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采默氏病的抗炎治疗进展_彭国光

合集下载

抗炎细胞因子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研究进展

抗炎细胞因子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研究进展

㊃综述㊃基金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丁苯酞对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治疗机制及多模影像学研究(H 2022307075);河北省高端人才支持计划(冀办[2019]63号);河北省政府资助临床医学优秀人才培养项目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和代谢相关指标分析在血管性认知障碍中的应用研究(冀财社[2019]139号);河北省科技创新团队脑血管病及相关认知障碍诊疗与康复创新团队(冀政字[2020]9号)通信作者:吕佩源,E m a i l :p e i yu a n l u @163.c o m 抗炎细胞因子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研究进展谢少为1,3,吕小涵1,3,董艳红2,3,吕佩源2,3(1.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河北石家庄050017;2.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河北石家庄050051;3.河北省脑网络与认知障碍疾病重点实验室,河北石家庄050051) 摘 要:阿尔茨海默病(A i z h e i m e r 's d i s e a s e ,A D )是痴呆症最常见的形式,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㊂其特征是负责控制记忆和其他认知功能的大脑区域受到损伤,神经病理是神经元丢失,淀粉样蛋白β在细胞外沉积和神经纤维缠结在细胞内积累㊂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表明,抗炎及促炎机制在A D 的病理生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㊂本文通过对部分抗炎细胞因子改善A D 患者认知功能的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A D 的诊疗提供新思路㊂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白细胞介素类;认知障碍;炎症中图分类号:R 74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 (2023)02-0185-04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583X.2023.02.016 阿尔茨海默病(A i z h e i m e r 'sd i s e a s e ,A D )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是最常见的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使患者学习㊁理解㊁交流和日常活动的能力受到不同程度损害,并可导致患者性格和行为的改变㊂其神经病理学特征为神经元丢失㊁脑内淀粉样蛋白β(a m y l o i d β-p r o t e i n ,A β)在细胞外沉积和由过度磷酸化的t a u 蛋白和营养不良的神经突起组成的神经纤维缠结在细胞内积累㊂轻度认知障碍(m i l dc o g n i t i v e i m pa i r m e n t ,M C I )被认为是A D 认知功能下降的早期阶段,通常表现为间歇性记忆丧失㊂M C I 患者可能会继续发展为A D ㊁血管疾病和其他类型的痴呆症㊂A D 尚无治愈方法,目前的治疗目标为缓解症状和控制疾病的进一步发展㊂脑内的神经炎症在A D 的病理生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往认为脑内促炎介质的增加会促进A D 的进展,抗炎免疫疗法可能有潜在益处[1]㊂虽然促炎介质的有害作用已引起广泛关注,但却并未对抗炎细胞因子进行更深入的研究㊂本文就近年来有关部分抗炎细胞因子改善A D 患者认知障碍的机制作一综述,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及靶点㊂1 神经炎症与A D 的关系脑内的神经炎症在A D 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对其具体病理机制仍不十分清楚㊂目前关于A D 和神经炎症的关系有两个假说:①脑内的促炎环境可促进A β的积聚,进而引起或加速A D 的病理性级联反应;②抗炎治疗可减少A β的积聚,因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2]㊂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间的失衡可能是A D 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㊂参与A D 发病的抗炎细胞因子主要包括白细胞介素(i n t e r l e u k i n ,I L )-2㊁I L -4㊁I L -10㊁I L -13㊁转化生长因子(t r a n s f o r m i n gg r o w t h f a c t o r ,T G F )-β等㊂其中I L -2可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提供营养支持,促进轴突分支㊁树突发育和棘突形成,从而在神经元发育中发挥作用㊂研究发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 D 患者海马中I L -2水平显著降低,M C I 患者血清I L -2水平高于A D 患者,且血清I L -2水平与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分呈负相关[3]㊂血浆I L -4与整体认知呈正相关,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可通过增加I L -4的表达来改善A D 患者的临床症状㊂I L -10可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在维持神经元稳态和细胞存活中发挥重要作用㊂在A D 患者的大脑中,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是脑内神经炎症反应的核心过程㊂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巨噬细胞,可分为静息(M 0)㊁促炎(M 1)和抗炎(M 2)功能表型㊂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小胶质细胞处于功能性静息状态,通过吞噬作用清除细胞碎片和凋亡细胞㊂M 0表型的小胶质细胞经上游细胞信号的刺激可激活为M 1或M 2表型㊂一般情况下,M 1型小胶质细胞被激活时可产生较多的促炎细胞因子和神经毒性介质,如I L -1β㊁I L -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 N F -α)等,来诱导㊁延长或加重脑内神经组织炎症㊂而M 2型小胶质细胞不仅通过释放抗炎细胞因子,如I L -2㊁I L -4㊁I L -10㊁T G F -β等,促进吞噬作用及组织修复,支持神经元存活[4],还可通过影响细胞㊃581㊃‘临床荟萃“ 2023年2月20日第38卷第2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F e b r u a r y 20,2023,V o l 38,N o .2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内质网高尔基体蛋白质及囊泡运输来抑制低聚β淀粉样蛋白在细胞间转移,减缓A D进展[2]㊂所以刺激小胶质细胞分化为M2表型可能成为未来治疗A D 的目标㊂2抗炎细胞因子在A D中的作用机制2.1I L-2I L-2是一种多系淋巴细胞生长因子,通过与低㊁中或高亲和力受体结合,促进C D4+T细胞增殖分化为辅助性T淋巴细胞(Th e l p e r c e l l,T h) 1㊁T h2㊁T h17和调节性T细胞(r e g u l a t o r y c e l l s, T r e g s)亚群㊂研究表明,I L-2基因敲除小鼠对学习和记忆的影响主要依赖于间接免疫相关效应[5],注射I L-2可改善小鼠早期和晚期认知障碍㊂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脑内神经保护T淋巴细胞亚群(如T r e g s)和神经毒性T淋巴细胞亚群(如T h17)间的失衡可能参与了神经炎症介导的A D[6]㊂T r e g s的短暂性早期耗竭可显著减少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向Aβ的募集,加速了转基因A D(A P P/P S1)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7]㊂而小剂量I L-2可特异性地扩增和激活T r e g s,进而激活小胶质细胞并向Aβ募集,吞噬Aβ来降低海马区淀粉样斑块的沉积,改善小鼠的认知功能[8]㊂这种基于T r e g s的免疫疗法可能成为新的A D预防和治疗策略,以延缓A D患者认知的下降速度和疾病的进展㊂Aβ诱导的突触传递损伤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之一㊂有研究发现,I L-2除可扩增和激活T r e g s外,还有助于改善A D小鼠突触的可塑性,通过增加海马的长时程增强作用和恢复海马C A1锥体层树突棘和脊柱密度来改善认知缺陷,且经I L-2处理的A P P/P S1小鼠海马区I L-2浓度升高,而健康小鼠海马区I L-2浓度无明显变化[9]㊂出现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在A D小鼠中构成血脑屏障的内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遭到破坏㊂由此推测I L-2是通过血脑屏障渗漏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这对I L-2的给药途径具有重要意义㊂m i R-186表达减少可能是与A D有关[10]㊂m i R-186可抑制I L-2的活性,其过表达可能通过下调I L-2从而抑制J A K/S T A T信号通路,减轻神经元的氧化应激损伤,促进海马神经细胞的增殖并抑制其凋亡㊂J a n u s激酶/信号转导器和转录3激活因子(t h e J a n u s k i n a s e/s i g n a l t r a n s d u c e r a n d a c t i v a t o r o f t r a n s c r i p t i o n3,J A K/S T A T3)通路是促进星形胶质细胞反应的重要信号分子,而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性可减少神经炎性反应[11]㊂故促进m i R-186过表达或抑制J A K/S T A T3通路(如应用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可作为治疗A D的新靶点㊂2.2I L-4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抗炎细胞因子I L-4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都对大脑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2]㊂I