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通用9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通用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领会作者热爱家乡、珍爱民俗文化、怀恋美好生活的深厚情感。

2.探究写作技巧,品味富有特色的语言。

3.体验平凡生活中蕴含的人生趣味,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和诗意。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童年的怀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平凡事物中蕴含的情感和平淡生活中的情趣。

【教学方法】诵读感知法,合作探究法,赏析法【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联系传统,导入新课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2008年开始我们国家的法定假日增加了三个传统节日,同学们知道是哪三个吗?(清明、端午、中秋)你知道端午节是哪一天吗?(农历五月初五)我们这里过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吗?(吃粽子、吃鸡蛋等)同一个节日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那么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的家乡过端午有哪些习俗呢?今天让我们一同欣赏“端午的鸭蛋”,往领略鸭蛋的神采,品尝鸭蛋的滋味,感受那无尽的生活乐趣。

(板书标题及作者)二、了解作者,检查预习1.作者汪曾祺(PPT呈现):汪曾祺(1920-1997),现当代著名作荚冬江苏高邮人。

小说代表作《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

汪曾祺散文注重表现“凡人小事”,能做到“以小见大”。

2.字词预习检查(PPT呈现):咂摸拧成小绳用酒和苋菜络子大襟车胤囊萤映雪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要求学生根据所写内容的不同,用小标题的形式加以概括。

《端午的鸭蛋》教案优秀6篇

《端午的鸭蛋》教案优秀6篇

《端午的鸭蛋》教案优秀6篇端午的鸭蛋优秀教案篇一一、自学1、了解作家汪曾祺,学习字词。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

3、了解作者家乡的端午风俗,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品味平淡自然而韵味十足的语言。

二、量学1、字词门槛() 籍贯()腌蛋()门楣()苋菜( )络子() 车胤()囊()萤映雪城隍( )庙大襟( ) 肃然起敬曾经沧海难为水与有荣焉2、汪曾祺:江苏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是沈从文的学生。

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

著有散文集《》。

3、思考回答:(1)你觉得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分别用小标题概括?(2)你认为作者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哪些句子能体现这种感情?三、导学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2、作者家乡的咸鸭蛋有什么特点?作者用了什么写法?3、写端午节的鸭蛋时写了哪些日常生活小事?4、品味作者的语言特点,试举例说明。

四、用学品读(2、3)段1、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感情向我们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高邮咸蛋的?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2、请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语句)这样的句式来体会五、测学1、注音或写汉字Xiàn()菜门méi()车yìn()城huáng( )庙náng[]()莹映雪肃()然起敬络()子腌( )蛋大襟( )2、“曾经沧海难为水”这是唐代诗人《》中的诗句。

3、选文记叙的是最普通的端午的鸭蛋,但却让人回味无穷,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这对你作文有什么启示?4、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用囊莹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5、对不少人来说,“吃”成了过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好像吃了某一节日的特色食品就算过完这一节日了。

特别是每一个传统节日前夕,商家为了推销节日食品,大肆炒作,为“吃”推波助澜。

这种忽视传统节日深层内涵的现象,你如何看?班上同学对此要举办一个小论坛,请你为本次论坛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端午的鸭蛋》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端午的鸭蛋》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端午的鸭蛋》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端午的鸭蛋》教案教学设计1《端午的鸭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端午节的由来、文化背景及节日习俗;2.学习相关词汇和语言表达,提高口语、阅读、写作能力;3.能够通过阅读、听说训练,理解端午饮食文化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内容1.文化阅读:《端午的鸭蛋》2.阳历和农历的关系和追溯3.和端午节有关的饮食文化和特色菜三、教学重点1.节日习俗和饮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2.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3.提高口语、写作能力四、教学难点1.文化内涵和价值的讲解2.以文化为基础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五、教学方法1.文化读物阅读2.小组讨论3.多媒体呈现4.语言输出练习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呈现端午节刺绣、粽子、糯米饭等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猜测是哪一节日。

2.简单介绍端午节习俗,引发学生对端午节习俗的学习探究。

(二)文化阅读1.呈现阅读材料《端午的鸭蛋》,让学生自主阅读。

2.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三)文化学习1.针对学生提问情况,由教师进行相关知识讲解。

包括端午节的由来、习俗、文化背景及代表性的食品等等。

2.制作图片,展示端午节古代的一些习俗、活动和民俗习惯。

(四)词汇学习1.呈现端午节相关的词汇图片,帮助学生阅读、认知相关词汇。

2.老师出示口头类比活动,让学生猜测类比词的意思。

三、语言输出练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端午节的饮食文化及其内涵和价值。

2.组织学生用口语和写作的形式回答问题,学生在语音、语调及语言表述方面参考教师的指导。

七、作业布置1.分组完成端午节与其他节日的对比报告;2.整理分类端午节相关词汇,并进行巩固复习。

八、板书设计端午节相关的基础知识、词汇、文化原则等。

九、教学检查1.评估学生学习情况,期末建立端午节的主题墙。

2.按照课程计划进行教师自我总结。

十、教学总结随着文化的传播及多样性,人们对于古老而又富有内涵的端午节文化认知只有加深,领略端午节饮食文化内涵和欣赏其美,才能愉悦地度过端午佳节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在阅读文化材料、听取教师讲解、参与口语和写作练习等过程中,加深了对端午节的认知和理解。

