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学设计word

合集下载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科教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科教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科教版

教案标题:可持续发展与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

1. 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究能力,培养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

1. 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相关概念。

2. 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方式和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行动起来。

教学准备:

1. 教材:《科学》(三年级上册科教版)

2. 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学软件

3. 活动材料:图片、小视频、海报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或小视频,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思考。

2. 提问引导学生,如:“你们觉得我们身边的环境是否存在问题?”“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环境?”

3. 让学生结合自己身边的例子,进行讨论。

二、知识讲解与学习(15分钟)

1. 使用多媒体展示,呈现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概念和实施方式。

2. 讲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如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

3. 讲解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方式,如垃圾分类、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节约用电等。

三、探究活动(20分钟)

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环境问题进行探究。

2. 每组负责研究一个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可使用图表、海报等形式进行展示。

3. 学生展示后,进行讨论、分享和总结。

四、环保行动(10分钟)

1. 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能够采取的环保行动,如节约用水、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参加环保志愿者等。

2. 鼓励学生制定个人环保计划,并在课后积极实施。

五、课堂小结(5分钟)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教科版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教科版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一袋空气的质量

是多少》|教科版

《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上节课,学生通过探究已经知道了空气是有质量的,运用豆子这种标准物,也直观地了解了20筒空气的质量大概是多少。本课提出“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的课题,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学生先要厘清问题,确认一袋空气的体积,然后分步解决问题。本课需要学生用上节课的方法,来测量一袋空气的质量,感受一定量的空气究竟有多重,进一步确认空气是有质量的。同时,本课用多种物体作为标准物去测量20筒空气的质量,希望学生通过对比观察到相同质量的物体有不同的体积,从而对物体密度有一个直观的感知,为以后研究密度概念积累经验。

【学生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测量物体质量,没有使用标准物,这次体验如何选择标准物。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体验过用手掂一掂对比两个物体的质量,在本课学生通过对比装有100筒空气的袋子和其他等重的物品可以发现,质量一样的物品,大小

(体积)差别却很大。这可以让三年级的学生初步感受到物体密度的不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一定量的空气还有一定的质量,质量的多少可以用常用的物体来衡量。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空气质量,并使用恰当的方式进行记录。

能够尝试应用所学知识和经历解决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体会细致操作、仔细窥察实验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生活中可以用不同标准物来测量空气的质量。

生活中林林总总的物体,可以满足分歧的需求。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选择“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当作测量标准物。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

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混合与分离》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混合与分离》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

《混合与分离》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的水的第7节课《混合与分离》,主要内容是混合与分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不同物质的混合与分离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a. 掌握常见物质的混合与分离方法,如过滤、沉淀、蒸发等。

b. 了解物质的混合与分离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

a.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观察和描述物质的混合与分离现象。

b.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混合与分离实验。

3. 情感目标:

a.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通过合作实验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b.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废弃物。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a. 混合与分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b. 过滤、沉淀、蒸发等混合与分离方法的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

a. 帮助学生理解混合与分离的概念,并能够正确运用相关方法。

b. 引导学生思考混合与分离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但对混合与分离的概念和方法还存在一定的模糊和混淆。他们对实际生活中的混合与分离现象缺乏系统的认识。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五、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

a.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水的性质和变化。

b. 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物质的混合与分离现象?可以举例说明。

2. 概念讲解

a. 通过图片和实例引入混合与分离的概念,解释混合与分离的含义。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标题: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方法。

2. 掌握物体的属性和特征。

3. 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4. 了解地球和宇宙的基本知识。

5. 培养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方法。

2. 物体的属性和特征。

3. 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4. 地球和宇宙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

1. 科学探究的方法的运用。

2. 物体的属性和特征的辨识和归类。

3. 生物的分类和特征的理解。

4. 地球和宇宙的基本知识的掌握。

教学准备:

1. 教材: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

2. 教具:实验器材、图片、视频等。

3.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方法

1. 导入:通过展示科学实验视频,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 提问:什么是科学?科学探究有哪些方法?

3. 讲解:介绍科学的定义和科学探究的方法,如观察、实验、比较等。

4.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让他们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5. 总结:总结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

第二课:物体的属性和特征

1. 导入:展示不同物体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2. 提问:物体有哪些属性和特征?如何归类物体?