L-4是M2a型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剂,而I L-10是M2c型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剂,被激活的M2型小胶质细胞又会增加I L-4和I L-10等抗炎细胞因子的释放,I L-4和I L-10在体内激活小胶质细胞和清除A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3]㊂将I L-4基因导入A P P/P S1小鼠体内,可抑制海马区胶质细胞的积累,直接促进神经发生,恢复受损的空间学习能力,还可减少Aβ的沉积[14]㊂髓样细胞2上表达的触发受体(t r i g g e r i n g r e c e p t o r e x p r e s s e do n m y e l o i dc e l l s-2,T R E M2)是小胶质细胞内炎症反应的关键调节因子,包括抑制促炎反应和刺激吞噬凋亡神经元㊁Aβ,缺乏T R E M2可增加Aβ在细胞间累积[15]㊂有研究表明,I L-4可特异性地增加T R E M2的表达,经Aβ1-42处理小鼠的大脑皮质和海马区胱天蛋白酶募集域蛋白9表达增加㊁T o l l样受体4(T o l l-l i k e r e c e p t o r s4,T L R4)表达上调,激活核因子κB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进而导致小胶质细胞释放促炎细胞因子,如T N F-α㊁干扰素-γ(i n t e r f e r o n-g a mm a,I N F-γ)和I L-1β,而后用I L-4处理小鼠,显著激活了T R E M2,增加小胶质细胞自噬,下调了胱天蛋白酶募集域蛋白9和T L R4表达,改善了认知功能[16]㊂推测血清T R E M2水平可能作为一种新的预测A D发病的标志物和治疗A D神经炎症的潜在药物靶点㊂在神经退化等疾病背景下,可利用神经干细胞(n e u r a l s t e mc e l l,N S C)进行再生治疗㊂然而在A D 患者中,N S C失去可塑性,从而可能失去再生能力㊂研究发现,Aβ沉积可诱导犬尿酸(k y n u r e n i ca c i d, K Y N A)产生,阻碍N S C的可塑性,在A P P/P S1小鼠A D模型中,犬尿氨酸转氨酶-Ⅱ(k y n u r e n i n e a m i n o t r a n s f e r a s e-Ⅱ,K A T2)表达上调,应用I L-4可通过抑制K A T2,减少K Y N A产生,进而恢复N S C 的增殖和神经发生能力[17]㊂I L-4还能增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 r a i n-d e r i v e d n e u r o t r o p h i c f a c t o r, B D N F)和突触素的表达[18],突触素是突触前终末的特异性标志物,参与囊泡的运输㊁释放和再循环,是学习和记忆所必需的物质,在突触可塑性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㊂故B D N F和突触素水平的升高可能是I L-4改善认知患者的原因㊂在脑外伤小鼠模型中,向脑内注射I L-4可改善海马依赖的长期认知功能,其机制为I L-4通过激活小胶质细胞内P P A Rγ基因和精氨酸酶-1的表达,抑制促炎反应,增强小胶质细㊃681㊃‘临床荟萃“2023年2月20日第38卷第2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F e b r u a r y20,2023,V o l38,N o.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胞吞噬作用,部分阻止了脑外伤后的长时程增强损伤,改善了海马突触的可塑性,从而促进海马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19]㊂尽管在上述研究中,I L-4改善认知障碍的机制各不相同,但公认I L-4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抗炎或保护活性㊂然而,H u y n h等[20]发现,A P P转基因小鼠脑内I L-4的局部过表达可导致Aβ斑块沉积加重,目前机制尚不清楚,有必要进一步研究I L-4用于A D的抗炎治疗㊂2.3I L-10I L-10是一种重要的抗炎细胞因子,在维持神经元稳态和细胞存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它通过激活和诱导转录因子来促进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存活,并下调促炎细胞因子的合成,抑制细胞毒性炎症反应㊂研究发现,I L-10预处理的A D小鼠模型中核因子κB p50和p65亚基的核移位减少,I L-6㊁T N F-α㊁I L-12和N O的产生也减少[21]㊂此外,I L-10还可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恢复轴突生长,促进神经元突触的形成,显著减少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增生,增强神经发生,从而改善A P P/P S1小鼠的空间认知功能障碍[22]㊂I L-10是激活的M2型小胶质细胞释放的经典细胞因子之一,并且是M2c型小胶质细胞活化的配体㊂I L-10刺激的小胶质细胞能促进体外培养的N S C增殖,但不能促进其分化,而I L-4刺激的小胶质细胞可促进神经分化㊂因此,这些抗炎细胞因子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或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等生长因子联合治疗可能恢复A D患者的神经再生能力,并恢复神经认知功能㊂研究发现,A D患者I L-1β和I L-10水平升高,且I L-1β水平是I L-10的7 ~10倍[23],表明在A D患者中可能存在促炎和抗炎活性的不平衡,而I L-10水平表达升高可能在代偿机制中发挥潜在作用㊂I L-10既有抗炎作用,又有促炎作用㊂较低的I L-10水平可能与较差的认知功能有关,而I L-10的过度产生似乎会增加认知功能障碍㊂有研究证实, I L-10水平的增加可能导致执行能力降低[24]㊂随着A D小鼠体内I L-10水平的升高,其学习和记忆功能受到的损害更大,产生过多的I L-10可抑制促炎反应,减弱小胶质细胞对可溶性Aβ的吞噬功能,导致T g C R N D8小鼠和T g2576小鼠的认知功能障碍[24]㊂有研究发现,A P P/P S1小鼠I L-10基因缺失使其大脑皮质和海马区斑块面积显著减少,还导致Aβ清除受损[25],提示即使是内源性I L-10水平升高也会加速A D病理过程进展㊂出现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为I L-10增强了活化的C D8+T细胞的炎症功能,使促炎细胞因子γ干扰素(I F N-γ)和颗粒酶B等细胞溶解因子的产生增多㊂既往发现,外源性给予I L-10可提高人类血清I F N-γ水平,可能抵消其抗炎作用,这可能是由于I L-10受体结构不同导致I L-10功能不同,工程化I L-10部分激动剂抑制炎性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活化而不刺激C D4+T细胞和C D8+T细胞产生I F N-γ的能力,对I L-10治疗疾病有重要意义[26]㊂3总结与展望脑内神经炎症在A D的病理生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抗炎细胞因子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机制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恢复神经元功能,逆转慢性神经炎引起的认知障碍㊂研究其作用机制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治疗靶点,如激活扩增T r e g s㊁抑制J A K/ S T A T3通路㊁刺激小胶质细胞分化为M2型㊁增加T R E M2表达㊁恢复N S C的增殖发生能力等㊂然而,神经炎症在A D病理学中的确切机制仍不十分明确,有些大家公认的抗炎细胞因子如I L-10,同样会导致A D病理及认知障碍的加重㊂未来仍需研究进一步阐明抗炎细胞因子靶向治疗A D的具体机制㊂参考文献:[1] O z b e n T,O z b e n S.N e u r o-i n f l a mm a t i o n a n d a n t i-i n f l a mm a t o r y t r e a t m e n to p t i o n sf o r A l z h e i m e r'sd i s e a s e[J].C l i nB i o c h e m,2019,72:87-89.[2]S a c k m a n n V,A n s e l l A,S a c k m a n n C,e t a l.A n t i-i n f l a mm a t o r y(M2)m a c r o p h a g em e d i a r e d u c e t r a n s m i s s i o no fo l i g o m e r i c a m y l o i db e t a i nd i f f e r e n t i a t e dS H-S Y5Yc e l l s[J].N e u r o b i o lA g i n g,2017,60:173-182.[3] K i n g E,O'B r i e n J T,D o n a g h y P,e t a l.P e r i p h e r a li n f l a mm a t i o n i n p r o d r o m a l A l z h e i m e r's a n d L e w y b o d yd e m e n t i a s[J].JN e u r o lN e u r o s u r g P s y c h i a t r y,2018,89(4):339-345.[4] L iC,B i a n Y,F e n g Y,e ta l.N e u r o p r o t e c t i v e e f f e c t s o fB H D P C,an o v e l n e u r o p r o t e c t a n t,o ne x p e r i m e n t a l s t r o k eb ym o d u l a t i n g m i c r o g l i a p o l a r i z a t i o n[J].A C S C h e m N e u r o s c i,2019,10(5):2434-2449.[5] P e t i t t o J M,C u s h m a nJ D,H u a n g Z.E f f e c t so fb r a i n-d e r i v e dI L-2d e f i c i e n c y a n d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a u t o i mm u n i t y o ns p a t i a l l e a r n i n g a n df e a rc o n d i t i o n i n g[J].J N e u r o lD i s o r d,2015,3(1):196.[6]S a n t a m a ría-C a d a v i d M,R o d ríg u e z-C a s t r oE,R o d ríg u e z-Y췍ñe zM,e ta l.R e g u l a t o r y T c e l l s p a r t i c i p a t ei nt h er e c o v e r y o fi s c h e m i c s t r o k e p a t i e n t s[J].B M CN e u r o l,2020,20(1):68.