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差数列求和的几种方法
数列求和公式七个方法
数列求和公式七个方法数列求和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常用于计算数列中各项之和。
数列求和公式有多种方法,下面将介绍七种常见的求和公式方法。
方法一: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相等的数列。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是通过将数列项数n代入公式中,计算数列中各项之和Sn。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为Sn=n(a1+an)/2,其中Sn表示数列的和,a1表示首项,an表示末项,n表示项数。
方法二: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等比数列是指数列中每一项与前一项之比都相等的数列。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是通过将数列项数n代入公式中,计算数列中各项之和Sn。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为Sn=a1(1-q^n)/(1-q),其中Sn表示数列的和,a1表示首项,q表示公比,n表示项数。
方法三:斐波那契数列求和公式斐波那契数列是指数列中每一项都是前两项之和的数列。
斐波那契数列求和公式是通过将数列项数n代入公式中,计算数列中各项之和Sn。
斐波那契数列求和公式为Sn=f(n+2)-1,其中Sn表示数列的和,f表示斐波那契数列。
方法四:调和数列求和公式调和数列是指数列中每一项的倒数是一个调和级数的一项。
调和数列求和公式是通过将数列项数n代入公式中,计算数列中各项之和Sn。
调和数列求和公式为Sn=1+1/2+1/3+...+1/n,即Sn=Hn,其中Hn表示调和级数的n项和。
方法五:等差数列求和差分公式通过差分公式,我们可以得到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差分公式是指数列中相邻两项之差等于同一个常数d。
等差数列求和差分公式为Sn=[(a1+an)/2]n,其中Sn表示数列的和,a1表示首项,an表示末项,n表示项数。
方法六:等比数列求和差分公式通过差分公式,我们可以得到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
差分公式是指数列中相邻两项之比等于同一个常数q。
等比数列求和差分公式为Sn=a1(1-q^n)/(1-q),其中Sn表示数列的和,a1表示首项,q表示公比,n表示项数。
方法七: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倍差法)倍差法是一种基于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等差数列的和=(首相+末项)÷2×项数注:(首相+末项)÷2可以看做是等差数列的中间项,即把等差数列的每一项都变成中间项a,就可以把等差数列看成求a+a+a+…+a+a+a+a的和。
末项=首项+公差×(项数-1)首项=末项-公差×(项数-1)公差=(末项-首项)÷(项数-1)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后面三个式子可以用第二个式子推得,推出公式如下:把第二个式子:末项=首项+公差×(项数-1)移项,把“公差×(项数-1)”从等号右面移到左面,并变符号(加号变成减号),等式左面就变成“末项-公差×(项数-1)”,等式右面还剩下“首项”,写成等式就是:末项-公差×(项数-1)=首项即第三个式子就推出来了:“首项=末项-公差×(项数-1)”把第二个式子:末项=首项+公差×(项数-1)移项,把“首项”从等式右面移到等式左面,并变符号,等式左面就变成“末项-首项”,等式右面还剩下“公差×(项数-1)”写成等式就是“末项-首项=公差×(项数-1)”再把等式右面的“(项数-1)“移到等式左面,并变号(乘号变成除号),等式左面变成“(末项-首项)÷(项数-1)”,等式左面只剩下“公差”写成等式就是:(末项-首项)÷(项数-1)=公差即第四个式子就推出来了:“公差=(末项-首项)÷(项数-1)”把第二个式子:末项=首项+公差×(项数-1)移项,把“首项”从等式右面移到等式左面,并变符号,等式左面就变成“末项-首项”,等式右面还剩下“公差×(项数-1)”写成等式就是“末项-首项=公差×(项数-1)”再把等式右面的“公差”移到等式左面,并变号(乘号变成除号),等式左面变成“(末项-首项)÷公差”,等式右面还剩下“项数-1”写成等式:(末项-首项)÷公差=项数-1再把等式右面的“1”移到等式左面,并变符号(减号变加号)等式左面就变成“(末项-首项)÷公差+1”,右面只剩下“项数”写成等式就是:(末项-首项)÷公差+1=项数即第五个式子就推出来了:“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数列求和常用方法
