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动点问题(讲义)含练习试题

合集下载

数学动点问题及练习题附答案

数学动点问题及练习题附答案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及练习题附参考答案专题一:建立动点问题的函数解析式函数提醒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容.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一个点或*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则,我们怎样建立这种函数解析式呢"下面结合中考试题举例分析.一、应用勾股定理建立函数解析式。

二、应用比例式建立函数解析式。

三、应用求图形面积的方法建立函数关系式。

专题二:动态几何型压轴题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察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

〕动点问题一直是中考热点,近几年考察探究运动中的特殊性: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殊角或其三角函数、线段或面积的最值。

下面就此问题的常见题型作简单介绍,解题方法、关键给以点拨。

一、以动态几何为主线的压轴题。

〔一〕点动问题。

〔二〕线动问题。

〔三〕面动问题。

二、解决动态几何问题的常见方法有:1、特殊探路,一般推证。

2、动手实践,操作确认。

3、建立联系,计算说明。

三、专题二总结,本大类习题的共性:1.代数、几何的高度综合〔数形结合〕;着力于数学本质及核心容的考察;四大数学思想:数学结合、分类讨论、方程、函数.2.以形为载体,研究数量关系;通过设、表、列获得函数关系式;研究特殊情况下的函数值。

专题三:双动点问题点动、线动、形动构成的问题称之为动态几何问题. 它主要以几何图形为载体,运动变化为主线,集多个知识点为一体,集多种解题思想于一题. 这类题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它能全面的考察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中以灵活多变而著称的双动点问题更成为今年中考试题的热点,现采撷几例加以分类浅析,供读者欣赏.1 以双动点为载体,探求函数图象问题。

初中动点题经典例题

初中动点题经典例题

动点问题
初中数学中,动点问题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重要考点。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例题:
1. 例题一:
A、B两车相向而行,A车的速度是60 km/h,B车的速度是40 km/h,他们相距300 km,请问他们多长时间能相遇?
2. 例题二:
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120 km的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50 km,乙每小时行60 km。

请问几小时后他们相遇?
3. 例题三:
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同地出发,相向行驶。

已知甲汽车的速度是50 km/h,乙汽车比甲车晚出发30分钟,乙车的速度是60 km/h。

请问几小时后他们相遇?
4. 例题四:
小明从家出发,向东骑自行车匀速行驶20 km/h,行驶2小时后,他改为向南行驶,以同样的速度继续行驶。

请问他最终离家有多远?
这些例题涉及到动点问题中的相遇、相交等概念,考察学生对速度、时间、距离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解答这些问题需要学生能够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确定各个点的位置和变化趋势,并建立方程或方程组解决问题。

练习这些例题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动点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数学问题应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动点问题(讲义及答案)

动点问题(讲义及答案)

动点问题(讲义)一、知识点睛由点(___________)的运动产生的几何问题称为动点问题.动点问题的解决方法:1.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析_____________,分段;3.表达_____________,建等式.二、精讲精练1.已知:如图,在矩形ABCD中,AB=4,AD=10,点E为边AD上一点,且AE=7.动点P从点B出发,沿BC向点C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运动,连接AP,DP.设点P运动时间为t秒.(1)当t=1.5时,△ABP与△CDE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2)当t为何值时,△DCP≌△CDE.2.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C=90°,AD=12,BC=24,动点P从点A出发沿AD向点D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C出发沿CB向点B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运动,P,Q同时出发,当点P停止运动时,点Q也随之停止,连接PQ,DQ.设点P运动时间为x秒,请求出当x为何值时,△PDQ≌△CQD.3.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10cm,BC=8cm,点D为AB的中点.点P在线段BC上以每秒3cm的速度由点B 向点C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点C向点A运动.设点P运动时间为t秒,若某一时刻△BPD与△CQP全等,求此时t的值及点Q的运动速度.4.已知: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0cm,点E在边AB上,且AE=4cm,点P在线段BC上以每秒2cm的速度由点B向点C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D上由点C向点D运动.设点P运动时间为t秒,若某一时刻△BPE与△CQP全等,求此时t的值及点Q的运动速度.5.已知: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AB=DC=4,AD=BC=5.延长BC到E,使CE=2,连接DE.动点P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BC-CD-DA向终点A运动,设点P运动时间为t秒.(1)请用含t的式子表达△ABP的面积S.(2)是否存在某个t值使得△DCP和△DCE全等,若存在,请求出所有的t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6.已知: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AB=CD=3cm,AD=BC=5cm,动点P从点B出发,以每秒1cm的速度沿BC方向向点C运动,动点Q从点C出发,以每秒2cm的速度沿CD-DA-AB 向点B运动,P,Q同时出发,当点P停止运动时,点Q也随之停止,设点P运动时间为t秒.请回答下列问题:(1)请用含t的式子表达△CPQ的面积S,并直接写出t的取值范围.(2)是否存在某个t值使得△ABP和△CDQ全等,若存在,请求出所有的t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参考答案】【知识点睛】速度已知1.研究基本图形,标注;2.分析运动过程,分段;3.表达线段长,建等式.【精讲精练】1.解:(1)当t =1.5时,△ABP ≌△CDE .理由如下:如图,由题意得BP =2t∴当t =1.5时,BP =3∵AE =7,AD =10∴DE =3∴BP =DE在矩形ABCD 中AB =CD ,∠B =∠CDE在△ABP 和△CDE 中AB CD B CDE BP DE =⎧⎪∠=∠⎨⎪=⎩∴△ABP ≌△CDE (SAS )(2)如图,由题意得BP =2t∵BC =10∴CP =10-2t若使△DCP ≌△CDE ,则需CP =DE即10-2t =3,t =72∴当t =72时,△DCP ≌△CDE .2.解:如图,由题意得AP =x ,CQ =2x∵AD =12∴DP =12-x要使△PDQ ≌△CQD ,则需DP =QC即12-x =2x ,x =4∴当x =4时,△PDQ ≌△CQD .3.解:如图,由题意得BP =3t∵BC =8∴PC =8-3t∵AB =10,D 为AB 中点∴BD =12AB =5①要使△BDP ≌△CPQ ,则需BD =CP ,BP =CQ即5=8-3t ,t =1∴CQ =3t =3则Q 的速度为Q v =s t =31=3(cm/s )即当t =1,Q 的速度为每秒3cm 时,△BDP ≌△CPQ .②要使△BDP ≌△CQP ,则需BP =CP ,BD =CQ 即3t =8-3t ,CQ =5∴t =43则Q 的速度为Q v =st =5×34=154(cm/s )即当t =43,Q 的速度为每秒154cm 时,△BDP ≌△CQP .综上所述,当t =1,Q 的速度为每秒3cm 或t =43,Q 的速度为每秒154cm 时,△BPD 与△CQP 全等.4.解:如图,由题意得BP =2t∵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10cm∴AB =BC =10∴PC =10-2t∵AE =4∴BE =10-4=6①要使△BEP ≌△CPQ ,则需EB =PC ,BP =CQ即6=10-2t ,CQ =2t∴t =2,CQ =4则点Q 的速度为Q v =s t =42=2(cm/s )即当t =2,Q 的速度为每秒2cm 时,△BEP ≌△CPQ .②要使△BEP ≌△CQP ,则需BP =CP ,BE =CQ即2t =10-2t ,CQ =6∴t =52则点Q 的速度为Q v =s t=6×25=125(cm/s )即当t =52,Q 的速度为每秒125cm 时,△BEP ≌△CQP .综上所述,当t =2,Q 的速度为每秒2cm 或t =52,Q 的速度为每秒125cm 时,△BEP 与△CQP 全等.5.解:(1)①当P 在BC 上时,如图,由题意得BP =2t (0<t ≤2.5)1214224ABP S AB BP t t∆=⋅=⨯⨯=∴ ②当P 在CD 上时,(2.5<t ≤4.5)12145210ABP S AB BC ∆=⋅=⨯⨯=∴③当P 在AD 上时,由题意得AP =14-2t (4.5<t <7)12141422284ABP S AB AP t t∆=⋅=⨯⨯=∴--()(2)①当P 在BC 上时,如图,由题意得BP =2t要使△DCP ≌△DCE ,则需CP =CE∵CE =2∴5-2t =2,t =1.5即当t =1.5时△DCP ≌△DCE②当P 在CD 上时,不存在t 使△DCP 和△DCE 全等③当P 在AD 上时,由题意得BC +CD +DP =2t ∵BC =5,CD =4,∴DP =2t -4-5要使△DCP ≌△CDE ,则需DP =CE即2t -9=2,t =5.5即当t =5.5时,△DCP ≌△CDE .综上所述,当t =1.5或t =5.5时,△DCP 和△DCE 全等.6.解:(1)①当Q 在CD 上时,如图,由题意得CQ =2t ,BP=t∴CP=5-t (0<t ≤1.5)2121 (5)225CPQ S CP CQ t t t t ∆=⋅=-⋅=-∴②当Q 在DA 上时,(1.5<t ≤4)121(5)327.5 1.5CPQ S CP CD t t∆=⋅=⨯=∴--③当Q 在AB 上时,由题意得BQ =11-2t (4<t <5)2121(5)(112)2215522CPQ S CP BQ t t t t ∆=⋅=-⨯-=-+∴①当Q 在CD 上时,不存在t 使△ABP 和△CDQ 全等②当Q在AD上时,如图,由题意得DQ=2t-3要使△ABP≌△CDQ,则需BP=DQ∵DQ=2t-3,BP=t∴t=2t-3,t=3即当t=3时,△ABP≌△CDQ.③当Q在AB上时,不存在t使△ABP和△CDQ全等综上所述,当t=3时,△ABP和△CDQ全等.11。

动点问题(习题)含讲义

动点问题(习题)含讲义

A
E B FC A
BC A
BC
2. 如图,在 Rt △ABC 中,∠ A=90 °,AB =6 ,AC =8 , D,E 分别为 边 AC
,BC 的中点.点 P 从点 A 出发,沿折线 AD -DE- EB 以每秒 3 个单位长 度的速度向点 B 匀速运动;点 Q 也从点 A 出发,沿射线 AB 以每秒 2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 当点 P 到达点 B 时,P,Q 两点同时停止运动 . 设 ( 1)当点 P 到达点 B 时,求 t 的值. 点 (2)设△BPQ 的面积为 S,当点 Q 在线段 AB 上运动时, 求出S 与t 之 间的函数关系式. P ( 3)是否存在 t 值,使 PQ∥DB ?若存在,求出 t 的值;若不存在,请 , 说明理由. Q
? 例题示范
动点问题(习题)
例1:如图,在梯形 ABCD 中,AD∥BC,∠C=90 °,AD=3 cm , DC=15 cm
,BC=24 cm .点 P 从A 点出发,沿 A→D→ C 的方向 以 1 cm/s 的速度
匀速运动,同时点 Q 从C 点出发,沿 C→
B 的方向以 2 cm/s 的速度匀速运动.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 另一点也
Q
P
BC AD
BC
? 思考小结
表达线段长是动点问题解题过程中重要环节之一. 段长时思考方向如下: ①利用 s= vt ,用动点走过的路程来表达;
表达线
②利用动点所走路程和线段长组合,来表达新线段长;
③和角度结合在一起,利用相似或三角函数来表达.
【参考答案】
? 课前预习
动点问题(讲义)
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4
A 运 动 的 时 间 为
t BE C
秒 (

