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生长规律讲课教案

合集下载

农业微生物学教案

农业微生物学教案

四、教案内容

1、 生物的化学组成 15分

2、 营养物质及功能 25分

-

二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20分

' 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机制

1、 单纯扩散 7分

2、 促进扩散 8分

3、 主动运输 12分

4、 集团转位 13分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

了解微生物的生长所需营养要素和营养特点,掌握微生物的营养类型、营养物

主要内容

四、培养基 1、概念

要求

质进入细胞方式、培养基的类型及配制原则和方法

重点 重点:

难点 难点:

三、氢离子浓度 四、氧气和氧化还原电位 五、光照与辐射 六、化学杀菌剂和抑菌剂

第四节 有害微生物生长的控制

二、消毒与灭菌的方法

1、物理灭菌

(1 )热力灭菌

(2)紫外线灭菌

(3)其他灭菌方法

2、化学灭菌 第七章微生物的生态

掌握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态环境中的微生物种群、微生物与环境保

微生物与动植物的关系;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难点

主要内容二、水分及其可给性 10分

10分

、消毒与灭菌的概念

15分

35分

要求

护的关系

重点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第一节微生物接种剂

一、微生物接种剂的概念、性质特点15 分

二、微生物接种剂的应用

1.根瘤菌剂10 分

2.固氮细菌制剂10 分

3.促生细菌剂10 分

4.菌根菌 5 分

第二节微生物农药

一、微生物农药的性质和种类10 分

二、微生物农药的应用

1.细菌杀虫剂

10

分2.杀虫抗生素

10

3.真菌杀虫剂

10

4.其他微生物杀虫剂10分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

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微生物和微生物学的概念及微生物所包括的主要类群;了解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分类地位、微生物学发展历史以及微生物学发展的奠基人,了解研究微生物的重要意义。

一、微生物的特点

二、微生物的研究对象

三、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四、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五、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

重点:

掌握原核生物特点,以细菌为代表的结构特征、基本结构中细胞壁肽聚糖结构和组成,细菌特殊结构芽孢、荚膜和鞭毛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难点:

肽聚糖的结构。

第一节细菌

一、细菌的形态构造及其功能

(一)形态和染色

(二)构造及其功能

1、基本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原核、细胞质及内含物

2、特殊结构

糖被、鞭毛、芽孢、菌毛

(三)细菌的繁殖

二、细菌的群体形态

1、在固体培养基上(内)的群体形态

2、在半固体培养基上(内)的群体形态

3、在液体培养基上(内)的群体形态

第二节放线菌

一、放线菌的形态构造

二、放线菌的繁殖

三、放线菌的群体特征

第三节蓝细菌

第四节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

一、支原体

二、立克次氏体

三、衣原体

第二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教学目的和要求:

比较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区别,了解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繁殖方式,比较几大类微生物的菌落特征。

重点和难点:

酵母菌的生活史

第一节真核微生物概述

第二节酵母菌

一、分布及与人类的关系

二、细胞的形态和构造

三、繁殖方式、生活史和菌落特征

第三节丝状真菌——霉菌

一、分布及与人类的关系

科学教案四下《微生物的生长变化》单元整理教案

科学教案四下《微生物的生长变化》单元整理教案

科学教案四下《微生物的生长变化》单元

整理教案

教案概述

本教案针对四下科学课程中的《微生物的生长变化》单元设计。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生将了解微生物的生长过程和变化,培养科

学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目标

1. 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掌握微生物的生长过程和影响因素;

3. 培养科学实验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4. 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课: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1. 介绍微生物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 分类介绍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第二课:微生物的生长过程

1. 了解微生物的生长需要的环境条件;

2. 掌握微生物的繁殖方式和生命周期。

第三课:微生物的生长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1. 通过生活实例了解微生物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2. 分析不同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微生物的生长过程和变化;

- 教学难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因素及其分析。

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探究式研究: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

2. 图片展示: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加深学生对其

的认识;

3. 示范实验:通过示范实验,引导学生掌握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教学过程

详细的教学过程将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设计,确保教学过程

中兼顾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

评价方式

1. 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积极性等;

2. 实验报告评价:对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进行评估;

3. 研究成绩评价:通过考试或小测验对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行评价。

扩展活动

1. 邀请科学家或研究人员进行科学讲座,增加学生对微生物的了解;

2. 举办微生物观察比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微生物的生长教案

微生物的生长教案

微生物的生长

教案

第二节《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微生物的生长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微生物群体生长的规律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理解)。

2、测定微生物群体生长的方法(识记)。

3、度、pH和氧等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理解)。

能力目标

1.通过细菌生长曲线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的图表对比分析能力。

2.通过细菌生长曲线与种群生长曲线的对比,培养学生归纳与演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微生物的一般生长规律与种群的生长规律的对比,培养学生正确看待一般问题与特殊问题,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教学重点】

(1)微生物群体生长的规律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温度、pH和氧等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难点】

微生物群体生长的规律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知道了微生物需要不断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通过代谢,获取能量并合成自身的组成物质,以维持自身正常的生命活动。那么,从代谢的角度来看,当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时,微生物将表现出怎样的特征?

