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红外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复习进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中
hz
KBT
m0Mgz
,如果把h(z)看成常数:
lnpp0zzhzz0
pz pz0 ezhzz0
但h(z)不是常数,是随高度变化的量,称为z处的 标高。我们可以认为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标高近似地 可以看成常数,于是我们就可以利用刚才的压强公式:
pz pz0 ezhzz0
高度 标高 高度 标高 km km km km 0 8.5 40 7.8
大气中的主要吸收气体有水蒸气、二氧化碳、和 臭氧等。
一,水蒸汽
水蒸气在大气的低层中的含量较高,是对红外辐 射传输影响较大的一种大气成分。水蒸气分子对红外 辐射有强烈的选择吸收作用。
1.描述水蒸气含量的一些物理量:
⑴ 水蒸气压强pw : 就是大气中水蒸气的分压强。
⑵ 绝对湿度ρw : 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有的水蒸气的质量,单位为
对流层顶10km向上到55公里左右为平流层。 平流层下部温度随高度变化很小(等温层)。 平流层上部因为存在臭氧层(22─35公里处), 臭氧吸收太阳紫外辐射使大气温度增加。
平流层大气温度下部冷上部热,使大气有相对稳定 的结构。对流很弱,空气大多作水平运动,平流层中水 汽和尘埃很少,也没有对流层中的云和天气现象。
二,大气压强
p d S p z Sz d p z S g
d pzgzdz pdp
zm 0M nz
M :大气的平均分子量
S
z dz
m 0 :原子质量单位
根据理想气体物态方程:
pVNKBT
p
nz pz
KBT
d p m 0M nzgzdz
dpm0MK pBzTgzdz
pdzpm 0K M B g Tzd zhd zz
第六章-红外辐射在大气中的传 输
气溶胶的产生和消除
气溶胶按其来源可分为: 一次气溶胶(以微粒形式直接从发生源进入大气) 二次气溶胶(在大气中由一次污染物转化而生成)
气溶胶的消除: 主要靠大气的降水、小粒子间的碰并、凝聚、聚合和 沉降过程。
§6.2 大气的气象条件
一,大气温度
1.对流层 对流层顶的平均高度
10 7.8 50 8.1
20 6.3 60 7.6
30 6.8 70 6.5
三.大气密度
根据理想气体物态方程:
nz pz
KBT
n0
p0 K BT0
(标准状态)
nzn0 pp0zTT0z
z0 pp0 zTT 0z
其中 0 m0M是标准状态下的大气密度。
严格的大气状况应以实际测量值为准。
§6.3 大气中的主要吸收气体
ii)有强烈的垂直混合。低层空气由于从地面得到 热量使之受热上升,高层冷空气下沉,从而造成对流 层内存在强烈的垂直混合作用。
iii)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由于各地纬度和 地表性质的差异,地面上空空气在水平方向上具有不 同物理属性,压、温、湿等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从 而产生各种天气过程和天气变化。
2.平流层
n0SD0Xnco2xSdx
X
D n0
0
nco2
x dx
n 0 :二氧化碳在标准状态下的分子数密度。
m0Mn
1
D
0co2
X
0 co2
x dx
根据理想气体物态方程,在标准状态下:p0 n0KBT0
在x点,二氧化碳的分压强也应该满足:
pc2 onc2 o K B Tx
n n c0 2op p c0 2oT T 0 xc2o xp p 0 xT T 0 x
g/m3。也就是水蒸气在空气中的密度。
⑶ 饱和水蒸气压ps :
水蒸气在某一温度下开始发生液化时的压强,称 为水蒸气在该温度下的饱和水蒸气压,也就是饱和状 态下水蒸气的分压强,它只是温度的函数。
⑷ 饱和水蒸气量ρs : 即饱和水蒸气密度,只与温度有关。
⑸ 相对湿度RH :
空气试样中水蒸气的含量和同温度下该空气试样
co2 x :二氧化碳在x处的分压比,通常取常数
10km,几乎集中了大气 质量的80%以及全部水汽、 云和降水,主要天气现象 和过程如寒潮、台风、雷 雨、闪电等都发生在 这一 层。
温度梯度:7K/km
0到10公里高度温度从300K降至220K。
对流层的主要特征:
i)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地面能吸收太阳辐射 的短波部分而升温并放出长波辐射,大气通过吸收地 面的长波辐射和通过对流方式从地面吸收热量升温, 因而越接近地面的大气得到的热量越多,造成对流层 的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x
X
wx
dx
如果水蒸气在辐射传播路径上是均匀的:W w X 水
可凝结水量不能和水等同看待,也不包含已经凝 结的水滴 。
3,水蒸气的分布
几乎所有的水蒸气 都分布在对流层,在大 气底层,红外吸收水蒸 气占主导地位。
不同时间、不同地 区水蒸气的含量差别很 大。图中的纵坐标给出 的是单位路程的可凝结 水量。
二.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在空气中比例比较稳定,约0.033%。 随着高度的增加,水蒸气的含量急剧减少。因此在高
空,水蒸气的吸收退居次要地位,二氧化碳的吸收变
得更重要。
二氧化碳的大气厘米数
二氧化碳对辐射的影响可以用大气厘米数 D 来衡 量,也就是把辐射路经的二氧化碳压缩为具有标准状
态的体积。方法和可凝结水量类似。
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水蒸气含量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
⑹ 露点温度:
RH w pw s ps
露点温度是给定空气试样变成饱和状态时的温度。
2,可凝结水量W
在辐射传播方向上,和辐射束有相同截面、以辐
射传播距离为长度的体积内,所含有的水蒸汽折合成
液态水层的厚度。
水 SW 0XwxSdx
W 1

X 0
wxd
等温层温度大约220K
20到55公里高度温度从220 K上升到270K左右。
3.中间层
中间层:55到80公里。大气温度随高度递减,水 汽极少,有相当强的垂直混合(类似于对流层),60 公里以上大气分子开始电离,电离层的底就在中层内。
55到80公里高度温度从270K降至180K左右。
4.热层
这一层温度又随高度升高而增加,因为热层的分子 氧和原子氧能吸收太阳紫外辐射。但由于分子稀少很难 有对流运动,热传导率很小,造成巨大温度梯度和昼夜 温差,白天太阳活动期温度高达2000k,夜间太阳宁 静期仅500k。热层空气处于高度的电离状态。热层上 部由于空气稀薄,大气粒子很少互相碰撞,高速运动的 空气分子可能克服地球引力,向星际空间逃逸,又称逸 散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