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第二章平面向量2.2从位移的合成到向量的加法2.2
高中数学第二章平面向量2.2从位移的合成到向量的加法2.2.1向量的加法课件1北师大版必修4
a
b
A
B
C
C
A
B
(3)规定(guīdìng):
第八页,共25页。
探究点2 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问题(wèntí)2:类比位移的合成方法,作两向量的和还有
没有其他的方法呢? a
B
C
作法:
b
A
D
作 AB a, AD b, 以AB,AD为邻边 作平行四边形,则 AC a + b
第九页,共25页。
B
第十九页,共25页。
第二十页,共25页。
1.如图,在正六边形ABCDEF中,
A. B. C. D.
D
E
F C
B
A
第二十一页,共25页。
( )D
2.下列(xiàliè)非零向量的运算结果为零向量的D 是( ) A. B. C. D.
第二十二页,共25页。
3.试用向量方法证明(zhèngmíng):对角线互相 平分的四边形必是平行四边形.
第五页,共25页。
探究点1 向量加法(jiāfǎ)的三角形 法则
既然向量的加法(jiāfǎ)可以类比位移的合成,想一想,求 两个向量的和是否也可以类比前面位移的合成呢?
如下图,已知向量 a, b,如何求这两向量的和?
a b
第六页,共25页。
B
b
C
a
A.
作法:1.在平面(píngmiàn)内任
取一点A.
第十六页,共25页。
例2 两个力 和 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其中 的大F1小 为40 N,方向向东, 的大小为30 N,方向向北,求它们(tā men)的合力
F2
. 解:如图, 表示(biǎoshì) , 表示(biǎoshì) .以OA,OB为
高中数学第二章平面向量2.2从位移的合成到向量的加法2.2.2向量的减法课件北师大版
方法归纳
用已知向量表示其他向量的三个关注点 (1)搞清楚图形中的相等向量、相反向量、共线向量以及构成三 角形三向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已知向量与被表示向量的转化渠道. (2)注意综合应用向量加法、减法的几何意义以及向量加法的结 合律、交换律来分析解决问题. (3)注意在封闭图形中利用向量加法的多边形法则. 例如,在四边形 ABCD 中,A→B+B→C+C→D+D→A=0.
【解】 法一:如图①,在平面内任取一点 O,作O→A=a,O→B =b,O→C=c,连接 BC,则C→B=b-c.过点 A 作 AD 綊 BC,连接 OD,
则A→D=b-c,所以O→D=O→A+A→D=a+b-c. 法二:如图②,在平面内任取一点 O,作O→A=a,A→B=b,连
接 OB,则O→B=a+b,再作O→C=c,连接 CB,则C→B=a+b-c.
(3)a-b=a+(-b)
(4)零向量的相反向量仍是零向量
2.向量的减法及几何意义
向量的 向量 a 加上向量 b 的相反向量,叫作 a 与 b 的差,即 a-b
减法 =a+(-b),求两个向量差的运算,叫作向量的减法
如图,设O→A=a,O→B=b,则B→A=a-b,即 a-b 表示从向
向量减
量 b 的终点 B 指向被减向量 a 的终点 A 的向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跟踪训练 3 (1)如图,O 为平行四边形 ABCD 内一点,O→A=a, O→B=b,O→C=c,则O→D=_a_-__b_+__c_.
(2)如图所示,四边形 ACDE 是平行四边形,点 B 是该平行四 边形外一点,且A→B=a,A→C=b,A→E=c,试用向量 a,b,c 表示向 量C→D,B→C,B→D.
A.a 与 b 的长度相等 B.a∥b
2017_2018学年高中数学第二章平面向量2.2从位移的合成到向量的加法2.2.2向量的减法课件北师大版必修4
题型二
题型三
题型四
1 4
∵∠CBF=∠EAB,又在 Rt△ABE 中,cos∠EAB= ������������ =
, ∴ cos∠CBF= 4.
1
������������
∴BF=BC· cos∠CBF=1× 4 = 4. ∴CF=
15 4
1
1
. ∴ ������������ = ������������ + ������������ = 2 + 4 = 4. ������������ 2 + ������������ 2 =
(1)������������ ; (2)������������; (3)������������ − ������������ ; (4)������������ + ������������ ; (5)������������ − ������������.
题型一
题型二
题型三
题型四
解(1)������������ = ������������ − ������������ = c-a. (2)������������ = ������������ + ������������ = −������������ + ������������ = − a+d. (3)������������ − ������������ = ������������ = ������������ − ������������ = d-b. (4)������������ + ������������ = ������������ − ������������ − ������������ + ������������ = b-a-c+f. (5)������������ − ������������ = ������������ = ������������ + ������������ = − d+f.
高中数学 第二章 平面向量 2.2 从位移的合成到向量的加法 2.2.1 向量的加法 北师大版必修4
5.在△ABC 中,A→B=a,B→C=b,C→A=c,则 a+b+c=________.
解析:由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得A→B+B→C=A→C,即 a+b+ c=A→B+B→C+C→A=0.
答案:0
课堂探究 互动讲练 类型一 已知向量作和向量
[例 1] 如图,已知向量 a,b,c,求作和向量 a+b+c.
方法归纳
向量运算中化简的两种方法 (1)代数法:借助向量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将向量转化为 “首尾相接”,向量的和即为第一个向量的起点指向最后一个向量 终点的向量. (2)几何法:通过作图,根据“三角形法则”或“平行四边形法 则”化简.
跟踪训练 2 (1)A→O+B→C+O→B等于( B )
A.A→B
2.2.1 向量的加法
【课标要求】
1.掌握向量加法的概念. 2.掌握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理解向量加 法的几何意义. 3.会推导向量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熟练运用它们进行 向量加法计算.
自主学习 基础认识
|新知预习|
1.向量的加法 (1)定义:求两个向量和的运算. (2)三角形法则: ①作图:已知向量 a,b,在平面上任取一点 A,作A→B=a,B→C =b,则向量A→C叫作 a 与 b 的和,记作 a+b; ②几何意义:从第一个向量的起点到第二个向量终点的向量.
【解析】 (1)B→C+A→B=A→B+B→C=A→C. (2)D→B+C→D+B→C =B→C+C→D+D→B =(B→C+C→D)+D→B =B→D+D→B=0. (3)A→B+D→F+C→D+B→C+F→A =A→B+B→C+C→D+D→F+F→A =A→C+C→D+D→F+F→A =A→D+D→F+F→A=A→F+F→A=0.
高中数学第二章平面向量2.2从位移的合成到向量的加法2.2.1向量的加法课件2北师大版必修 (2)
uuur DC,
uuur uuur uuur uuur AO OB DO OC,
所以
uuur AB
uuur DC
所以AB DC,所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延伸探究】 本例的条件不变,在BD的延长线和反向延长线上各取一点F,E,使 BE=DF. 求证: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
【证明】AuuEur
求证: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解题探究】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有哪些?本例可从什么角度入手?
提示:可证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也可证对角线互相平分,本例可证
uuur AB
uuur DC
进而可得AB
DC.
【解析】因为
uuur uuur AO OB
uuur uuur uuur AB,DO OC
【解析】原式=
uuur uuur uuuur uuur uuur uuur uuur uuur uuur uuur uuur AB BO OM MB BC=AO OB BC=AB BC=AC.
答案:
uuur AC
5.在正方形ABCD中,边长为1, AuuBur=a,BuuCur=b,则|a+b|=________.
【总结提升】 对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理解
(1)两个法则的使用条件不同 三角形法则适用于任意两个非零向量求和,平行四边形法则只适用于 两个不共线的向量求和. 当两个向量不共线时,两个法则是一致的.
如图所示:
uuur AC
uuur AB
uuur AD
(平行四边形法则),
又因为
uuur BCuuurຫໍສະໝຸດ uuur uuur uuur
AD,所以AC=AB+BC
高中数学第二章平面向量2.2从位移的合成到向量的加法2.2.2向量的减法课件北师大版必修4
答案:13
题型一
题型二
题型三
题型四
题型一
向量减法的几何意义
【例 1】 如图, 已知向量 a, b, c, 求作 a-b-c.
