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定义与命题(第2课时) 教学设计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2《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2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2《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定义与命题》是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2章第2节的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介绍定义与命题的概念,以及它们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定义与命题的含义,掌握如何正确书写定义与命题,以及如何判断一个命题的正确性。
教材中举例了一些常见的数学定义与命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数学的基本概念和符号,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抽象的概念理解较为困难,对命题的判断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定义与命题的概念,掌握如何正确书写定义与命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判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定义与命题的概念及正确书写方法。
2.难点:对命题的正确判断,以及如何运用定义与命题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定义与命题的概念。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举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定义与命题在数学中的应用。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相关定义与命题的案例。
2.学习材料:为学生准备一些相关的数学题目,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板书设计:准备板书,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定义与命题的概念。
例如:请同学们思考,什么是直角?直角有哪些特征?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数学定义与命题的案例,让学生观察并分析。
如:平行线的定义、勾股定理等。
同时,教师对这些案例进行讲解,阐述定义与命题的含义和作用。
定义与命题(2)教案
1.2定义与命题(2)教案通过上面的练习,可以归纳出判断一个命题真假的方法:1.推理,根据已知事实来推断未知事实如:判断“对顶角相等”是否为真命题是真命题,理由如下:∵∠1+∠3=180°∠2+∠3=180°∴∠1=∠22.判断假命题,只需找一个反例证明即可。
判断下面命题的真假(1)如果a≠0,b≠0,那么a²+ab+b²=(a+b)²假命题,如:a=1,b=1时,a²+ab+b²=3,(a+b)²=4这时a²+ab+b²≠(a+b)²,所以这个命题是假命题。
(2)两个锐角之和一定是钝角假命题,如一个锐角为30°,另一个锐角为40°,则两角之和等于70°为锐角,所以这个命题是假命题。
判断一个命题为假命题,通常用反证法,举一个反例即可例题讲解例: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并说明理由。
(1)三角形一条边的两个顶点到这条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的距离相等。
(2)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思考并回答问题加深理解,巩固新知是平行四边形。
(3))为实数(2aaa解:(1)是真命题,理由如下:如图1-1,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BE⊥AD,CF⊥AD。
∵△ABD和△ACD的面积相等而△ABD的面积为AD·BE,△ACD的面积为AD·CF∴AD·BE=AD·CF∴BE=CF,所以这个命题是真命题。
(2)是假命题,理由如下:如图1-2,在四边形ABCD中,AD∥BC,AB=DC,但四边形ABCD不是平行四边形,所以这个命题是假命题。
是假命题,理由如下:取a=-2,则===2≠-2也就是≠a,所以这个命题是假命题。
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可以用反证法。
命题的反例是具备命题的条件,但不具备命题的结论的实例。
做一做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并说明理由。
第2节 2.2 定义与命题(第2课时) 导学案
子洲三中 “双主”高效课堂 数学 导学案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姓名:组名: 使用时间2014年 月 日年 级科 目课 题主 备 人 备 课 方 式负责人(签字) 审核领导(签字) 序号 八(3) 数学§7、2、2 定义与命题(2)乔智一、学习目标:1.了解公理、证明、定理的含义; 2.识记本教材所采用的公理.3、初步体会证明的思路与书写的过程。
学习过程:学新准备:1、什么叫做定义?举例说明.什么叫命题?举例说明2、找出下述命题中的条件和结论,指出它们哪些是正确的命题?哪些是不正确的命题? (1)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 (2)如果a >b ,b >c ,那么a =c ;(3)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5)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3阅读教材P168-170页,完成下列问题: (一)知识点:公理、证明、定理的含义公理: 证明: 定理:识记本教材的八条公理: ① ② ③ ④⑤⑥ ⑦ ⑧此八条基本事实前面已详细探索过,不必验证它们的正确性,可以直接用来证实其它命题的正确性,另外一条我们将在以后认识它。
此外等式和不等式的有关性质也可看作公理.比如:如果a=b ,b=c ,那么a=c .(二)你能用所学的公理、定义、性质完成下列定理的证明吗?试试看?定理: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
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范例:定理:对顶角相等已知:如图,直线AB 与直线CD 相交于点O ,∠AOC 与∠BOD 是对顶角。
求证:∠AOC=∠BOD证明:∵直线AB 与直线CD 相交于点O ( ) ∴∠AOB 和∠COD 都是平角 ( )∴∠AOC 和∠BOD 都是∠AOD 的补角 ( ) ∴∠AOC=∠BOD ( )总结:证明一个命题的步骤: ①根据命题画图,②根据图形和命题写出已知和求证(写成符号语言)③根据已知对求证进行证明。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2《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2《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定义与命题》是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2.2节的内容,主要包括定义与命题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数学逻辑推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子和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定义与命题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于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对抽象的概念和理论感到困惑,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定义与命题的概念,掌握定义与命题的性质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定义与命题的思维方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定义与命题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2.难点:定义与命题的实际应用,解决具体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定义与命题。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教材、多媒体课件、练习题。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一些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定义与命题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教材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定义与命题的概念和性质。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对定义与命题的理解和应用。
