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欧阳修诗歌创作的儒学思想的论文

合集下载

浅议欧阳修诗歌的艺术特色

浅议欧阳修诗歌的艺术特色

浅议欧阳修诗歌的艺术特色

浅议欧阳修诗歌的艺术特色

多情怀酒杯余事作诗人

——浅议欧阳修诗歌的艺术特色

众所周知,欧阳修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算不上一流的大家,但作为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足可以与“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韩愈相媲美。在这里,不谈文章,专说他的诗歌。在《六一诗话》中有这样的话“退之笔刀无施不可,而尝此诗为文章末事,其诗曰:‘多情怀酒杯,余事作诗人’也。”这是欧阳修称韩愈的话,我认为也可论他自己。欧阳修的诗、文、词、赋都很有成就,但平生最下功夫的,是在文章而不是在诗词。当然,我这样说,也并不是低估他在诗词方面的成就,以诗而论,就有新的特点。下面,我从欧诗的创作方法、题材、立意形式、风格等方面,简单地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以文为诗

欧阳修的诗继承韩愈的风格,有以文为诗的特点。所谓“以文为诗”,主要是指以议论入诗。以议论入诗,《诗三百篇》中时已有之,但不是大量存在,不是一种倾向,所以不能算作一个特点。真正形成特点,是从韩愈开始的。但在韩愈所处的时代,还只是个人的特点,不能算时代的特点。成为时代特点,是当宋人大量“以文为诗”之后。而欧阳修就是具有这种时代特点的宋诗作者之一。

通过学习欧阳修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

其一:欧诗的“以文为诗”首先表现为以个别文句入诗。例如《酬诗僧惟晤》说:“诗三百五十篇,作者非一人”;又如《食槽民》说:“上不能宽国之利,下不能饱尔三饥”;《明妃曲和王介甫二首》其一:“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借口”;《鬼车》说:“嘉佑六年秋九月二十有八日”等等。

其二,欧阳修的“以文为诗”还表现在几乎全篇散文化。如《赠李士宁》:吾闻有道之士,游心太虚,逍遥出入,常与道俱。

欧阳修的诗学观念与诗歌创作

欧阳修的诗学观念与诗歌创作

欧阳修的诗学观念与诗歌创作

欧阳修的诗学观念与诗歌创作

摘要:欧阳修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等多

重身份的综合型人才之一,也是宋代文坛上影响深远的一位诗词大师。本文主要围绕欧阳修的诗学观念进行探讨,提出他的诗歌创作在很大

程度上受到了其诗学思想的影响,并分析其诗学观念对诗歌语言、韵律、意象等方面的影响。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欧阳修的

生平和诗歌创作,第二部分分析欧阳修的诗学观念和其与诗歌创作的

关系,第三部分探讨欧阳修的诗歌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第四部分总

结欧阳修的诗歌成就并指出其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欧阳修、诗学观念、诗歌创作、语言风格、古典文学史

一、欧阳修的生平和诗歌创作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河南项城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他早年参加科举考试,后进入官场,曾历任中书舍人、知制诰、参知政事等职务,是北宋时期重要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

之一。除了政治和书法方面的成就,欧阳修还以其诗词才华著称,其

诗歌多以描写自然、思怀乡土、批判时政、自嘲幽默等为主题,兼有

华丽、清新、哀婉等不同的风格。

欧阳修通过多年的文学创作和思考,形成了独特的诗学观念,对后世

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他也从自己的诗歌创作中汲取精华,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诗学思想,从而推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

二、欧阳修的诗学观念和其与诗歌创作的关系

欧阳修的诗学观念主要表现在对诗歌的形式、内容、意义等方面的思

考和探索。他深信“文必有道,道必有文”,认为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文本的形式和内容应该相辅相成,形式应该是表达内容的方式,

浅谈欧阳修文学创作

浅谈欧阳修文学创作

浅谈欧阳修文学创作

浅谈欧阳修文学创作

北宋作为代周而起的新帝国,文化思想上急需一种具有强大号召力、生命力的理

论来稳固它的统治根底,以此到达稳固中央集权统治的目的。但是自唐末五代以来,

儒家思想的日渐式微,使它的作用和影响遭受了巨大冲击,社会思想上出现了混乱状况,文风绮靡流荡,古文阵地渐失。北宋初期,以平淡著称于世的著名诗人梅尧臣坚

决反对晚唐体及西昆体的浮靡文风。那时朝廷内部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吕夷

简为代表的保守派政治矛盾十分锋利,而欧阳修那么支持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为

了实现政道与文道的统一,欧阳修积极倡导古文运动,他要求道胜文至,变唐代古文

家文以明道的主张为言以载事、事信言文为立言准那么。以简而有法为文法标志,并

提出一系列文学理论主张,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带动了古文运动的开展,他以自己的创

