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惯性仪表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

合集下载

2惯性技术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解析

2惯性技术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解析

Page
12
2.3 MEMS技术在惯性技术领域的应用
图4 Micro-IMU的侧面 图3 Micro-IMU的正面 Micro-IMU结合了IMU应用于嵌入式计算机系统的目标,改善了大小,重 量和功率消耗的指标,而性能仍然是比较先进的可商用化的IMU。通过对 MEMS传感器使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使之成为可能。 现代的具有三轴机械 特性的加速度计和陀螺仪和带有自动温度补偿的集成模数转换都集成在一 个芯片上。这种设计虽然去除了模拟转换器,高精密电压参考等一些内容, 但成功的将所有的传感器和微控制器继承在一个四层的PCB板上。
Page
11技术在惯性技术领域的应用 微电子机械系统(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代表了一 种未来将改变整个工业和带来下一次技术革命的技术。
MEMS是建立在微米/纳米技术(micro/nanotechnology)基础上的 21世纪前沿技术,使之对微米/纳米材料进行设计、加工、制造和控 制的技术。它可将机械构件、光学系统、驱动部件、电控系统、数字 处理系统集成为一个整体单元的微型系统。应用MEMS技术可以把微 加速度计和微陀螺仪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惯性测量单元,使其在体 积、重量、成本、功耗、可靠性和寿命等方面都具有很大优势。从而 形成了微惯性技术的基础。 应用实例:无线微型惯性测量单元(A Wireless Micro 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 (IMU))
Page
6
2.1 陀螺仪
环形激光陀螺(RLG)利用光程差的原理来测量角速度。两束光波沿着同一 个圆周路径反向而行,当光源与圆周均发生旋转时,两束光的行进路程不同 ,产生了相位差,通过测量该相位差可以测出激光陀螺的角速度。 低成本、小体积的激光陀螺以honeywell的GG1308为代表,通过镜片、电 极整体烧结工艺一次成形,总体积小于2立方英寸,其精度可达1º /h,重量为 60克,能承受20g的振动,每个仅为1000美元。由于这种激光陀螺体积小, 重量轻,成本低,所以在武器装备上得到广泛应用。 honeywell的另一种低 成本陀螺为GG1320,其精度为0.1 º /h,重量为100克,输入速率可达+800 度。

基于MEMS技术的微型惯性导航系统的发展现状

基于MEMS技术的微型惯性导航系统的发展现状

基于MEMS技术的微型惯性导航系统的发展现状一、本文概述随着微纳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型惯性导航系统(Micro-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 MINS)以其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等优点,在航空航天、无人驾驶、机器人导航、个人定位等众多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其中,基于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MEMS)技术的微型惯性导航系统因其实用性和成本效益,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基于MEMS技术的微型惯性导航系统的发展现状,包括其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应用领域以及面临的挑战。

我们将简要介绍惯性导航系统的基本原理和MEMS技术的基本概念。

然后,重点分析当前MEMS微型惯性导航系统的关键技术,如微型化设计、误差补偿与校准、数据处理算法等。

接着,探讨该技术在航空航天、无人驾驶、个人定位等领域的应用现状。

我们将讨论当前微型惯性导航系统面临的挑战,如误差累积、环境适应性等问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推动基于MEMS技术的微型惯性导航系统的发展和应用。

二、MEMS技术在微型惯性导航系统中的应用微型惯性导航系统(Micro-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 MINS)结合了微型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MEMS)技术与惯性导航原理,实现了导航系统的微型化、低功耗和高度集成化。

随着MEMS技术的快速发展,MINS在军事、航空、航天、无人驾驶以及消费电子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MEMS加速度计和陀螺仪是MINS的核心部件,用于测量载体在三维空间中的加速度和角速度。

通过精确的测量和数据处理,它们为导航系统提供必要的导航参数。

与传统的惯性器件相比,MEMS加速度计和陀螺仪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和成本低的优点,非常适合用于构建微型化的惯性导航系统。

微惯性仪表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_王寿荣

微惯性仪表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_王寿荣
作者简介 : 王寿荣 ( 1946
2) 易于集成批 量化、 成本 低。由 于采用 了硅 作为加 工材料 , 与微电子集成电 路制造 工艺的 兼容性 好 , 可以将 硅微惯性器件的敏 感表头 与信号 处理电路 和控制 电路集 成在一个芯片上 , 因此可以像集成电路工业那样实现大批 量生产 , 从而显著地降低 了单个 仪表的 生产成 本 , 有利于 推广使用。例如 , A D I公 司在 1998 年 利用 制造 ADXL 加 速度传感器的 M i EM S 集成技 术 , 推出 了第一 个全 集成的 微加工陀螺 ADXR S, 将 机械 结构和 处理 电路 集成在 一块
erome ters and MEMS gy roscopes is overv iew ed, the s tructur e charac teristics o f m icro vibrating gyroscope ,mi c ro rotating gyroscope and m icro m edia gy roscope are compar ed each other . The applications o f m i c ro inertial ins truments and m icro i nertial sys tems in both c i v il and m ilitary areas are intr oduced. F inally , some key techniques to be solv i ng for developping m icro inert i a l ins trument cur r ently are outlined.
6
http :
ZZHD. chinajou rna. l n et . cn

惯性导航技术的新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惯性导航技术的新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惯性导航技术的新进展及其发展趋势惯性导航技术是一种利用惯性传感器(如加速度计和陀螺仪)来测量和跟踪设备位置、方向和速度的技术。

它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导航、无人机、船舶、军事设备等众多领域。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惯性导航技术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同时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一、新进展1. 惯性导航芯片的发展目前,惯性导航技术的发展主要受制于惯性导航芯片的性能和精度。

近年来,随着微电子技术和纳米技术的发展,惯性导航芯片的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其精度和稳定性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新一代的惯性导航芯片不仅体积更小、功耗更低,而且精度更高,能够更好地适应各种环境和应用场景。

2. 多模态融合技术的应用随着传感器技术的进步,多模态融合技术在惯性导航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通过将惯性传感器与其他类型的传感器(如GPS、视觉传感器、激光雷达等)进行融合,可以有效弥补惯性传感器存在的漂移和累积误差问题,提高导航系统的精度和稳定性。

3. 数据处理算法的优化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先进的数据处理算法也被应用到了惯性导航技术中。

基于深度学习的惯性导航数据处理算法能够更加准确地识别和修正传感器数据中的噪声和误差,从而提高了导航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二、发展趋势1. 更高精度、更高稳定性随着航空航天、自动驾驶、无人机等领域对导航精度和稳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惯性导航技术也将朝着更高精度、更高稳定性的方向发展。

未来的惯性导航系统将会更加精准地测量和跟踪位置、方向和速度,以满足各种复杂环境下的导航需求。

2. 多传感器融合多传感器融合技术是未来惯性导航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通过融合惯性传感器和其他类型的传感器,可以有效地提高导航系统的精度和可靠性,实现全天候、全地形的导航和定位。

3. 智能化、自适应未来的惯性导航系统将更加智能化和自适应,能够根据实际环境和应用场景自动调整参数和算法,提高系统的适应性和鲁棒性。

微惯性仪表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微惯性仪表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第9卷第4期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2001年・仪表研究与设计・文章编号:1005-6734(2001)04-0046-04微惯性仪表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丁衡高,王寿荣,黄庆安,裘安萍,万德钧,周百令,苏岩 (东南大学,江苏南京 210096)摘要:论述了当前国内外微惯性仪表设计和制造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强调了对相关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了计算机集成微制造单元的概念。

