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八年级数学:《证明(二)》要点回顾和考点透视
八年级上册数学证明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数学证明知识点数学证明是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很多学生头疼的一部分。
八年级上册数学课程中,证明也是学习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针对八年级上册数学证明的知识点进行阐述,希望能对广大同学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选用证明方法证明数学问题时,选用不同的方法会影响证明的难度和证明的精细程度。
八年级上册数学证明涉及的证明方法主要有归纳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分方法、结论攻略法等。
在选用具体证明方法时,需要考虑到证明的难度、精确性和时效性等,然后确定证明的思路和具体步骤。
二、归纳法的应用归纳法是证明数学问题时比较常用的一种证明方法,它是一种递归思想,使用起来比较方便。
例如,证明自然数n满足某个性质,可以先证明n=1时性质成立,然后假设n=k时性质成立,再通过n=k+1时性质也成立的方式证明n满足某个性质。
在八年级上册数学中,归纳法可以用来证明等式、不等式、几何图形的性质等问题。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归纳法证明斐波那契数列的前n项和等于第n+2项减1。
首先,当n=1时,前n项和为1,第n+2项为2,所以等式成立;接着,假设当n=k时等式成立,即前k项和等于第k+2项减1,那么当n=k+1时,前k+1项和可以表示为前k项和加上第k+1项,即:F(1)+F(2)+...+F(k)+F(k+1)=(F(k+1)-1)+F(k+1),化简得证明。
三、反证法的应用反证法是证明某些数学问题时非常有用的一种证明方法,通常用来证明一些不存在、不合法或矛盾的情况。
在八年级上册数学中,反证法可以用来证明等式、不等式、几何图形的性质等问题。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反证法证明勾股定理。
假设存在一组整数a, b, c,且它们满足勾股定理a²+b²=c²。
我们可以通过证明质数和偶数的性质来推定a, b, c至少有一个为偶数,然后通过公因式将它们约分,可以得到一个新的完整勾股三元组,将其视为原三元组,如此重复下去,可以推断出所有的勾股三元组至少存在一个为偶数的情况。
初中数学《第六章证明(二)》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鲁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证明(二)》单元设计规划他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活动1:用flash 播放,如图,一位同学不小心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了,现在他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样形状的玻璃.那么最省事的办法是带哪块去配?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观察图形,发现图中带哪块玻璃能得到完全一样的图形,为学习“ASA ”、判断三角形全等打下基础. 教师活动设计: 把教学背景从孤立的图形背景过渡到现实背景,并提出你想知道解决方案吗?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强烈欲望.除了教材中的图片,教师还可选用一些贴近生活实际以及学生身边常见的另外一些图片.如二、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活动2:使学生在运用新知识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索并进行简单的推理,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见课本第4页的例2.已知:如图,点B在∠EAF的内部,C、D两点分别在∠EAF的两边上,且∠1=∠2,∠3=∠4,求证:AC=AD.学生活动设计:学生小组合作、分组讨论,通过几何画板(度量∠1、∠2、∠3、∠4的度数)动画演示,发现在∠1=∠2,∠3=∠4相等的基础上,始终得出∠5=∠6,学生说明理由.教师活动设计:设置两个问题:(1)要说明AC=AD,则应具备哪些条件?(2)要△ABC≌△DBC,已具备了哪些条件,强调别忽略隐含条件.还缺什么条件?(学生口述,教师规范板书)证明:∵∠5=∠3-∠1,∠6=∠4-∠2, ∠3=∠4, ∠1=∠2, ∴∠5=∠6.在△ABC 和△ABD 中,∵∠5=∠6,AB=AB,∠1=∠2,∴△ABC ≌△ABD(ASA).∴AC =A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见课本第5页的例3.例3 已知:如图,AB =CD ,AB ∥CD ,CE = AF.求证:∠E =∠F.学生活动设计:学生小组合作、分组讨论,通过几何画板(度量CE 、AF.的长度)动画演示,始终得出AE=CF.,学生说明理由.教师活动设计:设置两个问题:(1)给出AB ∥CD的意图?有哪个条件得出∠E =∠F.(2)要△ABC≌△DBC,已具备了哪些条件,还缺什么条件?(学生口述,教师规范板书)证明:∵CE=AF,∴AC+CE=AC+AF,即AE=CF.∵AB ∥CD ,∴∠1=∠2.在△ABE 和△CDF 中,∵AE=CF,∠1=∠2,AB =CD ,∴△ABE≌△CDF(SAS).∴∠E =∠F(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活动设计意图:巩固“ASA”、“SAS”及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综合运用,让学生认真观察图形,注意隐含条件及已知条件得出的需要条件,体现说理过程中必要的逻辑性,有利于学生培养分步骤说理的习惯。
鲁教版新初二第八章平行线的有关证明
鲁教版新初二第八章平行线的有关证明复习学习目标:掌握定义、命题、公理和定理等概念,知道命题的结构,会判断命题的真假,能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进一步理解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外角的性质以及证明的基本步骤. 并能灵活运用进行计算和证明.一、知识点归纳(一)关于命题、定理及公理1. 对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作出明确的规定,也就是给出它们的。
2. 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
3. 每个命题都由和两部分组成。
4. 正确的命题称为,不正确的命题称为。
想要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要 ,而要说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则需 .8条基本事实)(等量代换)5. 公认的真命题称为公理(书P426. 推理的过程称为。
7. 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
8.由一个公理或定理直接推出的定理,叫做这个公理或定理的(二)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判定:(1)同位角____,两直线平行。
(公理)(2)同旁内角_____,两直线平行。
(3)内错角______,两直线平行。
性质:(1)两直线______,同位角相等。
(公理)(2)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________。
(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_____。
(三)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的定理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2,三角形一个外角______和它_______两个内角的和。
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____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练习(1):1. 把命题“对顶角相等”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为___________ ___ _ _。
2. 请给出命题:“如果两个数的积是正数,那么这两个数一定都是正数”是(真命题或假命题),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如图,线段a与b的大小关系是()A. a>b B. a=b C. a<b D. 无法确定4. 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A.-a一定是负数B.a>0C.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D. 有一角为80°的等腰三角形的另两个角都为50°练习(2)1. 如图1,已知直线a ,b 与直线c 相交,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直线a 与直线b 平行的是( ) A. ∠2+∠3=180° B. ∠1+∠5=180° C. ∠4=∠7 D. ∠1=∠8 2. 如图2,用两个相同的三角板按照如图方式作平行线,能解释其中道理的定理是( ) A.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C.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D.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ca 3 b2 1 4 5 6 78图1 图2 图3 图4 3.已知,如图3,AB ∥CD ,若∠ABE = 130°,∠CDE = 152°,则∠BED =__________. 4,已知,如图4,AD ⊥BC ,EF ⊥BC ,∠4 =∠C.求证:∠1=∠2.练习(3)1,如图8,AD 、BE 、CF 为△ABC 的三条角平分线,则:∠1+∠2+∠3=________. 2,如图9,△ABC 中,∠B = 55°,∠C = 63°,DE ∥AB ,则∠DEC 等于( ) A.63° B.62° C.55° D.118°图8 图9图104,已知,如图10,AE ∥BD ,∠1=3∠2,∠2=26°, 求21∠CA BED CF ACB D E 123当堂检测:A 层:1. 下列语句不是命题的是( )A. 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城是北京B. 如果一个三角形三边a ,b ,c 满足a 2=b 2+c 2,则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C. 同角的补角相等D. 过点P 作直线l 的垂线 B 层:2,已知,如图6,AB ∥CD ,BC ∥DE ,那么∠B +∠D =__________. C 层:3、如下图,在△ABC 中,∠B 、∠C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P , ∠BPC =130°,求∠A 。
鲁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
第6章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一、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知识点1 菱形的定义(重点) ★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平行四边形菱形注意:定义既是菱形的判定方法又是性质 知识点2 菱形的性质(重点) ★定理: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定理: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菱形是轴对称图形,两条对角线所在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菱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角线的交点是它的对称中心★注意:(1)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它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特征 (2)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所以菱形的周长等于边长的4倍(3)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所以两条对角线把菱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与菱形有关的几何问题一般都是从其中的一个直角三角形入手解决的(4)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因此每一条对角线都平分一组对角,这是进行角的有关计算或证明的基础 (5)菱形的面积等于两条对角线长乘积的一半 知识点3 菱形的判定(重点)★定理: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注意: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不一定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才是菱形 ★定理: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知识点4 菱形的面积(重点)★菱形的面积计算除利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外也可用对角线长来计算,若a,b 分别表示两条对角线长,则菱形的面积S=21ab 事实上,在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中,一条对角线将四边形分成有公共底边的两个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的高的和恰好是四边形的另一条对角线,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得,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两条对角线长度乘积的一半一组邻边相等★菱形的面积计算有如下方法:(1)一边长与两对边之间的距离(即菱形的高)的积;(2)四个小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和(或一个小直角三角形面积的4倍);(3)两条对角线长度乘积的一半知识点5 矩形的概念★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有一个角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矩形知识点6 矩形的性质(重点)★定理: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注意:此定理常作为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隐含条件★定理:矩形的对角线相等★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知识点7 矩形的判定(难点)★定理: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定理: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推论:如果一个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注意:(1)判定矩形时,首先要分清是在平行四边形基础上判定还是在四边形基础上判定,然后根据已知条件选择方法(2)用定义判定一个四边形是矩形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有一个角是直角,二是平行四边形.也就是说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不一定是矩形,必须加上平行四边形这个条件,它才是矩形(3)用“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证明一个四边形是矩形,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对角线相等,二是平行四边形。
八年级数学几何证明题复习技巧(含的答案).doc
类问题来证。证明两条线段或两角相等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其它如线段中垂线的性质、角平分
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也经常用到。
例 1. 已知:如图 1 所示,
A
E D
中, C 90 ,AC BC,AD DB,AE CF 。求证: DE= DF
CF
B
图1
分析: 由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可知,
1+2= 2-0= 1+2= 4+1= 2+2= 2-0= 1-1= 2
+2= 2-0= 1-0= 3+0= 4-2= 2-0= 3-0= 0+1
=
4-1=
4+1=
3-1= 4-3=
2-0=
3-1=
1+3=
2-0=
1-0= 3+0= 1+2= 5-4= 1-1= 2+0=
3-
1= 2-0=
0+1= 1+4=
( 2)分析法(执果索因)从命题的结论考虑,推敲使其成立需要具备的条件,然后再把所需的条件看成要证的结 论继续推敲,如此逐步往上逆求,直到已知事实为止;
( 3)分析综合法:将分析与综合法合并使用,比较起来,分析法利于思考,综合法易于表达,因此,在实际思考 问题时,可合并使用,灵活处理,以利于缩短题设与结论的距离,最后达到证明目的。
3-2=
3-0= 4-3=
5-2= 5+0=
家长签名
又
2. 分析: 本题采用“截长补短”的手法。 “截长”即将长的线段截成两部分,证明这两部分分别和两条短线段相 等;“补短”即将一条短线段延长出另一条短线段之长,证明其和等于长的线段。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的关键知识点汇总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的关键知识点汇总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中,几何证明是一个关键的部分。
通过几何证明,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本文将汇总初中数学几何证明的关键知识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这一重要内容。
知识点一:二次线段的性质在几何证明中,二次线段是常见的要素。
二次线段是指同一直线上分出的两个线段。
在几何证明中,常常需要证明两个线段相等或成比例。
关键知识点:1. 二次线段的定义:给定直线上的点A、B、C,如果C在AB之间,则AC与CB就是一个二次线段。
2. 二次线段的性质:如果AC与CB相等,则称AC与CB是等长的;如果AC与CB成比例,则称AC与CB成比例。
知识点二:平行线的证明平行线是数学几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平行线的存在与否需要通过证明来确定。
在几何证明中,常常需要证明两条线段平行。
关键知识点:1. 平行线的定义:给定两个不重合的直线l和m,如果l与m上的点之间没有公共点,则称l与m是平行线。
2. 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上的对应角相等,平行线上的内错角互补,平行线上的同位角相等。
知识点三:全等三角形的证明全等三角形是指具有相同边长和相同角度的三角形。
在几何证明中,经常需要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关键知识点:1. 全等三角形的定义:给定两个三角形ABC和DEF,如果AB=DE,AC=DF,∠B=∠E,则称三角形ABC与三角形DEF是全等的。
2.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具有相同的边长和角度,对应的角和边相等。
知识点四:相似三角形的证明相似三角形是指具有相似比例关系的三角形。
在几何证明中,常常需要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
关键知识点:1. 相似三角形的定义:给定两个三角形ABC和DEF,如果∠A=∠D,∠B=∠E,则称三角形ABC与三角形DEF是相似的。
2.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
知识点五:垂直线的证明垂直线是指两条直线相互交于直角的情况。
在几何证明中,常常需要证明两条线段垂直。
6.4-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5. 已知:如图,在ΔABC中,边AB,BC的垂直平分线交于P. 求证:(1)PA=PB=PC; (2)P在边AC的垂直平分线上. 证明: ∵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已知),
A
∴PA=PB(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
线段两 个端点距离相等). 同理 PB=PC. ∴PA=PB=PC.
