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书院与东林讲会探析

合集下载

无锡东林书院设计理念

无锡东林书院设计理念

无锡东林书院设计理念无锡东林书院设计理念无锡东林书院是一所注重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承的书院,因此其设计理念也应该紧密围绕着传统文化的主题展开。

东林书院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建筑风格和空间布局几个方面。

首先,无锡东林书院的建筑风格应该体现出中国古典建筑的特点,如斗拱、檐角、飞檐、装饰雕刻等元素应得到充分的运用。

通过运用这些元素,书院的建筑可以更好地表达中式文化的特点和氛围。

其次,书院的建筑空间布局也应该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价值观。

空间布局上可以分为前、中、后三进,前进为外院,中进为内院,后进为主要功能区,如教室、图书馆和学生宿舍等。

这种布局形式不仅符合了传统文化对空间的要求,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思考环境。

此外,书院的建筑材料应该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可以优先选择环保材料,如可再生材料和循环利用材料等。

同时,建筑的节能设计也是十分重要的,如合理利用天然光照和自然通风等,以减少对能源的消耗。

最后,无锡东林书院的设计理念还应该注重创新和实用性。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书院的设计应该保有传统文化的特点,同时也需要与时俱进,体现现代化的要求。

因此,在设计上可以融入一些现代元素,如智能化设备、多媒体教室等,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综上所述,无锡东林书院的设计理念应该与其注重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承的定位相匹配。

通过建筑风格的体现、空间布局的规划、建筑材料的选择、创新与实用性的结合,可以打造出一个符合传统文化特点、环境友好、功能完善的书院。

这样的设计理念不仅可以满足学院教学和学生生活的需要,也可以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无锡的东林书院与东林小学

无锡的东林书院与东林小学

拓展资源1:大道传承古今一如——记无锡的东林书院与东林小学程方平(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每次到无锡去东林书院都要去东林小学,每次去东林小学也都要去东林书院,因为这古代的书院和现代的小学原本是一体的,尽管数年前无锡地方政府专门建了新校舍,将小学迁出,但在东林小学中依然可以感觉到浓郁的东林之风,当年东林学子秉承“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精神今天仍然是东林小学的主要办学宗旨。

走进东林书院和东林小学,虽然眼前的景物有古今之别,但其内在的蕴含是一脉相承的:书院的牌坊、孔庙、园林、厅堂、亭台、廊榭、曲径、泮池等斑斑驳驳、尽染沧桑,然传承“大道”的精神和传统似乎仍具有穿越时空的影响和魅力,感动着每一位前来拜谒和追思的后人;东林小学的面积不大,但活力四射,校长、教师和学生们的精神面貌都是健康向上的,其开阔的视野和求实求真的精神与东林先贤如出一辙。

中国的书院源于中国古代的私学和百家学派,也受到佛教精舍的影响,最初出现于唐末,在宋朝已有了享誉古今的四大书院。

历经宋(辽金)元明三朝近千年的历史,遍及全国各地的著名书院已有很多,但东林书院能卓立不群,享誉全国,是与其成员对书院精神、文人责任和学术独立的坚守分不开的。

东林小学早年运营于东林书院之内,在其传统中也必然有东林书院深刻的烙印。

走进学校,东林先贤的理想依然激励着今天的师生,他们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充满活力的精神在同类学校中也是极为突出的。

全校上下在教学和工作中似乎有千年的书院精神在支撑,其所做的诸多改革,包括校本教材编写、学习环境建设、教师校本研讨、学生自主学习、挖掘无锡地方文化和东林书院传统、汲取陶行知教育实验成果、运用名人校友的感召力影响学校文化、改善教与学的现有模式,已经形成了学校突出的特点和风格,不少教育界的同行与领导来到无锡都慕名前往,从某种角度看,在东林小学的身上还可以看到东林书院的影子,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教育的创新活力。

中国教育史第五章

中国教育史第五章

第五章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第一节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学校教育的改革一、科举制度的演变宋元时期的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和成熟,成为选拔各级官员的主要途径,对社会发展和学校教育发生了重要影响。

宋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变化发展主要表现在四方面:①扩大科举名额;②确定“三年一贡举”;③殿试成为定制:④建立新制,防止科场作弊。

元朝科举制度具有三个显著特点:①民族歧视明显;②规定从“四书”中出题,以《四书章句集注》为答题标准;③科举制度日趋严密。

明朝科举规定了八股文的考试文体。

二、学校沦为科举附庸由于立国之初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宋初的统治者十分重视科举,却对学校教育带来了消极影响。

①学校教育受到冷落。

重科举选拔人才,忽视兴学校培养人才,完全割裂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②助长了士人名利之心,侥幸奔竞之风,不尚实才,不务实学,是学校成为“声利之场”。

③明清时期,从体制上将学校教育纳入科举考试制度的体系。

三、宋代“兴文教”政策宋初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

纵观宋朝历史,“兴文教”的政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

概要地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重视科举,重用士人;②“三次兴学”,广设学校;③尊孔崇儒,提倡佛道。

四“苏湖教法”北宋学者胡瑗在主持苏州郡学、湖州州学时,改变传统教法,创立了一种新的教学制度,即在学校内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分斋教学。

经义斋选择学习儒家经义;治事斋又称治道斋,分设治兵、治民、水利、算数等学科,学生可选择其中一科为主修,另选一科为副修。

两斋的培养目标不同,经义斋以培养比较高级的统治人才为目标;治事斋是为了造就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技术、管理人才。

这种教法史称“苏湖教法”或“分斋教法”。

胡瑗创立的分斋教法制度,在中国教学制度发展史上第一次按照实际需要,在同一学校中实行分科教学;实用学科正式纳入官学教学体系之中,取得了与儒家经学同等的地位;治事斋学生治一事,又兼摄一事,开主修和副修制度的先声。

