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_脉诊
中医脉诊入门及常见病辨治pdf
中医脉诊⼊⻔及常⻅病辨治⼀、中医脉诊⼊⻔中医脉诊,也称为切脉,是中医学中⼀种独特的诊断⽅法。
它通过观察和分析脉搏的跳动情况,来诊断⼈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性质。
以下将简要介绍中医脉诊的基本知识和⽅法。
1.脉诊的重要性脉诊在中医诊断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切脉,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体质、脏腑功能等情况,从⽽为治疗提供依据。
脉诊还可以帮助医⽣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预后转归,以及评估治疗效果。
2.脉诊的基本⽅法切脉时,医⽣会将⻝指、中指、⽆名指并排放在患者的⼿腕动脉搏动处,这⾥的⽳位称为“⼨⼝”。
医⽣会⽤指腹轻轻按压,感受脉搏的跳动,观察其强弱、快慢、节律等情况。
同时,还要注意患者是否有弦、滑、沉、细等不同的脉象。
3.常⻅脉象与意义(1)浮脉:脉象浮在⽪肤表⾯,表示病在表,病情轻浅。
(2)沉脉:脉象沉在深处,表示病在⾥,病情较重。
(3)弦脉:脉象绷紧如弦,多⻅于肝胆疾病、疼痛等。
(4)滑脉:脉象滑利如珠,常⻅于痰湿、⻝积等。
(5)细脉:脉象细⼩如线,常⻅于⽓⾎虚弱、阴虚等。
⼆、常⻅病辨治中医治疗疾病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疾病的性质和患者的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案。
以下将介绍⼏种常⻅病的中医辨治⽅法。
1.感冒感冒是常⻅的外感疾病,中医认为感冒多由外感⻛寒或⻛热引起。
脉象多表现为浮脉或数脉,伴随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
治疗感冒应以解表散寒或疏⻛散热为主,常⽤⽅剂有麻⻩汤、桂枝汤、银翘散等。
2.咳嗽咳嗽是肺部疾病的常⻅症状,中医认为咳嗽多由肺⽓上逆引起。
脉象多表现为弦滑或细数,伴随咳痰、喘息等症状。
治疗咳嗽应以宣肺⽌咳或降逆⽌咳为主,常⽤⽅剂有桑菊饮、杏苏散、⽌嗽散等。
3.胃痛胃痛是消化系统疾病的常⻅症状,中医认为胃痛多由脾胃不和引起。
脉象多表现为弦紧或沉缓,伴随胃胀、嗳⽓、泛酸等症状。
治疗胃痛应以和胃⽌痛或健脾和胃为主,常⽤⽅剂有⾹砂六君⼦汤、健脾丸、保和丸等。
4.失眠失眠是神经系统的常⻅疾病,中医认为失眠多由⼼神不宁引起。
中医诊断学课件-第五章脉诊
脉诊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诊断疾病:通过脉象的变化,判断 疾病的性质、部位、程度等
评估疗效:通过脉象的变化,评估 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指导治疗:根据脉象的变化,调整 治疗方案,提高疗效
预防疾病:通过脉象的变化,预测 疾病的发展趋势,提前采取预防措 施
脉诊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探索
脉诊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通过脉诊诊断疾病,辅助诊断和治疗 脉诊在心理学中的应用:通过脉诊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辅助心理治疗 脉诊在运动医学中的应用:通过脉诊了解运动员的身体状况,辅助训练和比赛 脉诊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通过脉诊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辅助康复治疗
阳虚:脉象沉迟,脉搏缓慢 痰湿:脉象滑腻,脉搏缓慢 瘀血:脉象涩滞,脉搏缓慢
妇女病证的脉象特征
月经不调:脉象细弱,或弦滑 痛经:脉象弦紧,或涩滞 更年期综合征:脉象弦细,或沉迟 产后病:脉象虚缓,或滑数
儿科病证的脉象特征
感冒:浮紧脉,浮滑脉 咳嗽:浮滑脉,浮紧脉 腹泻:沉细脉,沉迟脉
发热:浮数脉,浮滑脉 便秘:沉细脉,沉迟脉 呕吐:沉细脉,沉迟脉
脉诊的历史沿革
第二章
脉诊的起源
起源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起源人物:扁鹊、华佗等中医名家
起源地点:中国
起源方法:通过观察脉象来诊断疾病
起源原因: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起源影响:脉诊成为中医诊断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
古代脉诊的发展
起源:古代中医学 中的脉诊起源于春 秋战国时期
发展:汉代张仲景 的《伤寒杂病论》 中首次提出脉诊的 概念
中医诊断学_第二章_四诊(五_病脉)
11、滑脉
【脉象特征】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应指圆滑 《诊家正眼》“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 露之义” 《脉经》“与数脉相似”
脉流利度分类 滑脉
【临床意义】主痰饮、食滞、实热诸证 1)主痰饮:痰饮为阴滑之物,痰湿聚于体内,足使 脉内阴液增加,血流如粒而现滑象 《素问 脉要精微论》“滑为阴气有余也” 2)主食滞:宿食化热,气实血涌 《金匮要略》“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当下 之,宜大承气汤” 3)主实热:正盛邪实,气血涌盛 《伤寒论》“伤寒脉滑而厥者,有里热,白虎汤主之”
脉的宽度分类 细脉
2)主湿侵:脾虚湿盛或感受湿邪,湿邪阻碍脉道, 故脉细 凡湿邪伤人,或内困脾胃,或留滞经络,常可 见到细脉 《金匮要略》:“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细者, 此名湿痹” 《诊宗三昧》“湿痹脚软,自汗失精,皆有细脉”
8、散脉
【脉象特征】浮大无根,应指散漫,按之消失 【临床意义】为元气耗散,脏腑精气欲绝 《濒湖脉学》:“至数不齐,涣散不收” 《诊宗三昧》:“其脉散者死” 脉理:阴衰阳消,心气不能维系血液运行
