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默写+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立意含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诗歌鉴赏+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诗歌鉴赏+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他再次强调,要注意发现违反党的组织原则、搞“一言堂”、________以及违规选人用人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②父母无原则、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各种各样的要求,就使得孩子变成________、为所欲为的人。
③安倍“拜鬼”之举招致中韩两国的反对,他给外界留下了一个缺乏充分的外交策略、________的印象。
A.专横跋扈独断专行一意孤行B.专横跋扈一意孤行独断专行C.独断专行专横跋扈一意孤行D.独断专行一意孤行专横跋扈解析独断专行:行事专断,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专横跋扈:专断蛮横,恣意妄为,很不讲理。
一意孤行:不听劝告,固执地照自己的意思行事。
答案C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一旦价格全面放开,能源领域特别是稀缺资源的涨价是肯定的,如何在价格改革的同时,既让市场说话,又能照顾到群众的意见,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B.月球一昼夜相当于地球28天,夜晚最低温度达零下180度,为保证探测器有能源,看得清,且在一个比较适合的温度下工作,发射时就要考虑到能在白天落月。
C.中国古代的立法、司法,都表现出中华民族深刻的理性思考和智慧,绝对不会让宗教干预国家的政治、法制,从来没有像西方中世纪那样设置宗教法与宗教法庭。
D.上世纪80年代之后,发展思潮又被新自由主义代替,希望推行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让政府完全撒手不管。
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增速、危机重重甚至经济崩溃。
解析B项,成分残缺,缺少和“考虑”搭配的宾语中心语;C项,暗换主语,最后一个分句的主语应该是“中国”,但从结构看却成了“立法、司法”;D项,搭配不当,“只能是增速、危机重重甚至经济崩溃”应是“只能是增速降低、危机重重甚至经济崩溃”。
答案A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专注痴迷于创造的沉酣而不作世故的权衡和功利的算计,是进入最佳创作状态和确保艺术神圣与纯洁的前提。
高考语文全国Ⅲ卷试题及答案
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新课标Ⅲ卷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
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
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
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
2021全国高考语文3卷(含答案解析)
(全国Ⅲ卷)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含答案解析〕考前须知: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淮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复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复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完毕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阐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
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才能,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缺乏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
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可以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
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详细转换。
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成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开展失去根底,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因化为永久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
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缺乏,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可以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开展间获得相对平衡的制度。
城市有其开展周期、开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开展资源、激活开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开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
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开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
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的,都是城市制度弹性缺乏,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开展.其三,意义弹性。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3卷语文试题、答案及解析
202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Ⅲ)(精校版)试题、答案及解析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势必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 3 分,共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不少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者多或者少有这样的耽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造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往往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干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基因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故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高三语文三模考试作文写作立意分析及范文
