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导学案
(完整版)苏轼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编号:gswhywbx4----004文华高中高二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编制人:董华山审核人:陈海霞编制时间:2015/6/26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两首词的写作背景。
2、领略苏轼豪迈的词风,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3、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领略苏轼豪迈的词风,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2、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诵读法、讲解法和合作探究法相结合学习过程:《念奴娇·赤壁怀古》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苏轼(1036 一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嘉佑进士。
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
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散文堪称大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晓畅,代表作有《赤壁赋》《石钟山记》《喜雨亭记》等。
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名诗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书李世南所画秋景》等。
其词属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是豪放词的开创者,名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等。
苏轼擅长书画,善写行书、楷书,善作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书画四大家”,有名画《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苏轼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注重提携后人,有出自其门下的“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苏轼对词的革新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统编新教材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3.9念奴娇赤壁怀古 导学案-苏轼
写作背景
宋神宗时,王安石行新法,政治思想比较保守的苏 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1071)开始, 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 元丰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 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 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 历时五个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 绎不绝(包括王安石),最后,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 而把其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表达技巧
2.映衬
映衬是烘托的特殊形式,一方面“以乙托 甲”,一方面“以甲托乙”,有互相彰显的作 用。词中有两种映衬:①实景与虚景映衬。作 者亲眼所见的景象是实,作者想象的战争情景 是虚,二者互相衬托。②周瑜的“雄姿英发” 与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既显出周瑜 的少年得志,又显出作者的壮志未酬。
下片写周瑜 的丰功伟绩,抒
发个人感慨
讨论探究
一时多少 豪杰为什么只 写周瑜?
讨论探究
周瑜 年龄:34 婚姻:美女相伴 外表:英俊儒雅 职位:东吴都督 际遇:功成名就
苏轼 年龄:47 婚姻:屡遭不幸 外表:早生华发 职位:团练副使 际遇:功业未就
表达技巧
烘托和映衬
1.烘托
烘托是“以乙托甲”,使甲的性质更 加突出,乙起陪衬作用。词中“千古风流 人物”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 最后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周瑜在作者心 目中的主要地位。
默写练习
6.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中“_________, _________” 两句,刻画了周瑜指挥若定、胸有成竹的形象。 7.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中,从神游故国跌入现实后, 表达自嘲自伤情绪的两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8.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中,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 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
《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学习目标:1.继续积累文言语汇,特别掌握词类活用的现象。
2.学习将小细节与大印象结合,描写、叙事简洁明快的的写作方法。
3.体悟出人生哲理,吸取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知识梳理1.苏轼(1037〜1101)北宋人,字子胳,号,谥号,享年64 岁。
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家、书画家、家、—人、人。
其诗歌代表北宋诗的最高成就,与并称为“苏黄”;开宋词“豪放派”的先河,与并称为“苏辛”:在散文创作上发展了欧阳修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书法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同黄庭坚、、蔡爽并称“宋四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工作品有《东坡文集》等。
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 出为杭州通判。
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僻州(今海南僧县)。
徽宗即位,遇救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
2.时代背景《前赤壁赋》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贬谪黄州时所作的散文。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为作了讽刺变法弊端的诗作,以“谤讪朝廷”之罪名,被投入监狱,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四个多月后,苏轼被贬黄州,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一日到达贬所黄州,在黄州待了四年多的时间。
谪居生活中的苏轼理想无法实现,愤懑无从排遣,积极求索之后转向追求自我的发展、超越和心灵的自由。
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借客之口表达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用苏子所言表达了豁达通脱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
3.给下列字词注音。
壬戌()属客()窈窕()少焉()♦♦• ♦♦•4.解释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举酒属客(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3)山川相缪 (4)举匏樽以相属 (5)杯盘狼籍(6)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5.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新
探究层级知识
6、《赤壁怀古》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说说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7、《赤壁怀古》怀哪些古?怀古的目的是什么?
8、《赤壁怀古》有人说,全词结尾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反映了苏 轼思想上消极的一面。你是如何看待的?应该怎样面对人生中的挫折?
温馨提示: 整理出你不 理解或者你 感兴趣的问 题。
1、《定风波》写了怎样的一件事?(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经过)
2、找出你认为需要重读的字或词,阐明理由。 (这些字词展示出怎样形象的苏轼?)
思考: 通过 1 题,你 能思考出“小 序的作用 吗?”
