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联考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内科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第48章 痹 症【圣才
第48章痹症48.1考纲要求概念、沿革(《内经》论痹症)、病因病理、病证鉴别、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预防调摄48.2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一、概念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肉、骨节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二、痹证的历史沿革1.《内经》不仅提出了痹之病名,而且对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以及转归、预后等均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2.《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3.《内经》分五痹。
《素问·痹论》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4.《素问·痹论》阐述了痹与五脏的关系:骨痹内舍于肾;筋痹内舍于肝;脉痹内舍于心;肌痹内舍于脾;皮痹内舍于肺。
三、病因病理1.病因(1)外因:感受风寒湿邪、感受风湿热邪。
(2)内因:劳逸不当、久病体虚。
2.病机风、寒、湿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肉、骨节,经脉闭阻,不通则痛。
3.病性(1)寒证:阳气虚衰者,寒自内生,复感风寒湿邪,多从阴化寒,而成为风寒湿痹。
(2)热证: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者,感受风寒湿邪,易从阳化热,而成为风湿热痹。
3.病理转归(1)风寒湿痹或热痹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瘀血痰浊痹阻经络,可出现皮肤瘀斑、关节屈伸不利、肿大等症。
(2)病久气血伤耗,可出现气血亏虚或肝肾不足证候。
(3)痹证日久不愈,复感于邪。
病邪由经络而病及脏腑,而出现脏腑痹的证候,其中以心痹较为常见。
【例1】(X型题)痹病日久,出现的病理变化是()。
[2006年研]A.寒湿闭阻B.痰瘀阻滞C.气血亏虚D.累及脏腑【答案】BCD【解析】痹病日久,容易出现三种病理变化:一是风寒湿痹或热痹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日甚,瘀血痰浊阻痹经络,可出现皮肤瘀斑、关节周围结节、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等症状;二是病久使气血伤耗,因而呈现不同程度的气血亏虚症候;三是痹证日久不愈复感于邪,病邪由经络而病及脏腑出现脏腑痹的证候。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内科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腰痛)【圣才出品】
第52章腰痛52.1 考纲要求概念、沿革、病因病理、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预防调摄52.2 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一、概念腰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闪跌仆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以及腰脊两旁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二、历史沿革1.《内经》指出腰痛的病位在肾,以虚为主,并与督脉相关。
如《素问》“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2.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论述了寒湿腰痛的证治。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3.《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又用肾气丸治疗虚劳腰痛。
4.《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创用青娥丸治腰痛。
5.《丹溪心法》认为腰痛的病因“主湿热、肾虚、瘀血、挫闪、有痰积”,治疗上提倡“寒凉药不可峻用,必用温散之药”。
6.《景岳全书》认为腰痛尤以肾虚为主。
7.《七松岩集》对腰痛常见的病因和虚实作了概括。
8.李用粹《证治汇补》云:“治惟补肾为先,而后随邪之所见者以施治。
标急则治标,本急则治本。
初痛宜疏邪滞、理经隧,久痛宜补真元、养血气。
”提出治疗应以分清标本先后缓急为原则。
三、病因病理1.病因(1)外邪侵袭以湿邪致病者为多,有风湿、寒湿与湿热之不同。
(2)闪挫跌仆(3)年老久病老年肾气虚衰,精血亏耗,或先天禀赋不足,或劳欲过度,或多种慢性疾病日久,导致肾虚精亏,不能濡养经脉。
2.病机经脉痹阻,腰府失养。
(1)外感腰痛由外邪痹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2)内伤腰痛多由肾精气亏虚,腰府失其濡养、温煦。
3.病位在腰,与肾及足太阳、足少阴、任、督、带等经脉密切相关。
4.病性分虚实,以肾虚为主,或见本虚标实。
(1)凡因寒湿、湿热、瘀血等痹阻腰部,经脉不利,气血运行不畅者属实。
(2)因肾之精气亏虚,腰府经脉失养者属虚。
【例1】(A型题)腰痛的基本病机是()。
[2008年研]A.外感湿邪,经脉不畅B.筋脉痹阻,腰府失养C.肾虚精亏,瘀血阻滞D.邪痹经脉,气血不畅【答案】B【解析】腰痛是腰部受损,气血运行失调,脉络绌急,或腰府失养所致。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基础理论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第七章至第九章【圣
圣才电子书
(2)寒邪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b.提出病因的“三部”分类法,《灵枢·百病始生》说:“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
Hale Waihona Puke 清湿则伤下。”③东汉张机:发病途径分类法,指出:“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
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7 章 病因与发病
7.1 考纲要求
一、病因 1.中医学病因分类 2.六淫的概念及致病的共同特点 3.六淫各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征 4.疠气的概念及致病特点 5.七情内伤的概念及致病特点 6.饮食失宜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7.劳逸损伤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8.痰饮、瘀血、结石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致病特点 二、发病 1.邪正与发病 2.内外环境与发病的关系 3.发病的类型
3 / 155
圣才电子书
A.传染性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B.季节性
C.地域性
D.相兼性
【答案】A
【解析】六淫邪气致病主要有以下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B 项,传
染性是疠气致病的特点。
