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中药学名词解释

中药学名词解释

中药学名词解释

1.苦寒败胃:指大苦大寒之品损伤胃气,使脾胃之气受损,运化无力,而致食欲不振、饮食不消,甚至腹痛腹泻等症。如黄连苦寒性重,大量久服,就会败胃而出现上述不良反应。

2.引火归原:是指药物使肾阳虚而上浮的虚阳下归于肾的一种治疗作用,适用于肾阳大亏虚阳上浮的病证。代表药物如肉桂。

3.升提中气:指药性升浮,能使下陷的中气得以上升的一种治疗作用,适用于中气下陷之脱

肛、子宫脱垂等病证。药如柴胡,升麻,黄芪等。

4.柔肝:是指滋补阴血之品,使肝体得养,肝气柔和条达,肝用恢复,疏泄如常的一种治疗作用,主要用于肝阴不足,肝气不舒及筋脉失养而致的手足挛急作痛。药如白芍。

5.回阳救逆:指恢复阳气,挽救厥逆,用于大汗淋漓、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的亡阳证。药如

附子。

6.安蛔:是指安定蛔虫,制止扰动的作用,用于蛔厥腹痛、呕吐。药如乌梅。

7.滋腻碍胃:是指补虚药中补血、补阴药质腻多汁,可助湿,妨碍脾胃纳运功能,引起不思饮食,脘腹胀闷,腹泻,苔腻待豆腐皮。药如熟地黄、阿胶等。

8.渗湿止泻:利小便而止泄泻之意,又称“利小便以实大便”,用于小便短少,大便稀溏或水泻。药如车前子,泽泻等。

9.引火下行:指泄降上炎之火,使之下行,用于火热上炎之眩晕、头痛、目赤、口疮、咽喉肿痛及吐衄等证。药如牛膝。

10.甘可壅中:指甘味明显的补虚药,多用久用,能壅滞脾胃之气,影响运化功能,出现腕腹痞满,食欲下降,甚至腹泻等症候。药如熟地、甘草等。

11.通淋:指通利水道,解除小便淋漓涩痛的一种治疗作用,用于淋证。药如车前子,木通等

12.祛瘀生新:指瘀血阻滞,血行不畅,影响新血生长,应用活血祛瘀药以利于新血生长。药如丹参,桃仁。

中药名词

中药名词

中药名词解释

1.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集、性能、功能、临床应用等知识

的一门学科。

2.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

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3. 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作用与保健作用

的物质。

4.中药的药性(中药的性能)——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其基本内

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5.四气:是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和平性,又称“四性”。

6.五味—指药物的真实滋味,包括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滋味,以及药物的作用。

除五种基本滋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习惯上淡附于甘,涩附于酸,故称“五味”。

7.升降浮沉:升降浮沉反映药物对人体作用的趋向性,是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

向内四种不同作用趋向。是药物作用的定向概念。

8.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

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药

物的归经不同,其治疗作用也不同。

9.毒性——广义:药物的偏性。

狭义:药物的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

10. 发表药:凡以发散表邪、治疗表证为主的药物,称解表药,又叫发表药。

11.清热药:凡以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12. 泻下药:凡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13. 祛风湿药:凡以祛除风寒湿邪,治疗风湿痹证为主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中药学名词术语解释..

中药学名词术语解释..

《中药学》名词术语解释

安魂魄:肝藏魂,肺藏魄,魂魄指部分神志活动。又因心主神明(泛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所以安魂魄即安定心神之义,亦称“定魂魄”,药如朱砂,琥珀等。

安神解郁:能安定心神,解除肝郁,舒畅情志药物作用,谓之安神解郁。适用于情志抑郁所致的忿怒忧郁,健忘,失眠等,药如合欢皮。

安神益智:安定神志,增弗智慧,谓之安神益智。安神益智药性味甘微味微温,用以治疗气血不足所致的神疲倦怠,心神不安,失眠多梦,惊悸怔忡,健忘等症,药如人参。

八纲:在辩证方面,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即八纲。八纲是以阴阳作为总纲,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