作实践证实了自己的理论,并以其诗文词兼善的文坛领袖身份,高扬继承与革新的文

化旗帜,最终成为这场诗文革新的领袖人物。苏轼评价其创作其言简而明,信而通,

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天下翕然师尊之。

一、儒学创作思想

欧阳修认为真正的儒学之士应该通乎天地人之理,而兼明古今治乱之原夫儒者所

谓能通古今者,在知其意,达其理,而酌时之宜尔。他的儒学思想以经世致用为核心,强调要注重社会实践,关注百事生活。学术大家季羡林曾说: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

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发扬前人的智慧。而欧阳修那么要

求儒学之士从书本的沉湎中脱离出来,紧密联系现实,关心国家和百姓疾苦,担负起

历史的责任,对不公正的现象要敢于抗争,才能最终提出自己的见解,真正起到经世

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侯

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侯


27岁入京充任馆阁校勘。因支持范仲淹,
指斥高若讷“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 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 耻事尔。所可惜者,圣朝有事,谏官不言 而使他人言之,书在史册,他日为朝廷羞 者,足下也。”——————《与高司谏书》 得罪权贵,被贬为夷陵(今宜昌)县令

36岁任谏官。这时范仲淹回京升参知政事, 在仁宗支持下实行“庆历新政”。遭保守 派强烈反对而失败。范被迫离京外任。欧 阳修因支持范仲淹改革而遭弹劾,贬滁州 刺史。
马积高 黄钧《中国文学史》:
“若无欧阳修等人立意求变,开辟新途径, 则无有宋诗这一独标异彩的奇葩。欧阳修 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正开拓了诗歌艺 术美的新领域。在中国诗史上,唐诗以均 衡对称、和谐圆润之美见称,宋诗则以平 易古朴、参差错落之美取胜,使诗坛更呈 现出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繁荣景象,给 人以美不胜收之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 说,欧诗的开拓之功是不可磨灭的。”



钱思公镇洛,所辟僚属尽一时俊彦。时河南以陪都 之要,驿舍常阙。公大创一馆,榜曰临辕。既成, 命谢希深(绛)、尹师鲁(洙)、欧阳公三人者各 撰一记,曰:“奉诸君三日期,后日樊请水榭小饮, 希示及。”三子相掎角以成其文,文就,出之相较。 希深之文仅五百字,欧公之文五百余字,独师鲁止 用三百八十余字而成之,语简事备,复典重有法。 欧、谢二公缩袖曰:“止以师鲁之作纳丞相可也, 吾二人者当匿之。”丞相果召,独师鲁献文,二公 辞以他事。思公曰:“何见忽之深已砻三石奉候。” 不得已,俱纳之。然欧公终未伏在师鲁之下,独载 酒往之,通夕讲摩。师鲁曰:“大抵文字所忌者, 格弱字冗。诸君文格诚高,然少未至者,格弱字冗 尔。”永叔奋然持此说,别作一记,更减师鲁文廿 字而成之,尤完粹有法。师鲁谓人曰:“欧九真一 日千里也。” ————————宋 文莹《湘山野录》

略论欧阳修诗文的艺术成就

略论欧阳修诗文的艺术成就

中。《 桑 子 》 采
在 曲折 的屋 檐 前 面有 空 地 , 四五 丈 见 方 , 接 对 着 非 非 直 堂 。那 里有 修 竹 环绕 树 荫 相 映 , 未 曾种 植 植 物。 我 就 在 马 还
力 的低 洼处 挖 了一 个 池 子 , 既不 方 便 也 不 园, 凭 那 里 的 地 全
千、 画堂 ” 。
形 , 垒 砖也 不 修 筑 , 其 自然 。用 铁 锹 将 它深 挖 , 取wenku.baidu.com井 水 不 任 汲
诗 深 沉低 回 , 现 了 既 希 望 离 开 滁 州 , 留恋 滁 地 的 复 表 又
杂 心情 。
的, 是为 了 给 当 时 子 孙 后 代 留 下 一 笔 精 神 财 富 。 他 主 修 的
《 唐书 》 他 这 一 思想 的最 好 体 现 , 新 是 因此 他 进 行 创 作 时 是 老 老 实 实 的 , 往再 现 生 活 和 思 想 活 动 的 原 貌 , 们 由他 的 作 往 我 品 中 可 以看 到 宋 代 文人 的清 幽 生 活 。例 如 :养鱼 记 》 《 折檐 之前 有 隙地 , 四 五 丈 , 对 非 非 堂 。修 竹 环 绕 荫 方 直
这 首 词描 写 了残 春 景 色 , 人 的 离 去 , 春 天 虽 然 留 恋 , 游 对 但 对 夏 季 即将 到 来 也 有 美 好 期 盼 。 因此 , “ 湖 好 ” 最 后 咏 西 ,

