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Dicke模型中的基态量子关联
《理学夸克模型》课件
顶夸克和底夸克的质量相差较 大,约为2000电子伏特力
强力
夸克间通过色力相互吸引,这种力在 短距离上非常强大,是短程力。
弱力
夸克间传递弱相互作用的力,这种力 在长距离上起作用,是长程力。
胶子传递强相互作用
胶子的定义
胶子是传递强相互作用的基本粒子。
胶子在夸克间的作用
夸克具有强烈的相互 作用,只能在强子中 存在,不能孤立存在 。
夸克具有分数电荷, 是电子电荷的1/3或 2/3。
每种夸克都有三种色 荷,以解释为什么只 有三种夸克能在实验 中观察到。
02
夸克的种类与特性
上夸克和下夸克
上夸克和下夸克是组成质子和中子的 基本粒子,具有不同的电荷和弱同位 旋。
上夸克和下夸克的质量相差不大,约 为1000电子伏特左右。
研究弱相互作用
弱相互作用在某些特定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如β衰变等。未来研究需要更深入地探索弱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和 机制,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演化过程。
探索夸克与轻子的关系
寻找夸克与轻子的联系
夸克和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但它们之间的关系仍不明确。未来研究需要寻找夸克与轻子之间 的联系,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基本结构和性质。
《理学夸克模型》ppt 课件
目录
• 夸克模型简介 • 夸克的种类与特性 • 夸克间的相互作用 • 夸克模型的应用 • 未来展望与研究挑战
01
夸克模型简介
什么是夸克模型
01
夸克模型是一种描述基本粒子的 模型,它将物质的基本粒子分为 三种夸克:上夸克、下夸克和奇 异夸克。
02
夸克模型是基于量子力学的理论 框架,通过引入夸克的概念来解 释基本粒子的属性和相互作用。
上夸克带+2/3的电荷,下夸克带-1/3 的电荷,它们是组成质子和中子的主 要成分。
量子力学知识:量子理论模型的构建与演化
量子力学知识:量子理论模型的构建与演化量子力学是一门探究微观世界的物理学科,它的出现改变了我们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
量子力学是基于一系列量子理论模型的构建与演化的。
这些模型主要由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共同构建,着重于描述量子力学中的基本元素和相互作用。
一、量子力学的基本框架量子力学的基本框架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矩阵力学,另一个是波动力学。
矩阵力学是由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于1925年提出的,波动力学则是由德国物理学家薛定谔于1926年提出的。
两种力学是等价的,在描述自然界的微观现象时都是有效的。
矩阵力学强调的是物理量的算符和对应的本征值,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种最常用的算符是哈密顿算符,它描述了一个系统的能量。
而本征值则代表着可能的物理状态,这些状态不同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宏观物理状态。
量子力学中的物理量是离散的,它们往往只能取有限个值。
这是显著不同于经典物理中连续物理量的描述。
与矩阵力学强调量子力学的算符不同,波动力学则更强调波函数的描述。
波函数是描述系统在各种状态下的可能性的函数。
它不仅可以描述一个粒子的位置,还可以描述其动量、自旋和其它的内在属性。
波函数的不同状态会产生不同的相位和幅度。
这些相位和幅度可以用来预测物理系统在不同情况下的概率分布。
这两种力学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但其描述系统的角度和方法是不同的。
这两种方法为量子力学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同时也为量子物理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二、量子物理中的不确定性原理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就是不确定性原理。
这个原理说的是在量子力学中,无法同时精确测量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或者測量时间和能量这些之间的两个数值。
某个物理量的实际值和测量值的不确定性之间也有相互关联。
鉴于这个原理,人们不能够预测一个系统的状态或轨迹,而只能预测其态的概率分布。
不确定性原理的出现是量子力学最突出的成就之一。
它揭示了物理学中难以理解的现象。
它指出了永远不可能知道粒子的动量和位置,或者两个不共存的测量之间的复杂关系。
量子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模型
量子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模型量子物理学是研究微观世界的物理学分支,它描述了原子和分子的行为以及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量子物理学中,存在着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模型,这些概念和模型是我们理解量子世界的基石。
本文将介绍一些量子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模型。
1. 波粒二象性波粒二象性是指微观粒子既具有粒子的特性,如质量和位置,又具有波动的特性,如频率和波长。
这一概念由德布罗意(de Broglie)提出,并通过实验证实。
根据波粒二象性,微观粒子可以使用波函数描述其运动状态。
波函数是一个复数函数,通过求解薛定谔方程可以得到。
2. 不确定性原理不确定性原理是量子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由海森堡(Heisenberg)提出。
该原理表明,在测量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时,我们不能同时精确地知道它们的值。
精确测量一个量会导致对另一个量的测量结果的不确定性增加。
这一原理揭示了微观粒子的局限性和统计性质。
3. 纠缠纠缠是指两个或多个粒子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量子关联,即使它们之间的距离很远,也会同时影响彼此的状态。
纠缠现象违背了经典物理学中的局域性原理,被广泛应用于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领域。
量子纠缠是量子物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4. 薛定谔方程薛定谔方程是量子物理学的基础方程,描述了波函数随时间演化的规律。
该方程是线性的偏微分方程,将波函数的时间演化与其位置和动量联系起来。
通过解薛定谔方程,我们可以获得粒子的能量、波函数和概率分布等信息。
5. 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粒子行为的理论框架,由约翰·冯·诺依曼、沃纳·海森堡、埃尔温·薛定谔等人共同建立。
量子力学包括非相对论量子力学和相对论量子力学两个分支。
非相对论量子力学主要用于描述低速粒子的运动,而相对论量子力学适用于高能粒子的描述。
6. 自由粒子和势能场根据量子力学,自由粒子在空间中运动时由平面波描述。
而受到势能场影响的粒子则由波包描述。
狄拉克方程的推导与解析
狄拉克方程的推导与解析狄拉克方程是描述自旋1/2粒子运动的方程,由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于1928年提出。
它是量子力学中的重要基础方程,对于描述电子、质子等粒子的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狄拉克方程的推导和解析进行探讨。
狄拉克方程的推导始于对相对论性的薛定谔方程的修正。
相对论性薛定谔方程是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原理推导出来的,但是它只适用于自旋为0的粒子。
狄拉克希望能够得到适用于自旋为1/2的粒子的方程,于是他尝试了一种新的方法。
狄拉克的思路是将薛定谔方程中的波函数扩展为一个四分量的波函数,即一个二维的波函数和一个二维的自旋函数的乘积。
这样,狄拉克方程中的波函数就具有了自旋的信息。
为了得到这个四分量的波函数满足的方程,狄拉克引入了四个矩阵,称为狄拉克矩阵。
这四个矩阵分别是泡利矩阵和单位矩阵的张量积。
通过引入这些矩阵,狄拉克方程可以写成一个形式简洁的形式。
接下来,我们来推导狄拉克方程。
首先,我们假设四分量的波函数可以写成一个形如:\[\psi(x,t) = \begin{pmatrix} \psi_1(x,t) \\ \psi_2(x,t) \\ \psi_3(x,t) \\ \psi_4(x,t)\end{pmatrix}\]的列向量。
其中,\(\psi_1(x,t)\)和\(\psi_2(x,t)\)表示粒子在位置x和时间t的概率幅,\(\psi_3(x,t)\)和\(\psi_4(x,t)\)表示自旋向上和向下的概率幅。
然后,我们可以得到狄拉克方程的形式为:\[(i\gamma^{\mu}\partial_{\mu} - m)\psi(x,t) = 0\]其中,\(\gamma^{\mu}\)是四个狄拉克矩阵的线性组合,\(\partial_{\mu}\)是四维导数算符,m是粒子的质量。
狄拉克方程的解析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近似方法来得到一些近似解。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平面波的形式来表示波函数:\[\psi(x,t) = u(p)e^{-ip\cdot x}\]其中,u(p)是一个四分量的自旋函数,它的形式可以通过狄拉克方程来确定。
Chaos in Dicke model(Dicke模型中的混沌)
Dicke 模型中的混沌摘 要 Dicke 哈密顿函数是一种量子光学模型。
描述了N 个二能级原子与一个单模玻色子场的相互作用。
本文从Dicke 哈密顿函数的量子表达式出发,将其回推到经典表达式。
通过改变耦合参量λ的数值,绘制Poincaré截面。
结果表明,当λ值小于临界值时,Poincaré截面保持规律的周期性的轨迹。
当趋于临界值时,伴有混乱轨迹的出现。
继续增加λ的值,将破坏周期性轨迹,使得整个相空间因为λ值比临界值稍大而变得混乱无序。
同时,本文简单介绍了系统的量子混沌。
关键词 混沌 Dicke 哈密顿 Dicke 模型 经典混沌 量子混沌0 引言第一个发现混沌的是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H.Poincaré (1854-1912)。
1903年提出庞加莱猜想,指出在三体问题中,在一定范围内,其解是随机的[1]。
三体引力相互作用有着惊人的复杂行为,确定性动力学方程有许多解有很强的不可预计性。
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混沌学的研究在数学、物理、生物、气象、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同时展开,形成了世界性的研究热潮。
在以后的几十年中,人们研究了大量量子系统的混沌现象,并给出了量子混沌的特征描述。
进入20世纪90年代,对混沌的研究不仅推动了其他学科的发展,而且其他学科的发展又促进了对混沌的深入研究。
进入21世纪,混沌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交错、渗透、促进,使得混沌在生物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电子学、信息科学、气象学等多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
近十几年来人们发现很多量子系统中存在量子混沌现象,并且研究了量子混沌与相变、纠缠、隧穿等物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得到很多有意义的结果。
本文着手于Dicke 模型,通过数值计算的方法来绘制Poincaré截面,研究系统随参量λ的变化趋势。
1 混沌介绍1.1 混沌研究简史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混沌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1]。
混沌研究的第一个重大突破就是KAM 定理,KAM 定理给出了太阳系稳定性的合理解释,并使人们重新看待统计力学中一系列基本假设和观点。
量子主方程及其求解的若干方法
接下来介绍了主方程应用于量子光学和凝聚态物理的三个例子。我们用Zwanzig方法 推导辐射场与物质相互作用的Dicke模型的主方程,用Lawande稳态解方法求解超辐射和 共振荧光的主方程;分析了激光产生的机制,用Louisell方法导出激光场的主方程,并求 出该主方程的稳态解;介绍了稀薄量子Bose气体的模型,导出Bose—Einstein凝聚的量子运 动的主方程。
given,we can simply put down an analytic expression to the reduced density operator at anytime.
At the end of this thesis,we give an application of ME in quantum information theory,
Fokker—Planck equations in P representation,Q representation,Wigner function represen—
tation and general P representation.
Thirdly,we introduce three examples of MEs in quantum optics and condense matter physits.First of all,we use the Zwanzig’S method in deriving the ME of Dicke model for
Debye模型Einstein把...
