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和方言四

合集下载

十大古方言

十大古方言

十大古方言
1. 晋语:晋语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山西省和陕西省北部。

晋语受到了中古汉语的影响,发音较为宽松,在声调上表现出特点。

2. 鲁语:鲁语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境内。

鲁语受到了古代汉语的影响,发音较为精细,在声调上表现出特点。

3. 闽南语:闽南语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南部、广东省潮汕地区、海南省等地。

闽南语属于闽南语系,发音清脆、抑扬顿挫,有7个声调。

4. 粤语:粤语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地。

粤语发音拖长、细致,有6个声调。

5. 客家话:客家话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地。

客家话属于汉语官话次方言,发音比较复杂,有7个声调。

6. 赣语:赣语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江西省境内。

赣语受到了古代汉语的影响,发音比较精细,有7个声调。

7. 吴语:吴语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上海等地。

吴语属于吴语系,发音柔和、多变,有4-5个声调。

8. 湘语:湘语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湖南省境内。

湘语受到了中古汉语的影响,发音较为宽松,在声调上表现出特点。

9. 川语:川语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和重庆市。

川语受到了古代汉语和藏缅语族语言的影响,发音较为精细,在声调
上表现出特点。

10. 西北官话:西北官话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

西北官话发音粗犷、豪放,有4个声调。

中国语言发展的发展历程

中国语言发展的发展历程

中国语言发展的发展历程中国语言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汉字文字系统。

下面将按照时间顺序概述中国语言的发展历程。

1. 古代汉字文字(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1840年):中国最早的文字系统是古代汉字文字,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和西周时期。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等不同的阶段。

古代汉字文字是主要的书写系统,记录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资料。

2. 古代汉语(公元前3世纪-公元14世纪):古代汉语是以汉字为基础的口语形式。

在古代,中国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迭,不同地区的方言逐渐演化并形成了不同的古代汉语方言体系,如古汉语北方方言和古汉语南方方言等。

3. 中古汉语(公元9世纪-公元14世纪):中古汉语是古代汉语进一步发展演化的阶段。

随着唐朝和宋朝的兴起,中原地区的方言成为中古汉语的主要基础,并逐渐形成了官方语言的规范。

中古汉语的发展也受到外来语言的影响,如佛教经典的汉译对汉语的词汇和语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 近代白话文(19世纪末-20世纪初):19世纪末期,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运动,其中包括了对汉字文化的改革。

在这一时期,一些学者开始提倡使用白话文进行写作和交流,以促进汉语的现代化。

这对中国语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帮助形成了现代标准汉语。

5. 现代标准汉语(20世纪初至今):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语言改革和标准化措施。

在这个过程中,基于北方方言的官话成为了中国的共同语言,并在教育、媒体和政府中广泛使用。

现代标准汉语的规范化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语言的统一和普及。

总结来说,中国语言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古代汉字文字、古代汉语、中古汉语、近代白话文和现代标准汉语等阶段。

这些阶段的发展与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密不可分,同时也受到外来文化和语言的影响。

如今,中国语言已经成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在国际交流和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什么是古代汉语

什么是古代汉语

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指的是“五四“以前历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语言有口头与书面之分。

口语一闪即逝,古人的口语不可能保留至今,它只能从古人流传的典籍中反映出来。

因此,我们所说的古代汉语,实际是指古代汉民族的书面语,是无声的古代诗文。

古代汉语书面语大致有两大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这即通常所谓文言。

二是六朝开始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我们通常学习和研究的古代汉语指的是文言文。

文言文的范围很广,先秦两汉的典籍是正统的文言文,六朝以后模仿先秦两汉的作品而写成的古文也是文言文,如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的文章,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龚自珍《病梅馆记》等都是文言文,都是古代汉语学习、研究的内容。

至于古白话,它不是我们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因为它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不大。

如佛经、唐宋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白话小说等,它们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渊源,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很小,即使其中保留着一些文言的词语和语法规则,只要我们学会文言,古白话也能理解。

因而古白话不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而学习文言文这一部分,又偏重于散文而不重学诗词。

二、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中山大学黄金贵教授和学生的故事。

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大致有三:1.提高阅读文言的能力,便于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文言文,它代表了汉语书面语的大多数,古人利用这种书面语,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

要了解古代的文化遗产,就必须学习古代汉语。

医学上,学习医古文,有利于继承古代医学遗产。

《三国志·华佗传》记载华佗告诉其弟子吴普,古时长寿的人运用气功锻炼身体和治病的方法之一:熊颈鸱顾。

“熊颈”应作“熊经”。

而《古汉语研究》95年4期李怀之《“熊经”新解》指出以前解作熊经,形近而误,“经”当“悬挂”讲,“熊经”即象熊一样悬挂。

模仿熊攀挂树枝的动作。

《广雅·释言》:“经,径也。

古代汉语的特点

古代汉语的特点

古代汉语的特点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

广义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其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言文;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白话。

狭义的古代汉语书面语就是指文言文。

古代汉语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以单音节词为主:古代汉语的词汇多为单音节词,这是因为古代汉语的音节结构比较简单,一个音节通常只对应一个汉字。

2. 词汇丰富:古代汉语的词汇非常丰富,包括实词、虚词、代词、量词、副词等多种词性。

其中,实词是最基本的词汇单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

3. 语序灵活:古代汉语的语序比较灵活,句子成分的位置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进行调整。