关键词:微惯性仪表;微机械陀螺;计算机集成微制造单元中图分类号:TN402;TH16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Micro Inertial InstrumentsDING Heng-gao,WANG Shou-rong,HUANG Qing-an,QIU An-ping,WAN De-jun,ZHOU Bai-ling,SU Yan(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6, China)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or the design and fabrication technique of micro inertial instruments are presented with emphasis on the fundamental theory. A viewpoint about the computer- integrated micro manufacture unit is proposed.Key words:micro inertial instrument; micromachined gyroscope; computer integrated micro manufacture unit (CIMMU)1 引 言 微惯性仪表,包括微机械加速度计、微机械陀螺和微惯性测量组合(MIMU),是一类重要的微机电系统(MEMS)。

MEMS惯性仪表技术发展趋势

MEMS惯性仪表技术发展趋势

2009年第3期 导 弹 与 航 天 运 载 技 术 No.3 2009 总第301期 MISSILE AND SPACE VEHCILE Sum No.301收稿日期:2008-12-20作者简介:王 巍(1964-),男,研究员,主要从事惯导仪表的研制工作 文章编号:1004-7182(2009)03-0023-06MEMS 惯性仪表技术发展趋势王 巍 ,何 胜(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北京,100854)摘要:近几十年来,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微机械加工设备的完善和精度的提高,以单晶硅、石英晶体等材料研制的各种微型惯性仪表及其系统产品相继问世,它与传统的机械式惯性仪表相比,体积大为缩小,质量大为减轻,功耗大幅度降低;采用微机械工艺,可以实现大批量生产,故价格低廉;如果采用与IC 兼容的工艺方式,配套电路还可以和微敏感结构集成一体化,MEMS 惯性仪表具有可靠性高、承载能力强和测量范围大的特点;这些是传统机械式惯性器件无法比拟的。

重点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微机电加速度计、微机电陀螺仪及其系统应用技术的发展情况,探讨了MEMS 惯性技术下一步发展趋势。

关键词: 微机电;惯性技术;陀螺仪 中图分类号:V464 文献标识码:ADevelopment of MEMS Inertial Instrument TechnologyWang Wei ,He Sheng(China Aerospace Times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Beijing ,100854)Abstract :During these decad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in micro-electronics field as well as the promotion of themicro-machine devices in performance and precision, the utilization of micro inertial instruments and their system products have been emerged.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machine inertial instruments, they have the advantages of small volume, extremely reduced mass and power waste. With the utilization of the micro-machining technics, these micro inertial instruments are able to be put into batch production, so their price is inexpensive. If their fabricating process is compatible with the integrated circuit, their servo electronics can be also packaged with the micro sensory chips. Micro electromechanism system (MEMS) inertial instrument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reliability, great load bearing, large measurement range, which are unsurpassable by the conventional machine inertial instrument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MEMS accelerometer and MEMS gyro are summarized, as well as the application technology of these system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farther directions of MEMS inerti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re also discussed.Key Words : Micro electromechanism system (MEMS); Inertial technology; Gyroscope0 引 言近20年来,尤其是近5年微机电(MEMS )惯性仪表及其系统技术取得了高速发展。

国外微机械惯性仪表的进展

国外微机械惯性仪表的进展

国外微机械惯性仪表的进展高钟毓(清华大学)摘要—本文综述了国外微机械惯性仪表的进展;分别介绍了微硅型加速度计、微硅型陀螺仪、多功能加速度计陀螺以及微惯性测量单元的原理、结构、电路组成及性能指标;初步探讨了这类仪表的应用前景和技术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 微机械惯性仪表 Advance of Micromechanical Inertial Instruments AbroadGao Zhongyu(T sing hua Univer sity)ABSTRACT—T his paper is a summ ary of advance of m icro mechanical iner tial instrum ents abr oad.T he pr incipes,str ucres,electronical assem blies and perfor-mance indexes of micro machined sillicon accelerometer,micro machined sillicon g y-roscope and micro iner tial m easur em ent unit are intro duced respectively.T hepr ospects of application and technical w ays of development are investigated pr elimi-nary.Keyword M icrom echanical Inertial Instruments.1 引 言随着微米/纳米制造技术的进展和新的军用武器与民用产品的需求,惯性技术领域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化。

在各先进的工业国家先后采用由半导体工业发展起来的批加工技术,以单晶硅片、石英晶体以及光电材料(如锂酸铌),分别制造出微机械惯性仪表、石英晶体微惯性仪表以及微集成光学陀螺,其中,以硅微机械惯性仪表最为引人注目。

