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高三物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三物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案

高三物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案

18.2 原子的核式构造模型★新课标要求(一)学问与技能1.理解原子构造模型建立的历史过程及各种模型建立的根据。

2.知道α粒子散射试验的试验方法和试验现象,及原子核式构造模型的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α粒子散射试验结果的探讨与沟通,培育学生对现象的分析中归纳中得出结论的逻辑推理实力。

2.通过核式构造模型的建立,体会建立模型探讨物理问题的方法,理解物理模型的演化及其在物理学开展过程中的作用。

3.理解探讨微观现象。

(三)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通过对原子模型演化的历史的学习,感受科学家们细致、敏锐的科学看法和不畏权威、敬重事实、敬重科学的科学精神。

2.通过对原子构造的相识的不断深化,使学生相识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相识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的,领悟和感受科学探讨方法的正确运用对科学开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索探讨在于对α粒子散射试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认枣糕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构造;2.在教学中浸透和让学生体会物理学探讨方法,浸透三个物理学方法:模型方法,黑箱方法和微观粒子的碰撞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索探讨在于对ɑ粒子散射试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认枣糕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构造★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探讨、沟通。

★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协助教学设备★课时支配1 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讲解并描述:汤姆生发觉电子,根据原子呈电中性,提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

学生活动:师生共同得出汤姆生的原子枣糕模型。

点评:用动画展示原子枣糕模型。

(二)进展新课1.α粒子散射试验原理、装置(1)α粒子散射试验原理:汤姆生提出的枣糕原子模型是否对呢?原子的构造特别严密,用一般的方法是无法探测它的内部构造的,要相识原子的构造,须要用高速粒子对它进展轰击。

而α粒子具有足够的能量,可以接近原子中心。

它还可以使荧光屏物质发光。

假如α粒子与其他粒子发生互相作用,变更了运动方向,荧光屏就可以显示出它的方向变更。

高三物理教案原子的核式结构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原子的核式结构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原子的核式结构教案鉴于大家对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此文高三物理教案:原子的核式结构教案,供大家参考!本文题目:高三物理教案:原子的核式结构教案原子的核式结构玻尔理论天然放射现象一、知识点梳理1、原子的核式结构(1) 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绝大多数粒子沿原方向前进,少数粒子发生较大偏转。

(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3)原子核的大小:原子的半径大约是10-10米,原子核的半径大约为10-14米~10-15米.2、玻尔理论有三个要点:(1)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的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然绕核旋转,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这些状态叫定态.(2)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定态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个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h=E2-E1(3)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对应于电子沿不同圆形轨道运动.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而电子的可能轨道是分立的. 在玻尔模型中,原子的可能状态是不连续的,各状态对应的能量也是不连续的,这些不连续的能量值的能量值叫做能级。

3、原子核的组成核力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将核子稳固地束缚在一起的力叫核力,这是一种很强的力,而且是短程力,只能在2.0X10-15的距离内起作用,所以只有相邻的核子间才有核力作用.4、原子核的衰变(1)天然放射现象:有些元素自发地放射出看不见的射线,这种现象叫天然放射现象.(2)放射性元素放射的射线有三种:、射线、射线,这三种射线可以用磁场和电场加以区别,如图15.2-1 所示(3)放射性元素的衰变:放射性元素放射出粒子或粒子后,衰变成新的原子核,原子核的这种变化称为衰变.衰变规律:衰变中的电荷数和质量数都是守恒的.(4)半衰期: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半衰期.不同的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不同的,但对于确定的放射性元素,其半衰期是确定的.它由原子核的内部因素所决定,跟元素的化学状态、温度、压强等因素无关.(5)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中子数不同的原子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互称同位素。

高中物理选修3-5教学设计8:18.2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教案

高中物理选修3-5教学设计8:18.2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教案

18.2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原子结构认识的简单历程2、了解α粒子散射实验,理解卢瑟福关于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提出的依据3、知道原子核的基本组成【教学重点】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分析卢瑟福关于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提出【教学难点】理解关于微观空间物理规律的探索方法【授课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预习导读]1.这一章,包括原子结构、原子核的组成和原子能等内容。

原子是微小的,无法直接观察它的内部结构,实验中研究原子的有效办法是利用高能粒子去碰撞原子,引起某些可能观察到的现象,从分析这些现象的过程中逐步探索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和规律。

在这一章中重点讲述了人类是在哪些实验基础上认识原子结构和原子核组成的。

怎样在实验与理论的相互推动下,使认识不断发展不断深入的。

这一章的特点是内容较抽象,缺少实验演示,定性说明多。

同学们学习本章时要发挥想象力,要重视概念和理论的实验基础,以及理论的产生过程。

要掌握有关的计算问题,学习科学家的思维过程。

2.19世纪末以前,人们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

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提出物质是由不可分的微粒(原子)组成的。

不过没有实验根据。

一百多前,人们从化学实验中知道,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

因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使人们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不能再分的。

