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导学案2
高二语文导学案NO.11春江花月夜第二课
《春江花月夜》(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研读第一层,翻译诗句,体会诗歌语言美。
2、赏析第一层的景、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意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文本学习】一、萌生入境(一)意象和意境: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联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是整体的,空灵的。
它突破和超越了具体的意象启发读者产生联想和想象,进入到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无限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
即“境生象外”。
(二)诗歌赏析方法1、什么是置身诗境?反复诵读诗文,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
2、如何置身诗境?A、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体验,和诗人取得共鸣;B、通过联想,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我们从未经历过的境界中,获得审美体验;C、充分发挥想象力,借助联想和类比,构想出诗人为我们所描绘的奇幻的世界。
3、什么是缘景明情?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体会诗歌独特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4、怎样缘景明情?A、意象组合法:将诗中意象连缀起来,在简约明净的画面中体会诗人情思;B、补充联缀法:把诗中那些跳跃性大,色彩不一,情绪起伏的意象,用自己的想象来补充、联缀,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以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
C、品读词句法(尤其是结尾句):对精妙词句,多加涵咏、玩赏,品出精妙而使全诗意境、诗趣全出;尤其对那些诗意含蓄、余味久长的结句,反复吟哦,细细品味,以体会诗境之隽永、高妙。
二、咀华竞妍品读鉴赏,探知诗情1、找出写有月的诗句,品读这些诗句,思考全诗写了月的几种状态?2、开头八句写景的顺序是什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3、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皎皎孤月,高悬夜空,情思涌动,不绝如缕。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带答案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带答案春江花月夜》导学案研究目标:1、通过诗歌的意象和意境,领略言外之意和景外之韵。
2、感悟初盛唐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深沉思考,体味丰富的情感。
研究重难点:意象和意境,人生哲学研究方法:诵读法,鉴赏法课时:1课时研究过程:课前预案:注音:滟滟芳甸,水村渔市,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一、导入新课:这首诗是___的《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二、诵读,找出全文的线索:划分层次:月下之景:月色无垠,月色纯净。
月下之思:人生无尽,宇宙永恒。
___之情:___,游子思归。
三、品读第一部分:1、这八句写了什么意象?给这幅图画命名。
请大家自己找出意象。
”命名为“春江花月图”。
2、用几个词语概括这幅图画的意境。
壮丽高远,清幽静谧,朦胧恬静,空灵梦幻。
四、品读第二部分,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互相关系。
面对空阔静谧的___美景,面对一轮皓月,作者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感慨?他的感慨与其他古代诗人有何不同?___认为,个体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宇宙无穷,人类生生不息。
所以“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和“年年只相似”的___得以共存。
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这正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五、品读第三部分,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1、赏析“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一句“徘徊”的妙处。
通过拟人手法,写出月游移不定的动态,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
与后文的“卷不去”“拂还来”相呼应,写出月亮的不忍之心,但此种做法却惹得思妇更为思念。
2、“卷不去”“拂还来”表达了思妇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话明指月光洒在门帘和捣衣砧上不忍离去,暗指思妇的愁思无法排遣。
3、“鱼龙”“鸿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分析其作用。
鱼龙、鸿雁是用典——“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课前课后)
二、品读探究Array 1、在这首诗歌中,表现月亮变化过程的诗句分别是哪四句?2、结合上面问题的理解那么你认为本诗的层次结构该如何划分?请写出大概层意。
3、一首好的诗歌就是一幅完美的画,赏读诗歌前八句,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4、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优美生动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5、面对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的遐想,作者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睹月思情,引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思考?(用原文诗句回答)三|、诵读设计诵读是对诗歌的情感、意境理解感悟的再现,表演朗读是对诗歌的再创作。
同学们把你的诵读设计,进行组内研讨后,告知班级诵读导演。
我的诗歌我做主!四、我的质疑五、日常积累古诗中的常见意象课后练案 落月摇情入卷来(时间25分钟)一、根据丰子恺先生《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这幅画 围绕“分别后”描写一个场景要求想象合理、运用最少两种修辞手法,字数80字以上二、诗的基础是意象,意象构成意境,意境表情达意,因此对诗歌意境的鉴赏应该遵循意象(诗的基础)—意境(诗的画面)—诗情(诗的内涵)的思维流程进行。