4.巩固(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和讲解,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和提高解题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定义与命题》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定义与命题的概念,以及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它们。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初步认识定义与命题,并学会如何区分它们。
同时,教材还引导学生思考定义与命题在数学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概念和定理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和运用定义与命题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定义与命题的概念和运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定义与命题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2.学会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定义与命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定义与命题的概念及其区别与联系。
2.难点: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定义与命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定义与命题。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定义与命题的规律。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涵盖定义与命题的例子、练习题等内容的PPT。
2.学习素材:准备一些与定义与命题相关的阅读材料,以便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直线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定义与命题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定义与命题的相关概念,让学生初步认识它们。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举例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定义与命题的区别与联系。
3.操练(10分钟)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区分给出的数学语句是定义还是命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选取部分答案进行讲解和分析。
4.巩固(10分钟)教师继续呈现一些定义与命题的例子,让学生判断并解释它们的含义。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加深对定义与命题的理解。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定义与命题》教案2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定义与命题》教案2一. 教材分析《定义与命题》是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定义与命题的概念,以及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它们。
定义是对于一个概念或者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准确的描述,而命题是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
本节课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定义与命题的区别和联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七年级的数学知识,对于一些基本的概念和语句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定义与命题的深入理解和运用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发现他们对于实际例子的理解较为直观,但对于理论层面的抽象思维还需要加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结合具体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定义与命题的概念,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定义与命题的概念,并能够正确区分它们。
2.学会如何阅读和理解定义与命题,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能够运用定义与命题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定义与命题的概念,学会正确运用它们。
2.难点:对于抽象定义与命题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通过具体例子讲解定义与命题的概念,让学生直观理解。
3.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定义与命题的例子,用于讲解和练习。
2.设计小组讨论的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3.准备多媒体教学材料,如PPT等,用于展示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入定义与命题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子:请同学们判断以下语句是定义还是命题?解答:根据语句的特点,判断其为定义或命题。
2.呈现(15分钟)讲解定义与命题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它们的本质区别。
定义:对于一个概念或者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准确的描述。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定义与命题》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命题与定理的概念,学会如何用数学语言表述命题,以及如何通过推理和证明来判断命题的真假。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更高级数学知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接触过简单的命题和定理,对命题和定理的概念有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如何准确地表述命题,如何通过推理和证明来判断命题的真假,以及如何运用命题和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简单的例子入手,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命题与定理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命题与定理的概念,掌握如何用数学语言表述命题。
2.学会通过推理和证明来判断命题的真假。
3.能够运用命题和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命题与定理的概念,掌握如何用数学语言表述命题,学会通过推理和证明来判断命题的真假。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命题与定理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举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命题与定理的概念。
