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隋朝钱币
各朝代钱币的基本特征
哪些古钱币值得收藏。
古钱币市场价格相差很大,有些虽然年代久远,如秦半两、汉五铢等,但出土数量多,所以价格低廉。
那么,哪些古钱币真有价值,值得收藏呢?一、刀币、布币我国钱币有近5000年的历史,大体可分为春秋战国的刀、布币等,秦代的外圆内方钱,唐代的通宝,宋代的年号钱,清末的"宣统通宝",品种有数万至数十万种。
齐燕赵等国的刀币、韩魏秦等国的布币等年代久远,比圆形钱稀少,价格贵。
二、短命政权的钱币短命王朝或农民起义时的铸币,流通时间短,发行量少,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靖康通宝"、"靖康元宝"是宋钦宗时期铸造的,他在位16个月就被掳往北国,"靖康"钱铸造量很少,"靖康通宝"更为罕见,已属国家一级文物。
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后铸有"永昌通宝",此钱铸量少,,且使用时间极短,存世稀少,因此很珍贵,被钱币收藏爱好者视为珍品。
三、存世数量极少的钱币唐代叛将史思明占领洛阳后铸有"得壹元宝"。
后发现"得壹"两字不吉利,改为"顺天",铸"顺天通宝",这两种钱币传世很少,"得壹元宝"尤其罕见。
另外,先仅发现一枚的南唐"大齐通宝"及1972年在吉林库伦旗辽墓中出土的"大康留念"纪念铜币,都是稀宋世珍品。
四、金、银钱币用金、银、白铜等精制而成的宫廷钱币,铸量少,质量佳,属珍贵文物。
五、文化价值高的钱币汉代王莽新朝时的"货泉"、"布泉"等钱币,用的是垂针篆。
北宋仁宗时所铸的九叠篆书体"泉体通宝",是中国最早的美术字,为收藏佳品。
宋代的一对钱,篆文行草分别由司马光和苏东坡所书,飘逸劲拔,为古今一绝,收藏价值很高。
李祥晃整理各朝代钱币的基本特征一、先秦钱币的特征如何?货币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
隋唐以前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隋唐以前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
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货币,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时期,中国古代的货币一直在不断的演变,下面,我就简单的说一下我对隋唐以前的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的认识和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夏商时期的货币贝币是早期中国实物货币之一,早在夏代末年,贝就可能成为交换媒介。
商代常见的是一种齿贝,背面往往磨平,或钻一穿孔,以便于携带,其学名为“货贝”。
由于真贝的数量不够,又用仿制贝代替,有石贝、蚌制贝、骨贝、铜贝等。
铜贝是金属铸币的滥觞。
中华大地上最早的有记载的货币是贝币,据考古出土的文物证明,远在夏代,人们就从遥远的沿海地区采来咸水贝携至内地作为珍贵的首饰,同时也用来换物。
由于贝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使用,逐渐形成原始货币的雏形。
贝币广泛地在人们生活中流通使用是在商代。
据有关史料的记载和出土文物可以发现,在商代,贝壳已经不再作为装饰品,而是纯粹意义上的货币了。
在商代中期以前贝币价值很高,臣下若能获得商王用贝币的赏赐那可真是极大的荣耀。
随着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天然贝币渐渐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故在当时又出现了许多仿制贝币,有石贝、骨贝、蚌贝、绿松贝等,这类贝币形体都较小,其长度约1.2厘米至2.4厘米左右。
在商代晚期又出现了铜质货币,形制也仿海贝形式。
铜贝出土于河南安阳和山西保德等地的商代晚期墓葬中,年代约为公元前14至前11世纪,铜贝堪称是我国最早的金属货币了,其中有一种表面包金的铜币是作为大额货币使用的,现存世量极少。
蚌贝因一出土就容易损坏,现保存完好的不多。
商代晚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易范围不断的扩大,中国北方因不易获得数量众多的南方海贝,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这时,人们又想出了以其他材料防制贝形货币的方法,如陶、石、骨、玉、铜、金等,其中铜仿贝的发明是中国金属铸币的开始。
西周中期,由于货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用金属制作的贝币开始流行。
中国历朝历代钱币种类(最全最详细)
五铢、中平四出五铢
五铢、董卓五铢(无文小钱) 魏五铢 魏五铢
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夫。大泉亚千
蜀五铢、太平白钱、世平白钱、太平自金太平金金、 定平-百
直百五铢、直百、直一 西晋五铢
沈充造“沈郎五铢”或“沈充五铢”
907-926
926-947 947-951 951-969 969-982 982-1031 1031-1054
1054-1101
1101-1125 1032-1048 1048-1067 1067-1086 1086~1139
1139-1193
1193-1206 1206-1211 1211-1223 1223-1226 1226~1227 1115-1123 1123-1135 1135-149 1149-1161 1161-1189 1189-1208 1208-1213 1213-1223 1223-1234
丰货(大字、小字) 汉兴(横写、竖写)
凉造新泉 人夏真兴
四铢 孝建四铁、大明四铢 永光、景和、两铢
刘俊在四川蒙山铸南齐五铢
天监五铁、公式女钱、背四决铁五铢、太清丰乐 四柱五铢、丙柱五铢
天嘉五铢 太货六铢
太和五铢, 永平五铢 永安五铢
小样永安五铢 大统五铢、
常平五铢。
承光 五行大布 永通万国、北周布泉
1260-1294
1294-1307
1308-1311
1311-1320
元末义军
明
南明 三藩,
清 太平天国 中华民国
英宗(硕德八刺) 泰定帝(也孙贴木 天顺帝(隔速吉八) 文宗(图贴睦尔)
各朝代古钱币名称
钱谱先秦周王畿:平肩弧足空首布斜肩弧足空首布战国燕国:一化战国赵国:阳曲布春秋晋国:耸肩尖足空首布战国中后期:半环商中晚期:铅贝战国时期周、晋、郑、卫等国:空首布战国:方足布平首方足布平首方足布平首布平首尖足布平首圆足布尖足布圆足布兹城布三孔布刀币尖首刀战国时期周惠公:东周秦始皇:半两汉汉文帝刘恒:四铢王莽:中布六百壮布七百壮泉四十大布黄千小布一百小泉直一差布五百幺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一刀平五千中泉三十六泉十布大泉五十契刀五百幼泉二十次布九百第布八百货布契刀幺布幺贝新莽壮布▪三国蜀国:直百五铢定平一百直一三国时期:太平百钱三国刘备父子:直百东吴大帝孙权:大泉五千大泉二千大泉五百大泉当千▪晋前凉张氏王朝:凉造新泉东晋元帝司马睿:五朱▪南北朝太货六铢梁武帝萧衍:大吉五铢梁太祖朱温:开平元宝开平通宝北周武帝宇文邕:五行大布永通万国北周三品五行白铜大布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永安五铢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五铢北齐宣帝高洋:常平五铢▪唐唐懿宗李凗:咸通玄宝唐高祖李渊:开元通宝唐肃宗李亨:乾元重宝得壹元宝顺天元宝唐高宗李治:乾封泉宝唐德宗李适:建中通宝唐代宗李豫:大历元宝唐代高昌国:高昌吉利▪五代十国南汉刘龚:乾亨通宝乾亨重宝白龙通宝飞龙进宝后周世宗柴荣:周元通宝周元罗汉周通元宝五代十国燕王刘守光:应天元宝五代十国刘仁恭:应圣元宝五代十国时期盘踞幽州的刘仁恭,刘守光父子:永安一千永安一百永安五百永安一十乾聖元宝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刘龚:大有元宝五代十国梁国朱温:天成元宝五代十国闽王王延政:天德通宝五代十国后晋:天福元宝五代后汉隐帝刘承祐:汉元通宝五代时期闽国王延政:天德重宝十六国时期大夏赫连勃勃:大夏真兴十国前蜀高祖王建:天汉元宝通正元宝光天元宝十国南唐元宗李璟:大唐通宝十国闽王王延曦:永隆通宝十国后蜀孟昶:广政通宝大蜀通宝南唐中宗李璟:永通泉货保大元宝唐国通宝南唐开国皇帝徐知诰( 李升):大齐通宝平安朝醍醐天皇延喜:延喜通宝前蜀国高祖王建:永平元宝楚王马殷:天策府宝前蜀后主王衍:乾德元宝宋宋代时蒙古汗国:大朝金合大朝通宝宋朝铸的官铸镇库钱:泉府元神北宋太宗赵匡义:太平通宝至道元宝淳化元宝北宋真宗赵恒:咸平元宝天禧通宝景德元宝祥符通宝祥符元宝北宋英宗赵曙:治平通宝治平重宝治平元宝北宋哲宗赵煦:元符通宝元符重宝绍圣元宝绍圣通宝元祐通宝绍元通宝绍圣重宝绍聖元宝绍聖通宝北宋神宗赵顼:元丰重宝熙宁元宝熙宁重宝熙宁通宝北宋仁宗赵祯:应历重宝元丰通宝嘉祐通宝天圣元宝康定元宝皇祐元宝至和通宝至和重宝嘉祐元宝嘉佑元宝庆历重宝景佑元宝景祐元宝皇宋通宝至和元宝天聖元宝丰济元宝(仅存其目,并无实钱)北宋钦宗赵桓:清康通宝靖康元宝靖康通宝北宋徽宗赵佶:圣宋元宝圣宋通宝大观通宝宣和元宝宣和通宝崇宁元宝崇宁通宝崇宁重宝建国通宝政和通宝政和重宝重和通宝聖宋元宝聖宋通宝北宋农民起义李顺:应感通宝北宋淳化年间农民起义领袖王小波、李顺:应运元宝南宋孝宗赵昚:乾道元宝乾道通宝乾道重宝纯熙元宝淳熙元宝淳熙通宝隆兴元宝隆兴通宝隆興通宝隆興元宝干道通宝南宋孝武帝刘骏:孝建四铢南宋太祖赵匡胤:宋元通宝南宋派大将刘光世:招纳信宝南宋宁宗赵扩:嘉定万宝嘉定之宝嘉定元宝嘉定全宝嘉定兴宝嘉定安宝嘉定封宝嘉定崇宝嘉定新宝嘉定正宝嘉定永宝嘉定泉宝嘉定洪宝嘉定珍宝嘉定真宝嘉定至宝嘉定重宝嘉定隆宝嘉泰元宝嘉泰通宝圣宋重宝庆元元宝庆元通宝开庆通宝开禧元宝开禧通宝嘉定通宝聖宋重宝南宋理宗赵昀:嘉熙通宝嘉熙重宝大宋元宝大宋通宝宝庆元宝景定元宝皇宋元宝端平元宝端平通宝端平重宝绍定元宝绍定通宝淳祐通宝淳祐元宝淳佑通宝淳佑元宝绍定万岁瑞平重宝南宋光宗赵惇:绍熙元宝绍熙通宝南宋高宗赵构:建炎元宝建炎通宝建炎重宝绍兴元宝绍兴通宝南宋度宗赵孟启:咸淳元宝辽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天赞通宝开丹圣宝通行泉货辽兴宗耶律宗真:重熙通宝辽天祚帝耶律延禧:乾统元宝大辽天庆辽太宗耶律德光:天显通宝天顯通宝会同通宝辽世宗耶律阮:天禄通宝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元宝辽穆宗耶律璟:应历通宝应曆通宝辽景宗耶律贤:乾亨元宝保宁通宝辽德宗耶律大石:康国通宝辽国天祚帝:天庆元宝辽道宗耶律洪基:大康元宝咸雍通宝大安元宝大康通宝寿昌元宝清宁通宝▪金金章宗完颜璟:泰和通宝泰和重宝承安宝货(存世极少)金熙宗完颜亶:天眷通宝皇统元宝金宣宗完颜询(兴定元宝仅存一枚):贞佑通宝贞祐通宝贞祐元宝兴定元宝元光重宝金卫绍王完颜永济:崇庆元宝崇庆通宝至宁元宝金世宗完颜雍:大定通宝金海陵王完颜亮:正隆元宝后金太祖努尔哈赤:天命通宝金代伪齐政权刘豫:阜昌通宝阜昌重宝阜昌元宝▪