拔毒:某些有毒药物,局部外用于已溃痈肿,能促使脓液排泄,解除疮毒,谓之“拔毒”或“提毒拔脓”,药如升药,雄黄。

本草:为中药学的古称,本草即本源于草之义。五代时期韩保晟谓:“按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云本草者,为诸药中草类最众也。”故本草是我国历史上记载中药的著作所通用的名称。

闭门留寇:“寇”指病邪。在表邪未解,以邪实为主,正气未衰时,若使用具有敛邪之性的补位置药或收敛固涩药,则如关闭大门,留住敌寇,使外邪留恋难去,且损伤正气。

补火助阳:治疗阳虚证的方法,扶助脏腑阳气,补益命门之火,用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的畏寒肢冷,腰酸脚弱,阳痿尿频者;阴寒内胜,脾阳不足,而见腹冷痛,大便稀溏等症;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见小便不利,肢体浮肿者;心阳衰虚的心悸气短,胸痹心痛之证。药如附子、肉桂。

补命门火;温肾阳作用的一个方面。药性辛热,能补命门之火,治疗命门火衰之证,如五更肾泄,阳痿、尿频,腰膝酸软,浮肿等,药如附子、肉桂。

中药学名词解释考研题库

中药学名词解释考研题库

中药学名词解释考研题库

中药学名词解释考研题库

中药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重要的学科,对于中医药的发展和应用起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在中药学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相关的名词解释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本

文将围绕中药学名词解释展开,介绍一些常见的考研题库中的名词解释。

一、药性

药性是指药物在人体内所表现的特殊作用和性质。中药学中,药性的分类有寒、凉、平、温、热五种。寒药性寒凉,能够清热解毒、散寒止痛;凉药性凉寒,

能够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平药性平和,能够调和阴阳、平补虚实;温药性温热,能够温中散寒、活血化瘀;热药性热温,能够温通经络、消肿止痛。

二、归经

归经是指中药在人体内所归属的经络系统。中医学认为,人体内有十四条经络,每条经络与特定的脏腑器官相连,而中药也有其归属的经络。归经的分类有十

四经,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等。掌握中药的归经有助

于了解其作用机理和应用范围。

三、功效

功效是指中药在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方面所具有的效果。中药的功效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清热解毒、祛风散寒、活血化瘀、补益气血等。了解中药的功效有助

于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或保健。

四、药用部位

药用部位是指中药草本植物中具有药用价值的部分。中药的药用部位多种多样,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不同的药用部位具有不同的药效和应用

范围。例如,黄连的药用部位是根,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痢的功效;菊花的药用部位是花,具有清热解毒、明目养肝的功效。

五、化学成分

化学成分是指中药草本植物中所含有的化学物质。中药的化学成分种类繁多,包括生物碱、多糖、挥发油、黄酮类等。不同的化学成分决定了中药的药效和作用机理。了解中药的化学成分有助于深入理解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六、药性归经对应关系

中药学的名词解释

中药学的名词解释

中药学的名词解释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起源、药用植物、药物性质、药物制备与应用的学科。它涉及到大量的名词术语,为了更好地理解中药学的相关概念,本文将对一些重要的名词进行解释和阐述。

1. 中药

中药是指使用天然药物制成的药物。这些药物主要由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材料组成。中药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2. 药用植物

药用植物是指具有药理活性成分的植物,可以用于治疗和预防疾病。这些植物通常可以在自然界中生长,并通过合适的采摘和加工工艺得到药用材料。

3. 药物性质

药物性质是指药物的特征和性能。中药的药物性质通常体现在其味、性、归经等方面。例如,味分为五味:酸、甘、苦、辛、咸;性分为寒、凉、平、温、热;归经则指药物对五脏的影响。

4. 药物制备

药物制备是指将中药材经过一系列的加工、炮制和提取等工艺过程制成可供临床使用的药物剂型。这些工艺包括研磨、蒸馏、浸提、炮制等,旨在提取和改变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以增强药效、改善药物性质。

5. 药物应用

药物应用是指中药在临床医学中的使用。中药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和其他药物进行联合应用,以达到治疗、调节和保健的目的。药物应用的方法主要有口服、外用、注射、吸入等。