3.3 固体热容的量子理论一. 经典理论的困难二. 爱因斯坦模型(Einstein 1907年)三. 德拜模型(Debye 1912年)四. 实际晶体的热容参考:黄昆书 3.8节(p122-132)Kittel 书5.1节(79-87)前面提到:热容是固体原子热运动在宏观性质上的最直接体现,因而对固体原子热运动的认识实际上首先是从固体热容研究开始的,并得出了原子热运动能量是量子化的这个无可争辩的结论。
我们讨论固体热容仍是以揭示原子热运动特征为目的,而完整地介绍热容统计理论应是统计物理的内容。
固体热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来自晶格振动的贡献,称为晶格热容;另一部分来自电子运动的贡献,称为电子热容。
除非在极低温度下,电子热容是很小的(常温下只有晶格热容的1%)。
这里我们只讨论晶格热容。
典型金属元素定压比热随温度的变化的测量值同Dulong and Petit 定律的比较。
这里Cp =Cv尽管模型仍有不足之处,但Einstein使用一个可调参数T E(ωE)就可以基本解释热容-温度关系的做法应当看作是理论物理工作的一个典范之作。
这充分说明,能量量子化才是理解晶格振动问题的关键,这也间接印证了提出用声子概念讨论晶体性质的必要性。
金刚石比热测量值与Einstein 模型给出结果的比较。
1320KE T三.Debye 模型:Einstein把固体中各个原子的振动看作相互独立的,因而3N个振动频率都相同。
而实际原子之间有很强的相互作用,振动格波的频率不是固定的,而是有一个分布。
Debye(1912)修正了原子是独立谐振子的概念,而考虑晶格的集体振动模式,他假设晶体是连续弹性介质,原子的热运动以弹性波的形式发生,每一个弹性波振动模式等价于一个谐振子,能量是量子化的,并规定了一个弹性波频率上限,称之为德拜频率。
DDebye的比较(实验点是金属镱比热测量值)该图的画法值得注意,取不同物质的区别,突出反映德拜规律TT 见阎守胜:固体物理基础p112 图KCl 的晶格比热在低温低温与T3成正比关系注意:对热容的贡献不仅来自晶格,还有自由电子等。
三量子比特Dicke模型中的两体和三体纠缠动力学
三量子比特Dicke模型中的两体和三体纠缠动力学*毛丽君1) 张云波2)†1) (太原师范学院物理系, 晋中 030619)2) (浙江理工大学理学院, 杭州 310018)(2020 年9 月27日收到; 2020 年10 月13日收到修改稿)本文利用绝热近似方法和精确对角化方法研究三量子比特Dicke模型中的纠缠动力学. 处于两种典型的纠缠态GHZ态和W态上的量子比特在时间演化过程中与辐射光场发生强耦合作用, 在各种子系统间产生纠缠,通过分析这些纠缠的演化特性发现初始GHZ态的三体纠缠鲁棒性比W态强, 这与旋波近似结论一致. 与旋波近似下结果不同的是, 两种态中任意一对量子比特间的纠缠都随时间演化到几乎为零, 而三体纠缠随时间周期演化, 且纠缠程度相对较强, 说明系统中的强耦合作用通过抑制量子比特中的对纠缠来支持三体纠缠.关键词:三量子比特Dicke模型, 对纠缠, 三体纠缠, 鲁棒性PACS:03.65.Ud, 42.50.Pq DOI: 10.7498/aps.70.202016021 引 言腔体中原子和电磁场的耦合对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 也是许多量子技术的核心. 在最近几年, 人们感兴趣的光和物质的相互作用不再是传统的弱耦合区域[1], 在许多实验中电子、分子、激子与微腔中光子的相互作用已达到了超强耦合区域[2]. 此外, 在电路量子电动力学领域中, 通过人造原子实现了光与物质耦合的类似模型, 即超导两能级系统与微波光子的耦合. 在这种情况下, 通过高阻抗谐振器或电流耦合机制超越了原有的界限, 进入到了深强耦合区域[3−6]. 在强耦合条件下, 相互作用中的非旋波项不能忽略, 人们便开始着手研究非旋波近似下光与物质的耦合系统.在非旋波近似下, 最简单的系统是单个二能级系统(称为量子比特)和光场相互作用的Rabi模型[7], 人们详尽地探讨了这个模型[8−15], 并将其推广到多个量子比特和单模量子化光场相互作用的Dicke模型[16], 发现许多非常有趣的现象[17−22]. 文献[23]系统地研究了各向异性量子Rabi模型的量子相变问题, 在这样一个有限自由度系统的相变中建立了普适性概念, 还进一步将结论推广到任意原子数的Dicke模型中, 并与热力学极限下的传统普适性概念等价起来[23]. 量子纠缠在量子相变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是量子信息科学的核心. 目前, 人们对Dicke模型中不同子系统间的纠缠演化进行了广泛的研究[24−30]. 我们利用绝热近似方法严格求解了三量子比特Dicke模型的本征解, 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三量子比特和光场的纠缠以及量子比特1和23的两体纠缠随时间的演化特性[31].除这两类纠缠以外, 光场和量子比特间的相互作用也会导致其余不同子系统间产生纠缠, 例如, 任意两个量子比特间的对纠缠、量子比特和光场结合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 11847111, 11674201, 12074340)和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项目(批准号: 2019L0822)资助的课题.† 通信作者. E-mail: ybzhang@© 2021 中国物理学会 Chinese Physical Society 子系统与其余量子比特的两体纠缠, 即合作纠缠等等. 量子态随时间演化时, 不同子系统间的纠缠相互竞争, 那么该模型中相互作用到底支持哪一类纠缠, 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讨论. 另外, 三量子比特内部的两体纠缠是把三体系统分解成1和23两个子系统, 无法区分是1和2的纠缠, 还是1和3的纠缠, 抑或是1, 2, 3之间的纠缠[32−35], 即三体纠缠, 决定系统动力学演化的关键信息. 基于此, 本文将利用纠缠并发度和负值度对这些纠缠动力学特性进行深入研究.2 三量子比特Dicke 模型的本征解本文主要讨论三个全同的量子比特同辐射场耦合时, 不同子系统之间的纠缠行为, 哈密顿量可以写为a †(a )ωc ωJ =J x e x +J y e y +J z e z ,J α=∑3i =1σαi /2(α=x,y,z )[J 2,H D ]=0这里, 代表频率为 的单模辐射场的产生(湮灭)算符, 为三个量子比特的跃迁频率, 它们与辐射场的耦合强度都为g , 表示三量子比特的总自旋算符, 与哈密顿量对易 .系统希尔伯特空间可分解为[36]H 3/2D (i )f ⊗(123),(ii )(f 1)⊗(23),(iii )(f 12)⊗(3),(iv )1⊗23(v )1⊗2(vi )f ⊗12(vii )f ⊗1(viii )f 1⊗2本文主要研究全对称子空间 的中纠缠动力学行为, 由于三量子比特的全同性, 不同子系统间的纠缠可分为以下几类: , , , , , 其中f 代表单模辐射场,1, 2, 3分别表示三个量子比特, 前三类纠缠为纯态纠缠, 其余为混合态纠缠. 目前没有很好的物理量能够用来表征高维度系统的混合态纠缠(vi 、vii 和viii)特性, 这里重点分析比较前五类纠缠特性, 主要考虑系统中量子比特的初态制备为最大三体纠缠态(GHZ 态)或最大两体纠缠态(W 态), 单模辐射场为与经典场最接近的相干态情况下, 利用I tangle 和Negativity 研究几类纠缠随时间的演化及量子比特三体纠缠动力学, 进而分析系统到底支持哪一类纠缠.|3/2,m ⟩|n ⟩A m |n ⟩A m |j,m ⟩J 2J z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系统的本征解, 选择总自旋和光场的结合态 为基矢, 代表平移Fock 态, 是总自旋算符 和 的共同ω≪ωc H 3/2D H 3/2D=∑∞n =0⊕H n ,本征态. 当量子比特的跃迁频率与单模辐射场频率满足关系式 时, 可以利用绝热近似方法将哈密顿量 简化为对角块的形式[31], 即H n εn m =ωc (n −β2m ),βm =mγ,γ=2gωc,Ωn =−ω2A 1/2⟨n |n ⟩A 3/2计算可得中的各个元素为 表示平移Fock 态的内积, 将其展开可得H n 依据宇称对称性可得出 的本征能量,θκn =√(ξΩn +4g 2/ωc )2+3Ω2n ξ=κ(−1)n κ=−1,1其中 , ,分别代表奇宇称和偶宇称. 相应的本征态可以表示为c κ±n =√3Ωn /ξΩn +4g 2/ωc ±θκnd κ±n =1/√2(|c κ±n |2+1)|Ωn |≫4g 2ωc,g ⩽0.08ωc δ=4g 2Ωn ωcΩn Ωnδ其中 , . 限定参数范围为 , 则 可看作小量, 且 的表达式(4)式中已含有耦合常数g , 这样就可以忽略与相乘的因子中含 的项,即保留了辐射场与量子比特间的强耦合, 同时还可以得到更简洁的本征解3 纠缠动力学3.1 GHZ 初态|z ⟩(|111⟩+|000⟩)/√2假设辐射场为相干态 , 其中参数z 决定平均光子数(也就是它的模平方), 三量子比特初始处于GHZ 态 . 其中任意一个比特与剩余所有比特之间具有最大的纠缠, 从这个意义上通常认为它是一个最大多方纠缠态. 约化掉任意一个量子比特后, 剩余两量子比特为非纠缠的混合态. 在总自旋表象下, 初态可以表示为当耦合强度g 相对较小时, 初态可按平移Fock 态展开为利用薛定谔方程得出系统随时间演化的密度算符ρG Q (t )J x 将本征解(7)式和(8)式代入密度算符中, 对光场取迹可得三量子比特约化密度矩阵 , 其在 表象下的最简化形式为S (t,ω)=k =−∞S k (t,ω)S k (t,ω)=h k exp (ΦRe +i ΦIm )h k =(1+π2k 2f 2)−14ΦRe =−h 4k (µ−µk )2fγ2/2ΦIm =tan −1(πkf )/2+µ(1−f )+2πk |z |2,f =|γz |2µ=ωt e −γ2/2µk =πk (f +2)/γ2其中矩阵元 [37], 振荡函数 , 其特征参数为复原高度 , 包络因子 及快速振荡条件 其中,,.d 1×d 2|ψAB ⟩下面分别研究各类纠缠. 对于A 和B 组成的维两体纯态系统 , 可以利用纠缠两体纯态I concurrence 的平方I tangle [38]ρA ρG Q (t )(i )来描述该系统的纠缠程度, 这里的 是子系统A 的约化密度矩阵. 依据 , 可得 类纠缠的I tangle [38]ρG Q 23=Tr 1(ρG Q )对量子比特1取迹后的约化密度矩阵 是量子比特2和3子空间中的算符,σx 2σx3(ii )这里是以两个自旋 , 的直积态为基矢的约化密度矩阵. 于是, 可得 类两体纯态I tangleρG Q 23可以用来定量地描述辐射场和量子比特1结合的子系统与剩余两量子比特之间的纠缠性质. 进一步对密度算符 中的量子比特2取迹, 即(iii )可得类两体纯态I tangleρG Q (iv )描述辐射场和量子比特1, 2结合的子系统与量子比特3的纠缠特性. 另外, 利用密度矩阵可以进一步讨论三量子比特间的内部纠缠, 由于混合态密度矩阵 的秩是小于等于2的, 从而可得出描述量子比特1与2, 3结合的子系统间的 类混合态I tangle [31,38,39]N (t )=2∑i|λi |λi ρG Q (t )(iv )另一方面也可以用纠缠负值度(Negativity)[40]来描述量子比特间的内部纠缠,其中 是密度矩阵 的部分转置矩阵的负本征值, 类纠缠负值度为ρG Q 23(v )由于 代表两量子比特混合态密度算符, 可以描述量子比特2和3的纠缠特性, 且属“X”型矩阵,很容易计算出 类混合态I tangleρQ 23对于矩阵 的部分转置矩阵没有负本征值, 则两量子比特纠缠的负值度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 可以进一步得到真正的三体纠缠, 即三体纠缠(three-tangle)[33]τ1,23τ12τ13(v )τG (v )(t )=1,τG123(t )=τG (iv )(t )其中 描述的是量子比特1和被认为是单一对象23的纠缠, , 描述的分别是1和2、1和3的纠缠. 类I tangle , 每对量子比特之间是经典关联并不是纠缠, 将其代入(17)式可得 , 即某个量子比特与剩余两个量子比特的纠缠与三体纠缠相等, 这一特性与初始时刻的GHZ 态相同. 同样地, 负性平方也可以用来度量三体纠缠, 定义为 π-tangle [35]关于π-tangle 的计算涉及到纯态纠缠的凸脊扩展,(N G iv (t ))2πG 123(t )=(N G(iv )(t ))2积态基矢下得到的负性纠缠的平方 不一定是最小值, 但一定是三体纠缠的上限值. 由(18)式可以得到与并发度相同的结果, 即.3.2 W 初态如果假设三量子比特初始时刻处于W 态此态对任何一个量子比特取迹后, 剩余的两量子比特处于纠缠态. 用W 态替换GHZ 态重复上面的计算过程, 可得耦合角动量空间中的三量子比特约化密度矩阵(i )进而利用(10)式得出表征量子比特和光场纠缠的 类I tangleσx 2σx3对量子比特1取迹, 在自旋 , 的直积空间中的约化密度矩阵可表示为(ii )由(20)式可得 类两体纯态I tangleρW Q 23(t )再对 中的量子比特2取迹可得单量子比特约化密度矩阵(iii )得出 类两体纯态I tangle 的具体表达式ρW Q (t )(iv )与GHZ 态相比, W 态为初态时系统随时间演化比较复杂, 约化密度矩阵 的秩大于2, I tangle 不适用于描述 类混合态纠缠, 但仍然可以通过ρW Q 23(t )N W (v )(t )πW 123(t )纠缠负值度来描述该类纠缠特性[31]. 