[终稿]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及练习题附参考答案.docx

[终稿]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及练习题附参考答案.docx

例1.如图,已知在矩形ABCD 中,A£)=8, CD=4,点E 从点小I ]发,沿线段D4以每秒1 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A 方向移动,同吋点尸从点C 出发,沿射线CQ 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 长的速度移动,当B, E, F 三点共线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点E 移动的时间为/(秒).(1) 求当r 为何值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2) 设四边形BCFE 的面积为S,求S 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岀r 的取值范围;(3) 求当t 为何值时,以E, F, C 三点为顶点的三介形是等腰三用形;例2•正方形ABCD 边长为4,、N 分别是BC 、CD 上的两个动点,当M 点在BC 上运动时,保持AM 和MN 垂直, (1) 证明:Rt/XABM s RM\MCN ;(2) 设B M =x,梯形ABCN 的而积为y,求歹与兀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当M 点运动到 什么位置吋,四边形ABCN 而积最大,并求出最大而积;(3)当M 点运动到什么位置时Rt/XABM ^Rt/\AMN ,求此时x 的值.例 3.如图,在梯形 ABCD 中,AD // BC, AP = 3, DC = 5, AB = 4^2, ZB = 45。

.动 点M 从B 点出发沿线段BC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 运动;动点N 同吋从C 点 出发沿线段CD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Q 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秒.(09年济南中考) (1)求BC 的长。

(2) 当MN // AB 时,求f 的值.(3) 试探究:f 为何值时,HMNC 为等腰三角形.(4)求当f 为何值时,ZBEC 二ZBFC.由题意可知:ED=t, BC=8, FD= 2/-4, FC= It.FD ED•: ED//BC,4FEDs/\FBC.:・——=——・FC BC2—4 t・・・一解得/=4.2t 8.・・当匸4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3分)1 1 9(2)•:ED=t, CF=2t, :.S=S^BC^- S^BCF= - X8X4+ - X2rXr= 16+ z2.2 2即S=16+f. (0 W/ W4);.......................................................................... (6 分) (3)①若EF=EC时,则点F只能在CD的延长线上,VEF2=(2r-4)2+r2 =5r2-16r + 16,EC2=42 + z2 = z2 +16 , 5z2— 16f +16 = z2 +16 . f=4 ^=0 (^i);4 L②若EC=FC W,VEC2=42+r2 =r2 + 16, FC2=4r, A r+ 16=4r.:・t = -』3 ;3③若EF=FC时,*:EF2=⑵一4尸 + 尸=5厂 _ 16/ +16 , FC2=4/2,5t2—I6t +16 =4r2. .'.Z|=16+8A/3 (舍去),t2= 16 —8A/3.・•・当/的值为4, -V3, 16-8^3时,以E, F, C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3角形; ............................................................. (9分)Be CF(4)在RtA^CF 和RtAC££> 中,•/ ZBCD=ZCDE=90° ,——=——=2 ,CD ED:.RtABCF^RtACEP・:.ZBFC=ZCED. (10 分)•:AD//BC、:.ZBCE=ZCED.若ZBEC=ZBFC,则ZBEC=ZBCE.即BE=BC.*.* BE 2=t~ —16/ + 80 , /. t~ — 16/ + 80 =64./.Z J =16 + 8A /3 (舍去),t2= 16 — 8A /3 .・・・当匸16-朋 时,ZBEC=ZBFC. ......................................................... (12分) 例2.解:(1)在正方形ABCD 中,AB = BC = CD = 4, ZB = ZC = 90°, •・• AM 丄MN ,.•・ ZAMN =90\ZCMN + ZAMB = 90° f在 RtAABM 中,ZMAB + ZAMB = 90°, :.ZCMN =AM AB ,RtAABM s Rt/\MCN ,(2) ••• Rt/\ABM s RtAMCTV ,AB BM 4 x• _ — __ • ___ — _•• MC_ CN …4_x_ CN '当x = 2吋,歹取最大值,最大值为10.(3) v ZB = ZAW=90°,AM AR .••要使厶ABM s^AMN ,必须有—— =— MN BM•••当点M 运动到BC 的中点时,s ZMN ,此时x = 2. 例3.解:(1)如图①,过4、D 分别作4K 丄BC 于K , DH 丄BC 于H ,则四边形ADHK 是矩形 ・・.KH = AD = 3.在RtZ\ABK 中,AK = AB sin45° = 4^2.—= 4 2••• CN = -X 2 + 4x _4-U^^ + 4〕・4 二丄i i 9 2J + 2X + 8 = --(X -2)+10 由(1)知如MN AB~M CBK = AB cos 45° = 4迈—=42在RtACPH中,由勾股定理得,HC = V52 -42 = 3・•・ BC = BK + KH + HC = 4 + 3 + 3 = 10(图①)(图②)(2)如图②,过D作DG// AB交BC于G点,则四边形ADGB是平行四边形・・・MN // AB:.MN // DG:.BG = AD = 3:.GC = 10 — 3 = 7由题意知,当M、N运动到f秒时,CN=t, CM =10-2r.•・・ DG // MN:.ZNMC = ZDGC乂zc=zc・・・ ZXMNC s'GDC.CN CM9~CD~~CG10-2/7解得,(3)分三种情况讨论:①当NC = MC时,如图③,即/二10-2/10(图③)(图④)② 当MN = NC 时,如图④,过N 作NE 丄MC 于E VZC = ZC,乙DHC =乙NEC = 90°・•・ 'NEC s HDHC.NC EC^~DC~~HC 即[=□5 3•,兰8③ 当MN=MC 时,如图⑤,过M 作MF 丄CN 于F 点.FC=-NC = -t 2 2 VZC = ZC,乙MFC = ZDHC = 90° ・•・HMFCs'DHC ・ FC MC"~HC~~DC1即二Si3 5・ 60 • ■ t = -- 17综上所述,当/=巴、 3 &业好文档精心整理欢迎下载 2兰或2聖 8 17时,HMNC 九等腰三和形 (图⑤)。

专题十三 三角形动点问题汇总

专题十三  三角形动点问题汇总

聚智堂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E CAB D【答案】B【思路分析】由于D 是AB 边上的一个动点(不与点A 、B 重合),所以0<x<2,通过画图进行分析,画出的图形如图,在点D 由A 向B 移动过程中,AE 的长首先在减小如图1-图2所示,当运动到AB 的中点时CE 的长度达到最小值,当点D 再向B 移动过程中,CE 的值开始增大,离点B 越近CE 的值越大,DE 与AC 越接近平行状态。