例如,谓语可以放在主语之前,宾语可以放在动词之前等。

4. 语法简单:古代汉语的语法比较简单,没有现代汉语中的时态、语态、语气等复杂的语法形式。

但是,古代汉语中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5. 语义丰富:古代汉语的语义非常丰富,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因此,在阅读古代汉语时,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义。

6. 修辞手法多样:古代汉语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

这些修辞手法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总之,古代汉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语言学科,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基础。

方言中的古汉语

方言中的古汉语

方言中的古汉语班级 09 文秘学号 06 姓名黄华摘要: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

现在人们已经再也听不到纯正的古汉语了,但是我们在方言中依然能看到古汉语的身影。

可以说方言就是古语考证的一个“活化石”。

因为它不仅保留了完整的古汉语的声调,古汉语全浊声母,还保留了古代汉语通语的用词和构词方式。

这一切对古代汉语的研究都有很高的价值。

关键词:方言古汉语古音保留词汇现代人没哪个曾经听过“古人”说话,特别是古人的语音,因为汉语没有注音的特点,我们也很难找到史料来推断古汉语。

可实际上,语言学家们却总是能告诉你这个字古代怎么读,那个字古代怎么读。

汉语语言学家是怎么寻找古汉语的踪迹的呢?方言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从学术意义上而言,方言的确是古语考证的一个“活化石”。

中国南北各地的诸种方言中,古汉语的“基因”都无处不在。

近600年来,汉语发展出了7个主要的地域方言:北方话、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粤语、闽语,后六种方言主要集中于中国东南地区。

它们都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成分。

中国使用最多的方言是北方方言,近1000年来,中国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从唐宋白话到元曲到明清小说,都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创作的,再加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话通行地区从元代以来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高度集中的心脏地带,向来官场上办事交际,都使用北方方言,因而有“官话”的名称。

现在全国推行的普通话,就是在“官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但是在北方方言中也保留了较多的古汉语,以关中方言为例,自西周建都陕西开始,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

《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

”由于陕西曾经是周秦汉唐四大朝代的国都,陕西方言曾经是当时的官方语言,因此古汉语、史记以及唐诗,都需要以陕西方言来读,才能理解其中的一些词汇,读出当时的味道来。

“咥”(音喋)字。

西安人把吃饭叫作咥饭。

“咥”即是古汉语,查辞海而知,咥:咬。

《易。

方言词汇类型

方言词汇类型

方言词汇类型
方言词汇是指在特定的方言中使用的词汇,它们与标准语言或其他方言中的词汇有所不同。

以下是方言词汇类型:
1. 地域特色词汇:这些词汇是特定地区或方言特有的,反映了当地的地理、文化和生活方式。

例如,“俺”在北方方言中常作为第一人称代词,而在南方方言中则较少使用。

2. 俗语和俚语:俗语和俚语是方言中常用的口语表达,通常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情感色彩。

例如,“扯淡”在北方方言中表示胡说八道,而在南方方言中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3. 借词:借词是从其他语言中借入的词汇,经过本地化后成为方言词汇的一部分。

例如,“沙发”、“咖啡”等词汇就是从英语中借入的。

4. 古语词:一些方言中保留了一些古代汉语的词汇,这些词汇在现代标准汉语中已经较少使用。

例如,“妗子”在北方方言中表示舅妈,而在现代标准汉语中较少使用。

5. 行业用语:不同行业有其特有的专业词汇,这些词汇在方言中也有所体现。

例如,“打烊”在商业用语中表示店铺关门,而在某些方言中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方言与古汉语

方言与古汉语

方言与古汉语汉语言 113 09 方姮堃从学术意义上而言,方言的确是古语考证的一个“活化石”。

中国南北各地的诸种方言中,古汉语的“基因”都无处不在。

汉语发展出了7个主要的地域方言:北方话、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粤语、闽语,后六种方言主要集中于中国东南地区。

它们都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成分。

古代汉语作为方言共同的源头,对方言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我们可以从方言中找出古代汉语的痕迹。

例如古代没有任何录音设备,可是我们今人却可以推出古代汉语的读音,那是语言学家们根据古代所记载音韵的书(如:隋代陆法言编著的《切韵》、宋代对《切韵》的修订之作《广韵》)以及方言中对古代汉语发音的保留等方法而旁敲侧击得出的结论。

以关中方言为例,自西周建都陕西开始,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

《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

”由于陕西曾经是周秦汉唐四大朝代的国都,陕西方言曾经是当时的官方语言,因此古汉语、史记以及唐诗,都需要以陕西方言来读,才能理解其中的一些词汇,读出当时的味道来。

“咥”(音喋)字。

西安人把吃饭叫作咥饭。

“咥”即是古汉语,查辞海而知,咥:咬。

《易。

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嫽”字。

辞海:嫽--美好。

《方言》第二:“嫽,好也;青徐海岱之间或渭之嫽。

”“嫽的太”,陕西话“好得很”之意。

相对其他方言,吴方言不仅有入声还保留古汉语全浊声母,而这些音在大多数中国方言已经不存在,只部分的留在闽语、湘语中(如闽语是无'd'音的)。

举例来说,上海话单音素有50个,普通话仅32个,粤语不足33个。

北方话、英语、法语分别仅有送气和不送气清音、送气清音和浊音、不送气清音和浊音的对应;而这三组音在吴语中都有,不送气清音"拨(给)[p]、德[t]、革[k]"、送气清塞音"泼[ph]、忒[th']、克[kh ]"、浊音"渤[b]、突[d]、搿[g]"。

