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分析

合集下载

用spss分析我国各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差异

用spss分析我国各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差异

用spss分析我国各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差异分析文章结构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2)4. 实证分析 (3)4.1因子分析 (3)4.2 聚类分析 (8)5 结论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我国地域广阔,各省份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各省之间的居民消费水平差距较大。

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各省居民的消费支出也强劲增长,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为了正确引导消费,进一步改善消费结构,提高我国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的质量,有必要对全国各省居民消费结构之间的异同进行考察并做比较研究,以期发现经济水平和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2 研究方法本文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和聚类分析方法,将描述各省份城镇居民全年现金消费支出的八个指标压缩成两个综合指标( 称为主成分) , 这两个主成分保留了原始八个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在指标压缩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出各省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差异。

在综合因子基础上进行层次聚类分析,根据消费差异将全国31个省分为四类。

因子分析模型是根据变量间的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利用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而不同组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这个基本结构称为公共因子。

因子分析的出发点是用较少的相互独立的因子变量来代替原来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可以通过下面的数学模型来表示:X1=α11F1+α12F2+…+α1m Fm+α1ε1,X2=α21F1+α222+…+α2m Fm+α2ε2,…Xp=αp1F1+αp2F2+…+αpm Fm+αpεp,其中:x1,x2,x3,…,xp 为p 个原有变量,是均值为零、标准差为1 的标准化变量;F1,F2,F3,…,Fm 为m 个因子变量,m 小于p,表示成矩阵形式为X=AF+αε,其中:F=(F1,F2,…,Fm)为因子变量或公共因子;ε=(ε1,ε2,…,εp)为特殊因子;F 与ε均为不可观测的随机变量. A=(αij)p×m 为因子载荷矩阵,αj 称为第j 个因子对第i 个变量的载荷系数. 在模型中,特殊因子起着残差的作用,被定义为彼此不相关且与公因子也不相关。

中国城市化水平省际差异与因素分析

中国城市化水平省际差异与因素分析

年 以后 中 国放 松 了对农 村人 口迁移 的 控制 ,城 市化 走 向 正轨 ,而 且 统 计 年 鉴 上 的部 分 统 计 指 标 在 2 0
世纪 8 0年代 之前 不 完整 ,口径不 统一 ) ,随着 中国 城 市化水 平 不断 提 高 ,城 市 化水平 的地 区差异 不 断 缩 小 ,省 区间 的差 异系数 已从 2 纪 8 0世 0年代 初 期 的 0 0 (9 4年 )下 降 到 2 . 8 18 7 0世纪 9 0年代 末 的 05 .
云 南 地 理 环境 研究
第1 9卷
图 1 2 o 年 中 国城 市 化 水 平 省 际 差 异 图 O4
维普资讯
第 1 第 1期 9卷
20 0 7年 1月
云 南 地 理 环 境 研 究
YU NN h GEOt RAP田 _ ENVm 0 NM匮 N r RE EARCl a N 3 】 C , S t
V0.9 1 No1 1 .
J n .2 a. O
中国省际 的 ,两个 时段 中人均 G P都 是相关性较高 的因素 ; D
2 纪 9 代 中期 以来 市 场化 和 国 际化 的关 联 度 在 增 加 ,影 响 中 国城 市 化 进 程 的 因素 在 增 加 ;而 信 息 化 的 影 响 0世 0年 程 度 变 化 不 大 ,表 明 中 国 的信 息 化进 程任 重 而 道 远 。 关 键 词 :城 市 化 ;省 际差 异 ; 因素 分 析 ;灰 色 关 联 分 析
2 中国城市化水平 的省际差异
21 中国城市 化水 平省 际差 异的 时间序 列分析 . 从 18 9 4年 以来 中 国城 市 化 水 平 的 离散 程 度 来 看 ( 所 以选 择 1 8 为 分析 起 点 ,是 因 为 1 8 之 9 4年 94

中国城市化差异

中国城市化差异

中部地带城市化
• 中部———加快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建设,完善城市 结构体系。 • 中部地区具有一定的城市化水平,正处于高速发展 阶段中期,部分省份大、中城市相当密集,已初步形 成城镇体系的框架 • 但部分省份城镇体系不完整,缺乏经济中心城市或 者承上启下的经济次中心城市,且城市空 间分布 过于分散。
The end,thank you!
中、西部地带
东部地带
经 发展 济 基础 因 素 产业 结构
发展基础薄弱 第一产业比重相对 较大,乡镇企业不 发达,生产力水平 较低,经济发展相 对迟缓 交通线路较少, 运输条件较差
历史上形成的社会经济基 础较好,近代工业首先 出现在沿海
产业结构相对较优,第二、 三产业比重远大于第一产业, 农村工业化程度较高, 生产力水平较高
西部地带城市化
• 西部———以发展大城市为核心,推进西部大开 发。 • 从总体上来说,西部区域的城市化水平处于高速发 展阶段的初期,城镇体系发育程度较低,经济欠发达, 人口素质不高,部分省区自然条件严峻,生态脆弱。 • 很多城市为资源开发性城市,城市规划滞后,基础设 施建设缓慢。
三个经济地带经济发展差异
• 中部——应以国际国内城市职能分工为视角,加快 区域内外城市密集区整合,从大区域角度构筑以中 心城市为依托的区域城市结构体系。要进一步发 挥大城市的增长极作用,武汉、长沙、合肥等作为 中部地区的省会城市,必须在进一步完善其产业结 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从全球及中部 经济圈的视角,对其城市功能及产业发展方向进行 定位,积极承担区域性国际城市职能。在积极发展 大城市的同时,中部地区还应把小城镇纳入城市群 的整体发展中,加速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 西部——现阶段,应重点发展大、中城市。集中开发、集 中投资,依托中心城市,选择若干基础好的中等城市,重点对 其进行建设,增加其辐射力。目前,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前景 的城市群就是以长江中上游的重庆、成都为中心的成渝地 区和以陇海线上的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这两个地区城 市 群均位于与东部地区交通便利的区位上,并已具备相当 的经济基础。加快以它们为核心的城市群的发展,在西部 大开发中必然可起主导和先导的作用。同时,要注重内陆 边境口岸,亚欧大陆桥沿线的城市建设。西部省区应更加 注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劳动-投资比例,吸引东部传 统产业向西部转移,为此,国家也应加大对西部城市化发展 的扶植力度,进一步推行西部大开发战略