对于人类而言,蚊子是令人讨厌的存在。
被叮咬一口,轻则让人痒痛难忍,重则传播疾病。
但是蚊子又是某些植物传粉必不可少的媒介,它还是某些生物的重要食物来源。
蚊子灭绝很有可能会造成更深远的问题,比如说破坏生态系统,甚至导致其他生物灭绝,引起其他环境问题,等等。
这段文字,带给你怎样的思考或启示?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蚊子为例展现了事物的两面性。
第1段是说蚊子的利弊,第2段阐述蚊子灭绝的后果。
由材料可知,蚊子的存在有两面性,蚊子令人厌恶,却是植物传粉良好的媒介,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生物;蚊子惹人嫌弃,于人类是除不尽的四害,于环境却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而蚊子的两面性正体现了事物的一体两面。
“怎样的思考”表明考生可以就事论事,谈论生态问题;“怎样的启示”意味着也可以由此及彼,谈对于自然宇宙、社会人生等方面的启迪。
行文构思上,可以先概述材料,并以“蚊子的存在有其两面性”引出“世间万物”,并表明自己的态度;接着从利弊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然后从怎么做的角度进行论证,如“辩证识之”“辩证用之”“辩以容之”;最后联系当代青年,明确其责任意识,并发出呼吁。
【立意】①物有两面,辩证思之;②事物具有两面性,不如换个角度看问题;③物有利弊,要善于发现事物的价值;等等。
【范文】生态平衡:蚊子的两面性与自然的智慧在自然界中,每一个生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哪怕它在我们人类眼中再微不足道,如蚊子。
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生物,却承载着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生命的智慧。
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蚊子无疑是令人讨厌的存在。
它们不仅会在不经意间叮咬我们,带来痒痛和不适,更是疾病传播的重要媒介。
登革热、疟疾等严重疾病,都曾在历史上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这些疾病的传播,往往离不开蚊子的“功劳”。
因此,我们常常会想,如果蚊子能从这个世界上消失,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然而,当我们深入了解蚊子的生态角色时,我们会发现,蚊子在自然界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新高考三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新高考三卷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现代文学的长河中,鲁迅先生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深邃的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更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成就。
请根据鲁迅先生的《呐喊》中的一篇文章,回答以下问题:1. 鲁迅先生在《呐喊》中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什么?答案:鲁迅先生在《呐喊》中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深刻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入探讨,以及对变革的强烈呼唤。
2. 《呐喊》中的文章是如何通过人物塑造来反映社会现实的?答案:鲁迅先生通过塑造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如《阿Q正传》中的阿Q,来反映当时社会的落后与不公,以及人们的精神麻木。
3. 你认为《呐喊》对当代社会有何启示?答案:《呐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在于,它提醒我们要不断反思和批判现实中的不公与落后,激发人们追求进步与变革的勇气。
二、古代诗文阅读(本题共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代表作之一,以其优美的文笔和深邃的思想,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
请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以下问题:4.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是如何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的?答案:范仲淹通过描绘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和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5. 文章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答案:这句话表达了范仲淹的高尚情操,即在国家和人民有难时,他愿意先于他人承担忧虑;在国家和人民欢乐时,他愿意最后享受快乐。
6. 请分析《岳阳楼记》的写作手法。
答案:《岳阳楼记》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写作手法,通过具体景物引发作者的感慨,进而表达其思想情感。
7. 《岳阳楼记》对后世有何影响?答案:《岳阳楼记》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文笔,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文人学习和效仿的典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7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8-10题。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提升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提升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当中国步入商品社会后,"顾客就是上帝"的理念被大力提倡,但这不等于说为顾客服务的人就是奴仆,顾客花了钱就可以________。
②某领导干部酒后驾驶、超速撞人后非但不认错,反而骂骂咧咧,________,扬言要办案交警小心着点儿,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人民公仆形象。
③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小李真让人头疼:工作没有成绩时,他整天唉声叹气,悲观失望;工作稍有成绩时,便沾沾自喜,________。
A.颐指气使盛气凌人趾高气扬B.盛气凌人颐指气使趾高气扬C.颐指气使趾高气扬盛气凌人D.趾高气扬盛气凌人颐指气使解析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