[7] B a i r a m i a n D,S h a S,R o l h i o n N,e t a l.M i c r o b i o t a i nn e u r o i n f l a mm a t i o n a n d s y n a p t i c d y s f u n c t i o n:A f o c u s o nA l z h e i m e r's d i s e a s e[J].M o lN e u r o d e g e n e r,2022,17(1):19.[8] P o l J G,C a u d a n aP,P a i l l e t J,e t a l.E f f e c t s o f i n t e r l e u k i n-2i ni mm u n o s t i m u l a t i o na n d i mm u n o s u p p r e s s i o n[J].JE x p M e d,2020,217(1):e20191247.[9] A l v e s S,C h u r l a u d G,A u d r a i n M,e t a l.I n t e r l e u k i n-2㊃781㊃‘临床荟萃“2023年2月20日第38卷第2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F e b r u a r y20,2023,V o l38,N o.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i m p r o v e s a m y l o i d p a t h o l o g y,s y n a p t i c f a i l u r ea n d m e m o r y i nA l z h e i m e r's d i s e a s em i c e[J].B r a i n,2017,140(3):826-842.[10] K i mJ,Y o o n H,C h u n g D E,e ta l.m i R-186i sd e c r e a s e di na g e db r a i n a n d s u p p r e s s e s B A C E1e x p r e s s i o n[J].JN e u r o c h e m,2016,137(3):436-445.[11] Y uTW,L a n eH Y,L i nC H.N o v e l t h e r a p e u t i c a p p r o a c h e s f o rA l z h e i m e r'sd i s e a s e:A nu p d a t e dr e v i e w[J].I n tJ M o lS c i,2021,22(15):8208.[12]J e o n g J Y,C h u n g Y C,J i nB K.I n t e r l e u k i n-4a n d i n t e r l e u k i n-13e x a c e r b a t en e u r o t o x i c i t y o f p r o t h r o m b i nk r i n g l e-2i nc o r t e xi nv i v ov i ao x i d a t i v e s t r e s s[J].I n t J M o lS c i,2019,20(8):1927.[13] W a n g Y,L e a k R K,C a o G.M i c r o g l i a-m e d i a t e dn e u r o i n f l a mm a t i o na n dn e u r o p l a s t i c i t y a f t e r s t r o k e[J].F r o n tC e l lN e u r o s c i,2022,16:980722.[14] L e n g F,E d i s o n P.N e u r o i n f l a mm a t i o n a n d m i c r o g l i a la c t i v a t i o n i n A l z h e i m e rd i s e a s e:W h e r ed o w e g of r o m h e r e?[J].N a tR e vN e u r o l,2021,17(3):157-172. [15] T o o m e y C E,H e y w o o d W,B e n s o nB C,e t a l.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fp a t h o l o g y,e x p r e s s i o n a n d p r o t e o m i c p r o f i l e s i n h u m a nT R E M2v a r i a n t p o s t m o r t e m b r a i n s w i t h a n d w i t h o u tA l z h e i m e r's d i s e a s e[J].B r a i nP a t h o l,2020,30(4):794-810.[16] Q i nZ,G uM,Z h o u J,e t a l.T r i g g e r i n g r e c e p t o r e x p r e s s e d o nm y e l o i dc e l l s2a c t i v a t i o n d o w n r e g u l a t e st o l l-l i k er e c e p t o r4e x p r e s s i o na n da m e l i o r a t e sc o g n i t i v ei m p a i r m e n ti nt h e Aβ-i n d u c e dA l z h e i m e r's d i s e a s em o u s em o d e l[J].S y n a p s e,2020,74(10):e22161.[17] P a p a d i m i t r i o uC,C e l i k k a y aH,C o s a c a kM I,e t a l.3Dc u l t u r em e t h o d f o rA l z h e i m e r'sd i s e a s em o d e l i n g r e v e a l s i n t e r l e u k i n-4r e s c u e sAβ42-i n d u c e d l o s s o f h u m a nn e u r a l s t e mc e l l p l a s t i c i t y[J].D e vC e l l,2018,46(1):85-101.e8.[18] L i Z,L i uF,M a H,e ta l.A g ee x a c e r b a t e ss u r g e r y-i n d u c e dc o g n i t i v e i m p a i r m e n t a nd ne u r o i nf l a mm a t i o n i n S p r ag u e-D a w l e y r a t s:T h e r o l e o f I L-4[J].B r a i nR e s,2017,1665:65-73.[19] P uH,M aC,Z h a oY,e t a l.I n t r a n a s a l d e l i v e r y o f i n t e r l e u k i n-4a t t e n u a t e s c h r o n i c c o g n i t i v ed e f i c i t sv i ab e n e f i c i a lm i c r o g l i a l r e s p o n s e s i ne x p e r i m e n t a l t r a u m a t i cb r a i n i n j u r y[J].JC e r e bB l o o dF l o w M e t a b,2021,41(11):2870-2886.[20] H u y n h Q S,E l a n g o v a n S,H o l s i n g e r R M D.N o n-p h a r m a c o l o g i c a lt h e r a p e u t i c o p t i o n s f o r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A l z h e i m e r's d i s e a s e[J].I n t JM o l S c i,2022,23(19):11037.[21] H e y e nJ R,Y e S,F i n c k B N,e ta l.I n t e r l e u k i n(I L)-10i n h i b i t s I L-6p r o d u c t i o n i nm i c r o g l i a b y p r e v e n t i n g a c t i v a t i o n o fN F-k a p p a B[J].B r a i nR e sM o l B r a i nR e s,2000,77(1):138-147.[22]S u nP,Z h o u W,Y u e H,e ta l.C o m p o u n d A D110a c t sa st h e r a p e u t i cm a n a g e m e n t f o rA l z h e i m e r'sd i s e a s ea n ds t r o k e i nm o u s e a n d r a tm o d e l s[J].A C SC h e m N e u r o s c i,2020,11(6): 929-938.[23] M a g a l hãe sC A,C a r v a l h oM D G,S o u s aL P,e t a l.A l z h e i m e r'sd i se a s e a n dc y t o k i n eI L-10g e n e p o l y m o r p h i s m s:I st h e r ea na s s o c i a t i o n?[J].A r q N e u r o p s i q u i a t r,2017,75(9):649-656.[24] P a t e lR A,W h a r t o n W,B a y A A,e t a l.A s s o c i a t i o nb e t w e e na n t i-i n f l a mm a t o r y i n t e r l e u k i n-10a n d e x e c u t i v e f u n c t i o n i nA f r i c a nA m e r i c a nw o m e na t r i s k f o rA l z h e i m e r's d i s e a s e[J].JC l i nE x p N e u r o p s y c h o l,2020,42(7):647-659.[25] N e w c o m b e E A,C a m a t s-P e r n a J,S i l v a M L,e t a l.I n f l a mm a t i o n:T h e l i n kb e t w e e nc o m o r b i d i t i e s,g e n e t i c s,a n dA l z h e i m e r'sd i s e a s e[J].JN e u r o i n f l a mm a t i o n,2018,15(1):276.[26]S a x t o n R A,T s u t s u m i N,S u L L,e t a l.S t r u c t u r e-b a s e dd e c o u p l i n g o ft h e p r o-a n d a n t i-i n f l a mm a t o r y f u n c t i o n s o fi n t e r l e u k i n-10[J].S c i e n c e,2021,371(6535):e a b c8433.收稿日期:2022-11-09编辑:王晶璇㊃881㊃‘临床荟萃“2023年2月20日第38卷第2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F e b r u a r y20,2023,V o l38,N o.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改善抗生素治疗管理,抗击细菌耐药率升高