6. 中药学经典

中药学经典是中医药领域中具有重要思想和理论指导作用的著作。这些经典包

括《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这些经典记录了古代医药学家的研究和经验,对于指导现代中药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7. 中药炮制

中药炮制是指将药材进行一定的加工和炮制处理,以改变药材的性质、增强药

中药学重点名词解释

中药学重点名词解释

中药学

名词解释

1.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新: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

2.本草:本:是根本;草:除根本以外的其他植物。重要包括植物、动物、矿物。但中药来源以植物类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故在古代将药物称为本草。

3.官药:由国家专营的、正规中药书上有记载的,称为官药。

4.草药:相对官药而言,一些流传在民间,在一些正规的药学著作上没有记载的药物,即为草药。

5.民族药:是指少数民族地区所习用的药物,是在吸收中医药及外国医药学相关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发展形成具有本民族医药特色和较强地域性的药物。

6.中成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制成的一定剂型,并且标明药物作用、适应症、剂量、服法,以供医生、患者直接选用,符合药品法规定的药物。

7.中药学:是指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知史的一门学科。

8.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指历史悠久,炮制独特,疗效突出,具有明显地域性特点的药材。

9.中药炮制:是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历史又称炮炙、修治、修事、修制等。

10.炒:将药物置锅中加热不断翻动,炒至一定程度时取出,根据火候大小分为炒黄、炒焦、炒炭。

11.烫:与砂或滑石、蛤粉同炒的方法习称烫。

12.炙:将药物与液体辅料共置锅中加热拌炒,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或附着于药物表面,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降低毒副作用的方法。

中药名词解释

中药名词解释

中药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中药:按中医理论应用的药物。

2、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医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

识的一门学科。

3、本草:本:根本,草:除根本以外的其它植物。重要包括植物、动物矿物,但以植物药

为最多,使用也更普遍,所以相沿把中药叫“本草”。

4、配伍: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位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

5、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6、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7、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的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8、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9、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以增强其原有疗效。

10、相使: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辅

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11、炮制: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前的必要加工处理过程。

12、水飞法: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

13、煅法: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宜于粉碎,以便充分发挥疗效。

14、煨法:利用湿面粉、湿纸或黄泥包裹药物,置热火灰加热至面获纸焦黑、或泥巴焦

枯为度,可减轻药物的烈性、副作用或加强止泻的作用。

15、淬法: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十七酥脆

16、潬法: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一种方法。

17、灸法:是将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

18、中药性能:又称药性。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内容,它是对中

中药学

中药学

一.名词解释

1. 中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

2.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学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3. 本草:本:根本,草:除根本以外的其它植物。中药包括植物、动物、矿物,但以植物药为最多,使用也更普遍,所以相沿把中药叫“本草”。

4. 配伍: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

5. 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6. 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7. 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的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8. 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9. 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以增强其原有疗效。

10. 相使: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11. 炮制: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前的必要加工处理过程。

12. 水飞法: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

13. 煅法: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以便充分发挥疗效。

14. 煨法:利用湿面粉、湿纸或黄泥包裹药物,置热火灰加热至面或纸焦黑。或泥巴焦枯为度,可减轻药物的烈性、副作用、或加强止泻的作用。

15. 淬法: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使其酥脆的方法。

16. 炙法:将药物快速投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刻取出的一种方法。

17. 中药性能:又称药效。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毒性等内容,它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名词解释最终版

名词解释最终版

名词解释:

1.中药: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2.中药学:就是指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3.本草:自古相沿把中药称为本草。

4.草药: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在正规中医院应用不太普遍,为民间医生所习用,且加工炮制尚欠规范的部分中药。

5.中草药:是指中药和草药的的混称。

6.中成药:是指以中药药材为原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制成的一定的剂型,标明药物作用. 适应症. 剂量. 服法,供医生.患者直接选用,符合药品法规定的药物。

7.本草学:是指把记载中药的典籍中药学称为本草学。

8.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9.炮制:古时又称“炮炙”、“·修事”,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制、制剂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的过程,它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

10.水制法:用水或其他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常用的水制法有:漂洗.闷.润.浸泡.喷洒.水飞等.

