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整理上课共28页文档

合集下载

涉江采芙蓉(上课适用课件)

涉江采芙蓉(上课适用课件)

• 如:1.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 无花。(元稹《菊花》)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 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 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 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 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 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本诗运用了什 么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 白描手法。 以乐写哀
如何把握古诗的思想感情?
1、通过朗读,直接品味诗歌的 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透过 意象把握思想感情。
3、寻找诗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 达情感的语句。
拓展研究:
我们一起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 有奇树》一诗,谈谈这首诗和课文在写作 手法上有何异同?
“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让人仿佛看到主人 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 个方向张望,他看到了什么?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 迢迢的路程! “漫浩浩”一词,读起来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 到极点。 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 下了很大的想象的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
同:两首诗都采用了先扬后抑的写法。前面 六句,诗人对于花、树(意象)的珍奇美丽 极力赞扬,最后两句点明了全诗主题。两首 诗歌都意境高洁、清幽;含蓄不尽,余味悠 长。
• 西北有高楼 有层叠三重。楼上飘下了弦歌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之声,这声音是多么的让人悲 伤啊!谁能弹此曲,是那悲夫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为齐君战死,悲恸而"抗声长哭"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竟使杞之都城为之倾颓的女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子.。商声清切而悲伤,随风飘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发多凄凉!这悲弦奏到"中曲",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便渐渐舒徐迟荡回旋. 那琴韵和"叹"息声中,抚琴堕泪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的佳人慷慨哀痛的声息不已。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不叹惜铮铮琴声倾诉声里的痛 译:那西北方有一座高楼矗 苦,更悲痛的是对那知音人儿 立眼前,堂皇高耸恰似与浮 的深情呼唤。愿我们化作心心 云齐高。高楼镂著花纹的 相印的鸿鹄,从此结伴高飞,去 木条,交错成绮文的窗格, 遨游那无限广阔的蓝天白云里! 四周是高翘的阁檐,阶梯

高中高一下册语文课件:《涉江采芙蓉》

高中高一下册语文课件:《涉江采芙蓉》

高中高一下册语文课件:《涉江采芙蓉》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

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

倘若倾耳细听,你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哩!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

镜头迅速摇近,你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般头的女子。

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

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氢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以能遗送给谁?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

但你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

”仿佛是心灵感诮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

他望见了故乡的山水、望见了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了么?显然没有。

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公元尽的”长路“,和那阻止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许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而产生了诗之主人公乃离乡游子的错觉。

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

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涉江采芙蓉》课件

《涉江采芙蓉》课件
自己思念对方,却说对方思念自己。(虚写)
四、三读,赏析特色
在本诗中,“对写法”是如何运用的?如 何体现“浅而能深、近而能远”的特点?
女子想象
涉江采芙蓉
还顾望旧乡
(思妇自陈) 对写法 (游子思归)
男子思念女子
借彼写己—— 更见情深意厚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 术的理想和追求,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
1.古诗中有哪些常见表达爱情相思的意象?
③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 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 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如唐代白居 易《长恨歌》中“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④燕子: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 成为爱情的象征。如宋·晏几道《临江仙》有“落花 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如果你是一位电影导演,你会怎样处理以上两个画面,让它们 跨越时空界限水乳交融在一首诗歌中呢?
(二)联系其它作品,了解“对写法”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人站在亲人的角度抒发自 己的思乡之情。“对写”手法丰 富了抒情视角的多样性,使得诗 歌的情感在含蓄曲折中愈发突显。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五、课堂小结
对写法:从对面入手借彼写己,曲折表意,把深挚的情思表 达得委婉含蓄、深切感人。体现了诗歌“浅而能深、近而能远” 的艺术特点。
情感主题: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表达相互之间 的思念之情,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运用对写手法,在虚实结合中 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
《涉江采芙蓉》
一、背景与出处
两汉时期,经学成为士人跻身朝堂、谋求功名的重要资本。但最终得 幸者少、失意者多,于是一个凛坎失意的文人群体便产生了。他们在失意 中自然生发出对亲人和故乡的苦苦思念。这首《涉江采芙蓉》即是《古诗 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作之一。