【例 2】(X 型题)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有( )。[2007 年研] A.发病急骤,症状相似 B.与季节气候和居处环境有关 C.多从肌表或口鼻侵入 D.可单独致病或合邪致病 【答案】BCD 【解析】六淫致病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多与季节气候和居处环境有关;可单独侵袭人体 而致病或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在发病过程中,六淫邪气可相互影响,在一定 条件下也可以相互转化;其受邪途径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A 项, 为疠气病邪致病特点,而非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3.六淫各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1)风邪 ①风邪的基本概念 a.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点的外邪,称为风邪。
2017医学考研大纲,专硕
一、生理学(一)绪论1.体液及其组成,体液的分隔和相互沟通;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2.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3.体内的控制系统:负反馈、正反馈和前馈。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1.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膜泡运输。
2.细胞的信号转导:离子通道型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酶联型受体和核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3.细胞的电活动: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兴奋性及其变化,局部点位。
4.肌细胞的收缩: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横纹肌兴奋-收缩偶联及其收缩机制,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三)血液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2.各类血细胞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3.生理性止血:基本过程,血液凝固和抗凝,纤维蛋白溶解。
4.红细胞血型:ABO和Rh血型,血量和输血原则。
(四)血液循环1.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心音,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心泵功能储备,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功能的评价。
2.各类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3.心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4.动脉血压:形成、测量、正常值和影响因素。
5. 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6.微循环:组成、血流通路、血流阻力和血流量的调节。
7.组织液:生成和回流及其影响因素。
8.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和血压的长期调节。
9.冠状动脉循环的特点和调节。
(五)呼吸1.肺通气原理:动力和阻力,肺内压和胸膜腔内压,肺表面活性物质。
2.肺通气功能的评价:肺容积和肺容量,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3.肺换气的基本原理、过程和影响因素。
4.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存在和运输形式,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5.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六)消化和吸收1.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和电生理特性。
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和胃肠激素。
2.唾液的成分、作用和分泌调节。
考研中医综合试卷结构及分值
年考研中医综合试卷结构及分值准备年考研中医综合的考生们有福了,跨考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中医综合联考考试试卷结构、考试内容及分值分布情况,考生可根据其重点情况,制定想对应的学习计划。
1. 中医综合考研专业课考试内容分科目来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均为30题,中医内科学35题,针灸学25题。
2. 中医综合考研试卷结构试卷满分为300分,总共有180题,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其中:A型题8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20分B型题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X型题60小题,每小题2分,共120分3. 中医综合考研参考书目及考试分数分布科目方向分值书名作者出版社中医基础理论50分《中医基础理论》印会河上海科技出版社中医诊断学50分《中医诊断学》邓铁涛上海科技出版社中药学50分《中药学》丁景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方剂学50分《方剂学》邓中甲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内科学60分《中医内科学》周仲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针灸学40分《针灸学》石学敏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凯程教育: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从事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凯程考研的宗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凯程考研的价值观口号:凯旋归来,前程万里;信念:让每个学员都有好最好的归宿;使命:完善全新的教育模式,做中国最专业的考研辅导机构;激情:永不言弃,乐观向上;敬业:以专业的态度做非凡的事业;服务:以学员的前途为已任,为学员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团队合作,为学员服务,为学员引路。
如何选择考研辅导班:在考研准备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尤其对于跨专业考生的专业课来说,通过报辅导班来弥补自己复习的不足,可以大大提高复习效率,节省复习时间,大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辅导班,或许能帮你找到适合你的辅导班。
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范围及
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范围及题型中医综合(代码698)一、考试范围: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