惯性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惯性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39卷第6期自动化学报Vol.39,No.6 2013年6月ACTA AUTOMATICA SINICA June,2013惯性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王巍1摘要基于惯性系统的运动信息动态精确测量技术是现代各类运载体制导与控制的基础,惯性技术是在各种复杂环境条件下自主地建立运动载体的方位、姿态基准的唯一有效手段.本文介绍了惯性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近年来国内外惯性技术发展与应用现状,阐述了惯性技术在主要领域的技术研究及应用成果,分析了我国惯性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展望了未来惯性技术的发展趋势.关键词惯性技术,惯性导航,陀螺仪,加速度计引用格式王巍.惯性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自动化学报,2013,39(6):723−729DOI10.3724/SP.J.1004.2013.00723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Inertial TechnologyWANG Wei1Abstract Dynamic precise measurement of movement information which is based on inertial system constructs the foundation of guidance and control of various vehicles.The inertial technology is the only independent means to establish the position and attitude reference of a vehicle.The roadmap of inertial technology as well as the application of current inertial technology at home and abroad is reviewed in this paper.At the same time,the research status and the main achievement of inertial technology are given.Moreover,the gap between the level in China and the international leading level of inertial technology is analyzed in the paper.Finally,the foreground of the inertial technology is described.Key words Inertial technology,inertial navigation,gyroscope,accelerometerCitation Wang Wei.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inertial technology.Acta Automatica Sinica,2013,39(6): 723−7291惯性技术的重要作用及发展需求惯性技术是惯性敏感器、惯性导航、惯性制导、惯性测量及惯性稳定等技术的统称,是具有自主、连续、隐蔽特性,无环境限制的载体运动信息感知技术,是现代精确导航、制导与控制系统的核心信息源.在构建陆海空天电(磁)五维一体信息化体系中,在实现军事装备机械化与信息化复合式发展的进程中,惯性技术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支撑作用.惯性技术是涉及到物理、数学、力学、光学、材料学、精密机械学及微电子、计算机、控制、测试、先进制造工艺等技术的一门综合性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尖端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1].惯性导航技术是惯性技术的核心和发展标志,惯性导航系统(Inertia navigation system,INS)利用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统称为惯性仪表)同时测量载体运动的角速度和线加速度,并通过计算机实时解收稿日期2012-12-31录用日期2013-01-09Manuscript received December31,2012;accepted January9, 20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175098),航天科技创新基金(CASC201102)资助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61175098)and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Fund(CASC201102)本文为黄琳院士约稿Recommended by Academician HUANG Lin1.北京航天控制仪器研究所北京1000941.Beijing Aerospace Control Device Institute,Beijing100094算出载体的三维姿态、速度、位置等导航信息.惯性导航系统有平台式和捷联式两类实现方案:前者有跟踪导航坐标系的物理平台,惯性仪表安装在平台上,对加速度计信号进行积分可得到速度及位置信息,姿态信息由平台环架上的姿态角传感器提供;惯导平台可隔离载体角运动,因而能降低动态误差,但存在体积大、可靠性低、成本高、维护不便等不足[2].捷联式惯导系统没有物理平台,惯性仪表与载体直接固连,惯性平台功能由计算机软件实现,姿态角通过计算得到,也称为“数学平台”.惯导系统的基本方程(比力方程)如式(1)所示.˙¯Vep=¯f−(2¯ωie+¯ωep)ׯV ep+¯g(1)式中,¯V ep为载体的地速矢量,¯f是加速度计测量值(比力),¯ωie为地球转速,¯ωep为平台相对地球的转速,¯g为重力加速度,2¯ωieׯV ep为哥氏加速度项,¯ωepׯV ep为离心加速度项.由于捷联系统中惯性仪表要承受载体角运动的影响,故要求其动态范围大、频带宽、环境适应性好等,对导航计算机的速度与容量要求较高.捷联系统具有结构紧凑、可靠性高、质量轻、体积小、功耗低、维护方便、成本低等优点,也便于与其他导航系统或设备进行集成化、一体化设计,已成为现代惯性系统技术发展的主流方案[3−4].724自动化学报39卷与其他导航系统相比,惯导系统同时具有信息全面、完全自主、高度隐蔽、信息实时与连续,且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和人为因素干扰等重要特性(见表1),可在空中、水中、地下等各种环境中正常工作.在导弹、火箭、飞机等需要机动、高速运行的运载体的导航、制导与控制(Guidance navigation and control,GNC)系统中,惯性系统因其测量频带宽且数据频率高(可达数百赫兹以上)、测量延时短(可小于1ms),易于实现数字化,成为GNC系统实现快速、精确制导与控制的核心信息源,其性能对制导精度起着关键作用,例如,纯惯性制导地地导弹命中精度的70%以上取决于惯性系统的精度.同时,惯性技术还促进了最优滤波技术等先进控制理论在工程中实际应用.作为发达国家严加封锁的国防关键技术,惯性技术是现代各类运载体GNC系统功能实现的基础,是制导武器或武器平台的支撑性关键技术[5−6].除军用以外,目前惯性技术在民用领域也有大量应用,如大地测量、石油钻井、隧道工程、地质勘探、机器人、智能交通、医疗设备、照相机、手机、玩具等.因此凡是需要实时敏感或测量物体运动信息的场合,惯性技术均可发挥重要作用[7−8].惯性导航系统的主要不足是导航误差会随时间积累,且成本相对较高.随着其他导航技术尤其是卫星导航技术,如GPS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应用,研究人员曾担心惯导技术未来的前景.但是几次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电子战、导航战、体系化作战模式的出现证明了几乎仅有惯性导航系统都能在强电磁干扰的极端恶劣环境下持续、稳定地工作,这进一步强化了惯性系统在武器装备中不可替代的地位[9−10].应用需求的日益发展,对惯性技术不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比如:高精度长航时应用对惯性系统可靠性、精度及其保持时间的更高要求;大动态低精度应用对量程、恶劣环境条件适应性的严苛要求;宇航应用领域对惯性系统精度、寿命、轻质小型化、低功耗的新要求;武器装备应用领域对带宽、测量范围、启动时间、环境适应性、长期免标定方面的高要求等.这些需求对现代惯性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促使惯性技术专业的新原理、新方法、新技术不断进步和创新[11].2惯性技术的发展历程惯性技术已经历了百余年发展历程,主要事件如表2所示[11].陀螺仪和加速度计是惯性系统的核心仪表,其技术指标直接影响GNC系统整体性能,由于陀螺仪研制难度相对更大,所以陀螺仪表技术一直是惯性技术的重要标志并受到格外重视.从国内外发展来看,干涉型光纤陀螺等新型陀螺仪表已逐步成为当今惯性技术领域的主导陀螺仪表之一,并得到越来越普遍的应用.在惯性系统发展方面,因平台式系统方案可降低对陀螺和计算机性能的要求,为早期实用化惯性导航系统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到上世纪中后期,随着微型计算机和先进惯性仪表尤其是高精度光学陀螺仪技术的进步,捷联惯性系统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惯性仪表及系统产品正向着“高性能、小体积、低成本”的方向不断进步[11].3惯性技术的研究现状概括而言,惯性技术研究的核心是要解决惯性仪表及惯性系统在不同应用环境因素(如高/低温、振动、冲击、电磁场干扰、低气压等)综合作用下的长期稳定性和动态测量精度问题,这主要包括两类技术问题:一类是克服内因性误差,即工作原理与机、电、光材料及结构等因素引起的固有误差;另一类是克服外因性误差,即应用环境条件和干扰引起的误差.3.1惯性系统及其组合导航系统技术早期的惯性系统主要是基于转子式陀螺的平台惯导系统,在其关键的平台稳定回路中,自适应控制等先进控制理论和数字化、智能化控制技术得到成功应用,平台系统精度及综合性能大幅提高.上世纪后期,随着光学陀螺和微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先进的误差建模与辨识理论、滤波技术等在捷联系统中的应用,捷联惯性系统性能快速提高,对平台式惯性系统一直处于统治地位的许多领域(如飞机、表1主要导航系统的特点对比Table1Characteristic of different navigation systems惯性导航无线电导航天文导航卫星导航系统自主性完全自主非自主完全自主非自主信息全面性全面不全面不全面不全面导航误差随时间积累随作用范围增加受气候影响不随时间积累抗干扰能力强弱强弱实时导航能力强弱弱弱成本较高较低高低6期王巍:惯性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725表2惯性技术领域主要学术理论、技术突破及应用事件Table2Main theories,technical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s in thefield of inertial technology时间主要事件1687年牛顿(Newton)提出了力学三大定理,奠定了惯性技术的理论基础1765年欧拉(Euler)发表的《刚体绕定点运动的理论》,奠定了转子式陀螺的理论基础1835年哥里奥利(Coriolis G G)提出了哥氏效应原理,奠定了振动陀螺仪的理论基础1852年傅科(Foucault J)利用转子式陀螺敏感装置找到了当地北向和纬度,在地球上验证了地球自转现象1905年爱因斯坦(Einstein)提出狭义相对论,成为光学及其他新型陀螺的理论基础1908年安修茨(Anschutz H)在德国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摆式陀螺罗经1909年斯佩里(Sperry)在美国研制成功舰船用陀螺罗经1910年舒拉(Schuler)发现了“舒拉调谐原理”,并于1923年发表论文《运载工具的加速度对于摆和陀螺仪的干扰》,进一步阐明了舒拉调谐原理的普遍性,为现代惯性导航系统奠定了理论基础1913年萨格奈克(Sagnac)提出Sagnac效应,成为光学陀螺的基本原理1942年德国在V2导弹上率先实现简易惯性制导;同年美国德雷珀(Draper)实验室研制出液浮速率陀螺1949年首次提出了捷联式惯性导航系统的概念1958年美国Nautilus号潜艇依靠惯性导航系统在水下行驶21天,成功穿越北冰洋1959年美国利顿(Litton)公司制造出液浮陀螺,并用于飞机与舰船惯导系统1961年第一台He-Ne气体激光器问世,1963年,激光陀螺诞生1968年美国奥托内提克斯(Autonetic)公司研制出动压支承陀螺,精度水平达到0.005◦/h1969年美国阿波罗13号飞船使用液浮捷联惯导技术,捷联式惯导系统逐步得到广泛应用1971年波特兹(Bortz)和乔丹(Jordan)首次提出用于捷联惯导的等效旋转矢量姿态更新算法,为姿态更新的多子样算法提供了理论依据1976年美国犹他(Utah)州立大学瓦利(Vali V)和肖特希尔(Shorthill R)首次完成了光纤陀螺的试验演示1980年后激光陀螺惯性系统逐步投入使用并可批量生产,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MEMS)领域的理论创新及技术突破为MEMS惯性器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90年后光纤陀螺惯导系统逐步投入使用,最优数据滤波理论及算法不断改进,为惯性组合系统实现最佳数据融合创造了条件2000年前后光学陀螺实现批量实用化,MEMS惯性器件开始投入使用,之后,代表当今技术前沿的微光机电(Micro-opt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MOEMS)陀螺、原子陀螺等新的陀螺仪表得到日益重视,关键技术不断取得突破火箭等)形成了越来越强的竞争与冲击.