【经典论述】——论述欧阳修的文学理论

【经典论述】——论述欧阳修的文学理论

【经典论述】——论述欧阳修的文学理论

论述欧阳修的文学理论。

欧阳修是北宋前期的著名文学家和文论家。他的文学理论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道关系论。在文道关系上,欧阳修继承韩愈的观点,重申道对文的重要性,认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反对片面追求文辞。他主张以道作为作家的基本修养,充道以为文,但他不霞道轻文。欧阳修还注重道的实践性,他认为道并不是要远离人,而是人弃百事不关于心,不能在实践中充道,他从生适实践方面谈论创作主体的修养,影响了后代的古文理论。总之,对文道关系的解释,欧阳修形成了自己以道充、事信、理达、辞易为中心的文学理论。

二、“诗穷而后工”说。“诗穷而后工”说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认为“诗人少达而多穷”,“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诗穷而后工”,是说诗人在受到困险环境的磨砺,幽愤郁积于心时,方能写出精美的诗歌作品。这种思想司马迁、韩愈等人的文论中也有类似观点,大体都是讲创作主体的生活与创作潜能之关系。欧阳修则进一步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一是诗人因穷而“自放”,能与外界建立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于是能探求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奇怪”;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曲折入微而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

三、诗歌意境观点。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引梅尧臣的话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这其实代表了欧阳修自己的看法,这是上继唐人而提出的诗歌意境理论,结合具体作品,深入分析了意境的两大相互关联的审美要素:所描写的境象一定要真切生动,抒写的情志则要深微高远。这一观点引发了宋代诗话中关于诗歌意境问题的深入讨论,并对明清一些诗论家

举例说明欧阳修的 对诗、词艺术发展的影响

举例说明欧阳修的 对诗、词艺术发展的影响

举例说明欧阳修对诗、词艺术发展的影响欧阳修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在北宋文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对诗、词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推动诗文革新运动: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之一,他致力于推陈出新,提倡清新、自然的文风,反对过于华丽和雕琢的文学风格。他的诗歌和散文作品,语言平易流畅,风格独特,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丰富散文创作体裁:欧阳修的散文创作成就卓越,他的作品体裁丰富多样,包括政论、史论、传记、游记等。他的散文不仅思想深刻,而且艺术精湛,对后世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拓展词的创作题材:欧阳修虽然主要走五代词人的老路,但他在词的创作上也有所革新。他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沿着李煜词所开辟的方向,进一步用词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同时,他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开拓,与柳永词相互呼应。

4.倡导正确的古文理论: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古文家,他大力倡导诗文革新运动,主张文章应该注重内容而非形式,强调文章应该具有实用性和教育意义。他的古文理论对后世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欧阳修对诗、词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推动了诗文革新运动,丰富了散文创作体裁,拓展了词的创作题材,倡导了正确的古文理论。他的作品和理论为后世文学创作和研究提供了重

要的借鉴和启示。

古代文学: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古代文学: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还有一个直接和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欧阳修 不仅本人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修养,在诗、散 文、词的创作方面有特出成就,而且在当时 的条件下,他还有着比较合理,富有调和性、 包容性的文学主张。
欧阳修的创作使散文的体裁更加丰富,功 能更加完备,时人称赞他:“文备众体, 变化开合,因物命意,各极其工。”这评 价是公允的。
第一节 欧阳修的散文、 辞赋和四六
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 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 是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 又号六一居士,庐陵 (今江西吉安)人。
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吏家庭,但4岁丧父,生活 贫困。其母郑氏亲自教他读书,以芦杆代笔, 在沙上写字。24岁进士及第,次年到洛阳任西 京留守推官,结识了尹洙、梅尧臣等人,声同 气应,切磋诗文。后入京任职,勇于言事,风 节凛然,一度被贬夷陵县令。仁宗庆历年间, 他积极参加范仲淹领导的庆历新政,又被贬往 滁州等地。到48岁方召回京师,晚年官至参知 政事。65岁致仕,定居颍州,次年病逝。谥文 忠,有《欧阳文忠公集》。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是继唐代古文运动而起的文 学革新运动。主要反对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浮靡文 风,主张对诗、文进行革新。北宋初年,面对土 地兼并日剧,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暴露,政治斗争 日趋尖锐,一些开明的中下层士大夫文人主张革 除社会弊病,要求文学反映现实,而当时风靡文 坛的西昆体根本无法担当这样的历史使命。于是 推崇韩愈、白居易,反西昆成为政治改革派们在 文学上的反映。