二、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 30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三、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四、试卷题型结构(仅供参考)*A型题*B型题*X型题题型说明:(一)A型题: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首先提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的医家是( )。
A.张从正B.李果C.朱丹溪D.刘完素(二)B型题:每小题请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择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个选项可以被选择一次或两次。
1.患者月经紊乱,经色紫暗,胸胁乳房胀痛,脉弦,治疗除主穴外,宜配用( )。
2.患者月经紊乱,量少色淡,腰酸痛,耳鸣,脉沉。
治疗除主穴外,宜配用( )。
A.足三里、脾俞B.行间、子宫C.肾俞、太溪D.期门、太冲(三)X型题: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选出所有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昼夜晨昏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影响有( )。
A.阳气朝始生B.阳气夜半衰C.病情昏慧昼安D.病情夕加夜甚2.属于阴阳互根关系的是( )A.阳在外,阴之使B.阴在内,阳之守C.无阴则阳无以生D.阴盛者胜之以阳西医综合(代码699)一、考试范围: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诊断学、外科学总论二、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 30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三、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四、试卷题型结构(仅供参考)*A型题*B型题*X型题题型说明:(一)A型题:在每一题给出的A,B,C,D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机体内环境稳态的描述,错误的是( )A.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B.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C.稳态调节中都有一个调节点D.稳态是指细胞内液理化性质基本恒定2.在引起和维持细胞内外Na+、K+不对等分布中起重要作用的膜蛋白是( ) A.载体B.离子泵C.膜受体D.通道(二)B型题:每小题请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择l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个选项可以被选择一次或多次。
2017年考研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文字版
2017年考研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文字版Ⅰ考试性质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是为医学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招收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
目的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所需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
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医学院校中医临床医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校及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中医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范围包括临床医学人文精神,基础医学中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临床医学中的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
临床医学人文精神重点考查医学职业责任意识、医患沟通能力、医学伦理法规等基本职业素养;基础医学部分重点考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临床医学部分重点考查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知识,对临床常见病进行辨证论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学理论知识以及医学人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1.熟悉记忆:熟悉记忆中医学基础理论,诊法与辨证,常用中药的药性功用,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配伍意义,腧穴的定位主治,刺灸法,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医学人文等知识,并准确理解相关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病症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常用中药、方剂、腧穴、治法及病症进行分析与判断;运用医学人文相关知识,分析判断医患沟通、医学伦理法规等问题。
3.综合运用:综合运用中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病症进行诊断、立法、遣药处方、针灸治疗;综合运用医学人文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临床和医学研究中常见的伦理法规等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2017考研中医综合大纲变化
2017年考研大纲要求变化一、考试名称的变化由中医综合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二、考查目标的变化1.学科分布简单的六科笼统分布加以细化(1)临床医学人文精神要求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医学职业责任意识、医患沟通能力、医学伦理法规(2)基础医学(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学、方剂学)基本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临床医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常见病辨证论治(没变化)2.培养目标强调能力3.层次仍然为熟悉记忆、分析判断、综合运用三个层次→仅为细化了。
三、科目变化增加了临床医学人文精神四、试卷结构变化A型题中增加了一道病例共用题干题(之前出过)→分值为2分。
中内→12题针灸→6题六、试题顺序(一)A型题1.基础题(1.5分)1~9→中医基础理论10~18→中医诊断学19~27→中药学28~36→方剂学37~51→中医内科学52~55→针灸学2.共有题干(临床题→2分)56~67→中医内科学68~73→针灸学(二)B型题(1.5分)82~85→中医基础理论86~89→中医诊断学90~93→中药学94~97→方剂学98~101→中医内科学102~105→针灸学(三)X型题(2分)106~115→中医基础理论116~125→中医诊断学126~135→中药学136~145→方剂学146~157→中医内科学158~165→针灸学七、各科变化(很多地方看似变化,其实只是说法变化→简练,但要求内涵未变)(一)中医基础理论→变化不大去除了来源)药名变化具体有:重楼→蚤休;巴豆→巴豆霜;大戟→京大戟;藿香→广藿香;白豆蔻→豆蔻;茵陈蒿→茵陈;陈皮→橘皮;绿鄂梅→梅花;紫珠→紫珠叶;禹白附→白附子;白芥子→芥子;鸡血藤→大血藤;升药→红粉。