目前,光学陀螺及MEMS陀螺捷联系统已大量进入军民应用领域,典型产品如美国Sperry公司的MK39/49舰船用激光捷联惯性导航系统,法国IXSea公司先后研制的PHINS和MARINS船用光纤陀螺捷联惯导系统(定位精度分别为0.6nmile/h 和1nmile/24h(Circular error probability,CEP))等[12];MEMS惯性系统目前主要用于中低精度领域[13−16].近年来,采用旋转调制方式实现惯性系统误差自补偿技术的光学陀螺惯性导航系统受到普遍重视[17],如俄罗斯研制的船用“奥米加(Omega)”光纤陀螺单轴旋转惯性导航系统已在某些领域得到实用[18].美国则启动了战略核潜艇用高精度光纤陀螺惯导研制计划,拟采用三轴旋转调制方案补偿光纤陀螺的相关误差,以满足潜艇导航精度要求[19−20].国外陀螺监控技术也较成熟,广泛用于现役潜艇及水面舰艇的惯性导航系统[21].在组合导航技术及其应用方面,目前的典型组合方式有以下几类[22−25]:1)捷联惯性/卫星组合系统是目前军民领域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高精度低成本导航系统,但在战场环境下卫星导航系统易受干扰.2)惯性/地形或景象匹配组合技术是提高军用飞机、无人机、巡航导弹等武器系统导航精度的重要手段,在西方国家的许多战机、导弹上都有大量应用.3)惯性/星光组合技术已较成熟,主要用于各类远程、高空、长航时的飞行器.4)惯性/地磁或重力场匹配组合技术是当前组合导航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美国已编制了全球磁力矢量分布图以实现空间、海洋尤其是海底的高精度地磁匹配自主定位.其他的辅助导航设备还有无线电定位系统、大气数据系统、测速仪/里程计等.为获得更佳的组合性能,实际中往往同时采用多种设备与惯性系统进行组合,并利用Kalman滤波等最优数据融合手段使各系统充分实现优势互补,这也使惯性领域成为Kalman滤波技术最早得到成功应用的领域之一.为进一步改善实用性能,随后的自适应滤波、联邦滤726自动化学报39卷波、H∞滤波、小波滤波、神经网络等新型滤波技术也在组合导航系统、初始对准尤其是传递对准中得到研究和应用[26−28].另外,为使惯性系统得到推广应用并降低使用成本,国外的惯性技术产品基本实现了货架化、通用化、系列化,如今国外研制的多类飞机、舰船用标准化光学陀螺捷联惯性系统已在许多国家的军民用领域得到普遍采用.3.2陀螺仪表技术1)转子陀螺技术国外的单轴液浮陀螺精度已达0.001◦/h(1σ),采用铍材料浮子后可优于0.0005◦/h(1σ),高精度液浮陀螺主要用于远程导弹、军用飞机、舰船和潜艇导航系统中,中精度液浮陀螺则在平台罗经、导弹、飞船及卫星中得到应用;国外还发展了三浮陀螺并应用于战略武器和航天领域,如美国远程导弹制导用浮球平台系统中三浮陀螺的精度优于1.5×10−5◦/h(1σ);因工艺及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国外浮子陀螺应用领域正在逐步被新型陀螺替代.动调陀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等优点,是转子陀螺技术上的重大革新且已得到广泛应用,国外产品精度可达0.001◦/h(1σ).静电陀螺是公认的精度最高的转子陀螺,典型精度一般在10−4∼10−5◦/h(1σ)水平,目前主要用于潜艇等高精度军用领域[29].2)光学陀螺技术1975年,美国Honeywell公司研制出机械抖动偏频激光陀螺,激光捷联惯性导航系统真正进入了实用阶段,之后美国又研制出了无机械抖动的四频差动激光陀螺.激光陀螺良好的标度因数精度及综合环境适应性能,使其在飞机、火箭等许多领域得到普遍应用,开始了对转子式陀螺的替代.1996年后,全固态结构、全数字、低功耗的光纤陀螺在国外进入工程应用阶段,至今已趋于成熟,覆盖了高、中、低精度范围,并在海陆空天各领域获得应用,高精度产品的精度可达到0.001◦/h(1σ)的水平[30−33],尤其在空间飞行器、舰船等领域有独特应用优势,在新研制的惯性系统中日益得到广泛采用.光子晶体光纤和聚合物材料等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正在推动光纤陀螺不断向高精度、小型化方向发展.光纤陀螺已成为更新换代的新一代主流陀螺仪表[30−31].3)振动陀螺技术20世纪80年代,美国Delco公司研发出了半球谐振陀螺,它具有质量轻、紧凑、寿命长等优点,但对材料及精密加工方面要求较高,目前在国外航天领域有少量应用[34−35].基于MEMS工艺的振动陀螺一般可分为石英音叉陀螺和硅微机械陀螺.国外自1990年开始生产石英音叉微陀螺,目前可批量生产.硅微机械面振动式MEMS陀螺经补偿后性能已达到1∼10◦/h(1σ),允许的环境温度可达到−40◦C∼85◦C,并可承受强冲击[36].BAE公司研制的谐振环式MEMS陀螺性能已达到2◦/h(1σ)[37].2010年4月,由3个硅MEMS陀螺构成的速率传感器组合SiREUS(重量750g,功耗6W)首次在欧空局极地冰层探测卫星(CryoSat-2)上作为姿态测量装置得到成功应用,精度达到10∼20◦/h(3σ)[38],国外硅MEMS陀螺在战术武器等中、低精度领域已有批量应用[39−40].4)新型陀螺技术近年来,国外加大了对光子晶体光纤陀螺、MOEMS陀螺、原子陀螺等新型陀螺的研究力度,并获得了新的进展.美国将基于冷原子干涉技术的原子惯性仪表技术视为下一代主导型惯性仪表,斯坦福大学开发的原子陀螺和原子加速度计精度(1σ)分别达到6×10−5◦/h(1σ)和10−10g(1σ)水平,并希望能研制出5m/h的超高精度惯性导航系统[41−42].美国还对MEMS原子器件进行了研究,为实现高灵敏度的微小型原子自旋陀螺创造了条件,目前原理样机的零漂已达0.01◦/h(1σ)的水平[43].光子晶体光纤陀螺使用光子晶体光纤绕制光纤环,可显著提升陀螺性能、尤其是环境适应能力.谐振式光纤陀螺也可采用空芯光子晶体光纤消除寄生的误差信号,提高精度.MOEMS陀螺的技术关键是实现高质量的微型激光谐振腔,这些新型陀螺目前基本处于原理探索或样机研制阶段.3.3加速度计技术石英挠性加速度计是机械摆式加速度计的主流产品,精度可达10−6g水平,技术已成熟且应用最广.摆式积分陀螺加速度计(Pendulous integrated gyro accelerometer,PIGA)则利用陀螺力矩平衡惯性力矩的原理来测量加速度,精度可达10−8g,在现有加速度计中精度最高,但结构复杂、体积大、成本高,主要用于远程导弹等领域.体积小巧的中低精度石英振梁加速度计利用谐振器的力−频率特性来测量加速度,在国外已有大量应用;高性能谐振式陀螺加速度计样机的偏置达1µg量级,标度因数精度达1ppm水平,是今后高精度加速度计的有力竞争者[44−45].目前,微型加速度计有多种技术方案,如MEMS、MOEMS、原子加速度计等,都要利用集成电路、微机械加工、微弱信号检测等关键工艺和技术.国外中低精度硅MEMS加速度计日益成熟,并大量用于战术武器及民用领域,目前正在研究更高性能的产品,其他新型微加速度计也处在研发阶段[46−47].3.4惯性执行机构技术惯性执行机构可认为是一种特殊的惯性装置,主要包括飞轮(动量轮)和控制力矩陀螺两类,主要6期王巍:惯性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727用作空间飞行器姿态稳定/控制系统的执行机构,大力矩、长寿命、高精度、高可靠是其重点发展方向,采用磁悬浮轴承是其关键技术途径,西方国家在该领域有50多年的研究历程,目前已达到较高水平,如法国1986年在“SPOT”卫星上首次采用了磁悬浮飞轮,成功实现了高精度定姿和定向.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新型磁悬浮、姿控/储能一体化、多自由度控制、陀螺/飞轮一体化等技术.3.5我国惯性技术现状我国惯性技术的发展从无到有,已取得很大进步,为我国航天、航空、航海事业及武器装备的发展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做出了重大贡献,如今已成为控制工程领域最具活力的现代工程技术学科之一.因受材料、微电子器件、精密及微结构加工工艺等基础工业水平的制约,我国转子式陀螺及MEMS惯性仪表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还有一定差距,体现在仪表的精度、环境适应性、产品成品率及应用水平等方面.在光学陀螺技术方面,国内激光陀螺研制从上世纪70年代起步,经过多年发展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飞机、火箭等多个领域得到成功应用.在国内光纤通信和光电子器件发展基础上,我国光纤陀螺发展较早,进步较快,目前光纤陀螺性能和应用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8−50].国内在MOEMS 陀螺研究方面开展了硅基和石英基样机的研制,在光子晶体光纤陀螺、原子陀螺、微加速度计等新型惯性仪表方面正加紧原理探索和试验研究,目前均取得了新的进展.在惯性系统及组合导航系统方面,通过深入研究相关理论及误差机理,我国相关产品综合技术水平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步,在许多领域得到了推广应用,今后还需在产品的环境适应性、产品一致性、参数长期稳定性等方面不断改进,同时着力提高惯性仪表水平,加大对系统误差机理与建模、误差系数精确标定、快速对准、先进导航算法与最优滤波等技术的研究力度,尤其是惯性导航/卫星导航深组合、地磁场及重力场匹配定位等导航技术方面.我国对惯性导航系统旋转调制、监控陀螺H调制等技术的研究相对较深入,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监控陀螺多位置测漂等技术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加强.国内惯性执行机构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现有航天器主要采用滚珠轴承飞轮,磁悬浮轴承技术已获得突破,目前正处于应用研制和搭载试验阶段[51]. 4惯性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展望各类运动载体对导航、制导与控制系统越来越高的要求是惯性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根据国内外惯性技术的最新发展及应用情况[52],惯性技术的发展趋势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惯性仪表及配套元器件技术:现有转子式、光学陀螺等惯性仪表及配套元器件的精度、可靠性等性能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新概念惯性仪表不断提出,如光子晶体光纤陀螺、MEMS陀螺、集成光学/MOEMS陀螺、原子干涉/自旋陀螺及多类新型加速度计等,研究重点是新原理、新方法、新工艺.总的来看,惯性仪表正不断向更高精度(如原子陀螺)、更小型化(如MEMS陀螺)等方向发展.2)惯性系统技术:为不断提升竞争力,惯性系统正向着高精度、小体积、抗恶劣环境、快速启动、标准化、货架式方向发展,关键技术包括系统的数字化、集成化、通电快速热稳定及动态快速对准(含自主对准和传递对准)等技术[53−54].平台式惯性系统需充分利用最新控制理论和控制技术来进一步改善其稳定回路的性能;捷联式系统将越来越多地采用数字化固态惯性仪表和系统集成一体化、先进数据滤波等技术,使其综合性能不断提高.另外,随着深空探测任务的逐步实施和惯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今后的研究还包括月球、火星等地外星球表面和行星际航行的惯性导航理论、误差模型及工程实现技术.3)惯性测试与试验技术:测试技术是准确标定惯性仪表及系统误差系数、提高惯性系统使用性能的关键技术,深入研究误差机理、探索新的测试方法(如国外已有的系统全参数一体化测试方法等)并研制先进而精密的测试设备,是惯性技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试验技术是验证、确认惯性技术产品性能的主要途径,尤其是各类地面的精度或环境试验、实物/半实物仿真试验等,是确保航空、航天产品性能天地一致性并最终完成任务的关键环节.因此不断提高测试和试验技术水平是惯性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55−57].4)新器件和新材料应用技术:采用新器件、新材料向来是提高惯性仪表及系统性能的重要手段,如比热、比刚度特性优异的铍材的应用,使转子式陀螺和惯导平台系统的性能大幅提升;美国GP-B探测卫星用于验证广义相对论效应,所用静电陀螺的球体采用纯天然熔融石英后,精度指标达到前所未有的10−11◦/h的水平[58];而光纤陀螺目前正逐渐采用光子晶体光纤等.所以应关注并发展各类新器件、新材料技术,用来推进惯性技术的跨越式发展.5)横向领域的推广与应用技术:其他学科技术的发展一直是惯性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如控制理论、精密加工、微电子、光电子、MEMS等技术对惯性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而惯性技术的成果同时也可推广应用于其他工业领域,如光纤电流互感器、光纤水听器等动态测量与控制设备在许多工业部门都有重要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References1King A D.Inertial navigation-forty years of evolution.GEC Review,1998,13(3):1−152Lu Yuan-Jiu.Inertial Device(I&II).Beijing:China Astro-。