B
P C
在某一城镇 有三个居民住宅小区 A、B、C,为了方便 居民的生活,政府将 在该镇上修建一个购 物中心,试问,该购 物中心应建于何处, 才能使得它到三个小 区的距离相等。
问题1
A
B
C
A
问题2 在某一乡村公路L的同侧,有两个化工厂
A、B,为了便于两个工厂的工人看病,乡政府 计划在公路边上修建一所医院,使得它到两工 厂的距离相等,试问医院的院址应选在何处?
A B D P B N` H C
2,如图线段AB,BC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点P,试问线 段PA,PB,PC的长度是否相等? 3,如何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知识拓展
4.如图,△ABC中,BC=10,边BC的垂直平
分线分别交AB、BC于点E、D.BE’=6,求 △BCE的周长.
∵DE是线段BC的垂直 平分线, 即 BE=CE=6, ∴ △BCE的周长 =BE+CE+BC =6+6+10 =22.
A
P
B
C
证明:∵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已知)
∴ PA=PB(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 端点距离相等) 想一想:P点也在AC的垂 同理:PB=PC 直平分线上吗?为什么? ∴PA=PB=PC。
动脑筋
1,如图点Q不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CD上,试问QA, QB的长度是否相等? A M` C K · Q
八年级下册数学证明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数学证明知识点数学证明是数学学科的重点之一,是数学思维和创造力的体现。
在八年级下学期的数学课程中,我们将接触到更多复杂的数学证明知识。
下面就是本文将要呈现的八年级下册数学证明知识点的概述。
一、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是一种用来证明某个命题在所有自然数上都成立的方法。
它的原理是:如果一个命题在某个自然数n成立,并且在n+1也成立,那么这个命题在所有自然数上都成立。
数学归纳法可以被用来证明各种类型的数学命题。
二、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等差数列指的是每一项与前一项之间的差值都相等的数列。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使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其中通项公式为an=a1+(n-1)d,其中a1为首项,d为公差,n为项数,an为第n项的值。
三、勾股定理勾股定理是指对于任意直角三角形,a²+b²=c²。
它可以被用来计算三角形任意一边的长度,只需要已知另外两边的长度或两个角的大小。
勾股定理可以通过构造平面图形和利用相似三角形来进行证明。
四、不等式证明不等式证明指的是证明某个数学不等式在特定条件下成立的过程。
不等式证明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数学归纳法、直接证明法、反证法等。
例如,证明a+b≥2√ab,可以通过平方得到a²+2ab+b²≥4ab,然后化简得(a-b)²≥0,因此a+b≥2√ab。
五、平行线定理平行线定理是指对于任意一条直线和一点外部的直线,存在唯一一条直线与原来的直线平行且经过该点。
这个定理也被称为欧几里得公设之一,它可以被使用反证法和几何图形构造来进行证明。
六、初中数学中值定理中值定理指的是对于一个数集,如果它的左端点和右端点都有限,那么介于这个数集的左右端点之间的任何一个数都是这个数集的一个中位数。
中值定理可以被用来证明各种类型的数学命题,如平均值不等式和柯西-施瓦茨不等式。
七、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等比数列指的是每一项与前一项之间的比值都相等的数列。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被使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其中通项公式为an=a1×r^(n-1),其中a1为首项,r为公比,n为项数,an为第n项的值。
鲁教版八年级数学知识点
鲁教版八年级数学学问点对世界上的一切学问与学问的驾驭也并非难事,只要持之以恒地学习,努力驾驭规律,到达熟悉的境地,就能融会贯穿,运用自如。
学习须要持之以恒。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八年级数学学问点,盼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下册数学学问点总结解一元一次方程1.等式与等量:用=号连接而成的式子叫等式.留意:等量就能代入!2.等式的性质: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3.方程:含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4.方程的解: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留意:方程的解就能代入!5.移项:变更符号后,把方程的项从一边移到另一边叫移项.移项的依据是等式性质1.6.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7.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b=0(x是未知数,a、b是确定数,且a≠0).8.一元一次方程的最简形式:ax=b(x是未知数,a、b是确定数,且a≠0).9.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整理方程……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检验方程的解).10.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1)读题分析法:…………多用于和,差,倍,分问题细致读题,找出表示相等关系的关键字,例如:大,小,多,少,是,共,合,为,完成,增加,削减,配套-----,利用这些关键字列出文字等式,并且据题意设出未知数,最终利用题目中的量与量的关系填入代数式,得到方程.(2)画图分析法:…………多用于行程问题利用图形分析数学问题是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表达,细致读题,依照题意画出有关图形,使图形各局部具有特定的含义,通过图形找相等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取得布列方程的依据,最终利用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可把未知数看做确定量),填入有关的代数式是获得方程的根底。
数学初中必考数学证明与推理知识点解析与解题技巧分享
数学初中必考数学证明与推理知识点解析与解题技巧分享数学在初中阶段是学生们所必修的科目之一,而数学中的证明与推理是数学学习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掌握数学证明与推理的知识点和解题技巧,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提升解题效率。
本文将对数学初中必考的数学证明与推理知识点进行解析,并分享解题技巧,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应对数学考试。
一、直接证明法直接证明法是数学证明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要求按照已知条件和定义,一步一步地推导,最后得到结论。
这种证明方法主要运用于等式、不等式、图形性质等题型。
以一个例题来说明直接证明法的应用:例题1:已知正整数a、b满足ab > a,则证明b > 1。
解析:根据已知条件ab > a,可以对等式两边同时除以a,得到b > 1。
因此,结论b > 1得证。
二、间接证明法间接证明法是通过反证法进行推理,假设结论不成立,推导出矛盾的结论,从而证明原命题的正确性。
这种证明方法主要用于“假如……则……”类型的问题。
例如:例题2:证明根号2是一个无理数。
解析:假设根号2是有理数,即可以表示为分数形式。
设根号2 =a/b,其中a、b为整数,且a/b为最简分数。
将根号2代入等式得到2 = a^2/b^2,得到a^2 = 2b^2。
由此得知,a^2是偶数,那么a也是偶数,可以表示为a = 2k(其中k为整数)。
将a代入等式得到(2k)^2 = 2b^2,化简得到4k^2 = 2b^2。
继续化简得到2k^2 = b^2,即b也是偶数。
由此可见,a、b都是偶数,与最简分数的性质矛盾。
因此,假设不成立,根号2是无理数得证。
三、其他证明方法除了直接证明法和间接证明法外,数学中还有许多其他的证明方法。
例如归纳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等。
这些方法在不同的数学题型中有不同的应用。
例题3:证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Sn = (n/2)(a1 + an)。
解析:采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
(1)当n = 1时,等式成立;(2)假设当n = k时,等式成立,即Sk = (k/2)(a1 + ak);(3)考察n = k + 1时,即证明Sk+1 = ((k + 1)/2)(a1 + ak+1)。
八年级秋季班-第15讲:举例证明(二)
命题与证明是八年级数学上学期第十九章第一节内容,主要对演绎证明和命题、公理、定理的概念及举例证明进行讲解,重点是真假命题的判定,难点是改写出已知命题和举例证明.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一方面为我们后面学习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等几何内容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也为后面学习直角三角形性质奠定基础.1、证明垂直:证明两直线垂直的一般方法为:(1)通过夹角是90°;(2)垂直的传递性;(3)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三线合一.几何证明(二)知识结构模块一:证明垂直知识精讲内容分析【例1】 以下依据不能得到两直线垂直的是().A .夹角是90度;B .邻补角的角平分线互相垂直;C .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垂直于底边;D .同旁内角的角平分线互相垂直. 【难度】★ 【答案】D【解析】D 正确答案为平行线同旁内角的角平分线互相垂直 【总结】主要考查证明垂直的方法.【例2】 如图,AB =AC ,D 是BC 上一点,当 ________或___________时,AD ⊥BC . 【难度】★【答案】DC BD =;CAD BAD ∠=∠.【解析】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高线、顶角的角平分线和底边上的中线三线合一.【总结】考察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性质.【例3】 如例2图,在△ABC 中,AD ⊥BC ,D 是BC 中点,则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A .ABD ACD ∆≅∆;B .BC ∠=∠;C .AD BAC ∠是的平分线; D .ABC ∆是等边三角形. 【难度】★ 【答案】D【解析】由S A S ..可知两个三角形全等,则可得A 、B 、C 正确. 【总结】考察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例题解析ABCD【例4】 如图,在△ABC 中,∠ABC =45°,在高AD 上截取DH =DC ,联结BH 并延长交AC 于点E ,求证: (1) BH =AC ; (2) BH ⊥AC . 【难度】★★ 【答案】略.【解析】(1)∵︒=∠45ABC ,AD BC ⊥,∴BD AD =. ∵AD BD BDH ADC DH DC =∠=∠=,,,∴ADC BDH ≌△△,∴AC BH =,DAC HBD ∠=∠. (2)∵︒=∠+∠90C DAC ,∴︒=∠+∠90C HBD , ∴()︒=∠+∠−︒=∠90180C HBD BEC ,∴BH ⊥AC .【总结】考察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其性质,注意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运用.【例5】 如图,点D 、E 、F 在BC 上,∠B =∠C ,∠1 =∠2,BD =EC ,F 是DE 的中点.求证:AF ⊥BC . 【难度】★★ 【答案】见解析.【解析】∵∠B =∠C ,∠1 =∠2,BD =EC , ∴()S A A ACE ABD ..≌△△, ∴AE AD =. ∵F 是DE 的中点,∴AF ⊥BC .【总结】考察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以及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例6】 如图,已知△ABC 中,AB =AC ,BD 、CF 分别是AC 、AB 边上的高,BD 与CF 交于点O ,延长AO 交BC 于点E ,求证:AE ⊥EC . 【难度】★★ 【答案】见解析【解析】∵AC AB =,CAF BAD ∠=∠,AFC ADB ∠=∠=90° ∴ABD ACF ≌△△ ∴ACO ABO ∠=∠∵AB =AC ,∴ACB ABC ∠=∠∴OCB OBC ∠=∠,∴OC OB =A BCDEHABCD2EF1ABCDOFE∵AC AB =,ACO ABO ∠=∠,OC OB = ∴ACO ABO ≌△△ ∴CAE BAE ∠=∠ ∵AB =AC ,∴AE ⊥EC .【总结】考察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以及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例7】 如图,已知△ABD 、△ACE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DAB =∠EAC =90°,判断BE 和CD 的位置及长度关系,并证明. 【难度】★★★【答案】CD BE =,DC BE ⊥;证明过程见解析. 【解析】∵∠DAB =∠EAC =90°, ∴BAC EAC BAC DAB ∠+∠=∠+∠, 即BAE DAC ∠=∠∵AB AD DAC BAE AE AC =∠=∠=,, ∴DAC BAE ≌△△∴CD BE =,ABE ADC ∠=∠ ∵90ABE BDA DBA ∠+∠+∠=︒,即DC BE ⊥.【总结】考察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共直角顶点则可产生全等三角形. 【例8】 如图,三角形ABC 中,AC = BC ,∠ACB =90°,AD 是BC 边的中线,CE ⊥AD ,BF ⊥BC ,CF 与AB 、BF 分别相交于点E 、F ,联结DE ,求证:∠1 =∠2. 【难度】★★★ 【答案】见解析.