学生回答:生长的现象。

那么什么是微生物的生长呢,我们一般是如何来研究微生物的生长的呢?

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微生物的生长。

【推进新课】

微生物的生长包括微生物细胞体积的扩大与细胞数目的增多,由于大多数微生物细胞体积较小,个体质量较轻,微生物的个体生长不易观察;同时由于微生物繁殖速度一般较快,因而通常以微生物的群体为单位来研究微生物的生长。

那么,微生物的群体生长会具有怎样的特征呢?群体生长状况是否具有一定的规律?假如有的话,这是怎样一种规律?研究这一规律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2)掌握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及影响因素。

(3)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4)了解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和观察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图片和实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

1.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1)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2)微生物的特点:体积小、面积大、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适应性强、分布广泛。

(3)微生物的分类:根据微生物的结构和生物化学特征,将其分为细菌、真菌、病毒等类别。

2.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及影响因素

(1)微生物的生长条件:适宜的温度、pH值、水分、营养物质等。

(2)微生物的生长影响因素:温度、pH值、水分、营养物质、氧气、有害物质等。

3.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1)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参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态平衡等。

(2)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食品发酵、药物研发、环境保护、生物技术等。

4.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和观察方法

(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培养基的制备、接种、培养条件控制等。

(2)微生物的观察方法:光学显微镜观察、电子显微镜观察、染色技术等。

大学微生物讲解教案

大学微生物讲解教案

教学对象:大学一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

1. 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掌握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1. 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

2. 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包括微生物图片、视频等)。

2. 实验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菌种、培养皿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教师展示一组微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是什么?它们有什么特点?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些是微生物,它们体积微小,种类繁多,广泛分布于自然界。

二、新课讲解

1.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

- 教师讲解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做好笔记。

2. 微生物的分类

- 教师展示微生物的分类图,讲解各类微生物的特点。

-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加深对微生物分类的理解。

3. 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 教师讲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如分解有机物、维持生态平衡等。

- 教师讲解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如食品加工、医药、环境保护等。

三、实验演示

1. 教师演示微生物的观察方法,如显微镜观察、培养皿培养等。

2. 学生跟随教师操作,观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四、课堂讨论

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五、总结

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微生物的重要性。

2. 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疑问。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试讲教案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试讲教案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试讲教案

一、教案背景。

微生物是生物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角落,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它们的种类繁多,功能多样,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加强对微生物的认识和了解,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

4. 培养学生对微生物的保护和利用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微生物对人类的影响。

难点,微生物的分类和功能多样性。

四、教学内容和方法。

1. 教学内容。

(1)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微生物是一类极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它们

在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被归为不同的类别。

(2)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参与了有机物的分

解和循环过程,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3)微生物对人类的影响。

微生物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们可以用

于食品加工、医药生产等领域,但也会引起疾病和传染病的发生。

2.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以及

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对人类的影响。

(2)实验法。

可以通过实验展示微生物的形态和生活方式,让学生亲自操作,加深对微生物的认识。

动物微生物教学教案

动物微生物教学教案

动物微生物教学教案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于知识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在学校中,动物微生物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我们可以制定一份有效的教学教案,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1.课程目标

在制定教学教案前,必须先确定课程目标,明确我们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对于动物微生物,我们的课程目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了解和掌握微生物的基本概念、种类和特点。

(2) 学生学会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和分析微生物的特征和生长规律。

(3) 学生了解微生物对动物生长和身体健康的影响,掌握对微生物的预防和治疗知识。

2.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中学习,以提高学习效果。以下几种方法可选:

(1) 课堂讲授。适用于学生对微生物概念和种类等基础知识的理解。在讲授过程中,可结合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

(2) 实验教学。适用于学生对微生物的观察、比较和分析。在教学中,可在实验前给学生相应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总结,从而加深对微生物的认识。

(3) 小组讨论。适用于学生对微生物相关问题的探讨。可以形成小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 网络学习。适用于学生自学和综合整理。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自学相关内容,从而加深对微生物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还可以整理和总结所学内容。

