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详解
![《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1cf6a105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65.png)
《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尽管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千差万别,但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都要通过一定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在实施这些管理职能时,其内容会有所不同,但遵循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却是一样的,这就是管理的共性,也就是管理学所要研究的对象。
由于管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方面,它必然同许多学科如经济科学、技术科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联,吸收和运用与之有关的研究成果。
因此它是一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边缘科学,同时它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属于应用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同学们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一般方法并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为日后的实际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管理学基础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数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基础之上的独立的应用科学,以它为基础派生的课程为相关专业的专业理论与技术课程,诸如市场营销学、工商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企业信息管理等。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管理学基础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2、掌握管理学的基本职能、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学科发展的新理论与新思想。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真正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服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作出贡献。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1、要系统、全面、准确地阐述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实务,在原理的阐述和案例的列举中要多联系中国实际,使之既忠实于学科原貌,又通俗易懂。
2、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文字教材、音像教材中都要突出典型案例的剖析。
《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ee364383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70.png)
《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描述1. 课程定位:《管理学基础》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主要讲述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管理学的发展史及主流的理论和代表性观点等内容,重点讲述管理的六大基本职能决策、沟通、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理论和实施方案,是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是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成为一名“基层管理者”奠定良好的管理知识基础和通用管理能力基础。
2. 教学要求:教学目标:管理学基础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灵魂,以培养管理技能为根本。
本课程旨在通过课堂理论学习、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活动,使学生掌握管理学基本原理、工具和方法,树立现代管理的思想观念,懂得运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工具、方法和过程,实现基层管理人员管理素质的提高。
课程内容体系:管理学基础按先进、实用标准选择内容,按技能培养为主线构建体系,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
教学方法:管理学基础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构建参与式、互动式和体验式的方法体系。
教材建设:以教育部“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高职高专教育)《管理学基础》(饶君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8月,第一版)为主教材,构建工学结合、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与方法的立体化教学系统。