所以此函数图象函数y 先随x 的增大而减小,然后y 先随x 的增大而增大,此题选B 。

3,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O (0,0)、A (0,2)、B (1,0.),点P 是反比例函数1y=x-图象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 作PQ ⊥x 轴,垂足为点Q ,若以点O 、P 、Q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 △OAB 相似,则相应的点P 共有(D)A.1个B.2个C. 3个D.4个 【答案】D【思路分析】在△OPQ 和△OAB 中,∠PQO=∠AOB=90°,如果∠POQ=∠ABO 或∠POQ=∠BAO 时,两个三角形相似,此时直线PQ 分别有2个交点,共有4个交点,即相应的点P 共有4个.4,(2013•河北)如图,梯形ABCD 中,AB ∥DC ,DE ⊥AB ,CF ⊥AB ,且AE=EF=FB=5,DE=12动点P 从点A 出发,沿折线AD-DC-CB 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到点B 停止.设运动时间为t 秒,y=S △EPF ,则y 与t 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A )A .B .C .D .解:在Rt △ADE 中,AD=2213AE DE +=,在Rt △CFB 中,BC=2213BF CF +=,①点P在AD上运动:过点P作PM⊥AB于点M,则PM=APsin∠A=1213t,此时y=12EF×PM=3013t,为一次函数;②点P在DC上运动,y=12EF×DE=30;③点P在BC上运动,过点P作PN⊥AB于点N,则PN=BPsin∠B=1213(AD+CD+BC-t)=12(31)13t-,则y=12EF×PN=30(31)13t-,为一次函数.综上可得选项A的图象符合.故选A.5,(2013•荆门)如右图所示,已知等腰梯形ABCD,AD∥BC,若动直线l垂直于BC,且向右平移,设扫过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为S,BP为x,则S关于x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A )A.B.C. D.解:①当直线l经过BA段时,阴影部分的面积越来越大,并且增大的速度越来越快;②直线l经过DC段时,阴影部分的面积越来越大,并且增大的速度保持不变;③直线l经过DC段时,阴影部分的面积越来越大,并且增大的速度越来越小;结合选项可得,A选项的图象符合.故选A.6,(2013•永州)如图所示,在矩形ABCD中,垂直于对角线BD的直线l,从点B开始沿着线段BD 匀速平移到D.设直线l被矩形所截线段EF的长度为y,运动时间为t,则y关于t的函数的大致图象是( A )A. B.C.D.7,如图所示:边长分别为1和2的两个正方形,其中一边在同一水平线上,小正方形沿该水平线自左向右匀速穿过大正方形,设穿过的时间为t,大正方形内去掉小正方形后的面积为s,那么s与t 的大致图象应为( A )A.B.C.D.8,(2013•衡阳)如图所示,半径为1的圆和边长为3的正方形在同一水平线上,圆沿该水平线从左向右匀速穿过正方形,设穿过时间为t,正方形除去圆部分的面积为S(阴影部分),则S与t的大致图象为( A )A.B.C.D.,9,如图,Rt△ABC中,∠ACB=90°,∠ABC=60°,BC=2cm,D为BC的中点,若动点E以1cm/s的速度从A点出发,沿着A→B→A的方向运动,设E点的运动时间为t秒(0≤t<6),连接DE,当△BDE是直角三角形时,t的值为( D )A.2 B.2.5或3.5C.3.5或4.5 D.2或3.5或4.51.D10.图1所示矩形ABCD中,BC=x,CD=y,y与x满足的反比例函数关系如图2所示,等腰直角三角形AEF的斜边EF过C点,M为EF的中点,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D )A.当x=3时,EC<EMB.当y=9时,EC>EMC.当x增大时,EC•CF的值增大D.当y增大时,BE•DF的值不变11,如图,将边长为4的正方形ABCD 的一边BC 与直角边分别是2和4的Rt △GEF 的一边GF 重合.正方形ABCD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GE 向右匀速运动,当点A 和点E 重合时正方形停止运动.设正方形的运动时间为t 秒,正方形ABCD 与Rt △GEF 重叠部分面积为s ,则s 关于t 的函数图象为( B )A .B .C .D .1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A (0,2),B (0,6),动点C 在直线y=x 上.若以A 、B 、C 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则点C 的个数是( B ) A .2 B .3 C .4 D .513,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P 为正方形边上一动点,运动路线是A →D →C →B →A ,设P 点经过的路线为x ,以点A 、P 、D 为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是y .则下列图象能大致反映y 与x 的函数关系的是( B )14,如图所示,在矩形ABCD 中,垂直于对角线BD 的直线l ,从点B 开始沿着线段BD 匀速平移到D .设直线l 被矩形所截线段EF 的长度为y ,运动时间为t ,则y 关于t 的函数的大致图象是( A )15,,如图(1),在R t △ABC 中,∠ACB =90°,D 为斜边AB 的中点,动点P 从B 点出发,沿B →C →A 运动,设S △DPB =y ,点P 运动的路程为x ,若y 与x 之间的函数图像如图(2)所示,则△ABC 的面积为( B )A .OytBOytC .OytD .Oyt(第14题)第8题图A . 4B . 6C . 12D . 14【思路分析】通过图(2)可以看出,当点P 运动到点C 时,点P 运动的路程为4,即BC=4;当点P运动到点A 时,点P 运动的路程为7,即AC=3,则S △ABC =21AC ×BC=616,如图,在△ABC 中,AB =20㎝,AC =12㎝,点P 从点B 出发以每秒3㎝的速度向点A 运动,点Q 从点A 同时出发以每秒2㎝的速度向点C 运动,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端点时,另一个动点也随之停止运动,当△APQ 是等腰三角形时,运动的时间是 ( D ) A . 2.5 B .3秒 C .3.5秒 D .4秒QCBPA17.(2013•丽水)如图1,在Rt △ABC 中,∠ACB=90°,点P 以每秒1cm 的速度从点A 出发,沿折线AC ﹣CB 运动,到点B 停止,过点P 作PD ⊥AB ,垂足为D ,PD 的长y (cm )与点P 的运动时间x (秒)的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当点P 运动5秒时,PD 的长是( B )A . 1.5cmB .1.2cm C .1.8cmD .2cm分析: 根据图2可判断AC=3,BC=4,则可确定t=5时BP 的值,利用sin ∠B 的值,可求出PD . 解答: 解:由图2可得,AC=3,BC=4,当t=5时,如图所示:,此时AC+CP=5,故BP=AC+BC ﹣AC ﹣CP=2, ∵sin ∠B==,∴PD=BPsin ∠B=2×==1.2cm .故选B .18.(2013•莱芜)如图,等边三角形ABC 的边长为3,N 为AC 的三等分点,三角形边上的动点M 从点A 出发,沿A →B →C 的方向运动,到达点C 时停止.设点M 运动的路程为x ,MN 2=y ,则y 关于x 的函数图象大致为( B )A.B.CD..考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专题:压轴题.分析:注意分析y随x的变化而变化的趋势,而不一定要通过求解析式来解决.解答:解:∵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3,N为AC的三等分点,∴AN=1.∴当点M位于点A处时,x=0,y=1.①当动点M从A点出发到AM=0.5的过程中,y随x的增大而减小,故排除D;②当动点M到达C点时,x=6,y=4,即此时y的值与点M在点A处时的值不相等.故排除A、C.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解决本题应首先看清横轴和纵轴表示的量,然后根据动点的行程判断y 的变化情况.19,如图,动点P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按图中箭头所示方向运动,第1次从原点运动到点(1,1),第2次接着运动到点(2,0),第3次接着运动到点(3,2),……,按这样的运动规律,经过第2011次运动后,动点P的坐标是_(2011,2)_________.【答案】(2011,2)【思路分析】从点的坐标可以看出横坐标正好是运动的次数,所以第2011次运动后点的横坐标就是2011,纵坐标的数是1,0,2,0,1,02,0,……四个一循环,所以2011÷4=502……3,因此第2011次点的纵坐标是2,故点的坐标为(2011,2).20,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90°,AD=4,连接BD,BD⊥CD,∠ADB=∠C.若P是BC边上一动点,则DP长的最小值为 4 。

初二数学期末复习《一次函数的应用—动点问题》(附练习及答案)

初二数学期末复习《一次函数的应用—动点问题》(附练习及答案)

课题一次函数的应用——动点问题教学目标1.学会结合几何图形的性质,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列函数关系式。

2.通过对几何图形的探究活动和对例题的分析,感悟探究动点问题列函数关系式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理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动点问题列函数关系式的方法。

小结:1用函数知识求解动点问题,需要将问题给合几何图形的性质,建立函数模型求解,解要符合题意,要注意数与形结合。

2.以一次函数为背景的问题,要充分运用方程、转化、函数以及数形结合等思想来研究解决,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例题1:如图,直线的解析表达式为,且与轴交于点,直线经过点,直线,交于点.(1)求点的坐标;(2)求直线的解析表达式;(3)求的面积;(4)在直线上存在异于点的另一点,使得与的面积相等,请直接写出点的坐标.例题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已知点A(0,6)、点B(8,0),动点P从点A开始在线段AO上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O移动,同时动点Q 从点B开始在线段BA上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A移动,设点P、Q移动的时间为t秒.(1) 求直线AB的解析式;(2) 当t为何值时,△APQ的面积为个平方单位?[来源:学。

科。

网]当堂巩固:如图,直线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E、F,点E的坐标为(-8,0),点A的坐标为(-6,0)。

(1)求的值;(2)若点P(,)是第二象限内的直线上的一个动点,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试写出△OPA的面积S与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3)探究:当点P运动到什么位置时,△OPA的面积为,并说明理由。

课后检测:1、如果一次函数y=-x+1的图象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点、B点,点M在x轴上,并且使以点A、B、M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那么这样的点M有()。

A.3个 B.4个 C.5个 D.7个2、直线与y=x-1与两坐标轴分别交于A、B两点,点C在坐标轴上,若△ABC 为等腰三角形,则满足条件的点C最多有().A.4个 B.5个 C.6个 D.7个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与交于点,分别交轴于点和点,点是直线上的一个动点.(1)求点的坐标.(2)当为等腰三角形时,求点的坐标.5、如图:直线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点C(x,y)是直线y=kx+3上与A、B不重合的动点。

七年级数学数轴动点问题讲义

七年级数学数轴动点问题讲义

数轴动点问题知识点一(有理数动点问题)【知识梳理】一、动点位置表示⎩⎨⎧⨯+⨯运动时间动点速度点动点向右边运动:起始运动时间动点速度点动点向左边运动:起始- 二、两动点之间的距离表示⎪⎩⎪⎨⎧==两数之差距离若未知大小关系:两点小数大数距离若已知大小关系:两点- 三、与相遇相结合相遇问题:相遇路程=速度之和×相遇时间追及问题:追及路程=速度之差×追及时间四、中点问题2,b a b a +,则两点的中点为为已知数轴上两个点分别 五、定值问题求是否式子的结果不发生改变:表示出其中的每一个量,代入式子中,进行化简计算,最终得到常数即为定值【例题精讲】例1.已知数轴上有A 、B 、C 三点,分别代表—24,—10,10,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 、C 两点同时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4个单位/秒。

⑴问多少秒后,甲到A 、B 、C 的距离和为40个单位?⑵若乙的速度为6个单位/秒,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 、C 两点同时相向而行,问甲、乙在数轴上的哪个点相遇?⑶在⑴⑵的条件下,当甲到A 、B 、C 的距离和为40个单位时,甲调头返回。

问甲、乙还能在数轴上相遇吗?若能,求出相遇点;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例2.如图,已知A、B分别为数轴上两点,A点对应的数为—20,B点对应的数为100。

⑴求AB中点M对应的数;⑵现有一只电子蚂蚁P从B点出发,以6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蚂蚁Q恰好从A 点出发,以4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设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的C点相遇,求C点对应的数;⑶若当电子蚂蚁P从B点出发时,以6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蚂蚁Q恰好从A点出发,以4个单位/秒的速度也向左运动,设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的D点相遇,求D点对应的数。

例3.已知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3,点P为数轴上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

⑴若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求点P对应的数;⑵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点P到点A、点B的距离之和为5?若存在,请求出x的值。

中考动点问题专题(学生讲义)

中考动点问题专题(学生讲义)

中考动点型问题专题一、中考专题诠释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动点型问题”题型繁多、题意创新,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是近几年中考题的热点和难点。

二、解题策略和解法精讲解决动点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

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

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三、中考考点精讲考点一:建立动点问题的函数解析式(或函数图像)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例1 (2015•兰州)如图,动点P从点A出发,沿线段AB运动至点B后,立即按原路返回,点P在运动过程中速度不变,则以点B为圆心,线段BP长为半径的圆的面积S与点P的运动时间t的函数图象大致为()A.B.C.D.对应训练1.(2015•白银)如图,⊙O的圆心在定角∠α(0°<α<180°)的角平分线上运动,且⊙O与∠α的两边相切,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S关于⊙O的半径r(r>0)变化的函数图象大致是()A.B.C.D.考点二:动态几何型题目点动、线动、形动构成的问题称之为动态几何问题. 它主要以几何图形为载体,运动变化为主线,集多个知识点为一体,集多种解题思想于一题. 这类题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它能全面的考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及练习题带答案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及练习题带答案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及练习题附参考答案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关键:动中求静.数学思想:分类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注重对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能力的考查。

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

选择基本的几何图形,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以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图形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需要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才能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

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二期课改后数学卷中的数学压轴性题正逐步转向数形结合、动态几何、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等方向发展.这些压轴题题型繁多、题意创新,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从数学思想的层面上讲:(1)运动观点;(2)方程思想;(3)数形结合思想;(4)分类思想;(5)转化思想等.研究历年来各区的压轴性试题,就能找到今年中考数学试题的热点的形成和命题的动向,它有利于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对策,把握方向.只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解题素养,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更明确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导向.本文拟就压轴题的题型背景和区分度测量点的存在性和区分度小题处理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专题一:建立动点问题的函数解析式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那么,我们怎样建立这种函数解析式呢?下面结合中考试题举例分析.一、应用勾股定理建立函数解析式。

初中数学知识点复习专题讲练:函数中的动点问题(含答案)

初中数学知识点复习专题讲练:函数中的动点问题(含答案)