2.实践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思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及一些相关的例子和练习题。
2.准备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实物或图片,用于导入和呈现。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课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定义与命题二的教学设计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定义与命题二的教学设计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定义与命题二的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知识目标1.了解真命题、假命题的概念。
2.会判别一个命题的真假。
3.了解公理和定理的含义。
2)能力目标:通过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真假命题的判断,培养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命题真假的概念和判断。
难点:判别命题的真假过程中所涉及的证明方法和表述。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针对八年级学生的认识特点,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学生学会学习。
本堂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式教学法。
2.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课堂的学习效率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以生活实际为背景,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创设问题情况,有利于增强数学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出示题目下列命题哪些是正确的命题,哪些是不正确的命题:(1)对于任何实数x,x2﹤0;(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4)第29届奥运会举办国是中国;(5)如图,若∠1+∠2=1800,则直线a∥b。
生:正确(2)(3)(4)(5)不正确(1)。
师:由此可知有些命题是正确的,有些命题是不正确的。
师:你是怎么判断这个命题是不正确的呢?生:命题(1),取x=-1时,x2>0,所以该命题不正确。
像这样不正确的命题称为假命题,反之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
师:你能说说真命题和假命题的区别吗?生:真命题条件成立,结论一定成立假命题条件成立:结论不一定成立公理、定理概念教学师:接下来我们来思考一下,这几个真命题是如何判断的。
生:命题(2)是不需要证明的是公理,是人类经过长期实践后公认为正确的命题。
生:这些公认为正确的命题叫做公理。
北师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 定义与命题(2课时)教案与反思
2 定义与命题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第1课时定义与命题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定义、命题的概念,能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2.了解真命题和假命题的概念,能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性,并会对假命题举反例.【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真假命题的判断,培养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索发现问题的积极性.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定义、命题的概念.【教学难点】真假命题的判断.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min阅读】阅读教材P165~P166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min反馈】1.对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作出明确的规定,也就是给出它们的定义.2.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3.一般地,每个命题都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条件是已知的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断出的事项.命题通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的是条件;“那么”引出的是结论.4.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错误的命题称为假命题.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常常可以举出一个例子,使它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称为反例.5.下列语句中,属于定义的是( D )A.两点确定一条直线B.平行线的同位角相等C.两点之间线段最短D.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对学)【例1】把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1)对顶角相等;(2)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3)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如何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如何改写一个命题?【解答】(1)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2)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3)如果两个角是同一个角的余角或两个相等的角的余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命题改写的原则:不改变命题的原意,为改写后的语句通畅且保持原意,应适当地增加或删减词语或调换词序;(2)命题改写的方法:先搞清命题的题设(已知事项)部分和结论部分,再将其改写为“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后面跟的是已知事项,“那么”后面跟的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即结论).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下列语句中,不是命题的是( C )A.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不平行就相交B.邻补角的角平分线互相垂直C.过直线l外一点P,作直线a∥lD.在同一平面内,若a∥b,a与c相交,则b与c也相交2.把下列命题改写“如果……那么……”的形式.(1)能被2整除的数必能被4整除;(2)异号两数相加得零.解:(1)如果一个数能被2整除,那么这个数一定能被4整除.(2)如果两个数异号,那么这两个数相加得零.3.下列命题是真命题吗?若不是,请举出反例.(1)只有锐角才有余角;(2)若x2=4,则x=2;(3)a2+1≥1;(4)若|a|=-a,则ay,那么x2>y2.【互动探索】如何判断一个命的真假?举出的反例有什么特点?【解答】(1)假命题.例如: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的和为180°,但它们不是邻补角(2)假命题.例如:等腰梯形中,两底互相平行,两腰相等,但它不是平行四边形.(3)假命题.例如:x=2,y=-3,x>y,但x2<y2.【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识别命题真假的关键是在条件成立的前提下,看结论是否正确,可以举“特例”验证,特例成立还能证明其为真命题,要特殊形式转化为一般形式,再用推理的方法证明结论正确;若特例不成立,则原命题一定是假命题.