第二层级:技能运用与拓展(导学区•不议不讲)
【重点难点探究】技能系统化•系统个性化
理解层级知识
3、这首词,仅仅写的是苏轼面对自然的风雨吗? 如果不是,自然的风雨又指的什么呢?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觉得 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
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在全篇中起什么作用?
《苏轼词二首》
3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
宿州市第三中学 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李珍 审核:
5、下片着力塑造周瑜,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 解文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念奴娇”是词牌名,题目是“赤壁怀古”。
词牌限定词的格式(字数、句数、押韵、平仄等),题目表明词的内容或范围。
《定风波》中“定风波”是词牌名
※ 识作者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蛾眉共比高。”
诗中“三父子”即文学史上著名的“三苏”(苏洵、苏轼、苏澈)。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
海南省海口市第十四中学高中语文《第5课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海南省海口市第十四中学高中语文《第5课苏轼词两首》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诵读品析,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情怀。
3、学习词人豁达的胸襟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难点】分析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怀。
第一课时《念奴娇赤壁怀古》【知识链接】1、宋词的风格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其作品分别代表了不同的风格。
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体裁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2、关于苏轼生平: (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许多人认为苏轼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词发展至北宋中期,在人们心目中仍为“小道”,不能登大雅之堂。
苏轼一出,扭转百余年的词坛颓风,开拓了词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合作学习】1、学生齐读,整体感知:上下两阙各写的什么内容?2、题为“赤壁怀古”,上阕中写了哪些景?你认为哪几句写得好?好在何处?3、题为“赤壁怀古”,三国演义、赤壁之战,里面的人物千千万万、英雄辈出,为什么苏东坡单单怀周瑜呢?请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品味诗人寄托的情怀。
4、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联系以前学过的《赤壁赋》。
第二课时《定风波》【合作学习】1、上片中连用“莫听”“何妨”“且”三个词,初步勾勒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拓展练习】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新人教版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第一课时导学案(二)
高中语文第5课苏轼词两首第一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学习目标】1、了解两首词的艺术特色;学习作为豪放词派杰作的两首词在词风上的特点。
2、学习怀古诗把写景、咏史、抒情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的写法。
3、理解作品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情怀。
4.通过景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来抒情表意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1、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体会词作中的“画面美”,品味词作豪迈、雄浑、壮阔的意境美。
2、通过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理解词作中作者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的英雄气概。
体会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内容】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礼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
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等地,最后北还,病死常州,追谥文忠。
苏轼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他在散文、诗歌、书画方面均有成就。
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开北宋豪放词风。
一生才气纵横,诗、词、文、书法都有很高造诣。
作品有《苏东坡集》、词有《东坡乐府》。
苏东坡一生给后人留下了诗二千七百余首,词三百四十余阕,文四千余篇。
苏轼如同一块兀立不动的基石,支撑着中国文学史。
“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书法四大家”。
“绘画”工枯木竹石。
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东坡肉)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背景资料:北宋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乌台诗案”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次著名的莫须有之狱,苏轼以才华横溢而得到宋神宗的常识,成为政坛上的明星和文坛上的领袖。
2020年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9赤壁赋苏轼导学案(3)
《赤壁赋》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赋”的特征,鉴赏本文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2、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学习赋主客问答这一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
4、结合作者处境,体验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5、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学习难点】1、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感情变化。
(一) 自主预习案一、作者简介:苏轼(1037——101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北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他在诗、词、歌、赋、散文、书法、绘画、医药、禅理、哲学、饮食、服饰、金石、园林艺术等方面均有较高的造诣,学识广博。
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
诗歌:代表北宋诗的最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开“豪放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散文: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书法: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又是我国古代楷书的四大流派的开创者之一(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轼);画作:开创了湖州画派。
他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颠沛坎坷。
这与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激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的废新法的政治主张有莫大的关系。