16、芤脉
【脉象特征】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临床意义】失血 脉理:阴血不能维阳气,阳气浮散 《金匮要略》“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 失精” 《景岳全书》“芤脉为孤阳脱阴之候,为失 血脱血,为气无所归,为阳无所附”
17、紧脉
【脉象特征】脉形紧急,如牵绳转索 《脉经》“如切绳状” 《诊家正眼》“紧脉有力,左右弹指,如绞转索,如 切紧绳”
4、数脉
【脉象特征】脉来急促,一息5-6至 《濒湖脉学》:“一息六至,脉流薄疾” 《脉诀启悟》:“不似滑脉之往来流利,动脉之厥厥 动摇,疾脉之过于急疾。”
脉率分类 数脉
【临床意义】主热证,亦主虚证 1)主热证--因热迫血妄行,故脉数 凡外感发热、胃热、肠热、肺痈、肠痈、疮疡、或 阴虚火旺等均可见数脉 《难经·九难》:“数则为热” 《脉药联珠》:“凡数脉总由火毒” 2)主虚证--精血耗损,元气亏虚,脉来虚数。 多见于虚劳日久之人
中医诊断学(切诊-脉诊)
诊妇人脉
诊月经脉:妇人 左关、尺脉洪大于右手, 口不苦,身不热,腹不胀,为月经将至。
诊妊娠脉:脉来滑数冲和+停经+饮食偏嗜, 为有孕
诊临产脉:临产离经脉——孕妇两中指顶 节两旁,其脉应手搏动,为临产。
诊小儿脉
诊法:一指定三关 意义:辨表里、寒热、虚实及邪正盛衰
浮沉——表里 迟数——寒热 强弱——虚实 缓紧——寒湿
脉诊
历史沿革 公元前5世纪,扁鹊擅长脉诊。 《黄帝内经》记载三部九候诊病,《难经》弘扬 独取寸口诊法。 东汉张仲景确立“平脉辨证”的原则。 西晋王叔和《脉经》确定24脉。为现存最早脉学 专著; 宋代崔嘉彦《脉诀》增补革、牢脉。 明代李时珍《濒湖脉学》载27脉。 李士材《诊家正眼》在28脉。
脉象形成的原理
促 数而时止,止无定数
迟
一息不足四至
迟缓
脉结 类
代
一息四至,来去怠缓 缓而时止,止无定数
缓而时止,止有定数,
主病
主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有力主阳邪盛极,无力主阴液枯竭,虚 火至极
主惊恐、疼痛 有力主阳热亢盛实证,无力主阴血不足
主寒证,有力主实寒,无力主虚寒 主脾虚、湿困
有力主阴寒气结,无力主虚证 主脏气衰微,或痹病疼痛、跌扑损伤、 七情过极
关
尺
心
肝(胆)
肾
肺
脾(胃)
肾
诊脉的部位
(二)三部九候诊法 又称为遍诊法,是遍诊上(头)、中(手)、
下(足)三部有关的动脉,每部又分为天、人、 地三候,合而为“三部九候”。其意义在于何处 脉象有变化,提示相应部位、经络、脏腑有病变 的可能,而不是用一处或几处脉象来测知全身情 况。
上以候上:上部头以候头角、口齿、耳目 中以候中:中部手以候肺、胸中、心 下以候下:下部足以候肝、肾、脾胃
中医(专长)-中医诊断学-脉诊
第六单元脉诊细目一脉诊概说(一)寸口三部九候的概念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三部中每部又可分别施行浮、中、沉三候,故一手的寸、关、尺三部共有九候,所以,将此称为寸口的“三部九候”。
(二)寸口三部分候脏腑按寸口脉分候脏腑,左关脉可候A.心与膻中B.肾与小腹C.脾与胃D.肝、胆E.肺与胸中『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左关脉可候肝胆、膈。
(三)切脉指法1.选指医生选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手指指端平齐,手指略呈弓形倾斜,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角为宜。
2.布指医生下指时,先用中指按在高骨(桡骨茎突)内侧的桡动脉处定关位,再用食指按在关前(腕侧)以定寸位,用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以定尺位。
布指要依据病人高矮、手臂长短和医生的手指粗细,做适当疏密的调整。
对于小儿,因其寸口较短,一般多用拇指一指定三关,不必细分寸、关、尺三部。
3.运指(1)举法:指医生用轻指力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象的方法,故又称为浮取。
(2)按法:指医生用重指力按至筋骨间以体察脉象的方法,故又称为沉取。
(3)寻法:指医生指力不轻不重,按至肌肉,并调节适当指力,或前后左右推寻,以细细体察脉象的方法,故又称为中取。
(4)总按:三个手指同时用大小相等的指力诊脉的方法。
是从总体辨别脉象。
(5)单按:用一个手指诊察寸、关、尺的某一部脉象的方法。
主要用来重点判别各部脉象的形态特征。
细目二正常脉象(一)正常脉象的特征正常脉象,又称平脉或常脉,其特征是:寸、关、尺三部皆有脉,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快不慢,一息四五至(相当于60~90次/分钟,成年人),节律均匀而无间歇,从容和缓,柔和有力,尺脉沉取应指有力,即有胃、有神、有根,是正常脉象的特征。
(二)正常脉象的特点(胃、神、根)1.胃脉有胃气的基本特征是脉象从容、和缓、流利。
2.神脉之有神的主要表现是柔和有力、节律整齐。
3.根脉之有根主要表现在尺脉有力、沉取不绝两个方面。
中医诊断学-脉诊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2、定位 定关布指、三指定 1 标准定位——同身寸法 。
2 简便定位——高骨定关法 掌后高骨定关 前后等距布指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1.首先將中指置於關部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2.食指置於寸部,無名指置於尺部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3.三指指尖保持水平
中医诊断学
第一节 脉诊概述
一、脉诊原理