调整:将降香由止血药调到了活血化瘀药。
(四)方剂学→变化较大重点方剂→加三个(香苏散、柴胡疏肝散、二妙散),总计130首。
非重点方剂→101首。
1.常见病→增加了心衰2.调整→将“自汗盗汗”从掌握辨证论治规律调整到需要全面掌握项。
中医内科学重点知识
肢、全身出汗者,昼日汗出溱溱,动则益甚为自汗; 脱汗:脱汗表现为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常同时出
现声低息微,精神疲惫,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散大 无力,多在疾病危重时出现,为病势危急的征象,故 脱汗又称为绝汗。
中医内科学
(13)自汗与脱汗、战汗、黄汗。 战汗:主要出现于急性热过程中,表现为突然恶寒
中医内科学
(10)肺胀与心悸、水肿。 肺胀为肺系多种慢性疾病日久引起肺气胀满, 气还肺间,不能敛降,引起喘满,咳嗽,心悸,肢 肿等。(肺心病) 水肿:体内水湿停留,面目、四肢、胸腹甚至 全身浮肿的疾患。(肾性水肿)
中医内科学
(11)肺痨与虚劳。
虚劳
肺痨
病因 多种原因致久虚不复 正气不足,痨虫侵袭
中医内科学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时行感冒病情较重,发病急,全 身症状显著,可以发生传变,化热入 里,继发或合并它病,具有广泛的传 染性、流行性。
中医内科学
(3)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 (4)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
中医内科学
(5)风热咳嗽与肺痈。 风热咳嗽:痰色黄稠,不易咳出,或间发风热, 头痛咽痛,汗出口干,舌苔淡黄,脉浮数。 肺痈: 发病多急,常突然寒战高热,咳嗽胸痛, 呼吸气粗。咯吐腥臭脓痰。(大叶性肺炎)
中医内科学
感冒、咳嗽、肺痈、肺胀、哮证、喘证、痰 饮、血证、心悸、胸痹心痛、不寐、郁证、癫狂、 痫证、痴呆、胃痛、痞满、呕吐、泄泻、痢疾、便 秘、腹痛、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头痛、眩 晕、中风,水肿、淋证、癃闭、腰痛、消渴、痹 证、痿证、内伤发热、虚劳、厥证
中医内科学
2.下列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 肺痿、肺痨、自汗盗汗、噎膈、呃逆、痉证、 瘿病、疟疾、遗精、耳鸣、耳性 气、血、阴、阳亏损 阴虚火旺
中国中医科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参考书目及初试考试
中国中医科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参考书目及初试考试大纲(中医综合、西医综合)2016版目录第一部分参考书目 (2)一、初试科目 (2)二、复试笔试科目 (3)1.西苑医院院系所代码:001 (3)2.广安门医院院系所代码:002 (4)3.望京医院院系所代码:003 (6)4.眼科医院院系所代码:004 (7)5.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院系所代码:005 (9)6.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院系所代码:006 (10)7.针灸研究所院系所代码:007 (10)8.中药研究所院系所代码:008 (11)9.中医药信息研究所院系所代码:009 (13)10.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院系所代码:010 (13)11.医学实验中心院系所代码:011 (14)12.中药资源中心院系所代码:012 (15)第二部分考试大纲 (15)699 中医综合 (15)I考试性质 (15)Ⅱ考查目标 (16)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7)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17)二、答题方式 (17)三、试卷内容结构 (17)四、试卷题型结构 (17)Ⅳ考查内容 (18)一、中医基础理论 (18)二、中医诊断学 (25)三、中药学 (32)四、方剂学 (36)五、中医内科学 (39)六、针灸学 (45)699西医综合 (49)Ⅰ.考试性质 (49)Ⅱ.考查目标 (49)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49)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49)二、答题方式 (50)三、试卷内容结构 (50)四、试卷题型结构 (50)Ⅳ.考查内容 (50)一、生理学 (50)二、病理学 (57)三、内科学 (64)第一部分参考书目一、初试科目1.中医综合(自命题)科目代码:6982.西医综合(自命题)科目代码:6993.民资医学综合(藏医学方向)科目代码:6974.中药综合(自命题)科目代码:701共300分,含中药学120分、分析化学120分、药用植物学60分。
5.药学综合(自命题)科目代码:702共300分,含生物化学100分、分析化学100分、药理学100分。
2017-研究生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高教版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教育部考试中心I考试性质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是为医学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招收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
目的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所需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
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医学院校中医临床医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校及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中医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范围包括临床医学人文精神,基础医学中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临床医学中的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
临床医学人文精神重点考查医学职业责任意识、医患沟通能力、医学伦理法规等基本职业素养;基础医学部分重点考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临床医学部分重点考查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知识,对临床常见病进行辨证论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学理论知识以及医学人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1.熟悉记忆:熟悉记忆中医学基础理论,诊法与辨证,常用中药的药性功用,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配伍意义,腧穴的定位主治,刺灸法,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医学人文等知识,并准确理解相关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病症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常用中药、方剂、腧穴、治法及病症进行分析与判断;运用医学人文相关知识,分析判断医患沟通、医学伦理法规等问题。