试述欧阳修诗歌艺术历史地位及其艺术独创性。

试述欧阳修诗歌艺术历史地位及其艺术独创性。

试述欧阳修诗歌艺术历史地位及其艺术独创性。

欧阳修(1007年-1072年)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文学家、政治家和文化名臣。作为文学家,欧阳修在诗歌创作方面具有显著的历史地位和艺术独创性。以下是对欧阳修诗歌艺术的历史地位和艺术独创性的论述:

1.历史地位:a. 领导“古文”运动:欧阳修是北宋时期“古文”

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之一。他主张以古代经典为范本,

追求文学的规范性和传统性。他鼓励文人重视自身的语言

规范和文化修养,将古典文化融入到诗歌创作中,从而对

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 作为文坛领袖:欧

阳修在文坛上拥有崇高的地位。他以他的卓越才华和学问,成为当时文学界的重要人物。他担任过翰林学士,参与撰

写了文学史书《文苑英华》,树立了自己在文坛的声威和

权威。

2.艺术独创性: a. 追求古风和雅致:欧阳修的诗歌创作在风

格上追求古风和雅致。他熟练掌握古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在形式上遵循着古典的规范。他曾编撰《文苑英华》时,

亲自选定范例,以古诗人为榜样,以古典文学为标准,强

调古人的言文风范。 b. 表现内心思与感:欧阳修的诗歌抒

发主要以内心思与感为主。他以自己的情感体验为线索,

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人生、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和感悟。他的诗歌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有着独特的

抒情风格。 c. 运用修辞手法巧妙:欧阳修在诗歌创作中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他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巧妙的对比,极富表现力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综上,欧阳修作为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对“古文”运动的倡导和领导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他的诗歌艺术以追求古风和雅致、表现内心思与感和运用修辞手法巧妙为特点,展现出独特的艺术独创性。他的诗作风格深入人心,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论欧阳修诗歌艺术的复合式结构及其历史地位

论欧阳修诗歌艺术的复合式结构及其历史地位

论欧阳修诗歌艺术的复合式结构及其历史地

欧阳修(1007-1072),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理论家,他在诗歌创作上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宋代诗歌艺术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欧阳修的诗歌艺术具有复合式结构,同时融合了诗歌的意境

表达、形式结构和音韵美感,展示出了丰富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

一、欧阳修诗歌艺术的复合式结构

欧阳修的诗歌艺术在形式上具有复合式结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1.技法的多样性:欧阳修在诗歌创作中善于运用多种诗体和写作

技法,如律诗、绝句、吟咏、议论等,以达到丰富诗歌表现力的目的。他的诗作中经常使用对仗、押韵等修辞手法,使诗句更加优美、流畅。

2.意境的深邃:欧阳修的诗歌在表现意境上追求深邃、含蓄,常

常采用寓言、隐喻等手法,抒发个人情感和对人生、世界的思考。他

的诗作常常通过对自然、历史、现实生活的观察,展现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3.文学修养的丰富:欧阳修是一位文学修养极为丰富的诗人,他在诗歌创作中对文学经典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运用,常常借鉴古人文学成就,使自己的诗歌在思想和情感上更加丰富和深刻。

4.诗歌的节奏美感:欧阳修的诗歌在音韵结构上追求和谐、流畅的节奏美感,他善于运用音律和韵律,使诗句展现出鲜明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综上所述,欧阳修的诗歌艺术具有复合式结构,这种结构不仅体现在形式上的多样性,更体现在意境、修养、节奏美感等方面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种复合式结构的诗歌艺术在宋代诗坛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影响。

二、欧阳修诗歌艺术的历史地位

欧阳修的诗歌艺术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论欧阳修诗歌创作的儒学思想

论欧阳修诗歌创作的儒学思想

论欧阳修诗歌创作的儒学思想

论文关键词:欧阳修儒学思想诗歌创作诗歌风格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分析、比较互证等方法,探究欧阳修的儒学思想与其诗歌风格形成的关系,结论认为:欧阳修经世致用的独到儒学见解,为其诗歌创作起到了重要的充实作用。他以政治家与文学家的双重身份进行创作,令诗歌表现出内容的扩展性,风格的议论性及以文为诗、平易流畅等完全不同于唐代诗歌的面貌,也为宋诗风格的逐步形成,创造出自由纵横之广阔天地。

