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隋朝钱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隋朝钱币
三国、两晋、十六国
三国两晋十六国(公元196-439年)是含魏、蜀、吴三国鼎立及两晋、十六国两个历史时期。
三国魏初实行实物货币为主的货币政策,至明帝,才铸“曹魏五铢”。蜀汉广铸“直百五铢”大钱。吴更铸“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五千”等大钱。
两晋时期,西晋沿用“曹魏五铢”,东晋主要用孙吴及蜀汉旧钱。
十六国时期,后赵曾铸“丰货”,成汉在成都铸造过“汉兴”小钱。夏铸“大夏真兴”。前凉曾铸“凉造新泉”。
三国货币:魏、蜀、吴三国不同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形态,导致不同的货币流通形势。
曹魏地处中原,人众物博,商品经济相对发达,因此币制亦较稳定。初期以谷帛为币,后仅用了七个月五铢钱即废止,继而又恢复流通五铢钱,形同汉制,钱体较汉五铢稍小,显著的特点是外郭压五又压铢。
孙吴地处江南,物产较丰富,人民亦较富裕,但孙权实行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几个品种。到头来是官民交困,财政极度亏空,国基不稳,最后走向灭亡。
蜀汉地处巴川,自然地理条件均优,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但刘蜀所铸钱币亦有悖民意,亦先后铸了一些类似孙吴的虚值大钱,庶
民多不乐用,后不得已改铸实值钱以平民愤。即使想方设法整治币制,最后还逃脱不了失败亡国的命运。
两晋货币:两晋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自西晋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贾后乱政开始,爆发了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使西晋百业凋敝,未铸新钱,在流通中主要沿用汉、魏五铢钱和各种古钱。东晋偏安东南一隅,制钱继承了西晋的指导意识,不铸新钱,主要沿用孙吴地区旧钱。轻重杂行,既有“大泉五百”、“大泉当千”的大钱,俗称“比轮”;也有轻薄小巧的“沈阳钱”。这些钱相互交替或同时流通成为货币。每个钱币的单位定名为“文”,一千文为一“贯”。
南、北朝钱币
东晋之后,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1)。南朝先后经历宋、齐、梁、陈四个期代。北朝经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后改为北齐。西魏后改为北周。
南朝宋铸“四铢”、“孝建背四铢”、“大明背四铢”,重量不断减轻。至永光和景和年间,出现了更轻的“永光”和“景和”两铢钱。南朝齐基本没有铸钱。南朝梁铸“天监”五铢及“公式女钱”,又铸铁五铢钱。后又复制铜钱“二柱五铢”,“四柱五铢”。南朝陈整顿币制,改铸“天嘉五铢”,新造“太货六铢”钱。
北朝北魏铸“太和五铢”和“永平五铢”,后改铸“永安五铢”。北齐铸“常平五铢”。北周铸三大美泉:“布泉”当五大钱、“五行大布”和“永通万国”当十大钱。
南北朝货币:南北朝时期是历史上大动荡时代,也是中国货币史上大衰退、大混乱时代,宋、齐、梁、陈各自都曾铸钱,造成货币缺乏统一性和连续性,导致货币减重极盛,私铸劣钱盈市。这个时期还超凡脱俗地出现了不以重量命名的国号钱和年号钱。
南朝铸币名目复杂,民间私铸普遍,劣钱泛滥。刘宋时期的铸币有“四铢”、“孝建四铢”、“永光”等。天监五铢”和公式女钱为萧梁所铸,上述两种钱都是梁武帝所铸,后来的梁元帝与梁敬帝分别铸造了面有两星的两柱五铢和面背各有两星的四柱五铢。陈朝的钱币比较精美,其中陈宣帝太建十一年(579年)始铸的“太货六铢”,钱文为玉著篆,轮郭深峻,十分精整。
从公元388年北魏建国到公元581年隋朝统一北方的近200年时间,在北方先后出现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合称北朝。北魏时最重要的两种钱币是纪年与纪重合体的“太和五铢”和“永安五铢”。以后西魏又曾铸过一种“大统五铢”,北齐代东魏之后,齐文宣帝天保四年(553年)开始铸行“常平五铢”。此钱篆法精妙、笔画圆润流畅,十分精好。北周灭西魏以后铸行了“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三种钱,钱文均为华丽的玉筋篆,加之制作精美,被誉为“北周三品”。到了隋代则专用五铢钱,“隋五铢”在形制上仿西魏“大统五铢”,大多制作精良,整齐如一。
隋朝钱币
隋朝钱币,品类单一,只有“五铢”一种,隋朝建立后,整顿币制。隋文帝推行新标准的隋五铢钱。但到隋末,劣币重新泛滥。
隋朝的建立,使混乱的货币又一次趋向统一。隋文帝开皇三年铸行一种合乎标准的五铢钱,史称置样五铢,同时禁止各种旧钱流通。但到隋末,各地铸钱和民间私铸严重,致使劣币重新泛滥。
隋文帝杨坚统一了南北朝,建立了封建国家--隋朝。建国后即整顿货币积弊,实行通货紧缩政策,铸开皇五铢钱(又称置样五铢)。隋炀帝杨广好大喜功,穷奢极侈,财政枯竭,恶钱泛滥,私铸成风,至剪铁为币,糊纸为币,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义军蜂起,隋朝随即灭亡。通行了七百多年的五铢钱至此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