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欧阳修诗歌创作的儒学思想的论文

合集下载

欧阳修的诗学观念与诗歌创作

欧阳修的诗学观念与诗歌创作

欧阳修的诗学观念与诗歌创作欧阳修的诗学观念与诗歌创作摘要:欧阳修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等多重身份的综合型人才之一,也是宋代文坛上影响深远的一位诗词大师。

本文主要围绕欧阳修的诗学观念进行探讨,提出他的诗歌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其诗学思想的影响,并分析其诗学观念对诗歌语言、韵律、意象等方面的影响。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欧阳修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第二部分分析欧阳修的诗学观念和其与诗歌创作的关系,第三部分探讨欧阳修的诗歌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第四部分总结欧阳修的诗歌成就并指出其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欧阳修、诗学观念、诗歌创作、语言风格、古典文学史一、欧阳修的生平和诗歌创作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河南项城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

他早年参加科举考试,后进入官场,曾历任中书舍人、知制诰、参知政事等职务,是北宋时期重要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之一。

除了政治和书法方面的成就,欧阳修还以其诗词才华著称,其诗歌多以描写自然、思怀乡土、批判时政、自嘲幽默等为主题,兼有华丽、清新、哀婉等不同的风格。

欧阳修通过多年的文学创作和思考,形成了独特的诗学观念,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他也从自己的诗歌创作中汲取精华,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诗学思想,从而推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

二、欧阳修的诗学观念和其与诗歌创作的关系欧阳修的诗学观念主要表现在对诗歌的形式、内容、意义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他深信“文必有道,道必有文”,认为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文本的形式和内容应该相辅相成,形式应该是表达内容的方式,内容是支撑形式的根据。

这一思想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使得他的诗歌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既注重文学的审美效果,又注重诗歌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以做到文学与社会的有效联系。

另外,欧阳修还对诗歌的语言和韵律进行了深刻的探讨,认为语言和韵律是诗歌的关键要素,是诗歌艺术的根基和灵魂。

浅谈欧阳修文学创作

浅谈欧阳修文学创作

浅谈欧阳修文学创作浅谈欧阳修文学创作北宋作为代周而起的新帝国,文化思想上急需一种具有强大号召力、生命力的理论来稳固它的统治根底,以此到达稳固中央集权统治的目的。

但是自唐末五代以来,儒家思想的日渐式微,使它的作用和影响遭受了巨大冲击,社会思想上出现了混乱状况,文风绮靡流荡,古文阵地渐失。

北宋初期,以平淡著称于世的著名诗人梅尧臣坚决反对晚唐体及西昆体的浮靡文风。

那时朝廷内部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吕夷简为代表的保守派政治矛盾十分锋利,而欧阳修那么支持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

为了实现政道与文道的统一,欧阳修积极倡导古文运动,他要求道胜文至,变唐代古文家文以明道的主张为言以载事、事信言文为立言准那么。

以简而有法为文法标志,并提出一系列文学理论主张,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带动了古文运动的开展,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证实了自己的理论,并以其诗文词兼善的文坛领袖身份,高扬继承与革新的文化旗帜,最终成为这场诗文革新的领袖人物。

苏轼评价其创作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天下翕然师尊之。

一、儒学创作思想欧阳修认为真正的儒学之士应该通乎天地人之理,而兼明古今治乱之原夫儒者所谓能通古今者,在知其意,达其理,而酌时之宜尔。

他的儒学思想以经世致用为核心,强调要注重社会实践,关注百事生活。

学术大家季羡林曾说: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

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发扬前人的智慧。

而欧阳修那么要求儒学之士从书本的沉湎中脱离出来,紧密联系现实,关心国家和百姓疾苦,担负起历史的责任,对不公正的现象要敢于抗争,才能最终提出自己的见解,真正起到经世致用的作用。

他时刻将自己个人的得失荣辱与国家民族命运紧紧相连,以自身的努力为国家人民而献身。

他曾感慨:如修之愚,既缺乏任之能,亦不堪任之力,徒以常有志于学也。

今幸以文字试于有司,因自顾其身、时、偶三者之幸也,不能默然以自羞。

欧阳修这种立足现实、勇于批判的儒学思想成为他一生的价值理念,影响了欧阳修一生的文学创作。

论欧阳修散文的儒家思想取向

论欧阳修散文的儒家思想取向

论欧阳修散文的儒家思想取向
欧阳修是五代十国时期兴盛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一样具有浓厚的儒家色彩。

儒家说,“不可以己度人,不可以人度己”,这就是欧阳修散文中最突出的思想取向。

他强调追求仁者不忘本,不忘本十分重要,强调以古为鉴,借鉴古人的智慧和学识,遵从社会的规范和惯例,进而达到和谐社会。

欧阳修不仅欣赏古代学者们的哲学家庭,也注重礼仪,坚持家庭尊重,重视友谊。

他说:“客在家,必敬客;朋友在家,必和朋友;宗庙在家,必拜宗庙;子女在家,必教子女;朋友来家,必交暄;贾客来家,必买礼;贤君在家,必妇职。

”这也是他散文中最明显的儒家思想取向。

在服务他人的前提下,欧阳修也注重自律。

他说:“贤君必自学,必有戒节,德行在家,式风常行,宽施仁艰,以志自律。

”这里他提倡以德服人、以行效法、节欲狂政,用慈爱阻拦粗鲁行为,以期实现理想的和谐社会。

总之,欧阳修散文中最突出的儒家思想取向就是取其“忠信仁慈,严整节法,自律行德”之意,使人们在效仿古人优秀品德的前提下,尊重自身,做好自己,规范自身,以及成就更高追求。

