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练习3 人教新课标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生动地展现了我国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现实,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时代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他们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生动的事例和数据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把握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巨大变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掌握相关的历史事实和数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深刻理解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时代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变化及取得的成就。
2.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深刻理解改革开放的重要性,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史料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文资料、历史视频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变化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以及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课堂练习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课堂练习一、选择题1.清末状元张謇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臂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
在此,张謇认为解决目前之急的关键是A.发展教育B.重视国防C.实业救国D.民主共和2.下表反映了1911-1919我国面粉业生产的状况,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①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②“实业救国”思想的鼓舞③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鼓励发展工商业④中国民族工业实力雄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是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生动写照。
说它“畸形”,从行业看,是因为主要集中在A.轻工业B.重工业C.造船业D.大城市4.歌谣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
下列歌谣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是①旗袍西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②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③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④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又义深A.①②③④B.①②③C. ②③④D.①③④5.1912年3月5日《时报》上题为《新陈代谢》的文章曾这样生动地描述:“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引起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中国共产党的提倡B.辛亥革命的推动C.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D.洋务运动的兴起6. 清末毅然退出官场走上“实业救国”之路的状元实业家是()A.曾国藩B.李鸿章C.左宗棠D.张謇7.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但也曾出现过一个“短暂的春天”,这个“短暂的春天”出现于()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8. 下表显示的是民国初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情况。
导致1914—1918年间厂家数量发生较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2-1-c-n-j-y 年份1912 1913 1914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1920 厂家数622 689 941 1275 1644 1973 23 1965 1795A.清政府鼓励发展民族工业B.列强因战争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C.外资企业大量投资D.中国民族工业排挤了列强在华企业二、非选择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步试卷(解析版)
人教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步试卷一、单选题1.下面的图示反映了()A. 城市交通堵塞问题B. 人们生活方式变化C. 社会保障体系完善D. 就业渠道拓宽2.我国时速250公里的“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制工作取得新进展。
中国在“交通强国”之路上渐行渐疾、渐行渐稳,这在本质上体现了我国()A.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B. “一五计划”的实施C.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D. 综合国力的提升3.恩格尔系数是衡量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富裕程度的主要指标之一。
右图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指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趋势主要说明()A. 我国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B.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粮食不断减少C. 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目的成就D. 中国的粮食生产呈下降趋势4.某“农家乐”制作的野菜、粗粮受到前来游玩的游客的热捧,对这种现象理解正确的…()A. 说明中国人已解决了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B. 说明人们饮食喜欢猎奇C. 说明“农家乐”经济发展水平低D. 说明人们注意营养,粗细搭配,注重绿色食品等5.2016年暑假,一位外籍教师带着家人到株洲游玩,下列生活情景他们不可能看到的是()A. 用微信支付B. 穿现代服装C. 住小洋楼D. 用粮票买米时间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三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手机、空调、汽车A. 经济快速发展B. 文化教育进步C. 社会保障提高D. 饮食结构优化7.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下降,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显著变化表明()A. 人们健康水平在下降B.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C. 牛奶面包代替稀饭馒头D. 肉鱼禽蛋得到充分保证8.2017年5月,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评选出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
