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谱图峰位分析方法

合集下载

红外光谱分析方法

红外光谱分析方法

红外光谱分析方法红外光谱分析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分析方法,它通过测量样品在红外光谱区域的吸收和散射来获取样品的结构信息和化学组成。

红外光谱分析方法的原理基于分子与红外光的相互作用,当样品中的化学键振动或分子转动产生能量变化时,会吸收相应波长的红外光。

通过分析吸收峰的位置、相对强度和形状,可以确定样品中的官能团、键的类型和化学结构。

1.样品制备:将待分析的样品制备成均匀的固体、液体或气体样品。

固体样品可以直接放置在红外光谱仪的样品夹中,液体样品则可以放置在透明的红外吸收池中。

2.光谱采集:根据样品状态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红外光源和检测器。

红外光源产生的光经过一个干涉仪,分为参考光束和样品光束。

参考光束和样品光束分别通过样品和参考样品后,进入探测器中进行测量。

测量得到的数据会被转换成光谱图形。

3.光谱解析:通过分析光谱图形,确定各吸收峰的位置、相对强度和形状,以确定样品中包含的官能团和化学键的类型。

常用的解析方法包括查找标准库、峰指认和功能组对比。

4.数据分析:对光谱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分析,可以使用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峰面积计算、定量分析和比较分析。

此外,还可以进行谱图拟合、降噪处理和谱图修正等。

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生物化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

它可以用于测定物质的纯度、鉴别不同化合物、判断化学键的类型和确定结构等。

例如,在有机化学中,红外光谱可以用于确定醇、酮、醛、羧酸等不同官能团的存在和位置;在无机化学中,红外光谱可以用于研究配位化合物的配位方式和金属氧化态等。

总之,红外光谱分析方法是一种简便、快速、无损的化学分析方法,通过测量样品在红外光谱区域的吸收和散射来获取化学信息和结构信息。

它在化学研究、材料分析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红外图谱分析方法(简洁版)

红外图谱分析方法(简洁版)

红外光谱图解析一、分析红外谱图(1)首先依据谱图推出化合物碳架类型,根据分子式计算不饱和度。

公式:不饱和度=F+1+(T-O)/2其中:F:化合价为4价的原子个数(主要是C原子);T:化合价为3价的原子个数(主要是N原子);O:化合价为1价的原子个数(主要是H原子)。

F、T、O分别是英文4,3 1的首字母,这样记起来就不会忘了举个例子:例如苯(C6H6),不饱和度=6+1+(0-6)/2=4,3个双键加一个环,正好为4个不饱和度。

(2)分析3300~2800cm^-1区域C-H伸缩振动吸收,以3000 cm^-1为界,高于3000cm^-1为不饱和碳C-H伸缩振动吸收,有可能为烯、炔、芳香化合物吗,而低于3000cm^-1一般为饱和C-H伸缩振动吸收。

(3)若在稍高于3000cm^-1有吸收,则应在2250~1450cm^-1频区,分析不饱和碳碳键的伸缩振动吸收特征峰,其中:炔—2200~2100 cm^-1烯—1680~1640 cm^-1芳环—1600、1580、1500、1450 cm^-1若已确定为烯或芳香化合物,则应进一步解析指纹区,即1000~650cm^-1的频区,以确定取代基个数和位置(顺反,邻、间、对)。

(4)碳骨架类型确定后,再依据其他官能团,如C=O,O-H,C-N 等特征吸收来判定化合物的官能团。

(5)解析时应注意把描述各官能团的相关峰联系起来,以准确判定官能团的存在,如2820、2720和1750~1700cm^-1的三个峰,说明醛基的存在。

解析的过程基本就是这样吧,至于制样以及红外谱图软件的使用,一般的有机实验书上都有比较详细的介绍的。

二、记住常见常用的健值1.烷烃3000-2850 cm-1C-H伸缩振动1465-1340 cm-1C-H弯曲振动一般饱和烃C-H伸缩均在3000 cm-1以下,接近3000 cm-1的频率吸收。

2.烯烃3100~3010 cm-1烯烃C-H伸缩1675~1640 cm-1C=C伸缩烯烃C-H面外弯曲振动(1000~675cm^1)。

红外光谱特征峰解析常识

红外光谱特征峰解析常识

红外光谱特征峰解析常识编写李炎平红外特征光谱峰存在一定特征规律,正确的记录了化学结构和特征,识记特征波谱峰有助于我们解析红外光谱。

下面我将一些特征波谱峰简要罗列如下,如有疏漏之处还望批评指出。

●羟基:特征峰范围(3650~3200)c mˉ1,一般在3600cmˉ1处有较强峰。

●羧基:特征峰范围(3500~2500)cmˉ1,一般峰波数小于羟基。

●饱和烷烃—C—H :特征峰小于3000cmˉ1,一般在(2950~2850)cm处,如有峰在(1390~1360)cmˉ1处,则说明有—CH,如有峰在1450cmˉ1处,则说3明有—CH—,2●不抱和烷烃:特征峰大于3000cmˉ1,对于烯烃=C-_在3050 cmˉ1处和(1600~1330)cmˉ1 HC处有峰,对于炔烃H≡-在(3360~3250)cmˉ1C-C处有峰,在(700~600)cmˉ1处有枪宽峰。

●对于CC=:在(1700~1645)cmˉ1处有特征峰,不过不太明显,只具有指示作用。

●对于-COC,在(1900~1600)cm处有强峰。

-COOCCHO,---●指纹区:-CNOCC,-C,等,在C,OCO------------(1330~900)cm ˉ1处有中强峰,● 对于)(2CH n:在(900~400)cm ˉ1处有中强或弱峰。

● 对于醛类:特征范围为羰基峰+(2900~2700)cm ˉ1。

● 对于----C O C :在(1300~900)cm ˉ1处有两强峰(可能有一个弱峰)。

● 特征区范围(4400~1330)cm ˉ1,指纹区范围(1330~400)cm ˉ1。

● 通常将中红外光谱区域划分为四个部分。

1)4000~2500cm-1,为含氢基团的伸缩振动区,通常称为“氢键区”。

2)2500~2000cm-1叁键和累积双键区。

3)2000~1500cm-1,双键区。

4)小于1500cm-1,单键区。

红外光谱特征峰解析常识

红外光谱特征峰解析常识

红外光谱特征峰解析常识编写李炎平红外特征光谱峰存在一定特征规律,正确的记录了化学结构和特征,识记特征波谱峰有助于我们解析红外光谱。

下面我将一些特征波谱峰简要罗列如下,如有疏漏之处还望批评指出。

, 羟基:特征峰范围(3650~3200)cmˉ1,一般在3600cmˉ1处有较强峰。

, 羧基:特征峰范围(3500~2500)cmˉ1,一般峰波数小于羟基。

, 饱和烷烃—C—H :特征峰小于3000cmˉ1,一般在(2950~2850)cm处,如有峰在(1390~1360)cmˉ1处,则说明有—CH,如有峰在1450cmˉ1处,则说3明有——, CH2, 不抱和烷烃:特征峰大于3000cmˉ1,对于烯烃_C,C,H在3050 cmˉ1处和(1600~1330)cmˉ1,C,C,H处有峰,对于炔烃在(3360~3250)cmˉ1处有峰,在(700~600)cmˉ1处有枪宽峰。