五、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北宋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次著名的兴学运动。

新时代东林书院保护与利用探析

新时代东林书院保护与利用探析

78新时代东林书院保护与利用探析沈 恬(无锡市东林书院管理中心,江苏 无锡 214002)摘 要: 书院是中国古代独特的文化教育组织,在人才培养、学术创新、思想传播、社会教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

无锡东林书院是中国古代书院的杰出代表,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旅游观赏和社会教育价值。

文章通过分析近几年书院保护和利用所面临问题,试图在景区互动合作、自身功能定位、外部旅游交通、内部文化挖掘等方面提出一些新的建议和对策,旨在进一步推动东林书院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东林书院;保护;利用中图分类号:G649.299 文献标志码:A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Donglin Academy in the New EraSHEN Tian(Donglin Academy of Classical Learning, Wuxi Jiangsu 214002, China)Abstract: The academy is a unique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 in ancient China, which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ersonnel training, academic innovation, thought dissemination and social education.Wuxi Donglin Academy is an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ancient academy Chinese, with a very important historical, cultural, tourist and social education value.By analyzing the problems in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cademy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new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interaction and cooperation of the scenic spots, their own function orientation, the external tourism traffic and the internal culture mining,etc.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Donglin academy.Keywords: new era; Donglin Academy; protection; utilization作者简介:沈恬(1985-),女,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书院保护与研究、书院文化。

程勉中:东林书院与东林党

程勉中:东林书院与东林党

东林书院与东林党 程勉中 东林书院在无锡东门苏家弄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院之一。

东林书院始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由当时的理学名家杨时创建。

杨时(1053—1135年),字中立,号龟山,谥文靖,福建南剑州西镛龙团池(今福建将乐县北门)龟山下人。

杨时青年时代师事程颢,潜心研习儒学,深得程颢欣赏。

南归时,程颢亲自送别杨时,目送其远去,口中说道:“吾道南矣。

”这就是后人称杨时为道南先生的来历。

杨时在东林书院讲学时间较长,史载称有18年之久,据当代学者考证,实际在锡时间约有14年。

关于杨时为书院命名“东林”的由来,历史上有两种说法。

一种认为东林是无锡城东一处地名,书院因地得名。

此说至今无证可据。

另一说是认为东林名称由来与杨时对江西庐山东林寺情有独钟直接相关。

清代钱肃润指出:“东林书院者,宋杨文靖公龟山先生讲道地也。

地以东林名者何?先生素爱庐山之胜,尝于东林道上感而有赋,诗曰:寂寞莲塘七百秋,溪云庭月两悠悠。

我来欲问林间道,万叠松声自唱酬。

斯言也,有道存矣。

及归而讲道锡邑,其地即以东林名。

”这段话可见《十峰文选》卷三。

也许杨时当年或爱庐山东林寺名胜,加上在无锡讲学之处恰好偏处城东一隅,所以就以东林命其书院,以寄其情,同时又与其地其境十分妥贴。

建炎三年(1129年)夏,76岁的杨时回到福建将乐故里,直到83岁去世,再也没有能够重返东林。

杨时一生尊师重教,爱国忧民,是理学体系南传的关键人物,被后世尊为理学的祖师之一。

杨时去世后,东林书院也逐渐荒芜。

南宋时,无锡本地人士曾在书院遗址上建杨时祠堂,春秋祭祀,以纪念他对儒学文化的承继业绩。

到了元代,杨时祠堂废圮,至正年间(1341—1368年),有僧人在东林旧址左侧建庵,也以东林两字命名其庵。

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当时无锡的读书人邵宝等人,有感于宋代先贤龟山先生的传道精神,曾聚徒于东林旧址讲学,企图重振遗风,但未成气候。

倒是到了正德年间(1506—1521年),湮没已久的东林书院真正出现了一次易地复名重建的情况。

东林书院,明末读书学子的精神家园

东林书院,明末读书学子的精神家园

东林书院,明末读书学子的精神家园东林书院是中国著名的古代书院,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是北宋大儒杨时讲学的地方。

后明代学者顾宪成等人重建东林书院,并在此聚众讲学。

因讲舍前临清溪,周围古木丛秀,深得庐山东林寺之胜,故名“东林书院”。

走过仪门,迎面是一座三间四柱五楼的石牌坊。

石牌坊是东林书院的标志性建筑,坊额正面题有“东林旧迹”四字,据说早先的题字是“洛闽中枢”,意在称赞杨时在洛阳二程(程颢、程颐)和福建朱熹理学思想体系间发挥的承上启下作用。

石牌坊背面题有“后学津梁”,顾宪成等人复兴东林后,自称教授的也是“程朱”理学。

在这暂且不论什么理学,我想若书院一直沿袭教书育人的功能,也许早已落入平庸,然而东林书院注定是不甘寂寞的,重建后的书院却名声鹊起,倾动朝野。

丽泽堂是书院的讲学场所,堂名是顾宪成亲自拟取的,喻意相互切磋,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604年暮秋开始,一群义气相投的落魄仕人,在这里讲学、议政,试图以自己的思想和抱负开辟出一块政治清明、轻徭薄赋的百姓安生环境,在历史上留下了叱咤风云的一幕。

此后,这里的风声、雨声、读书声仿佛炸雷响彻风雨如磐的晚明夜空,大批能人志士涌入书院,摩肩接踵,人声鼎沸。

朝士慕其风者遥相应和,形成时风,时人称之为东林党。

小小的书院成为晚明的舆论中心,一出庞杂繁复的党争历史浓墨重彩地演出了。

依庸堂内挂有一幅著名的对联,这幅对联还有一个故事:一个风雨之夜,陈云浦先生乘船在桥下避雨,岸边一户人家透出微弱的光,见两个孩子在灯下读书。

陈先生就随口出一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其中一孩子思索片刻后对出下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孩子就是后来的东林领袖顾宪成,这幅对联也成为东林学子读书讲学而不忘国家安危的真实写照。