苏轼对欧阳修评曰:“自汉以来,道术不出于孔氏,而乱天下者多矣。晋以老庄亡,梁以佛亡,莫或正之,五百余年,而后得韩愈,学者以愈配孟子,盖庶几焉。愈之后二百有余年,而后得欧阳子,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氏,……士无贤不肖不谋而同曰:欧阳子,今之韩愈也。”这正可说明欧阳氏深刻精辟之儒学见解和独具特色的儒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学术史而言,文史哲本为一体,那么欧阳修的儒学思想与他的诗歌创作之间又有哪些关系呢?思考这个问题,更能深刻把握欧阳修诗歌创作逐渐深化和丰富的过程,以及对宋代诗风产生的深远诗学意义。

一、对“人”的关注与诗歌内容的扩展性

北宋建立伊始,急需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理论来巩固新生帝国,以加强集权统治。但这时的儒家思想随着隋唐时期佛、道的发展,已日渐式微,它的作用和影响也遭受了巨大冲击。这种思想上出现的混乱状况,令有识之士有所警觉。恢复儒家道统,复兴儒学,成为这些人首当其冲的任务。

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中,欧阳修身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肩负起了对儒家思想价值重新认识和阐释的艰巨任务。在他看来,儒家之道不仅仅只是维护封建社会的一套具体制度和道德规则,它除了讲究礼乐刑政和道德仁义之外,还应该经世致用,关注现实、关注社会。他认为儒家之道决不是玄之又玄,无法追求的东西,它蕴藏于百姓日用之间,社会政事之中,包含了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戚戚相关。不难看出,欧阳修是一个儒学的实践家而非纯粹的书斋学者,在主张贴近现实生活与实践的基础上,他对儒学关注的落脚点,在以往对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宣教之外,更关注人,以人之常情为出发点,以人事为归宿。他不仅对凡人的人情有深刻的体察,也将圣人拉下神坛。在欧阳修看来,圣人也是人而非

欧阳修的写作风格

欧阳修的写作风格

欧阳修的写作风格

欧阳修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诗人、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写作风格独特,深受后人推崇。本文将从欧阳修的生平、文学成就、写作风格等方面进行探讨。

欧阳修的生平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他出生于河南省禹州市,原籍江西省南昌市。他的祖父欧阳瑾是唐朝的宰相,父亲欧阳玭是北宋的宰相。欧阳修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年轻时曾经担任过官职,后来因为被人陷害而被贬官。在贬官期间,他开始专注于文学创作,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他曾经担任过翰林学士、相州刺史等职务,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欧阳修的文学成就

欧阳修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诗人、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文学成就丰富多彩,涵盖了诗、文、曲、赋、笔记等多种文学形式。其中,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醉翁亭记》、《生查子》、《蝶恋花》等。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巅峰之作。这篇散文以欧阳修在醉翁亭的游玩为主线,借景抒情,展现了作者的豁达、博学、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生查子》是欧阳修的一首词,被誉为词史上的经典之作。这首词以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人生价值

的思考,是中国古代词歌艺术的高峰之一。

《蝶恋花》是欧阳修的一首乐府诗,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婉约、柔美的语言,描绘了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表现了作者对生命和爱情的热爱和追求,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欧阳修的写作风格

欧阳修的写作风格独特,具有很强的个性和特色。他的写作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浅谈欧阳修的文学理论及诗歌创作

浅谈欧阳修的文学理论及诗歌创作

浅谈欧阳修的文学理论及诗歌创作

欧阳修作为宋代文学家,对文学理论及诗歌创作有自己独特的贡献。他把文学搞成法器,强调“学习”“联想”“变化”三个要素:“学习”,要求

其学习杰出的前辈作品;“联想”,要求其多探索文学史上及历史上精

彩的作品;“变化”,要求其以新独特的思维方式对事物加以诠释与表达,进而导致创作出高贵不凡的作品。

欧阳修在诗歌创作上充分利用五言、七言、绝句、抑扬、咏物、咏史

等格式,使文学史上历久不衰形式多变,君臣情仇爱恨深入,令人叹

为观止。他在诗歌中运用双关、俏皮、美调、情趣等俏丽手法,多以

生活细节表达诗情,令诗歌创作风格独树一帜、极富个性,成就最优

美的诗文。

说到欧阳修的文学理论及诗歌创作,极受历代文人的尊崇,学有余力

的还可以试着深入了解他的作品,将他的诗歌创作手法应用到实际中,从而在诗歌创作中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创意,开拓更大的文学广阔的