Sn a1 a2 a3 an Sn an an1 an2 a1
两式相加得: S n
n(a1 an ) 2
4.裂项相消法: 适用于分式形式的通项公式,把一项拆成两个或多个的差的形式,即 an=f(n+ 常用公式:
数列求和常用方法
1.公式法: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S n
n(a1 an ) d 2 d n (a1 )n 2 2 2
举例:1+2+3+4+5+6+7+8+9=(1+9)×9÷ 2=45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S n n a1 (q 1) 1 q n a1 an q S n a1 (q 1) 1 q 1 q
2.错位相减法: 适用题型:适用于通项公式为等差的一次函数乘以等比的数列形式(等差等比数列相乘) { an }、{ bn }分别是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 Sn a1b1 a2b2 a3b3 anbn
3.倒序相加法: 这是推导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时所用的方法,就是将一个数列倒过来排列(反序), 再把它与原数列相加,就可以得到 n 个(a1+an)
1 1 1 n(n 1) n n 1 1 1 1 1 ( ) (2n 1)(2n 1) 2 2n 1 2n 1 1 1 1 1 n(n 1)(n 2) 2 n(n 1) (n 1)(n 2) 1 a b ( a b) a b a b
等差数列求和是什么
等差数列求和是什么?等差数列求和是什么?一、等差数列求和Sn=n*a1+n(n-1)d/2或Sn=n(a1+an)/2。
等差数列是常见数列的一种,可以用AP表示,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而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
二、等差数列基本公式末项=首项+(项数-1)×公差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首项=末项-(项数-1)×公差和=(首项+末项)×项数÷2末项:最后一位数首项:第一位数项数:一共有几位数和:求一共数的总和三、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其他结论四、推论1、从通项公式可以看出,a(n)是n的一次函数(d≠0)或常数函数(d=0),(n,an)排在一条直线上,由前n项和公式知,S(n)是n的二次函数(d≠0)或一次函数(d=0,a1≠0),且常数项为0。
2、从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还可推出:a(1)+a(n)=a(2)+a(n-1)=a(3)+a(n-2)=…=a(k)+a(n-k+1),(类似:p(1)+p(n)=p(2)+p(n-1)=p(3)+p(n-2)=。
=p(k)+p(n-k+1)),k∈{1,2,…,n}。
3、若m,n,p,q∈N*,且m+n=p+q,则有a(m)+a(n)=a(p)+a(q),S(2n-1)=(2n-1)*a(n),S(2n+1)=(2n+1)*a(n+1),S(k),S(2k)-S(k),S(3k)-S(2k),…,S(n)*k-S(n-1)*k…成等差数列,等等。
若m+n=2p,则a(m)+a(n)=2*a(p)。
证明:p(m)+p(n)=b(0)+b(1)*m+b(0)+b(1)*n=2*b(0)+b(1)*(m+n);p(p)+p(q)=b(0)+b(1)*p +b(0)+b(1)*q=2*b(0)+b(1)*(p+q);因为m+n=p+q,所以p(m)+p(n)=p(p)+p。
高三等差数列求和七大方法
高三等差数列求和七大方法高考数学等差数列求和方式有多少种,大家有没有知道呢? 下是整理高三等差数列求和七大方法,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1.公式法2.错位相减法3.求和公式4.分组法有一类数列,既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若将这类数列适当拆开,可分为几个等差、等比或常见的数列,然后分别求和,再将其合并即可.5.裂项相消法适用于分式形式的通项公式,把一项拆成两个或多个的差的形式,即an=f(n+1)-f(n),然后累加时抵消中间的许多项。
小结:此类变形的特点是将原数列每一项拆为两项之后,其中中间的大部分项都互相抵消了。
只剩下有限的几项。
注意:余下的项具有如下的特点1、余下的项前后的位置前后是对称的。
2、余下的项前后的正负性是相反的。
6.数学归纳法一般地,证明一个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有如下步骤:(1)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时命题成立;(2)假设当n=k(k≥n的第一个值,k为自然数)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
