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数》教案
初中众数和中位数教案
初中众数和中位数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意义。
2. 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3. 掌握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2. 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辨析。
2. 众数和中位数的求法。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一组数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
二、探究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15分钟)1. 介绍众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2. 介绍中位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三、学习求众数和中位数的方法(20分钟)1. 学习求一组数据的众数: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2. 学习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找出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四、练习求众数和中位数(15分钟)1. 给出一组数据,让学生求出众数和中位数。
2. 学生互相交流解题过程,讨论众数和中位数的求法。
五、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5分钟)1. 举例说明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2. 让学生举例说明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2. 强调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和实际应用,使学生掌握了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避免混淆。
同时,通过练习和实际应用,让学生体会众数和中位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众数教案新版
众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众数的概念及其与平均数、中位数的区别;2. 掌握求解众数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 能够运用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众数概念的理解;2. 求解众数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众数与其他统计概念的区别;2. 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众数。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统计学教材;2. 板书:众数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实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统计学中的众数概念,并与平均数、中位数进行对比,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板书的方式详细解释众数的概念,强调众数是数据集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同时,与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区别进行比较,说明它们分别表示数据集的平均情况和中间位置的数值。
3. 求解步骤与方法(20分钟)教师介绍求解众数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包括:(1)观察数据,并列出频数表;(2)找出频数最高的数值,即为众数;(3)若频数最高的数值不止一个,则该数据集不存在众数。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求解众数的过程,并进行相关练习,加深对求解步骤和方法的掌握。
4. 实例分析(2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需要学生利用众数进行解决。
例如,班级考试成绩的众数是多少,哪个课程是学生们最喜欢的等等。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解答,并对比各组的分析过程和结果,以促进对众数的深入理解。
5. 综合练习(20分钟)教师布置一些综合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解答。
练习题可以包括求解众数的计算题和应用题。
6.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进行问题梳理和解答,强调众数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鼓励学生多多运用统计学的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课堂作业:要求学生针对一个实际问题,运用众数进行求解,并写出解题过程和结果。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例分析和练习题的形式,全面介绍了众数的概念、求解步骤和方法,并引导学生灵活运用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认识众数公开课教案
认识众数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众数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求众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众数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众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2. 求众数的方法:a. 直接观察数据,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b. 对数据进行排序,找出中间位置的数。
c. 对数据进行频数统计,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众数的定义,求众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对一组数据进行准确地观察、分析,找出众数。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众数的定义和求法。
2. 利用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众数的概念。
3.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练习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引发对众数的思考。
2. 讲解众数的定义,让学生理解众数的概念。
3. 讲解求众数的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求解众数。
6.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和求解方法。
2.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图表等,使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增强学生的理解。
3. 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求解众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数据集,用于讲解和练习求解众数。
2. 制作PPT,包含众数的定义、求解方法、实例分析等内容。
3. 准备练习题,包括不同类型的题目,以检验学生对众数的理解和掌握。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练习题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评估学生对众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商品销售数据、考试成绩等。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众数》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众数》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众数》教案主要让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掌握求一组数据众数的方法,能运用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众数是统计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本节课通过具体的数据实例,让学生感受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和小数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
但是,对于众数这个概念,学生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和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求一组数据众数的方法不够熟练,需要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众数的含义,掌握求一组数据众数的方法。
2.能运用众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掌握求一组数据众数的方法。
2.难点:求一组数据众数的操作方法和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众数的概念。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探究求众数的方法。