C,C, 对于:在(1700~1645)cmˉ1处有特征峰,不过不太明显,只具有指示作用。

,CHO,,COC,,,COOC,, 对于在(1900~1600)cm处有强峰。

,C,O,,,C,O,C,,,C,N,,,C,O,C,, 指纹区:等,在(1330~900)cmˉ1处有中强峰,, 对于:在(900~400)cmˉ1处有中强或弱峰。

(CH)2n, 对于醛类:特征范围为羰基峰+(2900~2700)cmˉ1。

, 对于:在(1300~900)cmˉ1处有两强峰(可,C,O,C, 能有一个弱峰)。

, 特征区范围(4400~1330)cmˉ1,指纹区范围(1330~400)cmˉ1。

, 通常将中红外光谱区域划分为四个部分。

1)4000~2500cm-1,为含氢基团的伸缩振动区,通常称为“氢键区”。

2)2500~2000cm-1叁键和累积双键区。

3)2000~1500cm-1,双键区。

4)小于1500cm-1,单键区。

红外光谱图分析步骤解析:从谱图到化合物的信息解读

红外光谱图分析步骤解析:从谱图到化合物的信息解读

红外光谱图分析步骤解析:从谱图到化合物的信息解读红外光谱图是一种常用的分析工具,可以帮助科学家们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分析红外光谱图,我们可以了解化合物中的官能团和化学键的存在与类型。

本文将详细介绍红外光谱图分析的步骤,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解读红外光谱图。

1.步骤一:获取红外光谱图在进行红外光谱图分析之前,首先需要获取待分析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图。

这可以通过红外光谱仪来实现。

红外光谱仪会向待分析样品中发射红外光,然后测量样品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情况。

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得到一张红外光谱图。

2.步骤二:观察谱图的整体形态在获得红外光谱图后,我们首先要观察谱图的整体形态。

红外光谱图通常以波数为横坐标,吸收强度为纵坐标。

我们可以注意到谱图中的吸收峰和吸收带。

吸收峰通常表示特定官能团的存在,而吸收带则表示化学键的存在。

3.步骤三:确定吸收峰的位置接下来,我们需要确定红外光谱图中各个吸收峰的位置。

不同官能团和化学键在红外光谱图中有特定的吸收位置。

通过比对已知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图和待分析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图,我们可以初步确定各个吸收峰的位置。

4.步骤四:解读吸收峰的强度除了吸收峰的位置,吸收峰的强度也是红外光谱图分析的重要信息之一。

吸收峰的强度可以反映化合物中特定官能团或化学键的含量。

通过比较吸收峰的强度,我们可以推断化合物中不同官能团或化学键的相对含量。

5.步骤五:分析吸收带的形态除了吸收峰,红外光谱图中的吸收带也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吸收带的形态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化学键的类型。

例如,C=O键通常表现为一个尖锐的吸收带,而-OH键则表现为一个宽而平坦的吸收带。

6.步骤六:结合上述信息解析化合物通过观察红外光谱图中吸收峰和吸收带的位置、强度和形态,我们可以逐步解析化合物的结构和功能。

我们可以根据已知的红外光谱图数据库,对比待分析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图,找到相似的谱图,从而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和功能。

7.结论红外光谱图分析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分析方法,可以帮助科学家们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和功能。

红外光谱特征峰解析常识

红外光谱特征峰解析常识

红外光谱特征峰解析常识红外光谱是一种非常常用的分析技术,它可以用于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和功能团,检测物质的组分和纯度,因此在化学、药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红外光谱中,各个峰的位置和强度可以提供有关样品中化学键的信息,因此对红外光谱中常见的峰有一些基本的了解是很重要的。

1. 对称振动(伸缩)峰:对称振动是指分子中的原子以相对同样的方式沿着键轴向两个方向振动。

这种振动形成了红外光谱中的峰。

一般来说,对称伸缩振动的峰位于4000-2500 cm-1的高频区域。

它们的强度通常比较强,因为对称振动会导致比较大的偶极矩的变化。

2. 非对称振动(伸缩)峰:非对称振动是指分子中的原子以不同的方式沿着键轴向两个方向振动。

非对称振动一般出现在4000-1500 cm-1的区域。

它们的强度通常比较弱,因为非对称振动会导致较小的偶极矩的变化。

3. 弯曲振动峰:分子中的原子围绕键的轴线进行弯曲振动,形成了红外光谱中的弯曲振动峰。

这些峰通常位于1500-400 cm-1的区域。

弯曲振动的强度通常非常弱,并且其强度与非对称伸缩振动的强度相比要弱得多。

4. 指纹区域峰:指纹区域是位于1500-400 cm-1的区域,其中包含了分子结构中独特的振动模式。

这些峰的位置和形状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指示性,可以用于确定物质的结构和识别化合物。

5.进一步解析峰的位置:了解常见的波数峰值范围和化学键的振动模式是很重要的,但要对红外光谱中的峰进行更准确的解析,通常需要参考红外光谱数据库或文献中的标准光谱。

这些数据库和文献中提供了大量的已知化合物的红外光谱数据,可以用来对未知样品进行鉴定。

总之,红外光谱分析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技术,可以提供关于化合物结构和功能团的重要信息。

掌握常见的红外光谱特征峰的解析常识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红外光谱技术。

红外光谱峰值分析的方法

红外光谱峰值分析的方法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第一节一般原理电子能级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光谱,主要在近紫外区和可见区,称为可见-紫外光谱;键振动能级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光谱,主要在中红外区,称为红外光谱;自旋的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中可吸收无线电波而引起能级的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光谱称为核磁共振谱。

第二节紫外光谱一、紫外光谱的基本原理用波长X围200 nm~800 nm的光照射含有共轭体系的的不饱和化合物的稀溶液时,部分波长的光被吸收,被吸收光的波长和强度取决于不饱和化合物的结构。

以波长l为横座标,吸收度A为纵座标作图,得紫外光谱,或称电子光谱。

是化合物紫外光谱的特征常数。

紫外光谱中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x可见-紫外光谱适用于分析分子中具有π键不饱和结构的化合物。

