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负”思想探源
道家讲承负的句子
道家的承负观念主要来自于《道德经》和《庄子》等经典。
以下是一些关于道家承负的句子:
1.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2.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3.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道德经》第五章
4.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第八章
5.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道德经》第九章
6.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7.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道德经》第十八章
8.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责任”与“担当”
在中国书法史上,勇于实践这种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的首推颜真卿。
由于社会矛盾的长期积累,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是年十一月,安禄山聚叛军十五万反于范阳,“引兵南下,烟尘千里”,“河北州县,望风瓦解”,朝廷之上,一片惊恐。在这国难当头之际,时任平原太守的颜真卿挺身而出,组织众兄弟、子侄,又联络周边诸郡,起兵讨叛,被大家推为盟主。最终,成功地阻止了安史叛军的阴谋。而这一切所体现的正是儒家所倡导的社会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两年后,颜真卿为悼念殉国的侄儿颜季明,写下了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稿》。那字里行间,不仅弥漫着浓浓的亲情更透露出一代老臣的报国情怀、耿耿忠心。
余秋雨先生曾作过这样的评说:“《祭侄文稿》不仅是书法杰作,而且还是中国历史最大折裂处的一次人格大奔放,极其灿烂又极其悲壮。……他们全家,为这场战争做出了极大牺牲。他们以一门悲烈,维持着大唐文明,抑制野蛮的罪孽。”(《张公者对话余秋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人们评价颜真卿及其书法乃“忠义愤发,顿挫郁屈,意不在字,天真馨露”(见《书史》,转引自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第65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10);又说:颜鲁公“忠义之节,明若日月,而坚若金石,自可以光后世、传无穷,不待其书然后不朽”(欧阳修:《六一题跋?唐湖州石记》)。
孔子是这一伦理美学的缔造者、也是忠实的实践者。他生活在周王室衰微、诸侯并起、战乱频仍的春秋末期。面对这样一种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孔子痛心疾首。当他看到“三桓”之一的季孙氏“八佾舞于庭”时,曾愤怒地指责:“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因而,他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即恢复西周初年文(王)武(王)及周公(旦)创制的那套纲常准则与家国伦理。孔子的所作所为当然也不被“三桓”所容。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他不得不带领弟子们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周游列国、奔走呼号,尽管四处碰壁、尽管很少被人理解和接受,甚至还的社会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这种近似“流亡”的生活,孔子师徒历经十四年,到公元前484年,他们才返回鲁国)。
传统文化的“传”和“承”
里 不 同 俗 。” 风 , 就 是 流 行 、 时 尚 , 形 地 完 成 了转 变 。
例 如 ,近 代 以来 , _尢 论是 以 克
成得 快 , 变化 或 消 失 得 也快 ,所 以其
正 为 如 此 ,对 传 统 文 化 的传 承 思 主 义 为指 导的新 文 化 ,还是 以两 方
响 ,特 别 是 在人 们 的 生产 力有 限 的 条 会 。 就 社 会 制 度 而 言, 也 已 由封 建 、 保 护 时倒 塌 了。有 的 非物 质 文化 传 承
件 下 。但 是 ,俗 一旦 形成 传统 , 尤 其 专制 、集 权 、封 闭转变 为 民主 、 自由、 人 , 就在 主 管部 门和专 家学 者 讨论 他
范 、 意 识 形 态 、 思 想 观 念 、 价 值 观 、 件地 保存 F来 ,无 沦是精 华还 足糟 粕 , 对 落 后 , 使 没 有 人 为 的 破 坏 , 也 难
婚丧 礼俗 、 节 庆仪 式 、法 律 制 度 ,相 它 都 是 历 史 的 一 部 分 。“承 ”, 足 要 使 以持 久 。如 大多 是 上木 结 构 的古 旧建
风 之 所 以 能 影 响 百里, 固然 足 确 理解 的基 础 上 进 行科 学 转 换 ,只 有 致 其 难 以完 好 保存 。其 他 一些 传 统 文
由 于 自身 的不 成 熟 、不稳 定 , 更主 要 极 少部分 才能 按照 原样继 承。
化往 往缺 乏 传播 手段 ,或 者相 当落后 ,
然地 理 条件 , 因而 未 必 能为 此 范 围 以 农 经 济为 基 础 的农 业 社 会 和 以游 牧 为 还 是 无用 , 就是 不 能让 它 们 在我 们 这
外 的人 们 所 接 受 。俗 的适 应 性 虽较 风 主 的 牧业 社 会 ,而 就 整 体 而 言 , 早 己 ‘ 代 手 中断 绝 ,就 是要 尽 最大 的努 力
圬者王承福传文言知识整理
圬者王承福传文言知识整理Wang Chengfu, as one of the prominent figures in the field of classical Chinese studies, has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preserv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王承福作为古代中国研究领域的杰出人物之一,为传统中国文化的保存和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
His passion for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and history is evident in his meticulous research and scholarly publications. 他对古代文学和历史的热情在他的细致研究和学术著作中得到了体现。
Wang Chengfu's deep understanding of classical Chinese texts has allowed him to unravel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language and symbolism found in ancient literary works. 王承福对古代文本的深刻理解使他能够解开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和象征的复杂之处。