3.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4.采用激励评价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数据,用于导入和巩固环节。
2.准备众数的定义和求法PPT,用于呈现和讲解。
3.准备练习题,用于操练和巩固环节。
4.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总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引入众数的概念,如调查某班同学最喜欢的季节,统计数据后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季节。
让学生初步感受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呈现(10分钟)呈现众数的定义和求法,让学生明确众数的概念。
通过PPT展示求众数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给出一组数据,要求学生找出其中的众数。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选取几组数据,让学生独立完成求众数的任务。
掌握众数与中位数的教案
掌握众数与中位数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2.掌握众数与中位数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二、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讲义、课件、实例2.学生:预习教材,掌握初步概念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引入教师将常见的数据统计问题提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去计算数据的中心趋势值。
2.概念讲解教师介绍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并解释这两个值对数据有何作用。
(1)众数:出现次数最多的值称为众数(2)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的顺序排列,位于中间的那个数就是中位数3.计算方法教师介绍如何对一组数据进行众数和中位数的计算:(1)众数的计算方法:寻找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每一组数据必须进行排列。
(2)中位数的计算方法: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的顺序排列,若数据的个数为奇数,则中位数为排序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值;若数据的个数为偶数,则中位数为排序后中间位置两个数的平均值。
4.应用实例教师通过实例进行应用练习,以帮助学生掌握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一所学校的年级总人数为200人,各班级的人数如下:50,90,30,10,20,其中的众数是多少?(2)某班学生的数学分数如下:76,55,89,66,90,70,87,72,86,64。
请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5.归纳总结教师让学生自行总结众数与中位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6.拓展延伸教师提供更多的问题和练习,让学生继续掌握和熟练运用众数与中位数。
四、教学评估1.通过课堂练习,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行检测2.对学生针对性提出问题,促进学生的认知升华3.对教学过程中的实例和讲义进行定期评价,完善教材素材五、教学反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现学生的掌握程度及问题,及时进行调整。
同时,还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听取他们的看法和建议,为下一次教学改进和提升提供充足的保障。
小学统计众数的教案
小学统计众数的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 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求真的科学态度,渗透一组数据的对称美,揭示数学中美的因素。
教学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能在具体情境中灵活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点,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教学准备:课件,统计数据。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 向学生展示一组数据:3,4,5,5,6,7,8,9,10。
2. 提问:这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哪个?它代表了这组数据的什么特征?二、探究众数的含义1. 解释众数的定义: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众数。
2. 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三、寻找生活中的众数1.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众数,如:考试分数、身高、体重等。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众数在生活中经常被用到?它有什么优势?四、求一组数据的众数1. 引导学生运用的方法寻找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步骤。
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组数据,求出它的众数,并解释结果。
五、总结与拓展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众数的含义及求法。
2. 提问:如何根据一组数据的众数进行预测或做出决策?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众数的含义,寻找生活中的众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
在求一组数据的众数过程中,培养学生小组协作、实践操作的能力。
通过总结与拓展,使学生深刻理解众数的作用,提高学生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众数_教案教学设计
众数知识与技能:认识,在理解的意义及作用的同时,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过程与方法: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平均数、中位数)的对比,认识众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参与统计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中理解众数,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教学过程:一、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培养统计意识。
同学们,你们自己买过衣服吗?谁知道自己的衣服是什么型号的?你们买过“均码”的衣服吗?谁知道“均码”是什么意思?“均码”的衣服所有人都能穿上吗?【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众数。
】二、在数据整理中体验,训练统计能力。
我们学校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每年都会准备举行集体舞比赛,为了更好的参与比赛,我们班选出了15名舞姿比较好的候选人,身高如下:文委挑选了一件均码的衣服,她们都能穿上吗?1.411.411.411.441.451.471.481.491.511.511.511.511.521.541.54但是根据需要我们要从中选出10名队员,利用你掌握的知识,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庆六一这个现实的、有趣的,并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生活情境,给学生提供了感兴趣的话题,把学生带入了需要“统计”的最近发展区,会产生强烈的交流的欲望。
】(1)独立完成各抒己见认识众数会找众数【到底哪种数据更好呢?我并不急于评价,而是让学生试一试,在合作交流中感悟到众数与平均数、中位数的区别。
明确认识。
突破难点。
】(2)合作交流统一认识(3)归纳总结明确关系三、在尝试填表中体验,学会统计描述。
(一)小游戏:8个平均年龄10岁的人在活动,你认为这是些什么样的人?【通过游戏理解众数与平均数的区别。
初中众数教案教资
初中众数教案教资教学目标:1. 理解众数的定义和意义,掌握求一组数据众数的方法。
2. 能够运用众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众数的定义和求法。
2. 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理解众数的概念,区分众数和平均数、中位数。
2. 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确定众数。
教学准备:1. 教材、PPT、黑板。
2.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些数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讨论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什么?2. 学生举例,教师总结:这种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众数。
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介绍众数的定义和意义。
2. 讲解求一组数据众数的方法。
3. 举例说明,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求众数。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找出给定数据集的众数。
2. 各组汇报结果,教师点评。