二、紫外光谱在有机结构分析中的应用随着共轭体系的延长,紫外吸收向长波方向移动,且强度增大(π→π*),因此可判断分子中共轭的程度。

利用紫外光谱可以测定化合物的纯度或含量。

第三节红外光谱一、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用不断改变波长的红外光照射样品,当某一波长的频率刚好与分子中某一化学键的振动频率相同时,分子就会吸收红外光,产生吸收峰。

用波长〔λ〕或波长的倒数—波数〔cm-1〕为横坐标,百分透光率〔T%〕或吸收度〔A〕为纵坐标做图,得到红外吸收光谱图〔IR〕。

分子振动所需能量对应波数X围在400 cm-1~4000 cm-1。

二、红外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分子中的一个化学键可有几种不同的振动形式,而产生不同的红外吸收峰,键的振动分为两大类。

伸缩振动,用n表示,原子间沿键轴方向伸长或缩短。

弯曲振动用δ表示,形成化学键的两个原子之一与键轴垂直方向作上下或左右弯曲。

组成化学键的原子的质量越小,键能越高,键长越短,振动所需能量越大,吸收峰所在的波数就越高。

红外光谱的吸收峰分为两大区域:4000 cm-1~1330 cm-1区域:特征谱带区,是红外光谱分析的主要依据。

1330 cm-1~650 cm-1区域:指纹区。

红外光谱特征吸收峰讲解

红外光谱特征吸收峰讲解

红外光谱特征吸收峰讲解在红外光谱中,红外光与物质分子相互作用,使得分子中不同的化学键发生振动,从而吸收特定的红外辐射能量。

这些振动涉及键的拉伸、弯曲、扭转等运动,其振动频率和强度与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的性质有关。

因此,红外光谱特征吸收峰可以提供分子结构和化学键信息。

红外光谱的横坐标是波数(cm-1),波数是光的频率的倒数,与光的能量成反比。

而纵坐标则是吸光度,表示物质对红外光的吸收程度。

吸收峰的位置可以通过测量吸收带的最大峰值处的波数来确定。

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红外光谱特征吸收峰:1. 羧酸吸收峰(1700-1715 cm-1):羧酸的OH键弯曲振动和C=O双键伸缩振动引起的强吸收峰。

该吸收峰可以用来鉴别羧酸。

2. 羧酸盐吸收峰(1560-1640 cm-1):与羧酸吸收峰相比,羧酸盐的C=O双键伸缩振动引起的吸收峰位置左移。

3. 醛和酮吸收峰(1690-1750 cm-1):与羧酸吸收峰类似,它们也是由于C=O双键伸缩而引起的吸收峰。

但醛和酮的吸收峰位置通常比羧酸略高。

4. 羧酸和酮醇吸收峰(3200-3550 cm-1):由于羟基(OH)的振动引起的宽吸收峰。

在红外光谱中,羧酸和酮醇的羟基吸收峰位置和形状相似。

5. 烷基的C-H伸缩振动吸收峰(2850-3000 cm-1):烷基的C-H键伸缩振动引起的吸收峰。

短直链烷烃的C-H伸缩振动吸收峰出现在2850-2960 cm-1的范围内,而长直链烷烃的C-H伸缩振动峰则出现在2960-3000 cm-16. 芳香族化合物的C-H伸缩振动吸收峰(3020-3100 cm-1):芳香环中C-H键伸缩振动引起的吸收峰的位置通常在3020-3100 cm-17. N-H伸缩振动吸收峰(3300-3500 cm-1):含氮化合物中的氮氢键伸缩振动引起的吸收峰。

在氮-氢键的存在下,吸收峰位置可能出现在3300-3500 cm-1之间。

这些是红外光谱中常见的一些特征吸收峰范围和其对应的化学结构或基团。

红外光谱解析方法

红外光谱解析方法

红外光谱解析方法红外光谱解析方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化学方法,可以用于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研究和鉴定。

红外光谱解析方法主要利用化合物在红外光的作用下,不同官能团的振动与转动引起红外光吸收的特性来分析化合物的结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红外光谱解析方法,并给出一些结构分析实例。

首先,红外光谱解析方法通常是通过红外光谱仪测量化合物在特定波数范围内的光谱图像,然后根据不同官能团的振动频率和光谱峰的位置、强度等特征来进行结构分析。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红外光谱解析方法:1. 官能团峰位置分析法:不同官能团具有不同的红外光谱吸收特点,可以通过观察红外光谱图中各个官能团的吸收峰的位置来判断化合物中存在的官能团。

例如,羧酸官能团的C=O振动通常在1700-1725 cm^-1之间,酮和酰胺官能团的C=O振动通常在1650-1750 cm^-1之间。

2.官能团峰强度分析法:通过观察红外光谱图中各个官能团的吸收峰的强度可以推测化合物中该官能团的相对含量。

例如,苯环的C-H伸缩振动通常表现为较强的峰,而取代基的C-H伸缩振动通常较弱。

3.官能团复合分析法:化合物通常由多个官能团组成,各个官能团的振动频率和位置可以相互影响。

通过综合分析化合物中多个官能团的吸收峰的位置、强度等特征,可以进一步确定化合物的结构。

例如,当化合物同时含有羟基和羧基时,其红外光谱图中会出现OH和CO的吸收峰,它们的相对位置和强度可以提供更多的结构信息。

下面给出一个红外光谱解析的实例:假设有一个未知化合物,它的分子式为C5H10O,并测得其红外光谱图如下:(图略)根据红外光谱图,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结构分析:从红外光谱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两个很强的特征峰,一个位于2750-2850 cm^-1之间,一个位于1725-1740 cm^-1之间。

根据我们的经验,2750-2850 cm^-1之间的峰通常是C-H的伸缩振动,而1725-1740 cm^-1之间的峰通常是C=O的伸缩振动。

红外谱图峰位分析方法

红外谱图峰位分析方法

红外谱图分析(一)基团频率和特征吸收峰物质的红外光谱,是其分子结构的反映,谱图中的吸收峰,与分子中各基团的振动形式相对应。

多原子分子的红外光谱与其结构的关系,一般是通过实验手段得到的。

这就是通过比较大量已知化合物的红外光谱,从中总结出各种基团的吸收规律来。

实验表明,组成分子的各种基团,如O—H、N—H、C—H、C═C、C≡C、C═O等,都有自己特定的红外吸收区域,分子其它部分对其吸收位置影响较小。

通常把这种能代表基团存在、并有较高强度的吸收谱带称为基团频率,其所在的位置一般又称为特征吸收峰。

根据化学键的性质,结合波数与力常数、折合质量之间的关系,可将红外4 000~400 cm-1划分为四个区:4 000~2 500 cm-1氢键区2 500~2 000 cm-1产生吸收基团有O—H、C—H、N—H;叁键区2 000~1 500 cm-1C≡C、C≡N、C═C═C双键区1 500~1 000 cm-1C═C、C═O等单键区按吸收的特征,又可划分为官能团区和指纹区。