惯性导航技术的新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惯性导航技术的新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惯性导航技术的新进展及其发展趋势惯性导航技术是一种利用加速度计和陀螺仪等惯性传感器来确定车辆、飞机或船只在空间中的位置、方向和速度的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惯性导航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

本文将介绍惯性导航技术的新进展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MEMS(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的快速发展,惯性传感器的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

其精度、稳定性和温度漂移都得到了显著改善。

这使得惯性导航技术在自动驾驶、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和可靠。

现代汽车的自动驾驶系统中就广泛采用了惯性导航技术,能够实现车辆的精准定位和导航。

惯性导航技术在无人机、航天器等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惯性导航系统可以独立于卫星定位系统,能够实现对位置、速度和姿态的精确测量,因此在GPS信号受限或不可用的环境下,惯性导航技术能够保持导航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新兴的应用领域中,惯性导航技术也有了更多的突破。

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设备中,惯性导航传感器可以实现用户头部的实时姿态跟踪,为用户提供更加流畅、自然的交互体验。

惯性导航技术还广泛应用于体感游戏、运动监测等领域,为用户带来更加真实和沉浸式的体验。

在惯性导航技术的发展趋势方面,有以下几个重要方向:惯性导航技术将继续向着小型化、集成化和高性能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MEMS技术的不断成熟,惯性传感器将变得更加微小、轻便,同时在精度和稳定性上也将有更大的提升。

