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春秋阅读附答案
2022-2023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卷(带答案)
2022-2023 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卷(带答案)
满分:120 分考试时间:120 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 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斑斓.(lÁn)炫.目(xuÀn)摇曳.(yÀn)矢.志不移(shì)
B.瓦砾.(lè)尴.尬(gān)惊骇.(hÀi)歼.灭(jiān)
C.深湛.(zhèn)悠.闲(yōu)矜.持(jīn)劫.后余生(jié)D.阡.陌(qiān)举箸.(zhù)寒噤.(jìn)仄.歪(zè)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A.他满怀激情地演讲着,那抑.扬.顿.挫.的声音紧紧抓住了听众的心。
B.我军以摧.枯.拉.朽.之势直捣敌阵,令对岸的敌军惊恐不已,纷纷逃窜。
C.王教授为了钻研这个课题,处.心.积.虑.,废寝忘食。
D.不可否认,当今许多富翁都是从白.手.起.家.开始的,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奋斗, 愿意坚持,终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才能走出一条丰富而精彩的人生之路。B.一篇文章的好坏,不在于辞藻的华丽,而在于它是否有思想、有温度。
C.为防止校园暴力事件再次发生,在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启动校园安全综合治理机制。
D.《厉害了,我的国》这部记录电影,从圆梦工程、创新驱动、绿色中国等角度,宣传了我国的大国风采。
5、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这个句子的谓语是“吹动”。)
B.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这句话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那树虽老但枝繁叶茂的状态。)C.“狂澜”“沉湎”“鞠躬尽瘁”“呕心沥血”(这四个词感情色彩相同。)D.防止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不让戾气弥漫整个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协力。(这个句子是个病句,否定不当。)
筷子中的文化的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筷子中的文化的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阅读朱启新的《筷子中的文化》一文,完成1一3题。
①古人称筷子为箸,这个专称自商代一贯沿用至宋末,到了明代才渐渐称箸为筷子。如明人陆荣《椒周杂记》载,吴中民间行船时忌说住,因箸同住音(住,慢),所以要把住改为快,箸便叫成筷子了。以后,一些读书人也渐称箸为筷。
②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早在商代,纣王已用象(牙)箸。在长期的运用中,依据考古资料提供的信息,既有器形的改变,也有制作质地的不同。
③筷子的器形,最初,两头同样粗细。先秦时期乃至汉初的箸,都是上下一般粗细,分不出手握的筷头和夹食的筷足。已知最早的铜筷出自云南一墓中,整体圆柱形,长约20多厘米,属春秋晚期。安徽出土的`一批东周青铜器中也有铜筷一双,瘦长方形,残长20.3厘米,宽4毫米。及至宋代,筷子的粗细又有了改变。四川发觉的一座宋代窖藏出土的一双铜筷,长24厘米,筷首与筷足,粗细已很分清了。
④古代的箸,长短并无定制,约20厘米左右。形体有方有圆,其径一般在0.4厘米左右,最粗不会超过0.6厘米,比今日用筷要细古人之箸用来夹羹汤中的菜。《礼记.曲礼》说:羹之有菜者用挟(即箸),其无菜者不用挟。夹羹内的菜,份量不多也不重,不同今日要夹大块食物,或者用劲撕裂食物。箸之细径不碍运用。
⑤制箸材料,通常采纳竹、木。此外尚有铜、玉、骨、银等。最广泛运用的是竹制和木制。筷子作为我国文化特征之一,源远流长。各地也都出名筷生产,如北京的雕琢玉筷,成都的刻花竹筷,杭州的天竹圆头筷,广州的乌木筷和象牙筷真是很美。
