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的“放牛班的春天”——评《天使合唱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
沈春静:中国式的“放牛班的春天”
中国式的“放牛班的春天”
——评《天使合唱团》
沈春静
(徐州侯集高级中学 江苏 徐州 221116)
作者简介:沈春静,徐州侯集高级中学音乐教师。

【摘 要】近来热演的音乐剧《天使合唱团》,其故事结构跟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雷同。

尽管该剧运用的多元化音乐和绚丽的舞蹈等方面确有令人称道的方面,但其剧本中反应的中国社会现实反而暴露出其有不了解中国教育的嫌疑,剧本丑化教师形象更是不利于当前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天使合唱团;音乐剧;教育
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7-0026-02
法国音乐影片《放牛班的春天》拍摄于2004年[1],此时正值中法文化交流年,是法国送给我国教育界的一份音乐文化大餐。

它讲述的是一位落魄的音乐教师来到一个类似于儿童行为矫正的特殊学校,却把连自己的父母都认为难缠的学生变了样。

但改变孩子的“武器”不是该校传统的棍棒式责罚,而是被人看不上眼的音乐(合唱)。

它不仅展现的是人性化的教育更展现的是音乐的学科魅力。

作为音乐教师,我们确实很自豪。

但影片最后,这位音乐教师还是无奈地离开了,尽管孩子们舍不得他。

这样的设计并不是为了给人添堵,而是音乐这样的学科在国内外有令人尴尬的地位。

因为音乐毕竟不是文字,总有被人误解的地方和时候。

巧的是,国内近来也有一部艺术作品类似于《放牛班的春天》,它不是以电影方式展示音乐的美丽,而是用音乐剧这样的艺术形式来表达。

这样更接近音乐本身。

这部音乐剧不仅在湖南省文化厅主办的艺术节上获得大奖,还赢得了广泛的口碑。

这个音乐剧是几个单位共同打造的艺术品,耗时三年,被誉为近年来最高水准的校园题材的音乐剧。

该剧之所以成功确实有可表的方面:(1)采用多种元素的音乐形式。

作为音乐剧,音乐当然是主要的。

这方面,创作者确实下了功夫。

作曲者说,他运用重金属摇滚乐、纯电子乐、乡村、布鲁斯这些特别接近年轻人的音乐元素来表现学生的叛逆、理想。

且剧中每场均有代表性主题旋律,相互间组成富有逻辑的发展,与剧情共生。

(2)该剧舞蹈靓丽而时尚。

音乐是听觉艺术,但“剧”却不能局限于“听”。

调动视觉艺术是综合艺术的本有特征。

尤其这舞蹈性动作设计,非常贴切年轻人富有律动的青春朝气。

不仅拉近学生还富有美感。

[2](3)更应该大书特书的是剧情所反映的故事情节,也确实有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群受应试教育影响的学生痛苦的生活现状,确实也有现实性,这有利于教育界反思教育。

但正如任何事情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一样,对这部音乐剧的评价几乎一面倒地“叫好”,似乎完美得无可挑剔。

从艺术性的角度看,确实有道理。

但尽管这反应一些现实但毕竟不是现实。

从这个角度来看,有些评价太过了,为了说明问题,笔者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进行辩驳。

有个叫孙嘉艺的作者,写了一篇评论文章《成长比成功更重要——音乐剧<天使合唱团>的启示》[3],称《天使合唱团》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如此高度评价是否可以?笔者分析如下:
孙文的结构首先概述音乐剧《天使合唱团》的创作情况和大致剧情。

其次深描该剧本身,其深描的风格很像韩钟恩倡导的审美经验描述样式。

最后评论认为该剧创作最重要的成就表现在“音乐与戏剧”合二为一;尤其在表演方面给广大观赏者的一致印象便是“走心”。

这样的“成就”恐怕用来形容其他成功的音乐剧也是合适的。

前者是从音乐剧的形式上评价的,后者是从欣赏者角度评价的。

显然,把该剧仅仅从“音乐”和“戏剧”两个元素进行评价本身未免太浅薄,对欣赏者的评价也只是猜想而已。

即便如作者所评论,这就能逻辑的得出该剧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吗?显然是不能,这评价只是最为一般性的格式化表达。