端午鸭蛋教学设计教案【8篇】

端午鸭蛋教学设计教案【8篇】

端午鸭蛋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优秀8篇】端午的鸭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1.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2.学习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

【情感目标】: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教法与学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

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教法可以采用导入──阅读──拓展的步骤进行,在学法上可以按照归纳复述──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的步骤开展,通过对文本的感悟实现教学目的,达到教学难点、重点的突破。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首先向学生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

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味小吃。

意图:此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在游戏之中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进行回顾,同时为课文学习创设环境,培养学生归纳复述知识的能力。

2.浏览课文,整体感知问题:(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意图:问题一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分享课前查找的资料信息,对知识进行汇总归纳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此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准确地描述的家乡习俗,并能通过自己的知识对这一习俗进行补充阐述,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3.细读课文,了解内容问题:(1)文章的主题是写家乡的端午节的鸭蛋,为什么开篇要用那么大的篇幅来写家乡的端午节?(2)文章是按照怎样的结构顺序来安排课文内容的?(3)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引用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意图:问题一可以使学生在了解通过介绍家乡的端午风俗营造浓郁的乡风乡情,为鸭蛋的的出现做铺垫,对搜集的内容进行分析整和。

《端午的鸭蛋》教案1

《端午的鸭蛋》教案1

端午的鸭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端午节的传统文化,体验传统节日的氛围;2.学习制作端午节的传统美食——鸭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3.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注意力,增强他们的自我管理意识。

二、教学内容1.端午节的文化背景及习俗;2.制作端午节的传统美食——鸭蛋。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课题1.引导学生说出端午节的日期和传统文化;2.带领学生进入端午节的氛围,播放相关图片或视频。

第二步:学习制作鸭蛋1.引导学生观察鸭蛋的外观和形态;2.教授制作鸭蛋的步骤,分别是清洗鸭蛋、泡制草木灰液、煮熟鸭蛋并剥壳;3.指导学生动手制作鸭蛋,让他们亲身体验传统美食的制作过程。

第三步:反思总结1.让部分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制作的鸭蛋;2.引导学生分析鸭蛋的制作过程,总结方法和注意事项。

四、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营造端午节的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文化认同;2.探究式学习法:指导学生观察鸭蛋的外观和形态,帮助他们探究鸭蛋内部的制作过程;3.合作学习法:在制作鸭蛋的过程中,让学生分组或成对合作,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条件1.教室;2.煮鸭蛋的工具和材料;3.草木灰等制作鸭蛋的辅助材料。

六、教学评价1.学生的学习笔记;2.学生的制作成果和反思总结;3.通过教学的讨论和问答,检验学生对端午节文化和制作鸭蛋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拓展1.引导学生学习端午节的历史和传说,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2.探究不同地区的端午节文化和食品习俗,让学生对中国的丰富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

《端午的鸭蛋》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端午的鸭蛋》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端午的鸭蛋》优秀教学设计篇9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整体把握文章的框架,感知课文内容体味文章所蕴含的情感2.能力目标: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3.情感目标:认识民俗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重点:整体把握文章的框架,感知课文内容体味文章蕴含的情感,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教学难点: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1.预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搜集有关家乡端午节的习俗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端午习俗知多少?我想请同学来说一说家乡的习俗。

吃粽子,赛龙舟,有关屈原的故事,挂艾草菖蒲……莆田有句俗话: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吃一天,用五色线为孩子织结长网袋装熟蛋,织结小线袋装樟脑丸,缝黄布虎,绣八封图,裁新衣服等……还有初五早,人们纷纷上野外,挖集“午时草”(即各种药草),如蛋早、慕香、野艾、鬼针草、一点红、木荷、龙牙草、积雪草、澎蜞菊、麦穗癀、稞叶……采集了一大筐,洗干净之后装入大锅烧“午时水”,以备全家人洗澡、清洁肌肤,消除疾病,再且百草百药,以药草蒸蛋,蛋吸入百味草中的药理性能后,人吃了“午时蛋”,能杀菌、消病、健身,又曰:“吃午时蛋能顶雷阵雨。