二、课程内容选取依据(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综合素质,掌握连锁企业经营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连锁门店经营管理的基本技能,可胜任连锁企业标店店长、大卖场/总部业务主管等岗位,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岗位需求:①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就业岗位群②知识要求掌握本专业所必需文化基础知识、经济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熟悉岗位工作流程,掌握连锁门店营运管理、连锁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品类管理、采购管理、客户关系管理、门店开发与设计等基本理论和业务知识,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职业营销方向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政策观念。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4ae9143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f8.png)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基本情况表二、课程性质管理学基础是经济和管理类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学生通过这门课程了解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掌握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初步具有解决一般管理问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并为以后学习更广泛、更专业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奠定坚定的基础。
该课程的开设和讲授,对经济、管理各专业学习基本理论、奠定学科基础、建立学科框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课程目标(一)素质目标1.能够增强工商企业管理职业意识,增强诚信观念,培养职业的能力;2.能够达到初级人力资源师应具有的业务水平的能力;3.能够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
(二)知识目标1.掌握管理的目标,管理工作的岗位设置和工作职责;2.掌握基层管理岗的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3.掌握管理学的五大职能,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的作用和方法。
(三)技能目标1.具备熟练地掌握决策过程从而编制组织决策的能力;2.具备熟练的根据组织部门化的形式设计组织结构图的能力;3.具备能进行经营方式组合分析,能掌握预算的编制。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条件1.重视实训教学环节,以理实一体化教学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2.教学中充分利用图片资源、视频、网站资源和多媒体课件等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通过直观演示法等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效果。
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讲练结合,通过组织小组比赛、班级比赛等形式进行教学。
3.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
六、课程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查课,考核方式实施“N+1+1”的过程考核制度,其中“N”是教学过程的考核次数,占总成绩的40%,分别是:作业20%、测试10%、课堂表现10%;第一个“1”是课堂笔记,占总成绩的10%,第二个“1”是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
《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2c66adc305087632311212db.png)
《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课程代码: 054019A 课程学时: 72 学分: 4适用专业: 经济类及管理类本科专业开课时间: 二年级一开课单位: 管理系大纲执笔人: 胡高喜大纲审定人: 周旭一、课程性质、任务《管理学》课程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为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直接为培养本科学生的管理能力服务,同时,又为管理类各相关专业后续的各个相关管理课程奠定基础。
本课程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讲述了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管理思想的演变和全球的管理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与管理相关的文化、社会责任、道德以及全球化等问题进行探讨,使学员了解管理学的历史和发展,对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职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真正领悟管理的真谛。
本课程既注意了工业经济时代成熟的企业管理理论,又注意管理研究的最新成果,探讨了知识经济等条件下的组织创新。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管理科学有一个全面的理解,提升科学的管理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正确理解管理的概念,掌握管理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并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初步具有解决一般管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素质,为以后学习其它专业管理课程打下基础。
具体要求:1、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及其沿革,并通过管理职能这条主线,掌握基本管理职能的内涵和内容;2、掌握管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3、使学生能够利用管理学知识对国内外著名企业的相关案例进行简单分析,将管理学的思想以及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渗透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之中二、课程教学内容本课程共3.5学分,总课时为60学时。