另外, 依据约化密度矩阵 可得两量子比特间的纠缠负值度 , 进而可以利用 来表征三体纠缠特性.4 讨 论(i )(ii )本节将对上一节得到的一些重要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 图1给出了两种初态下三个量子比特作为整体与光场的纯态纠缠 类I tangle, 解析结果分别为(11)式和(19)式. 图2给出了光场和量子比特1结合的子系统与其余量子比特的纯态纠缠类I tangle, 绝热近似下的解析解与数值结果的包络相符合, 左边表示初态为GHZ 态, 解析结果00.51.000.51.000.51.000.51.000.51.000.51.000.51.000.51.0(i )(i )(i )(i )(i )(i )(i )(i )50100150/2p/2p/2p/2p/2p/2p/2p/2p5010015050100150501001505010015005010015050100150050100150(b)(c)(d)(a)(i )ω=0.15ωc z =3g =0.02ωc (a )0.04ωc (b )0.06ωc (c )0.08ωc (d )图 1 初始时刻为GHZ 态(左)和W 态(右)时, 类两体纯态纠缠I tangle, 其中红色(实线)表示数值结果, 蓝色(虚线)表示解析结果, 系统参数为 , , , , , (i )ω=0.15ωc z =3g =0.02ωc (a )0.04ωc (b )0.06ωc (c )0.08ωc (d )Fig. 1. Time evolution of the I tangle for the type with the initial GHZ (left) and W (right) states for , , and different coupling strengths: , , , , given by the numerical method (solid red line),and the analytical approach (dashed blue line).00.51.000.51.000.51.000.51.000.51.000.51.0(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050100150/2p/2p5010015050100150/2p/2p50100150/2p/2p/2p/2p(b)(c)(d)(a)(ii )图 2 初始时刻为GHZ 态(左)和W 态(右)时, 类两体纯态I tangle 随时间的演化, 其中红色(实线)表示数值结果, 蓝色(虚线)表示解析结果, 系统参数与图1相同(ii )Fig. 2. Time evolution of the I tangle for the type with the initial GHZ (left) and W (right) given by the numerical method (sol-id red line), and the analytical approach (dashed blue line). The corresponding parameters are the same as in Fig. 1.S (t,2ω)S (t,ω)S (t,2ω)S (t,2ω)(ii )(i )(ii )(ii )(iii )(iii )如(12)式所示, 只包含单一的振荡因子 .当初始时刻为W 态时, 解析结果(21)式中包含两个振荡因子 和 , 但通过比较两个振荡因子前的系数, 发现仍然是 起决定作用,因此W 态与GHZ 态两种情形下的 类纠缠演化接近相同, 起初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达到峰值, 稳定一段时间后突然减小而后又有所增加并达到峰值, 且没有纠缠突然死亡的现象. 这个特性与图1所示的 类I tangle 是截然不同的, 后者只在W 初态时才能演化到峰值. 类I tangle 整体上呈周期性振荡, 且耦合强度越大, 周期越小, 因此可以通过控制两量子比特与辐射场的耦合强度来调控 类纠缠行为. 图3给出了GHZ 态和W 态下光场和量子比特1, 2结合的子系统与量子比特3纠缠的 类I tangle, 解析结果分别为(13)式和(22)式. 当耦合强度较弱时, 类I tangle 都接近于1, 无明显的振荡因子, 且未发现纠缠死亡现象, 是辐射场与量子比特耦合系统中的纠缠稳态.图4给出了(iv)类纠缠负值度的平方, 即量子比特1和23的两体纠缠, 左图表示初态为GHZ 态时该类纠缠随时间演化的最小值非零, 没有发生突然死亡现象, 而右图中初态为W 态时该类纠缠出现突然消失的现象. 图5给出了任意一对量子比特的纠缠负值度的平方, 即(v)类纠缠负值度, 左图中GHZ 态约化后的两量子比特始于可分离态,而右图中W 态始于纠缠态, 可以发现两种初态下随时间演化的对纠缠都变得很小, 接近于零, 以至于失去了作为信息资源的能力, 这与旋波近似下的结论不同.(iv )(v )(i )(i )(i )在分析了 和 两类纠缠的基础上, 进一步利用(18)式定义的 π-tangle 讨论量子比特之间的三体纠缠. 从图6可以看出, 随着耦合强度的增加,解析结果可粗略地描述量子比特间的三体纠缠, 将绝热近似下的本征解(5)式和(6)式代入约化密度矩阵中, 进而计算 π-tangle, 可以得出更准确的三体纠缠演化规律. 无论量子比特处于哪一个初态,在强相互作用下单模辐射场和三量子比特之间会产生纠缠, 即图1所示的 类纠缠, 通过比较图1和图6发现, 三体纠缠随时间演化而减弱时, 类纠缠就会增强, 反之亦然. 图6的左侧展示了初始时刻为GHZ 态时, 三体纠缠在任何区域都没有纠缠猝死现象, 并且图1左侧的 类纠缠00.51.000.51.000.51.000.51.000.51.000.51.000.51.000.51.0(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50100150/2p/2p5010015050100150/2p/2p5010015050100150/2p/2p5010015050100150/2p/2p50100150(b)(c)(d)(a)图 3 初始时刻为GHZ 态(左)和W 态(右)时, (iii) 类两体纯态I tangle 随时间的演化, 其中红色(实线)表示数值结果, 蓝色(虚线)表示解析结果, 系统参数与图1相同Fig. 3. Time evolution of the I tangle for the type (iii) with the initial GHZ (left) and W (right) states given by the numerical method (solid red line), and the analytical approach (dashed blue line). The corresponding parameters are the same as in Fig. 1.501001505010015000.500.51.005010015000.51.05010015000.51.000.51.000.51.0( (i v ))2( (i v ))2( (i v ))2( (i v ))2/2p/2p/2p/2p/2p/2p/2p/2p( (i v ))2( (i v ))2( (i v ))2( (i v ))2(b)(c)(d)图 4 初始时刻为GHZ(左)态和W (右)态时, (iv)类纠缠负值度的平方随时间的演化, 其中红色(实线)表示数值结果, 蓝色(虚线)表示解析结果, 系统参数与图1相同Fig. 4. Time evolution of the square of the negativity for the type (iv) with the initial GHZ (left) and W (right) given by the nu-merical method (solid red line), and the analytical approach (dashed blue line). The corresponding parameters are the same as in Fig. 1.00.51.000.51.000.51.000.51.000.51.000.51.000.51.000.51.0( (v ))2( (v ))2( (v ))2( (v ))2( (v ))2( (v ))2( (v ))2( (v ))250100150/2p/2p5010015050100150/2p/2p5010015050100150/2p/2p5010015050100150/2p/2p50100150(b)(c)(d)(a)图 5 初始时刻为GHZ(左)态和W (右)态时, (v) 类对纠缠负值度的平方随时间的演化, 其中红色(实线)表示数值结果, 蓝色(虚线)表示解析结果, 系统参数与图1相同Fig. 5. Time evolution of the square of the negativity for the type (v) with the initial GHZ (left) and W (right) given by the numer-ical method (solid red line), and the analytical approach (dashed blue line). The corresponding parameters are the same as in Fig. 1.(i )I tangle 没有演化到最大值. 但是W 态情况下(图6右侧), 当三体纠缠随时间演化突然猝死时, 图1右侧所示的 类纠缠I tangle 恰好达到最大值. 在不同初态的纠缠演化中, 不发生纠缠猝死的态不容易与外界系统产生纠缠, 且比发生纠缠猝死的态保持纠缠的能力更强, 即鲁棒性更强. 通过比较两种初态下的纠缠演化情况, 发现GHZ 态维持三体纠缠的鲁棒性比W 态强, 这与旋波近似下的结论一致.但是无论初态是GHZ 态还是W 态, 随时间演化的对纠缠与三体纠缠相比均很弱, 说明系统中的强耦合通过约束对纠缠以实现对三体纠缠的支持. 纠缠态是量子信息领域的基本资源, 其鲁棒性会影响纠缠在量子信息中的应用, 该结果可应用于多量子比特信息处理.5 结 论利用绝热近似方法分析了三量子比特Dicke 模型全对称空间中的纠缠演化行为. 初始制备在相干态上的辐射场与处于GHZ 态或W 态的三个量子比特发生强耦合作用, 随着时间的演化不同子系统间产生纠缠, 包括量子比特和场的合作纠缠以及量子比特内的三体纠缠. 通过I tangle 和 Negativity 来表征纠缠量, 两者在绝热近似下的解析表达式能够很好地展示不同子系统间的纠缠特性. 初态为GHZ 态时, 三体纠缠没有发生纠缠突然死亡的现象, 量子比特和辐射场之间的纠缠随时间演化时没有达到最大值, 而W 态恰好相反. 表明在相互作用条件下, 三量子比特GHZ 态维持三体纠缠的能力更强, 鲁棒性更好, 这与旋波近似下的模型得出的结果相同. 与其不同的是, 不论初态是W 态还是GHZ 态, 随时间演化的任意两量子比特间的纠缠度都很小, 说明强耦合是通过抑制两量子比特之间的纠缠来支持三体纠缠的. 本文的研究为纠缠态的鲁棒性以及利用Dicke 模型实现量子信息处理的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参考文献F orn-Díaz P, Lamata L, Rico E, Kono J, Solano E 2019 Rev.Mod. Phys. 91 025005[1]05010015005010015000.500.51.00501001500.51.00501001500.51.000.500.51.00.51.000.51.0p 123p 123p 123p 123p 123p 123p 123p 123(b)(c)(d) /2p/2p/2p/2p/2p/2p /2p/2p 图 6 初始时刻为GHZ(左)态和W (右)态时, 真正的三体纠缠π-tangle 随时间的演化, 其中红色(实线)表示数值结果, 绿色(实线)表示绝热近似结果, 蓝色(虚线)表示解析结果, 系统参数与图1相同Fig. 6. Time evolution of π-tanglewith the initial GHZ (left) and W (right) given by the numerical method (solid red line), the adia-batic approximation method (solid green line) and the analytical approach (dashed blue line). The corresponding parameters are the same as in Fig. 1.C iuti C, Bastard G, Carusotto I 2005 Phys. Rev. B 72 115303[2]W allraffff A, Schuster D I, Blais A, Frunzio L, Huang R S, Majer J, Kumar S, Girvin S M, Schoelkopf R J 2004 Nature (London) 431 162[3]B lais A, Huang R S, Wallraffff A, Girvin S M, Schoelkopf R J2004 Phys. Rev. A 69 062320[4]G u X, Kockum A F, Miranowicz A, Liu Y X, Nori F 2017Phys. Rep. 718 1[5]L v D, An S, Liu Z, Zhang J N, Pedernales J S, Lamata L, Solano E, Kim K 2018 Phys. Rev. X 8 021027[6]R abi I I 1936 Phys. Rev. 49 324[7]B raak D 2011 Phys. Rev. Lett. 107 100401[8]L iu T, Wang K L, Feng M 2009 Europhys. Lett. 86 54003[9]C hen Q H, Liu T, Zhang Y Y, Wang K L 2011 Europhys.Lett. 96 14003[10]H e S, Wang C, Chen Q H, Ren X Z, Liu T, Wang K L 2012Phys. Rev. A 86 033837[11]C hen Q H, Wang C, He S, Liu T, Wang K L 2012 Phys. Rev.A 86 023822[12]H u B L, Zhou H L, Chen S J, Gao X L, Wang K L 2017 J.Phys. A: Math. Theor. 