论欧阳修诗歌创作的儒学思想(一)

论欧阳修诗歌创作的儒学思想(一)

论欧阳修诗歌创作的儒学思想(一)论文关键词:欧阳修儒学思想诗歌创作诗歌风格论文摘要:采用文献分析、比较互证等方法,探究欧阳修的儒学思想与其诗歌风格形成的关系,结论认为:欧阳修经世致用的独到儒学见解,为其诗歌创作起到了重要的充实作用。

他以政治家与文学家的双重身份进行创作,令诗歌表现出内容的扩展性,风格的议论性及以文为诗、平易流畅等完全不同于唐代诗歌的面貌,也为宋诗风格的逐步形成,创造出自由纵横之广阔天地。

苏轼对欧阳修评曰:“自汉以来,道术不出于孔氏,而乱天下者多矣。

晋以老庄亡,梁以佛亡,莫或正之,五百余年,而后得韩愈,学者以愈配孟子,盖庶几焉。

愈之后二百有余年,而后得欧阳子,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氏,……士无贤不肖不谋而同曰:欧阳子,今之韩愈也。

”这正可说明欧阳氏深刻精辟之儒学见解和独具特色的儒学思想。

对中国传统学术史而言,文史哲本为一体,那么欧阳修的儒学思想与他的诗歌创作之间又有哪些关系呢?思考这个问题,更能深刻把握欧阳修诗歌创作逐渐深化和丰富的过程,以及对宋代诗风产生的深远诗学意义。

一、对“人”的关注与诗歌内容的扩展性北宋建立伊始,急需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理论来巩固新生帝国,以加强集权统治。

但这时的儒家思想随着隋唐时期佛、道的发展,已日渐式微,它的作用和影响也遭受了巨大冲击。

这种思想上出现的混乱状况,令有识之士有所警觉。

恢复儒家道统,复兴儒学,成为这些人首当其冲的任务。

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中,欧阳修身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肩负起了对儒家思想价值重新认识和阐释的艰巨任务。

在他看来,儒家之道不仅仅只是维护封建社会的一套具体制度和道德规则,它除了讲究礼乐刑政和道德仁义之外,还应该经世致用,关注现实、关注社会。

他认为儒家之道决不是玄之又玄,无法追求的东西,它蕴藏于百姓日用之间,社会政事之中,包含了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戚戚相关。

不难看出,欧阳修是一个儒学的实践家而非纯粹的书斋学者,在主张贴近现实生活与实践的基础上,他对儒学关注的落脚点,在以往对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宣教之外,更关注人,以人之常情为出发点,以人事为归宿。

【经典论述】——论述欧阳修的文学理论

【经典论述】——论述欧阳修的文学理论

【经典论述】——论述欧阳修的文学理论论述欧阳修的文学理论。

欧阳修是北宋前期的著名文学家和文论家。

他的文学理论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文道关系论。

在文道关系上,欧阳修继承韩愈的观点,重申道对文的重要性,认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反对片面追求文辞。

他主张以道作为作家的基本修养,充道以为文,但他不霞道轻文。

欧阳修还注重道的实践性,他认为道并不是要远离人,而是人弃百事不关于心,不能在实践中充道,他从生适实践方面谈论创作主体的修养,影响了后代的古文理论。

总之,对文道关系的解释,欧阳修形成了自己以道充、事信、理达、辞易为中心的文学理论。

二、“诗穷而后工”说。

“诗穷而后工”说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认为“诗人少达而多穷”,“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诗穷而后工”,是说诗人在受到困险环境的磨砺,幽愤郁积于心时,方能写出精美的诗歌作品。

这种思想司马迁、韩愈等人的文论中也有类似观点,大体都是讲创作主体的生活与创作潜能之关系。

欧阳修则进一步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一是诗人因穷而“自放”,能与外界建立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于是能探求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奇怪”;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曲折入微而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

三、诗歌意境观点。

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引梅尧臣的话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这其实代表了欧阳修自己的看法,这是上继唐人而提出的诗歌意境理论,结合具体作品,深入分析了意境的两大相互关联的审美要素:所描写的境象一定要真切生动,抒写的情志则要深微高远。

