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分析
我国城市化路径的区域差异分析
我国城市化路径的区域差异分析
一、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和稳定的发展,我国也越来越面临着这样一个发展经济学的课题。城市化是工业化推动的结果,中国当然也不例外。但是由于人为的和体制上的因素,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远远地落后于它的工业化速度;当这种不协调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落后的城市化水平势必将成为影响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一大阻力,这种情形又势必最终将影响到一个国家更为长远的宏观战略目标的实现。20世纪末,中国终于在改革开放20年后结束了短缺经济时代,大量的商品在经济社会的传统市场上开始寻找不到买主,产品出现积压。于是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广大的农村地区,七八亿的人口规模是多么大的一个市场,但是由于滞后的城市化水平使得这么庞大的潜在市场难以形成巨大的现实购买力,这一瓶颈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
毋庸置疑的是,城市化问题已和中国经济领域的诸多重要和棘手的问题纠缠到了一起。城市化是有效解决实践中的“三农”问题根本之所在,城市化是利用科学的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结果,城市化是中国经济社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成就和归宿之一,城市化也是涉及每个经济行为主体福祉的必然要求,城市化甚至还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然要求和新一轮行政级次改革以及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先决条件。因为城市是一种具有节约费用和获得聚集效益的空间方式,它会节约因分工而产生协作的费用,从而城市中企业的规模收益递增,企业和居民获得外部经济,并且节省城乡、城市间以及城市内部的交易费用,所以城市化这一适应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发展趋势,必然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寻找到更多的认知,进而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城市化水平省际差异与格局
中国城市化水平省际差异与格局
作者:陈毓玲
来源:《财讯》2017年第30期
本文使用变异系数指标衡量我国历年省级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利用回归模型具体分析城市化的影响因素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建立有关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指标体系对我国各省进行聚类分析,以深刻认识我国城市化水平格局。
城市化省际差异空间格局
引言
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中或迁移的过程,包含了社会,人口,空间以及经济从农村模式向城市模式的转变。城市化是农村聚落形态向城市聚落形态的一直演替过程,城市的规模效益以及集聚经济使得城市在现代社会中更具有优势,因而真实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涉及到方方面面。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在地区间有着很大的差异性,这集中体现在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差异,地区不平衡以及地区差异在我国有着很明显的体现。李震从三个时间段分析我国城市化的省际差异;刘盛和分析了我国城市化省际格局的成因,冯邦彦等学者对城市化差异与工业化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已有大多文章以笼统分析城市化水平的整体差异为主,对差异程度、差异格局的分析较少。
城市化水平省际差异
(1)城市化水平与差异
城镇人口比重这一指标虽不能全面反映城市化水平,但简单、直观、可操作性强。本小节以省份为单位,通过极差,标准差,变异系数等指标的计算来刻画我国城市化格局。表2.1是2005-2013年全国各省城市化率数据各系数的计算。从表可以得到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程度大,城市化水平最低地区是西藏,到2014年其城市化水平也仅有25.78%,与城市化最高水平的上海之间的差距达到63.79%,上海是其城市化率的三倍多。
中国城市化的省际差异及其成因
中国城市化的省际差异及其成因
所谓城市化一般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流动,出现地区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它是社会经济变化的过程,主要包括农业人口向非农业化转换、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张,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扩展,城市数量不断增加以及城市社会、经济、技术变革进入乡村的过程。从上面的定义可以分析出城市化的过程伴随着的是:(一)人口迁移,这样就必然导致社会结构的变迁、经济要素的流动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景观的改变,这则引起土地利用形态的改变、资源利用的多样化。城市化它主要包括人口迁移、经济发展,空间扩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四个方面。