一 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心脏搏动—脉象形成的动力 脉管舒缩—脉搏形成的重要因素 心阴心阳—维持正常脉搏的基本条件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二a: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心气主血血脉充—盈—于心与脉脉道通,,搏以动及行气血血 的 盛 衰 直肺朝接百影脉响—着—宣脉发象百。脉,助心行血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目的要求 1.掌握脉诊的临床意义。 2.熟悉脉象形成的原理。 3.熟悉诊脉的部位与三种不同的诊脉方法。 4.掌握寸口诊法,寸口诊脉的分部与所主脏腑。 5.掌握诊脉的方法。 6.掌握正常脉象及其生理变异。 7.掌握常见病脉的脉象及其主病。 8.了解真藏脉与各种怪脉。
2023/4/21
三脾其生血他统脏血腑—与—营脉气象养形血成,摄的血于关脉系中。
肝肺藏血主调气血,—司—呼供吸调,血朝量百脉;脾胃为气 血肾藏生精化化之血—源—,脾精为统化血血;之本肝,合藏营血以,生贮血血, 调节血液,调畅气机;肾藏精,为元气 之根,这些因素均与脉象的形成间接 有关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二、诊脉部位
有神表现在:应 指 有 力 柔 和;节 律 整 齐
有根则表现在:尺 脉 有 力,沉 取 不 绝。
中医诊断学脉诊表格
中医诊断学脉诊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其主要手段之一就是脉诊。
中医脉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动脉来判断患者的疾病状况,脉搏的变化反映了人体内脏功能的状态。
脉诊在中医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医的“金科玉律”。
脉诊的基本原理在于通过对脉搏的触诊,判断患者的阴阳、虚实、寒热等病理变化,以及各个脏腑的状况。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内脏的功能状态可以通过血脉的变化反映出来。
通过细致的触诊,医生可以感知患者的脉搏强弱、速度快慢、节律是否有序等信息,从而获取患者的病情。
脉诊的步骤主要包括选择脉搏部位、触诊脉象、辨识脉象特点、判断脉象病理意义和归类脉象类型。
常用的脉搏部位有手腕部的尺、关、脾、心四脉,在不同的疾病中,不同的脉象有不同的意义。
触诊脉象时,医生需要注意脉搏的强度、快慢、充盈度、节律等,同时还需注意观察血管的变化如粗细、有无结节、是否有跳动等。
辨识脉象特点是对脉搏的触感进行分析和总结。
比如,脉象是否弦或沉或滑或浮等,脉搏是否有力或虚等,这些特点反映了患者体内的阴阳失调、虚实状态等。
通过观察脉象的特点,医生可以初步判断病情所在。
例如,虚脉多见于气虚或血虚等虚势病,实脉多见于实热或实寒等实势病。
脉象的病理意义主要是针对不同脉象特点表示的相应疾病进行鉴别。
例如,散脉多见于气郁胸痛、惊恐等病;滑脉多见于湿痰等病;沉脉多见于阳气衰竭等病。
通过对不同脉象的分析,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疾病类型,以指导后续的治疗。
脉象的分类是将不同脉象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整理和总结。
中医诊断学将脉象分为细、滑、浮、沉、弦、缓、数、短、代等九个类型,每个类型又可细分为多种亚型。
通过对患者脉搏进行分类,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并提供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案。
总之,中医诊断学中的脉诊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手段,通过对脉搏的触诊,可以判断患者的疾病状况和体内脏腑功能的状态。
脉诊需要医生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学习才能熟练掌握,准确判断脉象特点,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中医治疗服务。
中医脉诊解读
中医脉诊解读1.脉为血腑,百体贯通,寸口动脉,大会朝宗。
【注】经曰:脉者,血之腑也。
周身血脉运行,莫不由此贯通,故曰百体贯通也。
(难经)曰:十二经中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生死。
寸口者,左右寸,关,尺,手太阴肺经动脉也;为脉之大要会也。
故曰:寸口动脉,大会朝宗也。
2.诊人之脉,高骨上取,因何名关,界乎寸尺。
【注】凡诊人之脉,令仰其手,视掌后有高骨隆起,即是关部脉也。
医者复手取之,先将中指取定关部,方下前后二指于寸,尺之上。
病人长,则下指宜疏;病人短,则下指宜密。
因其界乎寸,尺二部之间,故命名曰关。
3.至鱼一寸,至泽一尺,因此命名,阳寸阴尺。
【注】从高骨上至鱼际,长一寸,因此命名曰寸。
从高骨下至尺泽,长一尺,因此命名曰尺。
寸部候上,故为阳也。
尺部候下,故为阴也。
4.右寸肺胸,左寸心膻。
右关脾胃,左肝膈胆。
三部三焦,两尺两肾。
左小膀胱,右大肠认。
【注】右寸浮候胸中,沉似候肺。
左寸浮候膻中,沉以候心。
右关浮以候胃,沉以候脾。
左关浮候膈胆,沉以候肝。
两尺沉俱候肾,尺浮候小肠,膀胱,右尺浮候大肠。
膻,膻中即包络也。
五脏皆一,惟肾有二,故曰两尺候两肾也。
然(内经)言腑不及胆者,以寄于肝也。
不及大,小肠,膀胱者,以统于腹中也。
不及三焦者,以寸候胸中,主上焦也;关候膈中,主中焦也?尺候腹中,主下焦也。
此遵(内经)分配三部诊脉法也。
至伪诀以大,小肠配于寸上,以三焦配于左尺,以命门配于右尺,其手厥阴包络,竟置而不言,悉属不经。
滑寿以左尺候小肠,膀胱前阴之病,右尺候大肠,后阴之病,可称千古只眼也。
浮外候腑,沉内候脏之说。
5.命门属肾,生气之源,人无两尺,必死不痊。
【注】两肾之中,名曰命门。
命门居两肾之中,故两尺属之。
命门之少火,即肾间动气,是为生气之源也。
人若无两尺脉,则生气绝矣,病者必死不能痊也。
6.关脉一分,右食左风,右为气口,左为人迎。
【注】阴得尺中一寸,阳得寸内九分。
一寸九分,寸,关,尺脉三分分之。
日关脉一分,乃关上之一分也。
中医诊断——脉诊
中医诊断——脉诊脉诊,是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动脉,根据其不同的形象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