这些新事物的出现说明()A. “一带一路”改变了人们生活B. 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变化C. 科技创新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D. 外国青年羡慕中国人生活方式9.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总量不断增长,消费结构不断优化,生活新气象不断涌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社会生活的变迁》基础练习1.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我国城乡人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出现在( )A.建国初期 B.“文化大革命”时期C.“大跃进”时期 D.改革开放以后2. 当前,我们一直在强调,要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断增长的前提是( )A.信息时代的到来B.爱美意识的增强C.物质生活的提高D.文化娱乐用品的增多3. 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于时间的掌握发生着变化,有这样的说法:50年代看天上(的太阳),70年代看墙上(的挂钟),80年代看手上(的手表),90年代看腰上(的BP机、手机)。
这反映了( )A.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B.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C.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D.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4. 粮票、布票等是祖辈、父辈们曾经使用过的购物票证,当时发行这些票证最主要的原因是( )A.当时物资很紧缺B.当时大家没有钱C.票证代替人民币D.使用起来很方便5. 最能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标志,是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显著变化表现为( )A.大米为主要食品B.肉鱼禽蛋得到充分保证C.牛奶面包代替稀饭馒头D.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下降6. 下列对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B.文化教育的消费比例下降C.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D.多数人日益重视知识信息7. 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行“票证”到20世纪90年代初“票证时代”结束,说明了我国( ) A.社会制度的先进B.人们思想觉悟的提高C.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D.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8. 下列有关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A.人们的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许多农村建起了漂亮的住宅小区B.许多人还没解决温饱问题,仍吃野菜、窝头C.服装成为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D.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越来越多9. 1970年,有一个外国人来到中国,他不可能看到的是()A.人们大多住在简陋狭窄的房子里B.人民的食物匮乏、单调C.大街上人们的服装大多是灰色和蓝色两种D.大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奔驰10. 下列能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变化的是()①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②网上聊天、发微信成为人们比较便捷的通信方式③人们排着长队买食油、火柴、棉布等生活必需品④70年代住草房,80年代住砖房,90年代盖楼房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11. 20世纪80年代以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传统的“四大件”是城乡的最高追求;80年代以后,彩电、洗衣机、录音机等新的“四大件”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如今,家用电脑、汽车、住房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2006-2011中考历史真题课课练 八年级上册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人教新课标版
(2006-2011)中考真题课课练(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选择题[2011·潜江]在政府以法令形式强制推行后,男子剪掉辫子和女子停止缠足的做法逐渐被人们接受。
这种情况最早应该发生在( A )A.辛亥革命后 B.戊戌变法后C.新文化运动后 D.五四运动后[2011·海南]下图生动再现了“剪辫子”的历史情境,它应该发生在( A )A. 辛亥革命时期B. 洋务运动时期C. 五四运动时期D. 北伐战争时期[2011·南京]辛亥革命后,随着民主平等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逐渐得到改变。
下列体现这一改变的是( B )A.称“老爷” B.行握手礼 C.缠足 D.穿翎顶补服[2011·衡阳]中国近代生活由于西方科技的传入而丰富起来。
以下场景不可能出现的是( A )A.李鸿章用网络通告《马关条约》内容B.清政府派大臣坐轮船出洋考察C.南通张謇的公馆夜晚电灯通明D.蒋介石乘飞机到西安督促张学良剿共[2011·河南]近代社会政治革新与风俗的变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下列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的是( D )A.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B.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C.宣读婚誓,互抉约指,携手同归D.小脚一双三寸莲,作揖跪拜大人前[2011·清远]1840年后随着中国闭关自守大门的打破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闯入,近代文明也传入中国,下列属于近代文明的是( A )①轮船、火车②电报、电话③照相、看电影、跳交谊舞④三跪九叩之礼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2011·六盘水]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
