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17张PPT)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共56张ppt)
①施政纲领: “仁义”和“王道”, “以德服人”; ②君民关系:提出君舟民水; ③在伦理观:主张“性恶论”。通过礼乐规范人的行为
孟④哲子学和:荀“子天的行贡有献常:”、儒“家制体天系命的而形用之成”,等成唯为物诸思想 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
问题2、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1)时代: 孔子处于春秋奴隶制瓦解的时期,孟子、 荀子处于战国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
(2)目的: 孔子-维护奴隶制为目的;孟子、荀子 -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3)观点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爱人
民本思想
同
为政以德
异 人性论 学思之窗P6 性相近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先秦儒家思想 特点:
(3)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要求
(四)、法家思想
韩非子
年代:
(约前280—233年)
国籍:韩国人
简历:出身于韩国贵族
之家。曾师事荀况,与 李斯是同学。著有《孤 愤》、《说难》等。
地位:
战国后期的思想家, 法家的集大成者。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 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物权》
①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1、孔子创立儒家思想
⑴创立: 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 ⑵基本内容 ①思想核心:是“仁”,通过“礼”来实现; ②政治主张:“为政以德”,恢复周礼,“克己复礼” ③教育思想: 主张“有教无类”,创办私学, 打破了官府垄断。(学在官府——学在民间) ④整理文化:六经 ⑤世界观:敬鬼神而远之 ⑥伦理观:性相近
(2)评价: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 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 远;“仁政”、“民本”思想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孟④哲子学和:荀“子天的行贡有献常:”、儒“家制体天系命的而形用之成”,等成唯为物诸思想 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
问题2、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1)时代: 孔子处于春秋奴隶制瓦解的时期,孟子、 荀子处于战国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
(2)目的: 孔子-维护奴隶制为目的;孟子、荀子 -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3)观点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爱人
民本思想
同
为政以德
异 人性论 学思之窗P6 性相近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先秦儒家思想 特点:
(3)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要求
(四)、法家思想
韩非子
年代:
(约前280—233年)
国籍:韩国人
简历:出身于韩国贵族
之家。曾师事荀况,与 李斯是同学。著有《孤 愤》、《说难》等。
地位:
战国后期的思想家, 法家的集大成者。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 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物权》
①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1、孔子创立儒家思想
⑴创立: 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 ⑵基本内容 ①思想核心:是“仁”,通过“礼”来实现; ②政治主张:“为政以德”,恢复周礼,“克己复礼” ③教育思想: 主张“有教无类”,创办私学, 打破了官府垄断。(学在官府——学在民间) ④整理文化:六经 ⑤世界观:敬鬼神而远之 ⑥伦理观:性相近
(2)评价: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 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 远;“仁政”、“民本”思想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件 (共20张PPT)
。” 请回答:1、以上材料体现了孔 子那些思想学说?2、孔子的 “仁”、“礼”、“为政以德” 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等
孔子讲学图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图示法)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称谓: ____________ “仁”、“礼” 政治) 主张:__________( : 敬鬼神而远之 ________ (哲学) “有教无类”等 教育) : _________( 最大贡献: 政治,哲学,教育 ______________
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孔
仁的思想
仁者爱人 以德治民 性相近 奠定 基础
仁政
仁义
民贵君轻 礼法并施 (君舟民水) 性善论 性恶论
体系完整, 成为大宗。
比较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在政治思想主张上的异同
学派
治国 思想 对待 君主 历史 影响
儒家
“以德治民”,实施“仁 政”,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学思之窗1
阅读课文和材料,春秋战 国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 的局面?