它是中医学一种独特的诊断疾病的方法。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脉象即脉动应指的形象。
心主血脉,包括血和脉两个方面,脉为血之府,心与脉相连,心脏有规律的搏动,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脉管也随之产生有节律的搏动和血液在管内运行均由宗气所推动。
血液循行脉管之中,流布全身,环周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即是循行全身的血脉,均汇聚于肺,且肺主气,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肝藏血,主疏泄,调节循环血量;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且精可以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
因此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
二、脉诊的临床意义脉象的形成,既然和脏腑气血关系十分密切,那么,气血脏腑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故通过诊察脉象的变化,可以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邪正盛衰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
(一)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但从病位的浅深来说,不在表便在里,而脉象的浮沉,常足以反映病位的浅深。
脉浮,病位多在表;脉沉,病位多在里。
疾病的性质可分寒证与热证,脉象的迟数,可反映疾病的性质,如迟脉多主寒证,数脉多主热证。
邪正斗争的消长,产生虚实的病理变化,而脉象的有力无力,能反映疾病的虚实证候,脉虚弱无力,是正气不足的虚证。
脉实有力,是邪气亢盛的实证。
(二)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脉诊对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如久病脉见缓和,是胃气渐复,病退向愈之兆;久病气虚,虚劳、失血,久泄久痢而见洪脉,则多属邪盛正衰危候。
外感热病,热势渐退,脉象出现缓和,是将愈之候;若脉急疾,烦躁,为病进危候。
三、诊脉的部位诊脉的部位,有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
遍诊法见于《素问·三部九候论》,切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三部诊法见于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
中医脉诊口诀大全,二十八脉识别图解
中医脉诊口诀大全,二十八脉识别图解中医号脉,这28种脉象,教你分辨什么病,收藏!|||1. 浮脉——特点——位于皮肝表浅处,只要把指头轻轻按在皮肝上,就能感觉到脉搏动,如果用力重按,反而会觉得脉搏减弱,或有空虚的感觉。
-主病:主表证: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的表虚。
主里虚:痨瘵阴虚,阳气虚。
-2. 沉脉——特点——位于筋骨的深处,当指头轻轻按在皮肤上时,脉搏的搏动很不明显,必须用力重按到筋骨的深处,才能感觉到脉搏的搏动。
-主病:主里证。
(1)沉而有力为里实证,多因水、寒、积滞所致。
常见干下痢、浮肿、呕吐、停食积热、气滞等证-(2)沉而无力为里虚证,多因阳气衰微,无力统运营气于外,或亡阴失血等原因所致-3. 迟脉——特点——脉搏的频率很缓慢,因此,使得脉搏的至数减少。
至于脉象的部位,在“浮中沉”三部都可以诊得到脉搏。
-主病:多见于寒证。
有力为冷积,无力为阳虚。
-4. 数脉——特点——脉搏的频率很快,因此使得脉搏的至数过多。
至于脉象的部位,在“浮中沉”三部都可以诊得到脉搏。
-主病:主热证。
因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数而有力为实热内盛;若久病阴虚,虚热内生,血行加速,脉数而无力,为虚热证。
-5. 虚脉——特点——脉象柔软无力。
无论是浮位或沉位,无论频率的快慢,只要脉搏的搏动很弱,脉体软的,都属于虚类脉。
-主病:虚证:湿邪为病。
-6. 实脉——特点——脉象强劲有力。
无论是浮位或沉位,无论频率的快慢,只要脉搏的搏动很强,脉体大的,都属于实类脉。
-主病:主病程初起、正气不虚,阳毒暴作或邪气旺盛的脉象。
中医诊断学之脉诊
用:
结
寸口——脏腑 趺阳——胃气 太溪——肾气
现多用于寸口无脉者
构 是 什 么 ?(四)Fra bibliotek口诊法箭
又称气口或脉口。单独切
头 所
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 指
搏动,根据其脉动形象,以推 结
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
构 是
诊察方法。
什
么
?
➢寸口脉的位置
箭
分寸关尺三部
头
所
腕后(桡骨茎突)为标记-关 指
?
➢脉象要素
文献多从位、次、形、势方面四个方面 加以分析归纳,与以下八因素有关:
箭 头
脉位:浮、沉
所
脉次(频率):平、迟、数
指
脉形:
脉长(轴向范围):长、短 脉宽(径向范围):大、细
结 构
脉势:
是
脉力(心脏搏动的强弱):实、虚 什
流利度:滑、涩 紧张度:弦、紧、缓、濡 均匀度:结、促、代
是
中所表现
什
么
?
与脉象形成有关的因素 箭
➢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头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所 指 结
肺主气,司呼吸
构
脾胃为后天之本
是
肝藏血
什
肾藏精,精化血,为元气之根 么
?
心血 心阴
互相 制约
心气 心阳
肺主 气朝 百脉
心
血充脉盈
脾胃(为血 生化之源)
气运血行
沉取不绝。也称有胃、神、根。
么
?
正常脉象示意图
浮
中
沉
寸
关
尺
一息
箭 头 皮肤所 指 肌肉结 构 筋骨是 什 么 ?