3.综合运用:综合运用中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病症进行诊断、立法、遣药处方、针灸治疗;综合运用医学人文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临床和医学研究中常见的伦理法规等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017年卫生综合考试大纲
浙江大学医学院2017年卫生综合考试大纲Ⅰ.考试性质卫生综合考试是为浙江大学招收医学专业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所需要的和公共卫生有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医学及相关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为学校选拔优秀学子提供一定依据。
Ⅱ.考查目标卫生综合考试范围为卫生毒理学、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医学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卫生毒理学 约占30%,90分;卫生统计学 约占30%,90分;流行病学 约占40%,12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由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和问答题等组成。
浙江大学医学院Ⅳ.考查内容一、卫生毒理学(一)绪论1. 传统毒理学与现代毒理学定义上的区别和联系。
2. 毒理学主要的三个研究领域及各领域的研究重点。
3. 毒理学的发展简史。
4. 现代毒理学的几个重大毒理学相关的公共卫生事件。
5. 毒理学的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
(二)毒理学基本概念1. 重要基本概念:外源化学物、毒性、中毒、毒物、损害作用、非损害作用、毒效应谱、特异质反应、选择性毒性、靶器官、生物学标志、剂量、内剂量、靶剂量、剂量-效应关系、剂量-反应关系、效应、反应、毒物兴奋效应、LD 50、LOAEL/NOAEL 、阈值、安全限值和实际安全剂量等。
2. 毒性、中毒、毒物和毒素概念上的辨别。
3. 外源化学物的分类。
4. 毒效应谱的金字塔形分布。
5. 毒作用分类。
6. 生物学标志分类。
7. 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的辨别。
8. 毒理学研究方法的分类。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内科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第31章 眩 晕【圣才
第31章眩晕31.1考纲要求概念、沿革(《内经》、《丹溪心法》、《景岳全书》关于眩晕的论述)、病因病理、病证鉴别、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摄31.2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一、概念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二、历史沿革1.《内经》认为眩晕属肝所主,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多种因素有关。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
”2.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金匮要略》说:“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3.《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言:“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
”主张眩晕的病机应从风火立论。
4.《丹溪心法》则强调“无痰则不作眩”。
5.《景岳全书·眩运》强调指出:“无虚不能作眩。
”6.《重订严氏济生方》首提六淫七情所伤致眩说。
7.《医学正传·眩运》指出眩晕的治疗亦当分别针对不同体质及证候,辨证治之。
【例1】(X型题)关于眩晕的病机,历代医家著名的观点有()。
[2005年研]A.诸风掉眩,皆属于肝B.无虚不作眩C.无痰不作眩D.风火相搏【答案】ABCD【解析】A项,“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为《内经》的观点。
B项,无虚不作眩为张景岳的观点。
C项,无痰不作眩为朱丹溪的观点。
D项,风火相搏为刘完素的观点。
三、病因病理1.病因情志不遂;年高体弱;久病劳倦;饮食不节;外感六淫;跌仆损伤,瘀血内阻。
风、火、痰、淤是眩晕的常见病理因素。
2.病机(1)虚者为气、血、精不足,髓海失养。
(2)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窍失宁。
3.病位在脑窍,其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
在眩晕的病变过程中,各种病因彼此影响,病机相互兼夹或转化。
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中医综合真题
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中医综合真题(总分:300.00,做题时间:180分钟)一、A型题(总题数:69,分数:144.00)1.《素问·疏五过论》“尝贵后贱”可导致“脱营”,其影响因素是()(分数:1.50)A.体质因素B.季节因素C.地理差异D.社会环境√解析:2.与“阳胜则阴病”,病理变化相关的是()(分数:1.50)A.互根互用B.对立制约√C.交感互藏D.相互转化解析:3.心火亢盛引动肝火而致心肝火旺,根据五行理论应选择的治则是()(分数:1.50)A.抑强B.扶弱C.泻子√D.补母解析:实则泻其子,心为肝之子,心火亢盛为子病,肝火为母病,子病及母,故而泻其子。
4.根据《素问》,女子“面始焦,发始堕,面始白”与哪条经脉有关()(分数:1.50)A.太阴脉衰B.少阴脉衰C.阳明脉衰√D.少阳脉衰解析:5.“治痰先治气”的理论依据是()(分数:1.50)A.气能生津B.气能摄津C.气能行津√D.气能载津解析:痰因气病而生,故治痰先治气,气顺则痰自消而津自布。
气能行津,气行则津不停,津不停则痰无所生。
6.在奇经八脉中,与精冷不育证最密切相关的是()(分数:1.50)A.任脉B.督脉√C.冲脉D.带脉解析:7.依据《素问·刺志论》,能够导致气虚身热的原因是()(分数:1.50)A.伤风B.伤寒C.伤暑√D.伤湿解析:六淫致病特点暑性升散,易扰心神,易伤津耗气。
8.下列选项中,属于三焦气化功能失司的病理变化是()(分数:1.50)A.全身水液代谢障碍√B.糟粕传化排泄障碍C.水谷精微输布障碍D.水谷受纳腐熟障碍解析:9.温热病过程中,邪热里结,阴液大伤,应选用的治则是()(分数:1.50)A.治标B.治本C.先治标后治本D.标本兼治√解析:10.症见壮热、神昏,呼吸气粗,喉中痰鸣者属于()(分数:1.50)A.神乱B.失神√C.假神D.少神解析:11.动脉与紧脉均可见于()(分数:1.50)A.寒证B.痛证√C.惊恐D.宿食解析:12.促、结、代脉的共同特征是()(分数:1.50)A.脉来时止√B.脉来迟缓C.脉来数急D.脉来无力解析:脉象特征三者均为节律失常而有歇止的脉象,促、结脉不规则歇止,歇止时间短,代脉规则歇止,歇止时间长;结脉迟而歇止,促脉数而歇止。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内科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第18章 呕 吐【圣才