3.教学内容

确定了教学目标和方法后,我们还需要确定教学内容。在动物微生物的教学中,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是必须的:

微生物繁殖教案:让孩子了解细菌的繁殖过程

微生物繁殖教案:让孩子了解细菌的繁殖过程

微生物繁殖教案:让孩子了解细菌的繁殖过程在我们的周围,微生物无处不在。它们可以在人体、土壤、水中、食品和污物中繁殖生长。细菌是微生物的一种,它们无孔不入,能够在各种环境下繁殖生长。对于孩子们来说,了解微生物的繁殖过程非常重要,因为这有助于孩子们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健康和环境的卫生。本文将介绍如何通过一份微生物繁殖教案来帮助孩子们了解细菌的繁殖过程。

教案的目标:

-孩子们能够了解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孩子们能够理解微生物的繁殖过程以及繁殖的条件

-孩子们能够掌握卫生保健的知识,知道如何预防微生物的传播

1.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我们需要让孩子们了解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是一种无法裸眼看到的生物,它可以繁殖在空气、水、土壤、人体、植物等各种地方。微生物可以按其形态、生活方式、营养方式等不同特征分成很多类,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细菌、真菌和病毒。

-细菌是一种单细胞的生物,可以在自然环境下或者人体内繁殖生长。有些细菌可以滋生在人体内,造成各种疾病。

-真菌是含有真正细胞核的生物,可以在地球各个角落生存在空气、土壤和水中。

-病毒是一种包裹着蛋白质的遗传物质,需要寄生在寄主中繁殖生长,通过感染寄主细胞而获得生命周期和传染性。

讲解完微生物的分类以后,我们可以用细菌为例,引导孩子们了解细菌的繁殖过程和条件。

2.细菌的繁殖过程和条件

细菌属于单细胞生物,在繁殖时可以通过二分裂的方式进行。其繁殖速度非常快,可以在极端的环境下生存,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防止微生物的繁殖。

细菌需要适宜的生存环境才能进行繁殖。常见的有:

-湿度:过高或过低的湿度都会影响细菌的繁殖。

大学微生物试讲教案

大学微生物试讲教案

学科:微生物学

授课对象:大学一年级学生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微生物的基本形态,掌握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包括细胞壁、细

胞膜、细胞质和核酸等。

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微生物图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微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

协作意识。

教学重点:

1. 微生物的基本形态。

2. 微生物的细胞结构。

教学难点:

1. 细胞结构的微观观察与分析。

2. 不同类型微生物细胞结构的区别。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系统讲解微生物的基本形态与结构。

2. 演示法:通过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图像,直观展示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类型微生物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 实验法:通过微生物实验,加深对微生物形态与结构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2.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微生物的基本形态与结构。

二、讲授

1. 讲解微生物的基本形态,包括球形、杆形、螺旋形等。

2. 介绍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酸等。

三、演示

1. 通过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图像,展示不同形态的微生物。

2. 演示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引导学生识别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酸等。

四、讨论

1. 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类型微生物的特点,如细菌、真菌、病毒等。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微生物的基本形态与结构的掌握情况。

初中生物里的微生物教案

初中生物里的微生物教案

初中生物里的微生物教案

教学内容:

1. 什么是微生物

2. 微生物的分类

3. 微生物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 了解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微生物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 了解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了解微生物

2. 掌握微生物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 了解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1. 教科书

2. 幻灯片

3. 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介绍微生物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呈现(15分钟)

1. 讲解什么是微生物,并介绍微生物的分类;

2. 通过幻灯片展示不同类型的微生物,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形态和特点。

三、讨论(15分钟)

1. 讨论微生物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例如发酵食品、制药、净化水源等;

2.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观察微生物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四、实验(20分钟)

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性。

五、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微生物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实验作业,加深学生对微生物的理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微生物有了初步的了解,增强了对微生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验和案例来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微生物。

神奇的微生物教案

神奇的微生物教案

神奇的微生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增强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

二、教学内容

1.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2.微生物的特点:体积小、繁殖速度快、适应能力强、分布广泛。

3.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微生物在食品、药品、环保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可能引起疾病。

4.微生物的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

5.微生物的培养:学习如何培养微生物,观察其生长过程。

三、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微生物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微生物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特点?”