中国音韵学史

中国音韵学史

中国音韵学史
中国音韵学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先秦时期。

早在《诗经》和《论语》等古代文献中,就可以看到对音韵的研究。

在先秦时期,音韵学主要是以韵书为主要研究对象。

韵书是一种对古代音韵进行整理和分类的著作。

最早的韵书是《尔雅》和《方言》。

《尔雅》是一部对古代汉语音韵进行解释和分类的辞书,而《方言》则是对古代汉语方言进行整理和比较的著作。

这些韵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音韵学的起步。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音韵学逐渐发展壮大。

在汉代,音韵学家陆终和许慎编写了《尔雅注》和《说文解字》,对古代音韵进行了更加详细和系统的研究。

在隋唐时期,音韵学家韩愈和刘知几等人对音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

到了宋代,中国音韵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宋代的音韵学家沈括编写了《唐韵正声谱》和《广韵正声谱》,对古代音韵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分类。

他提出了“四声八调”的理论,对后来的音韵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清时期,中国音韵学继续发展。

明代的音韵学家杨时和许慎等人对音韵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

清代的音韵学家郑方坤和李文藻等人则对音韵进行了更加系统和全面的研究,他们编写了《中原音韵》和《切韵类编》等著作,对后来的音韵学
研究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近代以来,中国音韵学继续发展并与西方音韵学进行了交流和对比。

20世纪以来,中国的音韵学研究逐渐与现代语言学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同时,中国的音韵学研究也在国际上得到了认可和关注。

古代汉语的发展

古代汉语的发展

古代汉语的发展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汉语也经历了不少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从古代汉语的起源、传播及演变等方面进行探讨。

1. 古代汉语的起源古代汉语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带,最早出现于商代末期和西周初期的甲骨文中。

甲骨文是一种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用来记录贡品、祭祀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古代汉语逐渐演变为一种书面和口语语言,同时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典籍,如《诗经》、《论语》、《道德经》等。

这些典籍成为了古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后来的文化、思想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古代汉语的传播古代汉语的传播主要是由汉族的迁徙和交往所带来的。

在秦汉时期,中国的疆域逐渐扩大,同时大量各民族迁徙来华,这些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也相应地与古代汉语融合。

此外,中国与周边各国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也促进了古代汉语的传播。

例如与印度交流,汉语与梵语之间产生了许多交流,而且对佛教经典的翻译和注释也对汉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古代汉语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汉语也经历了许多的演变。

首先是汉字的变化,由于人们的使用和书写习惯的不同,汉字在形状、书写方式上也发生了变化,例如文化大革命时期新发现的“楷书汉简”就记录了古代的游牧民族所用的大篆书法。

其次是汉字的发音,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的发音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在唐宋以后,南方方言的影响使得北方话和南方话的差异更为明显。

例如南方讲的“吃饭”发音为“chǐfàn”,而北方则为“chīfàn”。

最后是汉语的词汇和语法。

随着历史的进程,汉语的词汇和语法也越来越丰富。

例如在唐宋时期,汉语的文学风格达到了顶峰,创造了许多著名的诗歌和文言文,而到了明清时期,白话文的运用,则成为了时代的特色。

总之,古代汉语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化和变革后,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汉语。

汉语不仅是中国广大民众使用的主要语言,也是世界各国学习和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

《古代汉语与方言文化》五、词汇

《古代汉语与方言文化》五、词汇

沃 自上浇下 且夫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瓮沃焦釜。(《 战国策· 齐策》) 《说文》:沃,溉灌也。段注:自上浇下 曰沃。 潮汕话浇水是“沃水”,被雨淋是“沃雨”, 说“衫分雨沃湿去。”(衣服被雨淋湿了) 也有谚语说: 云盖中秋月,雨沃元宵灯。 日曝清明纸,雨沃谷雨田。
鼎 鼎簋十有二。《周礼· 秋官· 掌客》注: “鼎,牲器也。” 鼎是古代的一种烹饪器,大概是煮肉的锅。 后来专指传国的重器。 潮汕话把锅说成“鼎”:耙鼎采囤,做粿送 神。
大雪》)

显名于凤阁之中,画影向麟台之上。(《变文
集》卷五)
见僧说泗洲大圣近在扬州出现,有设问曰: “既是泗州大圣,为甚么却向扬州出现?”
(《五灯会元》卷十五)

三骑马向征尘影里转灯般厮杀。(《水浒传》第
六十四回)
“向”的这个意义后来在普通话里消失了, 却保留在广州话的口语里。因为在口语 里“向”音变读成“响”,所以本地人 就写成了同音字“响”。(黄小娅《响 边度吖》,羊城晚报2010.3.28.b3)
著(着) 著衣冠,令其友操剑,奉笥而从,造于 君庭。(《晏子春秋》) 素香听罢,答曰:“……次日梢子饮酒 大醉,妾遂着先夫衣冠,脱身奔逃,偶 然至此。” (《喻世明言》第23卷)
广东都说着衫裤,着鞋袜,但不说 着帽子。 现代将古今替代的不同单音动词合成 双音的固定结构:穿着打扮。
卵 以其言非吾言者,是若以卵投石也。
包 保证,统揽 包你没事便了。(《元曲选· 陈州粜粮》) 粤语和客家话也把保证说成“包”:我包 你无事。
2 保留了古义的方言词 完全保留古义而显得跟现代汉语有差别, 常被认为是方言词。如: 行 走 脚 拍 丈夫 屋 企 恶 牙 面 吮 舐 粤语说:慢慢行,快啲走。我个脚痛死。 每次见到哥你,我块面都热辣辣呗。(《疍