⑥筷子挺直,宁折不曲。唐玄宗李隆基特赐给宰相宋碌一双金筷,以表彰他的秉性耿直如筷。明代程良规的《咏竹箸》诗,写得也很有意思: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味道他人好,尔空来往忙。此
2023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达标试卷及答案
2023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达标试卷及答案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黝.黑(yǒu)吹嘘.(xū)窒.息(zhì)锐.不可当(ruì)B.仲.裁(zhòng)悄.然(qiào)粗糙.(zào)眼花缭.乱(liáo)C.镌.刻(juān)愚钝.(dùn)溃.退(kuì)殚.精竭虑(dān)D.不辍.(chuò)粲.然(càn)一绺.(liǔ)正襟.危坐(jīn)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自小家里贫困,全靠自己白手起家
....,打拼出一片天地。
B.动画片《大鱼海棠》,是一群年轻人花费三年多时间,处心积虑
....完成的。
C.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
....之势攻下了敌人阵地,终获胜利。
D.一路上,到处都有穿着靓蓝小袄官绿色比甲的丫鬟,屏息敛声
....地垂手立着。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保护并了解“社戏”这种传统艺术,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B.我们是否能弘扬传统文化,关键在于各级部门的重视
C.《社戏》的作者是闻名世界的中国作家鲁迅的作品
D.《社戏》中有个聪明机智的人物双喜,文中对他有许多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5、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排比)
B.“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借代)C.再见了,奥地利50先令钞票上的弗洛伊德。再见了,塞尚和你的苹果。再见了,阿波罗和亚历山大大帝。(排比)
《筷子中的文化》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筷子中的文化》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筷子中的文化》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阅读朱启新的《筷子中的文化》一文,完成1一3题。
①古人称筷子为“箸”,这个专称自商代一直沿用至宋末,到了明代才逐渐称“箸”为筷子。如明人陆荣《椒周杂记》载,吴中民间行船时忌说“住”,因箸同“住”音(“住”,慢),所以要把“住”改为“快”,“箸”便叫成“筷子”了。以后,一些读书人也渐称“箸”为“筷”。
②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早在商代,纣王已用象(牙)箸。在长期的使用中,根据考古资料提供的信息,既有器形的变化,也有制作质地的不同。
③筷子的器形,最初,两头同样粗细。先秦时期乃至汉初的“箸”,都是上下一般粗细,分不出手握的筷头和夹食的筷足。已知最早的铜筷出自云南一墓中,整体圆柱形,长约20多厘米,属春秋晚期。安徽出土的一批东周青铜器中也有铜筷一双,细长方形,残长20.3厘米,宽4毫米。及至宋代,筷子的粗细又有了变化。四川发现的一座宋代窖藏出土的一双铜筷,长24厘米,筷首与筷足,粗细已很分清了。
④古代的箸,长短并无定制,约20厘米左右。形体有方有圆,其径一般在0.4厘米左右,最粗不会超过0.6厘米,比今日用筷要细——古人之箸用来夹羹汤中的菜。《礼记·曲礼》说:“羹之有菜者用挟(即“箸”),其无菜者不用挟。”夹羹内的菜,分量不多也不重,不同今日要夹大块食物,或者用劲撕裂食物。箸之细径不碍使用。
⑤制箸材料,通常采用竹、木。此外尚有铜、玉、骨、银等。最广泛使用的是竹制和木制。筷子作为我国文化特征之一,源远流长。各地也都有名筷生产,如北京的`雕琢玉筷,成都的刻花竹筷,杭州的天竹圆头筷,广州的乌木筷和象牙筷……真是很美。
《筷子春秋》阅读答案
《筷子春秋》阅读答案
1筷子在先秦时称为“梜”,《礼记》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的注释:“梜,犹箸也”。《史记》谓“纣始为象箸。”这些都说明“箸”的称呼可能最早在商代出现。