His dedication to the study of classical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as inspired many students and scholars to delve into the rich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na. 他对古代中国语言和文学研究的热情激励着许多学生和学者深入探索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
天道承负与中国思想文化的关系
天道承负与中国思想文化的关系作者:刘茂来源:《长安学刊》2019年第02期摘要:道教我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产生于东汉时期,其思想来源“杂而多端”,受到巫术之学、阴阳五行家、神仙家、墨家中的鬼神之学、黄老之学,以及儒学、道学和佛教等的影响,杂取九流百家形成了道教。
中国道教的思想与教义深刻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诸多领域,本文将简要分析道教的天道承负思想的来源、在道教中的作用,以及对后世中国人思想的影响,从中看到天道承负思想是在吸收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中形成的,其形成之后又深刻影响着中国思想文化。
关键词:天道承负;宗法制;驱恶扬善;长生求仙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9)01-019-03人们总是习惯说中国有三教:儒家、道教、佛教。
但是,这其中实则有很大的误解,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谈到:“儒家,不是宗教。
至于道家,它是一个哲学的流派;而道教才是宗教,二者有其区别。
道家与道教的教义不仅不同,甚至相反。
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
”由此可以看到,中国有两种宗教道教和佛教,而佛教是从印度传人中国,在中国经历了漫长的本土化过程。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之宗教,吸收各家思想而成之,适应于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对中国思想文化和中国人都有巨大影响。
在道教教义中,天道承负思想影响深远,且一直影响中国人的行为处事。
承负思想用民间通俗话语可解释为“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前人惹祸,后人遭殃。
”这里就体现了“承”和“负”即“因”与“果”,在道教早期的经典《太平经》多处对承负思想进行解说,其卷三十九《太平经·解师策书诀》里解释了“承”与“负”是两个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真人问天师:‘不知承与负,同邪异邪’答日:‘然。
承者为前,负者为后。
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故前为承,后为负也。
负者,流灾亦不由一人之治,比连不平,前后更相负,故名之为负。
浅谈道教的“承负”说
言灾害未当能善绝也。 ” - 2 J ( ∞ 人们不但要承受 自己
所 造成 的后 果 ,还 要 承 受 祖 先 所 积 累 的罪 业 和福
泽 ,这是 承负说最核心 的描述。具体来 说 ,承负 有四种。据陈妮在 《 试论 《 太平经》 中之承负说》 中整理 ,承负说有 :后 人为前人 承负,人 为天地 承负 ,自然界事物 的承负 ,后人为前人邪说 承负 , 后主为前 主承负。其 实 “ 后人 为前人 邪说承 负” 可并人 “ 后人为前人承负” 。
两汉时期哲学由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发展到了谶纬神学人们认为自然界的灾异是君主本人和治国出了问题之后上天给予的警示这种观点一定意义上对皇帝产生了一定的约束但是由于中国幅员辽阔灾异自然众多人们过度迷信这种灾异说会发展到怀疑政权本身造成社会动荡
第3 5卷
第 4期
宜春学 院学报
J o u na r l o f Yi c h u n C o l l e g e
积久 , 相聚为多。令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 , 连传
被其灾 ,故前为 承,后 为负也 。负者 ,流灾亦不
由一 人 之 治 , 比连 不 平 ,前 后 更 相 负 ,故 名 之 为 负 。负者 ,乃先 人 负 于后 生 者 也 ;病 更相 承负 也 ,
负说”源流考——兼谈汉魏 时期解除 “ 重 复”法 术》一文对承负说和 “ 重复” 、承负说和佛教轮 回 说做 了区别。徐明生作 《 “ 承负” 与 “ 轮 回”—— 道 教与佛 教 两种 果 报 理 论 的 比较 》 一 文 对 道 教 的 承负和佛教的轮 回做 了比较。郑宗 言 以 《《 太平
理 各种 元 气 。 因为 人 本 元 气 化 生 所 以 天人 之 间有
2 2 2次。近些年来有许多研究承负说 的成果 。在早 期研究中 ,汤用彤认为 ,承负说是 从 《 周易》 的 “ 积善之家 ,必有余 庆;积不 善之家 ,必有余 殃”
承负论和因果论
承负论和因果论是两个不同的哲学概念,它们在中华文化中有着不同的意义和用途。
承负论主要讲的是一种因果关系,即前人的行为会对后人的命运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比如,如果前人辛勤努力,积攒了财富,那么后人可能会享受到这种财富带来的好处。
相反,如果前人做了一些恶事,那么后人可能会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遭受一些不幸的后果。
因果论则更注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
因果关系是指一个事件(即“因”)和第二个事件(即“果”)之间的作用关系,其中后一事件被认为是前一事件的结果。
这种关系并不是基于个人的行为或历史,而是基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普遍规律。
因果关系具有方向性,即原因必定在前,结果只能在后,并且因果并不是基于巧合的。
综上所述,承负论和因果论虽然都是探讨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影响,但它们的侧重点和理论基础不同。
承负论更强调家族和历史的传承和影响,而因果论则更注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负笈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负笈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 负笈呀,就像是背着知识的行囊去远行!你看古代那些学子们,背着书箱到处求学,这负笈不就是一种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嘛!就好比现在的我们为了梦想努力奋斗一样。
2. 负笈在文言文中意味着背起书箱去求学,哎呀,这多有决心呀!就像唐僧背着行囊去西天取经,充满了坚定和勇气。
3. 嘿,负笈不就是背着书笈踏上求知路嘛!想想看,是不是很像我们现在为了学好一门技能而到处奔波学习,这负笈真的好有意义呀!