例:求证:1234 + 2345 + 3456 + . + n(n+1)(n+2)(n+3) = [n(n+1)(n+2)(n+3)(n+4)]/5证明:当n=1时,有:1234 = 24 = 2345/5假设命题在n=k时成立,于是:12x34 + 2345 + 3456 + . + k(k+1)(k+2)(k+3) = [k(k+1)(k+2)(k+3)(k+4)]/5则当n=k+1时有:1234 + 2345 + 3456 + + (k+1)(k+2)(k+3)(k+4)= 1234 + 234*5 + 3456 + + k(k+1)(k+2)(k+3) + (k+1)(k+2)(k+3)(k+4)= [k(k+1)(k+2)(k+3)(k+4)]/5 + (k+1)(k+2)(k+3)(k+4)= (k+1)(k+2)(k+3)(k+4)*(k/5 +1)= [(k+1)(k+2)(k+3)(k+4)(k+5)]/5即n=k+1时原等式仍然成立,归纳得证7.并项求和法(常采用先试探后求和的方法)例:1-2+3-4+5-6++(2n-1)-2n 方法一:(并项)求出奇数项和偶数项的和,再相减。
等差数列求和方法
等差数列求和方法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相邻两项之差固定的数列。
求和方法可以简化计算,并且可以根据特定的公式进行求解。
下面是关于等差数列求和的十种方法:1. 列出数列中的数项,将它们相加得到总和。
这种方法适用于数列中的项数较少且能较快计算得出总和。
2. 使用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Sn = (n/2)(a1 + an),其中Sn表示总和,n表示项数,a1表示首项,an表示末项。
这个公式可以直接得到总和。
3. 如果已知首项、末项和项数,直接相加得到总和。
这种方法适用于数列中的项数较少且不适合使用求和公式。
4. 如果项数较多和项数比较复杂,可以使用求和差方法。
这个方法适用于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
5. 利用求和法则,将等差数列拆分成多个简单的数列进行求和,然后将结果相加得到总和。
这个方法适用于公差不为1的等差数列。
6. 如果数列中有重复的项,可以先确定重复项的个数,然后使用求和公式计算总和。
这种方法适用于数列中有一定规律的重复项。
7. 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找到适合的等差数列进行求和。
如果数列中有连续的项,可以将它们合并成一个等差数列,然后求和。
8. 利用数列的对称性进行求和。
如果数列是对称的,可以将数列分为两部分,分别求和,然后将两部分的和相加得到总和。
9. 利用求和公式的逆运算,通过已知的总和、首项和末项来求解项数。
这个方法适用于已知总和和首末项但不知道项数的情况。
10. 利用数列的性质,通过已知的总和和项数来求解首项和末项。
这个方法适用于已知总和和项数但不知道首末项的情况。
这些方法可以根据具体的问题和数列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求和方法,以便更快、更方便地计算等差数列的总和。
数列求和的七种方法
数列求和的七种方法
1. 求和公式法:利用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将每一项的值代入公式求和。
2. 算术数列求和法:对于等差数列,可以利用求和公式 S =
n/2(2a + (n-1)d),其中a为首项,d为公差,n为项数。
3. 几何数列求和法:对于等比数列,可以利用求和公式 S =
a(1-q^n)/(1-q),其中a为首项,q为公比,n为项数。
4. 分割求和法:将数列分割成多个子序列,分别求和后再将结果相加。
5. 枚举法:遍历数列中的每一项,依次相加求和。
6. 递推关系式法:通过建立递推关系式,根据当前项与前一项的关系来求和。
7. 数学归纳法:对于特定的数列,可以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求和公式的正确性,然后代入数值计算求和结果。
数列求通项公式及求和9种方法
数列求通项公式及求和9种方法数列是指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一系列数值。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的方法是数列研究的基础,下面将介绍9种常见的方法。
一、等差数列求通项公式和求和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两个相邻项之间的差固定的数列。
例如:1,3,5,7,9,……,其中差为21.1求通项公式对于等差数列,可使用以下公式计算通项:通项公式:a_n=a_1+(n-1)*d其中a_n表示数列第n项,a_1表示数列第一项,d表示公差。