分析任选起点→平移向量→共起点,连终点→方向指向被减向量
解如图, 在平面内任取一点 O, 作������������ = a, ������������ =b, ������������ = c, 则由向 量减法的三角形法则, 得������������ = a-b, ������������ =a-b-c.
1
2
【做一做1-2】 已知a,b分别表示“方向向南,大小为5 m/s的风 速”“竖直向上,大小为10 N的力”,请说明向量-a,-b的意义. 解:-a表示方向向北,大小为5 m/s的风速;-b表示竖直向下,大小为 10 N的力.
1
2
2.向量的减法
1
2
名师点拨 1.向量减法的实质是向量加法的逆运算.利用相反 向量的定义,−������������ = ������������就可以把减法化为加法.在用三角形 法则作向量减法时,只要记住“连接两个向量的终点,箭头指 向被减向量”即可. 2.以向量������������ =a, ������������ =b 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 ABCD,则 两条对角线的向量为������������ =a+b, ������������ =b-a, ������������ =a-b.这一结 论的应用非常广泛,应该加强理解并记住. 3.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对于向量的减法同样 适用. 4.与向量的和一样,向量的差仍然是一个向量.
题型一
题型二
高中数学第二章平面向量2.2从位移的合成到向量的加法2.2.1向量的加法导学案北师大版必修4
2.2.1 向量的加法问题导学1.利用向量的加法法则作图活动与探究1如图所示,已知向量a ,b ,c ,试求作和向量a +b +c .迁移与应用如图中(1)(2)(3)所示,试作出向量a 与b 的和.(1)用三角形法则求和向量时,关键要抓住“首尾相接”,并且和向量是由第一个向量的起点指向最后一个向量的终点;(2)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求和向量时,应注意“共起点”; (3)在求多个向量的加法作图时,常利用向量的三角形法则. 2.向量的加法运算活动与探究2如图,O 为正六边形ABCDEF 的中心,化简下列向量:(1)OA →+OC →; (2)BC →+FE →; (3)OA →+FE →.活动与探究3 化简下列各式:(1)PB →+OP →+OB →;(2)AB →+MB →+BO →+OM →.迁移与应用 化简或计算. (1)CD →+BC →+AB →;(2)AB →+DF →+CD →+BC →+FA →; (3)AO →+OB →+OC →+CA →+BO →.两类向量加法运算问题的解法:(1)图形中向量的加法运算,要注重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的运用,必要时借助图形的几何性质进行向量的平移转换.(2)向量加法的化简,要先利用向量加法的交换律使各向量首尾相接,再利用结合律调整顺序,根据三角形法则或多边形法则得出结论.3.向量加法的综合应用活动与探究4一艘船从A 点出发以23km/h 的速度向垂直于对岸的方向行驶,同时水的流速为 2 km/h ,求船实际航行的速度的大小与方向.迁移与应用如图(1),用两根绳子把重10 N 的物体W 吊在水平杆子AB 上,∠ACW =150°,∠BCW =120°,求A 和B 处所受力的大小(绳子的重量忽略不计).用向量加法解应用问题的方法:(1)与大小、方向有关的一类应用题,如力的合成与分解,速度的合成等,可利用向量加法的知识来求解.(2)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结合图形,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转化为求向量的模或方向,然后利用三角形知识求解.当堂检测1.若向量a 表示向东走1 km ,向量b 表示向南走1 km ,则向量a +b 表示( ). A .向东南走 2 km B .向东南走2 km C .向东北走 2 km D .向东北走2 km2.已知四边形ABCD 为菱形,则下列等式中成立的是( ).A .AB →+BC →=CA → B .AB →+AC →=BC → C .AC →+BA →=AD →D .AC →+AD →=DC →3.化简OP →+PQ →+PS →+SP →的结果是__________.4.在矩形ABCD 中,若AB =3,BC =2,则|AB →+BC →|=__________.5.已知向量a ,b ,比较|a +b |与|a |+|b |的大小.答案:课前预习导学 【预习导引】 1.(1)a 与b 的和预习交流1 提示:三角形法则适用于任意两个非零向量的求和;而平行四边形法则只适用于两个不共线向量的求和.(3)终点 起点 起点到终点的向量 A 0A n →预习交流2 02.①b +a ②a +b b +c a预习交流3 提示:不是.两个向量的和仍是向量,具有大小和方向,不但长度变化还有方向的变化.预习交流4 C 课堂合作探究 【问题导学】活动与探究1 解:如图所示,首先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 ,作向量OA →=a ,接着作向量AB→=c ,则得向量OB →=a +c .然后作向量BC →=b ,则向量OC →=a +b +c 为所求.迁移与应用 解:如下图中(1)(2)(3)所示三个图中OB →=a +b .活动与探究2 解:(1)OA →+OC →=OB →; (2)BC →+FE →=AD →; (3)OA →+FE →=0.活动与探究3 解:(1)PB →+OP →+OB →=(OP →+P B →)+OB →=OB →+OB →=2OB →;(2)AB →+M B →+BO →+OM →=(AB →+BO →)+(OM →+M B →)=AO →+OB →=AB →.迁移与应用 解:(1)原式=AB →+BC →+CD →=AD →;(2)原式=AB →+BC →+CD →+DF →+FA →=0;(3)原式=(AO →+OC →)+CA →+(OB →+BO →)=AC →+CA →+0=0. 活动与探究4解:如图,设AD →表示船垂直于对岸的速度,AB →表示水流的速度,以AD ,AB 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ABCD ,则AC →就是船实际航行的速度.在Rt△ABC 中,|AB →|=2,|BC →|=23, ∴|AC →|=|AB →|2+|BC →|2=4.∵tan∠CAB =232=3,∴∠CAB =60°.迁移与应用 解:如图(2),设CE →、CF →分别表示A 、B 所受的力,10 N 的重力用CG →表示, 则CE →+CF →=CG →.易得∠ECG =180°-150°=30°,∠FCG =180°-120°=60°. ∴∠CEG =∠CFG =90°, ∴|CE →|=|CG →|cos 30°=10×32=53,|CF →|=|CG →|cos 60°=10×12=5.∴A 处所受力的大小为5 3 N ,B 处所受力的大小为5 N. 【当堂检测】1.A 2.C 3.OQ →4.135.解:(1)当a ,b 至少有一个为零向量时,有|a +b |=|a |+|b |.(1)(2)①当a,b为非零向量,且a,b不共线时,如图(1),有|a+b|<|a|+|b|.②当a,b为非零向量,且a,b同向共线时,如图(2),有|a+b|=|a|+|b|.(2)③当a,b为非零向量,且a,b异向共线时,如图(3),有|a+b|<|a|+|b|. 若|a|>|b|,如图(3).(3)若|a|<|b|,如图(4).(4)。
高中数学第二章平面向量2.2从位移的合成到向量的加法2.2.1向量的加法教案
2.2.1 向量的加法整体设计教学分析向量的加法是学生在认识向量概念之后首先要掌握的运算,其主要内容是运用向量的定义和向量相等的定义得出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并对向量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进行证明.同时运用它们进行相关计算,这可让学生进一步加强对向量几何意义的理解,也为接下来学习向量的减法奠定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学生已经通过上节的学习,掌握了向量的概念、几何表示,理解了什么是相等向量和共线向量.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已经知道位移、速度和力这些物理量都是向量,可以合成,而且知道这些矢量的合成都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这为本课题的引入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是当今数学教育的主题,本节课的内容与实际问题联系紧密,更应强化数学来源于实际又应用于实际的意识.在向量加法的概念中,由于涉及到两个向量有不平行和平行这两种情况,因此有利于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而在猜测向量加法的运算律时,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实数加法的运算律进行类比,则能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等能力.在实际教学中,类比数的运算,向量也能够进行运算.运算引入后,向量的工具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实际上,引入一个新的量后,考察它的运算及运算律,是数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考察一个量的运算问题,最主要的是认清运算的定义及其运算律,这样才能正确、方便地实施运算.向量的加法运算是通过类比数的加法,以位移的合成、力的合力等两个物理模型为背景引入的.这样做使加法运算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同时还可以提醒学生注意,由于向量有方向,因此在进行向量运算时,不但要考虑大小问题,而且要考虑方向问题,从而使学生体会向量运算与数的运算的联系与区别.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向量加法的特点.因此本节的主要思想方法是类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三维目标1.通过经历向量加法的探究,掌握向量加法概念,结合物理学实际理解向量加法的意义.