4. 负笈在文言文中可是很重要的意思呢,它就像一只小鸟勇敢地飞出巢穴去探索广阔的天空,那些学子们背起书笈,去寻找知识的宝藏啊!
5. 哇塞,负笈呀,不就是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背着书箱踏上漫漫求学路嘛!这和我们为了实现目标而努力拼搏有啥区别呢?
6. 负笈在文言文中代表着背起书箱前行,这多像一个勇敢的战士背着武器去战斗呀,为了知识而战,超酷的!
7. 负笈啊,就好像是划着知识的小船在学海里航行!古代学子们背着书笈,不就是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嘛,这是多么令人钦佩呀!
8. 哎呀,负笈不就是一种踏上求知之旅的象征嘛!像那些古代的学子,背着书箱艰难前行,和我们努力追求进步不是一样的嘛!
9. 负笈在文言文中就是背着书笈去追求学问呀,这多像我们为了自己的爱好而全力以赴,充满了热情和执着呢!
10. 负笈意味着背起书箱去探索知识的世界,这简直就是一场伟大的冒险呀!就像我们勇敢地去尝试新事物,不断成长,多棒呀!
我的观点结论是:负笈在文言文中体现了古人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学习的执着,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传承。
“承当”和“宽容”之间有什么联系?
“承当”和“宽容”之间有什么联系?承当和宽容是两个看似相反但却密切相关的概念。
承当意味着承担责任、力所能及地接受并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而宽容则是指对他人的不同观点、行为和错误,以及社会多样性持有一种宽容、理解和容忍的态度。
尽管承当和宽容在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没有直接联系,但它们在实践中却常常相辅相成,并互相影响。
一、承当与宽容共同构建人的社会责任感承当和宽容是人们在社会中履行自己责任、追求和平与和谐的重要方式。
承当使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
而宽容则是在不同观点和行为面前保持冷静和平衡,使社会能够包容多样性。
只有在个体愿意承当自己的责任并拥有宽容的品质时,社会才能更好地实现和谐与进步。
二、承当与宽容促成个人成长和互相理解承当和宽容都是个人成长和互相理解的基础。
通过承当个人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智慧。
同时,宽容也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理解并接纳他人的差异,从而建立强大的社会网络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承当与宽容是解决冲突和建立和平共处的关键在社会中,承当和宽容也起到了解决冲突和建立和平共处的关键作用。
通过承当我们自身的错误和过失,我们可以更好地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冲突,走向和解与共赢。
宽容则是在冲突中保持理性和冷静,以平等和协商的方式解决分歧。
只有在承当和宽容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并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
四、承当与宽容是塑造积极心态和促进个人幸福的关键承当和宽容也对个人心态和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
通过承当我们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我们可以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并且更有动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而宽容则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他人的错误和缺点,减少争吵和冲突,并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人际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个人能够更好地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幸福。
在总结上述观点后,我们可以看到“承当”和“宽容”之间密切相关的联系。
只有在个人愿意承当自己的责任并同时保持宽容的情感与行为上的包容,社会才能达到和谐共处的目标。
是金子总会发光——负数的来历-小学数学六年级趣味故事专题
是金子总会发光——负数的来历人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相反意义的量。
比如,在记账时有余有亏;在计算量仓存米时,有时要记进粮食,有时要记出粮食。
为了方便,人们就考虑了相反意义的数来表示。
于是人们引入了正负数这个概念,把余钱、进粮食记为正;把亏钱、出粮食记为负。
可见正负数是生产实践中产生的。
据史料记载,三国时期的数学家刘徽,给出了正负数的定义,“今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
意思是说,在计算过程中遇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要用正数和负数来区分它们。