11.浸泡:是将质地松软或经水泡易损失有效成分的药物,置于水中浸湿立即取出,称为“浸”,又称“沾水”;而将药物置于清水或辅料药液中,使水分渗入,药材软化,便于切制或用以除去药物的毒质及非药用部分称为“泡”。

12.水飞:是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将不溶于水的药材粉碎后置乳钵、碾槽、球磨机等容器内,加水共研,然后再加入多量的水搅拌,粗粉即下沉,细粉混悬于水中,随水倾出,剩余之粗粉再研再飞.倾出的混悬液沉淀后,将水除净,干燥后即成极细的粉末.

中药名词术语解释

中药名词术语解释

二画

[十八反]是指药性相反,不宜配伍同用,合用会引起不良反应或使毒性增加者。如半夏、瓜蒌、贝母、白及、白蔹与乌头相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与甘草相反;人参、沙参、丹参、苦参、细辛、芍药与藜芦相反。其十八之数出自韩保升《蜀本草》之言,谓《神农本草经》中相反者十八。现所流传的歌诀,皆非十八之数。

[十九畏]是指药性相畏、恶,其义与“相反”、“相恶”相似,不能配伍同用者,属配伍禁忌范畴,与药物“七情”中的“相畏”含义不同。如硫磺与朴硝相畏;水银与砒霜相畏;狼毒与密陀僧相畏,巴豆与牵牛相畏;丁香与郁金相畏;牙硝与三棱相畏;川乌、草乌与犀角相畏;人参与五灵脂相畏;肉桂与赤石脂相畏。

[十剂]即宣、通、补、?,轻、重、滑、涩、燥、湿十剂。为以中药功效特性分类的一种方法。首创于北齐徐之才,亦有人认为是唐代的陈藏器提出的。后世作为方剂的分类法。具体各剂详见本条。

[丁香]本品又名丁子香。以形,气而得名。“以其似丁子”(《齐民要术》)、“其自出枝蕊上如钉”(《开宝新详定本草》),而且其气甚芳香,故名。本品之花蕾即公丁香,果实即母丁香(鸡舌草)。入药多用公丁香。

[人参]原名“入?”。本品以生长时间较长及其形状而得名。(?)既侵字,浸渐之意。后世因?字笔画繁多,遂以参字代之。“人?年深,侵渐长成者,根如人形,故谓之人参。”(《本草纲目》)。

[刀圭]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名。形状如刀圭的圭角,一端尖形,中部略凹陷。一刀圭约等于一方寸匕的十分之一。

三画

[三七]本品又名山漆,人参三七。以形、用而得名。因“其叶左三右四,故名三七,盖恐不然。或云本品名山漆,谓其能合金疮,如漆粘物也,此说近之。”(《本草纲目》)。又因其苗似人参,故又名人参三七,简称参三七。

中药学名词解释

中药学名词解释

中药学名词解释

1.苦寒败胃:指大苦大寒之品损伤胃气,使脾胃之气受损,运化无力,而致食欲不振、饮食不消,甚至腹痛腹泻等症。如黄连苦寒性重,大量久服,就会败胃而出现上述不良反应。

2.引火归原:是指药物使肾阳虚而上浮的虚阳下归于肾的一种治疗作用,适用于肾阳大亏虚阳上浮的病证。代表药物如肉桂。

3.升提中气:指药性升浮,能使下陷的中气得以上升的一种治疗作用,适用于中气下陷之脱

肛、子宫脱垂等病证。药如柴胡,升麻,黄芪等。

4.柔肝:是指滋补阴血之品,使肝体得养,肝气柔和条达,肝用恢复,疏泄如常的一种治疗作用,主要用于肝阴不足,肝气不舒及筋脉失养而致的手足挛急作痛。药如白芍。

5.回阳救逆:指恢复阳气,挽救厥逆,用于大汗淋漓、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的亡阳证。药如