四、实际问题解决(15分钟)1. 给学生提供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众数解决。
2.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辅导。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众数的定义和求法。
2. 讨论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课后找一些数据,求出它们的众数。
2. 思考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讨论实际问题引入众数的概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众数的定义和求法。
通过课堂练习和实际问题解决,让学生加深对众数的理解,提高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众数》教案--李少红3
《众数》教案指导教师陕西省宁陕县师训教研中心史亦秋执教陕西省宁陕县龙王小学李少红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学科:数学2、课时:1课时3、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计算器。
【教学内容】人教实验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统计》【设计理念】1、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充分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理解众数的意义以及会找一组数的众数,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课程理念。
2、新课程理念、反馈的强化及对问题有效的探索的理论为本课的设计设计思路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教学分析】统计与概率这个板块的内容可以说是新课标教材的一大亮点,在每一册数学教材中都有涉及,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动的、易于理解的情景中学习数学。
五年级学生身心正处在由幼稚走向成熟的阶段,为使他们成为有责任心、有爱心的合格人才,仅仅考传播知识、形成解题技能是不够的,还需要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精神愉悦。
“众数”这个概念本身并不难理解,难的是与平均数、中位数一起来描绘数据集中情况时,其实际统计意义有需要结合具体情况来灵活运用。
因此,在教学目标设置上,我不仅考虑了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同时考虑到了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的培养。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昂然的兴趣中,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有效的掌握知识。
【学习者分析】认知分析:学生已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及会计算平均数,这两者形成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能力分析: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归纳、猜想能力,但在数学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方面尚需进一步培养。
情感分析:多是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一定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研究,但在合作交流意识方面,发展不够均衡,有待加强;少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强,尚需通过营造一定的学习氛围,来加以带动。
【教学课题】课程标准: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生的意义。
众数教学设计
众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众数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众数的概念并能够准确计算众数;2. 学生能够运用众数解决实际问题;3. 学生具备合作学习的能力,并能够在小组内共同进行众数计算和讨论。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含众数的概念解释、计算方法和实例;2. 实物或图片:用于引起学生对众数的兴趣,并加深他们的理解;3. 练习题:包含不同难度的计算众数的题目,以及涉及实际问题的应用题。
教学步骤:引入:1. 通过展示一组数据的柱状图来引起学生对众数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观察柱状图,讨论柱状图反映了哪些信息,并引导他们猜测众数的含义。
探究:3. 解释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4. 给出一个简单的数据集,引导学生计算众数。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来找到众数。
5. 通过展示实物或图片等多种表现形式,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众数。
6. 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让他们独立或合作计算众数,并核对答案。
拓展:7. 提供更复杂的数据集,让学生进一步应用众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8. 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协作探究众数的计算,并帮助他们相互交流和讨论解决思路。
9. 引导学生总结出计算众数的步骤和技巧,并提供一些注意事项。
实践:10. 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练习,解决涉及众数的应用问题,并回答相关问题。
11. 引导学生展示他们的解决思路和答案,相互学习和比较不同的解题方法。
总结:12. 概括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再次强调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13. 给学生提供一份练习题和问题,作为课后巩固和复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帮助他们深入理解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和实际应用问题的解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活动来拓展和应用众数的知识。
众数数学教案设计
众数數學教案設計
标题:众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众数的概念
2. 掌握计算众数的方法
3. 能够运用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
1. 众数的定义: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2. 计算众数的方法:先将数据按大小排序,然后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3. 众数的应用:例如在选举投票中,得票最多的候选人就是众数;在商业领域,最畅销的产品数量就是众数等。
三、教学步骤:
1. 引入新课:通过实例引入众数的概念,例如班级同学的年龄分布等。
2. 讲解新知:讲解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
3. 巩固练习:给出一些具体的数值,让学生计算众数,以巩固所学知识。
4.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思考众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统计调查、数据分析等方面的作用。
5. 总结回顾: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众数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
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2. 结果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和测验成绩来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
五、家庭作业:
设计一些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在家里独立完成,以检验他们对众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
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看看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以便在下一次的教学中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众数。
《众数》数学教案(优秀5篇)
《众数》数学教案(优秀5篇)《众数》数学教案篇一“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第二课时)”的说课(使用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10章第2节,第97~104页)一。
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在信息社会“数字”社会里,常常需要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根据大量纷繁杂芜的数据做出一个合理的决策,而统计正是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为人们更好地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及建议,数学教案-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第二课时)]。