天地。

欧阳修诗本义的文学阐释

欧阳修诗本义的文学阐释

欧阳修《诗本义》的文学阐释思想

摘要:在欧阳修《诗本义》之前,对诗的文学阐释思想很早就已出现,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中提出的“本义”问题便是《诗本义》的源头,宋代理学大倡及文学创作的进一步发展也促成了它的产生;《诗本义》的文学阐释思想主要包括:从诗的本义去说诗的阐释原则;以“情理”解诗的阐释方法;“还原”诗歌情境的阐释创新。

关键词:欧阳修诗本义诗经文学阐释

欧阳修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以文学为世所称,他的《诗本义》虽是经学著作,但其中对于《诗经》的文学性研究却开启宋代研究《诗经》的新风气,对宋代研究《诗经》的诸家影响深远。探讨这部著作对《诗经》的文学阐释思想的情况,有助于把握这一时期诗学研究的发展,同时对研究与《诗经》经学阐释并行的文学阐释的发展历史也有重要意义。

一、《诗本义》文学阐释的渊源和背景

先时期,人们已注意到了《诗经》的文学特性,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又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孟子也提出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解释方法,“把诗文创作同时代联系起来ⅷ只是这一时期对于诗经的解释还只注重其政教意义,诗的本义意识非常淡薄。汉代的《诗经》研究也基本是功利的、政治的,汉武帝时,独尊儒术,“三家诗”立于学官,博士弟子遍布朝野。这样的学术氛围和思想模式,决定了汉代经师对《诗经》进行阐释时往往

不能忠实其文本,探求其本义,而重在政教伦理层面微言大义的阐发。但就在这时,《诗经》本义问题首次被提了出来。《汉书·艺文志·六艺略》诗类序云:

《书》日:“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遭而全者,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故也。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而齐辕固、燕生皆为之传。或取《春秋》,采杂说,咸非其本义。与不得已,鲁最为尽之。三家皆立于学官。又有毛公之学,自谓子夏所传,而河间献王好之,未得立。

欧阳修的文学观 -回复

欧阳修的文学观 -回复

欧阳修的文学观-回复

欧阳修(1007年~1072年)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以才华横溢、文武双全而著称,其文学观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以“欧阳修的文学观”为主题,从欧阳修的背景和时代背景入手,分析他的文学观念及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欧阳修的背景和时代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文学观。欧阳修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他的父亲欧阳澄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官员。由于父亲的影响,欧阳修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并展示出出色的才能。他以自己的才智、勤奋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成为儒学、诗词和文学方面的杰出人物。

在欧阳修生活的时代,受到文化繁荣而带来了文学的繁盛。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被称为“宋词鼎盛之时”。文人们以宋代的地理、历史、人文等为题材进行创作,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文学观念。

欧阳修的文学观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解析。首先,他注重文学与现实社会的结合。欧阳修强调文学要与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关注民生百态,表现出了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他在《伶官传序》中写道:“书者即世界之镜,察古训今,课世俗,足观者于其中。”这种观点既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力,也体现了他对文学与社会的关系的深刻思考。

其次,欧阳修强调文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追求。他在文学创作上追求纯熟的技巧、优美的语言和精湛的技艺,并强调文学的审美价值。他认为好的文学作品应该“准韵斯拜,平艳少使”(《贵陶人墓志铭》),即音韵准确、文字简洁、意境优美。这种对文学创作技艺的追求使他的作品成为那个时代文学的瑰宝。最后,欧阳修提倡文学的独立性和终身学习的态度。他在《六一诗话》中提到:“欲破藏律者,先将自求。诗散文之幽深奥拔,有律法之自然流别也。”这表明他主张诗歌和散文的独立性,同时认为学习律法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

浅论欧阳修“以文为诗”的诗学理论

浅论欧阳修“以文为诗”的诗学理论

和“ 已将” “ 、 岂惟 ” 仍足 ”都是贯穿上下两句的 , 和“ , 而两句
不是并列 的关系 , 或顺 承或递进 , 把上下两联扭结 紧凑 , 颇具
说, 点明只有遇到使君才能真正欣赏它 ; 以议论 结全诗 , 终 叹 红梨花这种奇产未能移植帝 家。由于在写法 上富于变化 , 使
收稿 日期 :o9—0 20 3—1 2
所谓以文为诗 , 是指 吸收散文 的字法 、 就 句法 、 章法 和手 法来写诗 , 从而扩大诗歌 的表现 力。成功 的散文化 , 在保 是
到散文的功能 , 从而使人们 在表情达 意时有了更多的选择方
式, 这正是诗文相生之意。 其次 , 适当运 用散 文常用 的助词 、 介词人诗 , 造成诗歌浑
中图分 类 号 : 5 I2 O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0 1— 8 6 2 o )5一 14一 2 1o 73 (0 9 0 O 1 o