(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姜 夔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题: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意象表达情感举例月思念,怀想,寂寞,冷落,凄美。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唐王昌龄) 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宋苏轼)《水调歌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流水人生短暂,自然永恒,绵延思念,愁情。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教师版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的生平及其作品的风格特点2.走进诗歌塑造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3、继续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感受诗趣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用自己的智慧来再现诗歌无穷的艺术魅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水平。
2、培养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感悟人生的真谛,净化心灵,启迪智慧。
【学习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智慧来再现诗歌的艺术魅力,体味诗歌意境。
【学习难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境,找出景语推测作者抒发的感情,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学习过程】一、文学常识1作者介绍张若虚(约 660-约 720),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
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
曾任兖州兵曹。
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荣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等赞誉。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2、解题《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
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
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
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
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3、创作背景《春江花月夜》由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最早收载,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吴声歌”。
其曲调,相传为陈后主所创,内容是写艳情的“宫体”诗,隋及唐初才逐渐改变为写景诗,但仍为五言短篇,张若虚首次将这一旧题改造成七言歌行。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_0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学习目标: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意境、赏析意象、把握情感。
2、理解即景抒情诗中景与情的联系。
重点难点:1、把握诗歌中的情景理。
(重点)2、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难点)教学步骤:导入: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坛,《春江花月夜》带着皓洁的月光像钻石一般熠熠生辉,而诗人张若虚也凭借这一首诗“孤篇盖全唐”。
A级一、作者简介张若虚(660年-约720年),唐朝诗人。
扬州(今属江苏)人。
曾任兖州兵曹。
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
工诗,尤擅七言。
诗以《春江花月夜》著名。
七言歌行《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空明清丽,洗去了宫体诗的脂粉气。
其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二句为历代传诵。
二、熟读品味诗歌三、在熟读的基础上了解下列知识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
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重在写月。
这首诗从月升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
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
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
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
四、深入研读诗人用丰富的情感和旷达的胸怀创作此诗。
诗中情景理融为一体,使此诗具有经久不衰的意境美、哲理美和情感美。
下面我们分别从情、景、理三个方面来欣赏此诗。
1、景——春江月夜美景找出诗中描写月夜美景的语句,。
,。
,。
,。
2、理——宇宙人生哲理看到如此美景,诗人想到了什么呢?请找出本诗中阐述人生哲理,江、月、人和谐一体的诗句,并体味一下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思考?诗句: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春江花月夜》导学案
春江花月夜?【预习案】1.了解?春江花月夜?根本常识,预习有关月亮的诗句,体会其中的含义解题:?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清商曲辞、吴声歌。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
探究宇宙的奇妙微妙。
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
风格宛转美丽,抒情幽怨缠绵。
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
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到达了完善统一。
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根底。
对诗歌的继承和开展,影响极为深远。
2.熟读诗歌,体会诗歌蕴含其中的情感。
【课堂案】一、导入月亮是一首悬挂在天空的诗〞,古往今来,人们遥望星空,总会生发无尽的遐想。
一轮明月,一处春江,几处花林,悄悄地也是悄悄地等待千百年来历代读者的到来,等待我们的领悟。
今日我们就来倾听一曲被称为“孤篇压全唐〞的唐代绝响——?春江花月夜?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一〕张假设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
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
被誉为吴中四士。
曾任兖州兵曹。
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抱负的高远意境。
〔加:有“明月诗人〞之称〕三、初读感知:层次结构2.层次感知此诗应分成三个局部:开头八句为第一局部,写月下之景;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清澈的奇妙境界。