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现代汉语部分】一概论一、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古代汉语1,定义: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从时间上看,五四以前的都可以称为古代汉语。

现在我们接触到的古代汉语是它三千多年来的书面语形式。

2,古代汉语的两种书面语形式:(1)文言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2)古白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与口语直接联系的新的书面语言,今普通话书面形式的源头,9DC末期出现12、13DC成熟3,古代汉语学习对象:文言文(二),现代汉语1,定义:现代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包括普通话和方言;(广义)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狭义)1955年确定(三),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关系: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前身,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

二、普通话和方言(一),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定义: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是汉族人民在相互交往中普遍使用的一种通用语言,它是全体汉族人民间以及汉族和兄弟民族间,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的交际用语。

是在同一民族内部通过长期相互交往在方言的基础上逐渐自然形成的。

(汉语方言只是为某一地区人民使用的语言,不仅在社会交际作用方面处于从属地位,而且在自身发展趋势中也是向普通话靠拢的。

)(二),口语和书面语1,口语:以口耳进行交际的口头形式;共同口语形式比书面语晚出现,最晚14DC,“官话”(一种全民族公用的语言)在北方话基础上开始形成,清朝时已全国通行。

2,书面语: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书面形式;(其源头:白话文)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通行全国。

3,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使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国语运动”(由汉语拼音运动引发)使民国初年“国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统一口语的读音)代替了“官话”。

(三),现代汉语七种主要方言:七种方言的划分并非地理划分,其主要依据方言的共同语音特点;方言间亲疏关系不同,闽、粤方言与共同语差别最大,其后依次是吴方言、客、赣、湘;按使用人口排列:北方言》吴方言》粤方言》湘方言》闽方言》客方言》赣方言;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别:语音最突出,词汇次之,语法最小1,北方话:北京话为代表,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在汉语各方言中分布地区最广,使用人口最多,占约汉族人口总数70%包括四个次方言:(1),华北、东北方言(徐州,蚌埠)(2),西北方言(3),西南方言(4),江淮方言(长江以北,淮河以南)2,吴方言(江浙话):以苏州话或上海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8000多万,占汉族人口8.4%,第二大方言;分布在长江以南镇江以东部分(不包括镇江)以及浙江省的大部分地区。

古代汉语的发音与读音规则

古代汉语的发音与读音规则

声母的演变还受到方言、地 域、时代等因素的影响
声母的演变反映了古代汉语 语音系统的发展和变化
声母的发音方法与技巧
声母是汉语音节的开头部分,由辅 音构成
声母的发音技巧包括:注意发音部 位、发音方法、发音力度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声母的发音方法包括:爆破音、摩 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等
声母的发音规则包括:声母与韵母 的搭配、声母与声调的搭配等
韵母的发音方法与技巧
韵母分为 单韵母、 复韵母和 鼻韵母
单韵母包 括a、o、 e、i、u、 ü等
复韵母包 括ai、ei、 ui、ao、 ou、iu等
鼻韵母包 括an、en、 in、un、 ang、 eng、 ing、 ong等
韵母的发 音需要掌 握口型、 舌位和声 调的变化
韵母的发 音技巧包 括发音准 确、清晰、 圆润、流 畅等
平声韵母是最常见的韵母,包括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入声
上声韵母是古代汉语中比较特殊的韵母,包括阴平、阳平、 上声、去声、入声
去声韵母是古代汉语中比较特殊的韵母,包括阴平、阳平、 上声、去声、入声
入声韵母是古代汉语中比较特殊的韵母,包括阴平、阳平、 上声、去声、入声
古代汉语的韵母演变历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语音、 语法、词汇等多个方面
成语典故:古代 汉语读音规则在 成语典故中的应 用,如成语的读 音、典故的出处 等。
方言俗语:古代 汉语读音规则在 方言俗语中的应 用,如方言的读 音、俗语的出处 等。
姓名称谓:古代 汉语读音规则在 姓名称谓中的应 用,如姓名的读 音、称谓的出处 等。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X
古代汉语的声 调
声调的定义与分类

普通话的历史演变

普通话的历史演变

普通话的历史演变普通话,也被称为现代标准汉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官方语言,以及华人世界的通用语言。

它的历史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古代汉语的多样方言到现代统一的标准音韵系统。

本文将通过对普通话历史演变过程的探讨,为读者带来更深入的了解。

一、古代汉语的多样性古代汉语是指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汉语形态。

这个时期,在中国广阔的领土中发展出了多样性的方言系统。

这些地方方言,由于地理和社会文化的差异,形成了独立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

这使得人们在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出现一定的困难。

二、普通话的初步形成普通话开始形成的标志是明朝末年,这个时期的北方方言成为统一的官方语言,并在明末清初逐渐形成标准音韵系统。

明代后期,由于北方方言的贡献,使官方语言逐渐呈现出普遍的特点,即普通话的雏形。

康熙年间清朝重建国家制度后,进一步巩固了北方方言的地位,并在国家内外范围内广泛传播。

三、近代普通话的推广近代普通话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中华民国(1912-1949)的语言教育改革。

为了统一全国人民的语言,国民政府在1928年制定了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国语教学方案,并逐渐在全国推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普通话继续作为国家通用语言,进一步巩固了它的地位。