西夏西夏毅宗嵬名谅祚福:福圣宝钱西夏襄宗李安全:皇建元宝西夏神宗李遵顼:光定元宝西夏仁宗赵仁孝:天盛元宝乾佑元宝乾祐元宝西夏惠宗李秉常:大安宝钱大安通宝西夏桓宗赵纯:天庆宝钱西夏崇宗李乾顺:贞观重宝元德重宝元德通宝元元英宗颖德八刺:至治元宝至治通宝至治元年元武宗海山:大元国宝大元通宝至大元宝至大通宝元文宗图帖睦尔:天历元宝至顺元宝至顺通宝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泰定通宝泰定元年致和元宝泰定元宝元顺帝妥灌帖睦尔:元统通宝元统元宝至元通宝至元元宝至正通宝至正之宝穆清铜宝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元宝中统元宝交钞元仁宗爱育:延祐元宝延祐通宝皇庆元宝元成宗铁穆耳:元贞通宝大德通宝元贞元宝元代供养钱:大元元宝圣历元宝陈友谅:大义通宝大義通宝元末明玉珍:天统元宝天统通宝元末农民起义军韩林儿:龙凤通宝元末起义军张士诚:天佑通宝天祐通宝元末起义军徐寿辉:天完通宝天定通宝▪明▪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东平王孙可望(张献忠的义子):兴朝通宝云南大理土司:水官通宝太官通宝火官通宝吴三桂孙吴世璠:洪化通宝太平天国平西王吴三桂:昭武通宝利用通宝南明鲁王朱以海:大明通宝南明桂王:永历通宝永曆通宝明毅宗朱由检:崇祯通宝明光宗朱常洛:天啟通宝明孝宗朱佑樘:弘治通宝明熹宗朱由校:天启通宝泰昌通宝明武宗朱厚照:正德通宝明太祖朱元璋:大中通宝洪武通宝明世宗朱厚熜:嘉靖通宝明神宗朱翊钧:万历通宝万曆通宝明仁宗高炽:洪熙通宝明穆宗朱载垕:隆庆通宝明惠帝朱允炆:建文通宝明成祖朱棣:永乐通宝明宣宗朱瞻基:宣德通宝李自成:永昌通宝福王朱由崧:弘光通宝清天地会:天元通宝皇帝通宝平靖胜宝平靖通宝天朝通宝太平天国:天国通宝天国圣宝靖南王耿精忠:裕民通宝清宣宗旻宁:道光通宝清文宗奕泞:咸丰元宝咸丰通宝咸丰重宝清太宗皇太极:天聪通宝清世祖福临:隆武通宝顺治通宝清世宗胤禛:雍正通宝清圣祖玄烨:康熙通宝康熙重宝清仁宗顺埮:嘉庆通宝清穆宗载淳:同治通宝同治重宝宝巩通宝祺祥通宝祺祥重宝清高宗弘历:乾隆通宝乾隆宝藏龙圆通宝乾隆重宝清德宗载湉:光绪元宝光绪通宝光绪重宝清代臆造品:汉兴元宝清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政权——大成国:洪德通宝清末地方钱,不详谁氏所铸:永正通宝广东三合会陈开:明道通宝溥仪:宣统通宝白莲教:嗣统通宝▪民国袁世凯:洪宪元宝▪安南南安翼帝嗣德:嗣德宝钞李朝太宗佛玛:天感元宝后李朝仁宗李乾德:天符元宝后黎襄翼帝:陈公新宝后黎朝神宗黎维祺:永寿通宝永寿之宝后黎朝裕宗黎维搪:永盛通宝后黎朝襄翊帝黎滢:洪颐通宝安南后黎朝昭宗黎譓:光绍通宝安南后黎朝裕宗黎维禟:保泰通宝安南后黎朝襄翼帝黎潆:洪顺通宝安南后黎朝襄翼帝洪顺:光顺通宝安南后黎朝高宗:天瑞元宝安南后黎朝太宗:大宝通宝安南后黎朝仁宗黎濬:大和通宝安南后黎朝恭帝黎椿:统元通宝后黎朝宪宗黎晖:景统通宝后黎朝显宗黎维褍:景兴通宝后黎朝愍帝:昭统通宝后黎朝威穆帝:端庆通宝后黎朝太宗黎麟:绍平通宝安南后黎朝仁宗黎浚:延宁通宝太和通宝后黎朝叛将安南王陈暠:佛法僧宝后黎朝废帝黎琮:天兴通宝广南国世宗阮福润:天明通宝陈朝裕宗:绍丰元宝陈朝太宗天应:正平通宝陈朝太宗陈煚:政平通宝陈朝圣宗:绍隆通宝陈朝明宗:开泰元宝安南王:天庆通宝安南阮成泰帝:成泰通宝安南朊翼祖:嗣德通宝安南阮光瓒:景盛通宝安南阮朝阮文惠:光中通宝安南阮朝咸宜帝阮福明:咸宜通宝安南阮朝世祖阮福映:嘉隆通宝安南阮朝阮光纉:宝兴通宝安南阮朝启定帝阮福昶:启定通宝阮圣祖阮福晈:明命通宝安南保大帝阮永瑞:保大通宝安南阮景宗阮福昪:同庆通宝安南阮朝顺化肃宗阮福澎:安法元宝安南阮朝简宗阮福昊:建福通宝安南起义军钱:元隆通宝安南莫朝莫福源:永定之宝正元通宝光宝通宝开建通宝康和通宝广和通宝永定通宝安南李太宗乾符:明道元宝安南李朝高宗李龙韬:天资通宝安南大瞿越国:太平兴宝安南黎氏:景兴重宝安南黎桓:天福镇宝安南胡朝:圣元通宝聖元通宝安南陈朝皇帝陈嵩:天应通宝安南陈朝重光帝陈季扩:重光通宝后黎朝中期权臣莫登庸逐主篡位:明德通宝安南后李朝神宗李阳焕:天顺通宝安南后黎朝末期地方割据势力铸造:正和通宝安南陈朝外戚胡季犁:圣通元宝疑为安南起义军首领范玉:永宁通宝疑为安南待考品,未知年代与帝属:大越通宝印平元宝永治之宝画隆元宝咸统元宝弘万元宝咸丝元宝成丝元宝祥圣元宝竟宁元宝长和通宝开定通宝永始通宝祥元通宝景元通宝玄聪通宝经利通宝祥圣通宝永治通宝建顺通宝崇明通宝疑为安南待考品。
中国钱币发展历史演变
中国钱币发展史(带图解说)先秦钱币(一) 先秦时期经济在我国夏商西周奴隶社会时期,经济以农业为主,土地归天子所有。
夏朝时,农业知识就比原始社会有所提高,发明了节气和干支记日法,商朝时,农业生产已不是石头制品,而是金属工具,今河南境内曾出土有商代铜铲等物。
西周时,已实行井田制度,天子每年都要让一万人到公田服役,每家出一人到公田耕作,不到公田耕作的,就要纳税,农业生产工具方面主要是铜制农器。
从这时起,畜牧业已与农业分开,在夏朝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的猪、狗、牛、马等兽骨,可以想见当时的畜牧业在生产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夏朝和西周时畜牧业已发展到较高的阶段,传到后世的家畜,在当时就已经全有了。
遗址中发现的家畜多达数百头。
手工业已逐渐发达,大批的奴隶被送入手工作坊,分门别类,进行手工生产,当时比较重要的是青铜业制作。
那时的商业也开始兴起,东面沿海和新疆青海等地的玉,已被当作贵重物品贩卖了。
在西周时已准许人们到远方贩卖货物,并有一部分人靠经商谋生。
当时商人的地位也已提高,可分享regime,经济文化交流已日渐繁荣起来。
到了春秋时期农业进一步发展,齐国实行了“相地衰征”的土地制度,实行了“均地分民”与“民民分货”,的政策,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
这时的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一切器物都变得精巧玲珑、体积轻便,形制新颖了。
随着农业生产的提高,中下等贵族和自由农民竞相开垦荒地,私田不断增加,生产率高于奴隶主的公田。
由于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以及交通的发展,使商业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郑国的商人可到楚买丝,到周卖皮革等等。
到了战国时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
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农业、手工业都有相当大的发展,商业也更加兴盛,官府商业和私人商业都得到了发展,《周易》上说“日中作市,召集天下人民,即天下的货物,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指的就是当时典型的集市商业。
总之先秦时期的经济发展有了飞速的提高,较远古时代大为进步,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交易的需要,各种形式的货币也就出现了。
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历程命制:孙秀英货币是商业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反映了商业发展水平,它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向轻便方向发展。
它的演变和发展又与政治环境有关,政治安定、国家统一,则货币统一;政治动乱、国家分裂,则货币混乱。
一、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历程1、战国: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铸币,如齐国的刀形币、赵国的铲形币、楚国的蚁鼻钱以及秦国的半两钱等。
这是各诸侯国商业兴盛的表现,但货币不统一妨碍各诸侯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春秋战国时代货币的特点:(1)、货币单位已分成等级;(2)、没有统一的货币铸造制度;(3)、多种货币同时并存。
2、秦:规定圆形方孔钱作为通行全国的货币,后世历代都仿照秦钱样式。
规定全国使用统一的货币,币面铸有“半两”二字,表明每枚的重量是半两,史称半两钱。
禁止其他财物作为货币流通。
秦始皇统一货币的意义:(1)、货币的统一是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促进封建国家统一的重要措施;(2)、货币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物资交流和贸易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3)、秦始皇对货币的规定是中国货币史上第一个货币立法,半两钱对以后历代钱币的形式有深远影响;(4)、半两钱以重量为名称,又是中国量名钱的开端。
3.两汉:(1)汉初的钱币制度多有变化,铜钱由民间自铸,十分混乱。
(2)汉武帝改革币制的内容:汉武帝时铸造五铢钱,每枚重5铢,钱面铸“五铢”二字,周边有轮廓。
汉武帝对钱币制度进行整顿,采取两条措施:一是统一铸币权,五铢钱由中央政府的上林三官负责铸造,禁止各郡国铸钱;二是全国统一使用上林三官铸造的五铢钱,非三官钱不许使用。
汉武帝改革币制的评价:①汉武帝改革钱币制度,创造了一个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钱币体制。
五铢钱重量适宜使用,便于流通,是最为理想的封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媒介,历经700余年时间而不衰,成为中国主要的货币。
②钱币改革确立了中央政府的货币铸造权和发行权,禁止私铸,这有利于货币的统一和币值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政权的巩固,也有利于安定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按照顺序列出中国古代所有的年号铜钱 六