1.2求和求和的公式为:S_n=(a_1+a_n)*n/2其中S_n表示数列前n项的和。
二、等比数列求通项公式和求和等比数列是指数列中的两个相邻项之间的比值是固定的数列。
例如:1,2,4,8,16,……,其中比值为22.1求通项公式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_n=a_1*q^(n-1)其中a_n表示数列的第n项,a_1表示数列的第一项,q表示公比。
2.2求和求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为:S_n=a_1*(q^n-1)/(q-1)三、斐波那契数列求通项公式和求和斐波那契数列是指数列中的每一项都等于前两项之和。
例如:0,1,1,2,3,5,8,13,……3.1求通项公式斐波那契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_n=a_(n-1)+a_(n-2)其中a_n表示数列的第n项。
3.2求和斐波那契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为:S_n=a_(n+2)-1四、等差数列的和差公式求通项公式和求和对于等差数列,如果已知首项、末项和项数,可以使用和差公式求通项公式和求和。
4.1公式和差公式是指通过首项、末项和项数计算公差的公式。
已知首项a_1、末项a_n和项数n,可以使用和差公式计算公差d:d=(a_n-a_1)/(n-1)4.2求通项公式已知首项a_1、公差d和项数n,可以使用通项公式计算任意项的值:a_n=a_1+(n-1)*d4.3求和已知首项a_1、末项a_n和项数n,可以使用求和公式计算等差数列前n项的和:S_n=(a_1+a_n)*n/2五、等比数列的部分和求和公式求通项公式和求和对于等比数列,如果已知首项、公比和项数,可以使用部分和求和公式求通项公式和求和。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的相邻两项之差都相等的数列。
假设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 公差为d,其中a表示数列的第一项,d表示数列中相邻两项之间的差值。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 = a + (n-1)d,其中an表示等差数列的第n项。
如果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a和公差d,求前n项的和Sn,可以使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Sn = (a + an) * n / 2
其中an为等差数列的第n项。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推导得出:
首先,假设Sn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将等差数列的每一项按i从1到n进行求和,得到:
Sn = a + (a + d) + (a + 2d) + ... + [a + (n-1)d]
然后,将等差数列的前后两项加和,可以得到:
Sn = (2a + (n-1)d) + (2a + (n-2)d) + ... + (a + ad)
将上述式子按照等差数列的性质进行重新排列,可以得到:
Sn = (n(a + an)) / 2
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代入上述式子中,即得到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Sn = (a + (a + (n-1)d)) * n / 2
这就是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使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可以快速计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帮助我们在数学问题中进行求解。
几种常见数列求和方法的归纳
几种常见数列求和方法的归纳一、等差数列求和法: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相邻两项之差都相等的数列。
设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₁,公差为d,项数为n,则该等差数列的和Sn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求得:1.公式法:Sn = (a₁ + an) × n / 2公式法是等差数列求和的基本方法,通过等差数列的首项、末项和项数来计算数列的和,适用于任意长度的等差数列。