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3个统计特征量,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
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2、课时安排和说明参照新教材教师用书建议:“10.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一节准备安排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承上启下地回顾探索平均数的一些性质及简单应用。
第二课时探索得到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并会正确计算众数和中位数,了解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各自适用范围。
第三课时是练习实践课,目的是巩固和深化本节知识及会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用计算机计算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
本次说课内容为第二课时。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众数和中位数两概念的形成过程及两概念的简单运用。
教学难点:利用收集的数据整理分析,对刚接触统计不久的学生来说,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尚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经验,因此,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统计观念(即数据感)是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认知分析:学生已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及会计算平均数,这两者形成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能力分析: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归纳、猜想能力,但在数学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方面尚需进一步培养。
情感分析:多数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一定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研究,但在合作交流意识方面,发展不够均衡,有待加强;少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强,尚需通过营造一定的学习氛围,来加以带动。
众数的教案
《众数》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统计第一课时(P122—125)。
教学目标:1、通过与学过的统计知识(平均数、中位数)的比较,认识众数。
2、让学生在统计数据、观察分析、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中理解众数。
3、通过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求众数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身边处处有数学,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①、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②、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三者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开运动会吗?每次看到你们在运动会中奋力拼搏,老师就为你们加油、呐喊。
阳光小学正在筹备春季运动会,开幕式上需要组建一个彩旗队,你认为什么样的同学可以当彩旗队的队员呢?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一)、认识众数1、课件出示20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1.32 1.33 1.44 1.45 1.461.46 1.47 1.47 1.48 1.481.49 1.50 1.51 1.52 1.521.52 1.52 1.52 1.52 1.52从中选10名彩旗队队员,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为什么?2、根据大家的选法,引出课题众数,并学习什么叫众数。
(板书: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出最多的数叫做众数,众数可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3、把大家的方法与课本上小林,小平的方法进行对比。
4、再次用条形统计图把根据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选出的三种方法进行对比。
明显看出在一组数据中当有一个数字反复出现时,可用它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二)、教学求众数的方法为了运动会中取得好成绩,五(1)班进行子踢毽子选拔,这是王红、李华、赵丽三位同学平时的训练成绩。
王红:72 87 95 98 95 ()李华:62 100 80 75 80 ()赵丽:63 99 99 63 63 ()(1)、求出每组数的众数。
(2)、你认为谁去参加比赛合适?(三)、教学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运动会已经开始了,现在正在进行的是一分钟跳绳,这分别是五(1)、五(2)、五(3)班6名同学的比赛成绩。
认识众数公开课教案
认识众数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众数的概念和实际应用。
2. 培养学生对统计数据的敏感性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入众数的概念,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感受众数的重要性。
2. 讲解众数的计算方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开场提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类似“最受欢迎的体育项目”、“最常见的姓氏”等问题?这些问题其实都可以用众数来解答。
2. 讲解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通过具体例子进行解释。
第二章:众数的计算方法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众数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众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讲解众数的计算方法,包括排序法、频数分布表法等。
2. 通过例题让学生练习计算众数,并解释计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教学活动:1. 讲解众数的计算方法,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解释。
2.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计算众数,并进行讲解和解析。
第三章:众数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众数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众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通过具体例子讲解众数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如商品销售、数据分析等。
2. 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何运用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活动:1. 讲解众数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众数的重要性。
2. 布置讨论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众数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第四章:众数的局限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众数的局限性。
2. 培养学生对统计数据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讲解众数的局限性,如数据偏斜、极端值等对众数的影响。
2. 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了解众数在特定情况下的局限性。
教学活动:1. 讲解众数的局限性,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解释。
2.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分析数据并判断众数的局限性。
教学目标:1. 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内容。
2. 培养学生对众数在实际应用中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教学内容:2. 展望众数在实际应用中的未来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数小学数学教案
众数小学数学教案
年级:小学
课题:众数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众数的概念,能够找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
教学重点:理解众数的概念,能够找出一组数据的众数。
教学难点:理解众数与平均数、中位数的不同之处。
教具准备: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用PPT展示一组数据:2,3,4,5,5,6,6,7,7,8,9,9,9,9,10,10