改善抗生素治疗管理,抗击细菌耐药率升高

改善抗生素治疗管理,抗击细菌耐药率升高2014年06月20日09:14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2014年5月29日至6月1日,“平.治天下”国外专家巡讲第10季分别在长沙、上海、沈阳和北京举行,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李小刚教授和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陈平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胡必杰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文宏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健教授和沈阳军区总医院马壮教授、北京医院孙铁英教授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安友仲教授分别担任各会场主席。

围绕抗感染治疗中抗生素的选择与剂量调整,土耳其海斯特普大学医学院穆拉特.阿科瓦(MuratAkova)教授做了精彩报告,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艾宇航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瞿洪平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玮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李文雄教授亦分别在4个会场进行了深入交流。

现整理巡讲活动主要内容呈现。

碳青霉烯类:耐药出现的帮凶,还是对抗耐药的同盟?细菌耐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Akova教授指出,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细菌耐药率升高,并造成健康维护成本增加。

根据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抗微生物耐药全球监测报告》,大肠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为8%~71%,对喹诺酮类耐药率为2%~65%;肺炎克雷伯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为27%~35%,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为0%~11%。

针对这一威胁,需要在细菌耐药监测、抗感染治疗和改善抗生素治疗管理等方面持续开展抗击细菌耐药行动。

抗击细菌耐药之耐药菌监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肠杆菌科细菌是非常重要的耐药菌,应根据耐药监测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

一项在大理市开展的监测结果显示,71株MTX-M型ESBL阳性大肠杆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和硝基呋喃类抗生素均具有一定耐药率,但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为0%。

另一项在上海市开展的监测结果显示,在重症监护室(ICU)获得的肠杆菌科细菌对美罗培南的敏感率高于头孢吡肟、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抗氧化剂及非甾体抗炎药物对大鼠阿尔茨海默病的预保护研究