2.利用首项、末项和项数求和法:(1) 当首项a₁和末项an已知时,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求和:Sn = (a₁ + an) × n / 2(2) 当首项a₁和项数n已知时,可以用公式an = a₁ + (n - 1) × d 求得末项an,然后带入公式进行求和。
(3) 当公差d和项数n已知时,可以用公式an = a₁ + (n - 1) × d求得末项an,然后带入公式进行求和。
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简单且适用范围广,常用于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
二、等比数列求和法:等比数列是指数列中相邻两项之比都相等的数列。
设等比数列的首项为a₁,公比为r,项数为n,则该等比数列的和Sn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求得:1.公式法:若r≠1,则有Sn=a₁×(1-r^n)/(1-r)当公比r=1时,有Sn=a₁×n公式法是等比数列求和的基本方法,通过等比数列的首项、公比和项数来计算数列的和,适用于任意长度的等比数列。
2.利用首项、末项和项数求和法:(1) 若首项a₁和末项an已知,公比r不等于1时,可以借助等比数列的性质得出Sn=a₁×(1-r^n)/(1-r)(2) 若首项a₁和项数n已知,公比r不等于1时,可以用公式an = a₁ × r^(n-1)求得末项an,然后带入公式进行求和。
(3) 若公比r和项数n已知,可以用公式an = a₁ × r^(n-1)求得末项an,然后带入公式进行求和。
等比数列的求和方法依赖于公式的推导和性质的运用,使用起来较为灵活,常用于等比数列的求和问题。
数列求和公式七个方法
数列求和公式七个方法求和公式是数列中常用的一个工具,用于计算数列中一定数量的项的和。
在数学中,有七种不同的方法可以使用求和公式。
1.求等差数列的和: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是:Sn = (a1 + an) * n / 2,其中Sn是数列前n项和,a1是数列的首项,an是数列的末项,n是数列的项数。
这个公式的核心思想是将数列分成两部分,每部分的和都是数列的首项和末项之和的一半。
2.求等比数列的和: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是:Sn=a1*(1-r^n)/(1-r),其中Sn是数列前n 项和,a1是数列的首项,r是数列的公比,n是数列的项数。
这个公式利用了等比数列的特性,即每一项都是前一项乘以公比。
3.求等差数列的和差:等差数列的和差公式是:Sa=Sn-S(n-1),其中Sa是数列从第n-1项到第n项的和差,Sn是数列前n项和,S(n-1)是数列前n-1项和。
这个公式的思想是将数列分成两部分,分别计算它们的和,然后将后一部分的和减去前一部分的和,即可得到和差。
4.求等比数列的和差:等比数列的和差公式是:Sa=Sn/S(n-1),其中Sa是数列从第n-1项到第n项的和差,Sn是数列前n项和,S(n-1)是数列前n-1项和。
这个公式利用了等比数列的特性,即每一项都是前一项乘以公比。
5.求调和数列的和:调和数列的求和公式是:Sn = n / (1/a1 + 1/a2 + ... + 1/an),其中Sn是数列前n项和,a1,a2,...,an是数列的各项。
这个公式的思想是将数列的各项的倒数相加,然后再取它们的倒数。
6.求幂和数列的和:幂和数列的求和公式是:Sn=(a^(n+1)-1)/(a-1),其中Sn是数列前n项和,a是数列的公比,n是数列的项数。
这个公式利用了幂和数列的特性,即每一项都是公比的幂次。
7.求有限项数列的和:有限项数列的求和公式是:Sn = (n / 2) * (a1 + an),其中Sn是数列前n项和,a1是数列的首项,an是数列的末项,n是数列的项数。
等差数列三个求和公式
等差数列三个求和公式等差数列在数学学习中可是个很重要的家伙呢!它的求和公式就像是打开数学宝藏的三把钥匙。
咱们先来说说第一个求和公式:Sn=n(a1 + an)/2 。
这个公式的意思呢,就是把首项 a1 和末项 an 加起来,然后乘以项数 n 的一半。
比如说,有一个等差数列,首项是 1 ,末项是 10 ,一共 5 项,那咱们就可以用这个公式来算算总和。
(1 + 10)× 5 ÷ 2 = 27.5 ,是不是很神奇?再看看第二个求和公式:Sn=na1 + n(n - 1)d/2 。
这里面多了个公差d ,这个公差啊,就是相邻两项的差值。
举个例子,有个等差数列,首项是 2 ,公差是 3 ,一共 6 项。
那先算 6×2 = 12 ,再算 6×(6 - 1)×3÷2 = 45 ,最后一加,12 + 45 = 57 ,总和就出来啦!还有第三个求和公式:Sn = n²×(a1 + d(n - 1)/2) 。
这个公式看起来有点复杂,但其实也不难理解。
比如说有个等差数列,首项是 3 ,公差是 2 ,一共 4 项。
那先算 4² = 16 ,再算 3 + 2×(4 - 1)/2 = 6 ,最后 16×6 = 96 。
我记得之前给学生们讲这些公式的时候,有个小同学特别可爱。