按照顺序列出中国古代所有的年号铜钱六秦朝:(前221~206)秦半两,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西汉:(前221~23)帝王:高祖(刘邦)年号:无发行钱币及备注:三铢半两·榆荚半两帝王:少帝恭(刘恭)年号:无发行钱币及备注:八铢半两帝王:少帝弘(刘弘)年号:无发行钱币及备注:五分钱帝王:文帝(刘恒)年号:无发行钱币及备注:四铢半两帝王:武帝(刘彻)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发行钱币及备注:三铢钱郡国五铢赤仄五铢上林三官五铢帝王:昭帝(刘弗陵)年号:始元、元凤、元平发行钱币及备注:昭帝五铢帝王:宣帝(刘询)年号: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黄龙发行钱币及备注:宣帝五铢、小五铢帝王:元帝年号:初元、永光、建昭、竟宁发行钱币及备注:四出五铢新(8~23)帝王:王莽(莽巨君)年号:始建国、天凤、地皇发行钱币及备注:契刀五百·货布·布泉·货泉·国宝金匮直万一刀平五千六泉·十布帝王:更始帝(刘玄)年号:更始发行钱币及备注:更始五铢、铁半两五铢(公孙述)东汉:(25~220)帝王:光武帝(刘秀)年号:建武、建武中元发行钱币及备注:建武五铢帝王:灵帝(刘宏)年号:建宁、熹平、光和、中平发行钱币及备注:四出五铢帝王:废帝(刘弁)年号:发行钱币及备注:减边五铢、延环五铢帝王:献帝(刘协)年号:初平、兴平、建安、延康发行钱币及备注:董卓五铢(无文小钱)三国魏(220~265)帝王:文帝(曹丕)年号:黄初发行钱币及备注:沿用汉五铢帝王:明帝(曹睿)年号:太和、青龙、景初发行钱币及备注:压五压金五铢吴(222~280)帝王:大帝(孙权)年号:黄武、黄龙、嘉禾、赤乌、太元、神凤发行钱币及备注: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蜀(汉)(221~363)帝王:昭烈帝(刘备)年号:发行钱币及备注:蜀五铢直百五铢直百直一·太平百钱·世平百钱·太平百金·定平一百西晋、东晋、十六国西晋(265~316)帝王:武帝(司马炎)年号:泰始、咸宁、太康、太熙、发行钱币及备注:沿用旧钱帝王:惠帝(司马衷)年号:永熙、永平、元康、永康、永宁、太安、永安、建武、永兴、光熙发行钱币及备注:一类小型私铸泉泉、货货、货泉、布泉、货布可能为当时豪强铸造东晋(317~420)帝王:元帝(司马睿)年号:建武、大兴、永昌发行钱币及备注:赵王石勒造“丰货”帝王:明帝(司马绍)年号:永昌、太宁发行钱币及备注:沈充造“沈郎五铢”帝王:成帝(司马衍)年号:太宁、咸和、咸康发行钱币及备注:成汉李寿造“汉兴”钱帝王:安帝(司马德宗)年号:隆安、元兴、义熙发行钱币及备注:北凉造“凉造新泉”帝王:恭帝(司马德文)年号:元熙发行钱币及备注:夏造“大夏真兴”南北朝(420~581)南朝:宋(420~479)帝王:文帝(刘义隆)年号:元嘉发行钱币及备注:四铢帝王:孝武帝(刘骏)年号:孝建、大明发行钱币及备注:孝建四铢、大明四铢帝王:前废帝(刘子业)年号:永光、景和发行钱币及备注:两铢、永光、景和、孝建(二铢)南朝:齐(479~502)帝王:武帝(萧赜)年号:永明发行钱币及备注:四川蒙山铸南齐五铢南朝:梁(502~557)帝王:武帝(萧衍)在位时间:502~549 年号:天监、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发行钱币及备注:天监五铢、公式女钱、背四决铁五铢、太清丰乐帝王:敬帝(萧方智)在位时间:555~557 年号:绍泰、太平发行钱币及备注:四柱五铢、两柱五铢南朝:陈(557~589)帝王:文帝(陈倩)在位时间:560~566 年号:天嘉、天康发行钱币及备注:天嘉五铢帝王:宣帝(陈顼)在位时间:569~582 年号:太建发行钱币及备注:太货六铢北朝:北魏(386~534)帝王:太武帝(拓跋寿)在位时间:423~452 年号:始光、神迦、延和、太延、太平真君、正平发行钱币及备注:太和五铢(北魏)495年帝王:宣武帝(元恪)在位时间:500~515 年号:景明、正始、永平、延昌发行钱币及备注:永平五铢帝王:孝庄帝(元子攸)在位时间:527~530 年号:建义、永安发行钱币及备注: 永安五铢(北魏)529年北朝:东魏(534~550)帝王:孝静帝(元善见)在位时间:534~550 年号:天平、元象发行钱币及备注:小样永安五铢北朝:西魏(535~557)北朝:北齐(550~577)帝王:文宣帝(高洋)在位时间:549~559 年号:天保发行钱币及备注:常平五铢(齐)553年北朝:北周(557~581)帝王:孝闵帝(宇文觉)在位时间:557 年号:发行钱币及备注:五行大布(北周)547年帝王:武帝(宇文邕)在位时间:560~578 年号:保定、天和、建德、宣政发行钱币及备注:布泉(北周)561年帝王:静帝(宇文衍)在位时间:579~581 年号:大象、大定发行钱币及备注:永通万国(北周)579年隋:(581~618)帝王:文帝(杨坚)在位时间:581~604 年号:开皇、仁寿发行钱币及备注:置样五铢、五铢白钱唐(618~907)帝王:高祖(李渊)在位时间:618~626 年号:武德发行钱币及备注:开元通宝帝王:高宗(李治)在位时间:649~683 年号: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发行钱币及备注:乾封泉宝帝王:肃宗(李亨)在位时间:756~762 年号:至德、乾元、上元发行钱币及备注:乾元重宝·(史思明)得一元宝顺天元宝帝王:代宗(李豫)在位时间:762~779 年号:宝应、广德、永泰、大历发行钱币及备注:大历通宝帝王:德宗(李适)在位时间:779~805 年号:建中、兴元、贞元发行钱币及备注:建中通宝(新疆铸)帝王:顺宗(李诵)在位时间:805 年号:永贞发行钱币及备注:有“大”、“中”、“元”字钱帝王:武宗(李炎)在位时间:840~846 年号:会昌发行钱币及备注:会昌开元有背:昌、京、洛、益、蓝;荆、襄、越、宣、兖;洪、润、潭、鄂、平;兴、梁、广、梓、福;永、丹、桂共23局五代十国后梁(907~923)帝王:太祖(朱全忠)在位时间:907~910 年号:开平、乾化发行钱币及备注:开平元宝附刘仁恭铸:永安一十、一百、五百、一千·顺天元宝当千·应天元宝·应圣元宝·铁货布·铁五铢(仿隋式样)帝王:末帝(朱友贞)在位时间:911~923 年号:乾化、贞明、龙德发行钱币及备注:附徐知诰铸:大齐通宝后唐(923~936)帝王:庄宗(李存勗)在位时间:923~926 年号:同光发行钱币及备注:附前蜀铸:永平元宝·通正元宝·天汉元宝·光天元宝·咸康元宝·乾德元宝帝王:明宗(李嗣源)在位时间:926~934 年号:天成、长兴发行钱币及备注:天成元宝帝王:闵帝(李从厚)在位时间:934~935 年号:应顺发行钱币及备注:附南汉铸:铅开元通宝·乾亨重宝·乾亨通宝后晋(936~946)帝王:高祖(石敬塘)在位时间:936~944 年号:天福发行钱币及备注:天福元宝帝王:出帝(石重贵)在位时间:944~947 年号:天福、开运发行钱币及备注:附闽铸:开元通宝背闽、福·永隆通宝·天德重宝后汉(947~950)帝王:高祖(刘知远)在位时间:947~948 年号:天福、乾佑发行钱币及备注:汉元通宝帝王:隐帝(刘承佑在位时间:948~951 年号:乾佑发行钱币及备注:附楚铸:开元通宝小铅钱·乾封泉宝大铁钱·天策府宝帝王:太祖(郭威)在位时间:951~954 年号:显德发行钱币及备注:周元通宝北宋(960~1127)帝王:太祖(赵匡胤)在位时间:960~976 年号:建隆、乾德、开宝发行钱币及备注:宋元通宝帝王:太宗(赵光义)在位时间:976-997 年号: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发行钱币及备注:太平通宝·淳化元宝·至道元宝(李顺)应运元宝帝王:真宗(赵恒)在位时间:998~1022 年号: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僖、乾兴发行钱币及备注:咸平元宝·景德元宝·祥符元宝·天僖通宝帝王:仁宗(赵祯)在位时间:1022~1063 年号:天圣、明道、景佑、宝元、康定、庆历、皇佑、至和、嘉佑发行钱币及备注:天圣元宝·明道元宝·景佑元宝·皇宋通宝·康定元宝·庆历重宝·皇佑通宝·至和元宝·至和重宝、至和通宝·嘉佑元宝·嘉佑通宝帝王:神宗(赵顼)在位时间:1068~1085 年号:熙宁、元丰发行钱币及备注:熙宁元宝·熙宁通宝·熙宁重宝·元丰通宝·元丰重宝帝王:哲宗(赵煦) 在位时间:1086~1101 年号:元佑、绍圣、元符发行钱币及备注:元佑通宝·绍圣元宝·绍圣通宝·绍圣重宝·元符通宝·元符重宝帝王:徽宗(赵佶)在位时间:1101~1125 年号: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发行钱币及备注:建国通宝·圣宋元宝·圣宋通宝·崇宁通宝·崇宁重宝·崇宁元宝·大观通宝·大观元宝·政和通宝·政和重宝·重和同胞·宣和元宝·宣和通宝帝王:钦宗(赵桓)在位时间:1126~·年号:靖康发行钱币及备注:靖康元宝·靖康通宝南宋(1127~1279)帝王:高宗(赵构)在位时间:1127~1162 年号:建炎、绍兴发行钱币及备注:建炎通宝·建炎重宝·建炎元宝·绍兴元宝·绍兴通宝帝王:孝宗(赵shen)在位时间:1163~1190 年号:隆兴、乾道、淳熙发行钱币及备注:隆兴元宝·乾道元宝·淳熙元宝·淳熙通宝帝王:光宗(赵敦)在位时间:1190~1194 年号:绍熙发行钱币及备注:绍熙元宝·绍熙通宝帝王:宁宗(赵扩)在位时间:1195~1224 年号:庆元、嘉泰、开僖、嘉定发行钱币及备注:庆元通宝·庆元通宝·嘉泰通宝·嘉泰元宝·开僖通宝·开僖元宝·嘉定通宝·嘉定元宝·嘉定杂宝帝王:理宗(赵昀)在位时间:1225~1264 年号:宝庆、绍定、端平、嘉熙、淳佑、宝佑、开庆、景定发行钱币及备注:大宋元宝·大宋通宝·圣宋重宝·宝庆元宝·绍定元宝·绍定通宝端平元宝·端平通宝·端平重宝·嘉熙通宝·嘉熙重宝淳佑元宝·淳佑通宝·皇宋通宝·开庆通宝·景定元宝帝王:度宗在位时间:1265~1274 年号:咸淳发行钱币及备注:咸淳元宝·临安府钱牌--南宋后期帝王:恭宗(赵显)在位时间:1275 年号:德佑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端宗在位时间:1276~1278 年号:景炎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帝丙(赵丙)在位时间:1278~1279 年号:祥兴发行钱币及备注:辽(907~1125)帝王:太祖(耶律阿保机)在位时间:907~926 年号:神册、天赞、天显、发行钱币及备注:通行泉货·天显通宝帝王:太宗(耶律徳光)在位时间:926~947 年号:天显、会同、大同发行钱币及备注:会同通宝帝王:世宗(耶律阮)在位时间:947~951 年号:天禄发行钱币及备注:天禄通宝帝王:穆宗(耶律璟)在位时间:951~969 年号:应历发行钱币及备注:应历通宝帝王:景宗(耶律贤)在位时间:969~982 年号:宝宁、乾亨发行钱币及备注:宝宁通宝帝王:圣宗(耶律隆绪)在位时间:982~1031 年号:乾亨、统和、开泰、太平发行钱币及备注:统和通宝帝王:兴宗(耶律宗真)在位时间:1031~1054 年号:景福、重熙发行钱币及备注:景福通宝·重熙通宝帝王:道宗(耶律洪基)在位时间:1054~1101 年号:清宁、咸雍、大(太)康、大安、寿昌发行钱币及备注:清宁通宝·咸雍通宝·大康通宝·大康元宝·大安元宝·寿昌元宝帝王:天祚帝(耶律延禧)在位时间:1101~1125 年号:乾统、天庆、保大发行钱币及备注:乾统元宝·天庆元宝西夏(1038~1227)帝王:毅宗(李谅祚)在位时间:1048~1067 年号:延嗣宁国、天佑垂圣、福圣承道、拱化发行钱币及备注:西夏文福圣宝钱·帝王:惠宗(李秉常)在位时间:1067~1086 年号:乾道、天赐礼盛国庆、大安、天安礼定发行钱币及备注:西夏文大安宝钱·大安通宝帝王:崇宗(李乾顺)在位时间:1086~1139 年号:天仪治平、天佑民安、永安、贞观、雍宁、元德、正德、大德发行钱币及备注:西夏文贞观宝钱·元德通宝、重宝·大德通宝帝王:仁宗(李仁孝)在位时间:1139~1193 年号:大庆、人庆、天盛、乾佑发行钱币及备注:西夏文乾佑宝钱·天盛、乾佑元宝帝王:桓宗(李纯佑)在位时间:1193~1206 年号:天庆发行钱币及备注:西夏文天庆宝钱·天庆元宝帝王:襄宗(李安全)在位时间:1206~1211 