附子。

6.安蛔:是指安定蛔虫,制止扰动的作用,用于蛔厥腹痛、呕吐。药如乌梅。

7.滋腻碍胃:是指补虚药中补血、补阴药质腻多汁,可助湿,妨碍脾胃纳运功能,引起不思饮食,脘腹胀闷,腹泻,苔腻待豆腐皮。药如熟地黄、阿胶等。

8.渗湿止泻:利小便而止泄泻之意,又称“利小便以实大便”,用于小便短少,大便稀溏或水泻。药如车前子,泽泻等。

9.引火下行:指泄降上炎之火,使之下行,用于火热上炎之眩晕、头痛、目赤、口疮、咽喉肿痛及吐衄等证。药如牛膝。

10.甘可壅中:指甘味明显的补虚药,多用久用,能壅滞脾胃之气,影响运化功能,出现腕腹痞满,食欲下降,甚至腹泻等症候。药如熟地、甘草等。

11.通淋:指通利水道,解除小便淋漓涩痛的一种治疗作用,用于淋证。药如车前子,木通等

12.祛瘀生新:指瘀血阻滞,血行不畅,影响新血生长,应用活血祛瘀药以利于新血生长。药如丹参,桃仁。

中药学名词术语解释..

中药学名词术语解释..

《中药学》名词术语解释

安魂魄:肝藏魂,肺藏魄,魂魄指部分神志活动。又因心主神明(泛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所以安魂魄即安定心神之义,亦称“定魂魄”,药如朱砂,琥珀等。

安神解郁:能安定心神,解除肝郁,舒畅情志药物作用,谓之安神解郁。适用于情志抑郁所致的忿怒忧郁,健忘,失眠等,药如合欢皮。

安神益智:安定神志,增弗智慧,谓之安神益智。安神益智药性味甘微味微温,用以治疗气血不足所致的神疲倦怠,心神不安,失眠多梦,惊悸怔忡,健忘等症,药如人参。

八纲:在辩证方面,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即八纲。八纲是以阴阳作为总纲,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

拔毒:某些有毒药物,局部外用于已溃痈肿,能促使脓液排泄,解除疮毒,谓之“拔毒”或“提毒拔脓”,药如升药,雄黄。

本草:为中药学的古称,本草即本源于草之义。五代时期韩保晟谓:“按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云本草者,为诸药中草类最众也。”故本草是我国历史上记载中药的著作所通用的名称。

闭门留寇:“寇”指病邪。在表邪未解,以邪实为主,正气未衰时,若使用具有敛邪之性的补位置药或收敛固涩药,则如关闭大门,留住敌寇,使外邪留恋难去,且损伤正气。

补火助阳:治疗阳虚证的方法,扶助脏腑阳气,补益命门之火,用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的畏寒肢冷,腰酸脚弱,阳痿尿频者;阴寒内胜,脾阳不足,而见腹冷痛,大便稀溏等症;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见小便不利,肢体浮肿者;心阳衰虚的心悸气短,胸痹心痛之证。药如附子、肉桂。

补命门火;温肾阳作用的一个方面。药性辛热,能补命门之火,治疗命门火衰之证,如五更肾泄,阳痿、尿频,腰膝酸软,浮肿等,药如附子、肉桂。

中药学复习重点资料

中药学复习重点资料

中药学复习资料

总论学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1、中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

或答,按中医理论应用的药物。

2、中药学:指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3、临床中药学:是以临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中药为目的,主要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临床应用的一门二级学科。

4、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

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即:具有地方特色质量优良的药材。

5、炮制: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前的必要加工处理过程。

6、水飞: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

7、炙法:将药物与液体辅料拌炒的炮制方法。

8、煅法: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便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以充分发挥疗效。

9、煨法:利用湿面粉、湿纸或黄泥包裹药物,置热火灰加热至面或纸焦黑、或泥巴焦枯为度,可减轻药物的烈性、副作用或加强止泻的

作用。

10、淬法: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

11、燀法: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一种方法。

12、四气:亦称四性,指的是药物寒热不同的性质,具体内容包括寒、热、温、凉、平。

13、五味:是指药物的滋味,具体内容包括辛、甘、酸、苦、咸、涩、淡。

14、归经:表示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归是药物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