”初五忙了大半天,午餐吃顿美味水面,随后洗澡。

这些习俗有些渐渐地被省掉了,没有几个人会说这些俗语,但是在老人家的口中,他们能用莆田话将其演绎地很美。

今天我要带大家走进汪曾祺的家乡,领略一下他们家乡的端午。

二.作者简介汪曾祺,是个美文家,他的作品《受戒》、《大淖纪事》、《蒲桥集》,为读者所欢迎。

这人还有“二美”之称,一个是美学家,还有一个则是“美食家”。

三.研读与赏析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标序段序,疏解疑难生字词,请同学读一读生字,检查预习情况腌门楣苋菜肃然起敬囊萤映雪2.同桌互动,理清文章脉络,思考交流:文章写了哪些内容?(自由作答)教师点拨:找出中心句,即可很容易地找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①一般习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②不确定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③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高邮络子的风俗3.研读“高邮鸭蛋”这一部分a.指名朗读,请同学从课文中找出高邮鸭蛋的特点明确:①多为双黄蛋②质细而油多b.同桌互动讨论:作者写了高邮鸭蛋的特点,还写了哪些内容?明确:①挑鸭蛋②吃鸭蛋③玩鸭蛋(结合学生的童年生活,体验童年时代的乐趣)四.质疑探究1.作者为什么要在高邮的鸭蛋上大做文章呢?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各言其说,言之有理即可)教师点拨: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说自己不喜欢袁枚这个人,因为这人只会说,不会做,唯一能让他觉得亲切的是《腌蛋》,这里的蛋不是别的地方出产的,正是自己的家乡高邮出产的。

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全文5篇]

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全文5篇]

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全文5篇]第一篇: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一、看古诗、猜人物和端午[宋]张耒(lěi)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jǜ)能还。

国亡身殒(yǔn)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请同学们猜一猜这首古诗和我国历史上哪一位著名的人物有关?谁能来介绍一下这个人物。

(知道他是怎样死的吗?)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二、说习俗我们的那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端午节端午节有哪些习俗?说一说(看图片)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三、读文本今天呢,我们就随着汪曾祺,这位有着浓浓乡情,带着芬芳乡土气息的作家去了解一下他们家乡的端午风俗,去看一看他们小时候在端午节吃什么,玩什么。

(板书课题:端午的鸭蛋——汪曾祺)看题目、猜内容。

猜一猜,作者在文章中写了什么内容?(然后,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词写到黑板上,一会我们共同来解决。

)四、析内容端午的鸭蛋:共写了三部分内容: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分小组讨论:每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图鸭蛋介绍这些习俗与后文的鸭蛋有关系吗?为介绍鸭蛋预设背景(引出)名声久远(问起籍贯会肃然起敬上海店里会特别标明双黄鸭蛋会成批输出)质细而油多蛋白而柔嫩(引袁枚文作证以北京鸭蛋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与有荣焉第六自然段中,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的故事。

端午的鸭蛋教案(优秀10篇)

端午的鸭蛋教案(优秀10篇)

端午的鸭蛋教案(优秀10篇)端午的鸭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2.理解文章于自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以合作探究及练习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民族深厚文化的热爱,从而感受文章的韵味和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的情感,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合作探究,深入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方法】导入——阅读——品评——拓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刚刚过完端午节,在享受快乐之余,也深深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深邃。

现在让我们看看江南的节日和我们有何不同。

(板题)二、走近作者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

三、合作探究1、文章开头介绍了端午节的哪些习俗?作用是什么?2. 家乡的鸭蛋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特点?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示例:这是与众不同的鸭蛋,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质细而油多居然让人如此让人垂涎欲滴。

色彩鲜艳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

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

3、拟写广告词好的东西,应该让所有的人知道。

请大家拟写一则广告词来向外界推荐。

示例:“天上月亮太阳,高邮鸭蛋双黄”,请你选择一样家乡的名有特产为它拟写一则广告。

四、布置作业用你的笔,把你家乡的风俗文化赞扬一番,写出自豪感,语言生动传神,有文化气息。

端午的鸭蛋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识记并积累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020八(下)17《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2020八(下)17《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2
2020年最新
(赞美,自豪) 从对鸭蛋名声和特色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另外从其他 语句中也能体会出浓浓的爱乡之情。 如:① ?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两个 ?多? ,一个 ?善于? 写出了对家乡人的赞美。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 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所食鸭蛋多矣 ?带有文言性质,增 强幽默意味;完全不能相比和实在瞧不上从侧面突出家乡鸭蛋的好。 ③?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 且‘与有荣焉’。? 因为爱屋及乌, 所以热爱家乡的我对不喜欢的袁枚产生了好感。 与有荣焉,则写出了作者的自豪之情。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淡淡的幽 默包含着对他乡鸭蛋有不屑,对家乡鸭蛋的自豪。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与众不同的,历史悠久的, 吃法多样的, 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 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 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 这种赞美, 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对家乡的热 爱,对家乡的思念。 (板书) (5)说起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 最难忘的要属儿时的记忆了。 因而有人说, 本文写得最有趣的要属四、 五两段了。 这两段写什么?你认为最有趣有是什么? (写挂鸭蛋络子)小小的吃鸭蛋一事在作者的笔下显得生趣盎然。 如: 1)?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 有!? 2) ?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 ? 3)?鸭蛋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 了。? 4)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 ? 5)?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 蛋壳里, 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 萤火虫在鸭蛋壳了一闪一闪地亮, 好看极了!? 小结: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孩子们挑鸭蛋——装鸭 蛋——挂鸭蛋——吃鸭蛋——玩蛋壳, 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 透露出作者对童年 生活的怀念。 (6)小结全文:本文写家乡端午的风俗,写家乡的鸭蛋,写端午的鸭蛋, 想表达的就是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热爱(怀念) 。 (7)再看行文结构有什么特点? 师生共理:和外地一样的风俗——可能不一样的风俗——家乡特有的风俗— —家乡的鸭蛋——鸭蛋的名声——鸭蛋的特色——挑鸭蛋——吃鸭蛋——玩蛋 壳——囊萤映雪的故事。 这种结构好像骑着马自由散漫地走, 但又不是完全乱了 套,而是始终围绕一个中心, 这个中心就是文章的题目, 题目在文章中起到了提 纲挈领的作用。 (8)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 ?囊萤 ?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 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 是赘笔; 也有人认为, 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光的 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 很自然, 很随意, 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 的风格,你的看法呢?

