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本与符号暴力――论布迪厄的知识社会学

合集下载

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

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

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影响中学基础英语教学质量的多因素系统研究”(07AYY003的阶段性成果。

一一外语教育研究与理论建构的社会学视角提要:本文简要讨论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中几个基本概念,然后结合我国外语研究中的不同声音或研究取向,阐述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社会学视角对我国外语教育问题和研究的启示。

与精英学者的观点不同,本文认为目前外语教育研究的主要问题并不应是只强调我国外语教学与西方教学环境的差异、文化差异、教学方法差异等,而应是加强对我国本土社会文化差异、教师和学生社会文化资本差异问题的研究。

本文希望该讨论能够引起社会和学者们对布迪厄社会学视角的关注,重新审视外语教育中的问题,切实加强本土社会文化差异以及教师和学生社会文化资本差异对外语教育影响的研究,为真正提高我国外语教育的总体水平作出贡献。

Bourdieu 's Cultural Capital Theory― The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ConstructionLiu Yongbing Zhao Jie(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130024, China)This paper discusses some o f Bourdieu 's coretheoretical concepts, such as ‘habitus ', ‘field ' and‘cultural capitals ' and then provides some implications for local research in China in relation with the current research orientations in China foreign language (FL) education. Differing from the dominant elite position,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main issue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debate and studies is not whether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or learning environments or teaching principles, but how different social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within China and different cultural capitals possessed by teachers and students affect FL education or learning in China. This paper hopes that the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of Bourdieu 's cultural capital theory can ar ouse the researcher 's interest and provide a new model for understanding the functions and consequences of FL education in China in order to upgrade overall level of FL education.1 导言近年来我国外语教育研究鼓励多视角、多维度探讨和研究外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解读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解读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解读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一、背景重现布迪厄出生在法国南部偏远的山区小村,父亲是个乡村邮递员,以后进入法国知识分子的摇篮--- 巴黎高师,求学期间,他在哲学上出类拔萃,同时他的政治意识也明显成长起来。

他反对斯大林主义和保守主义体制;他站在左派知识分子这边抨击法国殖民政策。

布迪厄与那些出身富有。

有文化优越感的精英子弟格格不入,因此他从未认同精英政治论和唯智主义传统。

大学毕业后,在阿尔及利亚服兵役期间,他亲眼目睹了殖民地和殖民战争可怕的现实,这是布迪厄从哲学进入社会学的转折点。

就个人经历而言,阿尔及利亚战争深深地唤起他关怀现实,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批判的政治冲动。

希望用科学研究揭示社会困难的来龙去脉,以自主性的学术批判介入社会。

从知识层面而言,布迪厄的研究工作是在法国战后学术领域展开的。

考察他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建构,必然要与这一特定语境中的知识分子话语联系起来。

布迪厄的学徒时期正值法国知识盛行存在主义学说的50 年代。

在他看来存在主义夸大了主体的主观选择能力,接受了历史理性主义思想,并沉浸在现象学中,此后结构主义理论登上思想舞台,对布迪厄最初的理论积累和研究道路的选择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结构主义为研究社会现象的经验学科--- 社会学提供了走出实体的,本质主义研究的方法。

然而,阿尔及利亚的田野考察使得布迪厄越来越怀疑结构主义人类学方法的可靠性。

结构主义如何揭示实践者的生成性活动?由此布迪厄开始抛弃结构主义的“规则”而选择了潜意识的“策略”概念。

布迪厄曾多次说自己的工作是“哲学的田野工作”,意思是指结合经验调查和理论建构的“参与性社会学”研究。

排斥经验研究的哲学冥想,掩盖和自然化了社会及知识长于的等级区域。

脱离社会实际的流动和丰富的事实;而实证研究则陷入唯方法而方法的琐屑材料中,同样不能透彻地揭露社会世界的隐秘神话。

在他长达40余年的研究中迎接了跨学科,多方位的挑战。

布迪厄几近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完全无视学科界线,从人类学、社会学和教育学到历史学、语言学、政治科学、哲学、美学和文学研究,他都有所涉猎。

布迪厄的学说

布迪厄的学说

布迪厄的学说一、引言布迪厄(Bourdieu)是法国社会学家,他的学说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等领域。

布迪厄的学说主要关注社会结构和个体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对权力、文化和符号等概念的研究,揭示了社会不平等的形成机制。

二、布迪厄的基本观点1.符号资本:布迪厄认为,符号资本是一种非物质资源,包括教育程度、文化知识、社交能力等。

这些符号资本在社会中具有象征性意义,并且可以被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资本。

例如,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更容易获得高收入和社会地位。

2.经济资本:经济资本是指货币和物质资源,在社会中起到重要作用。

经济资本可以影响一个人在教育、工作和生活中所能获得的机会和资源。

布迪厄认为,经济资本与其他形式的资本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

3.文化资本:文化资本是指个体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和教育背景等。

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在社会中起到重要作用,它决定了个体在教育和职业领域中的成功程度。

具有较高文化资本的人更容易获得社会认可和成功。

4.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指个体通过社交关系所能获得的资源。

布迪厄认为,社会资本对于个体在职业发展、社交圈子扩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与他人建立联系和互动,个体可以获取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三、布迪厄的学说在教育领域的应用1.教育不平等:布迪厄认为,教育系统中存在着不平等现象。

由于符号资本和经济资本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机会差距。

例如,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更容易获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2.文化剥夺:布迪厄指出,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对于低收入家庭或少数族裔学生来说,他们的文化资本往往被忽视或贬低。