3.电子的发现。

(1)介绍阴极射线:在封闭的玻璃管内有两个电极,抽出管内的空气(压强在10-2mmHg 以下)。

当两极间加高压时,从阴极发出一种射线叫阴极射线,它能使对着阴极的玻璃管壁发出荧光。

在19世纪70年代已有人提出它是带负电的粒子流,但实验证据不足。

(2)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在电场中和磁场中的偏转的实验证明了阴极射线是带负的的粒子流。

(3)1897年汤姆生进一步测定了阴极射线粒子的荷质比e/m,发现不同物质组成的阴极发出的射线都有相同的e/m值。

表明这种带电粒子是一切不同元素的原子的共同组成部分,称它为电子。

高中物理选修3-5教学设计7:18.2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案

高中物理选修3-5教学设计7:18.2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案

引入课题:原子很小,而原子核更小,原子核有内部结构吗?原子核可分吗? 新课教学:一、原子核的组成 1.质子的发现(1)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实验 实验目的:探索原子核的人工转变能否实现实验装置:密闭容器C 为实现原子核人工转变的容器;放射线源A 提供α射线,A 的位置可以调节;阀门T 为通入或者抽出容器C 中气体的通道;铝箔F 安装在C 的侧面窗口上,可以吸收α粒子;荧光屏S 紧帖F 之后;显微镜M 用来观察S 上的微弱闪光。

实验步骤 与现象:A .在C 为真空时,调节A 的位置与F 的厚度,达到S 刚好没有闪光;B .在C 中充满纯净的氮气时,在S 上又看见荧光了。

学生讨论:实验现象说明什么问题?讨论后小结:闪光一定是α粒子击中氮核产生了新粒子透过铝箔在荧光屏上引起的。

实际上,已经用人工的方法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用炮弹炸开了原子核”。

(2)质子的发现通过测量,这种粒子的质量和电量及带电性质,确定它是氢原子核——叫质子;以后人们用同样的方法从氟、钠、铝等金属中也打出了质子,这说明质子是一切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HO He N 1117842147+→+ H Ne He F 11221042199+→+ HSiHeF113014422713+→+(3)卢瑟福的预言发现质子以后不久,人们就认识到原子核的电荷数是质量数的一半或一半不到,这就表明原子核不全是由质子组成。

1920年,卢瑟福预言:原子核中还有一种质量与质子相近且不带电的中性粒子存在——称为中子。

2.中子的发现(1)1930年发现由钋放出的α射线轰击铍(B B )时产生了一种射线,有极强的穿透力,被认为是γ射线。

(2)1932年,F ·约里奥·居里和伊伦娜·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来自铍的这种射线从石蜡中打出了中子,如图所示,但他们不知道这种射线是什么,非常遗憾的是他们也没有进一步探讨(据说,他们当时还不知道卢瑟福有关中子的预言),错过了发现新粒子的机会。

高中物理_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α粒子散射实验原理与现象2、知道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的主要内容3、知道原子与原子核的大小数量级,原子核的电荷数4、领会卢瑟福提出原子核式结构的实验与思维过程知识回顾:上节课我们了解和认识了电子的发现过程,请同学们回忆下面几个问题:(提问学生)1.谁发现了电子?2.通过实验得到了电子的哪些未知量?“电子的发现”说明了什么?而我们知道原子是呈电中性的,那么原子内的正电荷是如何分布的呢?原子内部的结构是什么样?今天我们来学习原子结构模型,具体认识一下原子的内部结构。

(板书)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物理研究中,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说明一个现象,往往会建立一些模型,而由于原子用肉眼无法观察,要研究它的内部结构,就必须建立一个物理模型。

电子发现以后,人们提出很多的原子结构模型,其中最有影响的模型之一是汤姆生的“西瓜式”模型,或者称为“枣糕模型”。

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阅读51页1,2小节,并总结描绘一下汤姆生的“西瓜式”原子模型 (学生看课本51页的第1,2小节,并回答总结)①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②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③电子镶嵌其中学生思考:这个模型对吗?你初中学过原子是由什么组成的?汤姆生的原子模型虽然能解释一些实验现象,但后来的α粒子散射实验彻底否定了这个模型。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

(板书:一、α粒子散射实验)首先大家阅读一下课本“α粒子散射实验”这一部分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学生看书时板书:1、实验装置 2、实验步骤 3、实验现象 4、实验结论)1.实验装置由哪些部件构成?放射源:金箔荧光屏放大镜 (全部的装置放在真空内)2.怎样观察实验现象?荧光屏与放大镜可以在水平面内转到各个方向来观察记录不同偏转角度处的α粒子数。

学生看课件,在老师的介绍下认识实验装置,特别是通过动态俯视图的观察,体会放大镜怎样转动的。

3.实验的现象和结论是什么?学生通过课件上的实验现象,先自己总结。

高中物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精品教学案练习含答案

高中物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精品教学案练习含答案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偏转的角度甚至大于90°。

2.原子结构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所有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核旋转。

3.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原子核的电荷数等于原子核中的质子数。

4.原子半径的数量级为10-10m,原子核半径的数量级为10-15 m。

新课教学:一、汤姆孙的原子模型汤姆孙于1898年提出了原子模型,他认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弥漫性地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镶嵌在球中。