引导学生观察这组数据,问学生这组数据中的哪个数字出现的最频繁,让学生猜猜是哪个数字。
二、讲解
1.引导学生讨论,从展示的数据中找出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字,解释这个数字就是众数。
2.讲解众数的概念: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3.与平均数、中位数的区别:众数指一组数据中出现最频繁的数,而平均数是这组数据的和除以数据个数,中位数是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找出中间的数。
三、练习
1.老师给学生几组数据进行练习,让学生找出每组数据的众数。
2.学生互相讨论,展示自己找到的众数,并解释为什么这个数字是众数。
四、总结
1.师生共同讨论,总结众数的概念及找到众数的方法。
2.让学生总结众数、平均数、中位数的区别。
五、作业布置
将以下数据分别找出众数:
1)3,3,4,4,4,5,5
2)2,2,2,2,3,3,4,4
3)6,6,7,7,7,8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理解众数的概念,帮助学生掌握找众数的方法,并与其他统计概念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众数的认识。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众数的认识教案
众数的认识暨阳学校敖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 .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 、难点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三、教法学法启发引导,合作交流,讲解法练习法教学具准备:课件,投影仪,预习作业设计平均数、中位数的求法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
师:什么叫做平均数?怎么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生:把所有的数加起来除以个数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师:怎样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生:如果是奇数个数据,就把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好,中间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是偶数个数据,也是先把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好,取中间两个数相加再除以2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2、揭示课题:众数的认识3、求下面一组数的平均数及中位数。
1.41 1.41 1.41 1.44 1.45 1.47 1.48 1.49 1.51 1.51 1.51 1.51 1.52 1.54 1.54平均数是:1.48 中位数是:1.49(二)教学实施1、课件出示:教材第122 页的例1 。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提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l )算出平均数是1 . 475 ,认为身高接近1 . 475m 的比较合适。
( 2 )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 . 485 身高接近1 . 485m 比较合适。
( 3 )身高是1 . 52m 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 . 52m 左右比较合适。
公开课教案 众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的众数。
说明:一个数据如果是众数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这个数据在这住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
(2)它是这组数据中的数
2.经典例题:
例1.已知一组数据3,4,3,4,4
求这组数据的众数。
让学生观察分析
这组数据
(比较合理)
学生先根据众数的
概念进行观察思考,
1一组数据中的众数不止一个。
2有的数据可能没有众数。
3如果一组数据中有众数,那么众数一定是这组数据中的数。
五、作业:书上182页习题10—2 B组1题
(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板书设计
§10.7众数
一组……众数例3。解:这组数据的众众数的性质:
数是14岁。①……
例1.解:众数是4。例4。解:x=2.②……
1、什么叫数据?
(我们把分析、处理问题的数叫做数据)
2、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总体、个体及数据的表示,它们分别从不同侧面来分析和整理的数据。如条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表示整理的数据,折线统计图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变化趋势,扇形统计图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大小关系,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种分析数据的方法。
学生回答
授课教师
贾士富
授课时间
6月12日
课题
§10.7众数
授课类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众数的概念和性质。
(2)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重点
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难点
根据求出的众数分析一组数据
教具
多媒体
学具
书、本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众数教案
第一课时:认识众数教学内容:1、众数的意义2、众数的特点3、众数与平均数的区别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众数,了解众数的作用。
2、能找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
3、能针对不同问题,正确选择平均数或众数来表示。
教学重难点:重点:找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
难点:根据实际问题,正确判断选择平均数或众数来表示。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猜一猜(出示多媒体)师:例1、山上有8个人,他们的平均年龄是20岁,猜他们是什么人。
A、一群小学生B、一群战士C、一群大学生师:我们来看看谁猜对了(多媒体出示动画)10岁11岁12岁12岁12岁12岁45岁46岁师:知道刚才为什么猜错吗?(因为看到平均年龄是20岁,以为是成年人)看来有时用平均数不能表示整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师:他们在山上干什么?(老师适当介绍下3月12日植树节)二:新授课1、教授众数的意义师:这是上周六,我们学校五(1)班的绿色小分队的6位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山上种树苗,经过一天的劳动,他们取得了很不错的成果,我们来看看吧。
这组数据有2、6、3、6、6、7我们为了看得更清楚些,请大家将以上数据整理下填到下面的表格里(让学生拿出事先发下的统计表)生完成后汇报(提醒:最后还要检验一下人数是否正确)。
师:在这一小队中,种几颗树苗的人数最多?有几人?生根据统计表来回答。
师揭题: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最集中的一个数我们称之为“众数”。
众数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在这组数据中(6棵)出现的次数最多,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出示:2、6、3、6、6、7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表示什么?(平均数5——表示平均种的棵数)这组数据中的众数是多少?表示什么?(众数6——表示种6棵的人数最多)这组数据中用哪个数来表示他们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众数)2、众数的特点再次出示例1、10岁11岁12岁12岁12岁12岁师: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问:(1)、在这个小分队中,用什么数来表示他们的整体年龄比较合适呢?(众数)(2)、这星期又有3名同学加入了这个小分队,他们的年龄都是11岁,现在这组数据的众数是多少岁呢?(11岁12岁)(3)、讨论:你发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众数的特点: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三、巩固练习1、某鞋店上周销售各种尺码皮鞋的情况如下表:讨论:在这组数据中,哪种尺码是众数?(25.5cm)为什么?(因为它的数量最多有48双)这个众数对商家进货有帮助吗?说说你的想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众数》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统计——众数。
(教本第122页的例一和123页的做一做,练习二十四的第四题。
)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在具体情境中灵活选择适当的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点。
3、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水平。
三、教学重点
理解众数,理解众数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能在具体情境中灵活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点,并能根据统计量对事物的发展实行简单的预测。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在黑板上写“统计量”三个字。
师问:老师写的是什么字?