同时,刘徽还提出了用红色表示正数,黑色表示负数。
用不同颜色的书表示正负数的习惯,一直保留到现在。
现在一般用红色表示负数,报纸上登载某国经济上出现赤字,表明支出大于收入,财政上亏了钱。
负数在国外得到认识和被承认,较之中国要晚许多年。
印度数学家婆罗摩笈多直到公元628年,才将负数解释为负债和损失。
到了欧洲大陆,则要更晚。
与中国古代数学家不同,西方数学家更多的是研究负数存在的合理性。
14世纪的数学家丘凯,把负数说成是“荒谬”的数;16世纪的数学家认为从0减去4是纯粹的胡说。
到了1545年,数学家卡当写出了《大法》这本论述负数的著作。
但同期的许多数学家根本就不承认负数是一种数。
直到1831年,英国著名数学家德摩根,仍认为负数是虚构的。
但欧洲18世纪排斥负数的人已然不多,且随着理论基础的建立,负数变得更加合理,也逐渐成了人们的常识。
正是因为负数引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所以,人们在认识到它的基础上,也开始考虑如何使用它,因此与负数有关的加减乘除计算成为了我们之后要去考虑的问题。
【基础训练】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是最小的数B.0既是正数又是负数C.负数比正数小D.数轴上-4在-7的左边【答案】C【分析】首先知道0这个实数的相关知识以及负数的认识,然后根据题干每一小项再作判断即可求解。
【详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最小的自然数,所以A和B都错误;负数在数轴上0的左边,从0向左数,越来越小,所以负数比正数小,故C正确;负号(“-”)后面的数字越大,该负数越小,-4>-7,所以-4应在-7的右边,故D错误;故答案为:C【点睛】此题是正、负数的大小比较,主要是考查对概念的理解,平时一定注意对知识的积累。
在古代小说与民俗信仰的交汇处——评黄景春博士、程蔷先生《中国古代小说与民间信仰》
㊀㊀2018年8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学㊀术㊀交㊀流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Aug.,2018总第293期㊀第8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AcademicExchange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rialNo.293㊀No.8在古代小说与民俗信仰的交汇处评黄景春博士㊁程蔷先生‘中国古代小说与民间信仰“王㊀立,花㊀卉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中国古代小说与民间信仰“(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面世了㊂关于古代小说与民间信仰关系的系统性论著,向来是一个 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 的大题目,以其所涉问题多且广,难于下手是也㊂ 民间信仰 本来就是一个几乎无所不包的概念,而几乎每一部古代小说又都在不同方面㊁多方面地牵涉到了民间信仰,有些长篇小说㊁小说集甚或是多种民间信仰的集合体,因此,这一领域虽多有研究者涉及,却一直缺少带有整体性㊁全局性意义的功力之作㊂首先,该书结构合理,体系基本确立且重点突出㊂该书对于具有民族特色的古代小说与民间信仰关系,进行了符合实际的基本建构㊂该书分为导论㊁上下编㊂上编 专书研究 ,分别论述了‘搜神记“‘拾遗记“‘柳毅传“‘玄怪录“和‘续玄怪录“‘封神演义“‘西游记“㊁冯梦龙 三言 ,凡八章;下编 专题研究 则就 先秦两汉魏晋神仙思想 ㊁ 西王母瑶池蟠桃会 ㊁ 汉武帝 ㊁ 东方朔 ㊁ 谪仙及李白传说 ㊁ 敦煌变文中的帝释天 ㊁ 精怪人物类型 ㊁ 虎形象 ,亦八章,缀以结语㊂全书在体系构架基本确立后带有专题性,十分有利于专题性问题的集中深入发掘㊂其次,跨学科研究的定位允当,许多地方填补了先前研究的不足㊂该书呈现出中外比较文化的视野㊂不论是中国古代小说,还是民间信仰,都不是本土文化圈中孤立发生的,在注意到本土自发宗教㊁仙话信仰的同时,该书特辟柳毅信仰与龙女传说的专章作为一个案例,在充分继承既有成果的基础上,将柳毅传说所包含的龙女报恩故事蕴含予以合理的定位,注意到洞庭龙女形象仍孑遗的印度那伽女的自卑感和中国化之后的诸多品质㊁,从而将论述重点放到了跨时代㊁跨文体乃至跨文化(跨国别,朝鲜汉文小说)的改编方面,还将以戏曲为中心扩散的柳毅信仰概括为四个地区㊂而在此基础上,书中对柳毅信仰四个特点的概括,就显得水到渠成㊂也正是在这一广阔视野下,该书较成功地体现出民俗学研究与古代小说研究的结合㊂如在既有研究基础上将‘玄怪录“‘续玄怪录“精怪形象划分为扰人型㊁报复型㊁感恩型㊁诗文型等;将其中鬼魂冥使活动表现切割为魂游地府㊁人鬼婚恋㊁冥吏前定人事㊁冥吏助人等,尽管还有待完善,阐发尚有空间,但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小说中民间信仰几个特点:儒家思想的渗透㊁佛道二教的浓重㊁信仰对象的芜杂多样㊁实用主义的信仰态度,就体现出民间信仰研究视角之于小说解读的优越性㊂承认这一点的逻辑前提,需要同时熟悉了解古代小说㊁民俗学两个学科领域,相对说来著者显然更为了解后者㊂然而不论哪方面,该书都避免了一般性平铺直叙介绍,而能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专题,以点带面,用其所长㊂民俗信仰的领域相当宽广芜杂,所讨论的问题大都不是个别性的,而呈现出网状交织的形态,因而必须有适当的切入点,也是著者的一种眼光与智慧㊂因此,该书基于民俗信仰研究的视角,颇有新意地解读了若干中国古代小说㊁小说描写的若干类型化人物形象和惯常描写套路,于是有说服力地补充了通常小说研究的不足,甚至盲点㊂其三,对于与民俗信仰相关的一些概念,结合实证有了新的解读㊂如对于 