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力学B 第10章 弯曲变形
工程力学中的悬臂梁受力和弯曲变形问题的分析与计算方法
工程力学中的悬臂梁受力和弯曲变形问题的分析与计算方法悬臂梁是工程力学中常见的结构形式,它广泛应用于桥梁、楼房等建筑物中。
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了解悬臂梁的受力情况和弯曲变形问题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悬臂梁的受力和弯曲变形进行分析,并介绍相应的计算方法。
首先,我们来讨论悬臂梁的受力情况。
悬臂梁在受力时主要承受弯矩和剪力。
弯矩是悬臂梁上各点受力引起的弯曲效应,它使悬臂梁产生弯曲变形。
剪力则是悬臂梁上各点受力引起的剪切效应,它使悬臂梁产生剪切变形。
在实际工程中,我们需要计算和分析悬臂梁上各点的弯矩和剪力分布,以确保悬臂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悬臂梁的弯矩和剪力分布可以通过力学原理和结构力学知识进行计算。
在计算弯矩时,我们可以利用悬臂梁的受力平衡条件和弹性力学理论,根据悬臂梁上各点的受力情况和几何特征,推导出弯矩的计算公式。
而剪力的计算则需要考虑悬臂梁上各点的剪力平衡条件和结构特性,通过应力分析和静力平衡原理,得出剪力的计算公式。
除了计算弯矩和剪力分布,我们还需要了解悬臂梁的弯曲变形问题。
悬臂梁在受力时会发生弯曲变形,这对于悬臂梁的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影响。
弯曲变形可以通过弹性力学理论进行分析和计算。
我们可以利用悬臂梁的几何特征、材料性质和受力情况,推导出弯曲变形的计算公式。
通过计算弯曲变形,我们可以评估悬臂梁的变形程度,以及对结构的影响。
在实际工程中,为了更准确地计算悬臂梁的受力和弯曲变形,我们通常会借助计算机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和分析。
数值模拟可以更精确地模拟悬臂梁的受力和变形情况,提供更准确的计算结果。
同时,数值模拟还可以帮助工程师优化悬臂梁的设计方案,提高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总结起来,工程力学中的悬臂梁受力和弯曲变形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通过分析悬臂梁的受力情况和弯曲变形问题,我们可以了解悬臂梁的力学特性,为悬臂梁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同时,借助计算机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和分析,可以更准确地计算悬臂梁的受力和变形情况,提高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工程力学课后习题答案第10章题解g
( ) ∑ M B
= 0 , FC
= − Me l
↓
77
CA 段
M
=
−
Me l
x1
⎜⎛ 0 ⎝
≤
x1
<
l 2
⎟⎞ ⎠
AB 段
M
=
−
Me l
x2
+
Me
⎜⎛ ⎝
l 2
<
x2
≤
l
⎟⎞ ⎠
CA
段 ⎜⎛ 0 ⎝
≤
x1
<
l 2
⎟⎞ ⎠
AB
段 ⎜⎛ ⎝
l 2
<
x2
≤
l ⎟⎞ ⎠
EIw1′′ =
−
Me l
x1
EIw1′
=
3d × (3d )3
12
=
81d 4 12
;设钢丝绳每股横截面为 d × d ,则 9 股钢丝绳的惯
性矩为 I 2
= 9× d ×d3 12
=
9d 4 12
=
1 9
I1
,故钢丝绳要柔软得多。
10-4 用叠加法求梁的位移时,应满足哪些条件? 答 小变形。
10-5 提高梁的弯曲刚度的主要措施有哪些?与提高梁强度的措施有何不同? 答 提高梁的弯曲刚度的主要措施有 (1)调整加载方式,改善结构设计; (2)减小梁的跨度,增加支承约束; (3)增大梁的弯曲刚度 EI。
)
=
3 8
qlx2
−
ql 2
⎜⎛ ⎝
x2
−
l 4
⎟⎞ ⎠
⎜⎛ ⎝
l 2
≤
x2
≤
l ⎟⎞ ⎠
工程力学之组 合 变 形
工程力学第10章组合变形学习目标(1)了解组合变形的概念及其强度问题的分析方法;(2)掌握斜弯曲、拉伸(压缩)与弯曲和偏心压缩的应力及强度计算。
10.1 组合变形的概念例如,烟囱的变形,除自重W引起的轴向压缩外,还有水平风力引起的弯曲变形,同时产生两种基本变形,如图10-1(a)所示。
又如图10-1(b)所示,设有吊车的厂房柱子,作用在柱子牛腿上的荷载F,它们合力的作用线偏离柱子轴线,平移到轴线后同时附加力偶。
此时,柱子既产生压缩变形又产生弯曲变形。
再如图10-1(c)所示的曲拐轴,在力F作用下,AB 段同时产生弯曲变形和扭转变形。