2“箸”变成为今天的“筷”,有个说法可能与沿江或沿海的船民有关,因为“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便有不吉利的意思,为了趋吉避凶,他们反其意称“箸”为“快儿”。又因为大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从此“筷子”便在民间叫开了。
3古代用筷子的情况也可参考画像砖。a汉代盛行厚葬,墓室中大量使用精美画像砖,以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因而留给后人丰富的形象资料。b 1973年湖南马王堆一号汉墓有“彩绘云龙纹漆案”出土,有趣的是这漆案上面还摆放了5个写有“君奉食”的小盘、两个酒卮,案面上还放有一个耳杯,杯上还放有一双竹筷。c 《红楼梦》描写的宴饮场面中几乎都出现了筷子。比如第四十回写史太君两宴大观园时,在座的主人和宾客每人都手执一双竹筷。d 今人虽然不能亲眼目睹那时人们使用筷子的场景,但却可以从流传至今的文献和文学作品中领略人们当时使用筷子的状况。
4筷子之所以延用至今,在于它取材方便、制作容易。
从饮食进化的历史推想,原始社会以手抓食可谓再自然不过,其后出现的“匕”,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汤匙。《说文》谓“匕,亦所以用匕取饭”。今天的“匙”是由“匕”发展而来。匕作为一种食器虽然对人进食有帮助,但用金属或瓷土作原料制作起来很麻烦。同时它的分量重,使用起来也很笨拙,所以难以准确取到所需食物,筷子恰好能够扬长避短,取而代之。
筷子漫谈阅读及答案参考
筷子漫谈阅读及答案参考
筷子漫谈阅读及答案参考
筷子漫谈
①概览大千世界,综观天下苍生,其进餐工具大体可分为三类。欧美人惯用刀、叉、匙,一餐而三器并用,考究而繁琐;非洲、中东、印尼及印度次大陆居民,至今仍以手抓食,古朴而粗犷;而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则使用筷子,简易而便捷。对自己祖先所发明并沿用至今的筷子,国人情有独钟。
②中华大地是筷子的故乡,先人用筷子进餐,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从外观上看,筷子由两根同等粗细长短的小棒组成,十分简陋,但经国人巧手掌控,则夹、挑、拨、拌、扒、戳等无所不能。锋之所指,美味尽收;取舍自如,纵横桌上。堪称使用方便,价廉物美。
③可以想像,远古时期洪荒满目,文明未启。人们采摘渔猎,以生食过活。我们的祖先肯定也经历过用手抓、捧而食的阶段。但懂得用火后,开始享用熟食,吃热烫的食物时,再直接用手取之,则不美也。于是自然就会想到用木棍儿夹之,以为佐助。天长日久,人们便练就了用木棍儿取食的本领,这就是人们使用筷子的由来。
④制作筷子的材料,最主流者为木材和竹子。当年处于荒野的环境中,人类生活在森林、草丛、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过于树木、竹枝。于是先民就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正因如此,细棍儿、修竹等,经过先民烤物时的'拨弄,急取烫食时的捞夹,蒸煮谷黍时的搅拌等,筷子的雏形已呼之欲出。从当今筷子的形体考察,仍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诚“大朴胜华”之典型也。
⑤筷子古名曰“箸”。《韩非子·喻老》中,有“昔者纣为象著而箕子怖”之语。由此可见,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商纣时期。
安徽省安庆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名著阅读。(8分)
3.美国著名记者的《红星照耀中国》书以手法向西方国家大量介绍了以及红军长征的事迹,度风靡全世界。2024年是红军长征胜利周年。
4.《昆虫记》中给我们描绘了许多妙趣横生的昆虫,有夏天阳光下的歌唱家,美丽的“杀手” ,蟋蟀也被誉为,萤火虫也被叫做。
5.安庆历史悠久,民风民俗淳朴,特色美食丰富。为继承和弘扬安庆的民族传统文化,学校开展以“我身边的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请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幅宣传标语。
(2)你参与活动方案的策划,请将方案补充完整。
示例:活动项目一:探名胜古迹→活动形式一:“家乡美”摄影展
活动项目二:→活动形式二:
(3)你外地的好朋友来安庆旅游,请你参照示例,从“鸡汤泡炒米”“怀宁贡糕”“胡玉美辣酱”
三种美食中任选一种,制作美食名片向他推荐。
示例一:粽子推荐语:软糯甜香,“粽子”谐音“中子”,人们互赠九子粽寓意为求子,寓意人丁兴旺。“粽”谐音“宗”,所以也有光宗耀祖之意”。
