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绘涛散文及其悲悯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祝绘涛散文及其“悲悯情怀”
林永蔚
“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
”这是我国南朝梁代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一书里,提出历史与现实中从事文学创作的精要。
这就是说无论是谁,无论写什么文章,作者都要认识到写作对象的本质特征,心归意臻,尽力做到神、志、气的高度统一。
读罢巴南区祝绘涛女士的散文集,颇感其深悟“藻溢于辞,辞盈乎气”之旨义,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字里行间,处处透析着人性中最为感人的情愫,抚卷之余,不由人气运笔端,忍不住要来闲议几句——
初识祝绘涛虽说也感到她有点知识女性秀外慧中的温文尔雅,然出于以往对“教书匠”所存积的固有偏见,也没指望她能写出什么感人肺腑的东西。
前些时侯在“作协”的一个作品研讨会上,我才对她有了一些了解。
不久,她礼节性地把她的一本小集子送给我传来。
我打开一看,那《梦里小扇轻轻摇》的书名,瞬间就让我联想到了曹大家、蔡文姬、谢道韫、李易安……等繁空婺星。
对于历代这些才女,虽说作者目前还远远不能望其项背,但她那种清怡恬静和秀雅端庄,似乎也透出了几分书卷之气。
从此,原来自已心头里对她的那点不屑之意不知不觉竟自烟消云散了。
有人总批评我奉承人没个底线,可单看作者这个集子和里面那些文章的标题就实在有味,令人咀嚼生津。
标题是标明文章、作品等内容的简短语句。
常言道,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标题可以使读者了解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从常规理论上来说,标题应该注意内容体裁、形式音韵的准确、鲜明和简洁。
做到既不标新立异,又不落入窠臼,以驾驭文字的独特功夫,使之赏心悦目,引人入胜,从而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梦里小扇轻轻摇》本是表达作者对去世母亲深深悼念的一篇散文,文中充满了引人浮想联翩的诗情画意。
作者哪里是在梦中呀?她没有局限于母女亲情的狭小层面,分明是她目击人生百态,胸蕴尘世万象,以其纤弱之体,权且以笔为扇,轻摇慢拂去烟云浮尘,让读者
看到了大千世界中,包括自已与慈母灵与肉都在内的营营众生的荣辱得失和喜怒哀乐。
纵观祝绘涛这个小集子中的几十个篇名,可谓各有特色,异彩纷呈。
试看《吾家有“儿”初长成》《小楼一夜听春雨》《心中有个靖哥哥》《岁月不需回首》《当斯人远逝》《淡淡幽香菊初黄》《一夜好梦枕余香》等题目中的生动传神,一开卷就吸引住了读者的视线;《冬至羊肉》《舞者》《槐花有刺》《红薯的滋味》《赶集》等题目浓缩精华,就实避虚,准确表达了作者的笔锋所向。
这些作品的标题就表现出了作者在博学基础上的匠心独具。
文学,是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的诠释,他们在社会的大背景下,用笔写下了自己对于人及人性的理解;文学是情感的产物,因此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
人们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更多的就是寻找心灵的慰藉,并接受高尚情感的洗礼。
从广义上说,古今中外的文学巨擘,他们写的都是充满“感动”的文章——感动自己,感动他人,感动普天之下沉寂的灵魂。
人类情感和所有社会活动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也正是文学增强了“情感”在社会发展意义上的巨大能动力。
艾青曾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无论古今中外,大凡有所建树的文学艺术作品无不具有广泛而深厚的人民性;爱国爱民,与庶民百姓同呼吸、共命运的悲悯情结,就是作品得以永恒的生命基因。
竖看一部中外文学史,趋权附势、粉饰太平的矫情之作几乎没有一篇得入文学的圣殿。
可以说,作品的价值是与其人民性成正比的,这就是《诗经》、《离骚》、《三吏三别》等文学精品千百年来永葆其旺盛生命力的要诀。
悲悯情怀是人性中的一种宝贵的情感体验,也是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
祝绘涛把握住了文学的精要,悲悯情怀成为了她作品中透出的显著特色。
翻开书页,我一开始就从《凡尘细语》一章的7篇散文中感受到了强烈的情感冲击。
呀!原来这位娇小的普通女教师,视野竟这么开阔,内心世界竟这么丰富,思想竟这么深邃,笔调竟这么洒脱,在她那明媚的双目中,竟然聚焦了那天地之间旮旯角角的生命灵动。
单说《他们》这篇千字短文,作者笔下写到了城市社会底层中“拾
荒者那佝偻的身影”、“岁月已无情地风干了他们青春的农夫”和提篮小卖“走街窜巷的异乡人”。
我们平时对这些人可说是司空见惯,但谁又付出了多少关注呢?可作者却在对他们生存状态的描写中,意识到了“一个衣食无忧者面对为生活奔波的人所感到的愧怍,一个尚有闲暇时光的年轻人面对操劳不已的老人的愧怍,一个生活安定者面对异乡漂泊者感到的愧疚!”最后,作者建议我们向这些“自力更生者”“送上一束尊敬的目光”。
读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鲁迅“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那句名言。
有人说,世上有种最温柔也最具震撼力的东西,那就是“悲悯”。
不知该怎么形容这种情感,它是那么的晶莹,仿佛来自观音宝瓶中的圣水;它又是那么的世俗,伴着万众生灵的血脉运行不息,它是上天在人类的灵魂中留下的一方净土,从中生长出了那艳丽无比的金色曼陀罗。
在其它的几篇散文中,也同样表现出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恻隐之心——《路边人家》写了收废品农民工一家的清苦祥和,作者“日复一日,从路边经过,年复一年,感受着他们琐屑、清贫却欢乐的生活。
”“小憩”惊叹一群在车水马龙喧嚣中抢时间酣声大作的捧棒,从中得出了“甜美酣畅的小憩,只属于辛苦劳作,对这个世界没有奢求,心中坦然而充实的人们”的极富哲理的结论。
《那些老人》抒发了对自然轮回的超然,《我的邻居是奇葩》感悟到了心怀博大带来的和谐,《冬至羊肉》则深层次地表达了对生计艰难者的无限同情。
不知祝绘涛女士信不信佛,但在她的作品中却分明感受到了大慈大悲的菩提之心。
“悲悯”是人类情感的一脉活水,有时漾开柔波,有时惊起阵痛;悲悯就像一条善良的河流,吸纳着千沟万壑淌下的尘埃。
悲悯并不仅只对个人,它也是对自身、对人类、对于万物普遍的情感关怀。
一个有悲悯心的人,是幸运的;一个有悲悯心的作家,他的作品才会在读者心中卷起经久不息的涟漪,一波一波,荡向星汉银河。
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各种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意思。
它贯穿文章始终,体现着作者写作的主要意图,包含着作者对文章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基本认识、理解和评价。
主题是文章和作品的灵魂和统帅,
决定文章和作品的作用强弱、质量高低。
认真阅读之后,感受到了祝绘涛散文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过程中,重在一切皆为宏大深邃的主题服务的又一特色。
祝绘涛散文选材新颖,行文流畅,词语华美,毫无矫造糅作,故弄玄虚之嫌;韵味清醇,处处都有感人之叹。
她的佳作不少,我认为是一位很有潜力的青年女作家。
如果今后她能丢开一些禁忌,让思路更加宽阔,主旨再度升华,那肯定是会再出精品,文坛夺魁的。
新时代为文学艺术的繁荣开辟了广阔前景,巴南文艺百花园中的朵朵蓓蕾不久一定会绽放出更加艳丽的色彩!
——我们翘首以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