依庸堂是东林学派学术领地的象征,地位极高。

传闻当年顾宪成等人复兴东林,聚众讲学。

定下了书院会约: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会各三日。

每会推一人为主,有问则问,有商则商。

凡在会中,各虚怀以听。

试评述明朝东林书院的特点

试评述明朝东林书院的特点

试评述明朝东林书院的特点
1. 东林书院啊,那可是个特别有文化气息的地方!就好比是知识的宝藏之地,吸引着众多学子前往。

你想想看,那个时候多少人在里面刻苦钻研、探讨学问啊,像顾宪成他们不就是在那里追求真理嘛!这书院简直就是一个知识的大熔炉啊!
2. 它讲学的氛围超浓厚好不好!大家聚在一起,激烈地讨论着各种观点。

这不就像是一场热闹的头脑风暴会嘛,每个人都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争个高下呢。

真的很难想象当时的场景有多精彩!
3. 东林书院还有着很强的社会影响力呢!那简直就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大石头,泛起阵阵涟漪呀。

它对当时的社会舆论起到了很大的引导作用,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那些重要的问题,这影响力可不容小觑啊!
4. 里面的师生关系也很特别啊!不像一般的地方那么死板。

这就好像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情谊深厚,互相帮助和支持。

你说这是不是很难得呀?
5. 东林书院的精神传承也很了不起啊!就像是一把永不熄灭的火炬,照亮了后来人的道路。

多少人受到它的鼓舞去不断追求进步,这精神怎么能不让人敬佩呢!
6. 还有啊,它在历史上可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呢!简直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星星在夜空中闪耀。

它的存在让我们更加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和思想,
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呀!总之啊,东林书院就是一个充满魅力和价值的地方,值得我们好好去研究和品味。

东林讲会制度 -回复

东林讲会制度 -回复

东林讲会制度-回复什么是东林讲会制度?为什么它被广泛运用?它的实施过程有哪些特点?东林讲会制度是指明清时期广泛运用于国子监、各级学府以及一些江南酒肆的一种讲演制度。

下面将从历史背景、内容安排以及特点三个方面对东林讲会制度进行详细解析。

首先,为了更好地理解东林讲会制度,我们需要了解明清时期的历史背景。

明亡清兴后,朝廷开始大力推行科举制度,培养人才。

然而,由于封建社会的束缚以及帝王对士子的控制,致使留存下来的一些儒家思想逐渐受到压制。

这种情况下,东林讲会制度应运而生。

其次,东林讲会的内容安排相对固定,通常包括三个环节:讲经、讲史及讲论。

首先是讲经,以讲授儒家典籍为主要内容,弘扬儒家学说,强调人的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其次是讲史,讲述朝代兴衰的历史故事,旨在通过历史来教授人们关于治国安邦的经验和智慧。

最后是讲论,这一环节注重辩论,以提高士子的辩论能力和思维逻辑。

东林讲会制度的实施过程中有几个突出的特点。

首先是充分尊重士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东林讲会中,士子们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讨论问题,甚至进行自由的辩论。

这为当时积极探索知识和进步思想的士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其次是东林讲会鼓励思辨和思想碰撞。

儒家的经典典籍虽然是东林讲会的重要内容,但并不限制士人们思考的范围。

讲员们鼓励士人们批判性地思考,并鼓励各种不同的观点和意见的交流。

这种碰撞和辩论为当时的知识界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和启示。

再次,东林讲会制度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和知识普及。

通过东林讲会,不少士人得到了系统的教育和知识的普及,使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以往官僚体系对知识掌握的垄断。

这种开放性和广泛性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出更加全面、思想独立的人才。

最后,东林讲会制度对儒家思想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虽然在明清时期,士人们面临着一些儒家思想的挑战和争议,但东林讲会作为一种传承和发扬儒家学说的途径,为后来的经学传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总结起来,东林讲会制度在明清时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东林讲会制度 -回复

东林讲会制度 -回复

东林讲会制度-回复什么是东林讲会制度?东林讲会制度是明代东林书院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中的一大特色。

东林讲会制度的核心是讲学、讲道和讲演,它为东林书院的发展和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何谓东林书院?东林书院是一所以经世济民、贡献社会为宗旨的学校。

它是明代中期由王士禛筹建,并成为主导国家政治的东林的重要基地。

东林书院座落于南京市栖霞山,占地面积广阔,环境优美。

这里聚集了许多知名学者、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们围绕着讲学、讲道和讲演等活动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和交流。

讲学是东林讲会制度的核心。

讲学是指学者们围绕着特定的学术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讲解。

东林书院的学者们往往根据自己的专业领域和研究兴趣,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研讨。

这些小组的成员往往是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凭借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启迪学生的思维,提升学术水平。

讲学活动既包括讨论悬疑文学、文化传承等学术论文,也包括开设独立课程,传授各种知识。

这些活动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培养了他们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讲道是东林讲会制度的另一大特色。

讲道主要指的是东林书院的学者们围绕着道德修养、人生观等问题进行演讲和讨论。

东林书院主张培养有道德修养的人才,强调人文精神的塑造和培养。

因此,讲道活动既包括学者们对儒家经典的阐释,也包括关于人生哲学、社会伦理等方面的探讨。

这些讲道活动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塑造健康的心态和人格。

讲演是东林讲会制度的另一个亮点。

讲演指的是东林书院的学者们在特定的场合,向外界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见解。

东林书院与外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积极推动学术交流和合作。

讲演活动既包括学者们在学术会议上的报告和发言,也包括在社会上举办的公开演讲。

这些讲演活动既提升了学者们的声誉和学术影响力,也为社会带来了丰富的思想和智慧。

总之,东林讲会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制度。

它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学习资源,培养了他们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国学_013___东林书院:“一支重整道德的十字军”