趾高气扬:高高举步,神气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①句强调花了钱的顾客对服务人员的态度和表现傲慢,应选用"颐指气使";②句想要表现某领导干部傲慢的气势逼人,觉得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应选用"盛气凌人";③句想要表观小李取得一点成绩后便骄傲自满,得意忘形,应选用"趾高气扬"。
答案A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为改变运动员以往"重武轻文"的现象,国家体育总局近年来积极推动运动员文化教育,并将运动员参赛资格与文化测试成绩挂钩。
B.《兰州好人墙》开播以来,对这个栏目中的好人故事进行转载报道的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各类媒体超过百家左右。
C.中国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表明了中国反对侵略战争、扞卫人类尊严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D.窦娥的故事明显有着东海孝妇的影子,该故事见于《汉书·于定国传》、刘向的《说苑》和干宝《搜神记》都有记载。
高三语文三模试题语言文字运用练习二及答案解析
原来冰的坍塌不是冬的风景,而是隐形的春所创造的第一幅壮丽的图画。
一处湖面,冰层坍塌下去。
随后湖面中间闪现一条长长的裂痕,不等你确认它的原因和走向,居然又发现几条粗壮的裂痕从斜刺里交义过来。
某一天,你来到湖边,会止不住出声地惊叫起来,巨冰已经裂开!黑黑的湖水像打开两扇沉重的大门,把一分为二的巨冰推向两旁,终于袒露出自己阔大、光滑而迷人的胸膛!这期间,你应该在岸边多呆些时候。
, 。
, 。
, 。
你眼前终于出现这般景象:宽展的湖面上到处浮动着大大小小的冰块。
这些冬的残骸被解脱出来的湖水戏弄着,今儿推到湖这边儿,明儿又推到湖那边儿。
春天的湖水在这浮冰四周,扬起小小的浪头,好似许许多多温和而进明的小舌头,去舔弄着这些渐软渐松渐小的冰块……最后,整个湖中只剩下一块肥皂大小的冰片片了,湖水反而不急于吞没它,而是托它托举在浪波之上,摇摇晃晃,一起一伏,展示着严冬最终的悲哀、无助和无可奈何……终于,它消失了。
冬,顿时也消失于天地间。
这时你会发现,湖水井不助黑,而是湛蓝湛蓝。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①它们黯淡、晦涩、粗糙和发脏,表面一块块凹下去②你会深深感到,春天原是深藏在万物的生命之中的③你就会发现,这漆黑而依旧冰冷的湖水泛起的涟漪,柔软又轻灵④与冬日的寒浪全然两样了⑤有时,忽然“咔嚓”清脆的一响,跟着某一处,断裂的冰块应声漂移而去⑥那些仍然覆盖湖面的冰层,不再光芒夺目A.③⑥④①⑤②B.③④⑥①⑤②C.②④③⑥①⑤D.②③④⑤⑥①2.下列各项中,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高适《燕歌行》)B.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愈《晚春》)C.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D.昆山玉碎凤凰叫,美蓉泣露香兰笑。
(李贺《李凭箜篌引》)3.文中第4段的两个省略号分别具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2020全国ⅲ卷语文 解析
2020全国ⅲ卷语文解析一、论述类文本(共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文观止》是一个文章选本,“观止”本于《左传》记载季札在鲁国看乐舞时赞美的话:“观止矣!”这个选本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它备受读者喜欢是有原因的。
第一,一般说来,它体现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
古代的选本,梁朝萧统的《文选》也很著名。
那时的文学主张,认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都不能入选。
《文选》除诗歌外,选的主要是骈文,是一种讲究辞藻、对偶、声律的文章。
唐朝韩愈起来提倡古代的散文,称为古文,用来反对骈文。
这种主张是进步的。
《古文观止》正是贯彻了韩愈以来的古文家的主张。
第二,一般说来,入选这个选本的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比较高的。
自从韩愈提倡古文以后,古文的选本在《古文观止》前早已有了,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
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古文观止》所选,像先秦的历史散文《曹刿论战》《鲁仲连义不帝秦》,表现当时人的智慧和品德;两汉文《治安策》和《出师表》,反映出当时政治上的重大矛盾,表现出作家的远见和忠诚;唐文《捕蛇者说》,深刻暴露封建统治者“苛政猛于虎”的罪恶;宋文《岳阳楼记》,通过不同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这些名篇,都是古今传诵。
这个选本所选文章的丰富多彩,也表现在文章的体制上。
选本也选了几篇韵文、骈文。
严格讲起来,古文跟骈文是对立的。
但就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讲,古文由散体趋向骈体,再由骈体回复到散体,完全不选骈体,就看不出这种变化来。
第三,这个选本的编选体例也有它的好处。
萧统的《文选》分很多门类,烦琐不堪;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
《古文观止》不分类,按时代先后排列,从中可看出古代文章演变的迹象。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3(附答案与解析)
语文试卷 第1页(共20页)语文试卷 第2页(共12页)绝密★启用前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Ⅲ卷语 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資源宝库。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
对这类非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
而不应局限于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
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
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
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路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
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画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
因此,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呈现的,考其演出行为形式形成艺术价值。
这类非物质文化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施中,有些地区視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这种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组合升级练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默写+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立意含解析