这导致了学校教育与学生家庭文化之间的冲突,使得这些学生更难以适应和成功。

3.教育再生产:布迪厄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它也是社会结构再生产的手段。

通过教育体系的运作,社会不平等得以延续和加强。

具有更多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学生更容易进入优质学校,并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

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研究基于教育系统的视角

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研究基于教育系统的视角

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研究基于教育系统的视角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化再生产理论,并着重从教育系统的视角进行分析。

布迪厄是一位法国社会学家,他的文化再生产理论对于理解社会不平等和文化传承机制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首先简要介绍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的核心观点,然后重点分析该理论在教育系统中的应用和影响,最后探讨该理论对于现代教育实践和研究的启示。

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强调文化资本在社会不平等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文化资本是一种通过教育、家庭和社会化过程传递的非物质财富,包括知识、技能、习惯和价值观等。

这种文化资本在社会中存在着不平等的分布,优势阶层通过文化资本的传递来维持其社会地位,而弱势阶层则因为缺乏文化资本而难以改变其命运。

在教育系统中,布迪厄的理论揭示了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和社会不平等再生产中的关键作用。

学校教育不仅传递知识和技能,还传递着社会的价值观和规范。

通过教育系统的选拔和分层机制,优势阶层的文化资本得以传承和扩大,而弱势阶层则面临着文化剥夺和社会边缘化的风险。

本文将从教育系统的视角出发,深入分析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体现和影响。

我们将探讨学校教育如何成为文化资本传递的重要场所,以及如何通过教育改革来打破文化不平等的再生产机制。

本文还将反思现代教育体系在文化传承和社会公正方面的挑战和机遇,以期为未来教育实践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的核心观点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主要围绕“文化资本”“习性”和“场域”三个核心概念展开,深入剖析了教育系统如何成为文化再生产的场所。

他认为,文化资本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家庭和社会环境获得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总和,这些资本在个体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习性则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它决定了个体如何理解和应对世界。

而场域则是指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和网络,这些关系和网络对个体的行为和思想产生着深远影响。

布尔迪厄趣味理论研究

布尔迪厄趣味理论研究

布尔迪厄趣味理论研究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是法国的社会学家和思想家,他提出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理论和概念,如“资本”、“场域”和“符号暴力”。

布尔迪厄的趣味理论也是他研究社会文化领域的一部分。

布尔迪厄认为,趣味是一种占有社会意义的文化实践,它承载并传递着社会阶级、权力关系和符号差异等社会因素。

他的趣味理论主要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审美、文化和消费行为来表达自己的阶级身份、价值观和品味。

布尔迪厄认为趣味是社会阶级、社会地位和文化资本的象征。

人们的家庭背景、教育程度和经济条件等因素会影响他们的趣味偏好。

高阶层的人更倾向于追求高尚、独特和艺术感的趣味,因为这些趣味符合他们对自己文化资本的认同和追求。

相反,低阶层的人可能更关注实用性和经济性的趣味,因为他们更关注基本生活需求。

布尔迪厄认为趣味是通过一系列的选择和决策来形成的。

社会环境、教育背景和文化社区等因素会影响个人对不同趣味的认同和接受程度。

社会交往和社会规范也会影响个人的趣味选择和行为。

在一个高度文化的圈子中,人们更可能追求艺术的趣味,而在一个以实用主义为主导的环境中,人们更可能追求实用性的趣味。

布尔迪厄认为趣味不仅仅是个体选择的结果,还受到社会结构和符号力量的影响。

社会结构中的权力关系和阶级差异会影响人们对趣味的认同和塑造。

媒体、广告和品牌等符号暴力也会影响人们对趣味的形成和选择。

这些符号力量通过宣传和塑造特定的趣味偏好,来推动消费和差异化的市场需求。

布尔迪厄的趣味理论通过研究趣味在社会文化领域中的作用和影响,揭示了社会阶级、权力关系和符号差异等因素对趣味选择和认同的塑造作用。

这一理论不仅有助于理解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还为研究社会变迁和社会不平等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框架。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分析其在社会学、文化研究和教育平等领域的深远影响。

布迪厄作为法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的文化资本理论为我们理解社会不平等和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首先将对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进行概述,然后分析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最后探讨该理论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启示。

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是一种与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并行的资本形式,它体现在个人的教育程度、文化素养、技能以及审美趣味等方面。

文化资本不仅是个人社会地位和经济成就的重要因素,也是社会不平等的重要来源。

在布迪厄看来,文化资本具有继承性,即它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和社会化过程从一代传递到另一代,从而形成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文化差距。

通过对文化资本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不平等现象,揭示出隐藏在文化背后的权力关系和社会结构。

文化资本理论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教育平等和文化传承的新视角,促使我们反思当前的教育制度和文化传承方式,以实现更加公平和包容的社会发展。

本文将分为几个部分对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进行深入探讨。

我们将介绍文化资本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观点;我们将分析文化资本在不同社会领域中的应用,包括教育、文化产业和社会分层等;我们将探讨文化资本理论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启示,以及如何借鉴该理论来促进社会公平和文化发展。

二、文化资本理论概述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化资本理论是一个多维度、深入人心的社会学分析框架,旨在理解和解释社会不平等和文化差异。

该理论主张,文化资本是一种与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并列的重要资本形式,它在个人和群体的社会轨迹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文化资本可以被理解为一种通过教育、文化实践和社会化过程获得的资源,这些资源可以是物质的(如书籍、艺术品),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如知识、技能、语言、习惯、态度和价值观)。