年号:应天、皇建发行钱币及备注:皇建元宝帝王:神宗(李顺顼)在位时间:1211~1223 年号:光定发行钱币及备注:光定元宝金(1115~1234)帝王:太宗(完颜晟)在位时间:1123~1135 年号:天会发行钱币及备注:伪齐刘豫:阜昌元宝、通宝、重宝帝王:海陵王(完颜亮)在位时间:1149~1161 年号:天德、贞元、正隆发行钱币及备注:天眷通宝、元宝·皇统元宝帝王:世宗(完颜雍)在位时间:1161~1189 年号:大定发行钱币及备注:大定通宝帝王:章宗(完颜景)在位时间:1189~1208 年号:明昌、承安、泰和发行钱币及备注:承安宝货银铤·泰和通宝、重宝帝王:卫绍王(完颜永济)在位时间:1208~1213 年号:大安、崇庆、至宁发行钱币及备注:崇庆元宝·崇庆通宝·至宁元宝帝王:宣宗在位时间:1213~1223 年号:贞佑、兴定、元光发行钱币及备注:贞佑元宝、通宝元(1279~1368)帝王:世祖(忽必烈)在位时间:1260~1294 年号:中统、至元发行钱币及备注:大朝通宝·中统元宝·至元通宝帝王:成宗(铁穆耳)在位时间:1294~1307 年号:元贞、大德发行钱币及备注:元贞元宝、通宝·大德元宝、通宝帝王:武宗(海山)在位时间:1308~1311 年号:至大发行钱币及备注:至大通宝、元宝·大元通宝、国宝帝王:仁宗在位时间:1311~1320 年号:皇庆发行钱币及备注:皇庆元宝帝王:英宗(硕德八剌)在位时间:1321~1323 年号:延佑发行钱币及备注:延佑元宝、通宝帝王:泰定帝(也孙贴木儿)在位时间:1323~1328 年号:至治发行钱币及备注: 至治元宝、通宝·大元至治帝王:天顺帝(阿速吉八)在位时间:1328 年号:泰定发行钱币及备注:泰定通宝、元宝帝王:顺帝(妥欢贴睦尔)在位时间:1333~1368 年号:至顺、元统、至元、至正发行钱币及备注:至顺元宝、通宝、至元元宝、通宝·至正通宝、之宝明(1368~1644)帝王:太祖(朱元璋)在位时间:1368~1398 年号:洪武发行钱币及备注:洪武通宝帝王:成祖(朱棣)在位时间:1403~1424 年号:永乐发行钱币及备注:永乐通宝帝王:仁宗(朱高炽)在位时间:1425 年号:洪熙发行钱币及备注:洪熙通宝帝王:宣宗(朱瞻基)在位时间:1426~1435 年号:宣德发行钱币及备注:宣德通宝帝王:考宗在位时间:1488~1505 年号:弘治发行钱币及备注:弘治通宝帝王:世宗(朱厚璁)在位时间:1522~1567 年号:嘉靖发行钱币及备注:嘉靖通宝帝王:穆宗(朱载厚)在位时间:1567~1572 年号:隆庆发行钱币及备注:隆庆通宝帝王:神宗(朱翊钧)在位时间:1573~1620 年号:万历发行钱币及备注:万历通宝帝王:光宗(朱常洛)在位时间:1620 年号:泰昌发行钱币及备注:泰昌通宝帝王:熹宗(朱由校)在位时间:1621~1627 年号:天启发行钱币及备注:天启通宝帝王:毅宗(朱由检)在位时间:1628~1644 年号:崇祯发行钱币及备注:崇祯通宝帝王: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发行钱币及备注:永昌通宝·大顺通宝·西王赏功帝王:南明在位时间:1644~1662 发行钱币及备注:弘光通宝·隆武通宝·大明通宝·永历通宝·兴朝通宝帝王:三藩在位时间:1673~1680 发行钱币及备注:利用通宝·昭武通宝·洪化通宝·裕民通宝清(1616~1911)帝王:太祖(努尔哈赤)在位时间:1616~1626 年号:天命发行钱币及备注:天命汉钱、天命通宝帝王:太宗(皇太极)在位时间:1626~1643 年号:天聪、崇德发行钱币及备注:天聪汉钱帝王:世祖(福临)在位时间:1644~1661 年号:顺治发行钱币及备注:顺治通宝帝王:圣祖(玄烨)在位时间:1661~1722 年号:康熙发行钱币及备注:康熙通宝帝王:世宗(胤禛)在位时间:1723~1735 年号:雍正发行钱币及备注:雍正通宝帝王:高宗(弘历)在位时间:1736~1795 年号:乾隆发行钱币及备注:乾隆通宝帝王:仁宗(顒琰)在位时间:1796~1820 年号:嘉庆发行钱币及备注:嘉庆通宝帝王:宣宗(旻宁)在位时间:1821~1850 年号:道光发行钱币及备注:道光通宝帝王:文宗在位时间:1851~1861 年号:咸丰发行钱币及备注:咸丰通宝·重宝·元宝帝王:穆宗(载淳)在位时间:1862~1874 年号:同治发行钱币及备注:祺祥通宝、祺祥重宝、同治通宝·重宝帝王:德宗(载湉)在位时间:1875~1908 年号:光绪发行钱币及备注:光绪通宝·重宝帝王:(溥仪)在位时间:1909~1911 年号:宣统发行钱币及备注:宣统通宝太平天国帝王:洪秀全发行钱币及备注:天国通宝·天国圣宝·太平天国·太平圣宝。
中国古代钱币简介(五)
中国古代钱币简介(五)中国的钱币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种类繁多,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钱币文化。
先秦时期的钱币,各诸侯国实行不同的钱币制度,在不同地区使用形制各异的刀币、布币、环钱等。
秦统一中国后,中国的钱币以环钱为主要形制,一直持续到清代。
北宋时,中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到了明代,白银则成了中国最主要的流通钱币。
隋唐五代十国钱币1、隋朝钱币公元581年杨坚代北周称帝,国号隋。
隋朝的建立,使中国混乱的钱币趋向于统一。
隋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确保社会安定,促进生产力发展,在政治、经济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措施。
铸行统一钱币即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项。
隋朝在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清除了北齐、北周和梁、陈货币的弊端,并实行通货紧缩的政策,建立稳定的货币形制。
隋文帝开皇三年(癸卯,583)铸行了一种合乎标准的五铢钱,称作开皇五铢,又叫置样五铢。
钱币的文字是篆书,外郭较宽于内郭,唯五字左侧多一竖划,直径2.4CM,重3克上下。
隋朝的法定制钱一千文重四斤二两,隋文帝下令禁止以前的钱币和私人铸造的钱币在国内流通。
此外隋币还有隋铸五铢大样、隋铸五铢小平、五铢异品小平、五五铢铢传形复式、五铢小平直读、五铢铁质四出、五铢小平传形、五铢小平普品等。
【隋文帝五铢钱】【隋文帝开皇五铢】2、唐朝钱币唐代沿袭南北朝以來的传统,绢帛作为法定货币与铜钱并行。
由于流通中的铜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民间普遍使用绢帛,其数量比铜钱还要多些。
唐代前期处于繁荣阶段,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辉煌灿烂。
钱币文化,作为唐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特征显著,高度发展,成绩突出。
唐初沿用隋五铢钱和其他古钱。
髙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罢五铢钱,行用开元通宝钱。
开元通宝钱是一种新的钱币体制,在中国钱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中国钱币发展史上标志着五铢钱制的结束,通宝钱制的开始。
通宝钱的独特之处不在于形制,而在于钱名,也即钱币上的文字。
钱文内容由“开元”与“通宝”两部分构成,前者昭示开始新纪元,后者表示通行宝货。
第三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与信用
☆两晋(公元265-420年)至南朝刘宋前 十年(公元430年)的一个半世纪内, 政府基本上实行不铸钱的通货紧缩政 策,有几十年不铸造钱币,主要流通 曹魏、蜀汉和东吴的旧钱;另外民间 还有少量沈郎钱和女钱、稚钱等私铸 小钱流通,以致钱荒不断出现,物贱 钱贵(P89-90)。
沈郎钱
“沈郎钱”指的 是东晋大将军王 敦手下的一名参 军沈充所铸的钱 币(P90)。
◆总之,战乱、财政困难、私铸猖 獗,使得此时的钱币普遍减重、贬
值,各朝铸造的钱币轻重大小很不
统一,五铢钱体制已经名不符实
(见上图)。
◆政权不稳、财政困难、币值多变、金 属币材供给不足和粮帛等物质匮乏、 钱币减重、劣币驱逐良币,使得品质
优良的钱币流通减少,人们不愿使用
劣质钱币,以致实物货币盛行,形成
东汉已有綖环钱、仅剩内郭的剪边五铢钱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綖环五铢钱
☆随后建立的南齐政权为应付前 朝留下的通胀而实行通货紧缩
政策,不铸造钱币,致使物贱
钱贵,加重了人民的税收负担。
☆南齐之后建立的南梁为了维持军政开 支而推行通货膨胀政策,除了铸造不 足值的“公式女钱”以外,也大量铸
造价值较低、与铜钱比价不合理的铁
本章需要识记的基本概念
鹅眼钱;寺库
一、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与货币制度(P88)
◆公元189年,年仅34岁的东汉灵帝病死后,东汉王
朝因宦官与外戚的争斗又陷入内乱之中,皇权旁
落。
◆公元189年汉献帝刘协即位后先后被董卓、李傕
(jué )、郭氾、曹操等权臣劫持。 ◆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东汉献帝,自己做 皇帝,国号魏。随后,刘备(221年)和孙权 (229年)也相继称帝,国号分别为蜀和吴,三国 鼎立。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钱币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钱币隋朝一统长久以来南北分裂的中国,北讨突厥,南征林邑,扬威国外,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状态。
隋文帝统一中原后,废除北周六官制度,重视农业,重建强大的统一王朝。
唐朝前期,巩固统一,政局稳定,社会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鼎盛局面。
一、隋朝钱币据史书记载,隋初时期货币极为混乱,前朝钱币均能使用。
如北齐的“常平五铢”、北周的“五行大布”“永通万国”、南朝的陈“五铢”“太货六铢”、刘宋的“鹅眼钱”、萧梁的“剪边钱”等都在使用。
由于这些钱币大小轻重不一,使用不便,为满足商品交换需要,隋文帝下令整顿货币,改铸统一标准的“五铢”钱。
隋五铢共有两种:一种是“开皇五铢”,又称“置样五铢”。
另一种是“五铢白钱”。
“开皇五铢”铸造于“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年),每千钱重约四两二斤。
“开皇五铢”大钱尺寸为2.5厘米,重3克-3.4克,小钱直径为2.3厘米,重2.25克-2.3克。
“五铢”两字为篆文,横读,“五”字交笔斜直(也有稍弯曲的),穿孔右边铸有一竖线。
背面皆有廓,边廓且较阔。
“五铢白钱”铸造于隋炀帝“杨广”大业年间(605-616年)。
因铸币原料含锡、铅等金属,使得钱色发白,故称“白钱”。
隋五铢的“五”字左边大多有一竖线,旋转过来看像“凶”字,于是人们借机发泄说:“此钱为凶钱,杨广凶多吉少,注定没有好下场”。