那是一节数学课,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三个求和公式,然后开始讲解。
这个小同学一直皱着眉头,一脸困惑。
我走过去问他怎么了,他小声说:“老师,这些公式我感觉像一群调皮的小怪兽,怎么都抓不住它们。
”我笑着跟他说:“别着急,咱们一个一个来驯服这些小怪兽。
”我先从最简单的例子开始,带着大家一起算,一步一步地,让大家感受每个数字的变化和作用。
那个小同学慢慢地跟上了节奏,眼睛里开始有了亮光。
当他自己算出一道题的答案时,兴奋得差点跳起来,大声说:“老师,我抓住小怪兽啦!”全班同学都被他逗得哈哈大笑。
等差数列公式求和公式
等差数列公式求和公式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相邻的两项之间差值相等的一种特殊数列,例如1、3、5、7……就是一个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
对于一个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快速计算数列的总和,从而方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等差数列的性质。
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有两种:一种是通项公式求和公式,另外一种是差值公式求和公式。
首先介绍通项公式求和公式。
通项公式是指可以用数列中任意一项来表示该数列的公式,例如对于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为an = 2n - 1,其中n表示数列中的第n项。
根据通项公式,我们可以将等差数列的求和转化为已知首项和末项求和的问题,也就是:S = (a1 + an) × n / 2其中S表示等差数列的总和,a1表示首项,an表示末项,n表示项数。
这个公式很容易理解,因为首项和末项的平均数就是等差数列中所有数的平均数,将这个平均数乘以项数就是等差数列的总和。
例如对于公差为2,首项为1,末项为9的这个等差数列,可以得出项数n = (9 - 1) / 2 + 1 = 5,所以它的总和为S = (1+9) × 5 / 2 = 25。
其次介绍差值公式求和公式。
差值公式是指通过等差数列中相邻两项的差值来表示该数列的公式,例如对于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差值公式为d = 2。
根据差值公式,我们可以将等差数列的求和转化为已知首项、末项和公差求和的问题,也就是:S = (a1 + an) × n / 2 = (a1 + a1 + (n-1)d) × n / 2其中n表示项数,d表示公差。
这个公式的原理是将等差数列中相邻两项的和乘以项数,得到的和就是该等差数列的总和。
例如对于公差为2,首项为1,末项为9的这个等差数列,可以得出项数n = (9 - 1) / 2 + 1 = 5,公差d = 2,所以它的总和为S = (1 + 9) × 5 / 2 = (1 + 1 + (5-1)×2)×5 / 2 = 25。
高中数学之等差数列求和方法
高中数学之等差数列求和方法等差数列是常见数列的一种,可以用AP表示,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而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一)等差数列求和公式1.公式法2.错位相减法3.求和公式4.分组法有一类数列,既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若将这类数列适当拆开,可分为几个等差、等比或常见的数列,然后分别求和,再将其合并即可.5.裂项相消法适用于分式形式的通项公式,把一项拆成两个或多个的差的形式,即an=f(n+1)-f(n),然后累加时抵消中间的许多项。
小结:此类变形的特点是将原数列每一项拆为两项之后,其中中间的大部分项都互相抵消了。
只剩下有限的几项。
注意:余下的项具有如下的特点1、余下的项前后的位置前后是对称的。
2、余下的项前后的正负性是相反的。
6.数学归纳法一般地,证明一个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有如下步骤:(1)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时命题成立;(2)假设当n=k(k≥n的第一个值,k为自然数)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
