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高中地理..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课后训练湘教版讲义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讲义大气受热过程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学生用书P41]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反射作用(1)表现⎩⎪⎨⎪⎧云层:云层越低、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 强。
较大颗粒的尘埃:空气中较大颗粒越多,反射 越强。
(2)特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没有选择性,反射光呈白色。
(3)现象: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白天的气温相对较低。
2.散射作用(1)表现:当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太阳辐射的一部分便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弥散。
(2)特点:大气的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容易被散射。
(3)现象⎩⎪⎨⎪⎧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3.吸收作用(1)特点:大气的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
①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②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③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得很少。
(2)表现⎩⎪⎨⎪⎧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不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1)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分布是不均匀的,由低纬向两极递减。
(2)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并不能完全被地面吸收。
其吸收的多少与地面性质(地面反射率)有关,反射率越大,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越少。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保温过程(1)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向地面,被地面吸收⇒地面增温,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射向大气,大气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增温后,也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大气辐射。
(2)大气辐射中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2.表现⎩⎪⎨⎪⎧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云层越厚、空气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
3.现象⎩⎪⎨⎪⎧阴天时,昼夜温差小。
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晚。
(1)物体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2)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均为长波辐射。
一、判断题1.太阳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地面辐射属于短波辐射。
高三地理:第二单元第8讲第1课时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水平运动学案(湘教版).doc
第8讲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最新考纲核心素养定位考情报告大气受热过程1.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综合思维)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学会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3.掌握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影响因素,并能够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和风力大小。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1.以统计图、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考查频度较高,考查形式主要是选择题。
2.以区域图、等温线图为材料,考查气温时空变化,考查频度高,选择题、综合题命题形式均有,难度中等。
3.本节内容属于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可以用来解释众多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值得关注。
[梳理知识体系][再现基础知识]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垂直分层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问题。
垂直分层气温变化与人类关系对流层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大气下热上冷,空气上升,对流现象显著,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平流层随高度升高而上升大气平稳,天气晴朗,适合飞机飞行高层大气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存在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提示对流层的高度判读①对流层在不同纬度厚度不同,低纬度为17 km~18 km,中纬度为10 km~12 km,高纬度为8 km~9 km;②平流层的22 km~27 km处存在臭氧层,是地球生命的天然屏障。
2.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读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示意图,回答问题。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表现形式为a选择性吸收、散射和b反射。
(2)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图中字母性质意义地面辐射 B 长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大气辐射 C 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e)使地面增温(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①纬度因素:太阳辐射强度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②下垫面因素:影响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
③其他因素:其中气象因素的影响最大。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表现形式:a选择性吸收、散射和b反射。
高中地理2.3.1《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导学案湘教版必修1