四、现代标准汉语的形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努力下,普通话逐渐发展成为符合国际标准的现代汉语,成为了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

在制定标准汉字和普通话发音规范的过程中,充分吸收了各个地区的文化特点,同时强调了标准性和可理解性。

总结起来,普通话的历史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古代汉语的多样方言到现代统一的标准音韵系统。

普通话的发展得益于历代政权统一语言的努力,以及人民的共同推动。

如今,普通话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语言,并在国内外范围内广泛传播和应用。

通过对普通话历史演变的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普通话的重要性和意义。

它不仅拉近了中国各地区之间的距离,提升了交流的效率,也为华人在世界范围内提供了一个共同的语言桥梁。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1.古代汉语的定义:古代汉语就是五四运动以前历代的汉族人民使用的语言。

古代汉语,是汉字产生以来,有文字记载的古代书面语。

2.古代汉语包括两大系统:①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人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②古白话:它是唐宋以来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与当时口语相接近的书面语。

3.古代汉语性质:具有工具性质的专业基础课目的: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以便阅读古代文献,批评地继承我国古代的遗产。

4.古代汉语的理论体系:①文选的培养阅读古文能力的基础资料《左传》《战国策》。

②古汉语常识:主演是文字、词汇、语法等理论知识。

5.《左传》(《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传:指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学,也就是阐明经义。

6.《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春秋》是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的司马光编年体通史的杰作。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是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言论和活动的一部书。

《汉书》第一部断代史7.“春秋三传”:公羊高《公羊传》、谷梁赤《谷梁传》、左丘明《左传》8.前四史:《史记》、班固《汉书》、范晔《后汉书》、陈寿《三国志》9.春秋五霸:齐恒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20.战国四公子:齐国的孟尝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赵国平原君21.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T甲子:60年)22.工具书的体例:(1)编排方式: 按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①按音序排列按拼音字母按106韵排列(21个声母、39个韵母、4个声母)偏旁:汉字中合体字的各个组成部分。

如“河”由“氵”和“可”②按部首、笔画排列部首:汉字的字形结构,取其相同部分,分部排列。

“”如“江”“河”“海”的部首为“氵”这个相同部分放在众字之首③按编码排列:最通行的为四角号码的检字法(2)注音方式:①直音:用同音字注音。

古代汉语和广东的方言课程设计

古代汉语和广东的方言课程设计

古代汉语和广东的方言课程设计介绍古代汉语和广东的方言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汉语是中文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广东方言则是中国南方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方言之一。

本篇文档旨在探讨如何设计一门综合古代汉语和广东方言的课程,以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学习。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和识别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和词汇;2.学生能够了解广东地区方言的发音和基本语法;3.学生能够运用古代汉语和广东方言进行简单的口语和书写交流;4.学生能够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的广度和深度。

教学内容古代汉语1.古代汉字:介绍古代汉字的发展历程、基本结构和字形特点;2.古代汉语语法:介绍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时间词、动词的变化等;3.古代汉语文本:学习古代汉语的诗、词、典籍等文本,了解其中的文学魅力和文化内涵。

广东方言1.广州话音韵学:介绍广州话的发音规则,让学生能够正确发音;2.广东方言基本语法:介绍广东方言的基本语法结构和句子成分;3.广东方言文本:学习广东方言的歌曲、电影、话剧等文本,理解其中的文化价值和社会背景。

综合教学1.古代汉语和广州话的对比:通过对比学习古代汉语和广州话的语法结构、词汇等异同点;2.问答交流: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问答交流,让学生能够口头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3.书写练习:通过练习古代汉字和广东方言的词语书写,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1.授课、讲解法:老师通过PPT、课本等方式将知识点讲解清楚;2.对话交流法:老师与学生进行口语对话交流,让学生锻炼口头表达和理解能力;3.练习、课堂演示法:老师安排学生进行口语和书写练习,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4.观摩、欣赏法:老师让学生观看广东方言文化的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课程评估1.学生出勤情况评估;2.学生课堂表现评估;3.学生期末考试评估,主要包括读音、词汇、语法、文化知识等方面的考察。

总结经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会掌握古代汉语和广东方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中华文化的深度和广度,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

古代汉语方言的区别与演化

古代汉语方言的区别与演化

古代汉语方言的区别与演化汉语是一个多音节语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用汉语来表达人类的思想和感情已经超过两千年了。

从古代汉语的形态、词汇、语法、语音等方面,可以看出汉语也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

方言是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的方言具有各自独特的发音、词汇、语法等特点。

下面,我们将探索古代汉语方言的区别与演化。

汉语方言的区别在汉语的漫长发展中,各地有着独特的方言。

我们可以将古代汉语方言分为北方方言、南方方言和西南方言。

北方方言指的是以北京方言为代表的方言;南方方言指的是以广东话、客家话、福建话、台湾话等方言为代表的方言;西南方言则指的是以四川话和贵州话为代表的方言。

北方方言主要分为两种:派和腔。

派即按照地域区分的方言,如京派、鲁派等;腔则是指按照地理位置、方言特点等分为若干个方言集合。

南方方言则更为复杂。

广东话主要分为粤语、潮汕话、客家话等三大类,福建话也有闽南话、闽北话、闽东话等多种方言。

而台湾话又分为台湾客语、台湾闽南语、台湾原住民语等多种形式。

西南方言则有川话、黔话、滇话、盆话等多种方言。

这些方言之间的区别有些是语音上的差异,有些则是词语、习惯、习俗上的差异。

汉语方言的演化古代汉语方言的区别,主要是由于不同地区的语言文化差异和历史进程不同。

例如,南北方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南北地域、气候、经济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不同。

