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教子有方
十大最有名的家风故事
十大最有名的家风故事1、孟母三迁说起中华经典家风故事,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
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
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2、曾国藩家训古今名人家风家训故事有不少,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曾国藩家训的故事。
曾国藩教子与治家的理念和实践,是社会公众一致认可并极力推崇的。
他一生戎马倥偬,但对子女、对家庭的教育却从未放松过。
曾国藩特别强调“勤以持家”,还强调“和以治家”,更是以此为家族宗旨,而他自己也是一丝不苟的言传身教。
成晓军,1953年8月生,湖南湘乡人,现任惠州学院政法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惠州学院粤东地方史研究中心主任。
自1976年以来先后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江海学刊》等海内外多家刊物上发表过学术论文,参与主持整理《曾国藩全集》,并独著、合著、主编出版《帝王家训》、《名臣家训》、《曾国藩的幕僚们》《曾国藩家族》等近20本图书,其中大量论点多次被学者或研究人员引用。
3、祖昌教孙南北朝时期的祖昌,任刘宋朝大匠卿,是朝廷管理土木工程的高级官员。
他的孙子不爱读书,常常被望子成龙的儿子祖朔之骂。
因长期被骂,孙子越来越讨厌读书。
祖昌觉得儿子的教育方法不对,告诫儿子说到“他读书不行,说不定干别的事灵巧。
做大人的,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兴趣,加以诱导。
”之后,祖昌常常把孙子带去工程现场。
孙儿对大山大河、田野村庄和各种建筑,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尤其对于天文学知识,特别喜欢。
于是,祖昌带着孙子拜访了天文学家何承天,学习了很多天文知识。
梁启超是如何教育子女的
梁启超是如何教育子女的古有:一门三进士,父子三探花。
今有: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三字经》说:"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中外历史上不乏成功的家教案例,梁启超算是其中的典范。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能把九个子女都教育成青年才俊的近代恐怕只有梁启超了。
听着这个名字你肯定不陌生,因为在初中的历史课本中学到过。
梁启超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学术大家。
民初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教授之一、著名新闻报刊活动家。
但历史书却没有告诉你,除了上述各种“家”以外,梁启超还是近代史上的“超级奶爸”!有学者称赞他为“中国家教第一人”,为何这么说?来看看他的九个子女就知道了。
你有没有被惊讶道?果然是“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据悉,梁启超常年与家人分居,聚少离多,在这种情况下梁先生仍能教育出九个青年才俊,堪称家教界的典范!这样的子女足够让所有父母羡慕吧,梁启超是如何将子女教育成才呢?据八斗君分析,原因有三:其一:教育子女必须爱国,爱国如家前文也说到了,梁启超先生因常年在外,与家人聚少离多,因此,书信,梁先生经常在书信中教育他的孩子们必须爱国,并且爱国如家。
爱国,就像一颗种子,他把它种在每个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成长。
他曾说:“爱国如家,人必有爱国心,然后可以成大事。
”梁启超以“爱国之心做事”的精神教育子女,梁家所有在外留学的孩子没有一人留在国外,无论当时的中国是战火连天还是贫穷困苦。
其二:与孩子做朋友,正确的‘爱’孩子梁启超作为一位父亲,从没有父亲的架子,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从他与孩子的交往书信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与孩子们交流时的快乐。
和孩子们分隔两地的他,总是怀着极大的期待等待孩子们的来信,收到信,就“欢喜得很”,收不到信,就着急,就抱怨。
同样,他也怀着极大的热情给孩子们写信,据悉,他写给孩子们的信有几十万字,也有人说超过百万,总之是个惊人的数字。
梁启超对子女的四条忠告
一、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咱就说啊,这就好比种地,你要是老想着能收多少粮食,还没种就开始算收成,那哪行呢?就像我邻居家那小子,整天想着自己能赚大钱,可又不愿意踏踏实实地学习本事,这不是本末倒置嘛。做事情就得一门心思地先把功夫下足了,就像梁启超先生说的,别老盯着收获,先把耕耘做好了。只要你努力耕耘了,收获那是迟早的事儿。你要是光想收获不想耕耘,那不就跟守株待兔的农夫一样傻了吗?这可是个您想啊,孩子又不是鸭子,你能一个劲儿地往他嘴里塞东西吗?我有个朋友,天天给他家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孩子累得像个小老头似的,一点朝气都没有。梁启超先生的这个忠告多在理儿啊。教育孩子得像种花一样,得根据花的习性来浇水施肥,不能一股脑儿地啥都往上招呼。你得让孩子有自己的兴趣,自己去探索这个世界。要是把孩子当成一个装知识的容器,不停地往里塞,那孩子对学习的热情都被你给塞没了。这不是把孩子往歪路上带吗?