《涉江采芙蓉》上课用

《涉江采芙蓉》上课用
古 诗 十 九 首
背景: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 贵族垄断仕途,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 南朝萧统合收于《文选》中 汉代无名作家的作品合称 古诗十九首习惯上以首句为题。 文学地位: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誉为 “五言之冠冕。”以平浅质朴的文字展深 情,“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1、失志伤时、 人生无常的感慨。2、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 3、游子思妇们离别相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前两句写冬至之夜,诗人羁留 他乡的孤独冷清的生活画面。思乡 之情,不言而喻。可诗人不说自己 思念家人,却想像家人于冬至节的 深夜还坐在一起念叨着自己。
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2004年浙江高考试卷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 为是“思妇盼归人”, 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 简要说明理由。 答: 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 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 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 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 游人归途艰难, 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 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把人物放在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独自 怀远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三、视角转换,探究写法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请你对诗歌抒情主人公进行假 设(这是一个多重视角的问题。)请你合理想象,创设情景, 谈谈自己的观点和依据。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课件24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课件24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三、诗歌鉴赏
(三)依景情,析手法 1.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方式是什么? 其目的是什么? 采摘芙蓉是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方式。 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采花折柳是中国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来传达对亲朋 的关怀、思念等情感,二来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自问自答, 在诗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正确理解诗歌的思 想内容,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2.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了解“古诗”与 五言诗的关系。 3.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 歌含蓄不尽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
➢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芙蓉→清幽、高洁、宁静…… “涉江采芙蓉”,传达出主人公的思念之情
和美好祝愿。
三、诗歌鉴赏
3.诗歌中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 作用?
这是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出主人公的雅洁和 所表达情感的纯洁与美好。
诗中用“芙蓉”“兰泽”“芳草”,营造出一 种高洁、清幽的意境。
一、解题
古诗:这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又称为“古 风”“古体诗”。特点:不入乐,只可诵;可换韵, 不需对仗;句式长短不限。与乐府诗同为汉代文学的 奇葩。
《古诗十九首》以平浅质朴的文字展现深情,其 思想内容包括:失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世态炎 凉与人情冷暖;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
二、写作背景 《古诗十九首》大约产生在东汉末年。宦官外 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路,上层士族结党营 私,中下层文人士子备受压抑。在这样的形势和风 气下,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为寻求出路, 他们只得奔走交游,背井离乡,辛苦辗转,亲戚隔 绝、闺门分离,失意彷徨,落魄江湖。这些人文化 素养较高,熟悉《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又能 吸收汉乐府的营养,就以此抒写自己的人生。

涉江采芙蓉 上课优秀课件

涉江采芙蓉  上课优秀课件
2.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游子的思乡思妇之情。
6
三、具体赏析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思乡思妇 之情是由什么引起的?
想赠送芙蓉,却无法送出
2、怎样理解“赠花”的行为?
以花草赠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 相思(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采花折柳赠亲朋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 式,目的是表达对亲人及朋友的思念和祝 福。
导入
屈原《九歌》里说,“悲莫悲兮生别离。”
对刻骨铭心的离愁别恨,古人感之,苦之,悲之, 言之,别离的哀音在真纯的古典文学世界回响不 绝。山隔水阻,风雪塞途,游学仕宦,战争行 役……一朝分别,音讯杳然。漫漫时光使分别化 成了一声声长叹,迢迢山水让别离酿成了一曲曲 哀歌,思念之情往往显得格外真挚动人。今天, 就让我们重回两千年前的汉末,走近“涉江采芙 蓉”的有情人。
体会情感变化 再次诵读诗歌
请找出诗歌中体现主人公情感变化的词语。
采芙蓉、 在远道、 望旧乡 、忧伤
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欢欣 失望
思念
忧伤
四、小结
我们把《古诗十九首》奉为经典,因为 它和所有不朽的诗歌一样,都唱出了平凡人 的情感,他们的欢喜与惆怅,他们的遗憾与 悲伤。《涉江采芙蓉》以其独特的章法,让 游子与思妇对唱表白。就像这对鱼与飞鸟, 它们深沉而真挚地情感在思念与渴望中产生 心灵的共鸣,爱而不见的惆怅之情使人涕下, 造句直而不野,令人满口生香,无愧于刘勰 所说的“五言之冠冕”。
6.最后一句抒情主人公“忧伤”的原因?
在诗歌中找出原句,然后简要分析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同心而离居
诗歌告诉我们:本该携子之手,与子偕老。可如今 有家不得归,有爱却不能守。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 芙蓉、仰望远天;一边则是漫漫浩浩的长路上还顾回望的 丈夫。两人之间,是层叠的山峦和浩渺的江河,他们彼此 都茫然地相望,这时天地间仿佛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感叹: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个声音仿佛来自万里 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 鸣!