(4)班上排练了黄梅戏《女驸马》,准备在全校师生会上汇报演出,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作一个简短的开场白。(30字左右)
二、阅读(50分)
(一)(18分)
阅读李晓东《忍冬》,完成下列小题。
①谷雨过后,卢老师院子里的金银花开了,黄的,白的,开满墙头。
②卢老师住在老教工宿舍底楼的最西边,墙外是条小巷,狭窄而幽深。从校门口进入家属区,都得从他小院门前拐弯儿,钻进小巷。大伙儿一眼就能看到墙头的金银花,赏心悦目。
③金银花给小巷带来了人气。夏天,花木葳蕤;到了秋末,虽老叶枯落,但在其叶间又会簇生新叶,新叶是紫红色的,凌冬不凋,成为另一种风景。所以金银花又叫忍冬。常有学生走近院墙,踮起脚尖,或者跳起来,去扯藤蔓玩儿。花开时节,就连大人也禁不住诱惑,时不时站在墙外采摘花儿。卢老师没事便拎出一把藤椅,坐在院子里看书、歇凉、闻花香,沉浸在莫名的幸福中。“多美的金银花啊!”这是卢老师听得最多的一句话。然而,他万万没想到烦恼也接踵而至。
《筷子小传》阅读答案
《筷子小传》阅读答案
《筷子小传》阅读答案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经常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是我们解答阅读题的金钥匙。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帮助到我们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筷子小传》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筷子小传》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14-17题。(12分,每小题3分)
《筷子小传》施芳
①公筷公勺摆上桌,分餐进食好处多。筷子是中国独创的餐具,迄今至少使用了3000多年。
②先秦时代,筷子被称为“梜”(jiā),战国晚期至汉代开始称为“箸”,到了明代得名“筷”。
③“纣为象箸”的典故说明,在商王纣时,已经有筷子的存在。河南安阳殷墟1005号墓中曾出土6支青铜箸头,可以接柄使用。
④到了明清时期,箸的称呼被“筷子”取代。明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写道:“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意思是说,船家期盼快而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因而忌讳说“住(停止)”“翻”等字,故将“箸”称为“快儿”。此名迅速传开,寄托了人们对“行船畅快无阻”的美好愿望。因筷子多用竹木制成。久而久之,后人就给“快”加了个竹字头,称作“筷子”了。
⑤古时筷子的使用很有讲究。宋代朱熹的《童蒙须知》中有言:“凡饮食,举匙必置箸,举箸必置匙。食已,则置匙箸于案。”⑥筷子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一头圆、一头方,圆象征天,方象征地,这是中国人对自然最朴素的理解。在许多地方,筷子可作为新婚礼物,寓意成双成对。
⑦作为传统餐具,筷子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常成为文创产品的灵感来源。国潮筷子、古风筷子、卡通筷子,配以富有设计感的包装盒,筷子成了一份实用性与美感兼备的礼物。
【现代文阅读】《筷子中的文化》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筷子中的文化》阅读答案
《筷子中的文化》
朱启新
①古人称筷子为“箸”,这个专称自商代一直沿用至宋末,到了明代才逐渐称“箸”
为筷子。如明人陆荣《椒周杂记》载,吴中民间行船时忌说“住”,因箸同“住”音(“住”,慢),所以要把“住”改为“快”,“箸”便叫成“筷子”了。以后,一些读书
人也渐称“箸”为“筷”。
②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早在商代,纣王已用象(牙)箸。在长期的使用中,根据
考古资料提供的信息,既有器形的变化,也有制作质地的不同。
③筷子的器形,最初,两头同样粗细。先秦时期乃至汉初的“箸”,都是上下一般粗细,分不出手握的筷头和夹食的筷足。(已知)最早的铜筷出自云南一墓中,整体圆柱形,长约20多厘米,属春秋晚期。安徽出土的一批东周青铜器中也有铜筷一双,细长方形,
残长23厘米,宽4毫米。及至宋代,筷子的粗细又有了变化。四川发现的一座宋代窖藏
出土的一双铜筷,长24厘米,筷首与筷足,粗细已很分清了。