在南方,多山多水、气候湿润,加上海外交通、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等历史原因,形成了南方独特的语言文化。

而北方地域较为平坦,经历过强大的中央政权统治,又靠近游牧民族的居住区域,形成了北方特有的语言文化。

汉语方言在演化的过程中,主要通过语音变化与词汇变化两个方面。

语音方面的变化,即所谓的“音韵演化”,是指发音变化的历程。

从古代到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发生了很多变化,例如声母、韵母、声调等方面都有所改变。

词汇方面的变化,主要分为音词变化和义词变化。

音词变化是指同一个字在不同方言中读音上的差异,而义词变化则是指不同方言中同音异义词和同义异词的存在。

古代人关于方言的书

古代人关于方言的书

以下是一些古代关于方言的书籍:
1. 《方言》:由西汉学者扬雄撰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方言学著作。

书中收集了古代各地的方言词汇,对研究古代汉语方言具有极高的价值。

2. 《尔雅》:成书于汉代,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词典,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方言词汇和解释。

它对后世的词典编纂和方言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3. 《方言疏证》:由清代学者戴震撰写,是对扬雄《方言》的校订和解释,对研究古代方言具有重要意义。

4. 《音学正宗》:明代学者陈第撰写,是研究古代音韵学的重要著作,其中包含了对方言音韵的探讨。

5. 《古今字音对照手册》:明代学者郭茂倩编写,对照了古代和当时的字音,其中也涉及了方言的差异。

6. 《老乞大》、《蓝鼎元方言》:都是明清时期的地方志文献,记录了当时各地的方言土语。

7. 《广韵》、《集韵》:分别是北宋和南宋时期的韵书,记录了当时的语音系统,其中包含了方言的成分。

8. 《唐音癸签》:明代学者胡震亨编写,研究了唐代的音韵,对了解古代方言有帮助。

这些书籍都是研究古代汉语方言的重要资料,对于今天的方言学家和历史学家来说,它们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研究工具。

古代的官话和方言

古代的官话和方言

古代的官话和方言古代的官话和方言古代的官话和方言是中国语言史上的两个重要概念。

在古代的中国,官话是指帝王统治者和朝廷官员交流所使用的标准语言,方言是指地方上各自使用的方言语言。

在中国历史上,官话始终是官方的标准语言,它的地位在中国语言发展史上始终是非常重要的。

古代的官话是以古代汉语为基础形成的一种语言体系,经过数百年的演变,逐渐成为了汉语的标准语言,在中华文化圈内得到广泛的使用。

官话的前身是《韵书》所收韵字的读音,它起源于辽金时期的南京官话,并逐渐形成了现代标准汉语的基础。

官话最初是由朝廷官员和各地官员使用,后来广泛应用于教育、科学、文化、新闻以及政治等方面,逐渐成为了汉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言是指在中国各地形成的不同地区所使用的语言,是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言的历史悠久,各地方言的差异也很大,古代的方言主要指古代汉语的方言。

在古代,彝族、藏族、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也被称为方言。

由于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各地方言的差异很大,因此方言成为了中国语言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中国的文化发展和文化多样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古代的官话和方言在历史上也有过一些互动关系。

在古代,官方文化的流传与推广起到了官话的发展作用,官方对于方言的强制改用也起到了方言统一的作用。

例如,在明代,随着唐宋元积累下来的汉字读音已经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是官方系统地发布了“正音谱”,将官话读音规范化,标准化成为了一种标准语言。

在清代,由于清朝朝廷的主导,官方的官话成为了全国统一语言,成为了现代标准汉语的基础。

因此,官话和方言的关系和互动是相当紧密的。

总体而言,古代的官话和方言是中国语言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在汉语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各自的作用。