汤姆孙的原子模型,小圆点代表正电荷,大圆点代表电子。

汤姆孙的原子模型被称为西瓜模型或枣糕模型,该模型能解释一些实验现象,但后来被α粒子散射实验否定了。

二、α粒子散射实验1.α粒子α粒子是从放射性物质中发射出来的快速运动的粒子,含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质量为氢原子质量的4倍。

2.实验方法用α粒子源发射的α粒子束轰击金箔,用带有荧光屏的放大镜,在水平面内不同方向对散射的α粒子进行观察,根据散射到各方向的α粒子所占的比例,可以推知原子中正、负电荷的分布情况。

3.实验装置4.实验现象(1)绝大多数的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

(2)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偏转的角度甚至大于90°,它们几乎被“撞了回来”。

5.实验意义: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否定了汤姆孙的原子模型,建立了核式结构模型。

三、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1.核式结构模型:1911年由卢瑟福提出,原子中带正电的部分体积很小,但几乎占有全部质量,电子在正电体的外面运动。

2.原子核的电荷与尺度同步练习:1.自主思考——判一判(1)汤姆孙的枣糕式模型认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弥漫性地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

(√)(2)α粒子带有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质量为氢原子质量的2倍。

高中物理_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课方案【课标剖析】本节课课标要求是:认识人类研究原子及其构造的历史,知道原子的核式构造模型。

本节课能够培育学生科学思想:鉴于事实凭证和科学推理对不一样看法和结论提出怀疑和批评,进行查验和修正,从而提出创建性看法的能力与品行。

知道所有物理结论都一定接受实践的查验,在学习和研究中做到脚踏实地,不迷信威望,能与别人合作。

【教材剖析】原子的核式构造选自人教版选修3-5 第十八章第 2 节,第 1 节电子的发现打破了原子不可切割的学说,带负点的小质量电子和带正电的部分如何构成原子?汤姆孙成立了较有影响的原子“枣糕模型” 。

本节课卢瑟福用发现的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否认了汤姆孙的原子模型,提出了原子的核式构造模型。

α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核式构造的内容是本节教课的要点。

同时卢瑟福和原子核式构造的限制性有为进一步研究原子核式构造设置了悬念。

所以本节课在本章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α粒子散射实验是一个很重要的实验,表现了研究微观世界的一种科学方法,也是一个锻炼学生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点。

对卢瑟福如何剖析α粒子散射实验,否认汤姆孙原子模型,提出原子核式构造模型的认识,有益于学生学习人类研究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提高自己剖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剖析】知识基础:学生初中时已经知道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对电子也有必定程度的了解,但对原子物理学史的认识极少,对核式构造有必定的认识,但没法进行深入研究。

兴趣状况:学生对风趣的现象兴趣比较大,但对深入研究、探访实质的兴趣还要指引。

能力状况:学生对现象的察看没有问题,但总结概括能力需要将增强。

【教课目的】1.认识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器械、实验现象 , 能使用凭证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描绘、解说和展望。

(重难点)2. 知道卢瑟福的原子核式构造模型的主要内容,初步拥有现代物理的物质观。

(要点)3.知道原子的构成、原子和原子核大小的数目级。

【教具】多媒体、爱学平台【教课过程】一、引入一次播放图片,指引学生思虑:“这是什么?” ,学生经历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思想过程,其实围观世界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经过实验方法发现规律。

高中物理原子的核结构教案

高中物理原子的核结构教案

高中物理原子的核结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和核结构2. 掌握原子核中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概念3. 认识原子序数与原子序的关系【教学内容】1. 原子的组成和结构2. 原子核的结构3. 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性质4. 原子序数和原子序的定义【教学准备】1. 教科书、课件、实验器材2. 原子模型3. 黑板笔、彩色粉笔【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通过引入原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引起学生对原子核结构的好奇。

二、讲解1. 原子的组成和结构- 介绍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2. 原子核的结构- 讲解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作用和性质- 引入核外的电子对原子性质的影响3. 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性质- 通过实验或示意图介绍质子、中子和电子的电荷、质量和作用4. 原子序数和原子序的定义- 介绍原子序数代表原子中质子的数量- 解释原子序就是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序号三、实验演示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演示原子核的结构,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核结构的特点。

四、小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原子核结构对元素性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五、总结教师总结授课内容,强调原子核结构对元素性质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或实验报告,巩固学生对原子核结构的理解。

【教学评估】通过小测验或实验报告进行评估,考察学生对原子核结构的掌握情况。

【板书设计】- 原子核的结构- 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性质- 原子序数和原子序的定义【延伸拓展】1. 学生可自行探索更深层次的原子结构理论2. 可进行更复杂的实验,深入了解原子核的物理特性【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需注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原子核结构的复杂性,培养学生的科学分析能力。

教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5:《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案-新版

教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5:《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案-新版

2.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案★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史过程及各种模型建立的依据。

2.知道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及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对现象的分析中归纳中得出结论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体会建立模型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理解物理模型的演化及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了解研究微观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原子模型演变的历史的学习,感受科学家们细密、机敏的科学态度和不畏权威、尊崇事实、尊崇科学的科学精神。