这将为惯性导航技术的应用提供更大的便利和灵活性。

惯性导航技术将与其他传感技术相结合,形成多传感器融合导航系统。

利用惯性传感器与GPS、视觉、超声波等传感器相结合,可以弥补各自的不足,提高导航系统的精度和可靠性。

这种融合技术将成为未来导航系统发展的重要趋势。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惯性导航技术还将实现更智能化、自适应化。

通过对大量的导航数据进行分析和学习,导航系统能够不断优化自身的参数和算法,适应不同的环境和应用场景,提高导航系统的适用性和稳定性。

惯性导航技术的新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惯性导航技术的新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惯性导航技术的新进展及其发展趋势惯性导航技术是一种利用惯性测量装置(IMU)和相关算法来确定机器或车辆的位置、方向和速度的导航技术。

它不依赖于外部信号源(如卫星信号或地面标志),因而在GPS信号不可用的环境下仍然能够提供可靠的导航信息。

惯性导航技术已经在军事、航空航天、海洋和陆地交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物联网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惯性导航技术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随着MEMS(微电机系统)技术的发展,惯性导航传感器变得更加小型化、高性能化和低成本化,这为惯性导航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相关的数据处理算法和定位方法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优化,提高了惯性导航系统的精度和稳定性。

这些新进展为惯性导航技术在自动驾驶车辆、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更可靠的技术支持。

在自动驾驶领域,惯性导航技术可以作为辅助定位手段,提高自动驾驶车辆在GPS信号不良或无法使用的环境下的定位精度和可靠性。

利用惯性导航技术可以实现车辆的姿态控制和运动轨迹规划,从而提高车辆的驾驶稳定性和安全性。

惯性导航技术还可以结合其他传感器(如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等)进行多传感器融合,进一步提高自动驾驶系统的整体性能。

在智能机器人领域,惯性导航技术可以帮助机器人实现精准的定位和导航,从而提高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工作效率和可靠性。

利用惯性导航技术,机器人可以实现自主避障、自主探索和路径规划等功能,从而更好地适应各种工作场景和任务需求。

惯性导航技术还可以为机器人的协作和集群行为提供定位和相对位置信息,进一步提高机器人团队的整体协同能力。

除了在以上领域的应用之外,惯性导航技术还可以为物联网设备、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领域提供定位和导航支持,推动物联网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惯性导航技术还可以为室内定位、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兴应用场景提供技术支持,满足不同领域的定位和导航需求。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5G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惯性导航技术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惯性导航技术的新进展及发展趋势

惯性导航技术的新进展及发展趋势

惯性导航技术的新进展及发展趋势惯性导航是一种基于惯性仪器测量物体运动状态的导航方法,其具有无需外部参考、适用于各种环境、高精度和实时性好等优点。

惯性导航技术的发展历经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很多的重要进展,应用范围不断拓展,成为现代导航技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惯性导航技术的新进展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新进展1.惯性测量单元(IMU)的发展惯性测量单元是惯性导航系统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主要由三个陀螺仪和三个加速度计组成。

目前,IMU的精度和鲁棒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可以在极端环境下进行长时间的稳定运行。

同时,IMU的重量和体积也得到了大幅度缩小,适用于小型无人机、移动设备和穿戴式设备等应用场景。

2.惯性导航算法的改进惯性导航系统的精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陀螺仪漂移和加速度计误差等。

传统的惯性导航算法通常基于卡尔曼滤波器或扩展卡尔曼滤波器,但它们仅仅是线性或非线性滤波器的变种,并不能在充分利用惯性测量单元的多传感器数据。

因此提出了一些新的算法,包括基于图优化的方法、集群Kalman滤波器、不确定模型蒙特卡洛方法、深度神经网络等,这些算法通过有效地处理传感器融合问题,改善了惯性导航系统的性能。

3.视觉惯性融合导航系统的发展视觉传感器可以提供具有高精度的跟踪信息和相对于地标的方位信息,而惯性测量单元可以提供连续的姿态和加速度信息,两者的融合可以显著提高导航精度。

近年来,基于视觉惯性融合导航系统的研究逐渐成熟,广泛应用于自主驾驶车辆、机器人和无人机等领域,将是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二、发展趋势1.小型化和低成本化相较于传统导航系统,惯性导航的优势在于其不依赖外部参考信号,可以在无GPS信号的环境下独立工作。

对于小型无人机、穿戴式设备等应用场景,惯性导航系统的小型化和低成本化将是关键和热点方向。

2.多传感器融合多传感器融合是惯性导航系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将惯性测量单元与其他传感器,如GPS、LIDAR、摄像头等融合使用,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实时性和抗干扰能力。

惯性导航技术的新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惯性导航技术的新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惯性导航技术的新进展及其发展趋势惯性导航技术是一种利用惯性测量单元(IMU)来确定位置、方向和速度的技术。

IMU通过测量加速度和角速度来跟踪物体的运动状态,从而实现导航和定位。

惯性导航技术在军事、航空航天、无人车辆和虚拟现实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惯性导航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新的进展不断涌现,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惯性导航技术在精度和稳定性上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通过改进传感器的制造工艺和算法设计,使得IMU的测量精度得到了大幅提高。

在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的帮助下,IMU传感器的性能得到了提升,从而使得惯性导航技术在车载导航、虚拟现实头盔和无人机等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

惯性导航技术在多传感器融合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通过将惯性传感器与GPS、视觉传感器和地图数据等其他传感器相结合,可以实现更加准确的定位和导航。

除了在技术性能上的进步外,惯性导航技术在应用领域也有了新的突破。

在自动驾驶汽车和无人机等领域,惯性导航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通过惯性导航技术,自动驾驶汽车可以实现精确定位和路径规划,从而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和效率。

而在无人机领域,惯性导航技术可以实现无人机的自主导航和飞行控制,从而为无人机的应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惯性导航技术还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实时跟踪头部运动,可以实现更加真实和流畅的虚拟现实体验。

未来,惯性导航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进一步改进传感器和算法设计,提高惯性导航技术的测量精度和稳定性,以满足更高精度定位和导航的需求。

惯性导航技术将与其他传感器融合的趋势将更加明显,例如将惯性导航技术与高精度定位系统(如GPS、北斗等)相结合,以实现更加精确的定位和导航。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惯性导航技术将更加智能化和网络化,实现实时、精准的导航和定位。

MEMS惯性传感器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MEMS惯性传感器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MEMS惯性传感器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微机电系统(MEMS)惯性传感器作为现代电子设备中的核心组件,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全面探讨MEMS 惯性传感器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分析,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深入的了解。

本文首先将对MEMS 惯性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应用领域进行概述,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接着,文章将重点分析当前MEMS惯性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包括其设计、制造、性能测试等方面的最新进展。

在此基础上,文章还将探讨MEMS惯性传感器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应用。

文章将总结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推动MEMS惯性传感器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MEMS惯性传感器的基本原理与分类MEMS惯性传感器,即微机电系统惯性传感器,是近年来传感器技术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

其基本原理基于经典力学理论,通过微型化的机械结构来感知和测量加速度、角速度等物理量,进而推算出物体的运动状态。

根据测量物理量的不同,MEMS惯性传感器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加速度计和陀螺仪。

加速度计是测量物体在惯性参考系下加速度的装置。

其工作原理基于牛顿第二定律,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会产生加速度,通过测量这个加速度可以推算出物体的运动状态。