第三节大气环境第1课时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学习目标]1. 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明确各层的主要特征。
2.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关系,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3.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_______ 和⑩_________ 。
(1) 选择性吸收:臭氧层中的臭氧和高层大气吸收波长较短的?_________ 光,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__________________ 光。
(2) 散射和反射:散射主要改变太阳光线的方向;云层或尘埃能反射太阳光线,云层越厚,对太阳辐射反射?_________ 。
2 •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1) 地面辐射:从波长看,地面辐射属于?_______ 辐射,地面辐射是? _______________ 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
(2) 大气辐射:大气吸收? ______________ 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即为大气辐射,它属于?________ 辐射。
(3) 大气逆辐射:射向?___________ 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 _______ 作用;云量越大,大气逆辐射越? ____。
3 .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纬度因素:该因素是太阳辐射强度由O 21 向②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递减的重要原因;同样性质的地表,纬度越低,太阳辐射强度越O 23 _________ ,地面辐射越C24 ____ 。
(2) 下垫面因素:下垫面是指O 2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使世界各地地面辐射的变化并不完全与O 26 ___________________ 相一致。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湘教版讲义模块一第二章第二讲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
第二讲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垂直分层气温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对流层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大气下热上冷,空气上升,对流现象显著;与人类活动最密切平流层随高度升高而上升大气平稳,天气晴朗,适合飞机飞行高层大气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存在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影响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两个来源(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A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B地面辐射。
2.两大过程(1)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气的增温:地面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1)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2)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4.主要影响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三、热力环流1.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具体如下图所示(在图中填出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和气压高低。
)四、大气的水平运动1.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类型高空风近地面风图示(北半球)受力F1(水平气压梯度力)和F2(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和F3(摩擦力)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与等压线斜交[名师注解]【记1】气温垂直递减率是表征气体随高度增加其气温的变化程度的物理量。
在对流层大气中平均每上升100 m,气温下降约0.6 ℃。
【注1】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大气吸收的热量主要为长波辐射,对短波辐射吸收很少。
因此,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
【联1】(1)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强。
(2)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强。
(3)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与地面状况有关,一般规律:颜色越浅的物体,其反射就越强(反射太阳辐射越多),吸收就越弱,地面辐射越弱;颜色越深的物体,其反射就越弱(反射太阳辐射越少),吸收就越强,地面辐射越强。
高中地理第二章3_1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课后练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基础过关]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气球作为探空的工具已经被广泛使用,如下图所示,假如一探空气球由地面上升至100千米处。
据其可能探测到的现象,完成1~2题。
1.探空气球记录的随高度升高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 D )A.递减→递增→递减B.递减→递减→递增→递增C.递增→递减→递增→递减D.递减→递增→递减→递增解析:探空气球在上升的过程中,依次经过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因此气温变化规律是递减→递增→递减→递增。
2.探空气球探测到水汽集中的大气层是( A )A.对流层 B.平流层C.中间层 D.热层解析:水汽几乎全部集中在对流层。
3.各国交通部都规定“红灯停,绿灯行”的科学依据是( A )A.与大气对不同波长光的散射有关B.与大气逆辐射有关C.与大气对不同波长光的反射有关D.与大气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有关解析:在可见光中,红色光的波长最长,不容易被散射,表现出较强的穿透能力,可使驾驶人员首先看到红灯,从而提醒驾驶员尽早减速以保证行车安全。
读下图,完成4~6题。
4.图中表示大气逆辐射的箭头是( B )A.①B.②C.③D.④解析:据图中箭头可知,①为地面辐射,②为大气逆辐射,③为射向宇宙的大气辐射,④为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
因此表示大气逆辐射的箭头是②。
故选B。
5.对流层大气热量直接来自( A )A.①B.②C.③D.④解析:对流层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地面辐射,即①。
故选A。
6.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青藏高原的太阳辐射较强,但气温较低,其原因是( D ) A.地形平坦,冬季风影响大B.湖泊多,调节气温能力强C.降水少,植被稀疏D.海拔高,空气稀薄解析: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此太阳辐射强,但大气逆辐射弱,大气保温作用弱,因此气温较低。
故选D。
浓雾发生时,有些居民进行地膜覆盖,以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
据此完成7~8题。