【解析】∵︒=∠+∠90ACF BCF ,︒=∠+∠90CAD ACF ∴CAD BCF ∠=∠∵CAD BCF ∠=∠,BC AC =,CBF ACD ∠=∠ ∴BCF CAD ≌△△,∴F ∠=∠1,BF CD = ∵BD CD =,∴BF BD =∵AC = BC ,∠ACB =90°,∴︒=∠45CBA ∵︒=∠90CBF ,︒=∠45FBE∵DB BF DBE FBE BE BE =∠=∠=,,,∴F ∠=∠2∵F ∠=∠1,∴21∠=∠【总结】考察全等三角形判定以及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ABCD E F12ABC DE证明边角关系的常用方法: (1) 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 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得出边或者角的关系,得出要求解的边角关系; (3) 利用两次全等得出结论.【例9】 具备下列条件的两个三角形中,一定全等的是().A .有一边对应相等的等腰三角形;B .有两边对应相等的等腰三角形;C .有一边相等的等边三角形;D .有两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 【难度】★ 【答案】C【解析】A 、B 、D 不确定是否是对应边. 【总结】考察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例10】 如图,△ABC ≌△ADE ,若∠BAE =120°,∠BAD =40°,则∠B +∠C =_________. 【难度】★ 【答案】100°【解析】∵若∠BAE =120°,∠BAD =40°, ∴︒=︒−︒=∠8040120DAE .∵△ABC ≌△ADE ,∴︒=∠=∠80DAE BAC∴︒=︒−︒=∠−︒=∠+∠10080180180BAC C B .【总结】考察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三角形的内角和.例题解析知识精讲模块二:证明边、角关系AB CDE【例11】 如图,P 是∠BAC 平分线AD 上的一点,PE ⊥AB 于点E ,PF ⊥AC 于点F ,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 .PE =PF ;B .AE =AF ;C .△APE ≌△APF ;D .AP =PE +PF . 【难度】★★ 【答案】D【解析】由S A A ..可知:AFP AEP ≌△△,则可知A 、B 、C 正确.则可知D 不正确.【总结】考察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例12】 已知,如图,E 是等腰△ABC 的腰AC 上任意一点,DE ⊥BC ,垂足为D ,延长DE 交BA 的延长线于点F . 求证:△AEF 为等腰三角形. 【难度】★★ 【答案】见解析【解析】∵△ABC 是等腰三角形, ∴C B ∠=∠ ∵DE ⊥BC ,∴︒=∠+∠90B F ,︒=∠+∠90DEC C ∴DEC F ∠=∠, 又∵AEF DEC ∠=∠, ∴AEF F ∠=∠,∴AF AE =,即△AEF 为等腰三角形.【总结】考察角度之间关系的转换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例13】 已知,如图E 是四边形ABCD 的边AD 上的一点,且△ABC 和△CDE 都是等边三角形,求证:BE =AD . 【难度】★★ 【答案】见解析.【解析】∵︒=∠=∠60ECD ACB , ∴ACE ECD ACE ACB ∠+∠=∠+∠,即ACD BCE ∠=∠ ∵BC AC =,ACD BCE ∠=∠,CD EC =∴()S A S BCE ACD ..≌△△,∴AD BE =【总结】考察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以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ABCD EPFABCDEABCDE F【例14】 已知,如图,在△ABC 中,∠DEF =∠B =∠C ,点D 、E 、F 分别在边AB 、BC 、AC 上,且BD =CE . 求证:DE =EF . 【难度】★★ 【答案】见解析.【解析】∵BDE B DEC ∠+∠=∠,FEC DEF DEC ∠+∠=∠, B DEF ∠=∠,∴FEC BDE ∠=∠∵FEC BDE ∠=∠,C B ∠=∠,CE BD =∴()A S A CFE BED ..≌△△,∴EF DE =【总结】本题主要考察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以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例15】 已知:如图,点E 在△ABC 的边AC 上,且∠AEB =∠ABC .(1) 求证:∠ABE =∠C ;(2) 若∠BAE 的平分线AF 交BF 于点F ,FD ∥BC 交AC 于点D ,设AB =5,AC =8,求DC 的长 . 【难度】★★【答案】(1)见解析;(2)3.【解析】(1)∵︒=∠+∠+∠180AEB ABE BAC , ︒=∠+∠+∠180ABC C BAC ,ABC AEB ∠=∠∴C ABE ∠=∠.(2)∵BC FD ∥,∴ADF C ∠=∠由(1)可得:C ABE ∠=∠,∴ADF ABE ∠=∠ ∵DAF BAF ∠=∠,ADF ABE ∠=∠,AF AF = ∴()S A A ADF ABF ..≌△△,∴5AD AB ==,∴3=−=−=AB AC AD AC DC .【总结】考察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的综合运用.ABCDEFA BCDEFEDC BA【例16】 已知: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点M 是射线BC 上任意一点,点N 是射线CA上任意一点,且BM =CN ,直线BN 与MA 的延长线交于点Q ,求∠BQM 的大小. 【难度】★★ 【答案】60°.【解析】∵CN BM =,60ABM BCN ∠=∠=,BC AB = ∴()S A S CBN ABM ..≌△△ ∴N M ∠=∠∴︒=∠=∠+∠=∠+∠=∠60ACB CAM M NAQ N BQM .【总结】考察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以及三角形的外角的 性质的综合运用.【例17】 在△ABC 中,∠ABC =∠C ,BD ⊥AC 于D ,求证:∠A =2∠DBC . 【难度】★★ 【答案】见解析.【解析】过A 作AE ⊥BC ,垂足为E . ∵︒=∠+∠90DBC C ,︒=∠+∠90EAC C , ∴EAC DBC ∠=∠.∵∠ABC =∠C ,∴AC AB =∵BC AE ⊥,∴EAC A ∠=∠2,∴∠A =2∠DBC .【总结】考察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运用.【例18】 已知,如图,在△ABC 中,∠B =2∠C ,AD 平分∠BAC .求证:AB +BD = AC .【难度】★★ 【答案】见解析【解析】在AC 上截取一点E ,使得AE=AB ,联结DE . ∵AE AB =,CAD BAD ∠=∠,AD AD = ∴()S A S AED ABD ..≌△△ ∴AED B ∠=∠,DE BD = ∵C B ∠=∠2,∴C AED ∠=∠2∵EDC C AED ∠+∠=∠,∴EDC C ∠=∠,∴EC ED = ∵DE BD =,∴EC BD =∵EC AE AC +=,AB AE =,EC ED =MABCN Q∴AB +BD = AC .【总结】考察截长补短辅助线的添法以及三角形外角性质和三角形全等的性质的综合运用.【例19】 已知,在直角△ABC 中,AB =AC ,∠BAC =90°,直线AE 是经过点A 的任一直线,BD ⊥AE 于点D ,CE ⊥AE 于点E ,若BD ≠CE ,试问: (1)AD 与CE 的大小关系如何?并证明; (2)DE 、BD 、CE 的数量关系如何?并证明. 【难度】★★【答案】(1)相等,证明见解析; (2)CE BD DE −=,证明见解析.【解析】(1)∵︒=∠+∠90EAC BAE ,ECA EAC ∠+∠=90° ∴ECA BAE ∠=∠.∵ECA BAE ∠=∠,ADB AEC ∠=∠,AC AB =∴()S A A CEA ADB ..≌△△, ∴CE AD =.(2)CE BD DE −=.由(1)可得:AE BD =,∵AE BD =,CE AD =,DE AD AE =−,∴CE BD DE −=【总结】考察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的综合运用.ABCDE【例20】 已知A 、C 、E 在同一直线上,△ABC 和△CDE 都是等边三角形,M 、N 分别是AD 、BE 的中点,求证:△CMN 是等边三角形. 【难度】★★★ 【答案】见解析.【解析】∵︒=∠=∠60ECD ACB , ∴BCD ECD BCD ACB ∠+∠=∠+∠, 即ACD BCE ∠=∠.∵BC AC =,ACD BCE ∠=∠,CD EC = ∴()S A S BCE ACD ..≌△△,∴AD BE =,21∠=∠∵M 、N 分别是AD 、BE 的中点,AD BE =,∴BN AM =. ∵BC AC =,21∠=∠,BN AM =,∴()S A S BCN ACM ..≌△△, ∴CN CM =,43∠=∠∵︒=∠+∠603MCB ,∴︒=∠+∠604MCB ,即︒=∠60MCN∵CN CM =,∴△CMN 是等边三角形.【总结】考察三角形全等三角形判定和性质以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运用. 【例21】 如图,在△ABC 中,108AB AC BAC =∠=,°,点D 在AC 上且BC AB CD =+. 求证:BD 平分ABC ∠. 【难度】★★★ 【答案】见解析【解析】在BC 上截取一点E 使得BE=AB ,联结ED 、AE . ∵108AB AC BAC =∠=,°,∴︒=∠=∠36C ABC . ∵BC AB CD =+,BE AB =,∴EC CD = ∵︒=∠36C ,∴︒=∠=∠72CED CDE∴︒=∠−︒=∠108180BAC DEB ,∴DEB BAC ∠=∠ ∵BE AB =,∴BEA BAE ∠=∠∴BAE DEB BAE BAC ∠−∠=∠−∠,即DEA DAE ∠=∠,∴DE AD =. ∵BE AB =,DE AD =,BD BD =,∴()S S S EBD ABD ..≌△△.∴CBD ABD ∠=∠,即BD 平分ABC ∠.【总结】考察截长补短辅助线的做法以及三角形全等判定的综合运用.ABDMN3 4 21FE DCBA【例22】 如图,已知AB AC =,100A ∠=°,BD 平分ABC ∠.求证:BC BD AD =+. 【难度】★★★ 【答案】见解析【解析】在BC 上截取一点E 使得BE=BD , 截取一点F 使得BF=AB ,联结ED 、DF .∵100AB AC BAC =∠=,°,∴︒=∠=∠40C ABC , ∵BD 平分ABC ∠,∴︒=∠=∠20DBE ABD ∵BE BD =,∴︒=∠=∠80BDE BED∵EDC C BED ∠+∠=∠,∴︒=∠40EDC ,∴C EDC ∠=∠,∴EC DE = ∵BF AB =,DBF ABD ∠=∠,BD BD =,∴()S A S FBD ABD ..≌△△ ∴︒=∠=∠100BFD BAC ,DF AD =,∴︒=︒−︒=∠80100180DFE . ∵︒=∠80BED ,∴BED DEF ∠=∠,∴DF DE = ∵EC DE =,∴EC DF = ∵DF AD =,∴CE AD =∵BC BE CE =+,BE BD =,CE AD =∴BC BD AD =+【总结】本题综合性较强,主要考查截长补短辅助线的添加以及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综合运用. 【例23】 已知:如图,△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 =90°,△ADB 是等边三角形,点C 在△ADB 的内部,DE ⊥AC 交直线AC 于点E . (1) 求证:DE =CE ;(2)若点C 在△ADB 外部,DE =CE 的关系是否成立?如不成立,请说明理由;如成立,请证明. 【难度】★★★ 【答案】见解析.【解析】(1)联结DC 并延长交AB 于F . ∵DB AD =,DC DC =,CB AC = ∴BDC ADC ≌△△ ∴ADF BDF ∠=∠ ∴AB DF ⊥ ∴︒=∠45FCB∴︒=∠−∠−︒=∠45180ECB FCB DCE ∵CE DE ⊥∴︒=∠=∠45EDC DCEFE DCBA∴CE DE =(2)证明方法同(1)一样.【总结】考察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综合运用.文字题的证明解决的步骤是:(1) 已知(条件).不要漏写、多写,尽量多用几何符号表示; (2) 求证(结论).不能写错,画图要精准; (3) 证明.【例24】 求证:三角形一边的两端到这边的中线所在直线的距离相等 . 【难度】★★ 【答案】见解析.【解析】如图,已知△ABC 中,D 为BC 的中点,过C 作AD 的垂线,垂足为F ,过B 作 AD 的垂线,垂足为E . 求证:CF =BE .证明:∵90CFD BED ∠=∠=,CD BD =,BDE CDF ∠=∠∴CFD BED ≌△△,∴CF =BE .【总结】考察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的综合运用.例题解析模块三:文字题的证明知识精讲【例25】 求证:等腰三角形的顶点到两腰中线的距离相等. 【难度】★★ 【答案】见解析.【解析】如图,已知△ABC 中,AB=AC ,D 为AC 的中点,E 为AB 的中点,过A 作CE 的 垂线,垂足为N ,过A 作BD 的垂线,垂足为M . 求证:AM =AN证明:∵AC AB =,AE AD =,BAC BAC ∠=∠ ∴ACE ABD ≌△△,∴ACE ABD ∠=∠ ∵AC AB =,AMB ANC ∠=∠,ACE ABD ∠=∠∴ACN ABM ≌△△,∴AM =AN【总结】考察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的综合运用.【例26】 求证: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一点到两腰的距离和等于一腰上的高. 【难度】★★ 【答案】见解析.【解析】如图,已知△ABC 中,AB=AC ,D 为AC 上一点,DE ⊥AB ,DF ⊥AC ,CG ⊥AB , 求证:CG DF DE =+证明:联结AD∵DE AB S ABD ⋅⋅=21△,DF AC S ACD ⋅⋅=21△,CG AB S ABC ⋅⋅=21△∴CG AB DF AC DE AB ⋅⋅=⋅⋅+⋅⋅212121∵AC AB =,∴CG DF DE =+【总结】本题主要考察利用面积相等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例27】求证:有两角及夹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难度】★★★【答案】见解析【解析】如图,在△ABC和△DEF中,EB∠=∠,DA∠=∠,CM是AB边上的高,NF是DE边上的高,且NFCM=.求证:DEFABC≌△△.证明:∵EB∠=∠,90CMB FNE∠=∠=,NFCM=∴ENFBMC≌△△,∴ENBM=同理可证:DNFAMC≌△△,∴DNAM=∴EDBA=,∵EB∠=∠,DA∠=∠∴EDFBAC≌△△.【总结】本题主要考察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习题1】如图,在△ABC中,∠B=∠C,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ABD ACD∆≅∆B.AB=ACC.AD是△ACD的高D.△ABC是等边三角形【难度】★【答案】B【解析】因为∠B=∠C,所以AB=AC,由于不知点D是否为中点,因此其余选项都不对.【总结】考察等腰三角形的等角对等边的性质的运用.随堂检测AB CD【习题2】 如习题1图所示AB =AC ,D 为BC 上一点,若AD ⊥BC ,则BD =______________,∠BAD =_____________. 【难度】★【答案】DC ,CAD ∠【解析】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可得答案. 【总结】考察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习题3】 已知:如图,B 是CE 的中点,AD =BC ,AB =DC . DE 交AB 于点F ,求证:AF =BF . 