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定义与命题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第2课时定理与证明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公理和定理的概念,并能对公理与定理加以区别.【过程与方法】理解证明命题的思路、书写的格式,使学生对推理论证有初步的认识,从而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证明的过程中,培养严谨的学习习惯和生活态度.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公理、定理的概念.【教学难点】证明的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min阅读】阅读教材P168~P170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min反馈】1.公理:它是公认的真命题,作为证明的出发点和依据.2.证明:演绎推理的过程称为证明.3.定理: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定理.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真命题都可以作为定理B.公理不需要证明C.定理必须要证明D.证明只能根据定义、公理进行5.下列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中是公理的是( B )A.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D.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对学)【例1】求证: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这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文字证明题基本格式是什么?【解答】已知:如图,在△ABC中,∠C=90°.求证:∠A与∠B互余.证明:∵∠A+∠B+∠C=180°(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C=90°,∴∠A+∠B=180°-∠C=90°,∴∠A与∠B互余.【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解此类题首先根据题意将文字语言变成符号语言,画出图形,最后再经过分析论证,并写出证明的过程.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请你完成定理“等角的补角相等”.解:已知:∠1=∠2,∠3是∠1的余角,∠4是∠2的余角.求证:∠3=∠4.证明:∵∠3是∠1的余角,∠4是∠2的余角,∴∠3=90°-∠1,∠4=90°-∠2.又∵∠1=∠2,∴∠3=∠4.2.请你完成定理“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解:已知:△ABC中,BC=a,AC=b,AB=c.求证:a+b>c,a+c>b,b+c>a.证明:假设a +b ≤c ,a +c ≤b ,b +c ≤a ,则有a +b +a +c +b +c ≤a +b +c ,整理可得a +b +c ≤0,显然与已知矛盾,假设不成立,∴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2】如图,在直线AC 上取一点O ,作射线OB ,OE 和OF 分别平分∠AOB 和∠BOC .求证:OE ⊥OF .【互动探索】要证OE ⊥OF ,只需证∠EOF =90°,而∠EOF =∠EOB +∠BOF ,因此只需证∠EOB +∠BOF =90°.由OE 、OF 分别平分∠AOB 和∠BOC 可得∠EOB+∠BOF =12(∠AOB +∠BOC )=90°,所以得证OE ⊥OF . 【证明】∵OE 和OF 分别平分∠AOB 和∠BOC ,∴∠EOB =12∠AOB ,∠BOF =12∠BOC .又∵∠AOB +∠BOC =180°,∴∠EOB +∠BOF =12(∠AOB +∠BOC )=12×180°=90°,即∠EOF =90°,∴OE ⊥OF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从结论逆推进行分析得出条件,反过来的过程就是证明结论的过程.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命题⎩⎪⎨⎪⎧ 分类⎩⎨⎧ 公理:公认的真命题定理:经过证明的真命题证明:推理的过程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素材积累】指豁出性命,进行激烈的搏斗。
定义与命题(第2课时)的教学设计
定义与命题(第2课时)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了解真命题和假命题的概念。
2.会在简单的情况下判别一个命题的真假。
3.了解公理和定理的含义。
过程性目标:1.从生活命题引入数学命题,并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在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了解类比、归纳、分类等思维方法。
2.在学生总结命题、真命题、定理和公理之间的关系中,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3.通过对真假命题的判断,初步体验举反例、推理说明等数学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命题的真假的概念和判别。
判别命题的真假其实已涉及证明,无论在方法上,还是在表述上,学生都会有一定的困难,这就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本节课从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出发,采用情境引入——探究新知——巩固新知——学以致用——畅所欲言的模式展开,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组织学生两两合作,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而进行,充分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设计说明:1.本节课的设计分为六个环节:情景引入-――探究新知―――巩固新知―――学已致用―――畅所欲言―――作业布置.2.通过情景对话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命题有正确与不正确之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3.组织学生写命题,互相判断命题是否正确的过程,引入真命题、假命题的概念,再通过对真命题和假命题的判断过程,引出公理和定理,并由学生归纳出判断命题真假的方法,再由小组讨论得到命题、真命题、假命题、公理、定理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这一设计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引导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同时,学生在互相检测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4.采用分层教学,整堂课的设计既有基础训练,又有能力提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5.重视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中有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小组之间的合作,通过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公开课教案集《定义与命题》精品教学设计(2)
本课在整个单元中,属于比较重要的环节。
除了起到承接上个课时、转接下课时的作用之外,还有一些重点的计算知识和转化相应的课时。
本单元在学科核心素养中,具体体现出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在高效课堂的设计和转化过程中,注意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学习兴趣之于学生,是非常重要而且更加有意义的教学活动。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讲,环节上的应用更加大了不同学生之间互相弥合的意义。