抗氧化剂及非甾体抗炎药物对大鼠阿尔茨海默病的预保护研究

Ab ta t0be t e Tos u yt eefcso n ixd n g n ( sr c : j ci v t d h fe t fa t i a ta e t AO)ViC a d Vi n o — tr o t n t a d n n se — E
r s e t e y g v n Vi + Vi ,b p o e n t e p ci l ie t v C t i u r f n a d ViC+ ViE+ i u r f n a e ii e p e i t r e — E t b p o e s m d cn r —n e v n
害 , 者联 合 使 用 效果 更加 显著 。 两
关 键 词 : 尔茨 海默 病 ; 氧 化 剂 ; 炎药 , 甾类 阿 抗 消 非
St d n p v ntng Al h i e i e s i nto i a t a AI u y o e e i z e m r d s a e v a a i x d n nd NS D
中华老 年心 脑血 管病 杂 志 2 0 0 9年 3月 第 1 1卷 第 3期
C i JG r t Her BanVeslDsMa 0 , o 1 , . h ei r at ri se i, r2 0 V l 1No3 n a 9
・ 21 2 ・
基 础 研 究 .
M e h d Se e y t o SD a sw e er nd m l i i d i o 6 g ou egh 3 of6 gr up e e to s v nt —w r t r a o y d v de nt r psby w i t: o sw r
抗 氧化 剂 及 非 甾体 抗 炎 药 物 对 大 鼠 阿尔茨 海 默 病 的预保 护研 究

姜黄素在阿尔茨海默病中对炎症以及神经元的保护机制研究

姜黄素在阿尔茨海默病中对炎症以及神经元的保护机制研究

姜黄素在阿尔茨海默病中对炎症以及神经元的保护机制研究作者:商华信梁军李文媛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年第14期【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姜黄素在阿尔茨海默病中对炎症以及神经元的保护机制。

方法选取实验室60例三月龄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0例APP/V717转基因小鼠和20例C57BL/6小鼠,其中20例APP/V717转基因小鼠为姜黄素治疗组以及20例APP/V717转基因小鼠为转基因鼠对照组,20例C57BL/6小鼠为野生鼠对照组。

其中两个对照组均给予正常的鼠粮,而给予姜黄素治疗组小鼠连续喂养9个月含有姜黄素的鼠粮。

结果在潜伏期内,姜黄素治疗组与转基因小鼠的潜伏期时间存在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姜黄素;阿尔茨海默病;炎症;神经元;保护机制【中图分类号】R7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14..02阿尔茨海默病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该类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1],本文研究与分析姜黄素在阿尔茨海默病中对炎症以及神经元的保护机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实验室60例三月龄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0例APP/V717转基因小鼠和20例C57BL/6小鼠,其中20例APP/V717转基因小鼠为姜黄素治疗组以及20例APP/V717转基因小鼠为转基因鼠对照组,20例C57BL/6小鼠为野生鼠对照组。

1.2 ;水迷宫测试直径120 cm的圆形不锈钢水池为本次研究的水迷宫测试,水深为30 cm,将4个入水点来注明在水迷宫上,将其分为4等分,在任一等分中放入一个平台,直径6 cm,高28 cm,在水迷宫重放入混合物(23~25℃的热水、牛奶),水迷宫的高度要高平台2 cm,将小鼠放入水迷宫的不同位置,让小鼠在水迷宫内游泳,对于在120 s内未找到平台的小鼠,则需要由实验者来对其进行引导[2]。

一种Rho激酶抑制剂Y27632负载香菇菌多糖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应用[发明专利]

一种Rho激酶抑制剂Y27632负载香菇菌多糖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应用[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Rho激酶抑制剂Y27632负载香菇菌多糖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陈双,汉京霞,张强,李咪咪,赖科观,张志远,吴海东,刘慧娟,杨兰,梁彬,孙涛
申请号:CN201910663250.6
申请日:20190722
公开号:CN110251515A
公开日:
20190920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Rho激酶抑制剂Y27632负载香菇菌多糖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应用,本方法将香菇菌多糖和Rho激酶抑制剂Y27632相融合,分别通过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小鼠足趾肿胀、角朊细胞增殖、皮肤改善情况的影响检测实验证明得到,香菇菌多糖使得Rho激酶抑制剂
Y27632的稳定性得到很大提高,在护肤产品中得到更好的抑制炎症和修复改善皮肤效果。

申请人: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有限公司
地址:300457 天津市滨海新区洞庭路220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天津创智天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王秀奎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防控技术进展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防控技术进展

2020年第02期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R i em er el l a anat i pest i f er ,R A )诱发的,是一种禽类的接触传染病,一旦感染会引起多种疾病,给养鸭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故而加强疾病防控技术的研究具有很大现实意义。

R A 的血清型繁杂,并且不同血清型菌株之间缺少交叉免疫保护,易感染1~8周龄鸭,发病雏鸭会出现重度纤维素性肝周炎、心包炎等。

感染R A 的发病率高达90%,死亡率约为75%。

本病在全球都有分布,是制约养鸭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鉴于此,本文将R A 病相关防控技术综述如下。

1病原学本病病原最早被称为鸭疫斐佛氏菌,后来被命名为鸭疫巴氏杆菌。

Pi echul l a 等建议将其划分至黄杆菌属/嗜纤维菌群。

Seger s等依照D N A -r R N A 杂交分析将其单列为里默氏杆菌属,并将其命名为鸭疫里默氏杆菌(R A )。

R A 属于一种革兰氏阴性菌,无芽孢不发酵杆菌,因无鞭毛结构,故不可运动。

经涂片染色,可观察到菌体呈椭圆形,单个存在,部分双排列或呈长丝样。

李继祥等对R A 明胶酶的生化特性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在4℃环境下保存24h 后明胶酶的相对酶活力为98.6%,15℃下对应值为97.4%,25℃为93.6%。

在37℃恒温条件下保存0.1、1、2h 对应的相对酶活力依次为99.0%、98.1%与93.4%,65℃下本酶迅速失活,Cu 2+、Cd 2+、H g 2+等金属离子对酶活性均有抑制作用,李继祥等指出,明胶酶对雏鸭有较强毒力,是一种有致病作用的金属蛋白酶。

2防控技术提倡预防为主,加大饲养管理力度,优化饲养条件。

适度调整鸭群的饲养密度,加强鸭棚中温、湿度的调控,做好雏鸭保暖、防潮与通风工作。

推行“全进全出”的管理体制,批次、日龄不同的雏鸭禁止混养。

待鸭群出栏后,要对各类用具、场地、棚舍等进行整体消毒。

全面贯彻落实消毒与防疫体制,对饮水器、料槽等做到定时消毒,做好鸭瘟的接种和防治工作,同时要将鸭病毒性肝炎及禽流感等其他疾病的发生率降至最低水平。

阿尔茨海默病与炎症

阿尔茨海默病与炎症

阿尔茨海默病与炎症
安明;赵国君;刘东明;董志强
【期刊名称】《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8(000)0S1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D)是目前为止最普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除了纤维状Aβ多肽和神经纤维缠结等组织病理学特征外,阿尔茨海默病的炎症机制也已得到验证。

