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培养标准操作规

合集下载

血液培养标准操作规程

血液培养标准操作规程

1目的规范血液及骨髓标本细菌学标准超作规程,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2适用范围血液及骨髓3标本3.1标本类型血液及骨髓3.2标本采集3.2.3 采血量以无菌方法从患者肘静脉或股动脉采血。

采血量以培养基的1/10为宜,成人一次采血10-20mL,儿童为3-5mL.血液抽出后立即以无菌操作注入血培养瓶,充分混匀后送检。

3.2.4 骨髓标本用骨髓穿刺针从髂前采集1-2mL,立即以无菌操作注入血培养瓶,由于骨髓标本量少可选择小儿需氧及厌氧瓶。

3.3标本拒收3.4 标本保存采集标本后立即送检,不能及时送检的可室温放置,切勿放冰箱。

冬季血培养瓶在送检过程应采取一定的保暖措施。

4试剂、仪器4.1革兰氏染液、氧化酶试剂、3%触酶、血琼脂平板、巧克力平板、沙保罗平板及相关生化试剂等。

4.2恒星BC-60血液细菌培养仪、恒星HX-21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成人血培养瓶,厌氧血培养瓶、儿童血培养瓶、恒星细菌鉴定药敏分析试剂板。

4.3接种针、接种环、红外灭菌器、显微镜、电热恒温箱、CO2恒温培养箱、生物安全柜等。

4.4试剂有效期和使用参照试剂说明书。

5细菌鉴定及药敏质控参见《微生物组内质量的控制程序》。

6检验步骤接收标本后,立即对标本进行编号登记。

门诊病人登记联系方式6.1自动化培养2培养箱培养18-24h。

若涂片为酵母样真菌时转接沙保罗培养基。

从琼脂平板挑去菌落进行涂片染色及触酶和氧化酶实验。

根据初步分出的菌属选不同的鉴定及药敏卡片上机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

7操作流程8.2 阴性结果报告血培养72h未见细菌生长,应通知临床医生,以便作相应处理,但培养瓶要继续培养至第5日,方可发出阴性报告。

如发现细菌生长,可补发报告。

8.3对已发出的报告进行销号,并做好菌名或无菌报告日期登记。

8.4传染病(伤寒沙门菌)报院感科及医务科。

8.5传染病菌株保存(伤寒沙门菌)交疾病控制中心复核9注意事项9.1抽血后无需更换针头即可注入血瓶9.2抽血前即应贴好标签,标签不可掩盖培养瓶自身条形码。

血培养操作方法

血培养操作方法

进行血液培养是一种常见的微生物学实验操作,用于检测血液中是否存在细菌或真菌等病原微生物。

以下是一般的血液培养操作方法:
1.准备培养基和试剂:选择适用于血液培养的富营养培养基,如琼脂平板或液体培养
基。

确保培养基未受污染并符合要求。

另外,准备好其他必要的试剂和器具。

2.采集样本:从患者的静脉血液中采集样本。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外界细菌
的污染。

3.接种:将采集的血液样本分别接种在含有富营养物质的琼脂平板上,或直接加入到
含有培养基的试管中。

4.培养:将接种后的琼脂平板或试管放入培养箱中,控制适当的温度和湿度,通常在
37°C 下培养24-48 小时。

5.观察: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细菌或真菌形成的典型菌落。

根据菌落的形态、颜色等
特征初步判断细菌或真菌的种类。

6.进一步鉴定:对初步检测出的菌落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可以进行革兰氏染色、生化
测试或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7.结果分析:根据鉴定结果判断样本中是否存在病原微生物,并进行相应的治疗或进
一步检查。

注意:血液培养操作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交叉污染和误判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确保实验室环境的清洁和消毒,以减少外部细菌的干扰。

血培养标准操作程序

血培养标准操作程序

SOP_15-8 血培养标准操作程序一、血培养标本采集和运送见本手册《病原微生物标本的采集运送和处原则》。

二、标本验收1.申请单验收:要求血培养申请单除患者的基本信息以外还应包括标本收集时间、收集方式、是否已使用抗生素等,验收时应检查申请单是否填写完整。

2.标本验收:(l)检查标本标识是否与申请单相符;(2) 检查标本容器有无溢漏、渗出;(3)检查送检时间是否超过规定的标本保存时间。

3.不合格标本处理:(1)对申请单信息不全者应设法与临床医师取得联系;(2)对标识不符、送检容器不合格,送检时间超过规定时间的标本应注明原因,退回,要求重新留取标本,并做记录。