国学_013___东林书院:“一支重整道德的十字军”

国学_013___东林书院:“一支重整道德的十字军”东林书院:“一支重整道德的十字军”晚明史上轰动一时的东林书院,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创建,天启五年(1625年)被政府当局禁毁,只存在了短短的二十一年,却在当时社会激起巨大反响,成为政治家们关注的焦点,推崇它的赞誉为文化盛举,诋毁它的斥责为讽议朝政。

与它同时代的人对它的看法已经十分歧异,到了清朝编纂《明史》时,关于它的追述已经不是原先的本来面目,以致影响了今日历史学家对它的判断与定位。

晚近出版的《中国历史大辞典》有关条目写道:“万历中,无锡人顾宪成革职还乡,与同乡高攀龙及武进人钱一本等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评论时政。

不少朝臣遥相应和,失意士大夫闻风趋附。

时人谓之东林党。

”而所谓“东林党”则被解释为“明后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团体”。

把东林书院定位为“评论时政”的“政治团体”,把东林书院与“东林党”之间划上了等号。

东林书院是一个“政治团体”吗,东林书院是一个“党”吗,看来似乎有重新加以检讨的必要。

东林书院原本是宋儒杨时的讲学场所。

杨时师事二程(程颐、程颢),研究孔孟之道,告老致仕后,在无锡城东创办东林书院,在此著书讲学。

元末时书院废弃,成为寺庙。

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年),无锡人邵宝试图在此重建东林书院,没有成功,便在城南另外建立一个东林书院,王阳明还为此写了一篇《城南东林书院记》。

杨时书院在城东弓河畔,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在此旧址重建东林书院后,城南东林书院逐渐荒落,无人知晓。

幸亏康熙《东林书院志》的编者严瑴写了《两东林辨》,人们才知道曾经有过一个城南东林书院。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顾宪成,因议论“三王并封”以及会推阁员事宜,与内阁意见不合,被革职为民,回到家乡无锡,他的兄弟顾允成、朋友高攀龙也脱离官场回到无锡,与士子们一起讲求学问,有意复兴杨时的书院。

万历三十二年,顾宪成等得到常州知府、无锡知县的支持,修复杨时的祠堂,又由志同道合者募捐出资重建精舍,这就是以后名噪一时的东林书院,号称“东南讲学之盛遂甲天下”。

东林书院参观观后感400字

东林书院参观观后感400字

东林书院参观观后感400字【原创版2篇】篇1 目录1.参观东林书院的背景和目的2.东林书院的历史和文化价值3.参观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4.参观后的思考和启示篇1正文作为一名中文知识类写作助理,我有幸参观了我国著名的东林书院。

这次参观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同时也让我思考了现代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关联。

东林书院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创建于公元 1604 年,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价值的书院。

书院始创人顾宪成提倡“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吸引了众多文人学士前来求学、讲学。

东林书院在明清两代,为我国培养了大量杰出人才,成为了中国古代书院的典范之一。

走进东林书院,我被这里的古朴氛围所吸引。

书院的建筑风格古色古香,充满了历史的韵味。

在参观过程中,我了解到了东林书院的创建背景、发展历程和历史地位。

书院的学术氛围让我仿佛置身于几百年前的明清时期,感受着当时文人学士们探讨学术、砥砺品行的场景。

漫步在书院的长廊、庭院,我仿佛能听到古人的琅琅读书声。

参观过程中,我还看到了许多古人留下的诗文碑刻,它们让我感受到了古人对文化、对教育的敬仰与热爱。

我想,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东林书院在历史长河中始终熠熠生辉。

参观东林书院后,我深感传统文化的力量。

在现代教育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弘扬传统文化,让古代书院的精神融入现代教育。

作为中文知识类写作助理,我也将秉承东林书院的优良传统,为传播中国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之,这次参观东林书院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我更加敬仰那些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古人。

篇2 目录1.介绍东林书院2.描述参观过程中的感受3.阐述东林书院的历史价值4.表达对东林书院的敬仰之情5.结束语篇2正文近日,我有幸参观了我国著名的东林书院。

这次参观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魅力,也让我对东林书院这座历史悠久的学府产生了无尽的敬仰之情。

东林书院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

浅析“东林书院”历史评价的多重性

浅析“东林书院”历史评价的多重性

浅析“东林书院”历史评价的多重性作者:金奋飞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01期[摘要]对明末东林书院的历史评价向来褒贬不一,通过梳理、分析史料记载中不同类型的叙述与评价,我们发现对于“东林”相关概念的模糊处理或许是导致评价结论多重性的根源。

[关键词]东林书院历史评价宋杨时所倡的东林书院于明末为顾宪成、高攀龙等人筹资修复,尽管书院修复于1604年,毁于1632年,兴废之间不过二十余年,它在当时所受的毁誉之争与后世对它功过是非的辨论却是同样激烈,这使我们不禁想要探究纷争至今难以获解的缘由。

通过梳理历史长河中对同一对象迥然不同的记录和评论,往往能够让我们体味出历史的复杂性。

本文选取若干有关明末东林书院的评价性史料,试就“东林书院”历史评价的多重性问题略作探讨。

一、两种极端的历史评价在众多关于东林书院的形象性描述中,极端的判断总是比较引人注目的。

所谓极端,一般可分为贬与褒两种。

当时典型的贬斥东林者是这样评价的:“时顾宪成罢归久,于锡山创东林书院,招集士绅讲学。

其学经生之所知,绝无足听者。

徒相与臧否人物,訾国政,冀当国者闻而药之。

”[1]更为激烈的诋毁则如:“时锡爵、一贯、赓、廷机诸辅传灯,一二孤愤之士建言被逐,于是聚徒讲学,以道学之名号召天下。

凡生长其地、宦游其地者,或实意仰高,或葛藤相绊而靡然从之,门户之名立矣。

遥制朝绅,迫挟台辅,夷跖惟其所造。

复有一二奸雄彼此借资,门户之威炽矣。

”[2]此类言论未免有失偏颇。

或是受舆论误导,或是出于某种政治立场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发的讽议,多有夸大其词之处,还包含了故意歪曲史实的捏造之词,将东林书院塑造成了无事生非之地,尽管让人过目难忘、印象深刻,但却难以令人信服。