组合升级练(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默写+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立意(分值:56分时间:60分钟)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声吼张爱国1943年冬天的雪,真是太大了。
我奶奶的四个孩子,最大的——我大伯十一岁,最小的——我父亲刚满月,都断炊两天了。
天黑时分,奶奶和四个孩子静静地躺在床上,对蹲在门口的我爷爷说:“他爹,再想不到办法,我娘几个熬不过明天了。
”我爷爷很木讷,半锅烟工夫才“哦”一声,又半锅烟工夫才站起来,说:“我,想办法。
”我奶奶问他想什么办法,他却不见了。
除了偷,我爷爷还能想什么办法呢?黑天白雪,风大天冷,我爷爷迈开两条大长腿,十里的路,半个钟头就到了。
透过院门,我爷爷看到,常家灯火通明,常爷端坐在厅堂正中的太师椅上,家人依次而坐,下人们一旁站立,一个个神色凝重,偌大的院子里只有风声呼呼。
我爷爷上身只穿一件破棉袄,赶路时出了一身汗,现在很冷,只得悄悄走开,钻进村头的一个草堆洞里等。
我爷爷在草堆洞里睡了一觉后再来时,常家的灯火熄了。
我爷爷凭着风雪声的掩护翻进院子,又凭着曾经替东家给常家送过一次粮的印象,很快就摸进了粮仓,又摸到一个褡裢,装上米,再用绳子绑到腰身上。
从粮仓出来,我爷爷傻了:进来时他是就着院墙外的一棵树才爬上近丈高的墙头的,可院子里没有树,上不了墙。
摸索了好一会儿,才发现西厢房的一扇窗子靠近院墙,可以就着窗子上墙。
我爷爷提提裤脚,就要往窗台上跨——房里的灯突然亮了。
我爷爷急忙往下一蹲,缩到窗脚下,双手紧捂口鼻。
屋里并没有动静。
我爷爷悄悄地将身子往后仰了仰,看见雪白的窗纸上映着一个女人的影像,一动不动,似乎只是静静地坐在窗前。
好一会儿,屋里的女人还是毫无动静。
我爷爷轻轻向后挪了几步,隔着窗纸,他依稀认出女人是常家少奶奶。
常家少奶奶我爷爷见过,人长得好,心肠也好,那次送粮时她亲自给我爷爷他们几个做苦力的端茶拿点心。
我爷爷不知道常家少奶奶深更半夜独坐窗前干什么,又探头看,发现她的脸上还挂着泪水。
(完整word版)高考语文3试卷及解析()
2019 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一致考试(云南卷 )语文本试卷共 22 题,共 150 分,共 10 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据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正确粘贴在条形码地区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依照题号次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地区内作答,高出答题地区书写的答案无效;在底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划出,确立后一定用黑色笔迹的署名笔描黑。
5.保持卡面洁净,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禁止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 36 分)(一)阐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 3 小题, 9 分)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3 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储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宝库。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窘境,表现出新的活力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对着不容忽略的新问题传统表演艺术与一般公众生活息息有关,其表演往常拥有集体性特点 :不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显现歌喉;不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公众欢喜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
对这种非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集体性。
而不该仅限制于艺水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
广大公众为庆祝丰产、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翩翩起舞的即兴表演,寄望着他们深邃的精神追乞降丰富感情。
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 ,诚然能彰显各种民族民间艺术的特点,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风俗文化内涵。
自然,各种民间表演艺术经过充足提炼和艺术升华,从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传起到促使作用。
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路春》、蒙古族舞蹈《祥瑞颂》等都曾大放异彩,但是,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行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改头换面。
比方,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己的魂魄。
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三语文语言文字运用试题一及答案解析
①与归隐田园相较,江海将生活行迹的稳定性全然打破,不再遵循世俗价值和标准。
②甚至连最基本的形貌礼仪也不复讲究。
③换言之,漂泊江海是想象脱离既有生活轨道和权力体系,并在全新的生活模式中随心所欲。
④其不仅追求“归田”中心灵的出离和超然,更期待将身心从尘世全然抽离,这与孤身仗剑天涯的侠士,皆在踪迹不定的漂泊中获得自由。
所以部分言寄身江海的诗词,不仅突显洒脱恣肆,还不免负才任气。
而想象与现实间判若云泥,真实的渔人生活,除了生存方式迥异,更有漂泊的孤寂。
向往江海余生的诗人不可能对此,正因深深知晓这不过是臆想的幻梦,才能如此自由放任的快意。
这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片刻,因为即使在“江海去”的想象中,依然有诗人囿于尘俗的挣扎。
因此将江海塑造成逍遥物外的想象空间,也是诗人面对现实牢笼时的自我抗争。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分)2.下列句子中的“不过”与文中加点的“不过”,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这两个字,在月光底下看将起来,实在是写得美丽不过。
B.孩子来了,就让他在乡下悄悄住两天,不过千万别出门。
C.哦,我不过是个拉幕的人,或者是个拙劣的报幕员而已。
D.医生严肃地说:“如果不转院,恐怕他熬不过今晚了。
”3.“散发弄扁舟”这句诗在文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参考答案及解析1.(2分)殊途同归(异曲同工) 一无所知2.(3分) C(副词,“只”“仅仅”。
A.副词, 程度最高, 到了极点。
B.连词, 只是。
D.动词,度过。
)3.(3分)B(对应后面的“连最基本的形貌礼仪也不讲究”。
)。
2019全国高考语文三卷细校详析