礼乐崩坏
天下大乱
师生互动
产生的原因
政治上:奴隶制走向解体,封建制度兴起。(社会 转型)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推动封建经济发展。 阶级关系上: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法家
“以法治国”,并主张“法不 阿贵”
民贵君轻
君主专制
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 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成为历史进步思想家、政治 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相同
都认为历史是不断演进、向前发展的;都主张改良旧制度 ;都是在封建经济发展、诸侯争霸、士大夫崛起等背景下产 生的;都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都极大地开阔 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造了中 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30张PPT)
孔子 :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 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被后人尊称为 “至圣”。
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其身世 对他的思想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贵 族的身份决定了他希望恢复周朝的 “礼”;家族的“没落”,地位的下 降,则促使他希望以“仁”作为处理 社会人际关系的原则。
1、孟子的思想
① “仁政”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② “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 人性论: “性本善”
“亚圣”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
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 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的简介
•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 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 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 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 。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 理成《孟子》一书。冯友兰认为 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4、整理编订“六经” 编订整理出《诗》、《书》、《礼》、《易》、《乐》、 《春秋》等“六经”。 (四)孔子的地位
1、“万世师表”——教育家 2、“至圣”—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
3、世界文化名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孔子在汉城
孔子在柏林
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继承发展: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 中最著名是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孔 庙 杏 坛
——
孔庙
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全庙南北 长1公里多,占地327亩,共有厅堂殿庑400多间,包括三殿、一 阁、一坛、三祠、两庑、两堂、两斋、十七亭、五十四门坊,前 后共9进庭院,布局严谨,气势雄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件 (共71张PPT)
间”
3、影响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 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的重要阶 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 和道德准则(礼);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无为);
法家思想:变革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孔子
孟子
荀子
生平
春秋晚期鲁国 战国中期邹国 战国末期赵国 人,言行载《论 人,著《孟子》,人,著《荀子》 语》, “至圣”“亚圣”
政治 “仁者爱人” 思想 “克己复礼”
“仁政”
“仁义”“王道” “以德服人”
主 民本 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孟子的思想主张
孟子曰:“省刑罚、薄税敛”。 ★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
继承和发展了孔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
子的儒家思想。 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
影 响
分(汉朝以后) 3.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启发(明清时)
如何看待孔子政治思想的积极性和保守性?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 孔子的“仁”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 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的作用;对我们现代人 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作用;他的改良政治的主 张,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但孔子主张的“仁”是站在统治阶级的角度,要求 统治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百姓,以免引起社会 动荡,孔子的仁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阶级 差别的仁爱,而非普遍意义上的仁爱。 其“礼”的思想带有承认等级、尊卑有序,承认阶 级压迫、压制人民斗争的保守性和消极性,这也使得 后世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立儒家学派(前551-前479年)
3、影响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 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的重要阶 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 和道德准则(礼);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无为);
法家思想:变革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孔子
孟子
荀子
生平
春秋晚期鲁国 战国中期邹国 战国末期赵国 人,言行载《论 人,著《孟子》,人,著《荀子》 语》, “至圣”“亚圣”
政治 “仁者爱人” 思想 “克己复礼”
“仁政”
“仁义”“王道” “以德服人”
主 民本 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孟子的思想主张
孟子曰:“省刑罚、薄税敛”。 ★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
继承和发展了孔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
子的儒家思想。 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
影 响
分(汉朝以后) 3.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启发(明清时)
如何看待孔子政治思想的积极性和保守性?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 孔子的“仁”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 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的作用;对我们现代人 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作用;他的改良政治的主 张,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但孔子主张的“仁”是站在统治阶级的角度,要求 统治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百姓,以免引起社会 动荡,孔子的仁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阶级 差别的仁爱,而非普遍意义上的仁爱。 其“礼”的思想带有承认等级、尊卑有序,承认阶 级压迫、压制人民斗争的保守性和消极性,这也使得 后世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立儒家学派(前551-前479年)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精品课件
要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思 想 ★政治:主张“仁义”和“王道”、“君舟民水”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伦理观:主张“性本恶”