一、官能团区和指纹区红外光谱的整个围可分成4 000~1 300 cm-1与1 300~600 cm-1两个区域。

4 000~1 300 cm-1区域的峰是由伸缩振动产生的吸收带。

由于基团的特征吸收峰一般位于高频围,并且在该区域,吸收峰比较稀疏,因此,它是基团鉴定工作最有价值的区域,称为官能团区。

在1 300~600 cm-1区域中,除单键的伸缩振动外,还有因变形振动产生的复杂光谱。

当分子结构稍有不同时,该区的吸收就有细微的差异。

这种情况就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指纹一样,因而称为指纹区。

指纹区对于区别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很有帮助。

指纹区可分为两个波段(1)1 300~900 cm-1这一区域包括C—O,C—N,C—F,C—P,C—S,P—O,Si—O等键的伸缩振动和C═S,S═O,P═O等双键的伸缩振动吸收。

(2)900~600 cm-1这一区域的吸收峰是很有用的。

红外光谱分析中的峰位标定和数据解读方法

红外光谱分析中的峰位标定和数据解读方法

红外光谱分析中的峰位标定和数据解读方法红外光谱分析是一种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它通过测量测试物质在红外区域的吸收峰位来获取有关分子结构、组成和功能的信息。

然而,在进行红外光谱分析时,峰位标定和数据解读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峰位标定是指确定红外光谱图中吸收峰位对应的波数值。

波数是红外光谱中峰位的一种常见表示方式,通常以cm-1为单位。

确定吸收峰位的波数值对于准确解读红外光谱图至关重要。

为了进行有效的峰位标定,首先需要了解红外光谱中的各种吸收峰位的来源。

常见的红外光谱峰位包括伸缩振动吸收峰、弯曲振动吸收峰和平面振动吸收峰。

其中,伸缩振动吸收峰由于参与原子间的键伸缩而产生;弯曲振动吸收峰则由于原子相对于分子骨架的弯曲运动而产生;平面振动吸收峰则是由于分子骨架内的键角变化而产生。

这些吸收峰位的位置和强度可以直接反应出分子中的化学键及其特性。

在红外光谱分析中,常用的标定峰是一些已知物质的特征吸收峰。

例如,对于有机化合物,通常选择C-H伸缩振动吸收峰、C=O伸缩振动吸收峰等作为标定峰。

这些已知物质的吸收峰位置已经广泛研究和验证,因此可以作为参考进行峰位标定。

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验条件和测试设备精度等因素进行仪器校准,以进一步提高峰位标定的准确性。

峰位标定之后,接下来需要进行红外光谱数据的解读。

数据解读主要是通过对红外光谱图中各个吸收峰位的分析来推测物质的结构和功能。

解读红外光谱数据时,可以根据各个吸收峰位的位置、强度和形状等特征来推断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首先,根据吸收峰位的位置可以初步判断化合物中存在的官能团。

例如,C-H伸缩振动吸收峰位在2800-3000 cm-1范围内,C=O伸缩振动吸收峰位在1600-1800 cm-1范围内。

其次,吸收峰位的强度可以反映出存在的化学键的数量和偶极矩的大小。

强吸收峰往往与较强的偶极矩相关,例如C=O伸缩振动吸收峰通常比C-H伸缩振动吸收峰更强。

此外,吸收峰位的形状也可以提供额外的信息。

有机物的红外光谱分析方法

有机物的红外光谱分析方法

有机物的红外光谱分析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在有机化学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介绍有机物的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并探讨其在化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一、红外光谱分析原理红外光谱分析是利用有机物分子在红外光的作用下,吸收或发射特定的光谱带来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红外光谱分析仪器主要由光源、光学组件、光谱仪和检测器等部分组成。

有机物分子中存在许多共振式结构,当红外光波长和化学键振动频率匹配时,分子将吸收红外光,并产生特定的光谱峰。

这些光谱峰的位置和强度能够提供有机物分子结构和功能团信息。

二、红外光谱仪的原理和操作红外光谱仪是分析有机物红外光谱的关键设备。

它通过使用红外光源发射红外光束,经过样品后,光学组件将红外光束分解为不同波长的光,然后使用检测器检测吸收或发射的光信号。

操作时,需要将待测样品放置在红外光谱仪中,并进行光谱扫描和数据分析。

三、红外光谱分析方法的应用3.1 结构确定有机物的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可以用于确定分子的结构。

利用红外光谱仪测得的光谱图谱,通过对比光谱峰的位置和强度,可以确定有机物中存在的功能团和官能团,从而推断出分子的结构。

这对于有机化学研究和新药物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3.2 定量分析红外光谱分析方法还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在标定好的条件下,可以利用红外光谱仪对待测样品的红外光吸收进行定量测定。

通过建立标准曲线或使用专用分析软件,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有机物在混合物中的含量。

3.3 质谱联用分析红外光谱分析方法还可以与质谱等其他分析方法联用,来进行复合分析。

通过将红外光谱仪与质谱仪等设备连接,可以同时获得有机物的红外光谱和质谱信息,进一步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红外光谱分析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具有以下优势:非破坏性、快速、灵敏、可靠、简便等。

同时,红外光谱仪的设备成本也越来越低,适用于各种实验室和工业生产环境。

然而,红外光谱分析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有机物的红外光谱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下降。

红外吸收光谱的特征峰讲解

红外吸收光谱的特征峰讲解

红外吸收光谱的特征峰讲解红外吸收光谱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用于鉴定有机化合物的功能团和确定其化学结构。

在红外光谱中,每个特定的功能团都对应着一个特征峰,可以通过峰的位置和强度来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和成分。

本文将对常见的红外吸收光谱特征峰进行详细讲解。

1.OH的吸收峰羟基(OH)的吸收峰通常出现在3200-3600cm-1的位置,显示为醇类和酚类化合物的特征。

醇类中,酒精的峰位通常在3200-3500cm-1,而酚类的峰位往往在3550-3650cm-1、峰的强度和形状可以提供关于羟基的状态和氢键的信息。

2.NH的吸收峰氨基(NH)也有比较突出的吸收峰,峰位通常出现在3100-3500cm-1的位置。

一般而言,一级胺和二级胺的NH伸缩振动峰位在3200-3500cm-1,而三级胺则没有明显的NH伸缩振动峰。

3.C=O的吸收峰碳氧双键(C=O)是有机化合物中常见的官能团之一,其吸收峰位置可以提供关于官能团的信息。

酮和醛中的C=O伸缩振动峰位分别在1700-1750cm-1和1700-1750cm-1之间,酸中的C=O伸缩振动峰位在1700-1800cm-14.C=C的吸收峰碳碳双键(C=C)是烯烃类化合物的特征官能团,其吸收峰通常出现在1600-1680cm-1的位置。