下列图片中,带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A )中山装握手礼剪辫子废止缠足①②③④A. ①②③④B. ①③C. ①②④D. ②③④[2011·株洲]随看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逐步推进,中外联系日益增多,人们的社会生活随之发生变化。
初二历史社会生活的变化试题
初二历史社会生活的变化试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随着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被打破,近代文明传入中国,猛烈冲击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悄然改变着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下面组图的变化:材料二:清朝官场“大人”“老爷”的称呼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反映。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政府的各个部门仍沿用着前清官场的旧称呼,孙中山认为“查前清官厅视官等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殊为共和政体之玷”。
他下令革除这些恶称,一律改称职务。
在民间普通称呼中改用的“先生”“君”是中国固有的称呼,只表示对人的尊敬,没有等级之差,人人可用。
从此,这些称呼很快就在社会交往中流行起来。
请回答:(1)仔细观察材料一中的组图,图中的人物主要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哪些方面发生的变化?(4分)(2)材料二中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称呼方面发生了怎样的改变?(2分)这一变化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什么思想观念?(2分)(3)请你说出近代社会习俗的一些其他变化的一个例子?(2分)并且找到除材料二以外其他的变化原因吗?(2分)(4)当今社会,一些中学生将自己的头发染成黄色、红色或其他颜色,他们认为这属于个性张扬,与世界接轨,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2分)【答案】(1)发型:由长发辫变成短发(2分)。
服饰:由长袍马褂变为中山装(2分)。
(2)由清朝官场“大人”、“老爷”的称呼,孙中山下令各处这些恶称,一律改称职务。
在民间普通称呼中改用“先生”、“君”称呼。
(2分)在思想上尊卑等级观念已被平等观念所取代。
(2分)(3)女人不缠足;(2分)西方近代文明的传人。
(2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4)中学生属于未成年人,不应该学社会上的成年人去染发,应该保持朴素的外在形象,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
(2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解析】(1)由材料一中的组图可以看出两张图片中最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发型和服饰上,第一幅图的发型为长发辫,而第二幅则改为了短发;第一幅图中的着装主要是长袍马褂的打扮方式,第二幅图则是明显的中山装打扮。
噶米精编八年级历史上册 6.20 社会生活的变化课后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
6.20 社会生活的变化一、选择题1.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
其社会原因是()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2.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
下表反映的是()A.大众传媒的发展B.习俗风尚的变革C.交通工具的更新D.通讯设施的完善3.民国19年,在一位生活在南京的16岁男孩的生活中,最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A.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发型B.着中山装到学校去读书C.在校见到老师行跪拜之礼D.同学之间以“某君”相称4.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模范街,踏进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
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A.社会生活的近代化B.礼仪风俗的简洁化C.民间服饰的西洋化D.民族经济的工业化5.某男征婚广告称:“(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死后,女可再嫁;(四)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
据所学知识判断此广告在中国最早出现应在()A. 19世纪中期B. 20世纪初期C. 20世纪中期D. 21世纪初期6.跪拜礼有损人格。
我国废除这一礼节,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是在()A.鸦片战争后B.洋务运动后C.戊戌变法后D.辛亥革命后7.鲁迅在《头发的故事》一文中记载:“宣统初年(1909年),我在本地的中学校做监学,同事是避之惟恐不远,官僚是防之惟恐不严,我终日如坐在冰窖里,如站在刑场旁边,其实并非别的,只因为缺少了一条辫子”的原因最可能是()A.洋务运动中的留学生留洋、崇洋、媚洋B.维新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C.辛亥革命前后,具有了反清革命色彩的“断发易服”D.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法令8.近代中国人民在社会习俗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得益于哪件大事的发生()A.戊戌变法B.新文化运动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9.中华民国建立后,明令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而以先生、君或官职相称。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一. 教材分析本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第25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材料,展示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等方面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改革开放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了改革开放的背景和意义。
但对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具体变化,可能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掌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情感,树立远大理想,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理解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以及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
2.教学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关课件。
八年级历史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鸦片战争后社会生活的变化,包括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变革。