7.浓雾使( C )A.大气逆辐射减弱B.地面辐射增强C.能见度降低D.太阳辐射增强解析:浓雾发生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使太阳辐射减弱;浓雾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获取的太阳辐射量减少,地面辐射减弱;使大气能见度降低。
高中地理湘教版(浙江专版)必修1讲义:第二章 第三节 大气环境 Word版含答案
第三节大气环境第1课时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1.大气的组成(1)干洁空气⎩⎪⎨⎪⎧氮、氧占99% O 3吸收紫外线CO 2起保温作用(2)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划分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1)对流层在不同季节厚度也不同,夏季对流层厚度大于冬季。
(2)平流层的22~27 km处存在臭氧层,是地球生命的天然屏障。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表现形式:吸收、散射和反射。
(2)削弱强度:对流层大气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
2.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及其影响因素(1)概念比较:⎭⎪⎬⎪⎫①云层:增厚②湿度:增大大气逆辐射都会增强 (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数字法记忆大气的受热过程一个根本原因:太阳辐射。
两种作用: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三个环节: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四种辐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
知识点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情景导入先思考———————《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
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
此时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
”[煴:无烟的微火]“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的原因是什么?提示:“烟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核心要点掌握好———————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由上图可知,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过程可归纳如下表:1.图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关系2.图示法记忆地面辐射的影响因素———————应用体验不可少———————下面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3题。
1.图中序号含义正确的是( )A.①太阳辐射B.②地面辐射C.③大气逆辐射 D.④削弱作用2.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 )A.① B.②C.③ D.④3.沙漠地区白天气温高主要因为( )A.①增强 B.②较强C.③减弱 D.④不变解析:1.A 2.C 3.B 第1题,图示大气热力作用的基本过程,①表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穿过大气会被大气削弱,则②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则发出地面辐射③,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之后大气发出大气辐射,其中射向地面的部分④表示大气逆辐射。
新教材高中地理课后作业9大气受热过程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大气受热过程(建议用时:40分钟)[合格过关练]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其中箭头表示不同的辐射。
读图,完成1~2题。
1.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A.① B.②C.③ D.④2.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会导致( )A.①减弱B.②增强C.③增强D.④减弱1.D 2.C[第1题,据图中箭头特点可知,①为来自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云层反射作用,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地面辐射。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辐射,故选D。
第2题,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则会增强大气逆辐射,故选C。
]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很多自然现象,以便更好地服务我们的生活。
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3~4题。
3.夏季常有这样一个现象: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云层的逆辐射强烈B.大气的吸收强烈C.大气的散射强烈D.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强烈4.霜冻常出现于深秋至第二年早春晴朗的夜晚,原因是( )A.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强B.大气对地面辐射吸收作用强C.大气的保温作用强D.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弱3.D 4.D[第3题,多云的白天由于大气云层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故温度较低,D正确。
第4题,深秋至第二年早春晴朗的夜晚,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弱,大气保温效应差,地面降温快,空气中的水汽迅速降温,发生凝华现象,形成霜冻,D正确。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强,即大气逆辐射强,没有霜冻,A错误;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强,气温下降慢,没有霜冻,B错误;大气的保温作用强,降温慢,没有霜冻,C错误。
]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图。
读图,回答5~6题。
5.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A.①—②—③B.④—②—③C.②—③—④D.③—④—②6.阴天比晴天( )A.白天④强,夜晚③强,昼夜温差大B.白天④弱,夜晚③强,昼夜温差小C.白天④弱,夜晚③弱,昼夜温差大D.白天④强,夜晚③强,昼夜温差小5.B 6.B[第5题,近地面大气升温的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升温→地面辐射→大气升温→大气逆辐射。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课后练习题卷: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选择性吸收的作用,其中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则主要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到达地面,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很少。
据此回答1~3题。