三、实验室检查细菌培养:1.培养基选择:培养基的质量对血液细菌培养阳性率的高低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市售培养基良莠不齐,选购时要慎之又慎注意质量,以知名大厂家生产者为宜。

国内报告应用不同培养基的两组血培养结果,1组阳性率为9.7%,另1组为16.1%,可见培养基影响之大。

抗凝剂现多用聚茴香脑磺酸钠(sodiumpolyanetholsulfonate,SPS)浓度为0.025%~0.05%。

因兼有抗凝、抗补体、抗吞噬及拮抗某些抗生素的作用,故较其他抗凝剂为优。

2.培养条件:尽管病原菌仍以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为主,但亦有少部分为真菌、厌氧菌或L型菌感染。

特别是真菌感染有增加趋势可占病原菌的10%以上。

所以必要时应选取相应培养基在不同环境下培养。

3.盲传:肉眼和仪器都不能确保在瓶外观察到所有的阳性菌生长,因此在培养终结时应盲目传代1次,以防漏检。

四、结果观察和报告1.结果观察和评价:血培养的结果应及时快速通知临床医师。

采取以下措施:即每日开始工作时,首先检查血培养,如有细菌生长,立即处理。

(1)疑有细菌生长者,经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后,电话通知主管医生;(2)此后6-8h,应报初步药敏试验结果。

电话通知,通报敏感的抗生素;(3)任何时候当平板生长菌落,立即完成鉴定及标准化的药敏试验,发出结果报告;(4)对临床特别需要了解血液培养信息的患者,肉汤增菌24h、48h、72h仍为阴性标本,通知主管医生,以便作相应处理。

血培养采集技术操作规范

血培养采集技术操作规范

血培养采集技术操作规范
一、操作目的
严格无菌操作要求,正确留取血标本,做微生物培养,协助诊断、治疗及护理。

二、评估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治疗、心理状态及配合程度。

2、了解患者寒战或发热的高峰时间。

3、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如抗生素。

4、评估患者穿刺部位皮肤、血管情况和肢体活动度。

三、物品准备
治疗盘、弯盘、碘伏、棉签、止血带、血培养瓶、采血针、手套、治疗巾。

四、操作要点
1、核对医嘱及培养瓶条码。

2、评估患者的病情、抗生素的使用情况以及血管等基本情况。

3、告知患者及家属采血的目的、方法及如何配合、采血后的注意事项。

4、根据要求准备用物。

5、再次核对患者手腕带和培养瓶信息,确认统一后,按要求正确留取血标本。

可选用静脉直接穿刺法或经外周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进行采血。

6、协助按压穿刺部位5-10分钟至无出血。

7、协助取舒适卧位,询问患者需要。

8、整理床单位。

9、洗手,取口罩。

10、及时送检。

11、操作速度:完成时间8分钟以内。

五、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检查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以及配合方法。

2、告知患者正确的降温方法,促进舒适。

六、注意事项
1、血培养瓶应在室温下避光保存。

2、根据是否使用抗生素,准备合适的需氧瓶和厌氧瓶。

129。

血培养操作规范

血培养操作规范

4、右手心搓左手指,左手心搓 右手指。
5、右手心搓左拇指,左手心搓 右拇指。
6、右手掌搓左手腕,左手掌搓 右手腕。
消毒液:要保质还要保量
试验前皮肤消毒程序
质量保证
1. 70%酒精( 或70% Isopropyl Alcohol )擦拭静脉穿 刺点 >30秒钟 2. 1%2% 碘 酊 (Tincture of iodine) 30 秒 或 10% 碘 伏 (Povidone-iodine%)消毒>=60秒 从穿刺点向外画圈消毒,直径>3cm 3.70%酒精脱碘 或一步法有效的消毒液
“How much blood should I draw from the patient?” 我们应该采集多少血液呢?
采血量与检出率的关系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 Relative Yield
• 血培养要连续送检,至少要送2次
• 应采集足够体积的血液成人8-10ml,儿童瓶1-3ml • 血培养要求无菌操作:细菌是干死的,不是淹死的!
谢谢
试验前: 质量保证 静脉穿刺和培养瓶接种
1 .在穿刺前或穿刺期间,防止静脉滑动,戴手 套固定静脉,不可接触静脉穿刺点 2.用注射器无菌穿刺取血后,勿换针头(如果 行第二次穿刺,应换针头)直接注入血培养瓶 3.按厂商推荐的方法采血
徐英春,倪语星等。血培养操作规范,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31
• 革兰阳性菌感染增加
– 特别是葡萄球菌和肠球菌的感染 – 对抗生素耐很普遍(VRE、MRSA/MRSE、 VISA)
• • • •
真菌血症增加(特别是念珠菌属) 革兰阴性菌感染情况无显著变化 厌氧菌和细菌混合感染减少 在美国分枝杆菌血症呈下降趋势,但在其它国家和地 区呈现上升的趋势