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认识其对中国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料分析、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变化,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变革,认识社会进步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二、教学重点1. 鸦片战争后社会生活的变化。
2.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分析鸦片战争对社会生活的具体影响。
2. 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变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2. 参考资料:相关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引发学生对鸦片战争的兴趣。
提问:“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本节课的主题。
2.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自主学习鸦片战争后社会生活的变化,包括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变革。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观点。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鸦片战争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如经济结构的变动、文化观念的变化等。
4. 史料分析教师展示相关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更深入地理解鸦片战争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反思社会生活的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
6.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变化,思考社会进步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初二历史社会生活的变化试题
初二历史社会生活的变化试题1.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
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A.1909年,张某乘坐火车,行驶在中国人自己设计修筑的铁路上B.1910年,李某赴京参加了科举考试C.1911年,王某通过《申报》获得了武昌起义的消息D.1912年,赵某穿着中山装参加了一个重要宴会【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变化的相关史实,解题时注意“不可能“,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科举考试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从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约一千三百年。
B内容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
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文化生活的变化2.假如你生活在20世纪初,你可以做些什么?()①从《申报》上了解时事②报考京师大学堂③考中状元光宗耀祖④买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A.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的人们社会生活变化的相关史实。
此题的关键之处是时间:20世纪初,可以做到的,必须是20世纪初之前就有的。
《申报》创办于1872的上海,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的戊戌变法时期,故①②都是20世纪初之前就能做到了;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技制所以20世纪初不能在考中状元了,故③不符合题意。
商务印书馆是1897年创办的,在此之后都能买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故④也是正确的。
所以此题选择答案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经济和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变化。
3. 1915年,吴老太爷从浙江绍兴的乡下来到上海,他为眼前崭新的社会风俗感到奇怪。
他不可能看到A.西式洋楼里,穿着旗袍的摩登女郎正在吃西餐B.轮船往来于黄埔江上,汽车穿梭于南京路口C.《申报》刊登了身着中山装的男士照片D.拖着长辫的男人正在用欧元购买“洋油”和“洋布”【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影响的认识。
八年级历史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新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包括衣食住行的变迁。
(2)掌握社会习俗的变化,如婚姻、丧葬等。
(3)了解社会生活中的其他变化,如交际方式、娱乐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文献等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社会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提高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变迁,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近代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
(2)社会习俗的变化。
2. 教学难点:(1)社会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如何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社会变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近代社会生活的场景图片。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简要回顾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迁。
(2)分析社会习俗的变化,如婚姻、丧葬等。
(3)探讨社会生活中的其他变化,如交际方式、娱乐等。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社会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社会变迁的历史意义。
四、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总结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3. 搜集有关近代社会生活的资料,进行课堂分享。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准确地传达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是否有提高,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 生活用品的变迁传统与现代生活用品的对比生活用品变迁的原因与影响2. 社会风俗的演变传统与现代社会风俗的差异社会风俗演变的原因与影响七、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通过展示不期的生活用品和风俗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社会变迁。