④古代的箸,长短并无定制,约20厘米左右。形体有方有圆,其径一般在4厘米左右,最粗不会超过6厘米,比今日用筷要细??古人之箸用来夹羹汤中的菜。《礼记曲礼》说:“羹之有菜者用挟(即“箸”),其无菜者不用挟。”夹羹内的菜,分量不多也不重,
不同今日要夹大块食物,或者用劲撕裂食物。箸之细径不碍使用。
⑤制箸材料,通常采用竹、木。此外尚有铜、玉、骨、银等。最广泛使用的是竹制和
木制。筷子作为我国文化特征之一,源远流长。各地也都有名筷生产,如北京的雕琢玉筷,成都的刻花竹筷,杭州的天竹圆头筷,广州的乌木筷和象牙筷……真是很美。
筷子中的文化阅读题答案
筷子中的文化阅读题答案
《筷子中的文化》讲述了,筷子挺直,宁折不曲,也好比喻是人的精神一样。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筷子中的文化》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筷子中的文化》阅读原文
①古人称筷子为“箸”,这个专称自商代一直沿用至宋末,到了明代才逐渐称“箸”为筷子。如明人陆荣《椒周杂记》载,吴中民间行船时忌说“住”,因箸同“住”音(“住”,慢),所以要把“住”改为“快”,“箸”便叫成“筷子”了。以后,一些读书人也渐称“箸”为“筷”。
②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早在商代,纣王已用象(牙)箸。在长期的使用中,根据考古资料提供的信息,既有器形的变化,也有制作质地的不同。
③筷子的器形,最初,两头同样粗细。先秦时期乃至汉初的“箸”,都是上下一般粗细,分不出手握的筷头和夹食的筷足。已知最早的铜筷出自云南一墓中,整体圆柱形,长约20多厘米,属春秋晚期。安徽出土的一批东周青铜器中也有铜筷一双,细长方形,残长20.3厘米,宽4毫米。及至宋代,筷子的粗细又有了变化。四川发现的一座宋代窖藏出土的一双铜筷,长24厘米,筷首与筷足,粗细已很分清了。
④古代的箸,长短并无定制,约20厘米左右。形体有方有圆,其径一般在0.4厘米左右,最粗不会超过0.6厘米,比今日用筷要细——古人之箸用来夹羹汤中的菜。《礼记·曲礼》说:“羹之有菜者用挟(即“箸”),其无菜者不用挟。”夹羹内的菜,分量不多也不重,不同今日要夹大块食物,或者用劲撕裂食物。箸之细径不碍使用。
⑤制箸材料,通常采用竹、木。此外尚有铜、玉、骨、银等。最广泛使用的是竹制和木制。筷子作为我国文化特征之一,源远流长。各地也都有名筷生产,如北京的雕琢玉筷,成都的刻花竹筷,杭州的天竹圆头筷,广州的乌木筷和象牙筷……真是很美。
施芳《筷子小传》中考说明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湖北省恩施州中考题)
施芳《筷子小传》中考说明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0年湖北省恩施州中考题)
(三)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14-17题。(12分,每小题3分)筷子小传
施芳
①公筷公勺摆上桌,分餐进食好处多。筷子是中国独创的餐具,迄今至少使用了3000多年。
②先秦时代,筷子被称为“梜”(jiā),战国晚期至汉代开始称为“箸”,到了明代得名“筷”。
③“纣为象箸”的典故说明,在商王纣时,已经有筷子的存在。河南安阳殷墟1005号墓中曾出土6支青铜箸头,可以接柄使用。
④到了明清时期,箸的称呼被“筷子”取代。明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写道:“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意思是说,船家期盼快而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因而忌讳说“住(停止)”“翻”等字,故将“箸”称为“快儿”。此名迅速传开,寄托了人们对“行船畅快无阻”的美好愿望。因筷子多用竹木制成。久而久之,后人就给“快”加了个竹字头,称作“筷子”了。
⑤古时筷子的使用很有讲究。宋代朱熹的《童蒙须知》中有言:“凡饮食,举匙必置箸,举箸必置匙。食已,则置匙箸于案。”⑥筷子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一头圆、一头方,圆象征天,方象征地,这是中国人对自然最朴素的理解。在许多地方,筷子可作为新婚礼物,寓意成双成对。
⑦作为传统餐具,筷子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常成为文创产品的灵感来源。国潮筷子、古风筷子、卡通筷子,配以富有设计感的包装盒,筷子成了一份实用性与美感兼备的礼物。
⑧走过漫长的岁月,如今我们使用的筷子花样繁多。就材质而言,除常见的竹筷子,还有木筷子、银筷子、瓷筷子、不锈钢筷子、塑料筷子。就造型而言,有素雅的原木筷,还有彩漆、雕花筷子以及多种材质镶拼而成的筷子。