.具体分配如下:1)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时分配导论 11、管理与管理者 31.1 为什么需要管理了解1.2 什么是管理理解1.3 管理者做什么掌握2、管理思想的演进 6 2.1 早期的管理思想了解2.2 古典管理理论理解2.3 行为管理理论理解2.4 现代管理学派掌握2.5 当代管理思想了解3、管理环境 4 3.1 管理环境的定义与分类了解3.2 管理的外部环境掌握3.3 全球化环境中的管理理解4、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4 4.1管理者的管理道德了解4.2管理者的社会责任了解4.3 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掌握5、计划概述6 5.1 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掌握5.2 计划的表现形式与类型掌握5.3 计划编制过程与方法掌握6、目标与目标管理4 6.1 组织目标了解6.2 目标管理掌握7、战略性计划 4 7.1 战略的概念、作用及层次掌握7.2战略性计划的制定理解8、组织设计 6 8.1 组织结构了解8.2 职权关系掌握8.3 组织设计的任务与原则掌握8.4 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理解9、人力资源管理 4 9.1人力资源管理概述了解9.2人员招聘与录用掌握9.3培训与考评了解9.4 薪酬管理了解10 组织文化 4 10.1 组织文化的概念及特征掌握10.2 组织文化的结构与内容了解10.3 组织文化的功能掌握10.4 组织文化建设与文化管理掌握11 领导 6 11.1 领导的性质和作用及领导者素质了解11.2 领导方式及其理论理解11.3 领导的决策及权力掌握12、激励612.1 激励原理与内容型激励掌握12.2 过程型激励理论理解12.3 状态型激励理论理解12.4 综合型激励与激励方法理解13、沟通 413.1 沟通及其作用了解13.2人际沟通方式了解13.3 组织沟通掌握13.4 有效沟通的实现了解14、控制814.1 控制的内涵及作用了解14.2 控制过程掌握14.3控制类型掌握14.4控制方法掌握14.5信息化管理了解15、21世纪的管理理解2总学时:72学时2)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1)突出对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教学研究,目的是打下学习管理学的基础(2)对管理各项职能的教学,详细讲授每一项职能的内涵、相关理论和基本知识。
教学大纲_管理学基础
![教学大纲_管理学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bcff1b22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a0.png)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学习大纲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是国家开放大学开放教育专科小学教育专业必修的综合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员开拓文化视野,逐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汲取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成果、新见解,处理好小学教育中理科教育和文科教育的关系,培养小学教师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本课程要求学员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理解人文社会科学在个人素养和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若干主干学科的发展概貌、主要内容和发展趋势;学习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观点、方法分析现实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提高初等教育中文科、理科互补互渗和开展综合性教育的理性认识和实践能力。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的学习内容按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学习大纲如下:导论教学要求了解: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及内涵,以及学习和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理解:人文社会科学为什么会有学科的分化和综合。
掌握:学习多学科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四个理由教学内容第一节什么是“人文社会科学”?第二节人文社会科学为什么会有学科的分化和综合第三节为什么要学习多学科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第四节学习和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是什么第一章哲学教学要求了解:哲学的概念及内涵,中西方哲学发展简史。
理解:哲学的方法特征和研究范式。
掌握:西方哲学的三次历史转向,当代哲学的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第一节哲学的起源、概念与内涵第二节哲学的方法特征与研究范式第三节西方哲学的发展历史第四节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史第五节哲学的发展趋势第二章历史学教学要求了解:历史的概念与内涵。
理解:历史学的思维方式与问题意识,历史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与流派。
掌握:历史学的内涵,历史学的发展趋势与启示。
教学内容第一节“历史”概念的嬗变与历史学的内涵第二节历史学的思维方式与问题意识第三节历史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与流派生成第四节历史学的发展趋势第三章文学教学要求了解:“文学”概念的嬗变,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文学的发展趋势。
《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0635c2a5ef7ba0d4b733bb0.png)
《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课程学时:64 学分:4适用专业:工商企业管理开课学期:第四学期开课单位:五年制高职学院大纲撰写人先修课程:《基础会计》后续课程:《财务管理》一、教学目标根据工商企业管理工作岗位,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是:(一)知识目标:理解管理的目标,掌握管理工作的岗位设置和工作职责,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掌握管理学的五大职能,掌握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的作用和方法。
(二)能力目标:能熟练地掌握决策过程从而编制组织决策,能熟练的根据组织部门化的形式设计组织结构图,能掌握招聘的流程并编制人力资源计划,能进行经营方式组合分析,能掌握预算的编制。
(三)素质目标:增强工商企业管理职业意识,增强诚信观念,培养职业能力,达到管理专业营销师和初级人力资源师应具有的业务水平,形成良好的敬业精神。
二、教学内容(一)内容的组织与安排1.依据在理论知识的选取中,贯彻高职院校的培养理念,结合学生的就业岗位,以理论知识必须够用为原则,考虑后续课程开设的需要,考虑初级人力资源师考试的需要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技能能力方面,以学生的就业岗位为载体,考虑管理岗位职责的需要;管理基本技能的需要来设置教学项目及任务。