至于为东林做辩护者,多持颂扬之词,其中一些走向了“褒”的极端。

譬如被指为东林党人的李三才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上疏道:“东林者,乃光禄寺少卿顾宪成讲学东南之所也。

宪成忠贞绝世,行义格天,继往开来,希圣希贤。

明朝东林书院明朝的东林书院有何故事-

明朝东林书院明朝的东林书院有何故事-

明朝东林书院明朝的东林书院有何故事?季我努学社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作者:林小静,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东林书院门口的对联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相信大多数人对这句话十分熟悉了,它是由东林书院的创办人顾宪成题写,以此作为东林书院的宗旨。

东林书院作为明代最著名的书院,东林书院在当时影响十分之大,在国家的政治生活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东林书院的兴废在客观上也反映了朝廷政治势力的消长。

东林书院创建于明朝中后期,当时社会上书院讲会的风气十分盛行,书院的创建人顾宪成曾在各地讲学,声名鹊起,东林书院的首次大会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形成了书院讲学的高潮,到万历四十年(1612年)时东林书院里的学人讲学活动仍十分频繁,并且逐渐渗透到了邻近的书院,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创办的虞山书院是第一次被东林书院渗透的书院,由此形成了相当大的书院网络,包括东林、江右、徽州、关中四地的书院群。

也正是由于讲学活动影响颇大,让东林书院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也为它赢得了在朝堂上的一席之地。

东林书院东林书院的发起人大都以儒家正统自居,他们积极参与政治,以顾宪成为例,他十分热衷于参与朝堂政事,“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体现了他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关心。

学术上,东林书院标榜“反王学”;政治上,它以“反阉党”闻名,对于前者,其实东林书院针对的是“王学末流”,而非王阳明本人,代表了向程朱理学回归的趋向;对于后者,直接导致了东林书院的被毁,东林书院的发起者以“清流”的形象出现在朝堂,引起了魏忠贤的忌恨,天启五年(162年)八月,魏忠贤通过“中旨”下令削夺四位主要东林人士的官职诰命,并拆毁包括东林在内的全国书院,首先拆除了东林书院最重要的依庸堂。

这一年的十二月,魏忠贤又发布《东林党人榜》,在全国公开通缉309名“东林党”人士,重挫了东林势力。

依庸堂天启六年(1626年),东林书院遭到全毁,东林人士被迫转移到无锡东南鸿山相间,在祠宇道舍中继续坚持讲学,远离了政治生活,当年顾宪成所作的这幅对联也成为东林书院曾经的写照。

东林书院与东林讲会探析

东林书院与东林讲会探析

东林书院与东林讲会探析金奋飞(复旦大学历史系,上海200433)摘要:明末东林书院因与政治的牵连而闻名,故以往多从政治史的角度加以研究,较少立足于书院本身,关注其兴衰轨迹。

若以东林讲会为线索纵向分析书院的发展趋势,比较书院外部形势的变化和书院因之做出的反应,将发现政治性的“东林”概念与东林书院相互关联却又日渐分离,与此同时,特别是在书院发展进退维谷之际,东林讲会更趋学术化,这两种趋势有其特定的内涵。

关键词:东林书院;东林讲会;学术化中图分类号:K248.305文献标识码:A宋杨时所倡的东林书院于明末为顾宪成、高攀龙等人筹资修复,尽管书院修复于万历三十二年,全毁于天启六年,兴废之间不过二十余载,却引起时人及后人的广泛关注,在讨论东林党、东林学派等课题时均有涉及,且颇多争议。

①值得注意的是以往多从社会政治角度分析“东林”,对东林书院本身的研究则尚余一定的空间。

以东林人参与讲会的具体状况为例,若进一步细化研究,有一系列问题需要反思,如:讲会盛则盛矣,未曾有波动吗?东林书院是由弱势渐至兴盛,在鼎盛时期突遭禁毁吗?还是几伏几起?抑或从创建开始就是一部衰落史?又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发展曲线?书院与外部局势之间如何互动?东林书院的兴衰表象含有丰富的信息量。

渐趋萎缩的东林讲会与私人书院初兴之时不同,东林书院创建之时即明中后期,书院讲会已相当成熟。

尽管之前明末已三毁书院,距其较近的一次万历三年的张居正禁毁书院还颇为严苛,规模也较前两次为大。

张居正在世之时,书院讲学确有一时的沉寂,但暂时的沉默很多时候意味着最终的爆发。

书院讲学实已深得人心,一旦禁令稍有放松,书院得以修复,应和者一呼百应。

万历二十七年时仅顾宪成所知的邻近地区辟坛讲学之人已为数不少。

“是时乡郡诸君子以讲学为事者宜兴安节吴公达可、武进启新钱公一本,暨薛公玄台辈数人,于其一也,名孔兼,金坛人。

”呦Ⅱ之顾、高二人在创书院之前已多次自行组织或参与友人组织的讲会,与各地学人颇为熟识,声名已起。

东林讲会制度

东林讲会制度

东林讲会制度
东林讲会制度是明朝时期东林党所倡导的一种组织形式和学术交流平台。

东林党是一个政治团体,由一批有识之士组成,旨在推动国家政治改革和反对权贵势力。

东林讲会制度起源于东林党内部的学术讨论活动,后逐渐发展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组织体系。