【难度】★★ 【答案】见解析.【解析】∵AD =BC ,AB =DC ,BD BD =∴CDB ABD ≌△△∴CBD ADB ∠=∠,∴BC AD ∥ ∴ABE A ∠=∠∵BC BE =,AD =BC ,∴BE AD = ∵ABE A ∠=∠,BE AD =,BFE AFD ∠=∠ ∴BFE AFD ≌△△,∴AF =BF .【总结】考察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以及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运用.【习题4】 △ABC 中,AB =AC ,E 在BC 上,D 在AE 上(不与A 重合),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①若E 为BC 的中点,则有BD =CD ; ②若BD =CD ,则E 为BC 中点; ③若AE ⊥BC ,则有BD =CD ; ④若BD =CD ,则AE ⊥BC . A .1B .2C .3D .4【难度】★★ 【答案】D【解析】可由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四个选项全对. 【总结】本题主要考察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性质.ABCDEABCDEFNMABCD E【习题5】 如图,∠ACB =90°,AC =BC ,D 为AB 上一点,AE ⊥CD 于点E ,BF 交CD 的延长线于点F ,且CF =AE .求证:BF ⊥DC . 【难度】★★ 【答案】见解析.【解析】∵︒=∠+∠90ACE BCF ,︒=∠+∠90ACE EAC , ∴CAE BCF ∠=∠.∵AC =BC ,CAE BCF ∠=∠,CF =AE , ∴ACE BCF ≌△△∴︒=∠=∠90AEC BFC ,即BF ⊥DC .【总结】考察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以及证明两直线垂直的方法.【习题6】 如图,在△ABC 中,AD 平分∠BAC ,DE ∥AC ,过点E 作EF ⊥AD 于点O ,交BC 的延长线于点F ,联结AF ,求证:AF =DF . 【难度】★★ 【答案】见解析.【解析】∵AD 平分∠BAC ,DE ∥AC , ∴AE DE = ∵EF ⊥AD ,∴FED AEF ∠=∠∵FED AEF ∠=∠,AE DE =,FE FE = ∴AEF DEF ≌△△,∴AF =DF .【总结】考察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以及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习题7】 已知:如图,∠D =∠E ,DN =CN =EM =AM ,求证:点B 是AC 的中点. 【难度】★★ 【答案】见解析.【解析】∵∠D =∠E ,EBD DBE ∠=∠,ME DN =,∴EBM DBN ≌△△,∴DNB EMB ∠=∠,BM BN = ∴CNB AMB ∠=∠∵CN AM =,CNB AMB ∠=∠,BN BM =, ∴CNB AMB ≌△△,∴BC AB =,即点B 是AC 的中点.【总结】考察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的综合运用.ABCDEFACBDE FGODEFNQPMC BADECBA【习题8】 有两边和第三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难度】★★ 【答案】见解析.【解析】如图,在△ABC 和△DEF 中,DE AB =,AC DF =,M 为BC 的中点,N 为EF 的中点,且ND AM =.求证:DEF ABC ≌△△. 证明:分别延长AM 、DN 到点P 和点Q ,使PM AM =, QN DN =,连接CP 、FQ .∵M 为BC 的中点, ∴BM CM =. ∵PM AM =,AMB PMC ∠=∠, ∴AMB PMC ≅.∴AB PC =,BAM P ∠=∠. 同理,可证:DEN QFN ≅, ∴DE QF =,EDN Q ∠=∠. ∵DE AB =,ND AM = ∴PC QF =,AP DQ =.又∵AC DF =,∴APC DQF ≅,∴PAC QDF ∠=∠,P Q ∠=∠.∴BAM EDN ∠=∠, ∴BAC EDF ∠=∠∵DE AB =,AC DF =,∴DEF ABC ≌△△.【总结】本题一方面考察中线倍长辅助线的添加,另一方面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的综合运用.【习题9】 已知,如图,在△ABC 中,AD ⊥BC ,AB +BD = CD ,求证:∠B =2∠C . 【难度】★★ 【答案】见解析.【解析】在CD 上截取一点E 使得DE=DB ,联结AE .∵DE BD =,ADE ADB ∠=∠,DA AD = ∴ADE ADB ≌△△ ∴AE AB =,AEB B ∠=∠∵AB +BD = CD ,DE=DB ,CE +ED = CD , ∴AB CE =,∵AE AB =,∴AE CE =∴CAE C ∠=∠.∴C CAE C AEB ∠=∠+∠=∠2 ∵AEB B ∠=∠,∴∠B =2∠C .【总结】考察截长补短的辅助线的添法以及三角形外角性质的综合运用.【习题10】 如图,已知AB AC =,BD 平分ABC ∠且BC AB CD =+,求证:108A ∠=. 【难度】★★ 【答案】见解析.【解析】在BC 上截取一点E 使得BE=AB ,联结ED .∵BE AB =,DBE ABD ∠=∠,BD BD = ∴()S A S EBD ABD ..≌△△ ∴BED A ∠=∠∵BC AB CD =+,BE AB =, ∴EC CD =设x C 2=∠,∴90CDE CED x ∠=∠=−∴x CED DEB +=∠−︒=∠90180,∴x DEB BAC +=∠=∠90 ∵AC AB =,∴x C ABC 2=∠=∠ ∵︒=∠+∠+∠180C BAC ABC , ∴︒=+++1809022x x x ,则︒=18x ∴︒=︒+︒=∠1081890BAC【总结】考察截长补短辅助线的添法以及三角形内角和的综合运用.【习题11】 如图,在△ABC 中,已知AC =BC ,∠ACB =90°,D 是BC 边上一点,CE ⊥AD ,BF ⊥BC ,CE 与AB 、BF 分别相交于点E 、F ,联结DE ,且有∠1=∠2. 求证:D 是BC 的中点. 【难度】★★★ 【答案】见解析.【解析】∵︒=∠+∠90ACF BCF ,︒=∠+∠90CAD ACF ,∴CAD BCF ∠=∠.∵CAD BCF ∠=∠,BC AC =,90ACD CBF ∠=∠=, ∴BCF CAD ≌△△, ∴F ∠=∠1,BF CD = ∵21∠=∠,∴F ∠=∠2∵AC = BC ,∠ACB =90°,∴︒=∠45CBA ∵︒=∠90CBF ,︒=∠45FBE∵2F DBE FBE BE BE ∠=∠∠=∠=,,, ∴FBE DBE ≌△△,∴BF DB =ABC D EF12∵BF CD =,∴BD CD =,即D 是BC 的中点. 【总结】本题综合性较强,要多次利用全等证明线段相等.【习题12】 已知:如图,△ABC 的高AD 所在的直线与高BE 所在的直线相交于点F(1) 如图1,若△ABC 为锐角三角形,且∠ABC =45°,过点F 作FG ∥BC 、交直线AB 于点G ,求证:FG +DC =AD ;(2) 如图2,若∠ABC =135°,过点F 作FG ∥BC 、交直线AB 于点G , FG 、DC 、AD 之间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___,并证明.【难度】★★★【答案】(1)见解析;(2)FG CD AD =+;证明见解析. 【解析】(1)∵∠ABC =45°,BC AD ⊥ ∴︒=∠=∠45BAD ABC ,BD AD =∵FG ∥BC ,∴︒=∠=∠45AGF GAF , ∴GF AF = ∵︒=∠+∠90FBD C ,︒=∠+∠90CAD C , ∴CAD FBD ∠=∠∵CAD FBD ∠=∠,CDA FDB ∠=∠,BD AD = ∴ACD BFD ≌△△∴FD CD =,∵GF AF =,FD CD =,DF AF AD +=, ∴FG +DC =AD .(2)FG CD AD =+. ∵∠ABC =135°,BC AD ⊥ ∴︒=∠=∠45BAD ABD ,BD AD = ∵FG ∥BC ,∴︒=∠=∠45AGF GAF , ∴GF AF =∵︒=∠+∠90DFB FAE ,︒=∠+∠90FAE C ∴DFB C ∠=∠∵DFB C ∠=∠,CDA FDB ∠=∠,BD AD = ∴ACD BFD ≌△△ ∴FD CD =∵GF AF =,FD CD =,AF DF AD =+∴FG CD AD =+.【总结】考察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以及等腰直角三角形性质的综合运用.ABCDE FG图1 ABCDEFG图2【作业1】以下命题的逆命题是真命题的是().A.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B.同角的补角相等;C.在三角形中,钝角作对的边长最长;D.同位角相等.【难度】★【答案】A【解析】A的逆命题为:三个内角相等的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为真命题;B的逆命题为:两个角的补角相等,则这两个角为同一个角,为假命题;C的逆命题为:在三角形中,边长最长的边所对的角为钝角,为假命题;D的逆命题为:两个相等的角为同位角,为假命题.【总结】考察逆命题的概念以及对真假命题的判定.【作业2】已知:在△ABC中,BD是AC上的中线,BD =12 AC.求证:△ABC是直角三角形.【难度】★【答案】见解析.【解析】∵BD是AC上的中线,BD =12AC.∴AD BD BD CD==,∴DBCCABDA∠=∠∠=∠,.∵︒=∠+∠+∠+∠180DBCCABDA∴︒=∠+∠90DBCABD,即︒=∠90ABC∴△ABC是直角三角形.【总结】本题主要考察三角形内角和的运用,另外这个命题也可以在作为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课后作业【作业3】 已知:如图,AC =BD ,AB = CD .求证:OB =OC . 【难度】★★ 【答案】见解析. 【解析】联结AD .∵AD =AD ,AC =BD ,AB = CD , ∴DCA ABD ≌△△ ∴C B ∠=∠,∵C B ∠=∠,COD AOB ∠=∠,AB = CD∴DCO ABO ≌△△,∴OC OB =.【总结】考察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的综合运用.【作业4】 等腰△ABC 中,AB =AC ,取腰AC 上一点E ,取AB 的反向延长线上的一点D ,使AE =AD ,联结DE 交BC 于F . 求证:DF ⊥BC . 【难度】★★ 【答案】见解析.【解析】∵AB =AC ,∴C B ∠=∠,∵AE =AD ,∴AED D ∠=∠.∵AED FEC ∠=∠,∴FEC D ∠=∠,∵B D BFD ∠−∠−︒=∠180,FEC C EFC ∠−∠−︒=∠180, ∴EFC BFD ∠=∠. ∵︒=∠+∠180EFC BFD ,∴︒=∠90BFD ,即DF ⊥BC . 【总结】考察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综合运用.【作业5】 已知,如图,AE =AC ,BE =BD ,∠EAD =∠CAD . 求证:∠ABC =2∠C .【难度】★★ 【答案】见解析.【解析】∵AE =AC ,AD =AD ,∠EAD =∠CAD .∴ACD AED ≌△△, ∴E C ∠=∠ ∵BE =BD ,∴BDE E ∠=∠∴E BDE E ABC ∠=∠+∠=∠2 ∵E C ∠=∠,∴∠ABC =2∠C .【总结】考察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的综合运用.ABCDEABCDO【作业6】 求证:等腰三角形底边延长线上的任意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差等于一腰上的高. 【难度】★★ 【答案】见解析.【解析】如图,已知△ABC 中,AB=AC ,D 为BC 延长线上一点,DE ⊥AB ,DF ⊥AC ,CG ⊥AB ,求证:CG DF DE =−.证明:联结AD∵DE AB S ABD ⋅⋅=21△,DF AC S ACD ⋅⋅=21△,CG AB S ABC ⋅⋅=21△ ∴CG AB DF AC DE AB ⋅⋅=⋅⋅−⋅⋅212121∵AC AB =,∴CG DF DE =−.【总结】本题主要考察利用面积相等证明线段相等,这是一种 常见的证明方法,注意归纳总结.【作业7】 如图,在△ABC 中,108AB AC BAC =∠=,°,点D 在AC 上且BD 平分ABC ∠. 求证:BC AB CD =+. 【难度】★★ 【答案】见解析.【解析】在BC 上截取一点E 使得BE=AB ,联结ED 、AE ∵108AB AC BAC =∠=,°, ∴︒=∠=∠36C ABC∵BE AB =,EBD ABD ∠=∠,BD BD =∴()S A S EBD ABD ..≌△△,∴108DEB BAC ∠=∠=︒ ∴72CED ∠=︒, ∵︒=∠36C ,∴︒=∠=∠72CED CDE . ∴CE CD =,∵BC EB CE =+,BE AB =,CE CD =∴BC AB CD =+.【总结】考察截长补短辅助线的做法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和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综合运用.【作业8】 已知:如图,在△ABC 中,AB =AC ,AD ⊥BC ,点O 在线段AD 上,延长CO 交AB 于点Q ,延长BO 交AC 于点P ,求证:OP =OQ . 【难度】★★ 【答案】见解析.【解析】∵ODC ODB ∠=∠,CD BD =,OD OD =∴OCD OBD ≌△△,∴OCD OBD ∠=∠. ∵AC AB =,∴ACB ABC ∠=∠ ∴ACQ ABP ∠=∠∵ACQ ABP ∠=∠,PAB QAC ∠=∠,AC AB = ∴AQC APB ≌△△,∴AP AQ =. ∵AB =AC ,AD ⊥BC , ∴PAO QAO ∠=∠∵AP AQ =,PAO QAO ∠=∠,OA OA = ∴AQO APO ≌△△ ∴OP OQ =.【总结】考察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的综合运用.【作业9】 如图,CE 、BD 分别是△ABC 的边AB 、AC 上的高,点P 在BD 的延长线上,BP =AC ,点Q 在CE 上,CQ =AB . 求证:(1)AP =AQ ; (2)AP ⊥AQ . 【难度】★★ 【答案】见解析.【解析】∵90ACE CAE ∠+∠=︒,90CAE ABP ∠+∠=︒, ∴ABP ACE ∠=∠∵BP =AC ,ABP ACE ∠=∠,CQ =AB ∴QCA ABP ≌△△ ∴AQ AP =,QAC P ∠=∠ ∵︒=∠+∠90PAD P∴90QAC PAD ∠+∠=︒,即AP ⊥AQ【总结】考察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的综合运用.ABCDQPOABCDEQP【作业10】 已知△ABC 中,∠BAC=90°,AB =2AC ,AD 平分∠BAC ,AD =BD .求证:CD ⊥AC . 【难度】★★ 【答案】见解析.【解析】过D 作DE ⊥AB .∵∠BAC=90°,AD 平分∠BAC ∴︒=∠45BAD ∵DE ⊥AB ,AD =BD ,∴E 是AB 中点,即2AB AE =.∵DE ⊥AB ,︒=∠45BAD , ∴45ADE ∠=,∴ADE EAD ∠=∠, ∴AE DE =.∵2AB AE =,∴2AB DE =.∵AB =2AC ,∴DE AE AC ==∵AE AC =,EAD CAD ∠=∠,AD AD = ∴AED ACD ≌△△∴︒=∠=∠90AED ACD ,即CD ⊥AC .【总结】考察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及等角对等边性质的综合运用.ACBDE【作业11】 操作:在△ABC 中,AC =BC ,∠C=90°,将一块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斜边AB 的中点P 处,将三角形板绕P 旋转,三角板的两直角边分别交射线AC 、CB 于点D 、E 两点,如图(1)(2)(3)是旋转三角板所得到的图形中的3种情况,研究: 三角形绕点P 旋转,观察线段PD 与PE 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结合图形3说明理由. 【难度】★★★【答案】相等,证明见解析. 【解析】PE PD =.∵AC =BC ,∠C=90°,P 为AB 的中点 ∴CP =PB ,CP ⊥AB ,PCB B ∠=∠∵︒=∠+∠90CPE EPB ,︒=∠+∠90CPE CPD ∴CPD EPB ∠=∠∵PCB B ∠=∠,CP =PB ,CPD EPB ∠=∠ ∴BPE CPD ≌△△ ∴PE PD =【总结】考察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ABCD EP图2ABC DE P图1图3AB CDEP【作业12】 已知:如图所示在等边三角形ABC 中,D 为AC 上一点,E 为AB 延长线上一点,CD =BE ,DE 交BC 于点P .(1) 判断DP 与EP 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 设等边三角形ABC 的边长为a ,当D 为AC 的中点时,求BP 的长. 【难度】★★★【答案】(1)EP DP =,证明见解析;(2)a 41.【解析】(1)EP DP =.过D 作DF ∥AB 交CB 于F ∵等边三角形ABC ,DF ∥AB ∴△CDF 是等边三角形. ∴DF CD =∵CD =BE ,∴DF BE =∵FDP E ∠=∠,DF BE =,BPE EPD ∠=∠ ∴BPE FPD ≌△△ ∴EP DP =CABDEPF(2)由(1)可得:CF BP FP 21==. ∵D 为AC 的中点, ∴12CD AC =∵CF CD =,BC AC =, ∴12BF CF BC == ∴a BC BP 4141==. 【总结】考察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以及等边三角形性质的综合运用.。