MEMS加速度计通常采用悬臂梁或质量块结构,通过测量质量块在惯性力作用下的位移来推算加速度。

陀螺仪则是测量物体角速度的装置。

其工作原理基于角动量守恒定律,当物体绕某一轴旋转时,其角动量保持不变,通过测量角动量的变化可以推算出物体的角速度。

MEMS陀螺仪通常采用振动陀螺结构,通过测量振动陀螺在科里奥利力作用下的位移来推算角速度。

这两类传感器均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低功耗、小体积等优点,因此在航空、航天、汽车、消费电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MEMS惯性传感器将在性能、可靠性、成本等方面实现更大的突破,为各类应用提供更强大、更智能的感知能力。

惯性测量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惯性测量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惯性测量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作者:周鹏许志华来源:《读写算》2010年第07期[摘要]近年来,惯性测量系统技术在军用和民用方面都取得了广泛的应用,因此引起了许多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

本文主要研究惯性测量系统的发展现状和在军民等方面的应用,总结惯性测量系统的发展趋势,为今后惯性测量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一定的技术基础。

[关键字] 惯性测量;惯性导航;发展前景1引言惯性测量系统是基于航迹推算原理工作的。

它采用陀螺仪来保持加速度计的量测轴稳定在导航坐标系中,通过量测加速度引起的惯性力得到载体的运动加速度,由于陀螺仪和加速度计都是基于惯性学原理工作的,所以这种定位系统被称为惯性系统。

整个系统可以安装在运载器里,如飞机或是汽车。

在已知点上接通电源,输入该点的大地坐标和高程后,系统自动进行初始校准,这时垂直加速度计的敏感轴调整到平行地球的重力方向,北向加速度计的敏感轴自动定向在真北方向内,与已知点的子午线相切;东向加速度计的敏感轴自动定向在真东方向内,与已知点的平行圈相切。

这个初始校准过程大概需要一个小时,如果校准过程中没有遇到故障,在校准完毕时,一个绿色的“GO”光信号就出现在显示部件上,于是运载器即可前往新点进行测量。

运载器到达新点上后就可以显示部件上读得新点的大地坐标和高程。

2惯性测量系统的应用1)惯性导航通过测量飞行器的加速度(惯性),并自动进行积分运算,获得飞行器瞬时速度和瞬时位置数据的技术。

组成惯性导航系统的设备都安装在飞行器内,工作时不依赖外界信息,也不向外界辐射能量,不易受到干扰,是一种自主式导航系统。

后来在很多GPS上都用这种导航方式来解决GPS穿越隧道、山谷等遮挡地带的导航功能;特别对于车载导航仪,基本上都配置了惯性功能。

从原理上来说,惯性导航系统通常由惯性测量装置、计算机、控制显示器等组成。

惯性测量装置包括加速度计和陀螺仪,又称惯性导航组合。

3个自由度陀螺仪用来测量飞行器的3个转动运动;3个加速度计用来测量飞行器的3个平移运动的加速度。

微惯性仪表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

微惯性仪表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

微惯性仪表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
王寿荣
【期刊名称】《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年(卷),期】2011(040)001
【摘要】微惯性仪表是一类新型惯性仪表,也是当前研究热点之一.回顾了微机电加速度计及微机电陀螺仪的发展,比较了振动式微陀螺、转子式微陀螺及介质类微陀螺的结构特点,介绍了微惯性仪表及由微惯性仪表组成的微惯性系统在民用领域和军事领域的应用,简要阐述了发展微惯性仪表当前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
【总页数】7页(P6-12)
【作者】王寿荣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微惯性仪表与先进导航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H701;U666.1
【相关文献】
1.惯性仪表铍材复杂结构件清洗技术研究 [J], 刘钦;张福礼;王红伟
2.惯性仪表自检测技术研究 [J], 陈光军;赵大炜;任章
3.微惯性测量组件关键技术研究 [J], 俞瑛;鞠莉娜;
4.微惯性仪表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J], 丁衡高;王寿荣;黄庆安;裘安萍;万德钧;周百令;苏岩
5.从加速度计测试技术研究看惯性仪表测试技术发展趋势 [J], 张春京;原俊安;李凡东;王雷;任多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微惯性技术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共41页

微惯性技术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共41页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微惯性技术发展现与未来 趋势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芯片上。

在汽车应用中的硅微陀螺仪,其平均售价在21美元左右,到2009年降低到17美元。

而传统陀螺仪价格在几万元到几百万元之间。

3)可靠性好、测量范围大。

可靠性的提高主要来源于3个方面,一是没有高速旋转的转子,工作寿命长、抗冲击,甚至可以承受100000个g以上的冲击;二是体积小、质最轻、成本低,适合于采用冗余配置方案,进一步提高可靠性;三是集成度高,惯性器件和电子线路集成在一个芯片上,减少了干扰,提高了可靠性。

传统的加速度计,由于检测质量较大,不宜测量高g的加速度,而微机械加速度计,其检测质量很小,可以用来进行高g的测鼍。

微机械陀螺仪质量小,没有传统的陀螺仪存在的动量矩大的问题,测量范围不受力矩器等诸多因数的制约,因而可以很容易达到较大的测量范围。

由于微惯性仪表在军用领域的重要应用价值和广泛的民用前景,因而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纷纷投巨资加以研究。

1微机电加速度计197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首先采用各向异性蚀刻与微光刻技术制成一种开环微型加速度计,并于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投放市场,随后许多公司也纷纷仿效研制。

在80年代后半期,人们开始研究各种力平衡式硅微加速度计,并取得了巨大进展。

1989年AD公司进行了叉指式力平衡加速度计(ADxL系列)的研究,并与德国Seimens公司合作开发其电子测量电路,于1992年满足了汽车安全气囊的性能指标要求,1993年投产,并形成系列产品(图1)。

与此同时,美国CSDL(1’}leCharriesStarkDmperIJa鼯mtoryInc.),RockweU,“tton公司及日本、欧盟的不少单位分别研制成功扭摆式(图2)和悬臂梁式静电力平衡式加速度计(图3)。

这些加速度计都是将被测加速度信号转换成微电容的变化,通过对微电容的检测进行测量。

微电容检测方式具有温漂小、灵敏度高、可靠性好和稳定性较好等优点。

目前的测量范围从l×lO“个g一1×105个g以上,动态范围103一105,能满足民用和战术级导航的需求。

但随着结构尺寸的极大缩小,仪表的灵敏度和分辨率大大降低,而电容检测方式受寄生效应及机械、电路噪声等影响较大,难以进一步提高测量精度。

图lADXL双轴加速度计胞Icfl妇B“fjdf馏8月肋卅4砌,砌2DJJ,4D(J):6一J2图3悬臂梁式加速度计结构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传感器与执行器研究中心(neBerkeleySensorActuaterCemer,BsAc),csDL及Honeyweu公司等相继开展了硅微谐振式加速度计技术的研究,这种加速度计将被测加速度信号转换成谐振器的频率变化,直接输出数字信号,避免了微电容检测的弊端。

1999年,CSDL推出的样机,其长期偏置稳定性达到5略,长期标度因数稳定性达到310~;2005年,其研制的硅微谐振式加速度计,偏置稳定性和标度因数稳定性分别达到1M和l×lO。

以下。

为硅微加速度计满足战略级导航需求奠定了基础。

隧道电流式加速度计(tunnelingbasedIIlic舢achinedsilic∞accelemmeter,,IMSA)是将微机械加工的微结构与基于电子隧道效应的新的高灵敏测量技术结合在一起形成的。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在窄的真空势垒中的电子隧道效应,产生的隧道电流会随着隧道间距呈负指数关系变化,当隧道间隔每减小0.1nm,隧道电流会增加一个数量级,由此可制作出灵敏度非常高的微机械加速度计。