接下八句为其次局部,写月下之问;由孤月“照〞孤人,人月相伴,思考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余下二十句为第三局部,写月下之情;由眼前的飘移不定的白云,进而写扁舟游子的离愁别绪,从而讴歌人们对爱情的憧憬和对幸福的憧憬。
详细而言,这一局部又分为一二层: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终为一层,写游子思家。
结构上,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学生案).doc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学习目标L1、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3、了解和把握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述志达情的主要文脉,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4、继续培养学生于诵读屮品味声韵、感受诗趣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水平。
【学习重点】:【学习难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意境。
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理、情。
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以学生自主学习、自由讨论为主,教师给予恰当的点拨。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整体了解,朗读理解。
一、导入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坛,《春江花月夜》带着皓洁的月光像钻石一般熠熠生辉,引人注目,闻一多先生曾将此诗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评论家说张若虚这一首诗可以“孤篇盖全唐” O 今天我们来欣赏这篇经典诗作。
二、了解作者张若虚(660年-约720年),字号不详。
唐代诗人。
扬州(今屈江苏)人。
曾任兖州兵曹。
屮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以文词俊秀驰名京都。
开元初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号“吴中四士”。
工诗,尤擅七言。
诗以《春江花月夜》着名。
今仅存诗两首。
七言歌行《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I日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別绪及富有哲理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空明清丽,洗去了宫体诗的脂粉气。
其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二句为历代传诵。
三、朗读、理解1、听配乐朗读2、自由朗读3、看注解,查工具书,问同学,弄懂下列词语:连海平:江潮入海,海江相平。
共潮生:明月和潮水一同生长。
iffiiffi:水中月光闪烁荡漾的样子。
芳甸:芳草丰茂的原野。
甸,郊外之地。
霰: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
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空里流霜不觉飞:月光象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又感觉不到它的飞动。
青枫浦上不胜愁:青枫浦,一名双枫浦,在今湖南浏阳县。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及答案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第一课时制作人:课时:2课时【学习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智慧来再现诗歌的艺术魅力,体味诗歌意境。
【学习难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境,找出景语推测作者抒发的感情,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知识链接】即景抒情诗专题阅读指导:即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
诗人所借助的客观景物,往往是山、水、田园、鱼虫鸟兽等,诗人将个人的强烈感情倾注到客观景物上,使笔下的自然景物也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愫。
1“风格特点”即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但也不排除直抒胸臆类的即景抒情诗。
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
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别董大》高适)诗人一下笔便极写天空的广漠,阳光的昏暗和漫天的黄云。
在这天地之间,寒冷的北风又送来纷纷扬扬的大雪,更有“雁阵惊寒”,征人远别。
这诗前面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两句,描绘的完全是一派雄浑苍莽的边塞风光,虽然寒凉冷落之意尽在其间,但悲壮的气氛却仍能明显地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面对这样的景物,面对即将远行的朋友,诗人内心的悲壮便透景物完整地呈现出来,只不过还没有明白而已。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直接抒情,诗人处处从大处着眼,于大处落墨,写景状情时常总体把握,景为情服务,浑然天成;奋笔疾书,直吐胸臆。
因此,在整体理解即抒情诗的时候,必须从这类诗歌的整体风格入手,充分体味景特的特征,感悟诗人由此景生发了怎样的感情。
只有准确把握了情景交融的含义,才能读懂即景抒情诗。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教师版)
高二语文
授课班级
高二年组
导学案制作时间
核心
素养
1、学会分析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情感。
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景物、哲理与情感浑然天成之美。
3、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品味诗歌语言。
重难点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景物、哲理与情感浑然天成之美。
学习过程
4、导入新课
5、分析鉴赏
1本诗与张九龄的《望月怀远》相比,在书写游子思妇离愁别恨的范围和境界方面有什么不同?有人说张若虚的相思之苦已经超越了自我,上升到天下的离人思妇,你怎样理解?
把酒问月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3、诵读指导
1、教师范读,扫除生字
滟(yàn)霰(xiàn)扁舟(piān)砧石(zhēn)芳甸(diàn)浦(pǔ)
①感情饱满,适度夸张;
2、学生朗读②语速缓慢,读出辽阔与苍茫,寂寞与空旷之感;
读出沉重的历史沧桑感和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
3、录音朗读
四、合作探究
诗歌重在淑清、说理,而抒情、说理又离不开写景,本文是怎样体现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的?