“ 文为 诗 ” 理 论 与 实 践 பைடு நூலகம்以 的
全诗显得跌宕生姿 。类似 的还有《 代书寄尹十一兄杨十六王
三》 , 是以诗代简的作品 。欧 阳修 的这些作品 , 等 都 有意向各 种散文体裁取法 , 不仅扩大 了诗歌 的表现范 围, 而且可 以达
融古高的韵致 , 或明晰畅晓的流利风调 。在诗 句中使用助词 容易造成语气 突兀转 承 , 正反对 比, 诗句的跌宕摇 强化 增强 曳之致 , 给人以古重 拙朴 之感 。如 《 咏雪》 “ 句 此土偏 宜稼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欧阳修诗歌创作的儒学思想的论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论文关键词:欧阳修儒学思想诗歌创作诗歌风格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分析、比较互证等方法,探究欧阳修的儒学思想与其诗歌风格形成的关系,结论认为:欧阳修经世致用的独到儒学见解,为其诗歌创作起到了重要的充实作用。他以政治家与文学家的双重身份进行创作,令诗歌表现出内容的扩展性,风格的议论性及以文为诗、平易流畅等完全不同于唐代诗歌的面貌,也为宋诗风格的逐步形成,创造出自由纵横之广阔天地。

苏轼对欧阳修评曰:“自汉以来,道术不出于孔氏,而乱天下者多矣。晋以老庄亡,梁以佛亡,莫或正之,五百余年,而后得韩愈,学者以愈配孟子,盖庶几焉。愈之后二百有余年,而后得欧阳子,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氏,……士无贤不肖不谋而同曰:欧阳子,今之韩愈也。”这正可说明欧阳氏深刻精辟之儒学见解和独具特色的儒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学术史而言,文史哲本为一体,那么欧阳修的儒学思想与他的诗歌创作之间又有

哪些关系呢?思考这个问题,更能深刻把握欧阳修诗歌创作逐渐深化和丰富的过程,以及对宋代诗风产生的深远诗学意义。

一、对“人”的关注与诗歌内容的扩展性

北宋建立伊始,急需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理论来巩固新生帝国,以加强集权统治。但这时的儒家思想随着隋唐时期佛、道的发展,已日渐式微,它的作用和影响也遭受了巨大冲击。这种思想上出现的混乱状况,令有识之士有所警觉。恢复儒家道统,复兴儒学,成为这些人首当其冲的任务。

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中,欧阳修身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肩负起了对儒家思想价值重新认识和阐释的艰巨任务。在他看来,儒家之道不仅仅只是维护封建社会的一套具体制度和道德规则,它除了讲究礼乐刑政和道德仁义之外,还应该经世致用,关注现实、关注社会。他认为儒家之道决不是玄之又玄,无法追求的东西,它蕴藏于百姓日用之间,社会政事之中,包含了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戚戚相关。不难看出,欧阳修是一个儒学的实践家而非纯粹的书斋学者,在主张贴近现实生活与实践的基础上,他对儒学关注的落脚点,在以往对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宣教之外,更关注人,以人之常情为出发点,以人事为归宿。他不仅对

凡人的人情有深刻的体察,也将圣人拉下神坛。在欧阳修看来,圣人也是人而非神:“圣人,人也,知人而已。”“圣人之言,在人情不远。”圣人之道蕴藏于百姓日用之间,正是:“教人树桑麻,蓄鸡豚,以谓养生送死为王道之本。”所以人情是世人易知而近的日常生活和规律,也是人所共有的生活习性,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形态与认识方式。

哲学是存在之思,浓缩了人类理性思维的精华;而“文学是人学,文学艺术的每一个毛孔都透射着人性的光辉”文学作品的立足点就是对人的关注,对人性的发掘,诗歌也不例外。欧阳修以人情为关注对象的儒学思想,正是在这一点上与他的诗歌创作达到契合。如果说他的儒学思想是一种理性的对人类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观照,那么他的诗歌则在感性层面上抒发了对人和人生的真诚体验,显示出他对生活意义的重视。这首先表现在他对社会下层人民生活状况的关注上,比如《边户》,儒者情怀借助诗歌的表现力更深入人心。其次,表现在欧阳修擅长用诗歌来议论时政和社会问题,诗歌成为欧阳修政治主张和社会意识的独特体现。如《夜宿中书东阁》、《宝剑》、《班班林间鸠寄内》等都是对国事的强烈关注及激切批评。最后,表现在欧阳修喜欢书写日常生活的琐屑小事或奇异事物上。欧阳修不断