在素质方面:考虑管理工作岗位的需要,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2.课程内容的解构与重构根据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工商管理企业专业可以分为营销类、物流类、人力资源类三个初始就业岗位,其次,依据课程培养目标的需要,将管理岗位又具体细分为多个工作岗位,以工作岗位为载体,重构课程内容,以管理学五大职能为依据,来设计教学内容,分为六大模块,每一模块根据工作岗位任务,用项目教学法来组织教学内容。
由管理学分解出的六大模块,以及若干工作任务,由一个学期来完成。
主要阐述和训练的管理学的五大职能,决策的过程,计划地编制,组织设计,组织变革,人力资源的计划与编制,激励理论和实务,控制的过程和方法等。
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fa5da4a7a300a6c30c229ff4.png)
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一、教授教化总体请求各教授教化点在具体实施教授教化活动的过程中,应重视学生控制常识的周全性、体系性和重点性的互相结合,同时应充分重视和应用成都电大年夜供给的各类多媒体教授教化资本,并对学生进行面授和考前集中复习二、各章教授教化目标与请求、教授教化内容与考察常识点、重难点提示:第一章绪论1、教授教化目标与请求:经由过程本章的教授教化,使学生(1)懂得并控制治理、治理学的含义。
(2)懂得治理实践活动、治理思惟的来源。
(3)懂得并控制治理的性质、治理与外部情况的关系。
(4)懂得治理的本能机能及感化。
(5)懂得治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办法。
2、教授教化重难点提示:治理实践活动及思惟的来源、治理的二重性、治理外部情况的特点及构成、治理体系与外部情况的关系、治理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案例分析法与实验研究法的比较。
2、教授教化内容:(1)治理的概念、来源(2)治理的性质、感化(3)治理与外部情况的关系(4)治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办法第二章治理理论的形成和成长1、教授教化目标与请求:经由过程本章的教授教化,使学生(1)懂得中国及西方早期的治理思惟。
(2)懂得并控制泰罗的科学治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治理理论。
(3)懂得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以及厄威克、古利克对古典治理理论体系化所做的供献。
(4)懂得行动科学理论产生的背景以及霍桑实验的全过程。
(5)控制人际关系学说的重要内容。
(6)懂得行动科学的成长及麦格雷戈的人道假设理论。
(7)懂得现代治理论。
(8)懂得并控制现代治理理论的新成长。
2、教授教化重难点提示:古典治理理论、霍桑实验、人际关系学说的内容、行动科学的概念、治理过程学派、企业计谋理论、企业文化理论、进修型组织3、教授教化内容:(1)西方早期的治理思惟(2)古典治理理论(3)行动科学理论(4)现代治理理论(5)治理理论新成长第三章筹划1、教授教化目标与请求:经由过程本章的教授教化,使学生(1)懂得并控制筹划工作的含义、特点。
《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2db3255e90c69ec3d5bb756f.png)
《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与任务1.教学目标: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训,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
2.教学任务:⑴进行管理基本理论与前沿观点的讲授与研讨,使学生树立现代管理理念,掌握管理的内在机制;⑵开展各种实训活动,特别是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四种核心管理技能和十一项实务管理技能。
二、教学内容结构强化互联网思维,构建管理职能、实务、技能三层架构的实用型管理学体系。
本课程内容创新目标是“下探”,即注重基层、注重实务、注重技能。
从而构建以能力训练单元为基础结构,以管理职能+管理实务+管理技能为纵向层次,包括“一个目标”、“十项实务”、“六大模块”的内容体系。
三、教学模式为适应重心下移和强化能力为本的培养目标,本课程创建以应用为导向,在管理中学管理的教学模式:生活渗透式课程模式。
所谓生活渗透式课程模式,是指基于长期养成观与“大培养系统观”,以专门课程为依托,以全方位、全过程渗透为机制,以生活化训练为重点,以网络资源集成系统为平台,将课堂教学向课内外实训、日常生活,乃至整个职业生涯辐射,实现多维渗透的课程模式。
1.管理情景全程化、系列化渗透。
2.以应用为导向,在管理中学管理。
本课程创造大量管理课程的实训模式或方法,而最重要的途径,则是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专门设立“身边的管理”实践栏目,寻找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管理元素或机遇,直接应用课程所学管理理论与技能,有意识地加以处理,实现生活化训练。
3.组建学生自培养团队,实现生活渗透的常态化。
4.构建主体全员化、横向全方位、纵向全过程、标准职业化的考核体系。
5. 建设纸质教材与网络资源高度融合的集成化平台。
四、教学媒体建设纸质教材与网络资源高度融合的集成化平台。
1.主教材:《管理学基础》职业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修订版)、通高等教育国家级精品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2.配套教材:《管理学基础(第六版)实训教程》职业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修订版)、高等教育国家级精品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3.本课程作为首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获取资源登录五、考核实行全程化、全员化、职业化考核。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3fdab69226fff705cd170a3e.png)
国家精品课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2009年修订第一部分概述一、课程总纲1.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
2.教学内容:以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建立“124”教学内容体系。
3.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以模拟实践教学为主线,建立参与式、获取式大教学系统的教学方法体系。
4.教学条件:以网络教学为平台,建立多媒体课件、立体化教材、网上资源、第二课堂、企业基地融为一体的教学手段条件体系。
6.考核:以综合管理技能考核为主线,建立全员化、全程化、立体化考核体系。
二、教学内容体系以培养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建立“124”教学内容体系。