这些年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特别是经济不断腾飞,而经济发展的同时,伴随着的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也在大步向前。目前中国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城市规模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化的动力主要有三个:(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3)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而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最主要的指标,主要由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
由于各地区的主客观因素差异都很大:比如地理区位差异,历史因素,发展条件等等。因此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如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等问题。分析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主要采用区位熵(GDP 占全国比重/人口占全国比重)的方法来分析全国各省市的城市化水平。然而不同的年份我国各省区城市化的排序也是不断在变化的。中
国区域城市化大致分为上升型、下降型、平稳型和波动型4种类型。那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一下2010年我国各省的城市化水平。
中国城市化水平省际差异与因素分析
中国城市化水平省 际差异 与 因素分析
李 震
( 京大学 南 城 市 与 资 源学 系 ,江 苏 南 京 209 ) 10 3
摘 要 : 目前 对 中 国城 市 化 的研 究 多 集 中 在 城 市 化 与 经 济 增 长 之 间 的分 析 , 对 于 城 市 化 和 不 同 因 素 之 间 的 研 究 不 多 。 中 国 城 市 化 进 入 快 速 发 展 时 期 后 ,不 同地 区 的 城 市 化 存 在 很 大 差 异 。选 取 综 合 经 济 ( 均 G P 、工 业 化 、 人 D) 市场 化 、 国际 化 、信 息 化 5 因子 作 为 反 映 中 国 城 市化 省 际差 异 的 指 标 ,利 用 灰 色 关 联 分 析 ,分 析 1 8- 9 4年 个 9 4 19 和 19 ~ 0 4年 两 个 时 段 ( 别 以 19 9520 分 9 4年 和 2 0 0 4年 为 代 表 ) 中 国 城 市 化 水 平 差 异 的 主要 影 响 因 素 。结 果 表 明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 1 第 1期 9卷
20 0 7年 1月
云 南 地 理 环 境 研 究
YU NN h GEOt RAP田 _ ENVm 0 NM匮 N r RE EARCl a N 3 】 C , S t
V0.9 1 No1 1 .
中国城市化过程及其区域差异研究
中国城市化过程及其区域差异研究
中国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而城市化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城
市化是一个包罗着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性过程,是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基础。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持续加快。本文将对中国城市化过程及其区域差异进行研究。
一、中国城市化的现状
目前,中国城市化率已经超过了50%,已经成为全球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相较于过去只有一线城市,如今已经发展出了二线城市、三线城市甚至是四线城市。这些城市发展促进的是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城市化的加速,中国城市的发展趋势也呈现出了明显的不同。孙凤翔等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企业变迁、城市间差异与发展地理结构研究》一书中指出,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即东部地区的一些城市
发展迅速,而中西部的城市则发展较慢,尤其是西部地区更是发展不足。
二、中国城市化差异的成因
中国城市化差异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原因。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发展都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比如说发达的
城市文化就倾向于集中在南方地区。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对于城市化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以直接影响城市化发展的速度
和方向,目前东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也更容易实行城市化战略,而中西部地区由于起点较低,自然也相应地发展较为缓慢。
3、行政管理制度。中国的行政管理制度决定了部分地区的城市化发展会受到
更多的政策和资源的倾斜。比如说一些有着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会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支持。
三、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动
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差异化研究
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差异化研究
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中,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存在着很
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呈现出城市之间的不同,而且还出现在城市内部的不同区域之间。这些差异化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能够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呢?