重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对景、情、理相融的艺术手法。
学习过程
1、导入新课
“孤篇盖全唐”“盛唐第一诗”——佚名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闻一多
2、作者介绍
张若虚(约647年-约730年),字、号均不详,主要活动于公元七世纪中期至公元八世纪前期,扬州(今属江苏扬州)人。初唐诗人,以《春江花月夜》著名。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他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一、课程背景在中华文化中,春江花月夜一直被视为典雅、浪漫的象征。
古代文人墨客常以春江花月夜为题材创作诗文,赞美其美丽的景色和寄托情感。
通过学习春江花月夜,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文化底蕴,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学习目标1. 了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故事,掌握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 欣赏和理解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启发学生进行创作,运用文字表达对春江花月夜的理解和感悟。
三、学习内容1. 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介绍春江花月夜,既是一种自然景观,也是一个文学主题。
早在唐代,杜牧就以此为题写下了《春江花月夜》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通过诗中描绘的风光和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感慨。
2. 春江花月夜的意境描写在诗歌中,春江花月夜的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春江水清澈见底,江畔繁花盛开,皓月当空,其美景令人心驰神往。
通过对诗歌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抒发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3. 创作实践在学习春江花月夜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写景文章,表达自己对春江花月夜的理解和感悟。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情感等方式,展现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感受。
四、学习方法1. 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学生可以阅读杜牧的《春江花月夜》等诗篇,深入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写。
2. 欣赏美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亲临春江花月夜所在的场景,感受自然之美,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3.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进行写作实践,通过文字表达对春江花月夜的感悟,培养其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课堂活动1. 诗歌鉴赏:通过诗歌朗诵、分组讨论等形式,深入解读《春江花月夜》中的意境和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审美情趣。
2. 田园创作: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写作活动,让他们在自然环境中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并进行创作实践,展现个性化的文学表达。
3. 作品展示:鼓励学生将创作成果进行展示和分享,互相欣赏、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文学交流和合作。
《春江花月夜》课时导学案2
导
预
习
1.了解孟浩然的生平及诗歌影响。
2.背诵诗歌
作
业
布
置
背诵有
三、反馈训练:
现在,请大家来分析这首诗的题目中的五个字中,没有直接描写而只作为背景来写的是哪两个字?【春、夜】,再结合我们刚才对上述9个章节的四字概括,看剩下的三个字中哪个字用得最少?【花】。写得最多的两个字是【江月】
既然江月就能概括这首诗的主体内容,我们现在把这首诗的题目改一下,改为两个字“江月”,和“春江花月夜”比较一下,哪个好?为什么?
【明确】题目本身就具有诗情画意,先声夺人,把读者带入如诗如画的情境当中。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四、延伸拓展:
巴尔蒙特说: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了世上。我说:来到世上,让我们读一读《春江花月夜》吧,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在匆匆前行,走得太快了,我们需要停下来等等自己的灵魂,仰望浩瀚星空,听听清晨的鸟鸣。愿同学们美好的人生路上永远艳阳高照,皓月当空。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第四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人生一代代地天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月亮照耀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
人生易老天难老,可是人类代代延续,毕竟不令人伤感悲怀。由上绝月的“孤”,写到本绝月的期待,再由月的期待跳到下文思妇的期待上来。
第五绝: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游子象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一写游子,一写思妇,一种相思,两处离愁。作者从两处落笔,颇有一唱三叹的韵味。“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可证。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2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2《春江花月夜》课案制作人:吕晓坤制作时间:2011-11-15【学习目标】1、赏析诗歌的景、情、理,提高理解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学习方式】赏析,朗读,讲练结合【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一)作者: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
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
被誉为吴中四士。
曾任兖州兵曹。
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工诗,尤擅七言。
诗以《春江花月夜》著名。
今仅存诗两首。
(二)解题:《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
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
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对诗歌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七言歌行《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情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新自然的感觉,后人评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用《西洲》格调“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2、通读全诗,找出诗中的意象。
3、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每人至少三句。
(三)字音辨识滟.滟()芳甸.( )似霰.()汀.上()纤.尘()纤.夫()皎.皎()浦.上()扁.舟()扁.担()徘徊..()()砧.上()碣.石()潇湘..()()二.整体感知1、听配乐朗读2、自由朗读3、看注解,查工具书,弄懂下面的词语的意思:滟滟芳甸霰穷已但见扁舟离人青枫浦上不胜愁可怜徘徊无限路4、弄清大意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
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春江花月夜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春江花月夜》教学目标:1、了解张若虚,在诵读中初步感受诗歌。