50 074004[13]X ie W J, Mao B B, Li G Z, Wang W H, Sun C, Wang Y M, You W L, Liu M X 2020 J. Phys. A: Math. Theor. 53 095302 [14]L i Z Q, Wang Y M 2019 Acta Phys. Sin. 68 173201 (in Chinese) [李志强, 王月明 2019 物理学报 68 173201][15]D icke R H 1954 Phys. Rev. 93 99[16]W ang Y K, Hioe F T 1973 Phys. Rev. A 7 831[17]E mary C, Brandes T 2003 Phys. Rev. E 67 066203[18]B aumann K, Guerlin C, Brennecke F, Esslinger T 2010Nature 464 1301[19]K irton P, Roses M M, Keeling J, Dalla Torre E G 2019 Adv.Quantum Technol. 2 1800043[20]A lavirad Y, Lavasani A 2019 Phys. Rev. A 99 043602[21]L ewis-Swan R J, Safavi-Naini A, Bollinger J J, Rey A M 2019 [22]Nat. Commun. 10 1581L iu M X, Chesi S, Ying Z J, Chen X S, Luo H G, Lin H Q 2017 Phys. Rev. Lett. 119 220601[23]C heng J, Shan C J, Liu J B, Huang Y X, Liu T K 2018 ActaPhys. Sin. 67 110301 (in Chinese) [程景, 单传家, 刘继兵, 黄燕霞, 刘堂昆 2018 物理学报 67 110301][24]Z uo Z C, Xia Y J 2003 Acta Phys. Sin. 52 2687 (in Chinese) [左战春, 夏云杰 2003 物理学报 52 2687][25]G uo L, Liang X T 2009 Acta Phys. Sin. 58 50 (in Chinese)[郭亮, 梁先庭 2009 物理学报 58 50][26]Z hang G F, Bu J J 2010 Acta Phys. Sin. 59 1462 (in Chinese) [张国锋, 卜晶晶 2010 物理学报 59 1462][27]Y oussef M, Metwally N, Obada A S F 2010 J. Phys. B 43 095501[28]Z hang Y Y, Chen X Y, He S, Chen Q H 2016 Phys. Rev. A94 012317[29]B adshah F, Ge G Q, Paternostro M, Qamar S 2020 J. Opt.Soc. Am. B 37 949[30]M ao L J, Liu Y X, Zhang Y B 2016 Phys. Rev. A 93 052305 [31]R oderick M, Horodecki P, Horodecki R 1998 Phys. Rev. Lett.80 5239[32]C offman V, Kundu J, Wootters W K 2000 Phys. Rev. A 61052306[33]Dür W, Vidal G, Cirac J 2000 Phys. Rev. A 62 062314 [34]O u Y C, Fan H 2007 Phys. Rev. A 75 062308[35]D ukalski M, Blanter Y M 2013 arXiv 1301.4857[36]A garwal S, Hashemi Rafsanjani S M, Eberly J H 2012 Phys.Rev. A 85 043815[37]R ungta P, Bužek V, Caves C M, Hillery M, Milburn G J 2001 Phys. Rev. A 64 042315[38]W ootters W K 1998 Phys. Rev. Lett. 80 2245[39]Z yczkowski K, Horodecki P, Sanpera A, Lewenstein M 1998 Phys. Rev. A 58 883[40]The dynamics of the bipartite and tripartite entanglementin the three-qubit Dicke model*Mao Li -Jun 1) Zhang Yun -Bo 2)†1) (Department of Physics, Taiyuan Normal University, Jinzhong 030619, China)2) (Physics Department,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Received 27 September 2020; revised manuscript received 13 October 2020 )AbstractWe study the entanglement dynamics of the three-qubit Dicke model by means of the adiabatic approximation and the exact diagonalization in the parameter regime where the qubit transition frequencies are far off-resonance with the radiation field and the interaction strengths reach the ultrastrong-coupling regime. The single-mode field is prepared in the coherent state and two typical states GHZ and W are chosen as the initial three-qubit states. In the process of evoluti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quantized field and three-qubit system leads to the generation of entanglement between the field and qubits, as well as between different parties in the three-qubit system, i.e. the pairwise entanglement of two qubits and the tripartite entanglement, which are of ongoing interest in quantum information process. The generalized concurrence and negativity are adopted to quantify different kinds of entanglement. The qubit-field entanglement never reaches the maximum and no sudden death occurs in the the tripartite entanglement for GHZ state, but it is exactly the opposite for W state. This reflects that the tripartite entanglement of the GHZ state is more robust than W sate, which is the same as in the rotating wave approximation. The results beyond the rotating wave approximation show that the pairwise entanglement gradually decreases and vanishes in the evolution of both initial states, with the tripartite entanglement periodically reaching relatively high level. This means that the interaction in system supports the tripartite entanglement at the cost of pairwise entanglement. The conclusions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robustness of entanglement state and quantum information processing using Dicke model.Keywords: three-qubit Dicke model, pairwise entanglement, tripartite entanglement, robustnessPACS: 03.65.Ud, 42.50.Pq DOI: 10.7498/aps.70.20201602*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s. 11847111, 11674201, 12074340) and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grams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Shanxi, China (Grant No. 2019L0822).†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ybzhang@。
广义Dicke量子电池的理论研究
广义Dicke量子电池的理论研究广义Dicke量子电池的理论研究引言在当代能源危机背景下,研究高效、可再生能源的储存和利用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焦点。
在能源储存领域,传统的化学电池逐渐暴露出其存储能量密度不高、耐久性差等问题。
因此,迫切需要发展一种新型的储能设备来满足日益增长的能量需求。
广义Dicke量子电池的发展成为了理论和实验研究的热点。
Dicke量子电池作为一种全新的能量储存设备,基于有机分子中的量子涨落效应,以其高效率、高能量密度等特点引起了广泛的兴趣。
本文将从Dicke电池的基本原理、动力学模型和性能优化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广义Dicke量子电池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一、Dicke电池的基本原理Dicke电池的基本原理来源于Dicke量子涨落效应。
Dicke效应是指在具有特定的耦合条件下,多个原子之间能够实现相干耦合从而增强其相互作用。
Dicke量子电池将这种量子涨落效应应用于能源储存领域,利用基于有机分子的量子相互作用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Dicke电池由一个有源能量输入系统和一个由两个共振模式组成的被耦合的系统构成。
能源输入系统通过外部电压施加于共振模式之间的耦合能级,从而实现能量的输入。
当能量输入系统与被耦合系统达到临界耦合条件时,能源可以从外部系统转移到被耦合系统中。
二、Dicke电池的动力学模型在Dicke电池的动力学模型中,我们需要考虑到能量输入过程和能量转换过程。
能量输入过程通过控制外部的电压和频率来实现,其主要目的是使共振模式的相位和振幅保持稳定。
能量转换过程则是将电子能量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通过与化学反应耦合实现。
Dicke电池的动力学模型描述了能量输入和转换过程中的能量演化规律。
在该模型中,我们需要考虑到能量耦合、系统能级跃迁、振幅和相位的演化等多个因素。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可以得到Dicke电池工作过程中的重要参数,如能量转换效率、储能密度等。
三、Dicke电池性能优化为了提高Dicke电池的性能指标,需要通过结构优化和材料设计来实现。
压缩算子导致的原子对称dicke态
