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住房需求动力因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镇住房需求动力因素分析
一般认为,推动房价上涨的主要因素是市场需求的增加。
本文利用数学模型分析决定住房需求的因素,计算出了人均最佳住房面积,并提出了按家庭结构比例提供住房的方案。
关键词:住房需求人均住房面积家庭结构
随着住房商品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城镇居民的住房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房地产市场也出现了住房价格飙升、结构失衡等问题。
为此,国家和有关部委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取得了明显效果。
但是,政府对房地产的调控措施主要是针对供给的,对房地产市场的主要动力——需求关注不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市场出现的问题。
本文研究目的就是寻找决定住房需求的经济因素,为政府制定更有效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提供参考。
市场需求是房价上涨的决定性因素
多年来,我国城镇住房价格持续上涨,部分可以归因于供给方面:一是住房的土地供给增长缓慢。
土地是一种稀缺性资源,用于住房的土地,每年只能在政府的严格控制与计划下投入市场,即供给是有限的。
二是住房供应结构的变化。
相同的建筑面积,大户型的住房相对成本低,市场供给较少,并且它面向的是有承受能力的人群,因此,房地产开发商热衷于供应大户型住房,导致适合于众多普通收入群体的小户型住房供给不足,房价持续上升。
三是供给成本上升。
房地产开发用地成本的快速上升,钢材、水泥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住宅小区环境的精心设计和房屋质量的不断提高,绿色环保以及文化因素的增添使得住房供给成本不断上升。
住房供给是相对稳定,且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政策规定对住房供给的数量和结构进行调控;而住房需求是由市场形成的,影响因素很多,容易发生变化,政府不可能像控制供给数量那样控制需求,只能通过制定贷款购房政策、约定房屋买卖规则等措施间接引导消费。
因此,住房的价格变化主要是由需求决定的,住房需求是影响房价的决定性因素。
不同地区住房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别,是不同地区住房价格差别较大的主要原因。
近几年,城镇住房需求急剧上升,主要表现在:家庭平均住房需求普遍增加。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家居功能的日趋
多样化,人们对住房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
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加大了城镇住房需求。
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户籍制度等导致我国城市化进程滞后于经济增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每年进入到城镇的农民近千万人大大增加了城镇住房的需求量。
房地产信贷使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
在房地产贷款等金融政策的支持下,那些有购买欲望但尚不具备完全支付能力的潜在消费者,具备了购买住房的能力,扩大了现实的住房需求。
除此之外,还有两种情况表现为住房需求的增加:一是被迫需求。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旧城改造、拆迁等规模较大且有扩大的趋势,不管拆迁户的经济实力如何,都不得不购买新的住房。
这种需求可能不在家庭的年度消费计划之内,甚至是不情愿的,属于对住房的被动需求。
二是一些投资商和房地产开发商有意抬高房价,让人们产生房价不断上涨的错误预期而盲目跟风买房。
当然,这些行为只是在短时间内影响房价波动,对其长期变化趋势没有太大的影响。
强劲的市场需求必然刺激房价上涨,政府的宏观调控只可能控制房价上涨的速度,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房价上涨的因素。
住房需求动力的模型选择与分析
本文以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表示住房需求,用Y(平方米)表示。
影响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的因素有:平均每个就业者的负担人数,用x1(人)表示。
负担的人数越多,可能影响家庭的购买力,但也要求准备更大的空间,因此,住房需求往往与平均每个就业者的负担人数呈正相关关系。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用x2(元)表示。
人均GDP能够反映出社会居民创造财富的能力和社会的富有程度,住房需求应与人均GDP呈正相关关系,人均GDP越高,对住房的需求越旺盛。
GDP增长速度,用x3表示。
经济总量增长越快,居民购房能力增加的就越快,对住房的需求就越强烈,住房需求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应该呈正相关关系。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用x4(亿元)表示。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越大,经济总量扩张的程度就越大,对住房的引致需求也就相应提高,住房需求应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呈正相关关系。
人均可支配收入,用x5(元)表示。
人均可支配收入反映居民的经济活动能力,住房需求应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呈正相关关系,人均可支配收入越多,对住房的需求越大。
人均储蓄存款余额,用x6(元)表示。
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多,表明整个社会具有较强的购房能力,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借贷等关系,会形成现实的社会购买力,住房需求应该与城镇储蓄存款余额呈正相关关系。
考虑到上世纪90年代以前,城镇居民公有住房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市场调节程度比例偏低,本文用近12年即1994年至2005年的数据进行分析。
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到Y、X1~X6相关分析数据。
假设因变量(人均住房面积Y)与所有自变量(影响因素X1、X2…X6)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列出数学模型:
Y=β0+β1Xα1+β2Xα2+......+β6Xα6+εαα=1,2......,12
应用EViews软件对该方程进行回归分析时,发现样本回归方程中的决定系数R2和F统计量都很大,但是t统计量比较小。
除X1的参数估计值而外,其余参数的估计值均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
说明存在着多重共线性问题。
对上述模型进行技术分析及调整,最终得到比较理想并简洁的估计方程为:
Y = -49.323372 + 12.426114*X1 +
(4.425683)
0.00031924862*X2 + 5.1179042*LN(X5)
(2.739877)(3.931547)
R2=0.993375=0.9906
F=399.8372DW=2.246799
在这个估计式中,解释变量的估计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分别将Y对各解释变量求偏导,得到:
=12.426114
=0.00031924862
由此可知,在其它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平均每个就业者的负担人数(X1)每增加1人,人均住房面积需要增加12.43平方米;人均GDP(X2)每增加1000元,人均住房面积需要增加0.32平方米;人均可支配收入(X5)每增加一倍,人均住房面积需要增加5.12平方米。
结论和讨论
(一)住房需求变化受外生变量影响小
事实上,尽管每年的住房管理政策不完全相同,但住房需求却是在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变化,受政策等外生变量的影响不明显。
这可以通过下面的人均住房面积年度变化曲线来说明,见表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