在士人生活中发觉美的意味,在表达上则更富于情韵,宋调渊雅的精神特质也已初步显露。

欧阳修对于人情、人事、多层面、多角度的深沉体味,突破了生活的外在表象,深入到现实生命中,这种突破一旦转化为诗歌创作的动力,会对诗歌创作的各个环节产生影响,也会不期然地影响到诗歌创作的内容,扩大其表现范围,令它散发出面对社会现实巨细兼容的特质,为宋诗内容的不断丰富和宋诗疆域的不断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论议争煌煌”的精神体现

欧阳修认为真正的儒者应该“通乎天地人之理,而兼明古今治乱之原”“夫儒者所谓能通古今者,在知其意,达其理,而酌时之宜尔。”儒者对于经籍的正确态度是“不徒颂其文,必能通其用;不独学于古,必能施于今”。而对于仅仅醉心于文字之间的儒生,欧阳修感叹曰:“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儒者要从书本中脱离出来,真正起到经世致用、匡救时弊的作用,就必须联系现实,在关心社会,关心政治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阐发议论,并积极实践。欧阳修从小就接受儒家传统思想价值观念的教育,注重砥砺自身的品行,培养刚正不阿的人品气节。并注重发扬儒家“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的仁义思想,时刻将自己个人的得失荣辱与国家、民族命运紧紧联系起来,以心系天下的广博情怀,为治理国家、改造社会而献身。他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如修之愚,既不足任之能,亦不堪任之力,徒以常有志于学也。今幸以文字试于有司,因自顾其身、时、偶三者之幸也,不能默然以自羞。”他认为自己非常幸运地占据了身、时、偶三个有利条件,就更要将这些条件充分利用,为国家人民,积极进取;关心百姓疾苦,担负起道义与责任。遇到不合理、不公正的方针政策与社会现象,理所当然不能沉默自保,要敢于议论朝政,批评时局。

欧阳修这种立足现实、勇于批判的儒学观照成为一种特定的价值理念,构成了他反观自身的最高标准。而当一种认识升华成一种价值观念,并深深根植于作者心中的时候,它必定也会影响其内在的审美需要。所谓“哲学的个性观则是艺术个性观形成的最重要的认识论根源”。那么以“关心百事”为既存的审美框架,在诗歌创作中敢于“中于时病,而不为空言”,大胆地阐发议论,并在此基础之上倾注更多的审美感悟与生活体验,就会令诗歌摆脱空谈性理,无的放矢的倾向。欧阳修诗歌议论化的风格通过这种思想的充实与强化,也渐渐成熟起来,新的诗歌标准也随之建立。再者,欧阳修善

于对儒家经典进行深刻思索与学习,如他治《春秋》,不仅是去探索《春秋》的本义,更对《春秋》之笔法心领神会,《春秋论》云:“《春秋》之法,使为恶者不得幸免,疑似者有所辨明,所谓是非之公也。”他研究《诗经》也有感触,“《诗》之作也,触事感物,文之以言,美者善之,恶者刺之,以发其愉扬怨愤于口,道其哀乐于心,此诗人之意也。”这种出于公心,物无遁形,以寓褒贬之手法与“美者善之,恶者刺之”的原则融合于诗歌创作之中,对形成欧阳修诗歌的议论特征具备潜移默化的影响。“平生事笔砚,自可娱文章。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不仅是其精神的体现,更是欧阳修一生诗歌创作的自我写照。

对欧阳修来说,当务之急是复兴儒学传统,重建儒家礼乐制度的绝对权威。那么自己的儒学观念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被人理解与接受,就取决于这种思想的现实影响力,要扩大它的现实影响力,就必须对它进行广泛传播。传播思想的途径除文章之外,同样能起到昭示真理作用的诗歌无疑成为最佳选择。借用诗歌弘扬儒家之道,自晚唐逐渐流行起来的律诗,因体制短小的缘故,自然远不能够适应他的这种创作欲望与要求,只好借助能酣畅淋漓、综合表达的古体。元好问云:“百年才觉古风回,元祐诸人次第来,讳学金陵犹有说,竟将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