血培养检测规范化操

血培养检测规范化操

血培养检测规范化操作血培养检测采血指征:对入院的危重患者未进行系统性抗生素治疗前,应及时进行血液培养,患者出现以下体征时可作为采集血培养的重要指征:1.发热(≥38℃)或低温(≤36℃)。

2.寒战。

3.白细胞增多(>10×10 9/L,特别有“核左移”未成熟的或带状的白细胞增多。

4.粒细胞减少(成熟的多核白细胞<1×10 9/L)。

5.血小板减少。

6.皮肤粘膜出血。

7.昏迷。

8.多器官衰竭。

或同时具备上述几种体征时应采血培养。

老年菌血症患者,可能不发热或不低热,如伴有身体不适,肌痛或中风可能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指征。

血培养检测采血量:成人血培养的标本量至少10 ml,血液和肉汤的比一般推荐为1:5至1:10。

血培养的数量和采血时间:血培养的数量和采血时间关系到菌血症的病理生理学,一次静脉采血注入到多个培养瓶中应视为单次血培养。

研究已经证实,采集适量的血液注入2~3瓶血培养瓶中足以检测所有的菌血症和真菌菌血症。

对间歇性菌血症,用于培养的血液应在估计寒战或体温高峰到来之前采集,因为细菌流入血液与寒战发作通常间隔1h,在发烧时血液可能没有细菌,实际上,血培养通常是在寒战或发烧后进行。

由于细菌很快会从血液中清除,因此,在寒战或发烧后应尽快抽取血培养。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一般不推荐在任意时间抽取静脉血进行培养,研究资料表明任意时间采血并不能提高微生物的检出率。

实际上已经证明在24h内同一时间或任意时间抽血培养发现微生物的结果相似。

无论何时,采集血培养应该在使用抗生素之前进行,推荐同时采集2~3瓶,每瓶20ml~30ml血样进行培养来做最初的平谷,这也更切合实际。

先前饿抗生素治疗可能导致血培养结果阴性,微生物延迟生长更为常见。

对特殊的全身性和局部感染患者采集血培养的建议:1.怀疑原发性菌血症、真菌菌血症、脑膜炎、骨髓炎、关节炎或肺炎的患者:应立即采集2或3份血培养瓶,快速进行血培养。

血培养采集流程标准操作

血培养采集流程标准操作

血培养采集流程标准操作
一、采集指征
当患者出现以下症状时,应考虑进行血培养:
1.高烧:体温超过38℃或低体温。

2.寒战。

3.白细胞计数异常:白细胞数量显著增加或减少。

4.疑似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

5.疑似血液感染,如败血症、脓毒血症等。

二、采集时机
血培养的最佳采集时机是在患者发热或寒战发作时,或者在未使用抗生素前。

如果已经使用抗生素,应在下次用药前采集血培养。

在成人中,血培养应在发病后72小时内采集。

三、采集方法
1.准备:准备好所需器材,包括血培养瓶、注射器、消毒剂等。

2.消毒:对采血部位进行消毒,确保采血过程的无菌操作。

3.采集:从患者不同部位采集两套血培养,分别用于需氧菌和厌氧菌的培养。

每套血培养应抽取8-10ml血液,儿童为1-5ml。

4.轻摇:采血后轻轻摇动血培养瓶,确保血液与培养基充分混合。

5.送检:将血培养瓶及时送至实验室进行培养和鉴定。

四、运输和储存
血培养瓶应在室温下运输,并避免阳光直射。

在储存期间,应保持血培养瓶直立,避免剧烈震动,以确保细菌的正常生长。

以上是血培养采集流程的标准操作,遵循这些步骤可以提高血培养的阳性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依据。