一、城市间的差异化
首先,城市间的经济差异化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造成的。
1. 地理位置与资源禀赋的不同
中国的地理环境千差万别,有沿海发达城市、内陆中心城市、西部边境城市等。而这些城市的资源禀赋和生产条件也各有不同。例如,沿海城市就拥有优越的海运和对外开放条件,较容易拥有先进技术和产品;而中心城市则能够依托其较为发达的地理位置和市场基础,发展出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经济特色。同样,西部边境城市也能够依托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较少的人口压力,发展出生态旅游、矿产开采等特色产业。
2. 政策、法规、文化等因素
政策、法规、文化等因素也对城市经济差异化产生了影响。例如,为了使中国
内陆城市快速发展,政府推出了一系列鼓励内陆城市发展的政策,其中包括了各种税收优惠、资金支持、产业引进等措施。这些政策能够吸引更多的企业和投资者选择在内陆城市投资和发展。
3. 城市战略目标的不同
不同城市在经济发展、城市转型等方面的战略目标与定位也有可能造成城市之
间的差异。例如,一些城市选择打造“金融中心”或是“商贸中心”,这样的定位决定
了其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
二、区域间的差异化
与城市间的差异化类似,区域间的差异化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例如,中国的经济中心区域(即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而且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先进的科技支持,从而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而相对弱势的地区则缺乏市场基础和人才支持,导致无法吸引更多的资本投入和人才引进。三、如何解决城市与区域间的差异化问题
全国城市化水平省级差异
中国城市化水平省级差异及原因
摘要:在城市化水平研究中,运用区位熵指标主要是分析城市化水平状况。区位熵计算公式:Q=S/P,式中,Q为省级的城市化区位熵,Q大于1,说明省级城市化水平在全国城市化中发达,反之欠发达;Q越大,说明省级城市化发展水平越高,否则发展水平越低。S和P分别为该省级城市化水平占全国城市化水平的比重。区位熵又称专门化率。所谓熵,就是比率的比率。它由哈盖特(P.Haggett)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区位熵在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指标。
关键字:区位熵,自然环境背景,人口分布与增长、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家区域发展政策。
总体来看全国城市化水平东部西部低。
正文: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已从原来的北高南低态势转变为目前东高西低的格局。这是由各地区不同的自然环境背景、人口分布与增长、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家区域发展政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而形成的。中国各省区城市化水平与自然、人口、经济发展、工业化水平等四类12个指标的因子分析表明,区域城市化水平不仅与工业化水平或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与人口密度、农业经济呈负相关,而且受工业化水平或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更为强烈。并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推进,工业化因子对城市化的拉动效应在减弱,而综合经济发展对城市化的拉动效应在显著增强。
在城市化水平研究中,运用区位熵指标主要是分析城市化水平状况。区位熵计算公式:Q=S/P,式中,Q为省级的城市化区位熵,Q大于1,说明省级城市化水平在全国城市化中发达,反之欠发达;Q越大,说明省级城市化发展水平越高,否则发展水平越低。S和P分别为该省级城市化水平占全国城市化水平的比重。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分析
中国城市化⽔平的省际差异分析
中国城市化⽔平的省际差异分析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相似,都呈现“起步—加速—成熟”三阶段特征,当前仍然处于快速城市化的阶段,即将进⼊“质量提升”阶段。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既受经济因素也受政策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增长和政策因素影响尤为突出,⽽中国城市化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与国家层⾯上的城市化影响因素有所不同。此外,中国城市化的区域差异受到⾃然与区位条件、国家与地⽅政策以及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等多⽅⾯的影响。
2009年,中国城市化⽔平已达46.59%(各省区的城镇总⼈⼝与对应各省区总⼈⼝的百分⽐),但仍低于全球平均⽔平。同时,由于中国是⼀个地域辽阔、地形复杂、⼈⼝众多、历史悠久的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反映在城市的规模、城市化⽔平等⽅⾯,也必然表现出很⼤的区域差异和不均匀的特征。
⼀、中国各省区的城市化⽔平现状
城市化⽔平同经济发展⽔平尤其是⼈均GDP之间密切相关,由于省区间经济发展⽔平存在着很⼤差异,反映在各省区城市化⽔平上,也就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
以2009年为例,中国的城市化⽔平为46.59%(各省区的城镇总⼈⼝与对应各省区总⼈⼝的百分⽐),东北、华北和东南沿海是中国城市化⽔平较⾼的地区。以省级为单位来计算城市化⽔平,全国城市化⽔平的省际差异很⼤,最⾼的上海城市化⽔平达88.6%;北京、天津、吉林、⿊龙江、辽宁、江苏、浙江、⼴东、福建等省市的城市化⽔平也较⾼;中西部地区如贵州、河南、云南、⽢肃等省区城市化⽔平很低,其中最低的西藏(23.8%)与最⾼的上海(88.6%)相差近4倍。
我国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的原因分析
决策观察
生相 应的变化 , 具体 表 现 为 一 般 消 费 品 的
化进程 中, 资 金 的持 续 流 入 有 利 于 新 城 镇
言, 由于 自然 条件 和 历 史 的 原 因 , 区 域 间经
消费 占比下降 , 而需求收入弹 性高 的商 品 消费 占比上升 , 这一变化 的结 果必然带动
但是 , 东部及沿 1 0年 时 间里 上 升 了 1 3 . 8 9个 百 分 点 , 达 到 域 间 的城 镇 化 进程 产 生 了重 要 影 响 。 总 的 经济腾飞提供 了战略支持。 海地 区 的快 速 发展 使 得 区域 问 的差 异 进 一 5 6 . 6 6 %, 远高于 中部地 区的 4 2 . 2 6 %和西 来说 , 我 国 区域 政 策 变 化 相 对 较 大 的 有 以
。 决策观察
我 国城镇 化水 平 区域差 异 的原 因分 析
◎文/ 王洪 涛
改 革 开 放 以来 , 我 国城 镇 化 发 展 取 得 了举 世 瞩 目的成 就 , 城 镇 化 水 平 大 幅 提升 , 特 别 是 自上 世 纪 9 O年 代 以来 ,我 国城 镇
