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洲曲原文翻译赏析
民歌《西洲曲》原文及赏析
民歌《西洲曲》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民歌《西洲曲》原文及赏析【导语】: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赏析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赏析《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
全文感情十分细腻,“充满了曼丽宛曲的情调,清辞俊语,连翩不绝,令人‘情灵摇荡’。
”《西洲曲》可谓这一时期民歌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代表作之一。
首句由“梅”而唤起女子对昔日与情人在西洲游乐的美好回忆以及对情人的思念。
自此,纵然时空流转,然而思念却从未停歇。
接下来是几幅场景的描写:西洲游乐,女子杏红的衣衫与乌黑的鬓发相映生辉、光彩照人;开门迎郎,满怀希望继而失望,心情跌宕;出门采莲,借采莲来表达对情人的爱慕与思念;登楼望郎,凭栏苦候,寄情南风与幽梦,盼望与情人相聚。
这其中时空变化,心情也多变,时而焦虑,时而温情,时而甜蜜,时而惆怅,全篇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都流动缠绵。
《西洲曲》在艺术上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是善于在动态中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比如“门中露翠钿”一句,生动形象地通过动作表达出了人物的心情。
而“采莲南塘秋”六句,是全篇的精华所在,它集中笔墨描写主人公的含情姿态,借物抒情,通过“采莲”“弄莲”“置莲”三个动作,极有层次地写出人物感情的变化。
动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真情感人。
第二是叠字和顶真的运用。
“开门迎郎”场景中,四个“门”字的叠用,强化了女子急切盼望心上人的到来,而不时从门缝向外张望的焦虑心情。
“出门采莲”场景中,又连用七个“莲”字,着意渲染女子缠绵的情思。
而顶真的运用使得句子灵活生动,朗朗上口。
第三是双关隐语的运用。
双关隐语,是南朝乐府民歌中一个显明的特征,它在诗经时代的民歌和汉魏乐府民歌中很少见。
一说“莲”与“怜”字谐音双关,而“怜”又是“爱”的意思,隐语极言女子对情人的爱恋。
同时,“莲子清如水”暗示感情的纯洁,而“莲心彻底红”是说感情的浓烈。
这些双关隐语的运用使诗歌显得含蓄多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诗以“难解”著称,有研究者将其称之为南朝文学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
比如关于此诗的叙述视角就有不同解读,多数人从女子的视角来理解,也有人从男子的视角入手,认为“忆梅下西洲”中的“梅”指代男主角所寄情的心上人。
西洲曲注音原文及翻译
西洲曲注音原文及翻译西洲曲注音原文及翻译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
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西洲曲注音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来查阅!西洲曲南北朝:佚名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译文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
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
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青。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
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
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海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
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伊人你忧愁我也忧愁啊。
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她相聚)。
注释①《西洲曲》:选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
这首诗是南朝民歌。
西洲曲,乐府曲调名。
②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意思是说,女子见到梅花又开了,回忆起以前曾和情人在梅下相会的情景,因而想到西洲去折一枝梅花寄给在江北的情人。
下,往。
西洲,当是在女子住处附近。
江北,当指男子所在的地方。
③鸦雏色:像小乌鸦一样的颜色。
形容女子的头发乌黑发亮。
④两桨桥头渡:从桥头划船过去,划两桨就到了。
西洲曲原文翻译
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
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
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海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
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伊人你忧愁我也忧愁啊。
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她相聚)。
注释
①《西洲曲》:选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这首诗是南朝民歌。西洲曲,乐府曲调名。
②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意思是说,女子见到梅花又开了,回忆起以前曾和情人在梅下相会的情景,因而想到西洲去折一枝梅花寄给在江北的情人。下,往。西洲,当是在女子住处附近。江北,当指男子所在的地方。