10.1 组合变形的概念图10-110.1 组合变形的概念上述这些构件的变形,都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本变形的组合,称为组合变形。
研究组合变形问题依据的是叠加原理,进行强度计算的步骤如下:(1)将所作用的荷载分解或简化为几个只引起一种基本变形的荷载分量。
(2)分别计算各个荷载分量所引起的应力。
(3)根据叠加原理,将所求得的应力相应叠加,即得到原来荷载共同作用下构件所产生的应力。
(4)判断危险点的位置,建立强度条件。
10.2例如图10-2(a)所示的横截面为矩形的悬臂梁,外力F作用在梁的对称平面内,此类弯曲称为平面弯曲。
斜弯曲与平面弯曲不同,如图10-2(b)所示同样的矩形截面梁,外力F的作用线通过横截面的形心而不与截面的对称轴重合,此梁弯曲后的挠曲线不再位于梁的纵向对称面内,这类弯曲称为斜弯曲。
斜弯曲是两个平面弯曲的组合,本节将讨论斜弯曲时的正应力及其强度计算。
10.2图10-210.210.2.1 正应力计算斜弯曲时,梁的横截面上同时存在正应力和切应力,但因切应力值很小,一般不予考虑。
下面结合图10-3(a)所示的矩形截面梁说明斜弯曲时正应力的计算方法。
图10-310.2.1 正应力计算10.2.1.1 外力的分解由图10-3(a)可知:10.2.1.2 内力的计算如图10-3(b)所示,距右端为a 的横截面上由F y 、F z 引起的弯曲矩分别是:10.2 10.2.1 正应力计算10.2.1.3 应力的计算由M z 和M y (即F y 和F z )在该截面引起K 点的正应力分别为:F y 和F z 共同作用下K 点的正应力为:10.210-110.210.2.1 正应力计算10.2.1.3 应力的计算通过以上分析过程,我们可以将组合变形问题计算的思路归纳为“先分后合”,具体如下:10.210.2.2 正应力强度条件同平面弯曲一样,斜弯曲梁的正应力强度条件仍为:10-2即危险截面上危险点的最大正应力不能超过材料的许用应力[σ]。
工程力学:弯曲变形 习题与答案
一、单选题1、研究梁的变形的目的是()。
A.进行梁的正应力计算B.进行梁的刚度计算C.进行梁的稳定性计算D.进行梁的剪应力计算正确答案:B2、图示圆截面悬臂梁,若直径d增大1倍(其它条件不变),则梁的最大正应力、最大挠度分别降至原来的()。
A.1/2 1/4B.1/4 1/8C.1/8 1/8D.1/8 1/16正确答案:D3、下面关于梁、挠度和转角的讨论中,正确的结论是()。
A.挠度最大的截面转角为零B.挠度最大的截面转角最大C.转角为零的截面挠度最大D.挠度的一阶导数等于转角正确答案:D4、已知两悬臂梁的抗弯截面刚度EI相同,长度分别为l和2l,在自由端各作用F1和F2,若二者自由端的挠度相等,则F1/F2=()。
A.2B.4C.6D.8正确答案:D5、梁上弯矩为零处()。
A.梁的转角一定为零B.梁的挠度一定为零C.挠度一定为零,转角不一定为零D.梁的挠曲线的曲率一定为零正确答案:D6、已知等直梁在某段上的挠曲轴方程w(x)=–Cx4,C为常量,则在该段梁上()。
A.分布载荷是x的一次函数B.分布载荷是x的二次函数C.无分布载荷作用D.有均匀分布载荷作用正确答案:D7、在等直梁弯曲变形中,挠曲线曲率最大值发生在()。
A.剪力最大处B.转角最大处C.弯矩最大处D.挠度最大处正确答案:C8、材料相同的(a)悬臂梁和(b)悬臂梁,长度也相同,在自由端各作用2P和P,截面形状分别是b(宽)×2b(高)、b×b。
关于它们的最大挠度正确的是()。
A.(a)梁最大挠度是(b)梁的1/4倍B.(a)梁最大挠度是(b)梁的1/2倍C.(a)梁最大挠度与(b)梁的相等D.(a)梁最大挠度是(b)梁的2倍正确答案:A9、已知简支梁的EI为常数,在梁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作用一力偶m1和m2今欲使梁的挠曲线在x=l/3处出现一拐点,则比值m1/m2为()。
A.2B.3C.1/2D.1/3正确答案:C10、两根梁尺寸,受力和支承情况完全相同,但材料不同,弹性模量分别为E1和E2,且E1=7E2,则两根梁的挠度之比y1/y2为()。
工程力学第十章(1)
§10-3 剪力与弯矩
§10-4 剪力、弯矩方程与剪力、弯矩图
Page6
工程力学
第十章
§10-1
工程实例
引
言
Page7
工程力学
第十章
Page8
工程力学
第十章
•弯曲实例
上图:水闸立柱 下图:跳板
Page9
工程力学
第十章
杆件的基本变形形式:
受力特征:力的方向或力 矩矢量方向垂直于轴线 变形特征:轴线变弯
FS:
FS
bF/(a+b) +
_
M=FByx2
(0 x2 b)
•剪力、弯矩图: x aF/(a+b) •剪力与弯矩沿梁轴变化的图线。 在集中力作用处(包括支座) 剪力有突变
x
Page20
M
M:
+
abF/(a+b)
工程力学 例2:试建立图示简支梁的 剪力、弯矩方程,画剪力、 弯矩图。 解:1、求支反力,由梁的平衡:
第十章
a
a
(0 x a) (0 x < a) (a x < 2 a)
x
_
M=-qx2/2 FS=-qa
FS:
M qa