第18章呕吐18.1考纲要求概念、沿革、病因病理、病证鉴别、辩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病证转化、预防调摄18.2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一、概念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内容物从口而出的病证。
古代文献将呕与吐进行了区别: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
临床呕吐常多兼见,难以截然分开,故统称为“呕吐”。
二、历史沿革1.《内经》已对呕吐有较详细的论述,认为外邪、火热、食滞及肝胆气逆犯胃等均可导致呕吐。
2.《金匮要略》认识到呕吐是人体排出胃中有害物质的保护性反应,提出不可止呕的治疗禁忌。
《金匮要略》“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3.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指出:“凡呕者,多食生姜,此是呕家圣药。
”4.明·张景岳将呕吐分为虚实两大类。
5.清·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泄肝安胃”为呕吐治疗纲领,在用药方面强调“以苦辛为主,以酸佐之”。
三、病因病理1.病因(1)外邪犯胃风、寒、暑、湿、秽浊之邪,尤以寒邪居多。
(2)饮食不节饮食过多,或过食生冷油腻、不洁等食物,皆可伤胃滞脾,而致食停不化,胃气不能下行,上逆而为呕吐。
(3)情志失调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忧思伤脾,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均可发生呕吐。
(4)脾胃虚弱中阳不振,以致寒浊中阻而引起呕吐,或聚而成饮成痰,饮邪上逆,发生呕吐。
亦有因胃阴不足,失其润降,引起呕吐。
2.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3.病位在胃,与肝脾二脏关系密切。
4.病性有虚实之分。
(1)因外邪、饮食、痰饮、肝气等伤胃,胃之和降所致者属实。
(2)脾胃虚寒或胃阴不足所致者属虚。
(3)实与虚可以相互转化。
【例1】(A型题)呕吐的基本病机是()。
[2009年研]A.肝气犯胃,升降失调B.胃失和降,胃气上逆C.脾胃亏虚,运化失常D.饮食不节,食滞不化【答案】B【解析】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内容物从口而出的病证。
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
2017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原文:方剂学
2017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原文:方剂学店铺考研网为大家提供2017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原文:方剂学,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2017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原文:方剂学方剂学1.方剂和方剂学的概念。
历代医家在方剂学方面的主要成就、贡献及代表作。
2.治法的概念。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常用治法及其应用。
3."七方"、"十剂"、"八阵"的内容及实际意义。
4.方剂与药物的联系与区别。
5.配伍的目的。
方剂组成中君、臣、佐、使的具体含义。
"君臣佐使"理论对临证遣药组方的指导意义及其具体运用。
6.方剂变化运用的主要形式,各种变化的前提及其与功用、主治的关系。
7.常用剂型的性能特点及其适用范围。
8.各类方剂的概念、适应范围、配伍规律、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9.下列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加减应用及注意事项。
(1)解表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九味羌活汤、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香苏散、败毒散、再造散、加减葳蕤汤。
(2)泻下剂:大承气汤、大陷胸汤、大黄牡丹汤、温脾汤、十枣汤、济川煎、黄龙汤、新加黄龙汤。
(3)和解剂: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达原饮、四逆散、逍遥散、半夏泻心汤。
(4)清热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饮、凉膈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龙胆泻肝汤、左金丸、泻白散、清胃散、玉女煎、芍药汤、白头翁汤、青蒿鳖甲汤。
(5)祛暑剂:新加香薷饮、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6)温里剂:理中丸、小建中汤、四逆汤、回阳救急汤、当归四逆汤、阳和汤。
(7)表里双解剂:大柴胡汤、防风通圣散、葛根黄芩黄连汤。
(8)补益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完带汤、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生脉散、四物汤、归脾汤、当归补血汤、内补黄芪汤、炙甘草汤、六味地黄丸、一贯煎、肾气丸、地黄饮子。
(9)安神剂:朱砂安神丸、酸枣仁汤、夭王补心丹。
2017年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综合考研大纲
2017年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综合考研大纲Ⅰ考试性质中医综合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中医药学专业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
其目的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中医综合考试范围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六部分。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辨证论治,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
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1.熟悉记忆:根据试题,要求考生联想所熟悉、记忆的有关中医药学基础理论、诊法辨证、常用药物和方剂的效用特点、配伍运用,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等知识,运用科学、明晰的中医学术语,准确地表述其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不同的药物、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与判断。
3.综合运用:通过对所学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立法、处方用药及调护。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中医基础理论 30题中医诊断学 30题中药学 30题方剂学 30题中医内科学 35题针灸学 25题四、试卷题型结构A型题 8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20分B型题 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X型题 60小题,每小题2分,共120分Ⅳ考查内容一、中医基础理论(一)绪论1.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017考研中医临综【中药学】考纲变化有哪些?