承负说 源流的梳理,该书结合了汉魏时期解除 重复 的法术,溯及汉代‘太平经“以及更为久远的来源,界定了 承负 报应与佛教果报说的根本区别是注重此岸㊁人间的生活命运奖惩,是由个人扩大到有父系血缘关系的家族内所有成员,这就强调出了本土特色㊂因此,在沟通宗教学学科与民俗学㊁文学诸学科之后,从 承负 习俗的角度,可以更为深刻地理解解释古代小说中的相关现象及其民族性特征,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应用㊃191㊃价值㊂对于小说中精怪形象的探讨,近年学界多有关注㊂而该书能更加细密化,诸如精怪的生成条件㊁类型㊁所作所为㊁双重特性等,都有所发明,如对于与人相恋的精怪,就特别注意到其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它们有比较典型的群类,如狐狸精㊁花精等㊂二是人与精怪相恋㊁结合,通常给人带来的被认为是危害,等等,虽然我们不难找出一些反证,毕竟大体如此,于是用 人性的自我张扬 来判定精怪形象乃是人类精神的自我写照,人的主体性来认识㊁把握外在世界,这样的深度阐释,就较有说服力㊂其四,敢于对国外的权威汉学家和国内同行的观点说一声不㊂针对日本学者小南一郎之古代神仙思想 只有特选的英雄(帝王)才能接近神仙 说,著者列举了赤松㊁嫦娥等众多仙人形象以及夸父㊁刑天㊁祝融㊁共工等,说明此说其实并不能成立,而对美国学者梅维恒教授之 变文始于唐代 的说法,著者也找出了若干唐前已有变文的例证;对于国内学者王青将‘汉武帝内传“看作是 传经神话 ,著者也广引中外民俗学界对于神话的界定,认为魏晋以后的描述道教传经仪式的文本,事实上很难称得上是神话,如此等等㊂这些都展示出该书尊重原始文献,而不迷信依循他人既有论列,所谓 著书立说 ,也是值得推重的㊂最后,能与著者其他相关研究结合起来,可能更为完整全面㊂该书所探讨的古代小说与民间信仰,主要是道教信仰,其他方面如佛教信仰㊁民间秘密宗教等信仰,虽然有了关于帝释天这样的非常有新意的探讨,仍然需要拓展一些㊂不过,有意识地避开一些热门的话题尤其是小说名著研究,乃是著者研究之始立意 悬置名著 的一个有意识的追求,而把重点放在道教与小说民俗关系上,也有利于突出小说与民俗关系讨论这样的中心话题㊂该书创获颇多,上面列举不过挂一漏万㊂由于所涉题目深广,不足之处也在所难免㊂严格说来,该书对古代小说特别是小说史后期研究成果,了解似不够,由此带来吸收他人成果不足,如 虎形象 就是一个牵涉面广的较难题目,即使仅从小说中虎叙事来说,还显薄弱㊂对港台地区与国外同行及邻近学科的成果,还可多吸收一些㊂小说名著虽属有理由的涉及较少,但论述别的时略微点到,也有利于扩大一点著作覆盖面和宏观眼光审视㊂总之,这样一个包罗面广难度大的题目,取得上述成就,已很难得㊂信手写下上述文字,不当处还请师友同道指正㊂(作者单位:大连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责任编辑:曹金钟 ㊃291㊃。
最新 探寻“承应”在清代是如何自成体系的-精品
所谓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可以说制度既包括显性的法律法规,又包括隐性的风俗习惯。
既可以表现为强制下达的条文,又可以表现为潜移默化的习俗.又如项阳所说,有些制度被刻意强调,比较彰显,但并非只有显性规定才是制度。
有些约定俗成的东西,不以制度命名,其实也是一种制度.因此,我们说制度可以分为显性制度和隐性制度。
以此为依据,本文所论及的承应制度应属于后者。
承应现象由来已久,可以说自有统治者以来,此现象就从未间断过,只是长期以来未被作为一种制度加以论述。
把目光聚集到音乐领域,笔者认为,承应则主要是指乐人应统治者或是“主人”要求(或是他们下达硬性规定),为其进行相关的服务。
相应的,乐人也会从中得到一定的报酬。
如果说“承应”一词与历史上各个朝代几乎都存在的“当差”、“执事”、“袛应”等难以区别的话,那么它在清代宫廷音乐中就显现出了其独特性及意义,尤其是在戏曲演出领域。
为什么要称其为制度呢?笔者认为:“承应”在清代宫廷音乐活动中有一套自成体系的机制,比如承应机构、承应乐人、承应乐种等。
虽然“承应”一词不是清代专有的,但是相对于其他历史时期来说,“承应”在清代更加术语化,更加体系化。
本文主要探寻“承应”在清代是如何自成体系的。
一、对“承应”的追溯承应现象由来已久,“承应”一词也并非清代专有。
《汉语大词典》中把承应解释为“妓女、艺人应宫廷或官府之召表演侍奉。
”①而从某种程度上讲,“承应”一词有着更为宽泛的意义。
关于对“承应”内涵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层面展开:从广义上讲,可以理解为应贵族统治者或相关机构的要求,相关人员从事一系列活动,包括与音乐无关的活动。
从狭义上讲,可以理解为乐人在宫廷、官府的音乐活动中“当差”的现象。
此种现象自北魏建立乐籍制度以来,历代都有。
再往前推,先秦时期其实就有类似现象的记载,如众所周知的《史记·殷本纪》中关于统治者纣纵声色一事:(纣)好酒淫乐,嬖于妇人。
祁承(火菐)目录学思想探析
祁承(火菐)目录学思想探析
吴金敦
【期刊名称】《四川图书馆学报》
【年(卷),期】2008(000)006
【摘要】对我国明代著名目录学家祁承璞的目录学思想,主要是"因"、"益"、"通"、"互"的分类、著录原则进行了分析,就其在理论及实践等方面的成就及对后世的影
响作了论述.