2、缘景明情,赏析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3、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4、深刻领悟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和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哲理,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纯洁情感,真、善、美精神的追求。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问题一文中含有月的句问题二:诵读文本,理清行文思路、文章内容问题三找出句诗中的意象,体会画面特点(意境)问题四:“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营造了怎样的意境?问题五诗人此时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他思索了什问题?与古人的思索“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曹植《送应氏》),“人生若尘露,道邈悠悠”(阮籍《咏怀》),“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是一致问题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你有怎样的领悟的问题七思考诗歌 1—3句,写了什么内容”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白云一片去悠问题八:问题九“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问题十“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四中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问题十一“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表达出思妇什么样的感情拓展延伸:诗歌中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春江花月夜》导学案略问题一答案:) 景物美春江月夜的美景 (问题二答案:) 哲理美江畔月下的美思 ()情感美因月而起的美情 (前八句写了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描写了一副清幽恬淡的意境。
问题三答案:明月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与江潮相互辉映,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感叹江月长明而人诗人面对这一轮江月深深地思考着,满怀感慨和迷惘,问题四答案:生短促,这里月的叠用、人的叠用以及江的叠用,有一种音节美、韵律美,断而复续,飞丝相接,给人一种清峻雄奇之感问题五答案:略问题六答案: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春江花月夜导学(有答案)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反复诵读,熟练背诵课文;学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赏析诗歌的景致美、哲理美和情感美。
【学习重点】理解文章意境,感悟人生真理。
【学习难点】体会诗歌写景、言理与抒情的完美结合。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作家档案张若虚,初唐诗人,扬州人。
诗文与、、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
曾任兖州兵曹。
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仅存诗两首,一首是五言排律《代答闺梦还》,写少妇春思之情;另一首《春江花月夜》是千载传诵的抒情杰作,曾被闻一多先生赞誉为“”,张若虚也因此“孤篇盖全唐”的杰作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清末王闿运语)。
2、字音辨识滟滟()芳甸()似霰()汀上()纤尘()纤夫()皎皎()浦上()扁舟()扁担()徘徊()()捣衣砧上()碣石()潇湘()()3、词语释义滟滟:芳甸:霰:穷已:但见:扁舟:离人:青枫浦上不胜愁:可怜:徘徊:无限路:4、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5、预习疑难:二、文本研习(一)、诵读指导①初读课文,疏通字词句,整体感知诗歌②再读课文,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者的情感③美读课文,置身诗境,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和作者的内心情感(二)(独学)整体感知,把握层意与主旨:1、本诗题目令人心驰神往:、、、、,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其中““字是全诗的核心词语,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请圈出诗句中表现这一过程的词句-----------------------------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2、你认为本诗的层次结构该如何划分?请根据提示划分层次。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 2课时
第一单元第五课《春江花月夜》导学案制作人岳建华审核人高二语文组使用时间2016年11月14 日【学习目标】1、找出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2、学会诗歌的鉴赏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3、懂得诗人由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引起的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体会诗中表现的游子与思妇相思相爱之情。
4. 背诵《春江花月夜》这首诗。
第一课时【预习导航】1、作者简介张若虚(约 660-约 720),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
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
曾任兖州兵曹。
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荣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花”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等赞誉。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日本汉学家还居然说中国古代只有两首好诗,一首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一首就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2、解题《春江花月夜》由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最早收载,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吴声歌”。
其曲调,相传为陈后主所创,内容是写艳情的“宫体”诗,隋及唐初才逐渐改变为写景诗,但仍为五言短篇,张若虚首次将这一旧题改造成七言歌行。
在内容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超越了以前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注入新的含义。
在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中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加入了游子思妇月下的思念之情。
全诗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汇成一种情、景、理交融的幽美意境。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滟滟.似霰.纤.尘皎皎.江畔.扁.舟捣衣砧.碣.石4、诵读诗歌,注意韵脚,试为诗歌划分层次。
(1)《春江花月夜》全诗四句一韵,一共九韵。
每一韵构成一小段。
(2)这些意象中重点强调哪一个意象?请欣赏全诗,并思考课文写了它的哪几种状态?(3)诗歌时间的线索是什么?试找出线索对应的诗句。
(4)这九小段按表达方式来分又可归并为几层?春江花月夜月下之景(句——句)月色无垠月色纯净画意美月下之思(句——句)人生无尽宇宙永恒哲理美月下之情(句——句)思妇怀远游子思归诗情美【问题探究】一、品读诗歌景:春江花月夜的美景1、开头八句写了什么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用到什么手法?2、本段景物描写有何特点?3、再读开头八句,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春江花月夜2导学案
5、“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表达出思妇什么样的感情?