端午的鸭蛋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

端午的鸭蛋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
三、品味语言
别说鸭蛋都一样,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样子(秀气)。
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引导学生自己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出自己对语言的理解。体汪曾祺的语言特色:平淡而有味,字里行间有着淡淡的幽默。)
请同学们讨论: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语言特色的?(10至15分钟)
⑴口语色彩浓厚。首先表现在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例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xx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其次,文中时时穿插十分朴素的大白话,使文章的生活气息更为浓厚: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皮细而油多5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端午的鸭蛋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整理的端午的鸭蛋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这个问题偏难。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回答。对答案中的闪光点要及时肯定。
这样不是东拉西扯。提到袁枚,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引用他的文句,更可以增添文章的古雅之气,避免了行文的单调死板。而且袁枚对于咸鸭蛋的见解,与作者暗合,所以作者要说到袁枚。说自己不喜欢袁枚,体现了作者率真的个性。

课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优秀6篇】

课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优秀6篇】

课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优秀6篇】端午的鸭蛋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在体味个人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及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搜集一些各地(或家乡)有关端午风俗、传说的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课时安排一课时导入新课1.以学生们熟悉的有关本地端午节的风俗、实物引入新课学习,并出示目标。

(多媒体课件展示)2.阅读指导:a.写了什么?b.为什么写?c.怎样写的?检查预习腌门楣苋菜籍贯城隍庙囊萤映雪肃然起敬教师小结:作者的语言功力非凡,注意从文中摘录、积累精彩的语句。

整体感知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思考问题: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学生自主思考、明确,教师引导、小结。

以上题目意在指导学生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把握文章。

这是文章的主题内容,作者写得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

请同学们想一想,议一议:作者津津乐道谈论“咸鸭蛋”,这样做有意义吗?——领会文章主旨: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

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这也正是汪曾祺的魅力所在。

文章读来从容散淡,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品读赏析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

2.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或理由。

(仿照范读录音,可以个别朗读、齐读)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汪曾祺在本文中的语言艺术风格:a.口语色彩浓厚且带有淡淡的幽默。

表现在好用短句,文中时常穿插朴素的大白话或是淡淡的幽默,信口而出,自然而然,令人备感亲切。

端午的鸭蛋优秀教案

端午的鸭蛋优秀教案

端午的鸭蛋优秀教案端午的鸭蛋优秀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端午的鸭蛋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端午的鸭蛋优秀教案篇1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青春期,有求知欲,有好奇心,也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有些疏远,因为他们缺乏认知传统文化的机会,也就少了欣赏传统文化的情趣,本课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号召他们重视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端午文化,感受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习俗。

【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情趣。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1、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

2、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解读文本韵味,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解读文本,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导入——朗读——品评——拓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组织形式:以学生小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思路:说风俗——理思路——品鸭蛋——赏语言——谈体验课前学生预习:1、自我朗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2、将你认为好的句子或有疑问的语句作上批注。

3、搜集家乡有关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传说资料或具体实物。

教学过程:一、读诗激趣导入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生答: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非常不错,大家懂得真多。

下面我们一起看一首诗,请你们猜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一节日?(多媒体出示诗歌)《午日观竞渡》——边贡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端午节)2、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吗?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吃五香蛋,赛龙舟……)(多媒体出示风俗图片)3、今天,让我们一起欣赏著名作家汪曾祺的回忆性散文《端午的鸭蛋》,看看作者从一枚小小的鸭蛋里咂摸出怎样的生活情趣。

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8篇

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8篇

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五册,涉及到的章节是《端午的鸭蛋》。

详细内容包括:汪曾祺先生笔下的端午鸭蛋背后的文化意义,端午鸭蛋的特点及制作方法,以及作者通过鸭蛋所传达的家乡情感。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了解我国端午节的相关习俗,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细节中品味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PPT、课文朗读录音、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端午节吃鸭蛋的习俗,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端午节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查找生字词的含义。

3. 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讲解生字词。

(2)分析课文内容,了解端午鸭蛋的制作方法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3)通过例句分析,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课题:《端午的鸭蛋》2. 主要内容:(1)端午鸭蛋的特点及制作方法(2)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3)端午节习俗的文化内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解释其含义。