所以,历朝历代在钱币铸造上,始终未能摆脱封建迷信色彩。
二、唐朝钱币的形制与流通唐朝在中国历史上经济繁荣,商业发达,对外贸易密切。
因此,唐朝是铸造货币最规整,铸量较多的朝代。
据史书记载,唐朝和东南亚各国在经济、文化上的联系非常密切。
随着商业往来,唐朝时期的财物、钱币一批又一批地通过海运和陆运,流通到东南亚各国。
据史书记载,林邑(今越南中部)、真腊(今柬埔寨)、室利佛逝(今印尼的苏门答腊)、堕婆登(今印尼)、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和骠国(今缅甸)经常派遣使者到我国唐朝。
东汉三国南北朝隋古钱币图录
东汉三国南北朝隋古钱币图录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及隋的钱币五铢延环五铢直百五铢太平百钱大泉五百汉兴丰货孝建四铢剪边五铢太货六铢太和五铢永安五铢常平五铢布泉北周五铢五行大布永通万国隋五铢东汉钱币经王莽变乱,生灵涂炭,汉光武帝刘秀重新统一国家,为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缓和阶级矛盾,下令释放奴婢,抑制豪强的掠夺,与民生息,崇尚节俭,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
公元40年,复铸五铢钱,曾一度物物交换的局面得以扭转。
晚期出现了四出五铢和延环五铢,剪边五铢等五铢代表了汉代的政权的衰退。
延环五铢三国、两晋、南北朝及隋的钱币(公元220年——618年)三国至隋,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分裂、战争频繁的动乱时期。
在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某些地区和某些时期,甚至倒退到以物易物的实物经济状态。
这一时期铸币仍以五铢为主。
但开始出现了年号钱,货币文字也由篆书向隶书过渡。
一、魏钱币东汉末,军阀混乱,民无宁日,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曹魏初年以布帛交易。
经过厉行屯田,兴修水利等一系列措施,社会经济才得以恢复和发展。
在此基础上,于太和元年(公元227年)复铸行五铢钱,其形状仿东汉五铢。
但曹魏五铢很难辨认。
二、蜀钱币刘备距四川,于公元221年自称汉皇帝,建立蜀国。
蜀汉经济基础薄弱,且连年战争,开支浩大,加上币材紧缺,不得不实行通货膨胀政策,所铸行的多是大面值钱币。
直百五铢:公元214年铸行,重四铢,当五铢钱一百。
犍为所铸钱背后有“为”字。
这是我国方孔圆钱中最早铸有地名的钱币。
直百:直百五铢之省文,晚期铸造。
蜀五铢:蜀汉所铸五铢钱文和钱径稍少,重约两公分许,有内外郭。
太平百钱、太平百金、定平一百。
直百五铢直百五铢(为)太平百钱太平百钱(传形)太平百金直百(阴刻二十、炉记)蜀五铢定平一百三、吴钱币公元222年,孙权称帝,国号吴。
建都建业(今南京)。
孙吴的经济基础也很脆弱,实行通货膨胀政策,铸行大面额钱币,“钱既太贵,徒有虚名”。
公元280年为晋所灭。
中国历史朝代表及钱币种类.doc
中国历史朝代表及钱币种类夏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商约前21世纪~约前1066年周西周约前1066年~前771年东周前770年~前256年春秋时代前770年~前476年战国时代前475年~前221年秦前221年~前206年汉西汉前221年~公元?23年莽汉公元9年~公元23年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三国魏公元220年~公元265年蜀公元221年~公元263年吴公元222年~公元280年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东晋十六国东晋公元317年~公元420年十六国公元304年~公元439年南北朝南朝宋公元420年~公元479年齐公元479年~公元502年梁公元502年~公元557年陈公元557年~公元589年南北朝北朝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东魏公元534年~公元550年北齐公元550年~公元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五代十国后梁公元907年~公元923年后唐公元923年~公元936年后晋公元936年~公元946年后汉公元947年~公元950年后周公元951年~公元960年十国公元902年~公元979年宋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辽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金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元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清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中华民国公元1912年~公元1949年中国公元1949年成立577年西魏公元535年~公元557年北周公元557年~公元581年三国·公元220—280年●魏·公元220—265年(汉族)皇帝称谓皇帝姓名统治时间年号年号时间钱币名称文帝曹丕公元220—226年黄初公元220—226年小五铢明帝曹叡公元226—239年太和公元227—233年青龙公元233—239年齐王曹芳公元239—254年正始公元240—249年嘉平公元249—254年高贵乡公曹髦公元254—260年正元公元254—256年甘露公元256—260年元帝曹奂公元260—265年景元公元260—264年咸熙公元264—265年●蜀·公元221—263年(汉族)皇帝皇帝统治时间年号年号时间钱币名称称谓姓名昭烈帝刘备公元221—223年章武公元221—223年后主刘禅公元223—263年建兴公元223—237年延熙公元238—257年景耀公元258—263年炎兴公元263—263年●吴·公元222—280年(汉族)皇帝称谓皇帝姓名统治时间年号年号时间钱币名称大帝孙权公元222—252年黄武公元222—228年黄龙公元228—231年嘉禾公元232—238年赤乌公元238—251年大泉当千太元公元251—252年神凤公元252—252年会稽王孙亮公元252—258年建兴公元252—253年五凤公元254—25 6年太平公元256—25 8年景帝孙休公元258—264年永安公元258—264年末帝孙皓公元264—280年元兴公元264—265年甘露公元265—266年宝鼎公元266—269年建衡公元269—271年凤凰公元272—274年天册公元275—276年天玺公元276—276年天纪公元277—280年南北朝·南朝·公元386—581年<更多信息请到-新唯>返回上页皇帝称谓皇帝姓名统治时间年号年号时间钱币名称●宋·公元420—479年(汉族)武帝刘裕公元420—422年永初公元420—422年少帝刘义符公元422—424年景平公元423—424年文帝刘义隆公元424—453年元嘉公元424—453年四铢孝武帝刘骏公元453—464年孝建公元454—456年大明公元457—464年前废帝刘子业公元464—465年永光公元465—465年景和公元465—465年明帝刘彧公元465—472年泰始公元466—471年泰豫公元472—472年后废帝刘昱公元472—477年元徽公元472—477年顺帝刘凖公元477—479年昇明公元477—479年皇帝称谓皇帝姓名统治时间年号年号时间钱币名称●南齐·公元479—502年(汉族)高帝萧道成公元479—482年建元公元479—482年武帝萧赜公元482—493年永明公元483—493年鬱林王萧昭业公元493—494年隆昌公元494—494年海陵王萧昭文公元494—494年延兴公元494—494年明帝萧鸾公元494—498年建武公元494—498年永泰公元498—498年东昏侯萧宝卷公元498—501年永元公元499—501年和帝萧宝融公元501—502年中兴公元501—502年皇帝称谓皇帝姓名统治时间年号年号时间钱币名称●梁·公元502—557年(汉族)武帝萧衍公元502—549年天监公元550—519年普通公元520—527年五铢大通公元527—529年中大通公元529—534年大同公元535—546年中大同公元546—547年太清公元547—549年简文帝萧纲公元549—551年大宝公元550—551年豫章帝萧栋公元551—552年天正公元551—552年武陵王萧纪公元552—552年公元552—552年元萧公元承圣公元帝绎552—555年552—553年天正公元553—553年承圣公元554—555年贞阳侯萧渊明公元555—555年天成公元555—555年敬帝萧方智公元555—557年绍泰公元555—556年太平公元556—557年皇帝称谓皇帝姓名统治时间年号年号时间钱币名称●陈·公元557—589年(汉族)武帝陈霸先公元557—559年永定公元557—559年文帝陈蒨公元559—566年天嘉公元560—566年太货六铢天康公元566—566年废帝陈伯宗公元566—568年光大公元566—568年宣帝陈顼公元569—582年太建公元569—582年后主陈叔宝公元582—589年至德公元583—586年祯明公元587—589年南北朝·北朝·公元386—581年<返回皇帝称谓皇帝姓统治时间年号年号时间钱币名称名●北魏·公元386—534年(鲜卑族)道武帝拓跋珪公元386—409年登国公元386—396年皇始公元396—398年天兴公元398—404年天赐公元404—409年明元帝拓跋嗣公元409—423年永兴公元409—413年神瑞公元414—416年泰常公元416—423年道武帝拓跋焘公元423—452年始光公元424—428年神(外鹿内加)公元428—431年延和公元432—434年太延公元435—440年太平真君公元440—451年正平公元451—452年南安王拓跋公元452—45承(永)公元452—45余2年平2年明元帝拓跋浚公元452—465年兴安公元452—454年兴光公元454—455年太安公元455—459年和平公元460—465年献文帝拓跋弘公元465—471年天安公元466—467年皇兴公元467—471年孝文帝元宏公元471—499年延兴公元471—476年承明公元476—476年太和公元477—499年太和五铢宣武帝元恪公元499—515年景明公元500—503年正始公元504—508年永平公元508—512年延昌公元512—515年孝明帝元诩公元515—528年熙平公元516—518年神龟公元518—52 0年正光公元520—52 5年孝昌公元525—52 7年武泰公元528—52 