这一观点引发了宋代诗话中关于诗歌意境问题的深入讨论,并对明清一些诗论家的意境论有所影响。

古代文学: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古代文学: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这篇以自嘲来排遣内心苦闷的诗便作于此 时。它反映了诗人被迫退出政治斗争漩涡 后在平静处境中的寂寞。《宋诗精华录》 说:此诗“结韵用高一层意宣慰。又《黄 溪夜泊》结韵云:‘行见江山且吟咏,不 因迁谪岂能来?’亦是。”但自慰即是自 伤,于开朗中见苦闷。
首联,破“早春”之题:
次联,承首联“早春”之意,选择了山城二月 最典型、最奇特的景物铺开描写,恰似将一幅 山城早春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
第一节 欧阳修的散文、 辞赋和四六
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 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 是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 又号六一居士,庐陵 (今江西吉安)人。
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吏家庭,但4岁丧父,生活 贫困。其母郑氏亲自教他读书,以芦杆代笔, 在沙上写字。24岁进士及第,次年到洛阳任西 京留守推官,结识了尹洙、梅尧臣等人,声同 气应,切磋诗文。后入京任职,勇于言事,风 节凛然,一度被贬夷陵县令。仁宗庆历年间, 他积极参加范仲淹领导的庆历新政,又被贬往 滁州等地。到48岁方召回京师,晚年官至参知 政事。65岁致仕,定居颍州,次年病逝。谥文 忠,有《欧阳文忠公集》。
戏答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 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 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 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 野芳虽晚不须嗟!
此诗是作者被贬谪为夷陵(今湖北省宜昌 市东)县令时,写给朋友丁宝臣的一首酬 答诗。丁宝臣字元珍,时为峡州判官。景 祐三年(1036),欧阳修因写信给司谏高若 讷,指责他在范仲淹与吕夷简的斗争中不 能主持正义,而触怒了朝廷,被贬为夷陵 县令。
欧阳修诗歌内容:
以社会现实为题材的作品,如《食糟民》、 《边户》,等;
表现个人的生活经历或抒发个人的情怀, 以及对历史题材的吟咏,如《戏答元珍》。

浅谈欧阳修的古文理和散文创作

浅谈欧阳修的古文理和散文创作

浅论欧阳修的古文理论和散文创作中文学院 0803班唐艳芳摘要:欧阳修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诗、词、古文方面都有卓著的贡献,他的为人和为文对后世都有很深远的影响。

本文对欧阳修的古文理论和散文创作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

关键词:欧阳修;古文理论;散文创作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出生于绵州,自称庐陵。

谥号文忠,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

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

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

他积极倡导诗文革新,博学多才,诗、词、古文均为一时之冠,史学、经学方面也成就卓著,又喜欢奖掖后进,“唐宋八大家”中苏轼兄弟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

他的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时有疏隽旷达气息。

他的诗风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他的散文内容丰富,纡徐委曲,条达舒畅,抒情委婉,语言明白易晓;他的散文和古文理论创作在当时独树一帜,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可以说,欧阳修的散文创作是其古文理论的实践,其古文理论又造就了他散文创作的辉煌。

第一,在“明道”与“志道”的理论问题上,他对“道”作了前瞻性的务实而通达的新解脱,他的散文具有现实内容,而不再只是孔孟之道。

欧阳修继承了韩柳古文运动的精神,在散文理论上,提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答祖择之书》)。

他所讲的道,主要不在于伦理纲常,而在于关心实事。

他认为学道而不能至,是因为"弃百事不关于心"(《答吴充秀才书》)。

他反对"务高言而鲜事实"(《与张秀才第二书》),主张"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

试论欧阳修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试论欧阳修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试论欧阳修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欧阳修以独创的学术精神和高超的学术造诣,彪炳史册。

他虽未执教,却著有《吉州学记》,文中以坦诚恳切的态度、洗练直白的语言,阐述了其对教育的地位、教育的目的、教育的过程、教育的方法等方面的深刻见解。

欧阳修的教育思想,在秉承儒家教育思想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历史现实,大力倡导忠孝仁义、礼乐教化,为北宋及以后的儒家政治与道德社会的建构作出了巨大贡献,对当今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江西永丰人。

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在他的一生之中,传世的有500余篇散文,但直接涉及到教育思想的文章很少。

《吉州学记》一文是欧阳修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该文所提出的关于教育的独特观点和精到见解,对当今教育仍具有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一、欧阳修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与社会影响欧阳修被盛称为北宋儒学文宗,他大力倡导的儒家忠孝仁义、礼乐教化等,是北宋儒学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时极大地推动了儒学的发展。

从其教育思想看,欧阳修非常重视对儒家教育思想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教育主张和观念,为北宋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卓有建树的教育家。

(一)欧阳修以先秦儒家教育哲学思想为根基,继承并弘扬了儒家教育观念的正统,坚持并凸显了儒家伦理道德教化、治国化民的思想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以其深刻博厚的教育理论和丰富具体的教育经验,对秦汉以后历代教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主流。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的著名论述,集中体现了儒家对大学教育的过程、步骤和作用的深刻认识。

孔子以主张道德教育著称于世,强调德育的“基础教育”的地位,认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

孔子的理想是要实现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他主张通过教育培养一大批有志于弘扬和推行仁道的君子,并把仁爱思想灌输到广大民众中去,从而稳固封建统治。

论欧阳修诗歌创作的儒学思想

论欧阳修诗歌创作的儒学思想

论欧阳修诗歌创作的儒学思想论文关键词:欧阳修儒学思想诗歌创作诗歌风格论文摘要:采用文献分析、比较互证等方法,探究欧阳修的儒学思想与其诗歌风格形成的关系,结论认为:欧阳修经世致用的独到儒学见解,为其诗歌创作起到了重要的充实作用。

他以政治家与文学家的双重身份进行创作,令诗歌表现出内容的扩展性,风格的议论性及以文为诗、平易流畅等完全不同于唐代诗歌的面貌,也为宋诗风格的逐步形成,创造出自由纵横之广阔天地。