2023-2024学年人教初中历史8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课时练第八单元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体验·夯实】1.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
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A.重商轻农 B.工商皆本 C.重利轻义 D.实业救国2.每个人一生中都有自己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三人的选择都是为了()A.挽救中华民族危亡 B.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C.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D.实业救国3.如图反映了某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 B.企业管理制度的进步C.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中国工业基础发展壮大4.下列选项中,对如图理解正确的是()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戊戌变法期间B.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C.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艰难曲折D.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是图中“3”处出现“黄金时期”的内因5.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
这些习俗的变化主要体现出()A.经济发展的新气象 B.民主与科学的倡导C.陈规陋习彻底废除 D.自由平等的新风尚6.上海《时报》曾发《新陈代谢》一文,称:“新礼服兴,翎顶礼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云髻兴,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应该归功于()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7.1912年,《申报》称:帝制取消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
《大公报》也有描述:“东装西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
这反映了当时()A.民主科学观念深入人心 B.民众广泛接受西方服饰C.社会变革影响服饰变化 D.传统风俗习惯坚如磐石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面对进口棉纺织品对国内手工业的压力,并且有着建立工业经济的愿望,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政治家和资本家寻求用国内生产取代进口的办法……张謇是全球南方诸多思想家的一员,他们认为工业进步等于国家进步,建立棉纺厂不折不扣地就是“一项爱国事业”。
八上历史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同步训练(部编版)(含答案解析)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训练1.下图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增长最快阶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的刺激B.“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C.清政府为了增加税收,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D.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一战”2.据《一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表》显示,中国境内,战前(1914年8月前)注册的本土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本土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434500元。
这一变化()A.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出超的局面B.加剧了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膨胀C.得益于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D.因为清政府放宽兴办实业的限制3.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日本倾销东北的洋布锐减,而大生纱厂的棉纱已占东北用纱量的一半,因而获利丰厚。
1917年由于外货锐减,国产纱布畅销,大生纱厂因此全年获利银两76万。
这表明大生纱厂阶段性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实业救国开始兴起B.中国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最终解体C.辛亥革命推翻帝制D.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4.李大钊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在礼节上,有的鞠躬,有的跪拜,有的脱帽,有的作揖”,“在婚姻上,一面立禁止重婚的刑律,一面许纳妾的习俗”。
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在社会习俗变迁中()A.民主平等普遍实现B.顽固保守抗拒潮流C.崇洋媚外追求新潮D.新旧并行多元发展5.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的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以上,相当于之前50年的投资总额。
这可以用来说明A.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B.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C.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加大对华侵略D.国民党官僚资本出现后急剧扩张6.如图是上海小校场年画《上海新造铁路火轮车开往昊淞》,描绘了1876年昊淞铁路开通时的情景,此年画反映了A.中西方文明在碰撞中相互渗透B.中国民众生活方式已完全西方化C.西方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飞速发展7.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帝国主义忙于战争,给该厂带来了“黄金时代”。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练习题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练习题一、选择题1.请看下面一则材料:“1899年5月23日,坐落在南通唐家闸的大生纱厂开工试车了……难道他这个状元在办实业方面也比别人技高一筹吗?”材料中的“状元”是()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A重工业部门B轻工业部门C第三产业部门D交通运输部门3.中国的民族工业进入“短暂的春天”是在()A.甲午战争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C.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D.抗日战争时期4.南京临时政府不失时机地颁布了许多有利于振兴实业的政策法令,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清政府时期束缚民族资本发展的障碍。