(2)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家乡端午节习俗的认识。

2. 答案:(1)见课本附录。

(2)见学生个人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端午的鸭蛋》,让学生了解了我国端午节的习俗,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调查家乡的端午节习俗,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下节课分享学习成果。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度和文化意义的传递。

《端午的鸭蛋》教案

《端午的鸭蛋》教案

《端午的鸭蛋》教案一、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艺术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感受作者对儿时生活怀想和热爱故乡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三、教学方法语言训练、品读、讨论四、教学手段传统黑板现代PPT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首先和大家来说一个故事。

话说当年高邮几名在北京求学的年轻人,见到了我国当代著名的作家,又同是高邮人的汪曾祺先生,他们对汪曾祺说:“汪老,我们高邮秦少游(也就是善于填词的那位秦观)可以排第一,您可以排第二。

”但是,汪曾祺听后却连连说:“不对,不对······我只能居第三位。

”那么,大家想一想,对于高邮而言,能排第二的会是什么呢?(高邮的鸭蛋,对了)高邮的鸭蛋装载了作者对故乡的太多感情。

汪曾祺曾在自己的诗中说:“文中半是家乡水”,他把故乡的风物、故乡的故事、故乡的人情都写进了他的文字,成为一篇篇恬淡幽静的佳作。

今天,在端午节前夕,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散文《端午的鸭蛋》。

(1分30秒)2、首先,请几位同学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请认真听读,圈点勾画。

我们进入第一个活动环节“忆端午说鸭蛋”。

请用这样的句子开头说课文的内容:“端午的鸭蛋,。

”教师示例:端午的鸭蛋,是作者故乡端午吃“十二红”风俗中最令他念念不忘的“一红”。

(9分钟30秒)下面请大家自己写一写:你可以借用文中的字词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你可以就课文的一段内容来说,也可以就全文的内容来说。

(不能超过10分钟)(1)端午的鸭蛋,是作者对童年生活最深刻的记忆。

(2)端午的鸭蛋,是作者行遍大江南北后,永不忘记的对家乡的怀念。

(3)端午的鸭蛋,是作者对他乡鸭蛋再也瞧不上眼的骄傲。

(4)端午的鸭蛋,是与别人谈及时,令异乡人肃然起敬的食之佳品。

《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精选

《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精选

《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端午的鸭蛋》。

课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作者家乡端午节的风俗,第二部分详细描述了端午节的特色食品——鸭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端午节的风俗以及鸭蛋的制作过程。

2. 学会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事物,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感受作者对家乡端午节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中的生动描绘,掌握表达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课文内容、相关图片、视频等。

2. 学具:鸭蛋、彩笔、画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端午节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风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鸭蛋的制作过程。

3. 讲解: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生动的描绘方法。

4. 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绘制鸭蛋,体验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5.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典型例句,分析其表达技巧,指导学生进行仿写。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现场写一段描绘家乡端午节的短文。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端午的鸭蛋》2. 重点词语:端午节、鸭蛋、风俗、描绘、表达3. 结构图:课文结构、描绘方法、家乡端午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家乡的端午节”为题,写一篇短文。

我家乡的端午节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节日。

在我的家乡,端午节有着独特的风俗。

端午节那天,家家户户都会提前准备鸭蛋。

鸭蛋不仅象征着团圆,还寓意着生活美满。

妈妈会将鸭蛋染成五颜六色,我们则把鸭蛋装进小网袋,挂在脖子上,寓意着平安吉祥。

端午节的中午,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美味的鸭蛋。

此时,家乡的龙舟赛也正式开始。

我们站在河边,观看激烈的龙舟比赛。

选手们齐心协力,奋力划桨,观众们欢呼雀跃。

课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优秀4篇

课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优秀4篇

课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优秀4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篇一一、欣赏配乐图片(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的典型庆祝方式图片)让学生说一说你看到了哪些节日和习俗?用轻音乐,为的是不破坏本课力图要营造的清新、典雅的意境。

放一张图片让学生说一张确实比起所有的放完再说要热闹的多,但是实在不忍心这样的课一开始就这么吵吵嚷嚷!二、生字词教学读读写写用用双基落实做到实处三、默读课文感知问:课文包括哪三部分内容?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为下面的教学服务。

)选择你感兴趣的那部分内容大声地朗读(尊重学生的朗读喜好,这样也许效果会好点。

)问:这部分内容让你感受到了作者什么情感?1、对同中存异的端午风俗的喜爱;2、思乡爱乡为故乡自豪;3、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课件用超级连接,可以随着学生的思路走,当学生说到一点的时候再追问一下,带动所有的学生思考。

把学生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都发挥出来。

提到1时问学生文章提到的共同的端午风俗是什么?他家乡特有的是什么?用图片展示。

提到2时让学生找寻具体的句子读出情感并展示作者以思乡为主题的书法作品。

提到3的时候让学生找出作者童年的'痕迹,同时体验自己的生活。

这个环节过后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的了解。

四、介绍作者的作品特点他长于江南,定居于北京。

他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

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切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

