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7-10-20
[作者简介]刘莉(1973—),女,湖北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属湖北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6045。
2008年1月
第14卷 第1期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 Bei Adult Educati on I nstitute
Jan,2008
V o l .14 N o .1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刘 莉
(湖北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摘 要]本文通过对系统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全面综合评价、随机评价与定期评价相结合、公开
性与公平性相结合等几个侧面的探讨,提出了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思路。
[关键词]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定性;定量
[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3878(2008)01—0004—02
一、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日趋严峻的挑战。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迫切需要提升教育质量,增强我国文化教育方面的软实力,高等学校理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使命。在高等教育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移的过渡时期,量的扩张带来的质的变化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学质量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构建科学的、系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运行机制,对于加强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教学质量评价的含义
教学质量有质和量两方面的含义,相应地教学质量评价也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方面的含义,也就是说,在定性基础上进行定量评价,或者说用定量手段做出定性的评判。定性评价以系统的教学目标体系为依据,定量评价则以反映教学目标达到程度的具体指标体系(简称为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评价指标通常是可操作的、可测量的、数量化的、具体性的,同一教学目标可以用不同的指标来反映,同时某一个指标也可能反映几方面的教学目标。教学质量评价的具体指标体系是用来从质和量两方面判断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而不是教学追求的目标。
人们常常把测验、考试、考核、测量、评定、评估等几个概念与评价一词混用,这在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上常常造成
混乱,现代教育评价的评价概念是包含测验、测量、评定、评估诸概念在内的更具概括性的概念。所以,教学质量评价一语包含着教育测验、教育测量以及其它相关的内容,但不可将其与测验、测量等概念等同。按照系统理论的观点,我们可以把评价指标体系自身看作是一个由指标项目、权重集合和评价方法等三个要素组成的系统。在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中,评价指标体系将评价者或评价对象采集的评价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后,便获得了人们可以利用的具有价值意向的信息。可以通过对指标体系的本质及任务的分析,确定比较具体的衡量标准。指标体系在将教育目标加以具体化行为化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权重与量化方法,使人们的价值认识取得一致,进而有可能获得一致的、可行的、准确的、有用的评价信息。
三、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1.系统性与可行性相结合。
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课程、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等多因素组成的一个功能系统,教学质量取决于教学各因素的质量及其各因素相互作用的质量,也就是说,教学质量是通过教学各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创造出来的。因此,教学质量的评价应建立在对教学全过程各环节的评价上,不仅要从单纯的课堂教学延伸到教学的其他环节,而且还要从教学的主要要素延伸到教学的相关因素;不仅要对各年级进行纵向的教学质量评价,还要抓住各环节进行横向的质量评价。在评价方式上表现为,把在教学过程中进行
的形成性评价与教学过程结束时的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确定合适的权重或比例,从而使教学质量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的每个阶段每个环节都得到及时的监控和保障。当然这种全程性的评价应具体介入到教学评价的基本要素,既要有所侧重,又要兼顾全面。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时既要着眼于系统性,也要考虑其可行性,力求抓住主要的指标,避免体系繁杂,操作耗时费力。
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教学活动是一个教与学的复杂过程,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有些是定性指标,有些是定量指标。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在权重的利用上,要有利于发挥指标体系的导向作用、鉴定作用和诊断作用,着重研究改进权重在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等方面中的适用性,使指标体系的整体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教学作为一门科学,许多特征是可以用客观标准来衡量的,但同时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又有许多特征是无法用固定的标准来衡量的,因此,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应处理好定量与定性、显性因素与潜在因素、静态因素与动态因素、模糊性与标准性的统一,并以此建构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首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既要反映静态的、易于操作的、便于描述的教学因素,又要看到各因素互动而生成的动态的、不易操作的、难以量化的指标。基于高校教学的特殊性,评价指标更应注重后者,注重对教学过程中的科学精神、学术品格、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进行综合性的等级评价。对大学教师教学过程的要求宜粗不宜细。教学静态因素可采用标准化的指标,而动态因素宜采用模糊性指标。
3.全面综合评价。
教学质量是一个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有关的概念,学校的教学质量活动是一个与学校所有成员有关的活动,所以,一个良好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建立在广泛的支持和参与之上,利用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对教学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和评估。教师、学生、院系领导、学校职能部门、毕业生、用人单位、家长等都可以作为评价主体参与到教学质量的评价和反馈活动中来,形成对教学质量的多角度的审视,以保证教学质量评价的客观合理性。所以,高校教学质量评价应将师生自评、教师评价、学生评价、领导评价、同行评价结合起来,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结合起来,在校生评价与毕业生评价结合起来,教师个体教学质量评价与学校集体教学质量评价结合起来,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成为全员参与、良性互动的网络系统。不同的评价者在教学过程中所处位置不同,接触事物的层次和角度不同,对问题分析和判断的方法也不相同,因此在评价中必须考虑到不同的评价者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中应特别注意教师的基本素质评价,以提高评价的准确性。
4.随机评价与定期评价相结合。
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既要反映教学过程中的共同规律,又要反映教学的个性特色,既要有统一的标准,又要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而灵活机动,为师生个性化、创造性的教学构筑弹性的指标,留出发展的空间。所以教学质量评价决策部门在建构评价指标体系时,可以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师生群体、不同教学环节分别制定相应的多样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我们都知道一堂课的水平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教师的真实的水平,为了使评价结果的具有客观性,对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师工作的评价,对于各项指标的考核,必须采用随机评价与定期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使评价结果与实际更加相符。
5.公开性与公平性相结合。
由于教学质量评价涉及的因素较多,体系庞大,内容繁杂,还要受到学校各部门各项工作质量和水平的制约,所以操作起来非常复杂,必须建立一个层级结合、上下贯通、行之有效的透明质量评价运行机制来保证它的实现。
第一,纵向的运行。层次合理、职责明确、权限分明的教学质量评价组织是教学评价体系得以运行的基本保证,它一般由学校、院系、教研室三级评价主体组成,以院系评价为主,逐级负责,分工协作。校级教学评价的运行,重点放在涉及面较广的课程和主要教学环节上,并对全校整体教学状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院系教学质量评价重点放在教学的具体环节和直接因素上,教研室是院系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执行部门。为了保证评价指标的公平性,评价结果的客观性,要力戒“外行人”评“内行人”。
第二,横向的运行。即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施以不同层面、不同性质的评价。在教学过程的初始阶段,要针对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生源质量、师资水平、专业、课程等进行诊断性的评价,以便了解情况、协调配合、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的进行中,要对教师的课堂授课质量、学生学习质量、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教师育人能力、师生关系、教风学风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形成性评价,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结束阶段,要对学校教学质量、院系教学质量、师生教与学的质量、课程、专业、教学管理水平等进行系统的终结性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院校内部体制改革、重点学科建设、课程改革、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优秀教师评选、奖学金评选等各项工作密切联系起来。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操作方法、评价的目的意义等都应向教师公开,以促使教师间的公平竞争。
(责任编辑:胡 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