中国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与政策选择

中国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与政策选择

中国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与政策选择我要讲的题目是中国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与政策选择。

主要从影响城市化地区差异的地理背景、城市化地区差异的特点与类型以及因地制宜,推进城市化的不同对策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章、影响城市化地区差异的地理背景我国的地域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多样,资源和人口分布很不平衡,各地相差悬殊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基础在中国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产生巨大影响。

下面可从4个要素来分析地理背景:第一、是地貌与生态环境来分析。

第二、是自然资源的要素来分析。

第三、从人口分布来分析。

第四、从经济发展基础来分析。

第一,从地貌与生态环境来分析。

我国的地势地貌由西向东成明显的三个台阶。

第一个台阶为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青藏高原。

常年低温缺氧,除少数海拔稍低的宽阔平川地带外,基本上不适宜人类生存。

其土地总面积要占全国的四分之一,而耕地和人口还不到全国的百分之一。

第二个阶梯,是介于海拔1000-2000米之间,由一系列高山、高原和盆地所组成。

在中国要占全国2/5的第二个阶梯有要占全国1/4的人口和百分之三十的耕地,由于过度的耕伐、伐木和开发林木,已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成为在全国可持续发展威胁最大的生态脆弱地区。

第三个阶梯,主要在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和第三丘陵组成。

为最适于农耕和人类生存的地区,在这个地区,集中了全国百分之七十的耕地和3/4的人口。

第二,从自然资源的要素来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资源总量不少而人均资源相对平衡的国家。

对城市发展有较大影响的能源矿产资源、还有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地区分布很不平衡,南北的差异很明显。

就从能源资源来看,北方的煤炭和油田储存量很丰富,而且分布很集中。

铁矿和非金属矿也较丰富。

随着资源开发而形成的工矿城市相对较多。

而南方水电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

但是水电的开发的程度很低,而且有一些大型的水电站建成之后,由于所需的职工不多,也很难形成城市规模。

再从水资源情况来看。

很明显的是南多北少,而土地资源却正好相反,是北多南少。

我国与西方国家城市化存五大差异

我国与西方国家城市化存五大差异

我国与西方国家城市化存五大差异我国与西方国家城市化存五大差异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六大模糊1.内涵模糊城市化就是把人化入城市的过程。

而许多地方只注重“物”的城市化,不注重“人”的城市化。

只关心脚下的地,不关心地上的人。

因为地可以生财,人只会花钱。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显示,2001年至2007年,地级以上城市市辖区建成区面积增长70.1%,但人口增长只有30%。

当前,我国城市化率是53%,而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约35%。

这意味着还有18%,即2亿多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没有真正城市化。

许多进城农民是“扛锄头的市民”,并没有成为真正的市民。

有学者把这种城市化称作“半城市化”、“浅城市化”。

有关调查显示,农民工在城里有自己房屋的只占0.7%。

无处安身,何以乐业。

城市化的内涵首先应该是人的城市化,很多地方对城市化内涵认识模糊,以为盖上房子、修上路就是城市化了。

一些地方推进城市化的冲动来自于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千方百计把农民土地变为建设用地,然后以地生财,一些农民“被上楼”,一些村庄成建制地变为城市,违法拆迁、暴力拆迁时有发生,城市变大了,农民利益却受到严重损害。

农村问题城市化、农民问题市民化的矛盾内化倾向愈加刚性。

2.格局模糊先发展大城市,还是先发展城市群,还是先发展小城镇?理论界一直争论不休,实践中各干各的。

笔者认为,中国应沿着费孝通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小城镇、大战略”的路子走。

中国这么多农村人口,要实现城市化,首先应该走就地城镇化的路子,然后再慢慢向中等城市、大城市集中,一步跨入大城市非常不现实,人力、物力、财力及管理能力都准备不足。

应该先发展小城镇,让农民就地城市化,就近城市化,这是符合中国目前实际的城镇化道路。

当前,国家的资源配置主要是先发展大城市,对小城镇用力太少,不仅如此,苏州等很多地方都在斥巨资建城市综合体,而“智慧城市”也在全国90个城市首批试点。

这一由IBM提出的“智慧地球”转义而来的舶来品,在国外也不过5年时间,我们今天就匆匆拿来,盲目性太大,代价太大,“智慧城市”千万不可“利令智昏”。

各省城镇化相关数据总结

各省城镇化相关数据总结

各省城镇化相关数据总结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自然流动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对于国家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对中国各省城镇化相关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各省城镇化率的情况。