【总页数】3页(P65-67)
【作者】吴金敦
【作者单位】山东省图书馆,山东济南,250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7
【相关文献】
1.明代藏书家祁承承[火業]的采访思想 [J], 张玮
2.祁承(火菐)的澹生堂藏书及其目录学思想 [J], 牛红亮
3.祁承(火)藏书理论简析 [J], 舒炎祥
4.祁承(火業)辑录《宋西事案》新考 [J], 林光钊
5.澹生堂主人祁承(火業)“(火業)”字音义考辨 [J], 王延荣;朱元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道教中的承负是什么意思
道教中的承负是什么意思正文部分:我们知道,佛家人在《佛经》中讲究因果报应,认为人一生的作为都是有因果链的,一个人不会无缘无故的走上人生巅峰,也不会瞬间跌入低谷。
之所以我们会看到一些突发事件,但那都是有因果的。
因果报应不仅佛教是佛教倡导的,它的起源在道教,道家在因果的理论上更进了一步,提出了“承负”的概念,把因果的对象从个人扩大到了家族,或是更大的集团。
在本篇文章中,小编就来讲讲道教的“承负”吧!道教同样认为,今人受到的福祸归结为祖先行为的善恶,同时,今人的善恶之行也会影响后代的福祸,今人因为祖先的恶果受到波及,叫做“承”;前人的过失由其后代来承受,叫做“负”。
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佛家人讲究的因果与承负是一个道理,但又不同,道教阐述的承负涵盖了因果。
在社会中,我们总能见到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的故事,这可以用因果论解释,但也有恶人逍遥法外,善人诸事不顺的现象,这就可以用承负来解释。
恶人没有受到制裁是因为其祖上做了很多善事,善人亦是如此。
俗话说“祖坟冒青烟”也是这个道理,一个人的家里出了位状元,大家都会说“冒青烟”,他们把这种好事归功于祖上的积德,这正是承负的道理。
《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从中也可看出承负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天道使然。
既然承负是天道,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避免自己背负祖先的过失呢?唯一的方法就是行善积德,古语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我们不能依据恶无恶报的社会现象就否定积德的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要放长眼光,做善人,建立好的家庭,营造好的社会环境,久而久之,我们自然能趋吉避凶。
这就是道教阐述的承负。
试论儒释道的共同点
途迹各异理会同一——试论儒释道的共同点姓名:仇小梅学号:040620010 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摘要:东汉末年,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
儒、释、道三家优劣之论争,也随着佛教在中国的落地生根而发生。
研究三家异同的学者也日渐增多,他们认为儒释道三家尽管迥异,但也存在着许多相通融合之处,以至在唐宋之际,形成了“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拟从三家服务对象、伦理规范和生死观念等方面进一步探讨儒释道的共同点,以便对三家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与理解。
关键词:儒道佛教王权善尊生惜命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文化刚传入异国时,由于各国在民族性格、政治伦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
因此,本土文化必然会与异国文化发生摩擦冲突,为了减少这种冲突,以便本土文化能够在异国得以生存发展,传入者必然要采取适当的方式,迎合异国文化,在文化冲突中寻找彼此之间的融合,寻找与异国文化之间的某些契合点,以便其传入与发展。
佛教也不例外。
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初始,便是以道术的方式传入的。
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又依附玄学。
为了求得生存,佛教总是不断调和自身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落地生根,有关儒、释、道三家优劣之论争也产生了,研究三家异同的学者也日渐增多。
通过批评研究,学者们认为儒、释、道三家并不相违背,而是有许多互通融合的地方。
汉代末年的牟子早就认识了这一点,他在其著作《牟子理惑论》中指出,反对佛教者认为佛教是“背五经而向异道”,殊不知五经之道也可以“拱而诵、履而行”的。
他还认为道,既可以治国,也可以修身。
因此,儒释道三家并非互不相融,而是相互联系,互通融合的。
北朝名僧道安在其《二教论》中也说道:“然三教虽殊,劝善义一。
途迹诚异,理会则同。
”东晋、南朝之际的宗炳也认为三教“虽三训殊路,而习善共辙”。
(《明佛论》)可见,道安、宗炳都认为儒释道三教是同一性质的存在,所不同的,仅仅是“殊迹”。
唐宋之际,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局面,这更进一步说明了三教的融合性。
试论老子“复”“反”哲学思想的内蕴生成