苏轼对欧阳修评曰:“自汉以来,道术不出于孔氏,而乱天下者多矣。

晋以老庄亡,梁以佛亡,莫或正之,五百余年,而后得韩愈,学者以愈配孟子,盖庶几焉。

愈之后二百有余年,而后得欧阳子,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氏,……士无贤不肖不谋而同曰:欧阳子,今之韩愈也。

”这正可说明欧阳氏深刻精辟之儒学见解和独具特色的儒学思想。

对中国传统学术史而言,文史哲本为一体,那么欧阳修的儒学思想与他的诗歌创作之间又有哪些关系呢?思考这个问题,更能深刻把握欧阳修诗歌创作逐渐深化和丰富的过程,以及对宋代诗风产生的深远诗学意义。

一、对“人”的关注与诗歌内容的扩展性北宋建立伊始,急需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理论来巩固新生帝国,以加强集权统治。

但这时的儒家思想随着隋唐时期佛、道的发展,已日渐式微,它的作用和影响也遭受了巨大冲击。

这种思想上出现的混乱状况,令有识之士有所警觉。

恢复儒家道统,复兴儒学,成为这些人首当其冲的任务。

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中,欧阳修身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肩负起了对儒家思想价值重新认识和阐释的艰巨任务。

在他看来,儒家之道不仅仅只是维护封建社会的一套具体制度和道德规则,它除了讲究礼乐刑政和道德仁义之外,还应该经世致用,关注现实、关注社会。

他认为儒家之道决不是玄之又玄,无法追求的东西,它蕴藏于百姓日用之间,社会政事之中,包含了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戚戚相关。

不难看出,欧阳修是一个儒学的实践家而非纯粹的书斋学者,在主张贴近现实生活与实践的基础上,他对儒学关注的落脚点,在以往对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宣教之外,更关注人,以人之常情为出发点,以人事为归宿。

欧阳修论作文

欧阳修论作文

欧阳修论作文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文坛领袖,他撰写了许多有影响力的作品,涉及诗歌、散文、辞赋等多个文体,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欧阳修的散文中,他追求格调简练、思想精深,语言优美流畅。

他的作品不仅探讨了人生哲理,还赞美了历史名人和自然景致。

比如他的《归园田居》一文,通过对故乡的描述,表达了对安宁、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对官场的腐败和社会现象提出了批评。

欧阳修在辞章方面也有很多的成就。

他运用辞章为皇帝作文,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呼吁社会改革,提高治理水平。

他的《醉翁亭记》凭借笔者自身亲历的真实感受,以及对友人的赞誉和告诫,揭示了社会风气和人心的险恶,同时也借反身而论,将自己牵扯其中,警示自己应慎重对待政治权力,以免堕入迷失自我的困境。

欧阳修在诗歌方面的成就也非常突出。

他的诗风清丽脱俗,语言简练明快,富有感情的宣泄。

他的《采桑子》表达了对父母过世的思念之情,抒发了对亲情的追忆和怀念。

而他的《秋
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则记录了他在一个宁静的秋夜中,思考人生追求、珍惜现实生活的态度。

总而言之,欧阳修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在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追求创作艺术的卓越性,同时也关注社会和政治问题,希望通过自己的作
品改变社会现象。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语言优美,思想深邃,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我们应当学习欧阳修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为繁荣发展中国文学做出自己的贡献。

浅谈欧阳修的文学理论及诗歌创作

浅谈欧阳修的文学理论及诗歌创作

浅谈欧阳修的文学理论及诗歌创作
欧阳修作为宋代文学家,对文学理论及诗歌创作有自己独特的贡献。

他把文学搞成法器,强调“学习”“联想”“变化”三个要素:“学习”,要求
其学习杰出的前辈作品;“联想”,要求其多探索文学史上及历史上精
彩的作品;“变化”,要求其以新独特的思维方式对事物加以诠释与表达,进而导致创作出高贵不凡的作品。

欧阳修在诗歌创作上充分利用五言、七言、绝句、抑扬、咏物、咏史
等格式,使文学史上历久不衰形式多变,君臣情仇爱恨深入,令人叹
为观止。

他在诗歌中运用双关、俏皮、美调、情趣等俏丽手法,多以
生活细节表达诗情,令诗歌创作风格独树一帜、极富个性,成就最优
美的诗文。

说到欧阳修的文学理论及诗歌创作,极受历代文人的尊崇,学有余力
的还可以试着深入了解他的作品,将他的诗歌创作手法应用到实际中,从而在诗歌创作中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创意,开拓更大的文学广阔的
天地。