这种资本在个人层面上表现为个人的教育程度、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而在社会层面上则体现为一个群体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知识体系。

第十二章 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与符号权力理论

第十二章 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与符号权力理论

• 2、符号权力 • (1)在语言市场中流通的并不是完全同质 的语言,语言在生产和接受上都取决于两 个言说者之间的符号权力关系。 • 每一次语言表达都应视为一次权力行为。 • (2)必须认识到“符号系统”既作为知识 工具,同时也是支配的手段。 • “符号权力”体现的是社会世界支配关系 的“看不见”的机制。
第十二章 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与符号权力 理论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 1930—2002),法国著名社会学家, 1981年进入著名的法兰西学院执掌社会 学教席;2000年获英国皇家学院颁发的 赫胥黎奖章。 代表性的著作:《实践理论大纲》、 《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语 言与符号权力》、《实践与反思:反思 社会学导引》,等等。
• B.特征 • 第一,惯习是持久的可转移的禀性系统 (性情倾向)。 • 第二,惯习是一种生成性结构,它塑造、 组织实践。 • 第三,惯习既是个人的又是集体的。那些 在社会世界中占据相同位置的人们会具有 相似的惯习。 • 第四,惯习具有历史性、开放性和能动性。
• (2)场域 • A.含义 • 场域,其实是各种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的 网络。在高度分化的社会里,社会世界是 由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小世界构成的, 这些社会小世界就是具有自身逻辑的客观 关系的空间。这些“社会小世界”就是各 种不同的“场域” 。
• B.资本的类型 • 经济资本(财富、产权):就是经济学通 常理解的那种资本类型,它可以制度化为 产权形式。 • 文化资本(文凭、知识):是指借助不同 的教育行动传递的文化物品。 • 文化资本有三种存在形式:一是身体形态; 二是客体化的形态;三是制度化的形态。
• 社会资本(社会关系、信任):是指当一 个人拥有某种持久性的关系网络时,这个 关系网络就意味着他实际或潜在所拥有的 资源。 • 符号资本(荣誉、声望):指对上述三种 资本形式的认同。 • 各种资本可以相互转换。在现代社会里, 经济资本可以衍生出其他所有类型的资本。 各种资本之间具有可兑换 • (1)实践理论的提出 • 实践理论不仅关注由客观主义的知识构建 的客观关系系统,而且还要考虑这些客观 结构和主观性情倾向之间的辩证关系。 • 因此,实践理论是以反对社会理论界的客 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的对立为主旨的。

布迪厄文化社会学及其政治哲学解读

布迪厄文化社会学及其政治哲学解读

布迪厄文化社会学及其政治哲学解读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是法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哲学家,他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社会学和政治哲学领域。

他的理论框架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并对社会运动、阶级结构和权力关系等问题提供了深入的分析和解释。

本文将对布迪厄的文化社会学和政治哲学进行解读。

一、文化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布迪厄的文化社会学以“实践”和“符号”为核心概念。

他认为,社会行动和社会关系是通过人们的实践来构建和维系的,而符号则是实践的载体和表达方式。

在这个意义上,文化被视为一种社会实践,它不仅仅是一种符号系统,更是一种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的表现形式。

布迪厄进一步将文化社会学与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相结合,提出了“符号资本”和“文化资本”的概念。

符号资本是指通过掌握和运用符号系统来获取社会地位和权力的能力,而文化资本则是指个体通过教育和社会化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文化背景。

这两种资本不仅影响着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机会,也决定了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的形成和变化。

二、政治哲学的核心观点布迪厄的政治哲学主要关注社会运动、阶级结构和权力关系等问题。

他认为,社会运动是一种集体行动,它通过组织和动员人们的力量来争取社会变革和权益保障。

社会运动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参与者的资源和策略,而资源的分配和策略的选择则受到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的制约。

布迪厄进一步将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与阶级结构相联系,提出了“符号暴力”和“符号统治”的概念。

符号暴力是指通过符号系统对特定群体进行歧视和排斥,从而维护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的稳定。

而符号统治则是指通过符号系统对社会成员进行控制和操纵,从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权力。

三、布迪厄的学术贡献与争议布迪厄的文化社会学和政治哲学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

他的观点和方法对于理解社会运动、阶级结构和权力关系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然而,布迪厄的理论也受到一些争议。

一方面,布迪厄的理论过于强调结构和制约,忽视了个体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浅析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

浅析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

布尔迪厄是文化再生产理论最杰出的代表,他最早提出文化再生产这一概念。

他强调文化过程对于维护现存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有助于维护一个不平等的、分化的阶级社会,并使之合法化。

当然,其他学者也有相似的思想,如韦伯的身份集团,柯林斯的身份文化,伯恩斯坦的语言编码理论等。

目前,文化再生产理论已经成为教育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理论。

一、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中的三个关键概念(一)文化资本布尔迪厄认为资本具有以下特征:稳定性、潜在能力和进行自身再生产的潜在能力以及具有强制性因素。