x
M=qa2-qa(x-a/2)
(a < x < 2 a )
M:
_
qa2/2
+ qa2/2
_
x qa2/2
在集中力偶作用处(包括支 座) 弯矩有突变
Page23
工程力学
3
AB段内力
4 q
(b )
x2
4 Fs1 qa qx1 3
《工程力学》课程的知识体系和内容结构
《工程力学》课程的知识体系和内容结构1、课程的知识体系《工程力学》是一门是既与工程又与力学密切相关的技术基础课程,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起桥梁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工程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具备从力学角度对工程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初步解决此类问题的实践能力,并且获得大量的工程背景知识,为学习后续课程、掌握机械等工程设计技术打下牢固的基础。
本课程涵盖了“静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部分的内容。
“静力学”主要研究刚体的受力和平衡的规律;“材料力学”主要研究构件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问题,在保证构件既安全适用又经济的条件下,为合理设计和使用材料提供理论依据。
静力学主要研究的问题:物体的受力分析、力系的简化和力系的平衡条件。
材料力学主要研究的问题:杆件在发生拉伸或压缩、剪切、扭转和弯曲基本变形时内力、应力和变形的计算,在各种基本变形下的强度和刚度计算;应力状态的基本理论;材料在复杂应力作用下破坏或失效规律及其应用;压杆稳定性问题。
2、课程的内容结构第一章介绍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常见的几类典型约束及约束力的特征,物体的受力分析。
第二章介绍汇交力系的简化和平衡条件。
第三章介绍力偶的概念及其对刚体的作用效应,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条件。
第四章介绍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刚体系的平衡问题求解。
第五章介绍空间任意力系的简化和平衡条件。
第六章静力学专题:桁架杆件内力的求解;滑动摩擦、摩擦角和自锁现象、以及滚动摩擦的概念。
第七章介绍材料力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假设、外力和内力、应力和应变的概念。
第八章介绍拉压杆的内力、应力、变形及材料在拉伸与压缩时的力学性能,拉压杆的强度和刚度问题,简单静不定问题,拉压杆连接部分的强度计算。
第九章介绍圆轴扭转的外力、内力、应力与变形,圆轴的强度和刚度计算,静不定轴的扭转问题。
第十章介绍梁的外力和内力(剪力与弯矩),内力图的绘制。
第十一章介绍对称弯曲时梁的正应力、切应力、强度计算和梁的合理强度设计。
工程力学第10章弯曲内力
例2、一外伸梁受力如图所示。试求D、B截面上的内力。
M 0 8KN.m
P=2KN
q=2KN/m
A D B
FBy
1m 2m 1m 1m
C
FAy
解:
1m
1、根据平衡条件求支座反力
M M
A
0 0
FBy 7 KN
FAy 3KN
B
2、求B、D截面上的内力?
求D左、D右、B左、B右截面上的内力。
NB
对称弯曲
F1
q
F2
M
纵向对称面
受力特点——作用于杆件上的外力都垂直于杆的轴线,且都 在梁的纵向对称平面内(通过或平行形心主轴上且过弯曲中 心)。 变形特点——杆的轴线在梁的纵向对称面内由直线变为一条 平面曲线。
10.2
静定梁的分类(三种基本形式)
q(x) — 分布力
1、悬臂梁: L 2、简支梁: L 3、外伸梁: q — 均布力 F — 集中力 M — 集中力偶
P=2KN
A D
1m 1m 2m
B
C
1m 1m
FBy
FAy
D右截面: FQD右 Fy (右侧) FAy 3KN
M D右 M D (右侧) FAy 1 M o 3 8 5KN m
左
B左截面: FQB Fy (左侧) FAy q 3 3KN
M B右 M B左 FBy 0 M B左 5KN.m
亦可取梁的右侧的外力简化,但必须注意外力的符号变化。
0.8kN 1
A 1.5m 1.5m RA
2
1.2kN/m 例3、梁1-1、2-2截面处的内力。 解:(1)确定支座反力 B Fy 0, RA RB 0.8 1.2 3 0
工程力学下题库
工程力学题库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57分)(难度A)第八章轴向拉伸和压缩1. "强度"是构件在外力作用下____________ 的能力。
2. 通常,各种工程材料的许用切应力[T不大于其____________ 切应力。