例:求证:1×2×3×4 + 2×3×4×5 + 3×4×5×6 + .……+ n(n+1)(n+2)(n+3)= [n(n+1)(n+2)(n+3)(n+4)]/5证明:当n=1时,有:1×2×3×4 = 24 = 2×3×4×5/5假设命题在n=k时成立,于是:1×2x3×4 + 2×3×4×5 + 3×4×5×6 + .……+ k(k+1)(k+2)(k+3)= [k(k+1)(k+2)(k+3)(k+4)]/5则当n=k+1时有:1×2×3×4 + 2×3×4×5 + 3×4×5×6 + ……+ (k+1)(k+2)(k+3)(k+4)= 1×2×3×4 + 2×3×4*5 + 3×4×5×6 + ……+ k(k+1)(k+2)(k+3)+ (k+1)(k+2)(k+3)(k+4)= [k(k+1)(k+2)(k+3)(k+4)]/5 + (k+1)(k+2)(k+3)(k+4)= (k+1)(k+2)(k+3)(k+4)*(k/5 +1)= [(k+1)(k+2)(k+3)(k+4)(k+5)]/5即n=k+1时原等式仍然成立,归纳得证7.并项求和法(常采用先试探后求和的方法)例:1-2+3-4+5-6+……+(2n-1)-2n方法一:(并项)求出奇数项和偶数项的和,再相减。
等差数列求和方法总结
等差数列求和方法总结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相邻两项之差为常数的数列。
在数学中,求等差数列的和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有多种方法可以解决。
本文将总结等差数列求和的几种常用方法。
1.列求和法:等差数列求和最直观的方法是列出每一项,然后将所有项相加得到结果。
假设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公差为d,一共有n项。
那么数列中的每一项可以表示为:a,a+d,a+2d,...,a+(n-1)d。
将所有项相加得到的和为:S=a+(a+d)+(a+2d)+...+[a+(n-1)d]将等式两边的等差数列相加,可以得到:2S=(2a+(n-1)d)+(2a+(n-1)d)+...+(2a+(n-1)d)因此,等差数列的和可以表示为:S=(n/2)*(2a+(n-1)d)这就是等差数列求和的列求和法。
2.数学归纳法:另一种常用的求和方法是数学归纳法。
假设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公差为d,一共有n项。
使用数学归纳法,可以得到等差数列的和。
首先,计算等差数列的首项和尾项之和:S=a+(a+(n-1)d)=2a+(n-1)d然后,将等差数列的和与首尾项之和的乘积相加,可以得到等差数列的和:S=(a+(a+(n-1)d))*(n/2)=(2a+(n-1)d)*(n/2)这就是等差数列求和的数学归纳法。
3.倒序求和法:另一种求解等差数列和的方法是倒序求和法。
倒序求和法的思路是将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转化为逆序等差数列求和的问题。
假设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公差为d,一共有n项。
将等差数列倒序,可以得到逆序等差数列。
逆序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n-1)d,公差为-d,一共有n项。
使用列求和法,可以得到逆序等差数列的和为:Sn=a+(a-d)+(a-2d)+...+[a-(n-1)d]将等式两边的等差数列相加2Sn=(2a-(n-1)d)+(2a-(n-1)d)+...+(2a-(n-1)d)因此,逆序等差数列的和可以表示为:Sn=(n/2)*(2a-(n-1)d)倒序求和法的思路很巧妙,可以减少计算的复杂度。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和方法
构造新的数列,可借用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复合。 an=n(-1)^(n+1) 二、等差数列判定及性质 1、等差数列的判定 (1)a(n+1)--a(n)=d (d为常数、n ∈N*)[或a(n)--a(n-1)=d,n ∈N*,n ≥2,d是常数]等价于{a(n)}成等差数列。 (2)2a(n+1)=a(n)+a(n+2) [n∈N*] 等价于{a(n)}成等差数列。 (3)a(n)=kn+b [k、b为常数,n∈N*] 等价于{a(n)}成等差数列。 (4)S(n)=A(n)^2 +B(n) [A、B为常数,A不为0,n ∈N* ]等价于{a(n)}为等差数列。 2、特殊性质 在有穷等差数列中,与首末两项距离相等的两项和相等。并且等于首末两项之和;特别的,若项数为奇数,还等于中间项 的2倍, 即,a(1)+a(n)=a(2)+a(n-1)=a(3)+a(n-2)=···=2*a中 例:数列:1,3,5,7,9,11中a(1)+a(6)=12 ; a(2)+a(5)=12 ; a(3)+a(4)=12 ; 即,在有穷等差数列中,与首末两项距离 相等的两项和相等。并且等于首末两项之和。 数列:1,3,5,7,9中a(1)+a(5)=10 ; a(2)+a(4)=10 ; a(3)=5=[a(1)+a(5)]/2=[a(2)+a(4)]/2=10/2=5 ; 即,若项数为奇数,和 等于中间项的2倍,另见,等差中项。