“124”是指“一条主线”、“两大基础”、“四大关键能力”。
1.以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
这是指基层管理岗位所需要的综合性、一般性的管理技能。
既区别于以宏观管理、概念技能为主的高层综合管理能力,又区别于以专业化为特征的生产、营销、财会等职能管理技能。
2.使学生掌握两大基础。
一是管理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管理的理、组织文化等。
3.培养学生四大关键能力。
按照基层管理者进行综合管理的需要,本课程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四大关键能力,即计划与决策的能力、组织与人事的能力、领导与沟通的能力和控制与绩效考核的能力。
管理的四大职能反映了各级管理者的共通作用与程序。
三、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教学结合管理课程的特点,适应高职的要求,探索并完善以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和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为基本形式的多种方法。
并建立纸质、声音、电子、网络等多种媒体构成的立体化教学载体。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理念,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紧密融合。
教学大纲要发给学生,师生共同备课,共同“上课”,实训要由学生来组织,也包括成绩主要由学生评定。
2.组建课程模拟公司。
通过总经理竞聘、成员自愿组合的方式,组建课程模拟公司。
并按照“轮流做庄”原则,分别由各公司担任轮值主席公司,负责各公司协调、班级实训活动的组织,以及成绩评定。
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ec92ab1c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c1.png)
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本课程主要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管理的定义和特点- 管理者的角色和职责- 管理过程: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组织结构和权责关系2. 组织管理- 组织设计和变革- 工作分析与岗位设计- 人员招聘与选拔- 员工培训与发展- 绩效评估与激励3. 领导与团队管理- 领导者的特质与行为 - 领导风格与领导力开发 - 团队建设与管理- 冲突管理与协调4. 战略管理- 战略规划与目标设定 - 竞争分析与竞争优势 - 战略实施与执行- 战略评估与控制5. 决策与问题解决- 决策理论与模型- 决策方法与技巧- 创新与创业管理- 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工具6. 经济与财务管理基础- 宏观经济环境与管理 - 财务报表及其分析- 投资与资本预算- 成本与管理会计7. 组织行为学基础- 个体行为与动机- 团队与团队效能- 组织文化与价值观- 变革与组织发展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践操作等。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估教学评估将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的综合评定。
平时成绩将考察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包括课堂讨论、小组项目和个人作业等。
期末考试将综合考查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五、参考教材1. 李书田,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 Daft R.L. 等,管理学,机械工业出版社3. 蔡桥生,现代管理学,重庆出版社六、参考文献1. 魏书生,管理学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Robbins S.P.,管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3. 霍爱东等,管理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七、教学安排本课程为每周2学时,共16周。
每周的课程安排如下:第1-2周: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第3-4周:组织管理第5-6周:领导与团队管理第7-8周:战略管理第9-10周:决策与问题解决第11-12周:经济与财务管理基础第13-14周:组织行为学基础第15-16周:复习与考试八、教学团队本课程由经验丰富的管理学教师承担,他们将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和辅导服务。
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授课计划
![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授课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b998f104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89.png)
《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管理学基础课程类别:素质选修课/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选修/必修计划学时:48计划学分:3先修课程:无选用教材:《管理学基础》,何海军,齐绍琼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教材。
适用专业:本课程可作为普通高职管理学基础及相关课程,也可用于企业中基层管理者的系统培训,还可供有提升管理能力需求的人员自学使用。
课程负责人:二、课程简介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管理技能与满足新时代管理要求为目标,首先从工作场景中的管理入手介绍管理的基础知识,介绍古典与现代的管理思想,然后对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四大基本职能进行系统的介绍。
三、课程教学要求求与相关教学要求的具体描述。
“关联程度”栏中字母表示二者关联程度。
关联程度按高关联、中关联、低关联三档分别表示为“H”或"1”。
“课程教学要求”及“关联程度”中的空白栏表示该课程与所对应的专业毕业要求条目不相关。
四、课程教学内容六、学生学习建议(-)学习方法建议1 .依据专业教学标准,结合岗位技能职业标准,通过案例展开学习,将每个项目分成多个任务,系统化地学习。
2 .通过开展课堂讨论、实践活动,增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沟通、协调等等。