城镇化率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24年全国的城镇化率为60.6%,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了0.5个百分点。

其中,城镇化率最高的省份是上海,达到了88.4%,其次是北京和天津,分别为86.1%和82.1%。

而城镇化率最低的省份是西藏,仅为31.1%,其次是青海和贵州,分别为40.6%和41.7%。

从城镇化率来看,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普遍高于西部地区。

其次我们来看各省城市化水平的情况。

城市化水平是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24年全国的城市化水平为63.89%,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了0.57个百分点。

其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省份是广东,达到了88.66%,其次是上海和北京,分别为85.17%和82.64%。

而城市化水平最低的省份是西藏,仅为36.9%,其次是青海和宁夏,分别为40.4%和42.1%。

从城市化水平来看,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普遍高于西部地区。

除了城市化水平之外,我们还需关注各省城镇化质量的提升。

城镇化质量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估,主要包括城市化速度、城乡差距缩小程度以及城市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等。

2024年,中国新增了全国户籍人口416万人,其中城镇户籍人口增加了now400万人,农村户籍人口增加了16.45万人。

从城镇化速度来看,东部地区城镇化速度较快,而西部地区相对较慢。

此外,在城乡差距缩小和城市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各省还有不同的进展情况,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分析。

综合以上数据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普遍高于西部地区。

2.城市化水平普遍高于城镇化率,说明城市化进程较为迅速。

3.各省城镇化质量有所提升,但地区差异明显,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

城市化的目的与不同区域的水平差异

城市化的目的与不同区域的水平差异

城市化的目的:城镇化是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但城镇化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提高以货币形态为表现形式的经济效益,以及增加以货币形态为表现形式的GDP总量。

因为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单纯通过城镇化所实现的GDP总量增长,是无法持续的。

就静态而言,我国农村的货币化程度较低,农民所承包的土地、所拥有的居宅还不能货币化衡量,而伴随城镇化进程的稳步推进,我国广阔农村规模巨大的非货币化土地将实现的货币化收入,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一个地区的GDP总量;与此同时,随着农村拆迁而导致大量农村居宅迁建或流通,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一个地区的GDP规模。

但通过城镇化所实现的上述GDP增量增长,只是存量土地和住宅货币化的结果,社会财富总量并没有增加任何价值原子。

可见,以存量资产货币化为切入点的城镇化并不能实现GDP的可持续发展。

从动态来看,一些人从农产品利润较工业品利润要低的这个角度,认为进入城市化之后,作为工业用地的土地所实现的经济效益要高于作为农业用地的土地所实现的经济效益。

这种判断是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

具体言之,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要考虑土地工业化之后所产生的效益能否得到持续发展,这主要取决于土地工业化之后工业产品的市场需求潜力以及工业产品的先进程度;土地工业化之后所生产的产品是否会污染当地的自然资源环境。

如果土地工业化严重污染了环境,那么,土地工业化所形成的污染部分必须从工业化企业实现的经济效益中扣除;要考虑土地工业化之后所创造经济效益的来源。

如果土地工业化仅仅依靠土地与当地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结合的方式来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那么,这种经济效益的实现仅仅是自然资源的货币化形态,不能就此认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效益;此外,还要考虑土地工业化之后所生产的工业产品消费群体构成。

如果这些工业产品主要直接或间接用于本国居民的基本消费或满足本国居民消费升级需求,那么,这种条件下城市化的目的与我国不断提高居民物质、精神生活需求的生产目的是一致的,从工业品的最终用途来看,其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土地工业化之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有效的;如果土地工业化所生产的工业品主要用于出口,并且这种出口所积累的外币无法通过进口的方式,来直接或间接地用于满足国内居民的消费需求,那么,这种假设条件下所实现的经济效益,仅停留在外汇储备形态上,只有在通过进口从国外购买相应产品之后,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效益。