峰位的具体位置和强度可以提供关于烯烃的信息。

5.C-H的吸收峰碳氢键(C-H)的伸缩振动是有机化合物常见的特征之一、饱和烃中,C-H伸缩振动峰位一般出现在2800-3000cm-1之间。

不饱和烃中,C-H伸缩振动峰位通常在3000-3100cm-1之间。

6.N-H的吸收峰氨基(NH)和亚胺基(NH)的伸缩振动峰是鉴定氨基化合物的重要依据。

一级胺中,NH伸缩振动峰位在3200-3500cm-1,而亚胺中的NH伸缩振动峰位在3300-3500cm-17.C-Cl的吸收峰氯代烷烃的C-Cl伸缩振动峰位通常出现在600-800cm-1,可以用于检测氯代烷烃的存在与否。

红外图谱分析方法大全

红外图谱分析方法大全

红外图谱分析是光谱分析技术中的一种,它利用红外光作为光源,检测样品的吸收、反射、散射等特性,从而得到样品的分子结构和化学组成。

下面是红外图谱分析方法的详细步骤:一、准备工作在进行红外图谱分析之前,需要准备好相应的仪器和样品。

红外光谱仪通常由光源、光阑、干涉仪、样品室、检测器等部分组成。

在采集样品红外光谱时,需要使用专门的样品制备技术,如样品压制、样品溶液制备等。

二、样品制备样品制备是红外图谱分析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因为只有样品中的分子在红外光的作用下产生吸收、反射、散射等特性,才能得到样品的分子结构和化学组成。

样品制备需要根据样品的性质和所用光谱仪的类型来选择不同的制备方法,如固体样品需要进行研磨和压片,液体样品需要进行溶液制备等。

三、谱图解析在采集到样品的红外光谱后,需要通过谱图解析来得到样品的分子结构和化学组成。

谱图解析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技巧,例如:1. 确定光谱类型:根据光谱中出现的特征峰,确定光谱的类型。

例如,如果是伸缩振动,则可以判断出样品的分子结构中存在这种键。

2. 确定基团:根据特征峰的位置和形状,确定样品中存在的基团。

例如,如果出现了苯环的振动吸收峰,则可以判断出样品中含有苯环结构。

3. 确定分子结构:通过确定基团和键的类型,可以得到样品的分子结构。

例如,如果一个化合物的红外光谱中出现了C-H键的振动吸收峰,则可以判断出这个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中存在C-H键。

四、定量分析除了定性分析外,红外光谱还可以用于定量分析。

通过测量特征峰的强度和宽度等参数,可以计算出样品中某种物质的含量。

例如,可以利用红外光谱技术测定高聚物中某种单体的含量。

五、应用领域红外光谱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1. 化学领域:用于研究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和化学反应机理等。

2. 材料科学领域:用于研究高聚物、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的结构和化学组成等。

3. 环境科学领域:用于监测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和污染物的含量等。

红外吸收光谱特征峰点,史上最全

红外吸收光谱特征峰点,史上最全

红外吸收光谱特征峰点,史上最全
红外吸收光谱是分析有机物和无机物化学组成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中特征峰点的识别和解析是红外光谱分析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常
见物质的红外谱图以及显示其特征峰点的位置。

以下为几种有机物
和无机物的特征峰点:
有机物的特征峰点
- 烷基C--H伸缩振动(脂肪族烃):3000~2850 cm^-1
- 烯丙基C--H伸缩振动(卤代烃):3100~3000 cm^-1
- 芳香族C--H伸缩振动:3100~3000 cm^-1、1500~1450 cm^-1
- 烷基C--O拉伸振动(醇、醚):1300~1000 cm^-1
- 腈类分子C---N伸缩振动:2260、2220 cm^-1
无机物的特征峰点
- 含羟基化合物的水分子O--H伸缩振动:3400~3200 cm^-1
- 硫酸盐分子的S--O拉伸振动:1100~1000 cm^-1
- 亚硝酸盐分子的N--O伸缩振动:1550 cm^-1
- 氨基酸盐分子的N--H伸缩振动:3500~3200 cm^-1
- 硫化物离子分子的S--H伸缩振动:2550~2350 cm^-1
在进行红外光谱分析实验前,有必要将待测试物质和标准物质对比,以确定谱图中的特征峰点。

只有正确地识别了特征峰点,才能准确分析样品的组成结构和含量。

总结
本文介绍了常见物质的红外谱图以及显示其特征峰点的位置。

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特征峰点各不相同,一般通过与标准物质进行比较来确定谱图中的特征峰。

对于分析组成结构和含量非常重要。

红外光谱分析步骤 红外光谱工作原理

红外光谱分析步骤 红外光谱工作原理

红外光谱分析步骤红外光谱工作原理红外光谱法是利用物质分子对红外辐射的吸收,并由其振动或转动运动引起偶极矩的精变化,产生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从基态到激发态的跃迁,得到由分子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变化产生的振动-转动光谱,又称为红外光谱。

红外光谱法是一种鉴别化合物和确定物质分子结构的常用分析手段,不仅可以对物质进行定性分析,还可对单一组分或混合物中各组分进行定量分析,尤其是在对于一些较难分离并在紫外、可见区找不到明显特征峰的样品,可以方便、迅速地完成定量分析。

红外光谱分析步骤1.首先依据谱图推出化合物碳架类型:根据分子式计算不饱和度,公式:不饱和度=(2C+2-H-Cl+N)/2其中:Cl为卤素原子。

例如:比如苯:C6H6,不饱和度=(2*6+2-6)/2=4,3个双键加一个环,正好为4个不饱和度。

2.分析3300~2800cm-1区域C-H伸缩振动吸收;以3000cm-1为界:高于3000cm-1为不饱和碳C-H伸缩振动吸收,有可能为烯,炔,芳香化合物,而低于3000cm-1一般为饱和C-H伸缩振动吸收。

3.若在稍高于3000cm-1有吸收,则应在2250~1450cm-1频区,分析不饱和碳碳键的伸缩振动吸收特征峰,其中:?炔2200~2100cm-1,烯1680~1640cm-1,芳环1600,1580,1500,1450cm-1泛峰。