血培养操作规程

血培养操作规程

血培养检测规范化操作(世上最全基本操作流程)2016-08-22来源:南方检验医学网阅读: 1291次【字号:大中小】导读:一、血培养检测采血指征:对入院的危重患者未进行系统性抗生素治疗前,应及时进行血液培养,患者出现以下体征时可作为采集血培养的重要指征: 1.发热(38℃)或低温(36℃)。

2.寒战。

3.白细胞增多(1010 9/L,特别有核左移未成熟的或带状的白细胞一、血培养检测采血指征:对入院的危重患者未进行系统性抗生素治疗前,应及时进行血液培养,患者出现以下体征时可作为采集血培养的重要指征:1.发热(≥38℃)或低温(≤36℃)。

2.寒战。

3.白细胞增多(>10×10 9/L,特别有“核左移”未成熟的或带状的白细胞增多。

4.粒细胞减少(成熟的多核白细胞<1×10 9/L)。

5.血小板减少。

6.皮肤粘膜出血。

7.昏迷。

8.多器官衰竭。

或同时具备上述几种体征时应采血培养。

在评估可疑新生儿败血症时,除发热或低烧外,很少培养出细菌,应该补充尿液和脑脊液培养。

肺炎链球菌与流感嗜血杆菌菌血症的患儿(特别是2岁以下的幼儿)一般多见于门诊,常伴有明显发热(≥38.5℃)和白细胞增多(≥20×109/L)。

老年菌血症患者,可能不发热或不低热,如伴有身体不适,肌痛或中风可能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指征。

血培养检测皮肤消毒程序:血培养为防止皮肤寄生菌污染,可使用消毒剂(碘酊或碘伏)对皮肤进行严格仔细的消毒处理,最大限度地减低皮肤污染。

感染性心内膜炎,特别是心脏瓣膜修复术的感染,可能由皮肤寄生的微生物引起(例如:表皮葡萄球菌或棒杆菌属)。

因此,在采集过程中血培养的污染一定要减小至最低程度。

用做培养的血液均不应该在静脉或动脉的导管中抽取,除非静脉穿刺无法得到血液或用来评价与导管感染相关性指标。

如果抽取了导管血,也应同时在其他部位穿刺获取非导管内静脉血液进行血培养。

皮肤消毒严格按以下步骤进行:1.首先用70%酒精擦拭静脉穿刺部位待30秒钟以上。

血培养操作规范及临床意义

血培养操作规范及临床意义

评估治疗效果
判断感染类 型
指导临床用 药
评估治疗效 果
预测疾病预 后
预测预后
指导抗生素使用:根据血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 预测病情进展:阳性结果提示感染,阴性结果提示感染可能较小 评估预后:根据培养结果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 指导治疗:根据培养结果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监测耐药性
血培养在监测耐药性方面的作 用
采血次数
成人:至少2次 儿童:至少1次 特殊情况:根据临床需要,可多次采血 注意事项:避免在同一天内多次采血
培养基选择
选择无菌、无毒的培养基 根据培养目的选择适合的培养基 培养基的成分和浓度应符合要求 培养基应在使用前进行灭菌和质量控制
培养温度和时间
培养温度:35-37℃ 培养时间:通常为2-4周,根据具体病原菌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而 定
感谢观看
汇报人:
临床医生需要 综合考虑多种 检测结果和临 床表现,以做 出准确的诊断 和治疗决策。
06
血培养的未来发展方向
提高培养阳性率
优化采血技术:提 高采血技巧和操作 规范,减少污染和 交叉感染
改进培养基:研发 更高效的培养基, 提高培养阳性率
自动化技术应用: 引入自动化技术, 提高培养效率和准 确性
临床意义:提高培 养阳性率有助于更 准确地诊断感染, 指导临床治疗
扩大检测范围:将血培养检测范围扩展到更多病原体种类,如真菌、寄生虫等
提高检测灵敏度:通过优化培养基和检测方法,提高对低浓度病原体的检测灵敏度
实现早期诊断:通过缩短检测时间,为临床提供早期诊断依据,有助于患者及时得到有效治疗
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操作
自动化技术:利用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进行血培养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和 准确性

血培养操作规范及临床意义

血培养操作规范及临床意义

血培养操作规范及临床意义血液培养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检测细菌或其他微生物在血液中的存在。

准确的血液培养操作和分析,对于临床医学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血培养操作规范及其在临床中的意义。