函数中的动点问题考点分析1.点在线段上运动:2.根据线段长或图形面积求函数关系.如:如图所示,点P在线段BC,CD,DA上运动,△ABP 的面积变化情况的图象是什么样的?解析:看清横轴和纵轴表示的量.答案:2. 双动点变化:两动点同时运动,分析图形面积变化图象.如图1,在矩形ABCD中,点E是对角线AC 的三等分点(靠近点A),动点F从点C出发沿C→A→B运动,当点F与点B重合时停止运动.设点F运动的路程为x,△BEF的面积为y,那么图2能表示y与x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吗?图1 图2解析: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解决本题应首先看清横轴和纵轴表示的量,然后根据动点的行程判断y的变化情况.答案:能.3. 图形运动变化所形成的函数问题:图形整体运动时,形成的函数问题;如图,边长为1和2的两个正方形,其一边在同一水平线上,小正方形自左向右匀速穿过大正方形,设穿过的时间为t,阴影部分面积为S,那么S与t的函数图象大致是什么?解析:图形运动变化所形成的函数问题.关键是理解图形运动过程中的几个分界点.答案:4. 实际问题中的运动变化图象如图,小亮在操场上玩,一段时间内沿M→A→B→M的路径匀速散步,能近似刻画小亮到出发点M的距离y与时间x之间关系的函数图象是()解析: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运动变化图象,要根据几何图形和图形上的数据分析得出所对应的函数的类型和所需要的条件,结合实际意义选出正确的图象.答案:总结:研究在不同位置时点的运动变化所产生的线段、面积的变化关系是重点.解题技巧例题 如图,M 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AD 边的中点,动点P 自A 点起,由A ⇒B ⇒C ⇒D 匀速运动,直线MP 扫过正方形所形成面积为y ,点P 运动的路程为x ,则表示y 与x 的函数关系的图象为( )A .B .C .D .解析:分别求出P 在AB 段、BC 段、CD 段的函数解析式或判断函数的类型,即可判断.答案:解:点P 在AB 段时,函数解析式是:y =21AP •AM =21×2x =x ,是正比例函数y x =;点P 在BC 段时,函数解析式是:1()242y AM BP AB x =+⋅=-,是一次函数24y x =-;则2,1BC AB k k ==,BC AB k k ∴>.在单位时间内点P 在BC 段上的面积增长要大于点P 在AB 上的面积增长,因此函数图象会更靠近y 轴,也就是图象会比较“陡”,故A 、B 选项错误.点P 在CD 段时,面积是△ABC 的面积加上△ACP 的面积,△ABC 的面积不变,而△ACP 中CP 边上的高一定,因而面积是CP 长的一次函数,因而此段的面积是x 的一次函数,应是线段.故C 错误,正确的是D .故选D .点拨:主要考查了函数的性质,注意分段讨论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总结提升利用动点形成的函数图象求解析式例题 (翔安模拟)如图1,在矩形ABCD 中,动点P 从点B 出发,沿BC ,CD ,DA 运动至点A 停止.设点P 运动的路程为x cm ,△ABP 的面积为 y cm 2,如果y 关于x 的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则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为 .解析:根据图2判断出矩形的AB 、BC 的长度,然后分点P 在BC 、CD 、AD 时,分别求出点P 到AB 的距离,然后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列式即可求出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答案:解:由图2可知,x 从4到9的过程中,三角形的面积不变,所以,矩形的边AB =9-4=5 cm ,边BC =4 cm ,则点P 运动的总路程为9+4=13 cm ,分情况讨论:①点P 在BC 上时,0≤x ≤4,点P 到AB 的距离为PB 的长度x cm ,y =21AB •PB =21×5x =25x ;②点P 在CD 上时,4<x <9,点P 到AB 的距离为BC 的长度4 cm ,y =21AB •BC =21×5×4=10;③点P 在AD 上时,9≤x ≤13时,点P 到AB 的距离为P A 的长度(13-x ) cm ,y =21AB •P A =21×5(13-x )=25(13-x );综上,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为504210495139132x x y x x x ⎧≤≤⎪⎪=<<⎨⎪⎪≤≤⎩()()(-)(). 故答案为:504210495139132x x y x x x ⎧≤≤⎪⎪=<<⎨⎪⎪≤≤⎩()()(-)().动点综合型问题例题 (苏州中考)如图①,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D =9 cm ,动点P 从A 点出发,以1 cm/s 的速度沿着A →B →C →A 的方向移动,直到点P 到达点A 后才停止.已知△P AD 的面积y (单位:cm 2)与点P 移动的时间x (单位:s )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②所示,试解答下列问题:(1)求出平行四边形ABCD 的周长;(2)请你利用图①解释一下图②中线段M N 表示的实际意义; (3)求出图②中a 和b 的值.解析:(1)由图②知点P 在AB 上运动的时间为10 s ,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列式,求出AB =10 cm ,又AD =9 cm ,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公式即可求解;(2)由线段M N ∥x 轴,可知此时点P 虽然在运动,但是△P AD 的面积y 不变,结合图①,可知此时点P 在BC 边上运动;(3)由AD =9可知点P 在边BC 上的运动时间为9 s ,a 为点P 由A →B →C 的时间;分别过B 点、C 点作BE ⊥AD ,CF ⊥AD ,易证△BAE ≌△CDF ,由此得到AE =DF =6 cm ,AF =15 cm ,从而可求得CA =17 cm ,则点P 在CA 边上从C 点运动到A 点的时间为17 s ,所以b =19+17=36.答案:解:(1)由图②可知点P 从A 点运动到B 点的时间为10 s ,又因为P 点运动的速度为1 cm/s ,所以AB =10×1=10(cm ),而AD =9 cm ,则平行四边形ABCD 的周长为:2·(AB +AD )=2×(10+9)=38(cm );(2)线段M N 表示的实际意义是:点P 在BC 边上从B 点运动到C 点;(3)由AD =9可知点P 在边BC 上的运动时间为9 s ,所以a =10+9=19;分别过B ,C 两点作BE ⊥AD 于E ,CF ⊥AD 于F .由图②知S △ABD =36 cm 2,则21×9×BE =36 cm 2,解得BE =8 cm ,在Rt △ABE 中,由勾股定理,得AE =22BE AB -=6 cm.易证△BAE ≌△CDF ,则BE =CF =8 cm ,AE =DF =6 cm ,AF =AD +DF =9+6=15 cm.在Rt △ACF 中,由勾股定理,得CA 22AF CF +17 cm ,则点P 在CA 边上从C 点运动到A 点的时间为17 s ,所以b =19+17=36.巩固训练(答题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 (静海中考)如图,矩形ABCD中,AB=1,AD=2,M是CD的中点,点P在矩形的边上沿A→B→C→M运动,则△APM的面积y与点P经过的路程x之间的函数关系用图象表示大致是()A. B.C. D.2. (营口中考)如图1,在矩形ABCD中,动点E从点B出发,沿BADC方向运动至点C处停止,设点E运动的路程为x,△BCE的面积为y,如果y关于x的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则当x=7时,点E应运动到()A. 点C处B. 点D处C. 点B处D. 点A处3. (绥化中考)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长、宽分别为2和1的矩形ABCD的边上有一动点P,沿A→B→C→D→A运动一周,则点P的纵坐标y与P所走过的路程S之间的函数关系用图象表示大致是()A. B.C. D.*4. (荆门中考)如下图所示,已知等腰梯形ABCD,AD∥BC,若动直线l垂直于BC,且向右平移,设扫过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为S,BP为x,则S关于x的函数图象大致是()A. B.C. D.**5.(河池中考)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B=2,BC=4,AD=6,M是CD的中点,点P在直角梯形的边上沿A→B→C→M运动,则△APM的面积y与点P经过的路程x 之间的函数关系用图象表示是()A. B.C. D.二、填空题:*6. 如图,是一辆汽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请你根据图象提供的信息填空:(1)汽车在整个行驶过程中,最高速度是km/h(2)汽车第二次减速行驶的“时间段”是;(3)汽车出发后,8 min到10 min之间的运动情况如何?.*7. 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边长为2,某一点E从B-C-D-A-B运动,且速度是1,试求:(1)△BEC的面积S和时间t的关系.**8. (随州中考)在四边形ABCD中,AB边的长为4,设动点P沿折线B⇒C⇒D⇒A由点B向点A运动,设点P运动的距离为x,△P AB的面积为y,y与x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给出下列四个结论:①四边形ABCD的周长为14;②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③四边形ABCD是矩形;④当△P AB面积为4时,点P移动的距离是 2.你认为其中正确的结论是.(只填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例如①)**9. 已知动点P以每秒2 cm的速度沿图甲的边框按从B→C→D→E→F→A的路径移动,相应的△ABP的面积S关于时间t的函数图象如图乙,若AB=6 cm,试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BC的长度是.(2)图乙中a所表示的数是.(3)图甲中的图形面积是.(4)图乙中b所表示的数是.图甲图乙三、解答题:10. (潜江)如图,有一边长为5的正方形ABCD与等腰三角形CEF,其中底边CF=8,腰长EF=5,若等腰△CEF以每秒1个单位沿CB方向平移,B,C,F在直线L上,请画出0<t<6时,两图形重叠部分的不同状态图(重叠部分用阴影标示),并写出对应t的范围.**11. 如图①,在矩形ABCD中,AB=30 cm,BC=60 cm.点P从点A出发,沿A→B→C→D 路线向点D匀速运动,到达点D后停止;点Q从点D出发,沿D→C→B→A路线向点A 匀速运动,到达点A后停止.若点P,Q同时出发,在运动过程中,Q点停留了1 s,图②是P,Q两点在折线AB-BC-CD上相距的路程S(cm)与时间t(s)之间的函数关系图象.(1)请解释图中点H的实际意义;(2)求P,Q两点的运动速度;(3)将图②补充完整;(4)当时间t为何值时,△PCQ为等腰三角形?请直接写出t的值.参考答案1. B 解析:①当P 在AB 上运动时,所求三角形底为AP ,高为M 到AB 的距离也就是AD 长度因此S △APM =21AD •AP =x ,函数关系为:y =x (0<x ≤1);②当P 在BC 上运动时,S △APM =S 梯形ABCM -S △ABP -S △PCM ,S △ABP =21AB •BP ,BP =x -1,则S △ABP =21x -21,S △PCM =21PC •CM ,CM =12AB =21,PC =3-x ,S △PCM =43x -,S 梯形ABCM =21(AB +CM )•BC =23,因此S △APM =23-21-x -43x -=-4x +45(1<x ≤3);③当P 在CM 上运动时,S △APM =21CM •AD ,CM =27-x ,S △APM =21(27-x )×2=-x +27(3<x <7/2).故该图象分三段.故选B.2. B 解析:当E 在AB 上运动时,△BCE 的面积不断增大;当E 在AD 上运动时,BC 一定,高为AB 不变,此时面积不变;当E 在DC 上运动时,△BCE 的面积不断减小.∴当x =7时,点E 应运动到高不再变化时,即点D 处.故选B .3. D 解析:∵长、宽分别为2和1的矩形ABCD 的边上有一动点P ,沿A →B →C →D →A 运动一周,则点P 的纵坐标y 随点P 走过的路程s 之间的函数关系图象可以分为4部分,∴P 点在AB 上,此时纵坐标越来越小,最小值是1,P 点在BC 上,此时纵坐标为定值1.当P 点在CD 上,此时纵坐标越来越大,最大值是2,P 点在AD 上,此时纵坐标为定值2.故选D.4. A 解析:①当直线l 经过BA 段时,阴影部分的面积越来越大,并且增大的速度越来越快;②直线l 经过AD 段时,阴影部分的面积越来越大,并且增大的速度保持不变;③直线l 经过DC 段时,阴影部分的面积越来越大,并且增大的速度越来越小;结合选项可得,A 选项的图象符合.故选A.5. D 解析:连接AC ,过点C 作CE ⊥AD 于点E ,过点M 作MF ⊥AB 于点F ,易得CE =2,MF =5,当点P 与点B 重合,即x =2时,y =21AP ·MF =21×2×5=5;当点P 与点C 重合,即x =6时,y =1122AD CE ⨯⋅=21×21×6×2=3;结合函数图象可判断选项D 正确.故选D.6. 100 km ,22 min -24 min ,8 min 到10 min 之间停止 解析:(1)依题意得:最高速度是100 km/h ;(2)汽车第二次减速行驶的“时间段”是22 min -24v ;(3)汽车出发后,8v 到10 min 之间是停止的.7. 0(02)2(24)2(46)8(68)t t t S t t t ≤≤⎧⎪-<≤⎪=⎨<≤⎪⎪-<≤⎩ 解析:(1)∵在正方形ABCD 中,边长为2,某一点E 从B -C -D -A -B 运动,且速度是1,∴当E 在BC 上时,B ,E ,C 无法构成三角形,此时0≤t ≤2,∴S =0,(0≤t ≤2);当E 在CD 上时,△BEC 的面积为:S =21BC ×CE =21×2×(t -2)=t -2,(2<t ≤4);当E 在AD 上时,△BEC 的面积为:S =21BC ×CD =21×2×2=2,(4<t ≤6);当E 在AB 上时,△BEC 的面积为:S =21BC ×BE =21×2×[2-(t -6)]=8-t ,(6<t ≤8). 8. ①③ 解析:∵AB 边的长为4,设动点P 沿折线B ⇒C ⇒D ⇒A 由点B 向点A 运动,点P 运动的距离为10,∴四边形ABCD 的周长为10+4=14,①成立.当点P 在BC 上运动时,面积在不断增加,当移动的距离是3,面积为6时,面积不再变化,说明CD ∥AB ,此时BC =3,△ABP 面积=21×4×高=6,那么高=3,说明BC ⊥AB .当点P 运动7时,面积停止变化,此时CD =7-3=4,那么CD =AB .根据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得到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根据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得到四边形ABCD 是矩形,③对.由图中可以看出,面积为4的点可在图中找到两处,那么就有相应的两个距离值,④不对.故答案选①③.9. 8 cm ;24;60 cm 2;17 解析:(1)动点P 在BC 上运动时,对应的时间为0到4 s ,易得:BC =2 cm/s×4s =8 cm.故题图甲中BC 的长度是8 cm ;(2)由(1)可得,BC =8 cm ,则:题图乙中a 所表示的数是:21×BC ×AB =21×8×6=24(cm 2).故题图乙中a 所表示的数是24;(3)由题图可得:CD =2×2=4 cm ,DE =2×3=6 cm ,则AF =BC +DE =14 cm ,又由AB =6 cm ,则甲中的梯形面积为AB ×AF -CD ×DE =6×14-4×6=60(cm 2).故题图甲中的图形面积为60 cm 2;(4)根据题意,动点P 共运动了BC +CD +DE +EF +F A =(BC +DE )+(CD +EF )+F A =14+6+14=34(cm ),其速度是2 cm/s ,34÷2=17(s ).故题图乙中b 所表示的数是17.故答案为8 cm ;24;60 cm 2;17.10. 解:∵等腰三角形CEF ,其中底边CF =8,腰长EF =5,∴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平分底边,即分为两部分都是4,当0<t ≤4时,如图1所示;当4<t ≤5时,如图2所示;当5<t <6时,如图3所示.11. 解答:(1)图中点H 的实际意义:P 、Q 两点相遇;(2)由函数图象得出,当两点在F 点到G 点两点路程随时间变化减慢得出此时Q 点停留1秒,只有P 点运动,此时纵坐标的值由75下降到45,故P 点运动速度为:30cm/s ,再根据E 点到F 点S 的值由120变为75,根据P 点速度,得出Q 点速度为120-75-30=15(cm/s ),即P 点速度为30cm/s ,Q 点速度为15cm/s ;(3)如图所示:根据4秒后,P 点到达D 点,只有Q 点运动,根据运动速度为15cm/s ,还需要运动120-45=75(cm ),则运动时间为:75÷15=5(s ),画出图象即可;(4)如图1所示,当Q P =PC ,此时21Q C =BP ,即30-30t =21(30-15t ),解得:t =32,故当时间t =32s 时,△PC Q 为等腰三角形,如图2所示,当D 、P 重合,Q D =Q C 时,Q 为AB 中点,则运动时间为:(15+60+30)÷15+1=8(s ),故当时间t =8s 时,△PC Q 为等腰三角形.若PC =C Q 故90-30t =30-15t 解得:t =4则4+1=5(S )综上所述:t =32或t =5或t =8秒时,△PC Q 为等腰三角形.。