2.讲解微生物的概念和特点: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及其特点。

3.讲解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通过讲解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在各个领域的作用,以及可能引起的疾病。

4.观察微生物:分组进行显微镜观察,让学生亲自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

5.培养微生物: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学习如何培养微生物,观察其生长过程。

6.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提出问题:“你们还知道哪些微生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实验法:分组进行显微镜观察和微生物培养实验。

3.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微生物的相关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

4.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微生物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的教案:认识细菌的形态和生长规律

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的教案:认识细菌的形态和生长规律

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的教案:认识细菌的形态和生长规律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了解其基本生长规律。

2.熟悉显微镜的基本使用方法,了解显微镜在卫生、生物等多个领域的应用。

3.通过实验操作,炼学生观察和记录的能力,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

1.介绍细菌的分类和基本结构特征,包括细菌的形态、大小、染色性质等。

2.介绍细菌在生长中的基本规律,包括分裂生长、营养基质等。

3.讲解显微镜的原理、构造和基本使用方法。

4.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实验环节,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应用,掌握观察、记录和分析实

验结果的方法。

三、教学步骤

1.导入环节(10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堂课的内容和目标,引导学生思考:细菌是一种重要的微生物,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它们的完整形态和结构特征?显微镜有什么作用?让学生思考这些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环节(30分钟)

(1)介绍细菌的基本形态、大小、染色性质等结构特征,让学生对细菌的构造有个初步了解。

(2)讲解细菌在生长中的基本规律,包括分裂生长、营养基质等,让学生明白细菌繁殖的原理和条件。

(3)介绍显微镜的原理、构造和基本使用方法,向学生展示显微镜的组成以及如何正确调节焦距、曝光等参数。

3.实验操作环节(60分钟)

(1)合理安排实验课件、显微镜、细菌培养物等相关工具材料。

(2)教师先向学生展示显微镜的调整步骤,让学生重视正确运用显微镜。

(3)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的过程中记录观察结果。包括细菌的形态、数量、大小等细节信息。

(4)深度分析学生记录的信息,提出观察结果分析中的注意事项、筛选规则,突出细节,获得重要的结论。

初中微生物教案

初中微生物教案

初中微生物教案

主题:初中微生物

教学目标:

1. 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掌握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作用;

3. 了解微生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内容:

1. 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2. 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3. 微生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活动:

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出微生物的概念;

2. 讲解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记忆;

3. 分组讨论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并展示给全班;

4. 观察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5. 小结:总结微生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评估:

1.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微生物的作用和应用的文章;

2. 答辩评分:学生进行小组答辩,教师进行评分;

3. 测验:出一份选择题测验,了解学生对微生物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学反思:

1. 学生在学习微生物知识时是否理解清晰;

2. 教学方法和教材是否适合学生的掌握程度;

3. 如何提升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

随着稀释程度的增大,单位体积中的微生物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得以分散。

稀释倾注平板法的操作是:选择细胞得以分散的合适稀释度的菌悬液与灭完菌冷却到50-55°C 一起倒入无菌培养皿中,冷却形成平板后,培养。

如图所示:

高中生物微格教学教案

高中生物微格教学教案

高中生物微格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以及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研究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规律,培养科学实验和观

察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微生物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增强对微生物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

1.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1. 学生对微生物的相关知识了解不深;

2. 学生对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理解不透彻。

四、教学方法:

1. 配备显微镜,通过实物观察和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

2. 利用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培养和观察微生物。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各种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唤起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

2. 讲授:介绍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讲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实践:教师示范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和观察微生物,引导学生探索微生

物的规律和特点。

4. 总结:总结微生物的重要性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利用微生物资源。

六、教学评价:

1. 通过实验报告和观察记录,评价学生对微生物的理解和实验操作能力;

2. 考试测试学生对微生物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微生物特别是单细胞微生物,体积很小,个体的生长很难测定,而且也没有什么实际应用价值。因此,测定它们的生长不是依据细胞个体的大小,而是测定群体的增加量,即群体的生长。

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细菌数目的对数或生长速度为纵坐标作图,所得到的曲线,称为微生物的生长曲线。根据细菌生长繁殖速率的不同,可将生长曲线大致分为延迟期、对数期、调整期或滞留适应期。

一、延迟期

处于延迟期细菌细胞的特点可概括为8个字:分裂迟缓、代谢活跃。细胞体积增长较快,尤其是长轴,在延迟期末,细胞平均长度比刚接种时大6倍以上;细胞中RNA含量增高,原生质嗜碱性加强;对不良环境条件较敏感,对氧的吸收、二氧化碳的释放以及脱氨作用也很强,同时容易产生各种诱导酶等。这些都说明细胞处于活跃生长中,只是细胞分裂延迟。在此阶段后期,少数细胞开始分裂,曲线略有上升。