四、与子女做朋友。
您瞧瞧,这是多好的一种关系啊。我有个同事,他和他儿子就像朋友一样。儿子有啥心里话都跟他说,他也不摆家长的架子。这要是换了那些老古板的家长,孩子哪敢跟他们交心啊。梁启超先生倡导的这种与子女做朋友的方式,就像是两座山之间的桥梁,把父母和子女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你要是整天高高在上地对孩子发号施令,孩子心里能舒服吗?肯定不舒服啊。你想啊,要是你的朋友老是命令你,你还愿意跟他做朋友吗?肯定不愿意啊。
三、趣味总是慢慢的来,越引越多。
趣味这个东西啊,就像小火炖肉,急不得。我记得我小时候学画画,一开始觉得可枯燥了,但是我妈就很聪明,她会一点点地引导我。今天给我看一幅特别有趣的画,明天又带我去看画展,慢慢地,我就对画画充满了趣味。这就跟梁启超先生说的一样,趣味不是一下子就有的,得慢慢培养。要是你想一口吃成个胖子,一下子就想让自己对某个东西充满趣味,那不是天方夜谭吗?就好比你想一下子就把一棵小树苗变成参天大树,可能吗?不可能的呀。
梁启超:教子有方,爱女如命,真乃天下父之楷模!
梁启超:教子有方,爱女如命,真乃天下父之楷模!梁启超先生被誉为“中国知识分子第一人”,翻阅历史,你会看到对他的评价是这样的: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以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是近现代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因为他的身份,我一直觉得他在家应该是那种不苟言笑、严谨刻板的家长。
最近读《梁启超家书》,看他与子女的交流,彻底颠覆了我对他的形象定位。
原来,他竟然是一位感情丰富、严慈相济的父亲!梁启超一生养育了九个子女,依次为: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达、思懿、思宁、思礼。
其中,思顺、思成、思庄为原配夫人李蕙仙所生,思永、思忠、思达、思懿、思宁、思礼为第二个夫人王桂荃所生。
他的九个子女都各有成就:长女思顺是诗词研究专家;长子思成、次子思永及最小的儿子思礼分别在建筑学、考古学、火箭系统控制方面成就斐然,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他子女有著名的图书馆学家、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军人,每个孩子都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并终其一生为事业而奋斗。
《梁启超家书》收录了梁启超写给子女的一百多封信,在这些信中,他虽然也会对儿女进行教育、指导,但更多时候是像朋友一样的交流、倾诉。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他跟孩子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女儿思顺成年成家了,他还口口声声称呼“宝贝思顺”,对待其他孩子也是如此,“小庄庄”、“老白鼻(baby)”、“司马懿”、“六六”都是他日常对孩子们的昵称。
有父可爱如此,孩子该多么幸运!爱女如命人尽皆知有人说“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梁启超对女儿的爱恰是这句话最好的证明,尤其是对长女梁思顺。
思顺对梁启超来说,既是女儿,又是朋友,还是工作上的助手,他的大部分家书都是写给思顺的。
思顺在国外读书,因学业紧张,拼命用功,梁启超接连不断写信劝慰,唯恐女儿因学习影响身体健康。
1912年12月16日致思顺书:“来复日(星期天)必须休息,且须多游戏运动。
……汝必须顺承我意,若固欲速以致病是大不孝也。
满门俊秀,梁启超的教子方
满门俊秀,梁启超的教子方梁启超和儿女们对于梁启超,许多人都不陌生。
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因为推动戊戌变法,和康有为一起被写进了教科书。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除了是一位文采兼备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梁启超还有一个身份是成功的家庭教育家。
梁思成的九个孩子各个有所成:从这些梁家子女身上,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继承其父亲学术和政治活动家身份的子女寥寥,但却在个人选择的领域里都有所成。
子女偶有成才,或许是个人天赋,但满门俊秀,其中一定倾注了父母的心血。
今天我们就从梁启超给子女的众多家书中挑选一篇,窥探窥探梁启超的教子之道吧!孩子们:思成和思永同走一条路,将来互得联络观摩之益,真是最好没有了。
思成来信问有用无用之别,这个问题很容易解答,试问开元天宝间李白、杜甫与姚崇、宋璟比较,其贡献于国家者孰多?为中国文化史及全人类文化史起见,姚、宋之有无,算不得什么事;若没有了李、杜,试问历史减色多少呢?我也并不是要人人都做李、杜,不做姚、宋,要之,要各人自审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人才经济莫过于此。
思成所当自策厉者,惧不能为我国美术界作李、杜耳。
如其能之,则开元、天宝间时局之小小安危,算什么呢?你还是保持这两三年来的态度,埋头埋脑去做便对了。
长子梁思成你觉得自己天才不能负你的理想,又觉得这几年专做呆板工夫,生怕会变成画匠。
你有这种感觉,便是你的学问在这时期内将发生进步的特征,我听见倒喜欢极了。
孟子说:“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凡学校所教与所学总不外规矩方圆的事,若巧则要离了学校方能发见。
规矩不过求巧的一种工具,然而终不能不以此为教、以此为学者,正以能巧之人,习熟规矩之后,乃愈益其巧耳。
不能巧者,依着规矩可以无大过。
你的天才到底怎么样,我想你自己现在也未能测定,因为终日在师长指定的范围与条件内用功,还没有自由发掘自己性灵的余地。
况且凡一位大文学家、大美术家之成就,常常还要许多环境与其附带学问的帮助。
梁启超教育子女务实的故事
梁启超教育子女务实的故事《梁启超:务实教育育子女》
梁启超,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在教育子女方面,那可真是有一套独特的方法。
他教育子女特别务实,从不空谈大道理。
就拿梁思成来说吧,梁启超没有一味地要求他追求高远的目标,而是引导他脚踏实地去做事。
在梁思成选择建筑学专业时,梁启超给予了充分的支持,他告诉梁思成,建筑学可不只是设计好看的房子,更是要为人们创造实实在在的居住环境。
这就好比农民种地,得一颗一颗种子去播撒,一滴一滴汗水去浇灌,才能有收获呀!