中医_脉诊
中医_脉诊第五章脉诊【教学要求】1.掌握寸口脉诊的方法,正常脉象的特征,常见脉象(浮、沉、迟、数、实、洪、细、弦、紧、滑、涩、濡、缓、弱、微、促、结、代)的特征与临床意义,相兼脉的结合与主病规律。
能够基本上辨识临床常见脉象(浮、沉、迟、数、洪、细、弦、滑、弱、促、结、代等)。
2.熟悉脉诊的原理及诊脉的意义,脉象的生理变异,长、短、芤、革、牢、伏、散、动、疾脉的特征和临床意义,诊妇人脉、诊小儿脉的特殊性。
3.了解遍脉诊法、三部诊法的诊脉部位,真脏脉特征的临床意义,脉诊的研究进展。
脉诊,亦名切脉,是指医生用手切按病人有关动脉,根据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病情,辨别病症的诊察方法。
切脉以断病,是中医学独特的诊断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
传统脉诊是依靠医者手指的灵敏触觉力加以体验识别的,因此,学习脉诊既要熟悉脉学的基本知识,又要掌握切脉的基本技能,反复训练,仔细体会,才能逐步识别各种脉象,并有效地运用于临床。
1:脉象形成的原理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
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相关。
人体的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表,运行气血,周流不休,所以,脉象成为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
脉象形成的有关因素有三:1.心脏搏动是形成脉象的动力2.气血运行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3.五脏协同是脉象正常的前提2:诊脉的部位和方法诊脉部位历来就有多种。
《素问·三部九候论》有三部九候诊法;《灵枢·终始》提出人迎寸口相参合的诊法;还有《素问·五脏别论》提出独取寸口可以诊察全身状况的论述。
汉·张仲景吸取人迎、寸口脉相比较的思路,在《伤寒杂病论》中常用寸口、趺阳或太谿脉的诊法。
“独取寸口”的理论,经《难经》的阐发,到晋·王叔和的《脉经》,不仅理论上已趋完善,方法亦已确立,从而得到推广运用,直至当今还是中医临床不可缺少的、重要的诊法之一。
一、诊脉部位(一)、寸口诊法1、“寸口”及“寸、关、尺”的概念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
2022第四季度中医诊断学之脉诊(有答案版)
2022年度第四季度急诊科中医三基考试(中医诊断学之脉诊)【A型题】1.《难经》中左尺脉所候脏腑是()A.肾 B. 命门 C. 三焦D.大肠2.诊脉的最佳时间是()A.平旦 B. 日中 C. 日夕 D. 夜半3.医生在诊脉时运用手指的哪个部位()A.指尖B.指目C.指腹D.指侧4.医生对病人诊脉的时间一般不应少于多少次脉跳的时间()A.30 B.40 C.50 D.605.《素问.平人气象论》中记载妇人“妊子”脉是候()A.手少阴脉B.足少阴脉C.手太阴脉D.足太阴脉6.下列属于洪脉主病的是()A.热盛B.表证C.湿困D.气血亏虚7.细脉与微脉,弱脉,濡脉在脉象的共同特点是()A.脉位均表浅B.脉位均在皮下深层 C. 脉率均小于五至D.脉形都是形细小且脉势软弱无力8.下列不属于牢脉的主病是()A.阴寒内积B.寒痰瘀血C.疝气D.瘕积9.下列不属于“脏气之独”的脉象是()A.结脉B.弦脉C.缓脉D.紧脉10.下列脉象可见于平人的是()A.革脉B.缓脉C.动脉D.紧脉【B型题】A.举之有力,按之不足B.浮细无力而软C.轻取不应,重按始得D.举按无力,应指松软11.以上各项属于濡脉的脉象特点的是()B12.以上属于描述虚脉的脉象特点的是()DA.疼痛,惊恐B.里证C.气血两虚D.热证,亦主里虚13.以上属于数脉所主病的是()D14.以上属于动脉所主病的是()AA.迟而时一止,止无定数B.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C.迟而中止,止有定数D.一息五至以上15.以上脉象中描述代脉的是()C16.以上脉象中描述促脉的是()BA 气血两虚B 阳气衰阴气微C 湿阻D 血瘀17.虚脉见于()A18.微脉见于()B【X型题】19.一息五至以上的脉象有()A.急脉B.数脉C.动脉D.涩脉20.动脉的主病有()A. 疼痛B. 惊恐C. 气血亏虚D. 阳气暴脱21.代脉的主病有()A.脏气衰微B.疼痛C.惊恐D.跌扑损伤22.滑脉可见于下列哪些情况()A.痰湿B.食积C.实热D.青壮年23.细脉的主病有()A.阳热亢盛B.湿证C.实寒证D.气血俱虚24.下列属有歇止的脉象是()A. 动脉B. 牢脉C. 结脉D. 代脉25.脉诊的临床意义是()A.判断邪正盛衰B.区别病邪性质C.推断疾病进退D.确定疾病名称26.沉细脉的主病是()A. 阴虚B. 血虚C. 肝郁脾虚D. 气滞27.主食积内停的脉有()A. 滑脉B. 促脉C. 结脉D. 紧脉28.与湿邪有关的脉象是()A. 濡脉B. 细脉C. 缓脉D. 滑脉。
中医诊断学脉诊
脉诊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 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经 过数千年的实践和发展,已经成 为中医诊断的核心技术之一。
脉诊的重要性
01
02
03
判断病情
通过脉诊可以了解患者病 情的轻重缓急,为治疗提 供依据。
体质辨识
脉诊可以判断患者的体质 状况,如气虚、血虚、阴 虚、阳虚等,有助于制定 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学脉诊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脉诊概述 • 脉象的分类与特征 • 脉诊的方法与技巧 • 脉诊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 脉诊的现代研究与发展
01 脉诊概述
脉诊的定义与历史
脉诊的定义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种重要 方法,通过触摸患者脉搏的跳动 情况,判断病情、体质和脏腑功 能状态。
的轻重缓急。
临床意义
正确的脉象辨析对于中医诊断具 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医生准 确地判断病情,为后续的治疗提
供依据。
04 脉诊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常见疾病的脉象表现
感冒
感冒患者的脉象通常表现为浮脉,因 为感冒时外邪侵袭,正气欲驱邪外出 ,脉气鼓动于外。
咳嗽
腹痛
腹痛患者的脉象通常表现为沉脉或弦 脉,因为腹痛多因寒邪、气滞所致, 寒邪内侵则脉象沉紧,气滞则脉象弦 。
迟脉
总结词
脉搏跳动缓慢
详细描述