能熟练地掌握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并能作出已知两向量的和向量.2.在探究活动中,理解向量加法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及表述两个运算律的几何意义.掌握有特殊位置关系的两个向量的和,比如共线向量、共起点向量、共终点向量等.3.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类比、迁移、分类、归纳等能力,初步体会向量内容与其他知识的交汇特点.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向量加法的运算及其几何意义.教学难点:对向量加法法则定义的理解.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思路 1.(复习导入)上一节,我们一起学习了向量的有关概念,明确了向量的表示方法,了解了零向量、单位向量、平行向量、相等向量等概念,并掌握了这些概念的辨析判断.另外,向量和我们熟悉的数一样也可以进行加减运算,这一节,我们先学习向量的加法.思路 2.(问题导入)2004年大陆和台湾没有直航,因此春节探亲,要先从台北到香港,再从香港到上海,这两次位移之和是什么?怎样列出数学式子?一位同学按以下的指令进行活动:向北走20米,再向西走15米,再向东走5米,最后向南走10米,怎样计算他所在的位置?由此导入新课.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①数能进行运算,向量是否也能进行运算呢?类比数的加法,猜想向量的加法,应怎样定义向量的加法?②猜想向量加法的法则是什么?与数的运算法则有什么不同?图1活动:向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物理中位移的概念,位移可以合成,如图1.在大型生产车间里,一重物被天车从A处般运到B处,它的实际位移AB,可以看作水平运动的分位移AC与竖直向上运动的分位移AD的合位移.由分位移求合位移,称为位移的合成.由物理学知识我们知道,位移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即AB是以AC,AD为邻边的ACBD的对角线.数的加法启发我们,从运算的角度看,AB可以认为是AC与AD的和,即位移、力的合成看作向量的加法.讨论结果:①向量加法的定义:如图2,已知非零向量a、b,在平面内任取一点A,作AB=a,BC=b,则向量AC叫作a与b的和,记作a+b,即a+b=AB+BC=AC.图2求两个向量和的运算,叫作向量的加法.②向量加法的法则:1°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已知向量a,b,在平面内任取一点A,作AB=a,BC=b,再作向量AC,则向量AC叫作向量a与b的和,这种求向量和的作图方法就是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运用这一法则时要特别注意“首尾相接”,即第二个向量要以第一个向量的终点为起点,则由第一个向量的起点指向第二个向量的终点的向量即为和向量,如图2.位移的合成可以看作向量加法三角形法则的物理模型.向量求和的三角形法则,可推广至多个向量求和的多边形法则:n个向量经过平移,顺次使前一个向量的终点与后一个向量的起点重合,组成一向量折线,这n个向量的和等于折线。
高中数学第二章平面向量2.2从位移的合成到向量的加法2.2.1向量的加法优化训练
2.2 从位移的合成到向量的加法2.1 向量的加法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如图2-2-1,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O是对角线的交点.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图2-2-1A.AB=CD,BC=ADB.AD+OD=DAC.AO+OD=AC+CDD.AB+BC+CD=DA解析:因为AO+OD=AD,AC+CD=AD,所以AO+OD=AC+CD.答案:C2.如图2-2-2,作向量a、b的和______________.图2-2-2解:在平面中任取一点A,作AB=a,BC=b,则向量AC就是向量a和b的和,即a+b,则a+b=AB+BC=AC.3.如图2-2-3,已知向量a、b、c、d,作出向量a+b+c+d.图2-2-3解:在空间中任取一点O,作OA=a,AB=b,BC=c,CD=d,则OD=a+b+c+d.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如图2-2-4,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则|AB+BC+DC+AD|为( )图2-2-42A.1B.2C.3D.22.解析:|AB+BC+DC+AD|=|2AC|=2|AC|=2答案:D2.如图2-2-5,四边形ABCD为菱形,则下列等式中成立的是( )图2-2-5A.AB+BC=CAB.AB+AC=BCC.AC+BA=ADD.AC+AD=DC解析:利用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答案:C3.已知向量a∥b,且|a|>|b|>0,则向量a+b的方向( )A.与向量a方向相同B.与向量a方向相反C.与向量b方向相同D.与向量b方向相反解析:由平行向量与题意可知A正确答案:A4.如图2-2-6,试作出向量a与b的和a+b.图2-2-6解:如下图,首先作OA=a,再作AB=b,则OB=a+b.5.已知向量a、b,比较|a+b|与|a|+|b|的大小.解:(1)当a、b至少有一个为零向量时,有|a+b|=|a|+|b|.(2)当a、b为非零向量且a、b不共线时,有|a+b|<|a|+|b|.当a、b为非零向量且a、b同向共线时,有|a+b|=|a|+|b|.当a、b为非零向量且a、b异向共线时,有|a+b|<|a|+|b|.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1.下列等式错误的是( )A.a+0=0+a=aB.(a+b)+c=a+(c+b)C.AB+BA=0D.AB+CB=AC解析:由向量加法的运算法则,可知D不正确.答案:D2.已知P为△ABC所在平面内的一点,当PA+PB=PC成立时,点P位于( )A.△ABC的AB边上B.△ABC的BC边上C.△ABC的内部D.△ABC的外部解析:由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易知,点P在△ABC的外部.答案:D3.设(AB+CD)+(BC+DA)=a,而b是一非零向量,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有( )①a∥b②a+b=a③a+b=b④|a+b|<|a|+|b|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②解析:(AB+CD)+(BC+DA)=(AB+BC)+(CD+DA)=AC+CA=0=a,所以①③正确.答案:A4.向量a、b都是非零向量,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向量a与b同向,则向量a+b与a的方向相同B.向量a与b同向,则向量a+b与b的方向相同C.向量a与b反向,且|a|<|b|,则向量a+b与a的方向相同D.向量a与b反向,且|a|>|b|,则向量a+b与a的方向相同解析:由共线向量的定义可解.答案:C5.a、b为非零向量,且|a+b|=|a|+|b|,则( )A.a∥b,且a与b方向相同B.a、b是共线向量C.a=-bD.a、b无论什么关系均可解析:当两个非零向量a与b不共线时,a+b的方向与a、b的方向都不相同,且|a+b|<|a|+|b|;向量a与b同向时,a+b的方向与a、b的方向都相同,且|a+b|=|a|+|b|;向量a与b反向且|a|<|b|时,a+b的方向与b的方向相同(与a方向相反),且|a+b|=|b|-|a|.答案:A6.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下列式子:①AD=AB+BD;②AD=AC+CD;③AD+AB=AC;④AB+BC=AC;⑤AD=AB+BC+CD;⑥AD=DC+CA.其中不正确的个数是( )A.1B.2C.4D.6解析:由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可知,只有⑥AD=DC+CA不正确.。
2019高中数学第二章平面向量2.2从位移的合成到向量的加法2.2.2向量的减法课件北师大版
所以|b|=|������������|= (2√2)2-(√3)2 = √5.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易错辨析
因误用向量减法法则而致误
【典例】 如图所示,已知一点O到平行四边形ABCD的三个顶点
A,B,C的向量分别为r1,r2,r3,则 ������������ =
.
错解因为������������ = ������������ + ������������, ������������ = ������������ = ������������ − ������������, 所以������������ = ������������ + ������������ − ������������=r3+r2-r1. 正解因为������������ = ������������ + ������������, ������������ = ������������ = ������������ − ������������, 所以������������=r3+r1-r2.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易错辨析
(方法三)设O为平面内任意一点,则
(������������ − ������������)-(������������ − ������������)
=������������ − ������������ − ������������ + ������������
=(������������ − ������������)-(������������ − ������������)-(������������ − ������������)+(������������ − ������������)
高中数学第二章平面向量2.2从位移的合成到向量的加法2.2.2向量的减法课件2北师大版必修
零向量
2.向量的减法及几何意义
向量的减 法
向量a加上向量b相的反__向__量_____,叫作a 与b的差,即a-b=a+(-b),求两个向量 差的运算,叫作向量的减法.