筷子春秋 阅读答案_银筷子阅读答案
筷子春秋阅读答案_银筷子阅读答案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成语大全、谜语大全、汉语拼音、美文、教案大全、实用模板、话题作文、写作指导、试题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dioms, riddles, pinyin, American writing, lesson plans, practical templates, topic essays, writing instructions, test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materials Format and writing, please pay attention!
【说明文阅读】《筷子中的文化》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说明文阅读】《筷子中的文化》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筷子中的文化》
阅读
训练
阅读朱启新的《筷子中的文化》一文,完成1一3题。
①古人称筷子为“箸”,这个专称自商代一直沿用至宋末,到了明代才逐渐称“箸”
为筷子。如明人陆荣《椒周杂记》载,吴中民间行船时忌说“住”,因箸同“住”音(“住”,慢),所以要把“住”改为“快”,“箸”便叫成“筷子”了。以后,一些读书
人也渐称“箸”为“筷”。
②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早在商代,纣王已用象(牙)箸。在长期的使用中,根据
考古资料提供的信息,既有器形的变化,也有制作质地的不同。
③筷子的器形,最初,两头同样粗细。先秦时期乃至汉初的“箸”,都是上下一般粗细,分不出手握的筷头和夹食的筷足。已知最早的铜筷出自云南一墓中,整体圆柱形,长
约20多厘米,属春秋晚期。安徽出土的一批东周青铜器中也有铜筷一双,细长方形,残
长20.3厘米,宽4毫米。及至宋代,筷子的粗细又有了变化。四川发现的一座宋代窖藏
出土的一双铜筷,长24厘米,筷首与筷足,粗细已很分清了。
④古代的箸,长短并无定制,约20厘米左右。形体有方有圆,其径一般在0.4厘米
左右,最粗不会超过0.6厘米,比今日用筷要细――古人之箸用来夹羹汤中的菜。《礼
记・曲礼》说:“羹之有菜者用挟(即“箸”),其无菜者不用挟。”夹羹内的菜,分量不
多也不重,不同今日要夹大块食物,或者用劲撕裂食物。箸之细径不碍使用。
⑤制箸材料,通常采用竹、木。此外尚有铜、玉、骨、银等。最广泛使用的是竹制和
木制。筷子作为我国文化特征之一,源远流长。各地也都有名筷生产,如北京的雕琢玉筷,成都的刻花竹筷,杭州的天竹圆头筷,广州的乌木筷和象牙筷……真是很美。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考试卷(加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考试卷(加答案)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或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溃.退(guì)要塞.(sài)偌.大(nuó)不逊.(xùn)B.颁.发(bān)眼花瞭乱锐不可当.(dǎng) 凌.空(líng)C.翘.首(qiáo)轻盈.(yíng)悄.然(qiǎo)桅.杆(wéi)D.弹精竭虑镌.刻(juān)遗嘱.(zhǔ)默契.(qiè)
3、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他是个音乐才子,这是无可置疑
....的。
B.每次我向老师请教时,他都和颜悦色
....地给我解答。
C.跑完了5 000米,同学们个个筋疲力尽
....。
D.在上学的路上,他把昨天看到的故事惟妙惟肖
....地讲给我听。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能否加强亚洲各国之间的文明交流互鉴,是携手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走向更为广阔前景的关键。
B.我们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
C.一项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学生的近视比例已超过50%以上。
D.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讲述了当代中国工匠传奇的人生故事,展示了他们非凡的职业绝技。