东林讲会通常以东林书院为基地,定期举行学术讲座和讨论会,邀请各方学者和士人参与。

讲会内容涵盖政治、文化、经济等领域,旨在促进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

东林讲会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1. 自由开放:东林讲会鼓励各种观点的交流和争辩,不设限制和禁忌。

这种自由开放的环境为各类知识分子提供了表达和发展自己观点的机会。

2. 学术导向:东林讲会注重学术研究和理论探讨,强调以理性和学问为基础进行讨论和辩论。

讲会活动常涉及儒家经典和哲学思想的研究。

3. 形式多样:东林讲会形式多样,包括讲座、辩论、演讲等。

通过不同的形式,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

4. 社会影响:东林讲会作为知识分子的聚集地,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东林党的主张和讨论内容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明朝政治和社会的发展。

然而,东林讲会制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限制。

由于东林党
与当时的统治者存在矛盾,东林讲会常受到政府的监控和干预。

随着明朝政局的动荡,东林讲会制度逐渐衰落,最终在清朝建立后被废止。

总之,东林讲会制度在明朝期间为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对当时的学术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是中国古代学术组织形式的一种重要形式,对后世的学术传承和知识交流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东林讲会制度

东林讲会制度

东林讲会制度东林讲会制度源自明朝,是明代儒学专门研究院校东林书院的一项重要制度。

该制度起初是为了促进学术交流与讨论,培养优秀的儒学人才。

东林讲会制度可追溯到明初永乐年间,当时明成祖朱棣下令兴建东林书院,并派遣官员募集学者。

东林书院初设东林讲馆,规定每天两次讲学,每天选拔一名学生作为讲席,任教授经典,以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和儒家思想。

东林讲会制度在成祖朱棣的孙子明神宗朱翊钧时期达到高峰。

明神宗重视儒学,视东林讲会为兴学之地,经常参加讲会并亲自主持,甚至表示:“年老不能听讲,我如何享受智者人生?”这进一步增强了东林讲会制度的声望和影响力。

东林讲会通常通过推举选出讲席人员,这使得东林讲会成为一个自下而上的学术交流机制。

每位选定的讲席人员都会经过层层选拔,包括各级学院、书院和文官系统的审查,以确保他们拥有优秀的学术能力和道德品质。

这种选拔制度旨在培养优秀的学者,提升整个国家的学问水平。

东林讲会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讲演经典、讲论道德和道德修养,以及辩论和提问。

学者们讲授和讨论各类经典,包括《论语》、《大学》和《中庸》等儒家经典。

在讲会期间,学者们会讲解经典文本的真谛、理论内涵和应用,引导学生思考道德伦理问题。

辩论和提问环节是东林讲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学者们展示自己才华和学问的机会。

学生们可以就经典讲解提问,阐明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辩论。

这种学术交流的形式有助于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学术思辨和探索。

东林讲会制度在明代中后期由于时代背景和政治变动的影响而逐渐式微。

欧洲传教士的到来、明朝统治者的思想动荡以及社会变革的浪潮,都使东林讲会制度无法得到应有的发展。

尽管如此,东林讲会制度仍然影响了明代和清代的学术发展。

东林讲会制度的价值在于其注重儒家思想传承与学术交流。

它为明代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者,在学术和思想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同时,东林讲会制度也有助于加强各级学院之间的联系,推动学术交流和思想审视。

总的来说,东林讲会制度是明代儒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选举和选拔学者以及提供讲授和辩论的机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者,推动了学术交流与发展。

东林书院与东林党

东林书院与东林党

东林书院与东林党。

20分美国学者贺凯《明末的东林运动》,明末东林运动的失败,代表传统儒家价值观与现实恶劣政治势力斗争的一个典型,他们是一支重整道德的十字军,但不是一个改革政治的士大夫团体。

这个评价非常接近东林的真面目,美国学者看透,中国学者身在其中看不透的原因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重整道德有两种含义,顾宪成高攀龙的重整道德,就是重整君臣之间的道德,就是为官的道德。

但是他们下野了,就不会再去考虑或关注重整道德的重心。

下野以后办书院,他们关注的是重整学术的道德,改变学风,回到朱熹那里去,以这种心态来办东林书院。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化地从概念化出发,人云亦云的认为,东林书院是一个议论政治的讲坛。

东林党是什么?当今人看到党,认为是政党。

历史上的党有另外的含义,同一个字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背景下,它的含义是不一样的。

唐代“牛李党争”,这个党不是政党,《剑桥中国隋唐史》作者是一些西方的汉学家,写到牛李党争的时候就指出,牛党和李党这个派别,不论在当时,还是后世记载中都被称为党,他在党后面特别用英文标注factions,朋党,派系,觉不是今天意义上的政党的党,在政党的后面又加了括号Parties。

他说,中国的政治理论通常都认为,如果准许在朝廷结成朋党,那么,人们所期待的能实现长治久安的道德和社会秩序便要可悲的受到损害,党这个字表示,道德败坏,他对指控者和被指控者都有威力,都可能遭到贬谪。

他的意见恰巧能真实的表现东林党,是朋党,不是政党。

著名的历史学家万历15年和中国大历史的作者黄仁宇,有一段精辟的分析,他参与了剑桥中国明代史关于隆庆万历这一章的撰写。

他在讲到东林党的时候也是这个观点。

这个标题叫做东林书院和朋党之争,他明确的写到说,东林党不是这个用语的现代意义的政治党派,翻译为党派的党有贬义,在意义上更接近诸如派系,宗派,帮火一类词。

成员的身份没有固定的标准,开始时党人是从他们的敌人得到这个称号。

我认为黄仁宇的这个解释比较接近于历史的真相。

寻访东林书院心得

寻访东林书院心得

寻访东林书院心得近日,我有幸前往寻访了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的东林书院。

在这次探访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这座千年古刹的历史韵味和文化底蕴。

东林书院是中国古代的一所儒家书院,也是中国最早的私人书院之一。

据史书记载,东林书院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至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