一、血培养操作规范1. 采样前准备医护人员应洗手并佩戴手套,对采样部位皮肤进行消毒,并用消毒棉球擦拭干净,等待皮肤干燥。

同时,应选择合适的采样部位,如肘窝静脉、桡动脉、股静脉等。

2. 采样采样时应使用无菌针和无菌管采集血液标本,一般采集量为每个采样部位2-3个管,每个管至少采集1-3ml的血液。

在采集时,应注意避免大量气泡和红细胞进入采样管中,以免影响结果。

3. 处理采集后将采样管送至实验室,并及时进行处理。

应将血液标本均匀地涂布在培养基上,可以选择使用静置法、旋转法或转移法进行操作。

静置法和旋转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培养瓶,需要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生长的情况。

转移法则适用于无菌环境下的操作,需要将血液标本转移至培养基上,然后进行均匀涂布和培养。

4. 结果分析血培养的结果应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分析,并根据培养基的类型和细菌的特征来确定细菌的种类。

一般情况下,血培养的阳性结果表明血液内存在病原菌,阴性结果则表明血液中不存在病原菌。

在分析结果时,需要参考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其他检查结果来作出准确的临床诊断。

二、血培养在临床中的意义血培养是诊断血液系统感染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临床医学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血培养在临床中的应用:1. 诊断感染血液系统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生理现象,可以引起严重的后果,如败血症和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通过血培养可以检测细菌或其他微生物在血液中的存在,确定感染的种类并作出准确的诊断。

2. 监测治疗效果在治疗感染过程中,血培养可以用于监测治疗效果。

如治疗后血液中的细菌数量明显减少或消失,表明治疗有效。

3. 判断细菌耐药性通过血培养可以检测出细菌的耐药性,进而指导临床医生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血培养操作规范与临床意义

血培养操作规范与临床意义

培养时间长:需要数天才能得到结果,不利于早期 诊断和治疗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敏感性低:对于一些感染性疾病,血培养的敏感性 较低,可能导致漏检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快速检测技术:采用快速检测技术,缩短检测时间, 提高诊断效率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自动化操作:采用自动化操作技术,减少人为因素 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添加文档副标题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血培养的定义:血培养 是通过采集患者血液标 本,在适宜的培养条件 下,对血液中的微生物 进行培养和鉴定,以确 定病原菌的一种方法。
血培养的目的:血培养主 要用于诊断和治疗感染性 疾病,特别是败血症、菌 血症等严重感染。通过血 培养可以明确病原菌的种 类和药敏情况,为临床医 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和 治疗方案。
添加标题
血培养可以检测出多种病原微生物
血培养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 用价值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血培养阳性结果指导抗生素治疗:通过血培养结果,确定病原体类型, 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血培养阴性结果指导抗生素治疗:在血培养阴性时,仍需要根据临床情 况选择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以避免延误治疗。
血培养与PCR 技术的结合: 提高病原菌检 测灵敏度和特
异性
血培养与质谱 分析的结合: 鉴定病原菌种
类和耐药性
血培养与生物 标志物的结合: 辅助诊断感染
性疾病
血培养与基因 测序的结合: 揭示病原菌基 因变异和演化
趋势
血培养与其他诊断方法的比较:血培养与其他诊断方法如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在诊断 感染性疾病时的优缺点比较。

血培养标本采集与运送标准操作规程

血培养标本采集与运送标准操作规程

血培养标本采集与运送标准操作规程一、引言血培养标本采集与运送是临床微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步骤,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疾病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旨在规范血培养标本的采集与运送操作,以提高标本质量、减少污染及误诊率。

二、采集前准备1. 确认患者身份:核对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等个人信息,确保无误。

2. 选择合适的采集器械:根据采集需求,选择适当的采集器械,如无菌针头、无菌试管、培养瓶等。

三、采集操作1. 患者准备:告知患者采集过程,让其了解并配合操作。

保证患者处于舒适、稳定的状态。

2. 消毒程序:对采集部位进行消毒,常用消毒剂如酒精、碘酒,按照规程进行彻底消毒。

3. 采集血样:将无菌针头插入患者的静脉或血管,抽取适量血液,并根据需要分装入无菌试管或培养瓶中。

4. 混匀标本:轻微摇晃或轻拍血样容器,确保血液与培养液充分混合。

四、采集后处理1. 采集器械处理:丢弃使用过的针头、试管等器械,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如焚烧或贴有“感染性废物”标签的特殊垃圾袋中。