与此同时,在革命势力活跃的上海、湖北、福建、广东、浙江等地,地方政府也制定一些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的政策,为民族资本的发展营造了有利的氛围。
这说明()5.以下是八年级一班“历史学习园地”里展示的某人物简历,请你推断该人物是()1857年至1873年,就学于私塾,攻读四书五经1894年,考中状元1896年,筹办大生纱厂1905年,创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博物馆——南通博物苑1915年,专事实业、教育和慈善A.李鸿章6.哲学家李泽厚强调:“辛亥革命至少带来了平等的观念。
”下列史实最能证明这一点的是()7.以下为1913﹣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情况表。
出现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外商企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B.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C.西方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实力雄厚8.右面漫画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透过漫画我们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A.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B.辛亥革命后,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C.内忧外患的危机,严重阻碍着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D.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9.1899年5月,张謇的大生纱厂开张,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在1914年至1918年之间,大生纱厂迎来迅速发展的机遇,但好景不长,后来负债累累被吞并。
新版人教版初二八年级历史上册试题-同步测试第二十五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个人 既舒适又美观,也更便于行动
易服饰
满足了人们不同的审美要求, 也促进了人
社会 们观念上的更新
改称谓 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的不平等
废跪拜 使人格独立、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劝禁缠足 有利于妇女的身心健康
考点一 张謇与大生纱厂
例1 (湖南岳阳) 19世纪末,状元实业家张謇为“实
答案:C
价值百万的高效学习方法
张老师强力推荐
1.读:通读教材,找重难点;
预习
(每堂课与旧知识有联系,可自学掌握)
2.画:在读教材过程中找出疑惑点、重点、
难点等,在课堂中着重解决;
3.查:网络、参考书等工具,尝试扫除学习
上的拦路虎;
4.做:选做一下课后练习题,测试一下自己
的预习情况。
预习
1.知识点是否清楚; 2.教材编排的用意是否清楚
一战 三座大山的压迫
后
民族工业再度 受挫
总体特点 (1)发展 比较缓慢;
(2)主要 集中在轻工 业部门;
(3)地区 之间的发展 也不平衡
2.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存在哪些不足? (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抵 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压制,发展缓慢,历 经曲折。 (2)民族资产阶级始终没有真正掌握中国的领导权。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缺少必要的资本积累,技术、人才 和思想准备不足。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畸形,多集中于轻工业, 而重工业微弱。 (5)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社会生活的变化 1.新式交通
时间 19世纪70年代以后
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 表现
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课后习题 第8单元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知能演练提升1.(云南昆明中考)他是晚清状元,甲午中日战争后,他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怀抱“实业救国”的理想,回乡创办大生纱厂、面粉厂等产业,还投资兴办文化和公益事业。
这位“状元实业家”是( )A.卢作孚B.张謇C.荣宗敬D.荣德生2.“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在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是转瞬即逝的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材料中的“黄金时代”主要发生在( )A.洋务运动期间B.戊戌变法期间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D.人民解放战争期间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这三座大山是( )①帝国主义②封建主义③官僚资本主义④共产主义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其原因是( )①辛亥革命的推动②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掠夺③实业救国潮流的影响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5.下图为20世纪初上海街道行驶的有轨电车和汽车,它反映了中国近代哪一方面的变化( )A.交通B.通信C.文化D.教育6.我国废除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是在( )A.鸦片战争后B.洋务运动后C.戊戌变法后D.辛亥革命后7.如果你想根据右图写一篇图说历史的小文章,最佳题目是( )A.抓盗贼,保平安B.易服饰,新风尚C.改称谓,平等观D.剪辫子,去陋俗8.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
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9.如果你是一名导演,准备拍摄一部以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为背景的影片,下列情形不应该...在影片中出现的是( )A.男子留着长辫B.女子不用缠足C.吃西餐喝洋酒D.穿时装逛公园10.(云南中考)历史叙述包括史实与评价。
初二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课后作业第八单元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含答案)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1.下列诗句中,比较恰当地形容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发展状况的是()A.忽如一夜春风来B.千呼万唤始出来C.小荷才露尖尖角D.无可奈何花落去2.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他抱着“实业救国”的理想,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回家乡南通创办大生纱厂。