(二)学生课外阅读叁考资料《管理学基础》,何海军,齐绍琼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教材。
七、课程改革与建设1 .产教融合,立足实践,将管理理论知识与课程思政相结合。
2 .注重应用,兼顾基础,将理论学习与技能实践相结合。
3 .创新结构,优化内容,满足新时代对管理知识的新要求平时对学生的考核内容包括出勤情况、学生的学习成果、课堂讨论等方面,占期末总评的50%。
期末考试成绩占期末总评的50%。
教学日历。
管理学教学大纲
![管理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65b8e7b31b765ce05081449.png)
五大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决策和控制)计划、决策、组织、领导、激励、沟通、控制、组织文化第一篇基础篇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3课时)第二章管理思想的演变(4课时)第三章管理与环境(2课时)第二篇计划篇第五章目标与决策(3课时)第五章计划及其制定(2课时)第三篇组织篇第六章组织结构的设计(3课时)第七章人员的配备与权力分配(3课时)第四篇领导篇第八章领导理论(4课时)第九章沟通方法(3课时)第十章激励原理(4课时)第五篇控制篇第十一章控制与控制方法(3课时)《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传媒管理系吴红一、课程的描述«管理学基础»是管理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主要讲述管理学概论(概念、原理、组织文化等)、管理学的发展史及主流的理论和代表性观点,管理的五大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决策和控制)等内容,是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
计划、决策、组织、领导、激励、沟通、控制、组织文化二、课程的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课堂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管理学基本原理、工具和方法,树立现代管理的思想观念,培养管理者的素质,懂得运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工具、方法和过程进行管理实践,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成为一名“运营基层管理人”打好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一个原点、三个维度的管理学场”的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一个原点:管理学的公理性概念。
包括:管理定义、管理角色、管理决策、组织环境和管理伦理、组织文化。
通过公理性概念的导入,使学生建立起管理学的基本概念,成为学习的基点。
三个维度:时间维度:从管理史严格的视角展开管理学的学习,从泰罗制一直到学习型组织理论,沿着时间轨迹鉴赏百年来现代管理学的主要理论和流派的观点、内容,产生的背景和现实意义,使学生建立起“管理学的时间隧道”。
职能维度:从管理职能和管理活动内容的视角,建立起管理学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的空间体系框架,使学生掌握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具体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执笔人:李华伟
审核人:王宏兰
编撰日期:2008-9-1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在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中属于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解决两方面的问题,其一,通过理论讲解,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管理知识,认识管理的作用,激发从事管理工作的兴趣;其二,通过方法的教授和对案例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操作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管理实践问题。
最终使学生养成自觉地按照管理的原理、方法处理日常事务的习惯。
本课程的教学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讲解管理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管理方法的领会和应用。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考生熟练掌握管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能运用管理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管理实际问题;准确地掌握历史上各种不同的管理思想的基本观点和特点;系统地了解各项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做好各项管理工作的各项基本过程和基本原则;掌握计划、决策和控制等管理职能中常用的方法;系统了解生产经营的主要方面和对其的管理内容。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管理系统
教学内容:管理与管理系统、理解管理者的分类及素质要求、了解管理对象的构成要素及其组织形态分类、掌握影响管理环境的因素、了解管理方法的分类,掌握管理机制的构成与作用机理。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管理的含义与实质,理解管理学的性质与特点。
明确掌握管理的基本职能及其内涵。
清楚管理者的分类,能区分谁是管理者,理解管理者的素质培养,了解管理系统构成及其要素。
清楚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以及管理机制含义,内容和一般的管理方法,掌握管理环境的分类。
重点掌握:管理的概念与内涵,管理的职能及其内容,管理系统的构成及其内容。
一般掌握:管理者的分类,管理学研究的对象与体系。
难点:管理的概念与内涵的清晰、明确认识,管理系统的全面掌握和应用。
第二章管理思想
教学内容:管理理论与思想的演进、现代管理原理、组织文化。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管理理论与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掌握有代表性的重点理论;理解和掌握现代管理原理与原则;掌握组织文化的功能与组织文化的建设。
重点掌握:掌握“人本管理”、“组织再造”、“学习型组织”等现代管理思想
与原理的内涵及其应用,组织文化的内涵与建设。
一般掌握:泰罗制的主要观点,一般行政管理理论的主要思想,霍桑实验的基本结论,权变理论,决策理论的主要观点与代表人物;对泰勒制的评价,组织文化的构成。
难点:现代管理的思想与原理,组织文化的建设。
第三章计划