1.2定义与命题(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定义的含义.了解命题的含义.能力目标:了解命题的结构,会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命题的概念.难点:范例中第(3)题,这类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不十分明显,改写成“如果…那么…” 形式学生会感到困难,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由学生观看下面两段对话:(幻灯显示)思考: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学生讨论。
总结:可见,在交流时对名称和术语要有共同的认识才行。
得出课题(板书)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1.定义概念的教学从以上两个问题中引入定义这个概念:一般地,能清楚地规定某一名称或术语的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或术语的定义. 象这些问题中的黑客、法律、法盲等含义必须有明确的规定,即需要给出定义.2.完成做一做请说出下列名词的定义:(1)无理数;(2)直角三角形;(3)角平分线;(4)频率;(5)压强.3.命题概念的教学1、练习:判断下列语句在表述形式上,哪些对事情作了判断?哪些没有对事情作出判断?(1)对顶角相等;(2)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4)a ,b 两条直线平行吗?(5)鸟是动物;(6)若42=a ,求a 的值;(7)若22b a =,则b a =.(8)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
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命题的概念:一般地,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正确或不正确的判断的句子叫做命题.象句子(1)(3)(5)(7)都是命题;句子(2)(4)(6)都不是命题.2、命题的结构的教学我们在数学上学习的命题可看做由题设(或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这样的命题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以“如果”开始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后面的部分是结论.如“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可以改写成“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相等”.三、师生互动 运用新知例1 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1) 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2《定义与命题》说课稿2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2《定义与命题》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2《定义与命题》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定义与命题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定义是对于一个概念或者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准确的描述,而命题则是对于某个问题或者结论的陈述。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定义与命题的概念,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但是对于定义与命题的概念还是第一次接触,因此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和讲解让他们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新的学习内容会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定义与命题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事例和讲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定义与命题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定义与命题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引导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定义与命题的概念。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黑板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定义与命题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例,让学生初步接触定义与命题的概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讲解:详细讲解定义与命题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实践: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练习,运用定义与命题的概念,巩固所学知识。
4.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定义与命题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5.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定义:对于一个概念或者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准确的描述。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定义与命题》教案2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定义与命题》教案2一. 教材分析《定义与命题》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主要介绍了定义与命题的概念、特点和运用。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定义与命题的含义,掌握如何正确运用定义与命题进行数学推理和证明。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数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定义与命题的概念和运用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定义与命题的概念和特点。
2.学会正确运用定义与命题进行数学推理和证明。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定义与命题的概念和特点。
2.如何正确运用定义与命题进行数学推理和证明。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定义与命题的运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六. 教学准备1.教案文档。
2.课件或黑板。
3.相关案例材料。
4.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定义与命题的概念和特点。
例如,什么是定义?什么是命题?定义和命题有什么区别和联系?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或黑板,呈现定义与命题的概念和特点。
讲解定义与命题的定义,举例说明定义与命题的运用。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定义与命题的概念和特点。
3.操练(10分钟)给出一些案例,让学生运用定义与命题进行分析和推理。
例如,给出一个几何图形,让学生根据定义与命题判断图形的性质。
通过案例的操练,让学生加深对定义与命题的理解和运用。
4.巩固(5分钟)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通过练习题的解答,巩固学生对定义与命题的理解和掌握。
5.拓展(5分钟)给出一些综合性的案例,让学生运用定义与命题进行分析和推理。
通过拓展练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初中数学《定义与命题(2)》教学设计 浙教版八(下)