3. 在材料力学中,对可变形固体的性质所作的基本假设是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 设和 ______________ 假设。
4. 衡量材料强度的两个重要指标是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由于铸铁等脆性材料的很低,因此,不宜作为承拉零件的材料。
6. 在圆轴的台肩或切槽等部位,常增设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构,以减小应力集中。
7. 消除或改善是提高构件疲劳强度的主要措施。
第九章剪切与扭转1. 应用扭转强度条件,可以解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 _____ —等三类强度计算问题。
2. 在计算梁的内力时,当梁的长度大于横截面尺寸____________ 倍以上时,可将剪力略去不计。
3. 若两构件在弹性范围内切应变相同,则切变模量G值较大者的切应力较______________ 。
4. 衡量梁弯曲变形的基本参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圆轴扭转变形时的大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来度量的。
6. 受剪切构件的剪切面总是___________ 于外力作用线。
7. 提高圆轴扭转强度的主要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 。
8. 如图所示拉杆头为正方形,杆体是直径为d圆柱形。
1. 作用在梁上的载荷通常可以简化为以下三种类型:___________ 、2. 按照支座对梁的约束情况,通常将支座简化为三种形式:______3. 根据梁的支承情况,一般可把梁简化为以下三种基本形式:____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梁的变形有两种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工程力学(材料力学)8 弯曲变形与静不定梁
B
ql4 RBl3 0
8EI 3EI
q 约束反力为
B
RB
3 8
ql
RB
用变形比较法求解静不定梁的一般步骤:
(1)选择基本静定系,确定多余约束及反力。 (2)比较基本静定系与静不定梁在多余处的变形、确定 变形协调条件。 (3)计算各自的变形,利用叠加法列出补充方程。 (4)由平衡方程和补充方程求出多余反力,其后内力、 强度、刚度的计算与静定梁完全相同。
教学重点
• 梁弯曲变形的基本概念; • 挠曲线的近似微分方程; • 积分法和叠加法计算梁的变形; • 梁的刚度条件。
教学难点
• 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的推导过程; • 积分法和叠加法计算梁的变形; • 变形比较法求解静不定梁。
第一节 弯曲变形的基本概念
齿轮传动轴的弯曲变形
轧钢机(或压延机)的弯曲变形
例13-4 用叠加法求图示梁的 yC、A、B ,EI=常量。
M
P
解 运用叠加法
A
C
l/2
l/2
A
=
q
5ql4 Pl3 ml2
B
yC
384EI
48EI
16EI
A
ql3 24EI
Pl 2
16EI
ml 3EI
B
B
ql3 24EI
Pl2 16EI
ml 3EI
M
+
q
A
+
BA
B
二、梁的刚度条件
y max y,
A
max
A ql3
B
24EI
RA
q
A
θB
l
B θB RB
在梁跨中点 l /2 处有 最大挠度值
工程力学习题库-弯曲变形
第8章 弯曲变形本章要点【概念】平面弯曲,剪力、弯矩符号规定,纯弯曲,中性轴,曲率,挠度,转角。
剪力、弯矩与荷载集度的关系;弯曲正应力的适用条件;提高梁的弯曲强度的措施;运用叠加法求弯曲变形的前提条件;截面上正应力分布规律、切应力分布规律。
【公式】 1. 弯曲正应力 变形几何关系:yερ=物理关系:Ey σρ=静力关系:0N AF dA σ==⎰,0y AM z dA σ==⎰,2zz AAEI EM y dA y dA σρρ===⎰⎰中性层曲率:1MEIρ=弯曲正应力应力:,My Iσ=,max max z M W σ=弯曲变形的正应力强度条件:[]maxmax zM W σσ=≤ 2. 弯曲切应力矩形截面梁弯曲切应力:bI S F y z z S ⋅⋅=*)(τ,A F bh F S S 2323max ==τ工字形梁弯曲切应力:dI S F y z z S ⋅⋅=*)(τ,A F dh F S S ==max τ圆形截面梁弯曲切应力:bI S F y z z S ⋅⋅=*)(τ,A F S 34max =τ弯曲切应力强度条件:[]ττ≤max3. 梁的弯曲变形梁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EIw M x =-梁的转角方程:1()dwM x dx C dx EIθ==-+⎰ 梁的挠度方程:12()Z M x w dx dx C x C EI ⎛⎫=-++ ⎪⎝⎭⎰⎰ 练习题一. 单选题1、 建立平面弯曲正应力公式zI My /=σ,需要考虑的关系有()。