6、诵读17——28句,品悟情感
二、赏析最后8句
1、这几句主要写了什么?
2、“江水流春去欲尽”中“流春”有何丰富意蕴?
4、诵读最后8句,体悟情感。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1~2题。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①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②湿,清辉③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④,双照⑤泪痕干!
[注]①鄜州:现陕西省富县。②云鬟:妇女的鬟发。③清辉:指月光。④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⑤双照: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
1.赏析诗中“月亮”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
【方法总结】
1.解题思路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感情。(抓意象,探感情)
写景一般都是诗人抒发某种情感的基础,因而景物形象的特点往往与诗人情感的特点是一致的。如李白《静夜思》的前两句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
暗暗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苦。
(2)分析意境韵味,品评诗人情调。(析意境,品情调)
意境是作者将思想感情与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它或雄浑壮丽,或幽清明净,或沉郁孤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其幽清明净的意境,融合了诗人王维闲适、恬静、热爱隐居生活的思想情趣。鉴赏意境的步骤是先描绘画面,再概括意境特点,然后赏析诗人的情感。
(3)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透表面,挖含义)
《春江花月夜》 导学案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赏析本诗的第一部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知识链接】 一、诗歌鉴赏1、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的方法:吟诵——意象——想象与联想——意境——明情 2、什么是意境?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联缀所构成 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是整体的,空灵的。
它突破和超越了具体的意象启发读者产生联想和想象,进入到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无限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
即“境生象外”。
3、掌握常用表述意境的术语 雄浑壮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幽清明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沉郁孤愁: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 和谐静谧: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开阔苍凉: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高远辽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二、作者介绍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唐代诗人。
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
仅《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诗人因此名垂后世。
荣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花”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等赞誉。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三、给学生介绍一点欣赏诗歌的方法和理念,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分三个步骤来讲解诗歌: 1、欣赏诗歌的景物美。
2、领悟诗歌的哲理美。
3、鉴赏诗歌的情感美。
【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提问:想一想,你觉得如何划分层次更符合诗人的思路。
(提示:整首诗的思路可以用我们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来概括,即触景生情。
可以分别从“景”和“情”两方面来划分这首诗的层次。
)二、分节赏析诗歌第一部分(一) 景:春江花月夜的美景(提示:对于写景的诗歌,要围绕“意象及意境、手法、情感”三要素来鉴赏,并用具体的文字表达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当堂训练(约10分钟)
完成练习题《南方落雨北方落雪》
1、第②、③段分别描述了落雨的南方和落雪的北方,请简要归纳这两段从哪几个方面对南北方进行比较,并请据此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南方和北方的特点。
2、②、③段罗列了不少与历史人物相关的景和物,如“断桥”“桃花”“斗篷”“墓草”等等,却不直接写人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四、展示广阔情怀。古人借月状景,抒写辽阔,比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以及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些咏月的佳句,充满了诗情画意,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妇孺能诵。
第五、唐人的边塞诗,创造了一种博大阔远、浑融、丰腴、完满的意境,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雄浑苍茫,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的开朗壮阔,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浩渺闲雅,王昌龄“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的雄心忧患,都给人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月作为一种语言形象,把环境点缀成了苍茫悲壮的边塞风情,也把边塞这个特征性的地理上的物理空间转化成了艺术上的心理空间明月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表现空间之美。
第二、抒发思乡怀远之情。人们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月亮”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乡如“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江潭落月复西斜”等句;有代表性的还有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第三、对人生短暂的悲伤,抒发愁苦之情。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在古诗中,月是有情绪的,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曹丕“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的诗句表现了哀愁的心绪唐诗中有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凄清孤苦,还有孟浩然“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的凄恻孤寂,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蕴藉深沉,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潸潸泪下,钱起“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的郁怀难耐……月作为愁绪的意象,构思巧妙,笔法空灵,意趣含蕴,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和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