1.图中①②③三个箭头所表示的辐射依次是( )A.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C.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D.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2.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是( )A.地面B.太阳辐射C.大气辐射D.大气逆辐射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以及它在图中对应字母的组合,正确的是( )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①B.大气的反射作用——④C.大气的吸收作用——②D.大气逆辐射作用——③答案 1.B 2.A 3.D每年冬天,茶农都要为西湖龙井茶树防冻。
以下是两种常见的防冻措施:①覆盖防寒(寒潮来前,用网纱等覆盖茶树蓬面,以保护茶树。
如左图);②熏烟驱霜(晚霜来前,气温降至2℃左右时点火生烟,以减轻晚霜冻害。
如右图)。
据图完成4~5题。
4.左图中的网纱在冬季主要能够( )A.防太阳暴晒B.防病虫害C.阻隔霜冻直接接触叶面D.防洪、防涝5.右图中的熏烟能够减轻霜冻,是因为烟雾能够( )A.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烟尘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B.使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太阳辐射增强C.使地面温度增加,地面辐射增强D.使大气温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答案 4.C 5.A2017年2月18日《解放军报》报道西藏军区海拔4500米以上哨所全部建成“阳光保暖房”。
住上这种新式营房,官兵再不用“四季穿棉袄”了。
回答6~7题。
6.以前官兵“四季穿棉袄”的原因中不正确的是( )A.海拔高,空气稀薄,①较弱B.海拔高,⑤作用较弱C.海拔高,风力大,散热快D.多晴朗天气,④作用较弱7.下列地理现象和“阳光保暖房”保温作用一致的是( )A.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明亮B.早春和晚秋多云的夜晚不会有冻C.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不会太热D.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答案 6.A 7.B(2019·山西太原五中周测)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2016-2017学年高中地理2.3.1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课后训练湘教版必修1
第三节大气环境第1课时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F 图是大气垂直分层高度、温度和气压变化图。
读图,完成第1~2题。
高度(千粕气压(hPa )1. 下列关于图中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B. 随高度增加气温渐高,气压渐低C. 距地面20千米处气压降为地面的一半D. 对流层垂直方向上温度变化范围大致是 -60~20 C 2.关于图中①②两层大气的正确叙述是( )A •①层大气厚度随纬度增加而增厚 B.②层因氧原子吸收紫外线而增温C •中纬度大陆地区冬季夜间①层大气易出现逆温现象 D.②层复杂的天气现象不利于飞行解析:第1题,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温度随高度的变化,不同大气层温度的变化不同,距地面20千米处气压不到地面的1/10。
第2题,对流层厚度与纬度呈负相关,冬季易出现辐射逆温;平流层升温 是因为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层天气晴朗,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飞行。
答案:1.D2.C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第3~5题。
覗度住H3.人造天体在升空的过程中,途经大气层的温度变化为( )A. 减一增B.增一减C. 减一增一减一增D.增一减一增一减4. 人类排放的氟氯烃,会破坏图中哪层中的臭氧 ?( )A. ①层B.②层C.③层D.③层以上大气层 5.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中,反射作用最强A. ①层B.②层C.③层 ,这种作用主要发生在( )D. ④层 ,先减再增,再减再增,故选G 第4题,人类排放的 0 20 40 60 80 100 120 高度(千米}射作用的主要是大气中的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而云层和尘埃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中,所以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也主要发生在对流层大气中,对应图中①层。
答案:3.C 4.B 5.A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据此完成第6~7题。
6. 歌词中赞美的蓝天,其蓝色的形成是由于()A.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B.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C.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D.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7. 歌词所描述的天气条件下,当地()A. 气温日较差小B. 深秋季节易发生霜冻现象C. 当日大气保温效应明显D. 太阳辐射强度较小,地面吸收能力弱解析:第6题,晴天时空气分子易散射波长较短的蓝紫光,使天空呈现蔚蓝色。
高中地理 第2章 第2节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练习 (金版) 湘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第2章第2节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练习(金版)湘教版必修1 第二讲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一、选择题读从宇宙空间拍摄的地球和月球照片,回答1~2题。
1.专家认为,地球也应像月球一样,曾遭受许多陨石撞击,而目前陆地表面却很少发现明显的陨石坑。
探究其原因,主要是()A.月球阻挡B.地质作用改造C.地表布满岩石D.地表水体覆盖2.在白天,图中地球上空大片浓密的云层,对其覆盖地区的影响是利于()A.地表水分蒸发B.近地面空气对流C.大气对地面的保温D.紫外线辐射到达地面【解析】本题组以地月空间照片为背景,考查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和云层的热力作用。
第1题,内外力共同作用下使地球表面变得复杂多样,即使有陨石坑,在漫长的地质作用下经隆起抬升和削高填洼,陨石坑也会不复存在。
第2题,白天云层覆盖,反射太阳光会降低地表温度,减弱地表水分蒸发;同时地表温度降低,空气对流会减弱,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云层在削弱太阳辐射的同时也会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
【答案】 1.B 2.C(2009年靖江模拟)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 ℃。
据此回答3~4题。
3.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A.大气的温室效应B.大气的热力运动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4.甲箱温度计比乙箱温度计高的原因是()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解析】实验的结论是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气温足足高了3 ℃,主要原因是土对气温升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验证了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答案】 3.D 4.B(2009年济宁质检)下面左图是“风向标示意图”,右图是“某地近地面水平气压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课后练习:第二章 第三节 第1课时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姓名,年级:时间:第三节大气环境第1课时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下图是大气垂直分层高度、温度和气压变化图.读图,完成第1~2题。