③鸦雏色:像小乌鸦一样的颜色。形容女子的头发乌黑发亮。
④两桨桥头渡:从桥头划船过去,划两桨就到了。
⑤伯劳:鸟名,仲夏始鸣,喜欢单栖。这里一方面用来表示季节,一方面暗喻女子孤单的处境。
⑥乌臼:现在写作“乌桕”。
⑦翠钿:用翠玉做成或镶嵌的首饰。
⑧莲子:和“怜子”谐音双关。
⑨青如水:和“清如水”谐音,隐喻爱情的纯洁。
⑩莲心:和“怜心”谐音,即爱情之心。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请看下面的西洲曲原文翻译。
西洲曲
南北朝:佚名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曲原文翻译
西洲曲原文翻译《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请看下面的西洲曲原文翻译。
西洲曲原文翻译西洲曲南北朝:佚名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译文及注释译文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
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
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青。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
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
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海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
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伊人你忧愁我也忧愁啊。
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她相聚)。
注释①《西洲曲》:选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
这首诗是南朝民歌。
西洲曲,乐府曲调名。
②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意思是说,女子见到梅花又开了,回忆起以前曾和情人在梅下相会的情景,因而想到西洲去折一枝梅花寄给在江北的情人。
下,往。
西洲,当是在女子住处附近。
江北,当指男子所在的.地方。
③鸦雏色:像小乌鸦一样的颜色。
形容女子的头发乌黑发亮。
④两桨桥头渡:从桥头划船过去,划两桨就到了。
西洲曲原文及翻译
西洲曲原文及翻译原文:西洲曲南北朝:佚名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译文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
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
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青。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
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
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海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
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伊人你忧愁我也忧愁啊。
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她相聚)。
荷塘月色西洲曲原文及翻译
《西洲曲》原文及翻译《西洲曲》原文:《西洲曲》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译文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
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
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爱你的感情就如流水一般缠绵悱恻,纯净悠长。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
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
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江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
梦境像江水一样悠长,伊人你忧愁我也忧愁啊。
夏天的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将我的梦吹到西边的洲沚(与她相聚)。
《西洲曲》鉴赏
《西洲曲》赏析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西洲曲》,南朝乐府民歌名,最早著录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题为江淹作,但《古诗源》认为是梁武帝的作品,这个问题目前很难成定论。
但毋庸置疑的是,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沈德潜称其“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古诗源》卷十二),陈祚明则谓之“言情之绝唱”(《采菽堂古诗选》)。
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
《西洲曲》是一首最折磨人的情诗。
一首诗前后粘连不断,这首诗的时间跨度很大,从春到秋,再由秋到夏;一会儿折梅,一会儿采莲,一会儿登楼,一会儿是现实,一会儿是回忆,说到最后竟然是在梦中。
本诗前一句是第一人称,后一句就变成了第三人称,人称转换全无交待。
就是这样一首很难读懂的诗,深受广大文学爱好者的青睐,各种选本都有收录。
究其实,是因为此诗前后由一个“情”字贯穿,折梅是情,采莲是情,登楼是情,吹梦是情,但能体会出这个“情”字,也就基本读出了此诗的深意。
诗篇从追忆开始,“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又是一度梅花盛开的季节,这位少女又忆起了去年梅花开放时节下西洲的事情。