有《东坡集》《东坡乐府》传世,谥号“文忠”。
二、写作背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黄州团练副使是一个虚职,苏轼不能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心里十分苦闷。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其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
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象鼻子,人们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也被称为“赤壁”。
苏轼经常来赤鼻矶游览眺望,或泛舟夜游。
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安慰。
【导学案】人教版必修四苏轼《定风波》导学案
苏轼《定风波》导学案【预习目标】熟读《定风波》,继续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预习内容:1、注音料峭()萧瑟()吟啸()一蓑烟雨()2、解释下列词语的语境意义何妨吟啸且徐行()料峭春风吹酒醒()回首向来萧瑟处()补充注释:竹杖芒鞋:芒鞋,草鞋。
是失意潦倒、穷困下贱的标志。
骑“马”则是属于官运亨通的达官贵人之列。
向来:刚才,方才之意。
3、自行翻译词前小序,结合注释,疏通词的大意(在课本上做记录)。
4、反复诵读,尝试背诵。
【学习目标】1、理解内容,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本词的表现手法。
3、掌握即事感怀诗的特点及鉴赏要点。
【课堂诵读赏析】1、我们先来读一读小序,看看作者在小序里交代了哪些信息?交代了时间()、地点()、天气()、人物()、事件()、感觉()、写作缘由()。
2、自由朗读词作,并结合注释谈谈这首词的上下阙分别写了什么内容?3、思考: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面对突如其来的雨,“何妨吟啸且徐行”,“莫听、谁怕、轻胜马”描写了词人此时怎样的心态?这几句词刻画了一位怎样的苏轼?雨的特点:心态:抒情形象:【课堂探究】1、“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仅仅是对雨过天晴之后自然现象的一种概括吗?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谈谈你对“风雨”和“晴”的理解,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人生感悟,结合现实,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对你有何启示?A“风雨”:“晴”:B自己的体会:【分析手法】【课堂小结】《定风波》记叙的虽说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达了作者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之情,饱含深刻的人生哲理。
【方法归纳】即事感怀诗特点及鉴赏要点特点:作者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词鉴赏要点:1、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2、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3、分析作者用什么手法来抒发感情的。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苏轼及其代表作《定风波》的背景和作者生平;2. 理解《定风波》的主题和意境;3. 分析《定风波》的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4. 感悟《定风波》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二、导学内容:1. 苏轼及《定风波》的背景介绍;2. 《定风波》的原文赏析;3. 《定风波》的主题和意境分析;4. 《定风波》的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解析;5. 《定风波》的哲理和情感体会。
三、导学过程:1. 苏轼及《定风波》的背景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
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擅长诗歌、散文、词曲等多种文体,被誉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定风波》是苏轼晚年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对人生沧桑和风云变幻的感慨。
2. 《定风波》的原文赏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 《定风波》的主题和意境分析:《定风波》以“定风波”为题,表达了苏轼豁达洒脱、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
诗中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人生遭遇,表现了对风波沧桑的理解和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感悟,展现了作者超脱世俗、豁达自在的心境。
4. 《定风波》的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解析:《定风波》采用七言绝句形式,四句一首,每句七个字。
整首诗结构周密,节奏流畅。
修辞手法上运用了比照、排比、比喻等手法,形象生动,语言漂亮。
5. 《定风波》的哲理和情感体会:《定风波》通过对自然风云变幻的描绘,表现了苏轼对人生坎坷和挫折的理解和接受,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平宁达观的心态。
读完这首诗,让人感受到生活中的坎坷和风雨都是暂时的,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平常心,坦然面对。
四、课后作业:1. 思考《定风波》中“定风波”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写一篇读后感;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主题、意境和修辞手法;3. 了解更多关于苏轼的作品和生平,做一次关于苏轼的介绍。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学生版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豪放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
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3、通过对比赏析,体会词的不同的妙处和作者含蓄深刻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1.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赏析,体会词的不同的妙处和作者含蓄深刻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理解其“人生如梦”的思想感情。
感受苏轼的旷达洒脱、豁达坚韧、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情怀。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嘉佑二年。
与弟苏辙中同榜进士。
因与当权派政见不和,屡被贬官,甚至在1079年被人告发作诗讽刺新法而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
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爽,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对后代很有影响。
书擅长行、楷,既取法前人,又自创新意,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可以说,他的诗、词、文所表现的豪放气概及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
[背景介绍]《念奴娇》:本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是苏轼游览黄冈城外赤鼻矶后所作。
被贬斥到黄州任团练副使的苏轼,身感年岁渐老,事业功名未有所成,郁郁于心,观景顿生种种联想。
《定风波》: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学习过程】1、自主预习(给加点字注音)故垒.()羽扇纶.巾()樯橹..()公瑾.()..()早生华发还酹.江月()吟啸..()料峭.()蓑.衣( )萧瑟.()2、解释下列词语:风流:()故垒:()雄姿英发:()樯橹:()尊:()酹:()已而:()芒鞋:()吟啸:()补充注释:竹杖芒鞋:是失意潦倒、穷困下贱的标志。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_9194(整理精校版)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必修教案0113 19:56::《苏轼词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词,通过品评、分析、鉴赏,感受词人抒发的情感。