5、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
B.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
C.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的叶子向外张望,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筷子”趣谈》阅读练习及答案
四、阅读下边文章,达成各题。
“筷子”趣谈
黄丽春
①民以食为天”,关于国人,筷子是进食的工具,少不得。
②古时筷子称“箸”,闽南话到现在沿用此音。以后,听说吴人为
了避讳“箸”与“住”同音,使行船搁浅,便改“箸”为“筷儿”。
也就是船行得快,一帆风顺。汉代筷子又称为“挟提”,意思是挟住
再提起,这倒十分形象地道出了筷子的使用功能。
③当我们的先人结束了茹毛饮血的野蛮生活时,筷子便与文明一
起出生了。据一位筷子珍藏家的资料得悉,迄今筷子已有 600 多种。有商代时的铜筷,春秋时的铁筷、玉制犀头筷等。到唐代,筷子还曾
被用来象征人的刚正不阿。唐玄宗有一回就曾赐过宰相宋璟一双金箸,说:“非赐汝金,盖赐卿以箸,表卿之直耳。”这也就是“赐箸表直”的典故。其实最为广泛的仍是竹制筷子和木制筷子,还有现代的塑料筷子。它们既不像金属筷子粗笨,也不及金属筷子名贵,做工简易,易于就地取材。相传,有一种叫做“箸竹”的竹子,产生于广西平乐府一带,“其小如箸,坚结如象牙,作箸甚佳。”可见国人对筷子还有必定的讲究。
④筷子还有其特别的作用。人们所说的“盘算”,就是春秋战国期间,用筷子来计算的一种方法。汉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也曾提到过利用“盘算”来计算体积和容积。总之,“筹”的应用使我国古代的数学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筷子最大的功用是用来吃饭的。
“殷勤问竹箸,甘苦尔先尝。味道别人好,尔空往来忙。”
⑤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惯,经常表现该民族人民的处世特点。就像
中国人惯于使用筷子,而西方人擅长使用刀叉,从中表现了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性格上的差异。正如蔡元培先生答西方人问时所说:“中国人素来是崇尚文明,而不尚武力,从餐桌上便可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
《筷子小传》阅读答案
《筷子小传》阅读答案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经常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是我们解答阅读题的金钥匙。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帮助到我们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筷子小传》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筷子小传》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14-17题。(12分,每小题3分)
《筷子小传》施芳
①公筷公勺摆上桌,分餐进食好处多。筷子是中国独创的餐具,迄今至少使用了3000多年。
②先秦时代,筷子被称为“梜”(jiā),战国晚期至汉代开始称为“箸”,到了明代得名“筷”。
③“纣为象箸”的典故说明,在商王纣时,已经有筷子的存在。河南安阳殷墟1005号墓中曾出土6支青铜箸头,可以接柄使用。
④到了明清时期,箸的称呼被“筷子”取代。明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写道:“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意思是说,船家期盼快而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因而忌讳说“住(停止)”“翻”等字,故将“箸”称为“快儿”。此名迅速传开,寄托了人们对“行船畅快无阻”的美好愿望。因筷子多用竹木制成。久而久之,后人就给“快”加了个竹字头,称作“筷子”了。
⑤古时筷子的使用很有讲究。宋代朱熹的《童蒙须知》中有言:“凡饮食,举匙必置箸,举箸必置匙。食已,则置匙箸于案。”⑥筷子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一头圆、一头方,圆象征天,方象征地,这是中国人对自然最朴素的理解。在许多地方,筷子可作为新婚礼物,寓意成双成对。