3. 讲解:介绍物体的属性和特征,如形状、颜色、大小等,并讲解归类的方法。

4.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物体的观察和归类实验,加深对物体属性和特征的理解。

5. 总结:总结物体的属性和特征,培养学生观察和分类的能力。

第三课: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科学,指的就是分科而学,后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如数学、物理、化学等)讨论,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新教科版三班级上册科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教科版三班级上册科学教案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和油相比,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过程与方法:

运用不同感官仔细观察比较水和油;用图表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沟通。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沟通尊重事实、重视证据。

【教学重点】观察、描述水和食用油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具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教学难点】运用不同感观比较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用图表的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沟通。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2个塑料杯、1片玻璃、1张蜡光纸、1支筷子、2个试管、2根长木条(可以是长一些的牙签)1个玻璃杯、1个塑料瓶(矿泉水瓶)、1个水槽。

给每个学生准备:

记录纸两张。

【教学过程】

一、观察水和食用油

1、导入:水是一种液体,你们知道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液体?

这些液体是否都一样呢?今天我们以水和食用油为例,进行讨论。

2、学生观察:提供给每组一杯水和一杯食用油,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两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把观察到的结果填写在维恩图中。(提示:在科学观察中,一般不用尝的方法)

3、沟通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师板书展示。

二、滴液比较

1、师:水和食用油除了我们刚才所观察到的不同之外,还有不同之处吗?比如,我们分别把水滴和油滴滴到蜡纸、玻璃片和报纸上,它们的状态一样吗?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新教材教科版⼩学科学三年级上

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录:

1.⽔到哪⾥去了

2.⽔沸腾了

3.⽔结冰了

4.冰融化了

5.⽔能溶解多少物质

6.加快溶解

7.混合与分离

8.它们发⽣了什么变化

空⽓

1.感受空⽓

2.空⽓能占据空间吗

3.压缩空⽓

4.空⽓有质量吗

5.⼀袋空⽓的质量是多少

6.我们来做“热⽓球”

7.风的成因

8.空⽓和我们的⽣活

天⽓

1.我们关⼼天⽓

2.认识⽓温计

3.测量⽓温

4.测量降⽔量

5.观测风

6.观察云

7.整理我们的天⽓⽇历

8.天⽓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 1.1 《⽔到哪⾥去了》教学设计

课题⽔到哪⾥去了单元1学科科学年级3

科学知识

2、蒸发是⽔的⼀种形态

3、⽔和⽔蒸⽓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学习科学探索:

⽬标1、通过现象观察,分析、猜测⽔到哪⾥去了

2、通过活动体验,研讨影响⽔蒸发因素

3、通过模拟实验,感受⽔蒸发特点,研讨⽔和⽔蒸⽓的区别

科学态度

细致观察⽣活、尝试解释⽣活现象

重点1、常温下,⽔会蒸发到空⽓⾥去

2、蒸发是⽔的⼀种形态

3、⽔和⽔蒸⽓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难点1、通过现象观察,分析、猜测⽔到哪⾥去了

2、通过活动体验,研讨影响⽔蒸发因素

3、通过模拟实验,感受⽔蒸发特点,研讨⽔和⽔蒸⽓的区别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活动设计意图导⼊新课展⽰图⽚,聚焦问题:学⽣猜测回答单⼑直⼊,激发我们已经知道⽔是⼀种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兴趣

有⼀定的体积。⽔还可能有其他的形态吗?

讲授新课⼀、探究 1

1、试着解释下⾯的现象,你认为⽔到哪⾥去了?学⽣试着去解初步让学⽣了解

教科版新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新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水

1.水到哪里去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水蒸气的一些特点;2.能设计实验证明“水到哪里去了”。

难点:1.区分“水蒸气”与“白汽”;2.明白水蒸气还是水。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有关水的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干净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

1.出示一杯清水,提问:这是一杯清水,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一年级我们就观察过一瓶水,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教师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为后续的探索阶段埋下伏笔。

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注意把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板书在中间一点。)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二、探索:水到哪里去了(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学生活动手册]

1.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预设: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

2.追问:你知道什么是蒸发吗?