迟脉是脉象中的一种,脉搏跳动缓慢,多见于寒证,如四肢厥冷、腹痛等。
速脉
总结词
脉搏跳动加快
详细描述
速脉是脉象中的另一种,脉搏跳动加快,多见于热证,如高热、心悸等。
其他常见脉象
总结词
其他常见的脉象包括滑脉、弦脉、紧 脉、缓脉等。
详细描述
(精)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脉诊
精)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脉诊脉诊,是医生用手切按患者动脉,根据脉象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
脉学著作主要有:晋代王叔和著《脉经》,确定了二十四脉,是最早的脉学专著。
张景岳著《景岳全书》,祥论脉神、正脉十六部、脉之常变、脉症从舍等。
李时珍著《濒湖脉学》,载二十六脉。
李士材著《诊家正眼》,增定二十八脉。
第一节诊脉概述一、脉诊原理脉象是指脉动应指的形象。
脉象的产生与心脏搏动、心气盛衰、脉道通利和气血盈亏直接有关。
(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心脏搏动是形成脉象的动力,脉象的至数与心的搏动频率、节律相应。
脉为气血运行之通道,并有约束和推进血流的作用,直接影响脉象。
(二)气学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血充盈于脉道,直接关系到脉象的大小; 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心的搏动也靠气的调节,因此,气与血是脉象形成的物质基础。
(三)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有助于血的运行;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统血而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 肝藏血,贮血和调节血液,肝又能调畅气机; 肾藏精,为元气之根,这些因素均与脉象的形成有关。
一、诊脉部位(一)三部九候诊法《素问》三部九候诊法,又称遍诊法。
分为上(头)、中(手)、下(足)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候,合称三部九候。
(二)人迎寸口诊法人迎寸口诊法见于《内经》,是通过诊人迎、寸口两部脉象并互相参照,进行分析的一种诊法。
人迎主要反映体表的情况,寸口主要反映内脏的情况。
(三)仲景三部诊法仲景三部诊法,指诊寸口脉候脏腑,诊趺阳脉候胃气,诊太溪脉候肾气的诊法。
(四)寸口诊法1.寸口部位:是手腕部挠骨茎突内侧的一段动脉(挠动脉),又称气口、脉口。
2.独取寸口脉诊病的原理:一是寸口位于手太阴肺经的原穴部位,是脉之大会,肺经起于中焦,可以反映胃气的强弱。
二是肺朝百脉,脏腑气血变化能通过肺经反映于寸口。
三是寸口处部位固定且诊脉方便。
3.寸口分候脏腑: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左关候肝,右关候脾胃,左右尺候肾。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诀国学医养堂2020-05-10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
《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
要有效地治疗疾病,⾸先必须有正确的诊断。
现代医学利⽤科学技术的有关成就,诊断疾病的⼿段越来越多了。
但在古代,医⽣诊病主要靠眼望、⼝问、⽿听、⿐闻、⼿摸等⽅法。
这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乎都是这样,⽽且各国都有⾃⼰丰富的经验。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采⽤的脉诊,是⼀项独特诊法。
脉诊⼜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也是辨证论治的⼀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图⽂解释脉象: 脉诊歌 1、浮脉:浮在⽪⽑,如⽔漂⽊;举之有余,按之不⾜。
【主病】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浮伤风,头疼⿐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便不利,⼤便秘涩。
【兼脉】⽆⼒表虚,有⼒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浮短⽓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伤,浮濡⽓败。
2、沉脉:沉⾏筋⾻,如⽔投⽯;按之有余,举之不⾜。
【主病】沉脉为阴,其病在⾥。
⼨沉短⽓,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与⾎。
关主中寒,因⽽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虚,有⼒⾥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3、迟脉: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息。
【主病】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迟上寒,⼼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衰,溲便不禁,或病腰⾜,疝痛牵阴。
【兼脉】有⼒积冷,⽆⼒虚寒。
浮迟表冷,沉迟⾥寒;迟涩⾎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4、数脉:数脉属阳,象为太过;⼀息六⾄,往来越度。
【主病】数脉主腑,其病为热。
⼨数喘咳,⼝疮肺 ;关数胃热,邪⽕上攻;尺数相⽕,遗浊淋癃。
【兼脉】有⼒实⽕,⽆⼒虚⽕。
中医脉诊学大全详解
中医脉诊学大全详解
脉诊是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了解身体的状况,进而判断疾病的性质、部位和病情变化。
下面是中医脉诊学大全的详解:
1. 脉象基础知识:介绍了脉象的基本概念、脉搏形式和特点,包括脉搏的节律、力度、速度、长短、宽窄等指标。
2. 脉象分类:根据脉象的特点和病情变化,将脉象分为虚脉、实脉、弦脉、滑脉、数脉、涩脉等不同类型。
3. 脉诊方法:介绍了脉诊的方法和步骤,包括触诊脉搏的位置、用手指的方法、触诊的力度和时间等技巧。
4. 脉象的判断:根据脉搏的形态和变化,通过判断脉象的特点来推断疾病的性质和部位,包括常见脉象的判断和对应的疾病。