在此基础上,所有的资本形式具体化为以下三种基本形态: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

布尔迪厄认为,所谓文化资本,是借助于不同的教育行动(传播式教育、家庭教育、制度化教育)传递的文化物品。

就此,布尔迪厄提出了文化资本的概念,并列出了文化资本的三种基本形式:第一是具体的形态,以精神和身体的持久“性情”的形式存在。

这种文化资本的积累是处于身体状态之中,即采取了我们称之为文化、教育、修养的形式。

第二是客观的形态,以文化商品的形式(图片、书籍、词典、工具、机器等)存在。

第三是体制的状态,以一种客观化的形式。

文化资本的客观化可以采取学术资格这一形式存在。

那种在学术上得到认可的文化资本,在形式上独立于承担资本的个人,具有合法性、强制性,是官方承认的、得到保障的,同时,它具有转换性、替换性。

更进一步,学术资格能够在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之间设定转换率,这是通过保证特定的学术资本的金钱价值来完成的。

可以看出,布尔迪厄从文化的角度来揭示教育系统对社会结构的再制的影响,并主张教育机会不平等不仅是经济权利的直接反映,而且是文化资本分配不均所导致的。

也可以看出,文化资本的三种状态都与利益密切相关,布尔迪厄认为正是这种利益关系成为社会不平等的根源———把文化再生产运动说成一种超功利的或者无目的的自主活动,不仅将文化资本的不平均分布转化为个人的能力问题,从而掩盖了社会的不平等,而且此巧妙地通过现存社会秩序的自然化和合法化,同时再生产了社会秩序及其不平等关系。

社会学理论名词解释与简答

社会学理论名词解释与简答

社会学理论名词解释与简答(一)名词解释(数字代表出题的次数)1、社会(2):2、“白领阶层”:白领阶层,与“蓝领阶层”相对,亦称“白领工人”。

一般指企业中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的中上层被雇佣人员。

他们工作条件较好,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较高,工作时穿着整齐、衣领洁白,故称。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生产日益现代化的情况下,白领阶层的比例有提高的趋势。

西方社会中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管理阶层和知识阶层的代称。

白领阶层是西方现代社会中的中坚和极具实力的群体。

公司职员和企业职员、事业单位职员、机关职员以及公务员等均属此列。

与“白领阶层”相对的是从事较多体力劳动的工人——“蓝领阶层”,现在这些说法,成了现代社会人人皆知的流行术语。

中产阶层是一群相对富有,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高质量的生活,对社会主流价值和现存秩序有较强的认同感,并且为全社会收入中等水平的群体。

3、社会结构4、模式变项:(帕森斯)包括两层含义,其一,社会行动依其主观取向的一般性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即所谓行动的模式;其二,社会行动模式的基本内容——主观取向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因环境或条件的不同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即主观取向是变化的因素——变量。

可是,一旦直接面对各种变量因素,立即出现的问题就是难以分理的具体性或复杂性。

于是,帕森斯又从具体上升到一般,在他提出的“动机取向”和“价值取向”概念框架中分析社会行动的模式变量。

5、功能替代:(默顿)又称功能抉择,即发现和促进新的社会功能,以顶替或抵消失调了的社会功能,进而实现有利于社会行动、社会群体和社货币组织的功能平衡。

6、后工业社会:(丹尼尔·贝尔)7、社会资本:(布迪厄)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那些资源是同对某种持久性的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的,这一网络是大家共同熟悉的、得到公认的,而且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或换句话说,这一网络是同某个团体的会员制相联系的,它从集体性拥有的资本的角度为每个会员提供支持,提供为他们赢得声望的‘凭证’,而对于声望则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解。

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

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
• 场域的构型表明它有自身的运动逻辑,它可以通过调整 各种要素的功能,从而使自身获得特定的结构与秩序。
场域的一般特点
• 场域对影响社会行动者及其实践的外在力量有自主的形塑机制。 • 场域表现为不同类型与不同形式,各种场域都是在特定的社会
结构或阶级结构中存在的,都具有某种特殊的利益要求和政治 作用。 • 场域是人的活动结成的关系或发生的场所,离不开人及其活动 而存在,但场域作为关系的系统,一经形成就有自己的相对独 立性,它不可还原为个人的心理与个人的行为,它一定是社会 层面上的现象。虽然场域不能还原为个人心理与个人行为,但 参与制约着个人心理、个人行为及个人的地位和作用等。
●布迪厄认为,经济理论、理性选择理论,应纳入其 场域理论或实践理论中。
文化资本
●具体化状态的文化资本:与个人身体直接关联的文 化资本,是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而储存于个人 身体之中的文化知识、文化技能、文化修养。
●客观化状态的文化资本:是以文化商品形式存在, 是文化资本的物化形式。
●体制化状态的文化资本:经过某种权威制度确认的 文化资本,典型形式是通过毕业证、职称证、资格 证等,来确认学术资格、文化程度。
一、场域
三、场域的结构
前提
●社会是一个支配关系被隐藏起来的分化空间,隐藏的原因 是支配关系被每个个体深层内化。
● 任何社会中都有支配者与被支配者,社会组织的基础原 则就存在于这种区别之中。支配取决于形势、资源和行 动者的策略。
● 某人在自己的地盘上是支配者,当他进入新的领域就变 成了被支配者。这种角色转换或地位差距,来自于两个 不同领域间的分化对照。这些领域被布迪厄称为场域。
场域的含义
• 场域是各种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的网络。 • 在高度分化的社会里,社会世界是由具有相对自