梁启超还鼓励子女们在生活中多实践。
他常说,知识不仅仅在书本里,更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他的女儿梁思庄,在国外求学时遇到了困难,梁启超没有长篇大论地安慰,而是告诉她要像勇士一样去面对,去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不就跟我们走路一样吗?只有一步一步往前走,才能到达目的地。
梁启超的务实教育理念,让他的子女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他的子女们没有好高骛远,而是踏踏实实地做事,认认真真地生活。
这不就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吗?教育子女,就要像梁启超那样,实实在在,让他们在生活中历练,在实践中成长。
这才是真正为子女好呀!。
梁启超的教子之道
新农村2024.1梁启超十分注重对子女的言传身教,不仅悉心培养出了3个院士,还缔造出了“满门才俊”的传奇。
梁启超的9个子女依次为: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达、思懿、思宁、思礼,他们中有7人曾到国外求学或工作,学成归来后相继成为著名的学者或专家。
其中梁思成从事古建筑研究和教学工作,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立下汗马功劳;梁思永为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和考古人才的培养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俩都当选为第一届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思礼先后领导和参加了多种导弹和运载火箭的控制系统研制试验,1987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每个优秀的孩子背后,必有一位用心栽培的家长。
梁启超的教子之道,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与孩子亲切交谈孩子们年幼时,梁启超经常让他们围坐在小圆桌旁,他就像说书人一样,一边与孩子们声情并茂地聊天说话,一边绘声绘色地谈古论今,讲的都是古今中外历史上爱国英雄的故事。
他通过与孩子们面对面的亲切交谈,传递父爱,也和他们热烈地讨论国家大事、人生哲学以及治学的态度和做学问的方法,启蒙他们的思想。
“三步”学习法针对孩子们如何读好书,梁启超曾总结过一个”三步”读书法,即鸟瞰、解剖、会通。
鸟瞰就是领略大概,明确重点;解剖是将各部分仔细钻研,重要处着力解剖,疑难处认真研究,有所得则记忆之;会通指上下左右贯通,将全书彻底了解而后已。
“严”和“爱”缺一不可梁启超认为教子之道要贯穿“严”和“爱”两个字。
“严”出于理智,“爱”则出于情感,二者缺一不可。
在学习和做人方面要“严”字当头,在生活上要以“爱”相扶。
有一次,年幼的梁思永和一位小朋友发生了点矛盾互不相让,随后就扭打起来。
虽然是那位小朋友的过错,但梁启超仍严厉地批评了思永,并提出三个问题让思永反思:一是有没有必要打架?二是怎样与对方和好如初?三是再碰上这类事应该怎么处理?在思永给出了满意的回答后,梁启超才让思永吃午饭。
过后,梁启超还亲自带着思永前往对方家中向小朋友道歉。
梁启超教育子女给我们的启示
梁启超教育子女给我们的启示梁启超是我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风云人物,而梁启超教育子女也很成功。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梁启超到底是怎么培养他的儿女的呢?梁启超教育子女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启示:梁启超出生于清朝晚期一个农村家庭,祖父和父亲都是秀才,他们的文化修养对梁启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祖父不仅教他识字读书,还给他讲了许多爱国故事,让梁启超从小就培养出爱国情怀。
梁启超天赋很高,学习也很刻苦,十七岁就考中了举人。
第二年梁启超结识了康有为,并拜他为师。
当时中国民生困苦,外国列强虎视眈眈。
梁启超非常赞成康有为的政治观点,和他一起走上了改良维新的道路。
到这时,梁启超的收入就非常可观了。
当时一般工人的工资是每月八元左右,而梁启超的工资达到了每月三千元。
除了工资,他还有不菲的稿费收入,演讲和讲课收入,股票和投资收入,在当时绝对是衣食无忧了。
但梁启超的可贵之处就是他所提倡的“寒士家风”。
他希望自己的儿女保持贫寒人家的家风,勤俭持家,艰苦朴素。
梁启超尤其重视逆境教育,他曾说“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严格的可以说没有一件不失败————然而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就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
就是因为这种寒士家风,梁启超的儿女个个都在品行上得到了磨练和提高,他们从来不利用父亲的名望来获取利益,也从不把金钱拿来吃喝玩乐,而是用在学习和研究等自我提高的正当用途。
虽然梁启超对子女要求很严格,但是也不缺乏亲切和慈爱。
他给子女写下了两千多封书信,这些信中语言温柔和煦,都是循循善诱的教导。
梁启超还非常了解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也很尊重孩子们的自愿选择。
他不仅是孩子们的好父亲,还是孩子们的好朋友。
梁启超一生跌宕起伏,他不仅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影响了整个中国,还通过对儿女的培养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梁启超曾在清华大学演讲,提倡要做君子。