化水平 由 1 9 9 5年 的 2 9 . 0 4 %上升到 2 0 0 9
异 的原 因分析
( 一) 国家 政 策 因 素
我 国 是 一 个经 济 落 后 的 国 家 , 工业 基 年的 4 8 . 3 4 % 。但 是 分 区域 来 看 , 我 国的 城 础 薄 弱 , 城 镇 化 水 平低 。新 中国 成 立 以来 , 镇化水平又存在着较 为明显的差异。整体 为促进经济发展 、 改变落后 的城市面貌, 国 而言 , 东 部 和 东北 地 区 的城 镇 化 水 平 一 直 家根 据 我 国 区 域 发展 的不 同 特 点和 国 民经
中国城镇化质量区域差异分析
全 局 空 间 自相 关 主 要 研 究 区 域 对 象 w 处于纵轴 , 观测 z 值 位 于 横轴 。
一般 用 M o r a n ’ s 关键词 : 城镇化质 量 ; 主成 分分析 : 空 某 一 属 性 值 的 空 间 分 布 . Mo r n 散 点 图的 4 a 个 象 限对 应 4种 局 I 指数和 Ge a r y ’ s C比率来度量 。 Mo r a n ’ s 部空间联系形式: 间 自相 关 : 格 数 据 回 归 第1 象限对应高值的区域 I 表 示 空 间 邻 近 单 元 某 一 属 性 值 的 相 似 单 元被 同是 高 值的单 元 所包 围 : 第 2象限对 城 镇 化 质 量 的 内 涵
元 与其 邻近 单 元属 于哪 种空 间关 联形 式 三、 格数 据 回 归 基 本 原 理 与 方 法
考虑 自变量与因变量 的空 间相关性 . 按 照 Mo 姐 n ’ s I 公 式 得 出 I 值 一 般 在 A n s e l i n给 出 通 用 的 格 数 据 空 间 回 归 方 程 见 解。 朱 洪 祥 觉 得 应 由 推 进 城 镇 化 系统 发 卜1 , 1 】 之 间 ; 小 于零 说 明 负相 关 , 数 值 越 小 形式 : 展 的动 力 因 子 、 认 识 城 镇 化 系统 差 异 的 公 说 明 相 关性 越 小 ; 大 于零 说 明 正相 关 。 数 值 y : p W1 y + xp + 8 平 因 子 、度 量 城 镇 化 系 统 水 平 的 质 量 因 越 大 说 明相 关性 越 大 ; 等 于零 表 示 不相 关 。 8 = + , — N( 0 , n) , = h i ( z a ) , 子 . 以 及 制 约 城 镇 化 发 展 的 集 约 因子 . 即 就城镇化质量 内涵 。 大 家都 有 自己的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及其成因分析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及其成因分析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生活方式的转变、生产方式的转变、组织方式的转变和传统方式的转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城市化的概念:(1)城市化是城市对乡村施加影响的过程;(2)城市化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3)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得增加和集中点得增大;(4)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例占全社会人口比例增加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民经济在不断地发展,原有的城市得到了很大的改造与提升,同时,也逐渐建立了一些新的城市,使得城市的数量大大的增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城市发展更快,目前已经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当今,中国的城市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
⑴城市快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在加快,。全国的人口比重1980年为19.4%,1990年为26.4%,2000年为36.2%,2003年为40.6%,2000—2003年平均每年增长1.47个百分点,每年的净增城镇人口近1900万人,以此速度,约在2010年中国将达到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中国正在发生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运动。
(2)乡村城市开始显现。在一些经济基础较好、乡镇企业发展较快的的地区,也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建设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实现了人口和产业的向心集中,居民生活方式与城市也没有太大的差距。同时也有一部分人装入城市,从而推进了乡村城市化进程。
(3)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群和一些超大城市正在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城市和中小城市数量增加的速度非常之快。目前,我国一方面已拥有一批巨型城市和超大城市,如上海、北京、天津、广州、武汉、重庆等,同时还出现了城市群,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另一方面,众多的小城镇也发展壮大起来了。
全国31个省份城镇化水平的比较分析
全国31个省份城镇化水平的比较分析吉林财经大学朱丽娟、杨雪娇、徐莹莹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3)
引言 (4)
一、文献综述 (4)
(一)国外城镇化水平相关研究 (4)
(二)我国城镇化水平相关研究 (5)
二、我国城镇化及城市发展现状 (7)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阶段 (7)
(二)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 (8)
四、建立因子模型 (9)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 (9)
1.指标选取原则 (9)
2.建立指标体系 (10)
(二)模型的建立及分析过程 (12)
1、模型检验 (12)
3、分析因子载荷矩阵 (13)
4、得出因子模型 (15)
5、聚类分析 (16)
四、结论及建议 (18)
参考文献 (20)
摘要
本文以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为基础,从经济水平、生活水平、地域城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等四个方面建立全国31个省的城镇化水平评价体系,建立截面数据模型,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然后进行聚类分析,分析全国31个省份城镇化水平差异。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法城镇化因子分析
Abstract