我们应该通过对古代官话和方言的学习和研究,更好地了解中国语言文化的复杂性和多元性,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也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 文读音为[ts'eŋ5],如“深情”、“感情”等。 但口语中有“亲tsĩã5”一词,[tsĩã5]的本字应是 情。“情字属《广韵》平声从母清韵,浊声母平声 潮汕话多有念不送气的,清母字又多读[ia]韵母, 如“精晶赢营成城呈程声正”等。故“情”白读音 为[tsĩã5]。又“亲情”一词古书多见。唐· 蒋防 《霍小玉传》:“生自此心怀疑恶,猜忌万端。夫 妻之间,无聊生矣。或有亲情,曲相劝喻。生意稍 解。”吴组缃等注:“亲情,亲戚。” 唐· 薛调 《无双传》:“又旬日,仙客遣老妪,以求亲之事 闻于舅母。舅母曰:‘是我所愿也。即当议其事。’ 又数夕,有青衣告仙客曰:‘娘子适以亲情事言于 阿郎,……’”亲情事,谓婚姻之事。《古今小说· 汪 信之一死救全家》:“细姨道:‘……这几疋绢, 老娘自家也不舍得做衣服穿,他有甚亲情往来,却 要送他?’”
白婉如《广州话本字考》,(《方言》1980.3.)注 重从古代典籍辞书寻求音义证据,考证粤语本字几 十个。如: 孲崽 ŋa ŋa tsai 崽,通常写作“仔”。婴儿:抱 住个孲崽。《集韵》麻韵,,牛加切,“吴人谓赤 子曰孲”;孲,於加切,“孲,赤子”。扬雄《方 言》卷十:“湘沅之会,凡言是子者谓之崽。”郭 璞注崽“声如宰”。《集韵》海韵子亥切。按广州 话“臊虾仔”也是婴儿。“虾”的本字就是“孲”, 读音略有变化,影母读如晓母,后来就定作“虾”。 “崽”字读法与古音略异。 《客话本字· 客话双字》有“孲 音鸦牙。南人呼赤 子为孲,今人儿啼亦口作孲声以慰之。呼若阿牙、 阿鸦,乃一声之转。”
二 本字问题 本字,这里指方言词的专用字。比如粤方言、 客方言称用手按住为[kem][k'em],本 字是搇,《集韵》去声沁韵:“搇,按也。 丘禁切。”方言本字往往需要考证才能获知。 搇 钦去声,按也。今人与人相打被人搇落 地,即此字。又擒、捦、扲字,去声一义并 同。(《客话本字· 客话单字》) (本字的另两个意义:与借字相对;指专用字, 为某一词义专造的字,如影是景的引申义的 专用字。)
2 跟考证广东方言用字有关的著作。 有关潮汕方言用字的著述: 清谢章铤的《说文闽音通》两卷附录一卷, 以闽语释雅言,根据《说文》寻求本字。 清陈衍的《福建方言志》一卷,取黄宗彝 《榕城方言古音考》、刘家谋《操风琐 录》、谢书等,依类排列,这些引书多已 失传。可作研究福建方言的参考资料。
李新魁、林伦伦的《潮汕方言词本字研究》(汕头大 学学报1990.3.)举三十多例从音、义的角度分析 探求潮汕话的本字,同时兼及考本字的方法问题, 方法具有共通性。音证,义证,书证。考释词源及 本字,最好有亲属方言或兄弟次方言的旁证材料来 作佐证。 [tsiã 1],瘦肉,潮汕话叫“tsiã 肉”。黄鹏 《潮汕方言熟语的结构形式和修辞手法》写作 “精”(选精择白)。“精”也非本字,同音字 而已。《集韵》平声清韵:“腈,肉之粹者。” 精、腈同音而不同义。 《客话本字· 客话单字》亦有:“腈 音精,肉之粹 也。今瘦肉曰腈肉,呼若将,即此字。又脭字, 注云‘肉之精也’,音呈,义同而音别。”客家 话今天也仍称瘦肉为[tsiaŋ1]肉,可用来佐证 潮汕话的这个词。不过潮汕话白读为鼻化韵罢了。
◆在文白读音中考证本字。 芳 潮音文读为[huaŋ1],如“芳香”、 “留芳千古”等。口语词中有[p'aŋ1], 很多人谓[p'aŋ1]无字可写。其实, [p'aŋ1]的本字是芳。《说文解字· 艸部》: “芳,香草也。”段玉裁注:“香草当作草 香。”段注是。《玉篇· 艸部》:“芳,芬 芳。”“芳”原指草香,屈原《离骚》: “兰芷变而不芳兮……”引申而指他物之香 气。又潮汕话无轻唇音,故中古敷母字潮音 读[p'],[p][p']同[h]是潮汕话 文白异读的一种对应关系。
第三章 文字 一 跟方言用字有关的古代典籍 1 通用的字典辞书。 《说文解字》《康熙字典》《广韵》《集韵》《辞源》 东晋郭璞的《方言注》,注音兼及本义。注文大量援 引晋代地方俗语,同《方言》中的汉代方言作比较。 证明古今语义的同异,揭示了汉晋语音和词汇历史 演变的种种轨迹。 清钱绎的《方言笺疏》十三卷,将晋、唐人和清人书 注加以比较对照。注重运用以声音通训诂的研究方 法。 清杭世骏的《续方言》两卷,收集唐宋以前经史传注 以及字书里的古代方言词语共五百二十二条,增补 《方言》。