8年孝庄帝元子攸公元528—530年建义公元528—528年永安公元528—530年长广王元晔公元530—531年建明公元530—531年节闵帝元恭公元531—531年普泰公元531—531年安定王元朗公元531—532年中兴公元531—532年孝武帝元修公元532—534年太昌公元532—532年永兴公元532—532年永熙公元532—534年皇帝称谓皇帝姓名统治时间年号年号时间钱币名称●东魏·公元534—550年(鲜卑族)孝静元公元天公元帝善见535—550年平535—537年元象公元538—539年兴和公元539—542年武定公元543—550年●北齐·公元550—577年(汉族)文宣帝高洋公元550—559年天保公元550—559年常平五铢废帝高殷公元559—560年乾明公元560—560年孝昭帝高演公元560—561年皇建公元560—561年武成帝高湛公元561—565年大(太)宁公元561—562年河清公元562—565年后帝高纬公元565—576年天统公元565—569年武平公元570—576年隆化公元576—576年幼主高恒公元577—577年承光公元577—577年皇帝称谓皇帝姓统治时间年号年号时间钱币名称名●西魏·公元535—557年(鲜卑族)文帝元宝炬公元535—551年大统公元535—551年废帝元钦公元551—553年恭帝拓跋廓公元554—556年●北周·公元557—581年(鲜卑族)孝闵帝宇文觉公元556—557年明帝宇文毓公元557—560年武成公元559—560年武帝宇文邕公元560—578年保定公元560—565年北周布泉布泉(异品)天和公元566—571年建德公元572—578年五北大布宣政公元578—578年宣帝宇文赟公元578—579年大成公元579—579年永通万国静帝宇文阐公元579—581年大象公元579—580年大定公元581—581年隋·公元581—618年(汉族)<更多信息请到-新唯>返回上页皇帝称谓皇帝姓名统治时间年号年号时间钱币名称文帝杨坚公元581—604年开皇公元581—600年五铢仁寿公元601—604年炀帝杨广公元604—617年大业公元604—617年恭帝杨仁孝公元617—618年义宁公元617—618年大业公元618—618年义宁公元618—618年越王杨侗公元618—618年皇泰公元618—618年唐·公元619—907年(汉族)<更多信息请到-新唯>返回上页皇帝称谓皇帝姓名统治时间年号年号时间钱币名称唐——公元618—907年——公元618—907年开元通宝高祖李渊公元618—626年武德公元618—626年太宗李世民公元627—649年贞观公元627—649年高宗李治公元650—683年永徽公元650—655年显庆公元656—661年龙朔公元661—663年麟德公元664—665年乾封公元666—668年乾封泉宝总章公元668—670年咸亨公元670—674年上元公元674—676年仪凤公元676—679年调露公元679—680年永隆公元680—681年开耀公元681—682年永淳公元682—683年弘道公元683年中宗李显公元684年嗣圣公元684年睿宗李旦公元684年文明公元684年武后武曌公元684—690年光宅公元684年垂拱公元685—688年永昌公元689年载初公元689—690年武则天(称帝,国号周)公元690—705年天授公元690—692年如意公元692年长寿公元692—694年延载公元694年证圣公元695年天册万岁公元695—696年万岁登封公元696年神功公元697年圣历公元697—700年久视公元700年大足公元701年长安公元701—704年神龙公元705—707年中宗李显公元705—710年景龙公元707—710年温王李重茂公元710年唐隆公元710年睿宗李旦公元710—712年景云公元710—711年太极公元712年延和公元712年玄宗李隆基公元712—756年先天公元712—713年开元公元713—741年天宝公元742—756年肃宗李亨公元756—762年至德公元756—758年乾元公元758—760年乾元重宝上元公元760—762年宝应公元762—763年代宗李豫公元762—779年广德公元763—764年永泰公元765—766年大历公元766—779年德宗李适公元780—805年建中公元780—783年兴元公元784年贞元公元785—805年顺宗李肃公元805年永贞公元805年宪宗李纯公元806—820年元和公元806—820年穆宗李恒公元821—824年长庆公元821—824年敬宗李湛公元825—827年宝历公元825—827年文宗李昂公元827—840年太和公元827—835年开成公元836—840年武宗李瀍公元841—846年会昌公元841—846年宣宗李忱公元847—860年大中公元847—860年懿宗李漼公元860—874年咸通公元860—874年僖宗李儇公元874—888年乾符公元874—879年广明公元880—881年中和公元881—885年光启公元885—888年文德公元888年昭宗李晔公元889—904年龙纪公元889年大顺公元890—891年景福公元892—893年乾宁公元894—898年光化公元898—901年天复公元901—904年天祐公元904—907年昭宣帝李祝公元904—907年北宋·公元960—1127年(汉族)皇帝称谓皇帝姓名统治时间年号年号时间钱币名称太祖赵匡胤公元960— 976年建隆公元960— 963年宋元通宝乾德公元963— 968年开宝公元968— 976年太宗赵光义公元976— 997年太平兴国公元976— 984年太平通宝雍熙公元984— 987年端拱公元988— 989年淳化公元990— 994年淳化元宝至道公元995— 997年至道元宝真宗赵恒公元997—1022年咸平公元998—1003年咸平元宝景德公元1004—1007年景德元宝大中祥符公元1008—1016年祥符通宝祥符元宝南宋·公元1127—1279年(汉族)天禧公元1017—1021年天禧通宝乾兴公元1022—1022年仁宗赵祯公元1023—1063年天圣公元1023—1032年天圣元宝明道公元1032—1033年明道元宝景祐公元1034—1038年景佑元宝宝元公元1038—1040年皇宋通宝康定公元1040—1041年康定元宝庆历公元1041—1048年庆历重宝皇祐公元1049—1054年皇祐元宝至和公元1054—1056年至和元宝嘉祐公元1056—1063年嘉祐元宝、通宝英宗赵曙公元1063—1067年治平公元1064—1067年治平通宝治平元宝神宗赵顼公元1067—1085年熙宁公元1068—1077年熙宁重宝熙宁元宝元丰公元1078—1085年元丰通宝哲宗赵煦公元1085—1100年元祐公元1086—1094年元祐通宝绍圣公元1094—1098年绍圣元宝元符公元1098—1100年元符通宝徽宗赵佶公元1100—1125年建中靖国公元1101—1101年圣宋元宝崇宁公元1102—1106年崇宁通宝崇宁重宝大观公元1107—1110年大观通宝政和公元1111—1118年政和通宝重和公元1118—1119年宣和公元1119—1125年宣和通宝钦宗赵桓公元1125—1127年靖康公元1126—1127年皇帝称谓皇帝姓名统治时间年号年号时间钱币名称高宗赵构公元1127—1162年建炎公元1127—1130年绍兴公元1131—1162年绍兴通宝绍兴元宝孝宗赵眘公元1163—1189年隆兴公元1163—1164年乾道公元1165—1173年淳熙公元1174—1189年淳熙元宝光宗赵公元1190—1194绍熙公元1190—1194年绍熙元宝辽·公元916—1125年(契丹族)<更多信息请到-新唯>返回上页皇帝称谓皇帝姓名统治时间年号年号时间钱币名称太祖耶律阿保机公元907—927年神册公元916— 922年天赞公元922— 926年天显公元926— 938年太宗耶律德光公元927—947年会同公元938— 947年大同公元947— 947年世宗耶律阮公元947—951年天禄公元947— 951年穆宗耶律璟公元951—968年应历公元951— 968年景宗耶律贤公元969—982年保宁公元969— 979年乾享公元979— 983年圣宗耶律隆绪公元983—1031年统和公元983—1012年开泰公元1012—1021惇年宁宗赵扩公元1195—1224年庆元公元1195—1200年庆元通宝嘉泰公元1201—1204年嘉泰通宝开禧公元1205—1207年嘉定公元1208—1224年理宗赵昀公元1225—1264年宝庆公元1225—1227年绍定公元1228—1233年绍定通宝端平公元1234—1236年嘉熙公元1237—1240年淳祐公元1241—1252年宝祐公元1253—1258年开庆公元1259—1259年景定公元1260—1264年度宗赵(礻基)公元1265—1274年咸淳公元1265—1274年恭帝赵显公元1275—1276年德祐公元1275—1276年端宗赵昰公元1276—1278年景炎公元1276—1278年赵昺公元1278—1279年祥兴公元1278—1279年年太平公元1021—1031年兴宗耶律宗真公元1031—1055年景福公元1031—1032年重熙公元1032—1055年道宗耶律洪基公元1055—1100年清宁公元1055—1064年清宁通宝咸雍公元1065—1074年大(太)康公元1075—1084年大安公元1085—1094年寿康(隆)公元1095—1100年天祚帝耶律延禧公元1101—1125年乾统公元1101—1110年天庆公元1111—1120年天庆元宝大辽天庆保大元1121—1125年西夏·公元1038—1227年(党项族)<更多信息请到-新唯>返回上页皇帝称谓皇帝姓名统治时间年号年号时间钱币名称景宗赵元昊公元1038—1048年天授礼法延祚公元1038—1048年毅宗赵谅祚公元1049—1066年延嗣宁国公元1049—1049年天祐垂圣公元1050—1052年福圣承道公元1053—1056年奲都公元1057—1062年拱化公元1063—1066年惠宗赵秉常公元1067—1086乾道公元1067—1068年年天赐礼盛国庆公元1069—1074年大安公元1075—1085年天安礼定公元1086—1086年崇宗赵乾顺公元1086—1139年天仪治平公元1086—1089年天祐民安公元1090—1097年永安公元1098—1100年贞观公元1101—1113年雍宁公元1114—1118年元德公元1119—1127年正德公元1127—1134年大德公元1135—1139年仁宗赵仁孝公元1140—1193年大庆公元1140—1143年人庆公元1144—1148年天盛公元1149—1169年天盛元宝乾祐公元1170—1193年乾祐元宝桓宗赵纯祐公元1194—1205年天庆公元1194—1205年襄宗赵安全公元1206—1211年应天公元1206—1209年皇建公元1210—1211年神宗赵遵顼公元1211—1223年光定公元1211—1223年光定元宝献宗赵德旺公元1223—1226年乾定公元1223—1226年末主赵睍公元1226—1227年宝义公元1226—1227年金·公元1115—1234年(女真族)<更多信息请到-新唯>返回上页皇帝称谓皇帝姓名统治时间年号年号时间钱币名称太祖完颜阿骨打公元1115—1123年收国公元1115—1116年天辅公元1117—1123年太宗完颜晟公元1123—1134年天会公元1123—1137年熙宗完颜亶公元1135—1149年天眷公元1138—1140年皇统公元1141—1149年海陵王完颜亮公元1149—1161年天德公元1149—1153年贞元公元1153—1156年正隆公元1156—1161年正隆元宝世宗完颜雍公元1161—1189年大定公元1161—1189年大定通宝章宗完颜璟公元1189—1208年明昌公元1190—1196年承安公元1196—1200年泰和公元1201—1208年泰和通宝泰和重宝泰和重宝(合背)卫绍王完颜永济公元1208—1208年大安公元1209—1211年崇庆公元1212—1213年至宁公元1213—1213年宣宗完颜珣公元1213—1223年贞祐公元1213—1217年兴定公元1217—1222年元光公元1222—1223年哀宗完颜守绪公元1223—1233年正大公元1224—1231年开兴公元1232—1232年天兴公元1232—1233年末帝完颜承麟公元1234—1234年●金封国·齐·公元1130—1137年(汉族)金封国·齐刘豫公元1130—1137年阜昌公元1130—1137年阜昌元宝阜昌重宝※刘豫(公元1130—1137年)南宋景州阜城(今属河北)人,字彦游。