初中数学《定义与命题(2)》教学设计 浙教版八(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真命题和假命题的概念;2、会在简单的情况下判别一个命题的真假;3、了解公理和定理的含义.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命题的判断;真假命题判别;公理定理的认识过程中了解类比、归纳、分类等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类比、归纳得到真假命题的判别方法,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一些探索数学知识的初步经验,形成基本的数学素养.从而提高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教学重点:命题的真假的概念和判别.教学难点:判别命题的真假所涉及推理的方法和表述.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1、通过学生说身边的广告语入手,并判断下面三条广告语是不是命题.农夫山泉:“农夫山泉有点甜.”温迪汉堡包:“牛肉在哪儿?”滚石乐队:“感觉是真实的.”从判断广告语是不是命题过渡到数学命题的判断2、判断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1)在直线AB 上任取一点C.(2)相等的角是对顶角.(3)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把判断出来的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且讲出它们的条件和结论.让学生从实践中复习上节课命题和定义的概念,归纳是不是命题判断的方法,以及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板书命题)二、新课引入思考下列命题的题设(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并判断是否正确?你的理由是什么? (1)边长为a(a >0)的等边三角形的面积为 ;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3)对于任何实数 x, x 2 <0.在上述命题中,学生通过判断哪些命题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说说你的理由.从而自然的获取了真命题和假命题的概念.真命题:正确的命题叫做真命题.假命题:不正确的命题叫做假命题.(板书真命题,假命题及课题4.1定义与命题(2))三、巩固新知下列哪些命题是真命题,哪些是假命题?说说你的理由?1、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2、如果a >b,b >c,那么a =c ;2a 433、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4、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5、已知∠1和∠2如图所示,则∠1>∠2;1 26、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7、会飞的动物是鸟.8、一条直线截另外两条直线所得到的同位角相等.在上述真命题的判断和说理的过程中引出什么样的真命题是公理,什么样的真命题是定理呢?并引导学生归纳真假命题判别的方法.公理:这些公认为正确的命题叫做公理.定理:用推理的方法判断为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板书定理,公理)公理举例:1、两点间线段最短.2、两点就可以确定一条直线.3、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4、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5、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6、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7、三角形的全等的方法:SAS ASA SSS.以前书本上学过的用推理的方法得到的用黑体表述的性质都为定理.针对公理,定理和真命题之间的关系判断:所有的真命题都是定理.所有的命题都是公理.所有的定理是真命题.所有的公理是真命题.由学生再一次总结判断命题真假的方法.四、探究提高:如图,AB、CD相交于点O。
湘教版八上数学2.2《命题与证明》第2课时教学设计
(1)实例分析
说一说:判断下列命题为证明题的依据是什么?
(1)如果a是整数,那么a是有理数;
(2)如果△ABC是等边三角形,那么△ABC是等腰三角形2、探索命题的组成
生1:命题(1)根据有理数的定义“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判断。
生2:命题(2)根据等腰(等边)三角形的定义进行判断。
师:在判断一个命题是否为真命题时常常要利用一些概念的定义。
2、讲解基本事实是证明的原始依据
(1)理解除定义外其他依据的必要性
师:光用定义只能判断一些很简单的命题是否为真。
事实上,对于绝大多数命题的真假的判断,光用定义是远远不够的。
(2)了解“公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Euclid,约公元前330-前275年)对他那个时候的数学知识作了系统的总结,他挑选了一些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公认的真命题作为证明的原始依据,称这些命题为公理.
(3)了解基本事实:本书中,我们把少数真命题作为基本事实。
例如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等.
3、讲解定理是证明的主要依据
(1)定理的产生
ppt展示:人们可以用定义和基本事实作为推理的出发点,去判断其他命题的真假.例如在七年级下册,我们从基本事实出发证明了一些有关平行线的结论。
(2)讲解定理的定义
例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称为“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4、讲解推论也是证明的依据。
最新2019-2020年度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定义与命题2》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
1.2定义与命题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定义、理解命题的含义.理解和区别公理和定理的不同;能力目标:了解命题的结构,会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能够判断命题真假;能用推理证实一个命题为真命题;情感目标: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命题的概念.难点:范例中第(3)题,这类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不十分明显,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学生会感到困难,是本节课的难点.能用推理证实一个命题为真命题;【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通过书包、重力、一元二次方程的描述引出定义的概念。
得出课题(板书)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定义:一般地,能清楚地规定某一名称或术语的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或术语的定义.象这些问题中的黑客、法律、法盲等含义必须有明确的规定,即需要给出定义.做一做:请说出下列名词的定义:(1)无理数;(2)直角三角形;(3)角平分线;(4)平行线命题概念的教学1下列语句中,属于定义的是()A.对顶角相等.B.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C.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D.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2数学运算中,除了加、减、乘、除等运算外,还可以定义新的运算。
如定 义一种“星”运算,“*”是它的运算符号,其运算法则是:()()b a b a b a -⨯+=*按以上定义,填空:=*32 3判断下列语句在表述形式上,哪些对事情作了判断?哪些没有对事情作出判断?(1)鸟是动物.(2)若a2=4,求a 的值。
(3)若a2=b2,则a=b(4)a,b 两条直线平行吗?.(5)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6)0.33是无理数.(7)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命题的概念:一般地,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正确或不正确的判断的句子叫做命题.象句子(1)(3)(6)(7)都是命题;句子(2)(4)(5)都不是命题. 命题的结构我们在数学上学习的命题可看做由题设(或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这样的命题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以“如果”开始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后面的部分是结论.如“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可以改写成“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相等”.命题的真假真命题:正确的命题叫做真命题。