我们看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寒士家风的吃苦教育就是自强不息的一面,而亲切慈爱的家风是厚德载物的一面。
梁启超的四条为父教子秘笈,你学得会
梁启超的四条为父教子秘笈,你学得会原创:吴清芳千百年来,“男主外,女主内”的中国家庭分工模式,让“父亲缺位”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常态。
“养不教,父之过”,已然被父亲对母亲的指责——“你怎么教育孩子的”、“你在家连个孩子都教育不好”代替。
对于很多已为人父母的70后、80后甚至90后而言,父亲忙、父亲不在家、父亲没空管自己是集体的童年记忆。
尤其当自己的父亲是所谓的位高权重的“成功人士”时,这样的缺位,更是司空见惯。
直到某日,父亲突然发现子女成龙成凤有难度,便动用手中的权、钱等资源,甚至无所不用其极,妄图给子女迅速打通一条捷径。
于是,各种“拼爹”大行其道。
最近,引发全民激愤的仝卓事件、高考顶替事件,都让我们看到了这种父亲的丑态。
难道父亲真的在事业与孩子之间无从选择吗?难道父亲真的只能让孩子如此不光彩地“拼爹”吗?已为人父的70后80后90后们对此充满了焦虑、困惑甚至绝望。
因为,年少时不知“父亲缺位”有何不妥的他们,成年后会时不时被此刺痛,常常会幻想“如果父亲不缺位,自己的人生是否会更好”。
因为,在“父亲缺位”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他们,不知道不缺位的父亲该是何种模样。
幸好,幸好还有梁启超!很多人不曾想到,梁启超,这个一百年前的人物,这个70后80后90后都从历史课本中见识过一二的人物,其实在一百年前已经用亲身实践告诉我们到底该怎样做一个父亲。
论事业,作为中国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的梁启超的成就绝不是当下的“成功人士”所能及。
郭沫若说:“平心而论,梁任公地位在当时确实不失为一个革命家的代表。
他是生在中国的封建制度被资本主义冲破了的时候,他负戴着时代的使命,标榜自由思想而与封建的残垒作战。
在他那新兴气锐的言论之前,差不多所有的旧思想、旧风气都好像狂风中的败叶,完全失掉了它的精彩。
二十年前的青少年——换句话说,就是当时有产阶级的子弟——无论是赞成或反对,可以说没有一个没有受过他的思想或文字的洗礼的。
梁启超子女教育的实践
摘要:梁启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在子女教育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和实践。
本文通过对梁启超子女教育的实践进行分析,探讨其教育理念和方法,以期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借鉴。
一、梁启超子女教育背景梁启超生于清朝末年,正值我国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
在这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梁启超深感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救国、强国之根本。
因此,他在子女教育方面投入了极大的心血,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二、梁启超子女教育理念1. 教育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梁启超认为,教育是国家兴衰的关键,子女教育更是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命运。
他强调,教育要培养具有爱国心、责任感和社会担当的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2. 德育为先,全面发展梁启超认为,德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要注重培养子女的道德品质。
同时,他还强调子女的全面发展,既要关注智力培养,又要关注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培养。
3. 因材施教,激发潜能梁启超认为,每个子女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能,教育要因材施教,激发子女的潜能,让他们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取得成就。
4. 重视实践,培养能力梁启超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他鼓励子女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梁启超子女教育实践1. 家风传承梁启超重视家风传承,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他要求子女遵守家规家训,注重品德修养,培养他们成为有道德、有担当的人。
2. 严格管教,注重德育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非常严格,尤其是德育方面。
他要求子女尊敬师长,关爱他人,诚实守信,勤奋好学。
同时,他还注重培养子女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3. 因材施教,激发潜能梁启超根据子女的兴趣和特长,制定了不同的教育方案。
例如,长子梁思成对建筑艺术感兴趣,梁启超便鼓励他学习建筑知识,最终使他成为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
4. 重视实践,培养能力梁启超鼓励子女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参加社会调查等。
梁启超的教子之道