西洲是古渡口,想来也是梅林所在。
少女折梅一枝,寄送江北。
如此看来,应该是女子在江之南,男子在江之北。
有人把“忆梅”中的“梅”字解释为谐音“某”,即“郎”的代称。
但是如果联系下句“折梅”一词来分析,把“梅”解释为“郎”又是不合适的;也有解释“西洲”就在江之北,西洲是男子所去之地,那么这样西洲折梅就说不通了。
西洲曲讲解
《西洲曲》是一首南朝民歌,选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
这首诗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讲述了她对梅花的思念和渴望,以及她想去西洲折下梅花寄给长江北岸的心上人的心情。
女子见到梅花又开了,回忆起以前曾和情人在梅下相会的情景,于是想到西洲去折一枝梅花寄给在江北的情人。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
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
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爱你的感情就如流水一般缠绵悱恻,纯净悠长。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倚在栏杆上。
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
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江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
梦境像江水一样悠长,伊人你忧愁我也忧愁啊。
以上就是《西洲曲》的基本内容介绍。
这首诗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女子对情人的思念和渴望,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充满了浓郁的江南风情和人文气息。
《西洲曲》原文阅读及赏析
《西洲曲》原文阅读及赏析《西洲曲》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是他晚年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珍贵的文学遗产。
本文将对《西洲曲》进行原文阅读及赏析,探究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一、原文阅读《西洲曲》共有3174字,分为13个段落,围绕主人公鹿门山人从避乱生活到和平见面、友好相待,再到最后不舍别离的故事展开。
本篇文章只介绍其中几个较为重要的段落:1、"绵绵烟雨看蓝田,东望还家路益萦,采择残花归梦里,童年多在凤凰城"。
这明确了诗人之旅的起点和终点,是个显而易见的寓意。
诗人追寻自己的人生价值与意义,到处寻找、虚度阳间。
他渴望回到家中,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光,追寻往日的记忆与情感,获得一种安抚。
2、"赤县仙人值清明,半夜仙女下荧屏,炉中盛药愿人万古铭,归来不惑身已轻"。
这段表达的是对仙境的渴求和追寻,并非现实中可得,但在这种寓意下,他找到了自处的心态。
仙境象征着人们对完美生活的追求和渴望,然而诗人不能一直追逐幻想而需要坚持理智和现实,这是诗人在文学上的一大价值。
3、"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这可能是《西洲曲》最为著名的一句诗句,也是现代人常引用的名句。
这句话表达了人们对初恋和最初的美好感情的向往和幻想,但现实常常让人感到沉重和悲哀。
这也是诗人对生命的感悟和人生经验的总结。
这句话在中国文化中非常有影响力,大家都会在用到它时,注意到它所指的及其内部所使用的中文单词的意思和特点。
二、赏析1、文学价值《西洲曲》以山水仙境为场景,描绘了一位思慕故乡欲决心回归之旅,以及在路上所经历的奇遇和感悟。
诗歌采用了自由度较高的七绝体,韵律流畅,思路连贯。
诗中不仅有山水自然的美景,还有对生命的感悟与阐释,是一篇极具特色和价值的文学作品。
2、人文价值《西洲曲》是一部人文的篇章,它描摹了一个人内在的挣扎和激烈的思想斗争。
诗中鹿门山人的经历与感悟,对于传统歌颂人性的价值的体现,以及对荒废人生、失落意义的主题给出的关键性的启示,具有深刻的社会、人文内涵和价值。
《西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
《西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
全文感情十分细腻,“充满了曼丽宛曲的情调,清辞俊语,连翩不绝,令人‘情灵摇荡’。
”《西洲曲》可谓这一时期民歌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代表作之一。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西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西洲曲南北朝:佚名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译文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
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
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青。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
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
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海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
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伊人你忧愁我也忧愁啊。
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她相聚)。
注释《西洲曲》:选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
这首诗是南朝民歌。