教学内容:计划职能与计划方法、创新与运筹、决策、战略与政策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计划的类型,理解计划职能的内容和程序;理解目标管理的步骤与方法;掌握获取信息、分析管理问题的方法与能力;掌握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掌握战略与政策的制定与管理的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计划的内涵,计划的内容与分类,计划编制的程序与滚动计划方法的特点与具体方法,目标管理的特点与方法创造性思维与管理创新的来源、机理、形式与应用,科学运筹管理方案的内容,决策的含义、定量决策方法,战略的含义与构成要素,战略管理的内容。
一般掌握:计划的重要性,运筹学、投入产出分析、计量经济学等计划方法的一般概念与特点,管理问题分析确定的模式与方法技术,管理问题的确定,决策的类型与重要性,决策的程序,定性决策方法,政策的形成与运用。
难点:目标管理的内涵与运用,定量决策方法的理解与熟练运用,管理创新的相关内容。
第四章组织
教学内容:组织结构与设计、职权分配与职权关系、人员配备、组织协调与变革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组织职能的基本内容和组织结构的构成;了解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掌握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掌握职权分配的原理与方法;掌握人员选拔的方法与步骤,理解人员组合的途径与模式;掌握组织协调与组织变革的原理与技术
重点掌握: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与影响因素,组织结构设计的程序,部门划分的原则与方法,管理幅度的含义与管理层次的关系,典型组织结构的特点,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的特点和一般描述,职权分配的类型与原则,集权与分权的主要因素,授权的原则与步骤,正确处理职权关系的因素,人员配备的原则与内容,组织协调的内涵与类型,组织变革的程序与方式。
一般掌握:组织与组织结构的含义,组织结构设计的程序,职权的含义与类型,职权分配的含义,授权的优越性与类型,人员选聘的方式与途径、步骤,人员组合的含义、途径与模式,人员培训的内容。
难点: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组织结构的类型,职权的分配,授权,组织变
革。
第五章领导
教学内容:领导理论与领导方式、权威与指挥、激励、沟通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有关领导观念,掌握领导方式理论;掌握权力形成与运用的机制与方法;掌握指挥的形式与要领;自我激励的理论与方法;掌握沟通的方法与艺术。
重点掌握:领导的含义与手段,人性假设理论,领导的一般方式,管理方格理论,管理生命周期,领导权威及其来源与影响因素,权力的运用与有效指挥,激励的要素与激励的主要理论,激励的方式与手段,沟通的类型与技巧。
一般掌握:领导行为的连续统一体理论,激励的含义与过程,沟通的含义、类型、与基本模式。
难点:权力的形成与有效运用,激励的方式与手段,沟通的技巧。
第六章控制
教学内容:控制机制与控制类型、控制过程、控制技术与方法、考核与奖惩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控制的含义与作用,理解控制机制与要领;掌握管理控制的几种基本类型;掌握控制的基本程序;掌握预算控制与非预算控制的主要技术与方法;掌握考核的内容,能运用考核的方法。
重点掌握:控制的含义与目的,控制的机制与要求,控制的过程,专项控制与综合控制,考核重点与方式,奖惩原则与方法。
一般掌握:控制的作用与分类,预算控制与非预算控制,考核技术与方法。
难点:控制机制与要求,控制过程,奖惩原则与方法。
第七章企业管理与改革
教学内容:企业的界定,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选择、营销组合策略,企业的生产过程与组织,生产计划的编织以及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企业的特征与类型;理解企业的概念,掌握现代企业制度;掌握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内容和内在要求;掌握市场有效细分的条件、方法和目标市场的选择;掌握营销组合策略的基本内容与方法,了解生产管理的内容与生产过程的构成;掌握几种基本生产类型的组织技术与方法;掌握生产过程计划与控制的要领;了解当代先进生产制造技术(JIT、CIMS);了解技术技术物资设备管理的主要方法,了解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目标与过程;掌握企业财务决策与控制的基本方法;掌握企业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与技术。
重点掌握:企业的概念与特征,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与要求,生产管理的目标,生产过程合理组织的要求,典型的生产组织方式,生产控制的内容,生产作业计划的内容,JIT思想与技术,财务管理的概念,对象与目标,企业资金运
动的特点,企业财务管理的过程。
一般掌握:企业分类,市场细分的含义、标准与目标市场的选择,市场营销组合的一般内容,生产管理的内涵,生产过程的构成与影响因素,生产类型,生产过程的时间与空间组织,生产计划编制的程序与方法,JIT生产系统设计的技术与方法,企业财务决策与控制,资产分析,成本与利润分析的一般内容。
难点:现代企业制度的正确认识,市场营销组合,JIT的思想与技术,企业财务管理的过程,企业财务决策与控制,财务分析的相关内容。
四、学时分配
五、课程考核方式及题型
本课程属于考试课,总成绩=平时成绩30%+卷面成绩70%
试题类型为:填充题;单项选择题;名词解析;简答题;计算题;论述题。
六、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管理学基础》,单凤儒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8年4月第3版。
参考书 1.《管理学(第四版)》,斯蒂芬·P·罗宾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1997年4月第1版。
参考书2.《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由周三多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1999年6月第3版。
《管理学》课教学(自学)进程表
本计划适用于成教学院管理类(函授专科层次)专业
说明:1.课程考核方式及题型:本课程属于考试课,采用闭卷笔试方式考核。
试题类型为:
填充题;单项选择题;名词解析;简答题;计算题;论述题。
2.教材:《管理学基础》,单凤儒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年4
月第2版。
3.参考书1.《管理学(第四版)》,斯蒂芬·P·罗宾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7年4月第1版。
4.参考书2.《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由周三多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出
版,1999年6月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