成在 外 求 学期 间 ,对 所 学专 业 产 生疑 惑 ,来 信 询 问 ,梁 启 超 为 其 解 惑 :“各 人 自审 其 性 之 所 近何 如 ,人人 发 挥其 个 性之 特 长 ,以靖 献 于 社 会 ,人 才 经 济 莫过 于 此 。”梁 思成 后来 曾 说 ,父 亲 的 治 学 方 法 对 他 和 思永 的影 响特 别 大 。 梁 思 礼 也 说 ,父 亲 伟 大 的人 格 、博 大 坦 诚 的心 胸 、趣 味 主 义 和 乐 观 精 神 ,对 新 事 物 的 敏 感 性 和 严 谨 的 治 学 态度 都 是 我 们 取 之 不 尽 ,用 之 不 竭 的 精 神 源 泉 。
从 患 病直 至 去世 ,在 给 孩 子 们 的信 中,梁启 超 坚持 不诉 一 个痛 字。在人生真正的苦难 面前 ,梁启 超表 现 出 了惊 人 的 平 静 。相反 ,他 不 断开 解 孩 子 们 ,自 己“有 极 通 达 极 健 强极 伟大 的人 生观 ,无论何种境 遇 ,常 常 是 快乐 的 ,何 况 家 庭 环 境 ,件 件 都 令 我 十 二 分 愉 快”。其 隐 忍 坚 强 的人 格 ,凛 然 ,高 贵 ,掩 卷 之余 ,令 人 肃 然 起 敬 。
对 于治 学 ,梁启超 看 重 的 不是 成功 与否 ,而是 治 学的 态 度 。在写给思成 、思永的信中, 他教 训道 :“汝等 能升 级 固善 , 不 能亦 不必愤 懑 ,但 问果 能用 功 与否 。若 既竭 吾才 ,则 于 心 无 愧 ;若 缘 殆 荒 所 致 ,则 是 自 暴 自弃 ,非吾 家佳 子弟 矣 。”思
与亲切 ,慈父形 象 跃然纸 上 。 梁 启 超 虽 然 希 望 子 女 个
个 成 才 ,却又 不希 望 看到 孩 子 们 因忙 于 学 习而 致 使 身 体 有 损 。在 给 长女 思 顺 的信 里 ,梁 启 超 一再 告诫 最 宝贝 的女 儿 , “功课 迫则 不 妨减 少 ,多停 数 日亦 无伤 。要 之 ,吾 儿万 不 可 病 ,汝 再病 则 吾之 焦 灼不 可 状 矣”。多年 后 ,对 远在 美 国 的思 成 ,梁 启超 也 多次 提 请他 注 意 身 体 。只有 真正疼 爱孩 子 的父 亲 ,才 会在 孩 子 的健康 与学 习 之 间,毫 不迟 疑 的选 择前 者 。 每 一封 信 里 ,都 透 露 着梁 启超 浓 浓 的父 爱 ,其 情 之 真 、其 爱 之 切 ,几 十 年 后 读 来 ,仍 能让 人 感 动。
梁启超如何教育子女_梁启超子女的成就
梁启超如何教育子女_梁启超子女的成就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是非常成功的,他教育出来的孩子每一个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情况也印证了中国的一句古话“虎父无犬子”。
那梁启超是如何教育子女的?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梁启超如何教育子女梁启超是我国晚清时期著名的学者,他一生总共有九个子女,其中有五个儿子,四个女儿。
梁启超的九个子女都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其中在他的九个子女中有三个院士,其他的子女虽然不是院士,但也是各个领域的佼佼者。
梁启超是我国晚清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他的教育能力可以从他的子女身上看出来,梁启超一门总共有九个子女,他的九个子女最后都成了我国的栋梁之才。
所以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是极其正确的,从他子女们的成就中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不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学者,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父亲。
梁启超的教育方式其实很简单,他把很大的精力放在子女的教育上,他子和子女们一起读书生活,在事物处理和选择上给子女提供正确的意见和建议,他既没有束缚子女的天性和天赋,也没有放纵不管他们,而是以一种恰到好处的教育方式正确的和孩子们进行沟通交流。
梁启超还在平常的生活和交流中渗透给他的孩子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是因为有梁启超这样细心和正确的教育方式,他的子女们后来才成为了栋梁之才。
梁启超子女的成就梁启超是近代中国史上不得不提的一个重要人物,梁启超不仅仅在个人才能上极为突出,在为近代中国摆脱困境、寻求富强的道路上的付出也是极大的。
而梁启超的儿女们同样也继承了梁启超的才能以及爱国爱民的情怀。
梁启超一共有九个子女,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一门三院士”当中的长子梁思成、次子梁思永、五子梁思礼。
三人均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别是建筑学家、考古学家以及火箭系统控制专家。
长子梁思成是一名建筑学家,在1915年便进入了清华学堂学习,并且在1923年于著名才女林徽因一同到美国留学,毕业建筑系,并且获得硕士学位。
《梁启超》教育子女的十个方法
《梁启超》教育子女的十个方法1、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
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1927年2月6日感言:梁启超用曾国藩名言教育孩子,“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句话意在说明,我们做事,不能只想着回报、酬劳,更要想着把事情做好,耕耘好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然会有好的结果。
2、不要填鸭式的教育“学习不必太求猛进,像装罐头样子,塞得越多越急,不见得便会受益。