5. 脉证学:将脉搏的变化和病情联系起来,研究脉搏在不同疾病中的表现和特点,通过脉证分析来确定治疗方案。
6. 脉诊与辩证论治:将脉诊与中医辩证论治结合起来,通过触诊脉搏来了解病情,进而针对病情进行辩证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7. 脉诊的临床应用:介绍了脉诊在各种疾病中的应用,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不同领域中的脉诊应用。
以上是中医脉诊学大全的详解,通过对脉搏的触诊和分析,中医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和治疗。
但需要强调的是,脉诊需要丰富的经验和准确的技巧,需要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医生指导下进行。
中医诊断学|脉诊概述
中医诊断学|脉诊概述【含义】脉诊又称切脉,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沿革】脉诊有着悠久的历史,公元前5世纪的扁鹊首用脉法诊断疾病;脉法具体记载于《黄帝内经》;脉法实践者是东汉张仲景;脉学专著创始者是西晋王叔和(《脉经》);许叔微首绘脉象图及施发的《察病指南》为学习脉法提供了直观教学;推广普及脉法的是明· 李时珍的《濒湖脉学》;创新发展于近现代。
【地位】脉诊是中医学流传至今的一种独特的诊察疾病的方法,是中医诊病,不可缺少的步骤和内容。
其所以重要,是由于脉诊检测方便,信息丰富,通过诊脉可了解人体表里诸多的生理病理变化,为诊断疾病提供重要依据。
诊脉主要依靠医者手指的灵敏触觉加以体验而识别,因此,学习脉诊既要熟悉脉学的基本知识,又要掌握切脉的基本技能,反复训练,仔细体会,才能逐步识别各种脉象,并有效地运用于临床。
诊脉是一种理论性极强、操作极为细致的诊病方法。
因此,它要求医生必须对脉象形成的基本原理、诊脉的部位和方法等问题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
一、脉诊原理【含义】(1)脉:即脉道,是血液汇聚之处,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脉有约束、控制和推进血液沿着脉道运行的作用。
(2)脉动(脉搏):心气推动心脏搏动,使营血在脉道中运行时产生脉动,因此脉搏的跳动与心脏搏动的频率、节律基本一致。
(3)脉象: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或称为脉动应指的形象。
是血脉脉动所呈现的部位(深浅)、速率(至数,即快慢)、形态(长短大小)、强度(有力无力)、节律(整齐与否)等组成的综合形象。
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
【原理】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盛衰、脉管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及各脏腑的协调作用直接有关。
简而言之,脉象是以心脉为主,在各个脏腑和气血的综合作用下形成,所以脉象成为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信息窗口,具有见微知著的作用。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中医诊断中,脉诊是一项重要的技能,通过诊断脉象来了解人体气血运行状况和脏腑功能,进而判断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及其特点、临床意义和诊断方法。
一、28种脉象概述根据《脉经》的分类,脉象分为浮、沉、迟、数、滑、涩、长、短、紧、缓、芤、弦、濡、散、革、实、牢、虚、细、濡、促、代、洪、细微等28种。
每种脉象都有其特定的临床意义和诊断价值。
二、肺脉肺脉位于寸口,属于浮脉,具有轻按即触、散大无力的特点。
若肺脉异常,可能存在肺脏病变,如咳嗽、气喘等。
三、心脉心脉位于中指,属于沉脉,具有重按始触、强大有力的特点。
若心脉异常,可能存在心脏病变,如心悸、胸闷等。
四、肝脉肝脉位于关部,属于弦脉,具有如悬弦之状、长而有力、柔和不紧的特点。
若肝脉异常,可能存在肝气郁结、肝火上炎等病变。
五、肾脉肾脉位于尺部,属于沉脉,具有重按始触、细长而有力等特点。
若肾脉异常,可能存在肾虚、肾气不足等病变。
六、奇脉奇脉又称怪脉,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脉象,具有沉细欲绝、似有似无的特点。
若出现奇脉,常提示病情危重或预后不良。
七、其他脉象除了以上常见的五种脉象,还有一些其他的脉象,如芤脉、洪脉等。
这些脉象的特点和临床意义各不相同,需要根据具体病例进行诊断和分析。
八、诊断方法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对脉象进行全面分析和判断。
同时,还需要结合其他症状和体征,综合分析病情,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九、结论中医的28种脉象各具特点,每种脉象都有其特定的临床意义和诊断价值。
通过对脉象的准确分析和判断,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因,进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同时,通过对患者病情的全面了解和综合分析,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十、展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中医理论的不断完善,脉诊技术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脉象的形态。 2020/6/5
中医诊断学
如长期服用活血化瘀或扩张血管的药 物等都可以明显影响心脏搏动的速度、 力量。这样的话,便不能真正反映出人 体中的各个脏腑的气血运行情况。
因此,即便是一个高明的医生,也不可 能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患者的脉象充分了 解到其体内的真实情况。
对待脉诊,我们尚需要用一个公正客观 的态度,既要肯定其诊断价值,也不应 该盲目迷信。
脉诊成了某些病人衡量中医医生水平的 一架天平。
2020/6/5
中医诊断学
在临床上常遇到这样的病人,来 就诊后只看着医生,把手伸过来不说 话,似乎是在考验医生号脉准不准。 当你说对了其症后,他们会喜形于色 地开口大叫:“你太神啦!……”。 而当你根据其脉象判断不准时,他们 会背后说,诊断得根本不准,水平不 高。 脉诊真的有那么神奇吗?