涉江采芙蓉精品课件

涉江采芙蓉精品课件
• 清幽、高洁
1、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 的表达作用?
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 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 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 垫。
2、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 怎样的表达作用?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 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 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 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 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 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 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 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 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3、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 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 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 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 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 伤”。
初步感受了诗歌,你认为这首诗美吗? 美在哪里呢?
一、美在意象。“芙蓉”“兰泽”“芳草”等 词语,读之便觉香气袭人,沁人心脾。
二、美在行为。因为本诗所写的是主人公于的花草,美好的行为,让 人顿感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 的纯洁、美好。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 僚集团垄断仕途,上层士流结党标榜,“切 选举、盗荣宠者不可胜数也,羡慕者并驱而 追之,悠悠皆是,孰能不然乎?”在这样的 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士子为了谋求前程, 只得奔走交游。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 “亲戚隔绝,闺门分离,无罪无辜,而亡命 是效”。然而往往一事无成,落得满腹牢骚 和乡愁。《古诗十九首》主要就是抒写游子 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相思之情,从侧面反映 了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 貌。

低采 头莲 弄南 莲塘 子秋 ,, 莲莲 子花 清过 如人 水头 。;

涉江采芙蓉(上课实用)

涉江采芙蓉(上课实用)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
漂泊异乡两地相思,在思念的 愁苦中忧伤以致终老。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 两句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 心情,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 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 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 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 老”之“忧伤”。
如何把握古诗的思想感情?
• 1、通过朗读,直接品味诗歌的思想感 情。 •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透过意象把 握思想感情。 • 3、寻找诗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 的语句。
荷花,又称莲花,古人也名之为藕花、芙蓉、 菡萏、净友、芰荷等。以荷入文者,有周敦颐《爱 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 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此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 范,且已成定说。以荷入诗者,有丁鹤年的《采莲 曲》,“莲开花复水,莲谢藕在泥。不学青萍叶, 随波东复西。朝采并蒂莲,暮绾同心结。不学杨柳 枝,含颦送离别。”此以荷花喻爱情之坚贞真挚。 以荷入词者,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 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以荷花喻意境之 静谧悠闲。由以上几例分析可以见出:荷花更多被 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表示一种圣洁、坚贞与 宁静的意味。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怎样 的思想感情?
游子思念爱人 、家 乡的思想感情。
本诗采取了什么表达 手法?
1.借景抒情(以乐 景衬哀情) 2.虚实结合 3.对写
抒情主人公是谁?
关于《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人认为 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 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 “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 的男子。你怎么看?

涉江采芙蓉上课用

涉江采芙蓉上课用

小组讨论
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 分享对芙文化象征
了解芙蓉花的根部、茎、叶、 花瓣等各个部分的构造。
探索芙蓉花在中国文化中的 象征意义和传统用途。
芙蓉花的艺术表现
欣赏芙蓉花在绘画、雕塑等 艺术作品中的美妙形象。
学习成果
深入了解芙蓉花的特性
通过课程学习,你将对芙蓉花的外貌和生 长环境有更全面的了解。
探索芙蓉花的外貌、 花期和理想的生长条 件。
2 掌握芙蓉花的文
化象征和传统用 途
了解芙蓉花在文学、
绘画和园林设计中的
重要性。
3 培养对芙蓉花的
欣赏与保护意识
学习尊重和保护芙蓉 花及其生态环境,以 推动可持续发展。
教学方法
讲解
通过生动的示例和故事, 带领学生了解芙蓉花的相 关知识。
实地考察
前往花卉园艺中心,观察 芙蓉花的生长情况并亲自 体验。
涉江采芙蓉上课用
欢迎来到涉江采芙蓉上课用的世界!在这个课程中,我们将探索芙蓉花的美 丽与丰富的文化意义。准备好沉浸在这个令人惊叹的植物世界中吧!
课程介绍
在本课程中,我们将深入学习芙蓉花的植物学知识、历史传承以及艺术与文 学中的表现。让我们一起探索芙蓉花的奥秘!
教学目标
1 了解芙蓉花的特
征和生长环境
发展对花卉艺术的欣赏和创造能 力
通过欣赏和模仿芙蓉花在艺术作品中的形 象,培养花艺创作的兴趣。
掌握芙蓉花的文化意义
学习芙蓉花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传 统用途。
促进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通过学习芙蓉花的保护意义,增强对自然 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互动环节
1
芙蓉花幸运抽奖
参与幸运抽奖,有机会获得芙蓉花
艺术创作展示

涉江采芙蓉译文赏析长路漫浩浩28页PPT

涉江采芙蓉译文赏析长路漫浩浩28页PPT
来自涉江采芙蓉译文赏析长路漫浩浩
61、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 有所亏 。 62、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
6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 深巷中 ,鸡鸣 桑树颠 。 64、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6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涉江采芙蓉整理上课
21、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22、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23、望云惭高鸟,临木愧游鱼。 2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 何能尔 ?心远 地自偏 。 25、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