布尔迪厄社会学理论

布尔迪厄社会学理论

第二节 布尔迪厄思想要点
在布尔迪厄看来,实践具有两种特点:
一是复杂性与总体性。
实践是现实生活的活动流,是由永不间断的 各类活动构成,因此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实践活 动的总体性是指实践往往涉及牵扯到各个方面和 领域,不像社会科学研究那样分裂为各个学科。
二是紧迫性与模糊性。
1、紧迫性。紧迫性意味着行动者需要在有 限的时间内作出反应和决定,从而排除了许多在 理论上可以选择的行动路线。
持续性还意味着一个人的惯习往往比较稳定, 改变相对缓慢和困难。
第二节 布尔迪厄思想要点
此外,惯习是潜在的,是存在于人们的头脑 之中。更重要的是惯习是前认知的,不加反思的。
例如,人们从小就被进行性别教育和训练, 逐渐地男女在很多行为方面都呈现很大差异。性 别社会化训练的结果就是人们认为应该有男人样 和女人味的不同。
实际上,布尔迪厄指出了文化分层的尺度, 他常常使用最能反映惯习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品位 来说明惯习的力量。例如,在布尔迪厄看来,农 村地主和书香子弟不是一个阶层,尽管他们可能 都经济状况可能相似。
第二节 布尔迪厄思想要点
(3)惯习的转换。 惯习可以互换位置,从一个场域转换到另一
个场域,在无意识的层面上起作用。所谓“江山 易改,本性难移”。但转换的结果却有不同,有 时是游刃有余,有时是水土不服。
第二节 布尔迪厄思想要点
布尔迪厄认为,无论是客观论还是主观论都 不可能真正理解社会生活。在他看来,社会生活 必须从下列角度来理解,即既要公平对待客观物 质、社会的和文化的结构,又要公平对待正在建 构的实践和个人与团体的经验。
一句话,社会学研究和社会学理论的构建都 必须针对日常生活的实践活动,去认识和解释实 践,而不能用理论取代实践(这正是传统社会学 理论的问题所在,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用逻辑 的事物替代事物的逻辑,也是我们在讲吉登斯的 时候提到的,不能用对结构的认识图示代替结构 本身的意思)。

布尔迪厄 大纲

布尔迪厄 大纲

布尔迪厄大纲布尔迪厄(PierreBourdieu)是一位法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学家,以其对社会结构和文化生产的研究而闻名。

本文将对布尔迪厄的主要思想和理论进行概述。

一、社会结构和阶级布尔迪厄认为,社会结构是由不同的阶级和群体之间的力量关系构成的。

他将社会划分为三个维度: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本。

经济资本是指个人的财富和财产,文化资本是指知识和文化背景,而社会资本是指人们在社会中建立的关系和网络。

布尔迪厄认为,这些不同的资本形式可以互相转化,而且它们的组合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阶级。

他主张通过对社会资本的研究来理解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力量关系。

二、文化生产和符号权力布尔迪厄认为,文化生产是社会阶层和力量关系的重要体现。

他从批判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文化生产的本质,并提出了符号权力的概念。

符号权力是指通过符号或象征性手段来控制和支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这种权力可以表现在文化、教育、媒体等领域中,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

布尔迪厄认为,符号权力是社会阶层和力量关系的重要体现,是阶级斗争的重要手段。

三、符号暴力和文化剥削布尔迪厄认为,符号暴力和文化剥削是社会中不同阶层之间的一种斗争形式。

符号暴力是指通过符号或象征性手段来对其他社会群体进行压制和剥削,而文化剥削则是指在文化生产和消费中,弱势社会群体被迫接受强势社会群体的文化和价值观。

布尔迪厄认为,符号暴力和文化剥削是一种隐蔽的社会斗争形式,可以通过对符号和文化的研究来揭示其本质。

总之,布尔迪厄的理论对于理解社会结构和文化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他的思想和理论为后现代社会学和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国外社会学理论范围

国外社会学理论范围

名词解释:1、社会事实---迪尔凯姆(书)迪尔凯姆认为,真正的客观性追求应从社会现象的一般普遍性来把握社会学研究对象。

迪尔凯姆把他规定的一般性的研究对象称为社会事实。

社会事实的首要特点是不可还原性,它不能用个人的行为和情感来说明和解释。

第二个基本特征:对个人的制约作用。

第三个特征是它们的普遍性。

社会事实是个人在社会活动或集体关系中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他明确把社会事实归结为通过人们的集体行为而产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并且这些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又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在的规定性,或外在的物,而这种具有强制性的外在的物的实质是制度。

2、有机团结与机械团结---迪尔凯姆(书)机械团结以社会成员共有的的宗教取向作为社会整合或群体联系的纽带,它的根本特征是社会成员在情感、意愿和信仰上的高度同质性,社会成员以压抑个人情感、个人意愿和个人选择为代价来趋向一个共同的价值要求,宗教团体是它的典型形式。

有机团结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形成的社会团结,它以社会高度分化、社会成员高度分工为基础。

在有机团结中,维系社会成员的纽带是因为社会分工和社会专业化而造成的他们不可超越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各个方面,尤其以物质利益为根本内容的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方面。

3、价值中立---韦伯(网络)价值中立性是指研究者在选定了研究对象之后,必须放弃任何主观的价值观念,严格以客观的、中立的态度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科学家的研究应该受科学精神的支配【韦伯认为,规范的社会学研究应当保持价值中立原则,亦即悬置研究者的主观性原则或评价性原则,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追求研究对象的客观规定性。

】4、科层制---韦伯(网络)韦伯认为,科层制是最系统、最有效的社会组织形式,工具理性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科层制的管理在功能方面是严格合理的,它作为客观的服务机构和管理机构,排除了一切人格化的因素,不带有任何个性化色彩,而仅仅奉行法律程序和公务原则。