本文将就哪种类型的细胞参与该炎症,同时就AD发病过程中释放哪些前炎症因子
及抗炎因子进行综述。

【总页数】5页(P680-684)
【作者】安明;赵国君;刘东明;董志强
【作者单位】包头医学院药学系;包头市第四医院药剂科;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药剂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9.1
【相关文献】
1.炎症在阿尔茨海默病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2.电针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D⁃半
乳糖诱导的阿尔茨海默病样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神经炎症的影响3.趋化因子
和小胶质细胞在阿尔茨海默病神经炎症中的作用研究进展4.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
构域样受体蛋白3炎症小体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神经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的相关
性分析5.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治疗阿尔采末病的药物靶点:β-分泌酶

治疗阿尔采末病的药物靶点:β-分泌酶

治疗阿尔采末病的药物靶点:β-分泌酶
王月华;杜冠华
【期刊名称】《中国药理学通报》
【年(卷),期】2003(019)006
【摘要】近年来的研究表明,β-淀粉样蛋白( Aβ)是老年斑的主要成分,有明显的神经细胞毒性作用,在阿尔采末病(AD)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降低脑中
Aβ的生成量是治疗AD的策略.Aβ是由β-和γ-分泌酶裂解其前体蛋白(APP)而生成,其中β-分泌酶(BACE)是启动Aβ形成的关键限速酶,因此BACE是开发治疗AD 药物的一个具有吸引力的作用靶点.该文就近来对β-分泌酶的研究作一综述.
【总页数】5页(P609-613)
【作者】王月华;杜冠华
【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北京,100050;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北京,1000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05;R341;R745.702.31;R977.3;R977.6
【相关文献】
1.β淀粉样蛋白的分泌酶与阿尔采末病的治疗 [J], 罗焕敏;谷峰
2.γ-分泌酶、淀粉样前体蛋白和早老蛋白1在阿尔采末病中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J], 韦云;刘剑刚;李浩;唐旭东
3.以β-分泌酶为靶标的阿尔采末病防治药物研发进展 [J], 周禹;程肖蕊;周文霞;张永祥
4.阿尔采末病APP分泌酶及其靶向干预研究进展 [J], 李守业;朱妍;焦悦;李昌煜
5.胰腺癌微环境中胰腺星状细胞(PSC)分泌的细胞因子为药物靶点的研究进展 [J], 杨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抗炎药物及作用机理最新研究进展

抗炎药物及作用机理最新研究进展

抗炎药物及作用机理最新研究进展
王棋文;宋德荣;李剑勇;于远光
【期刊名称】《中国畜牧兽医》
【年(卷),期】2010(037)003
【摘要】抗炎药主要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甾体类抗炎药和中药.由于传统的抗炎药选择性较差,副作用明显,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炎症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一些疗效好、副作用小的新型抗炎药相继问世,应用于临床.作者主要对上述3种抗炎药物及其作用机理在近几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探讨分析.
【总页数】4页(P211-214)
【作者】王棋文;宋德荣;李剑勇;于远光
【作者单位】毕节学院草业生态研究所,毕节,551700;贵州省毕节地区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毕节,551700;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兰州,730050;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9.79
【相关文献】
1.丹参酮ⅡA治疗消化道肿瘤作用机理的最新研究进展 [J], 周军
2.抗炎药物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J], 朱芙蓉;郑英君;赵靖平
3.新型非甾体抗炎药物阿司匹林丁香酚酯的研究进展 [J], 贾希希;李剑勇
4.缺血性脑卒中的炎症及抗炎药物的研究进展 [J], 龚诗立;杨翠翠;胡朝英;张兰
5.非甾体抗炎药物及其作用机理进展 [J], 颜文革;张守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使用抗炎药物可减少患阿尔海默氏病的危险

使用抗炎药物可减少患阿尔海默氏病的危险

使用抗炎药物可减少患阿尔海默氏病的危险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康复》
【年(卷),期】2003(7)1
【总页数】1页(P23-23)
【关键词】抗炎药物;阿尔海默氏病;非甾体抗炎药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9.16
【相关文献】
1.阿尔茨海默氏病的危险因素/杏仁保健新发现/维生素E有助于防治帕金森氏病[J],
2.通天草提取物对拟阿尔茨海默氏病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其海马区组织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J], 魏铁花;李宝龙;刘旭;贾博宇;周忠光;尹丽颖
3.通天草提取物对阿尔茨海默氏病转基因小鼠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 [J], 沈宁;葛鹏玲;代巧妹
4.非甾体抗炎药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病 [J], 袁浩龙
5.MiR-320a作为阿尔茨海默氏病的诊断生物标志物,对β淀粉样蛋白诱导的神经毒性具有保护作用 [J], 张群;侯莉芳;钟月红;沈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阿尔茨海默病临床治疗药物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临床治疗药物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临床治疗药物进展
黄敏;袁进;张相年
【期刊名称】《临床军医杂志》
【年(卷),期】2010(38)2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多见于老年人的渐进性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是引起痴呆最常见的原因。

由于AD起病隐匿、病因不明,治疗时间长,治疗和护理费用昂贵,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困难。

目前,临床治疗还是药物治疗为主,主要是改善AD 的症状,延缓AD的进展。

本文主要介绍近年来治疗AD常用的药物。

【总页数】3页(P307-309)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药物治疗;进展
【作者】黄敏;袁进;张相年
【作者单位】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药剂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2
【相关文献】
1.非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对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治疗的最新进展 [J], 吴凤刚;徐克雷
2.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的临床研究进展 [J], 李慧
3.阿尔茨海默病相关药物靶点和临床治疗进展 [J], 林婷婷;詹亚熹;付书梅;毕丹蕾;申勇
4.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药物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进展 [J], 张兰
5.以β淀粉样蛋白为靶点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药物试验研究进展 [J], 陈永洪;曾进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阿尔采木病治疗近展

阿尔采木病治疗近展

阿尔采木病治疗近展
Thal,LJ;陈佩俊
【期刊名称】《上海精神医学》
【年(卷),期】1992(0)A00
【摘要】过去的十年,阿尔采木病的治疗主要集中于继发症状的控制;现在,药物的开发已转向认知功能的治疗;今后的十年,治疗的目标将是减慢疾病衰退速度、阻缓疾病的症状出现以及预防疾病发生。