西洲曲,乐府曲调名。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意思是说,女子见到梅花又开了,回忆起以前曾和情人在梅下相会的情景,因而想到西洲去折一枝梅花寄给在江北的情人。
西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
西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西洲曲(420人评分) 8.4朝代:南北朝作者:佚名原文: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写翻译写赏析纠错下载收藏评分:参考翻译写翻译译文及注释译文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
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参考赏析写赏析鉴赏《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
全文感情十分细腻,“充满了曼丽宛曲的情调,清辞俊语,连翩不绝,令人‘情灵摇荡’。
”《西洲曲》可谓这一时期民歌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代表作之一。
首句由“梅”而唤起女子对昔日与情人在西洲游乐的美好回忆以及对情人的思念。
自此,纵然时空流转,然而思念却从未停歇▼创作特点1.心思巧藏,以动作展现心境 “折梅寄江北”,女主人公折梅一枝,唤起对过去西洲梅下相会的回忆,因思念情人想去西洲,于是穿上了“杏子红”的“单衫”,梳起了“鸦雏色”的头发。
一折、一穿、一梳,动作看似随意,却展现出痴心女子对爱人思念之深的心境。
诗歌的第七句至第十二句,写出少女沉浸于忆念、相思中。
风吹叶▼争议这首《西洲曲》,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辞”类,认为是“古辞”。
《玉台新咏》作江淹诗,但宋本不载。
明清人编的古诗选本,或作“晋辞”,或以为是梁武帝萧衍所作。
这个问题,很难成定论。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出自南北朝的《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1全文赏析《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
西洲曲_西洲曲的诗意及赏析
西洲曲_西洲曲的诗意及赏析这首《西洲曲》,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辞”类,认为是“古辞”。
《玉台新咏》作江淹诗,但宋本不载。
明清人编的古诗选本,或作“晋辞”,或以为是梁武帝萧衍所作。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西洲曲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的名篇,也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之作。
写作时间和背景没有定论,一说是产生于梁代的民歌,收入当时乐府诗集,另一说是江淹所作,为徐陵《玉台新咏》所记载。
还有一说在明清人编写的古诗选本里,又或作“晋辞”,或以为是梁武帝萧衍所作。
原文:《西洲曲》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注释:《西洲曲》:选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
这首诗是南朝民歌。
西洲曲,乐府曲调名。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意思是说,女子见到梅花又开了,回忆起以前曾和情人在梅下相会的情景,因而想到西洲去折一枝梅花寄给在江北的情人。
下,往。
西洲,当是在女子住处附近。
江北,当指男子所在的地方。
鸦雏色:像小乌鸦一样的颜色。
形容女子的头发乌黑发亮。
两桨桥头渡:从桥头划船过去,划两桨就到了。
伯劳:鸟名,仲夏始鸣,喜欢单栖。
这里一方面用来表示季节,一方面暗喻女子孤单的处境。
乌臼:现在写作“乌桕”。
翠钿:用翠玉做成或镶嵌的首饰。
莲子:和“怜子”谐音双关。
清如水:隐喻爱情的纯洁。
莲心:和“怜心”谐音,即爱情之心。
望飞鸿:这里暗含有望书信的意思。
因为古代有鸿雁传书的传说。
青楼:油漆成青色的楼。
唐朝以前的诗中一般用来指女子的住处。
尽日:整天。
西洲曲翻译
西洲曲翻译1、西洲曲原文西洲曲佚名〔南北朝〕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2、西洲曲对应翻译如下: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
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
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爱你的感情就如流水一般缠绵悱恻,纯净悠长。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
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
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江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梦境像江水一样悠长,伊人你忧愁我也忧愁啊。
夏天的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将我的梦吹到西边的洲沚(与她相聚)。
西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
西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西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西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1西洲曲原文: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西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西洲曲翻译: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
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