浅论欧阳修“以文为诗”的诗学理论

浅论欧阳修“以文为诗”的诗学理论
于蜂。 诗 的句尾用感叹词 , ” 用得得 当, 以增强感 喟语气 , 可 深
化吟唱之趣 。欧 阳修 的诗作 多有 这种句式 , 送朱职方表 如《 臣提举运盐》 “ :权量 自 持操 , 已甚矣。 《 屑屑 ” 戏答圣俞》 “ :画 师画生不 画死 , 百分 三二 尔。《 所得 ” 永州万 石亭 》 “ :天于生 子厚 , 禀予独艰哉 。 这样 的例证 在欧 阳修 的诗 作 中屡 见不 ”
和“ 已将” “ 、 岂惟 ” 仍足 ”都是贯穿上下两句的 , 和“ , 而两句
不是并列 的关系 , 或顺 承或递进 , 把上下两联扭结 紧凑 , 颇具
说, 点明只有遇到使君才能真正欣赏它 ; 以议论 结全诗 , 终 叹 红梨花这种奇产未能移植帝 家。由于在写法 上富于变化 , 使
收稿 日期 :o9—0 20 3—1 2
这一点上 , 欧阳修深得其精髓 。如《 千叶红梨花 》 一诗 , 全诗
再次 , 欧阳修 的律 诗受散 文化 的影 响 , 出现了对句 中具
有一气贯注 、 流而 下 的句式 。如 《 顺 书王元 之画像侧》 一诗
咏红梨花乃一特异物种 , 叹其于偏僻之域而湮没不 闻。且并
不专从 红梨花 的花容特征 着墨 , 而是 叙 、 、 三者结 合 , 写 议 交 杂运用。先叙红梨花引起 自发 郎中的好 奇心 , 继则 宕开去 ,
学者对欧诗 的研 究兴趣渐增 , 成果 日渐丰硕 。绝大 多数学者对欧 阳修 的诗歌创作持肯定 态度 , 为它对宋诗风格 的 认
形成作 出了巨大贡献 。现仅 以其“ 以文为诗 ” 的诗 学理论 拟从 内容 、 源、 响等方 面对其创 作作 以略说 , 来 影 以飨读
者。
关键 词 : 阳修 ; 欧 以文为诗 ; 学理论 诗

欧阳修的文学思想及其对宋代文学之影响

欧阳修的文学思想及其对宋代文学之影响

欧阳修的文学思想及其对宋代文学之影响
欧阳修是宋代文学家,也是诗歌鉴赏界的大家。

他留给后人的文学思想,在影响宋代文学
的方面,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欧阳修的文学思想是以经典文字文风优秀传统为主。

他不仅加强了对历史经典文字的研读,而且探究了文风优秀传统的文章构筑方式,并把“见异思迁”,“陶冶心魄”,“有趣与新”,“尚贤齐聚”等基本要素,作为宋文章文风的基础。

欧阳修还倡导文章应具有“行行重行”的特点,即在行文之中,既有章句的层次和连接,又
有春夏秋冬的篇章编排,使文章形成精致、完美的节奏,造就了一些经典的代表性作品。

欧阳修的文学思想,使宋代文学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一些宋代文学家郑燮、苏轼、柴籍都
受其熏陶,把欧阳修的文体融入自己的文章之中,使宋诗文有了优美的文章风格和雅致的
文体形式。

此外,欧阳修不仅坚持以传统文学为文章灵魂,而且积极推崇实验变通,善于从历史流派
中抽离出可创新之处,使文学作品更加艺术,更有文化气质,尤其是运用古圣人以至神灵
精魂,伴随其文章之中,更被视为宋诗文之重要内容。

总而言之,欧阳修对宋代文学的影响力十分显著,他的文学思想与观,使宋代文学走向高峰,形成宋代文学的独特风格。

因此,欧阳修也是宋代文学发展史上缺一不可的重要人物。

欧阳修的文学理论及其诗歌创作

欧阳修的文学理论及其诗歌创作

欧阳修的文学理论及其诗歌创作
欧阳修是唐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文学理论和诗歌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认为文学应该以“以人为本”为原则,以“明
哲保身”为准则,以“真实可信”为标准,以“抒情传神”为目标,以“精雕细琢”为手段,以“自由发挥”为方法。

他的诗歌创作以“抒情传神”为主,注重诗歌的情调,强调传神,崇尚写实,反
对虚假,重视意境,注重技巧,追求自然,勇于创新,充分发挥想象力,以及注重诗歌的审美价值。

欧阳修的文学理论和诗歌创作对后世的文学家和诗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为“唐宋文学之父”。

欧阳修论作文

欧阳修论作文

欧阳修论作文欧阳修(1036-1072),字永叔,号醉翁,北宋文学家、文学评论家、理学家。

他的文学才华和文学评论成就都极高。

他的文学才华主要表现在词、赋、文三方面。

他的文学评论成就主要表现在《醉翁亭记》《论诗十则》《论文十则》《醉翁亭诗话》等文中。

欧阳修的文学才华主要表现在词、赋、文三方面。

他的词以豪放、豁达、率直、潇洒著称,他的词风开阔,豪放自如,他的词主要以七言绝句为主,他的词以豪放、豁达、率直、潇洒著称,他的词风开阔,豪放自如,他的词主要以七言绝句为主。

他的赋以清新、豪放、率直、潇洒著称,他的赋风格独特,开阔豪放,他的赋主要以五言古诗为主。

他的文以豪放、豁达、率直、潇洒著称,他的文风清新,豪放自如,他的文主要以散文为主。

欧阳修的文学评论成就主要表现在《醉翁亭记》《论诗十则》《论文十则》《醉翁亭诗话》等文中。

他的文学评论成就主要表现在《醉翁亭记》《论诗十则》《论文十则》《醉翁亭诗话》等文中。

他的文学评论成就主要表现在《醉翁亭记》《论诗十则》《论文十则》《醉翁亭诗话》等文中。

欧阳修的文学评论成就主要表现在《醉翁亭记》《论诗十则》《论文十则》《醉翁亭诗话》等文中。

总之,欧阳修是一位文学家、文学评论家、理学家,他的文学才华和文学评论成就都极高。

他的文学才华主要表现在词、赋、文三方面。

他的文学评论成就主要表现在《醉翁亭记》《论诗十则》《论文十则》《醉翁亭诗话》等文中。

欧阳修的文学评论成就主要表现在《醉翁亭记》《论诗十则》《论文十则》《醉翁亭诗话》等文中。

他的文学评论成就主要表现在《醉翁亭记》《论诗十则》《论文十则》《醉翁亭诗话》等文中。

欧阳修论作文

欧阳修论作文

欧阳修论作文
欧阳修是宋代文学家,他的文学批评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论文》中,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作文的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
写作也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首先,欧阳修强调了作文的立意。