【学习方法】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1、反复诵读,揣摩体会蕴含的思想情感。
2、找准切入点:(1)从题目入手——找准题眼;( 2)从入手——知人论世;(3)从内容入手——明字意、明典故;(4)从手法入手——分析艺术手法,赏析艺术特色。
《念奴娇·赤壁怀古》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相关文学常识。
2、诵读、背诵、尝试默写。
3、反复诵读,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课前自学】一、文学常识积累1、简介:“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蛾眉共比高。
”诗中“三父子”即文学史上著名的“三苏”(、、)。
苏轼(1036—1101),字,号,四川眉山人,代文学家、书画家。
苏轼才情奔放,诗词文均有独到成就,特别是在词作创作上大胆创新,开创了派词。
有“苏黄”(黄庭坚)、“欧(欧阳修)苏” 、“苏辛”(辛弃疾)”之说。
(三苏:苏洵、苏轼、苏澈。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豪放派词)2、写作背景:宋神宗年间,苏轼因反对新法,屡遭贬谪。
元丰三年春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
被贬黄州期间,生活困难,极度苦闷,却又是他创作丰富、成就突出的时期,尤以“两赋”(前后《赤壁赋》)“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著名。
诗人政治上的不幸却成就了文学上的大幸。
现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评价:“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了。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学考英语作文万能句子Sure, I can help you with some useful English phrases for writing essays. Here are some versatile phrases that you can use in various contexts:1. Introduction:"In contemporary society, [topic] has become a matter of significant concern.""The issue of [topic] is multifaceted and warrants careful examination.""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a growing interest in [topic] due to its implications for [relevant aspect].""It is widely acknowledged that [topic]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relevant field]."2. Stating Opinions:"It is my contention that...""I firmly believe that...""In my view/opinion,...""There is a compelling argument to suggest that..."3. Providing Examples:"For instance,...""A case in point is...""Consider [specific example], which illustrates..." "To illustrate this point, one can look at..."4. Contrasting Ideas:"On the contrary,...""However,...""Conversely,...""In contrast to [idea],..."5. Supporting Arguments:"This is supported by the fact that..." "Moreover,...""Furthermore,...""Additionally,..."6. Emphasizing Importance:"It is imperative to recognize that..." "It is essential to address...""This issue is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because..."7. Concluding:"In conclusion,...""To summarize,...""In light of these points,...""Overall, it is evident that..."8. Making Recommendations:"To mitigate this issue, it is recommended that..." "One possible solution is to...""It is advisable to implement measures such as..." Remember, these phrases are just tools to helpstructure your essay and convey your ideas effectively. It's essential to use them appropriately and coherently within the context of your essay.。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导学案》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苏轼的生平宁文学成就;2. 理解《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这首诗的背景和意境;3.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导学内容:一、苏轼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北宋时期闻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他的文学成就极高,尤以词作著称,被后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的诗词多情致,清新洗净,深受后人喜爱。
二、《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背景《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写于苏轼因政治事务被贬到黄州时的心境。
他在黄州定慧院寓居时,感慨人生无常,因此写下这首词表达自己的心情。
三、诗歌赏析1.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诗人通过描写山光西落、池月东升的景象,表达出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
2. “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诗中描写了诗人在夜晚敞开窗户,享受凉爽的清风,感受自由自在的心情。
3. “荫檐跨绣户,窥室盘桓”:诗人通过描写屋檐和窗户,展现出一种宁静、恬淡的居住环境。
4. “始悟琅琊榻,梦吟临古韶”: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倾慕和感慨,展现了他对古人的敬仰和追思。
四、诗歌鉴赏方法1. 理解诗歌背景:了解诗歌的背景故事和诗人的生平经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2. 品味诗歌意境:诗歌常常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要注意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分析诗歌结构:诗歌的结构包括格律、押韵等方面,要注意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4. 比照诗歌语言:可以将这首诗与其他类似的诗歌进行比较,找出其奇特的地方。
导学作业:1. 结合课上讲解和课外查阅资料,写一篇关于苏轼生平宁文学成就的文章;2. 分析《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写一篇诗歌鉴赏文章;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按照诗歌鉴赏方法进行分析,写一篇诗歌鉴赏文章。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理解《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背景和主题。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领会苏轼的写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3. 感悟诗人对人生、自然和命运的思考,提升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导学内容:1. 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和理论家,被誉为“苏门六子”之首。