我国城市密度的省际差异分析

我国城市密度的省际差异分析

2 )我 国东 部属 于季 风 气候 , 自然条 件 优越 , 雨热 同期 , 开发 早 ,农
业 发达 。在 农业 发展 的基 础上 ,为 了履 行行 政管 理 、防御 、物 资集 散和 商 品交换 ,逐 步形 成 了我 国传 统 的市 镇等 级体 系 。鸦片 战争 后 ,殖 民主义 者 主 要从 海上 人侵 我 国,在 东部 沿海 沿江 形成 了许 多开 放 口岸 ,发展 部分 采 矿 和加 工业 , 同时 ,民族 工业 也逐 步发 展 。在此 基础 上 ,东部 沿海 形成 了 许 多新 市镇 ,形成 了近 代 的市镇 等级 体系 。近 代 的与 传统 的相 结合 ,形 成
0引曹
我 国各 省 区城市 密度 的省 际差异 ,是 自然 、政 治、经 济 、人 口和 历 史
按 照经 济技术 发展 水平和 地 理位置 相结 合的 原则 ,我 国经济 分布 客观
上存 在着 东、 中、西 部三 大经 济地 带 。新 中国成 立后 , 随着经 济 、社会 和 各项 建设事 业 的发展 我 国城市 数量 有 了成倍 的增 长 ,城市 化水 平有 了不断 的提 高 。截 至 18 年 底 ,我 国不 同 规模 的 大 中小 城市 己发 展  ̄4 0 ,比 99 J 15个 14年 增}2 以上 。改革 、开放 l年来 ,城市 数量 更有 了显著 的增长 ,近 99 3 倍 H 0 l 年 增加 的城 市为前 3 年 的4 多 [ ] O 0 倍 1 。城市 的大 量发 展有 力地 促进 了 东、 中 、西部三大 经济地 带 的发展与 开发 ,反映 了城市 发展 的客观 规律 。 我 们 知道 ,城市 是 一个 厉 史 范畴 , 城市 是 社会 生 产 力发 展 到 一定 阶 段 , 由于 社会 分工 、商 品经济 的发 展而 产 生和发 展起 来 的 。城 市是 国 民经 济各 部 门经 济 活动最 集 中的地 方 ,是城 乡之 间 、城 市之 间、 国 内外 之 间联 系 的重要枢 纽 。但是 各地 区城 市发 展 的速度 和现 今城 市数 目还 是有 很 大差 距 ,而 城市 密度 又是 考察 一个 国家 或地 区经 济发 展水 平 的重要 指标 。但 在 过 去 的研究 中 ,我们对 此 总是 多局 限与 概念 的判 断 ,缺乏 具体 的统 计 。本 文 将运用 相关 分析法 ,来具 体析我 国各 省区之 间这种 差异 存在 的原 因。 1量据 与样 本 1 )本文 利用 20年 全 国各省 的面 积 、人 口和工农 业 总产值 , 以及 4 04 个 直 辖 市, l个副 省级 市 ,28 5 6 个地 级市 和3 4 县 级市 的人 均工 业总 产值 等 7个 为数据 ,借 助S S软件 来 分析我 国城 市 密度 的省 际差 异 。资料 来源 于 中华 PS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中,最高的广东达13625.9亿元,
最低的西藏只有184.5亿元,广东是西藏的74.7倍。2003 年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最高的内蒙古有 116.8,最低的云南为108.6,相差8.2。2003年地区工业 总产值,前五位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分别 为21513.5亿元、18036.7亿元、15380亿元、12864.2亿 元、10342.8亿元,后五位的西藏、青海、海南、宁夏、 贵州分别只有21.4亿元、247.9亿元、333.5亿元、352.8 亿元、977.6亿元,后五位都在1000亿元以下,前五位都 在10000亿元以上。
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城乡二元结构被视为造成中国城乡差别的主要因素,城乡差距的实质是城乡居
民收入的差距。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大大高于大多数国家(1.6:1) 的水平,按照国际劳工组织1995年发表的36个国家的相关资料,城乡差距超过2:1 的国家只有3个,中国便是其中之一。从绝对差距看,1978年农民年人均收入与城 镇居民收入相差209.8元,之后几乎每年都在扩大,1992年差距突破千元大关,达 1242.6元,2000年达到4027.0元,2003年达到5850.0元。
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在改革开放以前,北方地区领先于南方地区;在改
革开放前期,北方地区仍然领先于南方地区,而且差距 进一步拉开。20世纪90年代以后,南方地区经济迅速崛 起,人均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7.2%,北方地区经济 的领先地位受到动摇,南方地区后来居上,不仅在增长 速度上超过北方地区,而且在人均GDP的绝对值上也超 过了北方地区,其来势之猛烈,使南北地区间的静态不 平衡差迅速拉大,而且存在着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享有 “辽老大”美誉的辽宁省,近年来经济发展水平已降到 全国第10位左右,黑龙江和吉林省的排名也逐步下降。

中国东、西部小城镇比较研究——以甘肃与江苏为例

中国东、西部小城镇比较研究——以甘肃与江苏为例

中国东、西部小城镇比较研究——以甘肃与江苏为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中国的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但城镇化的速度和程度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性。

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差异,直接影响着城镇化进程。

本文以甘肃省和江苏省为例,对其东、西部小城镇比较研究进行探讨。

一、东、西部小城镇的定义小城镇是指该地区半城镇化到城镇化转型时期,城镇人口在1 万以下的城镇,多为农业转型时期的产物。

东、西部是以长江为分界线,位于长江以东的地区称为东部地区,西面则是西部地区。

二、城镇化发展差异甘肃省和江苏省作为东、西部地区的代表,其城镇化发展差异明显。

以城镇化率为指标,江苏省城镇化率在2019 年已经达到了71.8%,处于全国最高水平之列;而甘肃省城镇化率在同年仅为39.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江苏省小城镇数量较少,但这些小城镇的城镇化率较高,街道化程度也较高,譬如盐城市大丰区,已全面完成了行政村村庄制度特殊规划。

而甘肃省小城镇数量较多,在城市化进程中属于相对较晚的阶段。

虽然在新冠疫情之后,许多城市居民选择回到甘肃的小城镇生活,为城镇化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但从整体发展来看,甘肃省的城镇化进程要落后于江苏省。