如图,设OA a,OB b,
向量减法 的几何意
义
则 BA =a-b,即a-b表示向从量_b_____的 终点被B 减向量a 指向__________的终点A的向量.
OD=OB+OC,
所以OD=-OA,
在平行四边形OBDC中,设OD与BC交于E,则
所以AE是
△ABC的边BC上的中线,且
所以B点E=OE是C,O△EA=BECD,的重心.
OA=2 OE ,
易错案例 向量的减法法则的应用 【典例】(2015·亳州高一检测)如图所示,已知一点O到平行四边形 ABCD的三个顶点A,B,C的向量分别为r1,r2,r3,则 =_________. (用r1,r2,r3表示)
若|a|<|b|,则a-b与a,b反向(如图③), 于是|a-b|=|b|-|a|.
(3)当a,b共线且反向时,a-b与a同向,与b反向.于是|a-b|=|a|+ | b|(如图④). 可见,对任意两个非零向量,总有下列向量不等式成立: ||a|-|b||≤|a-b|≤|a|+|b|.
【题型探究】 类型一 向量减法的几何意义 【典例】1.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C与BD交于O点,则
【变式训练】如图,已知向量a,b,c不共线,求作向量a+b-c.
【解析】方法一:如图,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作
再作
OA a,AB b,
则OB a b, OC c,则CB a b c.
方法二:如图,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作 再作 =c,连接OC,则 =a+b-c.
高中数学第二章平面向量2.2从位移的合成到向量的加法2.2.1向量的加法高一数学
思路分析:该问题属于实际应用题,其中船速和水的流速及两者
间的方向关系明确——垂直,因此解答本题可借助向量知识及直角
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求解.
12/13/2021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探究四
易错辨析
解:如图,
设 表示船垂直于对岸的速度, 表示水流的速度,
60°角.
12/13/2021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探究四
易错辨析
反思感悟1.向量的加法在物理学中应用较为广泛,如力的合成、
速度的合成等,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结合图形,利用平行四边形
法则或三角形法则解决.
2.实际问题的向量解法的步骤:
把实际问题转化为向量问题→解决向量问题→把向量问题转化
为实际问题
12/13/2021
(1) + =
(2) + =
(3) + =
(4) + =
;
;
;
.
解析:(1)由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得 + = ;
(2)由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得 + = ;
(3) 与共线且同向,由三角形法则知 + = ;
(4) 与共线且反向,由三角形法则知 + =0.
答案:(1) (2) (3) (4)0
12/13/2021
一
二
三
三、向量加法运算律
1.交换律:a+b=b+a.
2.结合律:a+b+c=(a+b)+c=a+(b+c).
注意由于向量的加法满足交换律与结合律,因此,多个向量的加
高中数学 第二章 平面向量 2.2 从位移的合成到向量的加法 2.2.2 向量的减法备课素材 北师大版必修4
2.2.2 向量的减法备课资料一、向量减法法则的理解向量减法的三角形法则的式子内容是:两个向量相减,则表示两个向量起点的字母必须相同(否则无法相减),这样两个向量的差向量是以减向量的终点的字母为起点,以被减向量的终点的字母为终点的向量.只要学生理解法则内容,那么解决起向量加减法的题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尤其遇到向量的式子运算题时,一般不用画图就可迅速求解,如下面例题:例1 化简:AB-AC+BD-CD.解:原式=CB+BD-CD=CD-CD=0.例2 化简:OA+OC+BO+CO.解:原式=(OA+BO)+(OC+CO)=(OA-BO)+0=BA.二、备用习题1.下列等式中,正确的个数是 ( )①a+b=b+a ②a-b=b-a ③0-a=-a ④-(-a)=a ⑤a+(-a)=0A.5B.4C.3D.22.如图12,D、E、F分别是△ABC的边AB、BC、CA的中点,则AF-DB等于( )图12A.FDB.FCC.D.3.下列式子中不能化简为AD的是( )A.(AB+CD)+BCB.(AD+MB)+(BC+CM)C.+-BMD.-+4.已知A、B、C三点不共线,O是△ABC内一点,若++=0,则O是△ABC的( )A.重心B.垂心C.内心D.外心5.已知两向量a和b,求证:|a+b|=|a-b|的充要条件是a的方向与b的方向垂直.参考答案:1.C2.D3.C4.A5.证明:(1)充分性:设OA=a,OB=b,使OA⊥OB,以OA、OB为邻边作矩形OBCA,则|a+b|=|OC|,|a-b|=|BA|.∵四边形OBCA为矩形,∴|OC|=|BA|,故|a+b|=|a-b|.(2)必要性:设OA=a,OB=b,以OA、OB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则|a+b|=|OC|,|a-b|=|BA|.∵|a+b|=|a-b|,∴|OC||=|BA|.∴OBCA为矩形.∴a的方向与b的方向垂直.。
高中数学第二章平面向量2.2从位移的合成到向量的加法学案北师大版
2.2 从位移的合成到向量的加法知识梳理1.向量的加法(1)向量加法法则①三角形法则:根据加法的定义求两个向量和的作图法则,叫做向量求和的三角形法则.其具体做法是将向量b平移,使向量b的起点与向量a的终点重合,则以a的起点为起点,b 的终点为终点的向量就是向量a与b的和向量.②平行四边形法则:已知两个不共线向量a、b(如图2-2-1),作AB=a,AD=b,则A、B、D三点不共线,以、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ABCD,则对角线上的向量AC=a+b,这个法则叫做两个向量求和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图2-2-1③多边形法则:n个向量经过平移,顺次使前一个向量的终点与后一个向量的起点重合,组成一向量折线,这n个向量的和等于折线起点到终点的向量.这个法则叫做向量求和的多边形法则.多边形法则实质就是三角形法则的连续应用.(2)几何意义向量加法遵循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因此,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就是向量加法的几何意义.(3)运算律交换律:a+b=b+a;结合律:(a+b)+c=a+(b+c).2.向量的减法(1)向量的减法是向量加法的逆运算.求两个向量的差,必须把两个向量的起点放在一起,它们的差是以减向量的终点为起点,被减向量的终点为终点的向量.(2)利用相反向量的定义,一个向量减去另一个向量等于加上另一个向量的相反向量. (3)向量减法的作图法:一是利用向量减法的定义直接作图,二是利用相反向量作图.知识导学学好本节有必要复习物理学中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善于应用AB+=和-AB=解决向量问题.疑难突破1.向量加法与实数加法的联系.剖析:讨论两种运算的联系,主要从它们的运算法则、运算结果、运算律、运算的意义来分析.(1)运算法则:向量加法法则是三角形法则或平行四边形法则,可以用有向线段的连接来表示;实数的加法法则是两个实数的和的绝对值等于这两个实数中较大数的绝对值减去较小数的绝对值,和的符号与较大绝对值加数的符号相同.(2)运算结果:向量的和还是向量,实数的和还是实数.(3)运算律:向量的加法与实数的加法类似,都满足交换律与结合律;向量加法的交换律可以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来验证;向量加法的结合律可以用三角形法则验证.图2-2-2如图2-2-2,作=a ,=b ,=c ,连结、、, 则=a +b ,BD =b +c . ∵AD =AB +BD =a +(b +c ),=AC +CD =(a +b )+c ,∴(a +b )+c =a +(b +c ).(4)运算的几何意义:向量加法的几何意义是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实数加法的意义是实数的加法法则.由此可见,向量的加法与实数的加法不相同,其根本原因是向量不但有大小并且还有方向,而实数仅有大小,是数量,所以向量的运算不能按实数的运算来进行.2.在化简OB OA -时,为什么总是错误地得出OB OA -=?剖析:根据解题经验,-的结果是和中的一个向量,到底是哪一个向量呢?把结果通过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验证.假设-=AB ,则有=AB +,由于表示、、AB 的有向线段正好构成三角形即△OAB,如图2-2-3所示.图2-2-3由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知OA =+OB .所以OB OA -=是错误的,应该是OB OA -=.为了防止出现类似错误,通常画图利用数形结合解决此类问题,也可以化归为向量的加法进行验证.设OB OA -=m ,则OA =OB +m ,由于m 等于和中的一个向量,OB +≠OA ,仅有OB +=OA ,所以OB OA -=.。
【配套K12】高中数学第二章平面向量2.2从位移的合成到向量的加法2.2.2向量的减法教案