这位“状元实业家”是()A.张謇B.邓世昌C.荣宗敬D.卢作孚3.荣氏企业“兵船牌”面粉,一战期间出口达80万吨,远销英、法、澳及东南亚各国,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
这反映了()A.西方国家始终支持中国民族工业B.世界大战推动中国兵工企业壮大C.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有长足发展D.中国民族工业已成为世界经济支柱4.下图所示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七个阶段的发展状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练习 中图版
社会生活的变化一、文化生活的变化1.原因(1)西方列强的入侵。
(2)我国近代化的起步。
2.照相术传入:19世纪40年代,西方发明的照相术传入中国。
拍照留影成为人们的一种时尚,并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
3.电影传入(1)传入: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
(2)第一部影片:1905年,中国拍摄了第一部影片《定军山》,它是一部无声电影。
(3)有声电影的出现:20世纪3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出现了有声电影。
4.近代报刊业的发展:19世纪以后,中国出现了很多中外文近代报刊。
在中文报纸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
5.出版业的发展: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出版机构,它在出版文化典籍、编印教科书和工具书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社会风俗的变迁1.剪发辫(1)背景:清军入关以后,强令全国所有男人都留发辫,辫子成了清朝臣民的象征。
(2)辛亥革命爆发后,各地兴起了剪辫风潮,成为推翻清朝统治进行革命的标志。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通令全国男子限期剪辫,以除去旧俗,做文明公民。
2.易服饰:大城市里穿西服的人逐渐增多。
民国初年,中山装成为最具特色的男子服装,女子服装则以旗袍最为时尚。
3.禁缠足:1912年,孙中山指示内务部通令全国各省,禁止女子缠足。
从此,各地展开了大规模的放足运动。
4.改称呼:1912年,孙中山颁布命令,废除清朝官场上的“大人”“老爷”等旧称呼,官员之间以官职相称。
与此同时,跪拜、作揖等清朝通行的礼节也被废除,代之以鞠躬和脱帽礼。
中外人员交往开始采用西方的握手礼节。
【问题1】请你发表对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剪辫令的看法:剪掉辫子有什么好处?探究:①剪掉辫子会更加安全,便于及时清洗,这样既讲究个人卫生又节省时间。
外国人常常拿中国人的辫子取笑,有人还拿“辫子”骂人,现在没有借口了。
②剪掉辫子使人不仅在外表上发生了变化,而且思想观念上也得到了更新。
思想意识的变化是一切变化的前提和保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练习一、填空题1、和两种近代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它们的出现,使人们的大大加快了。
还极大地促进了的流通。
2、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驾设,商人可以用它来,记者可以用它从外地,老百姓与也用上了电报。
3、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和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
4、后,外国人在等城市创办了外文报纸,主要是给外国人看的,后来,中文报纸也出现了,其中最著名的是年在创办的。
它刊载、等内容,还有。
报纸成为人们、的主要传媒工具,人们可能通过报纸了解到国内外发生的重大的事件,从报纸上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5、年在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的文化出版机构,当时使用的和都很多是它出版的。
6、后,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和等法令,强令剪掉辫子,停止缠足,用代替过去的。
二、列举题1、列举在近代社会生活中的“几个”第一或“之最”。
2、列举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及表现。
3、列举在近代所修建的几条铁路的名称。
4、列举近代著名的中文报纸和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并说出它们创办的时间及作用。
三、简答题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影响?)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我国古代有领先世界的四大发明,那么为什么近代以后,许多工作发明都是从西方传进来的?(为什么我国古代科技发明领先于西方,而到了近代西方的科技发明却领先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面对这样的差异,你有何感想?3、从经济上看,在帝国主义的打击排挤下,民族工业比较落后,生存相当艰难;从社会生活上看,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又改造着我们的物质文明,丰富着我们的精神生活,这两者矛盾吗?为什么?4、我们应当如何评价西方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5、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史)中国社会出现了哪些趋势?6、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表明了什么?(或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什么影响或历史意义)7、近代社会的生活变化所存在的局限性有哪些?四、材料分析1、材料:“汽笛响起,火车开动,坐在车上的人像悬挂着的旗子一样摇来摇去。
……沿途的农民看到火车冒着烟驰过,而且车上满载了衣着华丽的人,没有不‘诧为奇观’的。
他们都把手里的活停下来,呆呆地盯着火车看。
拄着拐杖的老妇人惊异地张大嘴巴,青年人两眼发愣,看得出神,小孩子则吓得依偎在大人的身上。
”请回答:(1)此报道出自近代哪一报刊?(2)反映了哪一年发生的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何意义?(3)这则材料哪些地方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化?(4)火车的传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5)除报纸外,这一场面还可以用哪些手段记载下来?2、材料:“夫地方之有铁路,譬如人身血脉流通,手足灵捷,……其未建铁路者,则如风痹之人,半体不遂,举动不灵,横逆之来,无可相助,亦惟任其侮辱而莫之御。
”请回答:(1)此材料节选自哪里?作者是何人?(2)此材料反映了什么传入中国后所发生的重大变化?(3)它的传入有哪些历史意义?(4)列举出近代中国你所知道的几条铁路的名称?(5)在近代中国铁路的出现有很多的局限性,体现在哪里?3、材料:乘火车,坐飞机外出旅游,照上几张彩照,已经不再是稀奇事了;用电话、电脑交流信息、联系友谊也已成为“家常便饭”;爸爸的书柜上摆满了各类图书杂志,还有各家报纸……妈妈还带我去逛超市,看电影呢!请回答:(1)这段话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哪些重要内容?又有哪些是在近代社会生活中发展而来的?(2)你还能举出哪些事例说明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举出三种以上)(3)电信部门经常打出“千里‘音’缘一线牵”的广告,请你作一项调查这;当今人们快速传递信息的方式主要有哪几种:并举出各自的利弊。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的答案1、火车、轮船、出行速度、商品2、有线电报,传达生意信息,发回新闻报道,亲友联系3、照相,电影,精神生活,历史镜头4、辛亥革命,上海,1872、上海《申报》,新闻、评论、广告,获取信息,了解社会。