2.通过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的,领悟和感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正确使用对科学发展的严重意义。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葡萄干布丁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2.在教学中渗透和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研究方法,渗透三个物理学方法:模型方法,黑箱方法和微观粒子的碰撞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ɑ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葡萄干布丁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讲述:汤姆生发现电子,根据原子呈电中性,提出了原子的葡萄干布丁模型。

学生活动:师生共同得出汤姆生的原子葡萄干布丁模型。

点评:用动画展示原子葡萄干布丁模型。

(二)进行新课1.粒子散射实验原理、装置(1)粒子散射实验原理:汤姆生提出的葡萄干布丁原子模型是否对呢?原子的结构非常严紧,用大凡的方法是无法探测它的内部结构的,要认识原子的结构,需要用高速粒子对它进行轰击。

而粒子具有足够的能量,可以接近原子中心。

它还可以使荧光屏物质发光。

如果粒子与其他粒子发生相互作用,改变了运动方向,荧光屏就能够显示出它的方向变化。

研究高速的粒子穿过原子的散射情况,是研究原子结构的有用手段。

高中物理选修3-5教学设计5:18.2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案

高中物理选修3-5教学设计5:18.2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案

18.2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摘要汤姆生发现电子后,提出枣糕式原子模型;卢瑟福和助手做了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玻尔根据经典电磁理论和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的矛盾,提出原子的量子化结构模型。

关键词:电子的发现枣糕式模型α粒子散射实验核式结构模型量子化结构模型引言很早以前人们就提出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原子,但是原子是否有内部结构、是否还可以再分呢?同学们的回答一定是肯定的。

那么,人们是什么时候发现原子还可以再分?又是如何探索原子的结构的呢?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后来人们又通过气体电离和光电效应实验从物体中打出了电子。

通过这些现象,人们意识到原子并不是不可再分的。

原子内除了电子外还应该有带正电的物质,它们是怎么构成原子的呢?本节课我们来研究第三节:原子的结构。

第1课时:原子的核式结构新课教学:一、原子的结构1.电子的发现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在研究低压气体放电——阴极射线时发现了电子。

汤姆生对阴极射线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确定了阴极射线中粒子带负电,并计算出了它的荷质比me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它的电量跟氢离子的电量基本相同,质量比氢离子小得多,后来人们称之为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

阴极射线是高速电子流,电子的发现对揭示原子结构具有重大意义,它是近代物理三大发现(X 射线、放射性、电子)之一。

思考:既然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而原子又是中性的,那么原子里还存在带什么电的物质?既然电子质量很小,那么原子的质量绝大部分集中在哪里?带正电的物质和带负电的电子是如何组成原子的呢?2.汤姆生的原子结构(枣糕型)(1)枣糕式模型:汤姆生提出,原子是由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物质组成,原子是一个球体,带正电的物质均匀的分布在原子中——就象枣糕中的米粒,电子嵌在原子中——就象枣糕中的枣子,且在平衡位置振动。

(2)应用:汤姆生原子模型能解释一些实验事实——如原子是中性的。

在汤姆生发表论文10年后,即1909年到1911年,他的学生卢瑟福和同事们做了一个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这个实验现象无法用汤姆生原子模型来正确解释——说明汤姆生原子模型有不正确的地方,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18.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学案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18.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学案

18.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学习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史过程及各种模型建立的依据。

2.知道α粒子散射试验的试验方法和试验现象,及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学习重点】α粒子散射试验及对α粒子散射试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自主预习】1.汤姆生的原子结构模型原子是一个________体,________________布满性地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中,__________镶嵌其中,有人形象地把汤姆生模型称为“____________”模型或“_________”模型2.α粒子散射试验结果试验表明: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______________;但是有少数α粒子(约八千分之一)发生了_______________,偏转角度甚至大于______________,也就是说它们几乎被“撞了回来”3.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依据α粒子散射试验的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1)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___________,原子的全部__________和几乎全部__________都集中在核里,带负电的___________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

(2)原子内部是格外“空旷”的,原子直径的数量级约为________________,原子核直径的数量级约为______________。

原子呈___________。

【课堂导学】学问点一:汤姆孙原子模型阅读课本51页学问点二:卢瑟福原子的核式结构1.α粒子散射试验:α粒子散射试验的装置,主要由放射源、金箔、荧光屏、望远镜和转动圆盘几部分组成。

看课本51到53页,总结观看试验的结果入射的α粒子分为三部分。

大部分________________;少数发生了________________;极少数发生_______________,甚至_____________。

2.思考三个问题:用汤姆生的原子模型能否解释ɑ粒子大角度散射?请同学们依据以下三方面去考虑:(1)α粒子消灭大角度散射有没有可能是与电子碰撞后造成的?(2)依据葡萄干布丁模型,α粒子在原子四周或穿越原子内部后有没有可能发生大角度偏转?(3)你认为原子中的正电荷应如何分布,才有可能造成ɑ粒子的大角度偏转?为什么?3.α粒子散射试验的结果解释:(1)绝大多数α粒子不偏移→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__________”的。