让学生看一看明白散文的风格是多样化的,各有特点。

五、引用汪曾祺的话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

品味课文的自然家常平淡的特点自然和家常的特点学生应该很快就可以体会到,文章的构思,笔法都很自然,文章的取材很家常语言也像聊家常,就是平淡这点可能学生很难苟同,那么就用一段话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危襟正坐。

2024年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8篇

2024年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8篇

2024年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四章《端午的鸭蛋》。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重点句子解析,课文结构分析,端午鸭蛋的文化背景了解。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能够正确读写。

2. 学会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我国端午节的习俗,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长句子理解。

2.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端午鸭蛋文化背景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端午节的传说,引发学生对端午节的兴趣。

2. 阅读课文:带领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让学生读写练习。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6. 端午鸭蛋文化背景了解:介绍端午鸭蛋的寓意,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六、板书设计1. 《端午的鸭蛋》2. 内容:(1)生字词(2)重点句子(3)端午鸭蛋文化背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生字词。

(2)用课文中的词语造句。

(3)简述端午鸭蛋的寓意。

2. 答案:(1)略。

(2)例:端午节那天,妈妈给我煮了一个鸭蛋,寓意着平安、健康。

(3)端午鸭蛋寓意着平安、健康、团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1)让学生收集关于端午节的习俗,进行分享。

(2)开展“我眼中的端午节”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鼓励学生阅读关于端午节的诗歌、故事,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长句子理解。

2.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端午鸭蛋文化背景的掌握。

3.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及答案的详细度和合理性。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针对学生表现调整教学方法,以及拓展活动的开展。

《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

《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

《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来历和相关风俗习惯。

2.通过阅读故事《端午的鸭蛋》学习传统美德,如孝敬父母,互帮互助等。

3.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端午节的来历和相关风俗习俗。

2.了解中国传统美德,如孝敬父母,互帮互助等。

3.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如何通过故事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又不让他们产生厌恶情绪?2.如何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体验端午节的快乐与习俗?四、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运用故事情境,让学生对端午节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合作探究法:一个学生作为日历小专家,查找端午节日期,并作出相关的解释;一个组织者,组织学生参与制作端午节的节目等。

3.问答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让学生参与到故事的情境中。

五、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第一节课:1.引入(5分钟):放一段短视频引导学生对端午节有一个基本的认知。

2.讲解端午节的来历和相关习俗(20分钟):教师简单讲解端午节的历史及与此相关的习俗。

3.学生分小组,查找端午节的日期(15分钟):其中一名学生担任日历小专家,查找端午节的日期;其他学生自行找出端午节与食品、传统习俗等相关的内容并作简单的口头解释并进行小组讨论(老师进行巡视辅导)。

第二节课:1.复习和引入(5分钟):老师进行端午节的相关的问答。

2.故事《端午的鸭蛋》的阅读(30分钟):老师进行适当的导读,纠正学生阅读中遇到的问题;3.问题讨论——如何体验端午节的欢乐(20分钟):每组现场演出一个端午节相关的节目,老师负责现场点评和提问。

第三节课:1.整合和归总(10分钟):对学生呈现一份端午节知识小百科,发放并进行抄写和口头阐述。

2.语言表达练习——自编一个端午节小故事(30分钟):每组自编一个端午节故事并进行表演。

3.结课及反思(5分钟):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和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进行简单的谈话。

六、板书设计1.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2.故事《端午的鸭蛋》3.端午节的知识小百科七、教学评价1.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转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的鸭蛋》课堂实录一、导入师: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自己特别喜欢的作家,他叫汪曾祺,江苏高邮人,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他有一篇著名散文《多年父子成兄弟》,老师节选了一段。

读读这段文字,说说你对汪老的印象。

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

我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

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

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生:汪曾祺是一个开放、不拘小节的人。

师:换用这段文字中的一个词就是“没大没小”,随和亲切。

他不仅人如此亲切自然,富有情趣,他的文章也呈现这个特点。

有人评价汪曾祺的文章初读似水,再读似酒,看似平淡的语言却极有韵味,极富情致。

初读似水,再读似酒。

师:有人说汪曾祺身兼“二美”:美文家,美食家。

以美文之笔法述美食之精华,自然别具一格。

汪老说过,吃东西也是文化。

关于吃文化他可是大家,如果想要读汪曾祺的作品,必当首推他的美食散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篇经典《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身兼“二美”:美文家,美食家。

以美文之笔法述美食之精华,自然别具一格。

(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端午风俗师:文章大家已经预习了,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生1:一共有七种风俗。

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师:看来作者童年生活是很有趣的。

这位同学给大家列举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七种风俗,大家同意吗?生2:应该是八种,还有挂“鸭蛋络子”,在文章第4段。

师:这位同学读书读得认真。

整体感知文章时,一定要顾及全篇,因为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八种风俗作者着墨最多的是哪种?生3:挂“鸭蛋络子”。