生答:
师问:你能根据这三个字提出问题吗?
生答:
2、师再写几个字(平均数、中位数)。
3、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量,谁会求平均数?中位数怎么求?
5、看来大家平时学习都很用心,对平均数和中位数这么熟悉,那好,老师现在要考考大家。
请看大屏幕。
在一次数学竞赛中,五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依次是:
55、57、61、62、98
你会选什么统计量来反映同学们这次竞赛成绩呢?为什么?
(二)、教授新课
1、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个新的统计量,板书:众数。
2、看到这个统计量,你又有什么问题要提?
3、带着这些问题实行学习。
(1)、出示课本122页的例一
(2)、这些数据是什么?
(3)、总共有多少名候选队员?
(4)、小声齐读这些候选队员的身高数据。
(5)、根据以上的数据,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6)、有几个1.52米的同学?
(7)、小结
为了使身高比较均匀,我们一般不去考虑身高的平均数,也不去考虑排在最
中间的是谁,我们考虑的是出现次数最多的众数。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众数。
(8)、理解“众数”
哪一个“众”?“众”是什么意思?能给“众”组一个词语吗?
(9)、那在我们数学当中,怎样的数,它是一组数据中(板书)的众数呢?
(10)、让我们把刚才同学们的意见写下来,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补充板书),我们就能够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11)、那刚才这组数据中,谁是众数?它代表谁的身高?
4、现在我们来看一个题。
学校组织参加1分钟跳绳比赛,五(1)班、五(2)班、五(3)班各派6名选手参赛,其成绩如下:
五(1)班:120 105 150 150 120 150
五(2)班:108 183 183 196 216 216
五(3)班:126 157 169 198 224 215
分别求出这三组数据的众数。
(1)、在做这个题的时候,你觉得在这几组数据中,有没有哪一组数据需要拿出来和大家讨论?
(2)、在这种情况下,你觉得众数是什么呢?
(3)现在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五(2)班的众数是183和216,还有的认为是183或者是216,你同意哪方观点?为什么?
(4)、还有没有哪组数据需要大家讨论?
(5)、第三组没有众数?
(6)、小结众数的个数。
5、综合练习
现在我们又学习了一个新的统计量——众数,而且还知道了众数的个数不止一个。
我们再结合我们以前学习过的两种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来做一做一个小练习。
请看大屏幕。
请同学们认真分析,判断一下,看看使用哪一个统计量比较合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1)同学们最喜欢看的动画片。
()
(2)五(1)班有50人,五(2)班有45人,比较两个班的成绩。
()(3)在学校演讲比赛中,小红想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水平。
()(4)面包店老板想知道哪种面包销售量最好。
()
小结:看来我们五年级的同学很聪明,并没有因为今天我们研究众数,而特别偏袒它。
生活中我们到底选择哪一个统计量做代表,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那生活中到底有没有地方能够用到众数呢?
6、联系生活实际
最近我们学校预订了一批校服,如果让你来决定校服的主色调,你会选择哪种颜色?(选四名代表把自己的意见写在黑板上,请一大组的同学投票自己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