三、教育水平差异教育水平是一个地区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标志。

江苏省和甘肃省的教育差异较大,教育资源配置也不同。

江苏省拥有全国知名的高校,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较高,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人才。

市场化经济成熟,高校师资队伍构成合理,加快人才培养和技能提升也成为了该地区教育优化发展的重要目标。

而甘肃省的教育资源较少,大量学生需要到其他省份接受更好的教育。

四、基础设施建设差异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江苏省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相较于甘肃省更加先进,高速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一系列配套设施齐备,为物流和交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

同时,江苏省的城市化往往伴随着城市综合体建设,更加注重居民的生活质量,如大连湾等城市综合体的建设,更好地服务了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生活。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近几十年来,中国以令人瞩目的速度迅猛发展,然而,我们也必须面对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那就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进行分析,并探讨背后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GDP差距首先,通过比较各个地区的GDP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

沿海地区如北京、上海和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其GDP总量远远超过了中西部地区。

这种差距主要源自资源禀赋、人才集聚和市场规模等因素的不均衡分配。

二、产业结构差异其次,中国各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存在明显差异。

沿海地区以制造业、高技术产业为主,而中西部地区则以传统产业、资源型产业为支柱。

这种差异导致了经济增长的差异性,使得沿海地区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三、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不可忽视的是,中国区域发展差距也与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均衡有关。

大量的公路、高铁、机场等基础设施集中在沿海地区,使得这些地区的交通运输更加便利,吸引了大量的资源和投资。

与之相比,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限制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四、教育和人才流失教育和人才流失也是导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之一。

优质的教育资源、高水平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多集中在沿海地区,这吸引了大量的优秀学子和专业人才。

然而,中西部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少,导致了人才的外流,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政府可以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通过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引导人才和资金向这些地区流动。

其次,加强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互联互通,建立良好的交通和信息网络,促进资源要素在地区之间的流动。

此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当地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也是一个重要的举措。

总结起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问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政府应该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制定出有效的政策和措施,通过扩大内需、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来实现中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增长。

中国的区域发展差异

中国的区域发展差异

中国的区域发展差异中国是一个拥有广阔的国土和多样化地域特征的国家。

由于地理、资源和历史等方面的差异,中国的各个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发展差异。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区域发展差异,主要从经济、城市化、教育和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经济发展差异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一直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较早进行了改革开放,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长。

而内陆地区受限于交通条件、资源禀赋和市场条件等因素,发展相对滞后。

例如,广东、上海等地区的GDP总量远远超过了内蒙古、云南等西部地区。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上,还表现在人均收入、财政收入和居民消费水平等方面。

二、城市化差异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沿海地区和特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较高,人口密度大,资源配置相对均衡。

而内陆地区和小城市的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速度相对较慢。

这种差异不仅影响到城市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还对居民生活质量和就业机会造成了明显的影响。

三、教育差异中国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各个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教育差异。

沿海地区和大城市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聚集,教育质量相对较高。

而内陆地区教育资源匮乏,高等教育机会有限。

这导致了内陆地区的人才外流现象严重,造成了教育不公平和人才流失。

四、环境差异中国的环境问题也是区域发展差异的一大体现。

沿海地区的工业发达,大量排放废气和废水,导致大气和水质污染严重。

相比之下,内陆地区污染问题相对较少。

然而,一些内陆地区存在资源开采和环境破坏问题,如西藏、青海等地的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的区域发展差异在经济、城市化、教育和环境等方面普遍存在。

为了实现全面发展,中国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内部地区之间的协调和合作,推动区域发展整体水平提升,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均衡发展。

同时,应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和内陆地区的扶持力度,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

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

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城镇化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城镇化率的计算方式是将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我国全国各地区的城镇化率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以下是各地区城镇化率的详细情况:1. 北京市:城镇化率达到85%,居全国之首。

这是由于北京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教育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2. 上海市:城镇化率为83%,紧随北京市之后。

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快速发展起来,城镇化进程也相对较快。

3. 广东省:城镇化率约为75%。

广东省地理位置优越,与香港、澳门相邻,交通便利,加上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和人力资源,推动了城市化发展。

4. 浙江省:城镇化率为72%。

浙江省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早、市场化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早在1980年代就开始了城市化建设,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投资和人才。

目前,浙江省已经形成了一批较为发达的城市群。

5. 江苏省:城镇化率约为70%。

江苏省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优势明显,拥有苏南和苏北两个经济圈。

苏南地区得益于距离上海市较近的地理优势,发展迅速,城镇化进程较为成熟。

除了以上几个地区,其他各省份的城镇化率相对较低。

主要原因包括发展水平不均衡、经济条件相对较差、人口流动性不高等因素所导致。

要实现全国各地区的协调发展,需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改革,提升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本流入。

,全国各地区的城镇化率差异较大,需要通过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手段,推动各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中国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测算及差异比较分析

中国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测算及差异比较分析

中国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测算及差异比较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城市群已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竞争力最强、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重要空间形态。

中国城市群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如何实现中国城市群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测算中国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入手,对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差异性进行分析,探讨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一、中国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A.测算方法在测算中国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时,首先需要确定测算指标。