师:对,玩得不亦乐乎。

下面我们一起来研读文章的第4—6段三、“品味”鸭蛋师:给大家五分钟时间,细读文章第4—6段,把写玩鸭蛋最有趣的相关细节圈画下来,用心品读,谈谈感受。

可以把感受写到课本的空白处。

(生自读,圈点勾画。

师巡视。

)师:我发现咱班多数同学读书认真,批注充分。

也有一部分同学只画不写,是不是觉得阅读有难度?不要紧,阅读想要有收获,可以用两种方式,一是反复品味把玩,尤其是经典作品,值得一读再读。

二是交流碰撞,通过我们的碰撞,大家对文章的理解认识变得深入丰厚,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下面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1:我觉得最有趣的是第5自然段,“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

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孩子玩得很尽兴,我能感受到汪曾祺怀念小时候的情感。

师:有没有让你们联想起什么?生2: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和小朋友滚铁环的情景。

生3:我想起了小时候逮蛐蛐的事。

到晚上我会把表定到十点钟,那时候蛐蛐最多了。

到楼下的草地里逮蛐蛐,我挺怕黑的,但一想到蛐蛐就什么也不怕了。

而且,夏天晚上我要听不到蛐蛐的叫声就睡不着觉。

(众生笑。

)师:你的童年也有很多趣事啊。

这是汪老童年的趣事勾连起来的我们的联想。

我们还要再沉入到文字中。

生1:我找的是文章第4段,“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

二要挑形状好看的。

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

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

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

从这一段中,我感觉到那里的孩子都对鸭蛋有一种别样的感情,他们把鸭蛋当成儿时的玩伴。

描写鸭蛋的样子说有的蠢有的秀气,用生动幽默的文笔写出了孩子的稚嫩可爱。

师:这位同学品读细致。

我们英雄所见略同,我也觉得这段文字写得有趣,就摘了下来,并且稍作改动,同学们评一评我改得好不好。

(课件展示。

)挑鸭蛋一要挑淡青壳的。

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

二要挑形状好看的。

鸭蛋看似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

有的样子难看,有的漂亮。

(生思考,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交流。

)生2:我觉得读原文好像在和一位有趣的老人谈话。

屏幕上的这一段就显得很枯燥,没有感情,没有读的欲望。

师:原文一问一答,像隔壁一位慈祥的长者在摆龙门阵,唠家常。

你们同桌两个能不能试着读一读?读出这种亲切感。

(两名同学合作朗读,一问一答。

)生3:我继续补充。

“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让人感觉不是在写文章,而是在对话,从中透出一位慈祥的老人对自己家乡的自豪骄傲。

就好像有人说:“你们家乡鸭蛋有什么可挑的?”老人就自豪地说:“我们有,我们有。

”流露出的是一种浓浓的乡情。

还有下面的“蠢”和“秀气”,可以让我们想到鸭蛋的形状是圆圆的,很可爱,我认为这里的“蠢”是贬词褒用。

“秀气”把鸭蛋拟人化了,给它们生灵活气,很令人向往。

“难看”和“漂亮”太直白了,一点也没有生气。

师:说得太精彩了,充满灵气。

“蠢”一词用得生动,该怎样解释生(众):笨、傻。

师:智商低啊,难道鸭蛋还有智商高低之分吗?生4:读完这段文字后,感觉不像是在写鸭蛋,而是在写人,就像一个小伙子在挑媳妇一样,精挑细选,十分有趣。

而且要挑最好的(众生笑。

)师:那挑漂亮的不行吗?为什么非要挑秀气的?生4:秀气让人感觉更贤惠美丽,所以一定要挑这个,别人抢都不行。

(众生笑。

)师: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哪是挑鸭蛋啊,原来是挑媳妇啊!(众生笑。

)生5:我还想补充,第一句说“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在“有”字后面用了一个感叹号,说明当时用的语气是非常坚定的,从这儿可以体会出作者非常热爱思念自己的家乡。

下面的“漂亮”、“难看”只是在写事物的外形,而“蠢”、“秀气”两个词赋予了鸭蛋性格,“蠢”不仅说明脑子笨,有时候还表现一个人老实,也有夸奖的意思,让人感觉更生动。

(众生鼓掌。

)师:太棒了。

你们的灵气敏锐让人大开眼界。

读书就应该做到如此,在“第一印象”基础之上,反复把玩文字,再通过我们的碰撞,使浅表的单薄认识变得深入丰厚。

师:同学们猜猜,汪老写这篇文章时有多大年纪了?生(众):60多岁。

师:哦,我可看不出来这文章出自一位老人之手。

生6:我知道汪曾祺大器晚成,是个像老顽童一样的人。

师:是啊,这哪是个古稀老人,分明是个孩子嘛!或许,只有对童年依恋、充满童心的人才能写出这么美的文字、这么纯的感情吧(师板书:怀想童年。

)师:汪老是散文大家,语言自然、朴实、亲切。

但他写作特别讲究用词的准确、独特。

他说过,语言的独特不在于用别人不用的词,而在于他能赋予别人也用的词所想不到的意蕴。

一个“蠢”,一个“秀气”,在他的笔下有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师:作者只详写了如何玩鸭蛋吗?生(众):不是,作者还详写了高邮鸭蛋。