他认为,作文要有一个明确
的中心思想,要有深刻的内涵,而不是空洞的文字堆砌。

这一观点
对于我们今天的写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好的作文必须有一个鲜
明的中心思想,要有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内涵。

其次,欧阳修强调了作文的结构。

他认为,作文要有层次分明
的结构,要有起承转合,要有引子承托和结尾呼应。

这一观点对于
我们今天的写作也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一个好的作文必须有清晰
的结构,要有条理,要有层次分明,要有承上启下的衔接。

此外,欧阳修还强调了作文的语言。

他认为,作文要有简练的
语言,要有生动的形象,要有优美的文采。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今天
的写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好的作文必须有简练的语言,要有生
动的形象,要有优美的文采,这样才能吸引读者,让读者产生共鸣。

总的来说,欧阳修的《论文》对于我们今天的写作有很大的启
发意义。

他的观点不仅对于作文的立意、结构、语言有着重要的指
导意义,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写作思路也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因此,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可以借鉴欧阳修的一些观点,这样才能写出更
好的作品。

论欧阳修诗歌创作的儒学思想

论欧阳修诗歌创作的儒学思想

论欧阳修诗歌创作的儒学思想
吕辉;张学忠
【期刊名称】《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38)003
【摘要】采用文献分析、比较互证等方法,探究欧阳修的儒学思想与其诗歌风格形成的关系,结论认为:欧阳修经世致用的独到儒学见解,为其诗歌创作起到了重要的充实作用.他以政治家与文学家的双重身份进行创作,令诗歌表现出内容的扩展性,风格的议论性及以文为诗、平易流畅等完全不同于唐代诗歌的面貌,也为宋诗风格的逐步形成,创造出自由纵横之广阔天地.
【总页数】3页(P47-49)
【作者】吕辉;张学忠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欧阳修的儒学思想探析 [J], 杨新勋;李宗民
2.试论欧阳修苏轼对韩愈儒学思想的接受 [J], 查金萍
3.王禹儒学思想与诗歌创作 [J], 马茂军
4.儒学人本思想与欧阳修的文论观 [J], 范中胜
5.论欧阳修的儒学思想 [J], 郑晓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命 儒道 文章——欧阳修创作主张探原

生命 儒道 文章——欧阳修创作主张探原

Life, Confucianism, and Literary Works:Study of Ou Yangxiu's Propositions on Literary Creation
作者: 陈晓芬
作者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
出版物刊名: 文艺理论研究
页码: 57-63页
主题词: 欧阳修;创作主张;散文风格;文章观;文学主张;创作个性;对文;本原;探求;体认
摘要:欧阳修的文章观念与文章风格,是学界讨论得很多的一个问题.欧阳修既高扬唐古文运动的精神,继承韩愈提出的许多主张,又充分保留着自己的创作个性,甚至直接影响了宋一代散文风格的形成,这一现象也一直受到学者关注.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很多,本文欲从欧阳修的生命意识着眼,探求对其文学主张发生深层次影响的本原性因素.细加寻绎,即可看到,无论是欧阳修所表露的对文章价值的高度重视,还是对文章平易风格的大力倡导,都浸润在生命意义的体认之中,令人感受到生命关怀对其创作的巨大作用.即使是文学史讨论甚多的欧阳修对文、道关系的认识,也深潜着其独特的对生命价值的期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欧阳修诗歌创作的儒学思想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论文关键词:欧阳修儒学思想诗歌创作诗歌风格论文摘要:采用文献分析、比较互证等方法,探究欧阳修的儒学思想与其诗歌风格形成的关系,结论认为:欧阳修经世致用的独到儒学见解,为其诗歌创作起到了重要的充实作用。

他以政治家与文学家的双重身份进行创作,令诗歌表现出内容的扩展性,风格的议论性及以文为诗、平易流畅等完全不同于唐代诗歌的面貌,也为宋诗风格的逐步形成,创造出自由纵横之广阔天地。

苏轼对欧阳修评曰:“自汉以来,道术不出于孔氏,而乱天下者多矣。

晋以老庄亡,梁以佛亡,莫或正之,五百余年,而后得韩愈,学者以愈配孟子,盖庶几焉。

愈之后二百有余年,而后得欧阳子,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氏,……士无贤不肖不谋而同曰:欧阳子,今之韩愈也。

”这正可说明欧阳氏深刻精辟之儒学见解和独具特色的儒学思想。

对中国传统学术史而言,文史哲本为一体,那么欧阳修的儒学思想与他的诗歌创作之间又有哪些关系呢?思考这个问题,更能深刻把握欧阳修诗歌创作逐渐深化和丰富的过程,以及对宋代诗风产生的深远诗学意义。