笔者认为,要得出这个结论势必要通过与以往其他音乐剧进行对比分析。

然该文主要都在说该剧本身,涉及其他音乐剧仅这样说:我国音乐剧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创作,现已走过了三十多年的旅程,但无论内容与形式都还处于“探索阶段”。

这样的比较其实是在贬低以往来抬高该剧。

事实上以往音乐剧也有不少成功的作品。

孙文不仅把以往的音乐剧创作评价很低,还指出,因音乐剧的创作和表演方式不同于“专业戏剧”和“古典音乐”,所以创作队伍一直处于零散状态,还没有形成较为稳定组合,对创作规律尤为缺乏研究,没有专业乐团来现场演奏音乐剧,“舞台表演”也没有较好的职业性演员,因此导致音乐剧创作数量不少但好作品不多且难以持续演出,以至于导致不良循环,创作呈现虚假繁荣,且创作者与投资人急功近利,缺乏潜心打磨的耐心。

但《天使合唱团》正弥补了上述不良状况,所以能脱颖而出,不仅有实力的主创团队,还有他们内心极为稳定的定力与韧性……孙文如此云云的夸赞,似乎在给人“比较”的感觉,但这只能说是在“蜻蜓点水”,这不足以形成专业性的“比较”。

也不可能使其他音乐剧创作人员信服,更不可能得出该剧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样的结论。

更重要的是,该剧存在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

孙文称这部音乐剧直面的是“中国社会和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现实
《戏剧之家》2019年第27期 总第327期
27
戏剧研讨
问题……无论题材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都很接地气。

在笔者看来,该剧故事本身就有模仿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故事》的嫌疑,两者故事结构极其相似,不客气地说就是在模仿电影剧本。

即便创作者不承认这一点,该剧就真的反应了“现实问题”且“接地气”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该剧称一个因病“被迫退出舞台”的左渐将一直梦想再次登上“世界音乐殿堂”。

因此,左渐将来到一所中学做“音乐义工”,希望通过锻造出一个优秀的少年合唱团,以便能实现左渐将的梦想。

显然,这剧情自述本身就暴露出严重的教育问题即这个“义工”只是把学生作为“实现左渐将的梦想”的工具而来的。

这样的剧情开端显然跟剧本所要塑造的主题“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矛盾。

且这主人翁能称“义工”吗?真正的“义工”是人家需要什么你无偿给予合适的帮忙。

“培养优秀合唱团”不是现实学校的任务,学校的基本任务是提供普通音乐教育。

事实上,现实学校的合唱团已存在很严重的问题。

许多学校办合唱团都充满功利思想,专业化训练严重不说,大多是想借团出名而已。

这说明编剧根本不了解现实的校园音乐教育情况。

其次,剧情把叛逆期的青少年称为“问题少年”。

这教育观念已远远落后时代至少十多年。

自新课改以来的教育理念和政策是不允许随便称学生为“问题少年”的。

新课改的口号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何况叛逆期出现的现象还是正常现象。

再次,该剧对教师的描写,如一男孩子说:“我跟爱因斯坦打魔兽,‘嗖’的一声老师粉笔爆我头。

”这让我联想到,最近新闻屡屡报道学生都敢课堂上侮辱老师、打老师而老师不敢还手还骂的现象,如此刻画老师你们真了解实情?剧中还提到学生挨老师批被罚唱《我是生活的垃圾》。

试问,现在哪个老师敢如此教学?为了你们音乐剧更有戏剧性便把老师描写成“魔鬼”,我们成千上万的教师还不如一个病人“义工”?即便有个别老师如其所说,但绝非典型!
再看剧中学生,说:“我们不想出人头地,我们只想自由呼吸”,这“自由”即“我讨厌电视剧雷人的桥段,我酷爱添加剂调味的快餐。