2023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优秀4篇

2023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优秀4篇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优秀4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这次帅气的为您整理了4篇《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

1、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2、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教学重点

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

了解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教学准备

准备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图片或录象资料。

关于动植物的季节性生活规律变化的图片,录象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2、学生展示自己收集有关春季、夏季、冬季气候特征的图片。

二、自主学习

1、引导学生观看本课图片,了解在一定的地区,天气现象总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2、四人小组讨论。

3、秋天气候的特征。

4、其他季节的气候特征。

5、小组汇报。

6、师生小结。

7、在不同季节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

8、小组讨论后汇报。

9、教师小结。

三、课后作业

1、观察小动物。

2、观察植物。

3、把自己观察到的动物或植物,记下它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篇二第一单元植物

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水沸腾了》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水沸腾了》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

《水沸腾了》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第2节《水沸腾了》,主要内容是介绍水的沸腾现象及其原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水的沸腾温度和沸腾时的状态变化,培养他们对观察和实验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a. 了解水的沸腾现象及其原因。

b. 掌握水的沸腾温度和沸腾时的状态变化。

2. 能力目标:

a.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b.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标:

a.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b.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 教学重点:

a. 水的沸腾现象及其原因。

b. 水的沸腾温度和沸腾时的状态变化。

2. 教学难点:

a. 帮助学生理解水的沸腾温度和沸腾时的状态变化。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水的凝固和融化现象,对物质的状态变化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对观察和实验感兴趣,但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实验和互动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五、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新课导入

a. 教师出示一杯水,询问学生是否知道水能变成气体的状态。

b. 引导学生回忆水的凝固和融化现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c. 例如,教师可以问:“当我们把水放在火上加热时,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第二环节:实验观察

a.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准备一锅水和一个温度计。

b. 学生观察水的温度变化,并记录下水开始冒泡的温度。

c. 例如,学生可以每隔一段时间测量水的温度,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当温度达到一定值时,学生会观察到水开始冒泡。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科学全册教案.doc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科学全册教案.doc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

编写人员:

第一单元:浙江省诸暨市新世纪小学丁晓霖

第二单元:四川省成都市二仙桥学校易孝文

第三单元:浙江慈溪市浒山街道西门小学俞利平谢梦璐第四单元:浙江省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浙大附小吴晓

2007年9月

三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

植物

1、我看到了什么

2、校园的树木

3、大树和小草

4、观察水生植物

5、植物的叶

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7、植物的共同特点

动物

1、寻访小动物

2、蜗牛(一)

3、蜗牛(二)

4、蚯蚓

5、蚂蚁

6、金鱼

7、动物的共同特点

我们周围的材料

1、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2、谁更硬一些

3、比较柔韧性

4、它们吸水吗

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6、砖和陶瓷

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水和空气

1、水

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3、谁流得更快一些

4、比较水的多少

5、我们周围的空气

6、空气占据空间吗

7、空气有重量吗

三上册始业教育课

浙江省诸暨市新世纪小学丁晓霖【教学目标】

1、通过生生交谈和师生对话,通过填写调查表格,展示与教材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前概念,提供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和学习背景,为确立今后的学习目标打下伏笔。

2、讨论适合本班科学学习的学习模式,用较科学的方法分好学习小组,提出一些感兴趣的科学过程评价方法,讨论形成常规的科学学习制度。

3、初步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内容,了解课外需要完成的一些科学辅助学习内容。

【教学准备】调查表格。

【教学过程】

1、自由谈话,了解科学学习背景:

师:暑假中,看或做了哪些有关科学的事情?请共享。

师:把经历过的科学发现过程或科学疑问记录下来和大家共同研究,把家中的百科全书等科学资料分享放在教室里供全班课余阅读交流。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水

第1课时水到哪里去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点】

蒸发是水的一种形态。

【教学难点】

研讨水和水蒸气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试着解释下面的现象,你认为水到哪里去了?

(展示图片)

2、水变成什么物质跑到空气里去了?

教师点拨: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3、教师小结

蒸发是水从液体变成气体的现象。(展示示意图)

4、活动体验

(1)请做以下这些活动,体验湿手变干的时间是否一样?