【总页数】4页(P14-15,57,58)
【作者】Thal,LJ;陈佩俊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9.16
【相关文献】
1.阿尔采木氏病精神症状53例临床分析 [J], 陈响红
2.石杉碱甲片剂治疗21例阿尔采木病疗效观察 [J], 赵长英;李绍峰
3.阿尔采木病流行病学新观点 [J], Katzm.,R;陈佩俊
4.毒扁豆碱治疗阿尔采木氏病双盲对照研究(英) [J], 徐成敏
5.血管性痴呆、阿尔采木氏病和帕金森病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J], 杨友松;傅昇钦;刘英;苟婴如;刘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蜱螨与人类疾病》出版发行

《蜱螨与人类疾病》出版发行

《蜱螨与人类疾病》出版发行
佚名
【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5(016)003
【摘要】由孟阳春、李朝品和我院寄生虫教研室主任梁国光副教授主编、吴光华任主审的《蜱螨与人类疾病》一书,近日由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总页数】1页(P23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84.39
【相关文献】
1.中国血蜱属(蜱螨目:硬蜱科)研究:嗜鸟血蜱亚属Subgenus Ornithophysalis附一新记载种 [J], 孙毅;魏川川;许荣满;刘晓
2.蜱螨与人类健康 [J], 姜在阶
3.飞机释放捕食螨(蜱螨目:植绥螨科)对玉米害螨(蜱螨目:叶螨科)的生物防治 [J], Piek.,CH;冉瑞碧
4.家禽寄生的蜱螨与疾病关系研究进展 [J], 王乔花;陈富珍;李艳平;李星润;曹荣昌
5.细纹新须螨雄螨的发现(蜱螨目:细须螨科) [J], 王冬生;袁全昌;马恩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37.Y oung L T…:B rain R e s.1991;553:323-3268.Jope R S…:J N eu ro chem.1996;60:2402-24099.M ath e w s R…:B i o l P sych i a try,1997;41:649-65610.Y o ung L T…:Am J P sy ch i a try,1994;151:594-59611.A v issa r S…:Bio l P sy ch iatry,1996;39:755-76012.Je sus A…:B io l P sy ch iatry,1997;42:704-71213.A v issa r S…:N a tu re,1998;331:440-44214.Co lli n SF…:P ro c N a tlA cad Sc iU SA.1991;88:10634-1063715.L i P P…:B i o l P sy ch i a try,1993;34:162-170阿尔采默氏病的抗炎治疗进展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神经内科(630042) 彭国光 董为伟 摘要:本文综述近年有关文献,阐述阿尔采默病(AD)的发病机理和治疗进展。

AD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变性疾病。

有证据表明,其组织破坏与炎症反应和免疫机理有关,故提出用抗炎药物治疗。

阿尔采默氏病(AD)是一种主要影响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的变性疾病。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脑功能衰退,尤其突出的是认知功能障碍。

目前许多药物可以通过增加神经介质使其症状缓解,但是却难以延缓或阻止疾病的进展。

AD神经病理学特征是:以淀粉样蛋白为核心的老年斑,以异常磷酸化的微管结合蛋白T au为核心的神经纤维缠结〔1,2〕。

常规治疗不能阻止这些病理变化。

近来有大量的证据表明,AD的组织破坏与炎症反应和免疫机理有关。

因此提出了用抗炎药物(尤其是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以延缓AD组织破坏的进程或预防疾病的发生。

AD发病机理免疫反应改变在AD发病机理中的作用以往被人们忽视了。

免疫反应和炎症在AD 的神经元的破坏中可能起了作用。

通过对AD患者血清学、脑脊液和死后脑组织的系统检查,发现存在有大量特征性的免疫反应。

免疫反应包括〔3,4〕:急性期反应物、细胞因子、补体系统、小胶质细胞等的改变。

1.急性期反应物AD患者出现急性期蛋白水平升高,其种类达40多种以上〔1〕。

如蛋白酶、蛋白酶抑制剂、补体蛋白、补体蛋白调节剂等。

这些蛋白的出现虽然对于AD并无特异性,但却是炎症反应的特征性改变。

也许是AD脑组织的变性刺激了急性期反应,多数AD患者的血清和脑脊液α1-an-tichym o trypsin(α1-A T)和α2-巨球蛋白升高〔3,5〕。

α1-AT和α2-巨球蛋白就是很强的蛋白酶抑制剂α1-AT和α2-巨球蛋白是老年斑淀粉样蛋白(AP)的成分。

淀粉样蛋白是淀粉样前体蛋白(A PP)的降解产物。

A PP的降解程度取决于A PP所接触的各种蛋白酶以及蛋白酶抑制剂的情况,AD时众多的蛋白酶和蛋白酶抑制剂可造成有利于淀粉样蛋白产生以及沉淀的环境。

A PP也是一种急性期蛋白,在AD时其产生增加。

A D患者中,无论是全身性的或局部性的急性期反应对于A PP的水平升高都有重要影响。

2.细胞因子细胞因子是急性期反应的主要调节因子,是一类从激活细胞释放出来,作用于其它细胞的肽类因子。

AD患者脑组织可以产生细胞因子,并在局部发挥作用。

神经星形细胞可产生细胞因子,而细胞因子又可诱导神经元和内皮细胞增加A PP合成。

已证实AD患者脑组织产生的细胞因子有白细胞介素1(I L-1)、白细胞介素6(I 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 F s)等,其含量均升高〔3,4〕。

I L-6可诱导神经元细胞合成A PP增加,IL-1刺激内皮细胞合成APP。

所有这些因素均与发病机理中免疫机制的调节和扩大有关。

3.补体系统补体是一系列共同起着介导吞噬和细胞死亡的蛋白。

A D脑组织中存在有补体成分〔3,4〕,已发现从C lq到C5b-9都有存在。

补体系统也与AD的脑组织破坏有关。

当补体系统被激活之后,就会发生一系列级联反应,攻击细胞膜,并在上面打孔,进而引起细胞溶解。

AD脑组织弥漫性淀粉样沉淀、老年斑和一些神经纤维缠结以及营养不良性轴突中,C3d、C4d和C lq含量增高数倍。

C3d和C4d主要集中在淀粉样蛋白沉淀,说明在其形成早期就有A P沉淀与补体相结合,C5b-9是细胞膜攻击复合物,主要见于营养不良性轴突与神经纤维缠结。

其存在表明AD发生了补体介导的神经元溶解。

在弥漫性淀粉样蛋白沉淀中没有发现C5b-9,说明这些斑块中没有细胞膜供给细胞膜攻击复合物(C5b-9)的粘附和打孔。

而补体C lq和C4d的存在表明补体的激活是经过经典途径而发生的。

实验证明〔3,6〕,可溶性A PP和不溶性A P均可直接激活补体系统。

然而A PP的激活作用可被C l抑制剂所阻断,AP的作用却不会被阻断。

因此,A P经过经典的补体激活途径和细胞膜攻击复合物的作用产生了细胞毒性作用,引起A D脑组织的破坏。

与此同时,AD脑组织还产生了一些抑制剂,保护脑组织免遭补体系统激活后所造成的损害〔3,4〕。

例如S蛋白(V itronectin)、硫酸糖蛋白2(C lusterin)和P ro tectin〔4〕等三种抑制剂不仅其含量升高,而且主要集中在营养不良性轴突和神经纤维缠结部位。