证明二要点回顾与考点透视
《证明(二)》要点回顾与考点透视《证明(二)》是已经学习过的《证明(一)》的延伸,又是今后学习《证明(三)》的基础,通过对《证明(二)》的学习,在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能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从而发展同学们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为方便同学们进一步的学习与运用,现对这部分的要点知识进行回顾,并对常见考点进行归纳 .一、知识框架二、重点讲解本章的重要知识点有:1.一般三角形全等公理的回顾与运用,有关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其定理包括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含有30°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角的平分线定理,等等 .2.证明的思路和方法也是本章的重点 .进一步掌握综合法的证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 .3.利用尺规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的方法、步骤和理由,构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互逆命题的真假关系、逆定理等 .三、疑点点拨易错点1:忽视等腰三角形的分类•如,在△ ABC中,AB= AC, AB的垂直平分线与 AC 所在直线相交所得的锐角为 50°则底角/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没有供图,也没有说明是钝角三角形还是锐角三角形,而错解时容易只考虑其中的一种情况•事实上,遇到等腰三角形问题时,同学们一定要多留个心眼,注意分类•易错点2:错用判定依据•如,如图,AB丄CD,垂足为0,且0A= OB, OC = OD.求证:△ AOC ◎△ BOD.拿到这个题目,不少同学就会这样来证明:因为AB丄CD,所以/ AOC = Z BOD = 90°因为OA= OB, OC = OD,所以Rt△ AOC也Rt△ BOD ( HL).而事实上,不是说两个三角形全等时,一遇到直角三角形就一定是要用“HL”,而是要根据已知条件和图形特点,本题中利用“ HL”的条件并不充分,而只能将其当成一般三角形来说明全等易错点 3:对命题、定理的理解错误•如,有同学认为:命题“对顶角相等”与命题“相等的角是对顶角”是互逆定理 .其实,有些命题的正确性是通过推理证实的,这样的真命题叫定理 .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这两个定理叫做互逆定理,其中一个叫做另一个的逆定理.很显然,命题“相等的角是对顶角”是假命题,所以它不是定理,也就说不上什么互逆定理了 .易错点 4:勾股定理的错误运用 .如,下列各组数据中的三个数,可作为三边长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222A.1, 2,3B.32,42,52C.0.3, 0.4,0.5D.5,8, 11不少同学会错误地认为32+42= 52,所以以32, 42, 52为三边长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故应选B.事实上,得到这一错误的原因是未能彻底区分勾股定理及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仅对概念的理解流于表面形式 .而事实上,要判断以某三个数据为边长,能否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时,应将所给数据分别平方,再看其结果是否满足a2+b2 = c2的形式,如果满足了,则为直角三角形,否则就不是 .本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 C.四、考点解密(所选例题均出自 2009 年中考试卷)本章主要考查对命题、定理等概念的理解及运用定义、公理和定理证明问题的过程,在中考题中以证明题的形式出现,一般占 8 分左右,因此同学们在复习时应注意认真理解概念,分清题目的条件和结论,正确地写出证明过程 .考点 1 利用定理证明相关知识:公理 1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SSS)公理 2 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公理 3 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 )公理 4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定理 1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叙述为“等边对等角” . 定理 2 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叙述为“等角对等边” .定理 3 有一个等于 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定理 4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定理 5 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定理 6 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定理 7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简单地用“斜边、直角边” 或“ HL ”表示 .定理 8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 定理 9 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定理 10 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定理 11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定理 12 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定理 13 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边的距离相等.推论 1 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AS)推论 2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复习策略:注意对这些公理、定理和推论的理解与运用,特别地要能对定理和推论进行证明,这样才能加深对其理解,运用时也能熟能生巧 .1.定理的证明例1 (怀化市)如图,P是/ BAC内的一点,PE丄AB, PF丄AC,垂足分别为点 E, F , AE = AF.求证:(1) PE = PF;(2)点P在/ BAC的角平分线上分析(1)要证明PE= PF,还没有碰到过这类证明一个四边形的邻边相等,考虑条件和利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可连结AP,此时可以考虑利用 HL证明Rt△ AEP也Rt△ AFP ,问题即可解决•( 2)要证明点P在/ BAC的角平分线上,由(1)很快得到/ EAP =Z FAP, 于是即可判定 .证明:(1)如图,连结 AP,因为PE丄AB, PF丄AC,所以/ AEP = Z AFP = 90° 又因为 AE = AF , AP = AP,所以 Rt△ AEP也 Rt△ AFP,所以 PE= PF.(2)因为 RtA AEP也Rt △ AFP,所以/ EAP =Z FAP,所以AP是/ BAC的角平分线,故点P在/ BAC 的角平分线上•说明本题中的( 1)实际上就是角平分线性质的简单变换,而(2)就是要求证明角平分线的另一个性质,只要略有点书本知识,总是即可简捷获解•2•等腰三角形例2 (绍兴市)如图,在△ ABC中,AB = AC, / BAC= 40° 分别以 AB, AC为边作两个等腰直角三角 ABD 和ACE,使/ BAD = / CAE = 90°(1)求/ DBC的度数;(2)求证:BD = CE.分析(1)要求/ DBC的度数,由于△ AB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即知道/ ABD = 45° 而在等腰三角形 ABC 中顶角/ BAC= 40°于是也可以求得底角/ ABC,从而可求得/ DBC.(2)显然容易证明△ BADCAE,即得BD = CE.解(1)因为△ AB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BAD = 90°所以/ ABD = 45°又因为 AB = AC,所以/ ABC =/ ACB ,因为/ BAC = 40° 所以/ ABC = 70° ,所以/ DBC = 70°+45° = 115°(2)因为 AB= AC , / BAD = / CAE = 90° AD = AE ,所以△ BAD◎△ CAE ,所以 BD = CE.说明本题始终紧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作为求解问题的突破口并综合运用了全等三角形的知识是中考有关这方面考题的热点•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例3 (泉州市)如图,在厶 ABC中,BC边上的垂直平分线 DE交边BC于点D,交边 AB于点E.若厶EDC 的周长为24 , △ ABC与四边形AEDC的周长之差为12 ,则线段DE的长为•分析要求线段 DE 的大小可将已知条件中的垂直平分线和周长问题转化为线段之间的关系•解因为DE是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所以 BE = CE , DB = DC,又因为△ EDC的周长为24 ,所以DC + CE+DE = 24…①,因为△ ABC与四边形 AEDC的周长之差为12 ,所以 AB + BC+AC — (AE+DE + DC+AC) = 12,即(AB— AE)+ (BC— DC)+ (AB— AE)— DE = 12,所以 BE+BD — DE = 12, 即CE+DC — DE = 12…②,由①一②,得 2DE = 12,所以DE = 6.说明运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求解问题, 既可以省去一次三角形全等的证明, 还可以及时地将将问题转化为线段来处理 .4.角平分线例4 (临沂市)如图,0P平分/ AOB , PA丄OA, PB丄0B,垂足分别为 A, B.下列结论中不一定成立的是( )A.PA = PBB.PO 平分/ APBC.OA = OBD.AB 垂直平分 0P分析由已知条件,要能顺利求解,显然,要想到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因为0P平分/ AOB , FAX OA, PB丄OB,所以FA= PB, 所以 Rt △ OAP 也 Rt △ OBP,所以 OA= OB,/ OPA =Z OPB ,即PO平分/ APB, OP垂直平分AB,所以结论 AB垂直平分OP是错误的•故应选D. 说明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是求解几何问题时常用结论,它既可以省去一次全等三角形的证明,又可以使过程简洁 .另外,遇到角平分线问题时常用辅助线是过角平分线上的点引角的一边或两边的垂线 .5.含 30°角的直角三角形例5 (滨州市)某楼梯的侧面视图如图所示,其中AB= 4米,/ BAC = 30° / C= 90°因某种活动要求铺设红色地毯,则在AB段楼梯所铺地毯的长度应为__________ .分析想象一下,地毯的长度应该楼梯的所有水平台阶的长度和加上楼梯竖直台阶的长度和,而此时为了方便求解,可将楼梯的所有水平台阶平移到AC,楼梯的所有竖直台阶平移到BC,剩下来的问题就是求 AC和BC的长度,而此时可以利用含 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结合勾股定理求解 .解因为 AB = 4 米,/ BAC = 30° / C= 90° 所以 BC= 2 米,由勾股定理,得AC = 2米,又因为 AB 段楼梯所铺地毯的长度等于 BC+AC,所以在 AB 段楼梯所铺地毯的长度应 (2+2) 米.说明直角三角形中有许多的重要性质, 都是计算与证明几何问题的不可缺少的理论依据,同学们在复习时一定要注意训练与体会 .6.勾股定理的应用例6 (牡丹江市)有一块直角三角形的绿地,量得两直角边长分别为6m, 8m,现在要将绿地扩充成等腰三角形,且扩充部分是以 8m 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 求扩充后等腰三角形绿地的周长 .分析由于两直角边长分别为 6m, 8m,于是,可利用勾股定理求出其斜边的长,而题目只说明扩充成等腰三角形,并没有指明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和腰,所以应分情况求解.解在Rt△ ABC中,/ ACB = 90° AC = 8, BC= 6,由勾股定理,得 AB = 10,扩充部分为Rt△ ACD,扩充成等腰△ ABD应分以下三种情况:①如图 1,当AB = AD = 10时,可求CD = CB = 6,于是,△ ABD的周长为32m;②如图2,当AB = BD = 10时,可求CD = 4,说明本题事实上也是一道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由于题设中问题不明(新疆自治区)如图1是用硬纸板做成的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斜边长为c 和一个边长为c的正方形,请你将它们拼成一个能证明勾股定理的图图分析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再利用面积的不变性来验证解方法不惟一•如,(1)如图2 所示.