若已确定为烯或芳香化合物,则应进一步解析指纹区,即1000~650cm-1的频区,以确定取代基个数和位置(顺、反;邻、间、对)。

4.碳骨架类型确定后,再依据其他官能团,如C=O,O-H,C-N 等特征吸收来判定化合物的官能团。

5.解析时应注意把描述各官能团的相关峰联系起来,以准确判定官能团的存在。

近红外光谱仪的两种分析方法近红外光谱仪主要是依靠近红外光谱原理来进来一系列的测量,而近红外光谱又是由于分子振动的非谐振性使分子振动从基态向高能级跃迁时产生的,记录的主要是含氢基团X-H(X=C、N、O)振动的倍频和合频吸收。

红外谱图峰位分析方法

红外谱图峰位分析方法

红外谱图分析(一)基团频率和特征吸收峰物质的红外光谱,是其分子结构的反映,谱图中的吸收峰,与分子中各基团的振动形式相对应。

多原子分子的红外光谱与其结构的关系,一般是通过实验手段得到的。

这就是通过比较大量已知化合物的红外光谱,从中总结出各种基团的吸收规律来。

实验表明,组成分子的各种基团,如O—H、N—H、C—H、C═C、C≡C、C═O等,都有自己特定的红外吸收区域,分子其它部分对其吸收位置影响较小。

通常把这种能代表基团存在、并有较高强度的吸收谱带称为基团频率,其所在的位置一般又称为特征吸收峰。

根据化学键的性质,结合波数与力常数、折合质量之间的关系,可将红外4 000~400 cm-1划分为四个区:4 000~2 500 cm-1氢键区2 500~2 000 cm-1产生吸收基团有O—H、C—H、N—H;叁键区2 000~1 500 cm-1C≡C、C≡N、C═C═C双键区1 500~1 000 cm-1C═C、C═O等单键区按吸收的特征,又可划分为官能团区和指纹区。

一、官能团区和指纹区红外光谱的整个范围可分成4 000~1 300 cm-1与1 300~600 cm-1两个区域。

4 000~1 300 cm-1区域的峰是由伸缩振动产生的吸收带。

由于基团的特征吸收峰一般位于高频范围,并且在该区域内,吸收峰比较稀疏,因此,它是基团鉴定工作最有价值的区域,称为官能团区。

在1 300~600 cm-1区域中,除单键的伸缩振动外,还有因变形振动产生的复杂光谱。

当分子结构稍有不同时,该区的吸收就有细微的差异。

这种情况就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指纹一样,因而称为指纹区。

指纹区对于区别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很有帮助。

指纹区可分为两个波段(1)1 300~900 cm-1这一区域包括C—O,C—N,C—F,C—P,C—S,P—O,Si—O等键的伸缩振动和C═S,S═O,P═O等双键的伸缩振动吸收。

(2)900~600 cm-1这一区域的吸收峰是很有用的。

红外光谱仪的操作技巧与峰位标定方法

红外光谱仪的操作技巧与峰位标定方法

红外光谱仪的操作技巧与峰位标定方法红外光谱仪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分析仪器。

红外光谱仪能够通过分析样品的红外区域的能谱图,来识别样品中的化学成分和它们之间的化学键信息。

它既可以用于质量控制,也可以用于研究与开发。

在操作红外光谱仪时,首先要保证仪器的正常运行。

有些基本的操作步骤必不可少,比如打开仪器前要确保所有的电源开关都处于关闭状态,仪器正常通电后,要进行预热。

预热时间和温度需按照仪器说明书进行设定。

同时,还需检查样品槽、光路等传感器的干净程度,避免因灰尘和杂质影响仪器的测量精度。

调节红外光谱仪的工作参数是操作中的重要一环。

不同类型的红外光谱仪在工作原理和性能上略有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具体的仪器类型来设置相应的参数。

例如,对于基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需要选择适当的工作模式,如反射模式或透射模式。

同时,还需要选择合适的光程和光源强度,以保证信号的稳定和质量。

为了确保所测量的信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进行红外光谱仪操作的同时,更要结合实验目的,并参考先前的实验经验和仪器说明书进行调整。

在进行红外光谱测量时,峰位的标定是精确分析的关键。

峰位标定可以通过使用已知化合物的红外光谱数据进行或者通过标准样品的测量来实现。

在前一种方法中,我们将所测量的样品与数据库中的已知红外光谱进行比对,从而确定样品中各个峰位的位置。

这种方法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数据库的选择和准确性。

同时,还必须注意到,样品测量所得到的真实峰位可能会因为不同的光谱仪和仪器配置而略有差异,并且不同的化学键可能会受到仪器和环境条件的影响,从而产生微弱的峰位偏移现象。

与前一种方法相比,通过标准样品的测量进行峰位标定更加准确和可靠。

这需要事先选取一些已知成分和相应光谱数据的样品作为标准样品。

通过测量标准样品并提取其峰位信息,可以建立一个峰位标定曲线。

在实际测量中,我们只需要测量所需样品的红外光谱图,并将所测得的峰位在标定曲线上进行比对,即可获得准确的峰位数据。

s=o红外出峰位置

s=o红外出峰位置

s=o红外出峰位置红外光谱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用于研究物质的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的特征。

红外光谱图通常以波数(cm^-1)或波长(μm)作为横坐标,而纵坐标表示吸光度或透射率。

红外光谱图中的峰位代表了不同化学键或官能团的振动频率,可以通过观察峰位的位置来推断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在解读红外光谱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多个角度来分析红外峰位的含义:1. 波数范围,首先,我们可以观察红外光谱的整体波数范围。

常见的红外光谱波数范围为4000-400 cm^-1。

不同的官能团和化学键在不同的波数范围内表现出特征峰,因此可以根据波数范围初步判断物质的组成。

2. 峰位强度,峰位的强度通常与化学键的数量和强度相关。

较强的峰位可能表示较多的特定官能团或化学键存在,而较弱的峰位可能表示相应的官能团或化学键较少。

3. 峰位形状,峰位的形状可以提供关于化学键的信息。

对称的峰位形状通常表示对称的振动,而不对称的峰位形状则表示不对称的振动。

这可以用于判断化学键的类型和位置。

4. 峰位位置,峰位的位置是解读红外光谱的关键。

不同官能团和化学键在红外光谱中表现出特定的峰位位置。

例如,羟基(OH)官能团通常出现在3200-3600 cm^-1附近,羰基(C=O)官能团通常出现在1650-1800 cm^-1附近。

通过对比已知物质的红外光谱数据库,可以确定未知物质的峰位位置,并推断其化学组成和结构。

5. 峰位的相对位置,在红外光谱中,不同峰位之间的相对位置也提供了有关化学键和官能团的信息。

例如,羰基官能团的位置相对于其他峰位的偏移可以用于判断官能团的取代位置或共轭结构的存在。

总结起来,解读红外光谱中的峰位位置需要考虑波数范围、峰位强度、峰位形状、峰位位置以及峰位的相对位置等多个因素。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推断出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红外吸收谱峰的三要素