18.2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高中物理选修3-5优秀教案优秀教学设计【精品】

18.2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高中物理选修3-5优秀教案优秀教学设计【精品】

引入课题:原子很小,而原子核更小,原子核有内部结构吗?原子核可分吗? 新课教学:一、原子核的组成 1.质子的发现(1)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实验 实验目的:探索原子核的人工转变能否实现实验装置:密闭容器C 为实现原子核人工转变的容器;放射线源A 提供α射线,A 的位置可以调节;阀门T 为通入或者抽出容器C 中气体的通道;铝箔F 安装在C 的侧面窗口上,可以吸收α粒子;荧光屏S 紧帖F 之后;显微镜M 用来观察S 上的微弱闪光。

实验步骤 与现象:A .在C 为真空时,调节A 的位置与F 的厚度,达到S 刚好没有闪光;B .在C 中充满纯净的氮气时,在S 上又看见荧光了。

学生讨论:实验现象说明什么问题?讨论后小结:闪光一定是α粒子击中氮核产生了新粒子透过铝箔在荧光屏上引起的。

实际上,已经用人工的方法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用炮弹炸开了原子核”。

(2)质子的发现通过测量,这种粒子的质量和电量及带电性质,确定它是氢原子核——叫质子;以后人们用同样的方法从氟、钠、铝等金属中也打出了质子,这说明质子是一切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HO He N 1117842147+→+ H Ne He F 11221042199+→+ HSiHeF113014422713+→+(3)卢瑟福的预言发现质子以后不久,人们就认识到原子核的电荷数是质量数的一半或一半不到,这就表明原子核不全是由质子组成。

1920年,卢瑟福预言:原子核中还有一种质量与质子相近且不带电的中性粒子存在——称为中子。

2.中子的发现(1)1930年发现由钋放出的α射线轰击铍(B B )时产生了一种射线,有极强的穿透力,被认为是γ射线。

(2)1932年,F ·约里奥·居里和伊伦娜·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来自铍的这种射线从石蜡中打出了中子,如图所示,但他们不知道这种射线是什么,非常遗憾的是他们也没有进一步探讨(据说,他们当时还不知道卢瑟福有关中子的预言),错过了发现新粒子的机会。

名师教学设计《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完整教学教案

名师教学设计《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完整教学教案

名师教学设计《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完整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概念及其发展过程。

2. 使学生掌握原子核和电子云的基本性质和相互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提出2. 原子核和电子云的基本性质3.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验证实验4.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在现代物理中的应用5.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意义和局限性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概念、发展过程及其应用。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实验现象和原理。

3. 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析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验证实验结果。

4.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 采用提问、答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视频资料。

2. 实验器材和试剂。

3. 分组讨论的指导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原子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内部结构。

2. 讲解:讲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提出背景、发展过程及其基本原理。

3. 演示:利用多媒体演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实验现象和原理。

4.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验证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5.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使学生掌握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实际应用。

6. 总结:总结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意义、局限性和在现代物理中的应用。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思考题和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辅导:针对学生疑问进行解答,指导学生完成作业。

9. 课程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10. 教学评价:通过对学生的作业、实验表现和课堂讨论等方面的评价,了解学生对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评估1. 评估内容:学生对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理解、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的培养。

2. 评估方法:通过学生的作业、实验报告、课堂讨论和提问等方式进行评估。

名师教学设计《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完整教学教案

名师教学设计《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完整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提出背景和发展历程。

2. 使学生掌握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基本内容,包括原子核、电子云等概念。

3. 培养学生运用核式结构模型解释化学现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科学研究的认识,培养其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基本内容,核式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电子云的概念及其分布规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2. 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相关知识。

3. 结合化学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核式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关于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多媒体课件。

2. 实验器材:准备相关的化学实验器材,如原子模型、电子云模型等。

3. 教材:准备《高中化学》等相关教材。

4. 参考资料:收集关于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研究历史和相关论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原子模型,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结构。

2. 探究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提出背景和发展历程。

3. 讲解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基本内容,包括原子核、电子云等概念。

4. 结合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核式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5. 开展小组讨论,运用核式结构模型解释化学现象。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后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了解程度,包括原子核、电子云等概念。

2. 评价学生运用核式结构模型解释化学现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探究和科学思维的运用。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 探讨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对化学教育和发展的影响。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案-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案-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第十八章原子結構選修3-518.2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教學目標】1.知道α粒子散射實驗。

2.知道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的主要內容,理解模型提出的主要思想。

3.知道原子的組成,瞭解原子核和原子大小的數量級。

重點:α粒子散射實驗難點:α粒子散射實驗【自主預習】1.湯姆孫原子模型:原子是一個球體,正電荷彌漫性地________分佈在整個球體內,電子________其中,有人形象地把湯姆孫模型稱為“西瓜模型”或“________模型”。

說明:湯姆孫的原子結構模型雖然能解釋一些實驗事實,但這一模型很快被新的實驗事實——α粒子散射實驗所否定。

2.α粒子散射實驗現象: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後,基本上________方向前進,但有少數α粒子(約占八千分之一)發生了________偏轉,偏轉的角度甚至大於90°,也就是說它們幾乎被“撞了回來”3.盧瑟福原子結構模型:原子中帶正電部分的體積很小,但幾乎佔有________品質,電子在正電體的________運動。