2. 患者鼓励:告知患者采集已完成,感谢其的配合并鼓励其继续配合后续治疗。

五、运送操作1. 标本标识:确保标本上有患者的姓名、住院号、采集日期和时间等必要信息,以免混淆或丢失。

2. 运送容器:选择合适的运输容器,如耐压、耐震动、密封好的容器,确保标本在运输过程中不泄漏或受到破坏。

3. 防护措施:运送标本时,保持容器稳定,避免与其他容器、物品摩擦和震动,防止标本破损或污染。

4. 运送温度:根据不同培养需求,将标本置于适当的温度条件下运送,如冷藏、冷冻或常温等。

确保温度在规定范围内,避免标本质量受损。

5. 运送时效:尽量缩短标本送达实验室的时间,以保持标本的活性和准确度。

在运送前与实验室联系,确认实验室接收时间和运送方式。

六、备注事项1. 采集者要佩戴符合要求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手套、口罩、防护眼镜等,以确保采集过程中不发生交叉感染。

2. 采集器械和容器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消毒、清洁和灭菌,以杀灭或去除潜在污染的微生物。

血培养的规范化操作流程

血培养的规范化操作流程

血培养的规范化操作流程血培养是临床实验室常见的一种微生物学检查方法,用于检测人体内是否存在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的感染。

在进行血培养时,需要遵循一系列规范化的操作步骤,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下是血培养的规范化操作流程。

1.检测前准备:-检测人员应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如实验服、手套、口罩等,以防止交叉感染。

-准备好所需的试剂和设备,包括培养基、血培养瓶、离心机、恒温箱等。

-检查培养基是否过期、封装是否完好,并进行质量检验。

2.标本采集:-根据临床需要,在合适的部位采集血液标本,并确保采集时的无菌操作。

-选择适当的采样器官,如使用灌注式血培养瓶,可选择适合的瓶颈部位。

-采集标本后应立即将其送至实验室进行处理。

3.标本处理:-将血液标本倒入血培养瓶中,通常一组采用两瓶血培养瓶,以增加检测的灵敏度。

-标本处理前应在标本瓶上标记样本信息,如患者姓名、标本号码、采样时间等。

-轻轻摇晃血培养瓶,以混匀血液和培养基,避免凝块的形成。

4.培养条件:-将血培养瓶放入恒温箱中,设置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通常为35-37摄氏度和5-10%CO2)。

-检测周期根据临床需要而定,通常为24小时和48小时,有时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定期检查恒温箱中血培养瓶的状态,确保温度和湿度的稳定。

5.细菌培养和观察:-在设定的培养周期后,检查血培养瓶中是否有细菌的生长。

-若瓶内产生了混浊或沉淀,则可能存在细菌生长,应进行下一步鉴定和分离。

-借助显微镜观察瓶内的液体或沉淀物,观察细菌形态、染色性质、运动性等特征。

6.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对生长的细菌进行鉴定,可以通过生物化学试验、分子生物学方法和免疫学方法等。

-鉴定完成后,可进行药敏试验,以确定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和耐药性。

-鉴定和药敏试验的结果应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并向临床医生提供及时的检测报告。

7.结果解读和报告:-根据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的结果,对病原体是否存在感染、感染的种类以及抗生素的选择等进行解读。