红外吸收谱峰的三要素

红外吸收谱峰的三要素
红外吸收谱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学、药
学等领域。

在解读红外吸收谱时,要关注谱图中的各个峰,而理解红
外吸收谱峰的三个要素是至关重要的。

1. 波数:谱图中的峰将出现在一定的波数范围内。

波数指的是光谱中
吸收峰的位置,以cm-1为单位,反映了分子中不同化学键的振动频率。

不同波数的吸收峰对应着不同类型的化学键或官能团,因此波数可以
帮助确定化合物的结构。

2. 强度:吸收峰的强度反映了分子中特定振动的相对丰度。

强度主要
取决于振动态度、分子结构以及共振增强等因素。

一般来说,强度较
高的峰说明该种振动在分子中更为常见或振动幅度更大。

3. 形状:吸收峰的形状可以提供关于分子内部相互作用和分子间力的
信息。

例如,如果一个峰呈单峰形状,说明相应的振动是分子内部的
基本模式;如果一个峰呈现肩峰或肩部增强现象,说明分子中存在一
些特殊的相互作用或结构。

此外,还需注意吸收峰的峰宽和峰的背景。

峰宽是指峰的宽度,主要
受分子中键的强度、分子间相互作用和分子自由度的影响。

峰的背景
通常是指吸收谱中没有特定峰的区域,可以帮助区分谱图中其他重要
峰的属性。

总结起来,红外吸收谱峰的三个要素是波数、强度和形状。

深入理解和准确解读各个峰的这些要素,对于从红外光谱中获取有关分子结构和化学键信息至关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外谱图分析(一)基团频率和特征吸收峰物质的红外光谱,是其分子结构的反映,谱图中的吸收峰,与分子中各基团的振动形式相对应。

多原子分子的红外光谱与其结构的关系,一般是通过实验手段得到的。

这就是通过比较大量已知化合物的红外光谱,从中总结出各种基团的吸收规律来。

实验表明,组成分子的各种基团,如O—H、N—H、C—H、C═C、C≡C、C═O等,都有自己特定的红外吸收区域,分子其它部分对其吸收位置影响较小。

通常把这种能代表基团存在、并有较高强度的吸收谱带称为基团频率,其所在的位置一般又称为特征吸收峰。

根据化学键的性质,结合波数与力常数、折合质量之间的关系,可将红外4 000~400 cm-1划分为四个区:4 000~2 500 cm-1氢键区2 500~2 000 cm-1产生吸收基团有O—H、C—H、N—H;叁键区2 000~1 500 cm-1C≡C、C≡N、C═C═C双键区1 500~1 000 cm-1C═C、C═O等单键区按吸收的特征,又可划分为官能团区和指纹区。

一、官能团区和指纹区红外光谱的整个围可分成4 000~1 300 cm-1与1 300~600 cm-1两个区域。

4 000~1 300 cm-1区域的峰是由伸缩振动产生的吸收带。

由于基团的特征吸收峰一般位于高频围,并且在该区域,吸收峰比较稀疏,因此,它是基团鉴定工作最有价值的区域,称为官能团区。

在1 300~600 cm-1区域中,除单键的伸缩振动外,还有因变形振动产生的复杂光谱。

当分子结构稍有不同时,该区的吸收就有细微的差异。

这种情况就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指纹一样,因而称为指纹区。

指纹区对于区别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很有帮助。

指纹区可分为两个波段(1)1 300~900 cm-1这一区域包括C—O,C—N,C—F,C—P,C—S,P—O,Si—O等键的伸缩振动和C═S,S═O,P═O等双键的伸缩振动吸收。

(2)900~600 cm-1这一区域的吸收峰是很有用的。

例如,可以指示(—CH2—)n的存在。

实验证明,当n≥4时,—CH2—的平面摇摆振动吸收出现在722 cm-1;随着n的减小,逐渐移向高波数。

此区域的吸收峰,还可以鉴别烯烃的取代程度和构型提供信息。

例如,烯烃为RCH═CH2结构时,在990和910 cm-1出现两个强峰;为RC═CRH结构时,其顺、反异构分别在690 cm-1和970 cm-1出现吸收。

此外,利用本区域中苯环的C—H面外变形振动吸收峰和2000~1667 cm-1区域苯的倍频或组合频吸收峰,可以共同配合来确定苯环的取代类型。

二、主要基团的特征吸收峰在红外光谱中,每种红外活性的振动都相应产生一个吸收峰,所以情况十分复杂。

例如,基团除在3700~3600 cm-1有O—H的伸缩振动吸收外,还应在1450~1300 cm-1和1160~1000 cm-1分别有O—H 的面变形振动和C—O的伸缩振动。

后面的这两个峰的出现,能进一步证明的存在。

因此,用红外光谱来确定化合物是否存在某种官能团时,首先应该注意在官能团它的特征峰是否存在,同时也应找到它们的相关峰作为旁证。

这样,我们有必要了解各类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峰。

表列出了主要官能团的特征吸收峰的围。

三、影响基团频率的因素尽管基团频率主要由其原子的质量及原子的力常数所决定,但分子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的改变都会使其频率发生改变,因而使得许多具有同样基团的化合物在红外光谱图中出现在一个较大的频率围。

为此,了解影响基团振动频率的因素,对于解析红外光谱和推断分子的结构是非常有用的。

影响基团频率的因素可分为部及外部两类。

(一)部因素1.电子效应(1)诱导效应(I效应)由于取代基具有不同的电负性,通过静电诱导效应,引起分子中电子分布的变化,改变了键的力常数,使键或基团的特征频率发生位移。

例如,当有电负性较强的元素与羰基上的碳原子相连时,由于诱导效应,就会发生氧上的电子转移:导致C═O键的力常数变大,因而使的吸收向高波数方向移动。

元素的电负性越强,诱导效应越强,吸收峰向高波数移动的程度越显著,如表所示。

表10-2 元素的电负性对νC═O的影响R—CO—XX=R‘X=HX=ClX=FR=F,X=FvC═O/ cm-11 7151 7301 8001 9201 928(2)中介效应(M效应)在化合物中,C═O伸缩振动产生的吸收峰在1680 cm-1附近。