(2)证明:因为大正方形的面积表示为(a+b)2,大正方形的面积也可表示为 c +4 x ab,所以(a+b) = c +4 x ab,即a +2ab+b = c +2ab,所以由勾股定理,得 AD = 4,于是,△ ABD的周长为(20+4) m ;③如图3,当AB为底时,设AD =BD = x,贝U CD= x— 6,由勾股定理,得 x=,于是,△ ABD的周长为m.D C 图2A 图3画出拼成的这个图形的示意图又如,(1)如图3 所示.(2)证明:因为大正方形的面积表示为c2,又可以表示为 abx 4+( b— a)2,所以 c2= abx 4+(b— a)2,即 c2 = 2ab+b2— 2ab+a2,所以 c2= a2+b2•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说明为了正确求解,可联想课本和资料上的例习题,并通过动手操作即可正确求解•考点2互逆命题与互逆定理相关知识:1.在两个命题中,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2.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它的逆命题却不一定是真命题 .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这两个定理称为互逆定理,其中一个定理称为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 .复习策略:复习互逆命题与互逆定理时,要从其本质上去理解与运用,注意原命题正确,其逆命题不一定正确,原命题错误,其逆命题不一定错误,所以虽然任何命题都有逆命题,但不是说所有的定理都有逆定理的 .例8 (丽水市)已知命题:如图,点 A, D, B, E在同一条直线上,且 AD = BE,/ A =Z FDE,则△ ABCDEF.判断这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如果是真命题,请给出证明;如果是假命题,请添加一个..适当条件使它成为真命题,并加以证明 .分析由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光有AD = BE,/ A=Z FDE,是不能判定△ ABC与△DEF 全等的,但要想得到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添加的条件又不惟一,即本题是一道开放型问题 .解是假命题•添加的条件不惟一•如,①添加条件:AC=DF .证明:因为 AD = BE,所以 AD + BD = BE+BD,即 AB = DE.又因为/ A =/ FDE,所以△ ABC DEF ( SAS).②添加条件:/ CBA =/ E.证明:因为 AD = BE,所以 AD + BD = BE+BD,即 AB = DE.又因为/ A =/ FDE,所以△ ABC DEF (ASA ).③添加条件:/ C=/ F.证明:因为 AD = BE,所以 AD + BD = BE+BD,即 AB = DE. 又因为/ A =/ FDE,所以△ ABCDEF (AAS ). 说明本题虽说是一道开放型问题,但只要依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图形特征,具体解答还并不困难•例9 (上海市)已知线段 AC与BD相交于点0,联结AB、DC,E为0B的中点,F为 0C的中点,联结EF (如图所示)•(1)添加条件/ A =/ D,/ 0EF = / 0FE,求证:AB= DC.(2)分别将“/ A=/ D”记为①,“/ 0EF = / 0FE ”记为②,“ AB = DC”记为③,添加条件①、③,以②为结论构成命题 1,添加条件②、③,以①为结论构成命题2•命题1 是命题,命题 2是_ 命题(选择“真”或“假”填入空格)分析(1 )要证明 AB = DC,可将部分条件转化,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证明△ A0B ◎△ D0C,进而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解• (2)要判断构成的命题是否真假,关键是看构成的命题是否成立,利用相关知识进行简单验证•解(1)证明/ 0EF = / 0FE,所以 0E = 0F,因为E为0B的中点,F为0C的中点,所以 0B = 0C,又因为/ A =/ D,/ A0B = / D0C,所以△ A0BBA D0C,所以 AB = DC.(2)因为由①和③,可以证明△ AOB◎△ DOC,所以0B= 0C,加上“ E为0B的中点,F为0C的中点”,即得0E= OF,于是得到/ OEF = Z OFE,即命题1是真命题•而对于由条件“②和③”不能得到结论“①” ,所以命题 2是假命题 .说明本题的第 2小问是以命题的概念为背景设计问题的,有利于同学们对命题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考点 3 尺规作图相关知识:1•五种基本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作角的平分线;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作三角形•2•尺规作图要求:了解尺规作图的步骤,会写已知、求作和作法(不要求证明)复习策略:在对用尺规作图时,一定要注意作图要正确,痕迹要清楚,语言表达在到位,由于作图时的每一步都要有根有据,所以要注意与公理、定理等的相关知识的联系•例10 (衡阳市)如图所示, A、B、C分别表示三个村庄, AB= 1000米,BC = 600米, AC = 800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为了丰富群众生活,拟建一个文化活动中心,要求这三个村庄到活动中心的距离相等,则活动中心P的位置应在()A.AB中点B.BC中点C.AC中点D. / C的平分线与 AB的交点分析已知有一个村庄所在的位置可以看成一个三角形,且三边已知,此时,不妨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验证一下△ ABC是否是直角三角形,进而就可能容易找到符合条件的活动中心的位置•解因为 AB = 1000 米,BC= 600 米,AC= 800 米,而 6002+8002= 10002,所以BC2+AC2= AB2,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得△ ABC是直角三角形,且 AB是斜边,因为直角三角形三边上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是斜边的中点,所以要使活动中心到三个村庄的距离相等,则点活动中心的位置P应在AB的中点•故应选A.说明本题意在考查同学们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的理解与运用另外,本题也可以在判定是直角三角形之后,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来解决问题•例 11(临沂市)如图, A, B 是公路 l( l 为东西走向)两旁的两个村庄, A 村到公路 l 的距离AC= 1km , B村到公路I的距离BD = 2km , B村在A村的南偏东45°方向上•( 1)求出 A, B 两村之间的距离;(2)为方便村民出行,计划在公路边新建一个公共汽车站P,要求该站到两村的距离相等,请用尺规在图中作出点 P 的位置(保留清晰的作图痕迹,并简要写明作法)•分析( 1)要求 AB 的距离,可通过适当的辅助线构造出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求解.(2) A、B两村可以看成是两个点,要在公路边找一个点P,使得到A, B的距离相等,则这个点一定在 AB 的垂直平分线上,即满足条件和点是 AB 的垂直平分线与 l 的交点,由此可以利用尺规作出 .解(1)过点B作直线I的平行线交AC的延长线于E,易证四边形 CDBE是矩形,所以 CE = BD = 2•在 Rt△ AEB 中,由/ A = 45°,可得 BE = EA = 3,所以由勾股定理,得 AB = = 3 (km),所以A, B两村的距离为3km.(2)作法:①分别以点 A, B为圆心,以大于 AB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两点M、N,作直线MN ;②直线MN交I于点P,点P即为所求.说明本题的第(1)小问也可以这样来求解:设AB与CD的交点为0,根据题意可得/ A=Z B= 45°,所以△ AC0和厶BD0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于是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得 A0 =,B0= 2,即两村的距离为 AB = A0+ B0 = +2 = 3 ( km).例12 (重庆市)作图,请你在下图中作出一个以线段AB为一边的等边△ ABC.(要求:用尺规作图,并写出已知、求作,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和结论)分析已知线段AB,要求画出以此为边的等边三角形,只要分别以AB的端点为圆心,AB长为半径画弧,得一交点C,再连结AC和BC即得所求作的三角形.解已知:线段 AB.求作:等边△ ABC.作法:( 1)分别以 AB 的端点为圆心, AB 长为半径画弧,得一交点 C,(2)连结AC和BC.AABC就是所画的等边三角形.如图所示.说明本题中要求以线段 AB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所以线段AB就不需重画了 .五、同步练习1.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a,顶角是底角的4倍,则腰上的高是()A.aB.aC.aD.a11.有这样一个命题:全等三角形中的两条边以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 则这个命题的逆命题是______ ,逆命题是 _______ 命题(填“真”或“假”).3.用反证法证明:△ ABC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 °4.如图所示, A, B, C 三点表示三个镇的地理位置,随着乡镇工业的发展,现三镇要联合建造一所变电站,要求变电站到三镇的距离相等,请作出变电站的位置(用点P表示),并简要说明理由 .5.文文和彬彬在证明“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这一命题时,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如图) ,她们对各自所作的辅助线描述如下:文文:“过点 A作BC的中垂线AD,垂足为D ”;彬彬:“作△ ABC的角平分线AD”.数学老师看了两位同学的辅助线作法后,说:“彬彬的作法是正确的,而文文的作法需要订正 .”(1)请你简要说明文文的辅助线作法错在哪里.(2)根据彬彬的辅助线作法,完成证明过程.6•在梯形 ABCD 中,AB// CD , / A = 90 ° AB = 2, BC = 3, CD = 1 , E 是 AD 中点.求证: CE 丄 BE.参考答案:1.D.点拨:设底角为 x,则顶角为4x, 4x+x+x = 180 ° x= 30 °在30 ° 60 ° 90。
[推荐精选]XX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二章主要知识学习总结要点整理(鲁教版)
XX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二章主要知识点整
理(鲁教版)
第二章
勾股定理
2.1探索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2+b2=c2,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注意:电视机有多少英寸,指的是电视屏幕对角线的长度。
2.2勾股数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若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则该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在∆ABc中,a,b,c为三边长,其中c为最大边, 若a2+b2=c2,则∆ABc为直角三角形;
若a2+b2>c2,则∆ABc为锐角三角形;
若a2+b2<c2,则∆ABc为钝角三角形。
2.勾股数:满足a2+b2=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规律:一组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三边的数,同时扩大或缩小同一倍数,仍能够成直角三角形。
一组勾股数的倍数不一定是勾股数,因为其倍数可能是小数,只有整数倍数才仍是勾股数。
常用勾股数:3,4,5
9,12,15
5,12,13
8,15,17
6,8,10
7,24,25
勾股数须知:连续的勾股数只有3,4,5 连续的偶数勾股数只有6,8,10。
八年级数学证明课件2(PPT)5-2
封建时代多指官职,现代多指价值):~黜|~值|他曾被朝廷~到边远地区做官。②指出缺点,给予不好的评价(跟“褒”相对):他被~得一无是处。 【贬称】①动用含有贬义的言辞来称呼:过去民间把彗星~为“灾星”。②名含有贬义的称呼。 【贬斥】动①〈书〉降低官职。②贬低并排斥或斥责。 【贬 黜】〈书〉动贬斥?;黜退。 【贬词】名; SEO优化服务 SEO优化服务 ;贬义词。 【贬低】ī动故意降低对人或事物的评价:~人格| 对这部电影任意~或拔高都是不客观的。 【贬官】①动降低官职:因失职而被~。②名被降职的官吏。 【贬损】动贬低:不能~别人,抬高自己。 【贬义】 名字句里含有的不赞成的意思或坏的意思:~词|这句话没有~。 【贬义词】名含有贬义的词,如“阴谋”、“叫嚣”、“顽固”等。也叫贬词。 【贬抑】 动贬低并压抑:人格受到~。 【贬责】动指出过失,加以批评;责备:横加~|不待~而深刻自省。 【贬谪】动封建时代指官吏降职,被派到远离京城的地 方。 【贬值】动①货币购买力下降。②降低本国单位货币的含金量或降低本国货币对外币的比价,叫做贬值。③泛指价值降低:商品~。 【贬职】〈书〉动 降职。 【窆】〈书〉埋葬。 【扁】①形图形或字体上下的距离比左右的距离小;物体的厚度比长度、宽度小:~圆|~体字|~盒子|馒头压~了◇别把人 看~了(不要小看人)。②()名姓。 【扁柏】名常绿乔木,叶子像鳞片,果实呈球形。木材可做建筑材料和器物。 【扁担】?ɑ名放在肩上挑东西或抬东 西的工具,用竹子或木头制成,扁而长。 【扁担星】?ɑī名牛郎星和它附近两颗小星的俗称。民间传说小星是牛郎的两个孩子,牛郎挑着他们去见他们的母 亲织女。 【扁豆】(萹豆、稨豆、藊豆)名①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小叶披针形,花白色或紫色,荚果长椭圆形,扁平,微弯。种子白色或紫黑色。嫩 荚是常见蔬菜,种子可入。②这种植物的荚果或种子。 【扁骨】名扁平的骨头,如胸骨、颅骨中的顶骨等。 【扁率】ǜ名扁球体的半长轴ɑ和半短轴之差与 半长轴ɑ的比值(a-)/a,用来表示扁球体扁平的程度。 【扁平足】名指足弓减低或塌陷,脚心逐渐变成扁平的脚,也指这样的脚病。也叫平足。 【扁 食】?〈方〉名饺子或馄饨。 【扁桃】名①落叶乔木,树皮灰色,叶披针形,花粉红色,果实卵圆形,光滑,易破裂。果仁可以吃,也可入。②这种植物的 果实。‖也叫巴旦杏。③〈方〉蟠()桃?。 【扁桃体】名分布在上呼吸道内的一些类似淋巴结的组织。通常指咽腭部的扁桃体,左右各一,形状像扁桃。
新鲁教版8、2证明的必要性
举例说明.