15、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升浮指上升、发散,即向上向外的作用趋向,沉指收敛泄利,降指下降,即向下向内的作用趋

中药学名词概括

中药学名词概括

1 七方

七方,是方剂分类之一。首见于《内经》,即大、小、缓、急、奇、偶、复七类不同的方剂。

2 十剂

十剂,方剂分类方法之一。始于北齐徐之才《药对》,指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剂。

3 君药

君药,方剂组成原则之一。即指方中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的主药。

4 刚柔互济法

药物配伍方法之一。指用温燥刚烈与甘寒柔润药物同时运用于一方的配伍法。如黄土汤中白术、附子与干地黄、阿胶的配合。

5 培土生金法

治法之一,又称补脾益肺法。土指脾,金指肺。借五行相生的理论,用补脾益气的方药来补养肺气的方法。代表方如参苓白术散。

6 补气生血法

治法之一。对营血大亏之人,重用甘温益气药以大补脾肺之气,以裕生血之源的治法。代表方如当归补血汤。

7 升阳举陷法

治法之一。是升发脾阳,以治脾虚气陷之法。常用于劳倦伤脾,中阳下陷之发热,自汗出、渴喜温饮、体倦肢软、面色白、大便稀溏、脉洪而虚,或脏器下垂等症。代表方如补中益气汤。

8 釜底抽薪法

属寒下法。是用寒性而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通泄大便以泻去肠胃实热积滞的治法。即如抽去锅底燃烧着的柴草,以降低锅内的温度一样,故名。方如大承气汤。

9 “三补三泻”

指六味地黄丸组方用药特点。即本方组成中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谓“三补”;茯苓、泽泻、丹皮谓“三泻”。

10 八法

治疗方法。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八法。首见于程钟龄•《医学心悟》。

11 反佐药

组成原则之一。即佐药中所配用的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

的药物。多在病重邪甚,病人拒药时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学》名词解释

归经:归,即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属;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中药学: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地道药材:道地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因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

炒炭:将净药材或切制品置热锅内,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黄色或至规定程度时,喷淋清水少许,熄灭火星,取出,晾干的炮制方法。

药物偏性:中药中广义的“毒”即为药物的偏性,是指药物之所以可以治病,又有毒性,对人体产生危害,关键在如何应用。

剂量:即药剂的用药量,一般是指单味药的成人内服一日用量。也有指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

配伍: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

十八反:配伍禁忌,是指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效。

解表:解表,是指解除表证。凡能疏解肌表,促使发汗,解除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坚阴:是固肾精,平相火的方法。

清热燥湿药:以清热除湿为主要功效,用以治疗湿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燥湿药。

清虚热:治疗阴虚内热,清除因为阴虚而出现的热证。

峻下逐水:运用具有峻烈泻水作用的药物组方,以攻逐水饮的治法。

回阳救逆:运用具有温热作用的药物,以治疗阴寒内盛危重证的治法。

温阳:温通阳气的治法。

引火归元:将上越之火引导回到命门之中。

温肺化饮:即温肺散寒化痰饮之义。

焦三仙:即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

炒二芽:即麦芽、谷芽。

破血:指的就是这类药物药性峻猛,走而不守,能够破血逐瘀,消徵散积,主治淤血时间长、程度重的徵瘕积聚。

瘀血:血液滞留或凝结于体内,包括血溢出于经脉外而瘀积,也包括血脉运行受阻而滞留经脉腔内,既是病理产物,又可成为继发性致病因素。

潜阳:收敛虚阳,为治疗阴虚而肝阳上亢的方法。

扶正祛邪:对于正虚为主、因虚致实的病证,应采取扶助正气为主,使正气加强,从而达到驱除病邪目的的治疗原则。

截疟:止或治疟疾的意思。

利水通淋:指一种治法。治疗下焦湿热所致淋证的方法。

破气:即用较峻烈的理气药散气结、开郁滞的方法。

血中气药:指能活血兼行气,常用于治气滞血淤证的中药。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