若以电负性来衡量诱导效应,则比碳原子电负性大的氮原子应使C═O键的力常数增加,吸收峰应大于酮羰基的频率(1 715 cm-1)。

但实际情况正好相反,所以,仅用诱导效应不能解释造成上述频率降低的原因。

事实上,在酰胺分子,除了氮原子的诱导效应外,还同时存在中介效应M,即氮原子的孤对电子与C═O上л电子发生重叠,使它们的电子云密度平均化,造成C═O键的力常数下降,使吸收频率向低波数侧位移。

显然,当分子中有氧原子与多重键频率最后位移的方向和程度,取决于这两种效应的净结果。

当I>M时,振动频率向高波数移动;反之,振动频率向低波数移动。

(3)共轭效应(C效应)共轭效应使共轭体系具有共面性,且使其电子云密度平均化,造成双键略有伸长,单键略有缩短,因此,双键的吸收频率向低波数方向位移。

例如R—CO—CH2—的vC═O出现在 1 715 cm-1,而CH═CH—CO—CH2—的vC═O则出现在1685~1665 cm-1。

2.氢键的影响分子中的一个质子给予体X—H和一个质子接受体Y形成氢键X—H……Y,使氢原子周围力场发生变化,从而使X—H振动的力常数和其相连的H……Y的力常数均发生变化,这样造成X—H的伸缩振动频率往低波数侧移动,吸收强度增大,谱带变宽。

此外,对质子接受体也有一定的影响。

若羰基是质子接受体。

则vC═O也向低波数移动。

以羧酸为例,当用其气体或非极性溶剂的极稀溶液测定时,可以在1 760 cm-1处看到游离C═O伸缩振动的吸收峰;若测定液态或固态的羧酸,则只在1 710 cm-1出现一个缔合的C═O 伸缩振动吸收峰,这说明分子以二聚体的形式存在。

氢键可分为分子间氢键和分子氢键。

分子间氢键与溶液的浓度和溶剂的性质有关。

例如,以CCl4为溶剂测定乙醇的红外光谱,当乙醇浓度小于0.01mol·L-1时,分子间不形成氢键,而只显示游离OH的吸收(3 640 cm-1);但随着溶液中乙醇浓度的增加,游离羟基的吸收减弱,而二聚体(3 515 cm-1)和多聚体(3 350 cm-1)的吸收相继出现,并显著增加。

当乙醇浓度为1.0 mol·L-1时,主要是以多缔合形式存在,如图所示。

由于分子氢键X—H…Y不在同一直线上,因此它的X—H伸缩振动谱带位置、强度和形状的改变,均较分子间氢键为小。

应该指出,分子氢键不受溶液浓度的影响,因此,采用改变溶液浓度的办法进行测定,可以与分子间氢键区别。

3.振动偶合振动偶合是指当两个化学键振动的频率相等或相近并具有一公共原子时,由于一个键的振动通过公共原子使另一个键的长度发生改变,产生一个“微扰”,从而形成了强烈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使振动频率发生变化,一个向高频移动,一个向低频移动。

振动偶合常常出现在一些二羰基化合物中。

例如,在酸酐中,由于两个羰基的振动偶合,使vC═O的吸收峰分裂成两个峰,分别出现在1 820 cm-1和1 760 cm-1。

4.费米(Fermi)振动当弱的倍频(或组合频)峰位于某强的基频吸收峰附近时,它们的吸收峰强度常常随之增加,或发生谱峰分裂。

这种倍频(或组合频)与基频之间的振动偶合,称为费米振动。

例如,在正丁基乙烯基醚(C4H9—O—C═CH2)中,烯基ω═CH810 cm-1的倍频(约在1 600 cm-1)与烯基的vC═C发生费米共振,结果在1 640 cm-1和1 613 cm-1出现两个强的谱带。

(二)外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指测定物质的状态以及溶剂效应等因素。

同一物质在不同状态时,由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不同,所得光谱也往往不同。

分之在气态时,其相互作用很弱,此时可以观察到伴随振动光谱的转动精细结构。

液态和固态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强,在有极性基团存在时,可能发生分子间的缔合或形成氢键,导致特征吸收带频率、强度和形状有较大改变。

例如,丙酮在气态的vC═O为1 742 cm-1,而在液态时为1718 cm-1。

在溶液中测定光谱时,由于溶剂的种类、溶液的浓度和测定时的温度不同,同一物质所测得的光谱也不相同。

通常在极性溶剂中,溶质分子的极性基团的伸缩振动频率随溶剂极性的增加而向低波数方向移动,并且强度增大。

因此,在红外光谱测定中,应尽量采用非极性溶剂。

关于溶液浓度对红外光谱的影响,已在前面“氢键”部分叙述。

红外谱图的解析(二)首先应该对各官能团的特征吸收熟记于心,因为官能团特征吸收是解析谱图的基础。

对一已经拿到手的红外谱图:(1)首先依据谱图推出化合物碳架类型:根据分子式计算不饱和度,公式:不饱和度=F+1+(T-O)/2 其中:F:化合价为4价的原子个数(主要是C原子),T:化合价为3价的原子个数(主要是N原子),O:化合价为1价的原子个数(主要是H原子),举个例子:比如苯:C6H6,不饱和度=6+1+(0-6)/2=4,3个双键加一个环,正好为4个不饱和度;(2)分析3300~2800cm^-1区域C-H伸缩振动吸收;以3000 cm^-1为界:高于3000cm^-1为不饱和碳C-H伸缩振动吸收,有可能为烯, 炔, 芳香化合物,而低于3000cm^-1一般为饱和C-H伸缩振动吸收;(3)若在稍高于3000cm^-1有吸收,则应在2250~1450cm^-1频区,分析不饱和碳碳键的伸缩振动吸收特征峰,其中:炔2200~2100 cm^-1烯1680~1640 cm^-1芳环1600,1580,1500,1450 cm^-1若已确定为烯或芳香化合物,则应进一步解析指纹区,即1000~650cm^-1的频区,以确定取代基个数和位置(顺反,邻、间、对);(4)碳骨架类型确定后,再依据其他官能团,如C=O, O-H, C-N 等特征吸收来判定化合物的官能团;(5)解析时应注意把描述各官能团的相关峰联系起来,以准确判定官能团的存在,如2820,2720和1750~1700cm^-1的三个峰,说明醛基的存在。

解析的过程基本就是这样,至于制样以及红外谱图软件的使用,一般的有机实验书上都有比较详细的介绍的,这里就详述了。

以下为各官能团的特征吸收峰:1.烷烃:C-H伸缩振动(3000-2850cm^-1),C-H弯曲振动(1465-1340cm^-1),一般饱和烃C-H伸缩均在3000cm^-1以下,接近3000cm^-1的频率吸收。

2.烯烃:烯烃C-H伸缩(3100~3010cm^-1),C=C伸缩(1675~1640 cm^-1),烯烃C-H面外弯曲振动(1000~675cm^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