2.在日常生活中,你用过推理吗?
举例说明.
选择题:
巩固练习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依靠经验,观察或实验完全可以判断一个 数学结论的正确与否 (B)推理是科学家的事,与我们没有多大关系 (C)小丽连续三天上学都迟到,明天她一定还 会迟到。 (D)有5个苹果,把它放在4个抽屉里,则至少 有一个抽屉里的苹果不少于2个。
假如用一根比地球赤道长1 米的铁丝将 地球赤道围起来,那么铁丝与赤道之间的间 隙能有多大(把地球看成球形)? 解:设赤道的周长为C,则铁丝与地球赤 道的间隙为
1 C 1 C 2 2 2
0.16(m)
所以,小明说的对!
如何证实一个命题特例等方法. 这些方法 往往并不 可靠.
静态的没有循环帧的gif图片你看到的这些静止的图片是不是在动呢?据心理 医生说,图片与心理承受力有关,你的心理承受力越强,图片运动越慢。美 国曾经以此作为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测试,据说犯罪嫌疑人看到的图片是高速 运动的。
柱 子 是 圆 的 还 是 方 的?
小结
拓展
1.证明的必要性
枚举 观察
B
不胜举 有错觉
比一比
图中线段AB与线段CD, 哪条长? E
测量
有误差
若这两条线段是 方格纸(单位长 度为1)中的格 点线段,则应如 何比较长短?
C
A
D
F
8、2证明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归纳等过程使学生对 这些方法得到的结论产生怀疑. 2.认识证明的必要性,知道检验数学结论 的常用方法:实验验证、举出反例、推理. 教学重点:认识证明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理解证明的必要性.违背常理 的实验.avi
鲁教版初二数学知识点梳理
鲁教版初二数学知识点梳理初二上学期数学知识点归纳一、勾股定理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这种关系,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数满足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常见的勾股数组有:(3,4,5);(5,12,13);(8,15,17);(7,24,25);(20,21,29);(9,40,41);……(这些勾股数组的倍数仍是勾股数)。
二、证明1、对事情作出判断的句子,就叫做命题。
即:命题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2、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
(1)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思路是将原三角形中的三个角凑到一起组成一个平角。
一般需要作辅助。
(2)三角形的外角与它相邻的内角是互为补角。
3、三角形的外角与它不相邻的内角关系(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4、证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的基本步骤(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
(2)根据条件、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
在证明时需注意:①在一般情况下,分析的过程不要求写出来。
②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相互平行。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一)运用公式法我们知道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互为逆变形。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把多项式分解因式。
于是有:a2-b2=(a+b)(a-b)a2+2ab+b2=(a+b)2a2-2ab+b2=(a-b)2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
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二)平方差公式平方差公式(1)式子:a2-b2=(a+b)(a-b)(2)语言: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
这个公式就是平方差公式。
初中数学证明方法知识点整理
初中数学证明方法知识点整理数学证明是数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掌握数学证明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对初中数学证明方法的知识点进行整理。
一、数学证明的基本思路和方法1. 直接证明法:即直接利用已知条件和已有定理来证明所要证明的结论。
这种方法较为常见,要点是从已知条件出发逐步推导,最终得到所要证明的结论。
2. 反证法:反证法是通过假设所要证明的命题为假,然后推导出与已知条件或已有定理矛盾的结论,从而证明所要证明的命题为真。
3. 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是通过证明一个命题对某个数值成立,再证明它对下一个更大的数值也成立,从而推断出它对所有自然数都成立。
4. 枚举法:通过事实上的逐一查找验证,验证几个特例后得到普遍结论。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具体问题的证明。
二、数学证明中的典型题型和对应的证明方法1. 相等关系证明:证明两个数或者两个代数式相等的关系。
- 相等关系直接证明法:对已知进行运算,从已知条件出发逐步推导,最终得出结论。
- 相等关系反证法:假设两个数或者两个代数式不相等,通过推导得出矛盾的结论,进而推出两者相等。
2. 数列性质证明:证明数列的递推式、极限、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性质。
- 数列递推式证明:通过归纳法证明数列的递推式成立,即验证递推式在首项成立,并利用归纳假设证明递推式在下一项也成立。
- 数列极限证明:通过利用已有的数列极限定理,进行反证法证明数列的极限存在及其值。
- 等差数列性质证明:利用已有的等差数列定理,比如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等,证明等差数列的各种性质。
- 等比数列性质证明:利用已有的等比数列定理,比如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等,证明等比数列的各种性质。
3. 几何证明:证明几何图形的性质,包括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菱形等几何定理。
- 几何定理证明:通过利用已有的几何定理、定律进行推导,证明几何图形的性质。
- 几何直线关系证明:通过角度和直线之间的关系,利用角的性质、相交直线的性质等进行证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证明(二)要点回顾与考点透视《证明(二)》是已经学习过的《证明(一)》的延伸,又是今后学习《证明(三)》的基础,通过对《证明(二)》的学习,在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能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从而发展同学们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为方便同学们进一步的学习与运用,现对这部分的要点知识进行回顾,并对常见考点进行归纳. 一、知识框架二、重点讲解本章的重要知识点有:1.一般三角形全等公理的回顾与运用,有关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其定理包括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含有30°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角的平分线定理,等等.2.证明的思路和方法也是本章的重点.进一步掌握综合法的证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3.利用尺规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的方法、步骤和理由,构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互逆命题的真假关系、逆定理等.三、疑点点拨易错点1:忽视等腰三角形的分类.如,在△ABC 中,AB =AC ,AB 的垂直平分线与AC 所在直线相交所得的锐角为50°,则底角∠B =___.通过探索、猜测、计算和证明得到定理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公理 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结论互逆命题、互逆定理 综合法与反证法 尺规作图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角的平分线 《证明(二)》本题没有供图,也没有说明是钝角三角形还是锐角三角形,而错解时容易只考虑其中的一种情况.事实上,遇到等腰三角形问题时,同学们一定要多留个心眼,注意分类.易错点2:错用判定依据.如,如图,AB ⊥CD ,垂足为O ,且OA =OB ,OC =OD.求证:△AOC ≌△BOD.拿到这个题目,不少同学就会这样来证明:因为AB ⊥CD ,所以∠AOC =∠BOD =90°,因为OA =OB ,OC =OD ,所以Rt △AOC ≌Rt △BOD (HL ).而事实上,不是说两个三角形全等时,一遇到直角三角形就一定是要用“HL”,而是要根据已知条件和图形特点,本题中利用“HL”的条件并不充分,而只能将其当成一般三角形来说明全等.易错点3:对命题、定理的理解错误.如,有同学认为:命题“对顶角相等”与命题“相等的角是对顶角”是互逆定理.其实,有些命题的正确性是通过推理证实的,这样的真命题叫定理.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这两个定理叫做互逆定理,其中一个叫做另一个的逆定理.很显然,命题“相等的角是对顶角”是假命题,所以它不是定理,也就说不上什么互逆定理了.易错点4:勾股定理的错误运用.如,下列各组数据中的三个数,可作为三边长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A.1,2,3B.32,42,52C.0.3,0.4,0.5D.5,8,11不少同学会错误地认为32+42=52,所以以32,42,52为三边长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故应选B.事实上,得到这一错误的原因是未能彻底区分勾股定理及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仅对概念的理解流于表面形式.而事实上,要判断以某三个数据为边长,能否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时,应将所给数据分别平方,再看其结果是否满足a 2+b 2=c 2的形式,如果满足了,则为直角三角形,否则就不是.本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C.四、考点解密(所选例题均出自中考试卷) D C O BA本章主要考查对命题、定理等概念的理解及运用定义、公理和定理证明问题的过程,在中考题中以证明题的形式出现,一般占8分左右,因此同学们在复习时应注意认真理解概念,分清题目的条件和结论,正确地写出证明过程.考点1利用定理证明相关知识:公理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公理2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公理3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公理4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定理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叙述为“等边对等角”.定理2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叙述为“等角对等边”.定理3有一个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定理4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定理5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定理6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定理7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单地用“斜边、直角边”或“HL”表示.定理8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定理9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定理10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定理11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定理12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定理13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边的距离相等.推论1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推论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复习策略:注意对这些公理、定理和推论的理解与运用,特别地要能对定理和推论进行证明,这样才能加深对其理解,运用时也能熟能生巧.1.定理的证明例1(怀化市)如图,P 是∠BAC 内的一点,PE ⊥AB ,PF ⊥AC ,垂足分别为点E ,F ,AE =AF.求证:(1)PE =PF ;(2)点P 在∠BAC 的角平分线上.分析(1)要证明PE =PF ,还没有碰到过这类证明一个四边形的邻边相等,考虑条件和利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可连结AP ,此时可以考虑利用HL 证明Rt △AEP ≌Rt △AFP ,问题即可解决.(2)要证明点P 在∠BAC 的角平分线上,由(1)很快得到∠EAP =∠FAP ,于是即可判定.证明:(1)如图,连结AP ,因为PE ⊥AB ,PF ⊥AC ,所以∠AEP =∠AFP =90°,又因为AE =AF ,AP =AP ,所以Rt △AEP ≌Rt △AFP ,所以PE =PF.(2)因为Rt △AEP ≌Rt △AFP ,所以∠EAP =∠FAP ,所以AP 是∠BAC 的角平分线,故点P 在∠BAC 的角平分线上.说明 本题中的(1)实际上就是角平分线性质的简单变换,而(2)就是要求证明角平分线的另一个性质,只要略有点书本知识,总是即可简捷获解.2.等腰三角形例2(绍兴市)如图,在△ABC 中,AB =AC ,∠BAC =40°,分别以AB ,AC 为边作两个等腰直角三角ABD 和ACE ,使∠BAD =∠CAE =90°.(1)求∠DBC 的度数;(2)求证:BD =CE.E P C B AF D CB A E分析(1)要求∠DBC 的度数,由于△ABD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即知道∠ABD =45°,而在等腰三角形ABC 中顶角∠BAC =40°,于是也可以求得底角∠ABC ,从而可求得∠DBC.(2)显然容易证明△BAD ≌△CAE ,即得BD =CE.解(1)因为△ABD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AD =90°,所以∠ABD =45°, 又因为AB =AC ,所以∠ABC =∠ACB ,因为∠BAC =40°,所以∠ABC =70°,所以∠DBC =70°+45°=115°.(2)因为AB =AC ,∠BAD =∠CAE =90°,AD =AE ,所以△BAD ≌△CAE ,所以BD =CE.说明 本题始终紧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作为求解问题的突破口,并综合运用了全等三角形的知识,是中考有关这方面考题的热点.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例3(泉州市)如图,在△ABC 中,BC 边上的垂直平分线DE 交边BC 于点D ,交边AB 于点E.若△EDC 的周长为24,△ABC 与四边形AEDC 的周长之差为12,则线段DE 的长为___.分析 要求线段DE 的大小,可将已知条件中的垂直平分线和周长问题转化为线段之间的关系.解 因为DE 是线段BC 的垂直平分线,所以BE =CE ,DB =DC ,又因为△EDC 的周长为24,所以DC+CE+DE =24…①,因为△ABC 与四边形AEDC 的周长之差为12,所以AB+BC+AC -(AE+DE+DC+AC )=12,即(AB -AE )+ (BC -DC )+ (AB -AE )-DE =12,所以BE+BD -DE =12,即CE+DC -DE =12…②,由①-②,得2DE =12,所以DE =6.