最全动点问题讲义

最全动点问题讲义

动点路径(轨迹)问题动点路径问题中,核心方法是寻找定点、定线、定长、定角等,再根据线与圆的基本概念及基本性质确定运动轨迹所形成的图形.一、定点+定长⇒圆二、定线+定角⇒圆三、定线+定长⇒线段四、旋转缩放(主从联动)⇒从路径=主路径×缩放比五、坐标定位(多点运动)⇒建系求函数一、定点+定长⇒圆1.如图,OA⊥OB,垂足为O,P、Q分别是射线OA、OB上的两个动点,点C是线段PQ的中点,且PQ=4.则动点C运动形成的路径长是___.2.矩形ABCD中,AB=3,BC=4,P是BC边上一动点,把△ABP沿AP翻折△AQP,CQ的最小值________二、定线+定角⇒圆3.已知A(0,3),B(1,0),P是线段AO上动点,AQ⊥BQ,当点P从点A运动到点O 时,Q点经过的路径长为________4.如图,半径为2CM,圆心角为90°的扇形OAB的弧AB上有一动点P,从P向半径OA引垂线PH交OA于点H.设△OPH的内心为I,当P从点A运动到点B时,I点的运动轨迹长_____三、定线+定长⇒线段5.如图所示,扇形OAB从图①无滑动旋转到图②,再由图②到图③,∠O=60∘,OA=1.求O点所运动的路径长.四、旋转缩放(主从联动)⇒从路径=主路径×缩放比6.如图,点B在线段AC上,点D,E在AC同侧,∠A=∠C=90°,BD⊥BE,AD=BC.(1)求证:AC=AD+CE;(2)若AD=3,CE=5,点P为线段AB上的动点,连接DP,作PQ⊥DP,交直线BE于点Q. i)当点P与A,B两点不重合时,求DPPQ的值;ii)当点P从点A运动到AC的中点时,求线段DQ的中点所经过的路径(线段)长.五、坐标定位(多点运动)⇒建系求函数7.如图在Rt△ABC中,∠C=90∘,AC=8,BC=6,动点P从点A开始沿边AC向点C以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C开始沿边CB向点B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专题复习 数轴上的动点问题讲义 含部分答案(word文档良心出品)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专题复习   数轴上的动点问题讲义  含部分答案(word文档良心出品)

数轴上的运动问题在讲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道行程问题。

【题 1】甲乙两地相距 200 米,小明从甲地步行到乙地,用时 3 分钟,小明的平均速度为多少米每秒? 【分析】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剥离出来,抽象成了简单的数学问题,很多学生都会解;初学时,老师会画线段图,用线段的长度来将两点间的距离具象化,如下:小明甲地乙地【解法一】直接利用:速度=路程÷时间解决。

200 ÷180 =10 (米/秒)9【解法二】用方程解。

设速度为 x 米/ 秒,根据路程=时间×速度,得: 200 = 180x ,解得 x =10。

9如果在线段图上,用一个具体的数来表示甲地和乙地,从甲往乙的方向规定为正方向建立数轴,这个问题就转化为数轴上的运动问题了。

【题 2】如图,数轴上有两点 A 、B ,点 A 表示的数为0 ,点 B 表示的数为 200 ,一只电子蚂蚁 P 从 A 出发,以1个单位每秒的速度由 A 往 B 运动,到 B 点运动停止。

设运动时间为 t 。

(1)用含 t 的代数式表示电子蚂蚁 P 运动的距离; (2)用含 t 的代数式表示电子蚂蚁 P 表示的数;(3)用含 t 的代数式表示电子蚂蚁 P 到数 B 的距离。

(4)当电子蚂蚁运动多少时间后,点 P 为线段 AB 的三等分点?【分析】引入数轴后,其本质是把线段图换成了带方向带单位长度的直线,将有限的实际距离推广到了无限的距离问题。

所以,对于运动的点,处理的核心思想依然是路程=速度×时间。

其余的点的距离,利用数 轴上两点间距离公式解决。

(1)根据路程=速度×时间,有: AP = t ; (2) AP = t ,故点 P 表示的数为t ;(3)点 B 表示的数为 200,点 P 表示的数为t ,且 P 在 B 左边,故 PB = 200 - t 。