★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 之”等唯物思想
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 表
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仁者爱人 仁政
必修3(1)
《历史·必修3》一单元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 的活动的结晶,一个民族的哲学是一个 民族的精神对于它的精神活动的反思, 从这个意义说,一个民族的哲学是一个 民族的文化的最高成就,也是它的理论 思维的最高发展。
——冯友兰(我国著名哲学家)
请思考:中国古代影响最深远的哲学思 想是什么?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哲学思想: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变;对中国文 化产生深远影响 政治主张:消极悲观的态度
(三)法家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理论来源 法、术、势三派
韩 非 子
法 家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观点主张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2、孟子
主要思想
仁政:提出“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民本:提出“民贵君轻” 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 评价: 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
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
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
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3、荀子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 也。” 主 “从道不从君”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伦理观:主张“性本恶”
★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 之”等唯物思想
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 表
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仁者爱人 仁政
必修3(1)
《历史·必修3》一单元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 的活动的结晶,一个民族的哲学是一个 民族的精神对于它的精神活动的反思, 从这个意义说,一个民族的哲学是一个 民族的文化的最高成就,也是它的理论 思维的最高发展。
——冯友兰(我国著名哲学家)
请思考:中国古代影响最深远的哲学思 想是什么?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哲学思想: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变;对中国文 化产生深远影响 政治主张:消极悲观的态度
(三)法家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理论来源 法、术、势三派
韩 非 子
法 家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观点主张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2、孟子
主要思想
仁政:提出“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民本:提出“民贵君轻” 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 评价: 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
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
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
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3、荀子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 也。” 主 “从道不从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件
孔子有哪些主要思想?如何评价孔子的思想? 材料一:樊远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子曰: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 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 论 语 · 颜 渊 》 材料二: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材料三: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 论 语 · 颜 渊 》 材料四:子曰:有教无类。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 卫灵公》
仁
是什么
仁者爱人
怎么做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仁
统治者:以德治民 百姓:克己复礼
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 年),名轲,邹国人(今山 东省邹城市),战国时期伟 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 家,后世尊称为亚圣。
荀子(约前313-前238), 名况,赵国猗氏人(今山西 运城),战国末期著名思想 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 尊称“荀卿”。
1.孔子的思想
(1)哲学思想: ① “仁”的学说 (核心) 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 ② 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 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的礼乐制度,其目 (2)政治思想: 的是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①以德治民。(进步) 统治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希望恢复周礼,维护等级制度。(保守) (3)教育思想、贡献: ①有教无类 ②兴办私学,编纂六经。
阶级关系
思想文化空前发展
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背景
(1)经济: 土地私有和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
(2)政治: 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破坏,诸侯争霸与兼并。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 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 (共48张PPT)
专制集权
厉行赏罚 以法治国
变法革新
◆“赏莫如厚, 使民利之; 誉莫如美, 使 民荣之; 诛莫如重, 使民畏之; 毁莫如恶, 使民耻之”。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 事,因为之备。”
评价法家
• ①积极:代表新兴地主阶级,顺应历史潮 流;为秦朝统一,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A
儒是( )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④“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议论政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A
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 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 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 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 释孔子“命运”的比较科学的观点是( ) A.“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B.“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C.“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 D.“历史就是昨天与今天永无休止的对话”
【典型题例】下列对孔子“仁”的学说理解正确的是
①主张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
性质
③主张以德治民
④反对任何社会变革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C
2、孟子:战国时期,亚圣。 主张: ①政治思想:继承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 “仁政”思想。 ②君民关系(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发展了孔子 的民本思想 ③伦理观(人性论):人性本善。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课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共37张ppt)