In this paper,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ization level,which based on economic levels,living standards,level of urbanization and geographic extent of the four aspects of civilization to establish the country's 31 provinces,urbanization level evaluation system,the establishment of cross-sectional data model,first use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and cluster analysis,analysis of the country's 31 provinces,differences in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Keywords: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factor analysis of urbanization
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
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
第一章引言
城镇化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本文将对全国各地区的城镇化率进行详细分析和描述。
第二章定义
城镇化率是指在一个地区或国家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城镇化率的计算方法是将城镇人口除以总人口,再乘以100。
第三章全国城镇化率概况
1.全国城镇化率发展趋势
●过去几十年,中国的城镇化率经历了持续增长的趋势,
并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城镇化率还将继续提高。
2.全国城镇化率地区差异
●不同地区的城镇化率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地区的城镇化
率普遍较高,西部地区相对较低。
●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的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农村地区的城镇化率较低。
第四章各地区城镇化率详细分析
1.东部地区
●北京、上海等直辖市的城镇化率在80%以上,为全国最高。
●江浙沪地区的城镇化率也较高,超过70%。
●其他东部省份的城镇化率在60%至70%之间。
2.中部地区
●中部地区的城镇化率普遍较低,大部分省份的城镇化率
在50%至60%之间。
●由于中部地区的经济相对较落后,城镇化进程相对较慢。
3.西部地区
●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率相对较低,大部分省份的城镇化率
在40%至50%之间。
●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但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城镇化率有所提高。
第五章附件
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________
1.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统计表
2.相关统计数据来源的
第六章法律名词及注释
1.城镇人口:________指在城镇户口登记的人口,包括城镇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
2.总人口:________指一个地区或国家所有居民的总人数,包括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
中国城市化的省际差异及其成因
中国城市化的省际差异及其成因
所谓城市化一般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流动,出现地区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它是社会经济变化的过程,主要包括农业人口向非农业化转换、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张,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扩展,城市数量不断增加以及城市社会、经济、技术变革进入乡村的过程。从上面的定义可以分析出城市化的过程伴随着的是:(一)人口迁移,这样就必然导致社会结构的变迁、经济要素的流动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景观的改变,这则引起土地利用形态的改变、资源利用的多样化。城市化它主要包括人口迁移、经济发展,空间扩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四个方面。
这些年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特别是经济不断腾飞,而经济发展的同时,伴随着的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也在大步向前。目前中国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城市规模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化的动力主要有三个:(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3)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而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最主要的指标,主要由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
由于各地区的主客观因素差异都很大:比如地理区位差异,历史因素,发展条件等等。因此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如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等问题。分析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主要采用区位熵(GDP 占全国比重/人口占全国比重)的方法来分析全国各省市的城市化水平。然而不同的年份我国各省区城市化的排序也是不断在变化的。中
国区域城市化大致分为上升型、下降型、平稳型和波动型4种类型。那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一下2010年我国各省的城市化水平。
中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差异区域模式研究
中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差异区域模式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人口的城市化水平也不断提高。城市化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率逐步提高。然而,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在不同地区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社会文化的差异以及政策支持力度的不同。本文将从城市化水平差异的原因、城市化水平差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化水平差异的应对策略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城市化水平差异的原因