”感言:梁启超反对填鸭式的教育,他在书信中说的最多的是安慰、劝解的话,很少给孩子们提出什么具体的学习的目标。
3、与子女做朋友“我晚上在院子里徘徊,对着月亮想你们,也在这里唱起来,你们听见没有?”感言:100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模样,怕难于想象,从那些旧照片中我们看到的是长辫子、三寸金莲、长袍马褂和那无一例外的呆滞的眼神。
而此时的梁启超在给儿女的信中称呼自己的孩子“宝贝”、“baby”,梁启超教育孩子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与孩子们做朋友。
梁先生给儿女们的信比孩子给他的信多很多,作为父亲,亲自给孩子们写信,亲自与孩子们交谈,与他们谈学习,交友,恋爱,生活,政事等等,梁先生将每一件事娓娓道来,没有家长作风,又与今日的家长拉开多大差距。
4、做家长要有趣味,养出的孩子才能有趣味“能做成一部“审美的”游记也算得中国空前的著述。
况且你们是蜜月快游,可以把许多温馨芳洁的爱感,进溢在字里行间,用点心去做,可以极有价值的作品。
”——1928年5月24日,致梁思成、林徽因感言:梁思成与林徽因结婚后,去欧洲度蜜月。
他们的蜜月之旅浪漫而温馨,他们每去一个地方,都是有目的考察。
欧洲的经典建筑,让他们体会到了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这是一次空间的穿越,更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游历。
梁启超教子满门俊秀
梁启超教子满门俊秀梁启超(1873年——1929年)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
他“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家,其代表作《少年中国说》直到今天还被广泛诵读。
但鲜为人知的是,梁启超在忧国忧民,勤奋读书,匡国济时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对子女的教育。
他将自己的学识和感悟润泽在孩子身上,言传身教,悉心培养。
他有九个孩子,所谓“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这九个儿女投身于不同的行业,个个都是栋梁之材,其中三个还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启超如何使得九个儿女全都成龙成凤呢,这自然要得益于他独特的教子之法。
一。
爱国主义教育梁启超一生千变万化,但爱国之心永不变。
为子女们作了最好的楷模。
作为一个爱国思想家,梁启超还竭力培养孩子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日本时,他每天晚上让孩子们围坐在小桌旁,一边怡然自得地喝着酒,一边绘声绘色地讲中外历史上爱国英雄的故事,孩子们长大进学校后,梁启超从不放松对他们的教育。
对留学国外的孩子学成回国做什么,都有细致的考虑。
他要思成在美国学习结束后,再到欧洲学一年回国。
并建议回国后的思成到东北大学工作。
他同意思永的要求在美学习考古期间,回国实践一年再出国继续学,以便将国外新考古方法运用到中国。
他要思庄学生物学和图书馆学,回国后和思永一起当他的助手。
他要思忠在美国陆军学校读完后回国入黄埔军校。
他请谢国桢做家庭教师,教思达、思懿、思宁念中文,以便将来报效祖国。
梁启超的九个子女中,先后有七个曾到外国求学或工作,成为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完全有条件进入西方上流社会,享受优厚的物质待遇。
但是,他们中却无一人留居国外,都是学成后即刻回国,与祖国共忧患,与民族同呼吸。
抗战期间,梁启超的长子、著名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和夫人林徽音在四川过着清贫的生活且疾病缠身,却仍然顽强地坚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新中国成立后,梁启超长女、时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的梁思顺将父亲遗留下来的全部手稿捐赠给北京图书馆,并把北戴河一座别墅献给了国家;1978年,梁启超的次女、著名的图书馆学专家梁思庄又代表全家将梁启超坐落在北京卧佛寺的陵园和几百株树木献给国家。
思想家梁启超教育子女的故事
思想家梁启超教育子女的故事梁启超是我国的著名思想家,他是怎么教育子女的呢,我们来看看下文。
欢迎大家阅读。
1948年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评选揭晓,81人当选,其中人文组的28人中,有兄弟两人梁思成、梁思永同列榜上。
四十五年后的199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评选中,他们的一位弟弟梁思礼又名列其中,当选院士。
一门三院士,极尽荣耀,这在中国科学史上绝无仅有,即便是放之于世界,也是屈指可数。
对不熟悉科学史的人来说,三人也许多少有点陌生,但他们的父亲却是谁也都知道的,这便是鼎鼎大名的梁启超梁任公。
梁启超育有子女十四,成人者九,除此三子(二子梁思成、三子梁思永、八子梁思礼)因列名院士而暴得大名外,其余六子也各有成就,在各自的领域内成就非凡。
梁家满门俊秀,自然与梁启超的言传身教息息相关,梁启超曾在给儿女们的信里这样说:“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
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
我虽不愿你们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最少也想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
”谁都知道,从戊戌变法到后来办报写文章,再到出任民国司法总长,以至后来领导护国运动、讲学清华,梁启超都马不停蹄,即便是后来退隐政坛,也被各个大学请去讲座,公务繁忙,自不必说。