①手心向下,手背向上

②对一只手吹气

③甩动一只手

(2)活动手册

(3)教师小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①液体的温度

②液体的表面积

③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

二、探索

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

教师点拨:

①水洼的水会变干涸

②煮食物时,锅里的水越来越少

③晾干衣服

④吹干湿发

……

三、模拟实验

1、用实验证明我们的解释。

2、工具与材料

两杯水、橡皮筋、保鲜膜、透明塑料盒、白板笔

3、实验(1)

(1)实验过程

①向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里加入等量的水,标出水的高度。

②用塑料薄膜盖好其中一个杯口,并用橡皮筋固定。

③另一个不盖。

④把它们放到通风和向阳的位置。

⑤2-3天后,观察两个杯子中水量的变化。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最新

说明:本文整理了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的教案,内容涵盖了上册的所有单元,主要来源多年教学工具中的精华部分,与所有同仁分享。

目录

一、学情分析 (3)

二、教材分析 (4)

三、教学进度 (5)

四、第一单元《水》教案 (6)

五、第二单元《空气》教案 (31)

六、第三单元《天气》教案 (56)

三、教学进度

四、第一单元《水》教案

一、揭示课题

冬天河里的水结冰,天热了冰化成水的故事情节图片导入,加入水三态变化相关的图片。

1、提问:冰融化成水了,发生了什么变化?冬天河里的水结冰时,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2、提问:思考:妈妈在晾衣服时,衣服慢慢的晒干了。衣服上的水变成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小结:水真的不见了吗?其实衣服上的水经过太阳的暴晒(加热)后液体的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了。

3、提问:水的哪些特点发生了变化?那么它还是水吗?

4、课件出示纸和橡皮泥等物品的图片,生活中的变化有很多,比如说纸、橡皮泥的变化,此时呈现纸制品和橡皮泥制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提问:图片中的物品发生了哪些变化?

5、揭示课题:《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探索:纸和橡皮泥发生了什么变化

1、活动要求:①学生能把活动手册上的表格边实验边记录下来,

②能在分析中得出实验结论。

五、第二单元《空气》教案

4.空气有质量吗

第(二)单元第 6 课第 1 课时课题 6.我们来做“热气球”

作课时间

作课内容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教材34-35页

课时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放飞“热气球”活动,了解空气受热后温度升高,体积膨胀上升。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统编版新教材)

第1单元1.水到哪里去了

第1单元2.水沸腾了

第1单元3.水结冰了

第1单元4.冰融化了

第1单元5.水能溶解

第1单元6.加快溶解

第1单元7.混合与分离

第1单元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第2单元1.感受空气

第2单元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第2单元3.压缩空气

第2单元4.空气有质量吗

第2单元5.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第2单元6.我们来做“热气球”第2单元7.风的成因

第2单元8.空气和我们的生活第3单元1.我们关心天气

第3单元2.认识气温计

第3单元3.测量气温

第3单元4.测量降水量

第3单元5.观测风

第3单元6.观察云

第3单元7.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第3单元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目录

1.1《水到哪里去了》

1.2《水沸腾了》

教师点拨:

A.温度计下端碰到容器底部

B.温度计碰到容器壁

D.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未持平

C.正确

二、探索2:给烧杯里的水加热,观察和记录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1、模拟实验

(1)工具与材料: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烧杯和水、漏斗、秒表、塑料袋、试管夹、火柴(2)实验装置

依次按照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烧杯、温度计的顺序安装好实验装置(3)酒精灯的结构

常见酒精灯一般由灯体、灯芯、灯帽和酒精四大部分所组成。(展示结构示意图)

(4)酒精灯的火焰

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

回移动,使试管受热均匀。

④酒精灯的熄灭

◆酒精灯使用完后用灯帽盖住熄灭,禁止用嘴去

吹灭。

◆熄灭酒精灯后应再提一下灯帽,方便下次使用时打开。

(6)实战演练

仔细观察,对酒精灯的使用正确的是哪些?为什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测量降水量》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测量降水量》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

《测量降水量》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天气这一章节的第4课《测量降水量》,主要介绍如何测量降水量。在这一章节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天气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天气现象,掌握了测量温度和风向的方法。本课将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降水量的概念,并学习如何使用简单的工具来测量降水量。

二、教学目标:

1. 知道什么是降水量,并了解降水量的重要性。

2. 掌握使用雨量计测量降水量的方法。

3. 学会记录和比较不同时间和地点的降水量数据。

4. 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5.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实践操作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理解降水量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使用雨量计测量降水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操作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观察和实践操作。他们对天气现象比较感兴趣,但可能对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方面的概念和技能还不够熟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际操作和合作学习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五、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些有关降水量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降水量的好奇心。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降水量吗?