城市化水平差异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经济条件
经济发达的地区有更好的城市化基础,更多的资金可用于城市化建设。同时,经济落后地区由于缺乏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条件限制,难以进行有效的城市化建设。
2.外来人口流动
外来人口流动的规模和结构对城市化水平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一些发达城市,有大量的外来人口,这些人口的到来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也促进了城市化率的提高。而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由于吸引力不足,外来人口流动较少,城市化率相对较低。
3.政策支持
政策支持是促进城市化的重要手段,政策的不同对区域城市化水平产生了直接影响。政府在经济发达地区着力支持城市化建设,而在经济落后的地区则相对较少。
二、城市化水平差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城市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城市化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是城市化的重要基础。
1.城市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城市化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口、资金和技术,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通过城市化,企业可以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同时,城市化也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销售、贸易和运输渠道,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通过城市化,经济发达地区可以形成更为完善的产业体系,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我国区域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分析
[收稿日期]2002-06-12
[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1BSH006)。
[作者简介]张善余(1942-),男,江苏镇江人,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人口地理。
2002年第5期 人口学刊
No.5,2002(总第135期) POPU LATION JOURNAL (Tot.No.135)
我国区域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分析
张善余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上海200062)
【摘 要】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31个省区的主要数据表明,我国的人口城市化水平存在着显著的地区差异。人口数量的变动特点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特别是人均G DP 和投资,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统计口径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城市化;地区差异;统计口径;第五次人口普查
【中图分类号】 C9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129X (2002)05-0037-06【Abstract 】The article makes a brief analysis of main features of urbanpopulation change and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main data of 31
provinces of the 5th population census.I ts focus is the marked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urbanization level.The article is noticed that fea 2tures of change in urban population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productive forces ,especially G DP per capita and investment.M ore 2over ,the change of statistics standard is als o an im portant factor.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分析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相似,都呈现“起步—加速—成熟”三阶段特征,当前仍然处于快速城市化的阶段,即将进入“质量提升”阶段。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既受经济因素也受政策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增长和政策因素影响尤为突出,而中国城市化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与国家层面上的城市化影响因素有所不同。此外,中国城市化的区域差异受到自然与区位条件、国家与地方政策以及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等多方面的影响。
2009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已达46.59%(各省区的城镇总人口与对应各省区总人口的百分比),但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同时,由于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地形复杂、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反映在城市的规模、城市化水平等方面,也必然表现出很大的区域差异和不均匀的特征。
一、中国各省区的城市化水平现状
城市化水平同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人均GDP之间密切相关,由于省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差异,反映在各省区城市化水平上,也就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