布尔迪厄的三概念

布尔迪厄的三概念
p189?在某一个特定的时刻资本的不同类型和分布结构在时间上体现了在某一个特定的时刻资本的不同类型和分布结构在时间上体现了社会界的内在结构社会界的内在结构即包含在这个现实世界中的一套强制性二因素后者以一种持久的方式掌控了资本所产生的影响并决定了实践能否成功因素后者以一种持久的方式掌控了资本所产生的影响并决定了实践能否成功p192?经济资本财产权?社会资本symbolique资本分三symbolique?文化资本类知性范畴资本确认的特殊逻辑内把握这几种资本形式其呈现出知性范畴资本确认的特殊逻辑内把握这几种资本形式其呈现出象征资本的形式p166社会资本?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那些资源是同对某种持久性的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的
文学场(艺术场)的建构
• 1、理论前提:在差异、变化中以及互文性的方式 被思考的作品的空间,与生产者的空间和生产、 评论、出版社等等的制度空间之间,存在着一种 同源性。
文学场(艺术场)的建构
• 2、布尔迪厄的文学场主要是以法国文学的历史发 展作为个案分析的,是以波德莱尔、福楼拜等人 为代表的追求艺术自主性、反对政治经济力量干 涉文学的过程。
未完待续……
•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The road to Genius (天才是怎么炼成的)
• 主讲者: 马 颖
1. Habitus
• (1) Habitus is a complex concept, but in its simplest usage could be understood as a structure of the mind characterized by a set of acquired schemas, sensibilities, dispositions and taste. The particular contents of the habitus are the result of the objectification of social structure at the level of individual subjectivity. Hence, the habitus is, by definition, isomorphic with the structural conditions in which it emerged.

布尔迪厄趣味理论研究

布尔迪厄趣味理论研究

布尔迪厄趣味理论研究引言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社会思想家,他对社会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布尔迪厄提出了许多与社会和文化相关的理论,其中趣味理论(Theory of Distinction)是他的重要贡献之一。

趣味理论主要探讨了文化消费和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当代社会和文化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布尔迪厄的趣味理论进行深入探讨,探究其理论内涵、研究方法及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一、趣味理论的理论内涵1.1 符号资本的概念在布尔迪厄的趣味理论中,符号资本是一个核心概念。

符号资本是指个体通过具备一定社会认可的文化背景和修养而获得的一种社会资本,它包括文化品味、知识水平、文化技能等。

符号资本在社会交往和竞争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是一种象征和符号,还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资本,比如经济资本和社会关系。

布尔迪厄认为,通过获取符号资本,个体可以在社会上获得一定的优势,并且这种优势并不局限于特定领域,而是在各个社会领域都会产生作用。

1.2 社会阶层和审美趣味在趣味理论中,布尔迪厄强调了社会阶层对于审美趣味的塑造和影响。

他认为,每个社会阶层都有其独特的审美趣味和消费偏好,这些趣味和偏好的形成受到了个体所处社会阶层的文化背景、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在面对文化产品和消费时,往往会有着不同的审美选择和审美标准。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对文化产品的认可和评价上,也会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穿着打扮、饮食偏好、休闲娱乐等。

1.3 文化消费的象征意义布尔迪厄认为,文化消费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或者精神愉悦,更重要的是它具有一种象征意义。

不同的文化产品和消费行为可以向他人传递关于个体社会地位、身份认同和文化品味等信息。

通过文化消费,个体可以展示自己所拥有的符号资本和社会地位,同时也可以通过模仿他人的消费行为来获取一种特定的社会身份。

文化消费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一种社会性的行为,是个体与社会互动的重要方式。

皮埃尔·布迪厄 简介

皮埃尔·布迪厄 简介

皮埃尔·布迪厄西方社会学20世纪社会学出生1930年8月1日法国比利牛斯-大西洋省逝世2002年1月23日(71岁)法国巴黎学派结构主义遗传结构论批判理论主要领域权力 · 象征暴力学术 · 历史结构主体能动者著名思想文化资本 · 场域 · 惯习Illusio · 反省性 · 社会资本符号资本 · 象征暴力皮埃尔·布迪厄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皮埃尔·布迪厄(法语:Pierre Bourdieu,1930年8月1日-2002年1月23日),法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1]和哲学家。

[2] 《卫报》评价他为“许多人心目中的当代知名学者”,一位可与傅柯、罗兰·巴特、拉岗等人齐名的思想家。

国际社会学协会将他的著作《区隔:品味判断的社会批判》评定为20世纪最重要的十部社会学著作之一。

布迪厄并不是一个出世的学者。

承左拉和萨特的衣钵,他积极投身社会活动,招来不少争议。

布迪厄开创了许多调查架构和术语,如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符号资本,以及惯习、场域或位置,以及象征暴力等概念,以揭示在社会生活中的动态权力关系。

他的作品强调实践与体现(embodiment)在社会动态和世界观的建构所扮演的角色或其型态,经常处在反对普世化的西方哲学传统的立场。

他的理论基础建立在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莫里斯·梅洛-庞蒂、埃德蒙德·胡塞尔、乔治·康居朗、卡尔·马克思、加斯东·巴舍拉、马克斯·韦伯、艾弥尔·涂尔干、欧文·潘诺夫斯基以及牟斯。