查看答案A 、平衡关系,物理关系,变形几何关系B 、变形几何关系,物理关系,静力关系;C 、变形几何关系,平衡关系,静力关系D 、平衡关系, 物理关系,静力关系;2、 利用积分法求梁的变形,不需要用到下面那类条件()来确定积分常数。
查看答案A 、平衡条件B 、边界条件C 、连续性条件D 、光滑性条件3、 在图1悬臂梁的AC 段上,各个截面上的()。
工程力学弯曲变形
三、挠度与转角的关系
tan dw , arctan(dw)
dx
dx
在小变形下 tan dw w' (x)
dx
§12-2 挠曲轴近似微分方程
纯弯曲:
1M
EI
非纯弯曲:
1 M (x)
(x) EI
(略去剪力对梁变形的影响)
由高数知识可知,平面曲线 w w(x) 上任一点的曲率为
d2w
EI
d2w2 dx 2
bF l
x F(x a)
转角方程
EI1( x)
bF 2l
x2
C1
挠曲轴方程
EI2( x)
bF 2l
x2
F 2
(x
a)2
C2
EIw1( x)
bF 6l
x3
C1 x
D1
EIw2( x)
bF 6l
x3
F 6
( x a)3
C2x
D2
⑶ 确定积分常数
EIw1 (0)
叠加法:梁在若干载荷作用下的弯曲变形等于各载荷单独作用下 的弯曲变形之叠加。
应用前提:(1)线弹性范围内的小变形; (2)内力、应力和变形与载荷成线性关系。
工 具:附录D 注 意:
(1)当载荷方向与表中载荷方向相反时,则变形要变号; (2)转角函数可由挠度函数微分一次得到。
例:图示简支梁,同时承受均布载荷q和集中载荷F作用,试用 叠加法计算截面C的挠度。设梁的弯曲刚度EI为常值。
1 EI
[ bF 2l
x2
F 2
( x a)2
Fb (b2 6l
l 2 )]
挠曲轴方程
w2( x)
1 EI
[ bF 6l
工程力学梁的变形教学PPT
Fbl 2 16 EI
0.0625
Fbl 2 EI
26
可见在集中荷载作用于右支座附近这种极端情况下,跨中
挠度与最大挠度也只相差不到3%。因此在工程计算中,只要 简支梁的挠曲线上没有拐点都可以跨中挠度代替最大挠度。
当集中荷载F作用于简支梁的跨中时(b=l/2),最大转角
qmax和最大挠度wmax为
A
B 即选择A端固定B端自由的悬臂梁
L
FBy 作为基本静定梁。
MA
q
A
L
(2)解除A端阻止转动的支座反力
B
矩 M作A 为多余约束,即选择两端简
支的梁作为基本静定梁。
39
基本静定基选取可遵循的原则: (1) 基本静定基必须能维持静力平衡,且为几何不变 系统; (2) 基本静定基要便于计算,即要有利于建立变形协 调条件。一般来说,求解变形时,悬臂梁最为简单, 其次是简支梁,最后为外伸梁。
x3 6
C1x
C2
该梁的边界条件为:在 x=0 处 w 0,w =0
于是得
C1 0,C2 0
16
从而有 转角方程 q w Fxl Fx2
EI 2EI 挠曲线方程 w Fx2l Fx3
2EI 6EI
当x=L时:
qmax q
|xl
Fl 2 EI
Fl 2 2EI
Fl 2 2EI
静定梁(基本静定基) — 将超静定梁的多余约束解除,得到
相应的静定系统,该系统仅用静力平衡方程就可解出所有反力
以及内力。
多余约束 — 杆系在维持平衡的必要约束外所存在的多余约
束或多余杆件。
q
多余约束的数目=超静定次数
B 多余约束的数目=1
工程力学第10章 弯曲变形与简单超静定梁
10.3 叠加法求梁的转角和挠度
从上节几个例题可以看出, 梁的转角方程和挠度方程是梁上载荷的线性齐次函 数, 这是由于梁的变形通常很小, 梁变形后, 仍可按原始尺寸进行计算, 而且梁 的材料符合胡克定律。 在此情况下, 当梁上同时有几个载荷作用时, 由每一个 载荷所引起的转角和挠度不受其他载荷的影响。 这样, 就可应用叠加法。 用叠 加法求梁的转角和挠度的过程是: 先分别计算每个载荷单独作用下所引起的转 角和挠度, 然后分别求它们的代数和, 即得这些载荷共同作用时梁的转角和挠度。 叠加法虽然不是一个独立的方法, 但它对于计算几个载荷作用下梁指定截面的 转角或指定点的挠度是比较简便的。 为了便于应用, 表10-1中节录了简单载荷 作用下梁的转角和挠度。
现在讨论式(d)中正、 负号的选择问题。 式中的
的正、 负号应根据弯矩
正、 负号规定与选定的坐标系来确定。 由图10-3a可见, 当弯矩为正值时, 挠
曲线为凹向, 其二阶微分 亦为正值; 由图10-3b可见, 当弯矩为负值时, 挠
曲线为凸向, 其二阶微分为
负值。 由此可见, 对于所选定的坐标系, M
第10章 弯曲变形与简单超静定梁
10.1 梁的变形和位移