• C.战国时期 D.战国末期
• 5.孔子的经历有 C
• ①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 • ②做过地方官,政绩显著 • ③曾做过鲁国的最高司法长官 • ④晚年周游列国,潜心办学和著述 • A.①② B.①②④ •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孟子的“仁政”是对孔子“仁”学说的继承与发展,这主要表现再
•①把孔子的“仁”具A体化
练习.1.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百多个思想流派 D
B.各派为了自己的观点不顾事实竭力诋毁对手 C.对后来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阻碍作用 D.各学派既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2.孔子路过泰山,见一妇女再坟边痛哭。询问后才知道, 她的公公、丈夫和儿子都被虎吃了,孔子问她为什么 不早些搬迁,妇女回答: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孔子感 慨地对弟子们说:“苛政猛于虎也!”因此,他提倡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是继老子之后,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 的文学家、哲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 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 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四、法家
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 (1)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 (2) 以法治国 (3)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君主利用权术 驾驭大臣,以权威震慑臣民。
(1)经济上:
认识生产:力一发定展,时井期田制的崩思溃,想封文建化经济是形一成和定初时步发期展; (政2治)政经治济上:发展的产物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重视人才;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崛起; (4)教育学术: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3.概况:
道家: 老子 庄子
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法家: 商鞅 韩非子 李斯 墨家: 墨子
• 5.孔子的经历有 C
• ①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 • ②做过地方官,政绩显著 • ③曾做过鲁国的最高司法长官 • ④晚年周游列国,潜心办学和著述 • A.①② B.①②④ •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孟子的“仁政”是对孔子“仁”学说的继承与发展,这主要表现再
•①把孔子的“仁”具A体化
练习.1.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百多个思想流派 D
B.各派为了自己的观点不顾事实竭力诋毁对手 C.对后来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阻碍作用 D.各学派既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2.孔子路过泰山,见一妇女再坟边痛哭。询问后才知道, 她的公公、丈夫和儿子都被虎吃了,孔子问她为什么 不早些搬迁,妇女回答: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孔子感 慨地对弟子们说:“苛政猛于虎也!”因此,他提倡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是继老子之后,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 的文学家、哲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 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 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四、法家
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 (1)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 (2) 以法治国 (3)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君主利用权术 驾驭大臣,以权威震慑臣民。
(1)经济上:
认识生产:力一发定展,时井期田制的崩思溃,想封文建化经济是形一成和定初时步发期展; (政2治)政经治济上:发展的产物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重视人才;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崛起; (4)教育学术: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3.概况:
道家: 老子 庄子
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法家: 商鞅 韩非子 李斯 墨家: 墨子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28张PPT)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
1、经济上:
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 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3、阶级关系: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二、“百家争鸣”的代表 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一)、儒家学派 1、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 创始人。他死后他的弟子将他的言行 编成《论语》一书。 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其身世对 他的思想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贵族 的身份决定了他希望恢复周朝的 “礼”;家族的“没落”,地位的下 公元前551-前479年 降,则促使他希望以“仁”作为处理 鲁国陬邑人 今山东 曲阜 社会人际关系的原则。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儒学创立和发展 西汉时期——董仲舒新儒学——确立正统
魏晋到隋唐时期——三教合一;三教并行——进一步改造
两宋时期——程朱理学——转型与成熟 王阳明心学 —— 走向活跃 明清之际—— 儒学思想活跃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 成
“百家争鸣”的含义:
孟子 仁政 民贵君 轻 性善论
荀子 仁义 君舟民 水 性恶论
异
仁的 思想 民本 思想 人性论
《西游记》中太上老君形象
老子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 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确切出生地不详, 但史记记载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 著有《道德经》一书,是道家学派的经典 著作,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到了唐朝 武宗时期老子被定为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 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但是早期的道士认 为老子是太清神的手下。老子与后世的庄 子并称老庄
“无为而治”、朴素的辩证法思 想 继承和发展老子的学说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件(共19张PPT)
•②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
•③辩证法思想:事物有矛盾对立两面,可
•
以相互转化
老子思想 庄子思想 韩非思想 墨子思想
1、道家学派庄子——没落的奴隶主代表
思想主张: ①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②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 精神上的自由
庄子:战国时期的隐士 鄙视富贵利禄 著有《庄子》
老子思想 庄子思想 韩非思想 墨子思想
谢谢!
(二)孟子—新兴地主阶级代表
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 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 他曾游历列国,主张不被采用, 晚年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 著有《孟子》一书。
有“亚圣”之称。
孔子思想 孟子思想 荀子思想 综合探究
孟子的思想主张:
1.政治思想:实行“仁政”—作用:回复 和扩充人的善性
“诸子百家”为什么要争论辩难, 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原因?