我们不禁要问,梁启超哪有时间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且还是九个孩子,更重要的是,这九个子女个个成才。
不能否认,九个孩子的成才与家庭环境有莫大关系,但父亲的耳提面命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读新出的《宝贝,你们好吗?———梁启超爱的教育,给孩子们的400余封家书》(山西人民出版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父亲的谆谆教导涉及孩子们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这些家书前后持续十五年,少则每年几封,多则几十封,有的只有寥寥十几字,仅为报平安或交代家事,有的则长达几千字,或纵论时事,或畅谈家事,又或与子女谈心聊天。
梁启超父亲特殊的教子方法
梁启超父亲特殊的教子方法梁启超不仅堪称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政坛的一位风云人物,还以广博的学识,深厚的功力,斐然的学术成就,无愧于一代学术大师。
成长为这样一位巨星,自然有很多因素,但童年时期严格的家教是绝对不可忽视的,从梁启超父亲用"对对子"的方法教育儿子就可见一斑了。
梁启超的童年教育是在祖父和父母亲的直接教导下进行的。
四岁,在母亲的教导下识字;五岁时,就在父亲和祖父的教授下,学习《论语》等儒家经典;六岁,读完了《诗》、《书》、《礼》等五经;七岁,就能作诗缀文;八九岁时,就能够作八股文,并能写出文理通顺,洋洋千言的文章,对于这段经历,梁启超在《哀启》一文中说:"先君子取幼子最见钟爱,传家学独劭……不孝启超、启勋及群从昆弟自幼未尝出外就传,学业根底,立身藩篱,一铢一黍,咸禀先君之训也。
"正是在这样的家教之下,梁启超童年时就常表现出惊人的学识,被人称为"神童",因而才华早露的梁启超深受梁氏家族的宠爱。
尽管如此,梁启超的父亲对他从不溺爱,只要犯了错误,或言语举动稍不注意,便会立即受到严厉的批评。
据说,梁启超十岁的时候,为了让其开阔眼界,多见世面,他的父亲便带他到家乡新会县县城会城镇,晚上入住一位名叫李兆镜的秀才家中。
对于初次走出乡村的十岁小孩来说,见到城里的一切都感到新鲜。
秀才李兆镜家中有个花园,第二天早晨起床后,梁启超便到花园玩耍,并帮助当时在花园剪花的园丁推着小车,走过小路后,梁启超看见花园中盛开的杏花十分鲜艳,便随手摘了几朵。
这时,梁启超突然看见父亲和李秀才走了过来,害怕父亲训斥,便慌忙将摘下的杏花藏进衣袖之中。
对儿子的这一举动,父亲自然是看在了眼里。
于是,在将儿子带进李秀才家的客厅后,便决定用"对对子"的方式来揭穿和教训儿子。
其父说出的上联是:"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
"梁启超本来心中忐忑不安,不知父亲会怎样教训自己,一直站在客厅低头不语。
【高考写作指导】九个儿女全部成才:梁启超是如何做到呢
【高考写作指导】九个儿女全部成才:梁启超是如何做到呢梁启超,一个名字几乎所有中国人都不陌生。
他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更是一位出色的父亲。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备受推崇,九个子女全部成才,成为社会各界的精英人才。
那么,梁启超是如何做到的呢?一、注重家庭教育梁启超非常注重家庭教育,他认为,教育应该从家庭开始。
在他看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是孩子最好的学校。
他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时刻关注子女的成长、学习和生活。
二、严格的教育要求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要求非常严格,他要求子女要懂得礼貌、懂得感恩、懂得自律,更要求他们要有学识、有道德、有品行。
他认为,严格的要求是培养子女成才的关键。
梁启超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
在子女的教育中,他更加注重品德教育,教导子女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做一个有担当的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四、渗透古今中外教育精华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十分丰富多样,他不仅让子女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还让他们接触古今中外的教育精华,希望他们能够有一个全面的教育,从而能够在不同领域都有所建树。
五、以身作则梁启超深知“言传不如身教”,因此他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榜样来教育子女。
他励志向上,勤奋好学,勇于创新,勇于担当,要求子女都能够成为这样的人。
六、宽严相济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是宽严相济的。
他对子女要求严格,但也充满关爱。
在他看来,严苛的教导往往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因此适度的宽容和关怀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七、注重个性发展梁启超尊重每个子女的个性,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擅长的领域,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八、与子女心灵对话梁启超非常注重与子女的心灵对话,他经常与子女谈心,了解他们的困惑和苦恼,给予他们意见和帮助。