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青。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
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
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海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
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伊人你忧愁我也忧愁啊。
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她相聚)。
西洲曲注释:①《西洲曲》:选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
这首诗是南朝民歌。
西洲曲,乐府曲调名。
②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意思是说,女子见到梅花又开了,回忆起以前曾和情人在梅下相会的情景,因而想到西洲去折一枝梅花寄给在江北的情人。
下,往。
西洲,当是在女子住处附近。
江北,当指男子所在的地方。
③鸦雏色:像小乌鸦一样的颜色。
形容女子的头发乌黑发亮。
④两桨桥头渡:从桥头划船过去,划两桨就到了。
⑤伯劳:鸟名,仲夏始鸣,喜欢单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洲曲原文、翻译、赏析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西洲曲翻译: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
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
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青。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
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
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海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
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伊人你忧愁我也忧愁啊。
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她相聚)。
西洲曲注释:①《西洲曲》:选自《乐府诗集·杂曲歌
辞》。
这首诗是南朝民歌。
西洲曲,乐府曲调名。
②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意思是说,女子见到梅花又开了,回忆起以前曾和情人在梅下相会的情景,因而想到西洲去折一枝梅花寄给在江北的情人。
下,往。
西洲,当是在女子住处附近。
江北,当指男子所在的地方。
③鸦雏色:像小乌鸦一样的颜色。
形容女子的头发乌黑发亮。
④两桨桥头渡:从桥头划船过去,划两桨就到了。
⑤伯劳:鸟名,仲夏始鸣,喜欢单栖。
这里一方面用来表示季节,一方面暗喻女子孤单的处境。
⑥乌臼:现在写作“乌桕”。
⑦翠钿:用翠玉做成或镶嵌的首饰。
⑧莲子:和“怜子”谐音双关。
⑨青如水:和“清如水”谐音,隐喻爱情的纯洁。
⑩莲心:和“怜心”谐音,即爱情之心。
⑾望飞鸿:这里暗含有望书信的意思。
因为古代有鸿雁传书的传说。
⑿青楼:油漆成青色的楼。
唐朝以前的诗中一般用来指女子的住处。
⒀尽日:整天。
⒁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意思是说,卷帘眺望,只看见高高的天空和不断荡漾着的碧波的江水。
海水,这里指浩荡的江水。
⒂海水梦悠悠:梦境像海水一样悠长。
西洲曲赏析:《西洲曲》是一首经过文人加工的民歌,可能产生于南朝的梁代。
它属《杂曲歌辞》,以首句得名。
全诗写一个女子自春及秋对情人的忆念。
全
诗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门中露翠钿”,写一个女子在春天梅花盛开的季节忆情人。
前两句写她见到梅花盛开,就回忆起以前与情人在梅花盛开之时会晤的情景,于是想到西洲折一枝梅花,寄往情人所去的江北。
好在西洲不远,从桥头坐船到那里,只要划几桨就到了。
“日暮”句点出了时为傍晚,“树下”句点明这个女子的家,就住在一棵乌桕树下。
在诗中,作者还对这个多情的女子作了刻画:她穿着杏子红的单衫,两鬓黑得像小乌鸦颜色一样。
这时,她正露出饰有翠钿的头从门里向门外窥望,看情人来了没有。
第二段从“开门郎不至”至“莲心彻底红”,写女子盼望情人,盼望到了秋天。
第一句“开门”,说明这个女子盼望之心甚切,但情人却没有到来。
于是她出门到南塘采摘红莲。
在这里,作者巧妙地运用汉语谐音与语意双关的表现手法,以“莲”谐“怜”,写出女子对情人的爱心。
她采莲时“低头弄莲子”,“莲子”就是怜子,怜子就是爱你。
她一边手弄着莲子,一边心里想着对情人的爱。
“莲子青如水”,这也是比喻,说她之所以爱上他,是因为他的品德像水一样纯洁。
接着两句又以女子的口吻,表示永远记着对情人的爱,这种爱心就像莲花一样红到底。
第三段从“忆郎郎不至”到“海水摇空绿”,写女子盼望情人,到了秋天快要过去的时候。
她抬头望天上的飞鸿,尽管飞鸿飞满西洲,却没有给她带来情人的音信;于是她登上高高
的青楼,整天倚着栏杆盼望,却仍然盼望不到。
这都表现了她思念之切和坚定不移。
接着四句写她明洁如玉的手垂在十二曲的栏杆上,卷起帘幕看着秋天的高空,那碧绿的髙空倒映在如海的江面上,由于江水的流涌,也不停地动荡起来。
这里作者用景物描写,暗示女子内心活动的激烈。
第四段为最后四句,由上文的“海水摇空绿”,引出“海水”四句,说海水悠悠,她和情人的梦魂也悠悠难断,两人都一样为不能会晤而忧愁,南风如果理解我们的相思意,该把我们的梦魂吹到最初欢会的西洲去吧。
全诗通过对季节变换的描写,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切思念。
诗以梅开篇,以莲和飞鸿暗示时间的推移,巧妙地安排了女子自春及秋的思念情人的情节。
以“下西洲”起,以“到西洲”终,全诗井然有序,又首尾相应。
其中写折梅、开门、采莲、望鸿、上楼等情节,无一不写思念情人,既显示出这个女子的情爱之深,也突出地表现了本诗的主题。
其次,本诗运用了民歌常用的谐音和双关的表现手法,既含蓄有致,又增强了民歌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