5、1897年、上海,历史最长,规模最大。
课本,字典6、辛亥革命,民国,、剪辫,易服,禁缠足,男子,女子,新式礼服,翎顶补服。
二、列举题的答案1、答:(1)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淞沪铁路;(2)第一艘自己建造的轮船是黄鹄号。
(3)第一部自己拍摄的无声电影是《定军山》;(4)第一部自己拍摄的有声电影是《歌女红牡丹》;(5)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是《渔光曲》;(6)近代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申报》;(7)近代中国规模最大,历史最长的文化出版机构是商务印书馆。
2、答:原因: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一系列法令。
表现:装束的变化: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礼节的变化:废除跪拜礼,代之鞠躬、握手礼;称谓的变化:取消“大人”“老爷”等称谓,代之以“先生”和“君”等称呼。
3、答:淞沪铁路、滇越铁路、唐胥铁路、京张铁路。
4、答(1)《申报》,1872年,使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
(2)商务印书馆,1897年,有利于信息的传播。
三、简答题的答案1、答:(1)在交通通讯方面:火车,轮船出现,使人们的出行的速度加快,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有线电报及电话的出现,方便了人们远距离的传递信息。
(2)在文化生活方面:照相和电影的传入,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镜头;报纸的出现,使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文化出版机构的出现,有得信息的传播。
(3)社会习俗方面:在装束上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在礼节上,废除跪拜礼,代之以鞠躬、握手礼;在称谓上取消“大人”,“老爷”等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的称呼。
改变了不好的社会习俗,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原因:西方列强的传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结果,还有中国人民革命和创新的结果。
2、答:中国近代科学的落后有封建制度统治的原因,在封建专制制度统治下,统治者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的政策,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乃至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科学技术没能拓展自己发展的空间。
从教育制度上看,不注意发明创造,缺乏对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没有把自然科学与生产技术结合起来。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古代是农业文明发展先进的国家,其科技发明属封建社会的农业文明,而近代的科技发明以近代科学理论为基础,其科技发明成果能转化为生产技术和生产力。
日益丰富着近代工业社会的物质基础。
感想:当前我们国家应该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高举“科教兴国”的旗帜,这样才会使我们国家在经济上有更长足的发展,才会使我国强大起来。
在世界上真正的立于不败之地。
3、答:不矛盾。
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虽然改造着我们的物质文明,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但同时也更大地便利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受到更大的阻碍作用。
4、答: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一方面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丰富了中国社会的生活,使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社会习俗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另一方面也便利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
5、答:(1)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2)政治上:出现民主的趋势;(3)思想文化上:出现了提倡科学、民主的趋势。
6、答:这些变化表明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正发生着重大的历史性变化,它顺应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代表了人类历史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7、答:(1)轮船只是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才出现;(2)铁路的数量也很稀少,平均每个人只有几厘米长。
(3)电影和报纸,只有在城市才能看到。
(4)照相,只是极少数有钱人家的奢侈享受。
(5)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也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的。
四、材料分析题答案1、答:(1)出自《申报》。
(2)反映了1876年淞沪铁路正式投入运营时的情况。
这是在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
(3)人们可以坐火车旅行,还可以从报纸上看到国内外发生的大事。
(4)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了,也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因为看到铁路通车,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是第一次,自然都感到稀有,这反映了人们对新生活的向往。
(5)除报纸外,还可将这一场面拍成电影记录片,拍摄照片,或写进书籍中。
2、答:(1)《盛世危言》,作者是郑观应。
(2)火车的传入。
(3)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还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4)淞沪铁路、唐胥铁路、滇越铁路、京张铁路等。
(5)铁路的数量很稀少,平均每个人只有几厘米长。
3、答:(1)坐火车、乘飞机、旅游、照相、打电话、用电脑、读书、看报、逛超市、看电影等。
其中,乘火车、照相、读书、看报、看电影等属于从近代社会生活中发展而来的。
(2)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还有:使用各种电器、到银行存(贷)款,预防各种疾病等。
(3)人们快速传递信息的方式有打电话、网络通讯等,其中电话又有固定电话、无线市话(小灵通)、手机等。
其中固定电话很便宜,但无法携带;无线市话便宜且可携带,但信号覆盖范围小;手机最方便,几乎到处都可接打,但双向收费和漫游,费用较大;电脑网络快捷而且使用十分便宜,但还不普及,所以也不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