本文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测算:城市群人口规模、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GDP)、城市群产业结构、城市群生产率和城市群对外向开放度。

在上述测算指标中,人口规模和GDP 是度量经济规模和增长的主要指标,产业结构、生产率和对外向开放度则是度量经济质量的主要指标。

B.测算结果2019 年,中国共有12 个城市群,分别是北京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哈尔滨-长春-沈阳城市群、西安城市群、山东城市群、江苏南部城市群、武汉城市群、福建西北部城市群和华南城市群。

根据数据统计,各城市群的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中,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最富有活力的城市群。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2019 年长三角城市群人口规模达到1.19 亿,实现GDP 总量9.8 万亿元,GDP 从1989 年的985 亿元增长到2019 年的9.8 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2%。

珠三角城市群人口规模达到7 千万,实现GDP 总量8.3 万亿元,GDP 年均增长率超过10%。

京津冀城市群人口规模达到1.36 亿,实现GDP 总量7.16 万亿元,GDP 年均增长率超过10%。

其他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水平也逐年提高,但相较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分析从城市群人口规模、GDP 总量、产业结构、生产率和对外开放度等方面来分析中国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差异,可以发现:A.不同城市群的发展阶段存在差异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处于中国城市群的领头羊地位,经济总量相对较大,发展较为成熟。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分析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分析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分析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同时也面临着增长质量不高的问题。

这一问题在不同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时序变化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0年前、2000年到2010年、2010年以后。

2000年前,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源和劳动力的大规模投入。

虽然增长速度较快,但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增长质量较低。

2000年到2010年,中国政府着力推动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政策引导下,制造业快速发展,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明显,但对劳动力和资源的依赖有所下降,增长质量有所提高。

2010年以后,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

政府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型增长,同时积极推动消费升级。

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增长质量明显提高,抗风险能力增强。

二、地区差异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地区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技术水平较先进,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产业优势。

经济增长质量相对较高,服务业占比较大,人口素质较高。

2. 中西部地区:相对于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增长质量相对较低。

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相对较低。

1. 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制造业依然是中国经济的主要支柱,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容易受到波动的国际市场的影响。

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仍存在一定的障碍。

2. 地区发展不平衡: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是经济增长质量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沿海地区由于自身的优势,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经济发展较快;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基础条件的限制,发展相对滞后。

3. 环境和资源压力:中国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消耗较大,特别是过去高速增长阶段,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实现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中国区域城镇化发展差异的解释

中国区域城镇化发展差异的解释

中国区域城镇化发展差异的解释中国区域城镇化发展差异的解释——基于空间统计分析与Shapley 值分解方法内容摘要: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区域性差异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与城市化发展水平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城市经济的发展。

如何有效度量城市化发展水平,针对城镇化发展差异展开分解,研究主要影响因素与发展水平的相互关系,是提出有效政策依据,加快城市化进程、缩小区域间差异的关键所在。

本文在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测算的基础上,利用克服常规指数分解分析的局限的基于空间半对数误差模型的夏普里值分解法对城镇化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排序。

实证结果表明:房价是拉动我国区域间城镇发展差异的关键性因素;人均收入和人才竞争力对城市化发展具有强烈的反弹性,人才流动和提高人均收入是缩小城镇化发展差距的关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在公共支出和税收收入方面的政策改变可以有效调解城镇化发展的差异。

关键字:城市化差异性面板数据夏普利值分解一、引言人口迁移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

由于城市化动因对区域发展水平的影响,最终都会反映到人口的迁移上,所以人口是度量城市化的优良指标(Davis,1965)1。

国外对城市化的问题研究较早,许多学者利用人口对城市的发展水平做出度量。

最常见的度量方法是居住在城市区域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国际上则采用人口超过百万的大都市居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比来度量一个国家的城市化发展水平(Casis和Davis,1946)2。

但是这两种度量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随着人口统计口径的不同城市化水平将发生多种变化;二是小城市城区人口占居住总人口的比重有可能与大城市相同,但这不能成为两城市发展水平一致的有力证据(Berry和Garrison,1958)3。

针对测度中所存在的问题,Jack(1966)4以美国城市等级分类体系标准为基础提出了城市化发展水平的经典1 Kingsley Davis,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Human Population," Scien-tific Ainerican 213, no. 3 (September 1965):40-53.2Ana Casis and Kingsley Davis, "Urbanization in Latin America," Mil-bank Memorial Fund Quarterly 24, no. 3 (July 1946):292-314.3Brian J. Berry and William L. Garrison, "Alternative Explanations of Urban Rank-SizeR elationships,"A 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48 (March 1958):83-91;4Jack P. Gibbs, "Measures of Urbanization,"Social Forces 45, no. 2 (December 1966) :170-77.测算方法,他用一个城市的人口占所在等级体系中总人口的比例与所在体系总人口占国家总人口的比率的乘积来定义城市化规模(Scale of Urbanization简称Su),用城市人口占等级体系总人口的比率平方来度量人口的聚集规模(Scale of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简称Sp)。

