,使人仿佛置身于江边,感受到了江水的清澈与宁静。

接着,诗人用“汉水如练,清波漾漾”这一形象生动的比喻,将汉江的美丽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将目光转向江边的景色,描绘了一幅和谐宁静的画面。

绿杨阴里,孤舟横泊,渔翁垂钓,童子煮茶,这一幕幕画面如同一幅幅水墨画,给人以宁静、悠远之感。

诗人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最后两句“落日满江红,渔歌远播,孤帆一片日边来”,以落日、渔歌、孤帆为意象,将画面进一步拓展。

落日映照江面,使得江水变得格外美丽;渔歌飘向远方,给人以遐想;孤帆从日边驶来,仿佛带来了远方的希望。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的运用,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意境优美,充分展现了史弘肇深厚的文学功底。

在唐代众多诗人中,史弘肇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优美的诗篇,赢得了后人的赞誉。

这首《渡汉江》便是其代表作之一,值得一读再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王景治河翻译赏析
文言文《王景治河》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永平十二年,议修汴渠,乃引见景,问以理水形便。

景陈其利害,应对敏给,帝善之。

又以尝修浚仪,功业有成,乃赐景《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及钱帛衣物。

夏,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

景乃商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绩,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

景虽简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

明年夏,渠成。

帝亲自巡行,诏滨河郡国置河堤员吏,如西京旧制。

景由是知名。

【翻译】
永平十二年,天子商议治理汴渠的事,就召见王景,询问治水地理形势和便利条件。

王景陈述治水的利害,应答灵敏迅速,皇帝很欣赏(他)。

又由于他曾经治理过浚仪,就赐给他《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以及钱币布帛衣服物品。

夏天,朝廷终于征调几十万军队,派王景和王吴修筑渠道和河堤,从荥阳到千乘海口有一千多里。

王景于是测量地形,打通山陵,清除水中沙石,直接切断大沟深涧,在要害之处(筑起堤坝),又疏通引导阻塞积聚的水流,每十里修造一座水闸,使得水流能够来回灌注,不再有溃决之害。

虽然王景节约工程费用,但花orG费还是以百亿计算。

第二年夏天,水渠建成了。

皇帝亲自巡视,下诏书要靠黄河的郡国设立负责河堤的官员,一如西汉的
制度。

王景由此知名。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