这些抑制剂可阻止细胞膜攻击复合物的附着,从而防止了神经元的溶解。

上述一系列发现表明,在AD脑组织中补体系统的激活产生了细胞膜攻击复合物,同时神经元又制造了一些防御性蛋白阻止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的发生。

4.小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在A D的发病机理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3—5〕。

小胶质细胞来源于循环中的巨噬细胞。

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在老年斑周围明显增加,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其围绕着淀粉样蛋白核心分布。

有人认为,激活小胶质细胞与A P沉淀的形成有关,即激活小胶质细胞产生了老年斑的淀粉样蛋白沉淀。

将A P片段加入培养的小胶质细胞中,可刺激产生补体C3。

因此,如果A D脑组织的补体来源于局部,很可能就是来自于激活的小胶质细胞。

除此之外,星形细胞也可产生A PP、补体、α1-A T和α2-巨球蛋白,这可能是淀粉样蛋白成分的另一个来源。

激活小胶质细胞还聚集在变性神经元胞体的周围,参与了神经元变性终末期的吞噬作用。

AD脑组织激活小胶质细胞表面有免疫球蛋白受体(F cr R I)、补体受体(CR3和C R4)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 H C)表面糖蛋白Ⅱ类分子和Ⅰ类分子的表达,浓度升高。

大量持续存在的M HC,增加了小胶质细胞与T淋巴细胞相互作用的机会。

已知含有高浓度M HC表面糖蛋白的细胞与T淋巴细胞相互作用是自身破坏性疾病的特征性表现〔4〕。

这种自身破坏性疾病中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现已证实,AD脑组织有激活的小胶质细胞与少数T淋巴细胞接触。

AD的抗炎治疗1.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上述AD的病理研究表明,AD损害的特征是一种慢性神经炎症状态,这种炎症反应可能进一步促进了神经元破坏。

神经炎症状态是一种静悄悄的过程,没有外周炎症的水肿和白细胞浸润,以及炎症反应过程中抗体的参与,整个过程不具有典型自身免疫的变异。

然而正因为其是一种炎症反应,抗炎治疗就可能预防或阻止疾病的进展,这一假设已被下面的事实所证实。

M c G eer等〔1〕对现已发表的涉及9个不同国家的有关A D流行病学资料17篇进行了文献复习。

其中10篇病例对照研究是将抗炎药物、关节炎或两者共同作为A D的危险因素进行了研究;7篇基准人口研究是将抗炎药物或类风湿性关节炎作为AD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

虽然关节炎和抗炎药物的使用都明显地伴随着AD患病率的下降,我国李氏〔7〕也有类似发现,但是多数研究都因为样本量少而没有统计学意义。

由于这些研究的设计相似,采用m eta统计分析方法之后,结果发现抗炎药物(尤其是非甾体类抗炎药)可以延迟AD的发生和减慢AD的进展。

临床上常使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有:阿斯匹林、消炎痛、萘普生、甲氯灭酸、炎痛喜康等。

S te w-a rt等〔8〕也证实,伴随着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使用年限的增加,患AD的危险性下降;这种下降有着2年的滞后期,即是说在A D诊断前,非甾体类抗炎药得服用多年才可能有效。

这就意味着,在A D临床前期的后阶段用非甾体类抗炎物治疗可能无效,因为这时疾病发展已超过了炎症期或病情严重到难以控制。

Rog ers等〔9〕在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实验中,使用消炎痛进行了6个月的治疗研究。

结果发现,对于轻和中等程度认知功能下降的患者,治疗组改善1.3%,安慰组下降8.4%,两组间比较,P<0.003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

但是参加实验的44名患者中仅24人完成了实验,严重的副作用限制了其临床运用。

此外,哪些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能够到达脑内,哪种药物或哪些药物联合运用对A D的治疗有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一旦这些问题被阐明,必将会为难治性AD开拓出一条崭新的治疗途径。

2.激素糖皮质激素是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抗炎和/或免疫抑制剂,也是中枢神经系统特发性炎性疾病时的主要治疗药物。

激素能通过BBB,其治疗效果是由于抑制白细胞的粘附、聚集、吞噬和储积,抑制前列腺素和白细胞三烯的合成,白细胞溶解,迟发性过敏反应损害等作用所致。

但是A D的治疗常需要长期使用,中或大剂量激素治疗可产生一系列的问题〔1,3〕。

激素可引起电解质紊乱,水储留,诱发充血性心力衰竭;引起骨质疏松,易于骨折;抑制下丘脑-垂体机能,导致内分泌和精神障碍;增加对感染的敏感性等〔1,3〕。

长期使用激素治疗临床难于实施。

有人认为,如果采用小剂量治疗,或先用大剂量后减至小剂量维持是有好处的,患者也可以耐受。

可是,长期使用激素会损害培养的海马神经元,而且在AD时海马神经元的损害常常是最严重的。

近来K eenan等〔10〕的临床观察发现,服用强的松1年,即或是小剂量(5~40m g/d)对人的记忆力是有损害的。

药物对记忆力的这种作用不受治疗的剂量或时程的影响。

尤其是老年人对这种损害作用是非常敏感的,短期使用激素对记忆力也产生有害影响。

因此提出,开始采用激素治疗A D时应仔细考虑其对记忆力损害的危险,尤其是医源性记忆力损害作用将会抵销激素治疗带来的可能好处。

3.抗疟疾制剂〔3,11〕使用氯喹可以减少炎性作用和急性期反应,还可阻断淀粉样蛋白的合成。

氯喹可抑制淋巴细胞反应与巨噬细胞机能;阻断细胞因子释放:减少前列腺素和白细胞三烯的合成。

氯喹还能抑制A PP在溶酶体酸性环境中的降解。

因此,氯喹可用来治疗A D。

4.螯合剂金属离子螯合剂D-青霉胺〔3〕和去铁胺〔12〕用来治疗炎症疾病已有报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