梁在载荷作用下, 即使具有足够的强度, 如果其变形过大, 也可能影响梁的正 常工作。 例如: 齿轮传动轴的变形过大, 会影响齿轮的啮合(图10-1); 起重 机大梁的变形过大, 会在起重机行驶时发生剧烈的振动等。 因此, 对梁的变 形有时需要加以限制, 使它满足刚度的要求。 与上述情况相反, 有时则要利用梁的变形来达到一定的目的。 有些机械零件, 例如车辆上的叠板弹簧, 就是利用它的变形来减轻撞击和振动的影响的。 此外, 在求解超静定梁时, 必须考虑梁的已知变形条件才能求解。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需要研究梁的变形。
工程力学材料力学弯曲应力截面计算与校核
4. 工字形截面 查型钢表,A=bh=140cm2,选用50c号(A=139cm2)
Wz = 2080cm
3
s max
M max = = 14.42MPa 11 Wz
HOHAI UNIVERSITY
例 一T形截面外伸梁及其所受荷载如图所示。求最大拉应 力及最大压应力,并画出最大拉应力截面的正应力分布图。
HOHAI UNIVERSITY
q=20kN/m
A D 4m 40 +
220 C 2m 60
B
c yc=180 x
60
z
280
1.5m
22.5 M/kN· m
y
m MB=-40kN· m MD=22.5kN· M D ytD D max s = = 21.7MPa t max D截面 上部受压、下部受拉 Iz D yt max = 180mm D M y I z = 186.6 106 m 4 D B c max 14 s = = 12.1MPa D c max yc max = 100mm Iz B、D截面为危险截面
My s = Iz
Iz
抗弯截面系数
smax =
M Wz
8
HOHAI UNIVERSITY
对于剪切弯曲梁,这时两个基本假设并不成立。但实验和理 论分析表明,当l/h(跨高比)较大(>5)时,采用该正应 力公式计算的误差很小,满足工程的精度要求。 这时
s
=
M(x)y Iz Mmax Wz
M(x) 1 = ρ( x ) E Iz
* 3 3 Sz = 70 60 220 = 924 10 mm 1
1 =
* FQ S z 1
I zd
第十章 工程力学之弯曲应力
max拉MWm1ax [拉] ; max压MWm2ax [压]
式中W1和W2分别是相应于最大拉应力 max拉和最大压应力 max压 的抗弯截面模量,[ 压 ] 为材料的许用拉应力,[ 拉 ]为
材料的许用压应力。
例10-1 某冷却塔内支承填料用的梁,可简化为受均布载荷 的简支梁,如图10-8所示。已知梁的跨长为3m,所受均布
加载之前,先在梁的侧面,分别画上与梁轴线垂直的横线mn、 m1n1,与梁轴线平行的纵线ab、a1b1,前二者代表梁的横截面;
后二者代表梁的纵向纤维。如图10-2(a)所示。
在梁的两端加一对力偶,梁处于纯弯曲状态,将产生如图 10-2(b)、图10-2(c)所示的弯曲变形,可以观察到以下 现象:
•两条横线仍为直线,仍与纵线垂直,只是横线间作相对 转动,由平行线变为相交线。
2. 梁的变形规律
可以证明,纯弯曲梁变形后的轴线为一段圆弧。将图10-2(b)
中代表横截面的线段mn和m1n1延长,相交于C点,C点就是梁轴 弯曲后的曲率中心。若用 表示这两个横截面的夹角, 表
示中性层 故有
O
1
O
2
的曲率半径,因为中性层的纤维长度
O
1
O
2
不变,
O1O2
在如图10-2所示的坐标系中,y轴为横截面的对称轴,z轴为
如图10-1(a)所示的简支梁,其剪 力图如图10-1(b)所示,弯矩图如图 10-1(c)所示。可以看出梁中间一段 的剪力为零,而弯矩为常数,即为纯
弯曲; AC 和DB 段上既有剪力,又有
弯矩,为横力弯曲。
一、变形的几何关系
1. 梁的变形特点
如图10-2(a)所示,取梁的纵向对称面为xy平面。梁上的 外载荷就作用在这个平面内,梁的轴线在弯曲变形后也位于这 个平面内。
《工程力学》第十章 弯曲应力
• 三、静力学关系
• 自纯弯曲的梁中截开一个横截
面来分析,如图10-5所示,图
中y轴为横截面的对称轴;z轴
为中性轴,z轴的确切位置待
定。在截面中取一微面积dA,
作用于其上的法向内力元素为
σdA,截面上各处的法向内力
图10-5
元素构成了一个空间平行力系。
• 由于梁弯曲时横截面上没有轴向外力,所以
这些内力元素的合力在x方向的分量应等于
• 图10-3所示。
图10-3
图10-4的对称轴,z轴与截面的中性轴重 合,如图10-4所示,至于中性轴的确切位 置,暂未确定。现研究距中性层y处纵向 纤维ab
• 由平截面规律知,在梁变形后该微段梁两
端相对地旋转了一个角度d ,如果以ρ代
表梁变曲后中性层
《工程力学》第十章 弯曲应力
§10-1梁弯曲时的正应力 设一简支梁如图10-1(a)所示,其上作用两个对称的集中 力P。此时在靠近支座的AC,DB两段内,各横截面上同 时有弯矩M和剪力Q,这种情况的弯曲,称为剪切变曲; 在中段CD内的各横截面上,则只有弯矩M,而无剪力Q, 这种情况的弯曲,称为纯弯曲。为了更集中地分析正应力
(10-15) • Wz称为抗弯截面模量,它是衡量横截面抗
弯强度的一个几何量,其值与横截面的形 状和尺寸有关,单位为米3(m3)或厘米 3(cm3)。对于矩形截面(图10-9)
(10-16)
• 对于圆形截面(图10-10(a)), (10-17)