师:好。

下面请同学们放声朗读第2、3段,再找出写得最有情趣、最有味道的语句,动情地朗读出来。

(生放声朗读。

)师: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朗读给大家听。

生1:我想读的是第3段的第五行,“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读前面的内容还没感觉鸭蛋好吃,读到这里好像闻到鸭蛋的香味了。

师:“吱”这个字,我查过字典,有两个读音,一念“zī”,一念“zhī”,在这里应该念什么?生2:读“zī”好,感觉到鸭蛋红油喷出来了。

师:这位同学用了“喷”一词,好不好?原文用了一个“冒”,哪个词更好?生3:“冒”感觉需要很长时间,而“喷”一下子就结束了。

生4:“喷”让我们只是看到外形,而“冒”还能让我们闻到鸭蛋的香味。

生5:“冒”让人感觉红油全方位地渗出来,与蛋黄融为一体了,十分诱人。

而“喷”给人一种油多而腻的感觉。

师:“冒”字更有表现力,更能充分地体现高邮鸭蛋质细而油多的特点。

来,把这种诱人的感觉朗读出来。

(一生朗读,不够味。

)师:原文说“筷子头一扎下去”,“扎”能不能换成“捅”?生6:不能。

“捅”给人感觉力量不足,不出油,而“扎”下去,这么多的红油就冒出来了,含油量是非常高的。

师:那你能不能把这种诱人的感觉朗读出来?可以加上表情、动作。

(生动情朗读。

)师:还是觉得不够味。

咱们一起来读,一起咽口唾沫吧,把垂涎欲滴的感觉表现出来。

(众生笑。

)(全班齐读,够味。

)师:太棒了。

生活在高邮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从字里行间中我们能感受到汪老作为高邮人的骄傲自豪。

你看,汪老的确是文学大师,能用语言造型,一两个字就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生1:我想读文章第2段的一段文字,“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我第一次读到这儿时,“肃然起敬”一词让我想象到一幅画面:一群人围着汪曾祺,问他籍贯,当得知汪老是高邮人,他们面部表情很夸张,充满佩服的神色,看上去特别向往。

“肃然起敬”这个词的本意是十分敬重,让人油然生敬佩之情,这里能让我们感觉到作者对家乡的鸭蛋非常骄傲,语言也很幽默。

生2:“肃然起敬”有羡慕之情。

师:你们的感受很敏锐。

“肃然起敬”在这里是大词小用,有幽默的效果,应该读出这种感觉。

自己试一试。

(生动情朗读。

)师:“哦”一词能不能删掉?生3:不能。

应该读得夸张一些,读出惊叹。

师:对。

嘴要张大,最好能放进一枚鸭蛋。

我们齐读试试。

(全班齐读。

)生4:我想继续补充,这段不仅写出了外面的人对高邮咸鸭蛋的高度评价,而且也写出了“我”的自豪——我们这里就是有咸鸭蛋!师:你说这里是外人对高邮咸鸭蛋的高度评价,那有没有自我评价的文字?生5:有。

这句后面说,“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特别”是强调,作为高邮人很自豪。

要我是外地人,就都买下来。

师:朗读的时候,“高邮咸蛋”四个字可以一字一顿,读出自豪之情。

试一试。

(生5朗读。

)生6:我喜欢这句话:“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初读感觉作者有些生气,其实是作为高邮人感到骄傲,希望家乡更好。

师:朗读的时候应该读出这种嗔怒而又自豪的感情。

来,我们齐读一遍。

(全班齐读。

)师:从某种程度上说,故乡的美食就是故乡的味道,乡愁是一种味觉上的思念。

(师板书:热爱家乡。

)师:汪曾祺写了许多关于家乡美食的散文,在他的笔下,立春的蒌蒿,清明前的荠菜,端午的鸭蛋,冬至的炒米,秋风院中的宽扁豆,雪天桌上咸菜茨菰汤,以及各家各户自行腌制的“红皮萝卜干”,这些难登大雅之堂的乡间粗陋食物,都被写得有滋有味,流露出的是对故乡高邮的浓浓依恋之情。

所以他的写作风格也带有浓郁的家乡乡土气息:自然、家常。

他曾经打过一个比方:写作品也一样,要写得有中国味儿,且是普普通通的家常味,但制作时要很精致讲究,叫人看不出是讲究出来的。

这句话怎样理解?生(杂):看似平淡的语言却越品越有味道。

师:对,平淡而有味。

(师板书:平淡而有味。

)师:给我们的写作启示就是: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丽的辞藻或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言同样有情致。

作者把一枚小小的鸭蛋写成了经典,就是告诉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只要善于感悟生活,心中有情,平淡的生活也会变得富有诗意。

四、感悟乡情师:汪老19岁离家,思乡是他一生难以割舍的情结,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