1.下列关于图中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A。
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B。
随高度增加气温渐高,气压渐低C。
距地面20千米处气压降为地面的一半D。
对流层垂直方向上温度变化范围大致是—60~20 ℃2。
关于图中①②两层大气的正确叙述是()A。
①层大气厚度随纬度增加而增厚B。
②层因氧原子吸收紫外线而增温C.中纬度大陆地区冬季夜间①层大气易出现逆温现象D.②层复杂的天气现象不利于飞行解析第1题,根据大气的温度、气压、运动特征,大气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而不是高度;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选项叙述不全面;20千米处的气压值约为80百帕,而近地面约为1 000百帕,不是一半的关系;据图可知,①层为对流层,最高温度约为20 ℃,最低温度约为-60 ℃,故正确。
第2题,对流层厚度与纬度呈负相关,冬季易出现辐射逆温;平流层升温是因为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层天气晴朗,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飞行.。
D 2。
C读下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①②③三个箭头所表示的辐射依次是()A.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B。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C。
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D.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4。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以及它在图中对应字母的组合,正确的是( )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①B。
大气的反射作用——④C.大气的吸收作用——②D。
大气逆辐射作用——③,①是太阳辐射;②是地面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返还给地面,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B 4。
D2018年11月底我国中东部地区遭遇了大雾天气,一些地方能见度还不足50米。
据此完成第5~6题。
5.由材料可知,深秋初冬时节是该地大雾的多发期,这其中的原理是( )A。
2016秋地理湘教版1练习:2.3.1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含解析
第一课时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A卷课内练习时间:15分钟满分:40分一、选择题(共24分)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1~2题。
1.表示平流层的序号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B解析:根据气温随高度的变化规律可知,序号①表示对流层、②表示平流层、③和④表示高层大气。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中,反射作用主要发生在()A.①层B.②层C.③层D.④层答案:A解析:对太阳辐射起反射作用的主要是大气中的水汽和颗粒较大的尘埃,而水汽和尘埃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中,所以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也主要发生在对流层大气中,对应图中①层.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臭氧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B.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C.大气对可见光吸收较少D.大气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部分答案:D解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辐射,二氧化碳、水汽等强烈吸收红外辐射,除一部分的可见光被阻挡、反射、吸收外,绝大部分的可见光能够穿过大气层,直接到达地面。
下图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4~6题。
4.图中表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的数码依次是()A.①②③④B.③④②①C.④③②①D.②③④①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抓住热力作用的发生过程.太阳辐射穿过地球大气时,少量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地面被加热,并以地面(长波辐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近地面大气主要吸收地面辐射并以大气辐射的形式向外传递热量,其中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5.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是青藏高原()①离太阳近②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高度小③云层厚且夜晚长④地势高、空气稀薄⑤夜晚大气逆辐射弱A.①④B.④⑤C.②③D.②⑤答案:B解析: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纬度大体相同,因此太阳高度大体相同.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中水汽、杂质较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故气温日较差大;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大气中水汽、杂质多且集中在对流层底部,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故气温日较差较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大气环境
第1课时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下图是大气垂直分层高度、温度和气压变化图。
读图,完成第1~2题。
1.下列关于图中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
B.随高度增加气温渐高,气压渐低
C.距地面20千米处气压降为地面的一半
D.对流层垂直方向上温度变化范围大致是-60~20 ℃
2.关于图中①②两层大气的正确叙述是( )
A.①层大气厚度随纬度增加而增厚
B. ②层因氧原子吸收紫外线而增温
C.中纬度大陆地区冬季夜间①层大气易出现逆温现象
D.②层复杂的天气现象不利于飞行
解析:第1题,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温度随高度的变化,不同大气层温度的变化不同,距地面20千米处气压不到地面的1/10。
第2题,对流层厚度与纬度呈负相关,冬季易出现辐射逆温;平流层升温是因为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层天气晴朗,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飞行。
答案:1.D 2.C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第3~5题。
3.人造天体在升空的过程中,途经大气层的温度变化为( )
A.减—增
B.增—减
C.减—增—减—增
D.增—减—增—减
4.人类排放的氟氯烃,会破坏图中哪层中的臭氧?( )
A.①层
B.②层
C.③层
D.③层以上大气层