压缩算子导致的原子对称dicke态
原子对称Dicke态是在超导量子计算中非常关键的一种特殊电子态,它提供了
一种新的方式来实现高精度计算。
由此产生的压缩算子则使得原子对称Dicke态能够实现高效收缩。
因此,它在量子信息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原子对称Dicke态被称为双量子比特Dicke态,它为超导量子计算中的半导体
所量子计算的新方法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基础。
原子对称Dicke态的压缩算子是由级联体中的超导和形成原子对称Dicke态的量子晶格带结构分子所决定的,因此拥有了独特的散射特性。
算子的压缩使结构中的原子对称Dicke态产生出新的特性,这样就可以精确地进行量子信息的处理,能够达到更高的精度。
另外,算子压缩也可以促进整个系统的稳定,提高系统的可控性,从而更好地
利用该原子对称Dicke态来实现高效的量子信息处理。
算子压缩过程影响着该系统的整个状态,因此可以更好地控制整个系统,以实现量子信息处理的最高精度。
压缩算子在原子对称Dicke态的建立和测量、多体量子力学的研究以及量子力
学模拟的较高精度计算等领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随着量子计算的发展,算子压缩可以用作诸如量子自旋以及量子线路等量子优化技术的有效手段,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因此,原子对称Dicke态的压缩算子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它可以将原子
对称Dicke态的能量状态通过压缩变换为更高的能量状态,从而达到更高的精度,同时也更好地保持了系统的稳定性,舍可以更好的实现量子信息的处理。
拓展Jaynes-Cummings-Hubbard模型中量子相变的研究
拓展Jaynes-Cummings-Hubbard模型中量子相变的研究拓展Jaynes-Cummings-Hubbard模型中量子相变的研究量子相变是由于量子力学效应导致的物质的相变现象。
近年来,科学家们在研究量子相变过程中提出了一种拓展的Jaynes-Cummings-Hubbard(JCH)模型,该模型被广泛应用于描述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系统。
本文将探讨拓展JCH模型在量子相变研究中的应用,并分析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
首先,我们简要介绍一下传统的JCH模型。
JCH模型是量子光学中经典Jaynes-Cummings(JC)模型的拓展。
JC模型描述了光场与一个二能级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而JCH模型则进一步引入了晶格势场和多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更加贴近实际情况。
该模型的哈密顿量包含了光场、原子以及相互作用的相互作用项。
近年来,研究人员在JCH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和改进,以更好地描述一些特殊系统中的量子相变。
例如,他们引入了非线性效应,如非线性光学,以考虑非线性光场与多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此外,他们还将模型应用于拓扑绝缘体、超导体等具有独特物性的系统中。
这些改进使得JCH模型能够更好地解释一些新奇量子现象的产生。
量子相变的研究中,基于JCH模型的理论模拟和实验研究逐渐得到了广泛开展。
通过改变模型中参数的数值,科学家们可以研究系统从一个相到另一个相的转变过程。
他们发现,这些相变过程中常常伴随着量子相干性的变化。
例如,系统从一个无序相向有序相转变可能伴随着相干性的增强,而相反的转变则可能伴随着相干性的减弱。
在研究中,科学家们还发现,调控系统中不同类型的相互作用或控制系统的不同参数,可以导致系统出现不同的量子相变。
例如,他们发现单原子和双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系统的相变产生显著影响。
此外,通过适当调整光场频率或晶格势的强度,也可以实现相变现象的改变。
除了理论模拟,科学家们还进行了实验验证。
他们通过量子光学实验中的光与光子晶体中的激子相互作用等实验手段,观察和探索量子相变的实现。
薛定谔原子结构模型
薛定谔原子结构模型
薛定谔原子结构模型是理论物理学家薛定谔在1926年提出的一种描述原子结构的理论模型。
该模型是量子力学的基础,可以解释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和能级分布。
根据薛定谔原子结构模型,电子不再像经典物理学中的粒子那样具有确定的轨道和位置,而是存在于一组可能的运动状态,这些状态被称为波函数。
波函数描述了电子的概率分布,即在空间中找到电子的可能性。
薛定谔方程是描述电子波函数演化的基本方程。
根据薛定谔方程,电子波函数随时间的演化是连续和平滑的,而不是突然的跃迁。
而电子的能量则由波函数的频率和振幅决定。
薛定谔原子结构模型还引入了量子数来描述原子的能级分布和电子的运动状态。
量子数可以描述电子的位置、自旋以及其他性质。
其中最重要的是主量子数、角量子数、磁量子数和自旋量子数。
薛定谔原子结构模型通过解薛定谔方程和对量子数的分析,能够预测原子的光谱特性和电子的能级分布。
这对研究原子的性质和物质的化学行为有很大的帮助。
薛定谔原子结构模型也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理解微观世界的物理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量子物理与电子结构量子力学与电子结构的理论模型
量子物理与电子结构量子力学与电子结构的理论模型量子物理与电子结构的理论模型量子物理与电子结构的理论模型是研究微观领域中原子、分子和固体等物质结构与性质的重要理论基础。
通过量子力学的描述,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电子在原子和分子中的行为,以及如何影响物质的性质。
本文将介绍量子物理和电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并解释一些著名的理论模型。
1. 简介量子物理是研究微观领域中物质和能量的行为的学科。
它描述了微观粒子的性质,如电子、质子和中子等。
量子物理的基本概念包括波粒二象性、量子叠加和量子纠缠等。
电子结构是指电子在原子、分子和固体中的排布和运动状态。
2. 波粒二象性波粒二象性是指微观粒子既可以像粒子一样以离散的方式存在,又可以像波一样以连续的方式传播。
根据量子力学的理论,电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
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电子的波动性,而量子力学则通过波函数描述了电子的概率分布。
3. 量子叠加量子叠加是指微观粒子在未被观测时,可以同时处于多个可能的状态之间。
例如,一个电子既可以处于高能级,也可以处于低能级。
只有在测量时,电子的位置或能级才会被确定下来。
这种不确定性是量子力学的核心概念。
4. 量子纠缠量子纠缠是指微观粒子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关联性质。
当两个粒子纠缠在一起时,它们的状态之间会产生瞬间的相互依赖。
改变一个粒子的状态将立即影响到另一个粒子的状态,即使它们之间有很远的距离。
5. 原子结构模型为了描述电子在原子中的行为,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原子结构模型。
最早的模型是玻尔模型,它基于量子力学的早期版本。
玻尔模型认为电子绕原子核以确定的轨道运动,每个轨道对应一个能级。
然而,玻尔模型无法解释更复杂的原子结构。
6. 波动力学模型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波动力学模型更好地描述了电子的行为。
根据波动力学模型,电子的运动状态由波函数表示。
波函数给出了电子存在于不同空间位置的概率分布。
薛定谔方程是描述波函数演化的基本方程。
7. 分子轨道理论分子轨道理论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用于描述分子中的电子结构。
《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 学习任务单
《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量子数的含义及其对原子轨道和电子状态的描述。
3、能够运用量子力学模型解释原子的能级、光谱等现象。
4、了解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在化学和物理学中的应用。
二、学习内容1、波粒二象性光的波粒二象性电子的波粒二象性2、薛定谔方程薛定谔方程的形式求解薛定谔方程的意义3、原子轨道原子轨道的概念原子轨道的形状(s、p、d、f 轨道)4、量子数主量子数(n)角量子数(l)磁量子数(m)自旋量子数(ms)5、电子排布电子排布的原则(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电子排布式和轨道表示式6、原子的能级和光谱能级的概念光谱的产生和解释7、量子力学模型的应用解释元素的化学性质预测化学反应三、学习资料1、教材:《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等相关章节。
2、在线课程:各大慕课平台上的相关课程。
3、学术论文:关于原子结构量子力学模型的最新研究成果。
四、学习方法1、理论学习认真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
观看在线课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练习巩固完成教材中的习题,检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参与在线讨论和答疑,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实践应用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加深对原子结构和光谱的理解。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化学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五、学习进度安排第一周:波粒二象性和薛定谔方程学习光的波粒二象性和电子的波粒二象性,理解微观粒子的双重性质。
了解薛定谔方程的形式和求解的意义,初步掌握方程的应用。
第二周:原子轨道深入学习原子轨道的概念和不同形状的原子轨道(s、p、d、f 轨道)。
通过模型和图像,直观理解原子轨道的特点。
第三周:量子数详细学习主量子数、角量子数、磁量子数和自旋量子数的含义和作用。
能够根据量子数描述电子的状态和原子轨道。
第四周:电子排布掌握电子排布的原则(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
学会书写电子排布式和轨道表示式。
Science述评:从量子光学到凝聚态物理——再现迪克模型
Science述评:从量子光学到凝聚态物理——再现迪克模型在量子光学中,多体相互作用下会产生非常丰富的物理现象。
当N个两能级原子与单模长光场相互作用时,光子交换可以导致系综的相干作用形成所谓的迪克(Dicke)超辐射。
迪克模型重要的特征在于,偶极子与量子化真空光子场的耦合率与偶极子数密度的平方根成正比。
当耦合率达到强耦合的临界值时,原子系综的基态将发生超辐射相变。
迪克模型在原子核物理、量子混沌以及量子耗散等研究领域有重要的应用。
在凝聚态物质中,多体相互作用也是各种新颖量子物态的温床。
一些关联电子体系,因为多体相互作用,将出现庞磁阻、超导、巡游磁性、多铁等丰富的物理现象。
原则上,迪克模型里的光学效应理论上能够推广至任何可以波色量子化的基本激发态,对应到凝聚态物质中的集体玻色模,可以是晶格振动能量量子——声子或自旋相互作用能量量子——磁振子等。
借助迪克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凝聚态物质的多种相变。
比较常见的就是杨-泰勒效应,能量简并的赝自旋系综可以协同耦合到声子模式上,导致晶格畸变,可以类比于迪克模型中超辐射相变中的静电磁场。
关于杨-泰勒效应的这一解释尚处于唯象理论阶段,同一固体体系中两种物态之间的协同耦合长久以来并没有得到实验证实。
其挑战和难点在于同一种固体中必须存在两种不同的物态,并且要能精确控制其中一种物态的密度以验证其耦合是否为协同耦合。
最近,上海大学曹世勋团队利用光学浮区法成功生长了一系列的高质量Er x Y1−x FeO3(x= 0, 0.25, 0.5, 0.75, 1)单晶样品,通过利用太赫兹光谱系统研究了其自旋波模式激发、相干控制以及相变动力学。
美国Rice大学Junichiro Kono教授团队在此基础上与上海大学团队合作,系统研究了强磁场、深低温下Er x Y1−x FeO3的太赫兹波吸收谱。
他们发现该体系中稀土铒离子(Er3+)顺磁自旋系综与铁离子(Fe3+)磁振子间的强耦合效应,出现真空拉比振荡特性,这与标准的N原子腔量子电动力学实验互相对应,相关结果满足迪克标度模型。