例子:展示一张下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雨水,引导他们思考雨水的来源和意义。

第二环节:引入概念

解释降水量的概念:降水量是指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上空气中降水的量。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形式。降水量的多少与气候、季节、地理位置等因素有关。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一 植物 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_40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一 植物  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_40

《我看到了什么》教案

教科版课标小学科学三年级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我看到了什么

一、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因五年级学生年龄还小,好奇心强,知识水平较低,思维水平和语言表达水平均有限,接受知识和新事物慢。所以,本学期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基本水平为着眼点,做到认真、细致的讲解,循循善诱的引导,使他们从《科学》中学到知识、品味生活的情趣。

二、教材分析

《我看到了什么》是新课程小学科学教科版三上教材的第一课。在教材的选编上,以生活中常见的大树为观察对象,以一个初学科学观察学生的一般发展过程为线,通过几个依次递进的结构活动,让学生经历并体验一次科学观察活动方法及其意义的过程。

三、设计理念

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以观察为基础。依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设计了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主线,本课作为小学生科学学习、科学观察的入门课,让学生在参与有结构的系列活动中,经历并体验一次科学观察活动意义及其方法的过程,为后续科学学习活动奠定良好基础。

四、教学目标

动的基本要求,经历一次科学观察方法及其意义的体验过程。五、教学准备1、物色校园中或校园周围可供学生观察的大树,教师课前实地看一下,考虑活动中学生可能会产生的安全问题,加以预防。

2、准备一些观察活动中学生可能需要使用到的观察工具。

五、教学流程

活动一:我看到了什么(观察首页图片上的大树)

1、谈话:同学们,在校园里、在每天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在公园里,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大树,你有没有仔细地去看过它们?有没有想过要去仔细地看看大树?

2、这里有一幅大树的图片,仔细看看图上的大树,准备告诉大家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样的。比比谁看得仔细说得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

目录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水到哪里去了教案教学设计

1、水到哪里去了

【学习容】

新教科版三年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水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2.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

3,水蒸气是看不见的,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也有水蒸气。

4、水蒸气遇冷会变成水,这个过程叫凝结。

过程与方法

1.想象水蒸发的过程,对生活中“水会干掉”的现象做出解释。

2、学生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封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3、比较水和水蒸气的异同。

4.分析凝结现象,解释塑料薄膜上出现小水珠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学生的求知欲。

2、意识到猜想必须用实验来验证的科学方法。

3、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生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封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理解蒸发的概念。

【教学难点】

分析凝结现象,解释塑料薄膜上出现小水珠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

三杯常温水,橡皮筋一根,塑料薄膜一块

老师准备:

1.先倒一杯200毫升的水,再把黑板擦干净。

2.湿毛巾(不要有太多水分)、水变成水蒸气的漫画(有几个水分子是后贴上去的,可以摘下来)

【活动过程】

一、聚焦

1、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

同学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表演个小魔术:大家看这是一块普通的手帕,我把它在魔水中泡一下,再拿出来,用火点燃。大家猜一猜,手帕会被烧坏吗?(火熄灭后,让学生检查手帕是否完好无损。)

问:手帕为什么烧不坏呢?