5.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中,反射作用最强,这种作用主要发生在( )
A.①层
B.②层
C.③层
D.④层
解析:第3题,结合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可知,先减再增,再减再增,故选C。
第4题,人类排放的氟氯烃,能破坏臭氧层,而臭氧层主要位于平流层,图中②层即为平流层。
第5题,对太阳辐射起反
射作用的主要是大气中的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而云层和尘埃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中,所以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也主要发生在对流层大气中,对应图中①层。
答案:3.C 4.B 5.A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据此完成第6~7题。
6.歌词中赞美的蓝天,其蓝色的形成是由于( )
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D.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
7.歌词所描述的天气条件下,当地( )
A.气温日较差小
B.深秋季节易发生霜冻现象
C.当日大气保温效应明显
D.太阳辐射强度较小,地面吸收能力弱
解析:第6题,晴天时空气分子易散射波长较短的蓝紫光,使天空呈现蔚蓝色。
第7题,深秋季节,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近地面气温低,易发生霜冻现象。
答案:6.A 7.B
下图中,①②两地纬度相同,海陆位置相近,各箭头表示不同的辐射形式。
读图,完成第8~10题。
8.①②两地热力状况比较可知( )
A.A1>A2
B.B1>B2
C.C1<C2
D.D1>D2
9.如果②地云量增多,则A2与D2的变化表现为( )
A.两者均增大
B.两者均减小
C.前者减小,后者增大
D.前者增大,后者减小
10.若①②两地的相对高度为2 500米,则两地气温相差约( )
A.1.5 ℃
B.2.5 ℃
C.15 ℃
D.25 ℃
解析:图中,A表示太阳辐射,B代表地面辐射,C表示散失的热量,D表示大气逆辐射。
第8题,由图可知①地地势高于②地,那么①地的大气削弱作用弱,即A1>A2,保温作用弱,D1<D2,散失得多,C1>C2,地面温度低,即B1<B2,故选A项。
第9题,如果②地云量增多,使②地太阳辐射A2减弱,大气逆辐射D2增强,选C项。
第10题,依据对流层垂直递减率6 ℃/1 000米可知,两地气温相差(2.5×6) ℃。
答案:8.A 9.C 10.C
)2015年3月12日早,河北出现大雾天气,能见度很低,给道路交通和市民出行带来不便。
完成第11~12题。
11.浓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
A.浓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B.浓雾削弱了地面辐射
C.浓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
D.浓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12.深秋初冬时节也是该地大雾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 )
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
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
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
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好天气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
解析:第11题,浓雾天气使空气能见度降低主要是由于浓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
第12题,深秋初冬时节,天气一般晴朗,昼夜温差大,夜晚降温快导致水汽易凝结,形成大雾天气。
答案:11.C 12.D
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已成事实。
最近,澳大利亚科学家又提出,与这一效应相伴随的还有“地球变暗”效应。
读图,完成第13~14题。
13.青藏高原地区温度低主要是辐射弱所导致的。
( )
A.①
B.②
C.③
D.④
14.图中与“地球变暗”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13题,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应差,所以温度低;在四个箭头中,表示大气逆辐射的箭头是④。
第14题,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蒸发量增加,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云雨天气增加,云层对大气的反射作用增加。
答案:13.D 14.B
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15题。
15.大气中( )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解析: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大气吸收太阳紫外线的能力下降;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下降,会使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导致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会使地面吸收减少;出现雾霾,会导致大气逆辐射在夜间增加。
答案:B
16.下图是我国某地区两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A、B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
(2)白天阴天,气温比晴天时较,这是由于。
(3)夜晚阴天,气温比晴天时较,这是由于。
解析:本题考查大气热力作用对气温的影响。
晴天气温变化大,阴天气温变化小,这是因为白天阴天,云的反射作用大大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而夜晚阴天,大气逆辐射更强,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答案:(1)B
(2)低云的反射作用强,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3)高有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更强,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17.(研究性学习)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
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
(2)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用大棚技术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
参考甲图,分别说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光、热、水条件的有利影响。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以下两点:(1)能从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和大气逆辐射两方面来描述大气的温室效应;(2)熟悉大棚利用的是温室效应原理,但也要注意其与温室效应的区别。
答案:(1)更多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增强了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2)使冬季的太阳光照得以充分利用;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使作物在冬季也可种植(可以减轻
冻害,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和土壤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