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中类Dicke模型的相变
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中类Dicke模型的相变赵秀琴【摘要】自旋和轨道耦合为中性的超冷原子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BEC)中的玻色系统提供了研究的机会.文章研究此类系统的相变和基态性质.首先将它映射到著名的量子光学中的Dicke模型,Dicke模型描述了一个原子系综和单模光场之间的相互作用.Dicke模型的中心问题是预测了超辐射相和一个正常相之间的量子相变.我们研究在自旋和轨道耦合中的类似Dicke模型的量子相变.采用平均场自旋相干态法,特别是考虑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计算出描述系统的相变点和基态性质的物理量如平均光子数,平均基态能量、两种自旋激化等物理量的解析表达式,得到在相变前后物理量变化的趋势图并与实验结果相比较.【期刊名称】《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5(014)003【总页数】5页(P58-62)【关键词】自旋和轨道耦合;相变;基态特性【作者】赵秀琴【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物理系,山西太原03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48自旋和轨道耦合是量子粒子的自旋和它的动量的一种相互作用,在物理系统中是普遍存在的.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系统中,实验可以精确地控制超冷原子来研究自旋和轨道耦合相互作用量子多体系统.提出了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中用中性原子通过控制外场激光场来实现不同类型的自旋轨道耦合[1].NIST的I. B. Spellman 小组通过一对耦合的激光在超冷87Rb原子实现了Rashba 和Dresselhaus自旋轨道耦合[2].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中,所有的原子都占据同一个量子态,因此基态性质具有特殊性,许多不曾发现过的多体现象有可能发生.例如,在上述自旋和轨道耦合下,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通过调节由两组不同动量的非正交原子缀饰自旋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实现从自旋相分离态(简写为SP)到单个最小值相(简写为SMP)之间的量子相变[3-5].潘建伟小组在2012年通过测量自旋和动量振荡的振幅比从实验上观察到了理论所预测的量子相变[6].在本文中,首先,根据实验,获得类似于Dicke模型的哈密顿量.通过改变拉曼耦合强度,系统可以从一个自旋极化相,发生了非零准动量SP,与零准动量自旋平衡相SMP 的量子相变,类似于在Dicke模型中从超辐射过渡到正常相的量子相变.利用平均场自旋相干态法,计算相变点,每个物理量在基态时的解析表达式,并研究物理量的变化趋势.图1是超冷87Rb原子被囚禁在xy平面中,ωz是强囚禁势在z方向的频率, 一对Raman入射的激光和x轴成π/4 角, 其拉比(Raman)频率分别是Ω1和Ω2.在拉比激光的作用下,两个超精细基态|F=1,mF=-1〉(|↑〉)和|F=1,mF=0〉(|↓〉)之间就会形成对动量敏感的耦合作用.在缀饰态基矢和下(其中和分别为两束拉比激光的波矢),可以构建相当于凝聚态物理中一维Rashba和Dresselhaus自旋轨道耦合的耦合项,即有效自旋轨道耦合项.相关的非线性Gross-Pitsevskii动力学方程(GP 方程)是[7]在方程(1)中,ψ=(ψ↑,ψ↓)T表示在缀饰态表象中的一对正交波函数.代表谐振子囚禁原子的势能项,m是原子的质量,ωx,ωy 分别是x和y方向的囚禁频率.其自旋轨道耦合项写成:HSOC=2γ0pxσz+ħΩσx其中γ0=ħħ/(mλ)是自旋轨道耦合强度,λ为激光的波长,有效的拉比频率Ω=Ω1Ω2/Δ,σx(z)是泡利矩阵.原子相互碰撞的平均作用为其中相同和不同自旋之间相互作用常数分别为g↑↑=g↑↓=4πħ2N(c0+c2)/(maz)和g↓↓=4πħ2Nc0/(maz),c0和c2为s波散射长度是原子数.所有的超冷原子在强非线性碰撞相互作用下都被限制在相同的基态上,且每个原子具有完全相同的动量.引入玻色算符,不考虑超冷原子与y方向的玻色子模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简单计算,可以获得类似于单模Dicke[8]类型的描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中自旋和轨道耦合的有效哈密顿量其中a†a是谐振子模†和是集体自旋算符.ψ↑和ψ↓是自旋组分中不同的场算符, q=(g↑↑+g↓↓-2g↑↓)/4ħ是原子间的有效相互作用,很明显,哈密顿量(4)中的〈Jz〉代表自旋不同组分间的原子布局数,在实验中可测得.该系统的性质可以用单模Dicke类型哈密顿量来描述,取自然单位ħ=1,其中ω=Nωx为与原子数相关的囚禁频率是有效的自旋轨道耦合强度.在当前的实验条件下,囚禁频率ωx在NIST实验中可调为10 Hz的数量级,当原子数为N=1.8×105,囚禁频率ω的数量级可调为MHz,拉比激光的波长λ=804.1 nm,所以,参量γ2为kHz的数量级.有效的拉比频率Ω的可调范围可从0到MHz 量级.另外,由于c0=100.86aB,c2=-0.46aB(aB为玻尔半径),所以g↑↑=g↓↓=g↑↓,在这种情况下有效原子相互作用q=0.因此在NIST的实验中原子间有效相互作用q不影响系统的能级结构.但在Feshbach共振时,可通过调节有效原子相互作用的强度在Feshbach共振点附近,其大小甚至可达MHz的量级.本文讨论在Feshbach共振情况下,讨论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相变和物理量的影响.为方便起见,以作为能量的自然单位,其数量级为kHz.用平均场理论来求相变的关键点,假设基态波函数为[9-11]这里定义相干态a|α〉=α|α〉,自旋相干态定义为对于自旋为1/2的原子j=N/2和θ∈[0,2π]对于原子的平均值方程(5)的哈密顿量的基态能量u和v分别是α的实部和虚部.对应于E(θ,α)的最小值,分别对u和v求偏微分,并令其为零,可得将(10)式和(11)式代入(9)式得,每个原子的平均基态能量变为对于E(θ)最小值有可得cosθ=0,定义Ωc=γ2-q可得两个不同的区域.1)Ω>Ωc,平均场能量只有一个最小值,属于单个最小值相SMP区域.这时,光子数np=v2=0.对(13)式再次求导:并将(16)式代入并且cos2θ=2cos2θ-1=-1,代入得:态是稳定态与Dicke模型中的自旋平衡正常相对应.2)Ω<Ωc,能量最小值对应于(15)式,对应的有两个可能带入取得,对应于自旋相分离态SP范围.对应于凝聚态会有两个最小值的带.对(13)式再次求导,并将(19)式代入得:显然态属于稳定态与Dicke模型中的超辐射相相对应.在图2中当有效的自旋轨道耦合强度(a)γ2=1.8EL(b) γ2=2.6EL是定值时,相变点是一条直线,超辐射相的区域与原子间相互作用力有关,当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是排斥力时,即q>0时,区域将减少,当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吸引力即q<0,超辐射的区域增加,并随着有效的自旋轨道耦合强度γ2的增大,如图2(b)相变点向右移.3.1 基态能量的二阶导数和每个原子的平均基态能量每个原子的平均基态能量的二阶导数的分布为:每个原子的平均基态能量分布为:在图3中取γ2=1.8EL(a)可看出基态能量的分布随着有效的Rabi频率Ω的增加而增加.基态能量随着有效的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q的增大而增大.当q>0时基态能量较高,当q<0,基态能量较低,在有效的Rabi频率Ω较大时基态能量不受影响.(b)基态能量的泛函的二阶导数在两个区域内都是大于零,说明在这两个区域都是稳定态.3.2 两个方向的自旋极化为在图4中取γ2=2.6EL(a)中〈Jx〉/N随Ω的变化,并且随着γ2的增大,相变点向右移,特别是在(b)中〈Jz〉/N有两个可能值,对应于凝聚态中的两个最小值.总之,我们将凝聚态中的自旋和轨道相互作用中的量子相变和标准的Dicke模型中的量子相变相类比,得出了一维自旋和轨道相互作用,特别是考虑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时,用平均场理论可得出类似于标准Dicke模型的量子相变点,光子数分布,基态能量分布和自旋极化的分布情况,并用图表示出来,这种方法非常简洁明了,这与参考文献[10]是一致的.当然我们还有待于考虑失谐的情况,类似于参考文献[12].[1] LIN Y J,GARCIA K J, SPIELMAN I B.Spin-orbit coupled Bose-Einstein condensates[J].Nature,20114,71:83-86[2] KATO Y K,MYERS R C,GOSSARD A C,et al.Observation of the spin Hall effect in semi-conductors[J].Science,2004,306,1910-1913[3] GALITSKI V,SPIELMAN I B.Spin{orbit coupling in quantumgases[J].Nature,2013,494:11841[4] JI S C, ZHANG Jinyi, ZHANG Long,et al.Experimental determination of the finite temperature phase diagram of a spin-orbit coupled Bosegas[J].Nat.Phys,2014(10):314[5] HO T L,ZHANG S Z.Bose-Einstein condensates with spin-orbit interaction[J].Phys. Rev.Lett,2011,107:150403[6] ZHOU X F,LI Y,CAI Z,et al.Unconventional states of bosons with the synthetic spin-orbit coupling[J].J.Phys.B:At.Mol.Opt.Phys,2013,46:134001 [7] LIAN Jinling,ZHANG Yuanwei,LIANG J Q,et al.Thermodynamics of spin-orbit coupled Bose-Einstein condensates[J].Phys.Rev.A,2012,86:063620 [8] DICKE R H.Coherence in Spontaneous RadiationProcesses[J].Phys.Rev,1954,93:99[9] ZHANG J Y,JI S C,CHEN Z,ZHANG L,et al.Collective Dipole Oscillations ofa Spin-Orbit Coupled Bose-EinsteinCondensate[J].Phys.Rev.Lett,2012,109:115301[10] CHRIS Hamner, QU Chunlei, ZHANG Yongping,et al.Dicke-type phase transition in a spin-orbit-coupled Bose-Einsteincondensate[J].Ncomms,2014,5023:1-8[11] ALVERMANN L,ALVERMANN,FEHSKE A,Quantum H.phase transition in the Dicke model with critical and non-criticalentanglement[J].Phys.Rev.A,2012,85:043821[12] ZHAO X Q,LIU N,LIANG J Q.Nonlinear atom-photon-interaction-induced population inversion and inverted quantum phase transition of Bose-Einstein condensate in an optical cavity[J].Phys.Rev.A,2014,90:023622。
有限大小量子Dicke-Stark模型的动力学性质
有限大小量子Dicke-Stark模型的动力学性质
阎占元;李欣阳;邱方程;常习者;刘洋
【期刊名称】《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24(44)1
【摘要】利用相干态的超完备性,可以有效解决光子数空间的截断问题,在有限的相干态空间中即可得到精确的计算结果.本文在相干态空间中计算了Dicke-Stark模型的数值精确解,继而讨论了该模型的量子相变和时间演化动力学.通过计算Dicke-Stark模型基态的平均光子数和平均角动量,发现了量子相变现象,量子相变临界点会随非线性Stark作用发生移动.计算得到Dicke-Stark模型平均光子数和平均角动量随耦合强度和时间演化的相图,有助于了解有限大小Dicke-Stark模型的动力学性质.