证明: 当n=1时,有: 1×2×3×4 = 24 = 2×3×4×5/5 假设命题在n=k时成立,于是: 1×2x3×4 + 2×3×4×5 + 3×4×5×6 + .…… + k(k+1)(k+2)(k+3) = [k(k+1)(k+2)(k+3)(k+4)]/5 则当n=k+1时有: 1×2×3×4 + 2×3×4×5 + 3×4×5×6 + …… + (k+= 1×2×3×4 + 2×3×4*5 + 3×4×5×6 + …… + k(k+1)(k+2)(k+3) + (k+1)(k+2)(k+3)(k+4) = [k(k+1)(k+2)(k+3)(k+4)]/5 + (k+1)(k+2)(k+3)(k+4) = (k+1)(k+2)(k+3)(k+4)*(k/5 +1) = [(k+1)(k+2)(k+3)(k+4)(k+5)]/5 即n=k+1时原等式仍然成立,归纳得证 7、并项求和法 (常采用先试探后求和的方法) 例:1-2+3-4+5-6+……+(2n-1)-2n 方法一:(并项) 求出奇数项和偶数项的和,再相减。
等差数列求和变形公式
等差数列求和变形公式
等差数列求和是数学中常见的一种求和问题,常用的公式是
Sn=n(a1+an)/2,其中Sn表示前n项和,a1和an分别表示首项和末项,n表示项数。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有时候需要对该公式进行一定的变形来求得所需的结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等差数列求和变形公式:
1. 求等差数列前n项的平均值:Sn/n=a1+(an-a1)/2
2. 求等差数列前n项的和的平方:(a1+an)n/4
3. 求等差数列前n项的平方和:n(a1+an)/2+(n-n)a1an/n
4. 求等差数列前n项的立方和:n(a1+an)/4+n(an-a1)/6
以上公式可以通过代入等差数列的首项和末项进行推导。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公式可以节省计算时间和精力,提高计算效率和准确度。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列求和的几种情形
11()(1)
22
n n n a a n n S na d +-=
=+ ()-n
m n d
=-m
a a
一、分组法
例1 求1
1357(1)(21)n n
S n -=-+-++--L .
变式练习1: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2
50n
S n n =-,试求:
(1)n
a 的通项公式;
(2)记n n b a =,求{}n b 的前n 项和n
T
二、倒序相加
()1112()()
n n n n n S a a a a a a =++++++644444474444448L 个
1()
n n a a =+ 1
()2
n
n
n a a S += 例2 求22
2
2
o
o
o
o
sin 1+sin 2+sin 3+.......sin 89
三、错位相减
1
1n n a a q
-=
11(1)(01)
n n n a a q a q S q q --==≠≠且1-q 1-q
例3
21123(0)
n n S x x nx x -=++++≠L
变式练习3(1)已知数列{}n
a 的通项.2n
n
a
n =,
求其n 项和n
S
(2)已知数列{}n
a 的通项
()121.3n
n a n ⎛⎫
=- ⎪
⎝⎭
,求其
n 项和n
S
四、裂项相消
例4 已知数列1
{},n
n
a a
的通项公式为求前n 项和.
n (n+1)
变式练习4:(1)1111132435(2)
n n ++++⨯⨯⨯⋅+L .
(2)求数列, (1)
1
,...,321,321,211+++++n n 的前n
项和n
S
}{()
()()()}{111
1,,21152.
n n n n a a a a n n n a -==+
≥-在数列中,写出数列的前项;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已知数列{}n
a 满足1
1211
n n a a n a +=++=,,求数列{}n
a 的
通项公式。
求数列1,112+,11
124++,……, 11
124
+++……+1
12n -的和.
解:∵
1
111
1242
n n a -=++++L
11
1()1221212
n
n --==-- ∴111
1(1)(1)224
n
S
=++++++L
1111
(1)
242
n -+++++L 211
(21)(2)(2)
22=-+-+- 11
(2)
2n -++-L
1111
2(1)
242n n -=-++++L
1
1
222
n n -=-+
解:①若x=1,则S n =1+2+3+…+n =
(1)2
n n +
②若x ≠1,则2
1
123n n
S x x nx -=++++L
2
3
23n
n
xS x x x nx =++++L
两式相减得: 2
(1)1n
x S x x -=+++…+n
n nx x
--1
11n n
x nx x
-=--
∴ 2
1(1)1n n
n x nx S x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