一、对“人”的关注与诗歌内容的扩展性北宋建立伊始,急需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理论来巩固新生帝国,以加强集权统治。

但这时的儒家思想随着隋唐时期佛、道的发展,已日渐式微,它的作用和影响也遭受了巨大冲击。

这种思想上出现的混乱状况,令有识之士有所警觉。

恢复儒家道统,复兴儒学,成为这些人首当其冲的任务。

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中,欧阳修身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肩负起了对儒家思想价值重新认识和阐释的艰巨任务。

在他看来,儒家之道不仅仅只是维护封建社会的一套具体制度和道德规则,它除了讲究礼乐刑政和道德仁义之外,还应该经世致用,关注现实、关注社会。

他认为儒家之道决不是玄之又玄,无法追求的东西,它蕴藏于百姓日用之间,社会政事之中,包含了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戚戚相关。

不难看出,欧阳修是一个儒学的实践家而非纯粹的书斋学者,在主张贴近现实生活与实践的基础上,他对儒学关注的落脚点,在以往对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宣教之外,更关注人,以人之常情为出发点,以人事为归宿。

他不仅对凡人的人情有深刻的体察,也将圣人拉下神坛。

在欧阳修看来,圣人也是人而非神:“圣人,人也,知人而已。

”“圣人之言,在人情不远。

”圣人之道蕴藏于百姓日用之间,正是:“教人树桑麻,蓄鸡豚,以谓养生送死为王道之本。

”所以人情是世人易知而近的日常生活和规律,也是人所共有的生活习性,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形态与认识方式。

哲学是存在之思,浓缩了人类理性思维的精华;而“文学是人学,文学艺术的每一个毛孔都透射着人性的光辉”文学作品的立足点就是对人的关注,对人性的发掘,诗歌也不例外。

欧阳修以人情为关注对象的儒学思想,正是在这一点上与他的诗歌创作达到契合。

如果说他的儒学思想是一种理性的对人类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观照,那么他的诗歌则在感性层面上抒发了对人和人生的真诚体验,显示出他对生活意义的重视。

这首先表现在他对社会下层人民生活状况的关注上,比如《边户》,儒者情怀借助诗歌的表现力更深入人心。

其次,表现在欧阳修擅长用诗歌来议论时政和社会问题,诗歌成为欧阳修政治主张和社会意识的独特体现。

如《夜宿中书东阁》、《宝剑》、《班班林间鸠寄内》等都是对国事的强烈关注及激切批评。

最后,表现在欧阳修喜欢书写日常生活的琐屑小事或奇异事物上。

欧阳修不断在士人生活中发觉美的意味,在表达上则更富于情韵,宋调渊雅的精神特质也已初步显露。

欧阳修对于人情、人事、多层面、多角度的深沉体味,突破了生活的外在表象,深入到现实生命中,这种突破一旦转化为诗歌创作的动力,会对诗歌创作的各个环节产生影响,也会不期然地影响到诗歌创作的内容,扩大其表现范围,令它散发出面对社会现实巨细兼容的特质,为宋诗内容的不断丰富和宋诗疆域的不断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论议争煌煌”的精神体现欧阳修认为真正的儒者应该“通乎天地人之理,而兼明古今治乱之原”“夫儒者所谓能通古今者,在知其意,达其理,而酌时之宜尔。

”儒者对于经籍的正确态度是“不徒颂其文,必能通其用;不独学于古,必能施于今”。

而对于仅仅醉心于文字之间的儒生,欧阳修感叹曰:“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儒者要从书本中脱离出来,真正起到经世致用、匡救时弊的作用,就必须联系现实,在关心社会,关心政治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阐发议论,并积极实践。

欧阳修从小就接受儒家传统思想价值观念的教育,注重砥砺自身的品行,培养刚正不阿的人品气节。

并注重发扬儒家“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的仁义思想,时刻将自己个人的得失荣辱与国家、民族命运紧紧联系起来,以心系天下的广博情怀,为治理国家、改造社会而献身。

他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如修之愚,既不足任之能,亦不堪任之力,徒以常有志于学也。

今幸以文字试于有司,因自顾其身、时、偶三者之幸也,不能默然以自羞。

”他认为自己非常幸运地占据了身、时、偶三个有利条件,就更要将这些条件充分利用,为国家人民,积极进取;关心百姓疾苦,担负起道义与责任。

遇到不合理、不公正的方针政策与社会现象,理所当然不能沉默自保,要敢于议论朝政,批评时局。

欧阳修这种立足现实、勇于批判的儒学观照成为一种特定的价值理念,构成了他反观自身的最高标准。

而当一种认识升华成一种价值观念,并深深根植于作者心中的时候,它必定也会影响其内在的审美需要。

所谓“哲学的个性观则是艺术个性观形成的最重要的认识论根源”。

那么以“关心百事”为既存的审美框架,在诗歌创作中敢于“中于时病,而不为空言”,大胆地阐发议论,并在此基础之上倾注更多的审美感悟与生活体验,就会令诗歌摆脱空谈性理,无的放矢的倾向。