【总页数】8页(P34-41)
【作者】阎占元;李欣阳;邱方程;常习者;刘洋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数理系;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华北电力大学河北省物理学与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筹)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413
【相关文献】
1.具有有限食物从给的种群模型的动力学性质
2.量子Dicke模型中的纠缠动力学性质
3.有限温量子自旋-玻色模型的动力学研究
4.随机纵场对一维量子Ising模型动力学性质的影响
5.三模型随机场对一维量子Ising模型动力学性质的调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说明德拜模型的具体含义,以及在利用量子理论计算晶格热容时该进行如何的近似处理
说明德拜模型的具体含义,以及在利用量子理论计算晶格热容时该进行如何的近似处理题目:名词解释“德拜模型”。
答案:“德拜模型”是德拜提出的计算固体热容的原子振动模型。
1912年,德拜改进了爱因斯坦模型,考虑热容应是原子的各种频率振动贡献的总和,得到了同实验结果符合得很好的固体热容公式。
德拜模型把原子排列成晶体点阵的固体看作是一个连续弹性媒质,原子间的作用力遵从胡克定律,组成固体的n个原子在三维空间中集体振动的效果相当于3n个不同频率的独立线性振子的集合。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5教师用书:第18章+4 玻尔的原子模型+Word版含解析
4 玻尔的原子模型学习目标知识脉络1.知道玻尔原子理论基本假设的主要内容.(重点)2.了解能级、能级跃迁、能量量子化以及基态、激发态等概念.(重点)3.掌握用玻尔原子理论简单解释氢原子模型.(重点、难点)4.了解玻尔模型的不足之处及其原因.玻尔原子理论的基本假设[先填空]1.玻尔原子模型(1)原子中的电子在库仑力的作用下,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2)电子绕核运动的轨道是量子化的.(3)电子在这些轨道上绕核的转动是稳定的,且不产生电磁辐射.2.定态当电子在不同轨道上运动时,原子处于不同的状态,原子在不同的状态中具有不同的能量,即原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这些量子化的能量值叫做能级,原子具有确定能量的稳定状态,称为定态.能量最低的状态叫做基态,其他的能量状态叫做激发态.3.跃迁当电子从能量较高的定态轨道(其能量记为E m)跃迁到能量较低的定态轨道(其能量记为E n,m>n)时,会放出能量为hν的光子,该光子的能量hν=E m-E n,这个式子被称为频率条件,又称辐射条件.[再判断]1.玻尔的原子结构假说认为电子的轨道是量子化的.(√)2.电子吸收某种频率条件的光子时会从较低的能量态跃迁到较高的能量态.(√)3.电子能吸收任意频率的光子发生跃迁.(×)[后思考]1.玻尔的原子模型轨道与卢瑟福的行星模型轨道是否相同?【提示】不同.玻尔的原子模型的电子轨道是量子化的,只有当半径的大小符合一定条件时才有可能.卢瑟福的行星模型的电子轨道是任意的,是可以连续变化的.2.电子由高能量状态跃迁到低能量状态时,释放出的光子的频率可以是任意值吗?【提示】不可以.因各定态轨道的能量是固定的,由hν=E m-E n可知,跃迁时释放出的光子的频率,也是一系列固定值.[合作探讨]根据玻尔原子模型,原子核外的电子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轨道上,原子在不同的轨道又具有不同的能量.探讨1:原子处于什么状态稳定,什么状态不稳定?【提示】原子处于基态时是稳定的,原子处于激发态时不稳定.探讨2:原子的能量与电子的轨道半径具有怎样的对应关系?【提示】原子的能量与电子的轨道半径相对应,轨道半径大,原子的能量大,轨道半径小,原子的能量小.[核心点击]1.轨道量子化轨道半径只能够是一些不连续的、某些分立的数值.氢原子各条可能轨道上的半径r n=n2r1(n=1,2,3…)其中n是正整数,r1是离核最近的可能轨道的半径,r1=0.53×10-10m.其余可能的轨道半径还有0.212 nm、0.477 nm…不可能出现介于这些轨道半径之间的其他值.这样的轨道形式称为轨道量子化.2.能量量子化(1)电子在可能轨道上运动时,尽管是变速运动,但它并不释放能量,原子是稳定的,这样的状态也称之为定态.(2)由于原子的可能状态(定态)是不连续的,具有的能量也是不连续的.这样的能量值,称为能级,能量最低的状态称为基态,其他的状态叫作激发态,对氢原子,以无穷远处为势能零点时,其能级公式E n=1n2E1(n=1,2,3…) 其中E1代表氢原子的基态的能级,即电子在离核最近的可能轨道上运动时原子的能量值,E1=-13.6 eV.n是正整数,称为量子数.量子数n越大,表示能级越高.(3)原子的能量包括:原子的原子核与电子所具有的电势能和电子运动的动能.3.跃迁原子从一种定态(设能量为E2)跃迁到另一种定态(设能量为E1)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种定态的能量差决定,高能级E m低能级E n.可见,电子如果从一个轨道到另一个轨道,不是以螺旋线的形式改变半径大小的,而是从一个轨道上“跳跃”到另一个轨道上.玻尔将这种现象叫作电子的跃迁.1.(多选)玻尔在他提出的原子模型中所作的假设有( )A .原子处在具有一定能量的定态中,虽然电子做加速运动,但不向外辐射能量B .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与电子沿不同的圆轨道绕核运动相对应,而电子的可能轨道的分布是不连续的C .电子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时,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D .电子跃迁时辐射的光子的频率等于电子绕核做圆周运动的频率【解析】 A 、B 、C 三项都是玻尔提出来的假设,其核心是原子定态概念的引入与能量跃迁学说的提出,也就是“量子化”的概念.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与电子绕核运动时不同的圆轨道相对应,是经典理论与量子化概念的结合.原子辐射的能量与电子在某一可能轨道上绕核的运动无关.【答案】 ABC2.已知氢原子的基态能量为E 1,激发态能量E n =E 1n 2,其中n =2,3,…用h表示谱朗克常量,c 表示真空中的光速.能使氢原子从第一激发态电离的光子的最大波长为( )【导学号:54472056】A .-4hc 3E 1B .-2hc E 1C .-4hc E 1D .-9hcE 1【解析】 第一激发态是能量最低的激发态n =2,依题意可知第一激发态能量为E 2=E 14;电离是氢原子从第一激发态跃迁到最高能级n (n =∞)的过程,需要吸收的最小光子能量为E=0-E2=-E14,由E=hcλ得:-E14=hcλ所以能使氢原子从第一激发态电离的光子最大波长为λ=-4hcE1,故C选项正确.【答案】 C3.一个氢原子中的电子从一个半径为r a的轨道自发地直接跃迁至另一半径为r b的轨道,已知r a>r b,则在此过程中()【导学号:54472057】A.原子发出一系列频率的光子B.原子要吸收一系列频率的光子C.原子要吸收某一频率的光子D.原子要辐射某一频率的光子【解析】因为是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所以应放出光子,故B、C错误;“直接”从一能级跃迁到另一能级,只对应某一能级差,故只能放出某一频率的光子,故A错误,D正确.【答案】 D解决玻尔原子模型问题的四个关键(1)电子绕核做圆周运动时,不向外辐射能量.(2)原子辐射的能量与电子绕核运动无关,只由跃迁前后的两个能级差决定.(3)处于基态的原子是稳定的,而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是不稳定的.(4)原子的能量与电子的轨道半径相对应,轨道半径大,原子的能量大,轨道半径小,原子的能量小.[先填空]1.玻尔理论对氢光谱的解释(1)解释巴耳末公式①按照玻尔理论,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辐射的光子的能量为hν=E m-E n.②巴耳末公式中的正整数n和2正好代表能级跃迁之前和之后所处的定态轨道的量子数n和2.并且理论上的计算和实验测量的里德伯常量符合得很好.(2)解释氢原子光谱的不连续性原子从较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放出光子的能量等于前后两个能级差,由于原子的能级是分立的,所以放出的光子的能量也是分立的,因此原子的发射光谱只有一些分立的亮线.2.玻尔理论的局限性(1)成功之处玻尔理论第一次将量子观念引入原子领域,提出了定态和跃迁的概念,成功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2)局限性保留了经典粒子的观念,把电子的运动仍然看做经典力学描述下的轨道运动.(3)电子云原子中的电子没有确定的坐标值,我们只能描述电子在某个位置出现概率的多少,把电子这种概率分布用疏密不同的点表示时,这种图象就像云雾一样分布在原子核周围,故称电子云.[再判断]1.氢原子能级的量子化是氢光谱不连续的成因.(√)2.玻尔理论能很好地解释氢光谱为什么是一些分立的亮线.(√)3.巴耳末公式是玻尔理论的一种特殊情况.(√)4.玻尔理论能成功地解释氢光谱.(√)5.电子云就是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布图.(×)[后思考]1.根据巴耳末公式1λ=R⎝⎛⎭⎪⎫122-1n2计算出的氢原子光谱线是玻尔模型中电子怎样跃迁发出的?【提示】巴耳末公式代表的是电子从量子数n=3,4,5,…的能级向量子数为2的能级跃迁时发出的光谱线.2.电子在核外的运动真的有固定轨道吗?玻尔理论中的轨道量子化又如何解释?【提示】在原子内部,电子绕核运动并没有固定的轨道,只不过当原子处于不同的定态时,电子出现在r n=n2r1处的概率大.[合作探讨]如图18-4-1所示为一氢原子的能级图,一个氢原子处于n=4的能级.图18-4-1探讨1:该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最多能辐射出几种频率的光子?【提示】3种.探讨2:该氢原子的电离能是多大?要使该氢原子电离,入射光子的能量必须满足什么条件?【提示】0.85 eV、E≥0.85 eV[核心点击]1.能级图中n称为量子数,E1代表氢原子的基态能量,即量子数n=1时对应的能量,其值为-13.6 eV.E n代表电子在第n个轨道上运动时的能量.作能级图时,能级横线间的距离和相应的能级差相对应,能级差越大,间隔越宽,所以量子数越大,能级越密,竖直线的箭头表示原子跃迁方向,长度表示辐射光子能量的大小,n=1是原子的基态,n→∞是原子电离时对应的状态.2.能级跃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是不稳定的,它会自发地向较低能级跃迁,经过一次或几次跃迁到达基态.所以一群氢原子处于量子数为n的激发态时,可能辐射出的光谱线条数为N=n(n-1)2=C2n.3.光子的发射:原子由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以光子的形式放出能量,发射光子的频率由下式决定.hν=E m-E n(E m、E n是始末两个能级且m>n)能级差越大,放出光子的频率就越高.4.使原子能级跃迁的两种粒子——光子与实物粒子:(1)原子若是吸收光子的能量而被激发,其光子的能量必须等于两能级的能量差,否则不被吸收,不存在激发到n能级时能量有余,而激发到n+1时能量不足,则可激发到n能级的问题.(2)原子还可吸收外来实物粒子(例如,自由电子)的能量而被激发,由于实物粒子的动能可部分地被原子吸收,所以只要入射粒子的能量大于两能级的能量差值(E>E m-E n),就可使原子发生能级跃迁.5.原子的电离:若入射光子的能量大于原子的电离能,如处于基态的氢原子电离能为13.6 eV,则原子也会被激发跃迁,这时核外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光子能量大于电离能的部分成为自由电子的动能.4.(多选)有关氢原子光谱的说法,正确的是()【导学号:54472058】A.氢原子的发射光谱是线状谱B.氢原子光谱说明氢原子只发出特定频率的光C.氢原子光谱说明氢原子能级是分立的D.氢原子光谱线的频率与氢原子能级的能量差无关【解析】原子的发射光谱是原子跃迁时形成的,由于原子的能级是分立的,所以氢原子的发射光谱是线状谱,原子发出的光子的能量正好等于原子跃迁时的能级差,故氢原子只能发出特定频率的光,综上所述,选项D错,A、B、C对.【答案】ABC5.(多选)欲使处于基态的氢原子激发或电离,下列措施可行的是()A.