释义 流派 背景 影响
思考探究: “诸子百家”为什么要争论辩难?有什么深 刻的社会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大变革:
经济:铁犁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井 田制瓦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分封制和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 争霸兼并不断
孔子思想 孟子思想 荀子思想 综合探究
析思想
1.政治思想:行“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2.君民关系:君舟民水 3.人性论:“性本恶”—礼乐规范人的行为
孔子思想 孟子思想 荀子思想 综合探究
道家学派老子—没落的奴隶主阶级代表
春秋晚期楚国人创立道家学派著《道德经》
•老子的思想主张:
•①认为万物的本原是“道”,要顺应自然
☆ 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教育: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为庄子,代表作《庄子》 思想:万物都是相对,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 由(过于消极)
道家影响: ①道家哲学影响深远 ②汉代发展为道教 ③在汉初也曾短暂成为统治主流思想
(4)法家: 实践大家商鞅:以严刑峻法为手段,追求增 强国家力量为目的,主持秦国变法
思想大家韩非子: ①法家主张社会变革 ②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③提出系统的法治,以法治国、以权驭臣、 以威慑民
③战国时代一度成为显学,但因与大一统格格不入,于秦汉受 到惨烈打击,后世基本消弭,仅留存与文学的“侠文化”中。
阶级观点对几家的评价: 儒家:代表旧贵族的势力,希望回到从前 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愿望 墨家:代表底层民主愿望 道家:……无法用阶级分析
感 谢
,而等级观念被不断放大),既稳定了中国传统封建 社会的结构,也对中国社会进步有着巨大的阻碍作用, 尤其是后世儒家思想不断被汉儒、理学僵化后
(3)道家: 春秋代表是老子,代表作是《道德经》; 思想: ①世界观: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要顺应自然; ②人生观: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③政治观:认为社会动荡是因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 治”,主主张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④哲学观:辩证,万物和社会都在运动,有无、贵贱、祸福不 断转换 注意:道家思想与诸子一样,也是出自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也 是一种对救治变革中的混乱社会的方案
影响: ①创立儒学、遗留六经,是传统政治之理论 基础,也是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 ②注重道德,成为中国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 的重要源头 ③奠定古代教育传统 ④影响世界,尤其东亚文化圈
战国孟子: ① 发展“ 仁”为“仁政 ” ② 进一 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③主张人性本善,所以行仁政会得到回报
战国荀子: ①以“仁义”施政,以德服人,乃是“王道” ②强调民众的力量“水则覆舟” ③人性本恶,所以要用礼乐教化人 (最终目 的上与孟子没有区别,手段不同而已)
孟荀地位: ①孟荀对儒家加以总结和改造,吸收了一些其 他学说,使儒家体系更加完整 ②更能适应社会需求 ③战国后期,儒学成为百家中的大宗
儒家影响:
①百家中影响最深远的一家,汉之后成为中国传统文 化主流思想
②其其推崇道德、重视家庭、提倡仁爱的Βιβλιοθήκη 念成为中 华民族重要的道德和精神支柱
③但同时内部存在的维维护护等级制度的理念(在后 世仁的理念被不断缩小,中庸理念被曲解为庸碌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时代特征 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中华文化重要变革和发 展期,上承三代,下启秦汉
政治上贵族政治、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出现新 的统一的要素和趋势
经济上井田制被否定,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诞生
文化上诸子奠定古代中国传统文化基础
(1)“百家争鸣”出现的时代背景: ①政治、经济文化剧烈动荡;
影响: ①其求变思想影响一大批改革家; ②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趋势; ③但法家思想的“法”是建立在专制权力而不是民 众公民法基础之上的,只要强调服从,而绝对不提 立法的公正性,所以极易失控成为暴政。(与儒家 关系极度暧昧,“儒表法里”)
(5)墨家: 代表墨子 思想: ①兼爱:无差别平等; ②非攻:否定兼并战争,肯定抵抗侵略的战争; ③尚贤:反对任人唯亲 ④节俭:反对浪费和厚葬 影响: ①墨子的思想有着瓦解血缘宗法制的内容(兼爱、尚贤) ②追求彻底的平等,代表了平民利益;
②私人讲学和士的活跃(社会的发展使教 育更加普及,下层也就出了很多人才); ③尚未形成统一的帝国,思想相对有空间
(2)儒家: 春秋代表孔子: 生平:出生鲁国破落贵族家庭,少学礼乐;壮 年创办私学;五十从政,失败后周游列国,但 不被认同;晚年整理文化典籍,删修春秋