隧道电流式加速度计的设想首先由美国科学家凯泽(w.J.Kaiser)、沃特曼(s.B.waltmall)和肯尼(T.w.Ke肌y)等人提出,并于1989年研制了折叠梁式隧道电流硅微加速度计,1996年,库贝拉(R.L.Kubena)和爱金生(G.M.Atkin-son)等研制了悬臂梁式隧道电流硅微加速度计。

理论分析和试验结果表明,隧道电流硅微加速度计具有灵敏度高、信噪比大、动态范围广等一系列优点,是一种很有发展·7·万方数据前途的新型传感器。

国内微机电加速度计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清华大学、中国电科集团第13研究所、49研究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时代电子公司、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多个单位先后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研制出的产品已能满足中低精度的需求。

2微机电陀螺仪陀螺仪是测量运动载体角运动的传感器。

根据工作方式的不同,微机电陀螺可分为振动式、转子式和介质类。

振动微陀螺通过驱动检测质量作高频振动产生动量矩,敏感基座角运动。

目前常见的包括硅振动陀螺和石英陀螺。

转子式微陀螺通过驱动检测质量作高速旋转产生动量矩,敏感基座角运动。

转子微陀螺按支承方式可分为悬浮式和调谐式。

悬浮式微陀螺,其转子体悬浮在空间,通过静电场(静电悬浮式)或磁场(磁悬浮式)控制其运动,产生动量矩并敏感角运动。

调谐式微陀螺是基于动力调谐的原理,由高速旋转的电动机通过挠性支承带动薄片转子高速旋转,产生动量矩,并敏感角运动。

介质类微陀螺则通过特殊介质传递哥氏效应产生的能量,目前包括微流体陀螺(通过气流传递)和声表面波陀螺(通过声表面波传递)等。

2.1振动式微陀螺振动式微陀螺是当前微机电陀螺的主流。

按驱动方式分,有电容驱动、电磁驱动和压电驱动;按检测方式分,有电容检测、电流检测、频率检测、电阻检测和压电检测等形式。

振动式硅微陀螺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1985年美国csDL公司在军方资助下,开始了硅微陀螺仪技术的研究,并于1988年推出了首款双框架平板驱动式硅微陀螺仪样机(图4)。

图4双框架硅微陀螺结构与此同时,BsAc研制出了静电梳齿驱动谐振器。

在此基础上,csDL与波音北美公司合作,于1993年研制出梳齿驱动的音叉式振动陀螺仪(图5)。

它采用线振动驱动,角振动敏感检测,其性能较框架平板驱动式硅微陀螺仪有较大提高。

在100MTofr真空条件下,驱动轴与检测·8·轴的Q值分别为40000和5000,在60Hz带宽下,补偿后的零偏稳定性达33。

/h。

到1999年,通过电子线路专用集成及与表头的一体化设计,在温控状态下,其零偏稳定性达到了lo/h以内。

1996年,CSDL推出了梳齿角振动驱动(振动轮式)硅微陀螺仪,该陀螺仪采用角振动驱动和角振动检测方式,但梳状驱动器的动齿与检测电极的动极板在同一个振动轮上,驱动模态与检测模态之间存在较大的耦合(图6)。

1997年,德国微机械与信息技术研究所(IMIT)研制出了一种解耦的振动轮式陀螺仪,该陀螺仪的驱动动齿与检测动极板通过一对扭杆相隔离,大大减小了驱动模态与检测模态之间的耦合。

音叉式陀螺和振动轮式陀螺都是水平轴陀螺,检测与基座平面相平行方向的角运动信号。

图6振动轮式硅微陀螺结构1997年,德国IMIT研究所还研制出一种双线振动(twolinearoscillations,LL)陀螺仪(图7),其驱动和检测均采用线振动方式,结构较简单,制作相对容易,但驱动模态和检测模态间存在耦合。

1998年,美国卡内基一梅隆大学提出了一种双线振动解耦式硅微陀螺仪(图8),其驱动结构和检测结构通过两组支撑梁完全隔离,实现了驱动模态和检测模态的完全解耦。

1996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研制成功四叶片式平板驱动硅微陀螺仪(图9),该陀螺仪采用微加工和微组装的混合工艺,在四叶片形的硅片上组装了金属棒,有效提高了动量矩,并降低了模态频率,从而有效提高了测试灵敏度。

到2002年,该陀螺的零偏稳定性已达到O.10/h,可工作在一54℃一+85℃,其目标性能为0.01。

/h,应用目标是太空船的导航控制。

该陀螺采用真空http:∥zzHD.chi叫oumal.Ilet.cnE—mail:zz肿@chai尬jounlal.11et.∞《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微流体陀螺是在哥氏力作用下使气流场发生偏转,产生温度差,利用热敏电阻来检测,实现角参数的测量。

它是将MEMs技术与传统的压电射流角速率陀螺有机结合起来的新产品。

根据气流场在哥氏力作用下偏转的原理,借鉴了热对流加速度计的性能特点,研制而成的新型微惯性器件(如图17)。

图17微流体陀螺示意图声表面波陀螺和微流体陀螺具有如下特点:1)承受高过载。

由于没有活动部件,其承受过载的能力比一般微机械陀螺高。

2)响应速度快。

3)寿命长。

由于它是一种固态陀螺,其寿命来自半导体器件。

4)成本低。

该类陀螺仪制作工艺相对简单,因此成本比一般陀螺低。

介质类陀螺特别适用于高过载、高动态的场合。

3微惯性器件组合及其应用微惯性仪表的出现,犹如从晶体管到集成电路一样,给惯性技术带来了一场革命。

它带来的优点不仅仅是使现有的元件成本更低、体积更小、质量更轻、功耗更低、可靠性更高等,更重要的是它使惯性技术产品不再是一个个独立的基本物理功能器件,然后组装成应用功能系统的模式,而是直接成为一个集成化的应用功能器件或系统,使系统成为一个按功能需求实现的产品。

微惯性仪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单轴陀螺仪和加速度计功能的集成,也可以进行双轴或多轴的集成,最终可以将3个(或更多个)加速度计及陀螺仪集成到同一个芯片上,构成单片集成的微惯性测量组合单元(MIMu)。

图18是CsDL拟采用多轴集成将三轴加速度计结构、三轴陀螺结构和ASIC电路基片直接组合在同一芯片上,该组合单元的尺寸只有纽扣大小。

微惯性仪表还可以根据需要与导航计算机集成组合成微型捷联惯性导航系统(1Ilicmstrapdo帆inertialn撕gationsystem,MSINS),与GPs等集成组合,构成组合导航系统。

微惯性仪表及由微惯性器件为基本单元构成的微系统在军用和民用领域都具有广泛的用途。

3.1民用领域的应用微惯性仪表与微系统在汽车工程、移动通讯、大地测量、地质勘探、微型卫星及玩具和运动器材的稳定性控制埘a击“"日hf埘馏g以“fom4咖n,R62们J,钳(J):6一J2图18单片集成的微惯性测量组合单元等众多领域都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一般来说,生产成本、性能及可靠性是微惯性仪表商业化的关键因素。

随着MEMS技术的飞速发展,微惯性仪表的商业化应用领域越来越广阔。

销售额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

其中,份额最大的是汽车领域的应用。

现代化的汽车是一个集机械、电子、控制于一身的综合装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分别提出了“AsV”和“SSC”的概念。

所谓AsV,是Adv明ceds如tyVehicle的简称,即先进安全车。

开发ASV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避免事故的发生和减少伤害的程度。

ASV技术包含安全预防、事故避免、损伤减少及碰撞后乘员伤害减轻与防护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