试论老子“复”“反”哲学思想的内蕴生成老子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代表之一,他的“复”“反”哲学思想是老子思想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老子的“复”“反”哲学思想内蕴生成的成因有很多方面,可以从老子思想的来源、思想内涵、历史背景等方面来进行论述。
老子的“复”“反”哲学思想的内蕴生成与其思想的来源息息相关。
老子的思想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思想注重对人生、世界的本源、本质的思考,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反悖而正等思想观念。
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复”“反”思想,即强调万物的复归和反反为正的思想观念。
这些思想观念与老子思想的内涵融为一体,使得老子的“复”“反”哲学思想的内蕴生成得到了道家思想的思想渊源的支持。
老子的“复”“反”哲学思想内蕴生成与老子思想的内涵密切相关。
老子《道德经》中强调天下之道,“复归於道者和者”、“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他主张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摒弃个人欲望,以自然规律为师,把握天人共通之道。
老子的思想注重对世界和自然的重新认识和理解,要求人们要反躬自省,反求诸己,回归本心、本真,求得自性、修身齐家,悟道明德。
老子的思想内涵为其“复”“反”哲学思想的内蕴生成提供了深刻的思想根基。
老子的“复”“反”哲学思想内蕴生成与当时的历史社会背景密不可分。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处在动荡的时代,社会矛盾尖锐,战争频繁,人民疾苦不堪,各种思想潮流交汇,百家争鸣。
这时期正是道家思想崛起的时代,也是老子心灵得以升华的时代。
老子深受这种历史社会背景的熏陶,对人性、生活方式、社会矛盾等方面都有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老子的“复”“反”哲学思想内蕴生成与当时的历史社会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老子的“复”“反”哲学思想内蕴生成与老子的个人经历和品质有着密切的联系。
据史料记载,老子是春秋时期鲁国司马之子,可能曾经出使到各个诸侯国,有过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
由于对当时社会的深刻认识和感悟,使得老子在对社会现实进行思考的过程中产生了复、反的思想。
负数的历史与“负负得正”的引入
负数的历史与“负负得正”的引入
佟巍;汪晓勤
【期刊名称】《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教师版》
【年(卷),期】2005(000)001
【摘要】为什么“负负得正”?这个80年代人们讨论过的话题似乎再也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兴趣.对于这个问题,也许你根本没有考虑过,也许你的解释是“课本规定如此”,你也许不会意识到,你的回答不仅没有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实际上忽视了学生的困难,生硬地让一个运算法则变得索然寡味.以下让我们从负数概念的历史开始,了解历史上一个教学难点的解决良方.下一次,当又一个坐在后排的同学举手问这个问题时,也许你可以轻松愉快地做出回答。
【总页数】3页(P126-128)
【作者】佟巍;汪晓勤
【作者单位】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
【相关文献】
1.多多注意数学本质的揭示——剖析“用温度计引入负数”的优缺点
2.多多注意数学本质的揭示——剖析“用温度计引入负数”的优缺点
3.“负数引入”方法二则
4.负数的引入
5.负数的历史以及“负负得正”的缘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冯友兰“负的方法”的直觉表现功能
论冯友兰“负的方法”的直觉表现功能
陈璞
【期刊名称】《青年作家》
【年(卷),期】2015(0)10
【摘要】冯友兰认为哲学是一种纯思,即对于经验作理智地、逻辑地分析、概括与解释,最终得到超越经验的观念。
这其实就是哲学的方法或者称为哲学的出发点。
冯友兰认为对于经验的内容(即是对于经验对象的知识)的注意,属于哲学中的形上学,而对于经验程序的理智分析、解释则属于知识论,形上学在哲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可以代表人生觉解,更重要的是达到人生最高境界所必须的。
形上学是对经验的内容,作逻辑的分析、
【总页数】2页(P67-68)
【关键词】“负的方法”;冯友兰;表现功能;经验对象;直觉;形上学;知识论;哲学【作者】陈璞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61
【相关文献】
1."负的方法"与"不可言说"--冯友兰新理学与前期维特根斯坦哲学方法比较申论[J], 郑飞
2."负的方法"与"智性直观"——对冯友兰与康德哲学方法的扩展性解读 [J], 赵海
燕
3.论冯友兰的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及其关系 [J], 韩旭泽
4.冯友兰新理学“负底方法”探析 [J], 李晓帆
5.哲学方法论的问题与反思——兼论冯友兰的“负的”哲学方法 [J], 陈嘉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普资讯
2O 0 6年 第 l O期
边疆经 济与 文化