2019全国三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宝库。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
对这类非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而不仅局限于艺水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
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
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经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会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
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路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
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
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
因此,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呈现的,靠其演出行为形成艺术价值。
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施中,有些地区视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
高考试卷语文卷三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 答案:C解析:根据原文第一段“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可知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是背景,而非原因。
2. 答案:D解析:根据原文第三段“然而,在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可知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而非主观臆断。
3. 答案:A解析:根据原文第四段“人工智能的普及和应用,将会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可知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而非短期。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4. 答案:①描绘了母亲对孩子的深沉爱意;②表现了孩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③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解析:根据原文第二段“母亲总是用她那慈爱的目光注视着我,给予我无尽的关爱”,可知母亲对孩子的爱意;根据原文第三段“我渐渐长大,开始懂得回报母亲”,可知孩子对母亲的感激;根据原文第四段“母亲默默付出,从不求回报”,可知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5. 答案:①用“一缕缕”修饰阳光,形象地描绘了阳光的细腻;②用“一点点”修饰温暖,细腻地表达了温暖逐渐渗透的过程;③“在心田悄悄滋长”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温暖在心田生长的过程。
解析:根据原文第五段“阳光透过窗户,一缕缕洒在心田”,可知阳光的细腻;根据原文第六段“温暖一点点渗透进心田”,可知温暖的细腻;根据原文第七段“温暖在心田悄悄滋长”,可知温暖在心田生长的过程。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默写6. 答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解析:根据题目要求,正确书写名句。
7. 答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解析:根据题目要求,正确书写名句。
(二)综合分析8. 答案:①借景抒情,通过描绘月下景色,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②情景交融,将月光、地上霜等景物与诗人的情感相融合,营造出凄凉、清冷的氛围;③以景结情,以月光、地上霜等景物作为结尾,使诗情更加悠远。
解析:根据题目要求,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三、语言文字运用9. 答案:①A。
高三语文三模考试语言文字运用试题一及答案解析
参考答案及解析1.①轻描淡写②一掷千金③日新月异【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解题思路】第①空,语境说的是跟“迅速收获美貌,开启崭新人生”相比,手术前后伴随的痛苦与风险却往往被轻轻带过,故此处应填“轻描淡写”或意思相近的成语。
第②空,依据前文“不惜”和后文“购得”可知,这里是说医美需要高额的费用,故此处应填“一掷千金”或意思相近的成语。
第③空,依据语境说的“‘时代审美’迭代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可知,此处强调社会变化、发展很快,故此处应填“日新月异”或意思相近的成语。
2.抓住“医美乱象”的症结,需要追责那些无良机构对容貌焦虑的过度渲染,还要追责他们在手术台上的违规操作,更要注重时常促进大众斟酌反思社会对个体外形的评判标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
【解题思路】首先确定句子的主干及直接修饰成分:抓住“医美乱象”的症结更要注重时常促进大众斟酌反思社会对个体外形的评判标准。
然后把句中的“在追责那些无良机构对容貌焦虑的过度渲染、手术台上的违规操作之外”添上主语和谓语,“抓住‘医美乱象’的症结,需要”后改成两个句子。
最后适当使用代词,给改好的三个短句排序即可。
3.第一处比喻:①构成:将“医美机构的这类宣传”比喻成“回音壁”。
②表达效果:渲染了商家将价格与效果挂钩的宣传行为,生动贴切。
第二处比喻:①构成:将“焦虑与压力”比作“魔咒”。
②表达效果:强调了焦虑与压力之大,形象鲜明。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构成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解题思路】“医美机构的这类宣传侧重于将价格与效果挂钩,如同‘回音壁’般强化着有整形意向群体的客观需求”,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医美机构的这类宣传”是本体,“回音壁”是喻体,“如同”是比喻词,将“医美机构的这类宣传”比喻成“回音壁”,生动贴切地渲染了商家将价格与效果挂钩的宣传行为。
“这种焦虑与压力的‘魔咒’还愈发盘踞于年轻群体”运用比喻修辞手法,“这种焦虑与压力”是本体,“魔咒”是喻体,将“焦虑与压力”比作“魔咒”,生动形象地强调了焦虑与压力之大。
高考高三三模语文语言文字运用练习一及答案解析
终于“收蚕”的日子到了,四大娘心神不定地淘米烧饭,时时看饭锅上的热气有没有直冲上来,老通宝拿出预先买了来的香烛点起来,恭恭敬敬放在灶君神位前,阿四和阿多去到田里采野花。
小小宝帮着把灯芯草剪成细末子,又把采来的野花揉碎。
一切都准备齐全了时,太阳也近午刻了,饭锅上水蒸气嘟嘟地直冲,四大娘立刻跳了起来,把“蚕花”和一对鹅毛插在发髻上,就到“蚕房”里。
老通宝拿着秤杆,阿四拿了那揉碎的野花片儿和灯芯草碎末。
四大娘揭开“布子”,就从阿四手里拿过那野花碎片和灯芯草末子撒在“布子”上,又接过老通宝手中的秤杆来,将“布子”挽在秤杆上,于是拔下发髻上的鹅毛在布子上轻轻儿拂;野花片,灯芯草末子,连同“乌娘”,都拂在那“蚕箪”里了。