• 对于空心圆形截面(图10-10(b)),
(10-18)
• (1)若梁较短或载荷很靠近支座,这时梁的最大 弯矩Mmax可能很小,而最大剪应力Qmax却 相对地较大,如果按这时的Mmax来设计截面 尺寸,就不一定能满足剪应力的强度条件;
工程力学——直梁的弯曲
第10章 直梁的弯曲
10.1 平面弯曲的概念 10.2 梁弯曲时横截面上的内力 10.3 剪力图和弯矩图 10.4 纯弯曲时横截面上的应力 10.5 梁弯曲时的强度计算 10.6 提高梁抗弯强度的措施 10.7 梁的弯曲变形概述
第10章 直梁的弯曲
10.1 平面弯曲的概念
图10.1
第10章 直梁的弯曲
取右段梁为研究对象时,对截面形心产生逆时针转动 效应的外力矩(包括力偶矩)取正;反之取负号。
正负规定,简要归纳如表10-1所示。
表10-1 表示各种力方向的正负规定
外力 左上右下(+) 左下右上(-)
剪力
FQ (+) FQ (-)
外力矩 左顺右逆(+) 左逆右顺(-)
弯矩
M(+) M(-)
直梁平面弯曲受力的特点是 外力作用于梁的纵向对称平面内; 其变形特点是梁的轴线在纵向对 称平面内弯成一条曲线。
图10.3
第10章 直梁的弯曲
10.1.2 梁的计算简化
1. 梁的简化 上面提到的桥式吊车和油道托管都是以弯曲变形为主的梁, 为了便于研究问题,简化问题,在实际运用中,不论梁的 外形尺寸如何,都以实际中梁的轴线来代替梁,如图 10.1(b)、10.2(b)所示。
图10.2
当轴线所在平面内直杆受力偶作用或受垂直于轴线的
外力(简称横向力)作用时,直杆的轴线将由原来的直线变
成曲线,这种变形称为弯曲变形。
第10章 直梁的弯曲
10.1.1 平面弯曲的概念
如果作用在梁上的所有横向力或力偶都在梁的纵向对称 平面内,那么梁变形后,它的轴线将在其纵向对称面内弯 成一条平面曲线,梁的这种变形称为平面弯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
Deflections of Beams
弯曲变形
第十章 弯曲变形 Deflections of Beams
材料力学
10.1 引 言
C
挠曲线上的一点包含了梁的两种位移:
1. 挠度:横截面形心沿y方向的线位移.记为:w 。 w= f (x) (a) 称为挠曲线方程。
材料力学
3. 将以上结果叠加,得到截面 C的挠度和截面 B的 转角: 11ql 4
wC wCi wC 1 wC 2 wC 3
384 EI
11ql 3 q B q Bi q B1 q B 2 q B 3 48 EI
积分叠加法(载荷叠加法): 见例10.4,P233。
q F=qa
A
a
C
a
B
a
D
连续条件:wC左 wC右 w B左 w B右 q B左 q B右
2.8 应分为3段, 共有6个积分常数
A
题2.7图
F=qa B
m=qa2 D
a
C
a
a
支承条件: w A 0 wB 0 wD 0 题2.8图 连续条件: wC左 wC右 w B左 w B右 q B左 q B右
材料力学
w( x )
第十章 弯曲变形 Deflections of Beams
材料力学
y
挠曲线
第十章 弯曲变形 Deflections of Beams
材料力学
10.2 梁变形的基本方程
10.2.1 梁的挠曲线微分方程
挠曲线的曲率半径与弯矩之间的关系为:
y
1 M ( x) ( x) EI z
1 C ql 3 6 1 4 D ql 24 q [( l x )4 4l 3 x l 4 ] 24 EI
当x 0时,w 0
5. 求转角方程和挠曲线方程:
q q [( l x )3 l 3 ] 6 EI
O x
dw 1 EI EIq q( l x )3 C dx 6
材料力学
1 (dw dx)
dw 1 dx
2
d 2 w dx 2
2 32
M ( x) EI z
(10.2)
dw 1 1 dx
1 d 2w 2 ( x) dx
d 2w M ( x) 2 dx EI z (10.3)
第十章 弯曲变形 Deflections of Beams
材料力学
边界条件
~ ~
连续性条件
A A AA A
~
~
A
~ ~
~ ~
~ ~
~
A A
A
A
~ ~ ~
FA
在分段点 处
在中间铰 处
A右
w =0
w =0
A
qA 0
w =Δ -弹簧变形
A
w =w
A左
q A左 q A右
w =w
A左
若弹簧的刚度为K,则: FA K 即:w A FA K 在确定了常数 C 和 D 之后,可以很容易地得到梁的转角方程 和挠曲线方程,也就能够计算梁任意横截面的转角和挠度了。
~ ~ ~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A右
A A A A A
F AA A AA
A A AAA
~
第十章 弯曲变形 Deflections of Beams
材料力学
例10.1 用积分法求梁的挠度时,弯矩方程应分为几段列 出?共有几个积分常数?写出确定这些积分常数的支承 条件和连续条件。 (练习册P35,填2.7,2.8) 2.7 应分为3段, 共有6个积分常数 支承条件:w A 0 q A 0 wB 0