(4)若 P 为 AB 的三等分点,有两种情况:①AP=2PB ,即: t = 2 ⨯ (200 - t ),解得t = 400秒; 3②2AP=PB ,即: 2t = 200 - t ,解得t =200秒; 3现在,我们将【题 2】一般化,线段 AB 一般化为在数轴上的一条定长线段,便得到如下的题:【题 3】如图,数轴上有两点 A 、B ,点 A 表示的数为 a ,点 B 表示的数为b ,且数 A 和数 B 的距离为 200 个单位长度,一只电子蚂蚁 P 从 A 出发,以1个单位每秒的速度由 A 往 B 运动,到 B 点运动停止。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三角形全等之动点问题(讲义及答案)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三角形全等之动点问题(讲义及答案)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实用资料三角形全等之动点问题(讲义)➢课前预习已知:如图,AB=18 cm,动点P从点A出发,沿AB以2 cm/s的速度向点B运动,动点Q从点B出发,沿BA以1 cm/s的速度向点A运动.P,Q两点同时出发,当点P到达点B时,点P,Q同时停止运动.设点P运动的时间为t秒,请解答下列问题:(1)AP=_______,QB=_______(含t的式子表达);(2)在P,Q相遇之前,若P,Q两点相距6 cm,则此时t的值为_______.➢知识点睛由点(___________)的运动产生的几何问题称为动点问题.动点问题的解决方法:1.研究_____________;2.分析_____________,分段;3.表达_____________,建等式.➢精讲精练1.已知:如图,在矩形ABCD中,AB=4,AD=10,点E为边EAD上一点,且AE=7.动点P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BC向点C运动,连接AP,DP.设点P运动时间为t秒.(1)当t=1.5时,△ABP与△CDE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2)当t为何值时,△DCP≌△CDE.2.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C=90°,AD=12,BC=24,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AD向点D运动,动点Q从点C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CB向点B运动,P,Q同时出发,当点P停止运动时,点Q也随之停止,连接PQ,DQ.设点P运动时间为x秒,请求出当x为何P D A值时,△PDQ ≌△CQD .3. 已知:如图,在△ABC 中,AB =AC =10 cm ,BC =8 cm ,点D 为AB 的中点.点P 在线段BC 上以每秒3 cm 的速度由点B 向点C 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A 上由点C 向点A 运动.设点P 运动时间为t 秒,若某一时刻△BPD 与△CQP 全等,求此时t 的值及点Q 的运动速度.D CBA4.已知: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0 cm,点E在边AB上,且AE=4 cm,点P在线段BC上以每秒2 cm的速度由点B向点C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D上由点C向点D运动.设点P运动时间为t秒,若某一时刻△BPE与△CQP 全等,求此时t的值及点Q的运动速度.5. 已知:如图,在长方形ABCD 中,AB =DC =4,AD =BC =5.延长BC 到E ,使CE =2,连接DE .动点P 从点B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BC -CD -DA 向终点A 运动,设点P 运动时间为t 秒. (1)请用含t 的式子表达△ABP 的面积S .(2)是否存在某个t 值,使得△DCP 和△DCE 全等?若存在,请求出所有满足条件的t 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DA6. 已知:如图,在长方形ABCD 中,AB =CD =3 cm ,AD =BC =5 cm ,动点P 从点B 出发,以每秒1 cm 的速度沿BC 方向向点C 运动,动点Q 从点C 出发,以每秒2 cm 的速度沿CD -DA -AB 向点B 运动,P ,Q 同时出发,当点P 停止运动时,点Q 也随之停止,设点P 运动时间为t 秒.请回答下列问题:(1)请用含t 的式子表达△CPQ 的面积S ,并直接写出t 的取值范围.(2)是否存在某个t 值,使得△ABP 和△CDQ 全等?若存在,请求出所有满足条件的t 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DA【参考答案】➢课前预习(1)2t,t(2)4s➢知识点睛速度已知1.研究背景图形,标注;2.分析运动过程,分段;3.表达线段长,建等式.➢精讲精练1.解:(1)当t=1.5时,△ABP≌△CDE.理由如下:如图,由题意得BP=2t∴当t=1.5时,BP=3∵AE=7,AD=10∴DE=3∴BP=DE在矩形ABCD 中 AB =CD ,∠B =∠CDE 在△ABP 和△CDE 中AB CD B CDE BP DE =⎧⎪∠=∠⎨⎪=⎩∴△ABP ≌△CDE (SAS ) (2)如图,由题意得BP =2t ∵BC =10 ∴CP =10-2t若使△DCP ≌△CDE ,则需CP =DE即10-2t =3,t =72∴当t =72时,△DCP ≌△CDE .2. 解:如图,由题意得AP =x ,CQ =2x∵AD =12 ∴DP =12-x要使△PDQ ≌△CQD ,则需DP =QC 即12-x =2x ,x =4∴当x =4时,△PDQ ≌△CQD .3. 解:如图,由题意得BP =3t∵BC =8 ∴PC =8-3t∵AB =10,D 为AB 中点 ∴BD =12AB =5 ①要使△BDP ≌△CPQ , 则需BD =CP ,BP =CQ 即5=8-3t ,t =1 ∴CQ =3t =3则Q 的速度为Q v =s t =31=3(cm/s )即当t =1,Q 的速度为每秒3cm 时,△BDP ≌△CPQ .②要使△BDP ≌△CQP ,则需BP =CP ,BD =CQ 即3t =8-3t ,CQ =5∴t =43则Q 的速度为Q v =s t =5×34=154(cm/s )即当t =43,Q 的速度为每秒154cm 时,△BDP ≌△CQP .综上所述,当t =1,Q 的速度为每秒3cm 或t =43,Q 的速度为每秒154cm 时,△BPD 与△CQP 全等.4. 解:如图,由题意得BP =2t∵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10cm ∴AB =BC =10 ∴PC =10-2t ∵AE =4 ∴BE =10-4 =6①要使△BEP ≌△CPQ , 则需EB =PC ,BP =CQ 即6=10-2t ,CQ =2t ∴t =2,CQ =4则点Q 的速度为Q v =s t =42=2(cm/s )即当t =2,Q 的速度为每秒2cm 时,△BEP ≌△CPQ . ②要使△BEP ≌△CQP , 则需BP =CP ,BE =CQ 即2t =10-2t ,CQ =6∴t =52则点Q 的速度为Q v =st=6×25=125(cm/s ) 即当t =52,Q 的速度为每秒125cm 时,△BEP ≌△CQP .综上所述,当t =2,Q 的速度为每秒2cm 或t =52,Q 的速度为每秒125cm 时,△BEP 与△CQP 全等.5. 解:(1)①当P 在BC 上时,如图,由题意得BP =2t (0<t ≤2.5)1214224ABP S AB BP t t∆=⋅=⨯⨯=∴②当P 在CD 上时,(2.5<t ≤4.5)12145210ABP S AB BC∆=⋅=⨯⨯=∴ ③当P 在AD 上时,由题意得AP =14-2t (4.5<t <7)12141422284ABP S AB APt t ∆=⋅=⨯⨯=∴--() (2)①当P 在BC 上时, 如图,由题意得BP =2t要使△DCP ≌△DCE ,则需CP =CE ∵CE =2 ∴5-2t =2,t =1.5即当t =1.5时,△DCP ≌△DCE②当P 在CD 上时,不存在t 使△DCP 和△DCE 全等 ③当P 在AD 上时,由题意得BC +CD +DP =2t ∵BC =5,CD =4, ∴DP =2t -9要使△DCP ≌△CDE ,则需DP =CE 即2t -9=2,t =5.5即当t =5.5时,△DCP ≌△CDE .综上所述,当t =1.5或t =5.5时,△DCP 和△DCE 全等.6. 解:(1)①当Q 在CD 上时,如图,由题意得CQ =2t ,BP=t ∴CP=5-t (0<t ≤1.5)2121(5)22 5CPQ S CP CQt t t t ∆=⋅=-⋅=-∴11 ②当Q 在DA 上时,(1.5<t ≤4)121(5)327.5 1.5CPQ S CP CDt t∆=⋅=⨯=∴--③当Q 在AB 上时,由题意得BQ =11-2t (4<t <5) 2121(5)(112)2215522CPQ S CP BQt t t t ∆=⋅=-⨯-=-+∴(2)①当Q 在CD 上时,不存在t 使△ABP 和△CDQ 全等 ②当Q 在AD 上时,如图,由题意得DQ =2t -3要使△ABP ≌△CDQ ,则需BP =DQ∵DQ =2t -3,BP =t∴t =2t -3,t =3即当t =3时,△ABP ≌△CDQ .③当Q 在AB 上时,不存在t 使△ABP 和△CDQ 全等 综上所述,当t =3时,△ABP 和△CDQ 全等.。

数轴类动点问题(讲义及答案)

数轴类动点问题(讲义及答案)

数轴类动点问题(讲义)➢知识点睛1.由点(速度已知)的运动产生的几何问题称为动点问题.动点问题的解决方法:(1)研究背景图形;(2)分析运动过程;(3)表达线段长,建方程.2.数轴上点的平移:数轴上,若点A表示的数为a,则点A向左平移2个单位得到的数为a-2,点A向右平移3个单位得到的数为a+3.3.数轴上两点的距离公式:数轴上,若点A表示的数为a,点B表示的数为b,则A,B之间的距离可表示为a b,或者表示为右边的数减去左边的数.➢精讲精练1.已知:如图,A,B分别为数轴上的两点,A点对应的数为-20,B点对应的数为100.(1)请直接写出AB的中点M对应的数;(2)现有一只电子蚂蚁P从B点出发,以6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蚂蚁Q恰好从A点出发,以4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设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的C点相遇,请求出C点对应的数是多少;(3)若电子蚂蚁P从B点出发,以6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蚂蚁Q恰好从A点出发,以4单位/秒的速度也向左运动,设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的D点相遇,请求出D点对应的数是多少.AA2.如图,点A在数轴上所对应的数为-2.(1)点B在点A右边距A点6个单位长度,求点B所对应的数;(2)在(1)的条件下,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沿数轴向左运动,点B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沿数轴向右运动,当点A运动到-4所在的点处时,求A,B两点间的距离;(3)在(2)的条件下,现A点静止不动,B点沿数轴向左以原速运动时,经过多长时间A,B两点相距4个单位长度?(直接写出答案)A3.已知数轴上有A,B,C三个点,分别表示有理数-24,-10,10,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C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秒.(1)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P到点C的距离:PC=______.(2)当点P运动到B点时,点Q从A点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向C 点运动,Q点到达C点后停止运动.在点Q开始运动后,P,Q两点之间的距离能否为2个单位?如果能,请求出此时点P表示的数;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A B CA B C4.“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在数轴上,若C到A的距离刚好是3,则C点叫做A的“幸福点”,若C到A,B的距离之和为6,则C叫做A,B的“幸福中心”.(1)如图1,点A表示的数为-1,则A的幸福点C所表示的数应该是_____;(2)如图2,M,N为数轴上两点,点M所表示的数为4,点N所表示的数为-2,点C就是M,N的幸福中心,则C所表示的数可以是_______(填一个即可);(3)如图3,A,B,P为数轴上三点,点A所表示的数为-1,点B所表示的数为4,点P所表示的数为8,现有一只电子蚂蚁从点P出发,以2个单位每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当经过多少秒时,电子蚂蚁是A和B的幸福中心?图1图2P图35. 【背景知识】数轴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利用数轴可以将数与形完美地结合.研究数轴我们发现了许多重要的规律:若数轴上点A ,B 表示的数分别为a ,b ,则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AB =|a -b |,线段AB 的中点表示的数为2a b .【问题情境】如图,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2,点B 表示的数为8,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t >0). 【综合运用】 (1)填空:①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AB =_______,线段AB 的中点表示的数为______; ②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t 秒后,点P 表示的数为_________,点Q 表示的数为___________.(2)求当t 为何值时,P ,Q 两点相遇,并写出相遇点所表示的数.(3)求当t为何值时,PQ=12 AB.(4)若点M为P A的中点,点N为PB的中点,点P在运动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出线段MN 的长.A B08-2086.如图,数轴上点A,B到表示-2的点的距离都为6,P为线段AB上任一点,C,D两点分别从P,B同时向A点移动,且C点的运动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长度,D点的运动速度为每秒3个单位长度,运动时间为t秒.(1)A点表示的数为_______,B点表示的数为________,AB=________.(2)若P点表示的数是0,①运动1秒后,求CD的长度;②当D在BP上运动时,求线段AC,CD之间的数量关系式.(3)若t=2秒,CD=1,请直接写出P点表示的数.P DC BAA B7.如图,将一条数轴在原点O和点B处各折一下,得到一条“折线数轴”.图中点A表示-10,点B表示10,点C表示18,我们称点A和点C在数轴上相距28个长度单位.动点P从点A出发,以2单位/秒的速度沿着“折线数轴”的正方向运动,从点O运动到点B期间速度变为原来的一半;点P从点A出发的同时,点Q从点C出发,以1单位/秒的速度沿着“折线数轴”的负方向运动,当点P到达B点时,点P,Q均停止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1)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动点P在运动过程中距O点的距离.(2)P,Q两点相遇时,求出相遇时间及相遇点M所对应的数是多少.(3)是否存在P,O两点在数轴上相距的长度与Q,B两点在数轴上相距的长度相等?若存在,请直接写出t的取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参考答案】➢精讲精练1.(1)M对应的数为40(2)C点对应的数为28(3)D点对应的数是-2602.(1)点B对应的数为4(2)AB=12(3)4秒或8秒3.(1)34-t(2)点P表示的数为-2或84.(1)-4或2(2)1(3)1.75秒或4.75秒5.(1)①10,3;②-2+3t,8-2t(2)t=2时,P,Q两点相遇,相遇点所表示的数为4(3)当t=1或3时,12 PQ AB(4)MN的长度不变,MN=5 6.(1)-8,4,12(2)①CD=3;②AC=2CD(3)P点表示的数为1或3.7.(1)PO=t-5(2)相遇时间为232,相遇点M表示的数为132(3)t=2或132时,PO=BQ。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及练习题附参考问题详解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及练习题附参考问题详解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及练习题附参考答案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关键:动中求静.数学思想:分类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注重对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能力的考查。