九年级数学上册 2.2 命题教案 湘教版
2.2 命题课题2.2 命题第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对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等概念有所理解.2.使学生理解几何命题的组成,能够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两部分,并能将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3.会判断一些命题的真假.重点: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难点:会判断一些命题的真假.教学用具学习用具教学过程:一、引入:请大家随意说出一些语句,教师把它们写在黑板上.如:(1) 太阳从东边出来 (2) 雪是黑的(3) 我爱初二(1)班;(4)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5) 相等的两个角,一定是对顶角.(6)3加上2等于6(7)对顶角相等吗?(8)作一条线段AB=2cm;二、新课1,问:上述语句中,哪些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答:(1)、(2)(3)、(4)、(5)(6)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教师指出:判断是对事物进行肯定或否定的一种思维形式,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数学课堂里,只研究数学命题,如(4)、(5).2,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命题既然是一个判断,就有判断是否正确的区别.真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假命题---如果题设成立,不能保证结论总是成立,也就是说结论不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注意:不是命题与假命题的区别!3,请大家说出若干个(数学)命题,再分析一下,每一个命题由几部分组成?(1)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 有理数一定是自然数;(3) 对顶角相等(4)实数一定是有理数教师启发学生得出:一个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也可以简称为“若A则B”.练习:把上述(1)至(4),都按“如果……,那么……”的形式,表述一遍.4,怎样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数学中: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要经过证明(或以公理形式,即由实践证明的形式出现);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5,例题:试将下列各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相互颠倒或变为否定式,得到新的命题,并判断这些命题的真假.(1) 如果a是有理数,那么a是实数;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3)若a=0,则ab=0;(4)对顶角相等(5)两条直线不平行,则一定相交; (6)凡相等的角都是直角.三、小结: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命题的结构---;如果(题设)……,那么(结论)……;命题的真假---正确或错误的判断;四种命题---原、逆、否、逆否.四、作业1.在下列语句中,指出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如果是命题,指出命题的真假,(l)如果AB⊥CD于O,那么∠AOC=90°; (2)取线段AB的中点C;(3)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4)一个平角的度数是180°;2,教材40页练习:1, 2, 3, 4题; A组,B组教学后记:板书设计:命题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命题的结构---;如果(题设)…,那么(结论)…;命题的真假---正确或错误的判断;四种命题---原、逆、否、逆否.。
2.2 定义与命题(公开课教案)
2.2 定义与命题(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让学生了解定义的含义并了解给一些名称下定义的常用方法;2、让学生了解命题的含义;3、让学生掌握命题的结构,能够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4、让学生了解类比的思维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游戏法让学生经历术语定义产生的过程,在通过类比、完成填空的过程中培养自学的能力;2、让学生经历“命题”这个名词的定义产生过程,进一步了解命题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和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难点:1、了解命题的含义,能够区分“命题”与“正确的命题(真命题)”;2、理解命题的结构,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3、学生活动的组织。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发现探究小组合作主体性讲解教学过程:一、组织活动、引入新课创设“幸运52”的场景组织学生活动。
(第一关:幸运抢答)在老师的描述中抢答出这是什么数学名词。
例如:它是一种方程;它是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它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且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
(答案:一元一次方程)(引入定义)(设计说明:用“幸运52”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入,让学生及早融入课堂,积极思考,也作为本节课的一个贯穿的背景。
更重要的是,希望学生初步经历给名词下定义时候逐步明确的过程,最终清楚的表述就是名词的定义。
)二、探究一些名词的定义产生过程定义:一般地,能清楚地对某一名称或术语的含(意)义加以描述或作出明确规定的语句(句子)叫做该名称或术语的定义。
例如:(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是“数轴”的定义;(2)“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相接所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是“三角形”的定义;(3)“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的两条直线叫作平行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
2.定义与命题(第2课时)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技能基础: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对命题的含义有所了解,并且已经学习过一些公理和定理,为公理化思想的培养作好了充分准备.活动经验基础:有了上一节的活动基础,学生对本节课主要采取学生分组交流、讨论、举例说明的学习方式有比较好的活动经验.
二、教学任务分析
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对命题的概念有了清楚的认识,但学生对于命题的构造,什么是真命题,什么是假命题还不甚了解,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对真假命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而进一步了解定理、公理的概念,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命题中的真命题、假命题、定理的含义;
2.解命题的构成,能区分命题中的条件和结论。
3.经历实际情境,初步体会公理化思想和方法,了解本教材所采用的公理.