2017考研中医临综【中药学】考纲变化有哪些?新东方在线2017中医临床综合大纲已于2016年8月15日公布,新大纲涵盖了2017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试卷构成、考试方向、考查重点,新东方在线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研究中心医学教研室通过2017考研中医临综大纲与2016考研大纲之间的变化进行详细分析,从而帮助同学们更好更快的掌握到17考研的复习重点,下面就为同学具体来分析考纲中到底都有哪些变化。
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中药学】考纲变化1.中药、中药学、本草的概念,中药学的发展概况,(修改为:中药、本草、中药学的概念,)历代本草学的主要成就及其主要代表作。
2.道地药材的概念与意义、中药产地与药效的关系,研究道地药材的方法及目的;适时采集中药的目的与方法,中药炮制的概念、目的和主要方法。
3.中药药性、药性理论的概念;中药(删除)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的概念,确定依据,所代表药性的作用及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中药毒性的概念、中药中毒的原因,以及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4.中药配伍的概念、目的与方法,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证候用药禁忌、服药时饮食禁忌的概念及内容,中药剂量的概念及确定中药剂量的依据,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及根据病情、剂型不同的服用方法。
(修改为:及服药的时间与方法)5.临床常用各类(按功效分类)药物的概念(修改为:按功效分类各类药物的含义)、性能特点、功效、适应证、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6.下列临床常用250味重点中药药用部位的来源(修改为:下列临床常用中药的)、药性、功效、主治病证、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及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1)解表药:麻黄、桂枝、紫苏叶、生姜、防风、荆芥、香薷、羌活、白芷、细辛、苍耳子,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葛根、柴胡、升麻、蔓荆子。
(2)清热药:石膏、知母、栀子、天花粉、芦根、夏枯草、决明子,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白鲜皮,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鱼腥草、射干、山豆根、白头翁、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重楼、蚤休(删除)、土茯苓、熊胆粉,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水牛角,青蒿、地骨皮、白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联考中医综合考试大纲(2016年8月)Ⅰ考试性质联考中医综合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中医药学专业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
其目的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联考中医综合考试范围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六部分。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辨证论治,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
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1.熟悉记忆:根据试题,要求考生联想所熟悉、记忆的有关中医药学基础理论、诊法辨证、常用药物和方剂的效用特点、配伍运用,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等知识,运用科学、明晰的中医学术语,准确地表述其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不同的药物、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与判断。
3.综合运用:通过对所学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立法、处方用药及调护。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中医基础理论50题中医诊断学20题中药学35题方剂学35题中医内科学25题针灸学15题四、试卷题型结构A1型题9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35分A2型题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B型题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X型题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Ⅳ考查内容一、中医基础理论(一)绪论1.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即对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统一性的认识,体现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方面。
(2)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二)精气、阴阳五行1.精气学说(1)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2.阴阳学说(1)阴阳的基本概念及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3.五行学说(1)五行的基本概念。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及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五行的生克、制化和乘侮。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五脏与形体、官窍的关系,并将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联系起来,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4.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特点及综合运用。
(三)藏象1.藏象与藏象学说的含义,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及主要特点。
2.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各自的共同生理特点及区别。
3.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4.六腑的生理功能。
5.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6.脏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关系,包括心与肺、心与脾、心与肝、心与肾、肺与脾、肺与肝、肺与肾、肝与脾、肝与肾、脾与肾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包括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的关系;六腑之间的关系。
(四)气、血、津液1.气(1)气的基本概念。
(2)气的生成。
(3)气的生理功能。
(4)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气机"的概念及气的升降出入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体现。
(5)气的分布与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组成、分布与主要功能。
2.血(1)血的概念及生成。
(2)血的功能及运行。
3.津液(1)津液的概念及功能。
(2)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脾、肺、肾及三焦在津液代谢中的作用及调节机制。
4.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1)气和血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母。
(2)气和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化)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
(3)血和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