一张,两张,……都拂过了:最后一张是洋种,那就收在另一个“蚕箪”里。
末了,四大娘又拔下发髻上那朵“蚕花”,跟鹅毛一块插在“蚕箪”的边儿上。
这是一个隆重的仪式!千百年相传的仪式!那好比是誓师典礼,以后就要开始一个月光景和恶劣的天气和恶运以及和不知什么的连日连夜无休息的大决战!1.请用谐音方式就文中的“秤杆”“灯芯草”联想一个成语,以表达蚕农祈求顺遂的心愿。
写出该成语,以及与它意思相近和相反的成语。
(3分)①谐音成语:;②近义成语:;③反义成语:2.下列对文中语言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时时”“恭恭敬敬”“轻轻儿”等叠音词的运用,既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也强化了语意。
B.第一段通过一连串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撒”“挽”“拂”等,具体细致地展现了收蚕的全过程。
C.“布子”“乌娘”“蚕箪”等词,是蚕事活动中特有的名词,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农事色彩。
D.用“誓师典礼”“大决战”形容普通的蚕事活动,大词小用,极尽夸张,增强了诙谐幽默的效果。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是一个长句,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参考答案及解析1.①谐音成语:称心如意;②近义成语:心想事成(心满意足、如愿以偿)等;③反义成语:事与愿违(大失所望)等。
高三语文训练 现代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解析版)+作文
现代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板块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历史,常常于无声处照亮未来。
两千多年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拉开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序幕,也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自此“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
今天,沿着茶马古道、沙漠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故道,“一带一路”倡议正在编织出沿线国家深化交往的全新图景。
历史与现实昭示人们,开放是民族成长的催化剂,文明更因交流互鉴而绽放异彩。
丝绸之路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财富,“一带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独秀的小利。
“一带一路”建设倡导的和平发展、共同发展理念,吸引了世界的关注和参与。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三年来,已有70多个国家、国际组织积极响应,30多个国家与中方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
2015年,中国同“一带一路”参与国双边贸易额突破1万亿美元,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49个国家的直接投资额近150亿美元。
“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相关国家和人民带来丰厚福利。
“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
中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目前,中国发起成立的“亚投行”正式运营,丝路基金、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等陆续组建;中泰铁路、土耳其东西高铁、匈塞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加快推进。
仅以2016年上半年为例,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达514.5亿美元,同比增长37%。
凡此种种,映照着中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真诚落实,更彰显出相关合作的巨大潜力。
材料二:斯诺普科夫认为,“一带一路”战略不仅给白俄罗斯带来了发展机会,也带来了中国的发展理念和人文精神。
斯诺普科夫表示,中白工业园是目前中白两国最重要的合作项目,它集合了很多创新型的企业,对白俄罗斯经济的现代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他说,中白工业园的政策不仅是面对中国的企业而且是面对全世界所有国家的企业。
【题型组合练19】实用类文本阅读 默写 语言文字运用 作文立意(含答案
【题型组合练19】实用类文本阅读+默写+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立意(分值:53分时间:60分钟)一、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
”这是自2017年“人工智能”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后,连续三年被写入报告。
2016年3月,人工智能阿尔法狗战胜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引发全球对“人工智能”的关注。
人们惊奇地发现,人工智能已在不知不觉中成长,其学习能力和智能化程度远超人们的想象。
如今,在社会各领域,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技术被应用,深刻改变了产业形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摘编自人民网2019年3月《人工智能连续三年被写入报告新技术正改变未来》) 材料二(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2017年人工智能行业创业投资情况分析》) 材料三2013年以来,美、德、法、英、日、中等国都纷纷出台了人工智能战略和政策。
各国人工智能战略各有侧重:美国重视人工智能对经济发展、科技领先和国家安全的影响;欧盟国家关注人工智能带来的安全、隐私、尊严等方面的伦理风险;日本希望人工智能推进其超智能社会的建设;而中国人工智能政策聚焦于实现人工智能领域的产业化,助力中国的制造强国战略。
各国政策在研发重点和重点应用领域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从2009年至今,中国人工智能政策的演变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其核心主题词也在不断变化,体现了各阶段发展重点的不同。
国家层面政策早期关注物联网、信息安全、数据库等基础科研,中期关注大数据和基础设施,而2017年后人工智能成为最核心的主题,知识产权保护也成为重要主题。
综合来看,中国人工智能政策主要关注以下六个方面:中国制造、创新驱动、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科技研发。
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其中《中国制造2025》处于人工智能政策引用网络的核心,在地方人工智能政策过程中发挥着纲领性的作用。