值得一提的是布莱兹·帕斯卡对他的影响,布迪厄将他的讨论群命名为“帕斯卡学派沉思者”(PascalianMeditations )。

布迪厄拒斥由尚-保罗·沙特所体现的知识分子“先知”或“全能知识分子”的这个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4-11-08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研究项目“当代主要社会思潮的最新动态研究与批判”(2014YCXZD001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毕芙蓉(1971—,女,山东梁山人,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西方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思潮研究。

2015年第1期(总第182期理论探讨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No.1,2015General.No.182文化资本与符号暴力———论布迪厄的知识社会学毕芙蓉(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摘要:布迪厄的知识社会学通过分析各种符号的政治功能,论述了符号暴力这一新的社会统治形式。

符号位于社会结构与心智结构之间,把既定的社会结构内化为个人的心智结构,同时形成个人新的心智结构,实现对社会结构的重建。

符号的政治功能即重建或再生产社会结构。

从一种变动的视角看,社会由各种相互竞争的“场域”构成,而个人的心智结构则呈现为更具有形成性的“惯习”。

符号的政治社会功能实现于场域与惯习相互塑造的过程。

承担着政治功能的符号是一种权力,也因此成为一种资本。

这种资本通过对符号的等级划分,在社会中建立起不平等的秩序,并能够转换为其他资本来获取自身利益。

这种可以作为文化资本的符号暴力,其特点在于被支配者的自愿接受和配合。

因此,它的作用恰恰在于掩饰统治本身的暴力性质。

关键词:布迪厄;符号暴力;文化资本中图分类号:B565.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594(201501-0053-04作为布迪厄的合作者和研究者,华康德指出,“知识社会学或文化形式的社会学本身就是一种政治社会学,亦即一种符号权力的社会学。

的确,布迪厄的全部学说可以被理解成一门唯物主义人类学,这种唯物主义人类学探讨符号暴力的各种形式如何发挥特有的作用,影响支配结构的再生产及其转换。

”[1]15符号暴力接替赤裸裸的暴力成为统治的主要形式,这种符号暴力的特点是:被支配者的自愿接受和配合。

因此,这是不被承认的暴力,它的作用恰恰在于掩饰统治本身的暴力性质。

一、符号的政治功能符号,并不仅仅是人们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工具,它具有比交流和沟通更为重要的功能:重建或再生产社会结构。

(一符号的位置与功能在布迪厄看来,社会学的任务,就是“解释构成社会宇宙的各种不同的社会世界中那些掩藏最深的结构,同时揭示那些确保这些结构得以再生产或转化的‘机制’”[2]7。

它的各种结构以两种方式存在着:“首先是存在于‘初级的客观性’中,其次是存在于‘次级的客观性’之中。

初级客观性包括各种物质资源的分配,以及运用各种社会稀缺物品和价值观念(用布迪厄的术语说,就是各种资本的类型的手段;而次级客观性则体现为各种分类体系,体现为身心两方面的图式,在社会行动者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行为、思想、情感、判断中,这些分类系统发挥着符号范式的作用。

社会事实是对象,但也是存在于现实自身中的那些知识的对象,这是因为世界塑造了人类,人类也给这个世界塑造了意义。

”[1]6-7布迪厄把结构存在的这两种方式称作“双重生活”,二者紧密联系。

如果不突出它们各自的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相互缠绕在一起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

正是在这种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生活”中,符号占据了一个关键性位置,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正是由于符号构制出来的意义之网,人们才可能有精神生活;而没有精神生活中人们对世界的理解或分类,就无法实现物质生活。

布迪厄认为,“社会结构与心智结构之间,在对社会世界的各种客观划分———尤其是在各种场域里划分成支配的和被指派的———与行动者适用于社会的看法及划分的原则之间,都存在着对应的关系。

”[1]12正是在社会结构与心智结构对应关系的建立中,符号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因为在布迪厄35DOI:10.16354/ki.23-1013/d.2015.01.011看来,“社会行动者在其关于社会世界的实践知识中贯彻实施的认知结构是内化的、‘具体化’的社会结构”[3]99。

社会结构内化为认知结构必须通过符号编码来完成,符号系统是认知整合的运作者。

“社会秩序的维持在极大程度上是由……有关社会世界的各种知觉范畴的协调结合所保障的。

由于这些知觉范畴是根据既定秩序的各种划分(从而也就是根据那些支配者的利益做出调整的,并为所有按照这些结构而构成的心智所共有,所以它们把各种客观必要条件的表象加诸自身”[2]471。

这就是说,符号系统把社会系统内化到认知系统中,也就把社会秩序嵌入其中,符号系统发挥了支配作用。

反过来说,如果符号系统在构造世界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那么,人们也就可以通过改变世界的表象来改变这个世界[1]14。

总而言之,符号位于社会结构与心智结构之间,既可以服务于统治阶级,把既定的社会结构内化为个人的心智结构,也可以扰乱或解构既定社会结构,形成个人新的心智结构,而推翻统治者,发挥反方向的作用。

这正是符号的政治功能。

(二符号政治功能的实现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写道,“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4]这种把社会生活看作一种实践活动整体的观点,被布迪厄接受下来。