(五)经络1.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2.十二经脉的名称、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
3.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4.奇经八脉的含义、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5.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含义及生理功能。
6.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用。
(六)病因与发病1.病因(1)中医学病因分类的沿革及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
(2)六淫的含义,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六淫外感与内生"五邪"之区别。
(3)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病邪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4)疠气病邪的含义及致病特点。
(5)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及致病特点。
(6)饮食不节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7)劳逸损伤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8)痰饮、淤血、结石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致病特点。
2.发病机制(1)邪正与发病:邪气和正气的概念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中的关系。
(2)内外环境与发病的关系。
(七)病机1.病机的概念及其层次。
2.邪正盛衰病机(1)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虚实变化: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由实转虚;因虚致实;虚实夹杂等。
(2)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正胜邪退,邪胜正衰,邪正相持,正虚邪恋,邪去正不复。
3.阴阳失调病机(1)阴阳失调病机的概念。
(2)阴阳失调病机的内容: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等病机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4.气血失常病机(1)气血失常病机的概念。
(2)气血失常病机的内容气的失常:气虚、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血的失常:血虚、血瘀、血热;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气血不荣经脉等病机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5.津液代谢失常病机(1)津液代谢失常病机的概念。
(2)津液代谢失常病机的内容:津液不足,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津液与气血的功能失调,津停气阻、气随液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等病机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6.内生"五邪"病机(1)内生"五邪"病机的含义。
(2)内生"五邪"病机的内容:风气内动(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血燥生风)、寒从中生、湿浊内生、津伤化燥、火热内生等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7.经络病机(1)经络病机的概念。
(2)经络病机的内容:经络气血偏盛偏衰、经络气血逆乱、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经络气血衰竭等的概念及病理表现。
8.脏腑病机(1)脏腑病机的概念、脏腑病机学说的形成及沿革。
(2)五脏的阴阳气血失调:心阳心气的失调、心阴心血的失调,肺气的失调、肺阴的失调,脾阳脾气的失调、脾阴的失调,肝气肝阳的失调、肝血肝阴的失调,肾的精气不足、肾的阴阳失调等病机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3)六腑功能失调病机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4)奇恒之腑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功能失调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八)防治原则1.预防(1)未病先防: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防止病邪侵害。
(2)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
2.治则(1)治则的概念、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2)治病求本:标和本的含义,治病必求于本的重要意义,正治与反治的含义及其适应范围;治标与治本的运用方法及其适应范围: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
(3)扶正与祛邪的基本概念、适应范围及其应用原则和方法。
(4)调整阴阳:调整阴阳的概念和原则,损其偏盛的基本方法及其适应范围,补其偏衰的基本方法及其适应范围。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等法则的含义及应用。
(5)调整脏腑生理功能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6)调理气血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7)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含义及其运用。
二、中医诊断学(一)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四诊、辨证、辨病、病案书写。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
3.中医诊断的基本法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4.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二)望诊1.望诊的概念和原理。
2.望神:得神、失神、假神及神乱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3.望色:常色和病色的概念,面部的脏腑分属部位,五色的主病,望色十法的内容。
4.望形体:强、弱、胖、瘦及常见畸形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5.望姿态: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6.望头面五官:头面与发、目、鼻、耳、口与唇、齿龈及咽喉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7.望躯体:颈项、胸胁、腹、背部、腰部及四肢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8.望二阴:前阴、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9.望皮肤: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白 、痈、疽、疔、疖等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10.望排出物:痰涎、呕吐物、大便、小便等色、质、量变化的内容与临床意义。
11.望小儿食指络脉:望食指络脉的方法及常见食指络脉变化的临床意义。
12.望舌:舌诊的原理;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舌诊的内容,正常舌象的特征及其生理变异,望舌体(舌神、舌色、舌形、舌态及舌下络脉)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望舌苔(苔质、苔色)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的临床意义,危重舌象诊法。
(三)闻诊1.听声音:语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呵欠和肠鸣等声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2.嗅气味:病体与病室异常气味的临床意义。
(四)问诊1.问诊的一般内容:问一般情况、问生活史、问家族病史、问既往病史、问起病及现在症状。
2.问现在症状(1)问寒热:寒、热的基本概念,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概念、表现类型及临床意义。
(2)问汗表证辨汗:无汗与有汗的产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里证辨汗:自汗、盗汗、大汗、战汗、黄汗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