正電體的尺度是很小的,被稱為________。

所以盧瑟福的電子結構模型因而被稱為________結構模型。

4.原子由帶電荷________的核與核外Z個電子組成。

原子序數Z等於________與電子電荷大小的比值。

原子核由________和________組成的,原子核的電荷數就是核中的________數。

5.α粒子散射實驗1909~1911年盧瑟福和他的助手做了用α粒子轟擊金箔的實驗,獲得了重要的發現。

(1)實驗裝置(如圖18-2-1所示)說明:①整個實驗過程在真空中進行。

②金箔很薄,α粒子( 42He核)很容易穿過。

(2)實驗結果: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後,基本上仍沿原來的方向前進,但是有少數α粒子發生了大角度的偏轉,偏轉角度甚至大於90°,也就是說它們幾乎被“撞了回來”。

(3)實驗分析按照湯姆孫的“棗糕”原子模型,α粒子如果從原子之間或原子的中心線穿過時,它受到周圍的正負電荷作用的庫侖力是平衡的,α粒子不產生偏轉;如果α粒子偏離原子的中心軸線穿過,兩側電荷作用的庫侖力相當於一部分被抵消,α粒子偏轉很小;如果α粒子正對著電子射來,品質遠小於α粒子的電子不可能使α粒子發生明顯偏轉,更不可能使它反彈。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案-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案-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第二節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三維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瞭解原子結構模型建立的歷史過程及各種模型建立的依據;(2)知道α粒子散射實驗的實驗方法和實驗現象,及原子核式結構模型的主要內容。

2、過程與方法(1)通過對α粒子散射實驗結果的討論與交流,培養學生對現象的分析中歸納中得出結論的邏輯推理能力;(2)通過核式結構模型的建立,體會建立模型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理解物理模型的演化及其在物理學發展過程中的作用;(3)瞭解研究微觀現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對原子模型演變的歷史的學習,感受科學家們細緻、敏銳的科學態度和不畏權威、尊重事實、尊重科學的科學精神;(2)通過對原子結構的認識的不斷深入,使學生認識到人類對微觀世界的認識是不斷擴大和加深的,領悟和感受科學研究方法的正確使用對科學發展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1)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討論在於對α粒子散射實驗的結果分析從而否定葡萄乾布丁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結構;(2)在教學中滲透和讓學生體會物理學研究方法,滲透三個物理學方法:模型方法,黑箱方法和微觀粒子的碰撞方法。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小組自主思考討論在於對α粒子散射實驗的結果分析從而否定葡萄乾布丁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結構教學方法:教師啟發、引導,學生討論、交流。

教學用具:投影片,多媒體輔助教學設備。

(一)引入新課湯姆生發現電子,根據原子呈電中性,提出了原子的葡萄乾布丁模型。

用動畫展示原子葡萄乾布丁模型。

(二)進行新課1、α粒子散射實驗原理、裝置(1)α粒子散射實驗原理:問題:湯姆生提出的葡萄乾布丁原子模型是否對呢?原子的結構非常緊密,用一般的方法是無法探測它的內部結構的,要認識原子的結構,需要用高速粒子對它進行轟擊。

而α粒子具有足夠的能量,可以接近原子中心。

它還可以使螢光屏物質發光。

如果α粒子與其他粒子發生相互作用,改變了運動方向,螢光屏就能夠顯示出它的方向變化。

研究高速的α粒子穿過原子的散射情況,是研究原子結構的有效手段。

教法分析18.2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教法分析18.2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第2节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P57 α粒子散射实验
α粒子是从放射性物质(如铀和镭)中发射出来的快速运动的粒子,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质量为氢原子质量的4倍、电子质量的7 300倍。

那时候已经知道α粒子的性质了。

P58思考与讨论
1. α粒子射入金箔时难免与电子碰撞。

试估计这种碰撞对α粒子速度影响的大小。

2. 按照汤姆孙的原子模型,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球体内。

请分析:α粒子穿过金箔,受到电荷的作用力后,沿哪些方向前进的可能性较大,最不可能沿哪些方向前进。

猜想与假设、分析与论证――原子物理也能体现探究精神!
P59原子核的电荷与尺度
原子--10−10 m 原子核--10−15 m教师应该记住。

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3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3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学设计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了解人类探索原子及其结构的历史。

知道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学习目标】(1)知道发现电子的意义,体会电子发现过程中蕴含的科学方法。

(2)了解α粒子散射实验原理和实验现象。

(3)了解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知道原子和原子核大小的数量级。

(4)认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建立的科学推理与论证过程【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由电子的发现、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核的电荷与尺度三部分组成,重点是电子的发现对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重要意义,以及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基础上提出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本节内容开启了对原子结构发现历史与其科学研究方法的探索。

教材通过介绍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过程,启发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化学的学习,对于原子结构有一定的认识,但是科学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原子那么小,要用什么方法去研究,学生还不太了解,因此对于这一部分的学习,应该有一定的好奇心。

有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有些研究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用之前所学习的物理知识去理解。

【教学过程】(1)问题引入问题栏目以阴极射线管的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这种射线能使对着阴极的玻璃管壁发出荧光,这种射线称为阴极射线。