2.2.2向量的减法整体设计教学分析向量减法运算是加法的逆运算.学生在理解相反向量的基础上结合向量的加法运算掌握向量的减法运算.因此,类比数的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首先引进相反向量的概念,然后引入向量的减法(减去一个向量,等于加上这个向量的相反向量),通过向量减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结合一定数量的例题,深刻理解向量的减法运算.通过阐述向量的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向量加法运算,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使学生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相互联系的辩证思想,同时由于向量的运算能反映出一些物理规律,从而加强了数学学科与物理学科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三维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向量减法概念,理解两个向量的减法就是转化为加法来进行,掌握相反向量.2.启发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地解决问题.能熟练地掌握用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作出两向量的差向量.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向量的减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教学难点:对向量减法定义的理解.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思路 1.(问题导入)上节课,我们定义了向量的加法概念,并给出了求作和向量的两种方法.由向量的加法运算自然联想到向量的减法运算: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向量的减法是否也有类似的法则呢?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由此展开新课.思路2.(直接导入)数的减法运算是加法运算的逆运算.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向量加法的逆运算——减法.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①向量是否有减法?②向量进行减法运算,必须先引进一个什么样的新概念?③如何理解向量的减法?④向量的加法运算有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那么,向量的减法是否也有类似的法则?活动:数的减法运算是数的加法运算的逆运算,数的减法定义即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因此定义数的减法运算,必须先引进一个相反数的概念.类似地,向量的减法运算也可定义为向量加法运算的逆运算.可类比数的减法运算,我们定义向量的减法运算,也应引进一个新的概念,这个概念又该如何定义?引导学生思考,相反向量有哪些性质?由于方向反转两次仍回到原来的方向,因此a和-a互为相反向量.于是-(-a)=a.我们规定,零向量的相反向量仍是零向量.任一向量与其相反向量的和是零向量,即a+(-a)=(-a)+a=0.所以,如果a、b是互为相反的向量,那么a=-b,b=-a,a+b=0.(1)平行四边形法则图1如图1,设向量AB=b,=a,则AD=-b,由向量减法的定义,知AE=a+(-b)=a-b.又b+BC=a,所以BC=a-b.由此,我们得到a-b的作图方法.(2)三角形法则图2如图2,已知a、b,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作OA=a,OB=b,则=a-b,即a-b可以表示为从b的终点指向a的终点的向量,这是向量减法的几何意义.讨论结果:①向量也有减法运算.②定义向量减法运算之前,应先引进相反向量.与数x的相反数是-x类似,我们规定,与a长度相等,方向相反的量,叫作a的相反向量,记作-a.③向量减法的定义.我们定义a-b=a+(-b),即减去一个向量相当于加上这个向量的相反向量.规定:零向量的相反向量是零向量.④向量的减法运算也有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这也正是向量的运算的几何意义所在,是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体现.提出问题①上图中,如果从a的终点到b的终点作向量,那么所得向量是什么?②改变上图中向量a、b的方向使a∥b,怎样作出a-b呢?讨论结果:①AB=b-a.②略.应用示例思路1例1 如图3,已知向量a,b,c,求作向量a-b+c.图3活动:教师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注意规范操作,为以后解题打下良好基础;点拨学生根据向量减法的三角形法则,需要选点平移作出两个同起点的向量.解:在平面上任取一点O,作OA=a,OB=b,则=a-b.再作BC=c,并以BA、BC为邻边作BADC,则BD=BA+BC=a-b+c(如图4).图4变式训练(2006上海高考)在ABCD中,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A.AB=B.AD+AB=ACC.-=D.+BC=0解析:A显然正确,由平行四边形法则,可知B正确,C中,AB-=BD错误,D中,AD+BC=AD+DA=0正确.答案:C2.如图5,ABCD中,AB=a,=b,你能用a、b表示向量、DB吗?图5活动:本例是用两个向量表示几何图形中的其他向量,这是用向量证明几何问题的基础.要多注意这方面的训练,特别要掌握用向量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与两条对角线的关系.解:由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我们知道=a+b,同样,由向量的减法,知=AB-=a-b.变式训练1.(2005高考模拟) 已知一点O到ABCD的3个顶点A、B、C的向量分别是a、b、c,则向量OD等于( )图6A.a+b+cB.a-b+cC.a+b-cD.a-b-c 解析:如图6,点O到平行四边形的三个顶点A、B、C的向量分别是a、b、c,结合图形有OD=OA+=OA+BC=OA+OC-OB=a-b+c.答案:B2.若AC=a+b,DB=a-b.①当a、b满足什么条件时,a+b与a-b垂直?②当a、b满足什么条件时,|a+b|=|a-b|?③当a、b满足什么条件时,a+b平分a与b所夹的角?④a+b与a-b可能是相等向量吗?图7解析:如图7,用向量构建平行四边形,其中向量AC、DB恰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由平行四边形法则,得=a+b,DB=AB-AD=a-b.由此问题就可转换为:①当边AB、AD满足什么条件时,对角线互相垂直?(|a|=|b|)②当边AB、AD满足什么条件时,对角线相等?(a、b互相垂直)③当边AB、AD满足什么条件时,对角线平分内角?(a、b相等)④a+b与B-b可能是相等向量吗?(不可能,因为对角线方向不同)点评:灵活的构想,独特巧妙,数形结合思想得到充分体现.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在解决向量问题时,可以利用向量的几何意义构造几何图形,转化为平面几何问题,这就是数形结合解题的威力与魅力,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领悟.思路2例1 判断题:(1)若非零向量a与b的方向相同或相反,则a+b的方向必与a、b之一的方向相同.(2)△ABC中,必有AB+BC+CA=0.(3)若++=0,则A、B、C三点是一个三角形的三顶点.(4)|a+b|≥|a-b|.活动:根据向量的加、减法及其几何意义.解:(1)a与b方向相同,则a+b的方向与a和b方向都相同;若a与b方向相反,则有可能a与b互为相反向量,此时a+b=0的方向不确定,说与a、b之一方向相同不妥.(2)由向量加法法则AB+BC=,与是互为相反向量,所以有上述结论.(3)因为当A、B、C三点共线时也有AB+BC+AC=0,而此时构不成三角形.(4)当a与b不共线时,|a+b|与|a-b|分别表示以a和b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其大小不定;当a、b为非零向量共线时,同向则有|a+b|>|a-b|,异向则有|a+b|<|a-b|;当a、b中有零向量时,|a+b|=|a-b|.综上所述,只有(2)正确.例2 若|AB|=8,|AC|=5,则|BC|的取值范围是( )A.[3,8]B.(3,8)C.[3,13]D.(3,13)解析:=-AB.(1)当AB、同向时,|BC|=8-5=3;(2)当AB、AC反向时,|BC|=8+5=13;(3)当AB、AC不共线时,3<|BC|<13.综上,可知3≤||≤13.答案:C点评:此题可直接应用重要性质||a|-|b||≤|a+b|≤|a|+|b|求解.变式训练已知a、b、c是三个非零向量,且两两不共线,顺次将它们的终点和始点相连接而成一三角形的充要条件为a+b+c=0.证明:已知0≠0,b≠0,c≠0,且a b,b c,c a,(1)必要性:作AB=a,BC=b,则由假设=c,另一方面a+b=AB+BC=AC.由于CA与AC是一对相反向量,∴有+=0,故有a+b+c=0.(2)充分性:作AB=a,=b,则=a+b,又由条件a+b+c=0,∴AC+c=0.等式两边同加CA,得CA+AC+c=CA+0.∴c=CA,故顺次将向量a、b、c的终点和始点相连接成一三角形.图8例3 已知|a |=6,|b |=8,且|a +b |=|a -b |,求|a -b |.解:如图8,设=a ,=b ,以AB 、AD 为邻边作ABCD,则AC =a +b ,=a -b . 因为|a +b |=|a -b |,所以||=|DB |.又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所以四边形ABCD 为矩形.故AD⊥AB.在Rt△DAB中,||=6,||=8,由勾股定理,得|DB |=2286+==10.所以|a +b |=|a -b |=10.知能训练课本本节练习1、2.课堂小结1.先由学生回顾本节学习的数学知识:相反向量,向量减法的定义,向量减法的几何意义,向量差的作图.2.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学习的数学方法,类比,数形结合,几何作图,分类讨论. 作业课本习题2—2A 组4、5.设计感想1.向量减法的几何意义主要是结合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进行讲解的,两种作图方法各有千秋.