用10.2 eV的光子照射B.用11 eV的光子照射C.用14 eV的光子照射D.用10 eV的光子照射【解析】由氢原子的能级图可求得E2-E1=-3.40 eV-(-13.6) eV=10.2 eV,即10.2 eV是第二能级与基态之间的能量差,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吸收10.2 eV 的光子后将跃迁到第二能级态,可使处于基态的氢原子激发,A对;E m-E1≠11 eV,即不满足玻尔理论关于跃迁的条件,B错;要使处于基态的氢原子电离,照射光的能量须≥13.6 eV,而14 eV>13.6 eV,故14 eV的光子可使基态的氢原子电离,C对;E m-E1≠10 eV,既不满足玻尔理论关于跃迁的条件,也不能使氢原子电离,D错.【答案】AC6.氢原子基态的能量为E1=-13.6 eV.大量氢原子处于某一激发态.由这些氢原子可能发出的所有的光子中,频率最大的光子能量为-0.96E1,频率最小的光子的能量为________eV(保留2位有效数字),这些光子可具有________种不同的频率.【解析】频率最大的光子能量为-0.96E1,即E n-(-13.6 eV)=-0.96×(-13.6 eV),解得E n=-0.54 eV即n=5,从n=5能级开始,根据n(n-1)2可得共有10种不同频率的光子.从n=5到n=4跃迁的光子频率最小,根据E=E5-E4可得频率最小的光子的能量为0.31 eV.【答案】0.3110能级跃迁规律大量处于n激发态的氢原子向基态跃迁时,最多可辐射n(n-1)2种频率的光子.一个处于n激发态的氢原子向基态跃迁时,最多可辐射(n-1)种频率的光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扩展Dicke模型的基态量子关联任琛霞, 苏晓强*(山西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临汾041004)摘要:研究了单模腔场中相互作用双能级原子在非旋转波近似下的量子相变,在热力学极限下,利用平均场近似得到系统的约化基态能量,再通过约化基态能量及相稳定条件得到正常相与超辐射相的相边界。
在相变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计算得到了任意两原子间的量子关联和经典关联,讨论了这些关联与相变间的关系。
关键词:扩展Dicke模型;量子关联;量子相变;中图分类号:O413Ground state correlation of the extended Dicke modelRen Chen-Xia and Su Xiao-Qiang*(College of Phys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Linfen 041004,China)Abstract:The quantum phase transition of the coupled atoms in a single mode cavity were investigated without the rotating-wave approximation. In the thermodynamic limit, the scaled ground state energy was obtained by using of mean-field approach. The normal-superradiant phase boundary was obtained by minimizing the scaled ground state energy and the phase stability condition. Further, the ground state quantum discord and classical correlation were also obtained, and was found to closely relate to the phase transiton.Key words:extended Dicke model; quantum correlation; quantum phase transition;1.引言Dicke模型是量子光学中的重要模型,描述多个原子与量子光场间的相互作用。
1954年,Dicke指出[1][2]当原子与腔场间的耦合足够强时,原子集体相*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147110);山西省青年科技研究基金(2011021003-3)。
作者简介:任琛霞(1988-),女,山西闻喜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量子相变方面的研究。
通讯作者:苏晓强(1982-),男,山西临汾人,山西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量子信息方面的研究。
干辐射率会超过单个原子的自发辐射率,发生从正常相到超辐射相的二阶相变。
类似的相变过程也会出现在量子点[3]、耦合腔列[4]、冷原子[5]等很多其他的系统中。
2007年,陈刚等提出[6][7]腔场中的双组份BEC 可以等效成包含原子间相互作用的扩展的Dicke 模型,并且可以通过外加经典控制场来加以调控,使其展现出更为丰富的相变图像。
2010年,Baumann 等[8]在实验上观察到光学腔中BEC 的超辐射相变,引起研究人员极大的兴趣。
这些理论与实验进展使得相互作用原子系综的超辐射相变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作为一种量子系统特有的非定域关联,量子纠缠是量子信息处理过程中的重要资源。
而随着量子信息理论的发展,研究人员发现[9]纠缠并不能够包含所有的非经典关联,在可分态中也存在非经典的量子关联,而量子纠缠只是量子关联的一部分。
这种非纠缠的量子关联在一些量子信息处理过程如单量子比特确定性量子计算(DQC1)中起到重要的作用[10]。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量子信息科学领域的很多概念可以被用来表征量子相变过程。
量子保真度可以显示出[11]系统在量子相变点附近基态波函数的突变行为,进而确定相变点的位置。
而量子纠缠[12]和量子关联[13,14]也可以用来表征和探测量子相变,基态下两体关联的奇异行为同样预示着量子相变的发生。
因此,我们将在下面的章节中研究扩展Dicke 模型在基态下的两体关联,分析其与超辐射相变间的关系。
2.模型与相变考虑双能级原子都与同一单模腔场相耦合,原子间具有Ising 形式的相互作用,此扩展的Dicke 模型Hamiltonian 可以表示为:††011)()N NN iii i j z z z i i i j v H s a a a a s s s s N ωω+-==≠=+++++∑∑ (1) 其中,0ω为原子内部能级差,ω为单模光场频率,†()a a 是光子产生(湮灭)算符,λ和ν分别描述原子-腔场和原子-原子间的耦合。
引入了原子的集体算符:11N Ni i z z z z i i J sJ s ==≡≡∑∑,可以将系统的Hamiltonian 写成:††20)()z z v H J a a a a J J J Nωω+-=+++++ (2)其中,集体算符遵从一般的角动量对易关系[][],2z z J J J J J J ±±+-=±=,。
相应的,原子部分的波函数可以按照Dicke 态{},;j m m j j =-L 展开,这里所谓Dicke 态是2J 和z J 的共同本征态:2,,,,(1),z J j m m j m J j m j j j m ==+。
如果不考虑原子与腔场间的耦合(即0λ=),则原子部分的Hamiltonian 为:20A z Z v H J J Nω=+ (3) 具有Lipkin-Meshkov-Glick 模型[15]的形式,该模型在0v ω=处有一个对称相(正常相)到破缺相的相变点:020201()()z z J J v v v ωωω⎧=-<⎪⎨=->⎪⎩ (4)在热力学极限(N →∞)下,我们讨论正常相到超辐射相的相变,引入了角动量算符的Holstein-Primakoff 变换[16]:J b +=, J -=,†z J b b j =-,其中玻色算符满足对易关系†,1b b =⎡⎤⎣⎦。
代入(2)式中可以将Hamiltonian 写成:††††20())()()v H b b j a a a a b b b j N ωω=-++++-(5)考虑到超辐射相存在宏观激发,我们进一步引入两个新的平移算符††††,a c b d →+→,代入(5)式中并且将约化Hamiltonian 展开为: 121012H N H N H N H --=++ (6)其中,22220011()4()22H v ωβωαλαββ=-+-- (7) 参数α和β的取值可以通过令约化基态能量取极值00H α∂∂=和00H β∂=得到:00ααββ⎧=⎪⎪=⎧⎪⎨⎨=⎩⎪=⎪⎪⎩或者 (8)上式中的两组解分别对应着系统的正常相与超辐射相,为了得到相边界我们进一步引入Hessian 矩阵[17],其矩阵元定义为i j ij X X H ∂∂∂∂=,其中,i X 表示系统的第i 个变量。
Hessian 矩阵可以用来判定相的稳定性,如果Hessian 矩阵是正定矩阵,则说明系统是稳定的。
利用式(7),我们可以得到扩展Dicke 模型的Hessian 矩阵为:2222042124214232122v v αβλβωλβλαββωβ⎛⎫- ⎪ ⎪ ⎪H =---⎪++-⎪⎪⎭ (9) 可以看到:=0αβ=这组解在λ<是正定的;而另一组解则在λ>c λ=. (10) 进一步,系统的Hamiltonian 也可以被相应的对角化为: ()()()()22222††2211222222014((1)..)211{()4()}22H e e e e c c N v λεεεεωβωωβωαβ-++-=+++---++-+-- (11)我们在图1中给出了基态能量及其导数随参数λ变化的曲线,可以看到在相变点基态能量和一阶导数连续,二阶导数不连续。
图1. 不同耦合参数v 下,基态能量及其一阶、二阶导数随λ变化的曲线,其中v 的取值分别为-0.8(虚线),0.4(点线),1.0(实线)和1.5(点划线)。
Fig 1. Scaled ground state energy, its first and second derivative as a function of the atom-field coupling constant λwith different atom-atom coupling v=-0.8(dashed line),0.4(dotted line), 1.0(solid line), 1.5(dotdashed line) respectively.我们也计算了相变的序参量,原子的平均激发†2b b N β=和平均光子数†2a aN u αβ==2所示,可以清晰的反映出系统从正常相到超辐射相的相变。
图2. 平均光子数(左)和原子的平均激发(右)关于耦合参数v 、λ变化的曲线。
Fig2. The curves of the mean photon number (left) and the square of atomic displacement(right) versus the coupling constant λand v.3.基态的量子纠缠与量子关联由于扩展Dicke 模型N 个原子的对称性,所以腔场中任意两个原子在基矢空间{}00,01,10,11中的约化密度矩阵总是可以表示成[18]以下对称的X 形式:1200000000v u y y u v ωρω*+-⎛⎫ ⎪ ⎪= ⎪ ⎪ ⎪⎝⎭ (10) 其中矩阵元的具体表达式为: ()()()()22222222441,414,,4112,1z zz x y N N J N J v N N N J J u N N N N J J N y N N ω±+-+±-=--==--+-=- (11) 对于Dicke 模型,有22122N N J J αα⎛⎫==+ ⎪⎝⎭∑,代入上式中可以得到y ω=。
利用与文献[14]中相似的分析可以进一步得到系统约化密度矩阵的矩阵元:()()()4222222,1,1,1v y v u βωβββββ+-===-=-=- (12)对于形如式(10)中X 形式的密度矩阵,量子关联D 和经典关联C 的可以解析的表示[19]为:()()()()()()()()()()22222222224242ln 1ln 121ln 211ln 1ln 211ln 1112D M M M ln M ββββββββββββ⎡⎤⎡⎤=----+--⎣⎦⎣⎦⎡⎤⎡⎤++-+-+⎢⎥⎢⎥⎣⎦⎣⎦-+++--⎡⎤⎣⎦ (13)()()()()()()2222ln 1ln 1ln 211ln 1112=-----++++--⎡⎤⎣⎦C M M M ln M ββββ (14) 这里为了表述简单,我们将含有2β的根式重写为:M = 图3中画出了量子关联D 和经典关联C 关于原子间相互作用v 和原子腔场耦合强度λ的三维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