(一)三部九候诊法
天(两颞动脉)—候头额、颞部
上(头) 人(耳前动脉)—候目、耳
地(两颊动脉)—候口、齿
天(手太阴肺经动脉处)—候肺气
中(手) 人(手少阴心经动脉处)—候心气
地(手阳明大肠经动脉处)—候胸中之气
天(足厥阴肝经动脉)——候肝气
下(足) 人(足太阴脾经动脉)——候脾、胃之气
2020/6/5
中医诊断学
疑难点 遍诊法与三部诊法有无临床价值?
〈分析〉
作为古老的诊法,二者在临床上的运用虽远远 不及寸口诊法普遍,但仍有其应用价值:如在 寸口脉象微弱时,可通过趺阳脉搏动的有力与 否来判断病人胃气尚存与否。
2020/6/5
(脾三生)血其统他血—脏—腑营与气脉养血象,形摄成血的于脉关中系。
肝肺藏血主调气血,——司供呼调吸血量,朝百脉;脾胃
为肾藏气精血化生血—化—之精源为,化血脾之统本血,合;营肝以藏生血血 , 贮血,调节血液,调畅气机;肾藏 精,为元气之根,这些因素均与脉 象的形成间接有关
2020/6/5
中医诊断学
二、诊脉部位
对于这些陋习,古代的先贤早已深刻批判 过。
2020/6/5
中医诊断学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认为: 脉诊只是望问闻切四诊中的最后 一诊,无非是一种诊断中比较巧 妙的方法罢了,作为一个好医生 如果想全面掌握患者的情况,必 须要四诊合参,不能单凭这一项。
2020/6/5
中医诊断学
随着时代生活的日新月异,人们的医疗条 件逐渐改善,对于脉诊的看法更需要客观、辨 证地对待。
地(足少阴肾经动脉)——候肾气
中医诊断学
•
2020/6/5
中医诊断学
(二)人迎寸口诊法
即通过诊人迎(颈总动脉)、寸口两部 脉象并互相参照,进行分析的一种诊法, 较之遍诊法简单。
(三)仲景三部诊
诊寸口脉——候脏腑 多运用于寸口无脉 诊趺阳脉——候胃气 或危重病人。 诊太蹊脉——候肾气
2020/6/5
从目前的临床情况来看,现代生活状态中的
中医脉诊比起古人来说,更难反映人体的真实
客观情况。我们知道,一般凡是来门诊看中医
的病人,有很大一部分是慢性病和疑难病患者。
而这些病人中,有一大部分的患者是长年服药
的,尤其是一些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
等患者,他们所服的很多药物会对人体的血液
循环起到一定的干扰作用,这当然会直接影响
2020/6/5
中医诊断学
脉诊,其实是中医诊断中的一种 最常见的手段,是望闻问切中的 “切”诊。通过这种诊断,我们可 以了解人体内部脏腑中的气血运行 情况。它是通过脉搏的运动来判断 人体内脏的情况,根据脉搏的速度、 频率、力量、血管的形态等来判断 人体的基本情况。
2020/6/5
中医诊断学
对中医认识似是而非的人,脉诊似乎是 他们最信任和叹服的。许多的医生也很在乎 病人的这种心态,往往先不询问患者病情, 不做任何体查而单凭脉诊而进行谴方用药。 更令人不解的是,有许多的病人也故意不说 出自己的病情,借此来“考验”医生能不能 通过脉象看准自己的病情,真是荒唐又可怕! 想想还是东坡先生明鉴:“吾求愈病而已, 岂以困医为事哉?”
2020/6/5
中医诊断学
【目的要求】 1.掌握脉诊的临床意义。 2.熟悉脉象形成的原理。 3.熟悉诊脉的部位与三种不同的诊脉方法。 4.掌握寸口诊法,寸口诊脉的分部与所主脏腑。 5.掌握诊脉的方法。 6.掌握正常脉象及其生理变异。 7.掌握常见病脉的脉象及其主病。 8.了解真藏脉与各种怪脉。
2020/6/5
2020/6/5
中医诊断学
(二)疑难点 1.遍诊法与三部诊法有无临床价值? 2.寸口六部所主脏腑的依据是什么? 3.正常脉象之有胃气、有神、有根的特点。 4.外界因素、内在因素对正常脉象的影响。 5.一脉主数病,在出现相兼脉时应如何判断? 6.理解按诊中,虚里动高的原因并非仅为宗
气外泄。
2020/6/5
中医诊断学
第一节 脉诊概述
一、脉诊原理
(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心脏搏动—脉象形成的动力 脉管舒缩—脉搏形成的重要因素 心阴心阳—维持正常脉搏的基本条件
2020/6/5
中医诊断学
(a:二)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心气主血血脉充—盈—于心脉与脉道通,,以搏及动行气血血的盛衰 直肺朝接百影脉响—着—宣脉发象百。脉,助心行血
中医诊断学
9.了解诊脉之要点与如何进行脉象的鉴别。 10.熟悉诊妇女与小儿脉。 11.熟悉相兼脉象主病。 12.熟悉脉证宜忌及脉症从舍。 13.了解按诊的方法。 14.熟悉按诊的作用与按诊的内容。 【学习时数】 7 学时
2020/6/5
中医诊断学
【重点与疑难点】 (一)重点: 1.诊脉在诊断上的作用。 2.寸口诊脉的理论依据、分部与所主脏腑。 3.正常脉象的胃神根及其变化的原因。 4.二十八种病脉的脉象与主病。 5.相兼脉象的临床意义。 6.脉症的顺逆及从舍。 7.按诊的主要内容。
第五章 脉 诊
脉诊又称切诊,是医生用手 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 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 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疾病,辨 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2020/6/5
中医诊断学
谈到中医,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老中医 神态安详地迷起眼睛,将三根手指搭在 病人的手腕部位,停留片刻后,便告诉 病人你患了什么病,应该如何进行治疗 等等。病人听后,如果说得准确,便会 连连称奇,信服有加。如果说得不准, 便会认为医生的医疗水平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