中国城市化水平及省级差异分析

中国城市化水平及省级差异分析

中国城市化⽔平及省级差异分析⼈⽂地理学作业《中国城市化⽔平及省际差异分析》中国城市化⽔平及省际差异分析摘要:改⾰开放以来, 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但城市化⽔平仍滞后于经济发展和⼯业化⽔平,随着21世纪经济的⾼速增长,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也在⼤步向前,⽬前中国城市化⽔平与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但与此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城市化⽔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为此,了解中国城市化⽔平及通过区位熵的⽅法来分析中国城市化⽔平的省际差异。

关键词:城市化省际差异区位熵⼀、中国城市化⽔平城市化是指⼈⼝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是社会⽣产⼒发展到⼀定阶段,农村⼈⼝转化为⾮农村⼈⼝,⼈⼝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

⼗六⼤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2002年⾄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市⼈⼝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

2011年,城市⼈⼝⽐重达到51.27%,⽐2002年上升了12.18个百分点,城市⼈⼝为69079万⼈,⽐2002年增加了18867万⼈,乡村⼈⼝65656万⼈,减少了12585万。

根据中国六次⼈⼝普查数据,历次⼈⼝普查城市化⽔平依次为:12.84%,17.58%,20.43%,25.84%,35.39%,47.5%。

以上是中国历次⼈⼝普查城市化⽔平表和中国城市化⽔平国际⽐较表。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城市化⽔平在稳步提⾼,但从国际⽐较来看,中国的城市化⽔平与发达国家相⽐差距较⼤, 与⼀些发展中国家相⽐也较落后。

中国城市化⽔平虽有所提⾼,但城市化⽔平依旧偏低,城市化低于世界城市化平均⽔平。

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临的⼀个重要的社会结构转换过程。

它⼀⽅⾯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另⼀⽅⾯⼜是衡量经济发展⽔平的重要标志, 城市化⽔平越⾼的地区, 经济就越发达。

随着城市数量的增多、规模的不断扩⼤, 中国城市化⽔平有了很⼤提⾼,⾄2011年中国城市化⽔平已达51.27%。

中国大陆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及分类研究

中国大陆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及分类研究

l 前 言
“ 国国 际城 市 化 发 展 战 略 研 究 委 员会 ” 布 的 中 发 (07年 中国城市 化率调 查 报告 》 示 ,07年我 国的 (0 2 显 20
区) 因地制 宜地选 择适 合 自身 特 点 和 发展 阶段 的城 市 化 道路与模 式提供科 学 依据 [ 1同时也 为 各省 ( 、 ・, 2 市 自 治 区) 的城 市化协 调发展 提 出对 策与建 议 。
2 城 市化 的内涵及水 平测 度 2 1 城 市化 内涵 .
城市化率为 3 . %。按照美 国经济地理学家诺瑟姆 29 3 的城市化理论 , 当一个 国家的城市化率超过 3%时, 0 就进 入 了高 速 发 展 时 期 。我 国无 疑 已经 进入 这 一 阶 段, 然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征之一 即是城市化水平 的省 际差异极 为 显 著… , 宜实 行 全 国统 一 的城 市化 1不 方针 l3, 2]因此 城 市 化 发 展 的空 间差 异 研 究 一 直 是现 .
O ra ia o ee ma eb he i a t stelc t n c n mi u d p l y o e tt n te r r i u b nzt n w r d ytr e ma l i nfco a o ,e o o cp n a o c r n i , n p o ̄ r h o i n i i a o h d v lp n . e eo me t Ke r s ub nz t n rgo a iee c fco n ls ;lse n ls ; t y wo d : ra ia o ; e in ldf rn e; tra ayi cu tra ay i i e i a s s n mM o ri a o n ls c od n t n a a i i ys l h u tr e s r8o o r iae e c ne m a u e f o dn t t o c d

中国人口的城乡分布与其他国家有何不同?

中国人口的城乡分布与其他国家有何不同?

中国人口的城乡分布与其他国家有何不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人口的城乡分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城乡分布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下面分几个方面来介绍。

一、城市化率中国目前的城市化率为59.6%,已经远高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

而根据联合国人口署的数据,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城市化率都不到50%。

在仅次于日本的亚洲国家中,中国的城市化率仅次于日本,远高于其他邻国。

这种高城市化率带来了一系列的后果,如城市交通、环境和资源压力都比较大。

二、城市规模中国的城市规模也是世界上比较大的。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的城镇人口规模中有34个城市的人口超过了100万。

而世界上城市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数目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拥有。

这些大城市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但也带来了城市日益严重的交通、环境和能源危机。

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中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是比较大的。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目前城镇居民的年平均收入超过了3万元,而农村居民年平均收入只有9400元。

这种差距带来的社会问题也比较严重,如流动人口和留守儿童现象的日益增多。

四、城乡教育、医疗资源差别城市的教育、医疗资源相对比较充足,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资源则相对匮乏。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农村学生的义务教育条件普遍比城市学生差。

医疗条件也比较差,很多农民在生病后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这种城乡教育、医疗资源差别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有关部门一直在加大力度消除这种差别。

五、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别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别也比较大。

城市物价较高,消费水平较高,而农村地区的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城市人口相对富有,而农村地区的居民普遍较为贫困。

这种生活水平差别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社会问题,有关部门也在逐步加强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

总的来说,中国人口的城乡分布与其他国家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对于中国整体的发展和建设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