书院坐落在美丽的西湖边,背靠灵隐寺,面临翠竹山,环境幽雅,气氛祥和。

一进入东林书院,我便被它的庭院式布局所吸引。

书院内的建筑大多为木质结构,古朴而典雅。

走在石板小道上,清风袭来,仿佛能听到历史的深邃呼唤。

院内的假山、流水、花木点缀其间,增添了一份自然的美感。

书院内的各个角落都透露着一种古老而庄重的气息,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人求学的岁月。

在东林书院,我感受到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在书院的正中央,有一座巍峨壮观的大殿,正是供奉文庙神主的地方。

这里是学子们祈求学业进步、文思泉涌的地方。

殿内供奉了许多文人墨客的神像,他们曾在这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楷模。

而在书院的周围,还有一些小的阅读室和讲堂,供学子们讨论学问、培养才情。

除了建筑和文化氛围,东林书院还以其丰富的历史内涵而闻名。

书院内有许多碑刻和古籍,记录了书院从建立到今天的变迁和发展。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东林书院碑》了。

这块碑刻是明代文学家黄道周所撰写,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描述了书院的情况和学子们的学习状态,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在东林书院的一次参观中,我还了解到了一些书院的特色活动。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东林书院会举办盛大的新春祭祀活动,邀请各界人士和游客前来共庆佳节。

这是一次传统的祭祀仪式,旨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此外,书院还会不定期地举办一些文化讲座和书法展览,吸引了许多艺术爱好者的关注。

寻访东林书院,不仅让我了解了中国古代私人书院的历史和文化,也让我感受到了古人的求学精神和追求知识的决心。

东林书院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存在,不仅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也为我们后人提供了一个学习和思考的场所。

东林书院研学活动

东林书院研学活动

东林书院研学活动东林书院是中国古代一所著名的书院,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燕子岭路。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东林书院以其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学者和游客前来参观研学。

东林书院是明代嘉靖年间创建的,最初是由南京各界士人自发组织而成。

后来,东林书院被明朝皇帝正式认可,并得到了大力支持。

东林书院的建筑风格以典雅庄重为主,整个书院占地面积广阔,建筑布局合理。

书院内有多个建筑群,包括主要的大成殿、中央楼阁、侧厅等。

这些建筑都采用了传统的中国建筑风格,展现出了古老的韵味。

研学活动是东林书院的一大亮点。

每年,东林书院都会组织各类研学活动,吸引了大量的学生和学者前来参与。

这些活动包括讲座、讨论会、实地考察等,旨在通过亲身体验和学习,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书院的历史。

在东林书院的研学活动中,学生们可以参观书院的各个建筑,了解书院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

他们可以亲自走进大成殿,感受当年学者们的求学氛围。

他们还可以参观书院内的展览馆,观看珍贵的古籍文献和文物。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可以亲身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

除了参观建筑和展览,学生们还可以参与一些互动体验活动。

比如,他们可以参加书法、绘画等艺术活动,学习中国传统艺术的技巧和魅力。

他们还可以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亲手制作一些传统工艺品,感受手工艺的独特魅力。

这些活动既可以增加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又可以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在研学活动中,东林书院还会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和讨论。

这些专家学者不仅可以为学生们讲解书院的历史和文化,还可以跟学生们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

学生们可以通过与专家学者的交流,了解学术研究的方法和过程,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

东林书院的研学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们增长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通过参与研学活动,学生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他们可以学会团队合作,培养自己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历 三十 九年 , 顾宪 成三 月作 《 矩堂 商语 》 八月 , 东林 。 月 , 诸 君子 会经 正堂 , 志 。 会 九 偕 再会 取斯 堂 。
高攀 龙三月 讲学 于金沙 志矩堂 。四月 , 学 于荆溪 明道 书 院。秋 赴 昆陵 经正 堂 。 讲 万历 四十 年 , 宪成 三月 , 阳羡 。五 月 , 望会 讲 东林 者三 日。 顾 会 月 从 以上记 录 可 知 , 至少 到 万历 四十 年 , 东林 大 会 从 未 间断 , 人 交 流讲 学 频 繁 , 学 与相 近 的书 院讲 堂 互相 扶持 , 成 一定 的 书院 网络 , 形 东林 书院 的讲 会活 动 总体 处于 高潮 期 。武林 胡 嘉胤 把万 历三 十七 年 的 东林 大会描 述 为“ 南领 袖 , 东 风起 四方 , 真千 古 一事 矣 。 此 时东 林 书 院作 为学 术讲 坛 的影 响 已遍 布东 ” 南 , 及 四方 。 波 但与此 同时 , 界风 浪 开始 向东 林 书 院涌来 , 会 一 开始 , 院 中人 就 被认 为 与政 治有 涉 。万 历三 外 讲 书 十三 年的 京察 。 三十 五年 的选 择 内 阁首辅 事 件 , 都被 猜 疑 有东 林有 关 人 士参 与 , 而三 十 六 年诏起 顾 宪成