"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苏轼)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远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2)江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2.走进诗歌塑造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3.赏析本诗的情、景、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4.培养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感悟人生的真谛。
重点、难点
1.走进诗歌塑造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2.赏析本诗的情、景、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导学过程
修订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目标提示(约2分钟)
1.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的生平及其作品的风格特点。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
第2课时(总2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分组
安排
课前准备
课件、多媒体等
学情分析
初中时学生虽然懂得诗歌中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但是对于如何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境来找出景语,推测作者抒发的感情以及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还是比较陌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的生平及其作品的风格特点。
教(学)
反思
作业延伸(约1分钟)
背诵这一首诗歌,预习下一课《夜归鹿门歌》。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诗歌脉络:
第一部分为开头八句,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优美景色。
第二部分为接下八句,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部分为余下二十句,由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的离愁别绪。
(3)落花
"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唐•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纱》)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
"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清•《红楼梦》)
交流讨论(约5分钟)
1、春江花月夜中中心景物是什么?在文中有何作用?
2、这样写,一是与首段的“雨”、“雪”相衔接,只有景和物才能承接“落雨”“落雪”,行文丝丝入扣(2分);二是具体点明与历史人物相关的景和物,引发我们联想起与这些人物相关的典故传说,使文章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更含蓄,更具文学色彩
3、作者这样写,强调南北关系密切、互补和谐;呼应了上文“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北方游牧民族与南方农耕民族纷争与融合的历史”,为第⑥段升华主题,画龙点睛,点明“南方北方都在同一片国土之上”作了铺垫。
释疑解难(约12分钟)
1、作者是如何将景、理、情融为一体的,结合具体诗句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2、你对本诗的内容有何评价?学完本诗你有哪些人生感悟?请写下你的心得体会。
第一部分描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景色,以明月的渐渐升起为中心,紧扣题目中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开,最终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整图画,为下面的对景抒情打下基础第二部分,写江月永照,引发生命短暂;用明月常圆,引发人间常别通过景与情的对比,抒发了作者月圆人难圆的感叹最后一部分,主要用月照、春归、花落、雾漫、月残来引发思妇游子的相思之情这里,景与情相互烘染,离别之苦显得更加浓重。
2、月亮是诗歌的主要意象,结合本文及所学课文思考一下月亮意象的深刻内涵?
1、月亮,结构上起线索作用,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2、第一、表现美好的、纯洁无暇的感情。“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里的“月”代表的是爱心的传递。再如李白的《玉阶怨》把月亮引申为晶莹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纯洁对应人心灵的纯洁“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
2.走进诗歌塑造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3.赏析本诗的情、景、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4.培养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感悟人生的真谛。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文人墨客,在月之中或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或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或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或抒写他们了的哲理思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作者张若虚在月中寄托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的《卜算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南宋辛弃疾《南乡子》
"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3.第⑤段写南北气候,寒风暖气来来回回“反攻”“打入”“占领”联系全文,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真实意图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4.文章末尾,作者以“黄河长江最终在茫茫的大海上热烈拥抱”作譬,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1、分别从南北方的名胜、民居、山河、人物典故传说、诗词名句、戏剧等方面进行比较;突出了南方的的秀丽(柔美)、北方雄健(粗犷)的特点
自学检测(约10分钟)
分析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明月"、"江水"、"落花"三个意象的寓意。
a、明月:1、思乡2、时空的永恒
3、蕴涵边人的悲愁
b、江水:1、愁情2、流逝的青春时光
c、落花: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1)明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