代表作:《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思想 言行集中于《论语》
思想:
①“仁”,“仁者爱人人”,并从道德的仁延伸到了政 治的仁,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积极,东方式的人文精 神)
②崇尚礼制,克己复礼”,希望以礼乐制度维护社会等 级,进以维护社会的稳定(维护稳定值得肯定,但以
等级维护稳定是消极的,后世被利用为封建思想统治工 具)
③“仁”、“礼”之间的“中庸”,过犹不及、和而不 同(协调仁礼关系的一个度,可惜无论是孔子本人还是 后世,此思想都没有得到真正的理解和贯彻,积极) ④教育思想:一系列卓越的教育思想(积极)
道家影响: ①道家哲学影响深远 ②汉代发展为道教 ③在汉初也曾短暂成为统治主流思想
(4)法家: 实践大家商鞅:以严刑峻法为手段,追求增 强国家力量为目的,主持秦国变法
思想大家韩非子: ①法家主张社会变革 ②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③提出系统的法治,以法治国、以权驭臣、 以威慑民
③战国时代一度成为显学,但因与大一统格格不入,于秦汉受 到惨烈打击,后世基本消弭,仅留存与文学的“侠文化”中。
阶级观点对几家的评价: 儒家:代表旧贵族的势力,希望回到从前 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愿望 墨家:代表底层民主愿望 道家:……无法用阶级分析
感 谢
,而等级观念被不断放大),既稳定了中国传统封建 社会的结构,也对中国社会进步有着巨大的阻碍作用, 尤其是后世儒家思想不断被汉儒、理学僵化后
(3)道家: 春秋代表是老子,代表作是《道德经》; 思想: ①世界观: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要顺应自然; ②人生观: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③政治观:认为社会动荡是因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 治”,主主张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④哲学观:辩证,万物和社会都在运动,有无、贵贱、祸福不 断转换 注意:道家思想与诸子一样,也是出自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也 是一种对救治变革中的混乱社会的方案
影响: ①创立儒学、遗留六经,是传统政治之理论 基础,也是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 ②注重道德,成为中国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 的重要源头 ③奠定古代教育传统 ④影响世界,尤其东亚文化圈
战国孟子: ① 发展“ 仁”为“仁政 ” ② 进一 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③主张人性本善,所以行仁政会得到回报
战国荀子: ①以“仁义”施政,以德服人,乃是“王道” ②强调民众的力量“水则覆舟” ③人性本恶,所以要用礼乐教化人 (最终目 的上与孟子没有区别,手段不同而已)
孟荀地位: ①孟荀对儒家加以总结和改造,吸收了一些其 他学说,使儒家体系更加完整 ②更能适应社会需求 ③战国后期,儒学成为百家中的大宗
儒家影响:
①百家中影响最深远的一家,汉之后成为中国传统文 化主流思想
②其其推崇道德、重视家庭、提倡仁爱的Βιβλιοθήκη 念成为中 华民族重要的道德和精神支柱
③但同时内部存在的维维护护等级制度的理念(在后 世仁的理念被不断缩小,中庸理念被曲解为庸碌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时代特征 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中华文化重要变革和发 展期,上承三代,下启秦汉
政治上贵族政治、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出现新 的统一的要素和趋势
经济上井田制被否定,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诞生
文化上诸子奠定古代中国传统文化基础
(1)“百家争鸣”出现的时代背景: ①政治、经济文化剧烈动荡;
影响: ①其求变思想影响一大批改革家; ②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趋势; ③但法家思想的“法”是建立在专制权力而不是民 众公民法基础之上的,只要强调服从,而绝对不提 立法的公正性,所以极易失控成为暴政。(与儒家 关系极度暧昧,“儒表法里”)
(5)墨家: 代表墨子 思想: ①兼爱:无差别平等; ②非攻:否定兼并战争,肯定抵抗侵略的战争; ③尚贤:反对任人唯亲 ④节俭:反对浪费和厚葬 影响: ①墨子的思想有着瓦解血缘宗法制的内容(兼爱、尚贤) ②追求彻底的平等,代表了平民利益;
②私人讲学和士的活跃(社会的发展使教 育更加普及,下层也就出了很多人才); ③尚未形成统一的帝国,思想相对有空间
(2)儒家: 春秋代表孔子: 生平:出生鲁国破落贵族家庭,少学礼乐;壮 年创办私学;五十从政,失败后周游列国,但 不被认同;晚年整理文化典籍,删修春秋
代表作:《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思想 言行集中于《论语》
思想:
①“仁”,“仁者爱人人”,并从道德的仁延伸到了政 治的仁,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积极,东方式的人文精 神)
②崇尚礼制,克己复礼”,希望以礼乐制度维护社会等 级,进以维护社会的稳定(维护稳定值得肯定,但以
等级维护稳定是消极的,后世被利用为封建思想统治工 具)
③“仁”、“礼”之间的“中庸”,过犹不及、和而不 同(协调仁礼关系的一个度,可惜无论是孔子本人还是 后世,此思想都没有得到真正的理解和贯彻,积极) ④教育思想:一系列卓越的教育思想(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