人深有积蓄大功 ,来流及此人也。E正是这种由天 ,i , l 道来主宰一切 ,而使承负得 以确立。且不只人有承 负 ,而 自然之循环 ,也有承负之说。如 《 卷七十三
至八 十 五》 “ 气恍 惚 自然 ,共 凝 成 一 ,名 为天 : 元
收 稿 日期 :20-42 0 60-8
夷狄 ,皆受 其 奇 辞殊 策 ,合 以为 一 语 ,以 明天
但 是 人们对 这一 学说 的 渊源都 不是 太清 楚 。国
学大师汤用彤在 《 ( 读 太平 经)书所见》中认为 , “ 承负”说是在 《 ・ ・ 易 坤 文言》中的 “ 积善之 家,
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 ,连传被其灾 ,故前为承 ,
后为 负 也 。负 者 ,流 灾亦 不 由一 人 之 治 ,比连 不
行 ,/ / 失 之 ,不 自知 ,用 日积 久 ,相 聚为 多 。今 JJ ,,
穷还反其 本 ,故 名为 ‘ 负 ’”1 处说 的就 是 天 、 承 。 此 】
地、人三统共生 ,长养财物 ,欲多则生奸邪 ,害而
不止便 会乱 败 ,不 可复理 便还 返于 虚无 ,复归 元气
恍惚 ,这样 自然循 环 ,也 叫 “ 承负 ” 。
T ORDER E HE B CON OMY AND UCr C URE
No. 0. 0 6 1 20
( 总第 3 ) 4期
G n r1N .4 e ea . o 3
∞ 负 ∞恩 承
郑 宗 言
( 安徽大学 哲学 系,合肥 20 3 ) 309
摘 要 :《 太平经》是 我 国最早的 一部 道教 经典 ,而 “ 负”说 是 《 承 太平 经》 中反 复议论 的一 个 主题 。
或有力行善 ,反常得恶 ;或有力行恶 , 反得善。因 自言为贤者非也。力行善反得恶者 ,是承负先人之
过 ,流 前后 积来 害此人 也 。其行恶 反得 善者 ,是先
平经》卷九十一 《 拘校三古法》中的一段话 ,可视
为该 书撰者 对其 内容 来源 的一个 概 括 ,文 云 : “ 天 师之 书 ,乃 拘校 天地开辟 以来 前后 贤圣 之文 ,河 洛 图书神文 之属 ,下及 凡 民之 辞语 ,下及 奴婢 ,远 及
就 是子 孙必须 承 受祖先 行为所 遗 留的后果 ,这 就是 “ ;若就 祖先 的行 为而 言 ,可 能为子 孙带来 相应 承”
“ 承负”说是源于佛教 的因果轮 回说 ,但无法提 出
更 为有力 的直接证 据证 明该 学说 实是 中 国本土 固有
的思想 。
的祸福 ,这就是 “ 。另外 ,一个人 的此生也会 负” 承受负担之责 ,如 《 六罪十治诀》中说 : “ 凡人有
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因果报应思
想 的基 础上发 展而 来 ,同时又认 为该说 为 “ 中土典 籍所 不尝 有” ,故 推 测 “ 负” 说 是 “ 承 比附 佛 家 因 报相 寻之义 ” 的 创 造 。近 年 虽 然很 少 再 有 人 认 为
平 ,前后更相负 ,故名之为负。负者,乃先人负于 后生 者也 。 ‘从这 段文 字我们 便可 以知 道 ,“ ”1 承负 ”
道 。 …这段话 指 出 了该 书 的 四个 来源 :所谓 “ 后 ” 前
之 自得吉也 ,性 然骨 善 。故 不假 操行 以求 福而 吉 自 至 ,故 日正命 。随命 者 ,戮 力操 行而 吉福 至 ,纵 情
贤圣 之 文 ” ,如 书 中墨 家 的 天志 、老 庄 的守 一 、儒
家的孝道等 ;所谓 “ 河洛图书神文之属” ,如 书中 的阴阳五行、谶纬符篆等 ;所谓 “ 远及夷狄” ,或
“ 负” 思想的渊源可追溯到先秦 、春秋 至汉代,它对 “ 承 重复”说 予以继承和改造 ,同时与 古人 的天命观和灵
魂 观 有 密切 联 系 。
关键词 :《 太平经》 承 负”思想 ;渊源 ;“
中图分类 号:B98 5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编号 :17 .49 2O )009. 625O (O6 1-030 2
大罪六 ,不可 除也 。或身 即坐 ,或流 后生 。 ‘在该 ”1 书 《 解承 负诀 》 中进一步 做 出解 释说 :“ 人之行 , 凡
造成 “ 负”说来 源不 明 的原 因 ,主要 是 因为 承
《 太平经》一书出 自带有民间秘密色彩 的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方士
之手 。该 书 当时 即被 视 为 “ 言 以 阴 阳五 行 为 家 , 其 而多巫 觋杂语 ” ,被 朝廷 斥之 为 “ 妄不 经 ” 《 妖 。 太
《 太平 经》 是我 国最早 的一 部道教 经典 ,基本 上包含 了原 始道 教 的教理 和道术 。其成 书标 志着我 国早期 道教 的初 步形 成 , “ 承负 ”说 是 该 书 中反复 议 论 的主题 。那 么什 么是 “ 负” 呢? 承
也; 分而生阴而成地 ,名为二也 ;因为上天下地 ,
阴阳相合 施生人 ,名 为三也 。三统 共生 ,长 养凡 物 名 为财 ,财共生 欲 ,欲共生 邪 ,邪 共生 奸 ,奸 共 生
猾 ,猾共 生害而 不止则 乱 败 ,败 而不止 不复 理 ,因
所谓 “ 承负” ,简单地说就是作者认 为,人的 善恶行为都会对后代子孙产生影响,而且人的今世
祸 福也都 是祖 先行 为 的结果 。所 以在该 书 《 师第 解 书诀 第 五 十》 中说 : “ 知 承 与 负 ,同邪 异邪 ?然 不 承者 为 前 ,负 者 为 后 ,承 者 乃 谓 先 人 本 承 天 心 而
作者简 介:郑宗言 (9 2 ) 18 一 ,男 ,安徽安庆人 ,硕士研究生 ,从 事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
~ 舢 Ⅲ
回
维普资讯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 O6年第 1 0期
TeBre cnmyA dC L r o 1 ,20 h odr oo n ut eN .0 O6 E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