中国古钱系列简况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
中国古钱系列简况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钱与中国古钱风鸣(原创)中国古钱系列简况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自东汉末年钱制废驰以来,民间“以谷帛为币”。
魏、蜀、吴三国分别铸五铢,直百五铢、太平百钱、定平一百、大泉五百、大泉一千、大泉二千、等钱品流通民间,力图恢复货币信用。
两晋沿用流行已久的各种旧币,但谷帛交易盛行于民间。
十六国张轨造凉造新泉、张骏在太原货泉、张天锡造太清丰乐、石勒造丰货、李寿造汉兴,夏赫连勃勃造大夏真兴等,都体现依循铸币重量面文不受尊重的惯例(官民铸钱巧立名目的减重泛滥成灾)放弃计重面文的强烈倾向。
在这个政权多元的时期,中国造币史也面临一个制式多元,需要重新寻找统一根据的局面。
先秦以来摒弃某个具体的实用消费品与货币的联系,以抽象的实用,即单位重量的金属效用来定位货币效用和信用这一造币根据,历经减重和官定大钱的屡次打击,到十六国时期,已日渐动摇。
以赤仄五铢的方式或王莽的方式宣布官铸钱币的价格,到东吴“大泉五千”已登封造极。
这种以背离金属信用的官方信用为基础确立货币和赖以建立其信用的基础极其脆弱。
凉造新泉等铸币似乎已经放弃了以名义上的金属信用为基础来发布其官方信用这一向来得到公认的合法性论证方式,试图以单纯的官方担保作为基础来发行其信用——尽管它们不可能在金属铸币这一天然代表公众信用的符号形式之外,选择又一种可以确保其信用的符号形式,而且官方本身并没有真正担负起原来由金属担负的表达公意的责任。
南朝仍然是以铸造粗劣减重币和低价金属币的方式来对抗金属重量的信用。
官方知道,金属的重量并非不可修改,但是官方并不明确的知道自己有责任在金属重量所提供的信用受到损害的时候,以法律和克制私欲的文明形式确保货币的信用。
南朝各朝钱制的混乱和制钱的粗劣,可以说是官方将自己所获得的有限信用滥用到无限信用,以有限信用对抗金属信用并拒绝以全民公意为最终担保对这一货币思想和货币政策的直接结果。
“永光”、“景和”等钱品的产生,与其说是官方明确自身信用责任的一种表示,毋宁说是官方以单方面意志取代曾经为全民意志担保的金属信用的更为直截了当的步骤。
中国古朝代钱币速查对照表
中国古朝代钱币速查对照表中国古朝代钱币速查对照表战国一刀战国燕明战国燕(公元 ~ 年)铸,方首刀。
明刀战国燕(公元 ~ 年)铸,圜钱。
明四战国燕(公元 ~ 年)铸,圜钱益化战国齐(公元~年)铸。
益四化战国齐(公元~年)铸。
益六化战国齐(公元~年)铸。
两甾战国秦(公元~年)始铸。
长安战国秦(公元~年)始铸。
文信战国秦(公元 ~ 年)铸。
半环战国秦(公元 ~ 年)铸。
半两战国秦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铸。
秦半两秦朝始皇帝(公元前221~前210年)铸。
半两秦朝二世皇帝(公元前209~前207年)铸。
西汉半两西汉高帝 (公元前204~前195年)铸(榆荚半两)。
半两西汉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始铸(八铢半两)。
半两西汉吕后六年(公元前182年)始铸(五分钱)半两西汉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始铸(四铢半两)。
半两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始铸(有郭半两)五铢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铸(郡国五铢)。
五铢西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始铸(小五铢)。
五铢西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始铸(赤仄五铢)。
五铢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始铸(三官五铢)。
五铢西汉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96年)始铸。
五铢西汉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始铸。
三铢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年)铸。
一刀平五千西汉孺子居摄二年(公元7年)铸。
大泉五十西汉孺子居摄二年(公元7年)铸。
契刀五百西汉孺子居摄二年(公元7年)始铸。
新朝(王莽)小泉直一新朝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铸。
次布九百新朝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始铸。
壮泉四十新朝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始铸。
壮布七百新朝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始铸。
序布四百新朝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始铸。
大布黄千新朝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铸。
中泉三十新朝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铸。
么泉一十新朝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铸。
么布二百新朝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铸。
不为人熟知的南北朝钱币,正在逐渐成为热门~
不为人熟知的南北朝钱币,正在逐渐成为热门~北朝十六国以后,我国北方地区先后建立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政权,史称北朝。
北朝与南朝并存,两者合称南北朝,北朝历时195年(公元386—581年),其间铸行过多种钱币。
北魏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鲜卑贵族首领拓跋珪乘前秦瓦解之机,重建代国。
是年改国号为魏,改元登国,史称北魏(亦称后魏、元魏)。
天兴元年(公元398年),拓跋珪即皇帝位,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太武帝拓跋焘太延五年(公元439年)灭北凉,统一北方,与南朝刘宋政权对峙。
太和五铢: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在洛阳铸行年号钱“太和五铢”。
其形制与汉五铢类似。
钱文直读,光背,字呈方折,在隶书和篆书之间,又有增笔。
钱体大小轻重不一,大者直径2.5厘米,重3.4克;小者直径2厘米,重2.5克左右。
普品2000~3000元左右,极美品价格在7000元以上。
太和五铢永安五铢:永安五铢也是年号钱,孝庄帝永安二年(公元529年)铸。
钱文直读,“安”字界边减笔,匠心独具。
普品200~400元左右,美品市价600元以上据史书记载,“永安五铢”钱共有三种:一种是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孝庄帝铸行的光背钱;第二种是永熙年间(公元532~534年)孝武帝铸行背“土”字钱;第三种是北魏分裂后由东魏孝敬帝于兴和三年(公元541年)所铸行的背四出文钱。
这三种“永安五铢钱”中,以北魏孝武帝铸行的背土字钱最具特色。
该钱背部穿孔上方铸有一个“土”字,“土”字与背穿孔相连,正好组成一个“吉”字,所以当时又称吉钱,人人佩戴,以为吉祥。
永安五铢永安五铢钱大小轻重不一,一般直径为2.2厘米,重3克左右;轻小者直径1.8厘米,重约2克。
此钱不光轻小滥铸多,而且严重贬值。
永平五铢:到了宣武帝时,社会经济有了发展,钱币的使用范围比以前有所扩大,宣武帝永平三年(公元510年),改铸“永平五铢”。
永平钱版式复杂,大小轻重不一,大型者多为政府铸造,小型者多为民间私铸。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货币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屯田制、课田制的推行,使得农业获得很 大的发展 商品交换非常活跃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
1.
三国· 魏国 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建立曹魏政权,曹 魏初期曾一度废钱不用,交易皆用谷帛; 文帝曾复用五铢钱,但时间短暂,前后不 到几个月;
《三国志· 魏书· 文帝纪》:“黄初二年(公元 221年)春三月,初复五铢。冬十月,以谷贵罢 五铢钱”。
至魏明帝(公元227年)时才复铸“五铢” 钱。
魏五铢
魏文帝,明帝皆铸有 五铢,新钱形仿汉制 五铢,故称“魏五 铢”。
魏五铢轮廓清晰,钱 形厚重,边廓压金。
2. 三国· 蜀
蜀钱有 “直百五铢”、 “直百”、“犍为 五铢”等。 “直百五铢”:汉献帝十九年(公元214年) 刘备入蜀后铸于成都。 直径一般2.6—2.8厘米,重8-8.9克,有减重 现象,最轻薄者,不足0.8克。 面文篆书“直百五铢”,即价值“一百枚 五铢钱”。 常背铸或背刻阴文和文饰,也有背铸阳文, 如“为”字或四出文。
永平五铢
宣武帝永平三年(公 元510年),改铸“永 平五铢”。 永平钱版式复杂,大 小轻重不一,大型者 多为政府铸造,小型 者多为民间私铸。钱 直径一般为2.2~2.5厘 米,重2.2~3.2克;面 文“五铢”,横读, 制作比较工整。
永安五铢
永安五铢也是年号钱,孝庄帝永安二年(公元529 年)铸。 钱文直读,“安”字界边减笔,匠心独具。 “永安五铢”钱共有三种:一种是永安二年(公 元529年)孝庄帝铸行的光背钱;第二种是永熙年 间(公元532~534年)孝武帝铸行背“土”字钱; 第三种是北魏分裂后由东魏孝敬帝于兴和三年 (公元541年)所铸行的背四出文钱。这三种“永 安五铢钱”中,以北魏孝武帝铸行的背土字钱最 具特色。该钱背部穿孔上方铸有一个“土”字, “土”字与背穿孔相连,正好组成一个“吉”字, 所以当时又称吉钱,人人佩戴,以为吉祥。
两晋、南北朝、隋货币的演变
两晋、南北朝、隋货币的演变公元280年,三国鼎立的政治局面结束,历史E出现过西晋?满短暂统一,且有一度的“太康之治”(280289年),但不久分裂,形成南北朝长期对峙的局面。
江南地区的东晋和宋。
舞、梁、陈政治上求得“偏安”,社会经济有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北方历经五朝十六国的连年混战,先后出现了北魏、东魏、北。
齐、北周的局部统一,社会经济逐渐恢复。
由于封建割据.社会动荡,经济停滞。
货币经济倒遐。
货币制度极不统一,直到隋朝,五铢钱重新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全国统一的货币。