全国新高考三卷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节选自《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是国家强盛的精神动力。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是国家强盛的精神动力。
B.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C.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D. 文化的繁荣兴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
2. 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首先提出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接着论述了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
B. 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有力地论证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C. 文章通过对比论证,阐述了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的关系。
D. 文章结构清晰,论证有力,逻辑严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节选自《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科技创新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引擎。
绿色发展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目标。
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构建美丽中国。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科技创新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引擎。
B. 绿色发展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目标。
C. 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相互促进、相互融合。
D. 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共同构建美丽中国。
2. 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首先提出科技创新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引擎,接着论述了绿色发展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目标。
B. 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有力地论证了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相互促进、相互融合。
C. 文章通过对比论证,阐述了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合升级练(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默写+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立意(分值:56分时间:60分钟)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声吼张爱国1943年冬天的雪,真是太大了。
我奶奶的四个孩子,最大的——我大伯十一岁,最小的——我父亲刚满月,都断炊两天了。
天黑时分,奶奶和四个孩子静静地躺在床上,对蹲在门口的我爷爷说:“他爹,再想不到办法,我娘几个熬不过明天了。
”我爷爷很木讷,半锅烟工夫才“哦”一声,又半锅烟工夫才站起来,说:“我,想办法。
”我奶奶问他想什么办法,他却不见了。
除了偷,我爷爷还能想什么办法呢?黑天白雪,风大天冷,我爷爷迈开两条大长腿,十里的路,半个钟头就到了。
透过院门,我爷爷看到,常家灯火通明,常爷端坐在厅堂正中的太师椅上,家人依次而坐,下人们一旁站立,一个个神色凝重,偌大的院子里只有风声呼呼。
我爷爷上身只穿一件破棉袄,赶路时出了一身汗,现在很冷,只得悄悄走开,钻进村头的一个草堆洞里等。
我爷爷在草堆洞里睡了一觉后再来时,常家的灯火熄了。
我爷爷凭着风雪声的掩护翻进院子,又凭着曾经替东家给常家送过一次粮的印象,很快就摸进了粮仓,又摸到一个褡裢,装上米,再用绳子绑到腰身上。
从粮仓出来,我爷爷傻了:进来时他是就着院墙外的一棵树才爬上近丈高的墙头的,可院子里没有树,上不了墙。
摸索了好一会儿,才发现西厢房的一扇窗子靠近院墙,可以就着窗子上墙。
我爷爷提提裤脚,就要往窗台上跨——房里的灯突然亮了。
我爷爷急忙往下一蹲,缩到窗脚下,双手紧捂口鼻。
屋里并没有动静。
我爷爷悄悄地将身子往后仰了仰,看见雪白的窗纸上映着一个女人的影像,一动不动,似乎只是静静地坐在窗前。
好一会儿,屋里的女人还是毫无动静。
我爷爷轻轻向后挪了几步,隔着窗纸,他依稀认出女人是常家少奶奶。
常家少奶奶我爷爷见过,人长得好,心肠也好,那次送粮时她亲自给我爷爷他们几个做苦力的端茶拿点心。
我爷爷不知道常家少奶奶深更半夜独坐窗前干什么,又探头看,发现她的脸上还挂着泪水。
这么好的日子哭什么?我爷爷想起先前在院门外看到的情景,莫非常家也遇到了难事?常家能有什么难事?冷,饿,腿脚麻木,我爷爷坐到窗脚下,决定等腿不麻了,就翻出去。
我爷爷太辛苦了,一坐下就睡着了。
“咚!”声响通过墙壁传进我爷爷耳里,很响。
我爷爷猛然醒来,院子里除了风雪声什么都没有。
我爷爷豁出去了,站起来,一脚踏上窗台,另只脚往院墙上一撑,双手往墙头一扒,身子就跃上了墙头。
“啪!”我爷爷跳下了墙,但不是院外,而是院内——他刚才跃起的同时仿佛看到屋内房梁上挂着一个人,是常家少奶奶。
常家少奶奶在上吊,刚才的声响是她踢倒的凳子发出的。
“救人啊!”我爷爷的一声吼,常家院子顿时醒了。
与此同时,我爷爷踢开窗子,窜进房,抱住常家少奶奶。
“少奶奶,少奶奶……”常家的下人们哭叫着。
“彩云,你怎么这么傻!”常爷捣着拐杖惊慌失措地走来,看到儿媳妇没大碍,就坐到椅子上,“彩云啊,继业是死是活,还不知道,你再有个三长两短……”“爹,继业说了,今天午时带部队回家休整。
午时不回,就说明他殉国了。
爹,现在什么时候了?继业回不来了,继业和鬼子拼死了。
”常家少奶奶扑进一位满眼泪水的老女人怀里,“奶妈,我要随继业去,你们不该救我……”“对啊,刚才谁吼的救人?”常爷站起来。
“是他。
”管家指着愣在一旁的我爷爷。
“你是谁?你是怎么……”常爷突然愣住——他看到我爷爷肩上背着常家的褡裢和米。
“我……我……”我爷爷猛然意识到自己的身份,浑身颤抖。
“我明白了明白了。
”常爷丢下拐杖,双手抓着我爷爷的手,“你别怕别怕。
”“我不怕坐牢,常爷,救救我一家老小。
”我爷爷扑通跪下,“常爷,我是贼,你报官吧。
”“你的一声吼,救了我常家啊。
”常爷也扑通跪下,“你是我常家的恩人……”就在常爷准备让人挑着粮食送我爷爷回家的时候,他唯一的儿子常继业带着一队人马回来了——他们在路上遭遇了小股日军,加之风雪大,耽误了时间。
常继业听了事情的原委,当即和我爷爷结拜为兄弟。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9年第2期)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关于大雪和“我爷爷”一家境况等背景的描写,迅速将读者拉进情境中,让人唏嘘。
B.常家灯火通明,人们端坐、神色凝重等描写,暗示有重大事情发生,对此“我爷爷”并不知情。
C.“我爷爷”本性善良,所以他看到常家少奶奶上吊时马上想到用救人来救赎自己做“贼”的行为。