通过这一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阴极射线的本质是什么?关于阴极射线的本质认识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它是一种电磁辐射不带电,另一种观点认为它是带电微粒。

如果你是科学家,要如何验证你的想法呢(2)电子的发现介绍汤姆孙,给出汤姆孙对射线本质的认识。

问:如果你也认为阴极射线是一种带点粒子流,要如何验证呢?请大家设计一下实验。

答:学生会利用电磁场的相关知识,设计实验引出汤姆孙的气体放电管,并且加以介绍介绍汤姆孙实验结果:①1897 年,J. J. 汤姆孙根据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情况断定,它的本质是带负电的粒子流,并求出了这种粒子的比荷。

比荷是氢离子(也就是质子)比荷的近两千倍。

J. J. 汤姆孙认为,这可能表示阴极射线粒子电荷量的大小与一个氢离子一样,而质量比氢离子小得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2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史过程及各种模型建立的依据。

2.知道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及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对现象的分析中归纳中得出结论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体会建立模型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理解物理模型的演化及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了解研究微观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原子模型演变的历史的学习,感受科学家们细致、敏锐的科学态度和不畏权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科学精神。

2.通过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的,领悟和感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正确使用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葡萄干布丁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2.在教学中渗透和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研究方法,渗透三个物理学方法:模型方法,黑箱方法和微观粒子的碰撞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ɑ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葡萄干布丁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讲述:汤姆生发现电子,根据原子呈电中性,提出了原子的葡萄干布丁模型。

学生活动:师生共同得出汤姆生的原子葡萄干布丁模型。

点评:用动画展示原子葡萄干布丁模型。

(二)进行新课1.粒子散射实验原理、装置(1)粒子散射实验原理:汤姆生提出的葡萄干布丁原子模型是否对呢?原子的结构非常紧密,用一般的方法是无法探测它的内部结构的,要认识原子的结构,需要用高速粒子对它进行轰击。

而粒子具有足够的能量,可以接近原子中心。

它还可以使荧光屏物质发光。

如果粒子与其他粒子发生相互作用,改变了运动方向,荧光屏就能够显示出它的方向变化。

研究高速的粒子穿过原子的散射情况,是研究原子结构的有效手段。

学生:体会粒子散射实验中用到科学方法;渗透科学精神(勇于攀登科学高峰,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的教育。

教师指出:研究原子内部结构要用到的方法:黑箱法、微观粒子碰撞方法。

(2)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粒子散射实验的装置,主要由放射源、金箔、荧光屏、望远镜和转动圆盘几部分组成。

粒子散射实验在课堂上无法直接演示,希望借助多媒体系统,利用动画向学生模拟实验的装置、过程和现象,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切身体验,留下深刻的印象。

通过多媒体重点指出,荧光屏和望远镜能够围绕金箔在一个圆周上运动,从而可以观察到穿透金箔后偏转角度不同的粒子。

并且要让学生了解,这种观察是非常艰苦细致的工作,所用的时间也是相当长的。

动画展示粒子散射实验装置动画展示实验中,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现象(3)实验的观察结果必须向学生明确:入射的粒子分为三部分。

大部分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发生了较大偏转,极少数发生大角度偏转。

提问学生,师生共同用科学语言表述实验结果。

2.原子的核式结构的提出(1)投影出三个问题让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以四人小组讨论。

其中第1、2个问题学生基本上能讨论出,第三个问题,通过师生共同分析,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进行逻辑推理得出原子的结构。

三个问题是:用汤姆生的葡萄干布丁模型能否解释ɑ 粒子大角度散射?请同学们根据以下三方面去考虑:(1)粒子出现大角度散射有没有可能是与电子碰撞后造成的?(2)按照葡萄干布丁模型,粒子在原子附近或穿越原子内部后有没有可能发生大角度偏转?(3)你认为原子中的正电荷应如何分布,才有可能造成ɑ粒子的大角度偏转?为什么?学生小组讨论、小组间互相提问,解答。

(2)教师小结:对于问题1、2:按照葡萄干布丁模型,①碰撞前后,质量大的粒子速度几乎不变。

只可能是电子的速度发生大的改变,因此不可能出现反弹的现象,即使是非对心碰撞,也不会有大角散射。

②对于粒子在原子附近时由于原子呈中性,与ɑ粒子之间没有或很小的库仑力的作用,正电荷在原子内部均匀的分布,粒子穿过原子时,由于原子两侧正电荷将对它的斥力有相当大一部分互相抵消,使粒子偏转的力不会很大,所以粒子大角度散射说明葡萄干布丁模型不符合原子结构的实际情况。

师生互动,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分析推理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

对于问题3:先通过课件师生分析,然后小组讨论,推理分析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

教师起引导和组织作用。

教师小结:实验中发现极少数ɑ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甚至反弹回来,表明这些ɑ粒子在原子中某个地方受到了质量、电量均比它本身大得多的物体的作用,可见原子中的正电荷、质量应都集中在一个中心上。