旦禁 令稍 有放 松 , 院得 以修复 , 和者一 呼百应 。 历二 十七年 时 仅顾宪 成所 知 的邻近地 区辟 坛讲 书 应 万
学之人 已为数不 少 。“ 时 乡郡诸 君子 以讲 学 为事 者宜 兴 安节吴 公 达可 、 是 武进 启 新钱 公一 本 , 暨薛 公玄 台辈数 人 , 于其 一也 , 名孔 兼 , 金坛人 。” 口 顾 、 二人 在创 书 院之 前 已多次 自行 组织 或参 与友 人组织 之 高
究 则 尚余 一定 的空 间 。 以东林 人 参 与讲 会 的具体 状 况 为例 , 进 一步 细 化研 究 , 一 系列 问题 需 要反 若 有 思, : 如 讲会 盛则 盛矣 , 曾有 波动 吗?东林 书院是 由弱势 渐 至兴盛 , 鼎盛时期 突遭 禁毁 吗 ?还是 几伏 未 在 几 起 ?抑 或从创 建 开始就 是一 部衰 落史 ?又是什 么导 致 了这种 发展 曲线 ?书 院与外 部 局势之 间 如何互 动? 东林 书院 的兴衰 表象 含有 丰 富的信 息量 。

渐 趋 萎 缩 的 东 林 讲 会
与私人 书 院初兴 之 时不 同 , 东林 书 院创建 之 时即 明中后期 , 书院讲会 已相 当成 熟 。尽管之 前 明末 已 三毁 书院 , 其较 近 的一 次万 历三年 的张居正 禁毁 书 院还颇 为严苛 , 距 规模 也较 前两 次 为大 。张居 正在世 之 时 , 院讲 学 确有 一 时 的沉 寂 , 暂时 的 沉默 很 多时 候 意味 着最 终 的爆 发 。 院讲 学 实 已深 得人 心 , 书 但 书
的讲会 , 各地学 人 颇为熟 识 , 与 声名 已起 。所 以可 以说东林 书院作 为明 代最后 一次 书 院讲学 高潮 的领 军
势力 , 它从修 复伊 始 就是 兴盛 的 。 东林 的首 次 大 会会 期 为万 历 三 十二 年 十月初 九 日始 至十 一 日, 上 自京 口 , 至浙 江 以西 , “ 下 同志毕 集 , 与讲 德 、 学 , 相 论 雍容 一堂 … …远 近绅士 及 邑之 父老 子 弟或更 端 而请 , 环 聚而观 , 时相 传 为吴 中 或 一 自古 以来未 有之 盛 。⑧ 这 是一 个 良好 的开端 。 由于难 觅 一客观 标准来 准确 衡 量书 院 的发展状 况 。 ” ( 虑及 东林讲 会 的规模 与 召开频 率 的变 化 以及东 林 主讲人 受邀 外 出或 各地 学人 慕 名而 来讲 学交 流 的状 况 , 或 可大 致反 映起伏 状 态 , 故后 文 皆 以此 为线 索 ) 顾 宪成 、 据 高攀 龙两 人 的年 谱 加 以综合 , 则可 得此 后 七年
关 注 其 兴 衰 轨 迹 。若 以 东 林 讲 会 为线 索 纵 向分 析 书 院 的 发 展 趋 势 , 比较 书 院外 部 形 势 的 变 化 和 书 院 因之 做 出 的反 应 , 发 现 政 治性 的 “ 将 东林 ” 念 与 东 林 书 院 相 互 关 联 却 又 日渐 分 离 , 此 同 时 , 别 是 在 书 院 概 与 特 发 展 进 退 维 谷 之 际 , 林 讲 会 更 趋 学 术化 , 两 种趋 势有 其 特 定 的 内涵 。 东 这 关 键 词 : 林 书 院 ;东 林 讲 会 ;学 术 化 东
间东林 领 袖 的主要 行踪 、 动如下 : 活 万历 三十 三年 九月 , 会东 林 。
万历 三十 四年 顾宪成 五 月会讲 虞 山书 院 。八 月 , 会东林 。高攀龙 讲 学东林 , 书水居 。同顾 泾 阳先 读
维普资讯
16 6
《 江淮 论坛 }0 6年第 5期 }0 2
, 东林 。 会
万 历三 十六 年正 月 , 宪成 作 《 文商语 》 -j 游 云间 , 正学诸 会 。 月 , 顾 仁 。 q, 赴 三 赴虞 山 。 月 , 东林 。 八 会 十月 , 经 正 堂商语 》 作《 。秋 , 际 明在讲 席 。与吴 诸 公 言大会 不 宜独 烦东 林 , 史 于是 定丽泽 约 , 每岁 常润 轮
维普资讯
东 林 书 院 与 东 林 讲 会 探 析
金 奋 飞
( 复旦 大 学历 史 系 ,上 海
203) 0 4 3
摘要 : 明末 东林 书 院 因与 政 治 的牵 连 而 闻名 , 以往 多 从 政 治 史 的角 度 加 以研 究 , 少 立 足 于 书 院 本 身 , 故 较
中 图分 类 号 : 2 83 5 K 4. 0 文 献 标 识 码 : A
宋 杨时所 倡 的东林 书 院于 明末 为顾 宪成 、 高攀龙 等 人筹 资修 复 , 尽管 书 院修复 于 万历 三十 二年 , 全 毁 于 天启 六年 , 兴废 之 间不 过 二 十余 载 , 引起 时人 及 后人 的 广泛 关注 , 却 在讨 论东 林 党 、 东林 学 派 等课 题 时均 有涉及 , 颇 多争议 。 值得 注意 的是 以往多 从社 会政 治 角度分 析 “ 且 东林 ” 对 东林 书院本 身 的研 ,
举 , 以为期 。而经 正 、 春 明道 、 志矩 次第及 焉 。高 攀龙 赴 昆陵经 正 堂会 。
万历三 十七 年 , 宪 成二 月作 《 正 堂商语 二》 九月 , 东林 。高攀 龙 赴金 沙志 矩 堂 、 顾 经 。 会 昆陵 经正 堂
会。 万 历三 十八 年 , 顾宪 成八 月会 东林 。十月 , 经正 之会 。 攀龙 六 月讲 学焦 山 。 嘉 禾天心 书 院会 。 赴 高 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