⑦作为传统餐具,筷子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常成为文创产品的灵感来源。国潮筷子、古风筷子、卡通筷子,配以富有设计感的包装盒,筷子成了一份实用性与美感兼备的礼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筷子春秋阅读附答案
筷子春秋阅读附答案
①筷子在先秦时被称为“梜”。《礼记》说“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注:“梜,犹箸也。”《史记》谓“纣始为象箸。”这些都说明“箸”的称呼可能最早在商代出现。
②“箸”,变成今天的“筷”,有个说法可能与沿江或沿海的船民有关。因为“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便有不吉利的意思,为了趋吉避凶,他们反其意称“箸”为“快儿”。又因为大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从此“筷子”便在人间叫开了。
③古代用筷子的情况可参考画像砖。a 汉代盛行厚葬,墓室中大量使用精美画像砖,以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因而留给后人丰富的形象资料。 b 1973年湖南马王堆一号汉墓有“彩绘云龙纹漆案”出土,有趣的是这个漆案上除了摆放了5个写有“君奉食”的小盆、两个酒卮,案面上还放有一个耳杯,杯上还放有一双竹筷。 c 《红楼梦》描写的宴饮场面中几乎都出现了筷子。比如第四十回写史太君两宴大观园时,在座的主人和宾客每人都手执一双竹筷。 d 今人虽然不能亲眼目睹那时人们使用筷子的场景,但却可以从流传至今的文献和文学作品中领略人们当时使用筷子的状况。
④筷子之所以延用至今,在于它取材方便、制作容易。从饮食进化的历史推想,原始社会以手抓食可谓再自然不过,其后出现的“匕”,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汤匙。《说文》谓“匕,亦所以用匕取饭”。今天的“匙”是由“匕”发展而来。匕作为一种食器虽然对人进食有帮助,但用金属或瓷土作原料制作起来很麻烦。同时它的分量重,使用起来也很笨拙,所以难以准确取到所需食物,筷子恰好能够扬长避短,取而代之。
⑤至于使用筷子何以那么方便灵活,许多名人都进行了探寻并做出相应的解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曾经说:“中华族民族是个优秀的民族,中国人早在两汉时期便使用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这是迄今为止,对这一问题最简单、最科学的一种解释。
⑥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惯,常常体现该民族人民的处世特色,就像中国人惯于使用筷子,而西方人善于使用刀叉,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性格上的差异。正如蔡元培先生当年对西方记者调侃的那样:“中国人从来是尚文明,而不尚武力的,从餐桌上就可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区别。”
1、本文标题《筷子春秋》中的“春秋”的意思是_____(2分)
2、文章是从“筷子名称的由来”、“_____”、“______”和“使用原理”等几方面来介绍“筷子”的,文章的说明顺序是___ (6分)
3、“这足以证明汉代时已经开始使用筷子,但广泛使用筷子却始于清代。”这句话要是放入第③段,那么,恰当的地方是()(4分)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4、从第④段可知“筷子”取代“匕”成为现今中国最主要的进食工具的原因是:(6分)
⑴______ ⑵ ______ ⑶_________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筷子在秦朝时被称为“梜”,是《礼记》中记载的。
B.“箸”,变成今天的“筷”,与沿江或沿海的船民有关。
C.筷子是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绝妙运用。
D.中国人使用筷子不使用刀叉,说明中国人只尚文不尚武。
答案:
1、历史
2、古代使用筷子的情况筷子沿用至今的原因逻辑顺序
3、C
4、(1)取材方便、制作容易 (2)分量轻、使用灵活 (3)取物准确
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