2、大家都猜手帕烧不坏与水有关。那我们就来研究水。水还有哪些形态?(课件展示自然界中不同形态的水)

二、探索

1、用湿毛巾在黑板上板书“水”字,请大家观察这个水字有什么变化?你认为水到哪里去了?板书课题(学生猜想)

2、生活中像这样水干了的现象,你们能举几个吗?(学生举例)出示课件水干了的现象。

3、黑板上的水、衣服上的水,地面上的水以及大家所说的这些地方的水都跑到哪里去了?(空气中)变成了什么?水慢慢飞到空气中变成了一种气体,叫做水蒸气。

4、下面我们来用实验证明我们的解释。

(1)、向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里加入等量的水,标出水的高度。(2)、用塑料薄膜盖好其中一个杯口,并用橡皮筋固定。另一个不盖。

(3)、把它们放到通风和向阳的位置。

(4)、2-3天后,观察两个杯子中水量的变化。

三、研讨

1、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

(1)、虽然我们看不见,大家发挥你们的想象,水是怎样变成我们

肉眼看不见的水蒸气进入到空气中呢?闭上眼睛想象。

(2)、老师这里有一幅漫画形象地表示出这一过程。(出示水变成水蒸气的漫画演示)水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极小的微粒组成的,这些微粒在水中不断的运动。靠近水面一些淘气的微粒就会跑到周围的空气中,就像这样一个一个跑出去的。我们把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画箭头)叫做蒸发。

(3)、像刚才黑板上的水变干蒸发了,我们可以说黑板上的水蒸发了,那玻璃上的水会蒸发吗?地面上的水会蒸发吗?敞开的杯子或盆里的水会蒸发吗?江河湖海里的水会蒸发吗?还有哪些地方的水会蒸发?(小结:只要有水存在,蒸发现象无处不在。)

2、你在透明塑料盒子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

(1)老师来做个演示实验。

这是三杯相同温度同样多的常温水,在三个蒸发皿里分别倒热水、常温水和碎冰块,同时把三个蒸发皿分别放到杯子上方,过一会儿,用手摸一摸三个蒸发皿的底部有什么?(注意不要烫到手)

(2)指名到前面摸一摸,汇报观察结果:你观察到了什么?

(3)这里的水珠是从哪儿来?水蒸气是在什么情况下变成水的?

(4)小结:当水蒸气的微粒遇到较冷的杯底,就像我们同学在很冷的时候抱在一起一样不断地抱成团,几千亿几万亿颗水蒸气微粒遇冷抱在一起就变成了“水”。水蒸气冷却变成水,这种现象叫凝结。

3、水蒸发后变成了什么?那教室里有水蒸气吗?(用手指一指,

问:这有吗?哪儿有吗?也就是说水蒸气就在我们教室每一处的空气当中。)还有哪些地方有水蒸气?{操场上有水蒸气吗?家里有水蒸气吗?概括的说水蒸气是无处不在的。

4、既然水蒸气就在我们身边的空气当中,大家仔细看一看,你看见水蒸气了吗??你觉得水蒸气是什么样的?(可以用多种感官)。谁能完整的说一说水蒸气的特点?

5、出示维恩图,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水水蒸气

四、拓展

解释:手帕为什么烧不坏?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水和水蒸气的有关知识,你能说一说水和水蒸气有什么关系吗?

六、课后延伸

1、蒸发给我们的生活带了很大的方便,但也给我们带来了不便。家里经常有水果,放久了,水分会怎样?变干了,这个时候还好吃吗?马上就要播种了,这是如果土壤里的水分都蒸发了,种子还能发芽吗?大家课后思考,我们要怎样利用蒸发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2、了解雨雪霜露等自然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板石设计;

1、水到哪里去了

看不见

(时刻)蒸发无色无味板书:水水蒸气

(液体)(遇冷)凝结(气体)

无处不在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1.2《水沸腾了》教学设计

下列测量水温的方法哪种是正确的?

说明理由。

教师点拨:

A.温度计下端碰到容器底部

B.温度计碰到容器壁

D.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未持平

C.正确

二、探索2:给烧杯里的水加热,观察

和记录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1、模拟实验

(1)工具与材料:三脚架、酒精灯、

石棉网、、温度计、烧杯和水、漏斗、

秒表、塑料袋、试管夹、火柴

(2)实验装置

依次按照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

烧杯、温度计的顺序安装好实验装置

(3)酒精灯的结构

常见酒精灯一般由灯体、灯芯、灯帽

和酒精四大部分所组成。(展示结构示

学生演练

学生准备

工具与材

学生按老

的使用要领

学生会安装

实验设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