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

选择基本的几何图形,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以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图形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需要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才能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

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二期课改后数学卷中的数学压轴性题正逐步转向数形结合、动态几何、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等方向发展.这些压轴题题型繁多、题意创新,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容包括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从数学思想的层面上讲:(1)运动观点;(2)方程思想;(3)数形结合思想;(4)分类思想;(5)转化思想等.研究历年来各区的压轴性试题,就能找到今年中考数学试题的热点的形成和命题的动向,它有利于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对策,把握方向.只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解题素养,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更明确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导向.本文拟就压轴题的题型背景和区分度测量点的存在性和区分度小题处理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专题一:建立动点问题的函数解析式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容.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那么,我们怎样建立这种函数解析式呢?下面结合中考试题举例分析.一、应用勾股定理建立函数解析式。

数学动点问题(讲义)含练习试题

数学动点问题(讲义)含练习试题

动点问题(讲义)➢ 课前预习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如图,直线 y = - 4 x + 4 和 x 轴,y 轴的交点分别为点 B ,点 C , 3点 A 的坐标是(-2,0).动点 M 以每秒 3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 O 出发沿 O -B -O 方向运动,同时动点 N 以每秒 1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 B出发沿线段 BC 向点 C 运动.当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终点时,它们都停止运动.设点 M 运动 t 秒时,△MON 的面积为 S .求 S 与 t 的函数关系式.要求:①研究背景图形,将信息标注到图形上,发现△ABC 为 三角形;②补全运动过程分析图,确定起点、终点及各个分段;③根据运动过程,画出各段对应图形情况;④借助 s =vt ,三角形相似表达相关线段长,并求出 S 与 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M :N :识点睛动点问题的处理思路1. 研究背景图形.2. 分析运动过程,画线段图,分段,定范围.(关注四要素)①根据起点、终点,确定运动路径;②速度(注意速度是否,借助③状态转折点,确定分段,常见状态转折点为拐点; ④所求目标——明确思考方向.3. 表达,分析几何特征,设计方案求解.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表达线段长,根据几何特征列方程求解,结合范围验证结果. ➢ 精讲精练 1. 如图所示,菱形 ABCD 的边长为 6 厘米,∠B =60°.从初始时刻开始,点 P ,Q 同时从点 A 出发,点 P 以 1 厘米/秒的速度沿 A →C →B 的方向运动,点 Q 以 2 厘米/秒的速度沿 A →B →C→D 的方向运动,当点Q 运动到点D 时,P,Q 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P,Q 运动x 秒时,△APQ 与△ABC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 平方厘米,解答下列问题:(1)点P,Q 从出发到相遇所用时间是秒;(2)在点P,Q 运动的过程中,当△APQ 是等边三角形时,x 的值为;(3)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D CBD CA B2. 如图,在边长为 2 的正方形 ABCD 中,G 是 AD 延长线上一点,且DG =AD ,动点 M 从 A 出发,以每秒 1 个单位的速度沿着 A →C →G 的路线向G 点匀速运动(M不与A,G(1)当 t 为何值时,△ABM 是等腰三角形?(2)连接 BM 并延长交射线 AG 于 N .①设四边形ABCN 的面积为S ,请写出S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②当点 N 在 A D 边上时(N NH 交∠CDG 的平分线于点 H ,当点 H 恰好落在 CG 边上时, 求此时 AN 的长.B C B C A N D G A D GB CB CA D G AD G3.如图 1,正方形ABCD 中,点A,B 的坐标分别为(0,10),(8,4),点C 在第一象限.动点P 在正方形ABCD 的边上,从点A 出发沿A→B→C→D 匀速运动,同时动点Q 以相同的速度在x 轴正半轴上运动,当点P 到达点D 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1)当点P 在AB 边上运动时,点Q 的横坐标x(长度单位)关于运动时间t(秒)的函数图象如图2 所示,请求出点Q 开始运动时的坐标及点P 的运动速度.(2)求正方形ABCD 的边长及顶点C 的坐标.(3)在(1)中当t 为何值时,△OPQ 的面积最大?求出此时点P 的坐标.(4)如果点P,Q 保持原速度不变,当点P 沿A→B→C→D 匀速运动时,OP 与PQ 能否相等?若能,请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t 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图1图24. 如图,在Rt△ABC 中,∠C=90°,AB=50,AC=30,D,E,F分别是AC,AB,BC 的中点.点P 从点D 出发,沿折线DE-EF-FC-CD 以每秒 7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匀速运动;点Q 从点B 出发,沿BA 方向以每秒4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匀速运动.过点Q 作射线QK⊥AB,交折线BC-CA 于点G.点P,Q 同时出发,当点P 绕行一周回到点D 时,P,Q 两点都停止运动,设点P,Q运动的时间是t秒(t (1)D,F 两点间的距离是. C(2)射线QK 能否把四边形CDEF 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若能,求出相应的t 值;若不能,说明理由.(3)当点P 运动到折线EF-FC 上,且点P 又恰好落在射线QK 上时,求t 的值. A E B(4)连接PG,当PG∥AB 时,请直接写出t 的值.CK CA B A E BC CA EB A E B【参考答案】学生做题前请先回答以下问题问题1:动点问题的处理框架是什么?问题2:分析运动过程需要关注四要素是什么?动点问题(一)一、单选题(共5道,每道20分)1.如图,在平行四边形OABC中,顶点O为坐标原点,顶点A在x轴正半轴上,且∠AOC=60°,OC=2cm,OA=4cm.动点P从点O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折线OA-AB运动;动点Q从点O同时出发,以相同的速度沿折线OC-CB运动.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B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s).(1)设△OPQ的面积为S,要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根据表达的不同,t的分段应为( ) A. B. C.D.2.(上接第1题)(2)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A. B.C. D.3.如图,在Rt△ABC中,∠C=90°,AC=6cm,BC=8cm,D,E分别是AC,AB的中点,连接DE.点P从点D出发,沿DE方向以1cm/s的速度向点E匀速运动;点Q从点B同时出发,沿BA方向以2cm/s的速度向点A匀速运动,当点P停止运动时,点Q也随之停止.连接PQ,设运动的时间为t(s),解答下列问题:(1)当PQ⊥AB时,t的值为( )A. B. C.3 D.4.(上接第3题)(2)当点Q在线段BE上运动时,设五边形PQBCD的面积为,则y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A. B. C.D.5.(上接第3,4题)(3)在(2)的条件下,若存在某一时刻t,使PQ将四边形BCDE 分成面积之比为1:29的两部分,即,则t的值为( )A.2B.C.D.学生做题前请先回答以下问题问题1:动点问题的处理框架是什么?问题2:分析运动过程需要关注四要素是什么?问题3:在分析几何特征,表达时,常见表达线段长的方式有哪些?动点问题(二)一、单选题(共5道,每道20分)1.如图,菱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且AC=6cm,BD=8cm.点P,Q 分别从点B,D同时出发,运动速度均为1cm/s,点P沿B→C→D运动,到点D停止,点Q沿D→O→B运动,到点O停止1s后继续运动,到点B停止,连接AP,AQ,PQ,设△APQ的面积为y()(这里规定:线段是面积为0的几何图形),点P的运动时间为x(s).(1)AB=_____cm,AB与CD之间的距离为_____cm.( )A.10,B.5,C.5,D.10,2.(上接第1题)(2)当时,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为( )A. B.C. D.3.(上接第1,2题)(3)当时,若存在x使得PQ与菱形ABCD一边平行,则x的值为( )A. B. C. D.4.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AD⊥AB,AD=4cm,DC=6cm,CB=5cm.点P 从点B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线段BA向点A匀速运动;与此同时,点Q从点A出发,以2cm/s的速度沿折线AD-DC匀速运动,过点P作PM⊥AB交折线BC-CD于点M,连接QM,PQ,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另一点也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PQM的面积为S().(1)Q,M两点相遇时t的值为( )A. B. C. D.5.(上接第4题)(2)当时,S与t的函数关系式为( )A. B.C. D.学生做题前请先回答以下问题问题1:动点问题的处理框架是什么?问题2:分析运动过程需要关注四要素是什么?动点问题(三)一、单选题(共6道,每道16分)1.如图所示,在矩形ABCD中,AD=10,DC=8,点E为AB边上一点,△BCE沿EC所在直线翻折,使得点B刚好落在AD边上的点F处.(1)EF的长度为( )A. B. C.5 D.102.(上接第1题)(2)若一点P从E出发沿E→B→C的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C运动,另一点Q从B出发沿B→C→F的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F运动,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两点都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点E,P,Q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S,则在整个过程中S与t的函数关系式为( )(写出t的取值范围)A. B.C. D.3.(上接第1,2题)(3)在(2)的运动过程中,存在某个时刻t,使得△CPQ为等腰三角形,则t的值为( )A. B. C.D.4.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DC=50,AD=75,BC=135.点P从点B 出发沿折线段BA-AD-DC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C匀速运动;点Q从点C出发沿线段CB方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匀速运动,过点Q向上作射线QK⊥BC,交折线段CD-DA-AB于点E.点P,Q同时开始运动,当点P与点C重合时停止运动,点Q也随之停止.设点P,Q运动的时间是t秒().(1)当运动终止时,线段BQ的长为( )A.105B.45C.35D.305.(上接第4题)(2)当点P运动到AD上时,若PQ∥DC,则t的值为( )A. B.25 C. D.6.(上接第4,5题)(3)设射线QK扫过的梯形ABCD的面积为S,在整个运动过程中,S与t的函数关系式为( )(写出t的取值范围).A. B.C. D.学生做题前请先回答以下问题问题1:动点问题的处理框架是什么?问题2:分析运动过程需要关注四要素是什么?问题3:在分析几何特征,表达时,常见表达线段长的方式有哪些?动点问题(四)一、单选题(共4道,每道25分)1.如图,在菱形ABCD中,AB=10,∠ABC=60°.点Q从点D出发,沿折线DC-CA-AB 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匀速运动;点P从点B出发,沿BC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匀速运动.过点P作射线PK⊥BC,交折线BA-AC于点E,交直线AD于点F.点P,Q 同时出发,当点Q运动到点B时,P,Q两点都停止运动.设点P,Q运动的时间为t秒.(1)当t为何值时,BP=AF?( )A. B. C. D.2.(上接第1题)(2)要求t为何值时,QE⊥AB,根据表达的不同,t应该分段应为( )A.B. C.D.3.(上接第1,2题)(2)当t为何值时,QE⊥AB?( )A. B. C. D.4.(上接第1,2,3题)(3)当点Q在线段CD上运动时,若△PQF是以FP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则t的值为( )A. B. C.5 D.学生做题前请先回答以下问题问题1:动点问题的处理框架是什么?问题2:分析运动过程需要关注四要素是什么?动点问题(五)一、单选题(共4道,每道25分)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OA=6cm,OB=8cm.点P从点B开始沿BA边向终点A以1cm/s的速度移动,点Q从点A开始沿AO边向终点O以1cm/s的速度移动.若P,Q同时出发,运动时间为t(s).(1)△APQ与△AOB相似时,t的值为( )A. B. C. D.2.(上接第1题)(2)当△APQ的面积为8时,t的值为( )A. B. C. D.3.如图,在平行四边形OABC中,点A在x轴正半轴上,∠AOC=60°,OC=4cm,OA=8cm.动点P从点O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折线OA-AB运动;动点Q同时从点O出发,以1cm/s 的速度沿折线OC-CB运动,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B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1)点C的坐标是_____,对角线OB的长是_______cm.( )A. B. C. D.4.(上接第3题)(2)设△OPQ的面积为S,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______;当t为______时,S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______.( )A.B.C.D.学生做题前请先回答以下问题问题1:动点问题的处理框架是什么?问题2:分析运动过程需要关注四要素是什么?问题3:在分析几何特征,表达时,常见表达线段长的方式有哪些?动点问题(六)一、单选题(共5道,每道20分)1.如图,直线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B,与直线y=x交于点C.在线段OA上,动点Q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O出发向点A做匀速运动,动点P从点A 同时出发向点O做匀速运动,当其中一点停止运动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分别过点P,Q 作x轴的垂线,交直线AB,OC于点E,F,连接EF.若运动时间为t秒,且在运动过程中四边形PEFQ始终为矩形(点P,Q重合时除外).(1)点P运动的速度为每秒( )个单位长度.A. B.1 C.2 D.42.(上接第1题)(2)当矩形PEFQ为正方形时,t的值为( )A.2B.C.2或4D.3.(上接第1,2题)(3)在点P,Q运动的过程中,矩形PEFQ的最大面积为( )A. B.16 C. D.84.如图,点A,B分别在x轴、y轴的正半轴上,且,点C的坐标为,AB与OC相交于点G.点P从点O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线段OC向点C运动,过点P作直线EF∥AB,分别交OA,OB或AC,BC于点E,F.设点P运动的时间为t秒().(1)若直线EF在四边形OACB内扫过的面积为S,则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A. B.C. D.5.(上接第4题)(2)设线段OC的中点为Q,当△EFQ为直角三角形时,t的值为( )A. B. C. 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
( 1 ) D, F 两点间的距离是 ,
(2)射线 QK 能否把四边形 CDEF 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 Q
出相应的 t 值;若不能,说明理由.
.C 若能,求
( 3)当点 P 运动到折线 EF- FC 上,且点 P 又恰好落在射线 运 QK 上时,求 t 的值. A E B 动( 4)连接 PG,当 PG∥AB 时,请直接写出 t 的值.