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分为五个环节:回顾引入——探索命题的结构——思考探讨——读一读——课堂反思与小结.
第一环节:回顾引入
活动内容:
①什么叫做定义?举例说明.②什么叫命题?举例说明.
活动目的:回顾上节知识,为本节课的展开打好基础.
教学效果:
学生举手发言,提问个别学生.
第二环节:探索命题的结构
活动内容:
①探讨命题的结构特征
观察下列命题,发现它们的结构有什么共同特征?
(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3)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如果一个四边的对角线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矩形.
(5)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那么这个四边形是菱形.②总结命题的结构特征
(1)上述命题都是“如果……,那么……”的形式.
(2)“如果……”是已知的事项,“那么……”是由已知事项推断出的结论.
(3)一般地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引出的结论,每个命题都有条件和结论.活动目的:对命题的结构进行分析,让学生会判断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教学效果:
分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引导进行归纳.
应告诫学生当一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时,要注意改写时不要机械地添上“如果”和“那么”,应适当地补充一些修饰语句,使改写后的语句通顺,完整。
第三环节:思考探讨
活动内容:
①找出下述命题中的条件和结论,指出它们哪些是正确的命题?哪些是不正确的命题?你又是如何知道的呢?
(1)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
(2)如果a>b,b>c,那么a=c;
(3)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5)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②探究真假命题的验证
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通常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了,使之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称为反例,但是要说明一个命题是正确的无论验证多少个特例,也无法保证命题的正确性.如何验证命题的正确性呢?
结论: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不正确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活动目的:使学生了解命题有真假之分,并且知道怎样去判断真假命题。
教学效果:
分组交流、讨论、教师引导使得学生形成共识.
在对前面5个命题的真伪进行判断的基础上,大多数学生已经对命题的真假性有了初步的判断,但有部分学生误认为假命题不是命题.
第四环节:读一读
活动内容:
①介绍《几何原本》、公理、定理等知识.
在数学发展史上,数学家们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公元前3世纪,人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知识,在此基础上,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公元前300前后)编写了一本书,书名叫《原本》,为了说明每一结论的正确性,他在编写
这本书时进行了大胆创新,挑选了一部分数学名词和一部分公认的真命题作为证实其它命题的起始依据,其中的数学名词称为原名,公认的真命题称为公理,除了公理外,其他真命题的正确性都通过推理的方法证实,推理的过程称为证明,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定理,而证明所需要的定义、公理和其他定理都编写在要证明的这个定理的前面.
《原本》问世之前,世界上还没有一本数学书籍象《原本》这样编排,因此,《原本》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
② 公理、定理、概念和证明的关系.
③ 介绍本教材的公理.
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4.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5.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6.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7.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8.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此八条基本事实前面已详细探索过,不必验证它们的正确性,可以直接用来证实其它命题的正确性,另外一条我们将在以后认识它。
此外等式和不等式的有关性质也可看作公理.比如:如果a=b ,b=c ,那么a=c .
有关概念、公理
条件1
定理1 有关概念、公理 条件2
定理2
定理3 ……
……
④读一读《原本与几何原本》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公理化思想和方法,养成科学、严谨思维习惯.
教学效果:
采取教师讲解与学生习读相结合的方式.
第五环节:课堂反思与小结
活动内容:
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命题中的真假命题、公理、定理的含义,通过学习学会区分命题的条件、结论,学会判别真、假命题,理解反例、证明等概念.
活动目的:
帮助学生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对本节课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从而能准确地区分命题的真假性,了解命题结构中的条件与结论.
教学效果:
学生能自行归纳本节课的知识,形成了较为清晰的知识脉络。
课后练习:课本第227页习题6.3 第 1、2、3题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看似很容易,但要让学生真正弄清命题的含义,理清命题的构成并不容易,更多的学生只是能机械地将一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往往改写的语句不够通顺、完整。
因此,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巩固练习是必要的,但要注意,应允许部分学生在课余时间自行消化。
在探讨命题的结构特征和修改命题形式时,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出比较幼稚、甚至可笑的语句,尽管如此,也应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意见,避免学生机械模仿,要允许学生有错误,并能在自行改正错误中调整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