血培养标本采集、运送与报告标准操作规程

血培养标本采集、运送与报告标准操作规程
2.静脉穿刺和培养瓶接种
成人用注射器无菌穿刺取血后,排出针头内空气,直接注入血培养瓶,勿换针头(如果行第二次穿刺或用头皮针取血时,应换针头),先注于厌氧培养瓶,避免注入空气,然后注入需氧培养瓶,轻轻混匀以防血液凝固。近年来,临床普遍采用负压血培养瓶,将血从患者静脉直接吸入血培养瓶,减少污染环节。
3.注意事项
⑷细菌性心内膜炎:在24h内取血3次,每次间隔不少于30min;必要时次日再做血培养2次。
⑸采血量:以培养基与血液之比10:1为宜。以稀释血液中的抗菌药物、抗体等杀菌物质。采血量过少会明显降低阳性率。成人每次每培养瓶采血8-10ml,婴幼儿每次每培养瓶采血2ml。
四、运送要求
1.所有标本采集后都应立即送往实验室,最好在2h以内,如果不能及时送检,宜置于室温环境。血培养瓶送到检验科放入培养箱内,不应暂存于冰箱内。
2.送检标本应正确粘贴条形码,注明采样时间和送检时间。
3.安全防护:放标本的容器必需防漏,禁止将渗漏的标本送往实验室。
五、报告要求
1.紧急口头(电话)报告
血培养出现阳性报警时,立即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结果向临床主管医生进行紧急口头(电话)报告。口头报告包含以下内容,并记录在案。
⑴报告者全名或工号。
血培养标本采集、运送与报告标准操作规程
制订者:院感办
审核者:
文件编号:YGB-SOP-70
修订日期:
审核日期:
执行日期:
一、血培养指征
患者出现寒战,体温超过38℃或低体温,怀疑血流感染时,尤其存在以下情况时,应抽血做细菌和真菌培养:医院内肺炎;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超过72h;感染性心内膜炎;骨髓炎;有严重基础疾病、免疫缺陷伴全身感染症状;临床医生怀疑有血流感染可能的其他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培养标准操作规(SOP)
一、采血指征:患者出现以下一种或同时具备几种临床表现时可作为血培养的重要指征:①发热(≥38 ℃)或低温(≤36 ℃),以间歇驰张型多见,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感染可见双峰热;②寒战;③白细胞增多(>10.0×109/ L,特别是有“核左移”时);④粒细胞减少(<1.0 ×109/ L);⑤血小板减少;⑥皮肤、黏膜出血,常见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菌血症,伤寒病人第4~10天可出现玫瑰疹,斑疹伤寒第4~6天可出现暗红色斑丘血疹;⑦昏迷;⑧多器官衰竭;⑨血压降低;⑩呼吸加快(呼吸率>20/分或CO2分压<32mmHg);以及肝脾肿大;关节疼痛;C反应蛋白、内毒素、降钙素原升高等。

对新生儿可疑菌血症,还应同时做尿液和脑脊液培养。

老年菌血症患者可能不发热或体温不低,如伴有身体不适、肌痛或卒中,可能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指征。

二、标本采集时机:
只要怀疑患者有血流感染的可能,在考虑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都应立即采集血培养标本。

若患者已行抗菌药物治疗,则应选择含有抗菌药物吸附物的培养瓶,并在下一次抗菌药物应用前采血培养。

细菌通常在寒战和发烧前1小时入血,此时为采集血培养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的最佳时机。

三、采血的标准流程
1、标本采集部位
要求:从两侧上肢静脉采血,“双瓶双侧”采血培养。

必要时从下肢静脉采血做第三套血培养。

说明:不建议采集动脉血,其诊断价值不高,且增加了抽血污染的机会。

尽量避免从静脉留置导管采血培养,因其常伴有高污染率[10,11,12]。

如果必须从留置导管内采血,也应同时从外周静脉采集另外一个血培养标本以帮助阳性结果的判读(参见3.4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1.1.3 血培养的次数:
要求:对怀疑菌血症、真菌血症的成人患者,推荐同时或短时间间隔(10分钟内)从不同部位(如双臂)采集2~3套血培养标本,做到“双瓶双侧”。

如有必要,可同时或短时间间隔内从下肢静脉采血接种第三套培养瓶。

在采集血培养后的2至5天内,不需要重复采集血培养
只有在疑似感染性心内膜炎或导管相关性感染患者的连续性菌血症时在不同时间点采血才有必要。

婴幼儿患者,需要同时采集2次(不同部位)血培养标本。

说明:以一个需氧瓶和一个厌氧瓶为一套血培养,作为常规血培养组合。

所谓“双瓶双侧”,是指从一个部位采血接种一套培养瓶,再从另一部位采血接种另一套培养瓶。

一次静脉采血注入到多个培养瓶中应视为单个血培养[2]
研究表明[3],只做1套血培养,病原菌的检出率仅为65%,两套血培养为80%,三套血培养为96%。

单瓶或单套血培养不仅检出率不高,而且难以区分污染导致的假阳性,结果很难做出临床解释,应该坚决予以废除。

在抗菌药物治疗开始后的2至5天内,血液中的细菌不会立即清除。

一般菌血症或真菌血症的患者可通过临床表现来判断疗效,无需复查血培养或者连续监测血培养。

但有两个例外:一是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对于其菌血症或真菌血症是否被清除,连续血培养可被用于评估和指导治疗;二是与感染性心内膜炎无关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血症,对其阳性血培养的48至96小时追踪可以很好地预测复杂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血症[5]。