为了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力度消除城乡教育、医疗、收入等方面的差别,并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分析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相似,都呈现“起步—加速—成熟”三阶段特征,当前仍然处于快速城市化的阶段,即将进入“质量提升”阶段。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既受经济因素也受政策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增长和政策因素影响尤为突出,而中国城市化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与国家层面上的城市化影响因素有所不同。

此外,中国城市化的区域差异受到自然与区位条件、国家与地方政策以及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等多方面的影响。

2009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已达46.59%(各省区的城镇总人口与对应各省区总人口的百分比),但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同时,由于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地形复杂、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反映在城市的规模、城市化水平等方面,也必然表现出很大的区域差异和不均匀的特征。

一、中国各省区的城市化水平现状
城市化水平同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人均GDP之间密切相关,由于省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差异,反映在各省区城市化水平上,也就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

以2009年为例,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6.59%(各省区的城镇总人口与对应各省区总人口的百分比),东北、华北和东南沿海是中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

以省级为单位来计算城市化水平,全国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很大,最高的上海城市化水平达88.6%;北京、天津、吉林、黑龙江、辽宁、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省市的城市化水平也较高;中西部地区如贵州、河南、云南、甘肃等省区城市化水平很低,其中最低的西藏(23.8%)与最高的上海(88.6%)相差近4倍。

二、用区位熵的方法分析我国城市化省际差异
区位熵法又称专门化率。

区位熵在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指标。

在产业结构研究中,运用区位熵指标主要是分析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的状况。

城市化水平区位熵法计算公式:
Q=S/P,
式中,Q为区域的经济区位熵,
S为该区域GDP
P为人口数占全国的比重
Q大于1,说明区域经济在全国经济中发达,反之欠发达;Q越大,说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否则发展水平越低。

下表是以2010年全国及各省的GDP和人口数计算出来的各省城市化水平。

区位熵值即表示城市化水平。

根据以上中国各省份区位熵值绘制以下图表:
根据以上图表呈现的数据起伏状况,把各省城市化分水平分为四个等级:
第一个等级
区位熵值在2.36以上,包括2.36。

即上海、北京、天津。

其城市化进程早,发展迅速。

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行了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由传统的工业生产基地和制造业中心,变成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科技中心等。

第二个等级
区位熵值在1.04到2.36之间,包括1.04,不包括2.36。

即江苏、浙江、内蒙、广东、辽宁、山东、福建、吉林。

主要特点是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城镇化水平大大提高,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地级市总人口增长快,小城市获得了很大发展,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城市分布渐趋合理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发展各具特色。

因此城市化水平得以进一步提高。

第三个等级
区位熵值在0.81到1.04之间,包括0.81,不包括1.04。

即河北、湖北、重庆、陕西、黑龙江、宁夏、山西、新疆、河南、湖南、青海。

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

第四个等级
区位熵值在0.45到0.79之间,包括0.45,不包括0.79。

即海南、江西、四川、安徽、广西、西藏、甘肃、云南、贵州。

其主要因为除海南,地处较封闭地区,其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发展相对滞后,少数名族较多,城市化水平相对落后。

三、城市化省际差异的成因分析:
①区位差异。

我国自然环境背景的区位差异在总体上奠定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宏观空间格局和长期态势。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省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猛,远快于中部和西部,这与它们位处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与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的联系便利快捷、易于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区位优势是密不可分的。

②经济拉动。

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对城市化水平的拉动,是形成我国城市化省际差异的根本因素。

沿海地区大多以外向型的劳动力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第三产业为主,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强劲,对城市化进程的拉动效率也就更高;而在东北、北部和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化进程的拉动效率比较低。

③政策导向。

由于东部地区对外开放和享受优惠政策的时间早、范围广,在财政、金融、外资、外贸政策和体质变动因素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非国有投资更大程度地向东部地区汇集,导致我国城市化省际差异进一步拉大。

如上海、北京、天津因是直辖市,城市化水平持续走高;又如国家近年大力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建设项目,势必会推动南海的城市化发展进程。

四、城市化协调发展对策
①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性支持。

应改变以国家直接投资于经济项目和城市建设的传统模式,而重在支持中西部地区改善城市化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的政策性诱导投资;要扩大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要加大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大型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环保等社会事业的投入。

②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尽快建立全国统一、城乡统筹的劳动力与就业市场。

《2007年中国城市化率调查报告》显示,2007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为32.93%,该数据是按城镇非农人口与总人口之比计算得来的,而国家统计局按全国城镇人口与总人口之比计算得来的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城市化率高达44.9%。

超过10%的差异说明,中国有超过1亿人虽身在城市,但由于户籍的限制,在身份认同、社会保障等方面还游离在城市之外。

③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特别是城市群的区域经济合作。

要强化城际间的交通网络,弱化行政区划,强化市场功能,培育新的经济区划合作机制。

研究城市化将有助于全面了解中国的发展及其现代化进程。

尽管中国城市化研究取得了
长足进步,但还基本停留在城市化现象的描述和解释方面,尚需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中国城市化进程还将继续,因此也将面临诸多对于发展进程客观判断和评价的课题,需要积极探索中国城市化的规律问题,需要解释不同时期城市化的影响因素,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研究理论体系以服务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