延迟期的长短与菌种的遗传性、菌龄以及移种前后所处的环境条件等因素有关,短的只需几分钟,长的可达几小时。因此,深入了解延迟期产生的原因,采取缩短延迟期的措施,在发酵工业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生产实践中,通常采取的措施有增加接种量,在种子培养中加入发酵培养基的某些营养成分,采用最适种龄(即处于对数期的菌种)的健壮菌种接种以及选用繁殖快的菌种等措施,以缩短延迟期,加速发酵周期,提高设备利用率。

二、对数期

对数期又称指数期。在此期中,细胞代谢活性最强,组成新细胞物质最快,所有分裂形成的新细胞都生活旺盛。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是细菌数以几何级数增加,代时稳定,细菌数目的增加与原生质总量的增加,与菌液混浊度的增加均呈正相关性。这时,细菌纯培养的生长速率也就是群体生长的速率,可用代时(generation time)表示。所谓代时,即单个细胞完成一次分裂所需的时间,亦即增加一代所需的时间(也叫增代时间或世代时间)。在此阶段,由于代时稳定,因此,只要知道了对数期中任何两个时间的菌数,就可求出细菌的代时。

单细胞微生物,在对数期细胞数据按几何级数增加,1→2→4→8→……,若以乘方的形式表示,即20→21→22→23→2n。很清楚,这里的指数"n"就是细菌分裂的次数或增殖的代数。也就是1个细菌繁殖"n"代产生了2n个细菌。如果在

时间t

0时菌数为x,经过一段时间,到t

1

时,繁殖"n"代后,菌数为y则代时

(G)可以下式表示:

例如,设大肠杆菌在接种时的细胞浓度为100/个ml,经400分钟的培养,细胞浓度增至10ml,求该菌的世代时间和繁殖代数。

根据公式G=t

1-t

/3.3(lgy-lgx)

t

为接种的时间x=100

t

1

为培养时间(400分钟)

y=1,000,000,000

n=3.3(lg109-lg102)=3.3×7=23.1

代入上式G=400/23.1=17.3

即在上述培养物中,大肠杆菌的代时为17.3分钟,400分钟内共繁殖了23.1代。

不同的细菌,其对数期的代时不同,同一种细菌,由于培养基组成和物理条件的影响,如培养温度、培养基pH、营养物的性质等,代时也不相同。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各种菌的代时又是相对稳定的,多数种为20-30分钟,有的长达33小时,而有的繁殖极快,增代时间只9.8分左右。表6-4示不同细菌的代时。

三、稳定期

又称恒定期或最高生长期。处于稳定期的微生物,新增殖的细胞数与老细胞的死亡数几乎相等,整个培养物中二者处于动态平衡,此时生长速度,又逐渐趋向零。

此阶段初期,细菌分裂的间隔时间开始延长,曲线上升逐渐缓慢。随后,部分细胞停止分裂,少数细胞开始死亡,致使细胞的新生与死亡速率处于动态平衡。这时培养物中细胞总数达到最高水平,接着死亡细胞数大大超过新增殖细胞数,曲线出现下降趋势。

稳定期的细胞内开始积累贮藏物,如肝糖、异染颗粒、脂肪粒等,大多数芽孢细菌也在此阶段形成芽孢。如果为了获得大量菌体,就应在此阶段收获,因这时细胞总数量最高;这一时期也是发酵过程积累代谢产物的重要阶段,某些放线菌抗生素的大量形成也在此时期。

可以看出,稳定期的微生物,在数量上的达到了最高水平,产物的积累也达到了高峰,此时,菌体的总产量与所消耗的营养物质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这种关系,生产上称为产量常数,可用下式表示:

γ=菌体总生长量/消耗营养物质总量式中γ值的大小可说明该种细菌同化效率的高低。根据这一原理,可用适当的微生物作为指示,对维生素、氨基酸或核苷酸等进行定量的生物测定。稳定期的长短与菌种和外界环境条件有关。生产上常常通过补料、调节pH、调整温度等措施,延长稳定期,以积累更多的代谢产物。

四、衰亡期

稳定期后如再继续培养,细菌死亡率逐渐增加,以致死亡数大大超过新生数,群体中活菌数目急剧下降,出现了"负生长",此阶段叫衰亡期。这一阶段的细胞,有的开始自溶,产生或释放出一些产物,如氨基酸、转化酶、外肽酶或抗生素等。菌体细胞也呈现多种形态,有时产生畸形,细胞大小悬殊,有的细胞内多液泡,革兰氏染色反应的阳性菌变成阴性反应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