第十章 弯曲变形 Deflections of Beams
材料力学
10.3.2
逐段分析求和法 (逐段刚化法)
常用于求外伸梁、分段等直梁的弯曲变形。 例10.5 外伸梁受载荷如图所示,试用叠加法中的逐 段刚化法计算外伸端C截面的挠度和转角。
F A l B a C
解:将梁分成 AB 和 BC 两段,研究其中一段的变 形时将另一段视作刚体(即不变形或刚化)。
材料力学
上述方法即为求弯曲变 形的逐段刚化法(逐段 分析求和法)。 注意:
F
A l
B a
C
1. 对 于 变 形 表 10.1 中 没 有 的 梁 ( 如 外 伸 梁 等),首先将其分解成表中有的梁(如简 支梁、悬臂梁);然后分段进行刚化分析。
2. 当以某一段为研究对象时,其余各段均视 为刚体(刚化)。
第十章 弯曲变形 Deflections of Beams
材料力学
解: 1. 有三个载荷作用的梁可 y 以看作是每个载荷单独作用 时的三个梁的叠加,即:
因此,由叠加原理:
y
y
wC wC1 wC 2 wC 3
q B q B1 q B 2 q B3
第十章 弯曲变形 Deflections of Beams
第十章 弯曲变形 Deflections of Beams
材料力学
F A l B a F A B C
1. 研究AB段的变形:
将BC 段视作刚体(刚化)。
q B1 q C 1
Fal 3 EI
wC 1
Fa 2 l q B 1a 3 EI
Fa
qB1
C 2. 研究BC 段的变形: wC1 将AB段视作刚体(刚化)。
y
解: 1. 取直角 坐标系Oxy(不能任取),如图。 2. 写出梁的弯矩方程:
1 M ( x ) q( l x ) 2 2 ( 0 x l)
O
x
x
第十章 弯曲变形 Deflections of Beams
材料力学
1 M ( x ) q( l x ) 2 2
( 0 x l)
(9.4)
由高等数学,可得ρ(x)与w(x)之间的关系 为: 1 d 2 w dx 2 2 32 ( x) 1 (dw dx )
挠曲线
d 2 w dx 2 dw 2 1 ( ) dx
32
M ( x) EI z
(10.2)
第十章 弯曲变形 Deflections of Beams
第十章 弯曲变形 Deflections of Beams
材料力学
10.4
简单超静定梁
(大纲未要求,不讲)
第十章 弯曲变形 Deflections of Beams
材料力学
10.5 梁的刚度条件与合理刚度设计
10.5.1 梁的刚度条件
w max
( 10.7 ) ( 10.8 )
q
max
EIw" M ( x )
4) 根据支承条件和连续性条件确定积分常数;
注意: 积分常数的个数是梁分段数的两倍。 5) 求挠曲线方程和转角方程; 6) 计算梁的最大位移和最大转角。
第十章 弯曲变形 Deflections of Beams
材料力学
例10.3 梁的荷载及尺寸如图所示,若AB梁的抗弯刚度 为 EI 。试用积分法求 AB 梁的转角方程和挠曲线方程。 并求B截面的转角和挠度。 (练习册P36,计3.2)
w B左 w B右
wB 0
a
q A左 q A右
q B左 q B右
第十章 弯曲变形 Deflections of Beams
材料力学
10.2.3
计算梁变形的二次积分法
用二次积分法计算梁的变形的主要步骤:
1) 选择正确的坐标系; 2) 分段列出弯矩方程 M(x) ; 3) 写出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并对其进行二次积分 ;
2
这里的正负号应该如何选定呢?看下面的分析:
第十章 弯曲变形 Deflections of Beams
材料力学
y
M w" 0 M
x
d 2w M ( x) 2 dx EI z ( 10.3 )
M 0
y
M 0
M w" 0 M
x
挠曲线近似 微分方程
d 2w M ( x) 2 dx EI z
dx 2
6
挠曲线方程:
1 EIw q( l x )4 Cx D 24
第十章 弯曲变形 Deflections of Beams
材料力学
1 EIw q( l x )4 Cx D 24
4. 求积分常数: 由固定端的边界条件:
dw 当x 0时,q 0 dx
2. 转角: 横截面绕中性轴的转角或挠曲线的切线与 x 轴的夹角。 记为:q 。 逆时针转向为正
dw q tan q w' ( x ) dx
q
q
y
x
F
x
w
平面弯曲时,梁轴线弯曲成一 条光滑、连续的平面曲线;称 为挠曲线。 挠度和转角。
向上为正
( 10.1 )称为转角方程。
第十章 弯曲变形 Deflections of Beams
2
A
B
3 Fa Fa wC 2 qC 2 3 EI F 2 EI 2 Fa C w w w (l a ) C C1 C2 w 3 EI qC2 C2 Fa qC qC1 qC 2 ( 2l 3a ) 6 EI
第十章 弯曲变形 Deflections of Beams
q
许用挠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