他也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待实践活动,并且强调这种社会关系的历史性。

因此,布迪厄并不认可结构主义的静态社会观,社会结构与心智结构之间的关系是变动的,这一变动正是符号中介作用的结果,即符号发挥政治社会功能的结果。

从一种变动的视角看,社会由各种相互竞争的“场域”构成,而个人的心智结构则呈现为更具有形成性的“惯习”。

确切地说,符号的政治社会功能实现于场域与惯习。

布迪厄把社会看作由相对独立的小世界组成,将之称为“场域”。

“每个场域都规定了各自特有的价值观,拥有各自特有的调控原则。

这些原则界定了一个社会构建的空间。

在这样的空间里,行动者根据他们在空间里所占据的位置进行着争夺,以求改变或力图维持其空间的范围或形式。

这一简要定义有两个关键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场域是诸种客观力量被调整定型的一个体系(其方式很像磁场,是某种被赋予了特定引力的关系构型,这种引力被强加在所有进入该场域的客体和行动者身上……场域同时也是一个冲突和竞争的空间……在这里,参与者彼此竞争,以确立对在场域内能发挥有效作用的种种资本的垄断———在艺术场域里是文化权威,在科学场域里是科学权威,在宗教场域里是司铎权威,如此等等———和对规定权力场域中各种权威形式间的等级序列及‘换算比率’的权力的垄断。

在这些争夺的过程中,该场域本身的形塑和划分成为核心焦点。

这是因为,改变各种资本形式的分布和相对分量,也就相当于改变此一场域的结构”[1]18。

实现这种场域结构改变的形塑力量正是场域行动者的惯习。

“惯习是一种结构形塑机制,其运作来自行动者自身内部,尽管惯习既不完全是个人性的,其本身也不是行为的全部决定因素。

……惯习‘就是生产策略的原则,这种原则能使行动者应付各种未被预见、变动不居的情境……(就是各种既持久存在而又可变更的性情倾向的一套系统,它通过将过去的各种经验结合在一起的方式,每时每刻都作为各种知觉、评判和行动的母体发挥其作用,从而有可能完成无限复杂多样的任务’。

作为外在结构内化的结果,惯习以某种大体上连贯的系统方式对场域的要求作出回应。

惯习是通过体现于身体而实现的集体的个人化,或者是经由社会化而获致的生物性个人的‘集体化’”[1]19。

场域与惯习正是这样一对关系概念,场域由惯习塑形,而惯习只能在特定场域中践行,二者共同构成对社会关系的描述。

概而言之,“一个场域由附着于某种权力(或资本形式的各种位置间的一系列客观历史关系所构成,而惯习则由‘积淀’于个人身体内的一系列历史的关系所构成,其形式是知觉、评判和行动的各种身心图式”[1]17。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场域概念与结构概念的不同在于,它是游戏的场所,是争斗的领域,带有一定的调适能力和动态变化;而惯习作为行动者的行动倾向,既具有创造性,又因社会结构在身体中的沉淀而受到结构性约束;它既是意识的,也是身体的。

因为布迪厄关于“拒绝在外在与内在之间、意识与无意识之间、身体和话语之间作出明确的区分……他的社会哲学努力寻求捕捉没有意图的意向性,没有认知目的的知识,捕捉行动者通过长期沉浸于社会世界之中而对其所处社会世界获得的前反思的下意识的把握能力……捕捉那些能够界定真正的人类社会实践的东西”[1]20-21。

正如布迪厄所言,“我们必须通过将历史主义的化约方法推向其逻辑终点来探求理性主义的渊源。

但寻求的方法不是在什么人类的‘能力’即‘本性’中,而恰恰就是在这些特殊的社会‘小世界’的历史中;在这些特殊的社会‘小世界’里,行动者以普世大同的名义,为了对具有普遍性的事物取得合法的垄断控制,彼此争斗不已。

此外,寻求的方向还在对话语言逐渐的制度化进程中,而这种对话语言表面上具有的本质属性,实际上都归因于这种语言缘起和被应用的各种社会条件”[1]51,科学理性根植于知识话语的生产关系中。

这就是说,一方面,社会的各种“场域”之间,个人“惯习”之间,“场域”与“惯习”之间,符号发挥着它的政治社会功能;另一方面,知识话语也正是在这些“场域”与“惯习”之中形成的,并且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知识场域。

知识场域成为各种行动者争夺知识资本的活动场地,知识场域还与经济、艺术、宗教等其他场域之间存在着争夺边界的关系。

因此,科学理性作为一种竞争和历史的产物,其科学性是相对的。

更准确地说,科学理性也只是一种历史话语。

45因此,知识场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场域,具有符号中介性带来的介质特点,这个场域可以渗透到经济、政治、法律等社会各个场域。

在任何场域中,话语权的争夺无处不在。

话语权,正是符号的权力。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布迪厄解除了符号的中立性,认为它是支配的工具。

这种支配的工具作为文化资本展现出符号的权力和暴力性质。

二、文化资本与符号暴力符号,不仅仅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也不仅仅是传达内在思想的代码,它是一种生产性的编码系统。

同时,它也不是自我指涉的一套封闭体系。

符号这种编码系统,承担着社会区分的功能,既是社会结构内化的沉淀,又具有重新编码的可能性。

因此,符号既是一种权力又是一种可资利用的资本。

(一符号权力与语言区分布迪厄接受了结构语言学对于语言内部结构的研究结论。

索绪尔认为,语言系统中符号所联结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具有心理性质的语音形象和概念内容,即“能指”和“所指”。

符号把内在的“所指”与具有物理性质的外在的“能指”联结在一起。

这两个部分合二为一,正如一张纸的正反两面,不可须臾分离。

但两者的联结又是任意的,也就是说,它们没有固定的联系,一个能指并不固定有一个所指,一个所指也不固定有一个能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