在 (
M A
D 不


A ND G A D G
上 A
时 ,
( G
N
BC BC
B
A D GA D G
C B
C
3. 如图 1,正方形 ABCD 中,点A,B 的坐标分别为 (0,10) ,(8,
4) ,点 C 在第一象限.动点 P 在正方形 ABCD 的边上,从点
A 出发沿 A→ B→ C→D 匀速运动,同 时动点 Q 以相同的速度在 x 轴正半轴上运动,当点 P 到达点 D 时, 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 t 秒. (1)当点 P 在AB 边上运动时,点 Q 的横坐标 x(长度单位) 关于运动 时间 t (秒)的函数图象如图 2 所示,请求出点 Q 开始运动时的坐标 及点 P 的运动速度. ( 2)求正方形 ABCD 的边长及顶点 C 的坐标. ( 3)在(1 )中当 t 为何值时, △OPQ 的面积最大?求出此时 点 P 的 坐标. ( 4)如果点 P,Q 保持原速度不变, 当点 P 沿A→ B→ C→D 匀速运动 时, OP 与 PQ 能否相等?若能,请求出所有符合条件 的 t 值;若不能 ,请说明理由.
①根据起点、终点,确定运动路径; ② 速③状态转折点,确定分段,常见状态转折点为拐点; 度④所求目标——明确思考方向.
3. 表(达,分析几何特征,设计方案求解.
注 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表达线段长,根据几何特征列方程求解,结合范围验证结果. 意
? 精讲精练

1. 如度图所示,菱形 ABCD 的边长为 6 厘米,∠B=60 °.从初始时刻开始,点 P,Q 同时从点 A 出发,点 P 以1 厘
要求:
①研究背景图形, 将信息标注到图 形上,发现△ABC 为 三角形; ②补全运动过程分析图,确定起点、终点及各个分段; ③根据运动过程,画出各段对应图形情况; ④借助 s= vt ,三角形相似表达相关线段长, 并求出 S 与t 之间的函数关 系式.
M:
N:
识点睛 动点问题的处理思路
1. 研究背景图形. 2. 分析运动过程,画线段图,分段,定范围.(关注四要素)
点也随之停止运动, 设运动的时间为 t的面积为 S,要求 S 与 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根据表达的不同, t 的分段应为 ( )
A.
B.
C.
D.
2(. 上接第 1 题)( 2 )S 与 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 )
A.
B.
C.
D.
3.如图,在 Rt △ABC 中,∠C=90 °,AC=6cm , BC=8cm , D , E 分别是 AC , AB 的中点, 连接 DE.点 P 从点 D 出发,沿 DE 方向以 1cm/s 的速度向点 E 匀速运动;点 Q 从点 B 同 时出发,沿 BA 方向以 2cm/s 的速度向点 A 匀速运动,当点 P 停止运动时,点 Q 也随之停
图1 图2
4. 如图,在 Rt △ABC 中,∠C=90 °,AB=50 ,AC=30 ,D,E,F分别是 AC , AB , BC 的中点.点 P 从点 D 出 发 , 沿 折 线 DE- EF- FC- CD 以每秒 7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匀速运动;点 Q 从点 B 出 发,沿 BA 方向以每秒 4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匀速运动.过点 Q 作射线 QK⊥ AB,交折线 BC- CA 于点 G.点 P, Q 同时出发,当点 P 绕行一周回到点 D 时, P,Q 两点都停止运动,设 点
是米 / 秒的速度沿 A→ C→ B 的方向运动,点 Q 以2 厘米 / 秒的速度沿 A→ B→ 否 , 借 助
C→ D 的方向运动,当点 Q 运动到点 D 时,P,Q 两点同时停止运动. 设 P,Q 运动 x 秒时, △APQ 与△ABC 重叠部分的面 积为 y 平方厘米,解答下列问题:
( 1)点 P, Q 从出发到相遇所用时间是
秒;
( 2)在点 P, Q 运动的过程中,当△ APQ 是等边三角形时,
x 的值为 ;
( 3)求 y 与 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DC
B
D
C
AB
2. 如图,在边长为 2 的正方形 ABCD 中, G 是 AD 延长线上一点 ,且
DG= AD ,动点 M 从A 出发,以每秒 1 个单位的速度沿 着 A→C→ G 的




C
t
KC
秒 ( t
AB A E B C
C
AE B A E B
【参考答案】
学生做题前请先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 1 : 动点问题的处理框架是什么? 问题 2 : 分析运动过程需要关注四要素是什么?
动点问题(一) 一、单选题 (共 5 道,每道 20 分 ) 1.如图,在平行四边形 OABC 中,顶点 O 为坐标原点, 顶点 A 在 x 轴正半轴上, 且∠AOC=60 °, OC=2cm ,OA=4cm .动点 P 从点 O 出发,以 1cm /s 的速度沿折线 OA-AB 运动;动点 Q 从点 O 同时出发,以相同的速度沿折线 OC-CB 运动.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 B 时,另一

线 ( 1)当 t 为何值时,△ ABM 是等腰三角形?
向 ( 2)连接 BM 并延长交射线 AG 于 N .
①设四边形 ABCN 的面积为 S,请写出S 与 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G

当NH 交∠CDG 的平分线于点 H,当点 H 恰好落在 CG 边上时, 求此时 AN 点
点的长. 匀

N 运
? 课前预习
动点问题(讲义)
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4
如图,直线 y = - x + 4 和 x 轴, y 轴的交点分别为点 B,点 C, 3 点A 的坐标是 (-2 ,0) .动点 M 以每秒 3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 O 出 发沿 O- B- O 方向运动,同时动点 N 以每秒 1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 B 出发沿线段 BC 向点 C 运动.当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终点时,它们都停止运动 .设点 M 运动 t 秒时,△MON 的面积为 S.求 S 与t 的函数关系式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