欧阳修诗歌议论化的风格通过这种思想的充实与强化,也渐渐成熟起来,新的诗歌标准也随之建立。

再者,欧阳修善于对儒家经典进行深刻思索与学习,如他治《春秋》,不仅是去探索《春秋》的本义,更对《春秋》之笔法心领神会,《春秋论》云:“《春秋》之法,使为恶者不得幸免,疑似者有所辨明,所谓是非之公也。

”他研究《诗经》也有感触,“《诗》之作也,触事感物,文之以言,美者善之,恶者刺之,以发其愉扬怨愤于口,道其哀乐于心,此诗人之意也。

”这种出于公心,物无遁形,以寓褒贬之手法与“美者善之,恶者刺之”的原则融合于诗歌创作之中,对形成欧阳修诗歌的议论特征具备潜移默化的影响。

“平生事笔砚,自可娱文章。

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

”不仅是其精神的体现,更是欧阳修一生诗歌创作的自我写照。

对欧阳修来说,当务之急是复兴儒学传统,重建儒家礼乐制度的绝对权威。

那么自己的儒学观念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被人理解与接受,就取决于这种思想的现实影响力,要扩大它的现实影响力,就必须对它进行广泛传播。

传播思想的途径除文章之外,同样能起到昭示真理作用的诗歌无疑成为最佳选择。

借用诗歌弘扬儒家之道,自晚唐逐渐流行起来的律诗,因体制短小的缘故,自然远不能够适应他的这种创作欲望与要求,只好借助能酣畅淋漓、综合表达的古体。

元好问云:“百年才觉古风回,元祐诸人次第来,讳学金陵犹有说,竟将何罪废欧梅?”对欧阳修大量创作古体诗也有肯定的评价。

以大容量的诗歌来表现社会生活,宣扬客观、冷静的儒家教义,兼用大量议论,这与散文的功用及表现手法渐趋相似,欧阳修又是散文大家,诗歌和散文也正是在此基础上,相互渗透影响,彼此启发。

欧阳修诗歌以文为诗的特征,便“巧得来不觉”的自成法度了。

李调元以为:“欧阳文忠诗,则全是有韵古文,当与古文合看可也。

”至此欧阳修完成了对宋诗议论化、散文化特征的初步建构,为宋诗创辟一代面目作出重大贡献,不仅奠定了其上承中唐、下开两宋的诗坛地位,还为具有绵长生命力的儒学思想在渗入宋代诗史主流时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简要与平易的构成欧阳修的儒学思想以经世致用为核心,无论是在政治、学术还是在立身处事上,他都强调要注重现实的社会实践,关注百事生活。

从这种实用角度出发,“平易”、“简要”的思想就成为除旧布新不可或缺的一环。

欧阳修认为所传之道应该“易知而可法”,所说之言应该“易明而可行”。

他深信只有简易、平易之道才能根植现实,远离天命,更迅速为百姓大众所接受,而事实也正是如此。

《唐薛稷书跋》云:“昔梅圣俞作诗,独以吾为知音,吾亦自谓举世之人知梅诗者莫吾若也。

吾尝问渠最得意处,渠诵数旬,皆非吾赏者,以此知批图所赏,未必得秉笔之人本意也。

”欧阳修在这段话中表明了知音难遇的感慨,以欧梅二人的亲密无间,尚且不能全然认知诗人本意,何况根本丝毫不了解欧阳修的其他读者?这对解读欧阳修本人,探究其诗歌本质思想与精神内核都是极为不利的因素,儒家教义之真谛必不能得到很好的传递,怎样做到“以最小的力获得最大的效果”,即“以最小的注意力,能使对方理解或使对方感受”,将文字与内容之间的距离减少到可能的最小限度?同时,欧阳修将诗文视作自己的第二生命,希望能将“见之于言”的作品流传后世,借以向时人或后人昭示自己不可摧折的生命意志,达到精神之不朽的效果。

那么自己的诗文如何能够突破前贤,不似“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达到永存?这些也都是欧阳修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显而易见,欧阳修平易简洁诗风的形成,和他所提倡的尚宽简,去繁难,使人易知易行的思想观念及上述客观问题所凸显的精神规范不无关系。

它们构成一种合力,不仅影响着诗人的创作思想,并在—定程度上支配着欧阳修诗歌的创作走向。

平易之诗风似乎成为欧阳修消除奇僻艰涩风格、弘扬主体精神、消除诗之“隔”的最佳参照,这也成为他学习韩愈、最终突破韩愈的最好诠释。

诚然,诗歌艺术风格的形成取决于多重因素的相互作用,诸如时代变革诗风的需要、诗人的成长经历、诗歌内部自身的发展规律等等,但不可否认,欧阳修立足于现实的实用主义儒学思想和人生态度是影响他诗歌表现模式不可忽略的文化动因之一。

就像 a.я.齐斯所说的那样:“哲学决定文学所需要的那种精神气候的特征,哲学表现为时代的特殊的理智精华,从而对文学过程发展的性质和水平产生影响。

”欧阳修的儒学思想丰富、充实着他的诗歌创作观点,而“从哲学上充实艺术个性观越深刻,艺术个性观在艺术流派及其固有的创作方法的形成中的作用就显得越重要”。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在经历了宋初三体诗学范式的繁芜之后,能以其独特面貌脱颖而出,并对宋诗境界之开拓,表现手段之丰富,宋诗风格之逐步形成,创造出自由纵横的广阔天地。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