我穿的校服实在很难看,它让人误会我的审美观”,网上《百合怒放七彩风》一文对此还赞美学生很“率真”“深刻”“哲理”。

我真无法理解赞美这自由有何意义。

剧中还唱到学生“没有睡眠,只有学习”。

从医学角度讲,几天不睡人必死无疑。

显然这完全是虚构的故事,还非要称反应了“现实”。

笔者认为,这是一部不懂教育现实的音乐剧。

尤其当中像《我是生活的垃圾》这样的歌曲,很有可能带来很大的负面社会影响。

随着“医患”关系成为社会问题,“师生”关系也已越发严重,如不修改歌词,很可能导致“师生”关系更严重。

参考文献:
[1]丁翔.合唱音乐在电影中的艺术表现——以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为例[J].当代电影,2015(3).
[2]尹德胜.青春唱响,因为音乐与爱——音乐剧《天使合唱团》述评[J].艺海,2015(12).
[3]孙嘉艺.成长比成功更重要——音乐剧《天使合唱团》的启示[J].歌剧,2016(12).
(上接第25页)
确的形体语言,使话剧人物心中不同的思想和情感得以体现,有利于促进情节的发展,让观众在观看之后能够掌握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内心变化情况,从而提高观众的观看体验。

(三)实现话剧演员个人和表演人物之间的统一。

对于话剧表演来说,表演者的所有行径均以话剧当中的人物情况作为有效的参考和依据,进而使得话剧的剧情得到不断推进。

因此,应该实现话剧演员个人和表演人物之间的统一。

对话剧表演者而言,应该紧密联系话剧的剧情状况,借助个人的话剧表演经验和水平,让观众更加深入了解话剧当中的人物形象,确保话剧表演的总体质量。

同时,话剧表演者还应该谨记自身扮演角色的性格特点,将人物性格之中的闪光点予以有效体现,并使自己置身于所创建的话剧环境氛围当中,借助精湛的演技,让台下的众多观众得到一定的共鸣,迅速感受到所塑造话剧人物身上的优点,最终圆满地完成整场话剧演出的任务[5]。

除此之外,话剧表演者还需要持续补充自身的专业知识,在长期的表演实践当中积累更加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进而凸显形体语言的有效作用,让话剧表演的整体感染力进一步增强。

当然,在常规的话剧表演练习过程当中,话剧表演者需要不断总结和归纳形体语言运用的技巧和规律,让话剧表演变得更加自然、成熟,使得话剧舞台的表演成效更加明显。

从此次论文的阐述与分析当中,可以获悉,系统探究与分析话剧表演当中形体语言的有效运用显得尤为必要,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对于话剧表演者而言,一方面,应该拥有比较扎实的舞台表演功底,使艺术与身体方面的练习处于一样的地位,对其予以一定的重视;另一方面,话剧表演者应该系统了解形体语言在其中应用的技巧和规律,进而借助精准的形体语言方式,使塑造的话剧人物的思想和心中的情感得以有效体现,得到广大话剧观众更多的喜爱。

本文通过阐述话剧表演当中的形体语言,同时提出了话剧表演当中形体语言的有效运用对策,确保形体语言和话剧台词的匹配性、注重多样化话剧艺术形式的运用、实现话剧演员个人和表演人物之间的统一。

希望此次研究的内容和结果,可以得到有关话剧表演者的关注与重视,并且从中获取一定的启发和帮助,以便增强形体语言在话剧表演当中的应用效果,进而推动我国话剧表演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朱平洋.话剧表演中形体语言的运用与研究[J].艺术科技,2018, 27(13):194-196.
[2]李金明.话剧表演中形体语言的运用与研究[J].祖国,2017,36(18):288-289.
[3]张晶.影视话剧表演中形体语言的运用探究[J].戏剧之家,2017,25(14):233-234.
[4]韩云冬.话剧表演中形体语言的运用研究[J].剧作家,2018,20(19):125-128.
[5]徐丽霞.话剧表演中语言的技巧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18,27(26):244-2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