苏轼一生经历风波,历经政治风云,但他的文学创作却有着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
2.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背景:《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苏轼在黄州定慧院寓居期间所作,描写了他在寂静的寺院中对人生、自然和命运的思考。
诗中融合了对禅宗思想的借鉴和对人生苦乐的感悟,展现了诗人对于世事沧桑的深刻思考。
3. 诗歌分析:《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共四十二句,每句五言。
整首诗结构严谨,意境深远,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自然的赞美。
修辞手法上,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 领悟诗人情感:苏轼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苦难的思考,同时又展现了对自然美好的赞美和对命运的坦然接受。
诗人以寂静的寺院为背景,借助禅宗思想,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命运的豁达态度。
导学任务:1. 阅读《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主题,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2. 思考诗人对人生、自然和命运的表达,感悟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3. 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理解和感悟,提升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拓展延伸:1. 深入了解苏轼的其他代表作品,比如《水调歌头》、《赤壁赋》等,探究他的文学思想和艺术风格。
2. 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了解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文学成就。
《书戴嵩画牛-苏轼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书戴嵩画牛-苏轼》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的:通过学习苏轼的《书戴嵩画牛》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苏轼对牛的感悟,培养学生对生活中微小事物的观察和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一、导入通过观看图片或视频展示,引导学生进入诗人苏轼笔下那头被戴嵩画得栩栩如生的牛的形象,并进行一定的讨论,引起学生对牛这一形象的兴趣。
二、理解诗文1. 请学生朗读《书戴嵩画牛》这篇文章,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整体思想和情感。
2. 分组讨论,探讨戴嵩在这幅作品中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苏轼对于这头画牛有怎样的感悟和评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展开讨论。
三、文学分析1.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技巧:请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指出苏轼在表达自己对画牛的感悟时所采用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比等。
2. 分析文章中的意象和寓意:让学生分析文章中所描绘的牛的形象,探讨这头画牛所代表的意义和寓意。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背后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四、情感体验1. 练习写作:让学生自选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物(如书、花、树等),按照苏轼的写作风格,写一篇类似《书戴嵩画牛》的作品,表达自己对这个小事物的感悟与理解。
2. 朗诵与表演: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或表演,让学生通过表演把握文章的情感表达和节奏感,增强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五、拓展延伸1. 了解苏轼的其他诗文作品:课后让学生自主阅读苏轼的其他诗文作品,了解苏轼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情感。
2. 创意活动:组织学生举办“我的画牛”创作比赛,让学生通过绘画或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画牛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六、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理解苏轼的《书戴嵩画牛》这篇文章,还能够提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生活中微小事物的观察和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体验。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苏轼这位文学大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理解《书戴嵩画牛》这篇文章的主题和寓意。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苏轼的生平宁文学成就;2. 理解《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背景和主题;3.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点;4. 提升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
导学内容:1. 苏轼的生平宁文学成就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中国北宋闻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词人之一,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散文家。
苏轼的诗歌作品富有情感,充满人生哲理,被誉为“苏诗”流传至今。
2.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背景和主题《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了苏轼在黄州定慧院的寓居生活。
诗中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展现了他对自然、人生、命运的深刻理解。
3. 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点《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通过描写黄州的山水风景和自己的生活境遇,展现了苏轼心里深处的孤独和苦闷。
诗歌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表达了诗人对命运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感悟。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遥,语言简练,富有音乐感。
4. 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提升通过进修《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可以提升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情感和审美追求。
同时,也可以通过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点,深入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拓展自己的文学视野。