(一)两晋十六国货币 1.西晋、东晋货币西晋统一三国后,沿用汉魏五铢;没有铸造新钱,市场流通东汉五铢、剪轮五铢及王莽大泉五十、货泉等:东晋以后,沿用孙吴地区旧钱,轻重杂行.大者行孙吴大景,甲行“四文”指未经剪凿过的完整五铢,可当千枚小钱使用。
传世五铢中有“五朱”、“五金”小钱,江南一带常有出上,目前不能明确是何朝钱。
2.十六国货币西晋末年,由“八王之乱”,引起了一场空前的民族动乱,各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的五朝十六国。
这一时期,各政权多自铸钱币.属区域性地方货币,形制皆为方孔圆钱。
丰货。
东晋元帝大兴二年(319年),羯族首领石勒建立后赵政权,铸“丰货”,钱文篆书.有大小字两种。
大字而无内廓。
径2.4cm,重3克。
丰货钱铸工较差,但文字苍劲古拙。
汉兴。
东晋成帝成康四年(338年),成汉李寿改元“汉兴”,铸此钱,钱文隶书,有直读、横读两种,钱体轻薄而小-直径l.67cm,重约l克。
这是我国最早以帝王年号命名的货币。
汉兴钱发现少,尤以横渎者少见。
大夏真兴,大夏赫连勃勃于真兴元年(419年)铸。
形制仿莽泉,径2.2—2.3cm。
面文隶文,“大夏”为国号,“真兴”为年号.历史上国号年号合璧.此为首例。
市场作伪多,超过23cm者均为伪钱。
大夏真兴是古钱苑中的奇葩,被泉界视为大珍。
凉造新泉。
西晋不年凉州刺史张轨在河西地区建立前凉政权,铸“凉造新泉”,字体瘦小端正.自成风格。
中国古代各个朝代分别是用什么钱币的
中国古代各个朝代分别是用什么钱币的中国古代货币演化简史1、最早的货币:天然海贝。
2、金属货币:铜仿贝与钱镈(布)(黄帝后期黄河中下游开始充当等价物)。
3、西周时期的货币。
天然海贝仍是重要货币。
金属货币广泛使用:a、铜贝与铜块;b、钱与布在关洛三晋地区正完成向金属货币的转化。
4、春秋时期的货币空首布:流通于关洛三晋地区,“周、郑、晋、卫”主要为平尖空首布。
刀化(货):流通于东方齐国,模仿一种生产工具。
蚁鼻钱:流通于南方楚国的铜仿贝。
5、圜钱:圆钱圆孔、圆钱方孔。
三晋及周布币区的圜钱。
秦圜钱:以两为单位,一两钱圆形圆孔无廓,半两钱圆形方孔。
6、战国时期黄金的流通战国黄金流通以斤、益为单位,以南斤为主。
7、秦朝时期的货币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8、西汉时期的货币三铢钱、四铢钱、五铢钱、皮币、白金币。
9、东汉时期的货币铁钱:公元30年,公孙述在四川铸造铁钱,历史上第一次用铁作币材。
五铢钱:公元40年,光武帝从马援建议恢复五铢钱。
10、王莽时期的货币二年:错刀、契刀、大泉。
六年:废错刀、契刀、五铢钱发行小泉代替五铢钱,流通大五物:金、银、铜、龟、贝五种币材`六名:金贷、银贷、泉贷、布贷、龟贷、贝贷。
二十八品11、汉代的货币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仍是法定货币单位,单位由镒改斤,1斤=10000钱。
汉武帝时期模仿麒麟马蹄有麟趾金(圆)和马蹄金(椭圆)。
西汉时期主要用于赏赐和馈赠,王莽时将黄金收归国有,东汉以后黄金减少,赏赐用丝绸、布帛、铜钱。
12、三国两晋的货币魏:曾以谷帛相交易,也曾恢复五铢钱的流通;蜀:直百钱;吴:大泉五百、大泉当千。
两晋:未铸新钱,西晋主要沿用汉魏之五铢及各种古钱,东晋元帝渡江后主要沿用孙吴地区流通的旧钱。
十六国:河西凉州刺史张轨恢复五铢钱,汉兴钱为我国最早的年号钱。
13、南北朝时期的货币刘宋:四铢钱;南齐、萧梁:第一次大量铸铁钱,曾铸铜钱、五铢钱、短百;陈:大贷六珠;北魏:太和五铢、永安五铢;东魏:沿永安五铢;北齐:常平五铢;北周: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南北朝之末:冀州之北民间以绢布交易,五岭以南则以盐米布交易。
三国两晋南北朝铸币
三国两晋南北朝铸币1.直百五铢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始铸建安十九年,刘备占领了成都,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问题在于刘备打完仗发现钱袋也憋了不少。
怎么才能保障军用?刘备头疼不已。
这时刘巴就提议说可以铸造“直百五铢”,来平定物价。
这个“直百五铢”和五铢钱一样是圆形方孔,但样式丰富。
第一,钱面在保留了五铢钱的篆体“五铢”的情况下,还新增隶书字样的“五百”。
第二,也许是为了打破沉默单调的气息,蜀汉在“直百五铢”背面或刻有阳文“为”,显示资财之意;或作阴文或者吉祥、三星等纹饰。
直百五铢2.小泉直一三国早期新莽六泉,乃指西汉末年王莽新朝所铸六泉,即大泉五十、状泉四十,中泉三十、幼泉二十、幺泉一十和小泉直一。
在这六泉之中,一大一小两头即大泉五十和小泉直一发现较多,存世量较丰,唯有中间之四枚泉反之量少为珍,其中尤其又以状泉四十最珍,旧出稀罕,曾位列老中国古泉五十名珍之一,中泉三十次之。
莽钱总的来说,铜质优良,铸制精美,诸泉皆为美泉。
小泉直一3.太平百钱三国早期此钱制作粗疏,大小不一。
初期铸大钱直径2.6~2.7厘米,重5~7克。
存世小钱多见,钱径仅1.3厘米,重0.7~1克,应为后期减重钱。
由于减重过甚,劣小亦如“直百” ,“钱”字或省写作“金”。
据传亦有仅书“太平”二字之小钱。
钱背亦可见星号、水波纹等。
常见的有两种形制:1、钱背有波折纹,并在上部有一星点,直径2.5厘米,重量较为一致,均在3克左右。
2、光背,但轻重大小不一,一般大者重量在3~4克之间,小者仅有0.4~0.5克。
另有形制相同的“世平百钱”,存世极罕。
太平百钱4.定平一百三国中期定平一百”钱体薄小,有大小二种。
大者径1.6厘米、重1克左右;小者仅径1.2厘米,重约0.6克。
钱文篆书而夷漫不清,直读,光背。
此钱近年仍有出土;其确凿归属尚待进一步考订。
成色年代:三国时期。
史记未载,据考证列为蜀汉钱较宜。
“定平一百”钱体薄小,钱文篆书而夷漫不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隋朝钱币
三国、两晋、十六国
三国两晋十六国(公元196-439年)是含魏、蜀、吴三国鼎立及两晋、十六国两个历史时期。
三国魏初实行实物货币为主的货币政策,至明帝,才铸“曹魏五铢”。
蜀汉广铸“直百五铢”大钱。
吴更铸“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五千”等大钱。
两晋时期,西晋沿用“曹魏五铢”,东晋主要用孙吴及蜀汉旧钱。
十六国时期,后赵曾铸“丰货”,成汉在成都铸造过“汉兴”小钱。
夏铸“大夏真兴”。
前凉曾铸“凉造新泉”。
三国货币:魏、蜀、吴三国不同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形态,导致不同的货币流通形势。
曹魏地处中原,人众物博,商品经济相对发达,因此币制亦较稳定。
初期以谷帛为币,后仅用了七个月五铢钱即废止,继而又恢复流通五铢钱,形同汉制,钱体较汉五铢稍小,显著的特点是外郭压五又压铢。
孙吴地处江南,物产较丰富,人民亦较富裕,但孙权实行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几个品种。
到头来是官民交困,财政极度亏空,国基不稳,最后走向灭亡。
蜀汉地处巴川,自然地理条件均优,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但刘蜀所铸钱币亦有悖民意,亦先后铸了一些类似孙吴的虚值大钱,庶
民多不乐用,后不得已改铸实值钱以平民愤。
即使想方设法整治币制,最后还逃脱不了失败亡国的命运。
两晋货币:两晋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自西晋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贾后乱政开始,爆发了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使西晋百业凋敝,未铸新钱,在流通中主要沿用汉、魏五铢钱和各种古钱。
东晋偏安东南一隅,制钱继承了西晋的指导意识,不铸新钱,主要沿用孙吴地区旧钱。
轻重杂行,既有“大泉五百”、“大泉当千”的大钱,俗称“比轮”;也有轻薄小巧的“沈阳钱”。
这些钱相互交替或同时流通成为货币。
每个钱币的单位定名为“文”,一千文为一“贯”。
南、北朝钱币
东晋之后,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1)。
南朝先后经历宋、齐、梁、陈四个期代。
北朝经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东魏后改为北齐。
西魏后改为北周。
南朝宋铸“四铢”、“孝建背四铢”、“大明背四铢”,重量不断减轻。
至永光和景和年间,出现了更轻的“永光”和“景和”两铢钱。
南朝齐基本没有铸钱。
南朝梁铸“天监”五铢及“公式女钱”,又铸铁五铢钱。
后又复制铜钱“二柱五铢”,“四柱五铢”。
南朝陈整顿币制,改铸“天嘉五铢”,新造“太货六铢”钱。
北朝北魏铸“太和五铢”和“永平五铢”,后改铸“永安五铢”。
北齐铸“常平五铢”。
北周铸三大美泉:“布泉”当五大钱、“五行大布”和“永通万国”当十大钱。
南北朝货币:南北朝时期是历史上大动荡时代,也是中国货币史上大衰退、大混乱时代,宋、齐、梁、陈各自都曾铸钱,造成货币缺乏统一性和连续性,导致货币减重极盛,私铸劣钱盈市。
这个时期还超凡脱俗地出现了不以重量命名的国号钱和年号钱。
南朝铸币名目复杂,民间私铸普遍,劣钱泛滥。
刘宋时期的铸币有“四铢”、“孝建四铢”、“永光”等。
天监五铢”和公式女钱为萧梁所铸,上述两种钱都是梁武帝所铸,后来的梁元帝与梁敬帝分别铸造了面有两星的两柱五铢和面背各有两星的四柱五铢。
陈朝的钱币比较精美,其中陈宣帝太建十一年(579年)始铸的“太货六铢”,钱文为玉著篆,轮郭深峻,十分精整。
从公元388年北魏建国到公元581年隋朝统一北方的近200年时间,在北方先后出现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合称北朝。
北魏时最重要的两种钱币是纪年与纪重合体的“太和五铢”和“永安五铢”。
以后西魏又曾铸过一种“大统五铢”,北齐代东魏之后,齐文宣帝天保四年(553年)开始铸行“常平五铢”。
此钱篆法精妙、笔画圆润流畅,十分精好。
北周灭西魏以后铸行了“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三种钱,钱文均为华丽的玉筋篆,加之制作精美,被誉为“北周三品”。
到了隋代则专用五铢钱,“隋五铢”在形制上仿西魏“大统五铢”,大多制作精良,整齐如一。
隋朝钱币
隋朝钱币,品类单一,只有“五铢”一种,隋朝建立后,整顿币制。
隋文帝推行新标准的隋五铢钱。
但到隋末,劣币重新泛滥。
隋朝的建立,使混乱的货币又一次趋向统一。
隋文帝开皇三年铸行一种合乎标准的五铢钱,史称置样五铢,同时禁止各种旧钱流通。
但到隋末,各地铸钱和民间私铸严重,致使劣币重新泛滥。
隋文帝杨坚统一了南北朝,建立了封建国家--隋朝。
建国后即整顿货币积弊,实行通货紧缩政策,铸开皇五铢钱(又称置样五铢)。
隋炀帝杨广好大喜功,穷奢极侈,财政枯竭,恶钱泛滥,私铸成风,至剪铁为币,糊纸为币,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义军蜂起,隋朝随即灭亡。
通行了七百多年的五铢钱至此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