D.常继业和“我爷爷”结拜为兄弟,这是传统小说常见的大团圆结局,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误。
根据原文“我爷爷跳下了墙,但不是院外,而是院内——他刚才跃起的同时仿佛看到屋内房梁上挂着一个人,是常家少奶奶……‘救人啊!’我爷爷的一声吼,常家院子顿时醒了。
与此同时,我爷爷踢开窗子,窜进房,抱住常家少奶奶”,从这些动作和语言来看,爷爷救人是下意识的反应,体现了他本性善良。
“‘我……我……’我爷爷猛然意识到自己的身份,浑身颤抖”,通过对爷爷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反映出他当时的心理,救人是爷爷本能的反应,他当时都忘记了自己是个“贼”,所以并不是“想到用救人来救赎自己”。
2.小说以“一声吼”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一声吼”是小说主要人物“我爷爷”发出的,以“一声吼”为题能凸显爷爷的品质特点。
③“一声吼”串起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将两家人的命运联在一起,使故事更加跌宕起伏。
,为什么吼,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这一声吼是爷爷发出的,“‘救人啊!’我爷爷的一声吼,常家院子顿时醒了。
与此同时,我爷爷踢开窗子,窜进房,抱住常家少奶奶”,由此可知,“一声吼”表现了爷爷善良的本性,所以可从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来作答。
原文“‘救人啊!’我爷爷的一声吼,常家院子顿时醒了”,“‘对啊,刚才谁吼的救人?’常爷站起来”,“‘你的一声吼,救了我常家啊。
’常爷也扑通跪下,‘你是我常家的恩人……’”以及文章的结尾“常继业听了事情的原委,当即和我爷爷结拜为兄弟”,根据这些信息提示,“一声吼”串起并推动文章的主要情节的发展,使文章内容紧凑而且跌宕起伏。
3.简要赏析小说的叙事艺术。
(6分),以旁观者的身份娓娓道来,自由表现人物和事件。
②小说按照时间顺序来叙事,事件不断向前发展,人物形象逐渐鲜明。
③人物心理活动和语言描写推动小说情节发展,自然真实,形象生动。
,描写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客观冷静,便于叙事和议论,展示人物心理。
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的,从原文“1943年冬天的雪,真是太大了”“黑天白雪,风大天冷,我爷爷迈开两条大长腿,十里的路,半个钟头就到了”“常家灯火通明”“我爷爷在草堆洞里睡了一觉后再来时,常家的灯火熄了”等这些内容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事件不断向前发展,人物形象逐渐鲜明。
本文主要运用了动作和语言描写,如:面对“都断炊两天”的情景,爷爷说“我,想办法”,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去常家偷粮,救下常家少奶奶,原文“‘救人啊!’我爷爷的一声吼,常家院子顿时醒了,与此同时,我爷爷踢开窗子,窜进房,抱住常家少奶奶”,这些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出人物的性格;“‘我……我……’我爷爷猛然意识到自己的身份,浑身颤抖”反映了爷爷的心理,推动情节发展。
所以本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语言描写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自然真实,形象生动。
二、名篇名句默写(6分)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不仅描绘了桃花源富足宁静的自然美景,而且用“,”展现了桃花源人愉悦满足的精神状态。
(2)苏轼的《赤壁赋》中写主客问答之后,表明主客两人进入时空两忘、超然物外境界的语句是“,”。
(3)屈原《离骚》中“”一句,写的是自己喜好修饰并习以为常;“”一句,以反问的语气表明了即使牺牲生命也不会改变内心追求的坚定志向。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3)余独好修以为常岂余心之可惩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一般说来,较之汉魏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是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提高,而是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
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
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南朝)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
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
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
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
试读“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这样的句子,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
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念起来则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铿锵成韵。
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
( )。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提高。
B.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
C.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提高,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
D.不是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而是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
:用“不是……而是”来表达分句的关系不当,应用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搭配不当,“功能”不能和“提高”搭配;不合逻辑,情感和手法是诗歌表情达意功能得到发挥的前提。
把以上错误都作了修改的是B项,因而选B项。
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泾渭分明神色自若发扬蹈厉轻重缓急B.大相径庭从容舒缓厉兵秣马抑扬顿挫C.大相径庭神色自若厉兵秣马轻重缓急D.大相径庭从容舒缓发扬蹈厉抑扬顿挫:指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
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是非、好坏分明。
根据第一空前面的句子可知此处句子表达的是五、七言诗在节奏和韵调方面差距大,因此选用“大相径庭”,由此排除A项。
神色自若:神情脸色毫无异样。
形容在异常情况下态度镇静。
从容舒缓:神色安闲,节奏缓慢。
“神色自若”不与“气度”搭配,而且“从容舒缓”能表现出读五言诗时,在神色、语调、节奏方面的特点,由此排除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