本字问题是因为汉语方言词语中音义变化或字形改 变致使词语和字形失去联系而产生的,考证本字就 是要恢复词语和字形的联系,找回本字。 李如龙认为考订方言词的本字,“可以看清方言词 和古代汉语的关系”,“可以从中了解诸方言之间 的词汇和语音上的同和异,看到不同方言在演变过 程中的不同历史地位”,“还可以看到古今字义的 引申和转移,体察词义转移的种种规律”。 了解方言形成的背景和时期,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本 字溯源考证的大致范围。但是,由于方言的形成不 是一时一地的事情,文献材料浩如烟海。只能是根 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扎扎实实地做比较繁琐细致 的工作,才能达到目的。
1 从语音去考证本字 ◆通过音变规律去考证本字。 细佬 广州话小孩叫“细路”,路不是本字。从音 义两方面看,路可能是佬的音变。老,《广韵》 卢皓切,音变为路,是次浊上声字变读成了阳去 调。汉语方言浊上声字的分派,大致是次浊上归 上声,全浊上归去声。但分派中也有可能个别次 浊上声字进入全浊上声字的行列变为去声,并保 存在个别词语中。路是佬的音变就是一个例子, 本字应该是“佬”。 以物与人曰奔 《广雅· 释诂》:分,予也。《左 传》:分贫振穷。注:予也。与、予古同声通用。 今谓与曰分,声如奔,古无轻唇,分本读若奔也。 分、贲声近。《礼· 射义》:贲军之将。《诗· 行苇》 传引作“奔军之将”矣。《周礼· 司几筵》:设管 筵纷纯。郑司农云:纷读为豳。故今俗语谓分亦 曰豳,是皆古音存在之征也。(《客方言· 释言 下》) 当时百丈造典座,却自个分饭与南 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在考证客家话 本字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有关粤方言用字的著述: 1929年詹宪慈的《广州话本字》。全书共 分四十二卷,一千四百零五个词条。“自 序”中说:“广州之人广州话,莫以为难 之。而写之于纸,则迟疑不能遽下笔矣。 盖广州语往往口所道,而笔不能写?其本 字未易一一知也。宪慈端居多暇,渊渊以 思。思吾人其达意而有所语,一语必有一 义,因义求字,庶几本字可得。”
◆通过方言间的语音比较寻找本字。 赚 厦门话错误叫〔tã 〕,有人认为本字是 “诞”,但按《广韵》中韵母不合。 福州话 〔taŋ〕淡定阚去弹定翰去郑澄哺去 吴语温州〔dza〕寨崇夬去暂从阚去赚澄陷去 厦门话 〔tã 〕 淡 这样厦门话和福州话共同的同音字就是咸韵字 的“淡”,但与错误义无关。考察后知跟 “赚”的音韵地位有关,因为厦门话、福州 话咸摄一二等韵母相同,“淡”和“赚”同 韵。这样,三个方言可能有一个共同的同音 字:赚澄陷去。
白话所谓的方言用字特别多,这跟广州、香港 的白话文学作品发达有关,也跟白话的强势 有关。 一个公交车司机骂乘车老人:你个死老坑, 你有个老人优惠卡好架势,我要你落车,再 从前门上来。 短信息:仲记得果日好炎热,你拎住把纸扇 系度扇凉,一个唔觉意整烂左少少,你稳出 卷透明胶,我问你系度做咩?你话:你见唔 到我痴紧扇咩?

[zik8 tau3]谓中午。翁辉东《潮汕方言》卷十 二写作“日斗”。“斗”虽音[tau3](如斗床斗 椅),但非[tau3]的本字,本字当是“昼”。 《左传· 昭公元年》:“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 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国语· 鲁语》下: “士朝而受业,昼而讲贯,夕而习复,夜而计过。” 朝、昼、夕、夜犹今言早、午、晚、夜,“昼”指 中午无疑,这还可以从其他方言得到佐证。吴语熟 语小说《何典》第三回:“直至半上日昼,仍 旧……”“半上日昼”,快到中午时分,茹敦和《越 言释》:“越人以午为昼。”罗常培《临川音系》 引黄宗羲《古歙乡音集证》:“俗读当午为当 昼。”“当昼”之说,今潮汕话犹存。又粤方言谓 上、下午为上昼、下昼,也可证昼为中午之说。 “昼”今潮音文读为[tiu6],音[tau3]乃是白 读。(李新魁、林伦伦《潮汕方言词本字研究》)
三 本字溯源考证的方法 对于方言本字考证的方法,人们提出了不 少见解: ① 要根据语音的古今对应关系; ② 要借助方言之间的比较研究; ③ 要区别方言语音系统中的文白异读和时间 层次。等等。 可以从语音、词义、文献材料三个方面去加 以考察和证明。 通过比较的方法,跟古代用法的比较,跟不 同方言的比较。
章炳麟的《新方言》后附《岭外三州语》一卷,考 释惠州、嘉应州、潮州客家话中一部分词语的来 源,(选取六十三条客家话语词)对汉语的语源 研究有较大的影响。原因:根据语言发展变化规 律,以古语证今语,以今语证古语;疑于义者, 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正之。 薮:音叟。鸟兽所栖止曰薮,因而凡鸟薮、鸡薮、 狗薮、蜂薮皆谓之薮,呼若斗。(《客话本字· 客 话单字》) 《毛诗》国风传曰:“薮,泽也,禽之府也。” 《韩诗》说禽兽居之曰薮。《考工记》注:“郑 司农曰:‘薮读为蜂薮之薮’”。三州谓鸟巢曰 薮。鸡伏卵曰伏薮。虫窠亦曰薮。(《岭外三州 语》) (客家话说鸟薮、鸡薮、狗薮、蜂薮。《广韵》:
清戴震的《续方言》两卷,辑录《说文》、《释 名》、何休《公羊注》、杨倞《荀子注》中的 方俗词语,增补《方言》。 清徐乃昌的《续方言又补》,辑录隋唐以前方俗 语词三百四十三条。 清李调元的《方言藻》,摘录唐宋诗词中的方俗 语词一百零八条,下启张相的《诗词曲语辞汇 释》,徐嘉瑞的《金元戏曲方言考》。 念,常思也。 逢,逆,迎也。自关而东曰逆,自关而西或曰 迎,或曰逢。笺疏:《周语》道而得神是为逢 福。韦注:逢,迎也。 瞷,睇,睎,眄也,陈楚之间、南楚之外曰睇。 笺疏:南楚谓眄为睇。《广雅》:睇,视也。
詹宪慈的《铁城土语语原考· 序》指出,广州 话词语有很多不知本字,主要原因有三种: 第一是“多以音变而失其本字”,如“饮胜” 应为“饮罄”; 第二是“古已声误而今犹沿用之”,如“冇” 应作“无”; 第三是“因叶音而忘其本字”,如量词“旧” 应作“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