说明 运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求解问题,既可以省去一次三角形全等的证明,还可以及时地将将问题转化为线段来处理.4.角平分线E D CB A例4(临沂市)如图,OP 平分∠AOB ,PA ⊥OA ,PB ⊥OB ,垂足分别为A ,B.下列结论中不一定成立的是( )A.PA =PBB.PO 平分∠APBC.OA =OBD.AB 垂直平分OP分析 由已知条件,要能顺利求解,显然,要想到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 解 因为OP 平分∠AOB ,PA ⊥OA ,PB ⊥OB ,所以PA =PB ,所以Rt △OAP ≌Rt △OBP ,所以OA =OB ,∠OPA =∠OPB ,即PO 平分∠APB ,OP 垂直平分AB ,所以结论AB 垂直平分OP 是错误的.故应选D.说明 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是求解几何问题时常用结论,它既可以省去一次全等三角形的证明,又可以使过程简洁.另外,遇到角平分线问题时常用辅助线是过角平分线上的点引角的一边或两边的垂线.5.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例5(滨州市)某楼梯的侧面视图如图所示,其中AB =4米,∠BAC =30°,∠C =90°,因某种活动要求铺设红色地毯,则在AB 段楼梯所铺地毯的长度应为___.分析 想象一下,地毯的长度应该楼梯的所有水平台阶的长度和加上楼梯竖直台阶的长度和,而此时为了方便求解,可将楼梯的所有水平台阶平移到AC ,楼梯的所有竖直台阶平移到BC ,剩下来的问题就是求AC 和BC 的长度,而此时可以利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结合勾股定理求解.解 因为AB =4米,∠BAC =30°,∠C =90°,所以BC =2米,由勾股定理,得AC =23米,又因为AB 段楼梯所铺地毯的长度等于BC+AC ,O BA PB CA 30°所以在AB 段楼梯所铺地毯的长度应(2+23) 米.说明 直角三角形中有许多的重要性质,都是计算与证明几何问题的不可缺少的理论依据,同学们在复习时一定要注意训练与体会.6.勾股定理的应用例6(牡丹江市)有一块直角三角形的绿地,量得两直角边长分别为6m ,8m ,现在要将绿地扩充成等腰三角形,且扩充部分是以8m 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求扩充后等腰三角形绿地的周长.分析 由于两直角边长分别为6m ,8m ,于是,可利用勾股定理求出其斜边的长,而题目只说明扩充成等腰三角形,并没有指明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和腰,所以应分情况求解.解 在Rt △ABC 中,∠ACB =90°,AC =8,BC =6,由勾股定理,得AB =10,扩充部分为Rt △ACD ,扩充成等腰△ABD 应分以下三种情况:①如图1,当AB =AD =10时,可求CD =CB =6,于是,△ABD 的周长为32m ;②如图2,当AB =BD =10时,可求CD =4,由勾股定理,得AD =45,于是,△ABD 的周长为(20+45) m ;③如图3,当AB 为底时,设AD =BD =x ,则CD =x -6,由勾股定理,得x =253,于是,△ABD 的周长为803m.说明 本题事实上也是一道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于题设中问题不明确,所以求解时应注意分类,以避免漏解.7.拼图验证勾股定理例7(新疆自治区)如图1是用硬纸板做成的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是a ,b ,斜边长为c 和一个边长为c 的正方形,请你将它们拼成一个能证明勾股定理的图形.A D CB A D BC AD BC 图1 图2 图3(1)画出拼成的这个图形的示意图.(2)证明勾股定理.分析 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再利用面积的不变性来验证.解 方法不惟一.如,(1)如图2所示.(2)证明:因为大正方形的面积表示为(a+b )2,大正方形的面积也可表示为c 2+4×12ab ,所以(a+b )2=c 2+4×12ab ,即a 2+2ab+b 2=c 2+2ab ,所以a 2+b 2c 2.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又如,(1)如图3所示.(2)证明:因为大正方形的面积表示为c 2,又可以表示为12ab×4+(b -a )2,所以c 2=12ab×4+(b -a )2,即c 2=2ab+b 2-2ab+a 2,所以c 2=a 2+b 2.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说明 为了正确求解,可联想课本和资料上的例习题,并通过动手操作即可正确求解.考点2 互逆命题与互逆定理相关知识:1.在两个命题中,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2.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它的逆命题却不一定是真命题.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ab c 图3 a b c c c c b b b a a a 图2 c b a c b a c b a c b a c c图1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这两个定理称为互逆定理,其中一个定理称为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复习策略:复习互逆命题与互逆定理时,要从其本质上去理解与运用,注意原命题正确,其逆命题不一定正确,原命题错误,其逆命题不一定错误,所以虽然任何命题都有逆命题,但不是说所有的定理都有逆定理的.例8(丽水市)已知命题:如图,点A ,D ,B ,E 在同一条直线上,且AD =BE ,∠A =∠FDE ,则△ABC ≌△DEF.判断这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如果是真命题,请给出证明;如果是假命题,请添加一个..适当条件使它成为真命题,并加以证明.分析 由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光有AD =BE ,∠A =∠FDE ,是不能判定△ABC 与△DEF 全等的,但要想得到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添加的条件又不惟一,即本题是一道开放型问题.解 是假命题.添加的条件不惟一.如,①添加条件:AC=DF.证明:因为AD =BE ,所以AD+BD =BE+BD ,即AB =DE.又因为∠A =∠FDE ,所以△ABC ≌△DEF (SAS ).②添加条件:∠CBA =∠E.证明:因为AD =BE ,所以AD+BD =BE+BD ,即AB =DE.又因为∠A =∠FDE ,所以△ABC ≌△DEF (ASA ).③添加条件:∠C =∠F.证明:因为AD =BE ,所以AD+BD =BE+BD ,即AB =DE.又因为∠A =∠FDE ,所以△ABC ≌△DEF (AAS ).说明 本题虽说是一道开放型问题,但只要依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图形特征,具体解答还并不困难.例9(上海市)已知线段AC 与BD 相交于点O ,联结AB 、DC ,E 为OB 的中点,F 为OC 的中点,联结EF (如图所示).ED C B A F(1)添加条件∠A =∠D ,∠OEF =∠OFE ,求证:AB =DC.(2)分别将“∠A =∠D”记为①,“∠OEF =∠OFE”记为②,“AB =DC”记为③,添加条件①、③,以②为结论构成命题1,添加条件②、③,以①为结论构成命题2.命题1是___命题,命题2是___命题(选择“真”或“假”填入空格).分析(1)要证明AB =DC ,可将部分条件转化,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证明△AOB ≌△DOC ,进而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解.(2)要判断构成的命题是否真假,关键是看构成的命题是否成立,利用相关知识进行简单验证.解(1)证明∠OEF =∠OFE ,所以OE =OF ,因为E 为OB 的中点,F 为OC 的中点,所以OB =OC ,又因为∠A =∠D ,∠AOB =∠DOC ,所以△AOB ≌△DOC ,所以AB =DC.(2)因为由①和③,可以证明△AOB ≌△DOC ,所以OB =OC ,加上“E 为OB 的中点,F 为OC 的中点”,即得OE =OF ,于是得到∠OEF =∠OFE ,即命题1是真命题.而对于由条件“②和③”不能得到结论“①”,所以命题2是假命题.说明 本题的第2小问是以命题的概念为背景设计问题的,有利于同学们对命题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考点3 尺规作图相关知识:1.五种基本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作角的平分线;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作三角形.2.尺规作图要求:了解尺规作图的步骤,会写已知、求作和作法(不要求证明).复习策略:在对用尺规作图时,一定要注意作图要正确,痕迹要清楚,语言表达在到位,由于作图时的每一步都要有根有据,所以要注意与公理、定理等的相关知识的联系.例10(衡阳市)如图所示,A 、B 、C 分别表示三个村庄,AB =1000米,O DC A B E FBC=600米,AC=800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为了丰富群众生活,拟建一个文化活动中心,要求这三个村庄到活动中心的距离相等,则活动中心P 的位置应在()A.AB中点B.BC中点C.AC中点D.∠C的平分线与AB的交点AC B分析已知有一个村庄所在的位置可以看成一个三角形,且三边已知,此时,不妨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验证一下△ABC是否是直角三角形,进而就可能容易找到符合条件的活动中心的位置.解因为AB=1000米,BC=600米,AC=800米,而6002+8002=10002,所以BC2+AC2=AB2,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得△ABC是直角三角形,且AB是斜边,因为直角三角形三边上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是斜边的中点,所以要使活动中心到三个村庄的距离相等,则点活动中心的位置P应在AB 的中点.故应选A.说明本题意在考查同学们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的理解与运用.另外,本题也可以在判定是直角三角形之后,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来解决问题.例11(临沂市)如图,A,B是公路l(l为东西走向)两旁的两个村庄,A 村到公路l的距离AC=1km,B村到公路l的距离BD=2km,B村在A村的南偏东45°方向上.(1)求出A,B两村之间的距离;(2)为方便村民出行,计划在公路边新建一个公共汽车站P,要求该站到两村的距离相等,请用尺规在图中作出点P的位置(保留清晰的作图痕迹,并简要写明作法).分析(1)要求AB 的距离,可通过适当的辅助线构造出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求解.(2)A 、B 两村可以看成是两个点,要在公路边找一个点P ,使得到A ,B 的距离相等,则这个点一定在AB 的垂直平分线上,即满足条件和点是AB 的垂直平分线与l 的交点,由此可以利用尺规作出.解(1)过点B 作直线l 的平行线交AC 的延长线于E ,易证四边形CDBE 是矩形,所以CE =BD =2.在Rt △AEB 中,由∠A =45°,可得BE =EA =3, 所以由勾股定理,得AB =2233 =32(km ),所以A ,B 两村的距离为32km.(2)作法:①分别以点A ,B 为圆心,以大于12AB 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两点M 、N ,作直线MN ;②直线MN 交l 于点P ,点P 即为所求.说明 本题的第(1)小问也可以这样来求解:设AB 与CD 的交点为O ,根据题意可得∠A =∠B =45°,所以△ACO 和△BDO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于是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得AO =2,BO =22,即两村的距离为AB =AO+BO =2+22=32(km ).例12(重庆市)作图,请你在下图中作出一个以线段AB 为一边的等边△ABC.(要求:用尺规作图,并写出已知、求作,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和结论)北东BA C DlN MOPEC分析 已知线段AB ,要求画出以此为边的等边三角形,只要分别以AB 的端点为圆心,AB 长为半径画弧,得一交点C ,再连结AC 和BC 即得所求作的三角形.解 已知:线段AB. 求作:等边△ABC.作法:(1)分别以AB 的端点为圆心,AB 长为半径画弧,得一交点C , (2)连结AC 和BC.△ABC 就是所画的等边三角形.如图所示.说明 本题中要求以线段AB 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所以线段AB 就不需重画了.五、同步练习1.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a ,顶角是底角的4倍,则腰上的高是( ) A.32a B.33a C.36a D.12a2.有这样一个命题:全等三角形中的两条边以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则这个命题的逆命题是___,逆命题是___命题(填“真”或“假”).3.用反证法证明:△ABC 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4.如图所示,A ,B ,C 三点表示三个镇的地理位置,随着乡镇工业的发展,现三镇要联合建造一所变电站,要求变电站到三镇的距离相等,请作出变电站的位置(用点P 表示),并简要说明理由.5.文文和彬彬在证明“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这一命题时,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如图),她们对各自所作的辅助线描述如下:文文:“过点A 作BC 的中垂线AD ,垂足为D”; 彬彬:“作△ABC 的角平分线AD”.数学老师看了两位同学的辅助线作法后,说:“彬彬的作法是正确的,而文文的作法需要订正.”C BA(1)请你简要说明文文的辅助线作法错在哪里. (2)根据彬彬的辅助线作法,完成证明过程.6.在梯形ABCD 中,AB ∥CD ,∠A =90°,AB =2,BC =3,CD =1,E 是AD 中点.求证:CE ⊥BE.ACBDE 已知:如图,在△ABC中,∠B =∠C .求证:AB =ACABDC参考答案:1.D.点拨:设底角为x ,则顶角为4x ,4x+x+x =180°,x =30°,在30°,60°,90°的直角三角形中,求其他量.2.有两边以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假.3.假设△ABC 中没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即三个内角都大于60°.则∠A >60°,∠B >60°,∠C >60°,于是∠A+∠B+∠C >180°.这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相矛盾,所以△ABC 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4.如图,作法如下:(1)连结AB ,BC.(2)分别AB ,BC 的垂直平分线的交于点P.所以点P 即为变电站的位置.理由:连结PA ,PB ,PC.因为点P 是AB ,BC 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所以PA =PB ,PB =PC ,即PA =PB =PC.5.(1)答案不惟一,只要合理即可.如,作一条线段的中垂线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经过某一个定点的.(2)证明:作作△ABC 的角平分线AD ,则∠BAD =∠CAD ,又因为∠B =∠C ,AD =AD ,所以△ABD ≌△ACD ,所以AB =AC.6.过点C 作CF ⊥AB ,垂足为F.因为在梯形ABCD 中,AB ∥CD ,∠A =90°,所以∠D =∠A =∠CFA =90°.即四边形AFCD 是矩形.所以AD=CF ,BF =AB -AF =1.在Rt △BCF 中,由勾股定理,得CF 2=BC 2-BF 2=8,所以CF =22.所以 AD =CF =22.因为E 是AD 中点,所以DE =AE =21AD =2.在Rt △ABE 和 Rt △DEC 中,EB 2=AE 2+AB 2=6,EC 2=DE 2+CD 2=3,所以EB 2+EC 2=9=BC 2,即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得∠CEB =90°.所以EB ⊥EC.CBAPACBD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