第一种作法结合向量减法的定义,第二种作法结合向量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直接作出从同一点出发的两个向量a 、b 的差,即a -b 可以表示为从向量b 的终点指向向量a 的终点的向量,第二种作图方法比较简捷.2.鉴于上述情况,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向量减法的几何意义,注意差向量的方向,也就是箭头的方向不要搞错了,a -b 的箭头方向要指向a ,如果指向b 则表示b -a ,在几何证明题目中,特别要掌握用向量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与两条对角线的关系.3.关于向量减法,在向量代数中常有两种定义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将向量的减法定义为向量加法的逆运算,也就是说,如果b +x=a ,则x 叫作a 与b 的差,记作a -b .这样作a -b 时,可先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再作=a ,=b ,则就是a -b .这种定义向量减法,学生较难理解定义本身,但很容易作a -b .第二种方法是在相反向量的基础上,通过向量加法定义,即定义a -b =a +(-b ). 用这种方法定义,通过类比有理数的减法,学生容易接受a -b =a +(-b ),但作图较繁.实际上这两种定义方法没有本质的区别,为了便于学生接受,降低理论要求,教科书先定义了相反向量,然后将a +(-b )定义为a -b ,并探究了在此定义下作两个向量差的方法以及向量减法的运算.作两个向量差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向量的方向,也就是箭头不要搞错了,a -b 的箭头要指向向量a ,如果指向向量b ,则表示b -a .备课资料一、向量减法法则的理解向量减法的三角形法则的式子内容是:两个向量相减,则表示两个向量起点的字母必须相同(否则无法相减),这样两个向量的差向量是以减向量的终点的字母为起点,以被减向量的终点的字母为终点的向量.只要学生理解法则内容,那么解决起向量加减法的题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尤其遇到向量的式子运算题时,一般不用画图就可迅速求解,如下面例题:例1 化简:-AC+-CD.解:原式=+BD-=-=0.例2 化简:OA+OC+BO+CO.解:原式=(OA+BO)+(OC+CO)=(OA-BO)+0=BA.二、备用习题1.下列等式中,正确的个数是 ( )①a+b=b+a ②a-b=b-a ③0-a=-a ④-(-a)=a ⑤a+(-a)=0A.5B.4C.3D.22.如图12,D、E、F分别是△ABC的边AB、BC、CA的中点,则-DB等于( )图12A. B.FC C. D.3.下列式子中不能化简为的是( )A.(AB+CD)+BCB.(AD+MB)+(BC+)C.MB+AD-BMD.OC-OA+CD4.已知A、B、C三点不共线,O是△ABC内一点,若OA+OB+OC=0,则O是△ABC的( )A.重心B.垂心C.内心D.外心5.已知两向量a和b,求证:|a+b|=|a-b|的充要条件是a的方向与b的方向垂直.参考答案:1.C2.D3.C4.A5.证明:(1)充分性:设=a,=b,使⊥,以、为邻边作矩形OBCA,则|a+b|=|OC|,|a-b|=|BA|.∵四边形OBCA为矩形,∴|OC|=|BA|,故|a+b|=|a-b|.(2)必要性:设OA=a,OB=b,以OA、OB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则|a+b|=|OC|,|a-b|=|BA|.∵|a+b|=|a-b|,∴|OC||=|BA|.∴OBCA为矩形. ∴a的方向与b的方向垂直.。
高中数学第二章平面向量2.2从位移的合成到向量的加法利用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解题素材
高中数学第二章平面向量2.2从位移的合成到向量的加法利用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解题素材北师大版必修4近几年高考中常有利用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解题,题型多是选择题、填空题,请看下面例析:例1 (2007北京理)已知O 是△ABC 所在平面内一点,D 为BC 边中点,且2OA+OB+OC=0,那么( ) A 、AO=OD B 、AO=2OD C 、AO=3OD D 、2AO=OD 分析:延长OD 至E ,使|OD|=|DE|得,用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解题 解:延长OD 至E ,如图1,使|DE|=|OD|∵OB+OC=OE=2OD ∴2OA+OB+OC=2OA+2OD=0 ∴OA+OD=0 ∴OD=-OA=AO ,故选A 。
例2 (2007陕西理)如图2,平面内有三个向量OA 、OB 、OC ,其中OA 与OB 的夹角为120°,OA 与OC 的夹角为30°,且|OA|=|OB|=1,|OC|=23,若OC=λOA+μOB (λ、μ∈R ),则λ+μ的值为 。
解:过点A 作AD ∥OB ,交OC 于D ,由已知条件可得OB ⊥OC∴∠ODA=90°,又∠AOD=30°,∴|AD|=21,|OD|=2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E B C 图2 图1由|OB|=1得AD=21OB ,由向量加法法则得 OD=OA+AD=OA+21OB ;4OD=4OA+2OB ,∵4|OD|=23 又|OC|=23,∴4OD=OC ,即OC=4OA+2OB由λ、μ的唯一性得λ=4,μ=2,∴λ+μ=6点评:本小题主要考查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和利用向量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3 (2006中,AB=a ,AD=b ;AN=3NC ,M 为BC 的中点,则MN= (用a 、b 表示)分析:依题意作出图,用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1 向量的加法整体设计教学分析向量的加法是学生在认识向量概念之后首先要掌握的运算 , 其主要内容是运用向量的定义和向量相等的定义得出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 , 并对向量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进行证明 . 同时运用它们进行相关计算 , 这可让学生进一步加强对向量几何意义的理解 , 也为接下来学习向量的减法奠定基础 , 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 学生已经通过上节的学习 , 掌握了向量的概念、几何表示 , 理解了什么是相等向量和共线向量 .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 , 已经知道位移、速度和力这些物理量都是向量 , 可以合成 , 而且知道这些矢量的合成都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 这为本课题的引入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是当今数学教育的主题 , 本节课的内容与实际问题联系紧密 , 更应强化数学来源于实际又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 在向量加法的概念中 , 由于涉及到两个向量有不平行和平行这两种情况 , 因此有利于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 而在猜测向量加法的运算律时 , 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实数加法的运算律进行类比 , 则能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等能力 . 在实际教学中 , 类比数的运算 , 向量也能够进行运算 . 运算引入后 , 向量的工具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 实际上 , 引入一个新的量后 , 考察它的运算及运算律 , 是数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 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考察一个量的运算问题 , 最主要的是认清运算的定义及其运算律 , 这样才能正确、方便地实施运算 .向量的加法运算是通过类比数的加法 , 以位移的合成、力的合力等两个物理模型为背景引入的 . 这样做使加法运算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 , 同时还可以提醒学生注意 , 由于向量有方向 , 因此在进行向量运算时 , 不但要考虑大小问题 , 而且要考虑方向问题 , 从而使学生体会向量运算与数的运算的联系与区别 . 这样做 ,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向量加法的特点 . 因此本节的主要思想方法是类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 .三维目标1. 通过经历向量加法的探究 , 掌握向量加法概念 , 结合物理学实际理解向量加法的意义 . 能熟练地掌握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 , 并能作出已知两向量的和向量 .2. 在探究活动中 , 理解向量加法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及表述两个运算律的几何意义 . 掌握有特殊位置关系的两个向量的和 , 比如共线向量、共起点向量、共终点向量等 .3.