以2009年为例,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6.59%(各省区的城镇总人口与对应各省区总人口的百分比),东北、华北和东南沿海是中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以省级为单位来计算城市化水平,全国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很大,最高的上海城市化水平达88.6%;北京、天津、吉林、黑龙江、辽宁、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省市的城市化水平也较高;中西部地区如贵州、河南、云南、甘肃等省区城市化水平很低,其中最低的西藏(23.8%)与最高的上海(88.6%)相差近4倍。
二、用区位熵的方法分析我国城市化省际差异
区位熵法又称专门化率。区位熵在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指标。在产业结构研究中,运用区位熵指标主要是分析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的状况。
城市化水平区位熵法计算公式:
Q=S/P,
式中,Q为区域的经济区位熵,
S为该区域GDP
P为人口数占全国的比重
Q大于1,说明区域经济在全国经济中发达,反之欠发达;Q越大,说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否则发展水平越低。
下表是以2010年全国及各省的GDP和人口数计算出来的各省城市化水平。区位熵值即表示城市化水平。
根据以上中国各省份区位熵值绘制以下图表:
根据以上图表呈现的数据起伏状况,把各省城市化分水平分为四个等级:
第一个等级
区位熵值在2.36以上,包括2.36。即上海、北京、天津。其城市化进程早,发展迅速。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行了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由传统的工业生产基地和制造业中心,变成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科技中心等。
第二个等级
区位熵值在1.04到2.36之间,包括1.04,不包括2.36。即江苏、浙江、内蒙、广东、辽宁、山东、福建、吉林。主要特点是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城镇化水平大大提高,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地级市总人口增长快,小城市获得了很大发展,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城市分布渐趋合理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发展各具特色。因此城市化水平得以进一步提高。
第三个等级
区位熵值在0.81到1.04之间,包括0.81,不包括1.04。即河北、湖北、重庆、陕西、黑龙江、宁夏、山西、新疆、河南、湖南、青海。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
第四个等级
区位熵值在0.45到0.79之间,包括0.45,不包括0.79。即海南、江西、四川、安徽、广西、西藏、甘肃、云南、贵州。其主要因为除海南,地处较封闭地区,其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发展相对滞后,少数名族较多,城市化水平相对落后。
三、城市化省际差异的成因分析:
①区位差异。我国自然环境背景的区位差异在总体上奠定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宏观空间格局和长期态势。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省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猛,远快于中部和西部,这与它们位处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与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的联系便利快捷、易于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区位优势是密不可分的。
②经济拉动。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对城市化水平的拉动,是形成我国城市化省际差异的根本因素。沿海地区大多以外向型的劳动力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第三产业为主,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强劲,对城市化进程的拉动效率也就更高;而在东北、北部和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化进程的拉动效率比较低。
③政策导向。由于东部地区对外开放和享受优惠政策的时间早、范围广,在财政、金融、外资、外贸政策和体质变动因素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非国有投资更大程度地向东部地区汇集,导致我国城市化省际差异进一步拉大。如上海、北京、天津因是直辖市,城市化水平持续走高;又如国家近年大力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建设项目,势必会推动南海的城市化发展进程。
四、城市化协调发展对策
①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性支持。应改变以国家直接投资于经济项目和城市建设的传统模式,而重在支持中西部地区改善城市化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的政策性诱导投资;要扩大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要加大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大型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环保等社会事业的投入。
②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尽快建立全国统一、城乡统筹的劳动力与就业市场。《2007年中国城市化率调查报告》显示,2007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为32.93%,该数据是按城镇非农人口与总人口之比计算得来的,而国家统计局按全国城镇人口与总人口之比计算得来的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城市化率高达44.9%。超过10%的差异说明,中国有超过1亿人虽身在城市,但由于户籍的限制,在身份认同、社会保障等方面还游离在城市之外。
③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特别是城市群的区域经济合作。要强化城际间的交通网络,弱化行政区划,强化市场功能,培育新的经济区划合作机制。
研究城市化将有助于全面了解中国的发展及其现代化进程。尽管中国城市化研究取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