教室活动安排:1. 导入:介绍苏轼的生平宁文学成就,引导学生了解诗人背景;2. 分析诗歌:指挥学生逐句解读《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点;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分享个人理解和感悟;4. 欣赏鉴赏:播放相关音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韵律,提升欣赏能力;5. 创作练习: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体验古典诗歌的魅力。
课后作业:1. 背诵《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 撰写读后感,分享自己对苏轼诗歌的理解和感悟;3. 选择一首古典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写下自己的感受和心得。
水调歌头导学案及答案
《水调歌头》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有关文学常识及本文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
3.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简介宋词词,是一种配合乐曲用来歌唱的诗体,产生于隋唐,宋朝进入兴盛时期,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
豪放词派与婉约词派是我国古代词的两大流派。
婉约词派产生较早,代表人物有欧阳修、柳永、李清照等。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派,其词题材广泛,表现方法以铺叙、直抒为主,风格大气、恢宏,这是相对于柳永的婉约派来说的,他的词少了一份缠绵绯恻,多了一份豪迈与豁达。
二、简介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四川眉山人。
他在诗、词、文、画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
他既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三、赏析1.本词有一段词前小序,其作用是。
其中说的“子由”是作者的,其名为,他和苏轼及并称文坛“三苏”。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中“”。
3.词的上片诗人从幻想上天写起,最后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这中间显示诗人感情起伏的词语一个是“我欲”,一个是、一个是。
4.“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暗含了作者怎样的心理?(点拨)5.“转”“低”“无眠”三词有何表达效果?(点拨)6.词的下片写“无眠”是对的探求,全是词人内心的,从表达方式上看主要采用。
7.“不应有恨”,“恨”的意思是什么?“恨”的内容可能是什么?8.词中直接“问天”的句子是,直接“问月”的句子是。
将自然变化和世事迁移联系起来抒发人生感慨的句子是。
9.词中富有哲理的一句是“”。
表达对亲人美好祝愿的一句是“”,它的含义是,词中这句话是作者对_________说的,后被人们广泛应用,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此事古难全”中的“此事”是指“”。
高二语文《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轼》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苏轼词作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豪放、豁达、浪漫。
2.体会作者深婉缠绵的的思想感情和文章表达的艺术。
【学习重难点】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注意作品中想象艺术的应用。
【知识链接】一、词人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二、文题背景公元1075年即题目中的“丁卯”年,东坡来到密州(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丁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初步理解词意。
2.思路把握:此词题为“记梦”,根据“记梦”这一贯穿全词的线索,给词分一下层次。
【探究学习】1. “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茫茫”二字怎么理解?“两茫茫”又怎么理解?2.“不思量,自难忘”是否显得有点矛盾?3.“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此处“无处话凄凉”怎么理解?4.下片有一个感人的细节描写,试指出并赏析其写作技巧。
5.词的结尾写景有何深意?6.想一想,词人是如何把现实和梦境交织起来抒写悼亡之情的?这是什么表达技巧?【拓展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练习。
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夜饮东坡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级:13 备课组:语文主备人:刘春燕审核人:朱立志2014年5 月8 日
课题苏轼词两首
课型新授课时第1 课时共 2 课时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咏诗词,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把握作者情感
2.体会作者写景、状物、叙事、抒情的写作手法,理解词中烘托和映衬手法
的运用
3.体会词中流露的作者的豪迈之情与壮志难酬的感慨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
学习重点背诵、默写全词并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
学习难点理解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
导学流程
学习过程学案
预习定向1,走进苏轼,了解其平生
2体会作者在词中的所见,所想,所忆,所叹。
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自学体验1,旷达的苏轼:
仕途坎坷:“乌台诗案”/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思想复杂:外儒内道——儒家的积极入世;道家的超脱出世;佛家的四大皆空。
地——四川眉山字——子瞻号——东坡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成就——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开创了词的豪迈之风。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
千古,峨眉共比高。
苏轼与父苏洵。
弟苏辙合称“三苏”。
旷世奇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绘画:善画枯木怪石,主张神似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2,所见:大江、故垒、乱石、惊涛
所想: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
所忆:周瑜形象
所叹:多愁善感、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合作探究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觉得哪些字词用
得好,为什么?(炼字的答题技巧)
3,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用意(烘托,映衬手法)
高考对接:
诗歌鉴赏中炼字题答题的切入角度:
字的含义,回归原句描述景象,具体的手法运用,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及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拓展延伸
考题印证(见三维设计28页)
《定风波》(第二课时)
研读鉴赏一,整体感知
1,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2,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二,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1,在该词中,苏轼通过途中遇雨这种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
2,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3,回首人生的风风雨雨,苏轼悟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真谛,他决心从此“归去”,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态度去抵抗纷扰的世界。
你怎么看待苏轼的这种人生思想?
拓展延伸练习题(见一线精练16页第二题)
教师寄语:希望是坚韧的拐杖,忍耐是旅行袋,带上他们你可以登上永恒之旅,走遍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