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 , 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 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 培养学生类比、迁移、分类、归纳等能力 , 初步体会向量内容与其他知识的交汇特点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向量加法的运算及其几何意义 .教学难点 :对向量加法法则定义的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思路 1. (复习导入上一节 , 我们一起学习了向量的有关概念 , 明确了向量的表示方法 , 了解了零向量、单位向量、平行向量、相等向量等概念 , 并掌握了这些概念的辨析判断 . 另外 , 向量和我们熟悉的数一样也可以进行加减运算 , 这一节 , 我们先学习向量的加法 .思路 2.(问题导入 2004年大陆和台湾没有直航 , 因此春节探亲 , 要先从台北到香港 , 再从香港到上海 , 这两次位移之和是什么 ? 怎样列出数学式子?一位同学按以下的指令进行活动 :向北走 20米 , 再向西走 15米 , 再向东走 5米 , 最后向南走 10米 , 怎样计算他所在的位置 ? 由此导入新课 .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①数能进行运算 , 向量是否也能进行运算呢?类比数的加法 , 猜想向量的加法 , 应怎样定义向量的加法?②猜想向量加法的法则是什么 ? 与数的运算法则有什么不同?图 1活动 :向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物理中位移的概念 , 位移可以合成 , 如图 1. 在大型生产车间里 , 一重物被天车从 A 处般运到 B 处 , 它的实际位移 AB , 可以看作水平运动的分位移与竖直向上运动的分位移的合位移 .由分位移求合位移 , 称为位移的合成 . 由物理学知识我们知道 , 位移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 即 AB 是以 AC,AD 为邻边的 ACBD 的对角线 .数的加法启发我们 , 从运算的角度看 , 可以认为是与的和 , 即位移、力的合成看作向量的加法 .讨论结果 :①向量加法的定义 :如图 2, 已知非零向量 a 、 b , 在平面内任取一点A, 作 AB =a , BC =b , 则向量 AC 叫作 a 与 b 的和 , 记作 a +b , 即 a +b =AB +BC=AC.图 2求两个向量和的运算 , 叫作向量的加法 .②向量加法的法则 :1°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已知向量 a , b , 在平面内任取一点 A, 作 =a , =b , 再作向量 , 则向量叫作向量 a 与 b 的和 , 这种求向量和的作图方法就是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 . 运用这一法则时要特别注意“首尾相接”,即第二个向量要以第一个向量的终点为起点 , 则由第一个向量的起点指向第二个向量的终点的向量即为和向量 , 如图 2.位移的合成可以看作向量加法三角形法则的物理模型 .向量求和的三角形法则 , 可推广至多个向量求和的多边形法则 :n个向量经过平移 , 顺次使前一个向量的终点与后一个向量的起点重合 , 组成一向量折线 , 这 n 个向量的和等于折线起点到终点的向量 , 即2110A A A A ++…+n n n A A A A 01=-.2°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图 3如图 3, 以同一点 O 为起点的两个已知向量 a 、 b 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 , 则以O 为起点的对角线 OC 就是 a 与 b 的和 . 我们把这种作两个向量和的方法叫作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 力的合成可以看作向量加法的物理模型 .提出问题①对于零向量与任一向量的加法 , 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②两共线向量求和时 , 用三角形法则较为合适 . 当在数轴上表示两个向量时 , 它们的加法与数的加法有什么关系?③思考 |a +b |,|a |,|b |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④数的运算和运算律紧密联系 , 运算律可以有效地简化运算 . 类似地 , 向量的加法是否也有运算律呢 ?活动 :观察实际例子 ,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 , 并适时点拨 , 诱导 , 探究向量的加法在特殊情况下的运算 , 共线向量加法与数的加法之间的关系 . 数的加法满足交换律与结合律 , 即对任意 a , b ∈ R, 有 a +b =b +a ,(a +b +c=a +(b +c.任意向量 a , b 的加法是否也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 ? 引导学生画图进行探索 .讨论结果 :①对于零向量与任一向量 , 我们规定 a +0=0+a =a .②两个数相加其结果是一个数 , 对应于数轴上的一个点 ; 在数轴上的两个向量相加 , 它们的和仍是一个向量 , 对应于数轴上的一条有向线段 .③当 a , b 不共线时 ,|a +b |<|a |+|b |(即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当 a , b 共线且方向相同时 ,|a +b |=|a |+|b |;当 a , b 共线且方向相反时 ,|a +b |a |-|b |(或 |b |-|a |,其中当向量 a 的长度大于向量b 的长度时 ,|a +b |=|a |b |;当向量 a 的长度小于向量 b 的长度时 ,|a +b |=|b |a |.一般地 , 我们有|a +b |≤|a |+|b图 4④如图 4, 作 AB =a , AD =b 以 AB 、 AD 为邻边作 ABCD, 则 BC =b , DC =a . 因为 =+=a +b , =+= b+a, 所以 a +b =b +a.图 5如图 5, 因为 =+=(++=(a +b +c ,AD =AB +BD =AB +(BC +CD =a +(b +c , 所以 (a +b +c =a +(b +c .综上所述 , 向量的加法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 .应用示例思路 1例 1 如图 6, 已知向量 a 、 b , 求作向量 a +b .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 , 让学生探究分别用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作两个向量的和向量 . 在向量加法的作图中 , 学生体会作法中在平面内任取一点 O 的依据——它体现了向量起点的任意性 . 在向量作图时 , 一般都需要进行向量的平移 , 用平行四边形法则作图时应强调向量的起点放在一起 , 而用三角形法则作图则要求首尾相连 .图 6 图 7 图 8解 :作法一 :在平面内任取一点 O(如图 7, 作 OA =a , AB =b , 则 OB =a +b .作法二 :在平面内任取一点 O(如图 8, 作 OA =a ,=b . 以 OA 、 OB 为邻边作OACB, 连结 OC, 则 =a +b .变式训练化简 :(1BC +AB ;(2BCCDDB ++;(3AB +FABCCDDF +++活动 :根据向量加法的交换律使各向量首尾顺次相接 , 再运用向量加法的结合律调整运算顺序 , 然后相加 .解 :(1+=+=.(2++=++=(+=++ =0.(3AB +DF +CD +BC +FA =AB +BC +CD +DF +FA=AC +CD +DF +FA =AD +DF +FA =AF +FA =0.点评 :要善于运用向量的加法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来求和向量 .例 2 长江两岸之间没有大桥的地方 , 常常通过轮渡进行运输 . 如图 9所示 , 一艘船从长江南岸 A 点出发 , 以 5km/h的速度向垂直于对岸的方向行驶 , 同时江水的速度为向东 2km/h.(1试用向量表示江水速度、船速以及船实际航行的速度 (保留两个有效数字 ;(2求船实际航行的速度的大小与方向 (用与江水速度间的夹角表示 , 精确到度 .图 9 图 10活动 :本例结合一个实际问题说明向量加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 这样的问题在物理中已有涉及 , 这里是要学生能把它抽象为向量的加法运算 , 体会其中应解决的问题是向量模的大小及向量的方向 (与某一方向所成角的大小 . 引导点拨学生正确理解题意 , 将实际问题反映在向量作图上 , 从而与初中学过的解直角三角形建立联系 .解 :如图 10所示 , AD 表示船速 , AB 表示水速 , 以 AD 、 AB 为邻边作 ABCD, 则 AC 表示船实际航行的速度 .(2在 Rt△ ABC 中 , AB |=2,|BC |=5,所以 |AC|=295222=+=≈5.4.因为 t a n∠C AB=229, 由计算器得∠C AB =70°.答 :船实际航行速度的大小约为 5.4km/h,方向与水的流速间的夹角为 70°.点评 :用向量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步骤为 :先用向量表示物理量 , 再进行向量运算 , 最后回扣物理问题 , 解决问题 .变式训练用向量方法证明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图 11活动 :本题是一道平面几何题 , 如果用纯几何的方法去思考 , 问题不难解决 , 如果用向量法来解 , 不仅思路清晰 , 而且运算简单 . 将互相平分利用向量表达 , 以此为条件推证使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的向量等式成立 .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怎样用向量法解决几何问题 , 并在解完后总结思路方法 .