1.1.4 血培养的采血量:
要求:成年患者推荐的采血量为20~30ml, 每套不少于10ml,每瓶不少于5ml。

婴幼儿患者推荐的采血量应少于患儿总血容量的1%,每瓶不少于2ml。

对于采用成品血培养瓶的实验室,必须按照血培养瓶生产厂家的建议,采集足够的血液标本。

说明:血培养采血量是影响病原菌检出率的最重要的可变因素[3,4,6,7]。

一般情况下,成人菌血症患者外周血中细菌浓度为1~10CFU/ml,成人血培养采血量在2~30ml之间时,病原菌检出率与采血量成正比例增长[3,4,7]。

儿童患者同样有数据表明检出率与血培养的采血量成正相关[8],但由于儿童患者血液中病原菌浓度较高,一般约为成人血流感染病原菌浓度的10倍,血培养标本量无需等同于成人。

但是,儿童也可能发生低水平的菌血症,血培养采血量要根据患儿的血容量和年龄确定。

1.1.5 血液标本在需氧瓶和厌氧瓶中的分配
要求:以一个需氧瓶和一个厌氧瓶为一套血培养,作为常规血培养的组合。

当采血量不够推荐的采血量时,应首先满足需氧瓶,剩余标本再接种入厌氧瓶。

说明:采用一个需氧瓶和一个厌氧瓶的血培养组合与采用2个需氧瓶的组合相比,可检出更多的葡萄球菌、肠杆菌科细菌和厌氧菌[9]。

真菌和严格的需氧菌(如假单胞菌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几乎全部只能从需氧瓶中分离到。

1.2 血培养标本的采集
1.2.1 皮肤消毒与防止血培养污染
要求:使用碘伏、碘酊、次氯酸或洗必泰作为血培养的皮肤消毒剂,碘酊的作用时间不能少于30秒,碘伏的作用时间则需要1.5~2分钟。

说明:碘酊与洗必泰的效果大体相当。

洗必泰的作用时间和碘酊一样,但是没有过敏反应,因此在静脉穿刺完成后不必擦去,但不能用于小于2个月的婴儿皮肤的消毒。

对年龄小于2个月的新生儿,需使用70%的异丙基乙醇进行皮肤消毒。

消毒剂需要有足够的作用时间以保证消毒效果。

1.2.2 标本采集部位
要求:从两侧上肢静脉采血,“双瓶双侧”采血培养。

必要时从下肢静脉采血做第三套血培养。

说明:不建议采集动脉血,其诊断价值不高,且增加了抽血污染的机会。

尽量避免从静脉留置导管采血培养,因其常伴有高污染率[10,11,12]。

如果必须从留置导管内采血,也应同时从外周静脉采集另外一个血培养标本以帮助阳性结果的判读(参见3.4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1.2.3 减少血培养污染的注意事项
要求:采血之前,血培养瓶的橡皮塞需使用70%异丙醇酒精消毒并干燥,然后再进行穿刺部位的皮肤消毒。

严格按照1.2.1所述皮肤消毒方法操作,并等待足够消毒时间。

严格无菌操作,不允许在皮肤消毒后用手接触待穿刺部位,除非带有无菌手套。

不推荐采血后更换注射器针头接种血培养瓶,采用真空采血装置能降低污染率。

说明:无论采用何种采血方法,血培养可接受的污染率通常是≤3%[13]。

研究表明,经过专门培训的熟练抽血者采集血培养的污染率为3%,而未经培训的住院医生和护士污染率则达11%。

因此对临床护士就血培养标本采集进行专门的、严格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1.3 血培养标本的运送
要求:采血后应该立即送检。

如不能立即送检,需室温保存,切勿冷藏。

标本接种到培养瓶后,需轻轻颠倒混匀以防血液凝固。

说明:血培养瓶在接种前、接种后均不得冷藏或冷冻,否则会导致某些病原微生物死亡。

接种后的培养瓶最好立即送到实验室,最迟不能超过2小时。

自动化连续监测系统虽有允许延迟上机监测微生物生长的原理,还是应该尽量减少延迟上机时间,否则可能导致检测时间延长甚至假阴性结果。

1.4 血培养标本的拒收标准、
遇到下列血培养标本应拒收并且要求重新采集标本:
1.血培养瓶上贴的标签错误或未贴标签。

2.血培养瓶渗漏、破裂或明显污染。

3.血液凝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