①绝大多数粒子不偏移→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

②少数粒子发生较大偏转→原子内部有“核”存在。

③极少数粒子被弹回 表明:作用力很大;质量很大;电量集中。

点评: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模型法(实验现象)、→(分析推理)→(构造模型)(通过汤姆生的原子结构模型到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既渗透科学探究的因素教学,又进行了模型法的教学,并将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与行星结构相类比,指出大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美,渗透哲学教育。

通过学生对这三个问题的讨论与交流,顺理成章地否定了葡萄干布丁模型,并开始建立新的模型。

希望这一部分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总结,总结时,突出汤姆生原子模型与粒子散射实验之间的矛盾,可以将粒子分别穿过葡萄干布丁模型和核式结构模型的不同现象用动画模拟,形成强烈的对比,突破难点)联想在以前的学习中有哪些进行了模型法的教学,在哪些方面的研究中可以应用模型法来研究。

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后再展示立体动画粒子散射模型,使学生有更清晰的直观形象、生动的认识。

3.原子核的电荷与大小关于原子的大小应该让学生有个数量级的概念,即原子的半径在10-10m左右,原子核的大小在10-15~10-14m左右.原子核的半径只相当于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体积只相当于原子体积的万亿分之一。

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可举一些较形象的比喻或按比例画些示意图,同时通过表格展示,对比。

半径大小(数量类比级)原子10-10m足球场原子10-15m~10-14m一枚硬币核(三)课堂小结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

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教师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

(四)作业:课本P55第1、3、4题★教学体会本节课在未准备前,本人开始和大部分的老师一样,均认为该课很容易上,也没什么多少内容可教学,作为上公开课不合适;因为传统的教学中,只是告诉学生汤姆生的葡萄干布丁模型,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一节课15分钟就可以讲完了。

传统的教学中只是“授人以鱼,并未授人以渔”,学生并不知道卢瑟福的粒子散射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做,并没有学会卢瑟福通过推理分析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科学方法,可以说,这节课最精华的所在:科学研究方法如模型法、黑箱法、微观粒子碰撞法,学生并没有从中体会到,是舍本求末的教学法。

本节课最大的成功之处有:(1)通过动画展示了卢瑟福的粒子散射实验,突破了传统教学中本实验不够条件做,只能通过图片介绍的不足;使难的知识变得更形象生动,更容易。

(2)通过让学生小组讨论三个问题:有关用汤姆生的葡萄干布丁模型能否解释ɑ粒子散射实验现象,一步一步得出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从而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观察能力,有利用培养学生勇于攀登科学高峰,不怕苦、不怕累的科学精神。

(3)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并掌握到研究原子内部结构(未知世界)的三种方法:模型法、黑箱法、微观粒子碰撞法,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基本思想。

(4)探索在扩招情况下,进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是本节课的试验主题之一,也是我校开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节课在有些学生的能力要求太高的地方,采用小步跑的方法,将难点的梯度设置为几个台阶,如三个问题的回答讨论,就采用这一方法,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保持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就感,在小组中体会到自己的重要性和学会在小组学习中进行协作团结。

(5)在教学中虽然不能进行真实的实验,但同样处处渗透着新课程理念的科学探究思想;例如:根据原子里面的结构是怎样的?(提出问题)──电子的发现──原子呈电中性──汤姆生因此提出葡萄干布丁模型(猜想与假设)──是否正确?可以解释一些实验现象,有其一定的正确性──但无法解释粒子散射实验(进一步实验验证)──根据ɑ粒子散射实验现象──在原有葡萄干布丁模型基础上进行修正,卢瑟福提出新的原子的核式结构──建立新的理论(新的猜想与假设)──进一步的实验验证──电子云教学之中要注意的地方和教学中的火花:在学习的回答三个问题中,教师要灵活地处理学生问到的问题,不要回避问题,这些问题有的也许是思想的火花,有的是学生理解中的误区,教师要能及时发现问题,而这些就更要求新课程下的教师要更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备课水平和质量,要能及时引导学生如何去分析问题和进行研究,而不是单一提供现成的答案;例如:(1)学生可能在分析问题同时,粒子能将电子打出,那么在屏上就能看到的是电子的亮点,这样打在屏上的亮点就不一定是散射后粒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粒子打出电子后,根据碰撞的相关知识可知,粒子的速度几乎不变;又由于电子的质量很小,粒子的质量较大,当电子碰撞到屏上时,能量较小,体积较小,不易观察到,从屏上观察到的应该是粒子。

附1:学情分析1.学生的认识水平我校从去年扩招后,由原来的6个班扩招到16个班,而广州市的其他学校也在扩招,明显感到学生的整体素质及物理基础在下降,因此根据现有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教案、一步步设计难度梯度,进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成为我校的重点课题。

为了使教学更具有代表性,所教教学班为物理选修普通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般,但对物理有较大的兴趣。

2.可能存在的学习困难估计学生利用ɑ粒子散射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推理出卢瑟福的原子的结构模型会有一定的困难;对提出的3个问题,前二个问题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于问题3采用先让学生猜想,师生共同分析实验现象,然后再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出原子的结构。

附2:教学主线设计附3:教学媒体设计教师演示实验:介绍ɑ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原理、装置、现象由于中学阶段没有条件进行实验,采用动画模拟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