证明 :如图 11, 设四边形 ABCD 的对角线 AC 、 BD 相交于点 O, =+, +=.AC 与 BD 互相平分 , =, =,∴ =,因此 AB ∥CD 且 |AB |=|DC |,即四边形 ABCD 是平行四边形 .点评 :证明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时 , 只需证明 =或 =即可 . 而要证明一个四边形是梯形 , 需证明 AB 与 DC 共线 , 且|AB |≠|DC |.例 3 轮船从 A 港沿东偏北 30°方向行驶了 40n mile (海里到达 B 处 , 再由 B 处沿正北方向行驶 40n mile到达 C 处 , 求此时轮船与 A 港的相对位置.图 12解 :如图 12, 设 AB 、 BC 分别表示轮船的两次位移 , 则 AC 表示轮船的合位移 , =+.在 Rt△ADB 中,∠ADB=90°,∠DAB=30°,||=40n mile,所以 ||=20n mile,||=20n mile.在 Rt△ADC 中,∠ADC=90°,|DC |=60n mile,所以 |AC|=60 (22=+=n mile因为 ||=2||,所以∠CAD=60°.答 :轮船此时位于 A 港东偏北 60°,且距 A 港 403n mile的 C 处 .思路 2例 1 如图 13,O 为正六边形 ABCDEF 的中心 , 作出下列向量 : (1OC OA +;(2FE BC +;(3FE OA +.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由向量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三角形法则作出相应的向量 .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 对思路不清的学生教师适时地给予点拨指导.图 13解 :(1因四边形 OABC 是以 OA 、 OC 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 ,OB 是其对角线 , 故 +=.(2因 =, 故 FE BC =与 BC 方向相同 , 长度为 BC 的长度的 2倍 ,故 FE BC ==AD .(3因 =, 故 +=+=0.点评 :向量的运算结合平面几何知识 , 在长度和方向两个方面作文章 . 应深刻理解向量的加、减法的几何意义 .例 2 在小船过河时 , 小船沿垂直河岸方向行驶的速度为 v 1=3.46km/h,河水流动的速度为 v 2=2.0 km/h,试求小船过河实际航行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图 14解 :如图 14, 设表示小船垂直于河岸行驶的速度 , 表示水流的速度 , 以 OA 、OB 为邻边作 OACB, 则 OC 就是小船实际航行的速度 .在 Rt△OBC 中 ,|BC |=v1=3.46km/h,|OB |=v2=2.0km/h,所以 ||=220. 246. +=≈4.0(km/h. 因为 t a n∠BOC=21v v =1.73,所以∠BOC≈60°. 答 :小船实际航行速度的大小约为 4.0km/h,方向与水流方向约成 60°角 .变式训练已知 O 是四边形 ABCD 内一点 , 若 +++=0, 则四边形 ABCD 是怎样的四边形 ? 点 O 是四边形的什么点 ?图 15活动 :要判断四边形的形状就必须找出四边形边的某些关系 , 如平行、相等等 ; 而要判断点 O 是该四边形的什么点 , 就必须找到该点与四边形的边或对角线的关系 .解 :如图 15所示 , 设点 O 是任一四边形 ABCD 内的一点 , 且 OD OC OB OA +++=0,过 A 作 AE OD, 连结 ED, 则四边形 AEDO 为平行四边形 .设 OE 与 AD 的交点为 M, 过 B 作 BF OC, 则四边形 BOCF 为平行四边形 .设 OF 与 BC 的交点为 N, 于是 M 、 N 分别是 AD 、 BC 的中点 . ∵ +++=0,=+=+, =+=+, ∴ OE +OF =0, 即 OE 与 OF 的长度相等 , 方向相反 .∴M、 O 、 N 三点共线 , 即点 O 在 AD 与 BC 的中点连线上 .同理 , 点 O 也在 AB 与 DC 的中点连线上 .∴点 O 是四边形 ABCD 对边中点连线的交点 , 且该四边形可以是任意四边形 .例 3 两个力 F 1和 F 2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 其中 F 1=40N,方向向东 , F2=30N,方向向北 , 求它们的合力.图 16解 :如图 16, 表示 F 1, 表示 F 2, 以 OA 、 OB 为邻边作 OACB, 则表示合力 F. 在 Rt△OAC 中 ,|OA |=F 1=40N,|AC |=|OB |=F 2=30N.由勾股定理 , 得 F =|OC223040+==50(N. 设合力 F 与力 F 1的夹角为θ,则t a n θ4312==F F =0.75. 所以θ≈37°.答:合力大小为 50N ,方向为东偏北 37°.知能训练课本本节练习 1— 4.课堂小结1. 先由学生回顾本节学习的数学知识 :向量的加法定义 , 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 , 向量加法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 , 几何作图 , 向量加法的实际应用 .2.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学习的数学方法 :特殊与一般 , 归纳与类比 , 数形结合 , 分类讨论 , 特别是通过知识迁移类比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与方法 . 这种迁移类比的方法将把我们引向数学的王国 , 科学的殿堂 .作业如图 17所示 , 已知矩形 ABCD 中 ,|AD |=4, 设 AB =a , BC =b , BD =c , 试求向量 a +b +c 的模.解 :过 D 作 AC 的平行线 , 交 BC 的延长线于 E,∴DE∥AC,AD∥BE∴四边形 ADEC 为平行四边形 . ∴ =, =.于是 a +b +c =AB +BC +=DE +BD ==AD +AD =2AD ,∴|a+b+c |=2|AD |=83.点评 :求若干个向量的和的模 (或最值的问题通常按下列步骤进行 :(1寻找或构造平行四边形 , 找出所求向量的关系式 ;(2用已知长度的向量表示待求向量的模 , 有时还要利用模的重要性质 .设计感想1. 本节内容是向量的加法 , 运算法则有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 , 而两个法则的运用有各自的条件 :三角形法则适合于首尾顺次相接的两向量相加 , 对于共线向量的加法仍然适合; 而平行四边形法则适合于两个同起点的向量相加 , 对于共线向量却不能用此法解决 . 三角形法则可以推广到多个首尾顺次相接的向量的加法 .2. 本节要求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 便于直观、生动地揭示向量加法的概念 , 突破难点 , 提高效率 , 因为本节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是借助图形 , 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 多让学生动手画图 , 识图 , 让学生在动态中经历和体会概念的形成过程 . 让学生自己类比、猜想、发现及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备课资料备用习题1. 已知正方形 ABCD 的边长为 1, =a , =c , =b , 则 |a +b +c |为 ( A.0 B.3 C.2 D.222. 设 a =(AB +CD +(BC +DA , b 是任一非零向量 , 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为 ( ① a ∥ b ② a +b =a ③ a +b =b ④|a +b |<|a |+|b |⑤|a +b |=|a |+|b |A①② B.①③ C.①③⑤ D.③④⑤3. 设向量 a , b 都不是零向量 :(1若向量 a 与 b 同向 , 则 a +b 与 a 的方向 _________,且 |a +b |_________|a |+|b |;(2若向量 a 与 b 反向 , 且 |a |>|b |,则 a +b 与 a 的方向 _________,且 |a |+|b|_________|a |-|b |.4. 如图 18所示 , 已知正方体 ABCD — A 1B 1C 1D 1, 设 AB =a , AD =b , 1AA =c , 则 1AC =_________.(用 a 、 b 、 c 表示5. 某人在静水中游泳 , 速度为 4km/h,如果他径直游向对岸 , 水流速度为 4km/h,则他实际以多大的速度沿何方向游 ?6. 在中心为 O 的正八边形A 1A 2...A 8中, a 0=18A A , a i =1+i i A A (i=1,2, (7)b j =j OA (j=1,2,…,8,试化简 a 2+a 5+b 2+b 5+b 7.7. 已知△ABC 为直角三角形 , ∠A=90°,AD⊥BC 于 D,求证 :|BC |2=|+DA |2+|+DA |2.参考答案 :1.D2.C3.(1相同 = (2相同 =4.a +b +c5. 解 :如图 19所示 , 设此人在静水中的游泳速度为 OB , 水流速度为 OA , 则OC =OA +OB 为此人的实际速度 ,易求得 ||=8km/h,∠COA=60°.图 19答 :此人沿与河岸的夹角为 60°顺着水流的方向前进 , 速度大小为 8km/h.6. 解 :如图 20所示,∵ 73OA OA +=0,∴ a 2+a 5+b 2+b 5+b 7=7526532OA OA OA A A A A ++++ ===++++67655322 ( (OA OA A A OA A A OA b 5图 20 图 217. 证明 :如图 21所示 , 以 DB 、 DA 为邻边作 ADBE, 于是 DB +DA =DE .∵|DE |=|AB |, ∴|+|=||.同理可得| DA + DC |=| AC |. 在 Rt△ABC 中,由勾股定理,得 | BC | =| DB + DA | +| DC + DA | . 2 2 2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