九、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梁启超为子女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书籍、导师和教育环境等。
正是梁启超这些教育理念和实践方法,让他得以培养了九个成才的子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启超画像,来自网络)
梁启超教子有方
梁启超共有九个孩子,个个出类拔萃,其中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三人为院士。
梁启超教子有方,概括起来,有三个突出特色:
一是给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
梁家子女都受到了很好的学校教育,梁思顺毕业于日本女子师范学校;梁思成先就读于清华学校,后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硕士学位;梁思永先就读于清华学校,后往哈佛大学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梁思忠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陆军学校和西点军校;梁思庄先留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后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梁思达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系;梁思懿,先入燕京大学学医,后又往美国南加州大学学习;梁思宁,先入南开大学学习,后因日本侵华,参军抗日;梁思礼先入美国普度大学,获学士学位,后就读于辛辛那提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
为弥补孩子们国学根底不够的不足,梁启超在家中开设国学训练班,还经常给子女购买图书和各种学习用品。
1912年流亡日本多年刚刚回国的梁启超,就为远在加拿大的大女儿梁思顺买《东坡集》《韩柳合集》等。
为使二儿子梁思永在考古学研究上有所进步,梁启超亲自为他联系自费参加著名考古学家李济在山西的考古发掘,甚至还和瑞典考古学家斯文赫定联系,让梁思永自费参加其在西北的考古活动。
为了让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建筑学上大展宏图,他特意花巨资安排他们到欧洲度蜜月,细心考察欧洲建筑艺术。
二是给子女传输科学的人生理念。
作为思想理论家的梁启超,总是从哲理的高度,把人生的一些基本理念,用通俗直白的语言告诉孩子们,希望他们少走弯路。
将这些论述概括起来,精华的东西是:做人应该尽兴、理智、随缘。
所谓尽兴,就是将兴趣和能力发挥到极致。
梁启超视兴趣为幸福的源泉,成功的基石。
他时常教诲子女对生活、对事业要有广泛而浓厚的兴趣,还特别强调支持兴趣持久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希望,希望是成功的阶梯,他一再告诫子女们要对生活充满希望,万万不可悲观。
他在家信中说:“我以为一个人什么病都可以医,唯有…悲观病‟最不可医,悲观是腐蚀人心的最大毒菌。
”梁启超总是告诉子女们要时刻明白自己的性格和能力,不要好高骛远,只要将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了,就应该心满意足。
他说:“要各人自审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人才经济莫过于此。
”
所谓理智,就是用理性约束感性。
他告诉子女任何时候都要头脑清醒,用自己的智慧去理性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在给孩子们的信中,他说:“青年为感情冲动,不能节制,任意决破礼防的罗网,其实乃是自投苦恼的罗网,真是可痛,真是可怜。
”梁启超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处理感情问题上,一定要以理智超越情感,发乎情止乎礼,不可随心所欲。
即使是交友,梁启超也希望子女们要理智,他告诫二女儿思庄说:“庄庄多走些地方,多认识一些朋友,性格格外活泼些,甚好甚好,但择交是最要紧的事,宜慎重留意,不可和轻浮的人多亲近。
”
所谓随缘,就是对得失顺其自然。
梁启超的基本思路是:遇到失败或挫折首先要平静地接受,任其自然;其次要看作是磨练自己的机会,妥善寻求解决的办
法,在克服困难中更上一层楼。
因此,梁启超给子女们开出的信条是:“大抵凡个人利害的事,只是…随缘‟最好。
”
三是给予子女耐心的关怀。
梁启超在给儿女讲做人的大道理的同时,更注重生活细节的具体关怀,可谓大处引导,小处关心。
儿女们上什么学校,读什么专业,看什么课外书,如何保养身体,如何培养业余爱好,如何修身养性,如何劳逸结合等,他都会一一指导,详细叮嘱。
举一例,梁思成和林徽因赴欧洲旅行结婚的具体路线,尤其是归国路线,梁启超都细心安排,他在致梁思成的信中说:“你们由欧归国行程,我也盘算到了。
头一件我反对由西伯利亚回来……你们最主要的目的是游南欧,从南欧折回俄京搭火车也太不经济,想省钱也许要多花钱。
我替你们打算,到英国后折往瑞典、挪威一行,因北欧极有特色,市政亦极严整有新意(新造之市,建筑上最有意思者为南美诸国,可惜力量不能供此游,次则北欧特可观),必须一住。
由是入德国,除几个古都市外,莱茵河畔著名堡垒最好能参观一二;回头折入瑞士,看些天然之美;再入意大利,多耽搁些日子,把文艺复兴时代的美彻底研究了解。
最后便回到法国,在马赛上船(到西班牙也好,刘子楷在那里当公使,招待极方便;中世及近世初期的欧洲文化实以西班牙为中心),中间最好能腾出点时间和金钱到土耳其一行,看看回教的建筑和美术,附带着替我看土耳其革命后政治。
”如此周密的安排,可见梁启超的儿女情深。
这是一位合格的父亲,更是一位优秀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